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思想范文

2024-06-08

新民思想范文(精选12篇)

新民思想 第1篇

关键词: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

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系统形成,既以国内革命战争的历史经验为基础,又吸收了关于社会性质问题论战的理论成果,同时也是抗战中新争论的理论总结。总之,新民主主义理论是对中国革命中老问题与新问题的全面系统的解答。

一、二次革命论与一次革命论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那天起,即庄严宣告把推翻资产阶级专政,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斗争的目标。这是马克思主义通过十月革命在中国传播获得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成果。但是,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情况下如何达到这个目标?采取什么方法?当前的革命任务是什么?这些问题并不清楚。正如李达在回忆中所说:“‘一大’的时候,我们就知道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路是肯定的,但是革命以后怎么办,就不知道了。”[1]时隔一年,中共“二大”接受了列宁《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初稿》中关于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殖民地国家革命战略的理论,明确了党的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把中国革命区分为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认识到民主革命阶段的主要敌人是帝国主义与封建军阀,通过民主革命进一步创造条件,实现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尔后党的“三大”、“四大”着重探讨了与国民党建立联盟的问题,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建立领导权与工农联盟的问题。这些对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革命的认识与革命斗争具有重要意义。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认识都是在共产国际的指导下形成的,很难说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国情自觉结合的成果,因而每次党的大会在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上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历史局限。

值得指出的是,随着中国革命实践的发展,许多革命的基本问题,诸如中国革命性质和发展前途、无产阶级如何对待自己的同盟者———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与农民,无产阶级如何实现领导权等,这些缺乏现成答案的问题被提到了中国共产党人面前。五卅运动以后,毛泽东、蔡和森、邓中夏、周恩来等人已开始自觉地总结革命经验,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思考与探索。初步构成了关于中国革命的一些基本设想,它们“是中国共产党人努力‘应用马思主义于中国国情的工作’的宝贵成果,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具有重大的首创意义”。[2]但是,这些论述是当时中国共产党的个别成员各自探索而提出的,是零碎、分散的,彼此间的认识又不完全一致,而且在他们提出的思想中还有不确切、不完备的地方。因此,它们还远未达到对中国革命基本规律的系统而具体的把握,更没能形成党的集中的指导理论,这是与党的幼年状况相适应的。

20世纪初以来,中国落后于世界历史的前进步伐而处于挨打的耻辱地位。因此,无不深刻地感受到人类历史进化的强大动力和压力,无不强烈地意识到中国必须赶上世界历史发展的步伐。但是,如何才能赶上世界历史前进的步伐呢?这时进步的知识分子都开始懂得:人类历史的演进是“由射猎而游牧而耕稼而工商,惟人工商之期而后有社会主义”,中国却仍然处在“耕稼”时代。在这种情况下,或者按部就班,由耕稼而工商,再入社会主义;或者急起直追,举资本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毕其功于一役,由耕稼而工商同时实行社会主义。二次革命论与一次革命论即滥觞于此。这就构成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开始进行革命的思想背景。这种思想氛围不能不影响到对马列主义理论与中国国情缺乏深刻把握的幼年中国共产党。

二、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论战

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在中国发生了一场规模甚大、时间较长的有关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论战。这场论战虽然带有学术性质,但主要是场政治论争。从政治思想发展的历史线索来看,它所要解决的正是在大革命时期没有解决好的革命性质问题。对社会性质或中国国情的认识,是明确革命性质、任务、动力以及策略的关键问题,它对中国共产党人来说,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国情的进一步深化,也是为当时现实的革命斗争服务的。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以武装斗争的形式继续进行革命,并深入农村,开始建立苏维埃根据地。蒋介石叛变革命后,中国社会究竟是什么性质,从而进行什么样的革命?当时的共产国际发生了托洛茨基、拉狄克与斯大林、布哈林之间的争论。中共“六大”确定的革命性质反映了斯大林与布哈林的观点,对中国革命的继续进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这场争沦很快蔓延到中国共产党内,并波及到学术界。论争主要是由托陈派为反对“六大”决议而引起的。卷入这场争论的,除了托派(陈独秀、严灵峰、任曙等)外,还有以陶圣希为代表的“新生命派”(以《新生命》杂志为基地),这两派虽然论据有异但对中国社会性质的看法则基本相同。中共主力是王学文、吴黎平、杜鲁人(何干之)、潘东周、方亦如、刘梦云(张闻天)等人,以《新思潮》《读书杂志》《布尔塞维克》等刊物为阵地,对他们进行了批判。

这场旷日持久的论战涉及许多方面,社会性质问题上,托陈派完全继承托洛茨基关于中国问题的观点,认为蒋介石取得政权是资产阶级取得胜利,封建势力在中国已是“残余的残余”,因此认为当时的中国“是个资本主义社会”。城市更不用说,即使在农村,也都是普遍地建立在商品生产的基础上的,无视中国广大农村社会的封建性质和地主对农民的超经济剥削。从这种观点出发,托陈派否认现阶段的革命是民主革命,而是打破私有财产制,反对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陈独秀等人由此鼓吹以“国民议会为中心”的斗争方针,实际上是取消革命。另一些托派分子则主张追随于先进的欧洲以驰驱于打倒资产阶级战线之上。

这场论战后来还延伸到中国社会史与中国农村社会性质的争论,都是与当时的革命斗争紧密联系着的。仅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这场论战的真正成果就是从理论上和学术上弄清了中国社会性质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从而明确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性质、对象与任务,同时也就为当时的土地革命提供了科学的论据。

但是,值得思考的是,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的革命进程中,中共中央连续出现的三次“左”倾错误,实际上都是企图“跳过”民主主义革命的阶段,即在民主革命阶段中把斗争的矛头指向资产阶级,尤其是把民族资产阶级或“中间阶级”当作最危险的敌人,主张急转直下直达社会主义。这与托陈派在论战中的某些主张似乎并无二致。这种阴错阳差的状况表明,一次革命论并没有在这场论战中得到纠正,中共中央的领导并没有真正吸收这场论战的成果来认真地制定自己的策略方针,结果在实践中招致革命的重大损失,它从反面说明这场论战成果的重要性,说明托派主张的错误与中共论方观点的正确。

真正吸收这场论战成果的是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20世纪30年代后期,中共论方的主力成员许多到达延安,时值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上号召全党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中国历史和现状。同年毛泽东倡导组成延安“新哲学会”,不仅研究哲学,而且研究包括历史、经济等在内的其他社会科学。论战中的许多成员参加了“新哲学会”,其中的一些人还参与了《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第一章的写作。无论是从实际情况还是从宏观背景来看,中国社会问题的论战都为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础与科学依据。

如果说“两论”是对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哲学论证,那么,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形成,既反映了这一结合的历程,也是这一结合的具体产物。这一理论是与毛泽东分不开的。毛泽东以理论上的恢宏气势和深刻的历史使命感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基本规律,论述了新民主主义的革命理论与新民主主义的社会模式,设计了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独特道路和发展前途,使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在斗争实践中长期探索的革命理论臻于成熟,标志着新民主主义理论日趋成熟。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现代史研究室.“一大”前后: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53.

重温热血新民 观新民学会有感 第2篇

重温热血新民

—观新民学会成立会旧址心得

这是我第一次来新民学会旧址,一种难以言表的激动和好奇充满心头。一番询问后来到了新民学会旧址的大门口,当时很担心是不是还要收费,仔细一看原来是凭证件的话,还是可以免费的。我们一行人就顺利的进去了。

新民学会成立会旧址的大门简约而古朴,像是承受厚重历史的老人,又像是大隐于市学者,让我感受到了它与现代喧哗十分不一样的宁静。如果不是大门旁那块印有“湖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新民学会成立会旧址”的牌子,在这个高楼林立的都市,都会错觉为世外桃源。进入到了新民学会旧址内部,这里有陈列室、博物馆和蔡和森的故居旧址。

这里古色古香,很有民国风情。进去后,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精致小巧的菜园,里面种的有萝卜,白菜,还有几颗硕果累累的橘子树。看得我口水都要流出来了。菜园的边上有一个牌子,写着“毛主席曾经在此种菜”。就是在这个地方,多少年以前,伟大的领袖在艰苦奋斗,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同时考虑关心着祖国人民的命运,毛主席和他的挚友们,在这里创立期刊,发表演说,宣传先进的思想,鼓励着广大的人们奋勇向前,努力的拼搏。

这是一个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早期革命活动的重要场所,这是一个彰显爱国主义与勇于投身革命的大无畏精神的圣地,这是一个伴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脚步的历史见证人。我永远忘不了它带过我的震撼和感动。

