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课中的心理教育

2024-07-28

美术课中的心理教育(精选12篇)

美术课中的心理教育 第1篇

毋庸置疑, 审美教育渗透在整个学校教育中的各个坏节、各个学科。但相比较而言, 在中学学科中一直被视为“副科”的美术课, 却是实施审美教育的主渠道, 是主角, 其他学科是配角。如果说其他学科是兼职的审美教育, 那么, 美术学科则是专职的审美教育。因此, 作为实施审美教育主体的美术教师在实施审美教育时, 必须思考和领悟美术课与审美教育的关系以及怎样去实施等问题。

一、美术教育本身就是审美教育

但审美教育不等同于美术教育, 美术教育是审美教育, 这是从审美教育的本质属性上讲的, 上文已作论述。但美术教育不等同于审美教育。因为除了美术教育以外, 还有其他学科 (如音乐、电脑、摄影以及其他各个科目) 的教育, 以及学校各个环节 (教学、管理、后勤等) , 不管其是否能够具体实施, 也不管其获得怎样的效果, 至少在理论上而言, 它们都是可以进行审美教育, 而成为审美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的。但美术课是所有科目中最直接和最应当引起重视的审美教育, 因此, 中学美术教育要承担起审美教育的重任, 必须进行全面改革。首先, 从教学方法上看, 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必须是具有审美特色的教学方法, 单一的“师作生学”的教画法已无法适应美术课发展的新需求。配合不同的教学内容, 教师们应当设计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导入采用比较法、欣赏法, 绘画步骤采用演示法、发现法, 制作采用实验法、讨论法, 练习采用竞赛法, 欣赏采用分组讨论法、情境教学法等等。这些教学法的运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与主观能动性, 积极地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思维能力, 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教学实践中, 得到德、智、体、美等全方面的审美感受。再次, 从教学设施上来看, 随着各地经济的发展, 财政资金正在逐步向基础教育倾斜。因此, 应在学校现在配备的美术课设施上, 为学生的学习与活动提供更多更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如录音机、投影仪、幻灯机、电视机甚至是多媒体电脑等电教设备, 挂图、写生用具、石膏像等教具应广泛地应用于日常的教学之中。另外, 随着学校内部校园网络的迅速普及, 要改变过去一块黑板画天下的美术教育局面, 利用科技设备加强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二、课程改革是中学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 美术教育是课程改革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面对中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形势, 美术教师应该有责任感、使命感, 应积极地进行美术课改革, 解决如何在课程中渗透审美教育思想、审美教育在课程改革中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等问题。事实上, 在美术课中实施审美教育是大有可为的, 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方法、教材编排等方面都应该积极追求美, 真正做到让美的内容陶冶学生情操、启迪智慧, 让美的方法吸引学生参与, 激发求知欲, 让美的教材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美术课审美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培养审美的人, 使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进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当然, 这一重任, 单靠美术课一个学科来承担是不现实的, 也是不可取的, 但美术可教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其学科所担当的伟大责任, 并身体力行。

三、美术教师必须牢记审美育人的宗旨, 通过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来实现审美育人的终极目标

因为普通中学的美术教育, 就是普通人的审美教育, 实际上主要是一种艺术审美修养的基本教育。这些年来, 专业艺术比如音乐、美术等在我国初等教育中的发展可谓如火如荼, 校外艺术特长班开展得热闹非凡。相比之下, 普通中学的艺术教育, 特别是美术教育, 则显得比较冷清, 缺乏生机。在学校里面, 美术几乎成为人们遗忘的角落。我们必须明白, 美术教育必须面对全体学生, 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审美教育的手段, 是基本教育的要求。长期以来存在的基础美术教育专业化、精英化的倾向必须改变, 因为这种倾向是有悖于美术教育的宗旨的。

四、从教师到学生, 既要重视审美表现, 又要重视审

美欣赏和审美创造, 同时还需要有一定分量的审美基础知识技能

美术教育是审美教育, 而审美情感的获得又主要是从审美过程的愉悦体验中来。对于中学生来说, 只有亲自参与的美术欣赏、审美表现、创造活动才能产生审美愉悦和提高审美能力。因此, 忽视美术教育中的艺术欣赏、表现创造中任何一方面的教育, 都是不完全的美术教育, 也是不完整的审美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美术教育, 应该做到美术欣赏、美术表现、美术创造三者并重, 并在美术欣赏、美术表现和创造活动中学习掌握基本的审美知识技能, 为更高层次的审美活动奠定基础。

美术课中的心理教育 第2篇

摘要:情感教育是我们开展小学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情感教育对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基于这一现状,笔者就当前小学美术教育中的情感教育问题进行分析与论述,以期能够对我国当前小学美术教育的科学开展提供一点可借鉴之处。

关键词:小学美术;情感教育

一、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开展情感教育的重要意义

在一定意义上来看,情感教育是开展小学美术学习的中心,美术教育是小学情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情感教育在小学教育阶段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小学生由于年龄比较小,心智等方面的发展尚不健全,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加以教育与引导,从而实现小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升以及健全人格的科学养成。所以说,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开展情感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教师》《中小学教育》杂志先发表、后付费!专著、论著!可挂名主编、副主编!出书快,收费低!代写代发核心、国家级、省级期刊,新闻出版总署备案,权威网站可查!!课题课件均可操作。咨询企鹅:242-32-352-80电话: 156-52-60-69-58 / 186-116-95-758)

二、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开展情感教育的对策措施

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就当前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开展情感教育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措施,以期能够对我国当前小学美术教育的科学开展提供一点可借鉴之处:

(一)充分重视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对于小学生来说,模仿是他们进行知识学习的重要基础,小学美术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小学生的这一天性。可以说,每一个小学生都非常喜欢看动画片。因此,我们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就应当充分运用动画片这一平台,将一些典型的动画形象或者视频片段展示给学生们观看,除了给学生们讲解绘画知识以外,还应当教给学生们从动画人物的身上学习他的优秀品质。这样一来,学生们在获取美术知识的同时,还培养了健全的人格。

(二)贴近学生日常生活,有效整合教学资源

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选取一些贴近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的素材开展教学,使所掌握的教学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开展:

