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神经系统疾病

2024-07-25

小儿神经系统疾病(精选10篇)

小儿神经系统疾病 第1篇

癫痫一直是小儿神经病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全年国内主要期刊发表的儿童癫痫相关论文达300篇以上, 诊断、分类、疗效及安全性、远期预后等是临床关注的主要热点。在诊断方面, 临床医生继续对癫痫发作的性质及鉴别给予极大关注, 各类脑电图检查技术对癫痫的诊断与分类价值的报告很多, 进一步证实了结合发作行为和实时脑电特征综合分析的重要意义。此外, 部分作者对既往未得到充分关注的癫痫类型开展了探讨。张月华等[1]系统分析了婴儿严重肌阵挛癫痫的临床特征, 并报告了基因突变分析的初步结果, 证实了我国儿童病的临床特点基本与国外报道一致:1岁以内起病, 首次发作常为热性惊厥, 1岁以后出现多种发作形式和智力发育落后, 发作具有热敏感的特点, 脑电图 (EEG) 早期示正常, 以后出现全导或局灶性异常放电。应用卡马西平和拉莫三嗪使部分患儿发作加重。该研究报告的13例中, 10例发现SCN1A基因突变, 提示筛查SCN1A基因突变有助于早期明确诊断, 指导选择抗癫痫药物。彭炳蔚[2]分析儿童良性部分性癫痫病例证实, 我国也有部分患儿的临床和脑电图特征符合额叶起源的特征。高伟和吴立文的观察还表明, 频繁的临床下癫痫样放电对睡眠结构产生影响, 良性中央颞叶癫痫患儿的睡眠结构不正常, 表现为快速动眼 (REM) 睡眠期缩短, Ⅰ期睡眠比例增加, Ⅲ、Ⅳ期睡眠比例减小, 异常放电频率与睡眠结构失调呈正相关。

抗癫痫治疗的疗效观察报道很多, 遗憾的是仍以笼统的回顾性分析为主, 难以见到设计规范的随机对照实验结果, 因而科学性和指导意义有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报道了大剂量托砒酯治疗癫痫持续状态的1例经验, 有一定临床借鉴意义。大田原综合征系一种早发性难治性癫痫性脑病, 陈彦等的观察提示,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ACTH) 短期疗效较好, 可以作为大田原综合征的一种治疗选择, 脑电图监测是判断其疗效的重要方法。近年来, 药物治疗的安全性越来越引起重视。泌汗障碍是新一代抗癫痫药物托砒酯常见不良反应之一, 尤其多见于儿童, 但其机制和相关因素缺乏系统研究。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探讨了托砒酯所致泌汗障碍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 结果表明, 泌汗障碍在托砒酯治疗的患儿中较为常见, 应积极预防并予以相应处理。

2 脑性瘫痪

目前, 我国采用的脑性瘫痪定义一般为围产期至新生儿期各种因素所引起的静止性脑损伤, 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近年来, 国际上有不少机构和专家建议, 应将引起脑性瘫痪病因的时间后延, 且多数建议延长至2~3岁。在全国小儿神经学组和《中华儿科杂志》编委会联合召开的2008全国脑性瘫痪学术研究会上, 来自全国各地的小儿神经和脑性瘫痪与康复领域的专家进行了热烈讨论, 针对这一问题初步达成共识, 即引起脑性瘫痪的基础损伤可发生于围产期和婴儿期 (1岁以内) , 建议今后于适当场合再行讨论统一。来自广东、青岛、北京、上海、佳木斯等地的专家还就脑性瘫痪的诊断、分型、病因鉴别及康复干预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讨论。其中, 限制-诱导的运动疗法及其在偏瘫型脑瘫患儿康复中的应用、A型肉毒毒素注射下肢痉挛肌群对脑性瘫痪患儿站立平衡功能的影响、足底压力式步态分析技术在脑性瘫痪儿童步态平衡能力评估中的应用等研究成果, 分别证实了有关诊疗技术在脑性瘫痪康复及功能评估方面的重要作用, 引起大家的浓厚兴趣。