我想,每一个有良知和爱国情操的国人都会被他们感动而盈眶。在那个事关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有这样的热血青年,不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狭隘自私,而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主人翁精神,是“宁愿吃不饱,也要搞革命 ”民族大义,此乃国家之幸名族之幸。正因为先人的付出,才换来我们现在小康安定的生活,他们是人民的英雄,他们定永垂不朽。

《新民》刊与新民社 第3篇

在湖南省档案馆的革命历史资料中,现在仍保存有一本《新民》合订本,内有10多期期号不连贯的《新民》,最早的是1924年6月10日出版的第24期,最迟的是1926年6月28日出版的第43期。这是一种16开双面铅印不定期刊物,一期多则10多版,少则五六版不等。刊物的内容主要是国内、省内时政要闻报道、述评,对现实社会黑暗、腐朽面的揭露、抨击,浏阳县政治、经济、民生等状况的分析,教育内容和方法的讨论,浏北新民社社务报告、社友通信等。《新民》由浏北新民社出版发行。

浏北新民社是一个什么组织?《新民》又是如何出版发行的?这还得从中国共产党革命斗争史上两位有名的湘籍革命烈士——田波扬、潘心源说起。

田波扬,湖南青年学生运动领导人,1904年出生于浏阳,1921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3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省学联总务委员、全国学联常务委员、共青团湖南省委宣传部长、书记等职,1927年6月6日与妻子陈昌甫一起被国民党杀害于长沙。

潘心源,我党早期工农运动和武装斗争的杰出领导人之一,1903年出生于浏阳,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浏阳首任县委书记,曾率浏阳工农义勇军参加湖南农军围攻长沙的斗争和湘赣边秋收起义,后历任中共湘东特委副书记、中共湖南省委委员、省委农民部部长、中共中央巡视员、红军四、五、六军总前委常委、红三军代政委 、红四军政委、红十三军政委等职,1931年冬被国民党杀害于浙江玉环县。

田波扬、潘心源自幼追求进步,嫉恶如仇,很早就立下了为国出力的大志向。1921年8月,两位热血青年被长沙城里如火如荼的新文化思想潮流强烈吸引,结伴到长沙求学,一起研究学业,探讨时政。当时,毛泽东、何叔衡等在长沙创办了文化书社,介绍马克思主义,传播新文化思想。田波扬、潘心源经常前往阅读,思想境界得到了极大的升华。

受毛泽东、蔡和森组织新民学会的启发,田波扬、潘心源也很想在长沙成立一个进步群众组织,以求共同投身革命运动。经过一段时间的分头奔忙,他们联络了浏阳在长沙读书的30多位进步青年学生,于1922年秋正式成立了一个团体,仿照新民学会取名浏北新民社,并创办刊物《新民》,以宣扬浏北新民社的思想观点,加强社员之间以及新民社与浏北老家之间的联系。田波扬、潘心源被大家一致推选为《新民》的主编。

为了办好《新民》,田波扬、潘心源四处奔波,组稿、写文章,无所不及。人手不够,他俩就动员自己的妻子到长沙边读书,边协助办刊。经费不足,发动新民社社员缴纳会费,并向社会各界劝捐,潘心源还经常私人筹资。《新民》除在长沙发行外,还及时通过邮局寄往浏阳。

浏北新民社组建伊始,就宣布以“改良社会,促进教育”为宗旨。为此,他们以《新民》为阵地,大力宣扬马克思主义思想,在《新民》创刊号的开卷篇中,专门刊出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随后又转载了毛泽东的《论革命大联合》等文章,使《新民》从一开始就有了明确的政治方向。

《新民》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同时,坚持揭露社会的腐朽黑暗,抨击反动统治阶级,呼吁青年起来革命,负起改造社会的责任。“中国大多数的军阀政客,自己争权夺利顾之不暇,哪里顾得上国破家亡?并且他们因为要希望帝国主义者把军饷借给他们,把军械卖给他们,于是便不得不俯首下心,一唯帝国主义者之命是听。”(34期《五七国耻纪念日敬告同胞》)“同胞们,中华民族会要亡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大家快快地起来罢!起来负起国事罢!起来站到那国民革命的旗帜之下吧!”(32期《今日国民应有的觉悟》)《新民》的呐喊,警醒了许多仍在沉睡、彷徨的青年,鼓舞他们勇敢地投身摧毁反动统治阶级的斗争。

1924年,浏阳接连遭受水患、虫灾,致使第二年春荒严重。而浏阳县知事唐维藩昏庸腐败,不顾民生。《新民》及时发表“罗希伦等致唐知事函”,披露“各处饥民有数日不得食者,亦有食树皮草根以度日者,甚至因无法解决生活问题之故而遂以自尽或置毒食中而全家毙命者”的惨状。而唐维藩在“答函”中居然称浏阳“断不至有乏食之虞”,激起了浏阳民众的极大愤怒。《新民》抓住时机,组织文章连连进行抨击,公开疾呼“我们不要嗜赌如命的知事……亲爱的全县人民,请立即驱逐这个惯赌的知事”。不久,唐维藩在浏阳人民的呐喊声中滚蛋了。《新民》的威力,由此可见一斑。

浏北新民社的革命活动,自然引起了浏阳反动当局的仇恨。浏阳北盛的团防局就以新民社学生冲击团防局、扰乱地方安宁为由,向浏阳县衙告状,县公署立案传审潘心源等,并给潘心源就读的长沙岳云中学施加压力,致使学校当局以不务学业为名,将潘心源除名。这些都无法阻挡新民社前进的步伐,在大革命浪潮的激励下,田波扬、潘心源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们带领新民社坚持斗争,并在斗争中不断提高和完善自我,《新民》也越办越出色。

1924年5月5日,浏北新民社进行了一次改组。从6月10日出版的《新民》第24期刊登的改组宣言、新章程及改组大会纪略可以看出,此时的浏北新民社已经发生了一个质的变化。改组宣言是这样写的:“我们这次改组(5月5号)是因为感到社会生活的卑鄙,人类心理的不可测度和单独进行途中的孤零,进一步说,就是因为旧章程所表现的精神的不满足,和所包含着的内容的不丰富……从此后,我们所奉行的使命是:‘改良社会,促进教育——这虽与从前的相同,可是我们的态度变了。我们将以伟大的心境,容纳着一切;将以春之风雨,灌溉那枯着的小花……”正是因为感觉到了“单独进行途中的孤零”, 浏北新民社意识到革命不能只靠一批青年学生和几分热情,革命的根本出路在于动员民众。于是,他们在改造社会的同时,也改造自己,以“伟大的心境,容纳着一切”,坚定地走与人民大众相结合的道路。在这个宣言的昭示下,改组后的浏北新民社出现了崭新的面貌。

一是组织上的扩大。改组前,新民社的社员都是旅长的浏北青年学生,而在新社章中,则明确规定“凡赞成本社宗旨男女,经旧社员4人以上介绍,得本社评议部许可者,得为本社社员”;并且新增了分社机构,规定“各学区社员在10人以上者,经总社大会许可得组织分社”,从而使新民社从一个单纯的青年学生团体壮大成有广泛民众基础的真正意义上的革命群众组织。

二是态度上的转变。田波扬在《我们的态度问题——贡献给新民社的社友们》一文中写道:“……我们过细观察起来,不能不承认我们有一个历史的缺憾,便是新民社的社友们,大都不注意我们自己的态度问题……大家都好像相信:温言暖语,诚恳的开导,何如冷嘲?冷嘲何如热骂?”他提醒社友们在宣传革命、动员民众时,一定要改正幼稚、简单的态度,最大限度地团结广大人民群众,要“以宽宏的态度,纯正的眼光,表现自己的心情,批评人们的行止”,为建立反帝国主义的联合战线而努力。

三是方法上的改进。改组后的新民社,工作不再满足于一般的宣传号召,而是发动社员迈开双腿到民间去,脚踏实地做好动员民众的具体工作。他们认为,要实现国民革命,非首先开通民智不可;要开通民智,就必须提倡平民教育。为此,新民社在关心学校教育的同时,以更大的热情关注平民教育。为了促进平民教育,新民社成立了平民教育委员会;《新民》出版“平民教育号”专刊,宣传平民教育的重大意义,探讨开展平民教育的方法;他们还采取举行平民教育筹款游艺会,组织演讲队下乡,利用寒、暑假回农村举办农民夜校等方式,宣传动员民众,发展工农组织 。

