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毕业论文

2024-09-05

金融学毕业论文(精选12篇)

金融学毕业论文 第1篇

(一) 学生选题大而空泛, 与实践严重脱节

好的毕业论文选题, 是论文成功的一半。不少学生缺乏正确的选题方法, 选题随意, 选题范围重理论轻实践, 或好高骛远、求大轻小。例如, 金融专业的同学前几年喜欢选诸如“加入WTO对我国金融业的影响”、“我国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研究”等, 去年甚至有同学选“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的影响”。还有些同学选题犹豫不决、随意换题, 不少老师都抱怨学生选题不和导师商量, 当导师不同意时甚至随意从网上直接下载论文, 结果不但影响了选题的质量, 又不利于导师指导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 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创新与分析问题能力不足

金融学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也应遵循社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思路, 即沿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实践中, 不少学生只为交差过关了事, 不仅相关文献阅读十分有限, 如有的参考文献几乎都是网上转载的各类文章甚至博客文章等, 笔者甚至发现有个别同学的参考文献竟然是学院自己办的内部杂志上的文章, 既不权威又不准确, 有的参考文献几乎都是几年前出版的教材等, 对于文献调查等基本收集资料的方法不会运用。同时, 论文写作过程中又缺少相关的调查和实证分析, 要达到深入分析, 甚至要有所创新自然就是相当困难的事情。

(三) 论文结构不合理、语言表述欠规范, 极个别少数民族学生汉语表达能力有限

按照我国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的相关要求, 笔者所在高校也制定了毕业论文管理的相关规定, 但不少学生却达不到这些要求。例如, 笔者所在学校在论文评阅环节要求: (1) 内容:立论正确, 方案设计、论证、计算正确;内容完整充实, 论文结构合理;结论正确;工作量足、难度适当。 (2) 水平:有独特的见解与创新, 或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对所学专业知识有较好地运用;取得阶段性成果, 具有一定的学术或应用价值。 (3) 格式:全文格式、中英文摘要、参考文献完整且符合要求;语句通顺、条理清楚、逻辑严密;数据、图表完整, 图纸规范。而不少学生在论文写作中, 或者出现头重脚轻, 即前面的概念、发展历程、问题现状等罗列较多, 而后面的原因分析和相应的对策部分十分简略;或者是另一极端, 前面的分析介绍简短, 而后面列出的建议对策动辄十几条, 甚至有的问题分析和后面的建议几乎没有直接关系, 论文质量堪忧。笔者还遇到过极个别的少数民族学生, 汉语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比较有限, 完成规范的毕业论文有相当的难度。

二、影响民族院校金融学毕业论文质量的主要原因分析

造成民族院校金融学专业毕业论文质量不理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 学生对毕业论文不够重视, 论文写作中投入精力十分有限

随着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大, 又遇上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从四年级上学期开始直到毕业, 除了考研的同学外, 大部分学生的主要精力都放在找一个理想的工作上面。而一般毕业论文撰写正好是这段时间。而根据以往的经验, 学生都知道, 毕业论文成绩对找工作并没有直接的影响。所以, 大部分学生对论文并不重视, 投入的时间十分有限, 甚至个别学生在答辩前两三周才与指导老师联系, 论文写作的质量自然无法保证与提高。笔者每年指导的学生中, 总有个别同学忙于实习或各地找工作, 要等到最后才与老师联系, 考虑到就业的压力等老师往往无法严格要求学生。笔者所在学院的老师还发现, 对毕业论文投入较多精力的学生, 往往是那些工作落实得较早的学生, 自然毕业论文也写得比较规范;那些工作一直没有落实或落实较晚的学生, 很难把主要精力和时间花在毕业设论文撰写上, 论文选题和质量自然存在不少问题。这在二本院校中应该不是个别现象, 尤其是民族类高校。

(二) 指导教师对毕业论文指导投入不够

影响大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指导教师投入精力的多少。毕业论文指导一般从学生选题、拟订论文提纲、收集资料到规范写作、反复修改等过程中都要给予必要的、有针对性的指导。而现在高校教师本身也存在攻读学位、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等压力, 再加上论文指导的报酬通常都不太高, 因而面临指导动辄10来个学生的毕业论文, 实际分摊到每个学生身上指导论文的时间、精力必然相当有限。如笔者所在的学院, 老师平均指导的学生通常在10个左右, 甚至有些学院的个别教研室老师指导学生有时多达15个以上, 教师的指导任务相当繁重。尽管毕业论文早就布置下去, 但学生往往集中在最后时间才联系导师, 这时在正常的教学、生活之外, 导师的指导工作量突然增加。所以, 包括笔者在内的不少老师也是希望论文只要过得去就行, 论文质量的提高缺少相应的激励机制。

(三) 学校对毕业论文答辩等管理流于形式

与国外高校的“宽进严出”不同, 国内高校多年来普遍实行“严进宽出”原则, 只要学习成绩、学分修够了, 很少有高校在学生临近毕业之际在毕业论文环节严格要求学生, 学生对论文自然采取东拼西凑的态度, 毕业论文答辩也就只能流于形式。尤其是现在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 反过来使学校在论文质量把关和就业率压力之间偏重就业率的提高, 自然就会更加放松论文答辩及其管理环节。因为高校每年都面临一次就业率的排名, 甚至第二年招生指标、招生计划等的变化都与就业率直接相关, 论文质量的提高也就被忽略了。如笔者所在的高校, 毕业论文成绩=评阅成绩 (60%) +答辩成绩 (40%) , 且答辩成绩不能低于60分, 但在答辩中, 即便对极个别答辩学生想给低分, 考虑到就业形势以及民族类学生的口语表达和文化基础等综合因素, 最后往往也是手下留情。

三、完善民族院校本科毕业论文管理的一些建议

在面临持续的严峻就业形势下, 民族类高校毕业生质量的提高需要各方的努力。

(一) 学校要加强论文质量的全过程管理

民族类高校要根据自身的培养模式和办学条件, 努力探索切实有效的毕业论文质量管理途径, 确保毕业论文的质量提高。如保证一定的经费投入, 适当提高导师指导毕业论文的报酬, 努力提高教师积极指导论文的积极性;又如, 近年各省 (市) 教育厅 (局) 对毕业论文工作进行不定期检查、抽查和评优等, 在职称评聘、教学工作量计算等方面向毕业论文工作有所倾斜;再如, 进一步落实毕业设论文写作与实践的联系, 加强民族高校与民族地区生产部门、企业之间开展协调工作, 为学生论文选题、写作等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另外, 民族类高校有些汉语水平确实较差的学生, 可否采取其民族语言写作和答辩, 至少不要和其他高校一样搞一刀切, 真正发挥论文写作环节对学生的能力考察和提升功能。

(二) 毕业论文的指导与写作应早作准备

针对目前就业与论文写作的冲突, 毕业论文的指导与写作也应宜早不宜迟。如果前面几年的学习中没有思想准备和材料积累, 仅在几个月乃至最后一学期或一年的时间里, 要完成从选题、研究到写作的全过程, 确实很难指导或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如在专业课学习阶段, 就应先学习一些指导论文写作的有关论著, 提高文字修养;还要选读一些本专业的优秀论文, 从中学习写作经验和了解学术动态;掌握做简单的文献综述的方法和基本格式等;对本学科领域中自己感兴趣的某些专题或方面, 有意识地积累资料, 为论文写作进行各方面的准备, 还可适当缓解导师集中指导的繁重任务。

(三) 学生要正确认识论文写作与就业之间的冲突

客观地看,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学生没有就业压力, 可专心致志做毕业论文;而在目前的市场经济体制下, 学生应聘时若已具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则工作会落实得较早、较容易。而毕业论文的写作, 正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和基本要求。所以, 学生应正确看待二者之间的关系, 否则对其就业、毕业论文完成都将产生不利的影响。

摘要:毕业论文是本科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实践环节, 是大学生能力的综合考察。民族院校金融学本科毕业论文中存在学生选题大而空泛、写作过程中创新与分析问题能力不足以及论文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究其原因, 是有学生对毕业论文不够重视、一些指导教师对毕业论文指导投入不够、学校对毕业论文答辩等管理流于形式等。解决这些问题应从学校、教师学生等多方面促进毕业论文的质量提高入手。

关键词:金融学,毕业论文,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夏鲁惠.高等学校毕业设计 (论文) 教学情况调研报告[J].高等理科教育, 2004, (1) :46-48.

[2]曹士云.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指导与管理若干误区的审视与反思[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5, (11) :85-87.

金融学 毕业实习总结 第2篇

2011-2012年第二学期

管理与经济学院经济系

10级金融学二学位

指导教师:赵敏学生姓名:张旭远

学号:200910405215日期:2012-6-

3实习总结

在毕业在即时候的实习,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的金融业务摆到一起时,可以深切地体会到走向工作岗位、进入社会正是另一阶段学习的开始。毕业实习是大学课业里最后的一门课程,也是正式步入社会前对四年大学学习的一次检验。本次实习的方式主要是听讲座,看为主,为期五个周。

这次实习,除了让我对金融行业主要就业方向基本业务有了一定了解,并且能进行基本操作外,自己在其他方面的收获颇大。此次毕业实习是我步入社会前的一个平台,为我今后踏入社会奠定了基础。

首先感谢太平保险给我这个机会让我来到这个集体,在公司为期一个天的实习是我走出校门,踏入社会的第一步,这个阶段是我从学生步入职场的重要的过渡,对我来说有很大帮助,为我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这次的实习,我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更为详尽而深刻的了解,也是对这几年大学里所学知识的巩固与运用。从这次实习中,我体会到了实际的工作与书本上的知识是有一定距离的,并且需要进一步的再学习。虽然这次实习的业务多集中于比较简单的前台存贷款业务,但是,这有利我更深层次地理解金融业务的流程,使我在金融单位的基础业务方面,不在局限于书本,而是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我觉得在学校和单位的很大一个不同就是进入社会以后必须要有很强的责任心。在工作岗位上,我们必须要有强烈的责任感,要对自己的岗位负责,要对自己办理的业务负责。如果没有完成当天应该完成的工作,那职员必须得加班;如果是不小心弄错了钱款,而又无法追回的话,那也必须由经办人负责赔偿;如果业务不精通,损失的不仅是你更是顾客们的宝贵时间

其次,我觉得工作后任何人都必须要坚守自己的职业道德并努力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做一行就要懂这一行的行规。在这一点上我从实习单位同事那里深有体会,比如,有的业务办理需要身份证件,虽然客户可能是自己认识的人,他们也会要求对方出示证件,而当对方有所微词时,他们也总是耐心的解释为什么必须得这么做。现在银行已经类似于服务行业,所以职员的工作态度问题尤为重要,这点我有亲身感受。人总免不了丢三落四,身份证没带又赶时间,因为没能办理而愤愤不平,粗言秽语的会一大堆。难免会点燃无名之火,硬碰硬到底谁怕谁?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心中有准则能约束自己。职业准则不允许你这样,也不能够如此。之前在柜台实习时,也发现有很多细节需要注意,比如:对待客户的态度,首先是要用敬语,如您好,请签字,请慢走;其次与客户传递资料时必须起立并且双手接送,最后对于客户的一些问题和咨询必须要耐心的解答。这使我认识到在真正的工作当中要求的是我们严谨和细致的工作态度,这样才能在自己的岗位上有所发展。

最后,在这次实习里每一位给我们做过演讲的人,你们都是我的老师。我虚心学习经验,将所学的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多思考,多总结,多请教,充分发挥自己的工作积极性。我觉得到了实际工作中以后,学历并不显得是最重要的,主要看的是个人的业务能力和交际能力。我深刻的体会了这一点。学历只是一张证书、只是代表你接受的文化教育的程度,但并不能完全的展现个人。以实际说话,也许你能说出很多新兴词汇,可是顾客不懂,那你就算不上是个优秀的员工。实习的时间虽然只有短短的一个多月,但是我感觉我的收获还是很大的。我要感谢我的信用社的老师们,当我在业务上遇到什么不懂的问题请教他们时,他们都会悉心帮我解答,使我大大提高了对信用社务的熟悉程度,这对我的实习经历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金融学毕业论文 第3篇

关键词:金融专业;大学生;就业

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衰退,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的波及,就河北省而言,四大国有银行自2001年以来招聘连年下降,各股份制商业银行也在2005年左右便完成了基础营业网点的建设,招聘也越来越少,在这种艰难的就业形势下,我们对河北省高职高专的金融毕业生就业现状进行了调查,并做出了如下分析。

