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苦难的生命

2024-07-19

穿越苦难的生命(精选4篇)

穿越苦难的生命 第1篇

关键词:《牛棚杂忆》,记忆,文革

周围的一切正处于永恒的流逝、消蚀过程中。季羡林在《牛棚杂忆》的自序里写道“许多当年被迫害的人已经如深秋的树叶, 渐趋凋零;因为这一批人年纪老的多、宇宙间生生死死的规律是无法抵御的。而我自己也已垂垂老矣。” (1) 可见季羡林很清楚时间是一个古希腊的双面神, 即时间既可以留下记忆, 又可以无情地剥蚀记忆。总有一天, 那个原来爱过, 痛苦过, 参与过一场革命的人, 他什么也不会留下。而“今天的青年人, 你若同他们谈十年浩劫的灾难, 他们往往会吃惊地又疑惑地瞪大眼睛, 样子是不相信, 天底下竟能有这样匪夷所思的事情。” (2) 冥冥之中时间让“文革”从清晰而模糊最后被遗忘, 时间摧毁了一切;而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确实是一个健忘的民族。这些都让季羡林感到无限的悲哀、孤独、恐惧。他要以怎样的方式才能缓解他心灵的重负并与遗忘相抗争呢?

在《追忆似水年华》中普鲁斯特“凭借回忆的方式追寻失去的时间”并获得了自我的拯救。 (3) 可是季羡林却说:“我实在不愿意回忆那一段生活, 一回忆一直到今天我还是不寒而栗, 不去回忆也罢。” (4) 然而季羡林又希望能如实地记录这场“文化大革命”的灾难使之成为我们这个民族的一面镜子。就这样, 季羡林在反反复复考虑之后, 下定决心由他自己来写。而从“不愿回忆”到“决定自己写”意味着作者战胜了怯懦决定通过书写和记录主体借助回忆所唤起的个体经验来延续那势必被湮没的“文革”记忆。

文革这段“十年浩劫”的岁月给知识分子留下了永远无法磨灭的屈辱和伤痕。而季羡林身处北京大学这个“文化大革命”的发源地, 更是遭遇了身心折磨的惨痛经历。他在《缘起》中说:“我决不说半句谎言, 决不添油加醋, 我的经历是什么样子, 我就写成什么样子。增之一分则太多, 减之一分则太少。” (5) 为此季羡林在记忆“文革”中为我们书写了一系列鲜活的历史面相, 可以说《牛棚杂忆》是一部以个人经历写的“文化大革命”的信史, 富有文革的史料价值, 是整个“文化大革命”的缩影。然而, 仅仅强调《牛棚杂忆》具有文革的史料价值是不够的, 更重要的是季羡林作为回忆者的文化立场及审美趣味, 或者说作为创作主体的季羡林已经把他的“判断”、“创造”和“心灵”融入了自己的“文革”记忆中。

在《抄家》中季羡林所回忆的“造反派”是手持大棒闯进屋, “威风凛凛, 面如寒霜” (6) , 这里写出了“造反派”的蛮横、冷血;被抄家后“我只是蜷缩在厨房里冰冷的洋灰地上”, 全家三位老人是“呼天天不应, 呼地地不答”, 不知道是“置身于人的世界, 还是鬼的世界, 抑或是牲畜的世界” (7) 。这样的幻象表达了抄家给他带来了超乎寻常的忧惧以此凸显了自身处境的寒颤、无助、困惑及荒诞感。显然季羡林在记忆“抄家”这一经历时已经把他当下对“文革”的评判介入到回忆的语境中, 使得当下的评判历史化, 同时, 也使得回忆的语境充满“现在”的意向和对话的动力, 从而表达了他对“抄家”这一荒谬行径的揭露和控诉。

又如季羡林记忆第一次遭受示众批斗时, 则是凭借想象的虚构力, 使被批斗的经验变形强化, 以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召唤着他自己的经验世界。“我觉得有一千只手挥动在我的头顶上, 有一千只脚踢在我的腿上, 有一千张嘴向我吐着涂抹。我招架不住, 也不能招架。” (8) 这个体化的心理感受一方面揭示了文革中到处充满着制造并赏玩别人苦痛的昏迷和强暴, 另一方面则呈现了季羡林身处在“狂欢”世界里, 批斗示众这一暴力行为对他所形成的致命压迫, 使季羡林陷入更沉重的迷离恍惚中, 精神上趋于高度紧张。

