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互依存网络范文

2024-07-04

相互依存网络范文(精选5篇)

相互依存网络 第1篇

关键词:相互依存网络,体系破击,仿真试验,量化标准

0 引言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现如今的技术网络之间的彼此联系越来越紧密,单一的独立网络越来越稀少,更多的网络开始在物理上、地理上或者逻辑上相互依存,当然,这里的网络不仅仅是指计算机网络系统,还涉及到交通运输系统、金融系统等。学术界在复杂网络研究的基础上,于21世纪初开始利用工程学的理论系统性地分析各种基础网络系统的相互依存关系,并且初步评估了这些基础设施系统在遭受突发状况下的脆弱性。相互依存网络理论模型于2010年被提出,从此人们开始从复杂网络的研究转到相互依存网络的研究,开始了新的里程。

1 相互依存网络的基本概念

相互依存网络理论脱胎于复杂网络理论的研究,在之前的复杂网络模型研究中,主要是单独分析某些复杂网络的性质和功能等,如互联网络、铁路交通网络、人际社交网络等,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网络系统之间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强,需要深入研究由相互作用的多个网络组成的系统,进而对这些系统的运作有全面的理解。

1.1 定义和模型

相互依存网络(Interdependence Networks)是指由彼此之间有着相互关系的两个或者多个网络组成的一个网络系统,如图1所示,其中正方形节点和菱形节点分别代表两个不同的网络中的节点,每个独立的网络内部节点之间的联系用实线表示,两个不同网络彼此间的联系用虚线表示,这就是一个相互依存网络的简单结构构成。

1.2 结构类型

相互依存网络的各种特性与相互依存网络的结构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因此,要充分理解相互依存网络就必须对其结构加以研究。通常情况下,根据网络的层次性将相互依存网络分为双层和多层相互依存网络。

1.2.1 双层相互依存网络

如图1所示,是典型的双层相互依存网络的模型,是指两种不同的网络之间具有相互的连接关系。现实中符合此类模型的相互依存网络很多,比如航线⁃计算机网络,飞机从一个机场起飞,在另一个机场降落,每个机场之间靠飞机产生联系,然而每个飞机的信息必修靠计算机进行交汇,一个机场的计算机网络保障所有的航班顺利运行。在双层的相互依存网络中,还可以根据节点之间的连接对应关系分为一对一连接关系和多对多连接关系,图2是一个多对多连接的双层相互依存网络模型。

1.2.2 多层相互依存网络

上文介绍的由两个系统构成的双层相互依存网络具有的理论研究意义远远大于实际意义,因为在实际的生产生活中,更多的情况是由多种设施网络相互连接构成的多层次相互依存网络,如奶源基地网络和奶产品供应销售网络的融合、燃气管道网络和电网的融合等。多层相互依存网络系统主要是指三个或者更多的不同的网络相互连接,图3给出了三种多层相互依存网络的结构构型。

2 相互依存网络破击原理

在相互依存的网络中,往往攻击一个或几个连接的节点,就可以通过节点与其他节点的彼此联系导致其他节点也受到攻击,进而产生“多米诺效应”,最终导致绝大部分的网络甚至整个网络的瘫痪,这就是相互依存网络破击体系要达到的终极目标,达到“以小搏大”,“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2.1 破击目标选择算法

相互依存网络的破击,首先要选择攻击的节点,本算法给出选择攻击节点的四个参数标准:

(1)点度值,用以衡量相互依存网络的某一节点与其他节点的连接能力,用字母D表示;

(2)接近值,用以表示相互依存网络的某一节点与其他节点距离的远近,用字母C表示;

(3)中介值,用以量化某一节点对整个网络的控制力度,用字母B表示;

(4)特征向量值,用于衡量某一节点与相互依存网络中心节点的关联度,用字母E表示。

在一个相互依存网络S中,假设有N个节点,D(x)表示第x个节点的点度值;dxy表示节点x和y间的距离;gjk(x)表示节点j和k间包含x的路径数;表示x处于目标体系中两个目标最短路径的概率;λ为相互依存网络S的领接矩阵A的主特征值。四个参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按照以上四个参数值将所有节点由大到小排序,便可以选择出攻击的节点,从而达到使整个网络或大部分网络瘫痪的目标。

