小学语文教学思考

2024-08-14

小学语文教学思考(精选12篇)

小学语文教学思考 第1篇

1. 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

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教师就“啪—啪—”鼓掌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程序,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

2. 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

甲生读了乙生读,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

3.朗读的面窄。

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感情朗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又怎能落实语文教育中最基本的一分子—会读。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以下方法优化朗读:

1.保证读书时间。

教师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并自我监控达成度。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时间哪儿挤?精心设计问题,让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读。让花俏形式的,没有实效的小组讨论让位给读。

2. 扩大朗读训练面。

朗续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特别是低段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有时请学生配配画外音,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等。比如,教《桂林山水》一课,在理解的基础上,可以跟学生说:“桂林山水风景秀丽,经常有外宾慕名前来一睹它的风采,谁能做个出色的导游,为外宾介绍”,听到这样引导,学生会愿意的尝试,老师可以顺势引导要想做好导游,首先要把课文读熟,并要读出感情来———读出桂林山水的优美,这样在介绍时,才能眉飞色舞,生动精彩,让外宾听了赞叹不已。几句话可以激活了学生的读书欲望,让学生也有滋有味地朗读起来。

每个班的学生都不是整齐划一的,其水平、能力都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在朗读教学中也应体现层次性。复杂程度不同的语段要因“材”而读,对不同要求的朗读练习也应量“材”录用,对朗读的评价也要因人而评,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同时,多为“丑小鸭”创造“登台亮相”的机会,要知道美丽的白天鹅也有“丑小鸭”的经历。

3. 理解与朗读相互依存。

在阅读教学中,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并非罕见,分析前读一遍,讲解完后再朗读一遍,甚至根本没去理解,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一次,听一位教师上《春》一课,仅仅理清了文章脉络后,她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还说:“春天的景色这么美,请大家美美地读出来。”为何“美美”,景色美又在何方?课后,我问学生:“景色美在哪儿脑中有画面吗?”“哪些词句写出了景色美?”学生茫然不知所措。诚然,我们的祖先有“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古训,但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在瞎弄里摸索,自悟自得的毕竟是少数。所以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朗读又可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它们相辅相成的,必须有机结合。一次一位优秀教师上《鸟的天堂》,其中有一句:“这是一棵大树。”他请学生试读,提醒他们:“怎样才算正确地读?”结果,有的把重音落在“这是”上,有的一见“大”字,就把重音落在“大”上,显然,对上下文的理解还未到位。于是,他引导学生再读上下文有关句子,弄清楚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经过比较,学生才恍然大悟,应重读“一棵”,从而强调上文说的“许多棵”、“二棵”都是错误的。朗读到位了,对榕树之大体会也更深了。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思考 第2篇

内容摘要:小学教育是每一个学生在求学道路上的一个最为基础的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无论是从知识储备的角度来讲还是从思维品质的方面来看都是相当纯净的一个状态,在受教过程每一丝一毫的差异都会对之日后的学习、生活模式造成很大的影响。而语文教育又是各个学科当中最为基础的一门,其中的基础语言文字、文学文化知识是学生日后学习其他各门学科的基本前提。于是,相视之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无疑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程。本文将从教学目标、课前准备、课上教学以及课后评价等四个方面入手展开相关讨论。

关键词:小学教育;语文学科;课堂教学

一、教学目标

人们常常将小学生比喻成祖国的花朵,因为他们娇嫩并富有生命力,他们是国家的未来、是社会的希望。而相对应的,小学教育者则被定义为祖国辛勤的园丁,因为教师的职责是让每一份祖国的希望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以为日后发展打下踏实基础。小学阶段的学生基本上都处于幼儿至少儿的年龄段,处在这一年龄段的孩子无论是知识储备还是思想品质都是相对纯洁的,在这段教学时间当中,学生们的内心是非常敏感的,来自教师的每一点滴信息都有可能对他们日后的思维方式、处事视角等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在小学语文教育阶段,我们的重点目标就是,采取适宜的手段与方法在传授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还要做好对学生的心灵教育,从智育和德育两个方面给学生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

二、课前准备

由于教学对象年龄尚小,还没有具备完善的价值观念体系,在他们的主观概念当中不会意识到学习本身的重要性,也就不会想要主动的学习。于是,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需要为此制造出活跃的课堂气氛,以吸引学生通过兴趣爱好加入到学习的队伍当中。这就要求了教师们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工作。例如,教师要广泛了解当下儿童的兴趣走向,以备在课堂当中引入相关话题吸引学生兴趣,并且适时地将教学要求的文化内容融汇其中,是学生们在兴趣中学习,从而产生对学习的兴趣。此外,教师还应适当了解一些少年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以备课堂上应付学生们以一些突发状况所带来的不时之需。

三、课上教学

有了完善的教学目标与充分的教学准备,接下来就到了最为关键的课上教学实践环节。有了之前充分的准备,教师就很能够容易的引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了。但是单单的产生兴趣并不是我们教学的重点,我们的基本目标是让学生学到完备的知识体系。子曰“学而不思则罔”,可见,思考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针对这一项目,教师应在调动学生兴趣并且融汇教学内容之后的适宜时候针对所学知识重点内容向学生提出一系列相关问题。这类问题不宜难度过大,因为过难则会给学生施加过大的压力,使学生对日后的语文学习产生恐惧感,不利于学习兴趣的培养。同时的,问题也不宜太过简单,因为太简单的问题不利于学生调动思维进行充分的思考。当被点到回答问题的学生能够很好的回答出提问的时候,教师应该给与其适当的表扬。并且呼吁其他学生向其学习。因为,儿童虽小却十分敏感。对于受表扬者本身来讲,教师的适当表扬与肯定能够使他们产生相应的成就感,也就增加了继续好好学习下去的自信心与能愿性。对于其他学生来说,看到同伴受到表扬,并且听到老师的相应引导之后,就会产生一种竞争的心理,从而自己也开始努力学习争取得到老师的表扬。这种竞争情绪对于培养学生日后的积极进取心态也是很有帮助的。反之,当学生不能很好的回答甚至答不出所提问题的时候,教师则应给予适当的启发与引导,协助学生将问题答完,并给与其一定程度的鼓励,也号召其他孩子给其鼓励。孩子的心灵的脆弱的,针对当事人,相对于挫败感,他们需要的更多的是信心。而教师的鼓励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挽回他们答不出问题的窘迫情绪,使其不至于对语文课堂产生抵触情绪。而对于其他孩子,教师的正确引导能够使他们从旁观者的角度体会到,失败并不可怕,只要通过努力就会有所收获。这就对学生们日后面对挫折时的自我调整能力有着很重要的帮助。

