揠苗助长范文

2024-06-26

揠苗助长范文(精选12篇)

揠苗助长 第1篇

(一) 解题

师:今天, 咱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寓言故事, 故事的名字是——

生:揠苗助长。

师:咱们一起来写这个“揠”字。 (板书:揠) 读——

生:揠。

师:会读会写了, 懂它的意思吗?

生:“揠”的意思是“拔”。

师:“揠”真的是“拔”的意思吗?我们都玩过一个游戏, 叫拔河, 这个游戏怎样才算赢?

生:把红旗拉过中间那条线就算赢。

师:对了, 拔过中间那条线才算赢。看过《水浒传》吗?

生:看过。

师:好, 你告诉我们, 《水浒传》里有一个大力士叫鲁——

生:鲁智深。

师:有个章回叫鲁智深倒拔——

生:垂杨柳。

师:也就是鲁智深一口气就把这株杨柳树给——

生:拔出来了。

师:这个“拔”字, 必须要过这条—— (线) , 出这个—— (土) , 那才叫“拔”。这个“揠”, 它只是轻轻地往上——

生:提。

师:和“拔”相比, 那就不出——

生:那条线。

师:不出土的, 对不对?它只是轻轻地往上——

生:提。

师:好, 来, 接着写。这个人揠什么?

生:苗。

师: (板书:苗) 他为什么要揠苗啊?

生:帮助苗长高。

师:这个故事的名字叫——

生:揠苗助长。

(二) 读题

师:注意速度, 听我念——揠苗助长。

生:揠苗助长。

师:这只是在读词。如果要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要很吸引人, 会讲吗?我来讲一遍, 揠苗助长。 (声音示范:语调先抑后扬;动作示范:右臂伸向前下方, 右手拇指食指捏紧, 然后轻轻向内上方提。) 怎么讲的?

生:揠苗助长。 (带动作读)

师:还要有——

生:表情。

师:对了!这就叫做讲故事, 和读书是不一样的。咱们一起把题目讲给大家听, 注意动作、表情和声音的变化。

生:揠苗助长。 (有动作、表情和声音变化。)

师:好极了!

二、解读文本

(一) 朗读

师:这篇课文有几小节?

生:4小节。

师:我请四位同学来读。第1节最难读, 因为这一节里有好多多音字。同学们听他念准了没有, 注意看书。

生:揠苗助长。 (很平常)

师:要有节奏, 揠苗——助长。

(生读第1节)

师:两个地方读错了, 可见读一遍是不够的。好, 第2节谁来读?你来读。

(指名读第2、3、4节, 师相机指导。)

(二) 学习第1节

师:这篇课文一共出现了几个人物?

生:两个人物。

师:第一个人物是——

生:农民。

师:用书上的话告诉我们, 第一个人物是——

生:有个人。

师:第二个人物是——

生:他的儿子。

师:哪几节是写的“有个人”?

生:1、2、3小节。

师:就是——

生:1到3节。

师:在第3节的后面请大家标上两条小斜线。第4节写的谁啊?

生:他的儿子。

师:很好。如果让你用一个字来概括“有个人”的最大特点, 用哪个字呢?

生:笨。因为禾苗自己会长高, 不用费力去揠。

生:急。他天天盼着禾苗长高。

师:有人说这个人笨, 有人说这个人急, 我们今天先用这个“急”字。 (板书:急) 如果我们学到后面, 又有新的感受的话, 再来换。这节课上, 我们就来看看, 作者是怎么把一个急性子写给我们看的。

师:读第1节, 看看第1节是怎样写出这个急性子的。

生:古时候有个人, 盼望着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 天天到田边去看。

师:好, 你觉得哪个词语体现出这个人是个急性子?

生:“天天”。因为他天天去看, 就说明这个人很急。

生:“盼望”。他在盼望禾苗快些长高。

师:看来, “盼望”这个词本身就有急的意思在里面。

师:读书的时候, 要把这种急体现出来。

(生读第1节)

师:这几句话里有哪些词能体现出急的?

生:“焦急”。

师:焦急地转来转去, (做转圈动作) 这是人的——

生:动作。

师:对!通过这个动作体现他是个急性子。还有别的吗?

生:我圈的是“一天、两天、三天”和省略号。他在等着禾苗快点长高。

师:不是在“等”, 上文分明告诉我们他是在——

生:盼望。

师:所以——

生:要加省略号。

师:你圈什么了?

生:“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中的“好像”。其实禾苗长了一点儿了, 只是他没有看到, 因为他很急, 他想让禾苗一下子长高一大截。

师:非常好。还有别的吗?

生:“自言自语”。因为他想让禾苗长得快点, 就在那里转来转去、自言自语。

师:他自言自语什么?

生:“我得想办法帮它们长。”

师:他是这么说的。这个人因为没有办法而内心——

生:焦急。

师:焦急。我们都听到了这个人自言自语说的——

生:话。

师:我们都看到了这个人在田边——

生:转来转去。

师: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 (板书:言行) 让我们看到了他内心的焦急。那我们就把这种焦急读好吧。

(生读第1节)

师:读得不错。谁能把第1节像讲故事一样讲给我们听?要有动作、有表情地讲——古时候有个人, (示范表情、动作) 你来讲。

生:古时候有个人, 盼望着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 天天到田边去看。可是, 一天, 两天, 三天…… (手部动作:曲臂摆动) 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手部动作:向上伸臂) 他在田里焦急地转来转去, 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办法帮它们长。” (皱眉、声音拖长)

师:这就叫讲故事, 这就叫聪明啊!

(三) 学习第2节

师:接着又是怎样写的?

(生读第2节)

师:圈什么?你说。

生:“急忙”。他突然想到办法, 所以他想要马上就让禾苗长高。

师:你讲得非常好, 表情特别丰富!把这个词圈下来。看到这个词就知道他心里——

生:很急。

师:因为急而在——

生:忙。 (师板书:忙)

师:他忙着在做些什么事呢?你来读。

生: (朗读) “一天, 他终于想出了办法。”

师:概括地说, 他做了什么事情?

生:想办法。

师:太好了!第二件事情, 读——

生: (朗读) “急忙跑到田里, 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拔。”

师:能用三个字来概括吗?

生:往高拔。

生:拔禾苗。

师:对!拔禾苗。第三件呢?

生: (朗读) “从中午一直干到太阳落山, 累得精疲力竭。”

师:又在做什么事?你来。

生:干事情。

师:干事情, 很好。你来。

生:干好了。

师:就是干成——

生:事。

师:干成事, 不错!这一节告诉我们这个人一个下午干了几件事情啊?

生:三件。

师:大家都知道, 每一件事情完了之后都有一个——

生:句号。

师:但是我们这一节里, 每件事情的后面都是——

生:逗号。

师:用逗号和用句号有什么区别啊?

生:逗号时间短。

师:时间一短, 我们读起来就会有什么感觉?

生:很急。

师:对呀!同学们, 这就是语言的节奏。 (板书:节奏) 急性子就要用逗号来写, 慢性子呢?

生:句号。

师:请大家读第2节。

(生朗读第2节)

师:不行不行, 这逗号读得太慢。听我读。 (师范读, 语速快。)

(生再次读, 语速变快。)

师:这句要这么读, (师范读) 急忙跑到田里, 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拔。 (做“揠”的动作) 我为什么要这么读?

生:这样读, 表示很精细。

师:很精细。我听懂了。意思是他揠的时候, 内心是很小心的。

生:怕把禾苗弄坏了。

师:“怕”字前加上一个“生”字——

生:生怕把禾苗弄坏了。

师:所以他揠的时候那么的小心。

(四) 学习第节

(生读第3节)

师:这一节又是怎么写这个急性子的呢?

生:他是“一边喘气一边说”, 说明他干完之后急急忙忙跑回家报告。

师:急急忙忙——

生:跑回家。

师:还要一边喘气一边——

生:说。

师:说明他累吗?

生:不是很累。

师:但是第2节分明告诉我们, 他累得——

生:精疲力竭。

师:这一节, 他也告诉我们说, “今天可把我——”

生:累坏了。

师:但是他的动作却让我们没感受到, 他好像——

生:不累。

师:为什么要这么写?

生:因为他觉得这是一个喜讯, 他想马上告诉家里人。

师:也就是说他的心没感觉到累。这样, 身体的累和心里的不累构成矛盾。 (板书:矛盾) 这种急, 我们就称它为“急迫”。 (板书:急迫) 他迫不及待地要把喜讯告诉他的儿子。拿起书本来, 把这种矛盾的心情读给大家听。

(生读第3节)

师:为什么把“一大截”读得这么响亮?

生:因为长高了很多。

师:再看看这“一大截”后面是什么标点。

生:感叹号。

师:说明他——

生:很高兴。

师:这样的感情不要只看字面, 有时候还要看看——

生:标点。

(五) 学习第4节

(生读第4节)

师:他儿子不明白什么?

生:不明白禾苗为什么会瞬间长高。

师:“瞬间”一词用得好!他的儿子还不明白什么?

生:他父亲是怎样使禾苗长高的。

师:对呀!一个下午, 禾苗怎么能够长——

生:一大截!

师:禾苗长了一大截, 怎么可能让父亲——

生:累成这样。

师:对呀!这两个怎么——

生:禾苗长和父亲累有什么关系?

师:真聪明!这个“急”, 急得团团转的“急”啊, (以“急”为中心向外画螺旋线) 就是想加快禾苗生长的——

生:速度!

师:那么, 父亲的这种方法管用吗?第二天, 儿子跑到田里一看——

生:禾苗都枯死了。

师:说明, 欲速则——

生:不达。

师:还可以则什么?

生:不成。

师:对的!还有别的吗?

生:欲速则有损。

师:嗯, 聪明!

生:欲速则不长。

师:“长”, 好!

生:欲速则失败。

三、讲故事

师:多好啊!同学们, 这个寓言故事已经讲了几千年了, 今天, 还要再讲下去吗? (生:要。) 我们要让我们的后人还能听到这个故事, 还能明白这个道理。那我们一起讲吧!

(指4位学生分别讲1~4节)

师:会讲了吗?