一、我省高职院校金融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

我省高职院校金融保险专业培养目标是着力培养面向金融业一线的银行柜台操作人员、客户经理、理财经理及证券投资人才等,这种培养应用型行业一线人才的高职教育是区别于其它本科高等教育的。但是这种针对金融业一线的人才培养方式培养出来的高职金融人才似乎并没有引起相关就业市场的关注,根据我们对近几年用人单位招聘我省高校金融专业毕业生的学历层次调查显示,本科毕业生的需求率是最高的,比率是69.15%;其次是研究生,为25.47%;最低的是专科生,为5.38%。由此可见,我省高职高专金融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处于一种很不利的弱势地位。

二、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我省高职院校金融专业大学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困境是由社会环境和高职学生自身存在的缺陷和不足等问题综合造成的,因此,我们从以上两个方面来解析我省高职院校金融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 社会环境问题:

国有银行改革以来进行的裁撤原有不适应银行发展的老员工、招聘具有专业知识和较学历的应届毕业生的人员招聘计划,已经基本完成,人员招聘计划主要指向了拥有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的高精专的人才,对于大学本科毕业生的招聘,条件也基本上放在了 “211”、“985”等重点高校的毕业生。基本上封闭了高职高专金融专业毕业生的进入渠道。

而随着华夏银行、中信银行、民生银行等大多数股份制银行在河北省进行的网点建设完工,人员招聘也在急剧的减少,其人员招聘基本上放在了具有丰富从业经验的国有银行旧有员工方面,已经很少在面向于高职高专金融专业毕业生进行招聘。近几年来国内经济的持续疲软,更是波及到金融行业的发展,进一步制约了金融行业的人员需求。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国际金融海啸,引发了大量的国际性金融机构破产,金融行业裁员严重。导致许多在发达国家金融行业工作的从业人员不得不返回国内进行再就业,再加上越来越多的“海归”留学生的回国就业,都进一步加剧了整个金融行业就业市场的竞争。在这种激烈的竞争市场中,我省高职院校金融专业毕业生无论是在学历方面还是在从业经验方面都处于绝对劣势,其在金融行业的低就业率也就成为一种必然。

(二) 高职院校金融专业大学毕业生自身存在缺陷和不足:

在我省高职院校金融专业的大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学生由于高职院校较为宽松的大学学习环境,以及业余活动的“繁忙”等原因,疏于专业知识的学习,追求“60 分万岁”,缺乏自我控制,大量的时间沉迷于网络游戏,没有充分的利用自己的在校时间进行有益的课外阅读,来丰富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我素质,在就业机会出现时,却由于知识面过窄,知识储备不能满足用人单位需求而错失就业机会。(作者单位: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黄东显.金融危机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J].出国与就业,2010,(2).

金融危机下高职毕业生的就业 第4篇

一、高职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高职毕业生就业难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分析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扩招的影响

政府从1999年开始每年以50%增幅扩招, 2008年教育部在发布会上首次表示, 全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太急促, 一些学校由于扩招造成学校教学条件下降而导致教学质量的滑坡, 造成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困境。目前, 我国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是由原来的中职院校升格而成的, 由于办学理念和学校规模条件等限制, 实训设施跟不上, 加之扩招导致入学学生质量下降, 高职高专毕业生动手能力下降, 毕业生质量达不到社会的要求。

2. 用人单位的用人观念发生变化

一些用人单位无节制地提高进人规格, 如原来只需录用高职高专毕业生的职业岗位, 现在却上升到录用本科生、硕士生甚至是博士生, 从而造成人才浪费与高职高专人才资源的相对过剩;有些用人单位要求专业对口;还有相当多的用人单位明确表示不要应届毕业生, 他们认为应届毕业生动手能力差, 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差。

3. 毕业生综合素质下降, 自身定位不准

企业要求员工综合素质高、专业素质过硬、懂外语、具有开拓创新的能力和对待工作持之以恒的态度。然而有些学生的自身素质不高, 实践经验少, 动手能力差;期望值偏高, 自身定位不准, 理想与现实脱节;片面认为留在大城市、大单位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才能实现自己理想和抱负;一味地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

4. 金融危机加剧了这一供需矛盾

金融危机下很多企业倒闭, 一方面这些企业不再招工, 另一方面原来的员工会加入就业竞争队伍, 没倒闭的企业效益下降, 为节约办公成本也会减少用工。

二、解决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对策

1. 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力度

政府对每年招生计划的审批, 应从总量上考虑各专业、各层次的结构比例。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情况做出科学的预测, 根据就业率情况做出适当的调整。对于需求前景一般、就业率普遍低的专业, 应该从招生总量上适当减少。要改变毕业生就业市场条块分割、各自为战的现象, 建立统一的毕业生供求信息库和一个整体的毕业生就业市场, 以提供方便、快捷、规范的服务。

2. 企业应主动和学校合作, 产学结合、校企合作

现在很多企业不再愿意接纳毕业生进入企业实习。而高校正在培养几年后要到企业工作的人, 只有企业与高校加强合作, 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招生与就业63

高校才有可能培养出真正满足企业需要的人才。所以说, 产学合作不仅关系到一个家庭孩子将来的就业, 也关系到一个大学到底能不能成为对社会、对国家有贡献的大学, 更可能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

3. 学校的人才培养应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

首先, 从专业设置来看高职教育应强调学生动手能力, 关注社会职业岗位的需求而与时俱进。但目前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调整滞后, 致使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了错位, 这已成为制约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其次, 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规划。目前一些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不能满足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 有较大的盲目性, 造成学生本身知识结构的不合理。第三, 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 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 教学活动往往比较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 而忽视了人文素质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

4. 高职毕业生应该端正态度, 准确定位, 保持积极自信的心态

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现实中, 大学生们应对价值观进行适当的调整。比如, 一部分学生就业重实惠、重自我、重利益, 只考虑大城市和沿海条件比较好的地区, 却不考虑那里人才多成才难, 没有看到小地方、不发达地区人才成长迅速, 更有利于实现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优势。同时, 不应有羞怯心理, 在求职现场丢下自荐书就跑, 面对招聘者结结巴巴、面红耳赤, 这样的人很难受到用人单位的赏识;不应有依赖心理, 缺少独立意识, 外出找工作喜欢和父母、同学相伴, 这种无主见的毕业生一般也不会被用人单位录取的。大学毕业生应自信地展示自己, 不要错失就业良机。

追求一份理想的工作, 对于毕业生来说无可厚非。然而自身定位要符合客观实际, 不要一味强调省会、大企业、好职业、高薪酬。且不说刚参加工作就把目标定在“高起点”有违社会分工的客观要求, 就算你是“天才”也需通过实践来检验。2009级大学毕业生要从迫在眉睫的就业压力中脱颖而出, 就必须改变观念, 端正态度, 打破传统的就业观念, 认清和正确分析就业形势, 走好迈向社会的第一步。

参考文献

[1]宋全政.别让非专业素质成为就业“短板”[N].中国教育报, 2007-1-13.

[2]静冬.女大学生的死亡日记[N].燕赵都市报, 2009-2-26.

金融学硕士毕业论文 第5篇

摘要:《货币金融学》是高校经济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专业基础必修课,是开启学生金融学知识大门的一把钥匙。以河南科技大学为例,以任课教师多年的教学实践为基础,从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衔接和时代性要求,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考核方式的完善等方面进行阐述,并对课程改革的效果给以总结。

关键词:《货币金融学》;教学改革;河南科技大学

《货币金融学》是研究金融领域各要素及其基本关系与运行规律的基础理论课程。通过系统地学习和掌握该门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学生可初步认识金融领域的基本问题,把握整体金融运作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探讨我国经济生活中存在的经济和金融现象。因此,该课程成为全国高校经济类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更是金融学专业的主干课程。《货币金融学》课程在河南科技大学开设已十年有余,目前该门课程在我校经济学院下设的金融、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学三个专业以及管理学院的会计学专业开设。经过多年的建设,在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内容的完善、教学方法的探索等方面取得一定的成绩,但随着近年来金融业的迅速发展和网络资源的广泛应用,在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手段方面仍存在一定的滞后。因此,改革和建设《货币金融学》课程具有很强的必要性。本文结合河南科技大学任课教师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心得,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货币金融学》教学内容的改革

教学内容是学生掌握课程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保障,一门课程经过长期的建设,会形成较为完整的内容体系。这种固化的内容体系形式上很完美,但不能很好地适应快速发展的金融现实要求。因此,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既要保持内容的完整性,又要与时俱进,体现教学内容的时代性。

(一)既保持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又考虑学时限制和体现时代性要求

长期以来,河南科技大学《货币金融学》采用的是上海财经大学戴国强教授主编的《货币金融学》教材,该教材内容体系完整,由五大块构成:第一篇导论,主要包括四章内容:金融与经济、货币与货币制度、信用利息与利息率、金融体系与金融改革;第二篇金融机构,主要包括五章内容: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其他金融机构、中央银行、金融监管体系;第三篇金融市场,主要包括三章内容:金融市场与金融工具、金融创新与金融改革、金融市场理论的发展;第四篇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主要包括六章内容:货币需求、货币供给、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货币政策及传导机制等;第五篇国际金融与经济均衡,主要包括四章内容:国际收支、外汇与汇率制度、国际资本流动与国际金融危机、开放经济中的内外均衡与政策选择。全书共有二十二章内容。为适应不断变化的金融形势,在河南科技大学的教学实践中,在有限学时的约束下,不仅要保证教学体系的完整性,同时需要根据金融发展的现实情况,不断完善和更新教学内容。河南科技大学经过几次的教学培养方案的调整,该课程的学时不断压缩,目前各专业该门课程均为40学时,如何保持教学内容完整性和时代性,是课程内容设置时需要认真研讨的问题。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以戴国强教授编著的教材为基础,重点讲授九章内容:货币与货币制度、信用与利息、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体系、商业银行、中央银行、货币供给、通货膨胀、货币政策。通过上述章节的讲授,在有限学时内向学生传授货币金融学最基本的理论和知识,形成完整的内容体系。同时,针对每章内容,在讲授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重视金融实践在其发展中的动态性,补充该领域最新的金融发展动向。例如,在货币形态部分中增加对“电子货币“和其他新型货币形态的介绍,引导学生解和正确认识Q币、比特币等货币形态;在利率部分,除讲授基本的利率理论外,还增加我国利率体制改革的最新动态;在金融市场部分,除介绍货币市场、资本市场的基础知识外,还结合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最新动向进行讲授,例如多层次资本市场构建中的二板市场、三板市场、新三板市场等;在金融机构部分,除介绍传统的金融机构外,对近年来我国发展起来的新型金融机构(村镇银行、社区银行、民营银行、资金互助社等)给以补充;在讲授商业银行一章时,增加对巴塞尔协议Ⅲ的介绍,让学生初步解巴塞尔协议最新调整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二)根据不同专业先修后续课程的设置,灵活调整讲课内容

《货币金融学》的内容与其他经管类课程有一定的交叉性,但由于不同专业先修后续课程设置的不同,针对不同专业,《货币金融学》讲授内容的安排侧重点也不同。例如,在货币与货币制度一章中,关于货币的职能,几个专业在先修课程《政治经济学》中已学,为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也为节省有限的课内学时,此部分内容不讲,让学生自学复习;通货膨胀一章,金融、国贸、经济学三个专业在先修课程《宏观经济学》中已学,因此本章安排的学时很少,而会计学专业没有开设《宏观经济学》课程,本章学时安排就要适当增多;对于商业银行、中央银行两章内容,金融学专业将在后续课程中分别作为两门专业主干课学习,因此在本门课程讲授时就要简略,使学生能初步形成框架性的知识架构即可,而对于国贸、经济学、会计学专业的学生来讲,由于后续不再开设相关课程,此部分内容的讲授就会相对丰富;对于大部分《货币金融学》教科书都会涉及的“国际金融”部分,由于四个专业在后续课程中会专门开设《国际金融》课程,因此此部分内容在《货币金融学》教学安排时就完全不讲,待后续课程再学。通过对不同专业先修后续课程的把握,对于内容交叉部分,在不同的课程上进行合理配置,既可以体现课程的先修后续关系,更会使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获得更多的知识,同时也体现教学态度的.严谨性。当然,要做到不同专业根据先修后续课程情况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必须使得任课教师具有高度的责任心,要对不同专业的培养方案非常熟悉,同时与先修后续课程的任课教师之间要不断加强沟通,协调教学内容,避免简单的内容大家重复讲,复杂的内容大家都掠过的现象发生,做到真正为教学和学生负责。因此,通过教学改革,使得《货币金融学》教学内容既做到体系完整,又做到重点突出和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同时实现理论和实际的高度融合。充分发挥该门课程在学科体系中专业基础课程的引领作用,拓宽学生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和能力,初步形成学生的金融学素养,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二、《货币金融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一)教学方法多样化