在身心遭受“非人”的折磨和摧残后, 苦难的因子已积淀到季羡林的无意识深处, 其心灵始终处于被压迫的高度紧张状态。这些生命体验依托着回忆得以重新展现, 而季羡林也在记忆“文革”中再一次去“亲历”苦难带给他生命的恐怖与战栗。“我也完全失掉了信心.我白天好像都在做梦……宋美龄则变成了一个美女蛇.我又出了一身更大的冷汗, 霍地从梦中跳了出来。” (9) 季羡林在回忆中通过对自己梦境的呈现, 一方面控诉了“造反派”的暴力、阴险恶毒, 揭穿他们不过是一群发泄兽性的迫害狂, 另一方面则让我们深切体味到季羡林在肉体精神上所遭遇的无尽摧残与压迫。

在经历多次批斗后, 沉重的压迫已经使季羡林的心理防线无限接近崩溃的边缘。通过回忆作者将自己微妙的内心体验凝结为文本使之变得可感可知。季羡林渴望变成王八、小鸟、蚂蚁, 希望拥有“坠、钻、飞”的本领, 在今天看来是多么不可思议甚至给人一种离奇的荒诞感, 然而这却意味着季羡林当时是多么渴望远离现实的苦难, 象征着他对生命自由意志的强烈渴求。

但在1968年的北京大学, 对生命自由意志的渴求终究是季羡林难以企及的奢侈梦想。最终季羡林决定以自杀了却苦难的折磨, 当我们审视季羡林通过回忆为我们展示的他“自绝于人民”前的“心理图式”时, 可以窥见到他的平静并不是对生命的无视与嘲弄, 而是为了捍卫自己的尊严与人格, 从而让我们进一步触摸到他内心深处的绝望感, 体会到他对文革这一荒诞悲剧的决绝抗争。然而他连自杀也没得逞, 又被造反派抓走了。

季羡林通过记忆“文革”这一文化活动使自己所亲历的“文革”场景得以重新展现并升华为艺术作品, 使它以审美的方式进入我们的阅读视野。《牛棚杂忆》正是渗透着作者季羡林强烈的主观体验与感受, 是他用血换来的, 是和泪写成的。而季羡林投射在“文革”记忆的主观体验和感受越是强烈, 其再现的“文革”图景便越为真实鲜活, 对“文革”的控诉和鞭笞也越有力。

参考文献

[1][2][4][5][6][7][8][9]季羡林著, 《牛棚杂忆》[M], 第6页、第5页、第10页、第11页、第53页、第56页、第76页、第63页,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5年1月版.

请珍惜生命中的那些苦难 第2篇

十多年前,我从部队退役回到地方,刚从西藏回来皮肤黝黑,揣了800块钱就直奔北京。在一个没有厕所没有暖气的小砖房里住了半个月之后,我终于在某个门户网站找到了第一份工作:文案+编辑。

我第一天走进那个漂亮的写字楼去上班的时,保安伸手拦住我说:对不起,送快递的不能进。很多年之后我一直在后悔当初我涨红了脸拼命解释自己不是送快递的,而是去上班的行为。因为如果换做是今天的我,我会笑嘻嘻地递过一支烟说:“大哥,帮个忙我送完马上就出来。”因为人没有必要太在意自己在别人眼里是什么模样,生活的各种滋味永远只属于你自己一人。

我们这个时代有一些浮躁,变化太快。地区经济的不平衡以及城市化进度的加快造就了无数北漂南漂。在本能的驱使下,人往往会变得虚伪,只因担心自己过去的生活或者父辈的生活被人“揭老底”而遭到嘲笑。但如你真的这样去过你的人生的话,你终会失去一切。因为,有些东西不是你怕,你装,它就不来。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这些年我见识过很多人,他们中有亿万富豪,有千万新贵,也有蚁族,小清新,穷二代。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些依靠努力改变自身命运的人都有一个奇怪的共同点:他们总是毫不掩饰自己的过去和短处。而那些失败者却往往也有一个特点:喜欢借自己知道的牌子渊源,奢华典故等来嘲讽别人。

有一些失败者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还稍微好一点,至少可以当个败家子;且如果家底儿厚,自己也不是太混蛋的话,也不至于败光,一辈子都有三明治吃。。但对草根而言,这只能说是一场灾难。

世界是一场残酷的竞争,一点也不亚于丛林法则。他人不会因为你的品位、你知道什么牌子、你懂得什么典故、你思维多机敏诙谐而瞧得起你半分。反之,他人只会因为你的强大而模仿你的一切。