四、课后评价

完成了一节课的课堂教学之后,学生们基本上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收获。接下来教师则应根据学生们课上的各种表现,做出相应的一系列总结,对学生们的各项课堂表现做出相应的评价。首先,要宏观的、根据全班学生整体学习情况做出总结。教师应针对大多数学生的基本课堂情况总结出相应的教学经验,以便对日后教学方法模式的修正与完善,从而进行更好的课堂教学。此外,针对统计当中出现的个别现象,教师还应分析个别学生的个体情况。如果是正面特点,那么教师

就有必要保留学生的个性特点,鼓励培养其个性化思维,做到因材施教。一旦是负面情况的话,教师就应解释对其进行疏导、将其引回正常的思维模式当中,以免误入歧途。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思考 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识字教学 教学思考

新课程改革自开始以来,不断地影响着教育教学的工作。对小学语文而言,如何教导识字教学,如何达到识字教学的目的,如何完善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不变的教学课题,是小学语文教师不断探讨的教学难题。

1小学语文教学目的

1.1学习汉字基础

新课改要求把识字教学作为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学习一门语言,识字是最为基础和关键的。阅读写作等教学的良好进行有赖于识字教学的教学效果,汉字学习取得一定成绩才能在书面和交流方面达到理想教学基础。使小学生的能力符合教学要求,具备良好教学基础,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

1.2提升小学生汉语能力

一门语言的基础作用在于书写和交流。在家庭社会环境的熏陶下,小学生语言交流能力并不弱,想反的在书面书写能力上有所欠缺。所以学习汉字,理解汉字,书写汉字并使得小学生的口语和书面能力进一步提高,是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第一步。

1.3发展小学生潜力

教育的根本是培养人才,通过教学促进小学生的大脑发育,提高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小学生的智力。识字教学有利于人体大脑的开发和思维模式的扩展,写字时手脑有足够的活动和联系,对小学生智力开发很有帮助。为了保证小学生大脑智力的正常发展,提高学生汉语素质,促进学生思维模式能力的提高,小学语文识字教育必须进行合理的改革。

2小学语文教学的方法

2.1识字先行的集中教学

根据汉语的特点,只有学会基础汉字才能进行阅读和书写。所以通过先集中学习汉字再进行阅读和写作的方法来改革传统汉字识字教学是我国比较早的一种学习方法。第一,集中教学并非一直学习汉字,而是在学习一定汉字之后进行相应汉字的阅读写作训练直至学生掌握这些汉字。在此基础上学习新的汉字和进行对应的阅读写作锻炼,如此循环。第二,学生识字可以通过同音字,形声字等不同的方式将汉字分门别类,利于学生学习汉字。第三,集中教学有着利于学习,符合小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效果良好等优点。但同时过于枯燥单一的学习方式,也使的学生积极性受损。还有单独识字的学习方式也不利于学生理解汉字词义,学习书面表达等缺点。

2.2词句不分家的分散教学

不同于集中教学的词句分开模式,分散教学认为汉语自身拥有同词多义多音的特点,单独的学字会造成词不达意等问题。所以主张学习汉字应该将汉字放在合适的语言教学环境中去,跟随课文来学习汉字,让学生通过理解汉字来学习和掌握汉字。当然拼音和基础汉字教学会优先进行,通过基础教学之后,结合汉语特点,以课文为模板进行小学的语文教学。这样的教学模式的有着教学生动,易于记忆,便于理解等优点。但学生的学习负担也随之加重,会延长小学生的识字学习进度。

2.3通过拼音学习汉字的教学模式

通过在汉字旁注音來达到学习汉字的目的是注音教学的最大特点。不同于集中教学的注重汉字规律也不同于分散教学的教学环境为主。注音教学以类似拼音文字的阅读方式来帮助学生进行大量阅读,通过正常的阅读来促进学生学习汉字,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注音教学如何进行,第一,在小学开始便进行拼音的学习,使汉语拼音成为一种学习汉字的工具。第二,通过拼音阅读到注音汉字阅读再到纯汉字阅读的教学模式,来逐步学习汉字。第三,注音教学得利于对字音的应用,这也造成了学生对汉字字音的认识超过了汉字字形。汉字是象形文字,它的字形形象是书面写作的前提,注音教学对字形的模糊化是把双刃剑,用不好就会得不偿失。

2.4通过汉字分类学习汉字的教学模式

顾名思义,这种教学模式即将汉字通过分类之后在进行教学。这种模式会将汉字中一些字认为是母体字,从母体字衍生出大量子体字。然后母体字和子体字便组成了汉字的一个字族。分类的方式多种多样,譬如选取偏旁相同的字,或者是词义相同的字。这样的教学模式显著地提高了学生对汉字词义的理解,提高了对汉字的敏感性,不过生字过多的出现不仅加大了学生的学习难度,也带来了书面用语不规范不典雅等问题。

2.5韵语识字的教学模式

韵语教学是以大量便于朗读的文章快速记忆来达到学习汉字的教学模式。第一,小学生先学习在阅读中常出现的字词。第二,将汉字中的基础文字编写成便于记忆的句式或文章。第三,一篇文章中尽量多的加入生词,这样可以快速识字。第四,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先要求学生记忆文章,在慢慢来引导学生理解和写作。第五,学习注音模式的优点,以注音来帮助学生记忆汉字。韵语教学和汉字分类教学的缺点很相似,书面语言不美观,生字量大,学习压力过大。