2.2 破击原理图

对相互依存网络的破击,基于对网络通信痕迹的捕捉基础之上,通过这些通信痕迹对数据进行预处理,进而可以绘制出相互依存网络的模型图,使得虚无缥缈的破击目标相互依存网络的结构构型可视化,然后利用上文所提出的破击目标节点的选择算法,对节点的四个参数进行计算和比较,最终确定攻击的目标序列,攻击节点的序列得出后,相互依存网络的破击计划也就自然生成,最终达到破击的目标,其原理图如图4所示。

3 仿真验证

本文选取某城市交通、电力、银行和通信网络进行仿真模拟,选取各个系统的14个节点,其相互依存网络图如图5所示。

首先对这14个节点进行标记,分别记为T1,T2,⋯,T14,对这14个节点的通信痕迹进行捕捉,统计如表1所示。对这14个节点的通信痕迹进行数据处理,然后进行相互网络的可视化处理,绘制出相互依存网络的模型图,见图6。

利用式(1)~式(4),结合表1的数值统计,分别计算出14个节点的四个参数值,对节点的四个参数进行计算和比较,最终确定攻击的目标序列,首先攻击节点T3,然后攻击节点T4,破击后,相互依存网络的整体网络效率将下降0.113 6,通过这样的破击,可以极大地提高整个相互依存网络系统对关键节点的依存度,这样就可以削弱单独网络中处于相同功能位置节点的同级连接,也就降低了整个体系的稳定性,使其快速塌陷崩溃。

4 结语

相互依存网络理论研究的大力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交通网络、电力网络、金融网络、计算机网络、通信网络等单独网络作为一个大的网络进行整体研究,基于对相互依存网络的结构研究,在双层和多层网络结构的基础上,提出点度值、接近值、中介值和特征向量值等四个参数的量化标准,进而对相互依存网络的节点在整个网络中的重要程度进行衡量,根据本文提出的破击原理图,运用选择算法选择出攻击节点的顺序,进而进行破击,仿真试验的结果证明了本文提出的相互依存网络破击原理是可行有效的,对未来网络薄弱环节的查找以及信息化战争的网络破击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王长春,陈俊良,陈超.基于复杂网络作战体系破击的建模与仿真[J].系统仿真学报,2012,24(7):1491-1495.

[2]姚泽清,张晨光.一种基于体系打击效果的战时目标选择方法[J].军事运筹与系统工程,2014(4):32-38.

[3]袁滨.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破击战研究[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12.

[4]曹一家,陈晓刚,孙可.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大型电力系统脆弱线路辨识[J].电力自动化设备,2006(12):1-5.

[5]郭超,彭显刚,王星华,等.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电网脆弱性研究述评[J].广东电力,2011(12):23-28.

[6]李旲,曹宏铎.基于复杂网络少数者博弈模型的金融市场仿真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2,32(9):1882-1890.

[7]时伟,吴琳,胡晓峰,等.指挥信息系统体系抗毁性仿真研究[J].计算机仿真,2013,30(8):5-9.

[8]杨镜宇,胡晓峰.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评估研究[J].军事运筹与系统工程,2011(1):11-14.

[9]任连兴,单洪.基于效果评估的网络抗毁性研究[J].计算机与现代化,2010(1):150-152.

相互依存寓言故事 第2篇

“当他们经过村落时,刚好有许多正在游玩的小孩,抬头看到在空中的.大雁及乌龟,觉得新奇又有趣,便大笑说:‘快来看!有两只雁衔着树枝,带着一只咬着树枝的乌龟在空中飞。’乌龟看到这么多小孩在取笑它,生气地对孩子们说:‘关你们什么事!’大雁听到乌龟的声音,心中一惊!果然,失去树枝依靠的乌龟,迅速地掉落,活活摔死了。”

