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专业导师制

2024-07-23

本科生专业导师制(精选12篇)

本科生专业导师制 第1篇

一、本科生导师制的作用

导师制教学管理模式源于14世纪的英国牛津大学。近年来,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 本科生导师制作为教改的主要措施之一, 在我国得以广发推广, 并使学生大受裨益。其重要作用体现如下几点:

(1) 本科生导师制有利于个性化的人才培养。传统的班级集中性课堂教育是同步化和标准化的, 对所有学生是一致的, 难以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 忽略了学生兴趣、特长的培养, 不利于个性的充分发展, 更不利于师生之间的充分交流和相互了解, 教学相长难以实现。

(2) 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校大学生正处于身体和心智逐渐成熟, 但生理和心理上的发展仍处于不稳定的发展时期, 这个时期是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时期。本科生导师可以利用和学生“家人式”、“密友式”、“师徒”式的亲密关系,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育学生积极进取、开阔胸襟、自立自强、奋发向上, 培养学生与人沟通、协作的能力, 为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更好的适应社会奠定必要的心理基础。[2]

(3) 有利于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导师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课程实习、实践研究、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活动, “手把手”的指导学生, 指导过程更加及时、更加专业、更加细致,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创新精神, 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开展本科生导师制存在的问题

1. 生师比过高

目前我院市场营销专业在校本科生较多, 与之相对的是导师资源缺乏, 同时由于每学年都有教师外出进修、挂职学习锻炼和脱产读博, 目前全职在岗的老师数量比较少, 生师比达到了30:1以上。这种严重的供求不平衡, 给开展本科生导师制就带来了一个问题:如果期望取得较好的效果, 势必对学生进行筛选, 而导致最后有些学生有导师, 有些却没有, 这对学生来说就可能造成教学资源享用不平等;而若实行全员导师制, 现实严重失调的生师比会导致老师想指导学生而心有余力不足, 就会导致导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不够, 达不到真正的指导目的。

2. 学生的个性差异与教师一致性指导的矛盾

目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的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既有统招二表生, 也有联合办学的学生, 学生素质参差不齐, 学生个性差异很大, 并且以技术型、实用型为培养目的的联合办学学生占很大比例。如果导师采取统一的指导制度和指导方法, 容易造成一刀切, 即对以学术发展为目标和以实用培养为目标的不同类学生采用类似的指导方法, 这显然是不恰当的, 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同时, 为了更好地培养基础习惯和学风, 我专业实行的导师制是从大一开始 (大部分高校实行的是高年级导师制) , 导师与学生互相不够了解、师生互选难以真正操作 (现在实行的是统分方式) , 这样就会使导师制无法达到预想目的和水平。

3. 缺乏统一管理和指导规划

我校本科生导师制目前还是试行阶段, 导师没有指定的指导地点和指导方案, 很多老师只能依托办公室、实验室或会议室, 或者授课之余利用教室对学生进行指导, 指导的时间和具体内容也很随意, 没有连续性的进行规划。对于实践方面, 很到老师缺乏企业资源, 无法从本质上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起到指导作用, 无力指导学生进行职业设计和职业规划。

4. 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不健全

目前来看, 我专业开展的导师制完全是义务性质的, 教师没有任何收益, 缺乏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导师的工作内容界定也不够清晰, 导师与学生的关系既不像研究生导师制一样, 导师对学生的学业负有直接的、主要的贵任, 也不像传统意义上的本科生班主任制, 需要承担班级学生的事务管理。目前的导师制形式带有较大的随意性, 对于许多导师来说, 带好带坏一个样。正如有些研究者所言, 表面上虽然给本科生配备了指导教师, 但是这种缺乏明晰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的导师制最后往往流于形式。再加之大学教师不仅要承担较为繁重的教学任务, 还有较重的科研压力和职称晋升压力, 这使得指导教师普遍不愿意挤时间来精心培育自己指导的本科生。[3]

四、解决措施

1. 加强导师制的规范化管理

建议学院出台《本科生导师制管理办法》, 以文件形式规定本科生导师制的操作运行方法, 明确导师的权利业务。这个办法应该包括导师任职资格确定、导师的聘任程序、导师的职责、导师的管理与考核内容、导师的任职期限等。如厦门理工大学就出台了《厦门理工学院全日制本科生导师制管理试行办法》, 值得我们借鉴。该办法规定了导师要指导学风建设、引导学生树立人生理想、指导学生课外实践活动、关心学生成长、指导学生就业和协助推荐工作等导师职责, 还要求导师每学期开学初必须与学生见面, 每月与指导学生面谈或集体指导不少于一次。同时, 导师要做好相应的工作记录, 每学年末导师必须接受指导学生的测评, 并针对测评结果中提出的问题, 改进下一步的工作计划。其对导师的考核方式是学生评议占30%、系本科生导师工作领导小组评议占40%、人事处评议占30%, 同时将本科生导师工作纳入教师日常工作范畴进行管理。

2. 不断提高导师自身的综合素质

导师的职责不只是像普通课程任课教师那样单纯地传授知识, 而是要引导、帮助学生获取知识, 因人而异地在学习、科研、生活、职业等方面予以指导。导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其培养的学生的质量, 只有不断提升导师的综合素质, 才能为本科生导师制的顺利开展提供基础。导师必须做到政治立场坚定、思想表现积极, 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 能够认真指导学生选课、学课, 较高质量的指导学生遇到的学术问题。导师还需能够积极指导学生撰写学年论文、实践报告、科研论文 (并鼓励公开发表) 等, 有能力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学习竞赛、项目策划比赛和科技活动, 能够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外语四、六级考试和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等。导师不仅要知道“指导什么”, 而且要懂得“怎样指导”。深入的开展本科生导师制, 发挥优秀导师的传帮带作用, 就必须不断提高导师自身的教育能力和综合素质。

3. 建立配套的考核机制

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 无疑需要导师在完成应有的教学科研之外, 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这种情况下, 学校和学院就必须给予导师一定的专项报酬, 将本科生导师工作量核算纳入教师其他工作量范畴进行管理, 建立起相配套的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 提高导师工作的积极性。同时对考核优秀的导师给予奖励, 并且在职务晋升、评优评先上优先考虑, 而对那些考核不称职的导师, 应通报批评并警告甚至取消其本科生导师资格。总之, 只有建立了与教师相关利益挂钩的评价体系, 才能保证这一制度真正的实行起来。

4. 开展PBL小组学习

PBL (Pr oblem-Based Lear ni ng) 即“基于问题的学习”, 它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 通过学习者的合作来解决真正的问题, 从而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 并促进解决问题、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4]国外大量的实践证明, PBL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能力, 目前看来, 这种PBL小组学习是解决严重失调的生师比的现实可行办法之一。与传统的教学法有很大不同, PBL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 导师是学习的推动者、辅导者, 通过小组式的PBL学习, 学生将能够独立自主地学习, 积极有效地参与团体的活动, 从中学到分析和解决问题方法。PBL教学模式符合市场营销学的实践应用性强的特点, 促使教学灵活化、现代化,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真正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教师对重点和学生模糊的问题进行小结, 对学生在讨论中提出的疑难和共性问题作出分析解答, 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同时, 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在小组学习中的表现, 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性格、团队意识、思维方法等方面进行指导。

5. 丰富指导方式

导师一人要负责几十个学生, 这样对每一个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指导比较困难。由于老师自己比较忙, 学生学习任务也比较繁重, 所以导师的指导方式也应该多样化。除了定期与学生见面外, 还可通过开展第二课堂, 深化阅读课等形式, 通过邮箱、电话、QQ群、BLOG、飞信等现代化电子通讯服务, 或者使用校级精品课WEB-CT教学平台等方式增进与学生的交流。如果可能, 还可以通过共同参加学术交流会、参观访问、集体旅游等方式, 增进师生的情感交流。

本科生导师制是本科教育学分制的一个很好的辅助制度, 对于从根本上提升本科生的素质教育有着重要意义。由于本科生导师制在我院是初次实行, 因此在管理方面还缺少经验, 在管理机构、管理规章制度、管理内容等许多方面还不健全, 可以说本科生导师制在我院依然处于探索的阶段, 尚待成熟和完善。为了更好地推行学院的导师制, 笔者期望在学校各个部门的支持下, 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 寻找到符合校情的导师制方式, 为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做出贡献。

摘要:随着高校扩招, 我国的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 大学本科教育工作面临着挑战, 各高校正大力推行教学改革。本科生导师制是近年来高等学校新兴的一项探索性教育管理制度, 是我国高校探索育人的新途径和新模式。在当前形式下, 推进本科生导师制势在必行。本文从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市场营销专业实际情况出发, 介绍了导师制的作用, 指出目前本科生导师制存在的问题, 进而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导师制,本科生导师制,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涂春花.本科生导师制:高校教书育人的新载体.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9 (03)

[2]聂迎庆.本科生导师制的现状、意义和困惑.吉林华侨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6 (01)

[3]付八军.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中国高等教育, 2008 (10)

本科生导师制探讨论文 第2篇

本科生导师制最早起源于14世纪英国的牛津大学,随后本科生导师制也在世界高校中得以广泛推广。所谓本科生导师制就是指经由指定导师个人或群体具体指导特定对象的个别化教育实践,以促进个体不断创新发展的程序范型。而这种个别化教育在西方可追溯到古希腊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在我国可追溯到先秦私学。

近年来我国高校教育发生了很大变化: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学分制普遍推行。新的变化带来了新的挑战,一方面学生自主学习空间扩大,另一反面也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当今高等教育和大学生所面临的社会环境来看,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竞争和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引导学生适应社会、适应环境,对学生进行学业指导、职涯规划、心理疏导等工作都显得更为迫切。

1.2我国高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概况

本科生导师制是近年来许多高校在借鉴国外高校办学经验的基础上,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需要,探索学生教育和管理的一种新的培养模式,其宗旨在于增加师生面对面的交流机会,让本科生充分接触高层次、高水平的教师,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把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结合,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结合,严格管理与人格感化结合,创造集思想引导、专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就业指导于一体的教育机制,更加关注本科生个性化的成才环境。

