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与设计范文

2024-09-18

雕塑与设计范文(精选12篇)

雕塑与设计 第1篇

关键词:装饰雕塑,环境艺术,材料,新技术的运用

雕塑是造型艺术种类中最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 装饰雕塑是雕塑的一个分支, 它一方面是指经过提炼、概述、夸张、变形的雕塑形式, 它是从写实雕塑转化而来, 在转化过程中强调形式美, 另一方面是指在生活起有装饰作用的雕塑作品.它借助于人物、动物、植物, 经过概括、夸张、变形, 组成了丰富多彩的形象, 成为当代雕塑作品的主流[1]。

环境艺术设计可以分为物质形态和意识形态两个方面。物质形态主要是指构成环境景观的物质要素, 而这些物质要素按不同的材质又可分为不同的类型。意识形态主要是指影响指导人们行为的精神因素, 如:宗教信仰、民俗习惯、审美观念、社会制度、伦理道德等。环境设计各要素间的关系犹如生物学上生物群落的共生链, 维系着自然万物的萌发, 并处于动态平衡状态。这种状态恰恰是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应追求的目标, 其任务在于设计出最优化的“人类—环境系统”, 这个系统将展现人类与环境的共存, 人类与环境在新的高层次的平衡和发展。

现今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民生活的日益提高, 装饰雕塑和环境艺术设计也有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1、装饰雕塑的发展与概况

装饰雕塑是城市雕塑中比较大的一个类型, 这一类的雕塑比较轻松、欢快, 带给人们美的享受, 也被称为雕塑小品。这里专门把它作为一个类型来提出, 因为它在人们的生活中越来越重要。它的主要目的就是美化生活空间, 它可以小到一个日常生活用具, 也可以大到街头雕塑。能够表现的内容极广, 其表现的形式也多姿多彩。它创造一种舒适而美丽的环境, 可净化人们的心灵, 陶冶人们的情操, 培养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近十多年来, 在我国各个城市中新建的雕塑作品数以千计, 而且我国雕塑家的一些作品还走出国门、在国际机构和其他国家“落户”。在各地涌现出的一些优秀作品, 大家为之高兴;同时, 也有不少劣品存在, 人们为之担忧。杰出的雕塑常常是一个城市的标志。在中国, 装饰雕塑历史虽然不长, 但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推进, 装饰雕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2]。而在日常经济、生活中, 随着市场和人民生活的物质文化发展和对精神文明以及艺术文化的要求, 装饰雕塑的市场也日趋丰富, 需求也相应增加。商场、店铺以及寻常百姓家, 也出现了装饰雕塑的身影, 也涌现出了很多新的装饰雕塑优秀的作品。

2、环境艺术设计的实际运用

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一门新兴学科, 是二战后在欧美国家逐渐受到重视的, 它是二十世纪工业与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中, 科学、经济和艺术结合的产物。它把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作为有机的整体统一起来。当今的环境艺术设计是从人类的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的, 但人类的社会生活仍是产生环境艺术设计的母体与它所植根的土壤。每一个时代的环境艺术设计无论是所表现的内容, 还是为适应其内容而运用的形式, 都根源于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不同时代的环境艺术设计具有不同的特点, 即便是同一时代的环境艺术设计, 在不同的地区也具有不同的特点。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如经济、政治、文化、科学等, 环境艺术设计作为艺术的一个分支是一种上层建筑意识形态, 一方面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推动经济基础的变革与发展。在政治文化上环境艺术设计要受到主流政治文化的影响演变出与之相适应的风格。而在科学方面, 环境艺术设计与科学的关系也是十分紧密的。环境艺术设计与科学具有明显的差, 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一种艺术行为追求的是美, 它要满足人们精神上的审美需求;而科学追求的是真, 它要揭示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一方注重感性思维、一方注重理性思维[3]。在中国, “环境艺术设计”是指室内装饰、室内外设计、装修设计、景观园林、景观小品、建筑装饰和装饰装潢等等, 还有城市规划。尽管叫法多, 但它们的内涵相同, 都指的是围绕建筑所进行的设计和装饰活动。

环境艺术设计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主要表现在空间形象设计, 装修设计, 室内物理环境设计和陈设设计等四个方面。空间形象设计是一种空间结构的总体设计, 解决空间的尺度、比例、协调等结构问题;装修设计的总体设计的具体实施。按照空间结构的整体设计, 进行墙面、地面、天花板、间隔等处理;室内物理环境设计, 解决室内通风、保暖、温度调节等方面的工程性设计。这是保证室内环境质量的重要方面;室内陈设设计包括家具、灯具、织物、艺术陈设品, 绿化植物等。

3、材料对装饰雕塑与环境的影响

人类创造着自己生活的同时, 在不断地认识和感知过程中, 通过运用材料的不同肌理, 以及创造材料的不同肌理来装点着自己的艺术生活, 装饰雕塑就是其中之一, 它通过材料的材质肌理以及其独特的艺术造型来体现其美。材料作为一种媒介, 在装饰雕塑的审美中, 占有重要的位置, 没有它, 美就没有形象性、具体性和直观性, 就不能作用于人的感官而成为审美对象。由于作品形象的呈现是借助物质材料的而呈现的, 材料本身的机理也构成了形象呈现的一个方面, 使得与触觉相联系的质感具有了审美的意义[4]。每种物质材料都有它自己的特质, 只有当作品直接地与材料发生关系时, 物质材料才能作为观念的一部分发挥作用。而随着装饰雕塑概念的解构, 现代装饰雕塑的材料已从生态学、大地艺术、多媒体艺术等多样艺术入口, 将艺术与人的感官和环境、时间、空间等紧密地联系起来, 探索各种可能性。材料的内涵已不仅是传统的金、石、木等, 而是包括多媒体在内的各种媒介。

4、新技术在装饰雕塑中的运用与环境艺术设计的关系

装饰雕塑主要是用各种可塑材料 (如石膏、树脂、黏土等) 或可雕、可刻的硬质材料 (如木材、石头、金属、玉块、玛瑙等) , 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 其工具主要有雕塑刀、石雕凿、石雕锤、木雕刀、弓把、比例弓把、点型仪。而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人们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以及工业的发达程度, 一方面装饰雕塑的材料越来越多样, 现代装饰雕塑的材料已从生态学、大地艺术、多媒体艺术等多样艺术入口, 将艺术与人的感官和环境、时间、空间等紧密地联系起来, 探索各种可能性[5]。包括多媒体在内的各种媒介也开始广泛作用于作品中。另一方面雕刻工具也走进现代化, 切割机, 角磨机, 电转等机床或小型电动工具, 都是装饰雕塑的好帮手。新技术与环境艺术设计相辅相成, 互相促进。随着社会的发展, 时代的进步, 人们对周边环境设计的要求也不只是停留在传统观念的表面-死板的模式, 人们对环境艺术设计的要求越高, 设计相应的技术也会越高, 技术的发展与创新自然也就推动了环境艺术设计的层次。

综上所叙, 装饰雕塑和环境艺术设计适应着国际发展潮流, 满足了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有很大的发展前景与创作空间。具有极高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王雁.浅谈装饰[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 20 (6) :23-25.

[2]付苑长.解读我国城市雕塑的现状与发展[J].装饰, 2003, 19 (10) :11-12.

[3]冯嗣禹.浅谈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J].艺术研究, 2005, 25 (6) :55-57.

[4]唐国树.功能与材料-谈现代装饰雕塑的特性[J].北方美术, 1996, 25 (12) :46-48.

雕塑设计合同 第2篇

为了更好营造忠县文化氛围,发展忠县旅游文化产业,经协商,乙方按照甲方的具体要求,设计雕塑作品数件。

甲方:

乙方:

一、知识产权约定

1.乙方的初步设计方案及其定稿方案享有著作权,受到《中华人民 共和国著作权法》保护。

2.若甲方未能遵守此协议的设计费用说明,甲方对该方案不享有任 何权利,不能擅自使用或者修改使用或转让乙方设计的方案,否则,乙方有权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若甲方遵守此协议的设计费用说明,则获得该设计方案的使用权,可以转让该设计方案,但该设计方案的著作权仍归乙方所有。

二、设计费用说明:

1.若甲方采用此设计方案,并同意乙方承接此项目工程(以双方签 订该工程制作施工合同为准),此设计方案将按该雕塑工程报价的5%收取。

2.若甲方采用此设计方案,而将该设计方案转让给他人,乙方未能承接此项目工程的施工,此设计方案的设计费用将按该雕塑工程报价的10%收取。

3.在甲方提出方案的修改意见下,经乙方屡次修改设计方案未能达到甲方要求,甲方有权停止此协议,乙方不收取甲方任何费用。

4.在甲方确定设计方案,并签字确认后,非乙方原因,甲方要求修改或变更设计图纸和方案,乙方将收取一定的图纸变更费用。

5.甲方在余款未付清之前对该作品不享有任何权利,甲方在余款未 付清之前擅自使用或者修改使用乙方设计的作品而导致的侵权,乙方有权 1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三、设计成果内容

1.乙方提供最终设计方案印刷品;光盘一张(包括一份PPT演示文稿;手绘原稿扫描;)

2.乙方提供所有雕塑缩小稿件一套(根据甲方要求实施)

四、雕塑信息和造价预算

(1)红色“忠”字雕塑一件

设计尺寸:总高12.8米,宽约9米,“忠”字高9米,字厚0.5米。材质:门梁钢混结构,基座为石材。“忠”字外部不锈钢烤漆(红色),内部方钢焊接骨架。

造价预算:人民币约58万元。

(2)“忠”字图腾柱一件

设计尺寸:柱体总高12米,柱体直径2米,基台高1.2米,浮雕制作总面积约90平方米。

材质:柱体内部钢筋框架,外部GRC模块镶嵌焊接,表面仿石材效果,基台材质:内部钢混,外部表面做GRC仿石材浮雕。

造价预算:人民币约46万元。

(3)“龟“浮雕;平台四角浮雕装饰

设计尺寸:直径7米的圆形高浮雕,厚度约30cm。平台四角浮雕为

4.2米边长的直角三角形

材质:GRC,表面做仿石材效果。

造价预算:人民币约23万元。

(4)“鹤“浮;平台六角浮雕装饰

设计尺寸:直径9米的圆形高浮雕,厚度约30cm,平台六角浮雕为3米边长的三角形

材质:GRC,表面做仿石材效果。

总造价预算:人民币约26.5万元。

(5)巴蔓子铜像

设计尺寸:2米

材质:人物部分为铸铜,底座为石材或GRC。

造价预算:人民币约14.6万元。

(6)严颜铜像

设计尺寸:2米。

材质:人物部分为铸铜,底座为石材或GRC。

总造价预算:人民币约14.6万元。

(7)甘宁铜像

设计尺寸:2米

材质:人物部分为铸铜,底座为石材或GRC。

造价预算:人民币约14.6万元。

(8)秦良玉铜像

设计尺寸:2米

材质:人物部分为铸铜,底座为石材或GRC。

造价预算:人民币约14.6万元。

(9)罗广斌铜像

设计尺寸:2米。

材质:人物部分为铸铜,底座为石材或GRC。

造价预算:人民币约14.6万元。

(10)陶永梅铜像

设计尺寸:2米。

材质:人物部分为铸铜,底座为石材或GRC。

造价预算:人民币约14.6万元。

以上报价是参照2011年下半年雕塑市场平均制作价格计算

由于物价有所变动,该工程具体施工费用则按施工时的价格计算。以上雕塑总造价预算为:241.1万元人民币

设计费用若按5%计算为:12.055万元人民币

设计费用若按10%计算为:24.11万元人民币

五、付款方式

1.甲方需从合同签订之日起两个工作日内将委托设计和制作总费用的50%付给乙方(乙方收到甲方的款项后作为设计的开始时间)。

2.设计印刷和雕塑小稿完成后待甲方审查,如甲方无异议则需在一天内签名或盖章确认(以传真方式确认同样有效),确认后甲方应当即付清设计费用的全部余款。

六、双方的权利义务

甲方权利:

1.甲方有权对乙方的设计提出建议,以使乙方设计的作品更符合甲方文化内涵。

2.甲方有权对乙方所设计的作品提出修改意见。

甲方义务:

1.甲方按照合同约定支付相关费用。

2.甲方有义务提供有关企业资料或其他有关资料给乙方。

乙方权利:

1.乙方有权要求甲方提供有关企业资料供乙方设计参考。

2.乙方有权要求甲方按照合同约定支付相应款项。

3.乙方对设计的作品享有著作权,有权要求甲方在未付清款项之前不得使用该设计作品。

乙方义务:

1.乙方需按照甲方的要求进行作品稿件的设计制作。

2.乙方需按照合同约定按时交付设计印刷品和光盘以及雕塑稿件。

七、违约责任

1.甲方在设计作品初稿完成前无故终止合同,其预付的费用无权要求退回;甲方在乙方作品初稿完成后终止合同的,应当支付全额的设计费用和印刷费用。

2.乙方如无正当理由提前终止合同,所收取的费用应当全部退回给甲方。

八、不可抗力因素

甲乙任何一方由于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时,由双方协商解决,确实无法调节,则由仲裁机关裁决或根据合同法办理。

九、合同生效

本合同甲乙双方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

本合同一式二份,甲乙双方各持一份,均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十、其他未尽事宜,双方另行协商。

开户行:

账号:

甲方(盖章)乙方(盖章)

代表(签字)代表(签字)

二〇年月

论当代西方雕塑与设计的互融与共生 第3篇

一、构成主义雕塑与设计的整合

雕塑与设计明显的互渗与融合首先体现在构成主义雕塑的创作上。构成主义雕塑又名结构主义雕塑,它是指由一块块金属、玻璃、木块、纸板或塑料组合构成的雕塑,其强调的是空间中的动势,而不是传统雕塑着重的体积和量感。构成主义接受了立体派的拼贴和浮雕技法,由传统雕塑的加和减,变为组构和结合,同时也吸收了至上主义的几何抽象理念,甚至运用到悬挂物和浮雕构成物,对现代雕塑有决定性影响。

构成主义的兴起有着特殊的艺术背景。当时欧洲的后印象主义、野兽派、立体主义纷纷传播到俄罗斯,特别是未来主义艺术给年轻而富有朝气的俄罗斯艺术家们带来了很多幻想空间。未来主义的代表人物是意大利雕塑家波丘尼。他在1910年发表未来主义宣言,提倡在雕塑中寻找永久价值的“运动风格”、“雕塑即环境”和“废除确定的线条和精密刻画的雕塑”。他重申雕塑家有把形体变形或撕碎的权力,并主张运用每一种可用的材料如玻璃、木料、纸板、金属、皮革、镜子等杂物。波丘尼始终贼予雕塑一种整体的动力节奏,运用技术文明所产生的新材料来表现他的母题。波丘尼的雕塑是用木头、卡纸、金属组成的,与毕加索早期的拼贴式雕塑大相径庭。简言之,波丘尼的未来主义雕塑宣言比他的雕塑作品对俄国构成主义雕塑家似乎有着更大的吸引力。

马列维奇的至上主义艺术观点对俄罗斯构成主义雕塑也有直接的启发。他的作品简洁概括,带有一种冷静的机械感。马列维奇在他写的《非客观世界》书中称至上主义“是创造性的艺术”, “客观世界的视觉现象本身是无意义的,有意义的东西是感觉,为此要唤起感觉”。

另外,影响俄罗斯构成艺术的还有两个重要的划时代文本:沃林格尔于1908年写的《抽象与移情》和康定斯基于1910年写的《论艺术中的精神》。

1913年,弗拉基米尔·塔特林在莫斯科制作并展出了构成作品《悬挂的木与铁的形体》(也许他受到了未来主义画家波丘尼的类似绘画作品的启发),同时,杜撰出了“构成主义”一词。

罗德琴柯是塔特林的同事,他使用“非客观主义”这一术语代替“构成主义”一词,并以圈和直线组成一幅雕塑作品。

1920年,佩夫斯纳和加波发表了《现实主义宣言》: “我们对世界的感受以空间和时间的形式实现,它们恰是我们的描绘与塑造艺术的唯一目的……我们构造自己的作品就像宇宙自身的构造,像工程师建造自己的桥梁一样……在创造事物时我们摒弃……所有偶然的和局部的,只留下其中力的永恒节奏。”《现实主义宣言》明确地划定了外延,指出了非客观艺术的可能性,它适应于雕塑远甚于绘画。这篇宣言事实上是构成主义的宣言,佩夫斯奈尔说:“我们都把自己叫做构造者……我们把雕塑在空间中构建,而不是通过‘雕和‘塑……我们一直都在使用‘现实主义一词,是因为我们相信自己所做的一切表现了新的现实。”

俄国构成主义者高举着反艺术的立场,避开传统艺术材料,例如油画颜料、画布和十月革命前的图像。因此,艺术品可能来自于现成物,例如木材、金属、照片或者纸。艺术家的作品经常被视为系统的简化或者抽象化,在所有领域的文化活动,从平面设计到电影和剧场,他们的目标是要通过不同元素的结合来构筑新的现实。

构成主义分为两派:一派以“纯粹主义者”马列维奇、康丁斯基和佩夫斯纳兄弟为代表。他们认为艺术基本上是一个精神上的活动,它的工作是为了要整理出人对世界的洞察。马列维奇宣称,工业设计不可避免地取决于抽象性的创造。而且它是个“再造过程,它汲取了对当代环境的研究成果而将之理想化地描绘出来”。他们强调艺术的自由与独立性,追求艺术形式的纯粹性,反对艺术为政治服务。另一派以塔特林和罗德钦柯为代表,他们坚持艺术家必须成为技术纯熟的工匠,他必须学习使用现代工业生产的工具和材料,用他的热情与能力直接为无产阶级的最大利益服务。这些“艺术家/工程师”必须为生活本身带来和谐,把工作转变成艺术,将艺术转变成工作。他们认为,所有艺术家应该“进入工厂,那里才有真实的生命”。艺术同时也将为构筑新社会服务。因此,传统提供愉悦经验的艺术概念必须被抛弃,取而代之的是工业生产,这与新社会和新政治秩序是密不可分的。例如塔特林为某类型热炉的建造,发明不同的设计,意图以最小量的燃料输出最大的热值。构成主义雕塑对于工业设计的重要意义为:他们的目的是将艺术家改造为“设计师”。

俄罗斯构成主义雕塑的最早实践者是塔特林,他于1913年来到巴黎,曾多次拜访毕加素。他发现毕加索在1912年用吉他、酒瓶、纸壳、绳子、金属、木材等随意制作的许多立体主义作品时,便马上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认为雕塑作品除了使用传统的体块手法外,还可以用现成品构成纯粹的空间形式。毕加素试验性的拼贴式雕塑成了塔特林孕育构成主义雕塑的最初动机。

塔特林回国后,立即用纸板、木材、金属表面罩上石膏、釉面和玻璃创作了西方现代雕塑。同年,塔特林在莫斯科展出了这些作品。他把作品安在展厅的真实环境之中,背景选用拐角一隅,将构成品用铁丝悬挂在两墙之间,墙的成角平面在空间构成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可惜这些作品大部分没有被保留下来)。同时他首次使用了“构成主义”一词,构成主义就这样在俄罗斯诞生了。塔特林以他的构成主义雕塑作品完成了一次观念上的转变,那就是严格摈除任何再现的意图。其作品没有立体主义雕塑家在作品里表现的主题、寓意和情感,并且改变了传统的体块概念,主张用形式的功能作用和结构的合理性来代替艺术形象。

1919年,塔特林受苏维埃艺术委员会的委托设计了一座纪念十月革命的纪念碑。他于1919年底完成了这项设计,当时第三国际刚刚宣告成立,他便将设计命名为《第三国际纪念碑》。按照塔特林的设计,这座400米高的纪念“塔”将是一个用钢铁制造的两股相互交错的格架式螺旋体的空间结构组成的形体,在螺旋钢架的内部悬挂着三个玻璃几何体。塔特林以巨大的尺度来表现革命精神的崇高志向,以倾斜式的大胆构图来表现巨大的动感,使得整座纪念碑仿佛具有了冲破地心引力的宏伟气势。其中材料的运用也被赋予了某种内涵,如钢铁象征着无产阶级坚强的意志,玻璃则象征着无产阶级明净的意识。塔特林将点、线、面和钢铁、玻璃等视为同等主题的要素,正如塔特林所说的:“通过这些重要的基本材料的结合,表达了一种紧凑而壮丽的简单性,同时也表达了一种关系,因为这两种材料都生于火,形成了现代艺术的要素。”塔特林《第三国际纪念碑》的创作证明了在意识形态建构的初期可能会产生对建筑具有积极作用的因素。

实际上真正建立起俄罗斯构成主义体系,并在传播、发展、壮大过程中做出过突出贡献的是佩夫斯纳和加波兄弟俩。佩夫斯纳于1913年前往巴黎,不仅观看了意大利雕塑家波丘尼举办的“建筑性构造”展览,还认识了立体派雕塑家阿希彭克,并与立体派“黄金分割小组”有了密切的联系。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和弟弟加波一起到了挪威,在奥斯陆,兄弟俩在认真地酝酿构成主义雕塑的创作手法,直到他们1917年回到俄国。1936年,加波到了英国,他开始使用一种新的塑料网绳材料,作品体现出一种明快亮丽和因网绳交织在一起而产生的飘柔感,在空间平衡了固体部分。

加波一直认为雕塑应与室外和周围环境结合起来,而不是仅作为静态的整体。1946年,加波移居美国。19 51年,他为荷兰鹿特丹比因霍夫百货商店门前设计一座金属构成雕塑。他在大尺寸的构成中只能采用钢架结构。应该说,加波为构成主义艺术家提供了智慧的支柱,这些支柱就是他那些伟大的雕塑作品,这是在经历了漫长的时期以后人们才认识到的——直到1965年,他的综合作品展得以在欧洲展出。其作品先是在阿姆斯特丹展出,后又在慕尼黑、杜尔斯堡、苏黎世、斯德哥尔摩、伦敦展出。

构成主义雕塑将雕塑创作与设计因素有机结合起来,进而反叛了传统的雕塑理念,掀起了雕塑界的一次巨大的革命,时至今日仍有不可替代的艺术影响。

二、极简艺术、大地艺术、景观雕塑与当代设计的同构

(一)极简艺术与设计

雕塑与设计明显的互渗与融合还体现在极简艺术、大地艺术等新样式上。20世纪60年代,西方艺术界也出现了新的震荡,极简艺术、大地艺术等成为艺术界的新动向。极简主义是一种以简洁几何形体为基本艺术语言的艺术运动,最早出现于绘画,而发展的高潮集中表现在雕塑。极简主义是一种非具象、非情感的艺术,主张艺术是“无个性的呈现”,以单一简洁的几何形体或数个单一形体的连续重复构成作品。极简艺术是对原始结构形式的回归,他主张回到最基本的形式、秩序和结构中去,这些要素与空间有着很强的联系。大多数的极简艺术作品运用几何的或有机的形式,使用新的综合材料,具有强烈的工业色彩。极简主义主张艺术作品不是作者自我表现的方式,它采用简单平凡的四边形或立方形消隐具体形象以传达观念的可能性,使用重复或均等分布的手法,物料方面则尽量减少加工。著名的极简艺术雕塑家有卡罗、莫里斯、贾德等。这些人的思想和作品不仅促进了大地艺术的产生,而且影响了二战后的景观设计。