1.课前金融知识分享,拓展学生知识面,促进学生探知欲望。《货币金融学》无论对于金融学专业还是非金融学专业的学生来说,都是大学以来首次系统接触金融知识的专业基础课。由于学生金融专业知识缺乏,而课堂学习时间有限,不可能做到教学内容面面俱到。为拓展学生知识面,调动自我学习的积极性,要求学生课下搜集金融相关知识,最好能与上课进度保持一致,每次上课时安排两名学生在上课的前10分钟将其准备的拓展性知识跟同学分享。分享内容可以多样,如近期国内外金融时事、各国最新金融政策、金融机构及经济金融人物介绍等;内容形式也可以多种,如口头描述、PPT演示等。学生在课下准备即将与同学们分享的知识的同时,也会涉猎相关其他内容,一方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锻炼学生在有限时间内凝练知识的能力和在公众场合展示自己及语言表达能力。为在有限时间内充分展示自己,学生之间会形成一种良性竞争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探知的欲望。

(2)运用案例教学,提高学习热情,更好掌握基础理论。《货币金融学》是经济类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是为学生开启金融知识大门的一把钥匙,课堂理论传授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可以做到在有限的时间内浓缩课程精华,突出重点难点,是完成教学计划的重要环节。但在讲授过程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案例教学法是非常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案例教学法是河南科技大学《货币金融学》任课教师常常采用的方法,每一章内容都会采取讲前案例引导、讲中案例解释、讲后案例分析的教学模式,不断增大案例教学比例,使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和理解掌握理论知识。

(3)增加互动教学环节,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在教学过程中,适时选择个别章节作为学生自学、自讲、自评的内容,例如,我国的金融机构体系、网上银行业务等。任课老师常常提前两到三周布置自学自讲的内容,并把学生进行分组,学生以小组协作的形式对自学内容进行讨论,制作讲课课件,并推选出小组代表在课堂上讲解,小组成员以外的其他同学进行点评、提问,小组成员回答问题。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法,不仅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更重要的是学生开始主动学习而不是被动接受,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弘扬团队精神。

2.教学手段现代化

。(1)改进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是多种媒体的结合,而不单单是教学课件的制作。单纯的课件教学方式在信息量大、视觉效果好、易于更新等优点的基础上,也存在不可避免的劣势。因此多媒体教学应该是多种媒体的充分利用,做到板书、课件、网络视频等多种形式的相辅相成和相得益彰。

(2)充分运用教学网络平台。多年来,《货币金融学》的教学主要采取课堂教学、课前课后答疑和电子邮箱答疑的方式,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教学资源也难以做到很好的共享。通过课程改革和建设,利用学校校园网平台和教育在线的课程教学资源,初步建立《货币金融学》教学网络平台。通过教学网络平台,一方面,任课教师可以随时进行教学信息的发布,教学资料如教案、大纲、PPT课件、教学进度表、习题等的上传,向学生提供丰富的专业资料和拓展资料,也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作业的布置、批改和答疑等工作,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也使学生可以和老师进行随时沟通。另一方面,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可在课外自主选择学习时间和内容,提高运用网络开展个性化自学的能力,通过学生与老师的随时沟通,也使老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更好地解和把握。(3)利用QQ群沟通教学。目前网络技术已经深深地影响人们的生活,可以把网络沟通手段应用于现代教学中来。通过建立《货币金融学》课程QQ群,以聊天这种轻松的方式,能更快更好更近地与学生沟通;而且通过QQ群沟通,一人发言,所有人都能看到,而且可以各抒己见,成为课堂讲授形式的有益补充。

3.考核方法的完善。多年来,为考核评分的易于操作,《货币金融学》一直采用平时成绩(占20%)、期末成绩(占80%)的考核模式。甚至平时成绩往往流于形式,期末考试成绩成为检测学生学习状况的最重要途径。这种考核方式形成学生轻过程、重结果的思想,往往在期末考试到来之际疲于应付,死记硬背,一旦考试结束,很多内容都忘得一干二净,这种考核方法不利于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对知识的把握也不够牢固。通过近年的教学改革,不断完善考核方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平时成绩的给定。以前的平时成绩由两部分构成:平时作业和考勤情况。近年的改革,考勤不再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而是学生获得考试资格的必备条件。平时成绩仅以学生作业完成的质量、课堂上回答问题的情况以及向老师质疑的表现等综合考量,定量和非定量地给出平时成绩。

(2)强调过程化管理。将考核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结合启发式、案例式、自学自讲等多种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全面考核。除期末考试外,经过教学过程中布置的作业、讨论、写论文、调研等方式,既督促每个学生通过完整的学习过程全面掌握货币金融学的相关知识和理论,又给学生充分展示学习状况、心得体会和思考探讨的机会,避免一次考试定成绩的弊端,增强考核的合理性、公平性和真实性。

(3)增加期末考试题型的多样化。在期末闭卷考试部分,试题题型多样化。既有反映学生对基本知识把握情况的单选、多选、判断等客观题型,更是增大学生用所学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题型的分量,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货币金融学》课程改革的效果

(一)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几年来《货币金融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开展,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考核体系进行改进,建设网络教学辅助平台。一方面,使该门课程的教学更加规范,通过各种渠道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关于本学科的教学资源,增加老师与学生交流的途径,不断拓展学生视野、提高专业学习兴趣、增强专业学习信心。另一方面,通过多种形式教学方法的使用,尤其是调动学生课前和课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独立学习的意识和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将来的社会实践及就业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二)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爱因斯坦说:“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批判的有创造能力的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象”。一个现代人,首先必须具备独立精神和独立能力。尤其是在当前竞争激励的社会环境中,独立精神和能力是一个人立足社会并得到很好发展的基础。社会科学本无标准答案,只要能够自圆其说,论据能充分支持论点,就有其存在的意义。通过几年来的教学方法的改革,在课堂上不断使用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互动式教学等方法,使更大范围的学生参与课堂讨论之中,在讨论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晶.《货币银行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2〕崔晓蕾,何婧.货币银行学教学改革与创新探索[J].科教文汇,,(10).

〔3〕全爱华.应用性本科院校货币银行学教学改革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4,(6)

〔4〕康立.《货币金融学》课程考试方法改革探索[J].金融教育研究,,(5).

金融学毕业论文 第6篇

【关键词】:金融风暴毕业生就业

2008年蔓延垒球的金融危机对经济带来动荡,也对人才市场造成一定的影响。很多中小企业受到影响,被迫减产甚至关闭,难以为继。很多企业不得不削减用工人数,校园招聘的岗位也没有往年多了。与此同时,今年的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预计将超过600万,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毕业生就业成为政府和社会的一个大问题。

一毕业生就业心态及特点

大学生就业心态在不同群体中表现不同。2008年的金融风暴对大学生就业存在—定的影响,许多毕业生感到非常迷茫,也感到很紧张。

就业地区上,大部分毕业生将就业地区放在了东部,仅有很少一部分毕业生选择去西部。2009年全国毕业生人数将超过600万,其中,东部省市吸纳了将近50%的毕业生,而西部不足20%。以广东为例,预计今年将有50万高校毕业生在广东求职,加上超过40万中职、中技生,也就是说将有超过90万的毕业生在广东职场上竞争职位。其他东部省市的就业竞争也非常厉害,而西部地区的竞争相对来说要小一些。但是还是有很多毕业生拼命去东部地区竞争,也不愿意去服务西部。

在职业选择上,大多数毕业生将目标瞄准了公务员,2009年国家公务员报名通过审核的人数创纪录地超过了105万人,各职位平均竞争比例为78:1,为历年来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最多的一次。各省市公务员招考竞争也很厉害,一些学生是逢公务员必考,一年之内辗转数省,路费、报考费花了不少,却没有什么结果。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今年学生们的求职热点向工作较稳定的国企和科研部门转移。不少毕业生认为大企业、大单位发展前景好,工作相对比较稳定,对一些小企业嗤之以鼻。

在就业情绪方面,很多毕业生存在焦虑、幻想心理,情绪上存在障碍。许多毕业生在求职前往往踌躇满志,信心百倍,希望能够获得一个自己满意的职位,但同时也有很多毕业生也担心很多问题,如自己的理想能否实现,专业特长能否得到发挥。很多毕业生在未确定单位之前非常地急躁,整日忧心忡忡,无所适从,有时候会失去自我控制。

二毕业生就业难原因分析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已经引起国家和社会的关注。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高校扩招太急促,造成毕业生就业困难。1999年全国高校扩招了48%,其中,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规模从1998年的108万人扩大到159万人。2005年,全国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人数达2300万人,规模居世界第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1%,比1998年提高了11.2个百分点。如今,高校扩招已经进入第10个年头了,政府数据显示,2009年的高校毕业生将超过600万人。高等教育的大发展带来的直接问题就是高校毕业生人数太多了,很多学生毕业也就等于是失业,就业上存在很大的困难。

2毕业生自身方面的原因。高校毕业生难就业其实也与毕业生自身有关。很多毕业生就业心态没有调整好,整天限高手低,只盯着公务员和大单位的岗位,对小单位不放在眼里,在地域选择上也很局限,只选择发达地区或者是自己心仪的地方,对于别的地方看都不看,找工作时就非常被动。还有很多学生不愿意放弃自己的专业,将就业领域局限在自己的专业范围内。不少大学生认为,找到的工作必须是和自己的专业相符合的工作,否则自己的大学就白上了。

3金融风暴对就业产生影响。现在还很难预测2008年美国次级债风波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产生多大的影响,但是肯定会影响2009年大学生就业。很多企业缩减用人计划甚至被迫裁员,也有宣布中止今年的大规模招聘计划。垒球经济低迷,中小企业的出口业务受到较大冲击,东莞每月都有几百家小企业或搬迁、或转产、或倒闭,形势不容乐观。垒球经济低迷,高校学子们在应聘之余时时感受到寒意,虽然很无奈但也只好面对现实。

4用人单位提高就业门槛。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增加,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关系就发生变化了。以前是用人单位去学校求材,现在却变成了诸多毕业生求着用人单位提供一个职位,用人单位占据主导地位,因此,用人单位纷纷提高门槛,对毕业生的要求增多。比如,很多用人单位要求毕业生的毕业院校、第一学历、专业、工作经验,就学生方面来说,很多学生在校期间只是从理论上接受教育,实践机会非常少,缺乏工作经验,不能迅速适应工作。这就给高校毕业生就业设置了障碍。

三毕业生就业问题解决对策

今年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非常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关系到千家万户,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加强政府宏观调控,拓宽毕业生就业空间。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要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必须要靠政府的支持,需要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完善各项相关措施,从根本上缓解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推动经济增长,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以便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突出位置。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和公共服务岗位就业,并给予社会保险和岗位补贴,从根本上解决了毕业生的后顾之忧。但在现实生活中,还是有很多毕业生不是很愿意去基层工作,政府应该考虑到这一点,尽可能拓宽毕业生的就业空间,在城市中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同时,各级政府应该加大财政投入,鼓励大学生自我创业。政府工作报告中虽然提倡大学生自主创业,并提出对市场准入,财税金融、经营用地等方面提供支持,但规定的并不明确。政府应该抽出专人负责,针对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制定具体的就业促进政策,政府鼓励什么,支持什么,反对什么,限制什么,都应该有明确的规定。引导大学生创办能够产生较大社会价值的项目,能够发挥专业特长的项目,同时各级部门应该定期进行监督与管理,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

2毕业生要正确认识自己,确立正确的择业标准。目前很多大学生在找工作时很盲目,弄不清楚自己的择业标准。在当前严峻的就业现实下,有必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弄清楚自己的特长与优势,明确自己的择业目标,确立正确的择业观。目前的就业形势要求毕业生调整好自己的心态,降低就业期望值,不能单纯以薪水或就业城市作为选择目标。在全球经济不景气情况下,很多企业为了缩减成本,对用人计划进行了调整,对所招聘的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毕业生将与很多失去工作需要重新就业的人一起参加竞聘,与这些人相比,毕业生在工作经验、工作技能方面占劣势,但工作热情要比他们高,毕业生需要保持虚心好学的心态,正确面对现实,对自己正确定位,做好职业规划,必要时可以选择专业咨询机构来包装自己,争取让自己顺利就业。

3高校要加大对就业指导的投入,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高校有必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对就业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就业指导工作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要求就业指导者掌握一定的心理学、人力资源开发、公共关系学,管理学、法律等相关知识,同时要了解专业的发展空间、从业者的素质要求等。日前很少有高校设有专门的就业指导教师,都是由辅导员或行政管理人员兼任就业指导课程,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授课效果不是很好。为此,高校必须要加大对就业指导方面的投入,选派专人接受系统教育和培训,适应新的形势,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在课程安排上,可以增加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指导,引导大学生树立高尚的价值观,讲课形式上要多样化,采取理论讲授与就业训练活动相结合,让就业指导课真正发挥作用。