新民思想 第4篇

一、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优良传统的精神滋养

张太雷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根植于浓厚的乡土情结中。他在常州府中学堂学习期间, 就关心国家大事, 积极参加军事操练和爱国活动, 初步树立了保家卫国的思想。在反对袁世凯和日本人签订的“二十一条”的反袁反日爱国运动中, 他就曾向同学表示, 日本帝国主义的野心是要独占中国, 灭亡中国, 而袁世凯为了要当皇帝, 不惜出卖国家主权, 我们决不愿做亡国奴, 坚决反对“二十一条”[1]20。在北洋大学学习期间, 张太雷萌发了对饱受欺凌的祖国的救亡之心, 认识到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本质和罪恶行径, 认为军阀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帮凶。强烈的保家卫国的情结使他追求着救国的真理, 从马克思主义中吸取救亡图存的经验, 认为只有同帝国主义列强和封建军阀进行坚决斗争才能救中国。他积极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中, 从五四运动开始就积极组织学生运动、工人斗争, 不断实践着对国家和民族誓死捍卫的诺言。

祖国是民族大家庭共同的精神寄托, 祖国的共同利益是奠定爱国主义的物质基石, 是整个中华民族为之努力奋斗的核心。中华民族爱国主义向来以国家利益至上、维护祖国的共同利益为根本。张太雷深刻认识到国家和民族兴旺的意义, 将国家的共同利益作为与国民党合作的基础, 以大局为重, 求同存异, 促进了第一次国共合作, 体现了对国家、对民族共同利益的高度重视。1922年9月, 张太雷与陈独秀等共产党人, 率先以个人名义加入了国民党, 积极开展改组国民党的工作。他认为国民党应该在“各种国民群众运动中高树国民党的旗子接近国民, 指导国民, 鼓起国民精神”[2]15。张太雷深刻分析中国取得民族独立的重要性, 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的实业家啊!只有团结全国人民来争得了中国的独立才有你们发展的机会啊!”[2]36虽然后来在国共合作过程中出现了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 但张太雷始终将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 将宽容开放的民族胸怀和忧国忧民的思想行为作为合作的基础, 真正体现了他在救亡图存的革命斗争中把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作为革命行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把国家主权完整、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作为革命运动的目标和纲领。张太雷围绕国家和民族的共同利益而展开的救亡运动和共产主义探索实践, 处处显示出张太雷救国救民的历史责任感。

中华民族向来信仰群体至上的理念, 将个人利益作为群体利益的基石, 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人生价值观。张太雷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也吸取了群体至上的道德自律精神, 为了众人的自由和幸福而甘愿冒着枪林弹雨去流血牺牲。张太雷将中华民族传统的舍生取义的奉献精神作为共产主义理想的基石, 呼吁劳苦大众为了共同的理想而奋斗。这种价值目标的选择和实现, 不是靠外在压力和他人的督促去被动地贯彻, 而是靠主体的精神自觉去实现为劳苦大众无私奉献的行为目标, 超越了血统和政治的力量, 成为整合凝聚中华民族的根本力量。中华民族也正是出现了一批批像张太雷这样的爱国实践者, 才创造了五千年的悠久文明, 傲然屹立于世界东方。

二、马克思恩格斯无产阶级政党学说的思想指引

马克思恩格斯是无产阶级政党学说的奠基者。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 没有工人阶级的政党, 也没有工人阶级解放斗争的需要。在理论研究和政治实践中, 马克思恩格斯自身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到辩证唯物主义、从革命的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转变。他们在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之后, 更进一步地深入到政治运动中, 同工人阶级建立了广泛的联系, 使这一科学理论同工人运动相结合。他们从参加一般的共产主义的宣传活动, 到组织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 把正义者同盟改组为共产主义者同盟, 组建国际工人协会, 指导欧美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阶级建立自己独立的政党。直到恩格斯指导第二国际初期的活动, 他们对工人阶级政党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马克思、恩格斯教育了并且指导了工人阶级怎样组织起来, 怎样进行斗争”[3]182, “提供了关于党的基本要点”[4]615。张太雷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无产阶级政党学说, 在组织和发动工农运动的实践中不断发展着他的革命思想, 体现了科学性、革命性和战斗性的统一, 是中国无产阶级政党建设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经过实践检验逐渐成为指导党和武装力量建设实践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 政党是具有明确目标和组织程序的利益共同体, 无产阶级要获得彻底解放, 必须建立自己独立的革命政党, 必须有自己坚实的群众基础;党是无产阶级的先进部队, 是工人组织的核心。张太雷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 不断组织发动工人运动, 认为无产阶级政党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他在《致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的书面报告》中论述了中国共产党的职责:“中国共产党应当毫不迟疑地负担起把这个暂还不成熟的具有战斗力的革命材料组织起来的职责, 为此要从中选出所有最健康和最坚定的分子。”[5]28结合中国革命的实际, 他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出现是中国救亡图存的主要领导力量, 工人阶级以其高度的受压迫性和先进的思想理念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 无产阶级的优秀分子掌握了先进的革命理论是中国革命的先锋队。同时张太雷认为组织革命力量是党的任务, 他组织京汉铁路大罢工和广州起义都是依靠无产阶级的力量来实现革命目标的, 能始终站在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前面, 能够领导无产阶级的各种组织和人民群众。在斗争实践中, 张太雷主张要把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结合起来, 从实现革命目标出发, 因地制宜地把各种斗争形式结合起来, 争取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同盟者。张太雷认为:“如果武力不建筑在民众的基础上, 这不是革命的武力。”[2]220这就认识到了同盟者的重要性, 农民的受压迫性决定了可以成为工人阶级天然的同盟军, 只有依靠农民的同盟力量, 依靠最广大人民的力量才能夺取革命的胜利。

三、列宁的民族殖民地革命理论的深刻启迪

马克思恩格斯详细分析过奴隶主国家的殖民地、封建主国家的殖民地与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地之间的革命问题, 分析过资本主义殖民制度对殖民地的压迫和剥削, 认为侵略和剥削是建立在殖民地之上的资本原始积累的一种残酷手段, 对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助推作用, 揭露了这种暴力掠夺给殖民地国家带来的祸害和造成的变化。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民族殖民地的观点, 根据这些观点分析了新的历史事实, 建立起了民族殖民地学说。1920年6月, 在共产国际二大前夕, 列宁起草了《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初稿》, 提交代表大会讨论后作为国际的纲领予以通过。在这篇著作中列宁详细论述了帝国主义时代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的实质和道路, 提出了革命的目标和依靠力量, 阐明了共产党在民族殖民地问题上的原则立场和基本策略, 结合俄国实际讨论了斗争的基本路线。张太雷曾作为孙中山指派的“孙逸仙博士代表团”的主要成员, 赴苏考察, 作为共产国际代表参加了国际共产主义大会。这些经历, 显然有助于张太雷吸收列宁的民族殖民地理论, 进而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 发展其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

列宁揭露了资产阶级在平等问题上所作的狡辩和抽象的虚伪性、欺骗性, 认为资产阶级对工人的压迫和剥削是造成无产阶级受奴役的根源, 指出实现平等的根本前提是消灭阶级。张太雷吸收了列宁对资产阶级平等问题的分析, 在《致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的书面报告》中, 分析了辛亥革命后中国没有能实现民族独立的原因, 认为中国的帝国主义侵略和军阀的混战成为社会灾难的根源, “只要日本的军事实力未被摧毁, 只要日本政府的帝国主义还存在, 中国的统一就没有任何指望”[5]7, 中国劳苦大众只有打倒帝国主义和消灭剥削阶级才能实现人民的根本解放。同时, 他分析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 认为伴随其力量不断壮大, 将会战胜专制统治者, 到时候中国无产阶级就能在帮助资产阶级推翻专制统治者后, 推翻资产阶级政权, 彻底消灭剥削阶级, 建立苏维埃政府。

列宁阐述了对农民阶级的联合策略, 指出了落后国家的主要居民群众是农民, 无产阶级应该联合农村无产阶级, 即贫苦的农民群众去反对农村的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政党如果不同农民运动发生一定的关系, 不在实际上支持农民运动, 而要在这些落后国家里实行共产主义的策略和共产主义的政策就是空想。张太雷吸取了列宁的政治理论, 深刻分析了中国农民状况, 认为农民是中国劳动人口中的主要成分, 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农民虽然愚昧和不觉悟, 但由于深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 “必将同工人群众一道为争取自由和土地而同帝国主义者和农场主展开斗争”[5]19, 只有实现农民的联盟才能实现民族的自由和解放。