(二)大地艺术与设计

20世纪60到70年代,美国的一些雕塑家开始走出画廊,来到遥远的牧场和荒漠,创造一种巨大的超人尺度的雕塑——大地艺术。大地艺术又称“地景艺术”、 “土方工程”,它是指艺术家以大自然作为创造媒体,把艺术与大自然有机的结合创造出的一种富有艺术整体性情景的视觉化艺术形式。

大地艺术产生之初,艺术家追求的是通过远离世俗社会为艺术创作带来纯净的土壤。但是当这一形式获得极大成功和认可后,它又回到了世俗社会,逐渐成为改善人类生活环境的一种有效的艺术手段,成为让人愉悦的公共艺术品。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一批艺术家和设计师从各个角度尝试雕塑与环境设计的结合,产生了最初的一些大地艺术作品,比较典型的是拜耶和克拉默的作品。

1955年,艺术家拜耶(1900-1987)为亚斯本草原旅馆设计了两个环境作品, “大理石园”和“土丘”。大理石园是在废弃的采石场上矗立的可以穿越的雕塑群,土丘是一个大地作品,直径12米的圆形土坝内是下沉的草地,里面布置了一个圆形的小土丘和圆形的土坑,以及一块粗糙的岩石。这个作品对年轻一代的大地艺术家海泽和史密森等人产生了影响。

拜耶后来一直致力于推动大众景观的艺术化。20世纪70年代末,拜耶在一公顷的米尔溪土地工程(1979-1982)中,将西雅图郊外肯特城的一条受侵蚀的溪流改造成一个既可蓄洪的盆地,又是一个公共娱乐公园的一部分。拜耶在溪流的上游创作了一组大地雕塑,在洪水期会被淹没,而在旱季会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草地公园。

1959年,在瑞士苏黎士的园林展上,瑞士景观设计师克拉默设计了一个名为“诗人的花园”的展园,草地金字塔和圆锥有韵律地分布于一个平静水池的周围。作者的意图是将现代几何的诗意运用到园林中去,其结果是三维抽象几何形体构成了一种与众不同的空间感受。观者在“诗人花园”中通过时,对它的感觉与其说是园林,不如说是大地雕塑。

华盛顿的越南阵亡将士纪念碑是70年代“大地艺术”的优秀作品之一,正如设计者林樱所说,这个作品是对大地的解剖与润饰。

早期的大地艺术作品往往置于远离文明的地方,如沙漠、滩涂或峡谷中。1970年,艺术家史密森的“螺旋形防波堤”是一个在犹他州大盐湖上用推土机推出的458米长、直径50米的螺旋形石堤。人们参观它的时候,第一印象不是一件新的美术作品,而是一件极端古老的作品,似乎这个强加在湖上的巨型“岩石雕刻”自古以来就在那里。

1977年,艺术家德·玛利亚在新墨西哥州一个荒无人烟而多雷电的山谷中,以67米×67米的方格网在地面插了400根不锈钢杆。每根钢杆都能充当一根避雷针,在暴风雨来临时,形成奇异的光、电、声效果。这件名为“闪电的原野”的作品赞颂了自然现象中令人敬畏的力量和雄奇瑰丽的效果。

著名的“包扎大师”克里斯多夫在长达40年的时间里,一直致力于把一些建筑和自然物包裹起来,改变大地的景观,作品既新颖又气势恢弘。他在1972-1976年制作的“流动的围篱”,是一条长达48公里的白布长墙,越过山峦和谷地,跌荡起伏,最后消失在旧金山的海湾中。

1995年,德国画家霍德里德和雕塑家施拉米格因飞机起降的瞬间产生灵感,在慕尼黑机场附近塑造了大地艺术作品“时间之岛”。这是一个300米×400米的在大地上犁出的图案。当飞机腾空飞向蓝天或是缓缓滑翔降落地面时,乘客能看见这个富于动感的地标,引起诸多的遐想,亦增强了对慕尼黑的美好印象。

大多数大地艺术作品地处偏僻的田野和荒原,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能够亲临现场体会它的魅力,而且有些作品因其超大的尺度,只有在飞机上才能看到全貌,因此,大部分人是通过照片、录像来了解这些艺术品的。在一个高度世俗化的现代社会,当大地艺术将一种原始的自然和宗教式的神秘与纯净展现在人们面前时,大多数人多多少少感到一种心灵的震颤和净化,它迫使人们重新思考一个永恒的话题——人与自然的关系。

大地艺术既可以借助自然的变化,也能改变自然。它强调与自然的沟通,利用现有的场所,通过艺术的手段改变了它们的特征,创造出精神化的场所,为人们提供了以不同的方式体验和理解他们原本熟悉的平凡无趣的空间形式,非常富于浪漫主义的色彩。

大地艺术继承了极简艺术的抽象简单的造型形式,又融合了过程艺术、概念艺术的思想,成为艺术家涉足景观设计的一座桥梁。在大地艺术作品中,雕塑不是放置在景观里,艺术家运用土地、岩石、水、树木和其它材料以及自然力等来塑造、改变已有的景观空间,雕塑与景观紧密融合,不分你我,以至于目前许多景观设计的作品也同时被认为是大地艺术。

(三)景观设计与景观雕塑

雕塑与设计明显的互渗与融合也体现在景观雕塑的设计上。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雕塑在内涵和外延上都有相当大的扩展,雕塑与其他艺术形式之间的差异已经模糊了,特别是在景观设计的领域里。建筑师、景观设计师和城市规划师们逐步认识到,大尺度的雕塑构成会给新的城市空间和园林提供了一个很合适的装饰,雕塑家也就有越来越多的机会为新的城市广场和公园创作一些供人欣赏的景观作品,摩尔、考尔德、野口勇等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较早尝试将雕塑与景观设计相结合的是艺术家野口勇(1904-1988)。这位多才多艺的日裔美国人一直致力于用雕塑的方法塑造室外的土地,在许多游戏场的设计中,他把地表塑造成各种各样的三维雕塑,如金字塔、圆锥、陡坎、斜坡等,结合小溪、水池、滑梯、攀登架、游戏室等设施的布置,为孩子们创造了一个自由、快乐的世界。

野口勇最著名的园林作品是他于1956年设计的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庭院。这个0.2公顷的庭院是一个用土、石、水、木塑造的地面景观。今天,庭院已经因树木长得太大而不易辨认了,但是树冠底下起伏的地平面的抽象形式,仍然揭示了艺术家将庭院作为雕塑的想法。1983年,野口勇在加州设计了一个名为“加州剧本”的庭院。在这个平坦的基本方形的基地上,野口勇把一系列规则和不规则的形状以一种看似任意的方式置于平面上,以一定的叙述性唤起人们的反应。野口勇曾说:“我喜欢想象把园林当作空间的雕塑。”他是艺术家涉足景观设计的先驱者之一,他的作品激励了更多的艺术家投身景观领域。

女艺术家塔哈(1936-)20多年来一直从事“特定场地的建筑性雕塑”的创作,创作了独特的室外雕塑与景观艺术相结合的作品。她的灵感来自于大海退潮后在沙滩上留下的层层波纹、丘陵地区典型的农业景观——梯田、海边岩石上贝壳的沉积、鸟类的羽毛以及自然界中各种层叠的天然物。因此,她的作品大多是基于各种形式(曲线的、直线的、折线的、层层叠叠)的复杂台地,形成独一无二的有趣硬质景观。

苏格兰诗人、艺术家芬莱(1925-)于1967年开始建造的小斯巴达花园,充满了具有象征意义的雕塑物和有隐含意义的铭文。他通过将诗、格言和引文刻在花园里把自己的理解和看法融入景观之中,与中国古典园林中的题刻有异曲同工之处。

在当代的景观设计师中,受极简主义影响最大的是当前活跃在美国景观设计领域的著名设计师沃克(1932 )。沃克对艺术抱有极大的兴趣,西方古典园林,特别是勒·诺特(1613-1700)的园林、现代主义、极简主义和大地艺术共同影响了沃克的景观设计。20世纪60年代末,沃克开始对极简主义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发现极简艺术中的视觉和精神词汇与自己对现代主义的理解,如简单、清晰和形式感在本质上非常协调,极简艺术中最常见的手法“序列”——某一要素的重复使用或要素之间的间隔的重复在景观设计中是非常有效的。

沃克的极简主义景观在构图上强调几何和秩序,多用简单的几何母题如圆形、椭圆形、方形、三角形或者这些母题的重复以及不同几何系统之间的交叉和重叠。他在材料上除使用新的工业材料如钢、玻璃外,还挖掘传统材质新的魅力。通常所有的自然材料都要纳入严谨的几何秩序之中,水池、草地、岩石、卵石、沙砾等都以一种人工的形式表达出来,边缘整齐严格,体现出工业时代的特征。种植也是规则的,树木大多按网格种植,整齐划一,灌木修剪成绿篱,花卉追求整体的色彩和质地效果,作为严谨的几何构图的一部分。

沃克作品中最富极简主义和大地艺术特征的无疑是在1979年设计的哈佛大学泰纳喷泉。他用159块石头排成了一个直径18米的圆形的石阵,雾状的喷泉设在石阵的中央,喷出的细水珠形成漂浮在石间的雾霭,充满了史前的神秘感。这个设计明显地受到极简艺术家安德拉于1977年在哈特福德创作的一个石阵雕塑的影响。设计虽然简单,但形成的景观体验却丰富多彩,伴随着天气、季节及一天中不同的时间,有着丰富的变化,使喷泉成为体察自然变化和万物轮回的一个媒介。

现任哈佛大学景观规划设计系主任的美国景观设计师哈格里夫斯的设计备受各方关注,被认为是生态主义与大地艺术的综合。哈格里夫斯受到大地艺术家史密森的很大影响,从史密森的作品中,他领悟到“各种元素,诸如水、风和重力都可以进入并且影响到景观”。史密森对自然进程的关注启发了他,他意识到文化对自然系统会产生潜在的伤害,而生态学的方法又无视文化而远离人们的生活。他开始致力于探索介于艺术与生态两者之间的方法。

哈格里夫斯的设计常常通过科学的生态过程分析,得出合理而又夸张的地表形式和植物布置,在突出了艺术性的同时,也遵循了生态原则。在一些滨水景观设计中,他分析河流对河岸的侵蚀,概括出树枝状的沟壑系统,以此为原形创作了雕塑化的地形,并运用到水滨环境中,表达出水的流动性,既产生了富有戏剧性的艺术效果,同时从理论和实践上来看,也是减少水流的侵蚀的一种措施。如在1988年开始建造圣何塞市中心区的瓜达鲁普河公园中,哈格里夫斯将河岸塑造成具有西部河流特征的编织状地貌。地形的尖端部分指向上游,以符合水利学原理,在洪水到来的时候,它们可以减缓河水的流速,而洪水消退时,这些地形能够组织排水。哈格里夫斯的作品将文化与自然、大地与人类联系在一起,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系统。他的作品有意识地接纳相关的自然因素的介入,将自然的演变和发展的进程纳入开放的景观系统中。

20世纪90年代,荷兰景观设计师盖尔茨(1960 )领导的West8景观设计事务所承担了鹿特丹围堰旁的景观设计。基地原有的乱沙堆被平整后,上面用当地渔业废弃的黑色和白色的贝壳相间铺成3厘米厚的色彩反差强烈的几何图案,图案与大海的曲线也形成对比。不同色彩的贝壳吸引着不同种类的鸟类在此为巢栖息。原来废弃地上遗留下来的工厂建筑、码头和沙堆的混乱景象,变成在深浅不同的贝壳上飞翔栖居着各种鸟类的充满生机的景观。像众多的大地艺术作品一样,通过自然力的作用,若干年后,薄薄的贝壳层会消失,这片区域将成为沙丘地。