生:会。

师:道理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揠苗助长 第2篇

揠苗助长

[原文]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选自《孟子.公孙丑章句上》)

[译文]

有个宋国人嫌自己的庄稼长得慢,就将禾苗一棵棵拔高。他疲惫不堪地回到家里,对家人说:“今天累坏了,我帮助庄稼长高啦!”他儿子赶忙到地里去看,禾苗都已枯萎了。

[哲理评析]

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看,揠苗助长的故事揭示了规律的客观性。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种客观性,集中地表现为它的不可抗拒性。当人们没有违背它的时候,似乎感觉不到它的存在,而人们的行动一旦违背了规律的要求,就会受到惩罚。另外,从唯物辩证法角度看,故事还说明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仅要尊重客观规律、客观条件,还要多积累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等主观因素,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创新例题]

据报道,某些身材矮小者通过手术先锯断小腿骨,再实施拉长,以达到增高的目的。这项不被主流医学认同和支持的手术,常造成患者终生残疾。“短骨增高” 现象

A.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联系

B.违背了事物自身的属性与规律

C.科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D.没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教学也不能揠苗助长 第3篇

难怪这名学生作业总是拖拖拉拉,甚至有时还不按时交作业,而且从不举手发言,成绩自然落人“后进生”之列。为了看个究竟,我轻轻的走过去,发现他才完成了两道计算。(也许刚才别的同学在计算时,他没好意思做,等别的同学完成了才偷偷地数手指。)很明显,与同伴相比,他的计算能力和速度落后了一截,对这样的学生是任其发展,还是像以往一样“当头一棒”制止他数手指,逼迫他对手指的依恋情结,我在思索着怎么办。

这位学生最终还是看见我了,小脸羞得通红,手足无措的样子。我把他请到办公室继续补作业,也许是紧张,也许是担心老师的“责罚”、亦或是离开手指的帮助,他愣了很久也没动笔。我从旁边搬来一张椅子示意他坐下,同意他可以继续借助手指算,他才恢复了常态慢慢地算起来……新课程理念中有一条:“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在思维水平上存在差异,在计算能力上也存在差异。”如果此时我采用制止数手指统一的标准对他来说显然不合适,我何不对他提出更低一点的要求。允许一些学生用多一点的时间达到较高的要求,也允许个别学生达到低一点的要求。如何让这名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赶上其他同学,我又不能“揠苗助长”,我决心要为他制定一个因材施教的计划和措施。

一、为他营造一种安全宽松的作业氛围

学生的作业终于完成了,我先肯定了他平时作业能坚持独立完成,正确率还较高的优点,但也委婉地提出了他每次作业慢的不足,提出以后做作业时可以有当众数手指的“特权”。但速度要稍微快一些的要求,否则以后考试会来不及!开始他还一直低着头,听到可以数手指的“特赦”时,将信将疑的抬起头。第二节课,我在课堂上赞扬了这位数手指的学生的优点,如他的诚实,他的耐心和坚韧。但也委婉的指出数手指的不足。说明了他暂时离不开数手指的原因(心理依恋、自信心不足等),希望大家能允许他作业时能当众数手指。不能以此歧视他。

这样经过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这名学生的虽然还没脱离数手指的依赖性,但明显的可以看出,原来胆小畏缩的他胆大了许多,上课时能从齐声回答的声音中隐约听到他的声音,难能可贵的是有几次课上竟然主动举手回答老师的问题了。

二、提高他的自信心

提高学生的成绩,最有效的方法是提升他的自信心。为了不断激励他,偶尔有几次作业,他“抢”在其他几个学生前面交上来,我都当众表扬,给他的作业加一颗进步星的标志。同时尽可能在计算时多留给他一些板演的机会,板演时因为要拿粉笔,无形中逼迫他心算,每次算对我都及时鼓励:“只要对自己有信心,不数手指也能行!”通过不断激励,逐步消除了他自卑的心理。

教师的单项评价,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他,而同伴的评价才是他更大进步的动力。开始有的学生对老师表扬他露出不屑的表情,甚至有学生提出我“偏心”。为此我课后找他谈话,激励他课上表现争取更好,计算时如何才能提高速度等等,在班级中也向同学说明表扬的是他比以前进步了,进步在哪儿也作了说明。慢慢的在我和其他学生的期盼中,他变了,由开学初沉默不语到敢于说话了,作业也不再要老师“追”了……通过这些变化,不难发现他开始对数学产生了兴趣,对学好数学有了自信!我想,只要有这份自信,何愁哪一天不能抛开数手指的这副拐杖呢?

对《揠苗助长》的一读再读 第4篇

上《揠苗助长》一课, 我在心里对自己说:不用什么庞杂的环环相扣的教学程序和精心设计的煽情独白, 不用一个又一个把学生的思维禁锢在预定轨迹中的繁杂问题, 把时间还给学生。课堂有的只是师生实现着静心面对文本, 从中享受着思想舒展、释放智慧的幸福和满足。

让学生读书, 如果总靠强拉硬拽、耳提面命, 学生会不吃这一套。那该怎么办?

一、瞄准熟悉中的陌生点, 给再读一个必要的理由

因为学生对教材的提前知情权, 他们自以为对教材已熟悉。要让他们有再次阅读的冲动, 文本必须重新透出些陌生, 有跳出他们视线的新鲜引力。只有让学生意识到教材中还有他们未曾涉及的新领域, 才能激起他们再次走进文本的欲望, 点燃他们重新思考的激情。那么, 这陌生感从哪儿来?

1. 在学生似乎的已知已会中寻找陌生点

《揠苗助长》中的农夫, 那是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料。学生们定性的结果看或听多了, 一提起农夫, 更是嗤之以鼻。可是抛开结果, 细细读, 倒替农夫有几分抱不平。“他巴望禾苗快点长高”“天天去看”。作为庄稼人, 心存一个分内的美好心愿, 有什么不合理吗?对心愿的实现, 他并没等着望天收, 而是在积极努力, “从早忙到晚”, 累得“筋疲力尽”依然“兴致勃勃”, 这说明他恰恰在恪守庄稼人的本分。如此读着, 这农夫倒也不是一无是处, 拙笨中竟有几分可爱。

我们寻找教材中新的生长点, 并不是一味地满足学生的猎奇心, 解读的最后结果是要把学生引到哪儿, 这一点我们的心里必须透亮。有所坚守, 我们就无需对自己的解读战战兢兢。读出农夫的几分可爱, 并不是想颠覆什么, 只是让学生在读懂农夫的同时, 读懂美好的心愿必须有正确的方法才能实现。还有一个比较现实的意义, 我想让学生们在正确评价农夫的过程中, 学会对农夫这样揠苗助长的人多一分理解: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 只是方法欠妥。有了这一认识基础, 再向生活迁移, 我相信我的学生如果遇到父母对自己的学习有揠苗助长的倾向时, 就不会像某些“精彩”教学片段里的学生那样义愤填膺地揭露和控诉, 他们可能会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 做到在体谅中去平和沟通, 并逐渐拥有“理直”却“气和”的开阔胸襟。

2. 在对教材的整体观照中发现陌生点

读教材, 我们习惯于孤立地盯着当下要教的这篇课文。其实, 编者在编教材时有整体规划。调整一下视野, 把一篇教材放进一个整体看, 可能会有新的发现。随《揠苗助长》同时出现的还有一篇寓言《守株待兔》。也许编者考虑是相同体裁的“一拖二”编写原则, 我却想:让两篇课文的主人翁相互兼顾, 那会怎样?如此一想, 竟又发现了一个连自己也意外的惊喜。寓言的用意是惊醒梦中人。如何惊醒他们?常规的做法是让学生对农夫进行一番指手画脚的劝导, 但是, 那是第三者的观照、是局外人的旁观, 总因隔靴搔痒之嫌让学生产生懈怠。如果设置一个情景, 让两篇寓言中的主人翁相遇, 互诉衷肠, 通过相互询问、相互安慰来组织一番对话, 就可以自然地把学生的目光再次引向文本, 并尝试运用课文相关语句, 铺展心路历程。在感性的经历中, 那蕴藏的“理”自会悄然登场。

3. 从文本曾有的语言表现形式中发现陌生点

读教材, 思维会局限在内容上打转, 而忽视学语文很关键的一点:语言的发展。寓言教学除了明理, 我们能否在追本溯源中为学生另开一扇语言的窗呢?这篇寓言出自《孟子·公孙丑上》, 是否可以借此为学生打开一扇触摸文言的窗, 让学生在接触一种全新的语言中再次兴奋?

二、选好一个支点, 给再读一个独特的入口

读好教材并不等于教学成功。怎样让学生达到这种边读边收获着的阅读状态呢?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 我能撬动整个地球。”我说:要让学生也经历我们“探路”时那段静心面对文本、发现的历程, 我们还必须为学生寻求一个好的探视全文的支点, 让他们围绕这个支点将整个文本盘活。这“点”从哪儿来?如果说读教材时, 我们不能满足与学生一般见识, 那么, 寻求支点还必须回归到与学生一般见识, 从他们的已有见识开始。学生们都认为农夫可笑, 好, 就从农夫凿开一道入文的口, 让他们在沿着这口前行的过程中, 使原来的认识遭遇冲突。另外, 儿童教学需要儿童思维。这个“点”要乔装, 最好能涂上些感性的奶酪, 足以一下吊起他们的读书“胃口”。给农夫起名, 多新鲜。学生们一直是接受别人给自己起名, 今天却要一展身手, 谁肯马虎!可是, 起个合适的名岂是易事?得到文本中去找理由。找着找着, 学生们会发现原来农夫还不完全像自己想的那么回事。于是, 原本的认识与重新获得的认知形成冲突, 有了冲突, 他们会更拿文本当回事。瞧, 选对一个点, 能一下拉动整个文本材料。

三、瞅准一个冲突点, 给再读一个深入的空间

当然, 支点选好了, 我们并不是可以撒手不管, 靠边稍息了。围绕一个支点的阅读给予学生开阔的空间, 但这空间也是把“双刃剑”。它给学生的个性阅读创造了可能, 同时也给懒惰的学生提供懈怠思考的机会。因此, 智慧的老师总是粗中有细, 在学生的读书不能往前推进时, 能及时敏锐捕捉稍纵即逝的细节, 放大再放大。有时甚至揪住学生的某一个观点“挑起事端”, 制造矛盾, 达到无招胜有招的效果。请看《揠苗助长》教学中的一个片段:

生1:我给农夫取个名叫“急性子”。书上说禾苗栽下去以后, 他天天去看。

生2:我叫他“急于求成”。禾苗是在不知不觉中长的, 每天去看怎么可能发现它长的高度呢!和我妈整天说我没有长高, 可是一位很长时间没见的亲戚却说我长得很快一个道理。

