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数据管理

2024-07-25

心血管数据管理(精选12篇)

心血管数据管理 第1篇

一些新诊断的病例开始可能服用三或四种药物。了解每种药是治疗什么,以及可能引起什么副作用,记住用药的时间表曾是使人特别是老年人非常气馁的任务。

因此,需使用一些简单的工具来管理服用心脏病时的药物。

老方法,新工具

无论你是否喜欢小工具,有很多老方法和工具可用来帮助跟上药物更新的步伐。一些最有用的工具常常是最简单的。

最好的东西非常简单。装有每日早晚药丸的药丸盒应用起来就非常不错。一些年纪较大的人可能难以按规定服用装在药瓶里的药物,所以药剂师常常将药放进药盒,或者家庭成员为他准备好下个星期或下个月的药。

简单的方法是将药盒放在牙刷旁边,可让你想起早晚服药。许多人会使用大字体明显的墙壁日历来帮助他们跟上预定的服药剂量,以及记录他们应服用什么药,几时服药。

也许你已经想到如今像美国,智能应用程序可以做到这点。美国心脏病学学院开发出一款免费的心脏病智能服药提醒软件(www.cardiosmart.org/Tools/Med-Reminder),像其他免费或收取少许费用的程序一样,可告诉你几时服用下一次药物,以及记录你服用多少剂量,为你下一次看心脏病专家准备随手可得的记录。

一些专业人员亦曾尝试创建对心脏疾病患者有益的服务,提供有科学可靠性的信息,可帮助管理心脏疾病的工具包。

心血管数据管理 第2篇

科学引文索引( 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 、工程索引( Engineering Index,EI) 、科技会议录索引( In—dex to Scientific and Technicle Proceedings,ISTP ) 是世界著名的 3 大科技文献检索系统,是国际公认的进行科学统计与科学评价的主要检索工具,其中以SCI 最重要,在学术界占有重要地位[1]。对其收录的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可较为客观地体现一个国家在某一领域的科研水平,分析结果被认为具有较高的可信度[2]。本文利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对SCI—E 数据库 2003—2013 年收录的心血管系统领域的论文进行分析,以便揭示我国大陆心血管系统领域的发展状况和研究趋势,为该领域科研人员的后续研究提供借鉴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 1 数据来源 选取 Web of Knowledge 检索平台下的 Web of Science 子数据库 SCI—E 作为数据来源,检索时间为 2014—02—18。检索方法: 在检索项内输人 2003—2013,检索范围选择“出版年”,对检索出的结果选取“文献类型 = ( ARTICLE OR REVIEW ORPROCEEDINGS PAPER) ”进行精炼,再对所检索出的结果在 Web of Science 类别中选取“CARDIACCARDIOVASCULAR SYSTEMS”学科进行精练,最后对检索出的结果选取“国家/地区”,在分析结果中选取: PEOPLES R CHINA,得到 5 801 条记录,从中筛选出以中国大陆地区为通讯作者单位的共 3 770 条相关文献。

1。 2 统计分析 选择数据库中的“作者、标题、来源期刊、文献类型、地址和被引频次”项目下载并保存,对检索保存的数据利用 EXCEL 进行统计处理,应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 3 770 条文献的出版年、来源期刊、机构、地区、作者及被引频次进行分析,以了解我国心血管系统研究领域的现状。

2 结果。

2。 1 年代分布 论文的年代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学科的学术研究水平和发展速度[3]。2003—2013 年 SCI —E 收录的我国心血管系统领域的论文年代分布( 表 1) 。

由表 1 可见,近10 年来 SCI—E 收录的我国心血管系统领域的文献数量逐年上升,其中 2003—增长速度十分明显,2008 年和 2010 年论文增长速度下降趋势较明显,2011 年以后增长速度逐年加快。

2。 2 来源期刊分析 SCI—E 收录的 3 770 篇文献共分布于 115 种期刊中,平均每种期刊刊载中国论文为 32。 78 篇。载文量最多的期刊为 276 篇,最少的仅为 1 篇。发文 1~10 篇的有 41 种杂志; 发文 11~20 篇的有 22 种杂志; 发文 21 ~ 30 篇的有 11 种杂志; 发文 31~40 篇的有 11 种杂志; 发文 40 篇以上的有 30 种杂志。按照布拉德福定律,如果把期刊划分为核心区、相关区和离散区 3 个区[4],可进行如下划分: 发文 100 篇以上的期刊有 10 种,为核心区,共发文 1 417 篇,刊载在 8。 70%的期刊上; 发文 40~95 篇的期刊有 21 种,为相关区,共发文 1 208 篇,刊登在18。 26%的期刊上; 离散区为发文量小于 40 篇的期刊,共有84 种,共发文1 145 篇,刊登在73。 04%的期刊上。在所有期刊中,进入布拉德福分区第一区的是心血管系统领域的核心区域,共有 10 种期刊( 表2) 。

由表 2 可见,这 10 种核心期刊杂志中,Q1 等级的期刊只有 2 种,2012 年影响因子最高的为 5。 509,其余杂志多为 Q2 和 Q4 等级,其中最低的仅为0。 607,为 Q4 等级杂志。由此可见,中国大陆作者发文数量虽然较多,但是发文的质量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2。 3 被引情况分析 2003—2013 年 SCI—E 共收录我国大陆心血管系统领域的 3 770 篇研究论文,其中 2 632 篇文章被引用,占全部文章的 69。 81%,总被引频次 23 284 次,篇均被引频次为 6。 18 次。被引频次在前 10 位的文章( 表 3) 。

由表 3 可见,我国大陆心血管系统领域单篇被引频次最高的为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陈绍良的文章,被引频次为 542 次。其余 9 篇文章的引用次数也均在 100 次以上。高被引论文揭示了我国心血管系统领域的工作进展,同时也揭示了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

2。 4 通讯作者分布 分析研究论文的作者数量,可以了解该研究的学者关注度和核心作者群,并有利于了解研究团队情况[5]。按论文的通讯作者进行统计,共涉及 1950 位通讯作者,其中发表 1 篇 论 文 的 有 1345 人,占 总 发 文 量 的35。 68% ; 发表 2 ~ 5 篇论文的作者共有 516 人; 发表 6~ 10 篇论文的`作者共有 64 人; 发表 11 ~ 15篇论文的作者共有 14 人; 发表 15 篇以上论文的作者共有 14 人,共计发文 363 篇,占总发文量的9。 63% ,共被引用 3003 次,篇均被引 8。 27 次。根据普赖斯定律,核心作者的最低论文数 M= 0。 749√max,本文中 M 为 6。发文 6 篇以上的作者共有92 人,占作者总数的 4。 72% ,共发文章 997 篇,占全部论文总数的 26。 45%,不符合普赖斯定律的“作者占 20%、论文占 50%”核心作者群的规定[6],表明研究心血管系统领域的作者分布广泛,尚未形成核 心作者群。发文量前 10 位的作者见表 4。

由表 4 可见,发文量居前 10 位的作者中,除 1人发文量是 19 次之外,其余发文量均在 20 次以上。

发文量最多的是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葛均波,共发文章 53 篇,总被引频次 451 次。总被引频次最高的是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陈绍良,共计引用次数为 730 次,篇均被引频次为 25。 17 次。其余 9 人的篇均被引频次均在 10 次以下。

2。 5 研究机构分析 3 770 篇论文共涉及 367 个机构。其中发文 1~5 篇的有 250 个机构,发文 6~10篇的有 38 个机构,发文 11~20 篇的共 32 个机构,发文 21~30 篇的共 13 个机构,发文 30 篇以上的共 34个机构,发文量居前 10 位的机构见表 5。

从表 5 可以看出依托于各高校院校的附属医院发文较多,科研水平较高。其中中国医学科学院发文量和总被引频次均排在第 1 位。共有 6 家机构发文量在 100 篇以上。北京大学虽然发文总量不多,但是篇均被引频次为 10。 51 次,排在第 1 位。由此可见,各机构在 SCI 论文发表中不仅要注重总的数量,更要注重文章的质量,高被引频次和高影响因子的论文发表将是今后 SCI 文章发表的重点和难点。

2。 6 地区分布 3 770 篇论文作者分布于全国 29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分布范围较广( 表 6) 。

由表 6 可以看出,北京、上海和江苏是论文发表最多的 3 个省市,占全国总发文量的 49。 87%。论文地区分布不均,东西部地区差异巨大。海南、宁夏和青海 3 省文献量总和仅为 5 篇,内蒙古和西藏自治区尚未有文献发表。

3 讨论。

3。 1 SCI—E 收录论文数量增长较快,论文质量有待提高 通过对 2003—2013 年 SCI—E 收录的我国心血管系统领域论文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近10 年来该领域论文呈逐年增加趋势。这说明随着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不断发展,我国对心血管领域的科技投入不断增长,医疗实力在不停增强,心血管领域研究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科研人员的重视。但也应该注意到,在 3 770 篇研究论文中,引用次数 5次以下( 不包括 0 次引用的文章) 的文章总数为 1508 篇,占全部文章的 40%,被引次数明显偏低。