建筑评论家詹克斯(1939 )于1990年建造的位于苏格兰西南部的私家花园,以深奥玄妙的设计思想和艺术化的地形处理而著称。波浪线是花园中占主导地位的母题,土地、水和其他园林要素都在波动。这个花园表达了詹氏在其著作《跃迁的宇宙的建筑》中提到的诸如波动、折曲、叠合、自组、生态等多种思想和“形式追随宇宙观”的观点,而且也创造了富有诗意的独特的视觉效果,是詹克斯和他的夫人——园林历史学家克斯维科的形态生成理论、混沌理论、宇源建筑和风水堪舆思想的综合体现。

不可否认,景观设计是从雕塑发展而来的,但与一般意义上的雕塑不同的是,景观雕塑与环境结合更加紧密,是雕塑与景观设计的交叉艺术。景观设计的思想和手法在当代城市的规划设计发展中起到了不可忽略的作用,促进了现代城市规划设计的发展。

艺术、功能和科学是现代景观设计追求的三个目标。在经过了现代主义的洗礼之后,功能主义已成为景观设计的普遍准则。然而过多地侧重功能,景观的面貌不免流于平淡。景观要不断发展,艺术和科学就成了突破的方向。许多景观设计师都借鉴了现代雕塑的思想与手法,他们的设计或是巧妙地利用现代雕塑的语言,塑造雕塑般的景观,或是追求简单清晰的结构和严谨的构图,产生独特的视觉效果,也有一些景观设计作品表现出大地艺术的非持久和变化的特征,人们在这样的景观空间中有了非同以往的体验。

景观设计中环境与雕塑的关系 第4篇

关键词:环境,景观雕塑,协调性,审美

一、环境与雕塑的辩证关系

黑格尔曾经说过“艺术家不应该把雕塑作品完全雕好, 然后在考虑把它摆放在什么地方, 而是在构思时就要联系到一定的外在世界和它的空间形式和地方部位。”这句话告诉我们设计师在设计时不应局限在雕塑形体的空间表现及艺术处理上, 更要考虑雕塑放置的具体环境空间中各种因素之间关系的协调性。不讲究整体环境审美效应的雕塑是不成功的。

环境艺术学中所指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人工环境以及人文环境。自然环境指自然界原有的风貌如山水、树木、河流、地貌、风力、气候等。人工环境指人主观创造的实体物质环境, 包括道路、广场、绿地、树木、建筑等。人文环境是指人创造的非实体的环境, 包括地域文化、民族传统、历史沉淀、民风民俗、宗教信仰。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皆属于雕塑放置空间的硬环境, 决定着环境雕塑的体量、尺度、材质、形式、放置位置和方式。而人文环境涉及面广, 是构成环境雕塑文化品位、思想内涵、题材范围的重要依据。

一个放在环境中的雕塑, 因为有了环境因素的参与, 才成为具有公共性质的艺术品。正因为有了环境, 雕塑才有了公共价值。同时, 雕塑也对环境有一定的反作用,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能够起纪念事物、传播文化、教育民众的作用;2、雕塑能够美化环境、美化生活、陶冶情操;3、雕塑能够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

二、把握环境与雕塑的协调关系

1、明确雕塑在环境空间中的作用

一个雕塑如何设计, 首先应考虑雕塑和环境空间的关系, 这个比雕塑本身的造型重要。要明确所设计的雕塑在环境中扮演什么角色, 是围合、分割空间、还是起导引、凝聚的作用。角色决定雕塑的样式。一个环境的主题和内容说明了其性质和特征, 回答了“这里为什么是这样的?”“在这里我们能做什么?”的问题。景观与雕塑在主题和内容之间要有一个协调、统一的联系。这种联系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理想、共同的文化标准和共同的认知语言。雕塑作为景观的一部分, 不能脱离环境主题, 否则雕塑在这个环境中的成立性会受到质疑。

2、雕塑与环境协调对比关系

主从与重点的协调。景观要素包括植物、雕塑、建筑、水体、路面、设施小品等。每一个要素根据景观环境的内容和形式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体量关系和所处位置, 从而达成一种协调性的统一整体。要明确环境的主题内容要表达什么样的一种效果, 通过个因素的安排达到想要的效果。均衡的协调。均衡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种基本形式。静态的均衡是指在景观环境中以构图、空间体量、色彩搭配、材质等组合而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平衡关系。动态的均衡强调时间和运动这两个方面因素, 在景观环境中视点不是固定在一点上的, 而是在连续运动的过程中来完成的, 光线、风、天气、温度都是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的。雕塑的构图、体量、色彩、材质等都要与所处的空间环境产生一种均衡感。韵律与节奏的协调。韵律美的表现形式很多, 如连续的、重复的、渐变的等。环境景观和雕塑可以根据这些规律加强与整体的统一性, 又可以求得丰富多彩的变化。

3、人的参与性

置身于公共环境中的雕塑不应该让人被动的接受, 而应该让人让人们主动参与其中。雕塑的现代空间艺术语言, 给人们的参与创造条件和机会, 让人们接近或者进入雕塑, 使冰冷的雕塑充满活力。使人们会从一种新的角度去观察和欣赏雕塑, 思考环境与人和雕塑三者的关系, 由此获得新的审美体验。

三、不同功能的景观环境内设计不同的雕塑内容和形式

1、广场环境中的景观雕塑

城市中心广场是城市区域中重要的互动交流场所, 又是最能体现区域文化特征和人文特点的地方。这里人流集中, 也是雕塑艺术能发挥巨大感染力的地方。所以在这样的地方一般放置城市历史典故, 意义比较重大、具有地方文脉特征和地方风情的纪念性雕塑和城市标志性雕塑。相对内容选题上要求比较高, 空间上比较开阔, 适合放置尺度比较大, 造型比较有张力的雕塑造型。如环城西苑的秦腔脸谱图, 体现了陕西地区区域文化特征和人文特点。再如环城西苑的“陕西八大怪”人物雕塑, 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充分体现了陕西地方风情。尤其是其中的“面条宽的像裤带”为主题的景观小品雕塑, 尺度比较大, 造型比较有张力。

2、商业区环境中的景观雕塑

在商业环境区域中, 雕塑往往是为了陪衬商业气氛, 提升商业文化内涵的, 在空间上往往受到限制, 所以在雕塑设计上要考虑到尺度的制约和人流的流动方向, 以及环境建筑背景和交通设施等。如长沙某步行街街景雕塑, 把雕塑人物作为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的一员;把人物作为街上卖油茶的商家;把人物作为街上修鞋的人。人物形象很好的衬托了商业气氛。在尺度方面与真人差不多大, 在有限的空间内画龙点睛式的提升了商业文化。

3、交通枢纽环境中的景观雕塑

城市中的交通枢纽有火车站、机场、公路出入口等地方, 人流和车流频繁, 能够扩大雕塑作品的影响。但由于人们不能较长时间的停留, 车流转瞬即逝, 并不是城市雕塑作品最理想的放置地方。可以安放一些简洁明快、轮廓清晰的作品, 作品不宜过于在细部变化强调丰富, 构思不宜过于曲折含蓄。形态强烈鲜明, 一眼就能留下深刻影响作品较为适宜, 如上海世纪大道上的《日冕》。第一次去就会给人留下强烈深刻的印象, 作品明快醒目, 寓意深远。这样的作品能使人们对城市有美好而深刻的记忆。不同城市都有其不同的标志性雕塑作品, 在人们不能长时间逗留的地方设置城市标志性雕塑可以给游人提醒方向, 加深对这个地方的记忆。

4、社区环境中的景观雕塑

随着城市化的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城市社区的文化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 社区的环境雕塑建设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如火如荼的发展起来。社区雕塑设计, 在内容上要更贴近百姓, 形式上力求简洁, 尺度相对要小, 雕塑具有亲和力, 可以适当结合功能性和娱乐性。如在社区里设计小动物的雕塑形象是小朋友们最喜欢的, 或将人们丰富的业余生活以雕塑形式展现出来, 这样的小主题雕塑内容丰富贴近人生活使人倍感亲切, 形式和内容都符合社区居民心理。

5、园林环境雕塑

园林包括公园和各种形式的绿地, 公园是城市中封闭的绿地。雕塑宜用小品性题材, 积极考虑绿地植被、公园湖泊、地势环境综合因素, 设计应考虑到休闲性和一定的实用性。如大唐芙蓉园内的《长安丽人行》图组, 雕塑表现的是盛唐阳春三月姑娘女子们去郊外踏青的场景。雕塑放在芙蓉湖边的草地上, 错落有致, 体量适宜, 人物形象生动多样, 质感饱满圆润使人们赏心悦目。让人体会那湖边郊外阳春三月踏青的场景, 丰富了环境给人的意境。

参考文献

[1]黑格尔.美学 (第三卷) 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6, 1, P111.[1]黑格尔.美学 (第三卷) 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6, 1, P111.

[2]张祖刚.中国城市历史文化的延续和发展[J].建筑学报, 1994.[2]张祖刚.中国城市历史文化的延续和发展[J].建筑学报, 1994.

[3]刘骥林.环境雕塑[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 2007, 1.[3]刘骥林.环境雕塑[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 2007, 1.

[4]陈辉.环境雕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3.[4]陈辉.环境雕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3.

外国雕塑撷英教学设计 第5篇

----外 国 雕 塑 撷 英

炎刘中学 沈维锐 2013年4月 12日

教学目标:

1、了解外国古代雕塑的主要类别、发展状况、突出成就及不同民族雕塑的主要特点;

2、领会不同地域雕塑在表现形式及审美观念上的差异;

3、能够识别外国重要雕塑作品的风格、特点及时代特征,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陶冶情操,提高艺术素养和审美感知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对外国雕塑的重要作品及其特点有所了解,能够识别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重要雕塑作品,加深对世界艺术多样性的理解。

教学难点:使学生领会不同民族雕塑与特定的宗教、审美观念、生活习俗的联系。教学环节:

一、导入新课

运用课件播放视频资料导入本课内容《外国雕塑撷英》

提问:画面出现的是什么场景?为什么这组雕塑会出现在奥运会上?(学生思考、回答)

二、讲授新课

1、根据图片中雕塑作品分析这些雕塑分别属于哪个古代国家或时期的?

外国雕塑往往都带有鲜明的民族性或地域特征,相信很多同学对此都会有所了解,那么,请你说说看——这些雕塑分别属于哪个古代国家或时期?