尽管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ADHD) 的认识已逾百年, 但对其发病机制和诊疗标准的争论一直存在。既往小儿神经科医生对本病的理解不深入、临床上重视不足。近年来随着神经心理行为障碍的临床实践意义越来越大, 小儿神经临床对本病的特点、转归和诊治也是日益关注。温州医学院附属英儿童医院的研究提示, ADHD患儿存在明显左侧空间忽视现象。有研究表明, ADHD儿童反应抑制功能存在缺陷。ADHD儿童表现出扣带前回、前额叶、基底节及小脑的功能低下。此外, 注意力缺陷和多动症状也可见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儿童, 手术治疗可明显改善患儿的睡眠结构和多动、注意缺陷的症状。因此, 在诊断ADHD时, 应注意排除睡眠呼吸紊乱。秦小荣等20年的随访结果证实, 未经系统治疗的ADHD患儿, 20年后20.8%症状完全消失, 79.2%有残留症状, 11.4%仍符合ADHD诊断标准。

3 讨论

综上所述, 小儿神经病学的临床研究一直十分活跃, 除上述主要领域外, 本年度国内文献报道较多者还包括神经变性病、遗传代谢病、发育落后与智力障碍等疑难疾病的诊断分析、基因突变分析与产前诊断等。然而尚乏突破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今后本学科的临床研究重点会呈现多点态势, 起重涉及诊断技术和干预措施的多中心随机临床实验会逐渐增加, 并对临床诊疗产生更为直接的指导价值。

摘要:随着疾病谱的不断变化, 神经系统疾病在儿科临床的构成比逐渐增加, 全国各地儿科医生对神经系统疾病诊疗经验日益增多。相应的临床和应用基础研究报道逐年增加, 2008年度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癫痫、脑性瘫痪、脑血管病、神经系统感染及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等方面。

关键词:小儿神经系统疾病,诊治,探讨

参考文献

[1]张月华, 孙慧慧, 刘晓燕, 等.婴儿严重肌阵挛癫痫的临床特征和基因突变分析[J].中华儿科杂志, 2008, 46 (10) :769~773.

小儿神经系统疾病 第2篇

问:我妈妈今年65岁,因乏力,怕冷去医院检查,被确诊为甲减。这病严重吗,该怎么治疗?

王曙:甲减的全称是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人群患病率为1%左右,女性较男性多见,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甲减起病于胚胎期或新生儿期的,称为呆小症,又称“克汀病”,它会明显阻碍婴幼儿的生长发育过程,特别是骨骼系统和神经系统。起病于幼儿期的,称为幼年型甲减,2岁以下患儿常有生长发育迟缓、智力低下等问题,2岁以上患儿智商受影响程度较小,但出牙,走路、说话均比同龄儿童要晚。成年后起病的,称为成年型甲减,主要表现为体力、精力不足;思维迟钝,注意力很难集中,记忆力下降。体重增加;皮肤干燥,指甲变脆,易折断:怕冷:浮肿;情绪低落:易便秘;肌肉和关节僵硬,疼痛:手麻:血压升高、心跳变慢;胆固醇水平增高等。甲状腺功能检查可帮助确诊。

目前,治疗甲减主要采用替代治疗,患者可通过长期口服甲状腺素片以弥补自身甲状腺素分泌的不足。

问:听说甲亢患者要忌碘。不能吃海产品。那么,甲减患者都缺碘。是否应当多吃海产品呢?

王曙:海产品中富含合成甲状腺激素所必需的重要原料——碘。不过,并非所有甲减患者都应该多吃海产品。多补碘。一般地说,甲状腺手术后导致的甲减,患者可以多吃海产品,以补充合成甲状腺激素所必需的原料;因桥本甲状腺炎引起的甲减,患者可以食用海产品,但不应摄入过多,因为摄入过量的碘会升高甲状腺自身抗体,加重甲状腺炎。甲亢患者经同位素治疗后导致的甲减,只要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还是阳性,仍应严格忌碘,以免导致甲亢复发。

问:我今年50岁,一年前被确诊为甲减。服药后甲状腺功能一直正常。可以停药吗?

王曙:由于甲减患者自身生产甲状腺激素不足,必须靠外源性补充替代,故通常需要终身服药,不能擅自停药。目前最常用的药物是左旋甲状腺素片,它是一种人工合成的甲状腺激素,与天然的甲状腺激素结构和功能相同,只要药物剂量合适,对人体没有副作用,不必担心。另外,甲状腺素最适合在早晨空腹服用,最好不要晚上服用,因为它属于兴奋性激素,晚上服用可能会导致失眠等问题。

问:我女儿28岁,去年被查出患有甲减,一直在服用甲状腺素片,甲状腺功能正常。她打算下个月结婚,不知像她这种情况能否怀孕?药还要继续吃吗?