生3:我叫他“宋急”。他是宋国人, 所以姓宋。他天天巴望着禾苗快长快长, 还“帮助”禾苗生长, 结果禾苗都死了。

从以上实录看出, 学生在取名时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指向“急”。其实这也是从寓言中容易看出来的。可急不要紧, 关键是因为急而做出了违反生长规律的事, 这才是本篇寓言的内核。当学生都徘徊在“急”的认识止步不前时, 我的教学继续。

师:如果你是农夫, 你希望自己的禾苗长得快点吗? (生点头默许) 可见, 农夫的急也是情有可原的。把“急”暂时放下, 你们再静静地把书读下去, 看看农夫还能起什么名。 (生继续读)

这看似轻描淡写的不经意一问, 却如燎原的星星之火, 把学生逐渐淡出文本的视线又重新拉回文本, 让他们重新用课文说话。因为这不着痕迹的轻轻一问, 原本有利于学生静心阅读但也极有可能虚化的空间, 被一些细小但关键的“见缝插针”充实着, 使得学生将读书进行到底。于是, 精彩再现:

生4:老师, 我叫他“宋糊涂”。见禾苗不长时的“急”情有可原, 可是他却急糊涂了, 去拔苗助长。

生5:老师, 我叫他“勤劳人”, 但要加一个引号。因为他为了禾苗生长从早忙到晚, 累得筋疲力尽都不怕, 真是勤劳。可是, 他这种勤劳, 是破坏了禾苗的生长规律, 害了禾苗。所以, 这是一种假勤劳。

揠苗助长教案 第5篇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能默读课文,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做事不可急于求成。

3、能把故事讲给别人听。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能默读课文,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做事不可急于求成。

2、能把故事讲给别人听。教学过程:

一、引题掲题,质疑课题

1、出示课件,学生齐读齐诵 拔苗助长 徒劳无功 瓜熟蒂落 水到渠成

2其实拔苗助长成语的背后还藏着一个有趣的故事呢?看老师写课题。

3、读课题,猜猜揠是什么意思(拔),拔苗也叫揠苗,这里的“助和长”分别是什么意思?

4、如果你想让自己的禾苗长的高些快些,有什么好办法呢?

古时候有个农夫他为了让禾苗长大,用的办法就是拔苗,拔苗也叫揠苗,拔苗助长也叫揠苗助长。拔苗真的能让禾苗长快吗?打开课文,自己轻轻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5、生字学习。带拼音读,去拼音读,放到课文里读读,读到你觉得很有意思的地方就多读几遍。

6、谁来读,你觉得哪有意思就读给大家听。

7、让我们快速读读课文试着填空,出示课件:古时候有个人,因为想让禾苗--------,就把禾苗------,结果禾苗----。同学们你们可真厉害,知道吗?就是通过刚才你们填空,你们已经把课文的主要内容概括了,老师呀,也进行了填写,我们一起读读吧。出示课件:古时候有个人,因为想让禾苗长得快些就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拔,结果禾苗都枯死了。

二、这真是个有意思的故事。农夫费了很大的劲去拔苗,为什么禾苗都枯死了呢?那还得从他种了禾苗后说起。谁来朗读第一自然段,看看农夫种了禾苗后是怎样的心情。

1、焦急的心情。自己读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画你们是从哪些地方看出他急着想让禾苗长大的?(认真圈画读书)

2、你们是从哪看出他很焦急的呢?

巴望、天天(出示课件:古时候有个人,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的快些,天天到田边去看。)什么东西你会天天去看它?(自己喜欢的)农夫天天去看他的禾苗,你感受到了什么?(非常喜欢)是啊!他太喜欢了,今天去看他的禾苗了,明天去吗?后天呢?大后天呢?所以天天眼巴巴的去看他的禾苗,谁愿意起来读一读这句话?

3、你还从哪里感受到了他很焦急。

生: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师:请同学们看这两句话,你觉得意思一样吗?(出示课件)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禾苗一点儿也没有长高。生:不一样,一个是长了,一个是没长。

师:看来是禾苗确实是长了,只不过他长得慢,我们用眼睛有时候发现不了。禾苗的生长是需要时间的。他每天都在长,但是天天去看,是看不出它在长的。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引读课文:天天过去了,生: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师:两天过去了,生: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师:三天过去了,生: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师:禾苗啊,你怎么不长啊,我真的是好焦急(板书)。同学们看焦急的焦字,下面的四点像什么?汗,谁干什么去流下的汗。真像,还像什么,咱们祖国的文字多么形象,能让我们产生许多联想,在书上写焦字,注意写好这四点。咱们再来读读这句话:禾苗好像一点也没有长高。

(出示课件)于是这个人焦急的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个办法帮它们长。”(故意大声读文)

师:老师这样读文好吗?为什么? 生:不好,因为自言自语的声音要小一些。师:什么叫自言自语? 生:自己跟自己说话。

师:怎么自言自语的说呢?(转来转去加粗)看来自言自语要声音小一点,轻一点,谁愿意读一读。(读得好,真是个急性子的农夫)师:他办法想出来了吗? 生:想出来了—拔。

师:那他这个办法想的容易吗?是一下子想出来的吗。从这里哪个词可以看出来?(出示课件: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生:终于。

师:那我们一起来猜想一下,他吃饭的时候会想,他还在什么时候也在想?

他想啊想啊终于想出办法,自己读读第二自然段。(出示第二段)他想出的好办法是(把

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帮助农夫拔一拔,拔十棵苗。结果弄得——(筋疲力尽)啥是筋疲力尽?(自由说)①不想动了,(是挺累的)②没有一点劲了,光想躺到地上。(你体会得真好),一点力气也没有了就叫筋疲力尽。谁来读这段话?(读吧)那我们也来学农夫拔一拔,一起做动作,问,你有什么感觉? 师:你还从哪里感受到累了?(第三自然段指名读出示)

师:是呀,虽然很累,可看着被自己拔高的禾苗,他是什么心情(高兴的)!谁来高兴的读第三小节。(中等生读)

你读出了高兴,谁来一边喘气一边高兴的读读,(他认为他的办法很好,还非常得意呢。(谁一边喘气一边得意地读,你来读:“今天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总算没白费,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瞧这农夫又累又得意的样子。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话。

(三)结果怎样?

力气真的没白费,禾苗真的长高了一大截吗?齐读第四段。

四、练习说话,说出寓意

填空

是呀!禾苗的成长史需要时间的,生长是一步一步的,慢慢的生根,发芽,让我看看植物的生长过程,(播放视频观看植物生长过程)我们在这里看到植物很快长大了,可是录制这段植物生长过程用了几个月的时间才录制完成。这也就是说,禾苗的生长是有规律的,不能破坏规律,这就是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请同学们看(出示:事物都是有它自身发展的规律的,违背了这些规律,急于求成,反而会坏事。)师:如果违背了事物发展规律,那可就是拔苗助长,徒劳无功了。让我们来告诫这些不懂得事物发展规律的人们—读 生:事物都是有它自身发展的规律的,违背了这些规律,急于求成,反而会坏事。

五、写字

师:我们写字也一样,要从小打好基础,才能写出漂亮的字。下面来展示一下吧。看这

个字哪个最难写?仔细观察,你要提醒大家什么?

生:你们觉得那个最难写,指导“费”上面的“弗”要先写“弓”,“弓”字要写的扁一点,再写撇、竖。焦的书写位置,望和算自己写,注意算中间是目,要用眼睛认真看。

六、板书设计

寓言

揠苗助长

为什么拔?

巴望禾苗快点长

怎么拔?

把禾苗一棵棵往高里拔 结果怎样?

禾苗全枯死了

揠苗助长教学反思

阅读是学生重要的语言实践活动,只有加强阅读实践,才能真正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语言积累和说写表达,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言素质。小学阅读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认真读书的良好习惯。

我认为自己在这节课中较为成功的是:

1、注重阅读感悟。

“读”是阅读教学的主要活动,在这一教学过程中,“读”贯穿始终。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如:自由练读、指名读、范读等,做到了在读中“悟”,在读中“思”,在读中“说”。既培养了朗读的能力,又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

2、引导学生拓展想像。

寓言故事留有丰富的想像空间,教学课文时,我指导学生想象种田人当时的心理活动、表情、动作、语言。教学课文结尾时,引导学生想象禾苗会对种田人说些什么?作

为一个懂得科学知识的小学生,你会对种田人说些什么?在学生奇妙的想像中赋予故事新结尾,揭示故事所反映的道理。不足之处:

上完课之后,听了同事们的话,很多我原本没有意识到的错误让我吓了一大跳,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课上我没有关注所有学生,应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进步。说实话这点可能使大多数老师在上公开课时的通病,为了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就专门找优秀的学生回答问题,那些差生不管不问,只要教学过程顺畅、好看就行了。今天我明白了:不管什么课,我们都是在为学生讲,而不是其他人。今后讲课时,一些容易理解的问题要留给差生,不能把课堂变成好学生表现的专场。

其次,在出示朗读的方法时,顺序不太合理,课文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读通,特别是文言文,暴露出自己对文言文的教材没有研究透,暴露出自己的备课有些飘,这一点是今后教学文言文时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本节课教学还有其它一些不足之处:设计不够新颖,部分学生的朗读不够入情入景,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强化浮于表面,本来应有练习背诵这一环节,但由于时间限制,没能如期完成。今后要努力提高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使课堂教学亮点频现,精彩纷呈。

提升免疫力,不可揠苗助长 第6篇

免疫力太高也致病

所谓免疫力,是指人体识别和消灭外来入侵的病毒、细菌等异物,维护体内环境稳定的能力,同时还能处理衰老、损伤、死亡、变性、基因突变、被病毒感染的自身细胞。简而言之,免疫力就是人体识别和清除“异己”的生理反应。但是,免疫力并不等同于抵抗力,而是抵抗力的一种,后者包括免疫力、排异能力、修复能力(愈合和再生能力)等众多能力。

通常,人的免疫力维持在一个平衡状态,不高也不低,这是身体的最佳状态。自身患有糖尿病、肿瘤等疾病时,免疫功能才有可能被破坏,导致免疫力低下。

很多人只知道免疫力低了会得病,却不知道免疫力就像血压、血糖一样,太高了也不是好事,对人体一样有害。举个例子,当人体免疫力太高时,体内会产生一些抗体,这些抗体有些“敌我不分”,所有的物质不论好坏,都会被它们视为“异己”,被它们排除在外,让人体出现一些免疫反应,从而诱发一些疾病。

