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景式范文

2024-05-14

全景式范文(精选12篇)

全景式 第1篇

一价值论之争与价值内涵

价值论之争是在传统价值论与自然价值论之间展开的。传统价值论认为,所谓价值是“事物(物质的和精神的现象)对人的需要而言的某种有用性,对个人、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生活和活动所具有的积极意义”,并且“一种对于主体有用即有价值的东西,有用的程度越高,满足主体需要的范围越大,其价值就越大,反之价值就越小”。因此,“价值不是一种实体,而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特定的关系,即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和主体需要被客体满足的效益关系。”[1]

然而,以罗尔斯顿(H.Rolston)为代表的自然价值论提出了另外一种价值观。他们认为,自然与人平等,同样具有内在价值。罗尔斯顿指出:“传统的理由是说价值就在于利益(视为人类利益)的满足。但现在,这个定义看来只是出自偏见与短视的一个规定。”价值的范围应当扩大为“任何能对一个生态系统有利的事物,是任何能使生态系统更丰富、更美、更多样化、更和谐、更复杂的事物”[2],从而把价值主体扩大到了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生态系统”。因此,在自然价值论这里,价值就是“对于一个生态系统有利的事物”,即对于整个生态系统的有用性。

上述内容表明,两者既有分歧也有共同点。二者的分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价值的适用范围不同。传统价值论认为,价值仅属于人类社会,是一种社会现象;而自然价值论认为,价值属于整个世界,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自然现象。二是价值的主体不同。在传统价值论那里,人是价值的唯一主体,其他一切事物均为客体;而在自然价值论那里,人与自然平等,均可作为价值的主体。三是价值的实在性问题。传统价值论把人看做是价值的唯一主体,一切价值来源于人,因此必然虚化甚至否认价值的实在性,认为价值只是主客体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而在自然价值论那里,由于确立了自然的价值主体地位,因此,价值不仅是一种需要-满足关系,而且还具有实在性,即相对于人类社会的价值而言具有时间上的先在性。

然而,透过上述分歧,也可以发现二者具有共同之处,即二者都承认价值是事物或现象所具有的有用性,是主客体之间需要-满足关系的体现。这种共同点便成为重新定义价值的前提。依据这个前提,价值作为事物的有用性首先必须存在,然后才会有需要-满足关系的实现。在需要-满足关系中,主体的需要是依赖于客体所具有的有用性来满足的,因此,事物的有用性便构成了价值产生的基础。事物的有用性所以构成价值产生的基础,其根本原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价值根源于事物的有用属性。传统价值论与自然价值论均承认:价值是作为价值客体的事物以其自身属性满足价值主体需要的效益关系。但是,这种价值关系之所以能够形成,须以作为价值客体的事物具有能够满足价值主体需要的属性为前提。否则,如果价值客体不具有这种属性,那么,无论价值主体的需要多么强烈,它都不能被满足。这就是说,价值客体的有用性是主客体之间的需要-满足关系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所以,作为价值客体的事物所具有的有用属性便构成了主客体之间价值关系的物质基础。因此,传统价值论关于价值的“关系说”事实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其次,价值的判断具有目标指向性。人们的价值判断与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水平密切相关。传统价值论承认价值的有用性,并强调这种价值的有用性是指向人的,而且是仅仅指向人的;自然价值论也承认价值的有用性,但它认为价值作为事物的有用性不仅可以指向人,也可以指向人以外的其他事物。生态学的研究进一步表明,“自然”是一个美丽、完整、稳定的生命共同体,一个进化发展的生态系统是一切价值的源泉。可见,传统价值论和自然价值论尽管在价值的适用范围上存在分歧,但都认同如下观点:价值具有目标指向性。因此,价值作为事物的有用性既可以是满足他物需要的外在形态,也可以是满足自身需要的内在形态;既可以是显性的,也可以是潜在的。

其三,价值的实现具有现实制约性。思考价值问题并形成一定的价值观,是人们使自己的认识和实践活动达成自觉的重要标志。传统价值论只承认人是价值的主体,认为价值是事物以其自身属性满足人的需要的效益关系。这似乎是说,人类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命令事物满足其需要,由此而忽视了事物的存在状态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制约作用。实际上,“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也是人的无机的身体”[3],两者的关系突出地表现在它们的相互作用上。人作为价值主体的需要是通过自身努力与其他事物的有用性来满足的,因此,其他事物的存在状态就形成了人类生存发展的最高诫命。这也就是说,价值作为有用性规定着主体需要的满足程度,也构成了主体存在形态的最高诫命。

综上所述,价值首先是一种客观实在,表现为事物的种种有用属性;其次,有用属性必须同主体的需要联系在一起。任何一个侧面都不能代表价值,只有两者的统一才能构成价值内涵的全部。可见,价值具有双重含义:一是作为客体(事物或现象)所具有的有用性,二是该有用性是相对于主体需要的满足而言的。前者是价值形成的基础和条件,后者则是价值实现的表现形式。

二自然形态及其价值维度

从哲学概念上看,“自然”具有多重含义,一是指“具有无穷多样性的一切存在物”,即整个物质世界,与宇宙、客观实在等范畴同义;二是指“与人类社会相区别的物质世界”[4],即我们常说的狭义自然界;此外,自然还可以指称具体的自然存在物。因此,根据上节的价值定义,自然价值就不是单一维度的,而是具有多重维度的综合体。所以,要考察自然的价值,就必须全景式地审视自然界的演化形态。

根据人类产生发展的历史以及自然界的演化,自然表现为统一自然、对象自然和人本生态自然等三个形态。所谓统一自然,乃是指作为先于人类而存在之物质形态总和的自然。按照大爆炸宇宙学理论,“我们的宇宙”大约产生于200亿年前,地球约形成于46亿年前。约在35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最初的生命。自此,生命物质经过一系列演化发展,由原来的单极生态系统过渡到由动植物和微生物构成的多极生态系统,形成了丰富多彩、生机盎然的自然界。所谓对象自然,是指作为人类认识和实践对象的自然。对象自然的出现是1500万年前早期古猿与自然分离的结果。人类与自然分离之后,便通过劳动这一媒介,开始了把自然作为生存环境的依赖关系和作为生产资料的利用关系的历史,而且这一历史还在持续着。所谓人本生态自然,是指由生态危机所凸显出来的、作为人类生存之所的自然。进入工业化时代以来,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利用从生命物质和化学物质两个层次上展开,同时也在这两个层次上形成了日益尖锐的矛盾,致使自然界的生命物质层次和化学物质层次遭受严重破坏而不能维持自身的平衡,以致产生了严重的生态危机,危及人类的生存发展。

依据我们对价值的理解,上述不同形态的自然,其价值应具有双重内容:其一,自然的价值即是事物的有用属性;其二,自然的价值须与主体需要相联系。前者是指价值的客观实在性,后者是指价值的目标指向性。依据价值的客观实在性和目标指向性,统一自然、对象自然和生态自然各自具有自己的有用性,分别表现为自然之内在价值、外在价值和人本生态价值等三重维度。

内在价值(intrinsic value)和外在价值(extrinsic value)的概念,是由英国分析伦理学的创始人乔治·摩尔(George Moore)首先在《伦理学原理》中提出的。摩尔依据事物所具有的善的性质将事物分成了两类:一是作为整体本身就具有善的性质的事物,这类事物是善事物本身,其善的性质即内在价值;二是本身不具有善的性质,但和善事物本身有着因果联系的事物,这类事物是达至后者的手段,它们与善事物本身的关系性质即外在价值。这也就是说,内在价值是某一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内在的、完全依赖于自身的、“无须借助其他参照物的”[5]价值;而外在价值则是事物自身所具有的、外在的、完全依赖于同善事物本身的关系性质,必须借助于其他参照物而存在的价值。据此,自然的内在价值就是自然所拥有的无需依赖他物(也包括人类)而存在的价值,即是某物拥有的、用以满足自身需要的有用性;自然的外在价值即是自然所具有的、用以满足主体事物之需要的有用性。

如上所述,自然的演化发展形成了统一自然、对象自然、生态自然三种形态,因此,自然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也表现出多种形态。统一自然是整体自然,有且仅有内在价值,即一种“与人类需要无涉的价值,是自然固有的价值”;[6]但是,存在于其中的诸多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满足自身需要的内在价值,另一方面又由于存在物之间的普遍联系而具有外在价值。在统一自然之中,早期的自然存在物互为外在价值,即相互以自身的有用性来满足对方的需要。比如,野兔以其外在价值满足了狼的需要,而狼又以其外在价值控制野兔的数量,从而保证了野兔的生命质量。这种价值关系始终持续着,成为整个自然系统基本平衡的保证。当对象自然出现后,人类开始把自然作为认识和实践的对象,并按照自己的意愿开发和利用自然。这时,自然的价值更多地表现为“从人和其他生命的角度,自然界对人和其他生命的有用性,即它作为他物的手段或工具的价值”[7]。

然而,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只是在共时性状态下对自然价值的审视,这两种向度还不能说明自然的全部价值形态,因为自然是历史的。如前所述,最初的自然界是先于人类存在的物质形态的总和,人只是自然界长期演化发展的产物。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类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离开自然界,人类根本无处藏身。然而,工业化生产的本质决定了工业化生产的资源、环境和技术的有限性,这就形成了工业化生产的可能性边界。目前,全球性的生态危机、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和疾病蔓延预示着工业化生产危机的来临。直到有一天,在极度膨胀的价值主体意识的指导下征服自然的时候,人类与自然之间便会呈现出一种非平衡的价值关系。在这种非平衡的价值关系中人类警然地认识到了自然价值的第三维度——人本生态维度。

自然价值的人本生态维度是人类对自然价值进行全景式审视的结果。它既看到了自然在人类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也看到了人类在大自然发展中不可逾越的历史地位。这样,我们就会把自然和人类的发展统一起来,形成了既包含自然价值又包含人类价值的大自然价值观。

三可能的诘难与回应

上述关于价值和自然价值的观点以及对自然价值三重维度的诠释,既与传统价值论相区别,也与自然价值论相冲突,因此必然会遇到种种质疑和挑战。下面就可能的诘难回应如下:

诘难一:把事实等同于价值,犯下了混淆事实与价值、把存在论等同于价值论的错误。

休谟最早提出了是与应该、事实与价值的区分问题,乔治·摩尔又进一步指出“是”与“应该”的逻辑矛盾,并称之为“自然主义的谬误”。在这里“是(事实)”是一个存在论的概念,“应该(价值)”则是一个价值论概念,而事物的存在作为一种客观、中立的事实不包含任何价值判断,即从“是”这一客观事实不能推导出“应当”这一价值判断。据此,本文主张从价值客体的存在及其所具有的有用属性来定义事物的价值,无疑犯下了混淆事实与价值的不可饶恕的“自然主义谬误”。

诚然,在认识论上,的确可以把事实与价值区分开来,但在价值实践领域,事实与价值是不可分的,因为在人类社会所作出的一切价值判断必须以客观实在为基础,即一个事物必须先具有某种属性,之后才能形成某种价值。此外,上述诘难机械地承认事实命题与价值命题之间的分野,犯下了二元论的“谬误”,致使价值脱离客观实在而成为与人类社会无涉的浮萍。事实上,本文是在承认事实与价值相区别的前提下探讨价值内涵的。我们之所以强调价值的客观实在性,其目的是要为价值奠定一块立身的基石,在事实和价值、存在论和价值论之间划定必要的顺序,即任何价值——某事物所具有的、满足主体需要的有用性——必须是存在的,从而引导人类社会进入更广阔的价值实践领域。

诘难二:把自然确立为主体,犯下了混淆价值主客体、否定人类价值主体地位的错误。

在哲学史上,笛卡尔(Rene Descartes)认为精神与物质都是“有限实体”,二者互不影响、互不决定,彼此完全独立。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批判地继承了这种观点,认为人是唯一的主体,客体不依赖于主体而独立存在,主体并非直观地反映与消极地适应客体,而是在实践中能动地认识与改造着客体。因而,据此模式形成的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也把人看做唯一的价值主体,把自然看做绝对的价值客体。因此,这种观点必然会对本文的价值定义提出异议,指责本文犯下了把自然确立为主体、混淆价值主客体、否定人类价值主体地位的错误。

然而,这种质疑和指责是没有道理的,因为我们对价值和自然价值的定义已超出了“主客体二分”的思维模式,把对价值考察的视野投向了包括人类在内的整个自然界。本文之所以采用全景式视角来定义价值和自然价值,其目的就是要表明这样一个事实:在人与自然之间不仅存在着认识-实践的对象性关系和需要-满足的价值关系,还存在着人类来源于自然并始终繁衍生息于自然之中的依附关系。人类的生存发展必须以自然的存在为前提。因此,必须从大自然发展的角度而不是仅仅从人类自身生存的角度来看待人类的意义,在保护自身和自然安全存在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大自然的优化发展。

诘难三:承认自然内在价值,犯下了否定价值指向性、混淆人与自然之界限的错误。

在传统价值论看来,人之所以异于自然,根本之处在于人具有价值指向性,即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向确定事物的价值,人是唯一具有内在价值的存在物。自然价值论则认为,自然和人类是平等的存在物,平等地具有内在价值。某些传统价值论者[8]在自然价值论的诘难下认为,自然不存在内在价值,但存在潜在价值,即自然所具有的、但未被人类发现的价值。因此,主张传统价值论的人便会指责本文妄言自然具有内在价值,犯下了否定价值指向性、混淆人与自然之界限的错误。

如上所述,我们定义的内在价值,乃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不依赖于他物而存在的、满足自身需要的有用性。这一定义包含了三层含义:其一,自然作为一个整体,其自身具有不依赖于他物而存在的内在价值。其二,内在于自然的一切存在物均具有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互为价值主客体。其三,人类是特殊的存在物,一方面具有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另一方面又是整个自然之中唯一具有能动性的存在物,是能够自觉开发利用自然价值的主体。在此立场上,我们既不赞成传统价值论的观点,也不赞成所谓潜在价值论的观点,而主张人与自然以及一切存在物均具有内在价值。因为“自然界也是人的无机的身体”,破坏环境就是破坏自己的家园。

诘难四:只承认人类主体性,犯下了否定自然主体性、歧视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错误。

毫无疑问,本文对自然价值所作的全景式审视的确是站在人类立场上的。这是因为:第一,如果没有人类,自然的价值就不可能成为人类认识的对象。第二,如果人类等同于自然以及其他自然存在物,那么,其他存在物也必然会建立起以其自身为核心的伦理学。第三,既然现实存在将人类推向生态价值的顶端,那么在价值实践关系中确立人的价值主体地位就是义不容辞的。因此,本文将人类确立为自然价值的主体是无论如何都可以得到辩护的。

此外,本文不是在普遍意义上而仅仅是在人类社会的认识实践领域以及自然的外在价值关系中承认人的价值主体地位。事实上,在全景式视野中,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不仅关涉人的认识实践,还要关涉人的价值实践,更要关涉人的存在与发展。如果说在认识实践和价值实践领域中,人是绝对的主体,那么在规定人的存在和发展的生态价值关系中,自然就别无选择地成为价值主体。可见,本文既在认识实践和价值实践领域中承认人的主体性与价值主体地位,又在更广阔的领域中承认自然的主体性与价值主体地位,因而能够更深入全面地揭示自然的价值、探讨需要-满足的价值关系,并未犯下否定自然主体性、歧视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错误。

四结语

通过全景式追问自然价值的本质,清晰地看到了大自然具有统一、对象和生态三种形态,自然价值也表现为内在、外在和人本生态三种维度。统一自然作为整体有且仅有内在价值;对象自然既具有满足自身存在发展的内在价值,也具有满足人类需要的外在价值;存在于统一自然和对象自然之中的一般自然物既有内在价值也有外在价值。不仅如此,人类来源于自然且始终繁衍生息于自然之中,因此,自然对于人类还具有人本生态价值。

可见,自然价值的全景式审视一方面有效地暴露了传统价值论的历史局限性和自然价值论的视角局限性,另一方面也清晰地表明人和自然的价值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同时空中表现为不同的价值形态。因而,它不仅能使人们看清了人与自然之间的渊源关系和价值关系,还使人们更清楚地看到了人类对于自然的依附关系,即自然的人本生态价值构成了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高诫命。因此,自然价值的全景式审视可以使我们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自然价值,为人类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合理的价值支撑,以获得更加充实、合理的价值实践空间。

摘要:传统价值论和自然价值论在自然价值定义上分歧很大。传统价值论认为,自然价值是自然作为客体满足人类需要的工具价值;自然价值论则认为自然既有外在价值,也有内在价值。事实上,主客体之间的需要-满足关系只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必须首先具有实在性。自然价值一方面表现为自然作为客观实在所具有的满足主体需要的有用属性,另一方面也表现为主客体之间的需要-满足的关系。在全景视野下,自然呈现出统一自然、对象自然和生态自然;自然价值表现为内在价值、外在价值和人本生态价值。自然的人本生态价值构成人类存在与发展的最高诫命。上述观点可能遭遇四种诘难,但其基本立场在哲学上是可辩护的。

关键词:自然价值,有用性,实在性,内在价值,外在价值,人本生态价值

参考文献

[1]李秀林,王于,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306.

[2]罗尔斯顿.哲学走向荒野[M].刘耳,叶平,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231-233.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5.

[4]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II[Z].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1253.

[5]霍尔姆斯.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M].杨通进,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253.

[6]张中伦,万思志.自然价值的伦理精神[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4):2.

[7]余谋昌.生态伦理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69.

全景式绩效管理模拟实训课程 第2篇

——基于企业实用性的绩效管理技术

IBM前CEO曾经说过,一个企业的管理就是人力资源管理,而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就是绩效管理。可见绩效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让我们看一下长期困扰一些企业管理的几个问题:

1、对绩效管理认识不足

公司许多管理人员认为年末填写的那几张考评表就是绩效管理。员工对绩效考核体系的管理思想和行为导向不明晰,每人仅凭各人想当然的了解戒备地看待该体系对自己的影响,常常产生各种曲解和敌意

2、沟通不畅、反馈不及时

一些公司的绩效管理过程中沟通与反馈机制不完善。尽管制定了绩效考评的反馈、申诉制度,但由于缺乏信息反馈和有效沟通,员工不知道自已工作中存在的缺点和今后努力的方向,绩效考评工作无法达到改进管理绩效的目的,进而妨碍绩效考评对职工的指导教育作用。

3、绩效管理与战略目标脱节

公司各部门的绩效目标不是从企业的战略逐层分解得到的,而是根据各自的工作内容提出的,即是自下而上的申报,而不是自上而下的分解。这样,绩效管理与战略目标发生了脱节现象,难以引导所有员工趋向组织的目标。

4、绩效指标设置不科学

公司的绩效考评机制属于一种非参与性的评价制度,员工被动地接受任务、目标模糊、责任不明确,工作完成后由上级采用有限的指标和主观印象对下属进行评价与考核,偏差较大,无法激发员工的积极性的。过多定性化指标的存在,自然无法避免在实际考评过程中出现考评组织者的随意主观性判断,影响了考评工作的严肃性与有效性。

5、绩效考评存在主观性与片面性

绩效考评的正确性往往受人为因素影响而产生偏差,常见的如:月晕偏差、类己效应、趋中效应、近因效应。绩效考评制度中的种种缺陷大都来自考评的主观性与片面性,其结果势必影响绩效考评的可信度与效度。作为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您是否明白以上问题出在哪里?您是否知道如何解决以上问题?