金融学毕业论文 第7篇

后金融危机时代金融专业就业的挑战与机遇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要求高校培养出具有全球视野和战略性思维能力、适应国际竞争的高素质金融专业人才, 如何使金融专业的学生具备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和严谨的分析问题能力, 对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等院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 为学生设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

(一) 后金融危机时代金融专业学生的就业挑战

国际金融危机之前的每年10月, 各大企业就早早地启动了校园招聘计划, 各大高校内也因此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由于遭受金融风暴的影响, 大学科研院所单位需要高学历、高职称, 外企、三资企业减员增效, IT等服务业产业结构调整, 国家公务员招考比例逐年减少。2009年, 国家公务员录取比例达到78︰1, 相对于2008年的60︰1, 竞争更加激烈, 说明就业形势及其严峻。2010年, 就业市场整体不景气, 不仅反映在人才市场上, 校园招聘在启动期也是寒意阵阵。2010年约有630万高校毕业生, 加上近两年未能就业的高校毕业生, 大约有700万大学毕业生面临严峻的就业挑战。

我国高教市场逐步向国外资本开放, 使外国教育机构得以进入, 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造就出一批实践能力强的就业竞争对手。同时, 留学生回国潮也一浪高过一浪, 直接挤压了国内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空间。海外留学生对世界经济运行规则及各国法律制度比较了解, 加上在国外多年金融市场的锻炼, 社会实践能力和对各国文化的理解能力较强, 是国内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强劲对手。

金融业人才需求将逐步向“高、精、尖”倾斜, 本科生在人才市场上所占的份额逐步缩小, 硕士、博士生备受用人单位青睐。从20世纪末至今, 国内外金融领域发生了一系列深刻变化, 对金融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求金融人才具备时代性、创新性、市场性, 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金融专业学生要在竞争中获胜, 必须强化学习, 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二) 后金融危机时代金融专业学生的就业机遇

经济复苏会增加就业机会我国陆续出台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 收到了良好效果, 经济回升, 市场回暖。安徽省乘着皖江开发的机遇, 2009年全年生产总值10052.9亿元, 同比增长12.9%, 第三产业同比增长11.1%。从业人员3988万人, 比上年增加72万人, 第三产业就业岗位增长最快, 增加了71.4万人。

金融业快速发展会带来机遇金融业作为现代经济的血液, 加上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促进服务业发展的需求, 金融行业发展的上升趋势毋庸置疑。2009年, 安徽省金融业产值增加12.7%, 比第三产业高1.6%。伴随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期货公司的快速发展, 改变了过去单一的银行就业路径。金融市场广度、深度的拓展, 金融产业体系的不断完善使市场就业岗位需求量越来越大, 职位空缺呈上升趋势。同时, 国外银行在全国各地不断地开设分行, 村镇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的创新, 也促使金融市场对人才产生较强的吸纳能力。

全方位提升金融专业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挑战与机遇并存, 在本科高校金融专业教育已经进入白热化竞争的态势下, 高职金融专业要抓住机遇, 在强手如林的形势下异军突起,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求得生存与发展, 争取一席之地, 树立起高职金融专业的特色旗帜。

(一) 培养目标准确定位

以大学生为主体, 就是要把大学生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 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金融专业高职毕业生, 使其成为业务精、思想好、受欢迎的优秀人才。我院金融专业毕业生就业率每年均达到95%以上, 与我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就业为标准的毕业生培养目标密不可分。另外, 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一个问题, 从事与金融专业相关工作的人数由原来的60%以上逐年下滑, 就业质量下降。高职金融专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金融人才市场上生存与发展, 就要对毕业生培养目标进行准确定位, 细分市场。高职金融专业的培养目标应是培养掌握一定的金融基础理论知识, 具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严谨的分析问题能力、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战略性思维的能力和在社会化生产活动中的团队协作能力, 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要选择就业市场空白点, 引导学生合理进行市场定位。新农村建设需要农村金融创新, 新的金融组织结构的创立和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改革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 由于农村基础建设薄弱, 本科金融专业毕业生一般选择在城市金融领域就业, 农村金融人才的缺失为高职金融专业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广阔的舞台。针对农村金融市场, 我院对毕业生进行了职业观念的引导, 鼓励学生报考农村信用合作社, 每年都有大批学生被农村信用合作社录用。银行业、保险业、期货业、证券业快速发展, 金融业务、金融产品不断创新, 经纪业务发展较快, 各大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期货公司需要大量有专业资格证书的从业人员, 也为高职金融专业毕业生提供了就业岗位。针对经纪人的岗位特点, 我院采取“双证”教育, 要求所有毕业生参加金融从业资格考试, 获得行业准入资格。同时, 通过勤工助学、校园文体活动锻炼学生, 培养学生的自立精神、社会责任感、团队合作精神和与客户沟通的技巧。通过准确的市场定位, 我院金融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逐渐提高, 到基层一线工作的比重逐年提高, 特别是在保险和证券行业从业的比例呈快速上升趋势。

(二) 教学改革创新

基于能力导向的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应适应经济形势变化, 培养方案动态化, 加快教学改革创新。

人才培养方案的动态性与多样性要结合学生特点, 制定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方案, 培养复合型人才;根据市场需求, 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所需的核心课程;更新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 建立新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完善“选修课制”, 使学生能根据自身情况和爱好, 选择不同专业方向的课程, 为学生发展提供知识储备。

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金融专业作为应用经济学专业, 传统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学习兴趣不浓, 培养出的人才能力差, 不能适应金融业飞速发展的需要。因此, 必须加大对金融专业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一是在金融专业教学中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 针对金融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 积极创设条件, 增加实务课程的开设, 使用案例教学和模拟教学, 鼓励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 增加其实践机会和感性认识, 从而提高其适应性, 缩短就业适应期。二是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和在线教学、工作场地的现场教学, 针对学生的兴趣, 举办相关的专题讲座, 使模拟实务与理论教学完美结合。三是采取项目导向教学方式, 引入小课题, 将学生组成团队, 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探索完成项目的途径, 并对得到的结果进行展示和自我评价。学习的重点在于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 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锻炼岗位能力、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及团结协作能力等各种能力。四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让我院教师和学生走出课堂, 到金融部门实习锻炼,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将银行、证券、保险、期货等实训基地的专家请进课堂做兼职教师。五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专业竞赛, 如“安徽省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模拟炒股大赛”、“模拟炒汇大赛”、“模拟期货交易大赛”等, 参与这些活动不仅是对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及综合应用能力的检验, 更是对团队合作、独立思考、创新能力等全面素质的考察。

完善考试制度教学测验考试是高等院校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也是检查教师教学水平高低、学生学习效果优劣的一个重要环节。金融学科的专业考试如果只考查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 则不利于学生创造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考试制度的改革创新势在必行, 在考试形式上, 除采用传统的闭卷和开卷考试外, 面试、课程论文、案例分析报告都可作为选项, 小组讨论、课堂发言、小测验也应在考试成绩中占有一定的比重。

(三) 加快实训基地建设, 充分发挥其效能

金融专业毕业生就业难,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和社会经验, 不具备用人单位需要的工作经验, 只会纸上谈兵。加快实训基地的建设, 是金融专业学生获得实践知识、增强劳动观念、培养事业心和职业道德的重要途径, 同时也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增强其就业竞争能力的有力手段。我院陆续与5家金融机构签订协议, 建立了银行、保险、证券、期货实训基地, 但是个别实训基地因为接受实习能力有限, 不能满足学生就业实习的需要, 没有发挥出积极效能。学院应采取适当的形式, 加大投入, 努力搭建金融专业学生实习锻炼的平台, 多方开辟实践教学基地, 扩大实习、实训基地的规模与质量, 充分发挥其效能。

(四) 加强就业指导和心理健康教育

加强就业指导, 创新就业指导工作方法要建立和完善集教育、管理、指导、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 就业指导应全方位、全程化, 使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 为学生走向社会参与人才市场的竞争创造有利条件。

强化《就业指导》课程, 创新教学内容要让学生从进校开始就接受就业指导的熏陶, 在教学中, 要结合专业特点, 导入未来与专业相关的工作理念, 使学生树立目标, 自觉提升综合素质。我院将《就业指导》课定为必修课并列入当年教学计划, 统一使用教育厅规划教材, 配备3名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讲授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 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讲解内容具有针对性, 使学生能逐步了解自己今后的就业方向, 规划好自己的未来。授课教师和班主任应根据学生的特点, 帮助学生制定个性化职业生涯规划, 并进行全程化就业指导, 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事业观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和正确的事业理念, 使其明确人生目标, 树立远大理想。应教育学生工作没有贵贱之分, 选择什么样的工作就是选择什么样的人生, 工作是一件艰辛的事情, 同时也能带来乐趣, 通过淋漓的汗水, 才能浇开成功之花。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要先就业、后择业, 可以在先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 使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 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

就业工作精细化, 创新工作思路一是要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和咨询工作。我院通过就业指导专题讲座、就业指导专栏、网上 (QQ) 就业指导、就业指导咨询等多种形式, 使毕业生深入了解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同时加强就业技巧方面的指导, 积极做好就业前的思想和心理准备。二是要提升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政策水平, 正确引导学生就业。三是要搜集就业需求信息, 设立专门的就业信息专栏, 运用学校就业信息网等多种渠道及时、公开地发布就业信息, 联系用人单位组织供需洽谈会、招聘会, 搭起服务桥梁, 保证用人单位与毕业生“双向选择”活动正常开展。

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能力在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角色转变过程中, 大多数学生会产生茫然情绪, 容易有失落感, 导致不能发挥自身优势, 竞争能力减弱。只有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能力, 使学生学会自我调适, 减轻心理压力, 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心理健康主要表现为具有正确的人生态度、满足的心境及和谐的人际关系。

综上所述, 正确的人生目标是学生学习动力的源泉, 只有人才培养目标的市场定位准确, 加上教学改革创新, 导入科学的就业观念, 才能培养出专业精、思想好、适应性强的金融专业人才, 才能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 促进高职金融专业的良性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于维同, 黎莉.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扩招之后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辽宁教育研究, 2007, (1) :47-49.

[2]曾之明, 何应平.基于能力拓展的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当代教育论坛, 2008, (11) .

金融学毕业论文 第8篇

美国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SWOT”分析法, 又称为态势分析法。“SWOT”四个英文字母分别代表优势 (strength) 、劣势 (weakness) 、机会 (opportunity) 、威胁 (threat) 。高职毕业生在当前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中既有优势, 也有劣势, 同时外部环境也给高职毕业生就业提供了机遇与威胁, 现以高职金融专科毕业生为例, 运用SWOT分析法进行具体分析与评价。

一、优势因素分析

1. 毕业生符合社会需求。

高职院校注重与行业联系紧密, 及时了解当前和一段时期内行业的人才状况和人才需求, 并且围绕培养目标进行专业设置、教学安排、毕业实践, 因此所培养出的毕业生基本切合社会需求。

2. 专业技能优势。

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 大都选用既有教学经验, 又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为学生授课。由于这些教师了解所教专业最前沿的发展动向, 并把最新的信息和动态带到课堂上来, 使学生学到的知识与当前社会要求紧密结合。

3. 高职院校普遍实行毕业生多证制度。

职业资格证书是基于职业准入制度而形成的, 在国际上, 发达国家普遍采用了职业资格准入制度。高职教育中学历与职业资格并重这一趋势已然形成, 在就业市场中, 持有职业资格证书的毕业生往往体现出较强的竞争优势, 而许多高职院校学生在毕业前就获得了职业资格证书, 例如高职金融专科学生在校期间通过考试获取银行从业资格、证券从业资格、证券经纪人、基金销售人员从业资格、保险代理人、保险经纪人、保险公估人等证书。

二、劣势因素分析

1. 学历层次劣势。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急剧扩大, 是否接受过高等教育已不再像以往那样起决定性作用, 用人单位更加看重毕业生接受的是什么层次和类型的高等教育。在就业市场上, 用人单位争夺重点院校、热门专业的本科、研究生、博士人才已属常态。例如, 许多银行、信用社、证券、期货、保险、财务公司、投资与租赁公司等金融企业在招聘人才时要求应聘人员至少具备大学本科以上学历, 有的还要求是“211”、“985”等重点高校毕业生, 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 在就业竞争初始阶段就处于一种明显的弱势地位, 其文凭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成了“弱势文凭”。