事实上,免疫力太高,身体反而会再无安宁之日。这是因为,免疫力太高,对身体外部的物质就会过度反应。于是,几乎所有物质都可成为变应原,如尘埃、花粉、药物或食物,它们作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不正常的免疫反应,让人出现过敏的症状,常见病变有过敏性哮喘、咳嗽、鼻炎。如果对自己身体内部的组织细胞产生反应,就会诱发自身免疫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硬皮病等结缔组织疾病。

增強免疫力没有捷径

人体的免疫系统和免疫功能何等复杂,免疫力的形成和强化又岂是朝夕之功?面对突发的传染、变异的病毒,希冀借助某种食品、保健品、药品,或者偏方、秘方之类,“短平快”地提高自身的“战斗力”。这种“临阵磨枪”或“揠苗助长”式的自救方式,不能说毫无效果,但往往事倍功半,有时甚至适得其反。

提高免疫力是一个自然的、连续的、持久的,而非强制的、间歇的和权宜的过程。这一过程要贯穿一个人的一生。也就是说,要持之以恒地做到以下几点——

◎参加运动。这是增强体质的最佳方式之一。每天运动30~45分钟,每周5天,长期坚持,免疫力会相对增强。

◎养成良好的饮食、生活习惯,例如晚上8点之后不吃夜宵,不熬夜。吃夜宵会让胃一直处于饱胀状态,不断分泌胃酸,从而加重胃负担,让胃得不到休息。夜里11点到凌晨1点是养肝的时间,熬夜则会错过肝脏排毒的机会,无法将侵入的细菌和病毒及时消灭。

◎保持乐观情绪。一个人的免疫力与情绪有很大关系。研究发现,敌视、悲痛、失落、忧愁等消极情绪都能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而开朗活泼的性格、愉快的情绪则会提高人体免疫力。因为精神愉快与悲伤苦恼可产生两种不同的生化过程,悲伤忧愁会使机体激素分泌发生变化,引起生理功能紊乱,减弱机体的免疫力。

对老年人而言,吃一些号称“增加免疫力”的保健品不如均衡补充各种营养,因为全面均衡的营养是免疫力的基础。有些老人确实存在免疫力低的困扰,比如哮喘病、慢性支气管炎等患者换季时容易感冒,严重的会危及生命,此时可以打一些有针对性的疫苗,如每年打1针流感疫苗或者肺炎疫苗,对于预防感冒可以起到一定帮助。

学段目标记心中,揠苗助长要不得 第7篇

二年级时有过加标点的练习, 我翻开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 写话的第3条要求就是:根据表达的需要, 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看来“, 。?!”这四种常用的标点符号的确是在低段就应该掌握的。再看写话的第1条要求是:对写话有兴趣, 写自己想说的话, 写想象中的事物, 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一年级第二学期, 我们就开始了写话。到底是什么让孩子那么害怕写话呢?又是什么让孩子写了这么长时间, 最常用的标点都不会运用呢?每次要布置孩子写话, 都会先进行指导。为了能让孩子们写得篇幅长一些, 像篇习作, 有时甚至会花上一节课的时间去讲。告诉孩子, 从这几个方面分几段去写, 每一段可以写些什么内容。结果每次收上来, 发现还是会有那么一部分孩子不符合我们的要求, 重写, 二稿不行, 再来三稿。殊不知, 在我们一味地提高要求, 要求孩子把写话当成一篇习作去完成时, 在我们改了一遍又一遍的草稿, 要求重写再重写时, 孩子们便开始畏惧。

那么, 如何让孩子们对写话感兴趣, 又有话可写呢?

首先, 从写一句话开始。教给孩子们简单的句式, 什么时候谁在哪里干什么。什么东西怎么样等等。让孩子们每天写一句话, 可以写自己看到的, 听到的, 想到的。或者从我们今天学的生字中, 选一个组词, 再用这个词写一句话。还可以同桌互相给一个词写一句话等等。利用上课开始的一两分钟读给同桌听, 读给全班听。低起点, 宽要求, 采用各种形式, 让学生产生兴趣。

接着, 老师要经常翻阅, 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 同时还要告诉孩子们你的“发现”。例如发现一, 某个孩子在写一句话的时候, 写得更具体了。我们一起读读他写的句子, 原来他在那个地方加了个词, 句子就产生了不一样的效果。我们也学学他, 今天回家写完一个句子后看看能不能把这个句子写得更具体。借鉴评价, 来告诉他们要把句子写得具体, 来激励他们主动去写。同时还可以适当做一些扩句的专项练习。发现二, 某个孩子注意了观察, 找到了一个好的题材。他有了一个发现, 还写出了自己心里的想法。我们也可以试着做一个有心人, 留心你的周围, 用你的眼睛去看, 用你的耳朵去听, 用你的心去想。把你的发现写下来。借鉴表扬, 来启发孩子们去观察。同时, 老师还可以准备一个日记传递本, 每天一位同学写, 全班同学轮流, 比比谁写得精彩。

为了让孩子们能有话可写, 老师还要精心选择, 给他们提供多种类型的写话题材。从看一幅图写一两句话到连环图写一段话, 让孩子学会仔细观察, 抓住图画的重点;结合课文补充空白点想象写话或续编故事到给几个关键词想象连成一段话, 让孩子学会大胆合理地想象;走进生活观察生活, 创设情境开展活动进行写话, 让孩子学会在体验中能说出自己的认识和感想。从易到难, 循序渐进。每次写话可以针对一个练习点。不能盲目地要求孩子写多少个字, 只要能达到练习的目标就可以了。

对于第2条要求“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要运用, 首先得有积累, 积累来自于阅读。阅读课上, 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思后, 可以让学生学着运用。在学习生字后给学生组词时, 要尽量选择一些常用的词语。学完一篇课文, 最好能让孩子记住几个好词。积累除了从课堂阅读中, 还可以从平时读的课外书中。我觉得, 低段的课外书就应该是绘本, 简单的一个个有趣的小故事。渐渐地, 可以是内容稍微长一些的故事书。而不应该是厚厚的一本书, 据说情节甚是精彩, 上面都是密密麻麻的字, 孩子想:我要读多久才能读完啊!于是只顾着往后翻, 读书的兴趣也渐渐地翻没了, 翻到最后还不知道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更不用提从阅读中去积累了。拔苗助长, 结果适得其反。低段学生都喜欢看带图的书, 简单的几行文字, 不仅看图, 还读文字, 读上两三遍, 摘录一两个新学到的词记住, 这也是一种积累。

又该如何让孩子们在写话时正确运用标点呢?首先要让他们明确标点的重要性。讲故事“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加上不同的标点, “下雨天留客, 天留我不留。”“下雨天, 留客天, 留我不?留!”意思完全不一样。其次要让他们明白标点的不同用法。记住《标点符号歌》, 标点符号很重要, 组成文章可不少。该用哪种小符号, 都要认真思考。意思未完用逗号, 一句完了用句号。喜怒哀乐感叹号, 提出问题用问号。然后, 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 要求孩子们朗读时, 根据标点符号正确停顿并读出相应的语气。除此之外, 还可以专门进行加标点的练习加以巩固。要让学生重视标点, 并根据表达的需要, 学会正确运用“逗号、句号、问号和感叹号”。

揠苗助长 第8篇

在教师们的潜意识里, “多媒体”成了公开教学的“必备武器”, 公开教学运用“多媒体“那是“必须的”。瞿老师开始上课了, 我发现原本展开的投影幕被“束之高阁“了, 原先讲台上的电脑也无影无踪了。我心里暗想:这课哪里是一堂公开课?带着这样的疑惑开始听课, 瞿老师和学生们一起识字学词, 解词析句, 读段学篇。设计称不上“新颖”, 教法上也没有什么“花样”, 就是实实在在的师生“问答”……不知不觉就下课了, 学生们起立的那一瞬间, 我脱口而出:“语文课就该这样上。”

一、语文课就该这样上———充盈“儿童味”

小学语文课堂本来就应该是属于儿童的。语文课要面向儿童, 亲近儿童, 倾听儿童, 引领儿童。“儿童味”就是从精神成长和生命成长的高度关照儿童, 说到底是对儿童的理解、尊重和呵护。我们应该牢记小学语文是儿童的语文!

瞿老师的这节课无疑充溢着浓浓的儿童味。他在课堂上的微笑憨厚而真诚, 没有丝毫的做作和伪装, 这微笑来自他心底对学生们的爱!周一贯先生提出要“保卫儿童”, “保卫儿童”就该从这样的微笑开始, 给予学生安全温暖的心灵空间。瞿老师课堂上的话语智慧而又充满慈爱。“让我们自己都舒服点。”“不要紧, 能说好。”“你现在不想说, 是因为你想有更出色的表现。”课堂成了儿童生活的一个快乐的组成部分, 教学仿佛成了父亲和子女间亲切的“聊天”。让课堂回归师生真实的“生活”, 让教学在师生真诚的“对话”中进行, 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课。这样的语文课, “儿童”才是一个个思想、精神和人格独立的个体, 儿童才能有自己的感动、诠释、情怀和梦想!