2.6部件识字的教学模式

什么是部件?什么是部件教学?第一,部件愿意是指机器的组成部分,在这儿代指汉字中组建汉字的汉字单位。如从字,便由两个人字组成,这两个人字便是部件。第二,部件教学就是从这些可以单独成字的部件汉字开始教学,循序渐进的学习汉字的教学模式。部件教学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就是教导学生学习单独成字的部件汉字,即独体字。如又,子等汉字。第二,在独体字教学的基础上学习简单的合体字。第三,通过上述两个教学步骤,使学生形成学字先看整体在看结构而后看部件的习惯。譬如瞳字,首先这是一个左右结构的汉字,其次它由目,立,里三个部件汉字组成。这样便于学习和记忆。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成功结合了汉字教育和汉字学习,也有利于学生记忆,有利于学生对汉字的理解和掌握。汉字本身就是象形文字,笔画组成部件,部件组成文字。能给学生最直观的汉字印象,有着其他教学无法比肩的教学理论。同时,汉字的过度复杂导致汉字在部件构成,部件分类等方面存在分歧,始终没有出现得到广泛支持的汉字拆分理论。这使得部件识字教学难以广泛应用。

3总结

汉字教学任重道远,教学方法各有所长。如何成功教导学生的识字教学,这需要教师的不断地在实际教学中摸索,不能过分依赖于理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完善教学模式,不断改革教学方式,在摸索中前进,在不影响学生各方面发展和学习正常进行的情况下努力提高识字教学的教学效果。对此,如今的小学识字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寇明玉.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的兴趣和方法[J].考试周刊,

2013,(32):40.

[2]郭晓辉.浅谈小学语文识字教学[J].学周刊B版,2014, (1):

193-193.

[3]王永.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方法刍议[J].读写算(教研版),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 第4篇

一、学生的自主性是阅读教学的关键

阅读教学, 重要的是学生能够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亲自朗读, 教师一味地把所有的知识讲给学生, 则违背了阅读教学的初衷。教师按照参考资料把课文的背景、作者的介绍以及文章本身的思想内容、层次划分与层次大意都一一讲解给学生, 学生就失去了学习的自主性, 水过地皮干, 很难深入到学生的心里, 阅读教学的效果也不理想。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阅读自主性, 让学生亲自去朗读课文。多读课文不但可以让学生认识更多的生字、明白词语意思, 也可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训练思维能力, 体会并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

课堂的主人是学生, 教师要鼓励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大胆地阅读, 通过学生的阅读让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他们在互相帮助与学习当中也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自身的水平以及潜能, 以饱满的热情快乐地投入到阅读学习当中去。遇到读得不好的学生, 教师可以让大家一起帮助他, 并鼓励他勇敢尝试, 取得进步教师也应该及时给予表扬。

二、注重范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小学生处在心智还未完全成熟的时期, 对事物的认知与理解大多来自身边的教师与家长, 对身边成人也有着强烈的模仿欲望, 并且自身也具有极强的模仿能力。这就决定了教师范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当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哲学家黑格尔曾经说过:“教师是孩子们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他们对老师的行为具有极强的模仿欲, 在阅读教学中, 如果老师能够对课文进行范读, 他们常常会认真聆听并注意着老师的语气、声调还有表情, 在自己的阅读中也会加以模仿。

教师的范读需要教师能够掌握正确的发音与断句方式, 这样学生在进行模仿的时候才能给他们正确的引导。朗读不同于书面语, 发音的过程中会有很多音变的现象, 如《桂林山水》描写桂林山的特点是就一连有好几个音变, “桂林的山真奇啊!……桂林的山真秀啊!……桂林的山真险啊!……”这些“啊”的读音要分别变为yɑ (呀) 、wɑ (哇) 、nɑ (哪) , 读起来才流畅自然。音变的理论原理对小学生来说过于复杂只需简单交待, 主要是让他们注重音变的读法。另外断句也是需要教师在范读中体现出来并加以讲解的, 合理的停顿不但可以使优美的文字听起来更加悦耳, 也能起到区分语义和感情的作用。

小学语文课本的文章很多是文质兼美的散文, 教师在阅读的过程中充分加入自己的情感体验, 情感充沛的朗读能起到感染学生的效果, 让学生陶醉在浓烈的感情之中, 跟着老师的朗读去思想去感悟, 不但语感得到培养, 也能得到感情的熏陶。如《她是我的老师》, 那种对老师的敬爱之情, 在阅读与感受中自然能让学生深深体会。还有《十里长街送总理》, 强烈的情感可以让学生为总理的辞世流下眼泪, 爱国之情也在学生纯洁的心中得到升华。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师进行阅读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完成课本要求的阅读教学任务, 而是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力的提高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教师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阅读意识,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习惯的好坏是阅读效果的关键, 在阅读的过程中要专心致志、勤于思考, 并且笔不离手, 随时画出或者摘抄优美的句子或者在自己有疑问、有感触的地方作批注等, 这些都是一些好的阅读习惯, 可以引导鼓励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与训练。这样的习惯对他们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动手写作能力的提高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良好习惯的养成不仅是为了更好地完成语文教学当中对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也是对学生自身素质的不断完善。具备良好阅读习惯的学生可以在课外阅读更多的书籍, 对开阔自身眼界、增长见识、完善自身知识体系都是有益的。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功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内, 但利在学生的长远发展, 是教师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的体现。

四、倡导探究式阅读, 培养学生阅读感受能力

新课标特别强调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进行“探究式阅读”。以往的“填鸭式”教学不再适应新的时代发展要求, 教师全方位地培养学生必须注重学生自身的能力锻炼。探究式阅读就是把阅读教学的自主权还给学生, 让他们自由地阅读课文, 发现问题, 与同学一起探讨问题, 通过自己查阅资料主动对问题进行分析处理, 从而达到知识的学习与深化。新的《纲要》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探究式阅读的提倡与实施也正是这一要求的体现。

比如学生学习《丑小鸭》就会疑惑:“为什么丑小鸭与别的小鸭不一样?”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就会问:“小女孩的妈妈去哪里了?”“他们那里没有收留孤儿的地方吗?”这些问题的存在也吸引着他们集中注意力进行课文的阅读与感受, 体会文中的深层情感。