《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以国家的名义对 SCI 论文的被引次数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原始创新能力显着提升。科学和技术重点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国际科学论文被引用次数进入世界前5 位。”2010 年,中国的 SCI 论文被引次数在世界排第八位,国家要求在 2015 年,SCI 论文被引次数要在世界排名进入前 5[7]。由此不难看出我国心血管系统领域的科研人员急需提升科研能力,同时加强高水平论文写作的能力,提升研究水平和论文影响力。

3。 2 高等院校及附属医院科研实力雄厚,地区间发展不平衡 从发文机构看,前 10 位的机构主要为各大高校、研究机构及其附属医院,人才密集、科研实力雄厚,是科技论文的高产机构,代表着我国心血管系统领域及相关学科的科技水平,对国家科技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医学科学院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医学科学学术中心和综合性医学科学研究机构,专家教授云集,科技实力雄厚。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是以治疗心肺血管疾病为重点的大型综合性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是隶属于卫生部、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是国家心血管病医疗、科研、预防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从地区分布看,一些偏远地区如宁夏、青海、西藏、内蒙古等地区论文发表较少,这一状况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吻合。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其科技、文化、教育事业等具有优势,文献产出量大; 而经济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文献产出量低[8]。

值得注意的是天津和重庆 2 个直辖市在心血管系统领域的文章较少,应加大这方面的研究。国内心血管领域科研力量分布的不均衡,提示国家科研低产地区应加大对该领域的关注和扶持力度,政府需要加大科研投入、大力引进优秀人才、加强学科建设。

3。 3 高水平通讯作者推动研究队伍不断壮大,但尚未形成核心作者群 通过对论文通讯作者的分析,正在形成一批稳定、持续、有一定影响力的研究者和其相应的研究机构。心血管领域代表人物为葛均波、胡盛寿、马长生和陈绍良等。他们均为心血管领域的知名专家、学科带头人,在我国心血管系统领域有一定影响力,他们的研究反映了当前的研究热点和动态趋势。总体来看我国心血管系统领域研究队伍正逐渐壮大,但是作者较为分散,尚未形成稳定的核心作者群,高水平通讯作者对该领域研究走向成熟具有关键的推动作用。

3。 4 结语。

近年来中国大陆心血管系统领域发展较快,国内学者发表论文的数量有所增加,期刊论文分布广泛,发文机构较为集中,但是尚未形成核心作者群,北京、上海和江苏等地区的高校及附属医院在心血管系统领域处于国内领先行列,但是各地区发展不均衡,尤其是西部偏远地区。此外,论文水平较国际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因此加强我国心血管系统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仍然任重道远。

4 参考文献。

[1]卢福昱,胡玫,董时军。利用 SCI 数据库计量评价北京 3 所传染病专科医院科研实力[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1,32( 12) : 50—52,66。

[2]曹霞,杨华。中国大陆妇产科学领域 SCI—E 论文产出分析[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2,33( 10) : 58—62。

[3]曹霞,陈1云香,杨华。基于 SCI—E 的我国生物信息学领域论文产出分析[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3,34( 11) : 11—16。

[4]李桂贞。国内知识组织研究文献计量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 8) : 30—32。

[5]程翔。国内医学生信息素养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2,33( 10) : 54—57。

心血管内科护理质量与用药安全管理 第3篇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护理;护理质量;用药安全管理;措施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01421-02

心血管内科患者平均年龄大,病情复杂多变,给护理质量与用药安全管理带来了极大挑战。心血管内科护理的安全管理就是保障心血管内科用药安全、保证心血管内科护理质量。护理安全是反映护理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是保护患者得到良好护理和优质服务的基础。

1 心血管内科护理和用药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存在医嘱与患者病情不相符的情况

护士有医嘱把关的责任,所以这就要求临床护士有敏锐的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和协助医生做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比如术前有高血压的患者尽量把血压降至适当水平。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在理想水平。心绞痛的患者应依照心绞痛的性质、程度,通过调整抗心肌缺血药物。但是目前有些医院会出现医嘱与患者病情不相符的情况。

1.2 存在输液选择不合理的情况

如果一种药有两种以上作用时,其中一种作用可能成为不良反应。同时有些药物本身对人体某些组织器官有伤害。还由于生产过程中混入杂质或保管不当使药物污染,均可引起药物的不良反应。但是目前有些医院有时还会出现输液选择不合理的情况。

1.3 存在医嘱执行错误的情况

医生在使用药物时不知道其药物剂量,或者是在用药时未对患者的生理、病理情况具体化。比如静脉轻微推注利多卡英,护士执行时没发现,执行错误医嘱导致患者休克。同时一些护士工作缺乏责任心,把一些只能以慢速度输注的药物输注过快,导致患者发心力衰竭,这些也是目前医院在行医的过程中会出现的问题。

2 与护理质量和用药管理质量相关的因素

2.1 护理人员相关的因素

护理人员的素质是影响护理安全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与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服务意识、法律意识及社会对护理人员所提供的服务期望值过高有一定的关系;其次,护理人员的临床经验与护理安全问题有很密切的关系。低年资护

士由于临床经验少,在工作过程中可能考虑问题不全面,不能很好的排查安全隐患,从而造成对预防措施的疏漏,致使发生护理安全问题的机率提高。

2.2 患者自身因素

由于部分心血管疾病患者非发病期表现犹如健康者,这种情况造成家属及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度与实际病情存在一定偏差,从而忽视与疾病有关的注意事项,不引起重视而造成依从性差,使护理安全隐患发生率提高。

2.3 药物方面的因素

心血管内科用药品种多、副作用危害极大,要求严格控制剂量,如注射多巴胺时,一旦渗出血管易造成皮肤坏死;硝酸酯类制剂容易造成体位性低血压、头晕等症状;抗心律失常、抗凝、降脂、降压等口服药物种类多、规格多,而且患者病情变化比较快时,医生医嘱更改也比较多,护士执行医嘱多,若疏忽或错误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2.4 护理记录相关因素

护理记录是病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疗护理行为的重要举证依据。护理记录必须做到客观、真实、准确、及时。但在临床工作中,有的护士法律意识淡薄,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加之临床工作繁忙,护理记录很容易造成涂改,病情观察不到位,记录不全面、不具体、缺乏连续性,造成安全隐患。

3 提高内科护理质量和用药安全管理的措施

3.1 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在心血管内科护理质量与用药安全管理中显得尤为重要。第一,组织教育培训。许多不规范事项是由于护理人员缺乏专业理论、技术及新设备操作知识造成的。心血管疾病复杂多变,若护理人员对专业知识了解不够,对病情的变化不能作出准确判断,就容易延误救治的时机,导致患者病情加重甚至死亡。因此,医院应定期组织对心血管护理人员的专业理论培训,授予护理知识,灌输质量意识,使他们提高责任感,转变服务理念。第二,严格执行操作流程。护理人员应加强“三查七对”,落实交接班制度,做好每天的电脑医嘱录入查对。在巡房过程中,提醒心血管患者关于服药时间、使用方法、剂量、配伍禁忌与不良反应等事项,注意评估病情,及时挂坠床及跌倒的警示牌,尤其应加强对新患者及危重患者的生命体征监测。第三,规范护理记录的书写。护理记录要客观、真实、及时、准确、完整。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要深入病房,认真收集资料,从患者的入院评估到每次的护理措施,都应完整、及时地予以记录。

3.2 严格执行核对制度

查对环节是执行任何治疗及护理操作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医院科室应将查对制度的执行列为专项治理项目进行重点管理,制定详细的月计划,逐月逐项进行整顿治理。同时在治疗中应首先应当确诊自己是什么病,然后对症下药,不能只凭自我感觉或某一个症状就随便用药。

3.3 严格执行用药告知制度

让患者得到正确的药品信息是合理用药标准中的重要内容,也是鼓励患者参与医疗安全的措施之一。比如止痛药就有许多种类,对于一般感冒、头痛、关节痛、神经性疼痛以及妇女的经期腹痛,可选用对乙酰氨基酚、芬必得、散利痛、阿司匹林等其中的任何一种;对于胃肠痉挛引起的腹痛可选用颠茄、阿托品等其中的任何一種。但如果将前一类止痛药用于治疗腹痛,不但无效,反而有害。

结语

总而言之,医院是治病救人的地方,医院要坚决杜绝因发生医疗事故造成患者损伤的事情发生,但是在医院治病救人的时候环节繁多,很容易在某个环节出现问题,所以为了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就必须加强医院的治疗和护理工作,尽最大的努力保证患者的人身安全。

参考文献:

[1]刘少玲,李薇,李小红.心血管内科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探索[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11):135~136.

[2]燕长花.如何提高心血管内科护理质量和管理水平[J].亚太传统医药,2008;4(7):58~60.