要求:分成5个组,分别是古埃及雕塑研究小组、两河流域、古印度雕塑研究小组、古希腊雕塑研究小组、文艺复兴雕塑研究小组、17—19世纪雕塑研究小组。学生观看并根据图片说出对应的国家或时期,学生分组讨论并选出组长

组长负责讨论时的记录,同时选出一名发言人回答问题,其他同学注意听或进行补充 教师倾听汇报结果并进行补充

教师:请古埃及雕塑研究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播放图片 学生(古埃及雕塑研究小组):介绍《拉霍特普王子与王妃像》、《哈弗拉金字塔前的狮身人面像》

总结古埃及雕塑的特点:神圣不可侵犯的、神秘、气势恢宏 教师:请两河流域、古印度雕塑研究小组发言并播放图片

两河流域、古印度雕塑研究小组:介绍《人首翼牛》、《受伤的狮子》

总结两河流域雕塑的特点:充满装饰美 介绍《舞王湿婆》 总结古印度雕塑的特点:富有宗教气息

教师:请古希腊雕塑研究小组发言,播放图片

古希腊雕塑研究小组:介绍《命运三女神》总结古希腊雕塑的特点:理想化 教师补充讲解

古希腊的民族特点对雕塑艺术的影响

随意、自然的生活、运动方式。坦荡、无邪的看待人体„希腊雕塑中多是裸体。

城邦之间的战争„注重体育锻炼„雕塑作品多运动题材。艺术表现注重人体的力量,肌肉的纪实。“神是最完美的人”的宗教信仰„追求自然完美的生活„不注重面部刻画,在艺术上追求一种标准的、理想的美。

请文艺复兴雕塑研究小组发言,播放图片

文艺复兴雕塑研究小组 :介绍《大卫》 总结文艺复兴雕塑的特点:雄健有力、弘扬人文主义 请17—19兴雕塑研究小组发言,播放图片

17—19兴雕塑研究小组:介绍《阿波罗与达芙妮》、《马赛曲》 总结特点:题材得到拓展,形式多样

教师:每个研究小组的回答都很精彩,由学生评出最好的一组

三、课堂小结

景观雕塑设计方案的探讨 第6篇

关键词:景观雕塑;布局设计;设计手法

中图分类号:J31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9-0051-01

城市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城市景观雕塑设计的风格也越来越多,运用写实、象征、抽象的表现形式,在创作设计过程中,借用民族传统与吸收外来手法兼备。城市景观雕塑成为人们欣赏艺术的窗口,让广大民众都拥有享受艺术美的权利,从而提高了民众的生活品位,提升了城市的艺术内涵。

近年来随着我国的城市雕塑迅速发展,出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问题。例如,城市雕塑设计建设缺少计划性,随意性、盲目性很大,城市雕塑设计的整体建设水平不高,城市雕塑建设机制不健全,这些导致景观雕塑设计缺少精品。针对以上问题,做以下探讨:

一、景观雕塑采用点线面的布局设计

布局规划设计应具体从城市景观雕塑规划设计的点、线、面出发。面就是根据城市不同功能来划分的区域,突出每一部分的特色;线就是把区域内相同商业性质的串联一起,形成特色带;点就是根据具体地方,展现具体内容。由政府区、商业区、工业区、科技区、文化区、教育区、居民区、街头绿地的城市空间划分,根据分区,逐步规划设计,设计一些与每个区域相适应的景观雕塑,从而提升整个城市的形象。

二、景观雕塑设计题材的选取

城市景观雕塑设计的题材选取非常广泛,凡是与该城市的地域特色、历史文化、民间传说、风俗习性、文化艺术等有关联者皆可成为创作设计的题材。可以建立科技教育文化题材库、自然环保题材库、淳朴民俗生活题材库等等,这些都可以成为城市景观雕塑创作设计的丰富题材库。

(一)结合地域性。城市景观雕塑作为城市中重要视觉中心之一,无论从创作形式还是寓意内涵都要求具有强烈的地域性特点,这些顺应了人内心的自然要求。因此,在城市整体的规划中一定要注意符合本土特色,不能脱离当地风土人情,同时也要展现出景观雕塑自身特有的气息。所以,我们在对城市景观雕塑进行设计时,一定要结合地域性特征,挖掘出独特的韵味,培养灵感,来进行奇特雕塑的创作,使城市景观雕塑真正地成为一件代表城市灵魂的高尚艺术品,用它来增添城市的美丽。

(二)注重本土人文性。景观雕塑的设计应该展现出一个城市本土的文化内涵。人们称雕塑是展现城市的一扇窗户,从这扇窗户可以看到这个城市所特有的文化韵味和人文气息,它是帮助我们解读城市传统历史和地方文化最为鲜活的教科书,这正是城市雕塑存在的意义。因此,优秀的城市雕塑作品所传达给我们的不仅是外型设计的精美,其蕴含丰富的地域性特色也展现出一个城市的精神追求和时代向往,从而突出一个城市的品位。

(三)景观雕塑与环境和谐共生。艺术家应充分考虑景观雕塑外在世界与它的空间形式和地方布局相统一,因为景观雕塑是一个融空间、时间、社会和人物的综合性艺术,是一个许多因素的集合。景观雕塑一般在户外设置后基本固定,因此,在规划建造时要考虑选址、位置、形状、大小、颜色等各个方面,在设计时都要统筹考虑相互之间的结合。所以,要想真正达到协调环境与城市景观雕塑的关系,让雕塑和周围的环境相和谐,这就需要我们不仅要用整体的眼光进行城市规划设计,同时也要考虑相关的环境因素,使景观雕塑与环境形成一种外在的完美搭配和内在精神相容的共鸣。

(四)体现公共性。城市景观雕塑是放置在公共环境中的可以冲击人们视觉与震撼人们心灵美感的雕塑艺术作品,设计者必须在设计环节和公众进行互动,因为大众是最贴近生活的人群。所以,鼓励公众参与竞赛,集思广益,让公众切身地感受到自己也是城市的设计者,创作出了真正符合公众审美倾向的雕塑作品。艺术家在创作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雕塑艺术设计的制作,把多元化的审美方式和价值观带入到景观雕塑的创作中去,满足公众参与的需要,最终实现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融合。

(五)加入情感化。“情感”是从人的角度出发,向外界展示人内心所想的东西。情感化顾名思义是以人为本,是建立在人的情感基础上对雕塑进行的设计,把人的思想和情感表现在雕塑上。简而言之,情感化是一种思想、感情的交流,是一种生活方式,最终会和所需要的事物产生共鸣。情感化设计主要有以下几种:①本能情感设计,是指本能的使人对物产生的情感,形成一种最接地气的内心感受,这就需要我们广大设计师把握好作品的直接特性,使雕塑设计的作品与民众的感情基调相配合,并将其融入到作品的创作之中。②行为情感设计,是指通过人为的突出一些让人们感兴趣的设计,引导人们参与其中,唤起民众内心的一种心理感受,引发民众情感上的共鸣。③反思情感设计,是指雕塑设计的造型引起人的反思,它所包含的某些信息或者造型本身的一些方面能够激发民众的思考和感受,这种感受是比之前两种情感设计方式更高级、更深层次的心理感受,会给民众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

三、景观雕塑采用叙事性的设计手法

“叙”就是叙说,“事”就是故事,“叙事”就是诉说一个故事,“叙事”的最终产物是一个有结构、有情节的文本,它是人类传达信息的基本方式之一,是将文学上的叙事手法运用到景观设计上来,是景观雕塑设计上的一次创新性的尝试。叙述性的景观雕塑设计手法分为以下两种:

(一)时间叙事。根据故事的时间顺序依次安排故事场景,组织游览流线,使故事情节的发展有条不紊地展开,让人们在这种叙述情节的引导下去逐步感受各个细节部分的氛围变化和情节的递进。

(二)空间叙事。空间上的叙事和时间上的叙事是相辅相成的。人漫步时,随着故事的发展必然会产生空间的转移,就是空间移动。一般来说,人对一件事物热衷长了,会产生一段疲劳期,所以,需要一段缓和段来调节,即所谓的“间断休息”。作为景观雕塑设计来说,对故事的节奏和停顿要把握得很清楚。设计者在构筑故事场景的时候,要改变相互之间的间距和密集度的平均分布,结合故事的本身突出更多丰富的情节,尽可能创造更多的事件发生机会,增加情节的丰富性和趣味性。在景观节点与景观节点之间的过渡衔接处分散布置一些其他雕塑,形成一种插入空间的雕塑,作为故事承上启下的关键点,同时也形成了导向功能。

雕塑与设计 第7篇

1.1 雕塑为现代园林景观传达一种理念

雕塑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现代景观设计中, 从微观的层面看, 就像有一个现代雕塑景观在数学书中, 有一个直接的函数告诉。比如说:书中提到的反应元大都公园祭祀石, 在现实中是一个有一定数量的雕塑群体, 这让来此参观者仿佛身临其境, 这是最直观也最直接的表示, 是语言所无法描述的。这就是现代的景观设计, 它融合了雕塑和景观花园等元素, 就像是一座现代化的场景花园, 其中雕塑就是演员, 而整体的花园就是舞台, 演员们在舞台上尽情地发挥和表达。

1.3 雕塑艺术在现代园林景观中满足公众审美需求

在现代, 景观雕塑不仅能够美化环境、装饰空间, 更是能满足人们日益挑剔的审美需求, 因而引起了公众的关注。公众竭力想在如何表达思想审美和艺术家之间寻找一个平衡, 并加深雕塑与现代景观的互动, 这也是现今雕塑家最需要考虑的问题。

2 如何实现现代雕塑和现代景观的融合

2.1 实施现代雕塑和景观之间的公共性质

现代雕塑和景观想要在公众许可下进入公共空间, 必须是用一种双方都能接受的形式, 找到两者之间的一个结合点。艺术家的个人经验和大众市民的审美经验很难避免冲突, 而且艺术家的思维在与设计有关的东西上, 通常都会追求个性, 习惯自我表达, 其实验材料和探索方式都远远超出传统的公共工程知识的容纳程度。如果任其完全沉浸在艺术家的自我表达中, 那么到最后就只有一个实验艺术。但是现实中, 除艺术家需要自觉地与公共环境相融洽, 全社会也必须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公众意识。

要保证现代雕塑与公共环境的协调, 就必须考虑到公众的心理感受。通过调查其公共教育背景、性格特点、心理状态、审美情趣和职业地位等等方面, 能更大程度地确认某项工作与社会环境是否协调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通过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 并在自己的创作过程中成功塑造出自己的内在的雕塑家才能实现艺术与大众之间的一个特定的社会精神层面的交流, 进而达到外在环境和内在精神文化的统一和谐。对于语言的交流沟通, 及其集体经验的共享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展开, 所要表达的情感必须保证正确性, 可理解性和真实性, 这是对艺术表达的要求, 并且也是艺术作品在公共领域被人们接受的条件。

2.2 实施现代雕塑和现代自然景观之间的联系

卡尔·安德烈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出发, 选择简单易懂的方式分析原来的形式。这里指的是自然环境的特性, 同时也指的是处于原始状态的东西。贾德认为事物应该被强调的是设计本身, 但现实中人们的注意力往往停留在事物表面。在进行创作材料的选择上, 避免使用光滑的, 令人愉快的材料, 而是用线条简单的砖头, 枕木, 铁及其他冷色调的材料, 并只保留其表面的光泽和悦目的色彩, 把材料做成一定形状的东西, 然后经常在地面上铺设, 体现亲近自然的本色。他的作品“木材”, 就是用在树林中的均匀的枕木铺成一条线, 仿佛一条伸进了树林的路径。艺术自古以来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 它是很难被人察觉到的, 贾德希望他的工作就像自然界中物体的存在一样, 在自然的情况下无声无息地消亡。

2.3 实施现代雕塑和现代景观艺术之间的空间

现代雕塑形成的物理运动空间的大小, 决定其雕塑空间的类别。雕塑最突出的特点是它的扩张性。通过雕塑自身的语言建模功能, 其空间体积远远超出寻常的雕塑的自然空间。雕塑环境, 是通过空间延伸到各个领域的视野, 它可以大大激发人们的艺术情感, 但同时也造成了雕塑艺术空间的整合, 它也可以随时适应环境, 适用于任何一个空间。然而, 这种延伸和整合的环境也有一定的空间的限制, 如果使用不当会造成一个恶性循环, 使艺术雕塑本身的魅力大大削弱, 也使环境空间被人为地破坏掉。

总而言之, 现代景观和现代雕塑艺术之间不同层次的融合、碰撞, 使得高科技背景下新时代的人文景观具有更旺盛的生命力。虽然这两个领域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 距离艺术家和景观设计师一体化程度的未来雕塑也很远, 但雕塑艺术设计和空间景观艺术设计进一步的融合会更加优化人们的生活条件, 同时极大地丰富文化艺术的内涵。