小学语文教学就是为了教会对世界只有初步认知能力的小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阅读教学是对小学生书面语言的能力进行的培训, 同时知识、思想与情感也在阅读教学的目标当中。以上是笔者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点思考,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阅读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需要教师用自己的耐心以及良好的教学方法进行阅读教学, 也需要教师本着无私奉献精神, 循循善诱, 给小学生正确的引导, 在教学的实践中不断反思与总结, 一定能见证孩子的成长与教学的成功, 不断体会到收获的喜悦。

小学语文教学创新思考论文 第5篇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在旧中国时期,“儿童的创造力被迷信、成见、曲解、幻想层层裹头布包缠了起来,我们要发展儿童的创造力,先要把儿童头脑从迷信、成见、曲解、幻想中解放出来”。②在21世纪的今天,这种现象仍然存在,依然阻碍着孩子创造能力的进步和发展。所以,在小学的语文课堂教学当中,首先就应该打破、丢弃以往孩子应以教师或者是知识至上的思想观念,应该对孩子实施科学和正确的指导,避免让孩子走进对知识、思想、事件曲解与幻想的误区[3]。

二、应该解放孩子们的双手

陶行知先生曾经提到过,在旧时期的社会中,我们中国对于教育孩子一直是要求孩子们不许动手。其实,所有的孩子对外面的世界都有着十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也非常渴望通过使用各种不同的办法,特别是需要通过运用他们自己的双手来体验这个对他们具有巨大魔力的有趣世界。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当中应该充分地满足小学生的这一心理需求,应该适当地激励和支持小学生自己动手探索和操作,结合实施具体的行为操作更进一步感悟语文教材中所提供的相关知识。

三、应该解放孩子们的眼睛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以往传统的学校教育给孩子们强加了一副有色的眼镜,让孩子们和实际的社会生活进行了脱离③。也就是现在我们耳熟能详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如此一来,就造就出了许多对社会没有多大实际意义、缺乏社会竞争力的“小书呆子”。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全面地解放孩子们的眼睛,使孩子们通过运用他们自己的双眼去观察、去发现,去认识、去探索,从而促进孩子们进行有价值的思考,起到启发孩子思维、养成判断能力及鉴赏能力的作用,同时,这是培养和训练小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关键前提和基础[4]。

四、应该解放孩子们的嘴巴

陶行知先生认为,应该让孩子们的嘴巴得到解放,对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当中,应该全面地解放小学生的嘴巴,引导小学生敢问、善问及乐问[5]。对孩子的每一个提问应该给予激励和表扬,就算孩子提出来的有关问题没有一点儿实际意义,语文教师也应该做到循循善诱,促使孩子思维活跃。

五、应该解放孩子们的空间

陶行知先生曾经提到,以往的传统的学校课堂教育就是一种鸟笼式的课堂教育方式,这样的学校课堂教育模式对孩子们的创新能力是一种巨大的制约④。他曾经大声疾呼,一定要解放孩子们的空间,让孩子们去感受、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和绿水等。从这些都可以看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尽量拓展孩子们的学习空间,让自然界和社会变为孩子们取之不完、用之不尽的创造源泉。

六、应该解放孩子们的时间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我国小学受功利目的的不良影响,致使孩子们没有空余的时间去感受大自然的熏陶及人类文明的感化。陶行知先生说过,反对过分提倡考试制度,认为创造性的儿童教育,首先就应该为孩子们争取时间的解放。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给孩子留有足够的时间,教师不应该安排过多的课后作业,应该让孩子们拥有自由的时间来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让孩子有时间和精力去思考、探索、发扬自己的优点和特长,提高孩子们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6]。

七、结束语

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思考 第6篇

【关键词】 有效性;教学情境;学习兴趣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可以说,没有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即使有理想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其结果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华东师大崔允郭博士说:“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那么,在语文课堂中如何进行有效教学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有效导入,点亮课堂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过:课的开始,其导语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好的导语既是传授知识的开始,又是师生情感沟通的过程,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的情感,牵动着学生的心弦。只有在课的起始阶段便营造出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才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积极迅速地投入到教学情境之中。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如何巧妙设计导语,使课堂灵动起来,这是应该认真探讨的。

1.情境导入,激发思维。情境具有激发兴趣激活思维和激励创新等作用。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在驱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体验。叶圣陶先生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创设美、智、趣的情境, 把学生的思维带入课堂中,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实践表明,一个语文教师,如果能让学生深深地爱上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那么,他的教学至少成功了一半。

2.介绍史实,了解背景。人们常说:“文史不分家。”很多精彩的文学作品,都是作者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完成的。介绍史实,既让学生了解写作的背景,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也潜移默化地起到了思想教育的作用,可谓一举两得。

导入方式还有巧设悬念,自然过渡;直观演示等。引人入胜的导语如渔人手中的“网”,总系全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陶冶学生情操,给学生以知识和美的享受。

二、有效朗读,激活课堂

朗读是一门有声语言的艺术,是朗读者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说明道理,再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再创造过程。这一过程就是让文章“复生”过来,赋予文章生命力。让文章“复生”,朗读时需要有一定的基础要求和基本技巧。老师在指导朗读时引导学生在空白处加强体验,转换角色,闭眼想象,让学生自己读懂了文字背后的东西,朗读不仅入情入境,而且有深度。朗读时形式的运用应有效地为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情感服务,只有在理解课文基础上的朗读,才能算得上真正领略了课文的“青山绿水”“无限风光”。否则形式就成了“花架子”,朗读指导成了“空中楼阁”。

教师有效的朗读指导是给学生一双发现的眼睛,搭建一座体验的桥梁,打开一个情感的世界,开拓一方思维的天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我们应以满腔的热情赋予学生多元的智慧,开启学好语文的窗户,激活语文课堂。

三、有效练习,深化课堂

课堂教学的开展,不仅仅只局限在课堂上,而是要从每个教学基本环节出发,层层推进,环环紧扣。其中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课堂练习,其效果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的实际价值,只有提高了课堂练习的有效性,才能保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提高课堂练习有效性显得尤为重要。作业练习要适应小学生年龄特点,满足学生活泼好动、渴望自主、希望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愿望。通过有效的课堂练习深化语文课堂。