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风险分析 第4篇

提高护理质量、防范护理差错和事故、保障护理安全、密切关注护患关系及持续改进工作已成为现代护理工作的重点。随着我国《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其配套法规的实施, 患者保护合法权益的意识愈来愈强, 同时对规范医护人员的职业行为起到很重要的作用[1]。但医疗工作的复杂性、药物学及人体生命科学领域的未知性, 使护理行为风险存在于整个医疗活动的全过程。患者各种错综复杂的病情及现代心脏介入手术高科技手段的应用给临床护理带来很多挑战[2]。因此, 如何认识和防范护理风险, 从根本上防止差错和事故的发生, 建立与之相匹配的风险管理机制, 增加护理人员的抗风险能力并提高护理质量, 值得探讨、研究、解决。

1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中潜在的风险

1.1 与患者有关的风险

心内科患者病情复杂, 且变化快, 一些症状不明显的患者对医院规章制度不遵守、不配合, 私自离院外出或请假不能按时返回。患者及家属对医疗的期望过高, 对病情的恶化不理解、不接受, 同时由于家庭社会支持不足, 对医院环境的不适应及患者本身疾病的影响等不良刺激, 均易引起患者情绪变化, 引起矛盾和冲突。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病情变化时, 医师与护士对病情预测不一致, 导致患者家属产生怀疑, 对治疗护理产生不信任, 引发纠纷。

1.2 护理措施与服务

目前患者及家属对各种分级护理及专项护理要求较高, 但由于基层医院护理人员的编制过紧, 大部分护士是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 将重点放在特殊患者身上, 从而易致同级护理的患者护理内容存在较大差别, 产生潜在护理风险[3]。此外, 在医疗机构中引入市场化的服务模式还未完善, 护理工作与服务理念未很好地结合, 还未适应医疗体制改革的新形式, 与患者的沟通交流缺乏艺术性, 加之患者及家属法制意识及自我意识的不断加强, 常给护理工作带来服务性挑战。护理人员做了大量护理工作后而缺少与患者沟通交流, 也易引发风险。

1.3 护理记录质量

医疗机构承担举证责任是目前处理医疗纠纷的重要环节, 病历是医患双方共同关注的焦点, 也是法院采信的重要证据, 护理记录作为病历不可缺少的部分亦显得非常重要。护士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或工作繁忙时往往只注重积极采取措施, 而对护理记录的及时性、准确性注重不够, 出现护理记录与医师记录有差别或漏记等情形, 导致较大风险。

2管理防范措施

2.1 学习法律法规, 提高防范意识

护士应学习《护理管理办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知识, 增强法制观念和职业责任感[4]。作为一名护士, 应认识到医疗行业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 极易产生纠纷, 一旦产生, 不仅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压力和精神负担, 影响工作, 同时带来经济损失, 影响医院在社会上的声誉, 扰乱正常工作秩序, 所以要防患于未然。

2.2 加强组织管理, 强化规章制度

科室成立由护士长和2名监督员组成的风险小组, 强调护理人员自控。风险小组不定时健全完善规章制度, 要求每位护士按制度职责办事, 加强监护及急救处理, 强化交接班制度, 将科室不安全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

2.3 严格规范技术操作, 严格执行“三查七对一注意”制度

在各项护理操作时严格按操作规程做事, 杜绝因查对不严而致护理差错, 持之以恒的坚持用药前、中、后的查对制度, 并注意用药后的反应。严格按医嘱控制输液滴数、静脉注射速度, 必要时使用输液泵、静推泵。

2.4 为患者营造安静和谐的休息环境

为使患者早日康复, 医护人员应以身作则, 从我做起, 杜绝医源性噪音, 发挥主人翁作用, 委婉制止影响患者休息的各种现象, 树立良好医护形象。

2.5 加强沟通交流, 消除纠纷隐患

护理人员要讲究语言的艺术性与技巧性, 在治疗护理工作中使用文明语言, 积极与患者沟通交流, 对患者提出的疑问, 以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予以解释, 用通俗易懂、个性化语言并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向其说明诊疗护理计划及注意事项。对某些语言和行为过激的患者家属, 应心平气和地解释、安慰、体谅, 以实际行动感召患者, 以提高患者及家属对医护人员的理解与信任, 杜绝护患纠纷。

2.6 规范医疗仪器设备管理

科室设专职护士对仪器设备进行管理, 制订工作职责, 设置医疗仪器使用维护登记本, 确保备用监护仪、微量注射泵、心电图机、除颤器等处于功能完好状态。

2.7 规范护理记录

通过加强护理人员法律及专科知识培训, 规范护理记录内容, 注重在院病历的全程监控, 将病历质量管理的重点放在出院前, 不仅可有效提高病历质量, 同时也可提高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钱萍.加强医院护理风险管理的必要性[J].护理管理杂志, 2004, 4 (6) :17.

[2]郑建萍, 吴欣娟.加强护理风险管理促进护理质量提升[J].护理管理杂志, 2004, 4 (8) :27.

[3]陈疗平.香港医院的医疗风险管理[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00, 7 (4) :313.

居民心脑血管发病报告管理制度 第5篇

一、报告内容

(一)报告对象

凡是清新区户籍居民,经清新区的医疗机构诊断,为本方案报告范围的新发病人。

(二)报告单位和报告人

1、报告单位:全区各医疗机构均为责任报告单位。

2、报告人:所有医务人员和乡村医生为责任报告人。

(三)报告病种和内容

1、报告病种:冠心病、脑卒中。

2、报告内容:填写《中国居民急性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卡》。

二、信息收集方法

(一)医疗机构报告

各医疗机构门诊、急诊、病房等就诊发现的首次确诊的新发病例,或在其他(包括监测区外)医疗机构已经确诊,但在本区指定报病为初次就诊的病例。

(二)死亡补发病

通过居民死亡报告系统核对本辖区死亡病例,如发现有上述需要报病的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病例,经与国家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登记报告系统核对为未报病例,需组织医疗机构补报相应的报告卡。

三、报告程序 报告人接诊报告病种(冠心病、脑卒中)后填写《中国居民急性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卡》,经科主任审核后送社区卫生科,由社区卫生科专人负责报告。

急性心脑血管事件后报告信息统一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家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登记报告系统上报,具体上报程序如下:

(一)医疗机构报病程序

医疗机构可根据信息化程度,选择手工填报或信息交换程序。

(二)死亡补报病例

社区卫生科兼职医师在收集、审核《死亡医学证明书》时,对于因急性心脑血管疾病导致死亡的病例,应及时与急性心脑血管事件报告系统核对,发现未报病例应及时与主管的临床医师联系,若为需要报告的病例则补填发病报告卡;在调查死亡原因过程中发现存在上述急性心脑血管事件应及时核实,如为需报告的病例应及时补填发病报告卡,登记到《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登记册》,并报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三)病例随访

社区卫生科兼职医师根据户籍地址,将属于本区户籍的病例经核实户籍与信息内容,并于每年年底对辖区所有脑卒中、冠心病报告病例进行随访,将结果登记到《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登记册》,并反馈给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四、报告要求

(一)报告规则

1、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以发病28天为期,按发病例次计算;发病28天以后,若再次急性发作,应按又一新发病例填报卡片。

2、如果患者同时患有脑卒中和/或冠心病,应按所患之病种分别予以填报。

(二)卡片填写须字迹清晰,易于辨认,项目齐全,更正诊断病例诊断依据须准确可靠。对发现有误的病例信息应及时进行核对、随访、更正。

(三)报告时限

清除心血管斑块 减少心血管事件 第6篇

这些报道是否给你警醒,在繁忙的工作中,在应对“丰富”的日常生活琐事中,你是否也曾感觉到力不从心,经常出现头晕、头痛、头胀、乏力、心慌、胸闷、失眠等症状?你是否注意到自己的亚健康状态呢?医学专家提醒你,请放慢一点工作节奏,减少一点应酬,保养一下身体,像喜欢你的车子一样需要定期维护和保养。

血管中的斑块是隐蔽杀手

所谓“心血管事件”,是指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所造成的各靶器官损害,导致冠心病、脑卒中等事件,直至心力衰竭和死亡。众所周知,人体有着完善的自我调节能力,应对环境中的各种变化,维持着人体的健康。近年来,“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呈逐年上升趋势,且越来越趋向于年轻化。这与工作、生活等压力的增加,以及吸烟、饮酒、高脂饮食等因素影响有着密切的关系。

如果人体血管中存在斑块,不能及时清理这些脂质垃圾斑块,当血管堵塞达70%时,就会出现症状。一旦斑块脱落,将会发生心肌梗死、脑梗死、肺血栓等事件,后果不堪设想。

Tips:心血管疾病的特点

三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

三低——知晓率低、控制率低、治愈率低。

对心血管疾病认识的误区

误区一:只相信治疗,而忽视保健预防。

误区二:心脑血管疾病是老年病,事实并非如此。就动脉硬化而言,从儿童时期开始,在年龄为10岁儿童中约有10%为早期动脉粥样硬化。如果不及时采取预防保健措施,病变将会继续发展。当进入中老年时,症状就比较明显。