佛陀提示大众:“人的嘴巴里好似有柄利斧,常常引来杀身之祸。应毁诋的反而称誉,应称誉反而毁谤,这都会使自身遭受祸殃,始终无法得到真正的快乐。这只生气的乌龟就是提婆达多,过去由于起嗔心对孩子大吼,落地而死。即使到了今生,依旧嗔骂如来,因而堕大地狱。”(典故摘自《法苑珠林》卷八十二)

相互依存网络 第3篇

信息社会自从产生E-mail BBS到ICQ直至当下的博客 (B Log) , 日益成为人们热烈探讨的词语, 博客在当下普及的网络环境中表现出其独特的优势。其它网络媒介如门户网站、RSS、搜索引挚、Tag标签等其发展势头迅猛。因此, 这些网络媒介只有在日益激烈的网络传播领域中扬长避短、相互参与、相互依存才能在激烈的网络领域中立于不败之地。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来共同探究。

1 博客的特性

博客一词 (B Log) 乃“We blog”即 (网络日志) 的英文缩写, 它是个人信息传播的最简单方式。任何人都可以免费注册136邮箱, 完成信息的创立、发送、更换和更新。博客的特性是基于博客技术层面来说的, 虽然有些特性并非其独有, 但博客汇集了几乎网络传播所有的便利特性并加以融合从而使其独匠心, 成为开放、个体、交互, 即时及集中的特性, 而独领风骚于网络传播世界中。

2 博客与其他网络媒介的依存关系

2.1 门户网站对其影响

何为门户网站?是指通向一种或几种综合性互联网信息库并提供有关相应服务的一种信息系统, 门户网站最初提供搜索引挚和网络接入服务。随着市场需求的日新月异, 快速地开发其它新的网络服务, 并希望通过各类新开发的业务来留住老用户发展新客户, 目前, 门户网站业务应用广泛, 成为当下信息社会中百货中心, 形成了“网络超市”。

2.2 门户网站的发展离不开博客的功劳

博客发展迅速, 各网站也纷纷增添了博客、博客群等模块, 如新浪博客系统就有体育、文学、情感等博客栏目。还有人文、娱乐、日记、杂谈、思想评化甚至还有博客人气排行榜等, 所以说博客提高了门户网站的知名度, 从而提高了门户网站的点击率。

2.3 博客与探索引挚的相互依存

在当下信息时代, 我们一方面被海量的信息淹没, 但另一方面又不知道怎样及时的获取对生活、工作、家庭、专业的有效信息。正是由于博客网页的存在, 为我们指引了特定的阅读内容, 取舍自如。而搜索引挚的服务方式是面向网页的全文搜索, 即是互联网中的网页, 可以认为博客促进了传统引挚功能的更加完善。当然, 搜索引挚反过来又促使博客内容分类更明确、更具体化。另外, 传统的搜索引挚通常采用简单的关键字匹配。对于要搜索一条请求常常会返回数以千万计的结果, 且往往与搜索请求风马牛不相及。迫使用户在此基础上进行二次、三次、甚至四次的选择。这不仅增加了用户的繁琐过程也确实降低了搜索的工作效率。而有了博客Tag的功能, 结果将完全不同。

3 展望博客的发展空间

博客软件如果添加了Tag功能, 在博客网站的Tag页面下, 最瞩目的就是Tag云图。使现在流行的标签、字号大、字体粗一目了然。细细品味读懂那些博文, 分享作者心得、交流互动, 使博客之间的交流更广泛、更深远、其乐无穷。社会经历丰富的社群, 其网络的真实就相对高些, 反之亦然。移动网络的产生与现实社会产生了互为补充、互为交织、互相影响的关联。正如一位现代哲人所言:网络 (互联网) 沟通, 对于社交关系的影响并不会造成社会生活的贫乏, 反而会互相依存, 相互补充, 成为沟通的纽带。

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有效管控。

1) 所谓“道德风险”指不完全承担风险后果时所采取的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自私言行。如转播网络未经证实的消息、散播谣言、网络毁谤等。使得转发的信息更具可欺瞒性。也使得网络谣言的接纳度、转发度、传播度大大提升。