四、有效评价,促进课堂

教学中的评价像是一把“双刃剑”,在很大程度上,教师的评价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信念,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的语言一定要准确、得体,切要做到把握时机,因人而异,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做出不同的评价。这样,学生对获得的评价不仅仅是短暂的满足,更是一种向上的精神,一种前进的动力,这使他们在“人人可以成才”的大路上前行。 好的语言如一条水声淙淙的小溪,可以净化人的心灵;又如一首促人昂扬奋进的歌,激励着人们不断地追求。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在评价中不仅要语言丰富、机智幽默,而且要讲究艺术。

五、有效板书,总结课堂

好的板书,就是一篇“微型教案”,能够将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教者的教学思想以及学生的学习过程清晰地展示出来。因此,板书是教学设计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技能,更是一门教学艺术,在语文教学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能激发学生兴趣,启发思维,丰富想象,强化记忆,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板书,不仅仅是教师教学的需要,更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助推器”。特别针对需要背诵的课文,可抓住课文主要内容脉络板书主导词语或重点句,再结合板书师生共同回忆,学生经过适当指导,一篇课文就能简单地背诵了。

小学语文游戏化教学思考 第7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游戏化,思考

幼儿的最基本的活动就是游戏,它能够使儿童感觉到快乐。从幼儿园开始,游戏就与儿童相互陪伴。随着新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渐推进,游戏化的课堂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小学语文教学作为学生以后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游戏化的教学也应该贯穿语文教学。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并结合一些游戏活动,使课堂教学充满趣味性与情境性,继而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升,还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一、开展小学语文游戏化教学的重要性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而且还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与动手能力,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提高整体素质。所以,游戏化的教学在小学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能够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

学生能够通过游戏感觉到快乐与轻松。因此,游戏化的语文教学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并且调动小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从而使得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而且可以给学生创建一个愉快、轻松和活跃的学习氛围。

(二)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儿童天性就喜欢做游戏。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巧妙地将教学内容与游戏结合,让学生对语文这门课程拥有足够的兴趣,学生才会在上课时全神贯注,并且在平时学习中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教师可以根据每个知识点,利用文字、动画、色彩来创建不同的知识场景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可以在课堂中很快地进入学习状态,提升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求知欲,继而提升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三)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依照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心理等多方面特点,设计一些具有情境性、趣味性与参与性的游戏,从而使小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游戏,学生能够在游戏中认识与体验世界,所以语文成为了学生精神世界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与此同时,游戏还具有灵巧性与变化性等特点,可以帮助小学生提升判断力。这种教学方式为小学生创建了一个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使得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能够更好地完善自我,与教师和同学更好地和睦相处,促进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

(四)能够培养小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小学生天生具有好奇、好动与好想等特点。以往的机械化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根本无法与他们的天性相适应。游戏本身具有创造性的特点,正好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漏洞。将游戏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能够共同合作与探究,这有利于小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培养。

二、小学语文游戏化教学的策略

(一)提高教师游戏化教学的能力

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增加自身的修养,积极地参加有关部门组织的语文教学能力的培训并且观看优秀教师的讲授。通过这种方式,不断地吸取他人的优点,积累经验,然后才能够提高自身语文游戏化教学的能力。

(二)丰富语文游戏化教学的方法

一些老师在游戏化的课堂教学中,为了节约课堂教学时间,游戏化的教学方法过于传统与单一,这将会对学生的开拓创新能力造成很大的阻碍。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革新教育方法,设计游戏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合作,学生的好奇心,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使得学生能够轻松地学习语文。

(三)创造游戏化教学的条件

游戏化的教学不应该局限于课堂,教师可以增加一些户外活动,给小学生创建一个快乐、轻松与和谐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活动的参与率,充分地使教与学同步进行。

(四)加大游戏化教学的政策指引

教育部门需要注重小学语文游戏化教学,加大政策的引导,并且鼓励游戏化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此外,加强游戏化教学等相关的理论指导,组织游戏化教学的培训,提升小学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对小学生非常重要,它对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而语文游戏化教学无疑是一个比较好的举措,它需要教师积极地了解学生,充分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兴趣爱好去进行课程设计,然后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都能使小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希望当代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者可以认识到兴趣对学生教学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点滴思考 第8篇

一、激趣导学是基础

我们可以用有趣的谜语、故事、问题、一段谈话、甚至是一首歌、一幅画、一段音乐、一段录像、实物等导入,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求知欲, 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阅读情境中。例如:《美丽的小兴安岭》导言:“在祖国的东北有许多高大的群山, 其中有一座山, 名字叫“小兴安岭”, 那里可美了, 像一座大花园。今天, 老师就带同学们到美丽的小兴安岭去走一走、看一看。播放风景优美的小兴安岭的视频。”《望庐山瀑布》故事教学过程中, 可引用一段瀑布视频, 使学生在脑海中初步形成一个具体的瀑布表象, 使学生感受气势磅礴的瀑布景观, 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为将要理解诗句和品味诗句意境做铺垫。

二、阅读习惯是关键

阅读习惯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阅读质量。如果不培养学生养成自觉、认真地思考习惯, 阅读就会毫无效果。所以, 在阅读教学中, 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 要帮助学生做到静心阅读, 身与心共同融入到书中去;其次, 在不断的阅读中让学生逐步学会思考, 大胆质疑, 提出问题;最后, 要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了解作者的初衷, 以产生共鸣。在此基础之上要让学生学会用笔、动笔, 在阅读中随时记录点滴, 做到习以为常。

三、充分朗读是核心

朗读是重要的阅读基本功, 课堂上学生琅琅的读书声是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所以, 古人说:“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琅琅读书声赛琴声”。朗读, 就是要用规范的普通话, 声音清楚、响亮地把课本中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它是阅读的一项重要技能。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可谓是举足轻重。首先, 要让学生明白朗读的好处, 从而激发学生良好的朗读欲望, 如:教师为学生范读, 给学生树立一个爱读书、爱朗读的好榜样, 学生会十分喜欢模仿教师的朗读语气、语调、表情、手势等;其次, 创设情境, 设计各具特色的朗读形式, 如:默读、齐读、指名读、分角色读、配乐读、小组比赛读、表演读等等。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一课《燕子》一文, 可以通过配乐朗读, 让学生充分感受春天万物苏醒、生机勃勃, 感受小燕子的活泼机灵、矫健敏捷, 从而让学生受到了美的陶冶。