2. 专业知识劣势。

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大学生其学制较高职院校学生的学制长;同时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不同, 如本科院校侧重专业理论, 而高职院校则侧重于专业技能;此外教师队伍素质高、设施条件好、学习环境好等, 相比之下高职院校学生在专业知识的掌握上处于劣势。

3. 学习能力、可挖掘潜力等劣势。

专业技术技能是最基本的要求, 如想取得更高层次的发展, 必须具有深厚、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创新能力。但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入校前的起点不高, 与本科院校的大学生相比, 总体上来讲基础要差一些, 学习过程中理论方面的要求也相对较低, 因此可挖掘的潜力、可提升的空间都不太大。

三、机会分析

1. 国家政策的扶持。

2002年的《教育部公安部人事部劳动保障部关于切实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 2003年的《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 促进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以及2009年国务院的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吸纳毕业生就业、鼓励和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强化毕业生就业服务、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建立和完善困难毕业生援助制度等措施, 都为毕业生就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2. 学校指导就业。

为帮助毕业生提高自身的就业力, 各地高职院校都不同程度地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 在就业政策、就业信息、就业观、择业技巧、择业心理和创业指导等多方面为毕业生服务, 此外, 学校还开展了多种形式来帮助大学生就业, 如举办就业指导讲座、就业专题报告、定期进行就业咨询服务等。

3. 实习基地。

为了使毕业生的理论知识更好地与社会、企业的需求接轨, 高职院校除了建立一批先进和颇具特色的试验室和实训场所外, 还有相对稳定、能满足教学需要并签有长期合作协议的校外实习基地。这些实习基地的建立, 给毕业生实习和积累工作经验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4. 职业培训和升学考试为高职学生的“弱势文凭”增加筹码。

为了增加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高职院校对在校学生开展与专业有关的技能培训, 鼓励学生“一人多证, 一专多能”, 参加“3+1”自考本科和“3+2”专科升本科考试。

四、威胁分析

1. 就业形势严峻, 供需矛盾突出。

自1999年扩招以来, 每年的毕业生人数成倍增长, 但学校、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等传统就业渠道大量精减人员分流, 导致毕业生进入行政机关的机会减少, 且裁减的行政机关人员进入市场竞争再就业, 因此接纳毕业生的容量相当有限;其次, 成型的大企业、大公司屈指可数, 这种企业吸纳人才的渠道还未真正形成, 严重影响了就业;此外, 毕业生还承受着城镇新增劳动力、农村富余劳动力和下岗失业人员的“三峰叠加”的压力。

2. 高职院校毕业生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与社会需求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加重了其就业难度。

一是就业期望值过高;二是实际专业知识、技能水平与用人单位的要求有一定的距离;三是就业观念保守、陈旧, 还适应不了改革后的就业方式;四是积极响应国家“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政策的毕业生还不多。

3. 专业技能方面。

高职院校学生在职前即已受到了大量的职业技能训练, 在校期间获得了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 成为就业竞争中的有力优势, 然而这些优势正逐渐得到普通高校的重视, 许多普通高校通过与高职院校合作办学等途径弥补其学生专业技术方面的欠缺, 对高职毕业生构成了一定的威胁。

五、结论与建议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尤其是在中国融入国际社会后, 人才观念正与国际接轨, 大学生这个曾经的金字招牌正在失去光泽, 高职院校也正逐渐成为培养普通劳动者的基地, 需要冷静分析其毕业生的优劣势, 客观评价各种外在环境因素, 更新观念, 理性择业、就业和创业。例如从以往学生的就业情况来看, 高职院校的金融专科毕业生大多从事银行一线柜台核算工作, 针对弱势文凭, 可将求职岗位定位于对学历文凭要求较低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地方城市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以及中小型财务公司等;从金融业务发展看, 随着金融业的竞争日趋激烈, 为了为客户提供更高效便捷的服务, 各家银行临柜业务岗位由传统的按经济成分、所有制和行业分类转变为柜台综合服务, 这一服务理念和服务形式的深刻变化, 对学校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上述原因, 可按实训主导型课程进行改革, 增强实训教学的比重。

1. 切合实际, 随时更新针对性强的教学内容。

在教学中立足银行业务实际, 将各项最新的、实用的业务知识传授给学生, 努力实现学以致用。同时为使教学内容更具针对性, 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 定期安排教师到商业银行进行实习和尽可能安排教师参加商业银行内部的业务培训, 深入金融企业工作一线, 了解商业银行最新的制度规定及业务规程。

2. 教学形式、教学手段灵活多样。

鉴于职业教育的教学特色与课程的行业特色, 在教学过程中, 注重与实际工作部门的密切联系, 聘请行业专家作为专业指导, 邀请一线工作部门的业务骨干担任课程的兼职教师, 承担部分课程教学内容的实训指导, 强化课程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同时在教学过程中, 采取讨论、案例等多种方法, 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利用多媒体教学、模拟教学、网络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 既可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又可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课余成立技能协会, 强化一线基本操作技能训练。

3. 进行富有特色的实践性教学。

例如, 《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作为实训主导型课程, 实践教学是其重要环节, 也是该课程的重要特色, 可特别突出以下特点:

(1) 真实性。在总结提炼各家银行基本业务规程的基础上, 设计编制银行一线业务操作流程图, 依托流程图进行实训环节教学。实践性教学所使用的凭证和账簿、印章, 到商业银行进行实地考察设计, 使其具有真实性, 同时随时跟踪银行业务的变动, 及时作相应的调整。模拟银行实验室的实训环境根据商业银行的营业场所而设置, 使学生有身临银行的体验。 (2) 层次性。根据课程进程和学生的可接受性, 先手工实训再上机实训, 先基本技能实训再业务操作实训, 先基本业务规程实训再综合技能实训, 通过递进性、层次性的实践教学, 使广大学生切实掌握和熟练柜台业务的操作。 (3) 实训操作软件的独创性。由于银行柜面业务处理具有综合性和复杂性, 学生很难全面接受, 为此依据银行一线柜台业务操作的特点, 选取储蓄存款开户资料录入、银行卡开卡资料录入、银行汇票出票凭证要素录入等项业务操作点作为实训练习重点, 精心设计开发相应的操作练习软件系统, 强化培养学生对银行一线主要业务快、准、对的操作处理能力。

摘要:自1999年中国高校扩招以来, 大学毕业生每年以20%的速度递增, 预计到2010年中国高校毕业生将达700万左右, 而全国就业的增长率仅为1.1%,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其中作为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高职院校学生, 面临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如何积极应对, 实现其充分就业, 以高职金融专科毕业生为例, 运用SWOT分析法, 分析了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SWOT分析,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优势,劣势

参考文献

[1]陶新南.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对策分析[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4) .

[2]杨少春.高职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探讨[J].职业指导, 2006, (4) .

金融学毕业论文 第9篇

信息时代的今天, 金融危机必然会冲击高校毕业生就业, 财经院校作为在招生中最热门的学校, 以其就业好而吸引考生。在今年就业时却遇到了“冬天”, 财经院校毕业生如何应对, 如何在就业的“冬天”里度过“寒冬”, 进入满面春风的就业“春天”。

一、客观认清就业形势

这几年, 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增多, 大学毕业生就业既是焦点更是难点, 作为财经院校毕业生要认清就业中的难点和困境, 2009年在就业的不利方面主要有:

(一) 金融危机引发经济下滑, 造成企业需求锐减

受金融危机冲击下, 目前很多的企业关门或倒闭, 有的企业也在不断减员, 特别是外向型经济和贸易依存度高的企业。如广东, 随着广东经济的双转移, 出口遇到的瓶颈, 加上金融危机, 全球性经济衰退对广东的影响已经逐渐显现出来。广东的一些企业纷纷倒闭或搬迁, 如经济发达的广东省东莞市, 是国际知名的加工制造业中心, 经济对外依存度高, 对国际经济波动极为敏感。近年来, 受加工贸易政策调整、人民币持续升值、劳动力成本增加、大宗进口原材料价格上涨以及贸易条件恶化等因素影响, 企业负重前行。从2008年8月到10月份这段时间, 进、出口增速明显下滑, 三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每天东莞都有几十家企业倒闭或关闭。由于企业的不景气, 特别是金融、证券、房地产和制造业, 企业与往年相比需求锐减, 一些企业对2009届毕业生的需求更多的定位在储备人才方面, 数量明显减少, 而且对人才的素质要求比往年更高。

就我校对广东部分高校和用人单位的调查看, 到目前为止, 几乎所有高校与去年同期相比, 用人单位的需求或到学校招聘的个数和岗位数都明显减少。重点高校一般减少两成;一般本科院校减少三成以上。我校去年同期 (11月20日) 到学校招聘的单位数为120家, 提供的岗位为1386个, 但今年, 到学校招聘的单位为83家, 提供的岗位为746个。从招聘单位的个数、需求的岗位数和优质岗位等方面看都明显不如往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证券行业首当其冲, 原来每月都有10家左右的证券公司到学校招聘, 现在一个月也难得见到一家。就银行看, 银行需求的计划也比往年减少, 因此, 也造成了今年的毕业生就业招聘市场, 只要有一家银行就有几千名学生应聘的拥挤现象。

目前毕业生一个最大的感受是, 只要有单位来看到的都是应聘者, 经常是早上排队要到下午才有机会面试, 一些企业看到很多毕业生, 也改变了招聘方式, 在学校开宣讲会后只收简历或通过网上传电子简历。纸质简历收了多数是不退还的, 因此, 也造成毕业生就业成本的增加。

在需求层次上, 由于高学历毕业生增多, 企业需求量有限, 因此, 专科学历层次的毕业生需求比往年减少。就我校看, 2008年来我校招聘的用人单位中, 有2890个是需求专科岗位的, 占总需求岗位的68%, 到目前为止 (08年11月20日) , 2009届专科毕业生需求计划较少, 只占到总需求岗位的23%, 且多数是营销类、客服类岗位。

(二) 高校毕业生总量和增量都创历史新高

高校这几年毕业生总的趋势是:总量大, 增幅高。近三年来, 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增加快, 2007年为495万, 2008年为559万, 2009年为610万。广东高校毕业生人数也在增加, 2007年为26.5万, 2008年为29.2万, 2009为33.3万。同时, 每年高校毕业生人中都有30%不能在当年就业, 加上每年全国高校毕业中有10%左右的毕业生要在广东就业, 因此, 2009年预计50-60万大学毕业生将在粤求职。

(三) 毕业生就业的有利方面

我国经济平衡发展, 就业的大环境在改变, 就业政策在逐步落实, 毕业生就业观念正朝着理性和务实的方向发展。就金融行业看, 我国的银行和保险公司受冲击不太大, 商业银行的用人机制更灵活, 提前实习或劳务派遣方式等不同形式的用人机制不断加大。就政府部门来看,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广东省近日推出十大措施改善局面, 今后5年注资2.3亿元配套推动经济发展与解决就业问题。

二、采取措施, 走出就业困难的“冬天”

(一) 转变就业观念, 定好位

由于财经院校在招生中的热门和热捧, 过去, 财经院校毕业生在就业方面的定位更多的在“就好业”上面。在需求众多的条件下, 毕业生更多的是选择好的用人单位、好的岗位和好的地区, 而2009届财经院校毕业生要把就业定位在“能就业”上面, 要把目光更多地投向基层就业、非中心城市就业、非金融行业就业。过去, 财经院校毕业生非大城市不留, 非银行不去, 非多少钱不签约等。2009届毕业生要客观地分析自身的条件, 转变就业观念, 降低就业期望值, 不要过分强调专业对口, 要更客观、更理性、更务实地建立自己的就业观, 以生存就业为出发点, 以就业发展为切入点, 以职业理想为落脚点, 定好位, 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 找到自己适合的就业岗位。

(二) 充满信心, 积极应对

金融危机冲击下财经院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和挑战会更多, 因此, 我们要有足够的信心应对。就目前看, 国家、地方和学校也在积极采取措施, 如我国加大了“三支一扶”力度, 扩大了西部就业岗位, 鼓励高校毕业面向基层就业。参加“三支一扶”计划的毕业生每年按一定比例退给过去上大学的学费。同时, 广东省从2008年11月22日起, 政府投入800万元支撑44场系列招聘会, 比2008届增加了10个场次。这些招聘会对大学生是免费的, 毕业生只要出示学生证与就业推荐表就可拿到门票。应对金融危机, 广东省在招聘会的定位上已经趋向经常化、专业化、小型化和信息化四个新特点, 不办过去那种超大型的招聘会。