二、语文课就该这样上———充满“语文味”

“语文味”就是用语文的方式教语文, 就是让语文课回归语文教学的本身, 就是做语文教学应该做的事!怎样才是做语文教学“自己”的事呢?张志公先生说:“用了‘语文’这个名称, 表明在这门功课里要向学生进行全面的语言训练。”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让学生掌握这种“工具”, 必须通过“训练”来落实。因此, 让语文课充满语文味就是要让学生实实在在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具体说来, 应该落实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这样三个维度的训练。

1. 理解语言的训练。

从儿童学习语言的心理规律看, 有意义的语言输入才是有效的学习, 理解文本语言是语文训练的基础。在“解题”这一教学环节中, 瞿老师抓住“揠”字重点解释, 还“揠”于词理解课题, 学生们轻松解题。更重要的是, 瞿老师在解题的过程中自然渗透着学法指导。在学生解释“揠”的意思后, 瞿老师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相机归纳出“查字典”“请教他人”“作比较”“联系课文”四种理解词语的方法。这正是在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习惯, 而良好的学习习惯一定会让学生受益终生。长此以往, 学生一定会“自能读书, 不待老师讲”, 真正实现“语文教学之成功”!教学中, 瞿老师还带领学生们理解了“巴望”“焦急”“筋疲力尽”“兴致勃勃”等词语。在当前教学中, 词语教学是很容易被弱化和忽略的, 不少教师只把词语教学的功能窄化为扫除阅读障碍。其实, “遣词造句, 布局谋篇”最基本的单位是“词”, “词语”是构建“语言大厦”的一个最基本的组成部分。苏霍姆林斯基曾告诉我们:“学生应当成为词的‘音乐家’, 珍视词的正确、纯洁和优美。”“让词在儿童的意识里鲜活起来, 欢蹦乱跳, 使词成为儿童借助它去掌握知识的工具。”所以说, 正确认读词语、理解词语, 用心触摸词语、感悟词语, 让词语融入学生的情感和思维活动之中是这节课自然透露出的朴素亮点。

2. 积累语言的训练。

语言学家克拉申说:“学习者在语言学习中所接触到的各种语言素材, 是学习者学习语文的蓝本, 也是学习过程的起点。没有语言输入, 根本谈不上学习。语言输入的内容、数量和方式, 往往直接影响着学习者的质量和速度。”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大量积累是学好语文的前提。大家都说“自古华山一条道”, 那么积累语言的那条道是什么呢?就是多读多背。在反复诵读中, 学生读出了“焦急”, 读活了“巴望”, 读懂了“筋疲力尽”和“兴致勃勃”, 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同时又主动地“吸收”言语形式。我相信,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 不少学生已经能背诵或复述课文, 将范文语言储存在了自己的脑海中。当然, 这种“储存”并不是简单的机械识记, 死记硬背, 而是建立在理解、品味和认同基础上的意义建构。如师生一起探究“总觉得禾苗一点儿也没有长”中的“总觉得”能不能改成“发现”, 通过换词让学生体会到了范文用词的准确精妙, 这样的语言积累也必定为学生运用语言筑桥铺路。

3. 运用语言的训练。

“理解”是基础, “积累”是前提, 学习语言终极目标是“运用”。所以, 叶圣陶先生说, 语文“这门功课是学习运用语言本领的”。如果没有“语言输出”, 要真正掌握一门语言是不可能的。在教学中, 瞿老师让学生自由提问, 带着四个问题走进文本, 师生共同解决了疑问。在此基础上, 瞿老师提出要求, 用一两句话回答以上四个问题, 说说寓言主要讲了什么事。这样的训练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 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这样的教学不是仅仅在于追求“结论”, 更注重在结论获得的过程中学生思维品质和表达质量的提升。

这节课运用语言训练的最大特色就是“创设情境说话”, 也就是利用课文生成合适的情境让学生说话。教学中, 瞿老师相机提出要求:农夫“天天”去看禾苗, 读到这里,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读到“巴望”这个词你好像看到农夫什么样?禾苗全都枯死了, 你有什么话想对老农说?这样的说话练习不是游离于文本之外, 而是紧扣文本内容设计, 其目标指向就是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三、语文课就该这样上———充溢“家常味”

“家常味”就是去除“浮躁”, 摒弃“浮华”, 回到课堂最自然的状态。课堂上, 我注意到这样一个细节:也许是天太热, 也许是教室里人太多, 瞿老师额角上出汗了, 他没有犹豫, 很自然地就脱了外套。“热了就脱衣服”是我们平常生活中的正常反应和常规做法。正是这一细节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瞿老师的教学观, 那就是———回归真实, 回归常态。这样的教学一定是以学定教, 顺学而教, 依学而导。这样的课堂才能真正让语文“回家”, 让语文课回归天然的本色!

揠苗助长 第9篇

寓意往往是一条看不见的线, 大多数时候并不会直接在文字中体现。它会通过一些富有深意的词语, 暗合故事情节, 让读者随着阅读的进程, 边读边体会, 越读越明晰。教学时, 教师要善于引领学生沉潜到那些对揭示寓意起“关节”作用的词语中, 通过对这些重点词语的咀嚼、品味, 去体会、感悟深藏在词语背后的含义, 从而水到渠成地让学生领悟寓意。

现以《揠苗助长》一课为例, 试谈该如何引领学生“沉潜词语, 体悟寓意”。

《揠苗助长》是一则非常经典的寓言故事, 文中哪些词语对学生体悟寓意有着重要的作用呢?

首先是“巴望”和“天天”。“巴望”不是一般的希望, 而是非常渴望!渴望到什么程度?到了“天天”到田边去看的地步。从这两个词语中, 学生们能比较准确地感悟到种田人渴望禾苗快快长高的焦急心情。

种田人为什么会如此焦急?揭示寓意的关键词出现了:因为他认为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禾苗真的没有长高吗?显然不是, 我们只要细细品读“好像”一词, 就能发现这个词语传递出来的信息:禾苗看上去没有长高, 但实际上每天都在成长, 只是我们用眼睛一时看不出来而已。这就如同孩子自身的成长一样, 每天看上去好像没有长高, 但半年、一年后, 就会发现已经长高了一大截。结合生活实际, 学生从“好像”一词中能准确解读出禾苗这么慢慢地长是它的“生长规律”。正因为种田人没能认识到这个规律, 所以他才会如此焦急万分, 决定帮助禾苗成长。

种田人怎么帮呢?他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高里拔。种田人种的禾苗可不是一点点, 要“一棵一棵地往高里拔”, 那会是多么辛苦的事!但种田人一心想让禾苗快快长高, 在拔的时候必然苦中有乐, 此时教师只需创设情境让孩子们走入种田人的内心世界, 孩子们就会把种田人乐滋滋的想法描绘得淋漓尽致:“哈哈, 我的小禾苗一下子长高了这么多!”“要是我每天都来拔一拔, 禾苗就能长得像树那么高了!”……种田人这种太想让禾苗长高的心情可以用哪个词来形容呢?“迫切”“急切”, 这些词语就会从孩子们的嘴里喷涌而出, 教师只需顺势而导, 就能让孩子们轻松地感悟到种田人“急于求成”的心态。

种田人虽然累得筋疲力尽, 可是心里却很开心, 认为自己的力气没“白费”。他的力气真的没有白费吗?显然答案是否定的, 因为禾苗都枯死了。可怜的种田人, 他辛辛苦苦劳作一整天, 却把禾苗害死了, 把事情弄糟了。这是为什么呢?孩子们自然而然会结合上文中的“好像”“往高里拔”进行体会:种田人错就错在他没有遵循禾苗的生长规律, 急于求成, 最后反倒害死禾苗, 把事情弄糟了。

小故事学完了, 大道理也在不知不觉中悟出来了。

当然, 寓言所讽刺的对象并不是寓言本身, 而是现实社会中的人和事。因而, 教师还需让孩子们把目光投向社会, 投向生活, 去发现生活中类似可笑的人和事, 把寓意类化。

揠苗助长 第10篇

【课前研讨】

一、包容的姿态:经典古诗文的魅力

屠素凤:经典可以从容经历岁月的洗濯而愈发醇厚,经典也可以沉静对话无数的读者而愈加和悦。经典从茫茫历史走来,她典雅,沉稳,美好,亲切。她可以是稚子的游唱,也可以是学者的考证;她可以是妇孺的吟诵,也可以是长者的感慨。所以,经典很“国民”。今天我们主要就经典小古文《揠苗助长》的教学进行讨论。我们的校本课程《若耶国学启蒙》把它选编入上册,建议在低年段中执教。不过,也有老师在具体实施时安排在中年段执教。关于这篇小古文安排在哪个年段比较合适,我想请大家谈谈各自的看法。

沈佳琦:人教版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选编有白话文版的《揠苗助长》,而我们的校本课程把这篇课文的古文版选编进来。从国家课程的角度讲,古文版可以是教材白话文版的补充和拓展。从校本课程的角度讲,在学习了白话文版《揠苗助长》后,再接触古文版,可以让古文变得亲切起来。所以,我觉得低年段的学生是可以接触古文版《揠苗助长》的。

倪建萍:古诗文很难教,学生也颇感难学。一是因为古诗文传递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距离遥远,以学生今天的生活经验,去感受和理解古诗文有难度。二是因为古代汉语系统发展演变为现代汉语系统,古今语系差异客观存在,以学生今天的知识经验,对话古诗文,障碍不可逾越。三是因为经典古诗文传递的都是成人的情怀、意志和操守,以儿童的情怀和心志去领悟也颇有难度。小古文《揠苗助长》虽然篇幅简短,才41个字,两句话。但是每句话包含的信息量很大。如,第一句话单从朗诵的角度看,中年段的学生要作意义停顿和节奏处理就有一定的难度,需要进行朗读指导。再加上古今语言系统的客观差异,如,小古文中“芒芒然”“病”等在语言的发展变化中,古今意义已经有了明显的区别,中年段的学生要理解它也并不轻松。所以,我觉得中年段的学生走进这篇小古文也可以有很多收获。

周敏:如果把这篇小古文放到高年段,朗读和理解文意应该不会成为学生与小古文对话的难点,但我觉得这篇小古文还有许多值得研究和探索的价值。比如,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发现其背后的文化意义和语言智慧。《揠苗助长》节选自《孟子·公孙丑章句上》,是孟子在向公孙丑谈论如何“养浩然之气”时讲述的一个故事。“养气”实指人的修为,“浩然之气”是指一个人刚直的品性、正义的抱负、仁义的胸襟。孟子主要向公孙丑阐述人的品性、抱负、胸襟等影响人的处世行为方式,而刚直的品性、正义的抱负、仁义的胸襟的形成,须慢慢修炼、渐渐积淀。正如禾苗的成长,不能不闻不顾,也不能急功近利,而是应顺其自然。以“农夫事禾”的荒唐小故事,比喻如何提升人的修为这样的严肃大主张,如此论述正是春秋时期的寓言文体之独特魅力的体现———以形象的故事阐释抽象的主张,以轻松的语言表达严肃的观点,以小故事中人物行为的荒诞反证哲学观点和政治主张的正确。小故事大道理,小文章大智慧,寓言特殊的文体样式和言语表现方法,以及由这种特殊的言说方式积淀下来的成语运用都是可以引领高年段的学生去经历一番的。

屠素凤:确实,经典有和悦的姿态、包容的态度。低年段的学生可在诵读中感受经典的音韵,中年段的学生可在诵读中理解经典的美好,而高年段的学生则可以在诵读中探索经典的文化魅力。所以小古文可以与低年段的学生相遇,也可以与中年段的学生携手,还可以与高年段的学生对话。《揠苗助长》有在不同的年段实施教学的可能。

二、模糊的目标:古诗文教学的现状

屠素凤:经典古诗文是华夏文明的一朵奇葩。学生学习古诗文,既可以感受经典的表现魅力,也能够实现文化的一脉传承,还可夯筑学生生命成长的坚实柱子。我想,关于古诗文教学的价值趋向我们的认识应该是一致的。不过,也就因为经典学习的弹性太大,宽度太广,所以指导学生走进经典时,往往会碰到许多执行上的困难。我想请大家再谈谈,古诗文教学的现状存在哪些问题?如果《揠苗助长》在不同年段实施教学,可能会碰到哪些困难?