这就好像我们中国尽管在很多方面都比美国要人性化,但依然会被人狂骂不止一样,美国瞧不起中国是因为没他军力强,没他科技高,美国断然不会因为中国用什么体制,崇尚什么文化就对中国的态度有丝毫改变。

而人们之所以力捧美国,不是人们不知道:在美国不听警察的话,就会被一枪爆头。。也不是人们不知道“美国用军力霸占了很多国家的石油和矿产才能维持自身的富裕。。人们更不是不知道:美国制度和民主根本丝毫都沾不上边。。但这一切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只要它富,就有大多数人愿意拜它,且愿意以它的守护者和布道者自居。。因为这一类人的人格较为猥琐,必须站在他者的光芒下,才会自觉伟岸。

我经常跟很多年轻人讲:你们不要怕自己不知道什么牌子,什么典故,什么奢华名牌,别人谈起这些的时候,你插不上话这不丢脸。但其实因为真正能让你丢脸的事只有两件。

1:你总在谈论那些你买不起东西。

2:你喜欢秀出你的高贵,企图换来别人的羡慕嫉妒恨。

狮子不会轻易露出自己的爪子,老虎不会把自己的獠牙安在脑门上,藏獒不开咬的时候憨厚得就像一只猫咪……而那些毫不掩饰自己厉害那一面的生物,比如角马、瞪羚、盘羊之类的货色,无论它们长得再大,也都是一堆憨包罢了。最终还是别人的猎物。

漂一代的生活很难,高房价,拥堵的地铁,低廉的工资,无处不在的压力,甚至交不起女朋友,嫁不了精品男。。这些都容易让人心生怨气。。但我想说的是,年轻的`朋友们,学会感谢你生命中的那些苦难吧。因为上天是公平的,它真的会给你一扇与别人与众不同的窗户。当你学会感谢自己生命中的一切的时候,你就会找到它的存在。

我见过不少富二代,他们当中有中规中矩的,也有集大成者。但他们当中也还有很多不成器的,比如李天一之流,他们的失败主要是由于没有经历过生活的苦难造成的,迟早会自食其果。所以请努力一点吧,因为崇尚竞争的世界里,没有谁的财富能永垂不朽。有一天你也会有机会的,而且这种机会有很多。

1992年的时候,我的一个叔叔曾经给一个老板打工(当泥水匠),那时候那个老板就日近万金,没事就戏谑我舅两把。可谁能想到二十年后那个老板竟会登门找我叔叔借钱?我周小平和你们也一样,也是一名北漂,曾经工资很低,收入很低,穿着自己最拿得出手的那套西装走到写字楼都会被人当成脚夫给拦在门口。但今天我穿着拖鞋走进希尔顿也没人会拦我,因为他们能从你身上看到一种东西叫胸有成竹的自信。

我有很多次面临困惑,也有很多次濒临破产,我曾想过要放弃。但如果放弃,就真输了。

这么多年过去了,周小平从以前没事就上网戏谑政府两句,到拼命维护中国形象,不是因为我有多懂这个政府和这个党,而是一种惺惺相惜的朴素情感,因为中国走到今天真心不容易。很多屌丝们都有过被高帅富明嘲暗讽的经历,其实这种明嘲暗讽中国也都经历过。有多少人知道当初共和国土地上一无所有的时候,“国际高帅富”是怎么嘲笑我们的。又有多少人记得,当大使馆被炸北约人乐呵呵地看中国人笑话,而中国却因为没有北斗系统和潜射技术无法反击的时候是怎样的窝火。

我们的共和国成立的时候,欧洲和美国就已经比我们今天还要现代化了。那群“国际高帅富”对中国极尽侮辱之所能至今未停。可是今天的中国开始慢慢地站起来了,当我们试着一点一点地去拥有更多时,过去的高帅富紧张了,害怕了,他们害怕这个穷小子他妈的要超过他们,要追上他们,所以他们更要拼命地用一张民主脸皮来嘲笑中国。

就让他们笑吧,没事的,反正也习惯了。

就让他们骂吧,没什么,反正也不差这一两句。

屌丝生来就是挨骂的,但是也没有哪个高帅富能永远是高帅富。中国已经把亚洲四小龙甩得看不见影子了,欧洲也很快就要崩溃。欧盟的技术、生产线、高科技都归了中国,欧罗巴斯坦如今剩下的估计也就只有那些牌子了……

中国人讲究仁德。有一天当我们把美国掀翻的时候,我们不会像他们对待中东和非洲、拉美人那样毫无人性地压榨。屌丝们也必须记住:当有一天你们听过自己的努力把现在的高帅富掀翻,自己成为新的高帅富时,也不要得意忘形,要施以仁德。