一方面,可以带领学生们走出课堂,去感受自然界带给我们的或者细致、或者宏伟的美感,使学生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从而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们开展户外写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感受自然界带给我们的美好。

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社会资源的教学作用。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几乎每天都会出现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社会资源的教学作用。例如,重大节庆日、北京奥运会等活动,都可以成为学生们进行绘画的题材。

(三)关注人文资源

人文资源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的总和,人类人文资源的呈现都与美术活动密不可分。在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充分挖掘运用人文资源,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例如,在进行美术作品的创作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先欣赏一些美术大师的优秀作品,并在此基础上了解一些作者的生平、作者的品格、作品所表达的情感以及作品对后世的影响。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艺术的熏陶和感染。

三、结束语

通过上述部分的分析与论述,我们可以看到,在当前小学美术教育中开展情感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一名小学美术教师,应当充分尊重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在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大胆创新、勇于探索,积极采取各项有效措施推进小学生的情感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小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才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起健全的人格。

美术课在中学教育中的作用探究 第3篇

【关键词】初中美术 教育 作用

众所周知,美的事物在生活中处处都有,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感受和欣赏的,因为人们认识美、发现美和鉴赏美的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要通过学习、培养、训练才能逐步得到、逐步增强的。虽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各人对美的内涵的认识却大相径庭,审美的情趣和品位更因人而异,甚至相距千里。要增加审美素养,就必须接受美的教育和熏陶,不断积累和升华对美的体验。

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正处于发育阶段,属于从少年向青年过渡时期,他们求知欲强,可塑性大,通过美术课对他们进行系统的美术知识教育和技能训练,对于提高他们的审美修养、审美感受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由于美术是直观形象的视觉艺术,它的鲜明生动的造型、富有情趣的色彩和直观感人的艺术特征,较适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因而它更能引起学生兴趣,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良好的审美教育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乃至一生都具有积极的影响。

第一,美术的审美教育作用早在古代就被人们所认识。我国在西周和春秋时期,教育制度已比较完备,在教育内容上,主要科目都有德、行、艺的内容,实际上包含了德、智、体、美几方面的内容。封建社会晚期,美术虽然未被列为必修课,但“琴、棋、书、画”却一直作为士大夫阶层—知识分子在文化素养方面自我完善的内容之一。但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审美教育没人敢提,爱美追求几乎成了资产阶级的专利。那时,中学生美术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中学生美术教育事业发展缓慢,甚至出现了倒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学美术教育事业也和其他各项事业一样得到了重视,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审美教育作为中学生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人们的一致认识,中学美术课得到了全面恢复,被国家教委列为普通中学的必修课。

从人类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角度看,人们对美的需求是在精神上寻求心理平衡和自我实现的必然,它是人类生活的一种需要。人们要在生活中不断地发展美、追求美、更好地创造美,就必然需要不断地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充实、丰富和完善自己。中学美术课的审美教育作用正在于此,它的这一作用是中学其他课程所难以替代的。

第二,中学美术课通过审美教育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并促进其智力的发展。中学美术课对中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他们对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辨别能力,陶冶其道德情操,很自然地与“五讲四美三热爱”的政治教育融为一体,这无疑对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积极意义和作用。审美教育能使人心理健康、乐观向上,精神生活更充实、更丰富,有助于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除此之外,中学美术课通过审美教育对智力发展也起着促进作用。美术课通过具体形象如线条、色彩、形体、结构、空间等绘画语言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记忆、想象和创造能力,而这些能力正是智力的主要因素。丰富有趣的美术常识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知识、民族风俗等内容又大大增加了学生头脑中的知识容量,对发展智力大有裨益。

第三,中学美术课通过对学生进行美术知识教育和美术技能训练,有益于将来的社会工作。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美术在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用途越来越广,与人的生活联系越来越密切,除了绘画、雕塑这些观赏性艺术属于纯美术之外,生活中许多方面都与美术有关。譬如,要盖一幢大楼,设计时必须考虑大楼的外观,要考虑大楼的造型、色彩与周围环境的协调,而造型、色彩就属于美术范畴。大楼的设计者除了具备力学知识、土木建筑结构知识外,还应具备一定的美术知识和审美修养,否则就难以成为一个真正优秀的建筑设计师。再如纺织业,从面料的花样设计到成衣的款式设计和色彩搭配,无一不与美术密切相关。过去我们的纺织品由于美术设计不够重视、产品颜色单调、款式陈旧,难以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

其他方面如商品包装业、广告业、日用工业、室内装饰等都与美术有密切的联系,都需要从事这些行业的人具有一定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具有较高的审美修养。广大中学生今后将走向社会,成为各行各业的生力军,他们在中学美术课中掌握一定的美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一定的美术修养,对今后工作将有积极的作用和重要的帮助。

总之,美术课是普通中学的一门基础文化课,是中学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美术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艺术的创造能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乃至将来步入社会参加工作,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秦明华.农村初中美术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3).

[2]李朝阳.在初中阶段美术教学如何体现素质教育[J].才智.2008(24).

[3]罗林红.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对初中美术教学中评价方法探讨[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8(02).

美术教育中的情感教育 第4篇

一、教育中学生的情感因素

在美术教育中, 学生对作品不同的体验和主观反映, 是学生获得心灵陶冶和学习动力的基础。美术教育是最能满足人的情感需要的艺术教育。

学生在美术教育的陶冶过程中, 实际上也是学生实现其自我完善的过程, 是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行为与发展的过程, 也是人的精神需要与实现自我价值的体验过程。学生在创作作品时, 离不开自身的情感因素。在创作作品时, 色彩是情感表达最为直接的语言, 它具有一种形式的主动吸引力, 使人产生或强烈、或寒冷、或沉静的情感倾向, 这些都需要在美术教育中正确地培养学生有自己独特的情感倾向。如装饰画《淳香》上下左右人物造型均齐、均衡、香台、门栏直线构造与香炉曲线构造形成包围状构图, 运用强烈对比色彩, 表达作者的许愿情景, 描绘得真实感人。如果作者没有得到良好的美术教育, 就不会抒发这么浓烈的情感, 也不会创作出这样感人的作品。艺术家在生活中孕育的情感, 是艺术家产生创作愿望的基础。在欣赏自然美时, 往往由于触景生情产生美感。艺术家对生活中各类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敏锐的观察, 从中发现生活与自然的内涵, 作出对生活、自然与人生的独特思考。正因为艺术家的审美感受是细致、敏锐、深刻的, 所以他们善于捕捉生活中各种生动的细节, 把握客观事物突出的特征, 能够看出别人所容易忽视而确是有意义的东西。在美术教育中要培养学生如何欣赏美, 体会艺术家的丰富情感, 产生强烈的共鸣和美感。在美术教育教学及美术活动中,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敏锐观察和心理感受, 对艺术作品的辨析能力和自我情绪控制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二、正确的情感培养