误区三:对调节血脂的认识不足。血脂调节不仅是长期的,有些甚至是终身的。预防保健也是长期的,要长期保持血脂在生理水平,这才是正确的做法。

点滴做起,清除斑块是关键

秉承着中医“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治未病”思想。那么,如何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呢?既然血管内的斑块是造成心血管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所以,只有将斑块彻底从血管中清理掉,才能有效地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

喝茶能延年益寿,常喝茶的人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低。科学家研究发现,茶中的多酚类最为关键,茶多酚能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含量,清除动脉血管壁上胆固醇的蓄积,同时抑制细胞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摄取,从而降低血脂,预防和缓解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同时,茶多酚还能增强毛细血管韧性、渗透性,增强大动脉、主动脉抵抗硬化的能力,保护心脑血管的功能。

几十年的高科技发展,茶多酚的应用也更为成熟,专业的配方去除了茶叶中咖啡因和刺激胃黏膜的物质,增强了安全性,通过高科技提取,让茶多酚的药用价值更高效、更安全,对预防斑块形成和保护心血管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心血管介入治疗期护理管理的效果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试验选取的患者均为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6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 年龄28~85岁, 平均 (58.7±2.1) 岁。其中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32例, 经皮冠状动脉内形成术和支架移植术22例, 安置心脏起搏器6例。所有患者均进行基本检测, 无其他疾病、特殊过敏体质以及药物过敏等。

1.2 护理方法

在治疗过程中为患者制订合理的诊疗程序, 以入院治疗时间为起点, 对患者采取病情诊断、治疗、相关知识教育、常规检查和针对性护理。

1.2.1 术前护理

手术前对患者的呼吸、血压、身体特征、饮食等情况进行了解和检测, 做好禁食禁水的准备, 进行补液, 以调整酸碱平衡和水电解质平衡[1], 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做好术前准备工作。护理人员要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 语言要轻柔和蔼, 以疏导患者心中的担忧, 将手术情况如实告知患者, 并将手术成功案例介绍给患者, 增强其对手术的信心, 同时还需要将手术注意事项及时告知患者。

生活中更是要加强饮食方面的护理, 患者要保证合理的生活方式, 充足的睡眠, 不进行过度劳动或运动, 以免身体劳累。调节患者饮食, 以青菜蔬果为主, 避免食用鸡蛋或动物内脏等食物, 在护理过程中, 规劝患者尽量禁烟、禁酒。

在患者入院时, 护理人员应对其进行热情的接待, 帮其进行床位的安排, 并对病房的格局进行介绍, 使其对所处环境详细了解, 以缓解其不安。另外护理人员还应与患者进行沟通, 了解心理情况, 耐心倾听患者的倾诉, 在对其心理与性格变化进行观察的基础上, 了解其性格特点。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 以便护理操作的有效完成。对于疾病情况应及时告知患者, 使其应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保持积极的态度, 从而进行治疗。许多患者在生病时, 认为自身病情已恶化, 很难治疗而导致严重的心理压力, 进而产生一系列的担忧、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而造成病情恶化, 因此在护理时, 医护人员应从各个方面考虑患者的心理变化, 护理人员应保持温和亲切的态度来安慰、稳定患者情绪, 及时与患者进行沟通, 使其了解自身病情,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以提高治愈率[2]。

1.2.2 术中护理

一旦需要进行手术, 必须做好患者手术中的急救护理准备。密切关注患者各项身体指标, 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 手术室温度要保持在28~30℃, 医用水要保证在37℃[3]。

1.2.3 术后护理

术后给予患者心电监护, 监测其血氧饱和度和各项身体指标, 一旦出现异常状况要及时进行处理, 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同时进食时间要遵医嘱, 开始进食时以清淡的流食为主, 遵循少量多餐原则[4]。术后还要给予患者持续或间断吸氧, 以防止供氧不足, 同时指导患者进行有效咳痰。做好用药护理, 嘱患者按时服药, 确定患者服药完毕后, 对于用药后所产生的不良反应要与患者讲明, 保证患者合理安全用药。部分患者认为在日常治疗中, 若加大药量, 会加快身体康复速度, 但这一观点是错误的, 所以护理人员要告知患者所服药物的准确药量, 避免剂量过大造成严重后果。

2 结果

经过有效的护理后, 60例患者身体康复状况良好, 且无1例发生严重并发症, 患者护理满意度高达98.3% (59/60) 。

3 讨论

通过对心血管介入治疗期患者的护理管理, 发现患者经过有效的心理护理、生活及健康饮食护理、术中和术后的护理后, 其身体康复状况良好, 且并发症少。因此对心血管介入治疗期患者采取有效的临床护理管理可明显减少患者的忧虑心理, 有助于患者手术成功进行以及术后恢复, 并明显提高护理满意度, 更能有效减轻患者的经济、心理、身体等各方面负担。

参考文献

[1]李秀习.微创临床路径对心血管介入治疗患者的护理效果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 2013 (3) :728-729.

[2]李菲.临床路径在心血管疾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体会[J].当代医学, 2010, 16 (16) :118-119.

[3]王爱琳.心血管病患者299例介入治疗的观察和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 2010, 26 (15) :2363-2363.

心血管内科老年病人的护理风险管理 第8篇

1 护理风险的评估

1.1 护理因素引起的风险

1.1.1 护理技术水平低下

心内科专科性强, 如除颤仪的使用, 心电图的识别, 各种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的抢救配合, 要求护理人员掌握相应的专科理论知识和具有熟练的抢救技术。临床经验不足或相互配合不协调直接或间接危害病人的健康甚至生命。

1.1.2 护理操作解释不到位

如护士迎接行永久心脏起摶器安置术病人时, 未告知术肢避免上抬、外展以及旋转, 从而因术肢活动引起起搏电极脱位。

1.1.3 因护理记录因素引起的风险

护理记录欠缺, 不完全符合客观、真实、准确及时, 记录中有主观想象, 甚至出现医护记录不相符, 随意签名和代签名, 使护理记录无原始可言。

1.1.4 用药用氧因素引起的风险

据报道, 60岁以上病人出现用药不良反应为其他年龄组的2.5倍[3]。老年人由于生理、病理因素影响, 往往出现“服药能力下降”, 如漏服、多服等现象。心内科老年病人用氧人数多、次数多、时间长, 在使用中应加强巡视和用氧宣教。

1.2 年老和疾病因素引起的风险

老年人由于其机体组织、器官形态和生理功能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发生衰退, 各器官功能储备力降低, 适应能力减弱、反应迟钝易发生坠床, 跌倒和误吸哽噎。由于病人存在病情发展的潜在危险因素, 如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突发呼吸心搏骤停等, 即使护士在规定时间内巡视病房, 若未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也会延误治疗和抢救时机。

1.3 因环境因素引起的风险

病房灯光不足或无夜光灯;地面不平, 太滑或有积水;通道有障碍物;病房家具有棱角;楼梯过陡、过滑, 没有安全扶手;病房高度不合适, 无床栏、无呼叫器;床椅不稳, 无背;浴室、厕所未安装防滑垫和扶手。

2 护理风险管理

2.1 护理风险预防

预防是在风险识别和评价的基础上, 对风险事件出现前的预防措施。

2.1.1 完善护理管理制度, 建立质量管理小组

根据心血管内科老年病房的特点, 建立病区安全管理制度、反向查对制度、住院病人安全评估报告制度、安全陪检制度、仪器使用规范、卧床病人安全管理制度、床旁交接班制度等, 重新修订并制订介入检查及术前、术后护理常规、转入转出工作流程、临床护理抢救预案、健康宣教流程与规范等, 成立以护士长为组长的病区护理质量管理小组, 质量控制员由科室护理骨干组成。护士长根据月工作计划制订每天、每周的护理检查项目。组织质量控制组成员进行检查, 并将检查结果及时反馈到个人, 在科室公布, 与个人考评挂钩。

2.1.2 加强护士防范风险意识及业务综合素质培训

加强责任心教育, 强化主动服务意识, 重视老年人的安全问题, 防范意外事故发生。根据科室护理工作特点及护士的工作能力, 分层次对护士进行理论、操作及沟通能力培训及考核。注重心肺复苏术及除颤器、监护仪、心电图机、微量泵等专科仪器的操作培训。每月召开安全讨论会, 利用晨交班、教学查房、病案讨论等形式, 对科室存在或潜在的风险及时进行评估, 提高护士对护理风险的评估及防范能力。组织学习相关案例及《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条例》等相关文件, 明确自己的权益和义务。

2.1.3 提高护士风险识别能力

巡视病房时关注病人主诉, 加强对其表情、呼吸、卧位的观察。入院病人从年龄、既往史、活动能力、意识状况、视力及听力、情绪与心理等方面进行评估, 属高危人群者, 增加巡视频率, 落实安全健康教育工作及陪护措施。夜间病人出现不明原因入睡困难、出汗、胸闷等症状时应高度关注, 报告值班医生及时评估血压、心率等, 并行心电图检查, 配合医生及时处理。