势不可用尽,富不可享光。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穷则独善其身,富则达济天下。

愿漂一代与中国共成长。

【作者周小平简介】

周小平,国内优秀的互联网职业经理人。熟悉互联网,深刻了解网民心理,谙熟舆论传播模式。在传媒领域有独树一帜的个人传播特色。曾获评中科普大众网络报“十佳编辑”称号,入选由腾讯、新浪、人民网联合发起的“中国十大博客”之一。

200封剪纸信:穿越苦难慈母心 第3篇

剪窗花的母亲展开儿子梦想

33年前的冬天,山东省平原县王凤楼镇一户卢姓农家里,热心的村里人都来看望已经病倒半个多月的女主人魏泽珍。就在不久前,魏泽珍的丈夫在劳累和慢性病的折磨中去世了,留下她独自承担起6个孩子的生活重担。骤然沉重的重担一下子压弯了魏泽珍的腰,她终于支撑不住,病倒了……

5岁的儿子小春文一直守护在魏泽珍身旁。为了让妈妈尽快吞下乡亲们送来的丸子药,小春文用细嫩的双手将它分成几个小块,并在手心里搓成一个个小小的圆球。然后,他将这些小药丸一个个递到妈妈嘴边……

看着懂事的孩子,魏泽珍的心灵创伤得到了一分抚慰。她让小春文找来一块红纸和剪刀,拖起虚弱的身子半坐起来。小春文看到,妈妈那抖动的枯瘦的手指挥动着剪刀,在红纸上时快时慢地剪来剪去。很快,一个漂亮的古建筑及上面折射着光芒、飘动着气球的图案展现在儿子的面前。小春文惊奇地说:“这是什么?太好看了!”妈妈说:“这是北京天安门,是中国最好看的地方……孩子,你只有好好念书,将来才能去那儿。”

妈妈让小春文将这片精彩的剪纸小心翼翼地贴在了窗纸上,有了它,屋子里立即增添了无限光辉。

在美好的憧憬中,又是一个月过去了,小春文的精心照料让妈妈的身体渐渐好了起来。很快,妈妈又承担起了照顾6个孩子的重任。为了让母亲不再倒下,小春文的姐姐、哥哥们相继辍学了。

一年多后,妈妈说:“春文,去念书吧。”春文却要像往常那样在家里替妈妈做活。妈妈说:“你哥哥姐姐都已经失学了,你不能再像他们那样。不去念书,你长大了就看不到天安门!”

就这样,小春文背起书包走进了学校。当他打开课本,学习的第一课就是:“我爱北京天安门”——这醒目的字上面,正是母亲曾经剪出的美丽的、折射着光芒的天安门图案!当他朗诵起这篇课文的时候,不由得想起了因为劳累而弯腰驼背、却给了自己最初理想的妈妈……

为此,小春文格外珍惜学习的机会。他总在想,如果自己不用功学习,既对不起妈妈,也无法实现他的梦想。正是因为这种激励,小春文的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到了五年级,小春文当上了学校的三好学生。他拿着奖状跑到妈妈面前,母亲那疲惫的眼睛立即闪动着激动的泪花,她特意剪出一朵小红花,将它贴到窗纸上……

“每当看到那些红红的、美丽的窗花,我就想起了妈妈那张善良和慈祥的脸。每到节日,每当家里有了好消息,妈妈总是高兴地剪出各式各样的图案贴到窗纸上。每当这时,家里的白窗纸上就像挂起了妈妈的笑脸,给我们兄弟姐妹带来好心情。

妈妈没有读过书,写不出一个字,她从小就跟着我从没有见过的姥姥学会了剪纸。听酒后的舅舅说,妈妈曾经因为不识字而被他第一个做医生的丈夫抛弃,后来,她嫁给了别人,那个人就我的爸爸。可爸爸却早早去世了,让妈妈受了很多的苦,但她在我们面前却总是快乐的,尤其是她剪出的那些窗花和图案,总让我心里感到亮堂堂的。写到这里,我又想起了妈妈第一次为我剪出天安门图案的情景,那天,病痛中的她为我剪出了我的理想和激励……

妈妈的手很巧,每次蒸馒头,她总会用面捏出各种形态的东西,有鱼有虾,有花有草。因此每一次我最爱掀开锅盖,当那升腾的蒸汽退去,仿佛好多动物植物一下子都聚集在了锅里。那时我们真有说不出的幸福,也最佩服勤劳而聪明的妈妈。为了我们,病魔缠身的妈妈每天都早早起来,为我们做好饭,然后去出工,晚上就给我们这些孩子缝衣纳鞋……想到这里,我就感到有时自己学习偷懒了对不起她。妈妈虽然写不出一个字,但在我眼里,她剪出来的那些窗花,比书上的字还要美丽……”