王曙:甲减患者能够怀孕,但必须在甲状腺功能正常的前提下怀孕。由于外源性甲状腺激素与体内天然的甲状腺激素没有区别,故只要剂量合适,补充甲状腺激素对母体和胎儿都是安全的,不必担心。特别是怀孕头3个月,胎儿的神经系统等重要器官的发育所需的甲状腺激素均来源于母体,若母体甲状腺激素不足,将对胎儿的发育造成严重影响。甲减孕妇在坚持服药的同时,应定期去医院复查甲状腺功能(每月一次),以便医生及时调整药物剂量,确保胎儿和母体平安。

问:我女儿在怀孕期间被查出患有甲减,接受替代治疗以后。甲状腺功能一直保持在正常范围。我女儿希望能母乳喂养,不知她的病对哺乳有影响吗?

王曙:甲减女性在分娩之后,可以进行母乳喂养,但必须坚持在医生指导下服药,并严密监测甲状腺功能,以免替代过量。因为母亲乳汁中甲状腺激素含量过高,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

乳腺癌

问:前不久,我参加了单位组织的体检。乳腺B超提示左乳房内有一个“结节”。我很害怕,是乳腺癌吗?

昊炅:你不必过于慌张,因为B超下发现的“乳房结节”,大部分是良性病变。你可以先对照一下B超报告,一般受过专业培训的B超医生会在报告上打上BI-RADS(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分级。Bl—RADS分级在3级以下,说明良性病变的可能性较大。Bl-RADS在3级以上,特别是伴有双乳不对称、局部皮肤凹陷,橘皮样变,乳头溢液,腋下包块等乳腺癌的早期“信号”时,说明病变存在恶性可能,应引起重视。BI-RADS分级在4级以上者,说明影像学高度怀疑是恶性,需要做病理活检以确诊。你应去有乳腺专科的医院作进一步检查,以明确肿块性质。

问:我已被确诊为乳腺癌,马上要做手术。医生说,由于我的肿瘤分期较早,只需要做肿块切除,能保留乳房且不需要做腋窝淋巴结清扫,我既高兴又担心,手术小当然好。但是不是“保险”呢?

昊炅:乳腺癌的手术治疗发展到今天,经历了根治术一改良根治术一保乳术3个时期。随着化疗和放疗技术的发展,乳腺癌手术的方式更趋个体化。NCCN(美国国家癌症综合网络)2009版的乳腺癌诊治指南规定:不伴浸润的乳腺导管内原位癌患者,只需接受乳腺肿块切除或乳房单纯切除术,不需要做腋窝淋巴结清扫:未经病理证实有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浸润性乳腺癌患者,可选用前哨淋巴结活检术来替代腋窝淋巴结清扫,以尽量减少腋窝淋巴结清扫带来的患侧上肢水肿、麻木,活动障碍等并发症之苦,改善患者术后的生存质量。腋窝淋巴结已有明显肿大,且经细针穿刺证实有转移的患者,则需要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

问:我刚被确诊为乳腺癌,手术后是否一定要化疗?化疗一般需要做几个疗程?

昊炅:化疗是一种针对全身的肿瘤辅助治疗,有效的化疗能够杀灭残存的肿瘤细胞,减少复发,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乳腺癌患者是否需要接受化疗,取决于乳腺肿瘤的分期、病理类型、分化程度、激素受体和各项生化指标,以及患者的年龄和身体状况。

一般地说,70岁以下、不伴有化疗禁忌证的浸润性乳腺癌患者,需要接受化疗。特别是具有影响乳腺癌预后高危因素(如淋巴结阳性、脉管浸润、神经侵犯、分化差,激素受体阴性等)的患者,术后应接受4~6个疗程的化疗。每个疗程为3周,患者在第1天(或第1天和第7天)用药,休息2周后,继续下一疗程。

问:我妹妹今年35岁,前两天做了乳腺癌保乳手术。医生要她做放疗,这是为什么?