1.3我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现状及成效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从开始扩大招生,转外延发展为内涵建设,注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科学合理整合专业、学院,发展相关专业、方向。商务信息学院即在此背景下,于6月正式成立。学院下设两个新专业,即统计学专业及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由于目前学生人数少,生师比相对合理,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有一定优势。学院首先出台了本科生导师制的指导性意见,明确了导师的工作目标及职责;设计了指导过程记录表,使指导工作能够形成文字记录。虽然本科生导师制实行至今只有一个学期,但从整体情况来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加快新生适应大学生活的速度。由于中学阶段的学生大多数处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状态,任何事情均由班主任及家长全面负责;进入大学阶段,在学习方法、人际交往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疑惑,好像失去了前进的方向。特别是针对现在的`大学生已进入独生子女阶段,自理能力较差、心理承受能力差等问题日益凸显的现状,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行显得尤为重要。

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结合。本科生导师制的目的是“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精神的需要”,符合“以学生成才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过采取各种形式的指导,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促进了教学相长,更好地实施了因材施教,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供了有效的途径。本科生导师的责任是塑造一个人,特别是塑造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学术品质,实现“教书”与“育人”的完美结合。

增强了职业发展的指导工作。本科生导师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包括职业目标、职业发展道路、将要进行的准备工作等,并从专业角度分析自身的竞争优势,明确职业发展的总目标。导师还利用自己的社会资源,为学生搭建专业实习、社会实践的平台,为就业做好充足的准备。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专业学习积极性。导师组织所指导的学生成立了课程读书小组,针对当学期的专业课程进行课外讨论与交流,使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同时发掘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使学习更有积极性。

2本科生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作为高校教学体制改革的一项新尝试,导师制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在今后的工作尚待不断完善。

2.1实施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激励机制

学分制条件下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不是孤立的,它需要一系列的制度来相配合。而现在很多高校都存在以下问题:一方面,教学指导条件、选课制度、学籍管理制度、实习实验制度、导师指导制度等学分制的管理制度不健全、不完善;另一方面,高校的人事制度、学生工作、财务管理、后勤保障服务等方面不能配套跟上,使学分制条件下本科生导师制难以推行。

另外,目前许多高校导师制实施效果不佳的最大原因就在于疏于管理,缺少有效的管理系统,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往往导师工作安排下去,以后的事也就“无人问津”,导师制基本处于一种游离于管理之外的“自由”、“随意”状态,更谈不上考核与评价工作。久而久之,造成“做好做坏一个样”,导师积极性、主动性不高。本科生导师的考核制度与激励制度还不够完善。大多数导师所得到的报酬远远不能反映他们对学校教育做出的贡献,本科生导师制的报酬相

对来说普遍偏低。

2.2部分导师缺乏积极性

导师们虽然对学院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目的、意义有一定的认同,但由于多数教师承担着繁重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再承担导师工作,尽管许多教师非常愿意与学生交流,却难免力不从心。

受聘导师的整体素质虽然比较高,但是对于学分制下导师工作的认识和态度还是参差不齐的。有极少数的导师对导师功能工作性质和目标仍没有非常清楚的认识和把握,对学分制中各门课程,特别是对选修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了解有限,这些都导致了其工作状态不尽如人意。 2.3部分学生缺乏主动性

刚刚进入大学的部分新生还沉浸在喜悦和放松的状态当中,来不及思考大学生活的规划,对于大学学习的方式方法还没能适应,甚至关于已经开始的学习、生活还提不出像样的问题,更不会主动地利用导师制提供的新学习指导方式。这些学生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缺乏热情和兴趣,影响了导师制实施的双向的互动过程。

3进一步完善本科生导师制的思考

3.1加强制度建设,完善配套的考评体系

构建有效的管理系统。导师制的建立与推行是一个综合性工作,由导师、学生、管理人员三者构成导师制工作的基本组成部分。导师制要在教学中体现出明显的效果,则必须由相应管理系统组织开展,必须多方面齐抓共管。要有组织保证,成立导师制工作小组,以确保导师制的正常运行。

制定科学的导师制评价体系。首先制定导师制工作制度。明确导师的权利与义务,导师的组织管理等,从制度上规范导师制工作,确保考核评价工作有章可循。其次,建立导师制考核制度,定期准确评价导师的工作绩效,包括检查导师工作计划、工作记录、工作总结及学生指导记录等,指导和监督导师各阶段培养计划的完成。再次,通过《导师活动调查表》、定期召开各层次学生座谈会等形式,及时掌握导师职责履行情况及学生的反映,完善导师的约束机制。但学校在制定评价体系的同时,也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尊重教师的人格、尊重教师的合理需要,给教师提供独立思考和自我表现的空间,培养导师自我管理意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3.2建立导师培训制度

学校应建立导师培训制度,提供有关信息,使导师懂得如何去导。要让导师获得充分的信息,包括国家、学校、学院的教育改革、招生就业、学生培养等方面的新动向及有关政策,使导师更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使指导工作更有效率。信息还包括被指导学生的有关情况,如学习、奖惩、家庭情况,以便于导师因材施教,达到本科生导师制个性化教育的目的。

除此之外,还可以定期举办导师工作总结会或经验交流会,激励优秀的导师,并使导师们有一个共同研究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的空间,取长补短,积累经验,不断提高导师的整体工作水平。

3.3转变学生观念,拉近导师与学生的距离

在导师和学生的关系中,学生希望导师既要关心学习,也要关心思想与生活,成为自己的良师益友;而事实上,师生之间“有事联系,无事不联系”是最普遍的关系现状,不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导师制要有效实施并可持续传承下去,是学生和导师共同的事情。学校在实行导师制之前,应对学生和导师预先进行导师制阐释,使双方都明晰导师制的宗旨、意图,清楚自己有哪些权利和义务,在落实中也好更默契地配合、互动。

4结语

本科生专业导师制 第3篇

关键词: 导师制    本科生    口腔医学

1.我院本科生导师制的发展机遇

本科生导师制(Undergraduate TutorialSystem),是牛津大学教授温切斯特主教威廉威克姆在14世纪初首创[1]。其主要含义是指学生在本科阶段,以师生双向选择为前提,导师对学生的学习、品德、生活及心理进行个别指导。本科生导师制在我国的发展顺应了高校教育的发展形势,2012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的通知,随后各高校的教学实践改革活动犹如雨后春笋[2],这为高校开展本科生导师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大环境。

徐州医学院口腔医学院于2006年创办了五年制口腔医学本科专业。八年来,在学校与学院的共同协作努力下,我们对本专业的教育、教学内容进行了不断改革和创新。由于本学科专业性较强、对实践操作能力要求较高,因此为了针对性、个性化地培养学生,学院大胆引进并采用本科生导师制的教育及管理制度。

2.我院口腔医学生导师制的实施

2.1导师的选拔聘任。

导师首先要求政治方向坚定,严于律己,恪尽职守,更要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的生活、成长和成才,具有较强的责任感。在教学方面,导师懂得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熟悉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在科研方面,导师具有一定的科研指导能力。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或博士学位(含在读)方可担任我院本科生导师。

2.2导师的职责。

“导向”职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明确在校学习的目的和努力的方向,端正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专业思想,着重培养口腔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操作能力,促进其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的无缝对接。

“导学”职责:引导学生充分了解我校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指导学生制订个人学习、生活和实践计划,确立清晰的阶段目标;指导对科学研究及实践创新有热情的学生进行课题申报和研究,同时指导学生进行考研、择业。

“导心”职责: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注重学生的心理成长。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高校教育也是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导板。引导学生正确平缓顺利地完成心理的过渡与成长,实现身心健康,人格完善和自我实现。

2.3本科生导师管理与考评。

考核方式为每学期结束时以领导小组打分结合学生打分,如“学生满意率”在50%以下先进行领导小组评议,直至取消导师资格;学期考核结果纳入年度考核,考核分三个等级:“优秀”、“合格”、“不合格”,考核为“优秀”的导师,学院给予奖励,考核“不合格”的导师解除聘任,取消其导师资格。

3.口腔医学生导师制的意义

3.1稳定专业思想。

新生进校之时,对口腔医学专业的概念和前景知之甚少,学院在这个特殊时期举行大规模的全院性的导师和学生见面会,带领学生参观各口腔医院、附属医院口腔科,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工作,让新生对以后所从事的口腔医学专业有感性认识,使五年的大学生活有良好开端,明确学习目标。

3.2培养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导师制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得独立的思想,还可以培养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导师只需要对他进行导向。而学生对于导师的观点不一定全盘接纳或否定,“双方都有权拒绝对方”[3]。摩尔认为正因为如此,导师制成为牛津大学教学方法的瑰宝。郑礼平[4]认为人们在大学里可以自由地如实地进行调查研究、理论论争,彼此的观点可以是对立的、辩证的,但绝非是教条的。口腔医学是一门实用学科,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还必须将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临床技能。每一个病人都是不同的,所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尤为重要。

3.3教学相长,导师学生素养均有提高。

本科生导师制这种教育模式,培养了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学会为人处世之道,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由于导师负责制的实行,教师承担了全方位的导向作用,因此其更应该注重自身的素质,严于律己,作出表率,以期全面提高自己,实现教学相长。

4.本科生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1导师责任和义务不明确、导师体系相对不完善。

我院本科生导师制还处于初级探索阶段,本阶段对本科生导师的工作职责进行准确的定位是导师制成功的关键,在此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职责规定比较模糊,容易流于形式。多数导师能在科研方面发挥积极有效的引导作用,但在思想和生活方面,对学生的指导相对欠缺。我院导师大部分为从教学临床科研一线的教师,教学、临床和科研任务压力大,若欠缺有效的管理和激励措施,便难以充分发挥导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影响最终效果。

4.2师生交流沟通方式单一。

导师制能发挥作用的基础是导师和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但可能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制约和影响,有的导师和学生又演变成小小导师谆谆教导,同学则洗耳恭听的教学模式。没有足够的互动,教师难以捕捉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近况,从而制约导师制的实施。因此,导师应充分利用现代通信手段,例如电话沟通、Email、QQ、微信等,在各种形式的沟通交流中,导师不能以师者自居,应该主动和学生成为思想上的朋友。

参考文献:

[1]高艳阳,于永.高等学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现实意义[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5,17:180-189.