我校作为财经院校, 又地处广州, 学校领导也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 近期投入了8万元制作了一个电子显示屏幕, 用于每天滚动播放就业信息;制作了多个就业信息公布栏, 让毕业生能及时快捷地了解就业信息。同时, 学校也组织人员分几路主动走出去, 对用人单位和人才市场进行调研, 了解用人单位和人才市场的需求情况;学校就业部门加强了对就业的服务力度, 编印了多种辅导资料免费发给毕业生阅读, 让毕业生了解和掌握就业形势和政策。二级院系也加强了对校友的资源整合力度, 组织校友到本系开展系列校友讲座, 让校友多招聘师弟师妹。

除了政府和学校采取有利措施外, 作为财经院校毕业生, 在金融危机冲击下, 不要乱了方阵, 悲观哀叹, 而要积极调整好心态, 充满信心, 积极应对, 积极参加适合自己的相关招聘会。

(三) 练好内功, 主动出击

过去, 财经院校毕业生成功就业和很好就业, 一是学校得益于我国良好的经济形势, 二是毕业生内功扎实, 深得用人单位的好评。因此, 2009届财经院校毕业生在就业压力面前, 更多地要强化自己的内功训练, 强化动手能力实践。除了学习好专业理论知识外, 要充分挖掘自身的潜质, 主动去获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如会计类、保险类、营销类资格证书。同时, 主动出击, 找工作也是工作经验积累的一个过程, 有就业愿望, 更要有就业行动, 当获取了一定的就业信息时, 要积极主动地去分析企业的文化、用人理念和人才管理标准, 这样在面试时才能有针对性, 成功的机会才能增大。财经院校各专业基本上面对的是经济服务性行业, 毕业生自己的相关硬件是比不可少的, 如面试前的形象准备等。因为现在一个好一点单位都是上千人参加面试或竞争, 每个应聘者被看一眼的机会时间非常短, 因此, 要把自己的亮点和闪光点在20-30秒内展示出来, 需要自己主动出击, 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展示自己。

(四) 灵活就业、多元化发展

大学生走向社会的过程, 是从就业开始, 但就业不是目的, 就业只是我们生存发展的手段。因此, 如何就业, 如何就好业、如何更灵活地就业是我们大学生必须思考的问题。就广东省大学生来看, 每年灵活就业的毕业生呈上升的趋势, 2007年广东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已经占就业毕业生总数的55.16%, 2008年广东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已经占就业毕业生总数的59.12%。因此, 2009届毕业生就业也不应强求一步到位, 而是更灵活就业、更多种渠道就业或自主创业。同时, 财经院校毕业生在多元化发展方面还要加强, 可以通过考研和出国争取上台阶, 争取更多的未来优质就业岗位, 增强就业核心竞争力。

(五) 高校要创造性地开展就业服务

就业工作是民心工程、稳心工程。各高校要积极应对就业压力, 除了走出去, 请进来, 积极主动拓宽就业渠道外, 还要创造性地开展就业服务。如与企业建立长期的人才合作合作基地, 发挥学校和企业两个主体各自的优势, 开展深度校企合作。同时, 动员全校教职工人人参与就业, 通过带毕业论文等方式向企业推荐毕业生。各高校还要积极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 调整就业期望值, 帮助毕业生化解心理压力, 告诫毕业生不要盲目追随热门企业, 要结合自身的条件定好位, 面向基层就业, 变被动就业为主动出击。同时, 各高校要建立健全就业服务工作的长效机制, 不仅从“标”更要从“本”上创造性地开展就业服务, 如专业课程设置与市场对接, 人才培养方案与就业对接, 创新人才培养与自主创业相连等, 把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做实、做深、做细、做好, 维护好社会的稳定。

总之,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政府加大对就业工作的力度, 对就业市场的规范与管理, 财经院校毕业生只要练好内功, 调整好心态, 一定能把就业的“冬天”转变为就业的“春天”。

摘要:信息时代的今天, 金融危机必然会冲击高校毕业生就业, 财经院校作为在招生中最热门的学校, 以其就业好而吸引考生, 在今年就业时却遇到了“冬天”。财经院校毕业生如何应对, 如何在就业的“冬天”里度过“寒冬”, 进入满面春风的就业“春天”。

金融学毕业论文 第10篇

2008年3月,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 由此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在短短8个月内愈演愈烈;

2008年9月, 全球金融危机波及我国, 占据全国第三产业出口比例最大的南方沿江、沿海等省市加工制造类企业纷纷裁员、倒闭, 仅广东一省自金融危机以来已注、吊销企业57608户;

2008年11月, 各地、各校人才招聘会陆续开始。调查显示, 招聘企业的数量、规模对比往年大幅下降, 大批海外留学人员掀起归国潮, 与国内毕业生共同竞争就业岗位;

2009年7月, 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历史新高, 将达到610多万人……

面对今年此种就业形势, 学校就业中心根据平时各类企业需求信息、招聘会, 对这种新情况、新形势进行了分析, 得出了以下结论, 谨供同学们参考。

一、金融危机近期对我校大学毕业生就业负面影响的具体表现

(一) 总体招聘信息减少, 企业招聘数量下降

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 许多企业都选择了裁员和减招等措施来降低人力资源成本, 规避风险, 这就使得今年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信息较往年有了一定的减少, 具体来看:2007年11月大连秋季招聘会共有350家单位提供了8000余个需求岗位, 其中世界500强企业有近30家参会。而2008年同期举办的招聘会上, 只有179家单位参会, 总共提供就业岗位4263个, 较去年减少了近一半, 而参会人数则由去年的3.7万人增加到今年的4.5万千人。

就我校举办的招聘会来看:去年12月份我校就业双选会共有253家用人单位发来需求信息, 提供就业岗位2183个, 其中注册资本在千万元以上的知名集团、企业单位多达16家, 达成就业意向的毕业生200余人。而今年在我校刚刚结束的双选会上共有189家单位进校招聘, 提供就业岗位1200余个, 知名企业参会规模减少了将近一半.截止到目前, 从反馈的情况看, 只有近90名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初步达成就业意向。

从这种变化不难看出, 今年的就业形势在信息数量和质量上较之往年都有下降的趋势, 金融危机的影响使2009届毕业生在就业单位的选择范围、竞争程度上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二) 毕业生求职期望薪酬下降、就业质量两极分化

从往年的招聘活动和就业教育的调查中, 我们大致地统计认为, 辽宁地区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月薪期望值普遍在1800元左右, 省外就业的毕业生薪酬期望值在2000元左右。而随着今年就业工作的开展, 我们发现毕业生对薪酬的期望值普遍降低, 一般省内工作的薪酬待遇为1500元左右, 省外就业的期望月薪为1700元左右。这种期望薪酬的下降, 造成今年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就业质量进一步下降, 用人单位在人才市场的买方地位更具主动性和选择性, 就业岗位的竞争有恶性循环的趋势。

随着毕业生就业期望薪酬的下降出现了就业质量的两极分化, 一部分毕业生意识到了中小企业、私营企业在市场运作中的风险性之后, 把目光逐渐投入到了其他方向的就业形式中去。例如我们在招聘会上做的调查问卷显示, 有近三分之一的毕业生今年的就业目标定为考研和考取公务员, 这就形成了往往同一专业、同一班级不管成绩如何、家庭背景怎样都去争取有限的研究生、公务员名额, 进而很多同学不但错过了年终岁尾这一企业招聘的黄金时段, 而且还造成许多已达成就业意向的毕业生在考取研究生后由于违约造成的人力资源浪费。

同时, 另一部分同学虽然也意识到了金融危机对就业的影响, 却不顾自身能力的限制, 仍旧抱着侥幸的心理将关注度投入到一些热门地区的单位、知名大公司和事业单位等, 这些毕业生还抱有传统的“精英化就业观念”, 不愿放低身段去应聘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单位和一些基层岗位, 这种不现实的就业观念往往会造成毕业生在碰壁之后, 自信心受到打击, 在毕业之前草草地选择一些并不适合自己的单位或企业, 实现低质量就业。

这些因素根源虽然大部分都来自于学生长久养成的不现实的就业观念, 但经过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后, 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放大。

(三) 物流外贸、软件外包、机械加工、轻纺服装行业就业形势严峻

国际金融危机已导致全球经济大衰退, 乐观估计, 至少要在2至3年后才可能恢复。作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的美国实体经济疲软, 直接造成我国的出口企业面临严峻形势, 首当其冲受到影响的是金融、物流、证券投资、国际贸易、机械制造等行业。

此时正值大学毕业生求职的重要时期, 金融危机会给我校大学生就业造成多大的影响, 还难以预测。但目前可以初步判断, 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日益扩散, 首先是跨国公司和外包公司业务萎缩, 会减少用人数量及其冻结招聘, 由于大连是一个以软件外包为主要经济发展点的城市, 因此, 这次金融危机对我校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影响比较大。

其次国内为国外产业提供零部件、原材料、半成品的制造业、出口型企业也会受到影响, 这就造成了我校机械类、国际贸易等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岗位的持续下降。以机械类专业为例, 去年同期我校机械类毕业生已有近六分之一的毕业生签约, 而今年截止目前仍未有该专业毕业生与用人单位达成就业意向。

另外受影响较大的是财经类专业, 因为企业业务萎缩, 首先减少的是财经类管理人员的需求, 尤其是负责进出口贸易的金融贸易类、物流等专业的毕业生的需求。以我校管理学院为例, 虽然近期已有大连口岸物流有限公司、大连港物流公司等单位进校招聘, 但是这些公司对物流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的毕业生需求量很有限, 反倒是为了开拓新市场对市场营销、工商管理、英语等专业的毕业生较为感兴趣。

其他受影响对于我校来说比较特殊的还有纺织服装类专业毕业生。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 在我国作为第三产业骨干的生产消费资料的纺织服装类企业面临着由于人民币汇率持续增长造成的汇兑损失、国际原材料期货涨价、国外需求减少等困境, 不少规避风险能力较弱、资金回笼较慢的中小型企业纷纷倒闭, 这也对这几个专业的毕业生就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四) 原有就业市场日趋萎缩

从我校毕业生固有就业市场的结构来看:我校专业设置是以轻工行业为主要特色, 而这类行业企业在我国多属于第三产业, 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因, 第三产业主体多数为民营和私营企业。而此次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影响最大的就是民营企业。由于民营企业的人力构成多属于劳动相对密集型、机械化程度不高, 受原材料波动起伏影响较大, 核心竞争力有限等因素制约, 许多民营中小型企业纷纷倒闭。上半年, 全国有6.7万家民营企业倒闭, 而2007年, 民营企业吸纳了34.2%的大学毕业生, 尤其在我校, 更是每年有60%以上的毕业生进入民营企业, 这是一个不小的比例。而民营企业就业吸纳能力的下降, 人才市场的萎缩, 对我校毕业生的影响体现得尤为明显。

另一方面, 从我校毕业生固有就业市场的就业区域来看:金融贸易类、轻纺服装类、化工材料类、广告类等行业的企业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过程和改革开放的地理优势多集中于长三角地区和南方沿海地区, 而此次金融危机首先冲击到的第三产业中小型企业、民营企业、出口贸易类企业恰恰正是这些地区的经济主体。这种行业类别和行业性质在地域上的重合, 通过此次金融危机造成了我校毕业生原有的就业市场受到了不小的冲击。举例来说, 从2004年开始我校着重开始对长三角地区、南方沿海地区的中小企业开始逐步地就业市场开拓。通过三年的积累, 各学院、各专业都与不少该地区的相关企业建立了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每年的毕业生当中, 尤其是不少生源地在南方的毕业生由于专业和地区人才的需求匹配程度以及南北经济收入的差异都选择了在该地区就业, 此类毕业生的数量每年都有我校毕业生总数的近10%左右。

因此可以看出, 此次金融危机使我校固有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大幅萎缩, 造成了对于毕业生就业不利的负面效应。

(五) 海外留学归国人员、高学历人员降低就业期望值, 压缩了本科毕业生的竞争空间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全球经济全面下滑, 尤其是欧美等发达国家受到的影响格外严重、失业率高居不下, 致使许多原来在海外留学、工作的人员纷纷转回国内发展, 还有一些硕士、博士等高学历人才, 面临当前的就业形势也不得不放下身段同本科毕业生竞争有限的就业岗位。这种高端竞争出现重心下移的现象, 无疑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带来新挑战。

二、理性看待金融危机当中存在的积极意义

(一) 危机当中存在转机, 前瞻性企业大量囤积优秀人才

虽然金融危机的消极影响使得很多企业被迫裁员、降薪。但同时通过近期大连市、我校和其他招聘会上反馈得来的消息来看, 许多大、中型企业已经逐渐认识到了此次危机中蕴含的转机, 不但没有减少或停止吸纳人才, 反而扩大了对优秀人才的招聘力度。通过和一些企业人力部门负责人交流, 我们发现许多公司已经把此次危机看成是一个洗牌或者说是一次重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在这种形势下, 能够以较低的代价得到优秀的人才正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因此, 对许多具有出色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较高的毕业生来说, 许多大公司都可能是潜在的签约对象, 因为对这些公司来说用人成本并不是最根本的考虑因素, 关键是希望借此机会能够找到更合适自身企业发展的人选。