2.1.4 规范药品的使用和管理

①规范放置:根据药品使用频率、用途进行分类, 标识管理, 护士每班交接, 对易混淆药品, 如氯化钾注射液、氯化钠注射液等分开放置, 氯化钾注射液使用红色字样标识, 口服地高辛片应用独立包装, 便于护士区分, 确保药物正确使用。②用药护理: 应教会老年病人识别药物的不良反应, 指导病人按时、按量、正规用药, 服用镇静安眠药的老人, 嘱咐其要完全清醒才能下床;应用降压药、降糖药、利尿药时, 嘱其缓慢改变体位, 预防体位性低血压;使用洋地黄甙类药物前需监测心率, 并观察用药效果, 落实好“服药到口, 咽下离开”制度。静脉输液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加强巡视, 尤其特别嘱咐病人或陪护禁止自行调节输液速度;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时严格执行医嘱, 速度不能过快或过慢。

2.1.5 规范医疗仪器设备管理

科室设专职护士对仪器设备进行管理, 制订工作职责, 设置医疗仪器使用维护登记本, 确保备用监护仪、微量注射泵、心电图机、除颤器等处于功能完好状态。

2.1.6 规范护理记录

我院通过加强护理人员法律及专科知识培训, 规范护理记录内容, 注重在院病历的全程监控, 把病历质量管理的重点放在出院前等一系列措施, 不仅有效地提高了病历质量, 同时也提高了护理质量。

2.1.7 加强病人的安全管理

①为避免坠床、跌倒等意外事件, 规定凡卧床病人要求使用加护栏, 呼叫铃置易触摸处。在地板光滑处、卫生间设“小心地滑”“小心跌倒”等警示牌, 并向病人及家属告知防范措施。老年病人饮食应易消化、少渣, 且进食速度不可过快, 以防误吸哽噎的发生, 尤其咀嚼吞咽功能不协调的病人。长期卧床病人每班评估皮肤情况, 并做好记录, 酌情使用气垫床, 按要求定时更换卧位、保持床单清洁、平整, 防止压疮的发生。②手腕带的使用:我院从2008年开始使用病人手腕带, 要求所有住院病人佩戴, 并成为病人住院期间的“有效身份证”, 腕带上标明病人姓名、性别、住院号、身高、体重、入院日期, 过敏药物名称及糖尿病史。护士在进行各项操作治疗时, 要求核对手腕带、床头卡上的标识, 无误后方可进行。用氧过程中加强安全宣教和巡视, 确保用氧的安全、有效。

2.2 发生护理风险后的管理

做好预防工作是防止风险事件的有效方法, 一旦风险发生, 应采取积极措施, 将风险损害降到最低限度。护士长应第一时间到达现场, 调查风险发生的经过, 与病人及家属沟通, 尽可能将投诉、纠纷及一般护理风险在科内解决, 及时通报护理中心、医务办公室, 必要时依法封存病历或实物。科内组织全体护士对风险事件进行讨论、总结, 制定相关防范措施。

3 结果

2008年实施风险管理以来, 老年病人发生跌倒、误吸哽噎、差错、投诉事件在下降, 病人满意度和护理病历质量有较大的提高。见表1。

4 体会

4.1 提高护士的风险意识和自觉性

通过护理风险管理的实践与运用, 能够减轻护士的心理压力, 针对自我薄弱环节进行分析, 找出避免及控制风险的方法, 做好“预见性的护理”, 提高了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及应对能力, 增强了护理队伍整体的抗风险能力。

4.2 有效地规避护理风险, 保证护理质量

科室护士长在风险管理中起主导作用, 提高护士的风险防范意识, 人人参与是实施过程中的关键。护士长要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及敏锐的观察能力, 善于捕捉工作中的薄弱点, 加强与病人、护理人员的沟通, 及时督导, 采取有效防范措施, 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通过一年多的强化风险管理, 护士自觉、及时评估风险因素, 采取防范措施, 发生跌倒人次由5人次降为1人次;误吸哽噎由3次降为0次;病人投诉由原来的5起降至2起, 从而保证了护理质量。

4.3 提高了病人的满意度, 减少护理纠纷的发生

护士自觉规范语言和行为, 运用良好的沟通技巧, 加强与病人的沟通, 了解病人的各项需求, 给予最大限度的满足。同时通过有效的健康宣教, 提高了病人及家属的自我安全防范意识, 建立并保持良好的护患关系, 提升了护患的信任度与理解度, 病人投诉由5起降至2起;病人满意度由95.20%上升到97.60%, 有效地减少了突发事件及纠纷的发生。

4.4 实施护理风险管理, 提高了护理病历举证倒置的有力性

护士通过相关法律知识和专科知识以及护理病历书写规范的学习, 做到“写你所做的, 做你所写的”, 对病人进行真实、准确、及时、完整的记录, 护理病历甲级率由90%上升到95%, 从而提高了护理病历举证倒置的有力性。

总之, 护理风险管理是一项长期、持续的工作, 及时发现并有效预防是减少风险事件的有效管理方法。

参考文献

[1]赵雪红, 程丽君.风险管理在急诊护理质量管理中的运用[J].中国急救医学, 2005, 25 (2) :130.

[2]李秉志, 李德鹏.老年人生理心理特点[J].实践医学杂志, 2001, 14 (2) :142-143.

心血管内科护理质量与用药安全管理 第9篇

1 护理质量管理

护理人员应熟悉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对医学知识、人体结构、药物作用, 紧急情况处理等各方面了如指掌才能做好对患者的护理工作。通常应做的护理工作主要包括:监护、皮肤管理、静脉输注、观察药物不良反应、提醒注意事项等。

1.1 有效监护

心血管系统疾病具有多变性和突变性, 护理人员应能对各种突发状况沉着应对、有条不紊, 严格按照规定流程, 执行正确及时的操作, 提前准备好耕种所需设备, 检查设备故障, 细心观察心跳频率和血压状况。在监护过程中护理人员还应注意患者的情绪变化, 及时开导患者, 使患者身心愉快有利于病情好转。

1.2 皮肤管理

患者久睡病床易引起皮肤不适, 尤其是在气垫床上的重病房患者会产生皮肤过敏甚至溃烂的状况, 应嘱咐患者多翻身, 常擦洗, 勤换衣服和枕被。注射口周围皮肤出现红肿时应及时拔除, 静脉穿刺部位也应经常更换。大小便失禁的患者除应注意处理卫生问题, 还应注意会阴部、骶尾部皮肤状况, 如患有糖尿病, 即使天气冷也不能用热水袋热敷[1]。

1.3 做好静脉输注工作

护理人员每天要做的一项基本工作是给患者输液, 心血管内科患者多为老年人, 心脏承受能力差, 如输注速度过快, 易导致急性左心功能不全, 所以要控制好静脉输注速度。特别是有硝普钠、硝酸甘油等成分的药物不但应注意输注速度, 还应密切观察患者, 以防患者血压下降, 要保证疗效。

1.4 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很多药物会对患者产生不良反应, 在使用新药过程中, 护理人员应认真看说明书, 关注说明书中的注意事项, 给患者做皮试后仍应不断观察, 以便及时处理不良反应。例如, 使用盐酸胺碘酮注射液等抗心律失常药时应加强监护, 并注意心率、心律变化。用前列地尔等对血管刺激性强的药物时应采取第一瓶静脉输注的方法, 并进行热敷, 以免刺激血管, 使患者感觉痛苦[2]。

1.5 提醒注意事项

心血管内科护理人员应告诉一些药物常识和应对紧急情况的自救方法, 教会患者避免某些意外的发生, 护理人员还应向患者家属介绍护理知识, 使患者得到及时的救助。例如, 心血管患者突发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时, 肺脏淤血到一定程度造成严重的缺氧。医护人员应提醒患者立即从卧位改变为坐位, 甚至站立位, 以逐渐缓解症状。

2 用药安全管理

心血管内科疾病最重要的治疗方法是药物治疗, 心血管疾病具有高风险、高抢救几率的特点, 所以特别要求护理人员合理用药。医护人员应注意因病施药, 合理用药;熟悉药物的特性、用途及相应的不良反应;加强患者用药的指导;及时学习掌握新兴药物的药性和注意事项;注意药物与食物之间、药物与药物之间的反应。

2.1 注意因病施药, 及时合理用药

心血管疾病有多种表现情况, 应根据不同的病况合理正确的用药, 同时, 心血管疾病患者有着共同的发病昼夜节律特点, 一般早上和中间发病, 要遵照患者的发病时间和药物的最大药效规律, 科学的让患者服用药物。

2.2 熟悉药物的特性、用途及相应的不良反应

心血管内科的用药比较复杂, 护理人员应熟悉药物的特性、用途及相应的不良反应。护理人员应本着高度的责任感不断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准确用药, 预防突发状况, 减少意外发生。掌握药物的服用方法和药量, 详细掌握各种常用药, 特别注意某些敏感药物, 熟悉药性, 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等。