昊炅:放射治疗是指应用各种放射源产生的电磁辐射或粒子辐射对肿瘤组织进行照射,从而杀灭局部肿瘤细胞的一种治疗手段。与化疗降低全身复发风险不同,放疗主要用于降低局部复发的风险。

一般地说,临床Ⅱ期以上乳腺癌(原发肿瘤大于2厘米或有腋窝淋巴结转移)及接受保乳治疗的患者,都应接受术后放疗。乳腺癌保乳手术后结合放疗的疗效已经得到医学界的肯定,其远期生存率等同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一般地说,乳腺癌术后放疗需要做约25次,时间为1个半月左右。

问:前两天,我在洗澡时无意中摸到右侧乳房有个肿块。今天,我去医院就诊。医生让我去做钼靶检查。听一位朋友说,钼靶检查要“吃”射线,不如去做磁共振。是这样吗?

昊炅:乳房磁共振成像是一种

新的乳腺疾病诊断手段。与传统的乳腺钼靶检查、B超相比,它具有敏感性高、无放射损伤、安全可靠等优点,特别适用于乳腺密度高、钼靶成像效果不佳的年轻女性。不过,它也存在着一些缺点,如检查时间较长、价格较高,体内有金属者不能检查,对钙化的分辨率不如钼靶检查等。你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乳腺专科医生的指导下,选择最合适的检查方法。

小儿泌尿系统疾病

问:这两天,我3岁的女儿吃饭一直没有胃口,还吐了几次。今天早上,我发现她有点发热,便带她去医院就诊。我以为孩子可能是感冒了,但万万没想到,医生诊断她患了“急性尿路感染”。我很纳闷,既然是“尿路”出了问题,为什么会表现为“肠胃不适”?

俞全胜:急性尿路感染又称急性尿感,是指病原体直接侵入尿路,在尿液中生长繁殖,并且侵犯尿路黏膜或组织所引起的损伤。引起尿路感染的病原体,一般以细菌最为常见。结核杆菌、真菌、病毒、支原体及寄生虫等,也可引起尿路感染。急性尿路感染可分为上尿路感染(肾盂肾炎)和下尿路感染{膀胱炎、尿道炎)两种。急性尿路感染的临床表现因患儿年龄不同而有所差异。年长儿与成人相似,常表现为尿频、尿急和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婴幼儿则多以全身症状为主,如发热、纳差、哭闹、呕吐和腹泻等,尿路刺激症状不明显。对病因不明的发热患儿而言,及早做尿常规和中段尿培养检查是非常必要的。

问:最近,我7岁的女儿有点“不对劲”,小便似乎特别多,一晚上要起来好几次,这是怎么回事?

俞全胜:首先,你要明确孩子是尿量多,还是排尿次数多?因为排尿次数多并不一定代表尿量多。临床上,常以24小时尿量来衡量尿量的多少。引起尿量增多的原因很多,如尿崩症,糖尿病、饮水过多等。为区别病因,你应尽早带孩子去医院就诊。如果孩子的尿量并不多,仅仅是排尿次数多,你应注意一下孩子是否有尿痛、尿急等尿路刺激症状。若有,往往提示孩子有尿路感染。

问:听人说,小儿急性尿路感染若治疗得不彻底,很可能转成慢性,是真的吗?

俞全胜:急性尿路感染的治疗目的是控制症状、根除病原体、去除诱因和防止复发。急性尿路感染一般以革兰阴性杆菌(如大肠杆菌等)感染为主。药物治疗开始前,应先做中段尿培养及药敏试验,以便选择最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抗感染治疗一般首选第二、三代头孢霉素或半合成青霉素,疗程一定要足,以免治疗不彻底而导致复发,甚至转为慢性,增加治疗难度。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尿路感染患儿可能存在尿路畸形情况,符合手术指征者,应及早行外科手术治疗。尿感若反复发作,很容易引起肾实质损害,日久可导致慢性肾功能衰竭。

问:我儿子刚上小学,一年前被诊断为“肾病综合征”,目前正在用激素。听朋友说,有的小孩即使用了激素,病情也会反复。我很担心,这种病能不能彻底治愈?

俞全胜:肾病综合征是较常见的儿童肾脏病,典型表现为“三高一低”——冰肿、大量蛋白尿,高脂血症和低蛋白血症。激素是该病的首选治疗药物。一般地说,经正规治疗后,大部分患儿的尿蛋白可在较短时间内转阴,部分患儿可长期缓解,甚至治愈。不过,该病确实比较容易复发,感染、激素减量是常见诱因,家长们应引起重视。

问:我女儿今年5岁,刚被确诊为“急性肾炎”。我很担心。这病能治好吗?饮食上该注意些什么?