人们在生活中需要艺术, 也因为有了艺术生活才变得美丽。美术教育是帮助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重要途径。美术教育实际上是一种情感教育。重视情感的培养, 是满足学生心理需要的教育, 有利于学生素质全面发展。要培养学生对生活和生命的热爱情感, 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对真善美的热爱以及对假恶丑的憎恨。还要培养自尊、自爱、自强、有理想、有道德的健康人格。美术教育如果脱离心理需要也就是缺乏情感因素的教育。正确的情感培养, 能使学生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关爱他人。一幅环保内容的绘画, 能让一些学生产生某种激情与冲动, 产生对环境保护的某种欲望和责任感。在艺术作品中, 不论描绘的山水也好、动物也好, 都已经不是自然形态的东西, 都反映艺术家的一定思想情感。我们可以才这些形象中看出人的心灵的形象。如《庄稼地里的农妇》作者对农妇在造型上做了大胆的夸张强化, 色彩对比强烈, 装饰感强, 表现了一个健康并充满生命活力的农妇形象, 歌颂了劳动人们的伟大和对劳动人民无限的同情与爱。这幅画能让学生体会到劳动创造了生活, 劳动人民应值得人们尊敬和热爱, 从而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 受到教育和启发。

三、美术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

美术教育是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的重要课程, 它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培养在艺术活动中感受情感和表现欲, 提高学生在体验中正确认识和调整自己情绪的情感能力。

学生在投入自己亲身实践的作品中感受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写生、临摹都是学生对客观事物直接或间接地感知与体验, 所运用的夸张或写实都与学生的心理倾向和表现欲有关。而学生的表现欲受学生对事物的感知程度、技能水平、心理需要和环境气氛的制约和影响。人在认识过程中产生了情感, 人的情感推动人的认知, 具有鲜明的心理指向性, 根据学生年龄及心理特点, 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 充分发挥情感的能动性, 帮助学生正确感知客观事物。

如果我们对所描绘的形象缺乏深刻的认识, 对其内心世界和思想感情没有深刻的体验, 就难以塑造出具有感染力的形象。没有艺术家向现实灌注生气, 就不可能产生生动的艺术作品。

欣赏是学生对客体的能动性反映, 并从中获取对客体的情感体验。在欣赏过程中感情丰富的人, 对欣赏客体感受面较宽, 感情细腻的人对欣赏客体理解较深刻, 影响学生欣赏水平的因素有学生的知识水平、阅历经验、个人心理品质等。让学生去亲近自然, 并从中获得愉悦。在欣赏大自然中, 陶冶情操, 为学生提供素材, 帮助学生获取欣赏经验。如在指导学生欣赏民居的时候, 先让学生了解有关民居的图片、照片等, 让学生查资料深入了解其中自己喜欢的一至二个民居。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进行相互介绍, 做成小册子, 然后教师组织布置专题展览, 这样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积累了素材, 培养了能力。

教育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生活体验相结合, 不仅增加了美术教学的丰富性、实用性和趣味性, 还使学生增加了生活经验, 获得了情感体验。如在向学生介绍西班牙画家毕加索创作的《格尔尼卡》作品时, 要让学生了解这幅画的背景、历史, 才能让学生深刻地了解和感受这幅画的内在涵义, 从而产生浓烈的情感倾向, 对他们创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获得创作经验与情感体验。

在美术教育中, 注重学生的情感培养是美术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行动, 是善于发现学生闪光点, 激励和帮助学生实现自己每一个目标的有效手段。美术也是一种情感艺术, 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情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也是美术教育适应社会文明进步的需要。

摘要:在科技迅猛发展的社会, 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是至关重要的。美术教育也是情感教育, 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因素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并且可以有三方面的手段实施情感培养。

关键词:情感,情感教育,心理感受,欣赏

参考文献

[1]齐凤阁周绍斌.外国美术史[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2]唐星明甘小华.装饰艺术设计[M].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2.

[3]李泽厚.美的历程[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4.

教育笔记:美术活动中的歌声 第5篇

上午教学活动时间,徐老师在带小朋友们一起剪贴小雪人,然后添画雪花。我坐在办公桌边写给孩子们写成长档案,正写着,听到坐在第一组的佳佳 唱起来了:“爸爸,爸爸,你要去哪里呀……”紧接着,许多小朋友都响应起来,一边剪纸,一边唱:“宝贝,宝贝,你要去哪里呀……”还有小朋友开始聊天:“我也看过这个电视,我喜欢angela,你喜欢谁?”“我喜欢kimi。”“我喜欢天天和石头。”孩子们聊得热火朝天,徐老师正在指导能力弱的孩子制作,并没有制止这些孩子的聊天。我停下手上的工作,正想去制止,孩子们却已经聊得差不多,自动停下来了,一个个又在专心的剪雪人。    我忽然觉得,也许,平时我在美术活动中要求幼儿不讲话、专心画画,专心制作的做法太过于专制了,就像我们也常常很享受一边听着音乐一边工作或做家务一样。孩子们也不希望那么枯燥的只做一件事,有的时候,听点音乐更能激发想象和创造;有的时候适当的沟通、交流,更利于相互启发、学习;有的时候,貌似不相关的话题也能让气氛活跃,也许不用我们去制止,它会不经意的发起,又在不经意间消停。    活动结束后,徐老师把孩子们的作品贴在黑板上,请大家欣赏、评价。徐老师夸孩子们剪得好、画得好,我很好奇,伸头看了一下, “哇,画得这么好!”孩子们很自信地说:“是呀,哈哈!”我忽然觉得,一个学期即将过去,我们的孩子也长大了,他们能沿着轮廓线剪下各种形象,他们会丰富画面背景,他们的线条是那么流畅,造型那么有特点。想到这,我走上前去,仔细看他们的画,然后惊叹:“咱们班孩子怎么这么能呢!”    孩子们笑成一团。