参考文献

[1] 郭勇健.穿透灵魂之旅一永恒的偶像:关于雕塑[M].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

[2] 王显红.雕塑-空间·园林一-一雕塑家野口勇的空间景观艺术创作[J].中外建筑, 2011

雕塑与设计 第8篇

关键词:艺术品,民族文化,艺术设计

海南历史悠久, 自然风光迷人, 物产丰富、文化积淀厚重, 除了我们众所周知的“海洋文化”、“侨民文化”、“咖啡文化”, “珍珠文化”、“火山文化、, “盐文化”、“民间歌舞”、“鱼文化”、“婚俗文化”、“美食文化”、“雨林文化”、“椰子文化”, 我们还应该把这些与之相关的艺术产品作为名片, 传递给来海南旅游的世界各国人民, 使旅游与文化紧密结合起来, 而海南本土的高等艺术院校就具备得天独厚的文化传承与技术创新力。

作为一名从事海南本土高校艺术教育的专业研究与传播工作者, 我们不应该把教学与科研的注意力一味的放在研究那些相对主流的文化艺术学科上, 而忽视了对本土艺术资源的挖掘与探索。俗话说得好, 越是本土的越是民族的, 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因此, 以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为契机, 积极对本土文化艺术推陈出新, 不断打造传播海岛文化的独特名片, 让海南艺术品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当中发扬光大, 我想, 把海南旅游文化艺术品的创新与高校艺术教学的研究相结合, 在很大程度上, 更有利用海南本土文化艺术品的研发与推广, 使产、学、研达到良性循环与互动。

旅游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之一, 旅游业的兴盛促进了旅游商品的发展, 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旅游雕塑艺术品具有极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近几年来, 中国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均快速增长, 旅游产业规模日渐庞大, 已位居全球五大旅游国之列, 旅游艺术品的市场需求随之增大。然而, 目前发达国家的有关雕塑旅游艺术品销售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比例较高, 但我国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

就全国而言, 旅游雕塑艺术品的创作、生产和销售仍然是旅游业中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 相关产品的创作水平与文化内涵普遍不高, 跟不上国际旅游业发展的需要。所以, 加快提高文化艺术人才的培养, 提升雕塑艺术品的研发的可持续性, 已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尤其是在当今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 开发能反映海岛民族文化特色的民间旅游艺术品, 对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意义十分重大。

近几年, 虽然海南在文化艺术产业等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与进步, 但其中存在的问题仍然不容忽视, 尤其是当前的旅游文化产品缺乏新意, 不同地域不同景点的文化艺术品内容和形式感千篇一律、大同小异, 重复出现的粗略雕塑艺术品不能充分反映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 甚至有些艺术品在其他省市也能见到和购买到, 创作设计周期长, 文化价值不高, 收藏价值不高, 这样就使旅游者逐渐失去了购买的欲望。因此, 不断培养成熟的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与传承团队, 是我们高校艺术专业教师必须思考和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 新时期下对艺术专业人才的可持续培养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需要我们尽快付出行动。

目前, 在海南旅游市场上有关雕塑的文化艺术产品样式相对单一, 为了迎合市场的要求, 有必要创作出更好更新颖的艺术品丰富市场, 激发人们的购买欲望, 获取更大的经济商机和效益。而一件好的旅游艺术品应该首先应考虑它的地域性、文化性、纪念性、功能性、环保性, 做到雅俗共赏, 使地域文化与艺术内涵紧密联系在一起, 在高校实现产、学、研一体化的教育教学方法, 切实把握好创新理念与文化内涵是我们研究的关键所在。

旅游文化艺术品的创作与创新, 实质上是一种文化产业的创新。传统的旅游文化艺术品往往是与特定的文化传统和习俗联系在一起的, 因此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比较接近, 体现人文价值, 容易被人们所接受。但是传统的旅游雕塑艺术品在创作和创新上还远远不能满足当下人民群众的精神需要与审美需求, 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有较大的空间, 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和利用。当然, 对于任何商品的生产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社会的需求, 然而, 社会的需要则具有多样性和发展性, 如何把握这些需求, 就要把社会的、经济的和文化的进步有机的结合起来, 凝结在物质形态的产品之中。所以, 旅游雕塑艺术品尤其要把握各种文化的独特性与时代性, 因为文化是在适应环境的条件下才能更好和发扬光大。

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 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进入了快车道的发展阶段, 国内与国际间的文化、旅游、艺术交流日益频繁, 如何把握机遇, 勇于创新, 不断创作出更好更符合市场需要的物质文化产品与精神文化产品, 并把它做大做强, 是我们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深思的问题, 当务之急, 我们应该赶紧转变思路, 求实创新, 理论联系实际, 整合学科合力, 培养具有海南本土特色的创作群体, 并不断的把它传承下去, 当务之急是摆在我们每位教师面前的新课题。

参考文献

[1]李向伟.装饰雕塑[M].南京:南京师大出版社, 2012.

[2]张燕根.装饰雕塑[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 2003.

[3]王琳, 乐大雨.装饰雕塑[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3.

[4]翟小实, 张丹.雕塑[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 2000.

[5]黄焕义.陶艺技法[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 2011.

雕塑与设计 第9篇

从整个学术发展的角度来说, 纯艺术与设计的融合已经难以划分界限。本文主要论述雕塑语言造型艺术和当代工业设计的造型之间的内在联系。

一、雕塑造型艺术和当代工业设计的核心关联

(一) 雕塑造型的意义

雕塑作为一种纯艺术的表现形式, 不仅具有艺术的精神指向和审美价值, 还赋予了它一定的功能性, 尤其在当下的商品社会时代。没有绝对无思想的作品, 只有承载的高尚与庸俗、深刻与肤浅之别, “雕塑有形态各异的材料构成, 在主观意识之下人们施以劳作, 物质形态对应变更, 立体形象渐次显露, 艺术理念凝结在材料之中。”无论是以怎样的材料语言出现, 最终的结果是形态的表现。

艺术融入了艺术家的主观情思, 能够激发人内心的审美愉悦。艺术作品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精神需要, 雕塑作为艺术品存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雕塑家通过创作, 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产生的艺术作品, 把自己的思想观念及审美意识传达给欣赏者, 观赏者通过欣赏实实在在的艺术作品使自己的审美需求获得满足。

雕塑本身的发展也与时代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受现代工业科技的影响, 西方的一些当代艺术家已经开始从事活动雕塑的创作。这一艺术现象可以直接追溯到20世纪初的构成主义和达达主义, 他们开始打破传统的注重量感和块面感的雕塑, 开始采用多种多样的材料, 诸如硬纸板、金属材料、卡片等多种工业化所带来的造型材料。

(二) 工业设计的目的

工业设计是20世纪中期新兴的一门美术学科, 它是在现代科学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而产生的, 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艺术学科, 研究社会生活, 社会生产以及艺术之间的相互联系。研究所生产出来的产品不仅要有生产工艺使用功能, 而且具备必要的审美规律。所以, 工业设计研究的产品不仅具有功能性而且融入艺术家的主观情思具有一定的审美性, 可以说工业设计的产生就赋予了它这种双重使命。由此看来工业设计做为一种创造性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产品的造型质量问题。

设计的目的就是用来服务的, 服务于我们的日常生活。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 工业设计进入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 高技术与人类高情感需求的现实正引导着工业设计发展的全新方向。人们已经不仅仅满足于产品的功能性, 审美性也正逐渐引起大众的广泛关注。

(三) 两者之间的关联

每一件生产出来的设计作品, 都是人类思想的体现, 这一点和艺术家创造艺术是相关联的, 都是通过固有的形式表达出来。对于产品的设计与制作同样有理念的追寻、思想的物化, 最终以不同的材质和外形表现出来。

当我们对看似矛盾的两者关系思索之后, 就不难理解艺术审美和产品功能的关联性内涵。好的雕塑作品不仅能表现出来它的审美性, 更多的是让更多的人去理解所传递出来的思想观念, 从而达到艺术的感召与教化功能。而工业设计产品在关注自身功能性的同时, 只有融入独特的创新理念, 富有美感的外形才能独树一帜。无论是雕塑还是当代工业设计的创作加工过程, 本质就是造型审美和功能的实现, 也就是艺术中渗透功能, 功能中渗透艺术的实物造型。

二、艺术与工业科技的融合

(一) 雕塑造型向工业科技的靠拢

在论述了二者的实质内涵之后, 我们再回归到他们的结合点来。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之下, 雕塑是以思想物化的形式呈现给观众, 它的造型主要以具象、抽象和意象的形式表现。但无论以怎样的形式表现, 都离不开设计的含义。

在工业科技的不断发展中, 雕塑也迎来了发展的新契机。创作者们开始注意加入更多的设计成分, 甚至以工厂加工的形式出现在世人面前。国际著名雕塑大师文楼先生的代表作《风高亮节》, 这样一件优秀的雕塑作品, 以传统的竹子来做主题造型, 融入了全新的设计观念。他的作品独具一格, 所表现的是人文主义的思想, 这和中国传统文人画的表达方式是相类似的, 既彰显了竹子的高贵特征, 又不失现代感的造型。这是典型的意象表现的手法, 针对介于抽象和具象之间, 直接反应外界物体的情境, 又融入了雕塑家的主观构想。最为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它的加工已经打破了单纯传统的手工制作, 而是用现代的焊接切割技术。

艺术都是相通的, 没有绝对的界限和模式, 这也正是人文学科和工科相互融合的表征。未来雕塑的发展方向也将会更多结合工业化道路——设计、生产。

(二) 工业设计向造型艺术的升华

在工业设计的领域就更为广泛了, 我们的衣食住行样样离不开工业设计的产品造型。随着现代人的审美精神追求, 生活用品的造型也越来越讲究。在各种功能同样具备的情况下, 优雅的造型就会使产品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进而打开市场的销量。在千篇一律的摩托车世界中, OCC定制级车显得分外打眼, 这种能把功能设计和艺术造型极致融合的机车并不多见, 对于一辆单纯的机车, 私人定制更多是属于意向的雕塑, 也因此成就了今天的OCC。由此看来, 功能的卓越一流与造型的精致设计完美结合是未来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

综上所述, 雕塑造型和当代工业设计有着相同的造型艺术之脉, 都属于美术的范畴, 两者不过是一个侧重主观的审美性, 一个侧重实用的功能性。只有把审美性和功能性相互融合在一起, 使其二者相辅相成才是产品的长远发展之路。“雕塑不是一门科学, 是一项最机械的手艺”, 这是达芬奇对雕塑的个性理解, 尽管这种理解可能有所偏颇, 不过还是表达了艺术家的思想情感。所谓的雕塑艺术, 也不过是脑力指引下的手工劳作, 工业设计也恰恰迎合了这样的一个脑力指引下的标准。美国著名设计师穆勒在《设计21世纪的产品》中谈到“未来的设计者将是顾客与市场的操纵与变革的工程师的统一体, 和具有大众情感和企业家风范的艺术家, 从而更有效的利用所有的创作智慧去发掘潜力。”大量的事实证明, 将雕塑的造型与工业设计的完美融合, 无论是在雕塑艺术方面还是工业设计领域, 都将是未来发展的一个新契机。

摘要:材料语言的广泛应用, 以及多媒体使用的普遍化, 从整个国际范围来看已经开始出现了“泛雕塑”的现象, 而工业设计也已经开始占据社会产品文化的重要地位。本文从它们的表现形式和产生目的来探讨雕塑造型艺术和当代工业设计两者之间的内涵关联, 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二者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雕塑语言,工业设计,内涵关联

参考文献

雕塑与设计 第10篇

本方案是近期为云南省昆明市为了做好亚洲艺术文化节所设计制作的环境雕塑方案, 该方案根据其环境特点及地点的特殊性以及结合项目的主体的特色, 尤其是根据项目活动的特定要求进行设计制作。