(二) 市场营销、语言类、广告类人才逆市看涨

通过近几次招聘会反馈的信息来看, 我们发现许多过去就业热门的专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就业形势大不如前, 比如机械类、IT软件类等等, 反而是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类、语言类、广告类的专业毕业生近期签约率较高, 而且招聘岗位比较多的也都是市场推广、平面设计师、翻译等职位。

通过分析, 我们认为此种现象的发生, 主要是由于很多来料加工、产品外包、出口类的企业订单急剧减少, 迫切需要开拓新的海内外市场、采取新的措施推销自己的产品造成的。这种现象也值得其他专业性较强的工科类毕业生深思, 不要一味地追求从事本专业、从事产品研发的技术型岗位, 应该适当地转变就业观念, 利用自己的优势, 多寻找一些适合于自己专业的营销类岗位。

(三) 转变观念——基层就业、自主创业逐渐被毕业生看重

此次危机的爆发, 除了上面所叙述的诸多影响之外, 对大学毕业生来说, 还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 就是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采取了选择一些基层就业、地方就业项目来实现顺利就业。比如以前不太受重视的由辽宁省教育厅组织的“一村一名毕业生”的基层就业项目, “大学毕业生志愿辽西北、北三市”的地方选调工作等等越来越受到毕业生的重视, 甚至有些毕业生还选择了一些贫困县、偏远地区组织的村官选调工作等等。

今年我们还明显地感受到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对大学生自主创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许多毕业生都来到我们就业中心咨询了创业方面的有关政策, 并且很多同学都做好了创业计划和申领《大学生自主创业证》的准备。

这些都可喜地体现出毕业生的择业心态正从“精英化的白领就业观”逐步转变为“大众化的灰领就业观”。

三、对此种形势下大学生就业的几点建议

通过前面的分析, 我们发现今年大学生就业出现了四种现象:招聘数量减少、招聘门槛提高、就业竞争加剧、薪水期望下降。目前金融危机对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影响还没有完全显现, 估计要到明年三四月份后才能完全显现出来。往年春节过后出现的大学毕业生签约小高潮, 估计不会出现了。

过去大学生毕业后倾向于去大的国家机关、大的企业、大的事业单位, 今年我们预测会有更多的同学到基层单位就业、自主创业。

在目前的情况下, 我们提出四条建议:

摘要: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及毕业生就业期望薪酬的下降造成了就业质量的两极分化, 一部分毕业生意识到了中小企业、私营企业在市场运作中的风险性之后, 把目光逐渐投入到了其他方向的就业形式中去, 进而很多同学不但错过了年终岁尾这一企业招聘的黄金时段, 而且还造成许多已达成就业意向的毕业生在考取研究生后由于违约造成的人力资源浪费。毕业生如何在当今金融危机形势下找到理想的工作是本文需要探讨的问题。

金融学毕业论文 第11篇

硅谷各家公司都在降低成本,削减职位。20多岁的年轻人开始发现大学毕业证书不再是他们在高科技公司找工作的“金钥匙”。

据美国某著名职业咨询公司统计,受到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惠普、雅虎、太阳微电子公司等硅谷知名企业在过去几个月中已经裁员14万人。

知名人力资源公司阿第克公司经理克里·基莉说,雇主越来越重视求职者的工作经验,而应届大学毕业生正欠缺这一点。很多公司更愿意内部调动有经验的职员填补空缺职位,不愿意招聘新人,增加开支。“硅谷的形势非常严峻,情况有可能继续恶化,”她说,“对那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是如此。”

美国劳工部劳工数据局统计数字显示,20岁~29岁年轻人失业率最高。其中,25岁~29岁人群2008年11月失业率由2007年的5%上升到7.3%,20岁~24岁人群失业率则由7.7%上升到10.4%,远高于总体6.7%的失业率。

数据局专家阿马尔·曼说,年轻人失业率受整体经济环境影响大。美国1990年和2001年两次经济衰退时,20岁~29岁年轻人失业率增长都曾快于其他年龄组。

经济不景气时,不少年轻人选择继续深造。1990年和1991年,美国研究生入学人数较之前有所增长。“获取硕士或博士学位最终等同于更高的薪水,”阿马尔·曼说,“特别是当工作前景不那么明朗时,你可能更愿意多花两年时间读书,这可以增强你的市场竞争力。”

金融学毕业论文 第12篇

关键词:上海,大学毕业生就业地,选择研究

在上海这样繁华的大都市,大学生毕业后会作何选择?尤其是像我们一样的外地学生,4 年走过了上海的外滩,逛过了南京东路,吃着喷香的生煎,是留在这个光怪陆离的城市,还是回到不太发达的家乡,二三线的小城市,甚至是小城镇,该作何选择?就业地的选择常常被人们忽视,留在不同的城市将会决定你以后事业的走向,那么,当代大学生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呢?我们对上海某高校做了问卷调查,最终对289 名学生进行了问卷统计,我们从中可以窥见一斑。

首先,289 份有效问卷中,女生比例高达62.63%,作为金融类院校,从近几年的招生男女比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女生人数始终高于男生,本次调查也难以避免男女比例的差距,但在分析过程中我们会排除性别因素的干扰。其次,调查过程中大二和大三的学生所占比例最大,二者占到总人数的90%以上。大一的学生刚进入大学,对于周围的环境、自己的专业都有很大的好奇心和不确定,难以决定自己毕业后的去向,而大四的学长学姐们早已确定了自己的选择,对我们的调查影响甚微,正处于大学阶段中坚力量的大二大三学子们,正是我们想要了解的群体。

除此之外,江浙地区的学生与其他非上海地区的学生选择的考量又有不同,以杭州为例,杭州到上海的动车或是高铁仅需一个小时,即使以后选择留沪工作,仍旧可以时常回家,而其他北方地区的学生则要面临与父母长时间分离的局面,这又会有怎样的影响呢?

一、毕业后就业方向

有五分之一的学生并不能确定自己毕业后做什么,对于自己人生的走向还是犹豫不决,甚至并没有考虑过。有十分之一的学生选择出国深造,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观念的转变,近些年大学生出国深造的比例也有逐步的提升,原因主要有几点:第一,自己的本科学校在大环境下的竞争力比较弱,就业主要集中于银行业。第二,一直有出国发展的打算,甚至是移民国外。第三,国外深造镀金后,更有利于自己今后的事业发展。

30.45%的学生选择考研,继续学业。这也是大学生毕业后的主要选择之一,考研既可以丰富我们的简历,尤其是本科院校并不出名,可以依靠研究生院校为自己加分,而且就近七八年来看,考研变得十分火热,部分工作单位对于学历的要求也随之上升,以各高校为例,年轻教师的学历必须在研究生以上,而专业课的教师及教授的学历必须在博士以上,考研又变成了一场小高考。同时考研又给了我们选择其他专业的机会,许多专业硕士又成了热门。当然,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在校园里待了十多年的我们对于社会有一定的恐惧,对于就业有一定的排斥,读研又是拖延就业的一种途径。

剩下接近40%的学生则选择直接就业,比例最大。但这是否能代表大部分上海高校学子的意愿呢?从大环境来看,2015 年我国经济出现下行,毕业生又迎来了困难的就业季,近几年毕业生人数一直稳步增长,就业问题始终围绕着大学生们。但是本次调查的主体学生所在高校,据校方统计每年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0%多,大部分在银行就业,相比其他学校专业的学生,就业方向比较明确,所学专业以金融、会计、工商管理及保险为主,与银行业比较对口,这当然是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推动剂。除此之外,还应纳入考虑的一点是,上海本地学生对于考研的兴趣并不大,小范围的采访后发现,上海生源本身具有上海住房及上海户口的优势,同时工作又有一定的便利(会说上海话,对于上海的了解程度远大于外地学生),读研的意义并不大。同时,本科学校的考研率极低,这也是一个很大的阻力,每年考上研究生的人寥寥无几,更别提考上的专业学校是否是自己最初的梦想,大环境与学校的现状影响着大学生毕业后将要做什么。还有的学生就业并不在上海,读研也有可能去别的省市,这又会有怎样的不同呢?

二、留沪工作原因

如果毕业后就业,那么就业地你会选择哪里呢?上海,你的家乡或是其他地区?与我们的猜测不谋而合的是,七成的大学生选择留沪工作,以压倒性的优势像我们阐明了现状:上海,大学生眼中的“魅力之都”。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将被调查者分为两个群体,一个是上海籍的学生,一个是非上海籍的学生。上海籍的学生出生在这里,生长在这里,父母、亲戚以及同学朋友都在这里,作为国际性大都市,上海的各方面条件都属于非常不错的,并没有离开上海去别的城市学习工作的必要,而许多外地的学生甚至是已经有稳定工作的人们依旧想来上海工作生活,以至于上海市人口只增不减,在6340 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就目前官方数字统计,2014 年上海市常住人口超过2425 万,外来人口达996.42 万人,竞争压力可见一斑。

我们在进行调查问卷的初期对于大学生留沪工作有过多种的猜想:第一,上海的地理位置优越,地处长江入海口,是一个良好的滨江滨海国际性港口,上海港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均居世界第一,又是我国经济、交通、科技、工业、金融、会展和航运中心之一,上海2014 年GDP总量居全国第一,经济发展不仅在国内属于领头地位,在世界范围内也占有一席之地,拥有“东方巴黎”的美誉。除了数据性的资料外,从自身出发,作为来自二线城市的女孩,第一次来到上海,去到陆家嘴金融中心,高楼林立,直插云霄,在金融中心的94 层的大厦俯瞰整个上海,模糊的黄浦江弯弯曲曲,一幢幢红顶别墅排列在远方,矮小的东方明珠电视塔也在脚下,只觉得神奇,脑海里也闪烁着那些上海滩的电影画面。

同时,2013 年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成立,位于浦东境内,并在2014 年将原来的28.78 平方公里扩展到120.72 平方公里,自贸区承担着促进我国产业发展转型升级和培育国际经济合作竞争的重担,备受重视,而我们大学生又能从中看到怎样的发展机遇与挑战,这是否又是推动大学生留沪工作的一个刺激点呢?第二,上海以其优越的基础设施和医疗条件吸引着外来务工人员,据财经报道网上统计,上海作为医疗最好的城市入选最适合养老的十大城市。其实无论是退休后的老年人,还是正在工作奋斗的中青年,医疗条件都十分重要,小城市医院,甚至是市级医院,经常发生误诊的情况,北上广作为全国一线的大城市,它们的硬件设施也在全国前列。同时上海的薪资水平也是令人羡慕,新浪网2013 年第一季度统计,上海市以人均月薪7112 元排名全国首位,高出排名第二的深圳300 多元,比北京平均高1600 多元。看着来自全国各地的任课老师,有的老师本来是在深圳或是广州工作,却在来了上海后,都不约而同的选择留在这里,他们的理由是上海的发展机会多,较小城市来说,虽然压力大,但是有一个很大的优点:更公平。撇开“人情社会”,每个人工作、升职的机会更均等一些,企业的管理更专业化。第三,这个猜想是我们比较倾向的一个希望,希望90后的大学生不仅被上海的经济繁荣所吸引,更多的是爱上了这个城市,爱上了这里的小食、温柔的吴侬软语、湿润的亚热带季风以及地铁报刊上可爱的16 个“地铁兄弟”。有调查显示,在工作待遇的挑选上,与80 后不同的是,90 后更注重年假的多少,工作时有无下午茶以及咖啡的供应。我们这一代的生活条件已经不错,薪资的多少不再是满足我们的唯一因素,生活环境的好坏,精神世界的丰富与否,工作的开不开心都纳入了我们的考虑范围。还记得初次逛那些窄窄的小街道,在上海音乐学院的附近,都是这只能过两辆车的街道,大巴车慢吞吞的挪过去,周围卖衣服的小店散着淡黄色的光晕,门口挂着“欢迎光临”的吊牌,老人家也搬着小凳子到街边晒暖,一道光直勾勾的走进深邃的弄堂,这些与北京四合院齐名的上海特色,看久了真的会爱上,道路两旁的是法国梧桐吗?高耸的筛选着阳光。那是我第一次爱上这些老街,还有之后那些卖小提琴弓的乐器店,按理说只要是在音乐学院附近应该都会有,但那天,却让我重新想看看这个大都市,看看他庞大身躯下的小温暖。

三、择业是上海?或是家乡?