这是卢春文在五年级时写的作文《妈妈的窗花》。两个邻居家的同学对魏泽珍说:“婶,春文把你的窗花写进作文里去了,大家都说他有个好妈妈……”然后,他们将作文里面的一些话背给她听,魏泽珍听着听着,眼里闪动着泪花……

成长时节:母爱的双手剪开生命的荆棘

因为不停的劳作和为孩子们的生计操心,加上慢性肾病等疾病,魏泽珍时常卧床不起。在这个贫寒的家里,卢春文作为惟一读书的孩子,成了妈妈最大的希望。卢春文学习也十分用功,老师布置的作业,他总是尽量放学后就在学校里做完,因为他知道,妈妈每一天都在尽可能地节省煤油灯的火油;家里的每一分硬币,都浸透着妈妈的汗水……

初中毕业后,卢春文以优异成绩考入了平原县重点高中。那天,当录取通知书邮来的时候,魏泽珍正在田里锄草,发白的头发汗津津地贴在鬓角。当邮递员叫她的时候,她立即放下手中的活儿,用长满茧皮的双手颤抖地接过了通知书,一时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她仔细地看着,像要努力地读懂上面的每一个字……好久,魏泽珍说:“儿子,你念给我听听……”

这幅场景深深地定格在了卢春文的脑海里。开学了,妈妈将洗得干干净净的行李细致地叠了又叠,然后和儿子一起捆绑行囊。孩子终于要走了,妈妈不停地在他耳边叮咛:“儿子,不要惦记家,好好念书……”

到学校后,当卢春文轻轻地打开行李包,意外地发现里面竟有一个方方正正的纸包。他将它展开,惊奇地发现,里面包裹的竟是一幅红色的天安门图案的剪纸!

卢春文内心仿佛有一股热血直往上涌,一下子想到了小时候,妈妈在病中为他剪出的那幅给他带来梦想的剪纸。在这位足不出户的文盲妈妈的心中,她不知道济南,不知道大上海,甚至连火车的样子都不知道,独有遥远的北京天安门成了她心中理想的符号。妈妈曾多次说过:“好好念书,将来就能去天安门看看。”此时此刻,儿子细细地品味着这幅剪纸,两眼发涩……

在学校里,当来自城里的同学们将某歌星的肖像贴在床头,卢春文则将这幅天安门图案恭恭敬敬地贴在上面。看到了它,他就仿佛看到了翘首以盼、渴望自己成才的妈妈。

每一天,卢春文都在妈妈无形的激励中努力拼搏,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假期回到老家,当儿子看到妈妈因为劳累而有些浮肿的身体时,心里一阵发酸……他将全是“优”的成绩单读给妈妈听,这时,母亲就会露出满意的微笑。

高二就要结束了,正当卢春文踌躇满志地准备考大学时,一场意外之灾降临了。那天,卢春文忽然感到头疼、发烧,全身无力,到医院检查却无法确诊。无奈,卢春文只好忍痛回到家里,做维持性的治疗。

仿佛一夜之间,妈妈愁出了许多白发。为了治好儿子的病,她四处找医生。看到儿子骨瘦如柴、弱不禁风的样子,妈妈心如刀割,不知在背地里哭了多少回。但在儿子面前,她却总是装得若无其事,以笑脸面对着他。她知道,自己的悲伤会对儿子的病情造成很不利的影响。儿子总是安慰她:“妈妈,不要着急,不要为我累着了,我很快就会好的。”妈妈也总是在心中对自己说,为了儿子,一定要挺住……

在母子俩生生相息的人生境遇中,妈妈每一天都守在儿子身边。当儿子在土炕上躺得百无聊赖的时候,妈妈总是陪他说话,或者扶儿子到院外坐一坐,呼吸外面的新鲜空气。儿子睡着了,妈妈就会静静地坐下来,拿起家里的那把旧剪刀,在红纸上剪出一只形态鲜活的燕子,悄悄地把它放在儿子的枕边……当儿子醒来时,那只红色的小燕子一下子让他升腾起一份天真、快乐和对妈妈的感激。他想起妈妈曾经说过:“会飞的小燕子能带走孩子的病……”