列宁还阐述了共产党在封建关系或宗法关系和宗法农民关系占优势的国家和民族中的政策和策略。张太雷在中国革命的阶级阵线问题的认识上, 肯定和吸收了列宁的观点。他在《关于殖民地问题致共产国际“三大”的提纲 (草案) 》中明确提出在东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 共产党人应采取“民族统一战线”的战略和策略, 指出中国共产党必须积极发动农民运动, 发挥天然同盟军的作用;强调了东方国家民族革命运动中争取民族资产阶级的重要性, 既反对不顾东方各国不同的国情要求所有东方国家共产党应有统一的共同行动纲领的主张, 又反对英属印度籍墨共代表罗易提出的不要民族资产阶级、在反对外国帝国主义的同时还要反对本国资产阶级的所谓“两条战线斗争”的主张。同时, 他对统一战线中的中国共产党的党性作出了论述, 认为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 反对把所有的革命幻想都交给资产阶级民主运动上, 必要的时候可以作出一些让步, 但是不能丧失党的独立性, 要对与国民党的合作保持高度警惕。1924年9月, 张太雷在《第三国际第五次大会对于世界政治经济之观察及其现在之策略》一文中, 针对国共合作渐显不和谐的现实, 明确指出不能再依靠国民党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反动力量, 要建立工农政府, 实行无产阶级专政, 不能在让步中丧失共产党的革命纲领和依靠力量。

参考文献

[1]刘玉珊, 等.张太雷年谱[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1992.

[2]张太雷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1.

[3]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

[4]斯大林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

[5]张太雷文集·续[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2.

新民中学活动总结 第5篇

暖阳高照,春回大地!告别温暖的寒假,我们又迎来了生机勃勃的新学期。今年寒假,我校积极响应上级部门的号召,根据文件精神,我校开展以“弘扬雷锋精神”的主题活动,在学校领导和校团委的统一安排部署下,立足学校、面向社会开展丰富多彩的寒假活动,让每一位学生真正度过了一个“健康、有益、愉快、安全”的寒假。

一、思想重视、组织活动有力

学校通过召开行政会、教师会,认真学习上级有关开展寒假活动的目的意义,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为原则,以“弘扬雷锋精神”主题活动为载体,丰富青少年假期生活,优化青少年成长环境,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学校组建了以校长为组长,班主任为成员的寒假活动工作领导小组。

二、围绕主题,积极开展活动

根据活动内容及要求,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统筹规划、精心组织、系统安排各具特色的教育实践活动,积极开展了“弘扬雷锋精神”主题教育,为学生的寒假生活营造了健康向上的良好氛围,确保了寒假活动的顺利开展。

1、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心存感恩、回报社会

我当一天家,我为父母做一件事。学校号召全体同学利用假期在家帮助家长做力所能及的事,开展“今天在家我上岗”活动,当一天的家庭小当家,在实践中体验父母的辛苦,学会感恩,并以“今天我当家”为题,每人都写了一篇寒假日记。

“学习雷锋、做美德少年”,贴春联、剪窗花、制作元宵灯,不仅培养了艺术情操,而且增强同学们积极参与活动的意识。在校领导的带领下同学们受全校同学的委托,在冬日里走访了5户贫困学生和孤寡老人家。对他们嘘寒问暖,与他们谈心,并给每位贫困学生和孤寡老人送上了由他们自己准备的新年礼物——自己制作的各式各样的新年贺卡、亲手书写的充满温情的对联、学习用品和营养品。活动由学校精心策划,同学们积极广泛参与,贺卡对联,在寒冷的冬日为小伙伴及老人送上了温暖的情意和诚挚的祝福。

3、开展手抄报展评活动

以传统节日、美丽家乡、快乐假期等为主题自编自创富有个性的节日小报。在创作实践中感知民族传统、弘扬民族文化、描绘美丽家园。开学后,学校利用校报、宣传栏等宣传媒介,展示了学生的创作成果,反应学生在活动中的所思、所感、所悟。

4、开展体育健身活动,增强体质

假期同学们参加速滑学习班,学校开展跳绳、堆雪人等活动,健健康康地过了一个新年。同学们在强身健体、丰富知识、增长才干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同伴互助的快乐。

三、不断总结,提升活动质量

每一项活动,学校通过拍照、文字记录、学生文章等形式进行存档、保留。

学校活动的开展,切实引导了学生感恩的思想、感恩的意识,学

会感谢父母、感谢长辈、感谢老师、感谢同伴、感谢生活、感谢曾经给予自己帮助的人,在活动中理解热心助人,学习雷锋精神,帮助他人的乐趣。

寒假生活是短暂的,却又因为活动的点缀而显得丰富多彩,使同学们愉悦了心情,锻炼了意志,增长了才干,获得了在课堂内难以获得的知识,达到了安全、健康、有益的目的。新的学期已经开始,让我们为创建“人文校园、活力校园、和谐校园”不断努力,携手共进,在新的学期取得更大的成绩!

新民中学

水彩画名家左新民 第6篇

左斯民,1966年6月生人,祖籍河北卢龙。现为河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水彩画会会员、秦皇岛市水彩画艺委会副主任。供职于河北秦皇岛外语职业学院教育系艺术教研室,副教授职称。

1999年版画《丰收的季节》人选“第一届中日版画BRIDGE展”;水彩画《冬》人选“河北省建国50周年美术作品展”。

2000年水彩画《盛夏一山谷河床》人选“全国第五届水彩粉画展”。

2001年水彩画《大山里的阳光》人选“河北省第一届水彩艺术展”。

2002年水彩画《河床系列之二——洗衣妇》人选“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6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水彩画《河床系列之三——雨季》获“河北省燕赵群星美展”优秀奖。

2004年水彩画《厚土人家》人选“河北省建国55周年美术作品展”并获铜奖。

2009年水彩画《弃物日记之二》人选“河北省建国60周年美术作品展”并获优秀奖。

2010年水彩画《弃物日记之三》人选“河北省2010年水彩艺术展”获银奖并入选“全国第九届水彩粉画展”。

左新民,因其做事老成稳重,且在秦皇岛水彩界的年轻队伍中年龄偏大,属于秦皇岛市水彩圈儿承上启下的人物之一,所以大家都称其为老左。

作为老左多年的老朋友,我打算采用漫谈的形式来解读其水彩画。这取决于我对老左散淡温和的性情的熟知和对老左稳健、诚挚的处事方式的了解。老左,似乎总要比别人慢半拍,你急,他不躁,总是胸有成竹的样子。面对老左的画儿,犹如和老左闲谈、品茶一样,得耐心的、细细的、长时间的品味。

老左起初研习版画,对材质肌理有特殊的嗜好,接受过严谨的素描训练,对苏派绘画情有独钟。这对他以后的绘画风格影响很大。在老左转入水彩的当时,正是中国水彩画的方兴之际。新一代的水彩画家在扎根于本土深厚文化底蕴的基础上,吸取百年中国水彩的经验,合理借鉴西方水彩画的优秀传统和兄弟绘画形式的特点,大胆开拓,新作日涌。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老左依凭扎实的基本功与对水彩画的热爱,一头埋进了对水彩技法的研究与对自然生活的真切体验之中。这一时期,他踏踏实实地深入生活,认真地推敲画面美感,反复地实践绘画技法,曾画过大量的静物和风景写生。老左的早期水彩画受著名水彩画家孙正学影响颇深,创作了很多反映燕山自然人文风貌的好作品。他的风景写生厚重而不失灵透,概括而不失曼妙,带着深深的感悟,平实稳健地表达着他的情感,形成了画面整体简约、水味十足、平实稳健的绘画风格。2000年他创作的《盛夏·山谷河床》人选全国第五届水彩粉画展。

2002至2004年间,他求学于青岛大学美术学院,师从陶世虎、侯安智、王绍波等著名水彩画家,面对三种截然不同的绘画风格,他逐一进行学习,借鉴与研究。但这突如其来的眼界大开却又使他无所适从。消化、融合、重寻自我成了老左新的课题。蜕变当然是痛苦的,但老左不急不跺,历经数载,结合自身需要,大胆取舍,合理利用,稳稳当当,悄无声息地完成了自我整合,形成了自己朴素、厚重、精谨、概括的绘画风貌。2004年他创作了《北方秋色》《厚土人家》《浴室》等多幅力作。这些画透出了老左娴熟的绘画技巧以及对画面形式的深刻理解与思考。更可贵的是,这其中体现出浓厚的人文关怀。如对百姓生活状态的忠实描述;对黄土人家淳朴、辛勤而悠然的生命体味;对秦俑沉重历史感的文化诉求;对山里孩子求学现状的深情关注。这些都反映着老左的画儿在完成着由表象技法研究到深层次精神情感表达的转型。其作品充满着现实主义的人文关怀,以及画家对自然、生命、社会现实的责任与使命感。