俞全胜:急性肾小球肾炎是小儿泌尿系统中的常见疾病,可有水肿、血尿和蛋白尿等临床症状,严重者还可出现循环充血,高血压脑病等危重病症。一般地说,大多数急性肾炎患儿在经过正规治疗后,可以治愈。饮食方面,有水肿和高血压的患儿应给予低盐饮食(每天摄入食盐1~2克):血尿素氮升高者,应限量摄入优质蛋白质饮食,同时适当增加糖的摄入量。此外,患儿还应注意卧床休息,并适当限制水的摄入,以促进康复。

弱视

问:我女儿今年上初二,最近被查出右眼弱视。医生说,孩子年龄偏大,估计治疗效果不会太好,该怎么办?

陶晨:弱视指的是眼睛没有器质性疾病,但无论配戴多少度数的镜片,都不能将视力提高到0.8以上。弱视是在视力发育期间形成的眼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非常关键。如果患儿能在治疗的敏感期内接受及时治疗,不仅能促进视力的恢复,还有利于双眼视觉的形成,减少立体视觉的损害。若错过了治疗敏感期,患儿的年龄已经超过十几岁,则治疗效果较差,甚至无效。你应尽快带孩子去正规医院的眼科就诊,请医生判断—下是否有治疗价值。

问:我女儿8岁,刚被诊断为弱视。听人说,弱视治疗起来很麻烦。是这样吗?

陶晨:弱视的治疗主要包括:屈光矫正,遮盖健眼、精细目力训练、药物治疗双眼视觉训练等。

由于常见的弱视都存在屈光不正,且多是远视或远视加散光,故许多弱视患儿都需要配戴眼镜。单眼弱视患儿常需遮盖健眼,加强对弱视眼的锻炼,严重的还需要进行精细目力训练。部分病情较严重的弱视患儿,如出现旁中心注视者,常需要进行后像治疗。合并有斜视的患儿需要进行斜视矫正。有先天性白内障者,应及时接受手术,且年龄越小,效果越好。有上睑下垂的患儿,若眼睑遮盖瞳孔,需手术矫正。

需要提醒的是,弱视的治疗过程较长,且有一定的时效性,一旦错过治疗敏感期,疗效就很差了。因此,在弱视的治疗过程中,医生、家长、患儿,乃至幼儿园、学校老师,应共同合作,确保医生的治疗方案能够正确实施,以取得最佳治疗效果。

问:我儿子今年6岁,幼儿园查视力时。医生发现他有弱视。我们家从来没有人患弱视,这孩子怎么会弱视的?

陶晨:造成弱视的原因很多,常见的有屈光不正、屈光参差、斜视、形觉剥夺等。屈光不正性弱视是由于远视、散光,近视等原因,造成外界物像不能很好地落在视网膜黄斑中心凹上,不能刺激视力发育所致。屁光参差性弱视是由于双眼屈光度不一致、双眼视物不对称、物像清晰度不同、图像大小不等,造成大脑对单眼视力的抑制。斜视性弱视是由于双眼不能同时注视一个目标,为避免复视,大脑不得不“牺牲”一只眼的视力所致。形觉剥夺性弱视是由于屈光间质(如晶体混浊,上睑下垂等)影响外界物像的传入所造成。

弱视确实有一定的遗传倾向,但并不代表所有弱视都会遗传。你应尽快带孩子去医院就诊,一旦确诊,应尽快针对病因进行治疗,以期获得最佳治疗效果。

问:听人说。现在患弱视的孩子很多。我女儿刚满4岁,有办法可以早期发现弱视吗?

陶晨:下列表现常提示孩子可能患有弱视,家长应提高警惕:①斜视:②睑裂大小不等或眼睛睁不大:③怕光,看到光亮就要闭眼;④看电视时,孩子的头位异常,如歪头,抬头、低头等:⑤家族中有弱视患者。目前,上海市各大幼儿园都已进行视力异常的筛查,家长应关心幼儿园提供的孩子的视力检查信息。若发现异常,应及时带孩子去医院作检查,以免贻误治疗时机。

问:我侄子今年10岁,最近被查出患有弱视。我们都很吃惊,弱视有什么危害?为什么我们一点没有察觉呢?