[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12)4号.

[3]苏玉荣.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4]郑礼平.论科研导师制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6):156-157.

本科生专业导师制 第4篇

一、本科生导师制对音乐专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 本科生导师制符合音乐专业的教育特点, 推动着音乐专业教育理念的创新

高校音乐专业的教育既包含了音乐知识和技能的教育, 也包含了音乐教育理论, 具有学科的综合性。因为音乐专业人才大部分将踏入音乐教育行业, 因此高校在培养方案中对于学生的音乐教育也比较重视, 学生只要全面提高音乐技能, 同时又要掌握基础的教育知识, 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既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进行指导, 同时又要从教育学和心理学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本科生导师制符合音乐专业的教育特点, 因此有利于音乐专业人才的培养。

(二) 本科生导师制为音乐专业的学生提供自由的发展环境和提升空间

音乐专业学生需要开放活泼的学习氛围, 同时他们一般具有鲜明的个性, 本科生导师制可以最大限度上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拓展他们的学习领域, 帮助其打好音乐理论基础和教育学心理学基础。另外, 音乐专业课程都是采取小课授课的形式, 导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体特征制定不同的授课计划, 避免了集体授课一起抓的弊端。

(三) 本科生导师制有利于推动我国大学音乐专业课程改革

我国各大高校在经历了长期的教育实践探索过程之后, 需要在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专业课程的改革。在顺应教育规律, 依据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多方位地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音乐专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既关注教学实践, 同时又注重音乐领域的理论研究, 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为基础目标, 创新音乐知识结构合教育模式, 为音乐专业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本科生导师制的特点分析

(一) 本科生导师制在大学音乐教育中具有独特的理念

它通过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来提高音乐专业学生的参与力度, 以实现多样化和深层次的教学设计, 通过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力度来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在个性化的学习活动中发挥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 使学生能够在教学活动中能够把个人的学习兴趣与专业教育有效结合在一起, 具有相比传统的班级授课制更加灵活、更加高效的特点。并且这一制度具有由点到面的特性, 能够在培养音乐专业学生某一技能点的基础上呈现面式的扩展, 对学生拓宽知识面具有良好的作用。

(二) 本科生导师制具有鲜明的培养目标和方针

高校音乐专业的教学需要导师进行重点指导, 导师可以对所带的学生给予充分的点拨, 学生无论是在音乐知识的学习方面, 还是在技能实践方面, 都可以得到快速有效的指导, 并且能够在导师的帮助下对自身进行科学的定位, 从而更快地找到学习方向和目标, 因此能够提高音乐专业课程的质量和人才发展的科学性。同时, 导师可以在点对点的具体教学中实现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 使导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思想特点, 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音乐课程教学的质量, 还有助于导师在学术研究中具备更加宽广的思路, 创造更多的学术成果。

三、当前我国高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出现的问题

1.部分高校缺乏足够的导师, 师生数量差距过大导致导师制度效果不明显

虽然各个高校都有一些教学经验相当丰富、音乐学术水平较高的导师, 但是学生数量过多, 往往一个导师可能要带许多个学生, 这样就容易出现僧多粥少的情况, 导师不能够对所带学生给予足够的关注和指导, 从而影响这一制度落实的效果。同时我国各大高校组建了一批年轻的导师团队, 适应了教学实践发展的需求, 能够良好地与学生进行沟通, 但也存在教学经验不足的问题, 很多年轻导师在教学工作中过于僵化, 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方法的调整, 影响了教学质量。另外, 有些导师缺乏足够的工作耐心, 对所带学生没有尽到导师的责任, 还有些虽然教学态度良好, 但是工作能力不足, 不能满足音乐专业的发展需求, 影响了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效果。

2.有些高校没有严格的管理制度, 导致本科生导师制缺乏足够的制度保障和管理力度, 没有得到应有的应用效果

具体表现在有些大学并没有建立与本科生导师制相配套的管理制度, 在具体的制度实践中缺乏相应的参考标准, 盲目开展教学工作, 同时校级管理制度在各院系并没有得到良好的落实, 基层教学工作不到位。同时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和导师工作衔接不当, 导师的日常配套服务政策得不到落实, 导致很多导师不能够正常地开展教学工作。另外, 许多高校在聘任导师的制度上没有统一合理的标准, 有些导师的工作福利待遇得不到落实, 并且工作任务较以往更加繁重, 因此导致他们没有足够的工作积极性, 长此以往势必会影响该制度的实施效果, 同时也会降低教学质量。

3.大学音乐专业与本科生导师制没有良好的融合, 在具体实践上缺乏改革与创新

由于本科生导师制是从国外引进的教学制度, 对我国大学教育来说存在一定的不适应性, 需要我国高校根据具体的教育实践来进行调整和创新。然而很多大学在应用这一制度的过程中具有较强的随意性, 生搬硬套国外的教学模式, 没有注重本校的教学实际, 导致教学工作和制度目标脱节, 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大学音乐专业具有独特的专业特性, 很多教学工作需要灵活地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如果一味照搬现成的教学模式, 势必会影响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效果, 也会降低音乐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

四、完善音乐专业本科生导师制的措施

1.完善高校导师队伍建设, 为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提供人力保障

近年来我国各大高校为了增加生源, 普遍实施了扩招政策, 导致师生数量差异过大, 导师数量明显不足。因此有必要采取措施来增加导师的数量。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要做好导师队伍的组建工作, 有计划地对音乐专业导师团队进行培训, 提高导师们的责任意识, 全面加强导师的思想素质教育, 重点关注音乐专业导师的教学工作, 努力提升他们的教学水平。二是要明确导师的责任, 既要做好自身的科研工作, 同时要做好教学工作, 导师要能够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制定相应的科学的教学计划和方案, 全面学习有关领域如教育、心理和管理等方面的技能, 使导师的知识结构更加完善, 做好本科生的导师工作。三是要优化导师聘任制度, 灵活地进行导师的录用措施, 避免按照单一的标准聘任导师, 对于部分教学能力强、综合素质较高的教师可以放宽聘任条件, 另外还可以从本校或其他高校中选择优秀的研究生来管理本科生的教学工作。

2.大学要科学的处理本科生导师的教学工作与管理工作的关系, 划分好导师的工作责任, 加强教学工作与教务工作的协调性

音乐专业具有鲜明的特点, 需要导师根据学生的个性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方案。采取本科生导师制能够良好地满足这一需求, 但同时可能增加教务管理工作的压力, 因此如果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衔接不当, 可能会影响教学的质量。因此各个高校要注意在实施导师制的过程中尽量处理好导师与教学管理人员在工作上的问题, 划分好二者的工作责任。导师既要负责好自身的科研工作, 做好课题研究工作, 还要加强教学方面的研究, 努力提高音乐专业课程的质量, 促进学生音乐素养和技能的同步发展。教学管理人员要配合好导师的教学工作, 为教学提供高效便利的环境。各个高校要逐步建立与本科生导师制配套的管理制度, 创新学校管理工作体制, 促进我国高校在遵循素质教育的理念下进一步根据本校实际找到合适的音乐专业教学模式, 使音乐专业人才能够拥有良好的教学环境和管理环境, 更好地发挥学习主动性。

3.高校要完善导师的管理制度

从聘任、教学和考评等环节抓好管理工作, 规范导师的教学活动, 促进导师在严格的管理制度下做好教学工作, 提高音乐专业课程的质量。一是要规范化与合理化导师的任职条件, 对于没有达到导师聘任标准的教师坚决不能任用。与此同时要科学地进行导师选择, 避免单一的不合理的标准将优秀的导师排除在制度门槛之外。二是要将导师的教学工作制度化, 规范导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为导师的教学工作提供科学的方案, 同时允许导师在许可范围内变通教学方法, 提高音乐课程的教学效果。三是要规范导师的评价体系, 要从教学质量和学生反馈两个方面重点进行考察。教学质量关系到高校音乐专业未来的发展动力和方向, 因此要重点进行考评, 将导师的各项教学工作都纳入到考评体系当中, 对其进行综合性的科学评价。学生反馈关系到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和积极性, 是考察导师能否真正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参考标准, 因此高校也要引起充分重视, 定期对学生采取问卷调查等形式的反馈工作, 积极听取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所持有的意见。

五、结语

本科生导师制在大学音乐教育中具有独特的理念、鲜明的培养目标和方针, 有利于推动我国大学音乐专业课程改革。我国各大高校在经过长期的教育实践探索之后, 需要在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音乐专业课程的改革, 而本科生导师制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制度保障, 需要高校科学合理的应用这一制度, 推动音乐专业人才的全面发展。

摘要:本科生导师制对于音乐专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有利于创新学生的音乐知识结构, 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为音乐专业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由于本科生导师制在我国高校教育中尚处于探索阶段, 因此在管理和实践方面还有所欠缺, 需要各个高校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和理论, 更大程度地发挥好本科生导师制在促进音乐专业发展方面的作用, 促进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为我国培养更多高素质的音乐人才。

关键词:音乐专业,本科生导师制,模式,方案

参考文献

[1]潘知音.关于高师音乐学专业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09.

[2]王晓辉.一流大学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14.

[3]薛毅.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本科生导师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12.

[4]刘东杰.新制度主义视域下的本科生导师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14.