踏实稳健的绘画作风无疑是老左的显著特点,但绝不可否认他的探索精神与对现实生活的敏感。这一点从《弃物系列》中可见一斑。有一段儿时间老左天天背着相机,几次“深入”市郊的废旧机器回收站。他说他从那些废旧锈蚀的机器零件中找到了想要表达的东西。这些东西是形式美感,是人文思考,是历史诉求,是对工业文明的态度,抑或仅仅勾起了老左的表现欲望?原因恐怕不可一语概之,但画面传达出来的情绪是耐人寻味的。这些画儿有着油画的体块意识、国画的点线意识、版画的层次感与刀味。繁复而不失整体,精谨而不失淋漓,是融合了前期绘画修养与近期美学追求的优秀作品,深受省内外专家的认可与好评,《弃物系列之三》获得了省水彩艺术展的银奖,同时也人选全国第九届水彩粉画展。

老左的画是美的,这种美不是空灵豪放的美,不是深沉艰涩的美,他的画拙中见巧,温和平实,是中和亲切的美。这种美既是水彩画的重要特性,又是老左性格情感的外化。他有着一种化解画面矛盾的能力,这种能力是一个成熟画家的必备之品。在老左的画面中,精谨与简约的、实在与空灵的、浓烈与雅致的,都能和谐统一。大道往往执于两端而又终归于中庸,两端之间的距离越大,矛盾就越激烈,空间也就越大,画面因素与风格取向的不断探索,将是化矛盾于和谐的不可回避的方式。画家的掌控能力将决定他的路能走多远、多高、多宽。老左沉稳也不缺令人惊喜的豪情,闲也如淡茶,烈亦如浓酒。基于这一点,我们还是期待着老左有更多更好的作品问世吧!

(作者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北美术家协会理事)

新民思想 第7篇

一、对农民阶级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武装斗争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 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共和国。农民作为当时社会力量的绝大部分, 民主革命归根到底, 就是解决农民问题, 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战争。

我党首先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理想信念教育, 通过灌输马克思主义思想, 指导广大农民树立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中国国情, 解决实际问题。其次, 加强爱国主义和工农联盟教育,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国的政治经济因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军阀官僚的压迫和阻止而无法向前发展, 农民阶级受“三座大山”的压迫最为深重, 他们的斗争热情日益迫切和激烈, 通过爱国主义教育鼓舞士气, 通过工农联盟增强实力。第三, 注重科学文化教育, 由于广大农民在旧中国没有受教育的权利, 导致农村文化极其落后。要想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 就必须提高占绝大多数人口的农民的素质。最后, 强化解放意识教育, 农民解放, 就是通过反对压迫、奴役、歧视, 摆脱束缚, 只有农民阶级的彻底解放, 才能达到革命的彻底胜利。

二、对党领导的军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军队作为革命斗争的坚实堡垒, 是我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中之重。针对军队, 我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围绕铸牢“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这一神圣军魂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两条主线进行, 为人民的部队有效地履行使命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建军初期, 我军建设遇到的最大困难, 不是敌人的围追堵截, 不是艰苦恶劣的环境条件, 而是如何建设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的问题。红军成分是老的国民革命军、浏平湘南的农军和历次战役的俘虏兵。克服非无产阶级意识以及散漫性, 使其提高觉悟, 与旧的文化观念决裂, 选择马克思主义和新文化并且把红军中的旧军队成分改造为新型的人民军队成分, 是我党对军队问题的工作重点。1927年9月29日毛泽东同志主持了我军建军史上著名的“三湾改编”, 从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奠定了新型人民军队的基础。而其间确立的我军政治工作的两项根本制度———党对军队的领导制度和军队内部的民主制度, 成为我军政治工作的崭新内容和重要原则, 在事实上也成为我军军事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三、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教育

我党历来高度重视人才工作, 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阶段, 制定了各种知识分子政策, 注重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聪明才干, 为国家服务,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充分注重对知识分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我党首先清醒地对知识分子进行定位。知识分子不是一个阶级, 它是由一群掌握科学文化的脑力劳动者所组成的一个阶层, 要充分肯定知识分子的革命性, 将其吸纳到革命队伍中成为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者, 壮大革命力量。其次, 大量吸收知识分子参与中国革命, 引导知识分子走与工农兵相结合的道路。毛泽东同志在《大量吸收知识分子》一文中指出“在长期的和残酷的民族解放战争中, 在建立新中国的伟大斗争中, 共产党必须善于吸收知识分子, 才能组织伟大的抗战力量, 组织千百万农民群众, 发展革命的文化运动和发展革命的统一战线。没有知识分子的参加, 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

四、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性功能体现

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党对农民阶级、军队以及知识分子这三类主要社会群体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 深刻体现出我党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功能进行民主革命, 并达到良好效果。

(一) 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培养具备特定思想政治素质的受教育者以推动政治发展的作用。我党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贯穿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线, 通过对农民阶级、人民军队、知识分子等群体的教育, 传播了主导意识形态, 调节了社会精神生产, 用马克思主义实现了对社会主要成分的精神武装。通过主导政治意识的传导, 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正确的政治行为, 通过政治行为的产生, 实现生产社会政治关系的历史任务。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广大人民群众接受革命思想后, 广泛参与到民主革命的大潮中去, 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最终实现了推翻“三座大山”的政治解放。

(二) 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 促使其主动参与经济建设以促进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首先, 我党深刻认识到人是生产力的最关键因素, 面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对中国经济资源的全面剥削, 面对当时国民经济凋零徒壁, 积极采取措施进行挽救。通过调动农民阶级的主人翁意识以及爱国情怀, 大力增强了劳动积极性, 为全国革命提供粮食保障。其次, 通过吸纳知识分子, 利用其掌握的科技知识, 大大促进了知识转变生产力的速度。全国上下团结一致的新风气, 为我党经济建设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发展环境。最终实现打倒四大家族, 进行土地革命, 为农村包围城市奠定了基础。

(三) 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文化结构及其各组成部分的影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提出了要挣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文化思想的奴役, 实行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 即“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加强农民科学文化教育, 提升农民自身素质;引导建设新型军队, 与旧文化决裂;充分吸纳并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 通过这些措施展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新民主主义革命文化纲领的提出和实施, 更使党在文化领域引领其发展方向, 赢得最广泛的人民群众的认可和拥护, 也必然带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综上所述, 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能够有一个个极其坚强善战的基层组织, 在严酷的政治环境下仍然能够紧密团结广大群众, 在这样一个国情复杂的中国、内外压迫深重的国度里, 找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完成民主革命的伟大任务, 都因为扎实地掌握并灵活运用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功效。

参考文献

[1]陈万柏, 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新民思想 第8篇

关键词: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农民阶级,思想政治教育

一、党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 无产阶级人数少, 要想战胜强大的敌人, 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就必须联合农民阶级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农民的社会地位和利益要求决定了他们天然是工人阶级的最可靠的同盟军。农民不仅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力量, 而且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革命的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而解放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 对推动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对国民革命的胜利具有重要意义。恩格斯在《法德农民问题》中指出, “农民到处都是人口、生产和政治力量方面的非常重要的因素。”[1]1925年4月, 中共四大通过的《对于农民运动之决议案》指出了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经济落后的中国, 农业经济基础虽经资本帝国主义长期的侵略而崩溃, 然而农民阶级至今还是社会的重要成分……所以农民问题在中国民族革命中特别重要。中国共产党与工人阶级要领导中国革命成功, 必须尽可能地系统地鼓动并组织各地农民逐渐从事经济的和政治的斗争, 没有这种努力, 我们中国革命成功以及在民族运动中取得领导地位, 都是不可能的。”毛泽东在《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中强调, “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 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 国民革命不会成功。”[2]他强调“无产阶级也只有和贫农、中农结成坚固的联盟, 才能领导革命到达胜利, 否则是不可能的。”[3]“没有贫农, 便没有革命。若否认他们, 便是否认革命。若打击他们, 便是打击革命。”[4]农民是革命武装力量的主体, 农民的人心向背, 是决定革命成败的关键因素。