【课 程 特 色】

讲解 + 全景案例展示分析 + 角色模拟训练 + 案例讨论分析 + 顾问式点评

1、在课程训练中,将学员置身到模拟建立的特定企业中,结合仿真背景实战训练

2、从理论到实践再到操作,环环相扣,层层深入;

3、根据讲师和咨询顾问多年企业人力资源经验,将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向学员传授系统、前沿、实操性强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和工具。

4、采用互动讨论、模拟演练、疑难解答、游戏等方式,使学员在轻松学习中掌握更多的方法、技能 【课 程 目的】

1、掌握现代企业绩效管理原则、方法、操作技巧,并让您能与专家一起分析人力资源管理中常见的误区与克服办法。

2、帮助学员提升企业绩效管理的实战能力,应对所在企业人力资源领域和业务领域面临的挑战,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讲 师 简 介】

单国旗 先生

【讲师背景】

MBA、高级经济师、大学副教授,中国企业联合会高级管理咨询顾问、深圳市中商管理研究院研究员、PTT银章国际职业培训师、2003深圳市“十佳”优秀管理顾问。

曾担任外贸集团行政总监、连锁酒店总经理、某集团副总经理、某咨询机构副总裁、咨询公司总经理、首席顾问等。是集大学教授、企业高层管理者于一身的、具有理论研究和管理实践相结合特点的资深专家、教授。

【专业短评】

单老师拥有大学多年的教学经历,具有丰富的讲课经验和授课技巧,讲课生动、富有激情。由于多年担任企业高层管理职务,对现代企业的管理特点具有较深的体会,因此善于针对企业的实际问题,为企业量身定做、单独开发培训课程,进行授课辅导,追求专业性和实操性相结合的特点,突出表现“咨询式培训”风格。单老师不仅仅是一位培训师,更是一位咨询专家。长期深入为企业提供服务的经历,使单老师更能够站在企业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在课程设计上更适合企业的需要。单老师十年来带领专业咨询团队,成功实施了数十个企业咨询辅导项目,积累了深厚的咨询辅导功底。

单老师长期以来专门从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连锁经营与管理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对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企业绩效管理、薪酬体系设计、培训体系建设、管人技术、连锁企业的规范化管理、连锁企业的赢利模式等方面具有多年的管理实践经验和咨询服务经验。尤其对连锁企业及中小民营企业的内部管理、提升组织绩效有着丰富的咨询经验。

【擅长课程】

《全景式领导技术实战训练》、《现代企业管人技术》、《TTT企业内训师核心能力发展训练》、《企业绩效管理》、《企业绩效沟通》、《连锁企业-中高层领导技能提升训练》、《连锁企业-金牌店长店面管理与销售服务技巧》、《人力资源3P课程-情景模拟、实战演练》

【代表作品】:《零缺陷复制》(连锁企业赢利模式)、《盈利模式》等专著。

【咨询辅导过的企业】包括并不限于:

1,战略管理与规划:广州药材公司、深圳南油集团、广东温氏集团、深圳万信达、大亚湾核电站、深圳力劲集团、联邦家私……

2,绩效管理与考评体系:东莞迈世集团、深圳南油集团、广东省输变电工程公司、深圳万信达、广东电力研究设计院、东莞伯顿主题餐厅连锁企业、中山市“天天渔村”连锁酒店……

3,培训体系建立:广东溢达纺织集团、深圳移动、东莞迈世集团、广东温氏集团、深圳航空公司、佛山日升电业……

4,连锁管理体系建设:东莞伯顿主题餐厅连锁企业、步步高鞋业连锁体系建设、梅派服饰连锁、孔雀王家具连锁体系、广州四海酒家连锁体系

【培训辅导过的企业】包括并不限于:

联想集团、广东溢达集团、中国燃气、哈药集团、广东科惠白井集团、顺威电器集团、恒欣机电;山西中核、大亚湾核电站、广东省输变电工程公司;东风雪铁龙、风神汽车制造公司;永乐家电连锁、欧派橱柜、绿色世纪、广州酒家、中山天天渔村、广州四海酒家、东莞伯顿主题餐厅连锁企业、洞庭湖鱼头王连锁酒店;深圳机场集团、深圳航空、连云港家得福商贸公司。。。。【课程时间】:6天

第一天

第一单元 培训基础

一、课前准备

1、企业建制(建立具有####行业背景的、经营内容不相同的##家公司)

2、企业架构建立(以股份制企业为主)

3、组织建立(每位学员都在建立的企业中有固定的岗位及角色)

4、背景设计(由各企业派人介绍企业发展状况)

二、绩效管理概述 引例-----提出问题

1、基本概念

2、绩效管理循环

3、绩效的性质和特点

4、绩效管理的作用

5、绩效管理机构的完善

6、各成员在绩效管理与考核中的角色定位

7、####建立绩效管理系统的战略意义 案例分析:

第二单元 绩效管理系统 绩效管理系统一、绩效计划 引例----问题提出

1、绩效计划的内涵

2、绩效计划的参与者

3、绩效计划制定的程序

4、绩效标准确定的步骤与方法

5、绩效目标的特点与范例 绩效目标书写练习:

二、绩效的实施与管理

1、绩效管理培训

2、持续的绩效沟通

3、绩效信息收集与分析

以建制企业为单位绩效沟通测试与训练:

第二天

三、绩效考核

1、绩效考核的实施原则

2、绩效考核的过程

3、绩效考核的内容

4、绩效考核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案例分析:

5、绩效考核主体与绩效考核频率

6、考核者误差及其应对策略

结合建制企业进行考评主体设计与考评周期设计训练

四、绩效考评方法

一、绩效考评方法的分类

1、控制导向型 排列法

选择排列法 成对比较法 强制分布法

2、行为导向型 关键事件法

行为锚定等级评价法 行为观察法 实战训练:

3、特质导向型 混合标准尺度法 评语法

4、战略导向型平衡记分卡法 关键指标法 目标管理法 案例分析:

第三单元 考核指标的设计 引例----问题提出

一、绩效考核指标

1、绩效考核指标的构成

2、绩效考核指标的分类

3、绩效考核指标构建的原则

4、绩效考核指标特征

5、绩效考核指标的设计步骤 考核指标的表述练习

二、绩效考核指标设计的方法

1、平衡记分卡

平衡记分卡设计指标步骤平衡记分卡设计指标实例平衡记分卡指标设计练习

2、关键绩效指标

关键绩效指标设计步骤 关键绩效指标设计实例 关键绩效指标设计练习

3、目标管理法

目标管理法设计步骤 目标管理法设计实例 目标管理法设计练习

4、绩效考核指标权重设置 指标权重设计的依据与原则 指标权重确定的方法

第三天 绩效考核表的设计

绩效考核表的设计训练:

第四天

第四单元 绩效管理的面谈与辅导 引例----问题提出

1、绩效面谈的种类

绩效计划面谈—初期 绩效指导面谈—中期 绩效考评面谈—末期 绩效总结面谈—完成

2、绩效面谈的计划与准备(1)绩效面谈的目的(2)绩效面谈的障碍

(3)主管人员应做的准备 面谈计划练习:

3、绩效面谈的实施(1)绩效面谈的内容(2)绩效面谈的过程(3)绩效面谈的策略

(4)绩效面谈中应注意的问题 绩效面谈模拟演练:

4、绩效改进的方法(1)分析工作绩效差距

目标比较法 水平比较法 横向比较法(2)查明产生差距的原因

企业外部环境 企业内部因素 个人能力 工作态度

(3)查明产生差距的方法 鱼骨图法 问题树法

查明问题原因管理技术演练

第五天-

第五单元 考核结果的应用 引例------问题提出

一、绩效考核结果对人力资源决策的支持

1、用于招聘决策

2、用于员工报酬分配和调整

3、用于人员调配和职位变动

4、用于确定员工培训需求

5、作为选拔和培训的“效标”

6、用于激活沉淀

二、支持个人发展计划

1、个人发展计划内容

2、制定个人发展计划的过程

3、制定个人发展计划地Dayton-Hudson法 实例讲解

第六单元 模拟综合设计训练

以培训第一天的建制企业为背景,在老师的协助下,提出总体绩效目标,根据企业的内部分工与岗位职责,根据绩效考核指标的设计步骤,设计出每一个层次,每一个岗位的考核指标。并以标准表格的形式表现出来。

第六天

一、上午点评与归纳要点

每个企业派出一名代表,讲解企业各个指标设计情况,其他企业各派出一名代表在规定时间内进行点评,最后,由老师进行总结点评。

对六天来得培训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提出关键要点。

二、下午总结与座谈

对六天的培训工作全面总结,评比出优胜企业,优秀个人,####集团给予表彰。

全景式 第3篇

萧邦已经连续第三年作为海天盛筵的主赞助商。这个顶尖瑞士品牌的珠宝经常出现那些出席戛纳电影节,奥斯卡颁奖典礼和其他高端活动的名流身上。其高端珠宝收藏将在专属店面内进行展示,其他经典产品将在一个独立的120平米展台展出。在“海天盛筵”奢侈展萧邦高级珠宝展现场,萧邦珠宝一枚30多克拉的黄色钻石戒指,标价高达6745万港元,这是本届奢侈展售价最高的戒指。而本届展会上,萧邦参展商品总价值高达7多亿人民币。萧邦珠宝展商透露,此次展出的2012年红地毯系列珠宝也是首次在中国展出。

Loro Piana——追求卓越的质量和手工的领先者

Loro Piana是我很想去看看的品牌。轻薄保暖的Loro Piana绒衣,对来自冰城哈尔滨的记者,颇具吸引力。一楼展示了Loro Piana制作的服装。每一件服装都渗透了手工精细、质素卓越及矢志追求美感。解说员介绍到“做羊绒衫的小山羊绒是12个月大的小山羊的绒毛,做一件羊绒衫要用19只小羊的绒毛才能做成。这种材质的羊绒衫的耐久度很好,有客户能穿七八年。”在二楼,展示了一系列专属游艇及私人飞机拥有者的量身订制和个性化服务及产品,让我们领略到意大利制造的非凡工艺和一丝不苟的完美创作。此外,Loro Piana的公关市场专员许倩婷介绍说Loro Piana可以根据客户的要求为住宅、游艇以及私人飞机作室内装饰,也可以根据客人的要求订制衣服,并可以绣上或压印专属的名字与标志。为了获得最优质的羊绒,LoroPiana每年举行世界羊毛纪录挑战杯,在每年参加比赛的400万捆羊毛中,选出最优质的羊绒。2009年,这一赛事在北京举行。