素质教育中的“美术教育” 第6篇

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也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它有助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有利于我国现代化建设,走出中国,走向世界。城乡的发展已经和世界的发展紧密相连,唇亡齿寒,相濡以沫。地方发展往往受世界大气侯的影响和制约,因此要求各地方都要有一批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去面对世界发展的潮流。

进入21世纪,各类学校,各种学科都在探索如何更好的实施素质教育,更加全面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面对激烈的人才竞争。作为基础教育中的中小学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因此更应加大力度,加大投入,确保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各个学科都有义务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同的学科对学生发展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它们虽有内在的联系,但又有本科的特点。下面就素质教育中的“美术教学”谈以下看法。

1少儿审美发展的重要意义

今天,全社会都意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与迫切性,都在努力促成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虽然,我们不能说“应试教育”的弊病是因为缺少美育造成的。但是,我们却可以说,缺少美育至少是“应试教育”之为“应试教育”的原因之一。因此,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中,美育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它应该是这种转变的一个重要契机。它的加入,必须给我们今天的学校教育带来全新的气象,并将对儿童自身素质的提高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美育对儿童素质的发展起着非常特殊的作用,它不仅使儿童血气和平,保持心理的平衡,而且还能协调儿童的各种心理因素,造就其健全的人格,最大限度的发展各种潜能。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说,儿童审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在当代中国尤其如此。

2美术教学在美育中的作用

“美术教学”重点在美,然后是术。美,善也,甘也。术,技巧也。中国悠久的绘画历史,形成了风格独特的艺术体系。中国绘画将伦理,人品风格,审美情趣融为一体,具有极强的人文审美教育功效。绘画讲究积画观览,它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博览众画中,提高修养,发掘美的内涵。一幅好的美术作品,让人感到的是和谐之美,无论从线条,布局,色彩,装裱等等,给人的整体感觉都是美的,让人在画前流连忘返,浮想联翩,把一个抽象之美实实在在的表现出来。

所以,“美术教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让学生学会欣赏,从众多作品中去发掘美,欣赏美,进而创造美。当然,这种欣赏,从少儿的特点看,他们仅是凭直觉去感受作品,在他们的评价中可能会做出好与不好,像与不像,好看或不好看等等,他们不可能从作品的创意,构思,着色,内涵等去评价,但就是这种的审美直觉敏感性,对今后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正因为如此,老师的诱导作用在欣赏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要教会学生运用视觉,嗅觉,味觉和触觉去发现事物的美。例如,观摩一朵花,教师要教学生从颜色,线条,形状等方面去进行观摩,从而发现和欣赏它的美。

教师还要让学生了解相同的事物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所产生的不同效果。例如,一棵树,在不同的季节去观察,就会发现不仅它的外在形态不同,而且它的表征意义也完全不同,观察发现这些不同,就是在發现事物不同的美。就是从这些细微点滴着手,让学生学会体会美,发掘美,随着阅历的丰富,从更高的层次发掘美,关注美,评价美。

3“美”是艰辛劳动创造的结果

“美术教学”应当让学生了解“美”来自生活,来自于创造,美是与人的创造息息相关的。人们欣赏美,实际上就是在欣赏人自己的创造力。当然,各种创造又需要有各自不同的方法,要想创造美好事物,还需要学习各种创造的本领和技巧。

美术创作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过程,无论是对对象的描绘,再现,还是创造,都是对美好事物的描绘和反映,是对美好事物进行观察,分析和想象的结果。线条,色彩,形体是美术作品表现美好事物的媒介和手段。绘画强调欲巧先拙。“巧”是技术熟练后自然达到的境界,而达到“巧”的必要条件则是“拙”,即脚踏实地的练习。

线条练习,可谓美术的基本功之一,刚开始练习时,一条一毫不无生命,且枯燥无味的横,竖,斜的线条不知难倒了多少人,正是这种索然无味使不少人在艺术的殿堂内忘而却步,留下了终生遗憾,那些能坚持下来,把着无味枯燥的线条看成充满生命力的人,他成功了,他就是付出了常人难耐的寂寞,常人所缺乏的毅力和执着。

中国唐代的吴道子有“画圣”之称,他十二岁开始学画,五十多年从未间断。他画的人物,前人形容它有“八面玲珑的妙处”,传说他初学画时画过许多鸡蛋,因此以后画起圆圈来,信笔一挥,就像用圆规画成一样,“令人看见惊粟”。

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著名画家达。芬奇,画过《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等世界著名的画,他小时候学画也是从画鸡蛋开始,正是他听从老师的话,一步步努力,终于成为卓越的画家。一代大师齐白石,画虾数十年,到了七十岁时自己才认为赶上了古人水平,进而继续努力,踏入了更高的境界。

民间美术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传承 第7篇

关键词:民间美术,高校美术教育,传承

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劳动力逐渐向城市涌进,很多民间美术的发展与传承都失去了传承人,很多原本应该得到民族珍视、使民间传统文化得以弘扬的文化艺术都在社会不断发展的形势中遇到发展的瓶颈。在高校美术教育中开展民间美术教育,能够使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的现状得到改善,并且为民间美术的发展与传承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接班人。

一.高校民间美术教育的现状

我国高校是为了更好地培养高素质的学生,承担着十分重要的责任,在强化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过程中,美术教育是重要的环节和内容。因此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对美术教育的认识,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我国的大部分高校都将民间美术渗入到美术教育中。在高校美术教育中应用民间美术的情况属于上世纪中叶。民间美术课程的设置能够使高校美术教育更加注重传统文化的发展。在人们认识到民间美术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后,民间美术就逐渐被渗入到美术教育中。当前,艺术性院校、高校的艺术专业以及其他高校、专业已经将民间美术作为必修和选修课程,对学生进行素质能力培养。有些高校为了强化学生的美术素养,注重教师民间美术的学习,对学生更好的教育与熏陶。现阶段,民间美术在高校美术教育中起到的作用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在教育模式上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二.民间美术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传承