但是, 农民阶级本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如果不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改造, 就会影响其发挥革命的积极性。农民思想保守, 革命性不如工人阶级坚定。一方面, 由于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旧中国的农民长期处于贫困状态, 这种社会地位决定了农民具有强烈的革命要求;另一方面, 农民由于具有“根深蒂固的私有观念”[1], 又担心革命损害自己的利益。由于农民“是中国军队的来源。士兵就是穿起军服的农民”[5], 中国共产党的党员也大多来源于农民, 因此, 毛泽东把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看做是党的首要工作。他在《井冈山的斗争》中强调, “边界各县的党, 几乎完全是农民成分的党若不给以无产阶级的思想领导, 其趋向是会要错误的。”[4]还指出, 由于农民的“小生产的特点, 使他们的政治眼光受到限制 (一部分失业群众则具有无政府思想) , 所以他们不能成为战争的正确的领导者”[4], 因此, 应该加强对农民出身的共产党员的无产阶级的思想领导, 使其无产阶级化。

二、党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与内容

土地革命时期, 苏区教育人民委员部的第一号训令《目前的教育任务》指出, “苏区当前文化教育的任务, 是要用教育与学习的方法, 启发群众的阶级觉悟, 提高群众的文化水平与政治水平, 打破旧社会思想习惯的传统, 以深入思想斗争, 使能更有力的动员起来, 加入战争, 深入阶级斗争, 和参加苏维埃各方面的建设。”[6]党对广大农民群众进行广泛的思想政治教育, 组织和发动农民打土豪, 分田地, 建立武装政权, 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党派出军队深入农村向广大农民宣传革命道理, 宣传党的主张, 召开群众大会,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讲明革命道理, 启发他们的觉悟, 从而调动了他们的革命积极性, 使他们纷纷投入到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中来。

抗战爆发后, 中华民族危机达到了空前的严重地步, 不断地向社会各界宣传党的抗日主张, 深入持久地对广大党员干部和革命军人及人民群众进行党的抗日主张的教育, 就成为党在抗日战争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任务。毛泽东在《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中指出, 必须实行“抗日教育政策”。实行抗日救国政策就是以提高和普及人民大众的抗日知识技能和民族自尊心的教育内容, 把人们培养成有民族意识, 有胜利信心, 有战争技能的抗日国民。陕甘宁边区在农民群众中加强国防文化教育, 适当调整课程和教学内容以配合抗战的发展。在当时的条件下, 教育工作必须适应抗战的需要和农村经济条件, 进行全部的调整。社论指出, “既然根据地群众的生活基础是家庭和农村, 我们的群众教育, 无论对儿童、对成人、对妇女, 就应该时时刻刻照顾到家庭和农村。家庭生活和农村中所实际需要的知识, 就应该成为教育的主要内容或全部内容。”

解放战争时期, 对解放区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首先是为支援战争服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加强农民的阶级觉悟和战争观念, 动员他们踊跃参军、拥军、优属, 担任战争勤务员等等。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把时事教育的内容编进教材, 结合战争情况向学员分析敌我形势, 不断鼓舞大家对敌斗争的热情。此外, 他们还经常结合当时当地对敌人斗争的模范事例, 使教学更生动、更形象、更具体。在解放区, 农民教育的中心任务是扫除广大成年和青少年中的文盲, 提高他们的文化和政治水平。

三、党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针原则

1. 党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针。

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 提高农民的思想政治觉悟, 使农民教育为革命战争、根据地建设服务, 是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农民教育的一贯指导方针。

土地革命时期, 毛泽东在1934年1月召开的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提出了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 “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 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 在于使教育与劳动结合起来, 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

抗日战争时期,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指出, 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以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为领导的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7]新文化。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改造旧教育、建设新教育的文化教育指针。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教育方针对农民教育的指导, 就是进一步加强了对农民的伦理道德的教育、落后社会习俗的改良、扫盲运动、军事技能、农业生产科学技术等教育。

2. 党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

所谓教育原则, 是指教育者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 在教育的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或准则。毛泽东在长期的农民教育实践中对如何教育农民提出并运用了多个行之有效的教育原则。 (1) 阶级分析原则。阶级分析原则是指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 把教育对象, 按一定的标准分成不同的阶层, 并根据不同的阶层的实际状况和特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 (2) 物质利益原则。物质利益原则是指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物质利益观, 利用教育对象对物质利益的需求, 用满足其物质利益需求的方法来提高农民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的原则。 (3) 实事求是原则。实事求是原则是指在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体实施中针对农民的实际而运用实事求是的观点、方法及工作作风的原则。 (4) 群众路线原则。群众路线原则是指在对农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始终坚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原则。 (5) 农民教育与劳动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农民教育与劳动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在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 运用教育与劳动实践的关系, 让教育服务于劳动实践, 又让劳动实践促进教育的原则。

四、党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其一, 举办农民运动讲习所, 培养农民运动骨干。中国共产党利用农民空闲时间, 采取开办日校、夜校、识字班、补习班、识字牌、识字站、识字组、半日学校、民众教育等多样形式组织农民学习。革命根据地农民教育在实行正规学校教育的同时, 还实行民办公助的村学, 坚持正规学校与民办村学相结合。这就普及了农民思想政治教育, 并调动农民学习的积极性, 增强农民主人翁的责任感。其二, 建立农民协会, 宣传党的思想路线、政策及革命理论, 普及思想政治教育。中国共产党发动党、政、军及群众团体, 加强组织领导, 密切配合。其三, 改造、利用传统形式, 形成文教工作统一战线, 开展大教育。毛泽东认为, 农民教育是一种大教育, 应该利用学校以外的一切文教设施, 发动动员社会各阶层的力量对农民进行教育。以农民群众的文化娱乐活动为载体, 引导群众以现实生活中的先进典型事例为体裁, 如三五九旅, 黑板报上刊登土地改革的故事, 秧歌队编农民翻身的剧本等。农民以自己的艺术, 颂扬自己的政府、军队, 歌唱自己的新生活, 同时也教育和改造了农民自己。

总之,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党非常重视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农民问题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问题, 而且关系到新世纪是否能顺利实现中国的现代化的重要问题,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难点在农村, 重点是农民。因此, 当前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实现农村现代化, 一定要继承党对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 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强大威力, 使全党全社会真正认识新时期对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 并以加强和改进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为突破口, 通过不断地教育和改造农民, 从而克服农民自身的弱点, 激发农民投身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提高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自律能力, 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保证农村现代化建设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295-299.

[2]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37.

[3]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643-706.

[4]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21-183.

[5]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1078.

金农热线新民行 第9篇

元旦前后已是辽宁各地的农闲季节, 但是新民市兴隆镇的农民朋友们除了杀猪宰羊准备年货之外, 已经开始筹备新一年的设施农业生产。在兴隆镇, 靠天吃饭的农业生产方式已经成为过去, 利用信息和技术从事精细生产成了主流趋势。

今年冬天是辽宁省数十年来最寒冷的冬季之一。天还没有亮, 活动组的工作人员就已整装出发。车窗外白茫茫的积雪向远处延伸, 一路上大家热烈讨论着活动的行程和内容。上午九点, 活动组提前到达新民市兴隆镇镇政府, 此时已经有农民陆续赶到现场, 不到九点半, 已经有上百位农民到达, 上午十点, 活动正式开始。此时, 镇政府会议室已经坐满了人, 很多农民站在不遮挡别人视线的地方。

乡村台《金农热线》栏目主持人齐旭主持现场活动。12316金农热线专家姜大光介绍了粳稻的苗期管理、生长期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生产技术。整个讲座持续了两个小时, 在座的农民朋友听得意犹未尽, 还就水稻栽培过程中的问题、难题跟专家展开了深入细致的互动讨论, 直到得到自己满意的答案。培训结束后, 农民普遍反映, 姜老师用农民的话和农民交流, 把农民看不懂、听不懂的书面语言转化成农民喜闻乐见的日常唠嗑式的话语, 有声有色、通俗易懂, 这正是他们最喜欢的讲课方式, 这样的下乡活动越多越好。

讲座结束之后, 进入12316金农热线宣讲主题。为了配合介绍, 热线给当地农民朋友带来了两样小礼物:精心设计的财神年画1000张、市场版《新农业》500册。农民朋友听了科技讲座, 兜里揣着杂志, 手里拿着年画, 高兴而归, 而“12316, 一按啥都有”这句顺口溜, 也深深地记在了大家心中。

下午一点, 2 0 1 3年第一次12316金农热线“金色田野”下乡活动圆满结束, 农民朋友带着不舍和活动组告别, 并一再表示希望热线能多提供一些这样与专家面对面学习、交流的机会。令活动组感动的是整个活动期间没有一位农民中途退场。农民对信息和技术的渴望让大家看到了农业的未来希望, 更看到了12316信息服务工作的价值和意义。2013年“金色田野”下乡活动已经正式启动, 热线的足迹将继续与农民的需求紧密同行。