四、阅读思考是发展

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自我建构的过程, 自我发展的过程。首先, 培养阅读质疑, 促进多维思考。由于小学生的知识水平、个性心理品质和获得信息的多少, 取决于他们认识水平的深浅程度, 也决定了他们质疑问难的水平。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质疑点, 把问题问到“点子”上, 同时还要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和途径。一是从题目入手, 抓住题眼提问。如《给予树》可以抓住“给予”一次发问, 为什么用“给予”而不用“赠予”。二是抓住矛盾, 把课文中看似矛盾的地方揭示出来。如《矛与盾的集合》中“教师让学生对矛与盾质疑:矛是锋利的攻击武器, 盾是坚固防守工具, 它们之间有何联系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而后引导学生通过读、议而认清“事物之间的联系”这一重点内容。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 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 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 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非常重要,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安排学生进行阅读, 多给学生想象的空间,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摘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 也是重要的环节。阅读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让学生的感悟能力更强。本文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进行了探讨。

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 第9篇

一阅读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

在阅读教学中, 基本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 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但是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对话的中心是每个学生, 而不是教师。教师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 自行建构起来的, 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会阅读, 所以要从各方面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 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必须要形成发展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 因为创造性活动从本质上讲就是与众不同, 有创造力的人在心理上必须有自由、感到安全, 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师生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 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 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合理地提出阅读要求,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 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 过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过浅容易导致学生浮躁。因此, 在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原则, 一年级上阅读课时, 只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 能用自己的话大体说出一句话的意思, 就应该给予表扬和鼓励。二年级时, 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读通一句话, 而且要准确地读断句, 有一定的感情, 且能用自己的话较准确地理解一句话的含义。三年级时要提出更高的要求, 要求学生把各句联系起来读懂一段话, 甚至一篇文章, 能够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 能从句与句之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正是这样一步一个台阶, 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要求, 久而久之, 学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读懂, 以至理解全篇内容。

二注重朗读

教师都知道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语文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时注意力稳定性大多较差, 而大声朗读能使他们保持注意力的稳定, 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思考、理解和记忆。古人所说的“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 即说明了这个道理。此外, 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无论哪种表达, 都要求做到用词准确、生动, 语句通顺、连贯, 句式灵活、多样, 内容具体、清楚等。朗读可以使学生对读过的文字印象深刻。另外, 通过朗读课文, 学生可以积累语言材料, 把握各种句式, 学会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 可以促进说话、作文能力的提高。

虽说“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 但适当地给学生创设意境, 给他们提供阅读的背景, 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了解, 有助于学生很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 在讲授新课文之前, 都要充分准备与之相适应的意境, 使学生在各种特定的环境中反复读课文, 既是一种欣赏, 又自然而然地悟出了作者的情感, 陶冶了情操。

三培养学生在阅读中思考的能力

小学生的知识水平、个性心理品质和获得信息的多少, 取决于他们认识水平的程度, 也决定了他们质疑问难的水平。如果不加以引导, 学生的提问往往会停留在字词句段和文章的表面情节上, 无法深入, 起不到加深理解培养思维能力、扩大知识面的作用, 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质疑点, 把问题问到点子上, 这个点子就是课文的重点、难点、知识点和语言文字的训练点等, 同时还要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和途径。一是从课题入手, 抓住题眼发问。如《草船借箭》可以抓住“借”字发问, 为什么用“借”而不用“骗”。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中, “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 长出嫩绿的叶子”, 可提问为什么用“抽”字而不用“生”或“长”字?

四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思维

从阅读心理看, 阅读是期待产生、期待实现, 同时产生新的期待这样一个不断推进的心理矛盾运动的过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 从接收到读物的第一个信息时, 他的阅读思维活动就启动了。他要对这个信息进行询问、做出猜测、产生期待。正是这种询问、猜测、期待, 成为阅读活动得以自主、自由进行的内驱力。教师有热情, 学生才会被感动, 阅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适当的煽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 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 让他们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同时,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倍加珍视和把握学生情感活动的脉搏, 使其随着阅读过程的推进得到强化。小学生还处于儿童时期, 其感情总是处于快速运动的状态, 他们在感受课文形象为之动情时, 情感趋向高涨, 大脑皮层的兴奋中心开始转向课文本身的语言, 教师应从学生的面部表情、朗读的声调、发言的措辞, 敏锐地觉察到情感的浪花正在学生心头涌动。教师要适时牵住学生的情感纽带, 引导他们去感受、去体验, 学生情感的波纹必然会渐渐地涌动起来。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中描写昔日的辉煌时, 通过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对圆明园的过去有一些了解, 让学生对圆明园被毁坏感到深深的惋惜和对侵略者的强烈痛恨。

关于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思考 第10篇

一、增加阅读量

在以往的作文教学过程中,往往是很多学生没有什么材料去写,或者说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能想出来却写不出来,即便是表达出来了,表达得也不够生动、准确、形象,造成这些现象产生的归根结底是因为没有把语言积累到一定程度,知识面太窄,知识量太少。所以说加强课外阅读,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从而提高写作能力。写作的基础就是阅读,读好书,从书本里面积累词汇量,开阔视野,为自己的作文打下一定的基础。阅读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可以多看一些适合学生年龄的书籍,这样学生的兴趣一定会高涨,不至于看看书就厌倦了。至于书的内容不限,但是书的质量是必须要保证的,因为现在的小学生还没有建立完整的思维,好的书可以引导一个学生走向更广阔的的社会,视野会得到一定的开拓。经常阅读书籍,有了一定的语感、一定的语言基础,那么写起作文来就一定会得心应手。