Pinel&Pinel——旅行箱柜定造商中的奢华先锋

无法媲美且独一无二,这就是当代法国顶级奢华旅行箱柜定造商Pinel&Pinel。对传统高级手工工艺的坚持,Pinel & Pinel 赋予了豪华行李箱和皮具配饰品更灵活的生命力,可谓世界上最具个性的百宝箱。走近展示店,就看到了一个大型的赛车游戏台,怎么想也不觉得他是个旅行箱柜。总经理Laurent Fabre向我展示了它的奥秘。可升降的屏幕可以收回到箱体内,箱体中沿用了传统旅行箱的设计,分隔出放游戏用具和游戏光盘的地方。Pinel&Pinel将超前的现代设计结合最新的科技,并坚持法国手工打造的奢华传统,把至高工艺技术和精选的优质材料结合在一起,创造出名副其实的定制皮箱。如结合鳄鱼皮,魔鬼鱼皮,全粒面皮与碳纤维和钛等。Laurent Fabre还向我展示了Pinel&Pinel特别为江诗丹顿量身打造的名表保险箱的图片。这个保险箱形似一个旅行箱,打开则是供存放腕表的18个小格子。进入这个享誉全球的Pinel&Pinel品牌展示店,能感觉到奢华出众且彰显至极时尚的设计及产品,对其对经典皮箱的重新诠释而惊叹。

达索猎鹰——私人飞机中的领航者

达索猎鹰公司负责猎鹰商务机的在全球的销售和支持业务,是达索航空公司(DassaultAviation)的分公司。达索航空是一家领先的航空公司,业务遍及五大洲的70多个国家,生产阵风(Rafale)战斗机以及全系列的猎鹰(Falcon)商务喷气机。达索猎鹰在法国和美国设有组装和制造厂,并在多个大洲设有服务机构,员工总数超过12,000人。自第一架猎鹰20于1963年问世以来,已有2,000架猎鹰商务机交付给了全球67个国家。目前在产的猎鹰商务机系列包括三引擎喷气式飞机——猎鹰900LX和7X和双引擎喷气式飞机——猎鹰2000LX和2000S。

航程为5950海里的猎鹰7X是第一架也是唯一一架采用了数字飞行控制系统的商务飞机,它不仅拥有更优的安全包线,而且飞行也更加平稳顺畅。该机型的标准配置还安装了屡获殊荣的 EASy驾驶舱。EASy 驾驶舱的专门设计能减轻飞行员工作负担,并通过提升座舱内的情景意识而改善飞行员和驾驶仪之间的互动能力。

Celsius X VI II——高端通信领域里的开拓者

全景式 第4篇

沉浸式会议布局搭配独创的摄像头处理技术, 提供本地圆桌式会议体验。该产品采用统一的会议室设计, 沉浸式会议室布局, 为处在世界各地的参会者营造传统的圆桌会议氛围;灰色背景墙与照明系统为视频会议提供最合适的摄影背景。座椅前矮后高的设计充分考虑了人们的参会习惯, 确保参会者无论是坐着还是站着, 显示器上的图像可以保持统一, 不存在前后高度差, 这种精准的设计为参会者提供了舒适的视频体验。与此同时, Polycom还采用了独创的摄像头处理技术, 以消除视差, 将图像校准到亚像素级, 促使与会者进行“面对面”地进行目光交流。这种技术也优化了视场范围, 可清晰的显示站立的与会者。

4K高清显示与便捷灵活的内容共享, 营造“面对面”视频会议体验。84英寸高清显示器和专用内容显示器可以提供1080 p 60超清画质, 每一位与会者和每一项内容都清晰可见;Polycom Visual Board技术搭配70英寸触摸屏或者装有Polycom Real Presence Mobile的移动设备能够进行内容注释和标记, 便于与会者的实时查看;同时, 会议共享内容可以在四块屏幕任意切换, 达到最优的分享效果。

吸顶麦克风阵列搭配Polycom 3D Voice, 享受3D立体声体验。该产品为每排与会者都配置3个吸顶麦克风阵列和1个Polycom Sound Structure, 能够清晰定位会议室中任何位置的与会者, 保证会议过程中交流的畅通。业内领先的Polycom 3D Voice则可以精确定位远端讲话者的清晰音频, 为与会者提供3D环绕立体声体验。除此之外, Polycom强大的本地互操作性简化了与现有视频解决方案和UC平台的集成。基于Lync技术的桌面或会议室客户端可以加入Real Presence lmmersive Studio视频通话, 并且通过可选Rea I Presence内容共享套件与Lync相互共享内容, 提升了整体视频部署价值。

同时, 该产品解决了与其他全景式会议室的兼容性和互操作性, 企业可以从视频协作投资中获益更多, 同时避免形成视频孤岛。借助Polycom Real Presence平台, 该产品为布署和管理整个组织的视频和语音资产提供一个企业级系统架构, 进一步降低企业的总体拥有成本并提高IT团队效率。

全景式 第5篇

加部首通假换部首通假实词一词多义虚词一词多义

例:兵(有兵器、士兵、军队、战争等义)例:而(表并列、顺承、递进、修饰、因果、假设)

词义扩大

例:河(由特指黄河到泛指河流)例:亲戚(由内亲外戚到只指外戚)例:走(由跑、逃跑到指慢行)

动作名

活用作名词

形作名

例:小学而大遗例:左右欲刃相如例:谨庠序之教例:以愚黔首例:吾从而师之例:王无罪岁古今异义词

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文言知识名作动形作动

活用作动词

使动意动

名作状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词类活用

表时间、方位、方式、态度、比喻等,如“卒廷见相如”(廷)、“间至赵矣”(间)、“赢粮而景从”(景)标志:“者……也”“此则/诚……也”“是……也”等省略主语、宾语、介词“于”(地点名词前面常常省略“于”,如“大王见臣列观”)

常见标志:为、为所、见、于等,如“见犯乃死”“不拘于时”“而君幸于赵王”。无标志的如“举孝廉不行”常见标志:以、于、乎与名词词组构成状语后置,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公式有:名词+之+形容词(筋骨之强),名词+动词性词组+者(求人可使报秦者)否定句

否定词+代词+动词如“未之有也”

疑问代词+介词/代词(安在,谁为)如“子卿尚复谁为乎”如“句读之不知”“鸡豚狗彘之畜”特殊句式

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句

宾语前置疑问句以“之”为标志固定句式

全景式 第6篇

“屠杀犹如屠宰羔羊。……今天经此城门(指挹江门——引者著)过,发现要在积有5英尺高的尸体堆上开车才能通过城门。已有数百辆日本卡车、大炮在尸体堆上开过。城市里所有街道都布满着平民百姓的尸体。”1937年底,美国记者阿契包德·斯提尔在他的南京通讯中这样写道。在《南京大屠杀全史》中,这类的记述数不胜数,包括来自加害者日军方面的记述。“我们的车再一次碾压过堆积如山的尸体,穿过挹江门来到市内。中山北路上同样也尸骸如山,到处是人、马尸体和黄包车及汽车的残骸。”日本海军军医泰山弘道在其《从军日志》中这样写道。……

76年前,十万侵华日军在松井石根指挥下兵分数路,围攻中国首都南京,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大暴行南京大屠杀。日本战败投降后,盟国在东京组成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中国政府在南京组成的国防部军事法庭,分别对南京大屠杀战犯进行了审判与制裁。虽然部分战争罪犯受到了正义的审判,但是随着冷战格局的形成,日本罪责并没有得到彻底清算。相反,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日本经济实力的急剧发展,日本右翼势力日益猖獗,开始大量出版否定侵略历史的图书,美化战争,挑战人类良知,公然集会叫嚷“南京大屠杀是20世纪最大谎言”。据不完全统计,从1997年到2007年的十年间日本右翼共出版了近30本专著,其中否定派“旗手”东中野修道主编或合著的就有《南京大屠杀的彻底检证》、《一九三七南京攻略战真相——新资料发掘》、《验证南京事件“证据照片”》、《南京“百人斩竞赛”真相》、《再现南京战》等10本否定南京大屠杀的“著作”,强化“南京大屠杀是虚构”的认识。另外,小林善纪的漫画《战争论》由于鼓吹东中野修道、藤冈信胜否定南京大屠杀的言论,发行量达65万册,成为一度风靡日本的畅销书。一些政要如石原慎太郎、河村隆之则公开否定南京大屠杀。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日本右翼势力并不是“一小撮人”,他们在日本大有市场。

回击日本右翼荒谬言论的有利武器

为了回击日本右翼不断否认南京大屠杀的荒谬言论,揭示南京大屠杀真相,深化南京大屠杀研究,由著名民国史专家、南京大学张宪文教授领衔的一批历史学家,十多年来访问英、美、法、德、意、俄、日等国家,深入各国档案馆、图书馆,在掌握大量第一手汉文及域外文字原始文献和口述史料的基础上,经过潜心研究,撰写了《南京大屠杀全史》(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12月版)。全书共分三册十四章,近110万字,是继72册的大型史料汇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张宪文主编,江苏人民出版社版)出版后,国内学界抗日战争研究特别是南京大屠杀研究领域又一重大成果。该书将会成为回击日本右翼荒谬言论的有利武器。

张宪文教授指出,南京大屠杀是日军在侵华战争期间制造的骇人听闻的大规模惨案。它的罪行包含三个方面:

一、违反国际法和人类的基本道义准则,对其占领区的中国和平居民及放下武器的中国战俘,进行了大规模的、长达一个半月时间的屠杀活动,其手段极为残忍,屠杀范围遍及城区和市郊。

二、日军在南京实施大规模的性暴行,对中国妇女,不管老幼病孕,强行奸污、轮奸,其强暴手段,令人发指。日军还强征中国妇女为性奴,供其蹂躏,并在南京建立了40多个所谓的慰安所,供其摧残污辱中国妇女。

三、日军为了逼迫中国政府迅速投降,对首都南京采取了毁灭性的破坏手段。他们到处抢劫民众的财物、粮食、牲畜等,到处焚烧房屋和商店,使许多原本繁华热闹的街道陷入一片火海,无数市民损失惨重。日军在南京犯下了滔天大罪。

《南京大屠杀全史》对日军在南京的屠杀暴行、性暴行、城市破坏及劫掠暴行,进行了全方位研究,厘清了南京沦陷时日军对国民政府首都的军事、经济和社会控制的史实,展示了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保护和救援难民的人道主义善举,再现了中外媒体和国际社会对日军暴行的反应,披露了战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南京国防部审判战犯军事法庭对日本战犯的判决,揭示了历史的真相,有力地驳斥了日本右翼否定南京大屠杀史实的谬论。