1.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更好的解读民间美术

近些年来,我国的高校招生规模逐渐扩大,这就使人更多人都有成为高层次人才的机会,这也是深化民间美术教育,使更多现代人了解面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时机,使民族传统文化能够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实现长远的繁荣,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我国人民精神领域的重要支柱。现阶段,要使民间美术在高校美术教育中得到好的传承与发展就需要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解放思想层面上的束缚,探究新的教育思路与模式。

高校美术教育中要发展和弘扬民间美术,需要让学生明确一下的观念,作为当代大学生,身上肩负着弘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因此需要积极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学生需要深入了解民间美术,在继承中不断创新和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教育行为需要体现出民间美术的亲和力,鼓励学生在传承民间美术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解读。

2.拓宽教育思路,促进民间美术教育的开展

当艺术深入到实际生活中才能够更好地对人们的思维、行为方式等产生作用。当前的高校美术教育中,由于过分注重教学中知识以及技能的提升,忽视学生的艺术素养以及审美提升,对于美术教育的理解比较狭隘,使得优秀的教育资源出现了严重的浪费。当前高校美术教育中为了更好地促进民间美术的传承,在转变理念的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拓宽教育思路,明确民间美术是深植于实际生活中,新型的教育模式要更加创新,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艺术的美好。

当前科学技术快速发展,高校教育模式也在发生改变,将声音、图片、影像等与文字有机结合,并融入到美术教育中,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呈现出传统艺术、民间美术作品,将生活中的资源融入到美术教学中,更好的传承美术教育资源。

3.积极创新教育模式,提高教育效果

新时期,教育改革不断推进,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需要坚持以人为本,深化教学改革,使教学资源得以优化和整合,丰富教学活动形式。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更好的学习与发展,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审美水平,成为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者。

为了更好地将民间美术与高校美术教学中有机融合,可以建立学生社团,组织学生开展多样化的集体活动,让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投入到剪纸、年画、陶艺等美术制作中,并将学习成果与他人进行交流,促进学习效率的提升。高校还可以将民间美术的传承人走入到学生中,为学生演示民间美术作品,向学生传达民间美术失传的东西,让学生积极的投入到民间美术弘扬与继承中。

美术课中的心理教育 第8篇

但情感教育是一种春风化雨, 润物细无声的教育, 教师如何才能在潜移默化中让你的学生接受到这种情感教育呢?在我多年的美术教育实践中, 比较注意以下几点做法, 现简述如下。

一、心灵的沟通——创设师生愉快交流的学习氛围

中学生的学习是非常紧张的, 学生已经形成较独立的个性, 有自己的主张。既然美术课不是考试项目, 学生对美术课的学习态度大部分决定于教师。“亲其师, 信其道”。所以, 作为教师, 上课先要做到抓住学生的心, 让学生接受你、才能接受你的课。要达到这一目的, 我尝试了以下几种方法。

1.角色互换, 拉近师生距离

努力改变“传道、授业”的模式, 把主角的位置让给学生。不要让学生产生“上美术课是一种负担, 欣赏理解作品是一项任务”这样的错觉。教师可以把课堂自己坐到学生中间去, 作为其中的一份子参与讨论。从形式上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营造一个愉快教学的气氛, 让学生放松心情, 带着轻松愉快的情绪去感受, 才能得到美的体验。当然, 这需要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提前预习。

如上《现代建筑》课时, 我先布置学生课前预习, 了解一些世界著名建筑, 课上要求大家谈谈自己身边的建筑, 大到城市规划, 小到自家的装修, 由于运用了谈话形式, 再加上大家感觉话题很亲切, 课堂发言非常积极。通过讨论, 学生很快就从中感受到了那些著名建筑所表现的美, 感觉到了建筑师的伟大。在整堂课中, 教师不用费力地介绍为什么这个建筑美与不美, 学生就能体会到美之所在。

2.合理评价, 获得学生信赖

学生不管是完成作品还是回答问题, 总是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作为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积极参与的态度表示赞赏, 然后对具体的作品要做具体的分析, 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又能帮助他们提高分析与鉴赏的能力。合理的评价可以建立起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 同时也传递给学生一种信息——公正、公平的评价方法。

评价的方式可以是多种的, 可以采用学生自评或互评, 再结合教师的点评, 最后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确立正确的审美理念。

比如, 在泥塑课中, 大部分学生刚开始作出来的作品看起来实在不怎样, 但我首先对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加鼓励, 然后对不同的作品分别给予分析与有选择性的建议, 而避免具体教他们怎么做, 因为艺术是无规则的, 教师用意见或建议的方式更善于发掘学生的潜力, 这样使学生总能保持着自信的学习态度。

3.倾听心声, 教学相长

现代教学论指出,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 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 即相互之间交流、沟通及共同发展。

通常在上课结束时, 我会抽出几分钟时间, 让学生来畅所欲言。学生可以谈自己在这堂课上的收获;提出自己不满意的地方;也可以讨论下一堂课怎么上;自己打算做些什么准备工作。给学生介入教学设计的机会。师生间交流对教学的想法, 学生会觉得老师的备课中有自己的思路, 带着“这是我的课”的想法, 更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还因为得到教师的尊重而增强自信心和对教师的亲近感。作为教师则从中得到了课堂的反馈信息, 得以改进自己的教学。

二、心灵的沟通——架设学生和作品之间的桥梁

列宁说:“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 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 才能得到力量, 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维。”

所以, 只有一个好的课堂环境还不够。美术作品、艺术家和学生之间存在距离, 教师要在学生和艺术作品之间架起桥梁——即心灵的沟通。

1.观赏电影, 领悟情感

电影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对于中学生来说, 他们能够理解电影中所要表达的深层次含义。通过电影他们能够更快的感受到主人公的情感历程, 从而加深对其作品的理解, 激起他们的情感共鸣。

比如, 学习《现代主义绘画》, 这课中涉及到的现代绘画更多表达的是一种个体的感受, 画家一种情绪或想法, 感情很强烈, 但用言语表达时总感到比较苍白。我就给学生播放电影《毕加索的奇妙旅行》, 这部片子用喜剧的手法向学生阐述了毕加索的一生。看过电影后, 学生对毕加索这个人, 他为什么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绘画风格都有了深刻体会, 不但能理解, 还有了自己的主观感受。