就这样,每天清晨,当儿子在鸟儿的啾啾中醒来,他总会在枕边找到一只小燕子。这每天一只出自妈妈手中的美丽的小燕子,带给了儿子永不褪色的温暖和力量。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漫长的11个月过去了,儿子的怪病终于消失了。而这时,儿子积攒的小燕子足有三四百只了……

当卢春文终于摆脱病魔的纠缠,可以站起来轻松走路的时候,善良的母亲却倒了下来。漫长的11个月,她一直在盼望儿子痊愈的信念中强挺着身子,为儿子喂药做饭,为儿子剪出一只只驱病的小燕子……儿子病好了,她终于支撑不住了……

妈妈说:“春文,去念书吧,妈有你哥哥姐姐们照顾我。”儿子却说:“妈,我一定要等你的病好了再去上学。”就这样,儿子在妈妈的身边守护了两个多月……

遥远的剪纸信:连结起儿子绮丽的人生航程

妈妈的病好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妈妈说:“儿子,你回学校继续念书去吧。”可卢春文还是不肯去,因为家里高额的外债已让他对上学望而却步了。这时,妈妈开始继续借债,想让儿子返校。想到家里的外债,想到随时可能发病的妈妈还要花钱,卢春文坚决阻止了她:“妈,不能再借钱了,书我不想念了,我想参军。到部队里可以考军校,读军校是不花钱的,那样就能省下很多钱。您放心,我一定能考上。”

就这样,卢春文成为了一名军人。儿子要去远方了,妈妈泪流不止,她知道儿子这一走,至少要一年才能回来。到了部队后,卢春文铭记着妈妈的叮嘱,苦练本领,同时利用业余时间自学高三课程,为来年报考军校作准备。他写信将自己的情况告诉母亲:“妈妈,部队的生活很好,我和战友们相处得像兄弟一样,我已经开始复习功课了……”

当哥哥将弟弟的信读给妈妈听的时候,妈妈流泪了。晚上,她总是睡不着觉——妈妈多么想提笔写字,与儿子攀谈一番啊,她恨自己做不到。深夜,妈妈突然起来,拿起那把旧剪刀在纸上剪来剪去……

不久,卢春文收到了家里的来信,打开后却发现里面并没有信,而是两幅剪纸:一幅是飘动的军旗,一幅是一个工工整整的福字……看到这特别的信件,卢春文禁不住流下了泪水。他在回信中说:“妈妈,我明白您想要说什么,军旗表示要我热爱部队的生活,做一名好战士;而那个福字,一定是您祝福儿子明年考上军校……我一定听您的话,不辜负您的希望……”

经过紧张的学习,第二年,卢春文顺利地考取了解放军陕西通信工程学院。得知这个喜讯的妈妈又给儿子寄来了一幅剪纸:一只喜鹊张着嘴巴在叫,周围则是一圈精致的花纹图案……卢春文很快这样回信:“妈妈,感谢您为儿子道喜,我会好好学习,将来做一名优秀的军官。”

在妈妈的鼓励下,卢春文很快在部队脱颖而出,并入了党。宣誓那天,他写信给母亲说:“今天是我最激动的日子,因为我幸运地成为班里第一批入党的学生。妈妈,看到儿子的进步,您一定会高兴的……”很快,卢春文收到了母亲寄来的剪纸:一只美丽的鸟儿站着茂盛的树枝上。卢春文这样回信:“妈妈,我想起了您说的一句话,好的鸟儿总是会挑选好树。您用这种方式称赞儿子入党,儿子真的很高兴……我给您的这幅剪纸起了个名字:良鸟择木栖。”这年中秋节,想念儿子的妈妈为卢春文寄来了一盘月饼图案的剪纸。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也让卢春文倍加思念在远方的妈妈……

三年后的一天,卢春文给妈妈写来了家信:“妈妈,我毕业了,被分配到空军某部当排长,从现在起,我就是一名解放军军官了,我既感到光荣,也感到压力很大,因为去年我回家时,你曾嘱咐儿子将来一定要做一个好军官,我怕做不好让你失望,但有妈妈的鼓励在,我会努力的……”不久,妈妈给他寄来了这样的剪纸:精巧的花纹图案中,一匹骏马正昂首阔步。儿子马上在回信中说:“妈,我是属马的,你是在嘱咐我要继续努力,不断进步。放心吧,我会马不停蹄地往前走。我将您的这幅剪纸起了这样的名字:骏马自奋蹄。妈妈,我会有更多的好消息告诉你的。”