大量新史料基础上的最新成果

该书突破了单一的研究视角。全书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五部分:南京大屠杀前的南京,包括第一章“战前南京”和第二章“首都保卫战”;侵华日军在攻占南京后的暴行,包括第三章“震惊中外的日军大屠杀”、第四章“大规模的日军性暴行”、第五章“日军的抢劫纵火与破坏”;南京大屠杀期间和沦陷初期难民社会日常生活,包括第六章“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救援”、第七章“日军控制下的南京”和第十一章“遇难尸体的掩埋与处置”;中方、国际社会和日本在南京大屠杀发生后的反应与应对;战后对南京大屠杀的社会调查、战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南京国防部军事法庭对南京大屠杀犯罪的审判。全书有许多内容是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如中方对南京大屠杀的报道与揭露、国际社会对南京大屠杀的反应、日方对南京大屠杀的反应与应对,又如大屠杀期间的日本“居留民”、南京难民的生存现状与社会心理等,这些是以往学术界极少关注的。

由于《南京大屠杀全史》是在大量新史料基础上进行研究的最新成果,因此,在许多方面采取了新的视角,使得研究工作取得了新进展,提出了许多新观点。

关于南京大屠杀期间的日军性暴力,是人类史上极为罕见的集体强暴行为,以往学术界更多地从受害者的视角来揭露日军暴行。《南京大屠杀全史》则分别从加害者、受害者和西方人士三个不同方面进行了深入论述。关于日军对南京城市的破坏,作者则从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的视角进行了多方位的探讨。

关于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尸体的掩埋,作者根据许多新发现的资料,对以往慈善机构和市民团体以及伪政权掩埋尸体的情况进行了认真的考订,例如,以往人们谈到慈善团体和伪区政府埋尸时,都只讲到世界红十字会南京分会,崇善堂、中国红十字会南京分会和同善堂四家,共埋尸体18.5万具;伪第一区政府和伪下关区政府,共埋尸3.5万具。而本书中,作者还运用了其最新发现的埋尸档案记录以及口述史料,又发现了世界红十字会八卦洲分会埋尸1500余具、代葬局埋尸1万具、顺安善堂以600元雇工埋尸应约为1500余具,明德慈善堂埋尸700余具,计为13000余具。

关于日军“慰安妇”的认识,该书第一次在学术著作中指出:“慰安妇”是从日本角度而言的,而受害国妇女大多为被诈骗或强迫而沦为日军发泄性欲的对象,因此所谓日军“慰安妇”实际上是日军的“性奴隶”。

关于印度法官帕尔在东京审判中所持的不同意见,作者分析后认为:尽管帕尔的相关证据提出了质疑,但他在判决书中仍承认“日本武装部队的成员对其占领的领土上平民以及战俘所犯下暴行的证据是压倒性的”。“日本士兵在南京的行为是残暴的”,并非如日本学者所称帕尔主张“日本无罪”。

此外,《南京大屠杀全史》突破政治对抗思维,文字平实理性,内容客观真实,给予读者思考和判断的空间,是本书另一大突破。例如,全书没有刻意去论证南京大屠杀的遇难人数,但在书中详细论述了日军攻占南京过程中和攻占之后所进行的集体和分散屠杀暴行,十分周全地介绍南京大屠杀期间和之后各大慈善团体、市民组织、伪政权和日本部队掩埋尸体的情况,读者通过阅读从中完全可以得出自己的判断和认识。

忘记历史将重蹈覆辙

全景式 第7篇

1 全景式教学法的特点

第一,交叉应用多元化的知识点解决“全息缩影企业”遇到的实际问题,重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有恰当灵活的应用所学的知识点策略的解决全息缩影的企业遇到问题,才能真正的掌握了管理学的知识点,这也是管理学教育的需要实现的教学目标。

第二,通过学生设计方案以及执行过程与现实企业的解决方案比较,能够让学生体会更真实的企业的管理过程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够更加深入的锻炼学生应对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通过背景材料、案例分析、方案策划、执行结果的深入讨论,最终引导学生更深入的思考和运用管理学重要理论。只有通过不同方案的解决,才能令学生跳出书本,能够更为全面的考量和解决现实问题。

第三,全景式教学法是比较系统的运用所学的知识过程。这一过程是对管理学核心知识的综合运用,涉及的知识面广,需要提出的方案也比较系统。全景式教学法需要老师全局掌握全景问题的设计、分析、解决过程,以及对学生方案的总结的提升能力,能够对学生设计方案和实际方案的比较分析,对学生方案的现实性、经济性、可行性以及与实际方案的优劣性等综合比较,从而得出更切实实际而更有效解决方式,最终落脚于管理学理论的升华。

2 管理学教学中全景式教学方式及其课程安排

全景式教学法事实上是跳出“填鸭式”教学法的藩篱,为创立更能适应知识社会需求、真正体现管理学知识综合运用,并满足市场经济需求的新时期课程体系的综合教学模式,重在提升学生学习知识并利用知识的能力,而不在于学生是否了解或者背诵下了几个概念。

所谓的全景式教学课程是管理学课程知识点的系统学习过程与模拟应用和综合评价相结合的系统化教学过程。通过第一阶段知识点的学习与总结,包括传统的案例学习之后,进一步细化到全景式学习课程阶段。通过对管理学知识理论、解决企业管理问题结构取向以及对管理学知识认知的复制构成,综合形成适应市场经济教育过程,强调是对管理学知识点的综合利用以及知识点以外的能力的重点培养,尤其重视已解决现实问题的管理学经验系统总结复制吸收和进一步提升,同时强调学科体系知识不是通过灌输而是通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学习情景来实施,具有全局性、合作性、综合性和系统性的特点。这一过程的核心是优化学习的过程,将认知过程与解决现实管理行为过程结合起来,将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实施以及总结等综合到全景案例中,探求学生的创新精神、关键能力的培养和团结协作精神,为企业培养所需人才。根据全景式教学法的课程内容特点,在课程设计上需要考虑课时的安排。全景式教学内容最好安排在某几个知识点或者全部基础理论完成以后,综合编写一个或者2个全景案例,安排4学时左右时间完成,而不是在教学过程中穿插进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最好是设计不同的主体,要求学生分组来做,完成中由代表向阐述其行动方案,由学生提问,充分互动,由老师稍加点评,最后由学生和老师综合比较现实方案与学生方案,加深学生对全景案例的理解。

3 管理学教学中全景式教学方法的应用步骤

第一,全景案例的总结凝练。查找某一案例企业,最好是学生比较熟悉些的企业,通过管理学理论点对企业内外部环境、企业发展战略、企业组织结构、决策机制以及企业在某一决策过程中采取的方案以及决策结果进行系统加工、总结凝练,例如,被中央电视台“315”报导的企业应对危机的决策机制及其具体效果。这一事件发生后,涉及的部门、信息汇总、公关决策等等。通过这种全景式教学方式,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环境的模式,训练学生的情景思维,在具体的决策过程中寻找最优答案。

其次,分组递进式分析。首先根据题目分为两大组或者三组,设计两种或者三种方案。其次,需要学生根据事件涉及的不同部门来设计分组。在设计这一问题时,根据问题设计不同的组代表企业的不同部门,例如生产部、加工部、销售部、人力资源部、市场销售部、公关部以及企业决策总部,提前要求学生谈论这些部门会按照管理学原理搜索那些信息,设计和采取那种措施,企业最终的决策方案是什么,以及在这些决策过程中的应发挥职能和制约条件,甚至可以讨论不同部门“踢皮球”可能及其后果。最后比较不同组别的几组方案的优劣,并结合现实案例解决方案来综合评判。由老师和方案组组长综合投票给分。

第三,采取过程考核的方式。在学生成绩考核上,根据方案设计和完成方案的优劣情况的得分,参考方案小组组长对组员评价以及结合组员平时课堂表现综合给分,并纳入学生的平时成绩。最终,通过全景式教学方式提升,达到学生综合和灵活运用所学的管理学知识点,实现教学大纲的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潘梦静.“全景式”案例教学法探析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0(9):143-145.

全景式 第8篇

一、意境美

1、意境美的概念

是艺术家在艺术构思的过程中, 将主体的审美情感、审美认识与把握到的客观物象相融合, 并以一定的艺术表现手段和规律作为媒介, 所形成的存在于观念中的艺术形象。艺术意象是艺术家审美理想和审美意蕴追求的体现, 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简单地说, 意象就是寓“意”之“象”, 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而这复杂而深奥的意境美特点, 在山水画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宗白华在他的《艺境》中讲到“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 赏玩他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 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反映;画实景而为虚境, 创形象以为象征, 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 这就是艺术意境, 艺术意境主于美。”

2、意境美在绘画作品中的体现

意境理论最先出现于文学创作与批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文学创作中有“意象”说和“境界”说。“所谓有境界就是要做到情景交融, 要求所描绘的社会生活或自然景色画面鲜明、具体、逼真、传神、文学语言自然本色、不假雕饰。这实际上是中国古典诗词丰富创作经验的总结和概括, 这对于我们今天的艺术创作仍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唐代诗人王昌龄和皎然提出了“取境”、“缘境”的理论, 刘禹锡和文艺理论家司空图又进一步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创作见解。明清两代, 围绕意与境的关系问题又进行了广泛探讨。明代艺术理论家朱存爵提出了“急境融彻”的主张, 清代诗人和文学批评家叶夔认为意与境并重, 强调“舒写胸臆”与“发挥景物”应该有机结合起来。近代文学家林纾和美学家王国维则强调“意”的重要性。林纾认为“唯能立意, 六能创建”;王国维认为创辞应服从于创意, 力倡“内美”, 提出了诗词创作中的以意胜的“有我之境”和以境胜的“无我之境”两种不同的审美规范。