2.音乐欣赏, 体验情感

常言道, 音乐是最情感的艺术。音乐和美术是姐妹学科, 在表情达意方面有着许多相同之处。有时用语言难以表达的情感, 可以通过音乐来得到宣泄。因而, 我经常把音乐引入课堂, 通过边听音乐、边欣赏绘画来提高学生对作品情感内涵表达的感受。

比如, 在欣赏凡高的《麦田上的乌鸦》这张作品时, 我配上巴赫的大提琴组曲片段, 大提琴的低吟衬托出了绘画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悲凉、绝望的情绪, 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心, 学生感受到了凡高作画时“黑色的”心情。

美术课堂上的情感教学的手法千变万化, 只要你有一颗具有探索精神的爱心, 千变万化的情感教育手法就会应运而生。

摘要:艺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它的这一特点决定了艺术课堂教学所采用的方法要有别于其他学科。艺术更为讲究的是情感的投入与心灵的交流, 否则如无根之木, 无源之水。情感教育是一种春风化雨, 润物细无声的教育, 首先, 要进行师生间心灵的沟通。角色互换, 拉近师生距离, 合理评价, 获得学生信赖;其次, 还要架设起学生和作品之间的桥梁, 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美术课中的心理教育 第9篇

关键词:素质,美育,美术教育,素质教育,作用

我国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全面发展, 并使之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如何认真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就应该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思考和探讨的课题, 素质教育也就在这种情况下被人们提上日程, 它也是当前教育急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美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 它以美术形态为载体, 以审美为特征, 通过对美术形态的了解, 美术语言的思考, 具体形象的描绘, 美术作品的欣赏等教学活动, 把学生带入一个真、善、美的艺术天地, 使他们去有意识地接受美的熏陶, 有意识地去了解美的真谛, 从具体的美术作品入手, 从创作、欣赏中去构建一个具备美术修养的人, 达到人格的完善和整体素质的提高。美术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训练手段和主要教育形式之一, 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它应该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美可辅德

美术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 是道德教育的情感基础和有力手段, 它以美感人, 以情动人, 使学生自愿和自觉享受美的教育过程中, 不知不觉地接受审美教育、道德教育, 它在涵养学生的德性, 制约一些不良习惯, 自然会产生一种无形的力量, 起到一种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的作用。我们在讲述画家的事迹和分析欣赏作品时, 便可以渗透着道德品质教育。如徐渭的洒脱、郑板桥的傲骨、赵洁的认真、徐悲鸿的赤诚、伦勃朗的坚决等等, 画家的美好品德无不给学生一种有力的影响。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和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展现的是祖国的大好河山等等。通过这些美术作品深入的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 提高他们理解美、鉴赏美的能力, 从而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 进一步塑造他们美的心灵。

二、美可启智

艺术美感作为自由感受具有自由直观的因素, 有助于创造心理的形成。提高学生艺术素质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由认识走向创造的过程。美术教育不只是培养学生静观美、欣赏美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提高他们的审美想象力和创造力。美术从古至今都是提倡创造的, 美术创作的过程就是创造的过程。一代宗师齐白石曾说“:古之画家有能有识者, 敢删去前人窠臼, 自成法, 方不为古大雅所羞”, “学我者生, 似我者死”。这些都表明, 他们都是极力提倡创造, 反对临摹的。因而在美术教育活动中, 美术老师不能只是单纯地讲授美术的技能和技巧, 更重要的是在培养学生欣赏美、感受美能力的同时, 还应要求学生独立思考, 多角度, 多方位地进行随想创造, 这样会使学生想象能力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得到提高。想象能力的提高是思维能力的强化, 是创造能力得以生存和增强的必要手段。从而让学生学会去发现和创造美, 这是美术教育应特别提倡的一个方面。

三、美可助健

美术教育能增强体质, 造就健全的体魄,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在美术教育中, 学生的美术活动无论是欣赏、临摹、写生、设计或制作都必须表达自己的感情、思想和智慧, 这种表达活动必然受到大脑的生理结构和机能的调节与支配, 特别是受右脑生理机能的支配, 即美术教育是对右半脑的生理机能进行有效的强化训练, 这种训练有助于大脑健康地活动和工作, 有助于左右半脑不同的审理机能保持平衡与协调。另外, 学生的任何一种美术活动, 都需要手的参与。手是人主要的运动和操作器官, 手的操作是人类内部的心理活动。再者,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 我们的学生一直感到校园生活枯燥乏味, 严肃紧张有余, 宽松和谐不足, 这样沉闷的环境对教师与学生的生理、心理健康无疑是一种伤害。如果我们把美术课上的生动、活泼、赏心悦目, 让教室充满和谐、轻松和愉悦的气氛, 这种愉悦气氛必然会在人体的生理和心理上有所反应, 达到松弛肌肉, 活动骨骼, 减少烦躁, 感到快慰, 心旷神怡, 从而促进学生塑造完美的人格。

四、美可树人

美术教育的主要功能就是审美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审美教育的核心, 是审美修养的要点。没有这种修养, 人的感情生活中一切美好和高尚的东西会无动于衷。”美术教育通过对学生正确的审美心理培养, 使他们对美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学会鉴赏美、创造美。美术本身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在欣赏作品时所产生的穿透力和震撼力, 使学生达到明是非、知善恶、辨美丑, 向往真善美, 自觉摒弃假恶丑。如在美术教学活动中, 我们可以让学生感知和理解到《维纳斯》的残缺美、《拉奥孔》的悲剧美、《大卫》的力量美、《蒙娜丽莎》的含蓄美、《西斯廷圣母》的阴柔美、《北京故宫》的对称美、《兵马俑》的雄壮美等等, 这些无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高尚情操和审美情趣起着重要作用。

五、结语

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它是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 而且从个人整体发展来看, 美术教育对人的素质影响和审美意识的效应更是是全方位的。它可以渗透到素质教育的每个方面, 具有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的独特作用。

美术课中的心理教育 第10篇

一、我国高校民间美术教育现状分析

1. 美术教育逐渐融入高校教学中

高校是教育和培养学生的重要场所,而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美术教育是一个重要部分,它能够帮助学生培养起良好的爱国情怀。从上世纪中叶开始,民间美术逐渐被运用到美术教育中。传统美术逐渐在高校中发挥作用,并给高校带来了更多发展的可能。