雕塑象征着一座城市的文明与发展水平, 昆明做为云南的省会城市, 也是作为东南亚出口最具代表的旅游城市, 所以把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园小区城市雕塑作为本项目的重点。反映亚洲国家的人文风貌和艺术活动作为设计的对象以组雕和单个雕塑的形式出现, 拉近东南亚国家的友好关系, 增加彼此的艺术氛围和感染力。

例如中国结雕塑轮廓的制作, 也是3D在本项目建模过程中的一个基础建设部分, 在这个步骤中能够确立雕塑的基本造型, 并通过这一步骤精确确立基本外形的具体尺寸。首先打开3D, 然后新建一个part选择offset偏移一个平面并设置好距离。设置好距离后开始制作, 首先以平面1为基准面, 来绘制花格匡匡, 完成雕塑轮廓的制作。

雕塑面的形成在雕塑的基本轮廓线确立好以后, 下一步则是对形成的面进行填充, 通过面的填充, 可以从视觉上看出雕塑的基本造型和结构, 并可以从多角度对雕塑进行观察。1.挤压内部小格成型;2.画出外围的中国结线段;3.挤压外围的中国结线段成型;4.用圆柱体画出中国结的上下两条线段。

雕塑细节的制作形成在雕塑的基本框架建立起来以后, 接下来就是对雕塑细节造型变化的处理, 在处理细节时, 重要的是对顶面斜度的把握, 以及间距, 尺寸, 厚度等细节方面的把握。这些功能也正是如手绘或是其它工具难以达到的。首先, 进入实体命令, 选择实体化工具把所有的面实体化在右视图上斜切出一个坡度, 在下部用圆柱体画出中国结的垂坠来并对齐上部再次, 在此基础之上, 命令来发大垂丝的下部是起到脚的作用, 之后用线段画出中国结的上半部分。转出盘子的形状具体, 大垂丝脚、线段绘制上半部分、盘子的半切面、转出盘子的复制相应的大小型。建模完成, 最终形成实体, 导出文件为stp文件, 导入渲染软件中渲染, 材质、灯光和渲染时基于三维模型基础之上的制作处理, 通过材质的选用和运用赋予三维模型材质, 然后通过灯光的处理和渲染等处理可以使雕塑模型效果更真实, 在此基础上雕塑本体的基本效果就完成了。

为了使雕塑模型的具有真实材料质感, 在赋予雕塑模型材质之前, 首先需要根据方案要求进行收集材料准备, 并且对同种材料的不同类型进行分析比较, 为接下来的工作做好准备。根据项目需要, 甲方要求, 环境因素及各项因素, 该雕塑项目主体部分主要由两种材质组成, 青花瓷和不锈钢喷漆。具体操作如下:

1.在对雕塑的花格框框设定好材质之后, 接下来进行设定好选定模型, 并将材质给予模型, 这一步是完成顶面不锈钢材质和颜色步骤。

2.在完成了不锈钢的材质和颜色的赋予之后, 紧接着的是对第二材质球的选定, 第二个材质球为青花瓷.命名为:青花瓷, 给VRAY材质.在漫反射内添加平铺材质。

3.最后, 给模型UVW材质贴图。

灯光是属于众多光源中的一种光源, 而在多媒体的运用中它赋予了作品灵魂, 那么, 多媒体技术中的灯光能够使一件雕塑模型更加接近真实, 更加有空间感和纵深感。灯光的设置可以使整个环境氛围变得更加自然。就从雕塑的效果上来说, 它可以使一件呆板的形象和空间变得有生命力, 更好地渲染了整个环境的气氛和感觉, 使整个环境更加活跃。

1.目标聚光灯

目标聚光灯是最常用的一种灯光, 目标聚光灯有明显的聚光区, 比如在舞台之上的聚光区。

2.自由聚光灯

自由聚光与目标聚光灯不同, 目标聚光灯有对象和目标, 而自由聚光灯则没有目标对象相对比较自由和随性, 自由聚光灯可以根据需要自由的移动和旋转自由聚光灯指向任意的方向。

3.目标平行光

目标平行光是指阳光照射在地面上时, 所有光线以平行光且向同一方向照射平行光线。平行光一般常用于模拟太阳光。

4.自由平行光

与目标平行光不同, 自由平行光没有目标对象。移动和旋转灯光对象以在任何方向将其指向。其他等同于目标平行光。

5.泛光灯

泛光灯, 顾名思义他是从一个固定的光源向各多个方向照射光线。泛光灯一般用在辅助性的照明上。

6.天光

天光灯光建立日光的模型, 可以设置天空的颜色或将其指定为贴图。对天空建模作为场景上方的景。

7.mr区域聚光灯

在mr区域泛光灯对场景进行渲染时, 区域泛光灯不同于其它的灯, 它发射的光源是矩形和圆盘形, 而不是某一个点。只需要选择默认的扫描线渲染器, 它就能照射, 如同一般的聚光灯一样。然后点击“目标平行光”按钮, 选择使用光源, 在顶视图创建一盏“目标平行光”。随后在前视图调整位置“目标平行光”的位置。选中灯光、进入修改器面板, 调整灯光颜色与强度, 调整灯光照射范围。VRAR阴影参数, 所示。将区域阴影改为立方体, 调整阴影在UVW上的边缘模糊程度。细分:是控制灯光的渲染的清晰度, 默认为8, 可以调高点, 但影响渲染速度。

渲染, 是指一个物体通过渲染之后, 可以从模型变成接近真实的物体。渲染对于建模以及图像、图形来说十分重要, 在本项目中渲染就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

雕塑设计的数字化发展趋势 第11篇

[关键词]雕塑,数码设计,创造力,人性化

雕塑创作已开始大量使用数码技术语言,借助三维数字技术实现新的创作体验。数码雕塑是利用计算机进行虚拟的雕塑。它模仿现实手法对存在或不存在的物体进行雕塑。在虚拟的世界中数码雕塑家可以使用软件对任一个现实的或虚拟的完全基于自己想象的事物进行雕塑。数码雕塑用到的软件包括zBrush、Maya、3DMax、Cinema4D、Blender等等。近些年来,不仅有大量的平面设计、数码媒体、景观设计、工业设计等作品可以利用计算机完成,连雕塑作品也能在计算机上进行模拟、特殊的打印机制作出来,为作品提供了对掌握艺术信息的便捷。更大的便捷在于雕塑艺术家们前期创作雕塑时,可以快捷的制作出小规模样品、。目前专门的数码雕塑软件已经具备了在实际雕塑创作中需要的所有工具,例如“建模”、“拖”、“抹”、“打磨”、“雕刻”和“填补”等专为雕塑设计的工具。雕塑模型往往与数字相联系,等比例的小样可以没有误差的等比例放大几十倍或几百倍,雕塑设计也与构想更加的吻合,因此数码时代的雕塑渐渐变成了一件省时省力的事。

可能有些人并不认可数码雕塑这种说法。不过从艺术创作的角度上来说,实物造型跟虚拟造型并没有什么差别。数字雕塑介于平面绘画跟立体造型之间,绘画是平面的雕塑,雕塑是立体的绘画。人们固有的思想可能认为数字雕塑不能像传统雕塑那样可以触摸,所以不能算做雕塑。不过随着机器加工设备的精度不断提高,会“打印”出越来越好的实体雕塑,这样的界限会越来越模糊。可能数码雕塑设计并没有带给人们足够的真实感,有很多人依然认为只有画在纸上的画、矗立在广场上的雕塑才是真正的艺术品,而数码创作充其量只是一种预示效果的工具。但其实雕塑设计具有很多从实体艺术中获得不了的体验,比如多媒体效果的结合,超现实主题的完美实现。美国学者麦克汉姆对于虚拟世界的感官体验做了一些研究,在参与他研究实验的人之中,所有的网络浏览体验都和现实食物的体验一样真实。这次的第十二届全国美展拍摄,许多作品就是应用数字媒体高科技模型和拍摄,人们通过先进的技术在虚拟空间上所创造的雕塑,以同样甚至更多的智慧结晶呈现在人们面前,带给人们更充分、更先进和更复杂的感官体验,辐射全球。我相信,我们在欣赏雕塑作品,使用交流和收集作品等功能的角度,完全能得到相同或更好的体验。

传统的雕塑制作都是使用石膏浇灌于模型中,使其成型后再进行一些细节修复的。如今能打印泥塑的3D打印机技术也出现,使制作一个雕塑不再需要复杂的过程,而是在电脑端确定要打印的模型后直接在3D打印机里打印出来,不用什么模型浇灌等等过程,大大缩短了制作周期,而且打印的精度也是传统工艺望尘莫及的。3D打印机在制作过程的精简化使成本大大的降低,个性化定制也不再受到限制,因为省掉了实体模型环节,要定制的话仅需提供一个3D模型源文件就可以了,更重要的是不会有最低数量上的限制。美国博物馆与“红眼”3D原型制造商合作打印出了跟人等身高的作品——杰佛逊3D雕像。这座雕像被放在了史密森尼(美国博物馆)展出。虽然博物馆已经有了一座杰佛逊的红眼铜像,但3D打印技术还是可以满足它用于特展的需要。

由于数码雕塑便于在网上展示,不仅增强艺术家对雕塑或艺术世界的了解,活跃在网络艺术界的艺术家通常拥有更大的浏览量,有更新颖更快速的浏览渠道,他们在制作雕塑的同时关注世界各个角落发生了什么。美国艺术家布鲁斯在他的《艺术的数码时代》一书中谈到了数码艺术家通常致力于探索和拉近艺术和其他各个领域的界限,并且在艺术作品中融合了我们所面对的迫切的政治或社会问题。数码设计网站Behance上也有一些数码雕塑运用了讽刺的手法参与政治社会生活讨论,比如对领导人雕像的趣味改造,通过动物对人性的表达,对机械的赞美,对体育运动的冲击力再现等。因此社会生活都更大限度地参与了艺术创作,二者也结合的更紧密,同时增加了创造力。

数码雕塑人性化的重要性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显得日益重要,这里的“技术的人性化”,指的是科技的日益便捷化、平民化,和科技化所对人的更高需求的满足。它体现了科技服务于人的基本理念,要求容易操作,看重用户的使用和体验,除了带给人们便利感与美的享受,同时也能调动起创作者的主动性。为什么要说数码雕塑更人性化呢?首先,从雕塑设计创作角度来说,通过电脑进行创作增强了可操作性和可实践性,也拥有了多方面的潜力。在电脑上创作设计雕塑,方便与在网络上搜集素材,对图片进行处理,搜索相关的背景资料,运用起来都显得十分方便。数码创作还有一个比较明显的好处就是有利于环保和轻薄化,也是技术的人性化体现之一。其次,无论从创作者还是观赏者的角度来说,人们可以在数码雕塑打印出来之前就对其进行欣赏和评判,这也符合了人们更愿意阅读轻型化、智能化、个性化作品的倾向。网络允许人们在几秒钟内浏览上百幅作品,迅速的捕捉到自己想要进一步了解的信息,还可以打包下载这些图片,甚至保存在虚拟空间里,将“轻型化”做到了极致。形式存在的多样化、体积的变小、重量的减小和视觉上产生的自由感都增加了人与数码雕塑的亲和力,提供了一个可以根据自身喜好安排和收藏雕塑艺术的平台,给与充分的自由度,并能感受到自己生活在一个易接纳别人的作品和一个被别人接纳的空间。这个人性化,或者亲和力,还会体现在现实生活中只有已经在专业领域有所成就的人才有机会在展览馆展示自己的雕塑作品,并且也得不到意见反馈,而在这样的平台上各种身份的人都可以展示自己的雕塑作品,也方便非专业的人尝试创作,它消除了专业和国籍之间的界限,增大雕塑艺术的普及程度,这就是数码雕塑的人性化。