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方案 第5篇

一、导师的管理

成立导师委员会,主体人员与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保持一致,由院长担任导师制委员会主任。导师管理由导师制委员会负责;按年级设置导师组,组长原则上由班主任兼任;导师组每学期至少开会一次,通报信息,研究问题,交流经验,形成会议纪要。

二、导师制的形式

导师制实施项目制。按照内容分为三个类别:

A.学术训练项目:指导学生完成一篇6000字以上标准学术论文或高质量的读书报告;

B.学业提升项目:指导学生学习,帮助学生在项目期限内成绩较大提升;

C.课外创新项目:让学生在课外创新方面得到较大发展,素质得以全面提升,担任学院和学校主要学生干部、入选学校学生人才计划、获得重要实践奖项等。

三、导师聘任

1. 本科生导师由院长聘任;

2. 本院所有教师均有承担本科生导师的权利与义务;

3. 导师聘任实行师生双向选择与学院统筹相结合的原则;

4. 每位导师所指导的学生总数原则上不超过4名,每年级不超过2名。

四、导师的职责

1. 根据导师制申请项目内容,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与学术态度,指导学生参与相关的学术训练、全面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课外创新能力。

2. 每学期对学生进行5-8次当面指导,每次1小时左右,由学生在每次指导后做好《本科生导师指导记录》;

3. 根据《哲学本科专业必读核心书目》,或根据导师研究方向,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写作和研究,撰写读书报告或研究综述(五、六、七学期各一篇四千字左右读书报告)。

4. 指导学生进行专业实习、撰写学年论文。专业实习可以包含助教(高年级本科生)、助研(助研可从导师科研经费劳务费中给予部分补偿)。

5.指导学生撰写毕业论文。

6. 为学生提供就业、升学方面的指导。

五、导师考核与工作量

1. 导师与学生共同填写“导师制项目申请表”经学院批准立项后,按照计划,开展导师工作。

2. 导师共同承担专业实习、社会实践、学年论文、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17个学分的工作,并以此分配相关工作量。

3. 完成年度指导任务,在每年度考核中给予部分工作量或津贴,指导一位学生按12个课时分配工作量,超出4名(不含4名)不计工作量。

4. 每个聘期结束前,填写《导师制工作考核表》,评出15%的优秀导师。被考核为优秀的导师给予额外奖励。考核方式和步骤如下:

(1)导师自评。导师对职责的履行情况作一次自评小结(40%)。

(2)学生评估。由导师所指导的学生填写《导师工作考核表》(30%)。

(3)委员会评估。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综合总评结果对导师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30%)。

六、学生的`遴选与要求

1. 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分为A,B,C类自愿与导师协商申请导师制项目;

2. 学生与导师的组合实行双向选择与学院统筹安排相结合的原则;

3. 获得资格进入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机制的同学,与导师进行定期沟通,并在《本科生导师指导记录》中做好记录;

4. 在一个周期的培养机制结束后,需按时提交导师制结项表和成果报告。

5. 经学院考核,对优秀完成项目的学生,予以相应奖励。

七、导师代管与导师制退出机制

1. 导师如因特殊原因,如请假、访学,超过半年时间的,需委托一位导师代管。

2. 如需要更换导师,则由学生申请,经导师同意,提交导师制委员会讨论决定。

八、附则

本科生专业导师制 第6篇

(一)本科生导师制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多规格体育专业人才的客观需要源源不断地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体育专业人才,并以此服务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始终是体育院校体育专业的价值观之一。体育院校体育专业要实现适应并服务于社会的内在价值,首先要认清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其对体育专业人才需求的主要特点。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四个方面的多样化,是当前经济社会 发展特征的重要方面,这就要求我们在体育专业培养的人才规格上也要多元化。许多学者也将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备体育专业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能在运动队、学校及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体育专业教学、训练、健身指导、管理和科研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该目标也充分体现了体育院校培养多规格体育专业人才的客观要求。然而,现有的体育专业教学多采用分班级或专项的理论与技术教学模式,不能适应学生不同的理论基础、技术特点、性格牲征以及发展需要。因此,在保证体育专业人才必需的基本规格的基础上,推行蕴涵因材施教理念、以个别指导为主要特征的本科生导师制,一定程度上可弥补学分制尚未完全化的缺陷,减少“齐步走”、“一锅煮”的模式化弊端,从而培养出高素质体育工作者、专门人才、拔尖创新人才等多规格人才,满足运动队、学校及社会 体育领域等众多部门对体育专业教学、训练、健身指导、管理和科研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

(二)本科生导师制是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培养体育专业个性化人才的必然选择

作为高等教育的固有价值之一,促进个人发展是对以人为本思想的生动形象表述,也是体育专业教学的一项重要基本目标。坚持以人为本,要求教育部门尊重学生价值主体地位,一切从学生的根本需要出发谋发展、促发展,来切实保障学生受教育的正当权益。不同学生年龄特点、家庭环境、社会阅历、志趣追求和职业理想等的生源结构呈现出多元、分层和复杂的趋势,许多“90后”大学生需求的差异性、个性化更加明显。此外,体育专业的本科生还有着普通高中、业余体校、武校甚至武术世家的家庭教育等不同的教育背景,其对体育专业的职业精神、文化内涵与道德规范等的理解更是千差万别,从而形成不同的体育态度与行为,体现了相比普通大学生更大的差异性、个性化特征。然而,目前以分班级或专项为主的理论与技术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其弊端主要表现在:工具性的教学内容束缚了体育专业本科生全面素质的发展,程式化的教学组织抑制了其对理论与技术自由探究的空间,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影响了其技战术创新思维的生成。本科生导师制具有在指导的内容上的针对性、组织上的灵活性、方法上的多样性,可解决“教”的给予与“学”的需求的矛盾,是造就个性化体育专业人才的有效制度和途径。

二、体育专业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可行性分析

同国外一些著名大学所采用的本科生导师制相比,我国对本科生导师制的研究与实践仍处于初始阶段。从推行的广度、深度来衡量,我国的本科生导师制仍不规范、不成熟。本研空从制约我国本科生导师制的因素出发,分析体育院校体育专业面临这些因素是否能有效实施解决手段,从侧面探讨体育院校体育专业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可行性。

(一)体育院校体育专业本科生导师制的制度定位问题分析

制度定位模糊是我国体育院校在实施本科生导师制过程中面临的最大困境。众多体育院校对本科生导师制有着许多不同的定位:①借用英国对导师制的定位,将其作为一种教学制度;②作为学生管理与教育制度;③作为个别指导的教导制度、咨询制度或顾问制度;④作为课堂教学、班级授课等常规形式的重要补充;⑤作为因材施教的柔性培养机制;⑥作为帮扶困难学生的服务制度等。本科生导师制是否是一种教学制度?若是,其与学分制是平行的制度,抑或是学分制的一种补充?本科生导师制是课程主渠道、课堂主渠道、课堂主阵地的辅助形式,或是与其享有同等的地位?本科生导师制是思政教育、管理或服务制度,或是集三种功能于一体的制度?本科生导师制是具有管理职能的制度,或是不具有管理性质的纯指导性制度?上述因素的混淆不清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许多体育院校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的效果。

然而,国内许多体育院校与综合性院校的体育院系开办体育专业所实施的管理模式已经具备了解决以上问题的良好基础。在现行体育院校体育专业的管理模式下,应给予本科生导师制以下三方面的定位。第一,本科生导师制与学分制的关系。本科生导师制不具有教学管理性质和功能,也不是检验“教”、衡量“学”的标准体系。因此,本科生导师制不享有与学分制同等的效力,只是学分制下为减少由混学分、凑学分引起的选课盲目性、片面性,为满足弹性学习、自主发展需要进行的重要补充。第二,本科生导师制与班主任、辅导员制的关系。班主任全权负责班级日常事务管理,辅导员重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毕业生就业指导。而本科生导师主要协助辅导员、班主任做一些工作,在职责上不能越权、包办和替代。第三,本科生导师与任课教师、研究生导师的关系。任课老师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注重理论与技术传授的系统性、完整性;研究生导师主要负责研究生的科研训练、学位论文等。本科生导师不能完全仿效研究生导师。普通体育院校对其进行了特殊的定位,北京大学将其定位为顾问导师制,浙江大学明确规定本科生导师不直接承担教学责任与管理义务,只是对教学管理的补充。体育专业本科生导师制可作以下定位:导师对学生在理论与技术的广度、深度发展方面负有指导的責任、兼顾学分制下技术与理论课程选择的指导,并协助开展日常的教学与管理工作。

(二)体育院校体育专业本科生导师制运行机制的问题分析

本科生导师制运行机制缺失,是许多体育院校所面临的一大问题。在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许多体育院校中,作为本科生导师制运行的双主体,两者的关系往往是松散的、自由的,类似于学习伙伴,带有较大的随意性,没有强制性和约束性。在体育专业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过程中,可通过建立校(院)、院(系)、高水平运动队与裁判队伍等多层面的组织领导体制,创设适合体育专业的运行机制。在指导关系的确定方面,可根据导师的资历、技术、裁判、理论和教学水平与学生的特点,通过双向选择来确定指导关系,而不是“指腹为婚”、“组织安排”的导师确定方式。在双方的联系方面,可视具体情况,通过定期安排固定的交流时间,地点和内容而定。此外,还可采用专项课课堂、运动队训练、运动会栽判合作等方式增加指导和交流的机会。在导学管理考核方面,可融导师自我评估与学生、院(系)、督导组、与其他运动队教练员、裁判员考核于一体建立综合评价体系,评价导师与学生的工作与学习效果。

三、总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体育院校体育专业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培养多规格体育专业人才的客观需要,培养体育专业个性化人才的必然选择,培养体育专业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举措,对体育专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并且,在体育院校体育专业现有的办学基础上,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可妥善解决制度定位模糊、生师比例偏大与运行机制缺失等制约我国本科生导师制发展的重要问题,提示在我国体育院校体育专业中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具有较好的可行性。