1991年,卢春文与一个教师结了婚。得知这个消息后,妈妈给他们寄来了一个大大的喜字表示祝贺。小孙子卢斌出世了,因为属猴,老人就寄来了猴子图案的剪纸……

就这样,这对母子用他们特殊的方式进行着亲情的交流。儿子一次次将立功的消息告诉妈妈,妈妈又常常给他寄来各式各样的“剪纸信”。日积月累,这些剪纸信从几十封到上百封,再从100封到200封……在这个过程中,卢春文也偶尔回家看望一下他日盼夜想的妈妈。但每次,他还没有待了几天,妈妈就赶他走了:“儿子,早点回去吧,工作要紧。”儿子说:“多待一阵,也好在家里好好孝敬你老人家。”妈妈说:“给我倒上一碗白开水,就算孝敬了。快点回去吧。”而当儿子给她钱的时候,妈妈总是退回一大半,说:“我在家里花不了多少钱,你有出息了比什么都强。”

卢春文不禁百感交集。从懂事时起,他就一直想,自己长大后一定要好好孝敬母亲,可当这一天到来的时候,妈妈需要的竟是“一碗白开水”……此时此刻,儿子更加理解了母爱的伟大,两行热泪禁不住地流了下来……

2003年11月,作为营职军官的卢春文被调到距离北京天安门不远的香山附近的空军某部。他在信中告诉母亲:“妈妈,每一天,我都会从天安门前走过……”

2004年4月,中央电视台军事频道播出卢春文的母亲的“剪纸信”后,很快在全军产生了强烈的反响。魏泽珍老人收到了全国各地官兵近千封来信,他们纷纷对这位不平凡的文盲母亲表示敬意。远在新疆、青海某部的战士王玉海、连长肖小光分别为魏泽珍寄来了高原雪莲等药材,他们在信中说:“请您接受我们的一份崇敬吧!”

沈阳军区某部团职军官李连善说:“魏妈妈虽然目不识丁,但她那真诚的母爱却是伟大的。在我们这个国度里,像我和卢春文这一代人有许多都已走上祖国建设的重要岗位,而我们的母亲大都是没有多少文化的普通妇女,但她们的母爱却是共通的,她们用自己独特的抚育方式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儿子。因此,这位老妈妈可以说是一个时代母亲的象征!”

史铁生:用苦难言说生命的不朽 第4篇

序言

有人说“史铁生之后,谈生是奢侈的,谈死是矫情的”,好似我们通过史铁生就能参透生死。

初始史铁生是在高中的课本上。其实当时的我并不怎么热衷于课本上的文章,嫌它们要么太说教,要么太文学,始终不是我所喜爱的那一类。直到史铁生和《我与地坛》的出现。“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就是地坛。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开展,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这开头几句,朴实却厚重。没有华丽的文字镶嵌其中,却又有一番说不清道不明的神秘之感。他是在介绍地坛,却又不仅仅是在介绍地坛;他在道出这坐荒芜了很久了的园子的名字时,也道出了一场绝望和重生。

史铁生,1951年出生在北京的一个小弄堂里。童年小铁生是快乐的,他有很多要好的伙伴,比如八子。在史铁生的《记忆与印象》中,就有一篇文章叫《八子》,而在别的作品中也时常出现八子的身影。当然不只是八子,史铁生作品中的许多主角都是反复出现,贯穿始终的。读着他的那些童年故事,就好像在看自己的童年回忆录:有跟自己很要好的铁哥们儿,也有一个强势得令人害怕却又不得不去讨好的人精儿;有一个很疼爱自己的奶奶,还有一个总是责怪奶奶溺爱我的妈妈。不是史铁生的童年有多么与众不同,孩提时代的人们都会有共同的快乐。也正是如此,我们才会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地跟随史铁生回到那不识愁滋味的童年里。这便是托尔斯泰说得那样,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幸福的童年也总是相似的,却只有史铁生记得用文字去还原它。

走过那段充满希望和欢笑的童年,1969年,正值青春年少的史铁生在毛主席的号召下来到了陕北延安地区“插队”。那时的他还是一个热血青年,总希望自己能为国家做点什么。国家,是的,当时的年轻人就是这样心系民族,情怀国家。《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被很多读者视为史铁生最优秀的作品,这些读者大都与史铁生一样,曾经也是上过山,下过乡的小知青。这是史铁生唯一一部描写文革时期知青下乡的作品。当然,它并不似刘心武、卢新华、王亚平这般的伤痕累累。脱离的政治和批判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却是站在另一个完全不同的视角,以平实而浪漫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令人憧憬的插队生活的画卷,并从清平湾这片古老而贫瘠的土地中,发掘出了整个民族生存的底蕴。