二、写作兴趣的培养和激发

在小学时代,学生的记忆还有待开发,所以说阅读做笔记是一个最好不过的方法了。可以选一个自己喜欢的本子然后摘录下自己看过的文章里面的精华部分,至于摘录的内容可以是好的段落、好的句子、好的词汇,写一下阅读的感受,或者是读书的笔记。我觉得写日记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可以记录一下自己的心情,发生的事情,自己看到的好的文章,自己的心得体会。这样坚持写日记,既可以锻炼一下自己的写作水平,又可以在以后暮年老矣的时候回忆一下童年的记忆,这绝对是一件一本万利的事情。借鉴写作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可以经常性地阅读课本上的文章,然后根据文章的特点、写作手法、写作精华,根据自己所能理解的层次去写文章。通过读文章看作者是怎么思考与表达的,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和写作兴趣。可以挑选一些朗朗上口的文章进行反复的朗读、让学生从反复的朗读中加深印象,并理解其中的含义,不是枯燥强硬地去背下来而是理解性地去记下来,这样学生就可以非常容易地去模仿、去写作了。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去探知语言的魅力,举一反三,因人而异,真正地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自主学习,自主写作。

三、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可以在课堂中经常性地拿出比较优美的文章,让学生读,反复地读,直到能凭借着自己的记忆记下来。也可以拿学生一些比较好的文章在学生之间传阅,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心,也增加了学生的竞争性,还增加了学生想要进取的意识。也可以每个月举行一次作文比赛,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其中,并且在学生写出了优美的文章之后给予一定的奖励。这样学生就会想要主动地去学习和研究作文。在语文教学中要尽量地让学生懂得语言的魅力,比如,在人教版第二册《大自然的语言》“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这样的语言让学生多朗读、多背诵,让学生充分地感受语言的魅力,经常性地带学生去一些自然环境非常优美的地方。

四、改变评改的方式

传统评改作文的方式就是教师以自己的眼光来阅读文章,给定分数。在新课标的改革下,应该主张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去修改自己的文章、自己评价自己的文章,这样做的目的既可以明确写作目标,还可以使学生印象深刻,对于自己所写的文章好的地方与坏的地方记忆犹新,在下次遇到这样的问题的时候就可以避免出错了。先对自己文章的可取之处,哪怕是一个词都说出来为什么用这个词、自己觉得这个词在这个地方怎么用得好,然后在同学面前讲出来。这样既可以得到同学的赏识和欣赏,自己的自信心也可以被激发出来。这样可以让学生在以后的写作过程中不再认为写作是一件非常苦恼的事情,而是愿意去写、想要去写,并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内心的想法,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我们也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去诱发他们的写作兴趣。

新型的教育模式指出,学生是语文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中的引导者,所以说我们建议教师应该以辅助学生为主,以传授知识为辅,让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人,主动地去学习,主动地去探索,主动地去想要用语言表达自己的一切想法。现代信息技术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我们应该从幼苗抓起,从根本抓起,从教育抓起,做好青少年的教育是我国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

摘要:作文现在已经成为学生头疼的话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不外乎两点,其一是教师自身储备量不够,其二是教师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不能完全接受。根据多项调查对小学作文教学进行了研究,给予了一些建议和对策,希望能给从事青少年教育的教师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阅读量,兴趣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听说读写教学思考 第1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听说读写;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是基础学科的基础。语文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甚至影响到将来的发展和提高。要想让学生学好语文,提高语文学习成绩,唯一有效的办法就是从锻炼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入手,让学生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突破。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说起来简单,做起来不容易。结合自身十余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经历,笔者认为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师如果能在语文教学中注意以下几点的话,对于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提高学生语文成绩是有一定帮助的。

一、调动兴趣是前提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才有可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那么怎样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

首先要改善语文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良好氛围中接受潜移默化的听说读写练习。教室是学生学习的场所,可是现在的许多教室依旧只是讲台和课桌椅的简单组合,没有丝毫生机与活力。为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解决学生精神食粮严重匮乏的问题,我对教室进行了大胆的规划:首先在教室一角设计了一个“图书园地”:一个小书架上整齐地摆放着各种对学生有益的书籍,如小学生版的中外文学名著、古代的诗词歌赋集、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小学生作文选、自然科学探秘等,此外我还准备了一些关于语文知识的杂志和报纸,目的就是在开拓学生知识视野,丰富学生知识内涵的基础上让学生体验知识趣味,感悟知识奥妙,从而使学生渴望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听说读写的生活式练习。

其次要创设语文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科学规范的听说读写练习。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最重要方式,也是最行之有效的方式。要想让学生真正地提高语文学习成绩,就必须重视语文课堂教学。我的做法是充分利用每一节语文课前的五分钟预备时间,让学生进行简短的语文特色表演,如朗读、背诵、说故事、讲笑话。在更重要的语文课文的教学中,我会用生动有趣的语言进行语文知识的讲解,用先进科学的教学手段进行语文知识的演绎,激发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展示自己的迫切愿望,从而让学生希望得到课堂教学中的难得的听说读写练习的机会。

二、科学训练是关键

(一)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听”的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听”通常是指学生上课时注意听教师讲,是一种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听”,其实语文教学中的“听”应该包含二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培养学生“听”的兴趣,二是培养学生“听”的态度和习惯。

要培养学生“听”的兴趣,要求语文教师上课要生动、有趣,使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发挥听的主观能动性,学生要广泛地听,不仅听老师的,也听同学的。听的形式可多种多样,例如回答问题、朗诵课文、开展辩论、讲故事等;听的手段有录音、影视、录像等,从而养成学生主动接受、敢于质疑的习惯。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听”的态度和习惯,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时,要了解学生,根据不同的个性,选择不同的方式来加以引导。使学生学会在听的过程中,用点头、微笑、赞许、关注的眼神来注视对方;用表情及简短的语言来启发对方;不轻易打断对方的话;允许对方发表和保留不同的意见,不对别人进行讥笑或人身攻击。

(二)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说”的能力

语言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用语言来表情达意的过程就是“说”。教学上的“说”,不只是教师授课,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我认为应该是一种学生主动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思想的技能训练。因此,这种“说”的能力的培养,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一定的时间、任务、环境、标准来进行。

在课堂内进行“说”的训练。首先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使学生明白“说”是进行思想交流和感情沟通的最根本途径。懂得在我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说”的重要性。