意境概念运用到绘画上, 主要是在山水画得到迅速发展的五代和宋、元, 但早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 受道家思想和玄学的影响, 山水画创作已经从地图制作式的幼稚阶段, 跨进了讲“实对”, 重“写生”的时期, 画家们开始注重了实境的描绘, 并提出了“澄怀味象”、“得意忘象”的理论和艺术创作旨在“畅神”、“怡情”的思想。这种理论和实践是后来传统绘画强调意境构成的先导, 唐代美术史家张彦远提出了“立意”, 五代山水画家荆浩提出了“真景”说, 宋代画家郭熙提出了山水画创作“重意”问题, 认为创作应当“意造”, 鉴赏应当“以意穷之”, 并第一次使用了与“意境”内涵相近的“境界”概念。宋、元文人画的兴起和发展, 文人画家的艺术观念和审美理想, 尤其是苏轼在绘画上力倡诗画一体的艺术主张, 以及元代画家倪瓒和钱选的“逸气”和“士气”说的提出, 使传统绘画从侧重客观物象的描摹转向注重主观精神的表现, 以情构境、托物言志的创作倾向促进了意境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清代画家兼理论家笪重光在《画筌》一书使用了“意境”这一概念, 并针对山水画创作提出了“实境”、“真境”和“神境”的理论, 对绘画中意与境的涵义和相互关系作了较深入的分析, 对绘画中的虚实、形神、情景等问题, 亦即意境的表现问题都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3、独特的意境美审美意识

意境理论的提出与发展, 使中国传统绘画, 尤其是山水画创作在审美意识上具备了二重结构:一是客观事物的艺术再现, 一是主观精神的表现, 而二者的有机联系则构成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意境美。为此, 传说美术所强调的意境, 既不是客观物象的简单描摹, 也不是主观意念的随意拼合, 而是主、客观世界的统一, 是画家通过“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 在自然美、生活美和艺术美三方面所取得的高度和谐的体现。意境的构成是以空间境像为基础的, 是通过对境像的把握与经营得以达到“情与景汇, 意与象通”的, 这一点不但是创作的依据, 同时也是欣赏的依据。绘画是通过塑造直观的、具体的艺术形象构成意境的, 为了克服造型艺术由于瞬间性和静态感而带来的局限, 画家往往通过富有启导性和象征性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显示时间的流程和空间的拓展。如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散点透视、虚实处理、即白当黑、意象造型等, 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展现时空境像而采取的表现手法。这些手法一方面使画家在意境构成上获得了充分的主动权, 打破了特定时空中客观物象的局限, 另一方面也给欣赏者提供了广阔的艺术想象的天地, 使作品中的有限的空间和形象蕴含著无限的大千世界和丰富的思想内容。

二、卓越的宋代全景式山水画

流传到现在的中国古代山水画, 不论是盛唐青绿山水的辉煌, 还是宋代山水的工细雅致;不论是元代山水的空疏秀朗, 还是明清山水的严谨缜密, 都有一个“意境”问题。凡是有很好意境的山水画, 就会留名青史, 传之后世。至今还会引人入胜, 使人走进那或亦真亦幻, 或气势磅礴, 或蜿蜒逶丽, 或曲径通幽的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之中。“意境”的基本内涵是什么呢?从现有的资料看, 真可谓众说纷纭。然而说到底, “意境”的基本含义, 不外乎有两条:一是画家通过笔墨关系将自己的意愿、情感与自然景合, 而创造出的画面上的一种艺术氛围;二是画家创出的画面上的神韵、微妙之处所能引起观赏者的联想、引发其丰富的想象力, 从而达到由此及彼的二度创作和升华。概括地说, 意境, 就是山水画的灵魂。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之美主要体现在:空灵含蓄的诗意之美、飘渺迷远的氛围之美、雄浑恢宏的气势之美。

然而最具意境美的, 当数宋代全景式的山水画。宋代全景式山水画, 以北宋为发展的高峰时期。主要是受唐、五代山水画发展的推动, 特别是五代山水画家荆浩、关仝山水画艺术审美与创作表现的影响, 使北宋全景式山水画达到了极致的境界。本文对中国艺术审美之意境美的分析中, 以北宋全景式山水为例, 最能深刻的体会和说明意境美的内涵与韵味, 使人感受其中的美。本文试从以下几点来说明意境美的审美特点:

1、理意与构思

中国画论中最早提到理意的, 当推南宋的宗炳, 他认为绘画是以“目所应接, 心有体会”作为“理”的, 也就是说绘画中的“理”, 在于忠实地表现客观形象和主观感受。后人认为“理”在绘画中是头等重要的, 绘画有了“理”才能尽妙, 没有“理”必然失真。因此, “意在笔先, 画尽意在”早在唐代就被作为绘在头脑里的现实生活, 塑造艺术形象, 酝酿结构、细节, 设计表现手法等等的重要活动。构思中尽管会有“精鹜八极, 心游万仞” (陆机《文赋》) , 打破时空限制“思接千载, 视通万里” (刘勰) 的神思灵感, 但是, 情理和物理必然先存于心, “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意溢于海”甚至达到“山性即我性, 山情即我情”的境界, 才能使山水与我融为一体。

这种心理的深厚积淀使得创作表现力愈加的纯粹和充分。出于这样的山水画表现心理, 要求画家身即山川师法自然, 面对真山真水地实际游览奇观, 观察体验自然山水景物各自不同的身姿体态并了然于胸, 再形之于笔墨的审美表现。要求画家要以审美的心胸博纳宇宙万物, 对自然山水多角度的、全方面的审美观照, 才能深入细致的表现自然山水之美。宋代全景式山水画超乎自然的表现观念, 首先体现在山水画意境创造上, 而已经创造的成功与否取决于画家的山水精神审美形象能指。以山情水性的精优形象昭示生命存在的品质, 以山水的蜿蜒盘曲展示生命的怡然自得, 以山水无限的空间显示生命的空灵无限。所以, 宋代全景式山水画表现重在超自然审美形象的观念表现, 由此所形成的山水画意境审美也就充分体现了画家对客观自然地主观臆造, 是一种纯化的自然图景所呈现出的理想境界。

其次, 是画家能够跳出客观事物的自然局限, 由心而生。根据主观思想表现的要求取舍与布局自然景物, 使画中之景承应心中之景并超脱于自然真实之镜。李成的《读碑窠石图》中, 细节的景物透露出的苍凉之情, 早已超过古树、古碑和老者的刻画, 深刻的表现出了荒凉之情, 似在缅怀一种曾经的历史和记忆。这幅画给人最大的震撼就是, 画的本身对一个个细节的描写而组构成的荒凉之境已远远超过了自然地本相, 而上升到人的心灵境界, 使人体验到一种岁月流逝、生命归本、历史轮回的苍古之意境。

2、山水的形与神

形是具体的, 付诸于视觉和触觉, 如果没有神, 只能是“貌合神离”, 有神而后有生命。神是抽象的, 能代表一定事物的本质, 却不可能独立存在, “形具而神生”。汉代刘安说:“夫形者, 神之舍也;气者神之充也;神者, 生之制也。一失位则三者伤”, 东晋顾恺之提出“迁想妙得”的杰出理论, 把“以形写神”作为“形神兼备”的必由之路。因此, 山水画的山形水韵既是物理物性的外在表现, 也是心理心性的内在生发。

山水画家对自然的形与神的崇拜, 是因为画家在自在圆成的山水中找到了自己的生命家园, 生命精神在这个家园中得以延展。宋代全景式山水画, 是画家以一种反映生命本真的绘画笔墨语言展示人们对自然万物生命更替而妙悟生命轮回和生命变化的内在脉络, 形成了一个以生命意味的审美表现为中心的艺术主题。所以宋代全景式山水画以景致宏大的全景式构图, 使生命所处的空间具有较大的回旋余地与表现空间, 把生命的意绪以一种更广阔的形式美表现视角, 在更高的山水画意境层面上进行合目的的表现。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中。巍峨耸立的远景巨峰, 山间弥漫的清气, 飞瀑如练, 丛林静寂, 这是一片生命适然、空灵无限的超自然灵境的呈现。画家已然达到了对山水的形神把握俱佳的境界, 从单纯的形中表现出了神的意蕴。

3、师法自然与气韵生动

南齐谢赫提出画有“六法”:一曰气韵生动, 二曰骨法用笔, 三曰应物象形, 四曰随类傅彩, 五曰经营位置, 六曰传模移写。“六法”中的三和六说的就是“师法自然”的常用方法, 也就是说画山水要合乎外物的自然。“气韵生动”一法自此被奉中国绘画艺术性的最高准则。形神兼备是气韵生动的条件, 气韵生动则是形神兼备的效果, 一幅画只有达到了气韵生动的境界, 才能具有高度的真实性和艺术感染力, 充分给予观者以生气勃勃的感受。

宋代的山水画家在这方面, 忠实的遵守五代画家荆浩的观点。“画者, 画也, 度物象而取其真。物之华, 取其华, 物之实, 取其实, 不可执华为实。若不知术, 苟似, 可也;图真, 不的四季、朝暮、阴晴等形象和空间变化有着直观的生活体验。画家长期深入大自然, 观察体验自然山川与之融合才能都对自然山水的审美形象给予由表及里、由情入性的审美观照, 为画家精确干练的表现出山水的审美形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 是精密不苟、刻意求真的山水形象写意表达。画家通过特定的笔墨语言符号和章法形式, 以形象的典型性和细节的真实性, 真实生动和精准细致地刻画出艺术形象。李成笔下那盘绕的枯树和荒寒野岭, 范宽画中澄澈雪景和魏耸的高山, 郭熙绘出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美好景象, 都以千锤百炼、无一败笔的视觉语言符号精准的刻画出来。宋代山水画家的这种穷理尽兴的自然美形象相融合而幻化成的理想山水形象, 可谓是对施法自然与气韵生动的最好体现。

4、自然的山水与山水的自然

国画中的山水, 并不像西画风景那样写实, 而是以山水的形式, 表达作者的理意旨趣和性格情绪, 所以说山水退隐到画意的背后, 情感信息溢出画面, 也成为审美对象。因此, 山水因受情感的濡染和支配, 只能是写意表达;而西画讲究科学, 艺术可以说是依赖科技程度的产物、表现科学水平的载体, 逼真的写实成为艺术的至高价值。