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进展 第3篇

1 小儿呼吸系统解剖生理学特点

从解剖学上来说[2], 小儿与成人呼吸系统之间的差异比较明显, 鼻腔相对短小, 鼻道狭窄, 黏膜下层缺少海绵组织;咽部相对狭窄、垂直, 喉部较垂直;气管、支气管管腔弹力纤维组织发育不良, 黏膜柔弱, 不能有效的排除废物;肺脏富含结缔组织, 含血量相对较多而含气量相对少, 气体交换面积小, 肺回缩力与胸廓回缩力均小于成人;小儿血液中各种免疫球蛋白含量均较低, 呼吸道免疫功能低下等等, 也正因于此, 小儿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成年人。

2 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

2.1 实验室检测

小儿反复呼吸系统感染与T细胞亚群及血清鋅、硒等微量元素浓度的改变有关, 这一点已成定论。钱红萍[3]通过测定110例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患儿的血清鋅、铜含量, 发现在患有不同呼吸系统疾病患儿的体内血清鋅和铜有显的波动, 即鋅含量明显降低, 血铜升高, 认为血清铜/鋅比值可以作为小儿呼吸系统感染疾病早期诊断、治疗的参考指标之一。孟凌云等[4]通过超高倍显微镜检查咽拭子中是否存在支原体活体以诊断小儿支原体感染, 具有与血清学检查相似的检出率, 但是不需要空腹静脉抽血, 结果快速、直观易于被患儿和家长接受。降钙素原 (PCT) 作为降钙素的前肽, 已被认为是一种对革兰阴性细菌感染较为敏感的早期诊断指标, 其升高的程度与白细胞数目没有相关性, 更可以用来反映细菌感染的严重程度和评价药物的疗效[5]。霍鹏[6]利用血清前清蛋白区分小儿急性呼吸系统感染的病因是细菌还是病毒所致, 发现前者对细菌的检出率高于后者 (P<0.05) , 血清前清蛋白定量检测可用于小儿呼吸系统感染的鉴别及疗效观察。

2.2 仪器检查

(1) 胸片:胸片因其快捷、经济、简便等优势, 是胸部检查的优先选择项目, 相比胸部透视, X线胸片显像更清楚, 能发现细微的病变。但是单纯X线检查又出现假阳性的概率, 尤其是对于怀疑支气管异物的患儿, 呼吸气相很难把握[7], 同时X射线对儿童的生长发育有一定的影响。 (2) 肺功能检测:肺功能检测是上于小儿支气管哮喘的诊断更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可以客观反映是否存在气道阻塞以及评估哮喘患儿气道炎。20世纪50年代应用于临床的一项非创伤性的诊断技术, 是呼吸系统疾病早期诊断的重要组成部分, 包括婴幼儿喘息、慢性咳嗽、反复呼吸道感染以及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等, 可以评价此类疾病对肺功能的损害程度和性质[8], 还可以为评定药物或者治疗方法的疗效提供可靠的证据[9]。尤其是对症的程度[10]。由于患儿依从性欠佳, 因此测定肺功能采用的仪器和方法与成年热有一定的差别, 体描仪法、超声波法、气流阻断法、强迫振荡法、潮式呼吸意义快速胸腹腔挤压法等都是儿科常用肺功能检测方法[11]。目前, 肺功能检测已被很多欧美国家视为与心电图及胸部X线同等重要的常规体检项目, 但是在国内尚未得到推广普及。 (3)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纤维支气管镜检查 (简称纤支镜) 柔软可弯曲, 视野范围大, 能够直接检查到肺部局部微小病变以及气管、支气管的动力学状况, 集诊断和治疗于一体, 尤其对于小儿反复咳嗽、气喘、咯血或者影像学检查存在不明原因肺部病灶的诊断具有其他检查不可比拟的优势[12], 更是明确先天性气道异常类型及严重程度的金标准[13]。但是此技术毕竟是一项侵入性的操作, 有一定的风险和术后可能出现低氧血症、喉痉挛、术后发热等并发症, 对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哮喘急性发作期、近期有大量咯、肺功能严重损害的患儿还是严禁使用[14]。

明确病原学才是临床合理用药的基础, 临床上还是应该在综合评估患儿年龄、症状表现、病情程度以及胸部X线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病原微生物流行病学资料, 评价小儿呼吸系统的病因。