此外,还可以在课堂外进行“说”的实践。如在班主任的支持和配合下,经常举行小型主题班会、故事会、演讲会、辩论会、诗歌朗诵会等以“说”为主的活动,培养学生快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也可以在取得家长支持的前提下,适当布置“说”的家庭作业,促进学生说得清楚、准确而富有表现力。

(三)有步骤地培养学生“读”的能力

教师在课堂上往往重视课文的朗读、精读、泛读、略读,却往往轻视“读”的能力的训练。我个人认为语文教学上的“读”,应该在重视朗读、精读的基础上,更强调泛读、速读的能力训练,尤其是培养学生的精读能力。

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是语文教学的难点。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掌握了方法,就掌握了金钥匙。”因此,教会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是终生受益的事情。

有步骤的阅读方法包括读书、理解、领悟、应用,形成一个有机整体。首先是读书,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其次是理解,训练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能够快速地掌握书本内容的结构、思路、特点。其三是领悟,注重读后有所启发、有所领悟、有所感触、有所创新,能写出自己的体会和感想。其四是应用,将书本的知识和自己的体会运用在实际生活和学习当中,检验自己的阅读成果。

(四)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写”的能力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平时要求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景、物、人、事,思考其中的情与理,在表达时做到准确、通顺、鲜明、生动。教师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的过程中,仅仅靠传授写作方法是不够的,要把重点放在写作时的构思、创新阶段,对学生进行科学指导,采取灵活多样的作文批改办法,及时加以讲评。

语文学习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概括地说,就是通过语文学习,培养学生具备辨别语音,理解语意,评品话语,即用听觉去辨别世界;能正确使用语言,有效地组织语言表情达意,同时能运用姿势、表情、手势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能正确完成阅读活动,包括认读、理解和一定的速读能力;能用书面语言传递信息,表达情感,反映客观事物的能力。

初中教学与小学教学衔接思考 第12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初中数学,衔接

很多学生在小学阶段数学成绩良好,但是进入初中就会对初中数学感到不适应,数学成绩下降,学习兴趣减退.出现此类问题的原因很多,有可能小学数学基础不牢固,有可能是学生对初中数学学习感到困难,还有可能就是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的衔接工作不到位,影响初中数学学习. 如何做好小学与初中数学学习的衔接工作,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突出重点知识的衔接

1. 重视计算基本功训练

初中数学教师对小学毕业生最大的希望就是非常扎实的计算基本功,希望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计算,熟练、准确,这样才能将精力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上. 从初中数学教学的角度来说,口算、笔算将成为深入学习的基础. 所以,在小学阶段,学生必须做好计算基本功训练,对四则运算,一百以内整数、小数、百分数加减法、互化不容忽视.

2. 学好简易方程

小学阶段,学生的主要解题方法就是基本算术方法,主要强调形象、直观,但是初中数学的解题方法主要以代数为主,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思考方式. 很多学生进入初中以后,短时间内难以接受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转变. 小学数学的解题过程主要使用算术方法求解答案,将未知量放在一个特殊的位置,用已知量去求解未知量. 但是初中数学教学主要以方程为解题方法,将未知量用字母代替,和已知量放在一个平等的位置进行求解,找到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进行求解. 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选择一些方程来求解问题,将方程与算术求解方法相互比较,让学生体会到方程求解的优点,为进入中学学习打好思想上、知识上和心理上的基础.

3. 初步完成小学几何知识的学习

小学数学中会涉及少量的几何知识,通过几何知识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概念. 在小学几何学习当中,要培养学生对物体形状、位置、大小、距离的认识,让学生通过接触具体的几何物体,让其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印象,引导学生借助表象进行数学思考,并以此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例如,让学生解答足球场铺设草坪需要多少立方米的草坪问题,引导学生想象草坪铺设在足球场上,形成一个长方体,草坪的厚度就是这个长方体的高度. 再比如,让学生解答游泳池墙壁贴砖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将游泳池想象成一个无盖的立方体,贴砖面积只有五个面等等.

二、小学教学阶段渗透数学思想,注重思维衔接

1. 教学过程中逐渐渗透数学思想

小学数学教学中已经少量涉及函数、集合等教学内容,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逐步向学生渗透这些知识,但并不意味着要将这些知识的定义、概念灌输给学生. 函数的例子非常常见,例如乒乓球个数是羽毛球个数的两倍,用数学关系表示出来就是: 乒乓球 = 羽毛球×2,其中,羽毛球个数是自变量,乒乓球个数是自变量的函数,羽毛球个数发生变化,乒乓球个数也会发生变化.

2.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数学思维主要依靠抽象的逻辑思维,但是这种思维并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培养出来的. 小学阶段,教师应该从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思维是有方向、有根据的思维. 例如用数量分析法分析问题当中的数量管理,寻找解题答案,要从问题本身进行推理,形成有规律的解题思路,明确解题方向. 思维具有灵活性,数学教学提倡学生从多方面思考同一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不强求解题方法同一,而是鼓励学生找到最佳的解题办法. 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在学习过程中将所有数学知识结合起来,试图用创造性的方法解决问题. 思维要有敏捷性,逻辑思维的敏捷性反映了思维的效率,要提高逻辑思维能力的敏捷性,要注重学习方法,强化训练.

3. 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在小学、初中数学衔接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做好章节小结,让学生自行编织知识网络,使知识更加系统化. 此外,还应帮助学生做好题后回味,即在一道习题解完后,引导学生想想有无别的解法,有无规律可循,还要试着改变一下条件或结论,以探索新的命题,并就新命题的正确与否加以论证. 长此以往,可培养学生的探索概括能力,逐步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科学性与创造性.

4. 完善学生的认识结构

数学知识是前后连贯性很强的知识系统,任何一个知识点的漏缺,都会给后继课的学习带来影响. 因此,为搞好小学、初中数学衔接,应严格按数学课程标准进行教学. 有些则要按新授课进行教学,以缩小小学、初中数学知识的跨度,完善和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

总结

上一篇:会计职业系谱建设研究下一篇:咳嗽的中成药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