在山水画中, 画家借助自然物象表现主题的主观情感, 精神审美理想的形象与情感融合一致而形成的鲜明的主题与艺术形象。宋代全景式山水画的创新之处就在于, 画家成功的创造了山水画不同格调的意境。自然山川作为画家表情达意的审美对象, 不同的画家审美切入的角度不同, 对自然物象的取舍与提炼也不尽相同, 由此形成的山水画作品整体气息即画之意境也就各异。即使是同一位画家, 由于寄情山水情性不同, 也有不同的画境表现。同样是范宽, 在《溪山行旅图》中以摄人心魄、飞升天外、神游太虚的超然之境塑造山水画浑然天成之意境令人惊叹, 转而又在《雪景寒林图》中, 群峰耸立的高山之中皑皑白雪深积, 封冻了不消散的万物灵气, 山间翰林蓄意待发, 雪峰婚后幽深静穆, 营造出一种景致宽阔的理想图景。

而这种内在的表现体现在山水画上, 首先是构图丰满、境界阔达, 以体现宇宙空间、自然环境的生命吞吐可能。大量的宋代全景式山水画都以景象幽深、空间博大进行构图, 以穷天地八荒的空灵景孕育生命的空间, 使之回旋余地增大。其次是对精细的生命品质的审美表现。画中山水、旅行幽居, 各形象元素均以真实生动的艺术形象塑造生命品质意味。使其表现出独特的审美形象。宋代全景式山水画, 以生生不息的自然面貌, 展示了一种超越生命超越无限逻辑思考与审美表达的意境。这自然地山水和山水的自然, 在无尽的情丝中袅袅的升起, 引出人的无尽回忆和遐想。

三、结语

宋代全景式山水画, 是山水画艺术审美发展到特定阶段的艺术表现形式, 它反映了宋代文人士大夫画家的山水精神及审美心态。由他所构建的中国传统山水画审美规范和艺术表现语言, 成为后世师法的楷模。山水画家解析自然给予生命情怀的表现心理, 师法自然又超越自然, 让生命在有限和无限之中远游的表现观念, 缔造了宋代山水画精密不苟、刻意求真的取向表现精神, 最为纯粹的和充分的独特意境为山水画的生命的内蕴的表现精神。

而意境美作为中国艺术审美中最为突出和重要的特点之一, 以其独特的精神意识, 成为贯穿中国艺术的显著精神和重要特点。意境美以一种指导思想式的理论高度, 指引着中国艺术的发展走向, 成为最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审美特点。

参考文献

[1]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1]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2]毕国祥.国画山水[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6.[2]毕国祥.国画山水[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6.

[3]滕咸惠校注.人间词话新注 (修订本) [M].济南:齐鲁书社, 1986.[3]滕咸惠校注.人间词话新注 (修订本) [M].济南:齐鲁书社, 1986.

[4]于安澜.画论丛刊[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9.[4]于安澜.画论丛刊[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9.

全景图生成技术研究 第9篇

全景图像 (Panorama) 通常是指图像的画面比普通正常水平视角 (大约90度) 大, 其水平视角包含完整一周360度所覆盖的画面范围。与传统图像的信息组织模式相比, 全景图的信息组织模式具有以下的特点, 由于它涵盖了360度范围的图像信息, 因而可表达出完整的四周环境信息, 类似于某人原地转一圈所看到的景象。就观察者而言, 全景图像具有立体的、多角度的图形环境特点。另外, 全景图比基于几何的VR建模具有更大的优势, 具有真实感强, 运行速度快等特点。

图像的获取方式决定输入图像的不同, 导致图像的拼接结果也不一样, 因此, 根据图像的获取方式将全景图的生成分为三类。

(1) 通过全景相机直接形成, 该方法生成速度快, 自动化程度高, 但设备要求高, 价格昂贵且操作复杂;

(2) 利用大视角的镜头 (如鱼眼镜头) 获得多张图像。由于镜头视角比普通镜头要宽广, 因而需拍摄的图像数量较少, 但该方法明显不足在于, 拍摄图像存在较大变形, 需在全景图生成之前进行合适的校正和变换;

(3) 借助普通数码相机获取全景图的原始图像, 是当前发展的一种趋势。它的图像素材获取方式比较简单, 即普通数码相机原地旋转拍摄, 或按一定的路线平行于对象拍摄, 非常适用于数码产品灵活多样的拍摄。但难点在于拍摄图像的拼接, 由于图像的拍摄过程中, 相机的运动相当复杂。原地旋转拍摄相当于相机固定后旋转拍摄, 旋转角度的控制与操作者的操作关系很大。按一定路线移动拍摄类似于平移拍摄, 对于距离的控制和保持相同的成像平面也存在很大的困难。为了减少这些不利因素对全景图像成像质量的影响, 可以通过增加拍摄图像的重叠度, 来减小相机的旋转角度、平移距离, 最终避免相邻拍摄图像之间的不连续程度。但是, 通过普通数码相机采集图像容易管理, 在很多情况下也很容易实施, 特别是在一些安置三角架或滑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 如果通过普通数码相机合理拍摄的话, 同样能获得较好效果的全景图。本文主要针对第三种方法进行探讨。

1 普通数码相机获取全景图像的方法

普通数码相机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方法获取全景图像:

1.1 利用数码相机旋转拍摄

利用数码相机旋转拍摄的基础是先将相机固定在某点, 一般使用三脚架固定。进行拍摄时, 相机固定在三脚架上, 因此只能绕垂直方向的轴旋转, 为保证最终得到的系列图像能完整拼接, 要求两邻两次的旋转角度必须重合, 即相邻两张图像必须有部分重叠, 依次旋转一定的角度, 最终获取一系列的图像。需要注意的是相邻两张图像的重叠区域大小是影响图像拼接关键因素, 重叠内容越多, 拼接就越容易。该方法实际操作中较易实现。

1.2 利用数码相机平移拍摄

利用数码相机平移拍摄是指相机在一个平行于成像平面的方向上平移。首先固定相机的焦距, 将相机放置在一个与成像平面平行的滑轨上移动拍摄。影响图像拼接的因素是拍摄物体的大小和其与相机距离的远近。此种方法的不足是:由于拍摄的图像在同一平面, 全景图像的空间感觉不如第一种方法效果好。

1.3 手持数码相机拍摄

手持照相机拍摄这种方法比较容易做到, 手持照相机原地旋转拍摄, 或者按一定的路线平行于对象拍摄。但是, 拼接手持照相机的照片是很困难的, 因为在拍摄过程中, 照相机的运动非常复杂。原地旋转拍摄类似于固定照相机旋转拍摄, 但是角度控制、旋转控制都很差。沿一定路线移动时, 类似于平移拍摄, 控制距离和保持相同的成像平面是很困难的。

本文图像的获取采用的是第一种方法。拍摄时相邻图像具有一定程度的重叠 (一般是30%~50%) , 以便于拼接而得到全景图像。另外, 拍摄时还需特别注意天气和人员流动的影响, 这样可能会导致拼接图像产生错误信息。尽量避免选择太阳光强烈或多云的天气 (强烈的太阳光可能会使某些视点处采集的照片因逆光现象而不利于后期的处理;多云阴天时各视点处的照片容易出现亮度的较大变化) , 以及人员流动量较大 (可能出现某个人在多处视点的照片中出现) 等问题。

2 柱面投影算法

柱面全景图的正投影是指将平面照片投影到柱面形成全景图的过程;反投影是将柱面全景图在某个特定的观察区域投影到柱面的切平面上供屏幕显示的过程。有很多文献都给出了正投影与反投影的变换公式。

实景图像的柱面正投影算法是为了将多张实景图像投影到一个圆柱面上, 以柱面全景图像的形式存储。这样一方面消除了实景图像之间可能存在的重复景物信息, 同时也得到了每张实景图像上的像素点在视点空间中的位置信息。

数码相机拍摄的一张实景图像I, P (x, y) 是实景图像上的任意一个像素点。P在照相机坐标系下的坐标为:P (x-W/2, y-H/2, -f) 其中, W和H分别是实景图像I的宽度和高度。柱面正投影示意图如图1所示。

照相机坐标系原点与像素点P的直线方程可以表示为参数方程的形式:

其中以数码相机的像素焦距f作为圆柱面的半径, t是参数。圆柱面可以表示为:u2+w2=f2

联立以上两个方程, 可以求得:

(u, v, w) 是像素点 (x, y) 在圆柱面上的投影点Q的参数坐标, 把所有这样的投影点组合在一起便得到全景图像。但是, 参数坐标是三维的, 需要把它们转变为二维的图像坐标才便于存储。为了便于存储, 将此三维坐标转换为二维图像坐标。根据以下方程, 可以求得像素点Q的二维坐标为 (x1, y1) :

显然同一条垂直线上的两个像素点P1 (x, y) 和P2 (x, y1) , 它们在柱面全景图像上具有相同的横坐标x, 那么它们正投影到柱面全景图上横坐标x, 也必然相等, 也就是说, 柱面全景图中的景物在垂直方向上不会发生形变。

3 展望

本文所讨论的利用普通数码相机制作全景图的技术, 虽然能够实现某一个区域的全景图像的生成, 浏览的时候真实感, 交互性都比较强。但是在全景图像的采集阶段受普通数码相机竖直视场角的限制, 上方的部分图像采集不到, 导致最后生成的全景图图像不太完美。在图像编辑阶段, 由于投影算法的自身缺陷, 导致图像有些地方有些轻微变形, 在投影的算法上可以进行深一步的研究, 如何得到广视场角并且没有形变的全景图像将是进一步研究的重点。为了达到全景图漫游的一种更强烈的真实感, 需要开发出具有沉浸感、交互性、构象性的真实感强的实景全景图像。

摘要:与基于几何的VR建模相比, 全景图具有更大的优势, 其生成方式主要有全景相机直接生成法、大视角的镜头获取法、普通数码相机获取法。本文主要针对第三种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 着重叙述了柱状全景图生成的原理和具体方法。本文结尾在图像采集、投影的算法、全景图漫游等方面的不足提出新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全景图,全景图生成,柱面全景图,柱面投影算法

参考文献

[1]施庆, 郭欣.基于角点检测配准的全景图像拼接技术研究[J].微型电脑应用, 2011, 27 (6) :18-21.

[2]田军, 孟祥娟, 王萍.全景图中投影模型与算法[J].计算机系统应用, 2013, 22 (5) :126-132.

[3]殷润民, 等.自适应柱状全景图拼接[J].中国图象图形学报, 2008, 13 (6) :1191-1196.