2) “群体事发”事件的被利用提供了条件。通过手机、QQ、微网、博客等系统工具, 使得群体容易收到不同性质的信息。

3) 网络带来的信息焦虑。网络信息一旦转化为心理压力, 从网络走向现实, 人们容易感觉自己仿佛“无处不在”, 而面对大量杂乱的信息则容易出现“信息焦虑”, 即在信息面前无所适从。

4) 道德教育在网络平台进入的滞后性。道德教育在网络平台上的进入通常都滞后于日新月异的网络技术的发展。我们应当推进网络信息化技术发展的同时要推进人的思想、观念、道德法律体系的培育跟进。特别是对青年人, 所谓“心理未成年人”的道德法制教育, 对他们的生活现状, 乃至情感方向进行及时了解。尽可能地了解真实情况, 核实情况, 以正面的信息引导, 利用好网络信息技术来传递正能量, 造福社会。

4 结语

相互依存网络 第4篇

亲爱的同事,请你记住:所有中年级和高年级教师的时间预算表都取决于你,你在教学和教育工作中是创造精神的缔造者。小学面临着许多重要任务,而其中占据首位的任务就是要教会儿童学习。你主要操心的事情之一,就是要在儿童应当掌握的理论知识分量跟实际技能和技巧之间,确定一个正确的相互关系。

请你记住:中年级和高年级学生在学业上落伍,这主要是他们不会学习、掌握知识的结果。当然,你应当关心使儿童的一般发展达到较高的水平,但是你应当首先教会儿童熟练地读和写。学生如果没有学会迅速地、有理解地、有表情地阅读和感知所读的东西,没有学会流利而正确无误地书写,那么,到了中年级和高年级,就谈不上顺利地学习,也就是说,教师就不得不没完没了地给学业落后的学生做“拔高”的工作。在小学里,你要教会所有的儿童这样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

学生在中年级和高年级能否顺利地学习,还有赖于他在低年级时,在多大程度上学会了迅速而有理解地书写,以及这种技能怎样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阅读相配合的书写——这是儿童借以掌握知识的工具。这种工具处于何种状态,决定着能否有效而合理地使用时间。我建议小学教师提出这样一个努力目标:到四年级结束时,一定要使儿童掌握迅速地、半自动化地书写的能力——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他才能够顺利地学习, 教师也就不必经常操心去克服学业落后的现象了。应当努力做到,使学生在书写的同时进行思考,使字母、音节、词的写法不要占据他的注意的中心。你还可以向自己提出一个更具体的目标:你给学生讲述一点什么,让他们一边听讲一边思考你所讲述的内容,而同时还要把他自己的思想简明扼要地写出来。应当在三年级就教会学生做到这一点。如果你达到了这一目的,我敢向你保证:你的学生永远也不会成为落伍的、不及格的学生,他们学会了自己去获取知识,这也就节约了中、高年级教师的时间,保护了他们的健康。

相互依存网络 第5篇

一、中国民族音乐的历史与现状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疆域宽广、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 各个朝代的政治变迁, 以及我国不同民族的语言文化、社会政治、社会经济、生产劳动、生活方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文化艺术、人文背景等诸多因素都会对民族音乐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 中国民族音乐可谓源远流长、海纳百川。它积淀了各民族的艺术智慧和地域文化, 同时也融合了各民族的文化个性。在不断的交流、交融、发展中, 中国民族音乐既得到了地域性的张扬, 也互相辉映, 相得益彰, 从而形成虽风格迥异却又涵盖整个中华文明的传统音乐形态。

中国民族音乐同时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继承、衍生和再现。关于我国民歌的最早文字记载, 可以追溯到春秋时代的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古老的文明是我国民族音乐发展的沃土。从文字记载中可以看出, 当时的民歌有着朴素优美的语言和自然和谐的音调。这些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最为古老的民歌, 以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充分表现了当时劳动人民的喜怒哀乐。方言声韵十分鲜明的《楚辞》所表现出的幻想与激情, 又为后世民族音乐的浪漫主义风格奠定了基础。从汉魏六朝的乐府民歌到极富魅力的宋词元曲, 无不为中国民族音乐注入生机与活力, 从而更加彰显它的文化内涵, 更加拓展它的发展空间。