数据显示,30.8%的学生属于上海本地学生,出生在这里,生活学习在上海,也就没有离开上海到外省市工作的打算。仔细想想,如果我们生活的城市足够美好,无论是生活条件还是薪资水平都是属于比较靠前的行列,我们可能也不会选择去其他地方上大学,又拥有上海的户口,一直能够享受这样优质的资源,没有特别的理由需要离开,所以在调查中38%的上海学生只有四分之一的人打算去别的地方工作学习。

其中33.22%的学生表示留在上海是因为上海是金融中心,就业机会多,所占比例最大。果不其然,上海还是用经济、就业、金融引来了又一批年轻的知识青年的追逐,为了更好的发展前途,留沪是最佳的选择。专业课的老师也都纷纷建议外地学生,既然来到了这里,见识到了东方魅力之都的美,留在上海对自己、对以后的家庭、子女都有一定的帮助,孩子接受的教育会更好。

15.57%的学生留沪原因是上海较发达,薪资水平高,医疗条件好,由此可见,对于处于现阶段的大学生,薪资水平还并不是我们能考虑的,就业才是第一步。上海的医疗虽然在国内数一数二,但似乎在20 岁左右的年轻人看来,这并不是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

因为喜爱上海这个城市,想在这里生活的人只占了不到5%,调查的289 人中只有14 个外地学生爱上海,被上海的文化或是环境所吸引,虽然早有预料,但是如此低的比例还是出乎我们的预料。除此之外的被调查者由于其他原因希望留沪工作。

那么将会在家乡工作的人们又是怎么想的呢?其中以54.33%的压倒性票数占据票数第一位的理由是:父母亲人都在那边,工作不想离家太远。从感性角度分析,我们也是从小生活在那里,家乡有我们熟悉的一切,尤其是北方的学生,南北方无论是气候上还是饮食上都有很大的差距。比如说北方冬季大部分地区都要靠暖气度过,干冷的北风,夹杂着片片雪花,卷起的尘土都是干燥的。反观南方,上海的冬季阴冷潮湿,加之学校的寝室没有空调,睡觉时全靠热水袋、电热毯的辅助,被子经常充满水汽,总需要晒被子,这种环境对于北方学生是一种挑战。而饮食方面,北方口味偏咸偏重,做饭时调味品普遍放的比较多,而上海的饮食是偏甜偏淡的,放糖的饭菜很多。最有感触的当属端午节的“南北粽子之战”,北方只吃包着蜜枣或是小红豆的甜粽子,但是上海以及长江以南其他省市都是吃以猪肉和蛋黄为主的肉粽,这让我记忆犹新。

从理性角度看,现在90 后的独生子女居多,从小就有来自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的无尽疼爱与关怀,俨然是小公主小王子的生活,在家中绝对是独宠地位。离开家乡到外地上学后,仍旧十分想念父母亲人,工作当然也想能在爱自己的人身边。或者说正是因为独生子女的身份,父母不想孩子去到太远的地方工作生活,希望孩子能守在身旁。父母舍不得子女走的太远,而学生也割舍不下自己温暖的小家。

有16.61%的学生表示在家乡有可利用的人脉及其他资源,这当然也是一个不可以忽视的原因。就业形势依旧不乐观的今天,如果有便捷的方式找到稳定的工作,也不失为一个不错的选择。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本身选择本校本专业就是因为在家乡有对口的工作,有资源可以利用,毕业之后能够较顺利的进入该岗位。

十分之一的学生认为家乡的竞争压力小,生活轻松。这是我们已经想到的,上海作为机遇之城,繁华的同时竞争与压力也是超出其他二线城市,北上广深四大城市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使很多年轻人望而却步,吃早饭都要走着吃,即使是早上8 点上班,也要6 点钟起来挤地铁,每天光花在上下班路上的时间都要3-4 小时。而在家乡那样的小城市,虽然赚的少一些,但活得也更轻松一些。

还有不到5%的学生认为没有上海户籍,留沪工作较为困难,由此可见,户口的问题并不十分棘手,只有很小一部分的学生担心户口问题,从中我们是不是可以看到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户口对于人们的限制或是对当代大学生工作的限制有所下降?这还有待我们以后的进一步,长时间的调查。

四、对择业工作地的考量

既然有人选择留沪,有人选择回乡,那么大家作出决定的原因是什么?或者说影响大学生选择工作地的因素有哪些?

首先,比例最大的考量因素是就业机会多,以后的发展空间大的城市(类似于北上广深),接近50%。目前对于再过一到二年就毕业的大二大三学生来说,以后的就业非常重要。原人大经济论坛的一篇文章就曾指出:“让上海拥有如今这样地位的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是:它有中国最大的证券交易所,以及明确的经济中心的声望和实力。在一个金融中心那里,数量最多的金融部门都是围绕证券交易所展开的。围绕着证券交易所,可以形成大量金融方面的工作职位,而且几乎全部都是高薪的职位。纽约、伦敦、东京还有香港在世界城市群当中地位为什么那么稳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各自都拥有一个巨大的证券交易所。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就能感受到,目前在上海的就业人口中,特别是高端就业人口中,从事金融工作的特别多。比如证券、银行、投行、保险、基金、信托投资机构等等———而这一切几乎都是围绕着证券交易所运转的。”

而我们所在的大学正好是以金融为最突出的专业,金融学院也是全校最大的学院,其他学院与银行、保险都有一定的联系,可以说在这一领域我校还是具有一定的优势。如果自己的专业与以后的工作对口的话,个人观点:学以致用的上升空间会更大,上海这个大城市也给予了我们更多的可能性,就在上海就业会不会更好呢?

只有15.22%的学生在工作地的选择时考虑的是父母亲人在身边,工作在自己家乡附近。新浪的云淡风轻的博客曾做过相似调查,毕业后是回家乡还是留在大城市,博主曾写到:“生活成本过高、人脉不通、太想家太孤独、遭遇求职陷阱等等,都是异地求职者面对的种种“难”,也是动摇大家异地求职信念的重要原因。当然,也有一些原因会让异地求职者主动选择回家乡发展。如,家乡的机会逐渐增多。有网友表示,同等的职位和薪资,如果我在自己家乡也能得到,那为何还要苦苦硬撑在这繁华都市?”而对于涉世未深的我们来说,可能还想不了这么长远,只从单纯的自我感觉角度出发,本次调查的大多数学生对于留在父母身边,尽量不远离家乡的情愫支持率偏低。

9%的学生倾向于生活压力小的地方,不喜欢大城市的劳碌奔波。网络上有网友调侃如今上海的压力山大:“出了上海城,哪怕是出差都觉得和放假一样,节奏嘛,脚可以不假思索的避开突然出现的障碍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除了劝我们留在上海的大部分老师外,还有一两个老师也会说让我们离开上海,既然大学四年已经开了眼界,见识到了大城市的美与丑,就选个小城市去生活吧,过些轻松地日子。从比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部分90后对于生活的舒适度仍旧有自己的要求,也可能是在上海上学后,看到了竞争压力或是感受到了快节奏的生活频率,认为压力小的城市或许更适合自己居住。

还有一个选项是生活质量高的城市,环境好,适合居住,比例高达25.26%,位居第二。从文字表述来看,与前面的生活压力小的城市有所相像,但二者的侧重点不同。一个是压力导致人们的选择,一个是环境舒适,生活质量左右着大学生的心理。这是比压力大小更上升一级的追求,说到这样适宜居住的城市,天府之国的四川,彩云之南的云南,人间天堂的苏杭,无不跳入脑海。这些省市除了自然环境优美,人文也一样吸引。还清楚的记得大理古街上的一片繁华,虽然游客来往不断,但仍旧有不少悠闲自在的店家,开着小小的店铺,挂着一面木制的手工牌“老板出去遛弯了”,顿时觉得,真是一个可爱的店家,是什么样美好的生活才能让他活得这么自然,令人羡慕。那么对90 后来说,有质量的生活是不是也很重要?当然,网络调查显示,上海位居十大适宜居住城市榜首。

五、对留沪工作的看法

既然调查中大部分人选择毕业后留沪工作,那么站在客观的角度上看,你认为主要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大多数人的选择?67.13%的被调查者认为上海的薪资、医疗等方面优于大多城市,这是这个城市中选的主要原因。确实,在做调查之前,薪资和医疗两方面就是上海的突出优势,我们也在进一步调研中验证了这个观点。

不到15%的人们认为大学在上海念书,自然地打算在上海工作。当你在一个城市念了四年书,而平时生活中接触的也是这里的一切,需要了解的也是周围,无论是上海最近出台的新政策或是发生的大新闻,相应的信息都会被我们接收到。学校学习的专业中提到的案件或是例题大多也是以上海的现状为基准,如学习会计专业时,老师也会穿插近几年上海的企业或是银行在处理这样那样的会计问题时,会采用何种方式。所以说我们学习的知识和技巧可能更适合上海这个环境,如果回到家乡,会计或是金融等方面与我们学习实践的东西有出入,或是根本不适用的话,证券交易这方面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在普通的二三线城市,人们对于股票、基金、风投这一类的了解程度远低于北上广深地区的人们,而我们所学的专业恰好与上海时下所需要的会计、银行从业人员较匹配,留沪工作也许更合适。

5.88%的学生喜欢上海的人文环境,爱上了这个城市。上海这个沿海的大都市,抛开它的发展、就业、机遇、竞争,在环境和人文方面也有其自身吸引的地方。外地的学生恐怕印象最深的就是以周立波为首的海派清口了,从那时的《壹周立波秀》慢慢感觉着软软的上海话,最后来到了这里。老旧但令人眼前一亮的弄堂,各种各样的茶点,发达的今天也透着老上海的气息,如果真的是因为这些而想留在上海,那确实是真的爱。

不到8%的学生认为自己学的专业与家乡的经济发展不相吻合,不能学以致用,这也是我们刚刚提到的二三线城市证券等行业还有待发展进步,否则与自己的专业不对口,有可能影响个人以后的职业规划。

五、留沪工作最大阻力

若想要留在上海,对于外地的学生来说,最大的阻力将会是什么?在调查的人中,上海与外地学生各占一半,最终竞争压力大,工作不好找以28.72%的比例险胜位居第二的房子问题(27.68%)。由此可见,工作和房子是现在大学生最为关注的问题,而户口问题以24.22%居于第三位。

根据现有规定:上海人购房时,单身可买一套(和父母在一起两套以下(含两套)不算套数),结婚可买两套(单方和父母不超过2 套,双方不超过4 套,自己名字有独立产证有一套算一套);外地人在上海买房时,首先居住证要满3 年,其次要有一年以上的社保或者税单,证明在上海已经满一年了。同时,外地大学生毕业后如果想落户上海,首先应与具备资格的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且身心健康、在校期间无违法违纪记录和行为。也就意味着,如果考生在校期间被发现有考试作弊等行为,将不再具有落户条件。此外,毕业生在学习成绩、外语与计算机应用能力等方面达到以下标准:⑴应取得相应的学历证书和学位证书;⑵获得大学外语四级证书或四级成绩达到425 分(含425 分)以上证书;⑶获得省(市)级及以上教育行政部门颁发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水平考试合格证书(文科专业学生为“一级”,理工科专业学生为“二级”。毕业研究生及数学类、电子信息科学类、电气信息类、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本科毕业生可免于提交)。这也加大了外地学生留沪工作的难度。

与此同时,没有人脉与关系,生活不易以12.11%和比例为7.27%的难以融入生活环境,没有归属感两个选项居于最后,这两点都是模糊掉具体的问题,比较抽象的两个假设。那么,从整个调查的结果来看,我们认识到了什么?

结论

我们做调研的最初目的是帮助迷茫的外地生源分析当前留沪或回乡形势,根据实际情况找出困难所在,帮助大学生作出适合自己的选择。但在制作调查问卷时,我们考虑到,现在的90 后大学生,甚至是95 后,对于工作地的选择是否有了新的想法,高薪资、高福利是否已经不能满足这一代的人的需要了?我们是否要去追求更高的精神追求,生活的更加快乐,更加自由?

经过一系列的调查和网络资料的搜索,以及平时小范围的采访我们可以看出来,上海最吸引大学生的仍旧是它的发展机遇,外地学生愿意留在这里更多的还是为了追求更好的薪资,更优越的基础生活条件,而折服于上海本身的美的人少之又少,与其自身的经济优势相比,上海的人文建设还需加强。

综上所述,如果选择留沪工作,就要考虑到上海人才的需求,在学习本专业的同时要留意政策的调整和变化,想要落户上海的话也要早做准备,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适应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如果选择回家乡发展,要注意家乡高校人才招聘的时间,提前掌握相关信息。

上一篇:员工激励体系构建下一篇:诺贝尔奖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