本科生专业导师制 第7篇

1 城市规划专业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条件分析

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有利于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有利于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有利于促进学风建设;有利于培养自觉能力、塑造健康人格;是创造性地推进人才培养工作、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措施。与传统教育管理模式相比, 能有效的弥补目前高校学生管理上的缺陷。在创新教育背景下, 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行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而城市规划专业又在很多方面更加具备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条件,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招生人数上的优势。全国开设城市规划专业的院校每年的招生计划通常控制在30人~60人这一区间内, 招生人数普遍比较少。这使得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时, 每位导师每届指导的学生基本上能控制在3人左右。这样每位导师指导的学生数量比较合理, 导师指导的效果会更好。

2) 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在低年级时以专业基础课程学习为主, 并偏向于建筑方向, 课程安排上与建筑学专业学生较接近, 直到进入大三以后才逐渐开始接触专业方向课程。这导致有很多学生在低年级时对专业比较迷茫, 对专业的学习兴趣不足, 致使学生对专业基础课程学习情况不理想, 以致影响后来的专业课学习和能力提高。因此对于城市规划专业学生来说更需要实行本科生导师制, 从一入学开始就给每一名学生指定一名导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全面指导。

3) 城市规划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 学生需要学习掌握的设计类课程内容较多, 未来工作对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要求也很高。因此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在专业能力培养上则需要老师给予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能力训练, 这与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目的相吻合。

4) 城市规划专业学生进入高年级后会有非常迫切的参加实际项目的需求, 以便更好地锻炼自己的工程实践能力, 因此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更有利于导师给学生提供参与实践的机会并进行指导。

5) 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各年级通常都有自己固定的专用教室, 且各年级的专用教室往往会比较集中, 与教师办公室的距离也不会很远。这就为城市规划专业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提供了更加有利的场所条件。

2 本科生导师制常用模式

目前我国本科生导师制常用模式与存在的问题见表1。

3 城市规划专业本科生导师制模式选择

城市规划专业学生在大学四年或五年的学习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阶段性的划分:大一阶段以适应大学的学习与生活方式为主, 并让学生了解专业、逐渐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大二、大三是专业基础学习阶段, 这一阶段是学生打好专业基础、明确未来目标, 进行个人职业规划的重要阶段;大四、大五是学生专业实践与毕业设计的最重要阶段, 也是学生开始产生分化的一个阶段。在最后这个阶段学生首先逐渐出现在专业学习情况上好与差的分化;其次在目标定位上会出现先考研或先就业的差异等分化。

因此, 根据城市规划专业学生学习的特点与阶段性的差异, 建议城市规划专业选择“全程阶段式本科生导师制”, 即首先明确应选择全程本科生导师制, 但在学生进入大四后应根据学生的分化情况进行导师的重新“双向选择”, 以保证导师对学生指导的针对性。

4 全程阶段式本科生导师制运行模式

全程阶段式本科生导师制模式根据运行过程和导师指导的侧重点的不同可分为三个阶段:基础阶段、理论知识积累阶段和实践阶段。

4.1 基础阶段

基础阶段指的就是大学一年级的时期。学生在入学后, 学校可根据专业教师的配备及学生人数情况将学生根据老师数量进行平均分组, 每个老师指导一个小组的学生。因为这时老师和学生彼此间都不了解, 不便于通过互选的方式确定导师和学生。在这一阶段本科生导师的主要工作是指导学生适应新的环境, 主要包括学校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活习惯、心理健康等方面, 以便更好地帮助大学新生实现从高中到大学过渡的“软着陆”, 促进大学新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成长。同时从这一阶段开始导师指导的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学生也可以参与到本科生的指导工作中, 在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为大一新生提供帮助和指导。这种学生管理制度的创新, 提高了高年级学生的素质, 新生也能够正确认识自我, 挖掘自身潜力, 主动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 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进而培养出较强的适应力和意志力, 同时又有效解决了本科生导师时间、精力不足的问题。

4.2 理论知识积累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指大二、大三这两年专业基础课程学习阶段, 它是学生打好专业基础、明确未来目标, 进行个人职业规划的重要阶段。

这一阶段导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系统规划大学的学业, 做好专业基础能力的训练。导师应与被指导的学生进行深入的沟通, 了解学生的兴趣、特长、不足及大学期间的打算和将来的就业方向。同时要对学生制定的学习计划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 督促学生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 帮助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 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

学校虽然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 但是相对于辅导员提供的大批量共性指导意见而言, 导师的指导意见具有个性化、专业性特点, 恰好能够弥补辅导员在这方面的不足。导师在指导学生设计职业规划时能更有针对性地将专业特点与个人特点结合起来, 并能够很好地把握专业发展的前景、未来职业需要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使学生及早认清就业环境, 将个人能力培养与未来就业影响因素结合起来考虑个人的职业规划。

4.3 实践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指从进入大四到完成毕业设计的这个阶段, 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专业方向课、各类实习实践与最后的毕业设计, 培养的重点是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进入这一阶段, 学生在未来目标定位上会产生分化, 一些学生选择就业, 一些学生选择考研, 还有的学生选择考公务员等。面对各种不同需求的学生, 需要我们在原来导师的基础上重新进行导师的双向互选, 把想要就业的学生与擅长实践并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导师结合, 把考研的学生与考试及教学经验丰富的导师结合等, 以便使导师在指导本科生上更加具体、有针对性, 并可以充分发挥导师的自身特长, 指导的效果会更好。

这一阶段本科生导师的工作侧重点也会因导师重新互选后的学生不同而发生变化。对于专业基础知识比较扎实, 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较强的学生, 导师会带着他们参与实际的工程项目,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对于专业基础较差, 无法参与实际工程项目的学生, 导师重点进行基础能力强化训练方面的指导, 在达到一定能力后再参与到实际工程项目中;对于目标定位为考研的学生, 导师将重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考研指导。

此外, 在这一阶段可以将重新互选后的本科生导师与城市规划专业大四、大五的各类实习实践和最后的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结合在一起, 实现城市规划专业学生实习、实践、就业与毕业设计的一体化指导, 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实习和最后毕业设计的质量。

5 结语

本文以黑龙江科技大学城市规划专业教育为依托, 详细分析了城市规划专业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条件与常用导师制模式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适合城市规划专业的“全程阶段式本科生导师制”的教育管理模式, 为能培养出适应和支撑城市规划行业发展需求、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城市规划专业卓越人才提供一种创新教学模式和工程人才培养思路。

摘要:从分析城市规划专业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条件入手, 在分析常规本科生导师制模式存在问题的基础上, 结合城市规划专业的特点提出了“全程阶段式本科生导师制”模式, 并对该模式运行的过程进行了阐述, 以期切实增强学生的创造性和实践性。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运行模式,能力

参考文献

[1]靖国安.本科生导师制:高校教书育人的制度创新[J].高等教育研究, 2005 (6) :22.

[2]赵红凌.学分制下本科生导师制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08 (8) :11.

[3]冯翠兰, 王淑英.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模式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 2009 (2) :10-15.

[4]孙全平, 刘远伟, 李建农.教学型本科院校导师制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高教论坛, 2010 (1) :39-40.

[5]胡绍元, 钟纯真.高师本科生导师制模式选择及构建[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0 (8) :40.

[6]黄素梅, 顾红春.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模式探索[J].价值工程, 2011 (1) :22.

本科生专业导师制 第8篇

本文作者结合所在专业的特点, 详细论述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必要性、实施途径和需要注意的问题。通过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探讨, 将为我国食品工业发展培养实践创新型本科人才提供一种可供借鉴的教育教学模式。

1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必要性

1.1 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是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 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 也是实现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的关键。目前, 本科教学过程中的科研培训是最为薄弱的环节, 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不强, 已成为影响和制约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通过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 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 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1.2 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可满足食品工业发展对实践创新人才的需求

食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食品工业的发展依赖于科技的进步和实践创新人才的培养。然而, 当前本专业培养的人才还不能完全适应食品工业发展的需要。通过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 积极探索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食品企业等合作共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和实践教育基地, 同时建设开放共享的大学生科研实践平台, 指导学生开展各类创新创业训练, 提高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以更好地满足食品工业发展对实践创新人才的需要。

1.3 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实践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 能在食品的生产、加工、流通中从事生产技术管理、品质控制、产品开发、产品销售、工程设计方面工作, 以及能在与食品科学与工程有关的部门从事食品或相关产品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检验检疫、教育教学方面工作, 具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因而,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对于所培养人才的实践性和创新性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通过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 可满足本专业对实践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

2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途径

2.1 通过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本科生个人或团队在导师指导下, 自主完成创新性研究项目、创业训练项目或创业实践项目。在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引导下, 各省、学校都开始设立与之相关的基金项目, 鼓励校内教师担任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导师, 并积极聘请企业导师指导学生创业训练和实践, 共同推进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可为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实施提供载体, 导师在项目设计、项目实施、研究报告撰写、成果 (学术) 交流等环节对学生进行指导, 并在此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2.2 通过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学术竞赛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

各类科技学术竞赛也可作为本科生科研导师制实施的平台, 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从事与食品相关的项目研究或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 并最终以学术论文或科技发明制作的形式展现出来, 可极大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各类科技学术竞赛中, 最具影响力的就是“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其在推动高校学生参与学术科技实践、发现和培养创新型人才、深化高校素质教育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高校和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2.3 通过指导学生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教师都或多或少承担着各类科研项目, 可为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实施提供良好的平台。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科学研究, 能接触到最新的食品学科发展前沿和食品产业发展动向, 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的同时, 还能深化学生对于专业的认知, 培养学生对于专业的情感和热爱。此外, 导师以其人格魅力和严谨踏实的科研作风感染学生, 与学生共建良好的交流和科研氛围, 对于拔尖本科人才留校读研从事可延续性研究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2.4 通过指导本科生的毕业论文 (设计) 实施科研导师制