2.3 加强用药指导, 提醒患者合理膳食、加强锻炼

在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中, 合理膳食十分重要, 患者应控制胆固醇的摄入量, 控制脂肪摄入的质与量, 多食用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切忌暴饮暴食, 否则易诱发急性心肌梗死。

2.4 及时学习掌握新兴药物的药性和注意事项

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 医疗手段设备不断更新, 各种新兴药品越来越多, 许多难以治愈的疾病现在也有了治疗药物, 护理人员应及时更新药物知识, 避免用错药物, 防止出现医疗差错。在新药物使用过程中应及时观察反馈患者的用药效果并记录在案, 分析其可能的不良反应和应对措施, 对新药物全面掌握了解, 保障患者安全。

2.5 注意药物与食物之间、药物与药物之间的反应

药物与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 搭配不当, 不仅不利于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 还会降低药物的应有药效, 甚至还会发生中毒或产生各种不良反应。在日常生活中尤其应该注意药物与饮食的相互作用, 如药品不要用茶, 牛奶, 咖啡等服用, 而心律平这种药物由于局部麻醉作用, 宜在饭后和饮料等同时服用, 不能嚼碎。护理人员应该熟练掌握药理学知识, 指导患者健康饮食[3]。

3 小结

提高心血管内科护理质量, 严格心血管内科用药安全管理具有重大意义, 心血管内科护理质量与用药安全管理对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有着极高的要求, 在护理中应注意各方面的情况, 不断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 提升专业素养, 同时医院也应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教育, 严格执行规章制度, 规范护理流程操作, 切实做好心血管内科护理质量与用药安全管理工作, 保障患者安全。

摘要:在医疗活动中, 心血管内科病情极为复杂多变, 其护理存在着严重的风险, 许多护理问题易引起医患纠纷。保障患者的安全, 减少医患纠纷, 提高心血管内科护理质量, 加强用药安全管理是关键, 本文详细分析了护理质量管理的各方面要求和用药的各方面安全, 以预防和降低风险, 保障患者安全。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护理质量,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 陈登高.心血管内科用药安全管理及护理质量管理[J].吉林医学, 2010, 31 (30) :54, 56.

[2] 郭坚.心血管内科护理质量安全管理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 2009, 28 (9) :138.

心血管内科护理质量与用药安全管理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10年1月到2011年2月期间,我院随及抽取我科240例心血管内科患者,男134例,女106例,年龄(49~88)岁,平均年龄67.3岁,其中,心肌梗死患者35例,高血压患者53例,冠心病患者154例。

1.2 方法

对上述患者的护理质量与用药安全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出相关的不规范因素,从而提出改进措施。其中,患者因素包括患者不遵从医嘱、对护理不信任和对治疗效果期望过高三个方面;护理人员因素包括缺乏相关知识和技能、违反护理操作规程和护理文书书写不规范三个方面;药物因素包括用错药、剂量控制不严格和副作用过大三个方面;院方因素主要是指医疗费用的纠纷问题。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得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40例心血管内科患者在护理和用药的过程中共发生不规范事项25项,其中,患者因素、护理人员因素、药物因素和院方因素分别为4项、13项、5项和3项,占比分别为1.7%、5.4%、2.1%和1.3%,见表1。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现阶段心血管内科护理质量与用药安全管理的不规范主要来源于患者自身、护理人员、药物和院方四个方面,因此,有必要对症下药,采取相应措施,提高管理水平。

3.1 重视患者的心理护理

心血管患者病情复杂、反复,多需终身治疗,经济负担重,因而患者情绪易激动,甚至产生各种思想顾虑,对治疗和护理不予配合。本研究中由患者自身导致的不规范事项为4项,其中,患者不遵从医嘱的为2项,对护理不信任的为1项,对治疗效果期望过高的为1项。护理工作是一项护患双方共同参与的活动,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往往能提高疗效,促进康复,保障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应以热忱、和蔼的态度与患者交流,在了解患者心理活动的基础上,尊重关心他们,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感情,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勇气和信心,取得他们对医务人员的信任[2]。若发现患者及其家属有所不满或者不配合治疗,应及时做好沟通、解释,帮助他们消除各种顾虑。同时,在患者入院时应主动向其介绍医院有关的规章制度、初步的治疗方案和检查安排,使其尽快熟悉环境,稳定情绪,配合治疗。

3.2 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在本研究中,由护理人员导致的不规范事项有13项,占总数的5.4%,其中,缺乏相关知识和技能的为2项,违反护理操作规程的为8项,护理文书书写不规范的为3项,由此可见,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在心血管内科护理质量与用药安全管理中显得尤为重要。第一,组织教育培训。许多不规范事项是由于护理人员缺乏专业理论、技术及新设备操作知识造成的[3]。心血管疾病复杂多变,若护理人员对专业知识了解不够,对病情的变化不能作出准确判断,就容易延误救治的时机,导致患者病情加重甚至死亡,因此,医院应定期组织对心血管护理人员的专业理论培训,授予护理知识,灌输质量意识,使他们提高责任感,转变服务理念。随着心血管方面各种新技术和手段的不断更新,护理人员也要及时学习使用新设备,掌握相关的护理操作,并进行考核,做到技术精湛,确保在日常护理中和抢救时都能万无一失。护理长应对近期的护理工作进行反馈,总结护理安全隐患,发挥以点带面的作用,切实贯彻预防措施[4]。第二,严格执行操作流程。护理人员应加强“三查七对”,落实交接班制度,做好每天的电脑医嘱录入查对。在巡房过程中,提醒心血管患者关于服药时间、使用方法、剂量、配伍禁忌与不良反应等事项,注意评估病情,及时挂坠床及跌倒的警示牌,尤其应加强对新患者及危重患者的生命体征监测,如心律、心率、血压的变化,无论病情轻重,都应随叫随到[5]。第三,规范护理记录的书写。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理记录要客观、真实、及时、准确、完整。因此,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要深入病房,认真收集资料,从患者的入院评估到每次的护理措施,都应完整、及时地予以记录,以全面、客观地反应患者的病情变化,护士长要加强对护理记录的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使记录的质量不断提高,成为封堵安全隐患的有效措施[6]。

3.3 加强用药安全的监管

心血管内科用药品种多且使用复杂,若不重视用药安全,极易发生意外[7]。本研究中由药物导致的不规范事项为5项,其中,用错药的为1项,剂量控制不严格的为2项,药物副作用过大的为2项,这就要求心血管内科进一步加强对用药安全的监管[10]。护理人员应执行用药告知制度,如容易引起体位性低血压的硝酸甘油类药物,滴入时要严格控制速度和持续性,就应该告知患者及其家属不要自行随意调节输液速度,这也是鼓励患者积极参与用药安全的措施之一[4,8]。另外,新《护士条例》规定,护士有医嘱把关的责任,如在使用利多卡因、心律平等抗心律失常药物时,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心率、心律等生理、病理变化[5,9],一旦发生异常情况,立即通知医生,并患者的实际情况,协助医生做出准确判断。

3.4 严格收费管理

心血管疾病的医疗费用相对较高,护理人员应做好每日费用清单的发放,详细解答患者及其家属对收费的疑问,对经济条件不好特别是没有医疗保险的患者,需应用贵重药物及仪器前应预先告知,做到收费透明化,同时注意催款技巧,减少医患纠纷。

参考文献

[1]刘少玲,李薇,李小红.心血管内科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探索[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11):135~136

[2]燕长花.如何提高心血管内科护理质量和管理水平[J].亚太传统医药,2008;4(7):58~60

[3]解红雁,孙红.心血管内科护理风险分析及对策[J].中医药导报,2009;15(9):47~48

[4]陈登高.心血管内科用药安全管理及护理质量管理[J].吉林医学,2010;31(30):54~56

[5]郭坚.心血管内科护理质量安全管理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2009;(9):138

[6]包惠玲.心血管内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117~118

[7]刘海英.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中潜在的风险及管理防范[J].齐鲁护理杂志,2008;14(5):86~87

[8]许玉韵,彭建军.心血管疾病的生物介入治疗[J].中国医药导刊,2004;6(5):319

[9]张海燕,郭艺芳.血压节律和心血管事件[J].中国医药导刊,2007;9(1):31~32

预防心血管疾病 等 第11篇

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全世界死于以脑卒中和心肌梗死为主要表现,心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人数1700万,占所有原因死亡的三分之一。2020年这一数字进一步增加50%,高达2500万,将超出传染性疾病成为全球“头号杀手”。更应引起重视的是,其中的80%,即1900万死亡将出现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

2004年公布的有我国7000多名公民作过研究对象的全世界51个国家的合作研究结果表明,容易检测,可防可控的9个因素可预测90%的心肌梗死发作。这9个因素依权重顺序为:1、血脂异常;2、吸烟;3、糖尿病;4、高血压;5、腹型肥胖;6、缺少运动;7、饮食中缺乏蔬菜、水果;8、紧张;9、为健身目的长期坚持少量饮酒(为保护性因素)。美国经过30年努力,人均寿命延长6年,其中的3.9年归因于对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控制和预防。