樊维维:我觉得教学目标的模糊性是古诗文教学的主要问题。我们有向经典汲取智慧的认识,我们也有用经典夯实生命底子的主动。但是古诗文的教学实施实在缺少具体的教学建议和操作意见。我同意经典很包容的说法。譬如,李白的《静夜思》,幼儿园的孩子可以通过口耳相授学会吟诵,大学学子也可以《静夜思》为载体作一番关于“床”的文化探究。但经典的包容量越大,教学的宽度也就越广,教学目标的定位也就越模糊。刚才大家讨论小古文《揠苗助长》可以安排在高年段教,也可以安排在中年段教,甚至低年段也可以来试一试,那是因为小古文《揠苗助长》有着无限可以发掘的教学内容。不过,假设让我把这篇小古文推荐给具体某个年级的学生学习,我还真的拿捏不准教学目标应如何制订。

王佳佳:我也有这个困惑。因为对古诗文要达成的教学目标不清楚,所以拿到一篇具体的古诗文,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时,“应该教哪些内容”就会成为问题。

屠素凤:确实。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列出了必背古诗文,但是并没有具体的课程教学指引,也没有相关的教学实施建议,我们该怎样把握各个年段的教学目标呢?这是大家在执教校本课程时碰到的棘手问题。我们虽然起草了《若耶国学启蒙》的教学纲要,但还很粗糙、模糊,还要靠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完善和精进。当目标定位模糊的时候,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策略的运用,教学形式的组织也就都存在问题了。所以,老师们首先需要厘清各年级小古文教学的目标定位。有了方向,然后再考虑用什么样的方法和策略,用什么样的形式达成目标。也就是先要明确教什么,再决定怎么教。

为让这个问题研究得更透彻,更有实践的指导意义,我建议举行一次教学研讨活动,通过同一小古文《揠苗助长》在不同年段的教学建构,思考小古文在不同年段教学可以达成的适恰目标。姑且把这个研讨活动定名为“小古文《揠苗助长》同课异段”吧!大家讨论一下,如果《揠苗助长》分别在二、四、六三个年级中教学,哪些目标定位是适合的?哪些内容的选择是必需的?

三、适合的内容:古诗文学习的要求

屠素凤:一篇古诗文所承载的语言的、文化的内容是无限的,一篇具体的古诗文可以放在低年段教,也可以放在中年段或高年段教,因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但是确定的古诗文在确定的教学情境中,教学目标的设计和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该是科学的、严谨的。任何语文教学我们都应该尊重学生当下的表现,并以此为起点促进学生生命的成长。大家就以《揠苗助长》为例,充分考虑不同年段学生当下的学情和发展需要,思考应该选择哪些“适合”的教学内容。

沈佳琦:我先来说说低段的教学内容。低年段的学生识字量不大,古诗文中的一些难字、生僻字、异形字,容易从“视觉”层面向学生传递“古诗文”难读难懂的信号。但是如果把“视觉”形态的古诗文,转化为“听觉”形态的古诗文,古诗文就会一下子生动起来,有趣起来。汉字的四声变化使古诗文有了起伏的旋律,古诗文的气息停顿使古诗文有了变化的节奏。古诗文有声气相谐的个性,低年段的学生可以由外在的“声音”形象地感受古诗文内在的“气息”,在反复诵读中形象地感受古诗文的内容。所以,我觉得低段的古诗文学习定位应该在诵读上,在有滋有味、有声有情的诵读中,感受古诗文的音韵美。至于古诗文意思的理解,我认为可以不求精确,模糊整体地了解即可。

唐丹妮:我来说中年段的。中年段的学生有了2000字左右的汉字积累,有独立识字的能力,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尝试理解词语或句子。他们走进小古文,不会再满足于能读能诵。探求未知的好奇,是他们想理解古诗文的动力。我觉得中年段的古诗文学习可以定位在理解上,教给学生理解古诗文的方法。而高年段则可以在理解古诗文内容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去发现古诗文蕴含的情感、思想和观点,引领学生去感悟古诗文作为经典存在的民族的文化个性和哲学智慧。当然这种民族的文化个性的触摸一定是浅表的。

屠素凤:如此说来,关于古诗文教学,低年段的目标可定位在朗读感受,中年段的目标可定位在理解积累,而高年段的目标可定位在感悟运用。这次教学研讨活动,我们低、中、高段三堂课以微课的形式呈现,每节课安排时间为25分钟,意在集中关注每个年段的目标重点。低年段重在“读”———读准、读通、读出节奏;中年段重在“理解”———在读中感受和理解古诗文的特殊语言现象,教给学生理解古诗语言的方法;高年段重在领悟———领悟古诗文背后的文化精髓、思维含量。先备课,再执教,最后通过课堂观察,去思考我们设想的各年段古诗文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否合理。这次教学研讨活动的课堂执行这样安排:沈佳琦老师执教二年级,樊维维老师执教四年级,周敏老师执教六年级。不过,请大家先一起学习,一起钻研教材,一起进行教学预设,然后我们再进行课堂教学研讨。

【课例呈现】

《揠苗助长》教学

(二年级)

一、谈话导入

师:老师准备了一首好听的儿歌送给大家。(出示儿歌,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放风筝

师:放风筝时,谁在前面,谁在后面?

生:“你”在前面,“我”在后面。

师:古代的小朋友也放风筝,也读童谣。他们是这样读的,我们一起读一读。(出示)

放风筝

师:在这首儿歌里,谁前行?

生:“汝”。

师:谁后行?

生:“吾”。

师:在小古文里“汝”就是你,“吾”就是我。古人称自己还有另一个字,(出示卡片“予”)予”也可以指“我”。

师:童谣有趣吗?老师还想送你们一则更有意思的小古文呢!(出示课题,板书课题。)这则小古文叫“揠苗助长”。“揠”是提手旁,和手有关系,指的是把禾苗轻轻地拔起来。我们一起读课题。

(生齐读)

二、读准字音

师:请小朋友们打开课本,根据课文上的拼音宝宝,自己读一读这篇小古文。

(生读)

师:小朋友们读得这么认真!小古人想来听听,看你们能不能把这些短语读准确了。(出示:闵其苗之不长、芒芒然、今日病矣、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生开小火车读。师生合作读。)

师:短语能读得这么好,把它们放进小古文里去,相信也一定能读准每个字音。(指名两人读)

师:第一次读就能读得这么流畅。能读准字音,学好小古文你们就已经成功一半了。(板书:读准字音)

师:刚才你们把小古文读得很清楚,老师也想来读一读,看谁最会听。(范读)老师读得好听吗?为什么这么好听,请小朋友来夸夸我哪里读得好。

生:老师读得有停顿。

师:有停顿会读得更清楚。

生:老师读的时候有快有慢。

师:有快有慢读起来就有味道多了。

生:老师读的时候,有些字轻一些,有些字重一些。

师:是的,有轻有重听起来就会更加悦耳。读这篇小古文时,老师根据节奏,读得有轻有重,有快有慢,这样读起来就会有韵味。小朋友们想不想像沈老师一样来读?

生:想。

师:老师读得这么好,是因为老师有一个好办法,读小古文时,心里已经画上了节奏线。(出示)赶快拿起笔画一画节奏线,学着老师那样读一读。

(生画线后自由读)

师:谁最有自信,愿意读给我们听听?

(一生读)

师:因为有了节奏,读起来就更有味道了。

师:刚才沈老师觉得这句话你读得特别好,你能再读读吗?(出示: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生再读。)

师:谁还想把小古文用自己动听的声音表达出来?

(一生读)

师:你读的时候,这句话读得特别有感觉,请你再读一读。(出示: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生再读。)

师:谁也想把这句话读好?

(另一生读)

师:读得多好听,我们一起来有节奏地读读吧!

(生齐读)

师:我们班的同学个个都很聪明,在短短的时间里,已经能把小古文的节奏读出来了。(板书:读出节奏)

三、读懂意思

师:读得有节奏,也就读出了小古文的韵味,老师奖励大家看连环画。(出示第一幅图)这是连环画的第一页,静静地看几秒钟,读懂了请举手。(生读后举手)谁来帮老师读读第一页的故事?

生:(读)宋国有个农夫,一直很担心他的禾苗长不高,天天去田边看,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突然想到了一个办法,于是就把禾苗拔高了一点。

师:哪个小朋友眼睛最亮,马上就能找到小古文里对应的部分?

(生读古文中相对应的句子)

师:这幅图讲的是什么意思?

(生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师:那么长的一段话,小古文居然用13个字就把它讲明白了。

师:(出示)这是连环画的第二页。谁来给大家读读图下面的文字?

生:(读)一天下来,他十分疲劳地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今天累坏了,不过力气总算没有白费,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一大截!”

师:在小古文里你能找出是哪个句子吗?

(生读古文中相对应的句子)

师:你能用自己的话来描述这幅图吗?

(生用自己的话说图画的意思,即小古文的意思。)

师:你真了不起,马上读懂了这幅图的意思。你觉得古人说话怎么样?

生:短、少。

师:谁来帮我们解说一下连环画的最后一页?(出示)

生:(读)他的儿子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快步跑到田地里去看那禾苗的情况,禾苗都枯死了。

师:最后一幅图又对应小古文里的哪句话?

(生读古文中相对应的句子)

师:它说的又是什么意思?

(生用自己的话说小古文的意思)

师:你觉得古人说话怎么样?

生:简短、有趣。

师:看着连环画,有声有色地古今对比着读,不知不觉中就读懂了“揠苗助长”这个小故事的意思。(板书:读懂意思)带着你的理解,我们再一起来读读这个发生在2300年前的故事吧!