当代社会,数字化成为一种新的生存方式,被用来描述二十一世纪的新时代特征;数字雕塑技术也向人类生活各个领域全面推进,彻底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尤其在艺术领域,数字艺术的异军突起,在雕塑设计开始占有一席之地,城市公共艺术也开始走向数字化。在美国一些城市中,如麻省理工大学(图1)和明尼苏达大学校园里(图2),有带有数字符号、或以数码技术、数码与思想结合而立意的雕塑作品。数码雕塑也表现出了对社会、对科技发展的适应,张开怀抱融入新的时代,这是艺术的人性化。

讨论

数码雕塑除了种种上述优势意外,还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讨论。首先,人们对雕塑的固有认识和对新技术的排斥。依然存在许多人认为雕塑是一种手工艺术,手工制作过程是它很重要的一部分。这涉及到了人们对雕塑、对艺术和对美感的传统认识。即时是很超前的年轻艺术家群体中也依然存在一些人注重于手工制作过程,我的一些学生认为手工的误差和即兴的创作正是手工制作所带来的美的一部分。这种美感正是由于每个创作的不完美性和不一致性。其次,数码雕塑需要的打印设备比较昂贵,由于现在的高校里所教授的雕塑依然是传统雕塑,学生比较难接触到相关设备。逐渐增多的探索和尝试的机会才可能让新兴的雕塑艺术家更了解数码雕塑,对其运用有更多新鲜的想法。

结论

数码雕塑设计,和雕塑展示的网络化趋势,具有优质、创新、方便和环保等突出特点,能带给设计师和观赏者更高级的感官体验,传播大量资源。不仅是对雕塑或艺术世界的进一步了解,活跃在网络艺术界的艺术家通常拥有更大的浏览量,有更新颖更快速的浏览渠道,他们的雕塑作品往往的同时融入了他们对社会和政治生活的关注,提高了数码雕塑的创造力和人性化。然而阻碍数码雕塑发展的原因还有很多,比如人们对雕塑的固有认识和对新技术的排斥等。当然,虽然数码雕塑也是实体雕塑,拥有更高的可操作性和品质,然而数码雕塑化趋势不等于它可以完全取代传统雕塑,传统雕塑一样可以给人很多启发和震撼,而且艺术的美往往从一些不精准、不完美的细节中跳跃出来,我们应该宽容地接纳这些载体和形式,用批判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它们,进而掌握技术和美之间的平衡。

(郭秋英/山西大学美术学院)

雕塑与设计 第12篇

不同学科间的交叉和融合是21世纪科学发展的主要趋势。交叉学科研究既有一般科学研究的共性又有自己的个性。突破传统思维方式和体制, 促进各学科协作发展的关键是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组织管理机制、人员聘任评价机制、资源分配机制以及相应的交叉学科学术支撑体系[1]。我们以往所作的学科交叉, 无论如何都是在自然科学学界内或社会科学学界内的研究。景观雕塑与环境设计应属于两界间的交叉合作, 它们使得不同学科完全融为一体, 也使该学科成为一门真正的系统科学, 使我国的科学研究以“把握学科前沿, 促进学科交叉”为导向的要求在该学科逐步得到了体现[2]。

景观雕塑专业和环境设计专业分属美术学和建筑设计学两个不同学科。虽然学科类别不同, 但是学科交叉和专业需求的特点决定了两个专业包含了许多相同的课程。合理研究和建设专业实践教学平台, 不仅可以达到教学资源的整合、资源共享, 还可以提高办学质量, 真正按国家教育部要求培养符合本学校办学层次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本文就建立学科交叉实践教学平台问题进行一些分析与研究。

一、景观雕塑专业和景观设计专业课程设置方案分析

(一) 景观雕塑专业课程设置方案

景观雕塑课程作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补充技术能力和训练造型能力的重要方法, 已经在各个教学机构中普遍设置[3]。

课程体系设置方案主要有两大模块, 即专业课程、专业应用课程。专业课程主要包括素描、色彩、泥塑、泥塑人物写生与创作、古代雕塑艺术考察等课程。专业应用课程主要包括浮雕、圆雕创作构图与环境相结合的景观雕塑创作。

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能使用泥、木、石、陶、金属等专门材料进行具象及抽象造型的能力, 培养具备综合能力的环境雕塑艺术人才, 使之能在户外城市公共环境创作与环境相适应的雕塑艺术作品;加强学生在雕塑创作中的整体规划意识和参与规划的主动性, 使之能成为从事专业教学和研究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 景观设计专业课程设置方案

景观艺术设计是一门新兴学科, 又是一项系统工程, 它涵盖了城市及地区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园林、广场等公共空间设计、景观设计、雕塑、壁画等环境艺术作品设计以及室内设计、设施设计等[4]。

课程体系设置方案主要包括:环境艺术设计概论、环境行为心理学、中外建筑史、建筑设计基础、人体工程学、雕塑设计制作、设计标准与预算、装饰构造设计、景观设计入门、广场设计、园林设计、景观照明设计、专业调研与实习、电脑辅助设计、景观技术和工程项目实践。其中除景观设计、广场设计、园林设计、环境行为心理学、景观技术课程外, 雕塑设计制作课程的比重较大。

环境艺术设计与景观雕塑作为两个年轻的、应用型专业, 其教学体系的建构既要符合艺术教学的基本规律, 又要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因而它们的教学内容首先应该是重基础、善应用。作为交叉性特色浓厚的专业, 它们还需要吸取建筑学、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园林设计、社会学、心理学的知识, 掌握设计艺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这主要涉及绘画、雕塑、设计基础、设计表达、形式美法则、赏析、制图、创意、计算机辅助设计等相关内容。专业实践层面的学习是指教学与市场应用相对接部分的教学内容。该部分的内容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设计能力和协调工作能力以及合作精神的主要途径。主要涉及环境艺术和景观雕塑设计考察调研、景观艺术设计实践课题以及到专业设计公司实践实习等内容。

从上面分析不难看出, 两专业教学体系的建立都遵循了教育部的规定, 即按照加强基础能力和应用能力训练、综合运用和解决问题能力训练及科学研究能力初步训练的要求来进行。我们从其专业的需求入手, 根据专业特点, 找出其专业办学的交叉点, 从而完成硬件环境建设、软件平台建设、教学师资团队建设、教学实践体系 (课程设计与专业实习设计、专业毕业设计) 建设等。

二、专业交叉实践体系的共建

(一) 国内雕塑专业与环景艺术设计课程教学现状

目前, 国内的景观艺术设计专业开设的范围主要在艺术、农林、建筑等高等院校中。其发展速度、专业理念与培养目标出现了脱节现象, 存在着课程设置随意性大, 师资素质有待提高, 结构不合理, 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及理论与实践脱节和教学内容陈旧等问题。因此, 如何使城市景观艺术设计教学反映时代特点, 满足城市建设对景观艺术的需求, 提高教学质量和所培养人才的素质, 已成了急需解决的问题。

目前景观雕塑专业课程教学现状也不能令人满意, 它培养的学生进入社会后多适应不了社会的需求。城市需求大量能适合城市环境空间的雕塑, 而高校培养出的雕塑学生在校没有接受过城市环境空间雕塑的训练, 没有设置这方面的课程, 原因首先是学校还没有强烈的市场意识, 其次师资知识体系有待扩展。

(二) 建设交叉适用的实践教学平台

1. 共建交叉学科课程教学平台体系

根据两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特点, 可将“计算机辅助设计”、“景观雕塑制作”等相同的基础课程统一设定为一个教学模块。计算机辅助设计是两专业都必须的专业课程, 课程要求有交叉内容, 任课教师要具有计算机环境设计和计算机雕塑设计双方面的能力。目前, 国内这种具有复合型能力的教师很少, 这就要求高校适应市场需求尽快培养自己的师资。雕塑专业加设环境艺术设计概论、环境行为心理学, 并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合并开课。

同时要有计划地合理安排毕业设计, 鼓励学生跨学科自由结合完成。

跨学科教学的教师要严格贯彻执行教学大纲, 不可盲目按原有教学模式教学, 对不同学科的学生区别对待, 以完成大纲的要求。跨学科的教学大纲要依据实际需求制定, 要经过专家论证, 在逐年实践中优化调整。

2. 共建教学实践平台体系

景观艺术设计和景观雕塑课程教学具有较强的专业特点, 教学中应十分重视实践的过程。因此, 应通过多种渠道加强与社会的联系, 尽量让学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与实践保持紧密联系。在实践课程设置上可以在同一阶段上课。

任课教师要具有雕塑与景观设计双学科的知识面, 学生可以到同一实践场所进行实践创作, 加强学生的相关知识层面的训练。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实际工程项目的设计, 如鼓励学生将公司或企业的课题带到学校里来, 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 或让学生参与教师接纳的工程设计项目, 在设计的实践中, 将课堂内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设计中, 并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3. 共建师资团队和教学环境平台体系

建立一支高质量、高水平和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对于景观艺术设计课程教学和雕塑专业学科的建设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对教师的启用局限于两种情形:一是由学建筑专业的教师组成, 在教学中全盘套用建筑学的理论, 而忽视了美术造型基础的训练, 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二是由一些学纯艺术专业的教师组成, 在教学中只注重纯艺术的表现, 而轻视对工程技术知识的传授。雕塑专业的教师缺乏环境心理学、环境设计学等的知识储备, 这对教学是很不利的, 使得雕塑教学不适应城市环境需求。

师资团队整体质量的提高才是学校整体教学水平的体现。为此我们在交叉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中要加强师资团队建设。景观艺术设计的教育工作者宜以本专业出身的教师为基础, 辅以园林、环境工程、环境艺术设计、雕塑等相关专业师资力量, 共同构建景观艺术设计的教师队伍。通过整合既减少了师资需求, 又统一了课程教学大纲和培养目标。

通过两专业办学方向的学习教育, 使更多的教师了解多个专业的不同要求, 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个人素质, 两专业还可以资源共享, 推动学科教育的良性发展。

环境艺术设计和景观雕塑是两种注重实践设计能力培养的专业, 要求专业教师在传授书本知识的同时, 也能结合自己设计实践的专业背景更好地指导学生完成课题设计, 从而真正使知识传授与实践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因此在师资的遴选方面, 应大胆地跳出现有的教育模式, 聘用著名公司、企业单位或其他教育机构具有特殊技能的专业人员担任兼职教师, 将符合社会需求的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引入到学校, 将应用型教学计划落实到实处。

通过专业师资的整合、跨学科专业教师培训、校企合作师资的引入, 建设两专业的专业教师团队。采用定期研讨、定期学习、定期交流、定期总结的递进模式, 完善开放、联合、共享、竞争等多方位机制, 建设符合两专业使用的教学平台, 在保证不断完善团队建设工作的前提下, 推进跨学科实践教学体系的不断完善, 以达到完成专业办学的目的。

三、结束语

通过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和景观雕塑专业课程设置方案和实践教学体系的分析研究, 总结建立交叉专业实践体系的初步实践, 表明这样做对于交叉学科相应专业办学具有良好的促建作用。景观雕塑学科与景观设计学科的兴起与发展取决于科学、技术与现代社会关系变迁所提出的新的需求[5]。希望本文对交叉学科的探索能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冯一潇.诺贝尔奖为何青睐交叉学科.科学时报, 2010 (2)

[2]郑晓瑛.交叉学科的重要性及其发展.北京大学学报, 2007 (3)

[3]董乐意.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雕塑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大众文艺, 2010 (5)

[4]彭澎.SketchUp景观艺术设计教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上一篇:休克和复苏下一篇:全员成本目标精细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