中国民族音乐可以说是对人类文化发展的重大贡献。无论是它的音乐内容、音乐形态、音乐元素还是它的总体音乐风格都是独树一帜和无可替代的。但是, 我们也不无遗憾地看到, 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仍然有它自身的局限和面对历史演进中的尴尬。虽然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过程中无不体现出大众化和民族性的特点, 但由于旧中国的长期封建统治, 造成从事民族音乐的民间艺人始终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和限制了民族音乐的发展, 致使我国民族音乐长期以来一直不能作为一种高雅艺术登上大雅之堂。直到新中国成立后, 中国民族音乐才真正迎来了它的春天, 并因此得到弘扬和发展。

但是不可否认, 随着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曲折变化, 中国民族音乐也受到了很大影响。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特殊历史阶段, 民族音乐随同传统文化一道遭到否定和批判, 源远流长的中国民族音乐因此戛然而止。以后“自力更生”、盲目排外的思潮使得民族音乐的发展始终处于一种真空状态, 在免遭“文化侵袭”的同时也失去了很多与外国文化进行交流的机会。应该说改革开放以后, 随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 中国民族音乐也恢复了它应有的历史地位, 很多有识之士也在为弘扬中国民族音乐进行不懈的努力。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时整个社会大背景已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改革开放使以往的秩序结构、心理状态都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中, 世界音乐文化和学术思潮也随之蜂拥而至。

现在社会的宽容度在扩大, 人们可以根据需要和喜好选择适合自己的音乐, 就像逛商场时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商品一样自由。摇滚乐、爵士乐等各种流行音乐的风靡, 也恰似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所谓世界品牌服装大行其市。这种现象既是一种社会心态的体现, 也是一种文化的碰撞。正如一位学者所言:“历经百年的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和交融是由里及表, 如果我们的民族音乐在这种“碰撞”中不断失落, 而不能自我发现、自我升华;如果我们的民族音乐在这种“碰撞”中变成一种弱势文化的姿态存在, 而且成为一种习惯的话, 人们则将不可避免地对我们的民族音乐产生一种自卑感、茫然感。这样也就不能正确地审视我们的民族音乐, 不能具体地甄别精华和糟粕, 不能以平衡的心态去面对传统的继承和与现代的对接。好在中华民族一直有着难能可贵的兼容品质, 有着“百家争鸣”的宽容意识, 也不忌讳与外来文化的融合。因此, 中国民族音乐很快便从茫然中走了出来, 尝试着在兼容外来文化的基础上, 丰富、发展与提升, 让中国民族音乐更加丰满, 更加具有时代特性。

二、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

中国的流行音乐相对于中国民族音乐的历史实在是很短暂的, 目前有共识的结论是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

应该说中国流行音乐的萌芽也是本土化的。出生于湖南湘潭的黎锦晖被认为是中国流行音乐的奠基人。他曾创办了“中华歌舞学校”, 后又组建“中华歌舞团”。1929年组织“明月歌舞团”, 不久并入联华影业公司。黎锦晖青年时代醉心于新音乐运动, 不久开始探索流行音乐。《毛毛雨》、《妹妹我爱你》是他早期的流行音乐作品, 由此标志着中国流行歌曲的诞生。在几年的时间内, 黎锦晖为《人间仙子》等十几部电影配乐, 其中的大部分插曲是流行歌曲。同时, 他也搞舞厅音乐, 把民间旋律爵士化。当时的“百代”、“胜利”等唱片公司大量录制出版他的流行歌曲。黎锦晖的流行音乐创作奠定了中国流行音乐的基本风格, 即民间旋律与西洋舞曲节奏相结合, 配器也模仿美国爵士乐的风格。但其作品格调不高, 有的相当庸俗, 迎合了小市民的低级趣味, 当时即受到广泛批评。可以说中国流行音乐起步之初并没有走一条健康之路。除内容平庸外, 音乐上的粗制滥造, 演唱上的卖弄风情、嗲声嗲气都为其后的发展带来了不好的影响。但他在处理流行音乐中外形式与民族传统关系上的成功经验是值得后人借鉴的。