本科毕业论文 (设计) 是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在培养学生探究真理, 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 提高综合能力、专业素质和创新精神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本科毕业论文水平的高低已成为检验人才培养水准的重要指标。目前, 绝大多数高校都将本科毕业论文 (设计) 安排在大四阶段进行, 由于学生处于考研、就业等压力下, 很难安心完成任务, 造成近年来本科毕业论文 (设计) 的水平较低[3]。通过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 让部分学生在大三阶段就进入实验室从事科学研究, 导师也能在科研选题、资料收集、开题、科学研究、中期检查、论文撰写、答辩等各环节有充足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 可有效提升本科毕业论文 (设计) 的质量。

3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时应注意的问题

3.1 加强本科教学科研平台建设, 构建资源共享机制

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 首先依赖于本科教学科研平台的建设, 需加强国家级、省级食品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专业课实验室的建设力度。同时依托与本地高新技术开发区、食品工业园区、大学科技园、科研院所和食品企业等的平台, 建设校外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的实习基地, 以此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科研实践平台。此外, 还需发挥本校综合性大学的优势, 打破学院与专业间的界限, 实现重点实验室、分析测试中心、教学实验示范中心等的资源共享机制, 搭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平台。

3.2 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科研实践能力, 建立完善的导师选择机制

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 还依赖于教师业务水平和科研实践能力的不断提升。应建设专门的教师发展培训中心, 有计划地开展教师培训, 不断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应强化对教师实践经历的要求, 建立教师定期到食品企业开展社会实践、挂职锻炼、科学研究, 以及参加海外学习考察等的机制。利用校企合作和海外交流的平台, 鼓励教师参与产业化项目,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提升教师的科研实践能力。同时, 应建立完善的科研导师选择机制, 从师德、学术和实践创新水平等方面进行导师选拔, 必要时可聘用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企业创新人才作为校外导师, 不断丰富师资队伍的结构和教师资源。

3.3以培养实践创新人才为目标, 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与科研能力

在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实施过程中, 应坚持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原则, 在科研选题、项目申报、实验过程、数据处理与论文撰写等各个环节中, 导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积极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研素养。同时, 应该将本科生科研导师制与其他导师制区分开来, 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与科研能力。需要将学生科研、社会实践和创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 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 为今后从事科学研究和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3.4加强过程管理, 建立健全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

在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实施过程中, 应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 如由学校组建管理委员会并制定各项细化的管理制度, 在学生和科研导师的遴选、科学研究过程、安全保障等各个方面对本科生和导师进行监管, 以进一步规范科研实践过程, 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同时, 应建立合理的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评价体系, 从专业实践、文献资料收集、科研项目申报、生产工艺研发、新产品开发、论文发表、专利申请、科研获奖、学位论文等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更全面合理地衡量人才的培养质量。此外, 还需完善优秀本科生科研导师的评选表彰制度, 重点表彰在实践创新人才培养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

4结语

本科生科研导师制是多层次本科生导师制的运行模式之一。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 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推动食品工业发展, 满足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需求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各类科技学术竞赛、导师的科研项目、本科毕业论文 (设计) 等都可作为本科生科研导师制实施的载体和平台。在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实践过程中, 需加强科研平台建设, 不断提高导师的科研水平, 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 以培养实践创新人才为目标, 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与科研能力。

摘要:本科生科研导师制是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 通过参加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各类科技学术竞赛、导师的科研项目或毕业论文 (设计) 等多种方式进行科学研究,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 以满足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对于实践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本文详细探讨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必要性、实施途径和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科研导师制,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意识,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杨晓玲.我国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与思考[J].高教论坛, 2010 (9) :56-59.

[2]刘思园, 王兆慧, 常燕, 等.本科生科研导师制对微生物学教学的作用[J].安徽农业科学, 2011 (39) :20268-20269.

本科生专业导师制 第9篇

职业规划也称职业生活规划或职业生涯设计, 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 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 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 结合时代特点, 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 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 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本科生导师制源于19世纪英国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 在我国起步较晚, “其内涵没有统一、规范和权威的界定, 各试行高校对其的自定义也千差万别, 采用的类型和样式呈多元化的特点”。实行基于职业规划的本科生导师制是指在师生双向选择的基础上为俄语专业的本科生配备符合一定条件的俄语教师作为其指导教师, 以学生职业规划为出发点对学生的学业进行指导, 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与就业能力的增强, 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俄语人才的需求, 为学生终生发展打好基础。

二、俄语专业本科生导师制与职业规划相结合的必要性

(一) 导师制与职业规划相结合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

高等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个人知识结构的综合素质教育、社会适应性教育、能力教育。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是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 获得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能力, 为其未来职业发展打好基础。导师制与职业规划相结合, 是激发学生职业规划意识的有效手段。由专业教师担任的指导教师所提供的信息, 相对于公共课上学生获得的职业规划信息更为具体, 针对性更强, 对于激发学生职业规划意识和积极性效果更好。指导教师对于学生的学法指导也因其能够与专业学习紧密结合而具备更强的可操作性。

导师制与职业规划相结合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在指导学生职业实践过程中教师与用人单位联系更加密切, 对相关行业的了解和认识不断细化, 教师自身实践能力也会有所提升;教师会从相关理论的学习、培训, 对相关行业的研究中加深对自身职业发展的认识和思考, 不断反思、调整, 促使其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二) 导师制与职业规划相结合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导师制与职业规划相结合的育人模式以学生为本, 能够通过个性化的指导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 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形成, 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导师在指导的过程中, 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 从学生个体的实际情况出发, 因材施教。导师制与职业规划相结合, 能够帮助学生根据个人情况制定科学的职业规划, 更有效地将学生的发展潜力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来,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 导师制与职业规划相结合是俄语专业教学改革的需要

俄语专业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俄语基础知识扎实、专业技能熟练、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俄语专业的办学、教学都要面向社会需求、面向市场需求, 以服务社会发展为宗旨, 以学生科学就业并具备终生职业发展素养为导向。导师制与职业规划相结合是俄语专业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质量的客观需求。导师从学生入学开始就引导其树立职业规划意识, 确定未来发展方向, 将未来职业的能力要求与自身的专业学习结合起来, 使俄语学习的目标性、针对性和应用性都能极大增强, 将来更易进入职业角色。

三、基于职业规划的本科生导师制在俄语专业的实施

(一) 全程指导、全员参与

全程指导是指职业规划的指导贯穿整个大学的学习过程, 即从新生入学直到毕业, 甚至毕业后也要有相应的跟踪调查与反馈。全员参与是指俄语专业所有教师都要参与指导。导师应具备以下条件:政治素养好, 为人正直, 师德高尚, 业务水平高, 教学经验丰富, 科研能力强, 有责任心, 敬业, 善于学习, 职称原则上应至少为讲师。暂不具备指导条件的教师要以副导师的身份参与指导, 积累经验, 保证所有专任教师都参与指导。为保证指导质量, 每位导师所指导的学生数量不能超过10人。要将外籍教师吸收到导师队伍中来, 共同参与指导。指导教师要定期进行集体活动, 讨论指导过程中发现的共性问题, 总结经验和教训, 更好地开展工作。

在开始指导工作前, 所有导师都要经过培训, 学习职业规划相关的理论、指导方法与技巧、熟悉工作制度和流程, 以规范导师的工作。对于指导效果要有规范的评价标准和相应的奖励机制, 以激发导师的工作热情, 避免工作流于形式。

(二) 分阶段指导、分组指导

1. 基础阶段:入门引领, 夯实基础

俄语新生入学后, 依据“双向选择”的原则为学生配备导师。导师为学生建立个人发展档案, 开始指导工作。基础阶段导师的主要工作是:通过定期的交流与沟通, 使学生尽快完成角色转换, 自觉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介绍俄语专业发展的现状和前景, 所在院校俄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特色和优势, 毕业生社会需求、可能的就业领域、相关职业的需求等, 建立学生学习和就业的信心, 引导学生树立职业规划意识;传授职业规划的相关知识, 使学生意识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意义, 并掌握职业规划的基本方法;指导学生合理安排学习, 制定操作性强的学习目标和具体的实施方案;对学生进行俄语学习策略使用的指导和训练;为学生推荐俄罗斯国情、文化等相关图书及网站等资源,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基础阶段的导师要发挥好入门引领的作用, 尤其是在语音阶段, 更要充当好语音导师的角色。

2. 提高阶段:纵深发展, 多管齐下

提高阶段导师要指导学生的专业水平向纵深发展, 通过实践锻炼调整、修改和完善自身的职业规划。导师要根据学生的特长及职业定位与目标, 指导学生重点发展某一项或几项专业能力, 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选修第二学位或相关的辅修专业。导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职业规划指导其参加相应的职业资格培训, 考取证书。

提高阶段导师要指导学生进行大量实践, 在实践中锻炼和发展专业技能。导师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实习基地带领学生进行实践, 或利用自身人脉、社会资源为学生联系实习单位, 使学生的理论知识能够和实际工作相结合, 增强其动手能力。同时, 接触真正的社会、职场, 学生对工作、就业会有更直观的感受和认知, 会对自己的能力有更清醒的认识, 能够发现自身不足及职业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在今后的学习中能有的放矢地提高各项工作能力, 并对职业规划进行调整和修订。

提高阶段导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向学生介绍俄语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基本的科研方法和步骤, 指定阅读相关的书目, 定期组织讨论。要对考研的学生进行辅导, 为其报考、制订复习计划提供参考意见, 对其复习方法进行指导。在指导学生毕业论文时, 对于目标定位为进一步深造和就业的学生指导方法也不同。对于前者在指导时应注重研究的深度、专业性和理论性, 选题要与将要报考的研究方向一致, 培养钻研能力、创新能力, 能使学生在研究生阶段快速地进入状态;对于后者则要注意研究内容的实践性与实用性, 要指导学生在专业实习、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确定选题, 利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学生毕业后, 导师也要与学生保持联系, 邀请优秀毕业生为在校生进行就业指导, 不定期进行跟踪随访, 了解毕业生发展情况, 总结经验, 为当前的指导工作提供参考, 同时也是在积累社会资源, 为在校生的实习就业开拓可能的市场。

参考文献

[1]王云霞, 戚朝霞.职业生涯规划与实务指导[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 2008.