“新民乐”之我思 第10篇

关键词:新民乐,传统音乐,创新,发展

伴随着中国几千年历史的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民族音乐也一直演变与发展至今。人们的观念在不断地推进、时代在不断地变迁, 被西方音乐文化特征所冲击的传统民族音乐, 在发展道路上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传统民族音乐的表现形式已经渐渐远离人们的审美观念, 欣赏者日益减少, 特别是新一代年轻人被轰隆震耳的西方交响乐和繁花似锦的流行音乐吸引, 民乐似乎变成老一辈的独家记忆。所以民乐是不可以一成不变的, 它需要新元素, 注入新血液才能更好地传承下去。在此过程中, 也要理性地应对经济效益的多种诱惑, 以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为己任, 留其精华、吸其新端, 让中国民乐能够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在传统音乐身处低谷之时, 一个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西方音乐和现代流行音乐元素的新的民族音乐表现形式出现了, 给观众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享受, 这就是新民乐。是一种新的音乐观念, 一直可以以它特殊时代性和通俗性得到广泛大众认可与欢迎的音乐, 并无时无刻不在传达着民族音乐家们想振兴中国传统音乐的愿望, 表达着传统音乐在当下时代中需要的自我变革的态度。

一、不同的观念、相同的信念

新民乐的出现, 虽然带动了中国民族音乐原有的发展, 也让使其重新回到了文化的主流, 但对于新民乐的看法却是褒贬不一, 国内一直存在着争议, 有支持者、也有反对者。作为一种新的民乐演奏形式, 新民乐在诞生发展初期遇到各种评论也是必然的。

支持者认为新民乐符合时代发展的方向, 更容易被大众接受, 它只是继承加传承, 是民乐总流分出的一个支流, 并不是替代, 是时代潮流, 势不可当, 是必然归宿;反对者则认为中国艺术精神中说最单调最原始的音是最好听的, 应该保留住最传统最原始的东西, 刻意去走流行音乐之路, 不至纯, 流行元素只是昙花一现, 终将会被磨灭, 哗众取宠, 昙花一现, 是不正宗的民乐。无论是赞同还是否定, 其议论不休的焦点都是民族音乐该怎样传承发展、怎样弘扬, 才不失传统的原样?其最终信念都是希望中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 可以将中国民族音乐发扬光大, 走出国门, 迎接更好的明天。

二、新民乐的优缺点

1. 新民乐的存在必然有其合理性。同时新民乐的实践也初步显示出其发展的优势:

从音乐本质上来看, 新民乐可以扬长避短, 摆脱传统民乐的织体单调、节奏性不强、和声匮乏、段落不明显, 拉近了平面与立体的差距。

从时代精神上来看, 新民乐中添入了时尚流行元素和现代化电子设备技术, 从视觉和听觉方面给人带来了更强的冲击力, 使得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对其深受喜爱, “时代性”用现代方式展现给全世界。

从商业运作上来看, 虽然新民乐的前期准备投入较大, 如新意、舞作、服装、制作等, 但后期投入资金少、队伍小、出行方便、也不再受场地的制约。

2. 每个新事物的出现, 必然会存在缺陷而渐渐之成熟:

从音乐本质上来看, 电子声音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民族乐器原有音色的韵味和表现手法的细腻, 缺少了专业的实力和内在的气质, 曲口、和声、复调、配器以及演奏技巧上都缺乏深度, 很难真正让人们折服和感动。

从时代精神上来看, 新音乐在传统民乐的配器和表演形式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提升或变换, 这对习惯于传统音乐审美的人们来说是强烈的冲击, 这些都是新民乐在经后的发展过程中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从商业运作上来看, 新民乐正处在襁褓中, 火爆的市场效应容易让新民乐工作者们被胜利冲昏头脑, 可能导致新民乐被市场利益所驾驱而产生本质异化。

三、新民乐发展之思

1. 新民乐的表现

音乐的魅力不是音乐之外的形式, 而更多的在于音乐中蕴含的艺术想象, 目前却还没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作曲体系来支配新民乐, 因此在音乐的创作和演绎等方面, 多少会存在一些不严谨、不合理、非艺术等问题。要合理地改编音乐和添减配器, 适当地控制好现代节奏和电子配乐, 表演者要把握好表现手法, 不让音乐听起来杂乱无章, 缺失民乐特性。

2. 不同的文化背景

中西方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 必定会产生不同的音乐文化现象。以天地境界为哲学背景的中国音乐走向天地而式微, 而几于沉没;以宇宙精神为哲学背景的西方音乐由客观宇宙走向主观宇宙, 在交响乐的辉煌建筑中解体。然而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社会制度, 都承载了中国千年文化的思想情感, 孕育了中华民族精神。没有民族特点的音乐是没有生命的, 不能一味的以西方音乐模式来发展民族音乐, 我们要在以民族音乐元素为基础上, 保留传统文化的精髓中, 借鉴西洋交响乐队科学的音响编制, 注入新的现代感和表现形式多元化, 这样才不会让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断裂。

3. 新民乐的创新与发展

中国传统民乐并不是被新民乐取代, 而是与之相依共存。笔者认为, 昙花一现的艺术闪耀, 那不是漫长的中国文化所沉淀出来的新民乐, 更不是一种非艺术的被市场利益所驾驱的产品, 它是一种能够光耀地站在中国和世界音乐舞台上, 可以尽情凸显中国传统音乐深厚底蕴的新流行音乐样式。我们要做的向世界展示出中国民族音乐独有的韵味, 让世界音乐融入进我们中国音乐特色。

因此, 让我们共同努力, 逐步摆脱中国民乐自我欣赏的局限性, 以顺势的心态去接受新然发展的时代产物, 对各种外界文化艺术和新兴艺术, 要始终秉持我们民族音乐的精髓, 不去无知地崇拜和模仿而丢了自己的特色。面对新时代的大众群体, 我们要利用好中国特色, 把我好艺术根基, 让音乐赋入新的时代元素, 让它承载中国人民的思想和情感去飞逸。

参考文献

[1]王耀华.杜亚雄.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厦门: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9.

[2]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5.

浑水摸鱼的“新民居” 第11篇

谁都可以买的“新民居”

进入深泽县耿庄办事处北卓头村,一片新开发的楼盘引起了记者的注意。经打听,这片正在开发的楼盘叫“金泽花园”,占地面积数百亩,规划开发楼盘18幢,现已经建成4幢,有2幢正在施工中。“金泽花园”所占土地为北卓头村农民的口粮田,楼盘两侧紧挨着一米多高的玉米。

这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工程?为了一探究竟,记者以购房者的身份进入售楼处。

暗访中售楼人员告诉记者,“金泽花园”是由河北润安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开发的“新民居”,并非属于哪个村的,而是直接面向户口为耿庄办事处的所有农民进行销售,也叫“耿庄社区”,所用的土地是向北卓头村购买的。

不过,令记者疑惑的是,既然号称是“新民居”,为何在售楼处附近并没有看到任何有关“新民居”的标示字样。而在售楼处的房间里也没有新民居的任何痕迹,更没有有关房产项目必备的任何证照,只有几幅户型图。售楼人员出示给记者的,除了每层1200—1500元不等的单价外,就只有一个售房宣传单。

关于房子销售情况,该售楼人员表示,已经完工的四幢已经卖出去三幢,现在就剩一幢现房,后面的到明年十月份才能交房。

当记者表明自己没有石家庄市户口,是否能够买到?售楼人员表示:“可以,公司会给想办法,产权证同样为宅基地证,并由当地办事处给予办理,但购房合同必须与公司签。”

根据河北省关于新民居的相关规定,新民居所用土地可周转,用地根本无需购买。显然,这个项目并非新民居工程,那么售楼人员为什么要自称是“新民居”呢?