2. 民间美术仅仅作为一门选修课

大多数学校都将民间美术作为一门选修课,并且也没有专业的民间美术老师,教出来的学生都只会基本的线条画,有的学生甚至连线条画都不能画好。多数高校录用的都是在校教学超过二十年的美术教师,思想比较陈旧,缺少与学生交流互动。很多老教师注重的是如何画好平面线条,如何照葫芦画瓢,他们注重学生的绘画水平,要求学生按照他们的目标画跟他们一样的作品。没有交流沟通,学生的想法无法得到关注。只一刻不停的模仿,教出来的都是复制品,长此以往,学生也彻底失去了对美术的兴趣,绘画才能也逐渐消失,民间美术完全达不到实际作用。

二、民间美术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价值

1. 民间美术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与道德理念

民间美术是中国优秀传统艺术与文化的结晶,深受人们的喜爱。现代人们由于审美需求和情感需求常常会在不同的事物中融入民间美术,让整体环境独具民族特色或是地域风情。民间美术是一种传统性、民族性的记忆符号,是人们寄托内心情感的载体,给人们带来一种亲切感和归属感。民间美术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它不仅符合现代审美,具有极强的实用性,更能够体现出一个区域或者一个家庭的文化气息,提升学生的整体文化素养。

2. 民间美术促进学生审美意识的提高

生产力水平的快速发展带动着社会朝着现代化方向发展,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大大增加,对精神文化的要求也有所提高,我们的国家和企业都需要高素质高修养的全面型人才。政府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大政方针,这就需要我们的执政人员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和内涵品味。而我们的企业也开始从一味追求“大”慢慢转为“美而小”,拥有独特新潮的企业文化和富有美感的精致产品成为企业追求的新目标,那么员工对现代美学的敏感程度和创造迎合大众审美的产品的能力就变得尤为重要。所以,高校美术教育的实施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而高校民间美术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比例也应有所提高,不能仅停留在绘画、手工等层面,应该增加更高层次的思想、行为等方面的教育,结合民间美术,通过开放式的互动教学培养学生自主感知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也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审美意识的提高。

3. 民间美术教育能够培养民族文化接班人

美术教育是高校进行文化传播与教育的重要途径,对高校的发展、民族情感的融合、培养出新一代优秀的民族文化接班人意义重大。民间美术教育能够很好的帮助学生陶冶情操,学生在学习民族美术的同时能够对民族文化有一个深层次的了解。可以说,当前形势下,高校的民间美术教育意义重大,能够帮助被外来文化所侵害的中华民族不忘祖国,激发民族情感,推动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

三、民间美术在高校美术中的发展与传承分析

民间美术在高校美术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为了推动高校美术的发展,高校必须要重视民间美术教育,在高校美术教育中加强对民间美术的发展与传承工作,不仅仅只是将民间美术作为一门无关紧要的选修课,更重要的是将民间美术作为一个当前阶段必须掌握的重点科目,进而推动高校美术教育在真正意义上得到发展。

1. 转变教育理念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和国民思想观念的开放,高校美术教育不仅仅是美术学校的特有科目,在各大高校都有了一定的发展。而随着大学生的不断增加,高校在美术方面的招生人数也在持续增长。当前阶段,高校的美术发展依然存在模式死板、教育理念落后等问题,为了推动高校美术教育的发展,高校必须要转变教育理念,从根本上解决民间美术得不到足够重视的问题。例如,高校要深刻挖掘民间美术的内涵,将剪纸、国画、文字等民间美术的精髓引入高校课堂,并将此类科目转变成必修课。同时,当代学生肩负着传承中华文化的伟大使命,要引导学生接受并完成这一伟大使命。

2. 拓展教育思路

在高校的民间美术教育中,大多都停留在讲解民间美术文化的阶段,对我国绝大多数民族文化没有足够的重视,同时,高校也缺乏民间美术的展示,很多民间美术只能够在课堂ppt中展示,没有一个良好的展示系统。在课堂练习中,教师只重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讲解和联系,不注重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没有情感的美术作品仅仅只是空洞的知识体系,不能够从真正意义上推动学生的美术审美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拓展教育思路,将民族情感融入美术教学中,帮助学生提高民间美术的审美能力。

3. 创新教育模式

教育模式的僵化是当前高校民间美术教学的另一大关键问题,高校在发展过程中经常忽略了学生的能动性,仅仅将僵化的知识推送给学生。因此,高校一定要重视创新教育模式,用新的教育理念提高学生的民间美术发展和传承能力。例如,学校可以经常性组织学生参加乡村采风活动,让学生在采风中不断提高自己对民间美术的理解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帮助学生理解民间美术,同时,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学习天地。

四、结语

在新的社会建设时期,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民间美术在高校美术教育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为了推动民间美术的发展与传承,高校必须要转变教育理念、拓展教育思路、创新教育模式,不断地深化教育模式,推动高校美术取得更大的发展,为民族文化的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

摘要:本文从我国高校民间美术教育现状分析出发,分析了民间美术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价值,并对民间美术在高校美术中的发展与传承进行了相应的分析。

关键词:民间美术,高校美术教育,发展与传承

参考文献

[1]王玮.民间美术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发展与传承[J].艺术科技,2014(11).

[2]涂朝娟.民间美术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传承[J].大舞台,2012(09).

心理教育在美术课堂中的应用 第11篇

琪×气得又时跺脚,又是攥紧拳头拍打着桌子,着了魔一般哭着说着:“我再不想看到男生了”,并站起来走到她认为碰倒板凳的男生面前打他,男生两眼发傻,茫然不知所措的跟我说:“老师,我真的没有碰倒板凳”,有的同学说“老师,其实是她自己不小心碰倒板凳的”但也有同学鄙视的嘟噜着说:“好比女鬼遭到诅咒时发出的叫声”。但更多的是被激怒,课堂无法开展,有的同学甚至不敢坐在她旁边,反正,闹剧已经上演了。

琪×其实是一位在智力方面有些障碍的女生,大家都有意无意地躲着她!所以,大家对她的痛苦基本上沒有同情,由于她用自己的方式来激怒愤恨,如果我还用大嗓门加上严厉惩罚或威胁的语气批评男生,大家不会服气,心里以后还更加看不起她,不会去接受她!这样她永远无法融入同学们当中,融入校园,进入社会!