预防控制心血管疾病的主要策略是综合控制与之相关的多重危险因素。首先要提倡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尤其从青少年时期培养这种生活习惯,不吸烟,管好嘴(合理平衡饮食),迈开腿(热爱和坚持运动),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实现全面身心健康。对已患有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者,在认真改变生活方式基础上,提倡使用有研究證据,有明确预防疾病作用和改善患者预后的药物。

我国卫生部于2004年公布的中国居民营养和健康调查资料显示,我国成人高血压患者数1.6亿,血脂异常患者1.6亿,糖尿病2000万,超重2亿,肥胖6000万,吸烟者3.3亿,被动吸烟9亿。我国1998年统计资料显示,26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每13分钟1个中国人被脑卒中或心肌梗死夺去生命。1984年~1999年15年期间,北京市35岁~44岁男性居民心肌梗死死亡率增加15.6%。虽然心血管疾病发生致残致死后果多在中老年以后,但其起病在18岁以前的青少年时期,经过少则十多年,长则几十年的隐匿发展,以毫无先兆突然发作的致残致死后果结束疗程,甚至结束生命。因此,无论怎样强调心血管疾病的预防都不为过分。预防要从青少年抓起,要做好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就要实现相关多种(如心血管学会、糖尿病学会)的紧密合作,要重视大医院与社区医疗系统的协调发展,把疾病预防落实在社区,要有政府、学术团体、专业人员、媒体和相关企业的全方位协作,共同努力奋斗。做好心血管疾病预防的关键是把科学防疫治疗的知识普及到我国城乡的千家万户,把防治心血管病的科学道理转化成广大群众能听得懂、记得住、用的上的科普语言,向社会广泛宣传。

(摘自《光明日报》)

常唱健康八字歌

洪昭光曾经做过一首“健康8字歌”,每一句里都含有“8”字:“日行八千步,夜眠八小时,三餐八分饱,一天八杯水,养心八珍汤,健体八段锦,米寿八十八,茶龄百零八。”他对其中的部分内容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夜眠8小时。洪昭光以美国进行的山洞试验来论证。山洞试验即是让人在山洞里呆着,与外界完全隔离,不知白天黑夜,人愿睡就睡,愿醒就醒,监护仪通过监测,看人的天然生物钟究竟该睡多少小时。结果:一种人醒来10个小时后,再睡5个小时;一种人醒来16小时,睡8小时;一种人一醒就醒20个小时,一睡就睡10个小时。“人的生物钟周期长短不一,但清醒状态与睡眠状态的比例,不论男女老少,都是2:1。即是说在正常生物钟下,人醒16小时,睡8小时,此时身体最健康。”他进一步论证,“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睡眠8小时一组人寿命最长。每少睡1个小时,死亡率升高9%;少睡2小时,死亡率升高18%;少睡3小时,死亡率升高27%。”

一天8杯水。洪昭光说:“黑龙江边防战士在零下40摄氏度的天气里,防冻的办法主要就是多喝水,因为人在寒冷的情况下,外周血管循环(四肢末梢血管)受影响,水喝多了,循环好了,四肢便暖和了。夏天防暑最重要的办法也是多喝水,体表血管循环好了就好散热。防病也还是要多喝水。很多老年人水喝少后,血黏度立刻升高,血栓、冠心病就来了。8杯水的概念是要保持尿量1500毫升。那怎么知道喝水的量是否‘达标’?看早起后第一次小便,如果量很少、很黄,就有问题,如果清亮、量多,便可以。”

“健体八段锦”。洪昭光介绍说:“八段锦其实就是一次全身按摩,认认真真地做一次,通常需要半个小时。苏东坡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说头几天练习八段锦可能没什么感觉,但是百十日后,功效不可量,胜过用药十百倍。医学研究发现,人早上起来,所有微循环都处于闭塞状态,心绞痛很容易发作,但做完八段锦以后,就可保平安。曾经有一本书讲,一平方毫米的皮肤在安静状态开放10根毛细血管,热疗以后,可以开放到50根,按摩以后,可以从10根开放到300根----按摩的作用比热疗还大!”(摘自《健康时报》)

预防骨质疏松

中国人的骨密度比西方人低约8%,这可能与人种和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有关。因此,中国人也比较容易出现骨质疏松。随着生活和健康水平的提高,人口寿命延长,骨质疏松症将成为我国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

据统计,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骨质疏松症发病率约为59.89%。每年因骨质疏松症而并发骨折的发病率约为9.6%,并有逐年增高的趋势。2002年,我国中年及老年人口骨质疏松率为16.1%。在男性人口中的总比率为11.5%;女性人口则为19.9%。在我国,每6名男性中,就有1人会发生1次或1次以上的脊椎骨折。

如果能够早期发现患有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及早作科学的治疗,约一半的股骨颈骨及脊椎骨骨折是可以避免的。专家认为预防骨质疏松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二是保持均衡饮食,摄取足够的钙质和维生素D;三是不吸烟,不大量饮酒;四是定期进行负重运动,如跑步、跳绳、有氧运动、网球及快步走等有益于骨骼的运动。

(摘自《中国老年报》)

先热身,再健身

大家都知道剧烈运动前要作准备活动,如果重视不够或敷衍了事,我们就会感觉难受,影响锻炼效果,有时甚至出现运动伤害。

准备活动一般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一般准备活动,目的是促进血液循环,逐渐激活身体各大系统;另一部分是针对运动的主要内容做类似的活动,但强度和复杂程度略低,从生理和心理上为进入运动状态作好准备。

将准备活动称为“热身”,确实有一定道理。恰当的准备活动能促进血液循环,使肌肉和皮肤温度略微升高,增强肌腱弹性。同时,还可以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激活机体各系统,使之配合协调,让身体的能量利用进入高效状态,为进入主体锻炼创造有利条件。

我们在跑步或游泳时,若一开始动作频率就较快,很容易出现憋气、头晕等难受的反应,不由自主想停下来。这实际上是内脏功能与肌肉动作不同步的结果。人体神经肌肉系统与内脏器官功能的“启动”速度不等,心血管和呼吸系统存在较大惰性,不能瞬间进入良好工作状态。

要克服这种惰性,可以使用“假喘”的办法。所谓假喘,就是故意提高呼吸频率并增加呼吸深度。要参加长跑、游泳运动,临近上场或刚开始运动时,就好像很累似地大口喘气。这种看似夸张的举动,会使内脏器官的活动较早达到较高水平,与神经肌肉系统的活动基本平衡。

心血管数据管理 第12篇

1 聘任护士的挑选

应聘者必须热爱护理事业, 并愿从事心血管外科护理工作, 责任心强, 身体健康。

所聘用的护士均已取得护士执业证, 并通过“三基”考核。特别注重选拔综合素质优秀的护士。有一定的心外科临床实践经验和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者优先。

通过面试和笔试后共挑选了合同护士83名, 女82名, 男1名, 年龄18-27岁, 平均年龄为21.6岁。学历:本科21名, 大专62名。

2 培训方法

2.1 培训方式和时间

采取统一计划和规范、集中训练和个体化教育相结合的方法。培训的时间除1周的岗前培训为脱产外, 其余均是在职培训。培训的方式有操作示范、理论学习、多媒体演示、案例分析等。

2.2 师资选择

由科室总护士长总负责, 各病区护士长担任4个培训小组的组长, 挑选热爱临床护理教学、综合素质好、责任心强、善于沟通、有坚实的护理理论知识、能熟练掌握心血管病护理、监护及急救技术且具备大专以上学历、护师以上职称的护理人员具体担当培训任务。除岗前培训外均采取一对一带教。

2.3 培训内容

岗前培训。①介绍科室的历史及现状, 了解科室的设置 (普通病房, 监护病房、手术室、灌注组和实验室) 和环境, 将拟定的培训计划交给每位新入科的护士, 使其了解培训目标、内容、工作标准及考核方式;②熟悉各类监护仪器设备的名称和抢救用品放置的位置;③了解心血管外科护理工作特点、各项规章制度、各班职责、岗位工作流程及自身的角色和责任;④熟悉各类护理记录文件的书写规范。

职业道德教育。讲解职业道德、护理职业道德的概念、现代护士应具备的职业素质要求等, 组织学习医德规范、护士道德行为规范, 使他们对自己必须遵循的职业行为有一定的理性认识。护理工作是非常崇高的, 同时也是十分辛苦的。只有付出艰辛的努力才可能帮助病人减轻病痛, 这就要求护士必须理解他们的角色和责任, 忠于护理事业, 关心病人, 以病人的利益为重, 了解病人及家属的心理需求[1]。我们将护士职业道德教育自始至终贯穿到培养聘任护士的全过程, 使他们具有高度的工作责任感, 养成敬业、爱岗的良好职业习惯。