记者前往耿庄办事处进行求证。

农民“望房兴叹”

耿庄办事处仅有一名普通工作人员值班,且该值班人员要求记者必须先去宣传部,无奈,记者前往深泽县宣传部寻求协助。在宣传部的协助下,耿庄办事处派了一名对相关情况完全不知情的办事处工作人员,和一名自称是北卓村村委副主任人员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对于“金泽花园”是否是新民居工程,该副主任给出了肯定的回答,并对新民居对外销售的情况进行了解释。

该副主任称:“‘金泽花园’是由北卓头村自建的‘新民居’,原则上是不对外销售的,但是现在被逼得没有办法,因为村民手里没有钱,也不知道如何争取新民居优惠政策也,开发商眼看投资的钱收不回来,逼得没办法只能往外卖,卖完后剩下钱和老百姓分了。”

那么,是不是其他的“新民居”也存在这种状况呢?记者调查发现,2010年深泽县铁杆村,河北省新民居示范项目,同样对外销售,价格为990元每平米。目前,深泽县县城的房价每平米基本为2000元左右。据行内人估算,除去土地成本,每平米的成本在600元左右,而“金泽花园”最低售价为1200多元,显然是私自“加码”。

而且,据河北省新民居补偿标准规定:完全符合《河北省农村宅基地管理办法》和《河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的农户,按照一户一宅的原则,可享受本政策补贴选定别墅,政策补贴标准每户12万元,新民居认购价格每平米1200元。

本户的评估总价加上政策补助不够认购130平米别墅又没有条件补齐差款的,可以选定100平米公寓楼房一处,评估资产待发放楼房钥匙时一次性退给本户,具备选定别墅条件的户自愿选定公寓楼可以满足本人意愿。

从这一标准来看,凡是符合相关规定的村民入住新民居几乎没有一分钱现金的付出,为什么北卓头村“新民居”会因为村民没钱而无法入住呢?难道是补偿政策在这里没被落实,还是这个工程根本就不是“新民居”工程?

采访过程中记者多次要求查看关于“金泽花园”的新民居手续,但截至发稿时,没有任何部门提供。

记者通过其他渠道了解到:2010年省级新民居建设示范村名单中,深泽县有小陈庄村、西河村、西南留、杜社村、北袁庄村、小贾庄村、后马里村、东大陈村、西固罗村、耿庄村,北卓头村在名单中难觅踪迹。

为何无人监管

暂且不论“金泽花园”工程是不是新民居工程,但它所占用土地为北卓头村农民的口粮田,其不仅向当地的村民售楼,还向外地人或城里人售楼,这就是违规。

浅谈“新民乐”的发展 第12篇

首先, 何谓“新民乐”, 著名乐评人金兆钧认为, “新民乐”就是以民族音乐元素为动机, 用现代理念、手段进行创作和演绎的音乐新形式, 人们从民乐中感受到爵士、摇滚等现代音乐元素所带来的新鲜的艺术感受。并认为从这种探索中, 也可以体会到现代音乐人珍视民族文化传统艺术, 又竭力使它更适合当代观众审美口味的努力。1新民乐是以民族音乐元素为基础, 用现代技术和手段进行创作和演绎的音乐新形式。在民乐中加进了许多现代流行元素, 将人们印象里沉闷的传统音乐转型为活力四射的动感音乐形式。

其实, 新民乐的产生并不是偶然, 它是市场经济重压、观念意识转变、审美趣味迁移的产物。传统民乐的高深与精华当然是任何音乐都无法取代的, 但我们要注意到艺术本身阳春白雪, 却曲高和寡;作品深刻的公共理性内涵并没有获得市场的青睐。现代社会是一个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经济社会, 艺术家们生产的是精神产品, 但精神产品一旦进入市场, 便具有了商品的性质, 必须要接受市场消费者的重重考验。而保守、封闭、刻板的传统民乐很明显无法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于是, 面对如此严峻的现代市场的生存危机, 我们必须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 将这种高雅的艺术种类繁衍下去, 那么, 我们就必须有创新的精神。还是以女子十二乐坊为例, 我们可以看到新民乐从听觉和视觉上带给消费者的新感受。新民乐的作品大胆地融入了西方流行音乐元素, 新颖的配器手法、电声乐队的配合, 将中国传统音乐的典雅与清新表现得淋漓尽致。以往的传统音乐往往旋律线条和色彩都比较单一, 而新民乐恰恰弥补了这些不足, 震撼的音响效果瞬间抓住了每一位观众的心, 尽管传统音乐高深的内涵是新民乐无法超越的, 但新民乐却更能极大地提高观众对于民乐的兴趣, 更能够促进这个艺术种类的繁荣。新民乐的崛起, 为民乐找到了更多的观众, 也激发了现代音乐人的创作灵感, 并使现代音乐的发展立足于民族音乐之根。但必须提到的一点是, 我们不能一味追求所谓的收视率和票房, 而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一些商家为了追求利益, 将民族音乐的精华抛在脑后, 一味地追求视觉效果, 加入很多看似很多余的肢体动作, 这已经和我们所追求的新民乐背道而驰了, 这样创作出的作品是极其肤浅的, 是没有价值可言的。

民乐要不断创新, 创新才有突破, 突破才有变化, 变化才能发展。新民乐是在现阶段对民乐的现阶段创新, 是民乐发展的道路而非方向, 要想继续赢得市场, 它需要不断创新, 使其更加完美。新民乐的音乐将现代人的思想内涵、感觉张力和生命律动熔铸为新的音乐作品, 符合当代人的审美心理。音乐就是以乐怡人, 演奏者的目的就是要给观众带来欢乐和享受, 只要存在观众, 就存在着市场, 就会体现它自身的价值, 显示它存在的生命力。那种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稳定发展以求传统更加完善而拒绝变化是不切实际的。一切音乐创作都应首先考虑观众和市场的需求, 如果还是闭门造车, 那么中国音乐谈何创新;如果总是用传统音乐的长处来比新民乐的短处, 拿“传统艺术”和“宝贵财富”这两大美誉与之抗衡, 就永远也扯不到一块。只要是有价值的, 自然会在历史的检验之下更加茁壮成长;至于经检验后没有价值的, 自然会被社会所淘汰。不能简单地认定传统音乐的长处, 要想使其长久地发展下去,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全球化的影响, 存在价值的东西必然会屹立在历史舞台上的, 传统音乐必定是要推陈出新的。对此, 我们应该鼓励和支持民乐的创新, 市场是宽阔的, 道路和形式也应该是多样化的。2

那么, 新民乐到底要怎样开拓自己的一片天地呢?首先, 新民乐应该是建立在中国本土音乐文化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的, 一切都要从民乐的根本上出发。在委托作曲家进行创作以前, 民乐团应为作曲家准备乐团的编制情况和各声部乐器的音域表, 作曲家将在这个音域、音色许可、合适的范围内根据现有的音乐特质进行创作。所以在科学借鉴西洋交响乐队科学的音响编制的基础上, 我们作品中所突现的绝对是中国化的音色, 即是地域风情、民族特色和生活气息。无论是西洋乐还是中国民乐从音乐的角度上讲是相通的, “只有民族的音乐, 最终才能是世界的音乐”!另外, 现代感和表现形式多元化也是新民乐改革中必不可少的。3只有这样, 中国的民族音乐才能真正地走出自己的风格。这就需要我们将演绎业产业化, 来激活演绎文化的潜在价值, 不仅可以繁荣文化本身, 对经济生活也将产生影响。这些成功的例子都是我们民乐改革道路中的模范, 是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宝贵资料。

与此同时, 我们也要竭力打造属于中国民族音乐自己的品牌。从严格意义上说, “新民乐”的发展应该更多的从民乐的角度出发, 同时部分吸取现代流行音乐的风格元素, 加以融合和发展。“新民乐”是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相结合的一种新的音乐形式, 在世界音乐文化大背景下, 起到了沟通中国传统音乐与国际大众传播流行音乐之间的桥梁作用。传统民族音乐与“新民乐”不是相互取代, 而是相依共存的关系。“新民乐”的发展, 不应昙花一现, 更不能是受市场利益驱动的非艺术产品的本质异化, 而应成为在中国和世界音乐舞台上凸显传统音乐底蕴的现代艺术化的流行音乐样式。所要做的不是隐去这种音乐类型自身固有的民族音乐特色, 去追求所谓“泛国际化的共同特点”, 相反, 是全面展现中国民族音乐所特有的文化韵味, 让世界音乐融入中国特色。4

因此, 让我们逐渐走出民乐自我欣赏的局限性, 用公平的心态去面对各种新兴文化艺术, 秉持民族音乐的精髓, 不能丢掉自己的特色而一味地崇拜和模仿。面对新时代的观众群体, 我们仍要把握艺术的根基, 赋予它时代音乐的新元素, 让它承载现代人的思想和情感。思想观念上力求豁达、宏观、深刻, 但不装腔作势、故弄玄虚, 取其精华, 剔其糟粕, 将中国民族音乐发扬光大, 走出国门, 迎接更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王凯颖《浅析中国乐坛“新民乐”》.

[2]宋政《从“女子十二乐坊”透视民乐的创新》.

[3]《中国“新民乐”有五大主张》.

[4]李锋, 左建新《从文化视角看中国的“新民乐”》.

上一篇:快乐课堂构建论文下一篇:汽车从业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