可以说, 流行音乐在中国“十月怀胎”时, 即有着先天的不足。它没有历史传承的根基, 没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撑, 当然也没有得到广泛的社会认同。在中国民族音乐仍然是主流音乐的社会现实中, 流行音乐则显得非常单薄。它没有群体性的共鸣, 更谈不上市场化效应。

20世纪的六七十年代, 中国乐坛百家齐喑, 唯有语录歌几乎成了当时音乐的全部。长期的思想桎梏使得音乐的发展失去了应有的原动力, 音乐与政治的联姻更使得许多好的音乐成为一种奢侈品。如果说粉碎“四人帮”和改革开放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那么音乐的百家争鸣也必然是推动音乐发展的不可阻挡的潮流。当世界发展的潮流不可避免地向着政治格局多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方向发展的同时, 在中国长期受到禁锢的传统思想与伴随着改革开放而来的多元文化思想的矛盾冲突就不可避免地凸现出来了。

首先在内地产生巨大影响的是邓丽君、张帝、刘文正、侯德健等一批港台歌星。他们的演唱风格与传统音乐反差极大, 其在听众中的新鲜感和刺激感不言而喻。在国人长期干涸的心田中, 邓丽君柔婉迷离的“靡靡之音”则无异于汨汨流淌的清泉;而被誉为“机智歌王”张帝的搞笑歌也别具风格, 它诙谐幽默, 一扫长期以来内地音乐政治化所形成的僵化之风。港台歌曲的传入带来了一种全新的音乐文化形态, 在种种音乐思潮的冲击和五花八门的音乐形式的诱惑下, 还没有足够思想准备的国人就自觉不自觉地被其所征服了。当人们突然发现, 原来音乐还可以有这样的风格, 旋律也可以不用激昂高亢而且还可以这样直截了当地抒发感情的时候, 内地流行音乐的发展和市场形成也就不可避免了。应该说, 港台流行音乐的风靡和冲击对整个中国流行音乐起到了一定的催化作用。

然而, 正如学者范晓峰在其《当代音乐文化审美的社会心理背景》中所说:“当时的音乐文化审美的社会心理, 完全处于一种历史性的‘真空’状态, 而当本世纪的世界音乐文化与学术思潮蜂拥而至时, 国人完全处于一种既一无所知, 有不知所措的尴尬处境”。由于人们对扑面而来的流行音乐仅处于感性的认知状态, 因此不可避免地停留在新鲜、好奇、刺激的层面。这样, 模仿则成了中国流行音乐的全部内涵和唯一选择, 而丝毫谈不上理性的分析、交流和融合。

当然, 经过一段时间的积淀和探索, 中国流行音乐开始摆脱了纯粹的模仿, 而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定位和风格。于是便有了朱逢博、李谷一、朱明瑛、成方圆、沈小岑、程琳、王洁实、谢莉斯、苏小明等第一代内地流行歌星的出现。继之又有韦唯、刘欢、毛阿敏、田震、那英等, 他们各具风格, 特色鲜明, 给中国乐坛带来了一股流行风。

流行风很快便形成呼啸之势, 随之也开始有了另类的声音, 如:摇滚乐、说唱等。自摇滚乐元老崔健以一首“一无所有”掀起了一股强劲的摇滚之风后, 唐朝乐队、轮回乐队、黑豹乐队、零点乐队等摇滚乐队争先恐后, 竞相登台。声嘶力竭的呐喊、震耳欲聋的重金属摇滚, 狂热的舞台气氛, 无不折射出一种宣泄释放以及茫然无措的审美心态。林林总总的各种形态的流行音乐虽然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但从另一个侧面我们也可以看出, 这些流行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是以实现个性特征为目的的, 虽然他们的创造力也或多或少在自己的音乐中得到了体现, 但音乐的本质精神却已失去。这种音乐在更大程度上是一种悲观情绪、浮躁心理、求异心理的体现。最近“超女”的极大人气和“粉丝”们的狂热, 恰恰背离了音乐本身。它所体现的仅仅是一种“造星”手段和成功的电视营销, 而绝非音乐。我们不得不承认, 中国流行音乐在强调娱乐功能的同时, 对表现当代生活和社会心态, 反映人民的心声方面有所忽视, 在强调专业化的“包装”、“制作”的同时, 对于流行音乐的民间根基的重视和开掘上更是普遍滞后。一些必要的行业规范、运行机制和市场秩序尚未完善, 急功近利的心态依然表现得较为突出。