1972年,一个算不上特别的年份,对于史铁生来说却是真正意义上的命运的转折。21岁的史铁生突地一觉醒来,双腿却动弹不得了。他当时该有多绝望,多怨恨是不言而喻的。但谁又能想到,正是这一场浩劫成就了一位称得上伟大的作家。这里的伟大并不单单是指他的文学成就。《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病隙碎笔》等作品都描写的是史铁生双腿瘫痪之后的事。史铁生也曾清晰的描述自己的在得病之初的潦倒和迷惘,然而纵观全文却又读不出一丝一毫绝望轻生的念头。他常年坐在轮椅上,甚至卧于病榻中,但永不停歇的是思考,他在思考生与死,灵与肉。在那个等待了他四百年的地坛中,他悟出一个道理:死是一件无需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所以他反问自己,为什么不试着活下去了?当“活还是不活”成为一个待解决的问题时,加在这个人的肩上的生存压力一定已经超过了他所能承受的极限。在面对“活与不活”的两难选择时,人们往往陷入一种心理障碍“目前我过得如此痛苦,接下来的日子想必是会更加痛苦;到目前为止我的生命已经没有半点意义和价值,接下去就更不可能获得什么价值了。”所以,只有选择死亡才是最好的解脱;只有拒绝继续接下去的人生,才能拒绝承担这一生命过程的不堪承受之重。因此,人们往往喜欢把一时的绝望当作是永恒的绝望。但是那个双腿瘫痪后又急性肾损伤的史铁生却自信自语道,“死是一件无需着急的事”。于是人们松了一口气,由于儿子的苦难而令自己的苦难加倍的母亲也在天堂里送了一口气,他已经有了面对“死”的幽默感,又怎会一意孤行地急着与“生”说永别呢?

史铁生还在思考另一个深奥的命题——无缘无故地受苦是人生不得不接受的事实。难道真是这样吗?“即使人们超越了苦难的煎熬,是否依然要面对在生命的终点意义缺失的难题。”“人类是要灭亡的,地球是要毁灭的,宇宙正在走向热寂。我们的一切聪明和才智、奋斗和努力、好运和成功到底有什么价值?有什么意义?我们在走向哪儿?我们再朝哪儿走?我们的目的地何在?我们的幸福何在?我们的救赎之路何在?”最后史铁生的回答是:转向过程。“一个只想使过程精彩的人是无法被剥夺的,因为死神也无法将一个精彩的过程变成一个不精彩的过程,相反你可以把死亡变成一个精彩的过程,相反坏运更利于你去创造精彩的过程。于是绝境溃败了,它必然溃败。”

直到现在,过去的日子已有将近六十个年头,心静如水的史铁生依然在用自己的作品与自身的行为来告诉我们到底应该怎样直面惨淡的人生。

在一次采访中,他调侃着说自己的职业是生病,业余写点东西。四十八年来,他有一半时间用于生病,“此病未去彼病又来,成群结队好象都相中我这身体是一处乐园”。每看到此,想到他的身体也成了“病”的乐园,不禁哑然失笑。对待死亡,他总能平静地娓娓道来:“我轻轻的走,正如我轻轻的来,扫尽尘嚣。”

细读史铁生,我深感在他之后,我们谈生是奢侈的,论死是矫情的。对待生病,史铁生写到:“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又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恋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史铁生在作《病隙碎笔》时,已是每三天透析一回,大部分时间在受病痛折磨和与疾病搏斗中,这本书是不折不扣的在那少的可怜的缝隙中的碎笔!然而,读这本书时,我却没有发现他一丝病的愁苦和阴影,那些断断续续记录下的思绪毫不给人细碎之感,他在文字中常把史铁生当作旁人来观察和谈论,使我觉得他已不在困在轮椅上的躯体里了,肉身所遭遇的接二连三的灾难也伤害不到他。

若要谈我对史铁生的喜爱,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开篇说到与他结缘是由于高一课本上的《我与地坛》,接着便零零总总看过史铁生一些文章,《合欢树》、《务虚笔记》、《命若琴弦》等等,其中最喜欢的当数《奶奶的星星》。在《奶奶的星星》里,我看到一位善良却倔强的老太太蹒跚地走向那个正在院子里奔跑嬉戏的小孙子。每每在脑中虚构这个形象跟场景时,我便会想起自己的外婆;也正是这种心灵上的契合,让我更加沉迷于史铁生的文字。

尾声

上一篇:网络会计应用论文下一篇:南美白对虾病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