[2]丁林.本科生导师制:意义、困境与出路[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9, (5) .

本科生专业导师制 第10篇

独立学院药学专业从2009年开始招生, 是一个相对年轻的专业, 学制4年。独立学院对药学专业培养方案明确提出了五点要求: (1) 要求学生热爱本专业, 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和奉献精神; (2) 具备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及开拓创新精神; (3) 比较系统地掌握专业知识的基本理论, 初步具有从事药物研发、生产、剂型设计、质量控制和药品管理与销售等方面的能力; (4) 熟练掌握实验操作技能, 具有药物合成和天然产物提取分离的基本能力、药物制剂的初步设计能力、选择药物分析方法的能力和参与临床合理用药的能力等; (5) 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 能够进行英语文献阅读和初步翻译, 具有一定科学研究能力, 了解本专业领域的发展状况和相关学科的新知识, 并独立完成具有一定理论或应用水平的毕业论文。

要达到上述目标, 作者积极将“二本”药学专业学生本科生“导师制”的成功经验推广到独立学院药学专业。即由一位导师带3-5名本科学生从学习、品德和生活等多方面进行个别辅导。通过从学生进校开始, 实行这种“一对一”的师生管理模式, 进而加强独立学院药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1 认真遴选独立学院本科生导师

本科生导师首先应当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 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同时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 善于与学生沟通, 关心学生的思想和生活;而且, 导师应当具备较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 能够给学生实实在在的专业指导。尤其根据笔者之前分析的“三本”学生的特点, 独立学院本科生导师更需要由学识渊博、懂得思想工作的教师担当。

因此, 遴选独立学院本科生导师的标准包括:具有一定专业素质、多年教学经验、较高学术地位的专家教授, 以及具有创新意识、思想活跃的高学历的中青年教师。这些专家学者或学术骨干在学术上有一定的造诣, 在教育过程中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唤醒学生的潜能, 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 让学生从事最感兴趣的问题研究, 彼此更容易沟通。

2 加强本科生导师的职业培训

对遴选的本科生导师, 应进行必要的职业培训, 及时转变教师传统的教育观念, 自觉强化“素质”意识, 不断提高自身修养, 理解接受新时期人才培养的观念与模式, 并能结合自己的具体工作, 以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体系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作为导师, 不但要了解自己所讲授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位置、作用及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还应了解整个教学计划的结构, 和学分制下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业务要求、各模块课程之间的关系、学分比例等,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

3 实行师生双向选择制度

一名导师带的学生人数尽量控制在3-5人左右, 使导师对学生的引导在精力上更显充沛。一方面, 由导师按个人专业、课题方向拟订计划简介, 提前让学生了解;通过辅导教师召开动员大会, 组织学生提前明确学习任务与要求;另一方面, 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选择相应的导师。选择中尽量尊重个人填报意愿, 个别特殊情况可以由辅导员与师生商议后适当调配。

4 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

导师在师生对应关系确立后, 应首先针对不同的个人拟订培养计划, 尽可能做到四个结合: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相结合, 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 严格管理与亲情感化相结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有专项记录, 注意安排与学生定期见面, 引导学生适应学习和生活环境, 指导学生按照学分制要求选课, 端正学习态度, 向学生传授学习方法, 保证顺利高效地学完全部规定课程;对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法纪、文明教育,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及时帮助学生解决思想上的困惑和排除心理障碍;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培养自身的兴趣, 发挥个人特长, 积极参加校内外组织的各项有意义的文体活动;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指导学生学习查文献、翻译英文论文、写综述、听学术报告、形成课题思路、设计课题以及参与课题实践与讨论, 可使学生能够较早的接触并且参与到科研当中, 提高他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

从学生的角度理解, 也就是:“大一”主要是帮助学生快速进行角色转化, 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的环境, 认识专业特点与要求, 明确学习目的, 增强沟通能力;“大二”与“大三”则根据所指导的学生特点, 扬长避短, 量体裁衣, 进入下一阶段的培养;“大四”便可游刃有余的兼顾毕业设计和就业安排 (工作或读研) 。在整个过程中, 学生是主体, 导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挥, 给予适当引导, 切忌替代或强加意识。

5 以学生为“主体”, 建立独立学院药学专业学生创新团队

为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培养创新人才, 可尽早带动独立学院药学专业学生建立科研创新团队。

5.1 创新团队的学生应当遵循“兴趣导向、自主实验”的原则

参与创新团队成员要对科学研究或创造发明有浓厚的兴趣。在导师的指导下, 学生能够吃苦耐劳, 自主地进行实验方法的设计、自主完成实验和管理实验, 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如围绕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计划”的项目申报开展工作:坚持独立学院学生为主体, 导师只进行相关指导, 组成的团队包括导师和所指导的独立学院药学专业毕业班学生, 其中高年级学生为主体, 低年级学生可适当参与, 一般3-5人为宜。

5.2 实验计划中应当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动手能力的提高

实验计划实施过程中, 在导师的帮助下, 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查文献、翻译文章、写综述, 还可以利用电子邮件、QQ等多种形式加强沟通与交流, 使计算机网络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和各种信息的重要渠道。其间, 还应为本科生创造科研实验的平台:包括实验试剂的准备、配制, 实验条件的设计、筛选, 以及实验方法的掌握、运用, 等等。通过自身积极实践, 及时发现问题, 确保实验计划的完成。另外, 可由导师组织, 轮流安排论文写作知识讲座, 使学生掌握论文撰写的基本要求, 规范论文写作格式。

5.3 实验计划应当注重过程, 鼓励创新和形成创新思维

导师要认真引导学生广开思路, 保护学生的创新和探索意识, 带领学生在本科阶段得到科学研究与发明创造的训练, 建立鼓励创新、容忍失败的创新文化氛围。

当然, 这种“创新实验计划”的最终立项因为限额的关系, 一般只有少数能够如愿。如果能够顺利立项, 一方面能获得一定的基金资助, 缓解导师的资金投入, 而且从政策的角度也将规划项目的实施;即使未被立项, 也可以通过这种“创新实验计划”的过程锻炼, 并与学生的毕业设计紧密联系, 让学生尝试将毕业设计提前开展, 保证足够的论文设计与实验时间, 为毕业设计的顺利完成甚至今后的科研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 培养具有较强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药学人才是医药工业适应时代发展, 获得可持续发展动力的关键因素。所以, 应积极应对这一发展要求, 结合独立学院药学专业的特点, 一如既往, 在实践中不断补充和完善本科生导师制, 探究培养科研创新能力人才的有效途径, 以切实提高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为今后我国医药事业的进一步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涂剑, 雷小勇, 唐圣松, 等.药学专业本科生“导师制”应用的实践与体会[J].西北医学教育, 2008, 16 (4) :729-731.

[2]朱瑞新, 刘琦, 曹志伟.本科生导师制现状及反思[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3 (5) :10-11.

[3]吴婷婷.浅谈研究型大学中教师的转型问题[J].中国电力教育, 2012, 23 (7) :98-99.

[4]李文渊, 袁翱, 罗文剀, 等.本科生导师制——一种势在必行的制度[J].教育教学论坛, 2013 (33) :5-6.

[5]杨雪.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校教学方法改革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 2013 (5) :180-182.

[6]傅奕, 龚卫娟, 季明春, 等.开展大学生探索性实验项目优化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1 (3) :61-62.

[7]王碗.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反思与创新[J].继续教育研究, 2010 (7) :148-151.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第11篇

摘 要: 高校本科生导师制是现在各大高校普遍尝试的一种教育制度,是我国高校实行学分制后积极探索实践的一种新生教育管理模式。以日本北海道大学的本科生导师制为例,通过对日本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简要阐述,比较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不同之处,为我国高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提供借鉴经验。

关键词: 本科生 导师制 高校 日本

近年来,我国不断推进和深化高校教学改革,学分制在各高校得到普遍推广,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学习自主性,扩大了学生选课自由度,使学生有了学习本学科之外感兴趣的课程的机会,对培养“自主型”、“实用型”人才是十分必要的。本科生导师制会进一步提高本科生教育、教学质量,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状况,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创新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因此,实行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对深化高校教学改革至关重要。

一、本科生导师制的起源与概念

从西方教育史上看,导师制是英国创办牛津大学新学院的威廉·威克姆于14世纪提出并实践,其后直到17世纪才被剑桥大学、哈佛大学等世界著名大学相继采用。留英学者吴松弟在《素质教育在英国》一书中介绍了牛津大学学院的导师制:“与牛津大学独特的学院制度相配套的是各学院的导师制。根据这一制度,每位学生(包括本科生)都有自己专业或课题方面的导师,负责专业方面的辅导。”“学生各学期的任务就是到导师那上专业指导课,一般每周一、二次。”上课时,导师与学生讨论特定的课题,开下周要看的书目,检查上周作业。通过这种面对面的多次讨论,学生学到读书和做学问的基本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并将某些有价值的想法向前推进一步[1]。最近几年,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都在实行导师制。所谓本科生导师制,指由高校教师担任大学生的导师,在一定期间内,对少数学生进行个别指导的教学方法。导师制可以为学生学习提供更大的自由空间,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导师不仅关心学生的学业,还对学生进行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教育和引导。

二、日本的高校本科生导师制

日本很早就导入了高校导师制。日本高校导师制在教学课程安排上被称为“演习”科目,是教学内容的一项,更多的被称为“zemi”,一般用任课教师的名字命名,如“山田zemi”。

“zemi”不同于一般的讲义,是少数学生和教师一起针对特定题目进行讨论、研究的“pocket seminar”,以学生的自由自主发言为主,教师引导学生发言的思路、纠正学生发言内容的错误之处和以回答学生的知识不明之处及其他问题为辅。一般来说,日本高校本科生的“zemi”每周1次,每次90分钟到几个小时不等,由任课教师自行安排,在学分上1年间的“zemi”按4个学分计算(各高校有所不同)。“zemi”的授课形式自由,由任课教师安排,例如,可以选用针对特定题目的发表形式,或选定一本书以轮读发表的形式,或利用课余时间全“zemi”的学生一起外出观光体验,然后晚上在住宿的地方集中学习等很多方式。