三、中国民族音乐和流行音乐的依存现象

对于中国民族音乐和流行音乐之间的关系, 应该说很难有一个准确的认定。但这样一种历史现象则是很清楚的, 即长期以来我国的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包括新潮音乐在很大程度上都处于一种相互排斥的状态, 它们各自以独立的姿态出现, 呈现出风格完全迥异的演唱形式。而随着音乐市场的拓展和完善, 随着人们审美情趣的提高以及情感需求的理性化, 中国民族音乐和流行音乐又不可避免地走到一起, 形成一种相互依存、和谐发展的新型关系。

流行音乐之所以流行, 不能肯定是音乐本身被认可的单一性原由。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一定有中国民族音乐可以借鉴的地方。事实上对两者结合的尝试和探索已经有了很好的效果, 甚至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中国人有着很深的民族情结, 中国的民歌正是扎根于这样的土壤, 才有着深厚的根基。而流行歌曲则更多地体现出它的时代特征, 符合人们日新月异的审美需求。因此两者的融合必然会成为人们的新宠。

其实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有了民歌以流行音乐形式出现的例子。邓丽君演唱的大多是以民间小调为素材创作的歌曲, 如《小城故事》、《原乡人》、《路边的野花不要采》等, 民间小调风格依稀可闻, 却又不失流行元素。随着崔健的一首《一无所有》的流传, 整个中国迅速刮起一股强劲的西北风, 《黄土高坡》、《高天上流云》、《信天游》等一大批以西北民族音乐为素材的流行歌曲到处传唱、家喻户晓。如果这些还都不能说明问题的话, 那么“北方歌王”腾格尔一直坚持把自己的音乐创作扎根在蒙古民族音乐的基础上, 同时又能一直保持在中国流行乐坛拥有一席之地。将民族音乐元素与流行音乐元素结合起来的尝试已越来越多元化和特色化, 代表性的例子有上海著名二胡演奏家马晓晖与电声乐队的完美合作;冯小泉、曾格格夫妇对流行民乐的演奏、演唱;“彝人制造”、“阿里郎”演唱组合迅速串红等。还有近日乐坛普遍引起人们关注的众多明星翻唱老民歌, 并且以此成为一种时髦。所有这些无不说明一点, 即中国民族音乐正在逐渐完成一次新的质变, 而流行音乐也正在积极地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

随着民族音乐元素越来越被流行歌手所重视, 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相互依存的现象也就越来越显现。

正是这种互为依存, 让民族音乐彰显出活力。适当改变原创风格, 附以当今年轻人所接受的音乐形式, 不仅能使更多人重新认识并喜爱传统民歌, 同时也使得传统民歌古老生命力有了一种新的延续。

当前, 探索中国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相互依存现象, 一个很重要的现实目的在于积极引导我们的学生正确了解音乐、鉴赏音乐, 提高音乐审美层次。青年学生是音乐最广大的受众, 也是激活音乐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在音乐欣赏中, 我们既要追求时尚元素, 也要确立经典意识;既要有激情, 也要有理性。这样才能促进中国音乐的健康发展, 才能使我们的流行音乐更具有中国特色, 我们的民族音乐更体现时代精神。

摘要:通过对中国民族音乐和流行音乐发展历史以及现状的考察, 分析了两者之间各自的优势和特点, 重点揭示了两者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以及这种依存现象所带来的乐坛变化, 积极引导我们的学生正确了解音乐, 鉴赏音乐, 提高音乐审美层次。

上一篇:借力第二课堂下一篇:作文教学中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