(生齐读)

师:同学们,这篇小古文仅用41个汉字,就讲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小古文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简洁,然而内容却很丰富。小古文有趣吗?好玩吗?我们以前学习过的好多寓言故事,原先都是古人讲的,都能找到相应的小古文。比如“坐井观天”“守株待兔”等。大家可以找出来,和小朋友一起研究研究。

《揠苗助长》教学

(四年级)

一、认识古文,导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篇熟悉而陌生的小古文———

生:揠苗助长。(师板书课题)

师:“揠”的意思是———

生:拔。

师:所以也有好多人把“揠苗助长”叫———

生:拔苗助长。

师:这个故事我们二年级时读过,谁能说说这个故事的起因是什么?

生:有个农夫每天到田里看自己的禾苗,看到禾苗没有长高,非常担心。

师:事情的经过呢?

生:他就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拔。

师:故事的结果呢?

生:禾苗都枯死了。

师:这个寓言故事我们太熟悉了,它已经有2300多岁了。在2300多年前,它长什么样子呢?想看看吗?想听听吗?

二、读注释,理解小古文

师:请同学们轻轻打开课本,自己大声地读一读这篇课文。它讲的就是“揠苗助长”这个老故事。碰到难读的地方,可以请教同桌或老师。

(生读)

师:同学们读得可真认真。(出示: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谁能读读这个句子?

(一生读)

师:(点击“闵”)“闵”是什么意思?

生:“闵”和现在的“悯”相通,它的意思是“担心、忧虑”。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读注释。

师:请你把注释①读给大家听听。

(生读)

师:你真会学习。小古文比较难懂,但是有了注释,就能把难的变成简单的,所以读注释是学习小古文的好办法。(板书:读注释)

师:谁来说说,他在担心什么呢?

生:担心禾苗不长。

师:在这句话中哪部分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生:“闵其苗之不长”。

师:再猜猜“揠之”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拔禾苗。

师:理解了意思,读起来也就更明白了。谁再来读读?

(生读)

师:如果能这样划分节奏,读起来就更好听,更有韵味了。(出示)

生:(读)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师:虽然划分了节奏,但是节奏和节奏之间的气息仍然是连着的。谁再试试?(指名读)

师:读得很有韵味。

师:(出示:其子/趋而往/视之)这个句子不长,但也挺难读的,谁会读?

(生读)

师:你真厉害,一下子就把这个句子的节奏给读出来了!

师:点击“趋”,这个字念“趋”(qū),什么意思?

生:快步走。

师:你又是怎么知道的?

生:从注释中读明白的。

师:都是会学习的孩子!敢猜猜“趋而往”的意思吗?

生:奔跑到田里。

师:是的,跑着去看田里的禾苗怎么样了。想想我们应该带着什么语气去读?

生:着急。

师:我们全班一起试着来读读,读出他的着急来。

(生齐读)

师:现在还觉得小古文难读吗?(生:不难读。)是的,书读百遍,难读的也就变得简单了。

师:文章不长,41个字,谁能连起来读读?

(生读)

三、想古今,猜读小古文

师:小古文,是古人用书面语写成的文章,又叫文言文。因为离我们的年代比较远,所以读起来会有些陌生,不通畅。不过老师告诉大家,小古文也是中国汉字写成的,古文中的好多词今天仍在用,如果我们敢一边读,一边猜,读起来会非常有趣味。我们先自己再读读,然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来猜猜带圈的字词是什么意思。(出示句子。板书:猜读)

师:谁先来交流你最有把握的字?

生:我觉得“今日”的意思是“今天”。

生:我觉得“长”的意思是“生长、长高”。

生:我觉得“助”的意思是“帮助”。

生:“趋而往视之”中“视”的意思是“看”。

师:有那么多熟悉的汉字朋友在,读起来也就更亲切了。再读读。

(生再读)

师:读得那么明白流畅,我们要感谢那些我们熟悉的汉字,那些古今相通的汉字。(板书:古今相通)有了它们我们就有信心读好小古文了。

四、理解古今异义

师:不过汉字毕竟在变化,在发展,有些汉字的古今意义是有变化的,我们在朗读的时候就要特别注意了。(出示: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苗则槁矣。)

师:发现这三个句子的秘密了吗?

生:都有一个“矣”。

师:“矣”是古代的语气词,今天我们表示语气的词有哪些?

生:呢、吗、吧、啊、了。

师:那“矣”相当于———

生:了。

师:所以苗长高了,古人说———苗长矣。我后悔了,古人说———吾悔矣。

师:所以“苗则槁矣”的意思是———(生:苗枯萎了。)“予助苗长矣”的意思是———(生: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今日病矣”的意思是———

生:今天我病了。

师:这里的“病”和今天我们说的生病不一样,这里的意思是累坏了,累极了。所以“今日病矣”的意思是今天我累坏了。

师:你看古今语言有发展有变化吧,所以读古文如果我们能特别关注这些古今不同意思的字,理解起来就有趣多了。(板书:古今相异)

师:在这篇小古文中还有一个词语也有“累”的意思,表示非常疲惫的样子,你们猜可能是哪一个?

生:“芒芒然”。

师:聪明!“芒芒然”在这里是说非常疲惫的样子。

师:这下小古文的意思都明白了吧?谁来说说?

(生自由说)

五、小结学习小古文的方法

师:今天你在学习小古文方面有了哪些收获?

生:读注释理解,古今相通猜读,古今相异用工具读。

师:老师建议大家背下来,那么收获就更大了。我们来举行一个背诵比赛,全体同学起立,老师给大家1分钟的时间自由背诵,如果在这1分钟内会背了就坐下来。

(生自由背诵)

师:同学们背诵的效率可真高,我们全班一起来背一背。

(生齐背)

师:小古文是古代文化中的瑰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明珠。我们应通过学习去理解它,积累它。“揠苗助长”是个寓言,好多寓言的源头都在2000多年前,课后我们可以找到其他的寓言小故事去读读。

《揠苗助长》教学

(六年级)

一、看图猜成语,初识寓言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咱们先来玩一个看图猜成语的游戏。(出示“守株待兔”“井底之蛙”“掩耳盗铃”的图片,请学生看图猜成语,并说说故事的大致内容。)

师:这三个成语统称为———

生:寓言故事。

师:那究竟什么叫作“寓言故事”呢?(生聊)早在2300多年前,许多思想家为了劝说别人能够接受自己的思想,去管理国家,治理人民,他们就用最生动、最形象的故事来进行表达,像这样的故事,今天我们把它叫作“寓言”。(板书:寓言)

二、理解寓言,读通、读懂

师:(出示“揠苗助长”的图片)瞧,这又是一个寓言故事,它的题目是———

生:揠苗助长。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则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揠苗助长。“揠”的意思是———(生:拔。)咱们一起写,“揠”是“拔”的意思,与“手”有关,所以是提手旁,右边先写横,下边是“曰”“女”,最后写竖折。这则寓言故事的作者是2500年前的大哲学家孟子。

师:你是怎么知道“揠”是“拔”的意思的?

生:我是通过读注释知道的。

师:你可真会读书!回忆一下,学习小古文,咱们已经积累了哪几种方法了?

生:借助注释理解文章。

生:联系古今意义理解文章。

师:你们个个都是爱读书的好孩子!请打开课本,认认真真地把小古文读两遍,努力把它读通。(板书:读通)然后借助注释联系我们已经储备的知识,尝试着把它读懂。(板书:读懂)

(生自读)

师:谁已经读通了?(指名1~2位学生读)

师:咱们班学生真了不起,老师还没教,你们就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了学习小古文的第一步———读通。那你们读懂了吗?我请一位同学来说说小古文的意思。其他同学认真听。老师可能会随时打断解说小古文意思的同学,请你们回答问题。

(生进行交流。当翻译到“芒芒然归”的时候打断学生。)

师:不好意思,老师打断一下,谁能明确告诉大家“疲惫不堪”在小古文中是用哪个词表示的?(生:芒芒然。)好,你继续讲。(生继续讲完)“累坏了”这个意思在小古文中是怎么表示的?(生:病。)干枯、枯萎是用哪个词表示的?(生:槁。)

师:同学们听得很投入,老师也听得很明白。故事中儿子听完父亲说的话,他有什么反应,他的行为是什么?请圈一圈表示儿子动作的词语。

(生圈“趋”)

师:“趋”的意思是———

生:快步走。

师:走那么快,为何?

生:怕禾苗已经死了。

师:他怎么知道禾苗会死?

生:禾苗的根拔起来了,苗得不到水分、营养,就很容易枯萎。

师:我们都知道如果硬生生地把禾苗拔起来,就违反了禾苗的生长规律,反而会害了禾苗。要让禾苗长高,我们要怎么做啊?

生:要按规律办事,慢慢来。(师板书:按规律)

三、读透寓言,揭示寓意

师:我发现同学们其实已经基本上读懂这则寓言故事了,但我们不仅要读懂它,还要读深、读透它。孟子讲这则寓言,究竟想要表达怎样的思想呢?我们继续往后读。(出示)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⑧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⑨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⑩无益,而又害之。

⑧寡:少。⑨耘苗:给苗锄草。⑩非徒:非但。徒:只是。

师:咱们仍然按前面的方法来学习,先把它读通,再四人小组讨论翻译,待会儿全班交流。(巡视,指导翻译。)

师:谁来读读看?

(生读)

师:能读通了,那你读懂了吗?(指名请学生分别说说每句话的大致意思)

师:你们都有学习小古文的潜质,把这么难的话都读懂了。

师:同学们现在都明白了,做任何事情不能急,要按规律慢慢来,这就是《揠苗助长》中蕴含的道理。那大家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你是不是也犯过和农夫同样的错误呢?

生:我有时候为了想早点写完作业,字就会写得很潦草,结果老师因为看不清楚写的是什么,就会让我重做。写作业和写字都不能急,应该一笔一画写,不然就会像农夫一样。

师:饭是一口一口吃的,字是一个一个写的,学习也得按规律来。

生:我最近在学习跳拉丁舞,总是想一下子就能跳得很好,结果因为心急却什么也学不会,现在明白了,应该先把基本功练好,慢慢来,这样才能跳好。

师:对啊,只有按规律办事,才能把事情做好。那你猜猜看,我们的哲学家孟子是在什么情况下对谁讲的这样一个故事?

(生猜测)

师:老师告诉大家,其实孟子是在跟人谈论如何培养浩然之气的时候讲的这个故事。(出示)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师:当时,有人向孟子请教,谁来问问看?