首先我看她伤的是否严重,看没有大碍,我采取心理学上叫“情绪延迟教育”time-out:我有意保持一段距离,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幅美丽的风景画《秋》,让气氛变得轻松,毕竟她伤的很轻,慢慢地她的哭声也低了下来……

看着美丽的风景画,大家心情都跟着好起来,情绪似乎也都冷静下来了。这时我跟同学讲,第一,要感谢我们的母校给我们尤其是她这么好的学习机会,因为有许多这样的孩子没有被学校接受,却被学校以各种理由拒收,没有机会进入校园学习。第二,我们要感谢父母,尤其是她的父母送她来上学,并一直坚持上学到现在,且学习成绩还不错,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在目前农村有这样的孩子,父母要受到多少冷嘲热讽,她的父母付出了多少努力,真的是非常伟大。第三,我们要感谢她——琪×来到我们班级,让我们每个人学会珍惜健康的自己,也要从她的身上学会感恩和帮助,学会宽容彼此,希望大家公平、友善的对待她!

其实,我知道琪×趴在桌上也在静静听我向她传递的

信息,擦干了眼泪,渐渐地抬起头……

接下来,我继续邀请同学对黑板上的画表达不同的看法,小组讨论,最前面的同学还是忍不住小声地说:“老师,你刚才说的话,太棒了!

最近,在校园走廊上看到开心的她,悄悄地跟我说:“老师,谢谢你……”

美术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 第12篇

在美术教学中, 我们要从提高学生的素质入手,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性、自信心和独特的个性, 使学生能够更加适应社会。

首先, 审美教育是提高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美育所陶冶的高尚情操, 是道德、人格完美的必备条件。

一个人正确的审美观和审美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 是需要在审美教育的实践中, 有意识、有目的地加以训练和培养。通过有效的教育手段, 培养学生对于现实美和艺术美的感受能力、对美的鉴别能力、对美的欣赏能力以及对美的创造能力, 才会有心理结构完美、个性和谐、情操高尚、全面发展的人才涌现。

职业教育的美术课就担负着这样重要的使命。如果离开审美教育, 单纯的从事知识技能的教学, 甚至重点的培养几个未来的“大画家”美术课就单纯的成为“技能课”了。罗丹曾经说过,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 重要的是缺少发现。而我们的任务就是给予学生发现美的眼睛。“美术教育要把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美术素质作为主线贯穿始终, 要改变单纯传授技法的美术教学旧观念。”

我们可以通过美术作品的欣赏,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分析作品的风格、内涵, 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例如, 在观赏毕加索的作品时, 我先让学生自己观赏图画, 然后详细介绍当时的时代背景,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作画时的悲愤、痛苦的心情, 使学生由看不懂到看懂, 由不能欣赏逐渐到能够欣赏这些作品, 在欣赏过程中逐渐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并且让这种审美能力渗透到生活和思想中去, 使学生体会到战争的残酷, 从而引发他们对和平的向往和珍惜。

从某种角度来说, 学生的欣赏、理解的过程, 就是他们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 要正确地引导他们, 让他们形成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学校的学生在这个阶段尤其需要正确的引导, 社会环境和年龄特征使他们更容易误入歧途, 盲目地模仿, 让他们难以分辨美与丑。正确的审美观应该是符合自己的身份和年龄的, 是与社会, 与环境谐调的。和谐的环境才是最美好的。

其次,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点。美术教学创新, 教师要更新美术教育教学观念, 树立培养学生具有创新人格特征的学生观、教育观、教学观、质量观和评价观。做到“保护学生的个性, 并给予学生发挥个性的空间, 开发学生创造潜能, 发展综合实践能力, 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往往只注重学生是否学会了什么, 忽视了学生本身的创造性, 而素质教育要求我们, 要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大胆创新, 对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起到积极作用。

再次, 职业教育中的美术教育还可以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我们要通过正面的鼓励、教育,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建立学生的自信心, 锻炼学生的毅力。职业学校的学生, 由于社会环境的关系, 常常会对自己失去信心, 觉得自己处处不如别人, 表现在美术教育上, 就是总觉得别人都比自己好。这时, 就要耐心引导学生, 让他们明白, 美术作品是一个人的情感的宣泄, 不同的人对同样的事物也会产生不同的感觉, 不要盲目和别人攀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不能以己之短比人之长。要帮助学生找到自身的优点, 这才能让他们竖立起自己的自信心。

最后, 我们还应通过美术教育培养学生的独特个性。素质教育中, 应防止出现“千篇一律”的情况。“从对学生的要求来说, 个性化教育坚持以学生的个性为其出发点, 能够带动个性的全面发展。”

人的个性是在先天的自然素质的基础上, 通过后天的学习、教育与环境的作用逐渐形成起来的。

美术教育本身, 就是发展个性的一种重要途径, 它有别于“1 +1 =2”单纯的对错之分, 是一种可以自由发挥学生个性空间。我们不能因为轻视学生的创作水平, 而扼杀学生的个性。例如, 在教学过程中, 我发现某同学的作品总是很有特点, 而作品表现水平较低, 针对这一情况, 我帮助该同学在保持其作品特点的情况下, 重点练习一些木炭条画技法, 使她能够运用木炭条的一些特性, 更好的突出她的作品的个性特征, 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职业教育中的个性保持更是必不可少的。它与前面所提到的提高审美情趣、提高学生自身的创造性以及提高学生的自信心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个性的发展会使学生保持自己独特的审判情趣, 使学生有与众不同的创造性, 同时会产生独立的人格魅力, 产生肯定自我的自信心, 从而保持对学习的良好兴趣, 把学生带入到一个正确的良性循环中去。

几年来的实践证明, 美术教育对提高职业教育中学生的素质起到重要的作用。我们的任务是通过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自信心, 对美的创造性和个性有所发展, 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以达到为社会输送高质量、高素质人材的目的。

摘要:职业教育中, 美术教育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修养的重要途径。要从提高学生素质入手,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性、自信心和独特的个性, 使学生能够更加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

关键词:职业教育,素质教育,审美能力,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小学美术教学大纲.

[2]杨景芝.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8.

上一篇:低频超声下一篇:中国火星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