[4]郭俊美.基于图像的柱面全景图生成技术研究[D].西安:西安科技大学, 2010:18-21.

首家全景体验店开业 第10篇

2012年, 英特尔致力于全方位打造体验式营销模式, 为消费者建立更多的科技体验渠道。此次, 英特尔与宏图三胞联合建立的全景体验店, 将以用户使用模式、应用场景为主导, 如游戏体验区、影音娱乐体验区、内容创建体验区、超极本TM体验区和日常应用体验区等, 引领消费者全方位体验英特尔在个人计算领域的领先技术, 帮助消费者在不同的应用环境中, 获取第一手体验信息, 从而轻松做出购买决策。包括英特尔近期力推的超极本在内, 全景体验店将给消费者提供顺畅的体验、购买渠道, 以情境体验的方式, 带领消费者一步步感受个人计算领域的新变革。

●在游戏体验区, 消费者将能体会到炫丽、畅快的游戏体验;

●在影音娱乐体验区将能看到清晰、流畅的高清电影;

●在内容创建体验区, 消费者将能见到到令人惊讶的视频转码速度;

●在超极本体验区, 消费者将能体会到, 这一全新PC品类带来的全方位个人计算变革;

●在日常应用体验区域, 消费者将能体验到, 社交媒体等应用带来的欢愉。

英特尔中国区销售与市场渠道和大客户部经理柯道远先生在谈及双方合作时表示:“宏图三胞在PC产品销售领域具有强大影响力, 英特尔非常高兴能够携手宏图三胞, 为中国的消费者带来全新的PC体验和购买模式。重视消费者应用体验, 致力于为消费者提供卓越的计算能力, 这是英特尔不断自我超越的研发源动力, 也是全景体验店诞生的初衷。宏图三胞对于消费者体验的关注与英特尔不谋而合, 全景体验店必将引领全新的PC体验以及营销模式。”

全景体验店除了突出全新PC产品的视觉冲击外, 更是强调了对产品价值的体验感受。宏图三胞总部执行总裁张伟先生表示:“作为国内第一个面向终端消费者、关注3C产品领域的企业, 宏图三胞出于对消费者体验的关注, 和英特尔走到了一起。全景体验店这种全新的体验式销售, 让新科技主动走到消费者的身边, 体验者与全新PC科技产品进行零距离接触, 在第一时间感受到全新的PC变革, 在亲身操作的过程中, 感受全新科技带来的快捷与方便。这也是宏图三胞打造‘智慧型供应链’又一强有力的举措。”

伴随着2012年英特尔体验式营销策略的推进和强化、第三代智能英特尔?酷睿TM处理器家族的发布, 宏图三胞-英特尔全景体验店还将陆续迎来更多的应用演示和体验。在英特尔与宏图三胞携手打造的全景体验店内, 英特尔将让消费者亲身感受到个人计算技术带来的全新体验变革。

关于超极本TM

超极本TM (UltrabookTM) 是由英特尔科技所推动, 联合产业生态伙伴共同打造的一种全新类别的个人计算机 (而非传统的笔记本电脑) , 它拥有极强性能、极度纤薄、极其快捷、极长续航、极炫视觉, 它将创造个人计算有史以来性能和便携的最佳结合, 让用户拥有比现有计算产品更卓越的综合性能, 同时在设计上却更轻薄、更雅致。基于英特尔核心科技的不断创新和超越, 超极本产品不论从产品形态还是在使用功能及模式上也将不断发展跃迁, 带给消费者不断升级的综合体验。

关于宏图三胞

旅游拍照留全景 第11篇

一、设置

启动软件,进入“设置”,软件有自动抓拍和拖动抓拍两种方式,叶雯晶习惯手动抓拍,更灵活,于是选择“手动图像抓拍”(如图1),再勾选“使用自动对焦”(如果平板摄像头有自动对焦的功能),然后设置分辨率,如果机器速度快,摄像头分辨率高,建议选择“高分辨率”或“高分辨率(特高)”。

二、拍摄

等设置好后,点击屏幕左上角的按钮可以調整白平衡,調整好后,点击“3D全景拍摄”,出现一个照片命名的对话框(如图2),直接确认即可。

如果是垂直拍摄(通常拍摄方式,平板垂直拿着),一定要注意右侧的竖起图标是绿色的,并且圆圈居中(如图3)。如果显示为红色,表示平板放置的角度不对,需要調整。如果圆圈不居中,应该調整到居中,以便衔接正确。水平拍摄的情况很少,如拍摄地面物体。

按下屏幕下方中间的拍摄按钮,拍下第一张,再根据水平方向的箭头标示平移平板,准备拍摄第二张,注意查看屏幕左下角的小照片,以确定前后照片的衔接位置正确,确保前后两张照片既不要重叠,又不要错开。如果摄像头出现向上或向下的标示,就表示摄像头高度不对,需要根据标示方向調整摄像头高度,直到不出现标示为止。还要注意,在按下拍摄按钮时,平板一定不能晃动,这和相机拍摄是一样的道理。

三、拼接

屏幕右上角显示了拍摄图片的张数,等到不想再拍时,就点击屏幕右上角的“处理图片”,软件开始拼接全景(如图4),请耐心等待,一般六七张照片一二分钟就可以拼接完成。

四、上传

全景影像系统的前景分析 第12篇

全景影像系统通过在汽车四周安装多个超广角的摄像头, 采集汽车周围的图像信息, 通过车载显示屏幕呈现出超宽视角、无缝拼接的实时图像, 了解车辆周围的视线盲区, 帮助汽车驾驶员更为直观、更加安全地行车和泊车。

早在2007年, 日产公司发布了首款全景行车安全系统“环景监视系统AVM”, 2008年本田推出了multi-view camera system, 在本田的奥德赛安装了全景环视系统, 2009年阿尔法推出了TOPVIEW系统, 2010年Fujitsu公司开发了Multi-angle Vision系统, 到了2012年已经有好几家高端品牌汽车安装了类似的技术, 可见这种系统的发展还是挺迅速的。

2012年11月的广州车展上, 国产汽车比亚迪M6的概念车也拥有了全景系统的展示。从走访一些国内车厂的情况来看, 计划在2015、2016年推出的新车上, 很多高配车都已经计划配置全景影像系统, 由此可以看出该系统的实用性已经引起车厂的足够重视。许多厂商已经投入对全景影像的深入研究, 他们认为全景影像市场发展潜力很大。

随着汽车工业的不断发展, 全景影像系统会像汽车导航系统一样成熟, 同时消费者越来越注重汽车的行驶安全、方便、实用, 根据这一趋势, 国内的大部分汽车厂商均有在豪华汽车上将全景影像系统作为标配进行安装的计划, 这种配置安装在大部分汽车上必将成为一种趋势。

在汽车的后装市场中, 全景影像系统的发展与当前的导航系统发展趋势很相似, 早在2005年之前是以DVD为主, 2005年之后陆陆续续地开始出现了DVD和导航系统连在一起的产品, 随着车主对导航的需求越来越多, 技术的不断提高, 最终实现了DVD导航一体机。

同样只要功能实用, 具有需求性, 能够被消费者认可, 那么将两种系统整合是必然的。所以全景影像系统和导航系统的结合也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在不久的将来, 摄像头视频画面的无线传输可能也会成为一种趋势。

全景影像系统可以通过摄像头获取汽车外界坏境的信息, 与其他汽车安全系统相融合, 如车道偏离预警技术、行人防撞技术相融合, 使车辆具有智能型, 以此辅助驾驶员安全方便地行驶, 这也将是全景影像系统发展的趋势。

二、汽车全景影像面临的问题

(一) 价格问题

全景影像系统是高科技产品, 它的制造的技术门槛比较高, 所以它不会像倒车雷达、倒车影像那样价格较低。一套倒车雷达系统只需要几百元, 一套倒车影像系统也就在千元左右, 而一套全景影像系统的价格往往会在3000~5000元左右, 所以可以从价格上面来看全景影像系统还是比较贵的。

通过数据调查显示, 大部分的消费者能够承受全景影像的价格在1000~2000元左右, 所以全景影像的价格与消费者的心中价格存在一定的差距, 所以大部分的消费者会选择倒车影像, 而不会选择全景影像, 因为倒车影像可以基本满足使用的要求。

(二) 技术问题

由于全景影像系统的技术门槛比较高, 一些生产全景影像的厂商由于开发新技术的能力比较弱, 同时其投入的研究资本不充足, 导致无法研究出高质量、超清晰的全景影像系统。

由于质量差的原因, 导致其在恶劣的行车环境下, 随着时间的积累, 全景影像系统会频繁的出现故障, 满足不了使用者的需求。

(三) 安装程序复杂

全景影像是电子技术中的一个高科技产品, 它的安装需要精确性和安全性。在安装时, 需要专业的安装人员进行安装, 安装之后需要对全景影像进行调试, 通过调试改变汽车周围的摄像头的内外参数, 改变摄像头的高度、仰角等。

(四) 系统的知名度

由于全景影像系统是时代的新产物, 只有少数高端的品牌汽车才配置此系统。通过数据调查显示, 超过9成的消费者还不清楚什么是全景影像, 他们误认为全景影像就是倒车影像, 所以全景影像的知名度也是全景影像全面地推向市场所面临的一个问题。

摘要:随着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 人们的安全意识不断提高, 汽车的行车安全与泊车安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基于对汽车的行车安全和泊车安全的考虑, 汽车主动安全系统、被动安全系统不断被升级、研究、发明。包括汽车倒车辅助系统, 它也在不断地改进, 不断地升级, 不断地涌现出功能丰富且强大的新产品。其中, 在汽车前后左右安装多个超广角的摄像机实时采集车身周围的实景, 通过车载电脑图像处理系统汇聚成3D画面的全景影像系统最为热门。本文针对全景影像系统, 通过数据调查方式, 分析了全景影像系统的发展趋势, 总结了全景影像系统所面临的问题。

关键词:倒车辅助系统,泊车安全,全景影像系统

参考文献

[1]丁鑫.全景视觉泊车辅助系统研究[D].浙江大学, 2010.

[2]程德俊.汽车全景环视系统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 2013.

上一篇:护理外科教学论文下一篇:房屋建设质量

全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