生: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师:孟子是怎么说的呢?同学们看,孟子开头就是“难言也”。看来孟子也觉得这个问题很难讲,于是他就用一个故事来表达他的思想。从故事可知,人的精气神、人的道义、人的修养是慢慢积淀起来,慢慢培植起来的,急不得,必须按规律做事。

四、语境运用

师:寓言就是一个可爱的“怪物”,初读它的时候,它还只是一个生动、形象、有趣、活泼的小故事;但当我们读懂它的时候,它却变成了一个非常严肃、认真、庄重的大哲学家。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是不是体会到了这一点?确实,寓言的正面是故事,背后是哲理,这些哲理一直启迪着我们的智慧,丰富着我们的人生,今天,我们还一直在用呢。(出示)

我会用:

1. 在激烈的竞争中,如何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并有所成就呢?(守株待兔)一味等待的人将一无所获。

2. 如果不努力学习,只用谎言自欺,就是(掩耳盗铃)。

3. 阳光的孩子要学会积极进取,不要安于现状,目光短浅,否则就会成为(井底之蛙)。

4. 学习须渐进有功,一味跳级求深,无异于(揠苗助长)。

师:同学们,寓言是中华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好多寓言的源头都在2000多年前,并在现代的语境中还在运用,课后我们可以找到其他的寓言去读一读,如守株待兔、掩耳盗铃等。

【教后反思】

一、诵读是小古文学习的主要策略

小古文本无标点,浑然一体。于是,人们以吟诵为断句的策略。吟诵时有了停顿,也就有了节奏,再加上汉语有四声的高低起伏,这样诵读小古文就如吟唱一般美妙。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经验,也是真理。朗读时,停顿处理正确了,意思也就能明白个大概;朗读时语言节奏清晰了,也就能大致体验到句子想要传递的情感了;再加上声音的起伏变化,那诵读者也就一定可以循声入情入境入理了。反复诵读,直至熟练,无论是小古文的语言形式,还是情感、意蕴等,都会被慢慢消化、吸收,内化为学生生命成长所需要的养料,渗透在学生生命的血液里,为学生的精神成长奠定厚实的底子。因此,无论是哪个年段,小古文的学习必以诵读为主要策略,在读中会意,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积累,在读中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年段目标明确是小古文学习有效的前提

小古文魅力四射,可惜被蒙上了遥远时空的面纱。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不同年段的学生走向小古文的起点绝不一样,所以,学生与小古文对话的落点不一样,形式不一样,策略也一定有着差异。

1. 感受:低年段小古文学习的重点

小古文虽然很美,但语言形式的佶屈聱牙,让低年段的学生对她的美丽爱不起来。如何让小古文不晦涩,变得亲切起来?通过三堂研究课,我们觉得低年段小古文的学习目标应该定位在“感受”。感受小古文的停顿、节奏、音韵等。当然,“感受”的主要策略是诵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小古文的韵味,也在诵读中模糊体验小古文的情感。至于小古文的意思理解,根据低年段学生思维的感性特点,我们可以在诵读中采用文白对读理解法、图示理解法、表演理解法等,让学生在形象的活动中尝试理解小古文的意思。如此,形象的课堂活动策略,可以让小古文的学习过程变得有趣起来,小古文也就好玩、亲切多了。

2. 理解:中年段小古文学习的中心

中年段的学生有了一定量的现代汉语知识的积累,有了一定量的文化的积淀,更重要的是有了相当的学习能力。他们可以试着带上自己的语言系统和文化积累走向小古文,带着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水平,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古人的故事、情感、观点,这是理解。我们觉得中年段小古文的学习应以理解为中心。以上中年段的教学就是以理解为主要目标,引领学生发现古代汉语的特点,教给学生理解小古文的方法,如猜读法、读注释法、查字典法等。

3. 运用:高年段小古文学习的要求

高年级小古文的教学重点在于运用,让那些经过岁用积淀后的精华语言形式积累在学生的脑中,存活在学生的语言系统中,使学生的言语表达丰满不苍白,厚实不腐旧。这是运用的言语层次的要求。我们还得追求“运用”的智慧层次,学生学习经典小古文,感受她的美好,理解她的情致,领悟她的文化厚度,我们得引领学生汲取经典背后的实践智慧,让古人的思想、观点能指导学生的生活应用,让古人的情操、意志能勉励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让学生运用古人的哲学智慧,从容应对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从而全面促进学生生命的成长。这次高年段的教学就是在着力生成此追求。

【专家评析】

“分享经典”的教学新样态

周一贯

从“教课文”到“用课文教”是语文教学历史发展的一个台阶;从“用课文教”到“教人用课文”又是一个新台阶。“教人用课文”,强调了语文教学的“育人”靶向。如果说前一个台阶衍生了“同课异构”的机理,那么后一个台阶更深地体现了“经典文本”可以让不同年段学生共享的“同课异段(学段)”的创新样态。屠素凤工作室团队的“同课异段”,成功地实践了小古文《揠苗助长》在低、中、高段教学的可贵尝试。

何谓经典?常念为“经”,常数为“典”。经典经得起反复,常被人想起,永不会忘记。经典的不可替代性,本来就应该为不同的人群“常念”“常数”“分享”,更不用说在“十三五”奉行的五大发展理念(教育不在其外)中“分享发展”是其重要内容了。

其实,分享经典本来就是语文教材编写中的一项成功经验。鲁迅的《故乡》和朱自清的《春》等等这些白话作品尚且都曾出现在中小学语文课本中,只是在篇幅和内容上略作调整,更何况是用文言表述的古典文学宝库里的那些瑰宝了。

当然,不同学段的学生共享同一经典时,其学习目标、学习过程、学习策略是因段而异的。这应当是“同课异段”教学的关键所在。你不妨将屠素凤工作室团队对《揠苗助长》的“微课研讨实录”作一梳理分析,以“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方法”为纵坐标,以二、四、六年级为横坐标作一列表比较,自可体悟到其中分寸有度、泾渭分明。这是因为“异段”之“异”,在“学段相异”的背后是“人”的相异。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应当永远站在“对话教学”的正中央。

爱不是微信约炮,是揠苗助长 第11篇

我笔下不提爱情已有多年。谈爱情大抵是年轻人的专利。这世界有许多事物都是年轻人的专利,譬如飙车、吸毒、泡天体浴场。像我这样的白鬓男,若是抽着大麻开一辆敞篷卡迪拉克,去天体浴场展示耷拉的木瓜胸肌,虽然不违法,亦无道德过错,但终究像老太太学豆蔻娇笑,徒教人憎,而且怜。后生仔骚起来那叫葬花,叫化蝶,叫比翼鸟连理枝,而怪蜀黍骚起来叫老房子起火,虽然自焚者在气势上不输娇咳的临水照花人,但在文艺范上委实有所亏欠。

最近传闻风景旖旎的厦大有一所“老房子”烧了起来。某30岁研究生自称被48岁的女博导诱奸,更爆出“上课”地点包括办公室、图书馆、大桥下、沙滩等。这则新闻热播,说明吾国人民普遍歧视老同志,认为他们不该有爱情。我们在饭局上聊起那位传精送宝男,都肃然景仰,说30岁的离异男,居然还会被诱奸,那真是纯净水一般的男人,我们想给他那受伤的前列腺发一封慰问电。不过我对药渣男的品位表示质疑,因为在桥洞里抵死缠绵实在太盲流,他们该去英雄三岛,那里才是怀古的炮战胜地。

在这个年代,没有爱情,只有性情。所谓暧昧,拆字来看,都是日字打头,只不过一个是日后有爱,一个是日后未给钱。我对男女阴私不感兴趣,对一切非胁迫状态下行房而后又扮秦香莲的哭诉不感兴趣,既然心怀市场经济之心而来,就该心怀市场经济之心而去,女人被甩可以发廊价格索赔,男人被甩可以捐精价格索赔,各自抱着钞票散了罢。

但真正纯净的人还是有的。上海一对夫妻不孕,去医院检查时医生发现他们从未圆房,以为只要睡在一起,精子就会飞来飞去。这对夫妇,我相信是有真爱的,他们一定没看过苍井空松岛枫,只看过姜文的《让子弹飞》,可是子弹会委屈地问:扳机不扣,我怎么飞?爹啊,娘啊,你们见过长翅膀的青蛙么。

网上有一份辞职报告,卷铺盖理由是“厂小,女孩少,不好泡妞”,这是顺德某电机厂员工的哀叹,厂里男女比例8比1,他呆了三年仍单身。主管的批复也牛逼:“是你自己没本事泡妞,不要怨天尤人。”我不喜欢这种冷酷的领导,一点都不重视企业文化建设,顺德离东莞又不远,周末包辆车送单身男员工去东莞降降火会死啊。

在白衣飘飘的上世纪80年代,爱情是交谊舞,是朗诵舒婷顾城,是仰头喝农药,考虑到当时农药的质量很是过硬,为爱而死的伢子还真不少。在钞票飘飘的90年代,爱情是腰间插着BP机,骑着摩托驮个妹子吹海风。如今爱情是上非诚勿扰,是朝丈母娘亮房产证,是微信约炮。时代变了,以前美娇娘熄灯是表示爱你,如今美娇娘熄灯是表示不爱你。

推行冰鲜鸡不能“拔苗助长” 第12篇

郑惠典的公开表态, 让广东在国庆前全省设区的市全面推行冰鲜鸡的“红灯”, 面前增加了一盏“黄灯”。让顽强“抵制”冰鲜鸡的食客又可以多品尝一次“鲜味”, 卖鸡商贩不用突然为冰鲜鸡的销路而“挠爆头”, 家禽企业也缓解转型升级所来的资金压力, 吃上了“定心丸”。

无可厚非, 推动家禽“集中屠宰、冷链配送、生鲜上市”, 保障民众身体健康安全, 取消活禽交易更是大势所趋。但在推进过程中到底是采取符合循序渐进、逐步推广的市场规律, 还是采取反其道一刀切全面开花的“闪击战”的确值得商榷。

6月19日, 内地活鸡时隔4个月后, 重新批准进入香港市场, 难道香港没有全面取消活禽交易的能力吗?但答案是否定的。直到今日, 港府经历过5次扑杀活禽仍没有一刀切取消活鸡上市, 更多的是出于避免激发社会矛盾, 让市民保有选择权, 顺其自然让市场主导发展。要知道内地暂停供港期间, 香港活鸡批发价格疯涨引发香港鸡贩集体罢市。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揠苗助长】相关文章:

上一篇:公司高管下一篇:图书馆品牌

全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