日本的高校都实行本科生导师制,但每个高校会根据自己的办学方针和特色制定导师制。以笔者就读过的北海道大学为例简要介绍北海道大学的本科学分制和本科生导师制。北海道大学于2011年实行教育改革,全大学的本科1年级生无论是已经通过“具体学院录取考试”,即在高考报名时已经决定今后进哪一学院学习的学生,还是通过“综合考试”、即在高考报名时没有决定今后学习的学院的学生,都统一归“综合教育部”管理,被分成文理两系,必须选修“综合教育部”的课程,在修满要求的32单位(相当于我国高校的学分),经考核后,通过“具体学院录取考试”的学生才能升入被录取的学院(日本称为学部)继续学习;而通过“综合考试”的学生则根据学生本人的希望和1年级结束时的成绩决定进入的学院。具体制度如图1所示。

A为通过“学院录取考试”的学生,B为通过“综合考试”的学生。

进入各个学院学习的本科2年级生,在学习的同时就要决定升入3年级的时候进入哪位教师的“zemi”学习。选择“zemi”是根据学生是否对该教师的研究感兴趣,是否喜欢该教师“zemi”的授课风格等。到2年级快要结束的时候,各个“zemi”的任课教师会公布出自己“zemi”可以接收的学生的人数(一般一个“zemi”3年级生加上4年级生的人数为15人左右)及考核标准,如必须选修过哪些课程,要经过笔试或面试、或者两者相结合的考核。经过第一轮选拔落选的学生还有第二次机会继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zemi”。每位“zemi”的任课教师会把本科3年级生和4年级生集中起来上课,这样3年级生可以先观摩4年级生的发表,向4年级生请教不懂的地方,还可以分享4年级生的找工作经验等。与其说是必选课程的一种,“zemi”更像一个大家庭,所有学生包括教师都是大家庭的一员,大家在轻松的氛围中一起学习知识,讨论问题,分享经验,把自己需要帮助的地方说出来,让大家帮助解决,所以“zemi”才会以任课教员的名字命名,因为任课教员就像大家庭的家长一样。

三、中国与日本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不同之处

中国高校本科生导师制与日本高校本科生导师制既有相似的地方,又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不同之处在于,首先,在选定导师方面,日本对导师没有具体的基本条件要求。这主要是因为日本的高校教师很多都是终身聘任制,引进教师的时候要求严格,从学历、经历、业绩、发表文章的质量、担任课题方面综合考虑,并且日本的本科生导师制本身是学校教育制度中课程的一项,所以基本上每位教师从入职开始就可以担任导师。我国在导师制上对导师有基本条件要求,例如,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渊博的专业知识,热爱学生,要能成为学生专业学习的良师、日常生活的益友,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或硕士研究生学历者,或曾从事过学生思想教育的学有专长的教师等。新入职教师因为职称不够级别、经验不足,一般不能担任导师。

其次,导师担任的职能有所不同。日本高校中是没有辅导员这一职务的,所有学生工作由各个学院教务处中负责学生工作的职员负责。在留学生人数比较多的高校,如北海道大学,会专门设置“留学生中心”负责学生留学和交流工作,既负责北海道大学与世界其他大学学生的交流、交换互修学分工作,又负责北海道大学所有留学生的工作,包括为留学生提供各种服务,管理留学生的奖学金申请等工作。所以“zemi”的导师虽然会针对学生的学习、心理、生活、就业等方面进行指导,但因为大学有专门的“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等职能部门,所以导师负责的多为学习指导方面的工作。而我国高校则有辅导员制度,辅导员主要对学生进行宏观指导,导师则对学生进行具体指导;辅导员管理学生多是集体指导,而导师则是个别指导。导师通过发挥个别指导的优势,选择恰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学习、心理、生活、就业等方面的正确引导,对表现异常或有突出问题的同学重点做好疏导工作,并及时把有关情况与学工处沟通。同时,导师要定期与辅导员取得联系,形成教书育人的合力[2]。所以,从这个方面看,我国导师比日本导师承担的责任更多、更重。

再次,对学生的指导内容和方式有所不同。日本的“zemi”上课时以学生为主,一般是学生在讲台或座位上针对指定题目或内容发表,发表内容不准确的地方由一起参加“zemi”的学生指出,发表的学生有不懂的地方可以直接向其他同学或教师请教,大家一起讨论,一起解决。在内容上,日本的“zemi”选定的内容的决定权在任课教师手中,选定的内容可以是一本与任课教师研究领域相关的书,或者若干题目,学生要针对任课教师指定的内容或题目发表。在形式上,日本的“zemi”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教师的职责是回答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我国高校本科生的导师主要是对低年级学生给予成长方向的引导及对学生学习途径和方法的指导,还有给学生选择专业提出一些建议。从这方面看,日本本科生导师制在指导内容和形式上类似于我国高校的研究生导师制。对学生的指导内容以学术为主,而我国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则以指导学生学习途径和方法为重。

最后,担任导师的任课教师的权利范围不同。由于中日两国教育制度不同,日本的高校教师相对于国内高校教师来说能行使的权利范围较大,高校不会对教师的任课内容和任课形式做太多要求,大多数由任课教师自主决定,因此每个“zemi”的任课风格不同,学生可以任意选择自己感兴趣的“zemi”。我国高校对导师的责任有很多具体明确的要求,导师指导学生的时候必须遵守要求,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吴松弟.素质教育在英国[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0:73-76.

[2]胡俊苗,刘晓芸.对高校建立本科生导师制度的思考[J].高教参考,2012(3):1-4.

本科生专业导师制 第12篇

(一) 导师制的实践

1. 师生双向选择。

首先, 设立了学生的选拔条件和导师选聘基本条件, 凡符合学生选拔条件的, 均可作为导师制培养的参选对象。学生的选拔工作在学生进入二年级后每学年度的第一学期进行, 由各班组织符合条件的学生自愿报名, 由学院工作小组组织对候选人进行全面审查和考核, 并确定培养人选。对于导师的选聘, 要求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 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 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 熟悉教学规律, 学术造诣较高, 具有较强的专业指导能力, 熟悉和了解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专兼职教师中具有副高以上职称, 或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 由学生提出导师人选, 经院、系与教师本人商议后决定。个体的辅导是一种完全不同于群体教学的指导活动, 关键在于建立教师和学生相互对应的关系, 考虑教师和学生的个人意愿及兴趣爱好, 实行双向选择。建立集中的导师资源档案并公开化, 让学生切实了解被选导师的品德修养、教学能力、学术水平、研究领域和科研成果以及对学生的具体要求等相关资料, 便于学生比较选择同时让导师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如学习成绩、学习潜力、兴趣爱好等以及英语、计算机水平等, 让师生间有共同的学习研究目标和兴趣, 组合成理想的导师和学生组, 使教师的工作和学生的学习相互补充与启迪。

2. 导师的工作职责。

导师的指导可以是对学生提出要求, 但更主要的是给学生在本科学习期间提供有关学分制和专业学习方面的咨询和指导的责任。本科生导师的基本工作内容包括: (1) 制定导师工作计划, 帮助学生建立学业档案;向学生介绍本专业的特点、发展动态及其社会需求;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个性特点, 指导学生学业、就业规划。 (2) 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树立专业思想, 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关心学生的学习进程, 指导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技能;使学生构建出符合自身特点的较完整的知识和技能结构体系, 鼓励和适时辅导学生报考研究生。 (3) 鼓励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指导学生及早和更多地参加学院研究室各项科研活动, 积极参与导师课题研究;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术科技竞赛 (发表学术论文或申请专利) ,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科学精神。 (4) 在科技创新活动中,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学术道德、职业品质和团队精神。 (5) 做好导师工作阶段性情况总结, 检验及反馈工作效果, 总结经验并予以提高改进。

3. 导师工作的考核与奖励。

学院考核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导师完成指导任务的数量和质量, 每学年考核一次。从工作量和导师指导学生取得的成绩两方面, 获得相应的教学积分奖励。

(二) 导师制工作中青年教师的思考

本科导师工作制度在全国高校范围内都是一项新生事物, 没有既成的工作经验可以借鉴和参考, 对于青年教师来说也是一个挑战, 这就要求青年教师能够正确对待这项工作。首先, 本科导师工作青年教师应视其为一种荣誉。因此, 青年教师应珍惜这种机会, 在提高专业知识的同时, 在这项富有挑战性的工作中锻炼自己的业务能力。这种工作机会更为青年教师深入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情况和精神面貌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会, 为今后的专业教学提供参考。其次, 青年教师也应感觉到责任重大。因为对于学生来说, 尚未接触到专业知识, 对于自己的专业以及未来的工作方向, 都缺乏了解, 这就要求青年导师能够正确的对其进行引导, 使其树立学习专业的信心, 并建立兴趣。青年教师刚刚完成从学生到教师角色的转换, 因此, 在思考问题和对待事情的时候, 更容易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 这种情况就使得青年导师在开展工作中, 具有更好的亲和力, 能够更为准确的把握学生的思想状态和生活状态, 工作开展也更有针对性。最后, 较为重要的是青年教师应充满爱心。大学本科导师制工作中, 承担导师任务的青年教师和当前高校中的辅导员老师在工作性质上有着本质的差异。这种工作是本科教育和管理的一个有益补充, 尤其学生工作千头万绪, 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本科生导师要 (下转第148页) (上接第179页) 完成自己的教学和科研任务, 还要对本科生进行教育和指导工作, 因此, 青年教师如果真正想把导师工作做好, 就需要充满爱心。在学校的工作中, 本科生导师要比一般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这是一项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的工作, 同时这种工作将贯穿本科生的几年大学生活, 对其日后价值观、人生观、事业观的建立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三) 总结

上一篇:冷链管理系统下一篇:图像变换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