医疗安全和法律意识教育。组织学习与医疗卫生有关的法律法规, 如《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以及护理专业与法律的有关知识。在任何时侯都要特别强调护士的法律身份, 使其明白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士角色的位置, 明确该做什么, 不该做什么, 知道所有的医疗护理活动在独立工作前必须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进行, 独立工作后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的医疗护理工作也必须在国家法律的框架内进行[2]。

各种规章制度的学习。为了减少因违反操作规程发生护理差错的现象必须要求护士重视各种规章制度的学习, 认真执行“三查七对”制度。在学习过程中把“三查七对”的查对方法和重要性作为培训的重要内容, 要求每一位受训者不仅要熟记更重要的是要将它用在临床护理工作中, 注重培养他们在配药、发药和静脉输液过程中如何落实操作前、中、后查的查对意识。组织他们认真学习各项护理工作制度, 如查对制度、分级护理制度、值班、交接班制度、执行医嘱制度、护理文件书写制度和请销假制度等各项管理规章制度, 并要求在工作中严格加以执行。

技能操作规范的培训。①基本护理技能训练, 如无菌技术、肌肉注射、静脉注射、输血、胃管植入、导尿、备皮、各种标本的采集等;特护病人生活护理如晨晚间护理、口腔护理、皮肤护理、物理降温、饮食护理、各种引流管的护理等;②急救技能培训 [3]:依照《国际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2000》和国内新修订的《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2005》为标准进行理论学习、模拟操作和现场实践, 并当场采用理论提问和实际操作来考核。急救技术学习结束后要求他们能准确判断需要心肺复苏的时机、正确的方法;③掌握各种监护仪器的操作并了解各仪器设备简单故障的排除方法, 如心电图机、心电监护仪、除颤仪、血气分析仪、微量注射泵、变温装置等的应用;④熟练掌握呼吸系统的护理常规, 如呼吸机使用、气管插管、雾化吸入、体位排痰和气管镜吸痰等, 特别是呼吸机管道的连接, 呼吸参数的设置, 并能根据血气分析结果来调整呼吸机的参数, 同时也能根据其电解质的数据结果来计算出需要补充的液体量及方法。⑤识别常见心律失常的心电图波形, 了解其发生的常见原因, 掌握严重心律失常的紧急处理方法, 特别是频发室性早搏和心室颤动的急救和处理措施;⑥掌握血流动力学监护技能, 如有创动脉压、中心静脉压、肺动脉楔压、左房压等的测量方法和护理注意事项, 了解各种监测指标的影响因素;⑦熟练应用微量泵及各种药物的配置方法, 如肾上腺素、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硝酸甘油、异丙肾上腺素、利多卡因等心血管活性药物, 并且掌握其应用的注意事项。所有受训者均要经过普通病房和监护病房 (ICU) 的护理技术的培训, 在普通病房重点加强基本护理技术的操作训练, 在ICU则把常用急救技术 (如心肺复苏) 、急救仪器使用等放在突出位置。按将来分配制普通病房或ICU的工作性质有所侧重。每一项技术操作均有操作流程, 有带教老师亲自现场示教, 受训者要反复训练后并要逐项接受考核。定期开展技术操作模拟训练和竞赛, 对优胜者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

专业理论知识的培训。心血管外科专业性强, 所以我们采取渐进式、有计划、有组织、形式多样地进行, 还定期进行书面考试。选用《心脏外科围手术期护理》[4]和《心脏外科监护》[5]为教材, 进行基础理论学习;通过护理查房、特殊病例讨论、死亡病例讨论、晨会提问等形式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办法来加深新聘护士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此外, 我们还请医师分系统的开展相关知识讲座, 每周一次, 边工作边学习, 请外科医师讲解常见心脏病的病理、生理、临床表现、手术方法和常见并发症等;请麻醉师和灌注医师讲解麻醉和体外循环过程对病人循环、呼吸及其它重要脏器的影响;请监护医师讲解急救知识、心脏电生理、心电图及常见心律失常的治疗方法。

考核与管理办法。对每一位受训者均采取边工作、边学习、边考核的办法, 理论知识≥60分, 技术操作≥80分者可独立进行临床工作, 但仍须在护理小组长的指导与监督下进行, 对考核不达标者要其反复学习和练习直至通过考核为止。为了加强管理, 将他们的工作能力、表现与奖金挂钩。对因缺乏足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医疗法律知识或违反操作规程而发生的护理差错和护理纠纷视具体情况给予扣发奖金、通报批评和解聘等处罚手段。

3 结果

自2004年3月至2008年9月我科对应聘的83名不同学历和经历的护理人员在入科后进行了系统而规范的培训, 受训者在3个月内理论考核合格率为91%, 技术操作考核合格率87%。尽管很多骨干离开护理工作岗位, 年手术量从2004年的1, 600例增加至2008年的3, 000余例, 而护理并发症却明显减少。在被抽调参与国家 (如小汤山医院) 或省市以及院重危病人的抢救工作中, 她们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过硬的技术受到来自各方面的赞赏。先后有8位护士到其它科室 (或医院) 担任护理管理工作。在培训期间发生护理纠纷8起, 护理差错3起, 其中因非技术原因引起的纠纷3起, 解聘2人。

4 讨论

4.1 心血管外科护理工作特点

心血管外科知识面广, 专业性强, 各种抢救用药多, 仪器设备使用多。心脏外科病人一旦发生意外, 就可能在瞬间病情骤变, 如不能及时发现并进行有效救治, 病情将会迅速恶化, 甚至难以逆转, 重病人尤其如此[6]。如能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理, 绝大多数都可转危为安。因此, 心血管外科护士技术水平的高低与病人的生命安危、手术的成功与否有着直接的联系, 系统而规范的加强心血管外科护士的培训是十分重要而且是必要的。

4.2 心血管外科护士的选择与培训

护理工作是脑力与体力劳动的结合体, 这就要求她 (他) 们不但要有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护理操作技术, 同时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魄。只有这样才能在处理意外和突发事件时保持清醒的头脑, 忙而不乱, 应变自如。因此在选择心血管外科护士时必须考虑应聘者的健康以及其思维、记忆、性格、语言表达及应变能力等综合素质[7]。制定培训计划要循序渐进, 实施时要有计划、分阶段、有组织的进行, 除了基本的护理操作技术外更要加强受训者综合素质的培养, 成为除能熟练掌握各项护理技术外同时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能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的优秀护理人才[8]。通过规范化的培训, 还可以有效减轻护理人员的心理压力, 提高心理适应能力和工作责任心, 调动学习和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 因此发达国家已将护士培训纳入法制化的轨道[9,10]。

4.3 加强医疗安全和法律意识教育

在当前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日渐增强, 医疗纠纷日趋增多, 处理难度日益增大的情况下, 加强护士的医疗安全和法律意识教育, 使她们懂得学法、守法的重要性, 以法律法规约束自己的行为,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职业责任感和道德感, 既能提高她 (他) 们的安全防范意识, 又能提高其整体素质, 减少或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4.4 规范医疗护理规章制度, 加强护理安全管理

过硬的医疗护理技术是架起患者及家属对护理人员理解和信任的桥梁。而医疗护理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范是防范差错事故的基本措施。通过规章制度的学习和技术操作规范的培训使她们认识到上班不履行职责、不严格遵守制度、不规范操作是导致护理差错的主要原因。通过护理安全管理知识的培训, 使她们自觉参与到护理安全管理中来, 并认识到护理安全是护理质量的基础, 是防范和减少医疗事故及纠纷的重要环节, 也是提高医院医疗、质量维护医院形象和声誉的重要保障。

总之, 通过对应聘护士系统而规范的护理技术在职培训, 使她们很快具备了独立工作的能力, 促进了个人成长和科室业务水平的不断提高, 使患者得到了有效的救治, 减少了护理差错和纠纷, 保证了科室整体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冯书梅, 马玲波, 张林.心脏外科监护室护士培训方法探讨[J].中国护理管理, 2006, 6 (8) :47-48.

[2]翟凤平, 张梅, 梁爽, 等.岗前培训在提高护生安全防范意识中的作用[J].现代护理杂志, 2008, 7 (12) :64-67.

[3]黄娥.临床护士急救技能规范化培训办法[J].中华临床医学杂志, 2008, 9 (11) :96-97.

[4]郭加强, 吴清玉.心脏外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5]徐宏耀, 吴信.心脏外科监护[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1.

[6]李有福.探讨急诊护士综合素质的培训[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2008, 5 (24) :2249-2250.

[7]柳芳登, 林惠珠, 金爽.心外科ICU护士的规范化培训及效果[J].福建医药杂志, 2007, 29 (6) :137-138.

[8]任佳.毕业后规范化培训在提升低年资护士业务水平中的作用[J].中国医学创新, 2008, 5 (31) :102.

[9]同俏静.结合美国的护理继续教育模式加强在职护士培训[J].中华护理杂志, 1999, 34 (1) :38-40.

上一篇:舞蹈美感下一篇:民族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