3 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

3.1 药物治疗

(1) 氨溴索:由于儿童呼吸系统解剖生理学特点, 呼吸道分泌物容易滞留在支气管、肺部, 使得呼吸系统疾病难以治愈或者反复发作。盐酸氨溴索是目前临床上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祛痰药物, 不但可以稀释痰液还能湿润呼吸道分泌物, 维持呼吸道黏膜纤毛上皮细胞正常功能, 控制炎症的进展[15]。谭庆瑜等发现盐酸氨溴索注射液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疗效确切, 其疗效与用药的早迟有明显的关联, 同时没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副作用[16]。 (2) 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具有多方面的生理功能, 可酌情用于高热不退、全身严重中毒症状或者出现严重喘憋、脓毒症性脑病、感染性休克、呼吸衰竭等合并症的重症肺炎患儿[17]。一般的呼吸系统疾病不需要使用此类药物, 同时美国和加拿大儿科协会不建议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全身给药作为极低体重儿预防或者治疗慢性肺疾病的常规治疗。 (3) 免疫增敏剂:免疫功能在小儿呼吸系统疾病中的价值已被公认, 通过免疫增敏剂改善免疫功能已经成为防治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的重要手段[18]。免疫增敏剂按其来源主要包括生物制剂、微生物制剂、化学合成小分子和中草药等多种类型。免疫球蛋白[19]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生物制剂, 可以通过调节补体与细胞因子的功能以诱导靶细胞的凋亡, 调节树突状细胞的活化等多方面的作用维持机体免疫系统的稳定性。斯奇康是一种微生物制剂, 可以通过增强小儿体内巨噬细胞和UK细胞活性, 稳定嗜碱细胞膜, 诱导感染素生成以调节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目前临床上也已经报道很多中药组分, 包括香菇多糖、黄芪多糖、牛膝多糖等等均是活性很强的生物反应调节剂, 可以从多靶点、多环节、多途径增强患儿的免疫能力, 在防治小儿呼吸道疾病中显示出较好的临床效果。

3.2 辅助治疗

(1) 氧气雾化吸入:氧气雾化即是以氧气为驱动气的雾化吸入法, 通过氧雾将药物形成微小颗粒, 可以使患儿在吸入药物的同时也吸入氧气, 利于肺泡内氧气与二氧化碳的气体交换, 明显改善小儿的呼吸困难、胸闷、气促等缺氧症状[20]。 (2) NO吸入[21]:NO作为一种内源性血管舒张因子, 具有多种生理功能, 同时也参与多种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研究已经发现, NO可以显著抑制细菌内毒素介导的炎症反应过程、提高肥大细胞膜的稳定性、抑制中性粒细胞产生超氧离子等多方面的作用, 从而对机体产生免疫保护作用。也就是说, 吸入NO可以产生抗菌、抗炎的双重功效, 这无疑在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对于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 迄今对于NO吸入浓度、使用持续时间、停用指针尚没有统一的意见, 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与观察。

摘要: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在儿科疾病中很常见, 对于小儿的生长发育有着极大的影响。及时诊断和科学合理的治疗对于小儿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 以飨读者。

巧用云南白药治小儿疾病 第4篇

婴儿脐炎 先用生理盐水或新洁尔灭清洗脐炎处,然后在患处撒上云南白药粉1克,再用消毒纱布覆盖,并包扎好即可。一般用药两次即可痊愈。

婴儿腹泻 云南白药1克加60%~70%酒精调成糊状,敷于脐窝并用风湿膏固定。每6~8小时将药物用酒精湿润1次,1剂可连用3天。

小儿黄水疮 先将患处用生理盐水或温开水洗净擦干,然后取云南白药粉适量撒于患处。此法每天1次即可。患处很快停止流黄水,并愈合结痂。病情较严重者,可早晚各用药1次,2~3天可痊愈。此法治疗脓疱疮,也有良效。

顽固性婴儿湿疹 先搽点香油或凡士林油,湿润患处,然后再用野菊花100克,加食盐少许煎水后外洗。待病变处稍干后,再用云南白药粉适量涂于皮肤有湿疹的部位即可。此法每天两次,连用7~10天即可痊愈。

新生儿头颅血肿 先将血肿处的头发剃去,然后用云南白药4克、75%酒精10毫升,调匀为糊,敷于血肿处,边缘超过血肿处0.5厘米,另取纱布用75%酒精浸湿后包扎,以防药物干燥,每日1~2次,一般1~5天痊愈。

(江苏 郭海)

小儿神经系统疾病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1年1月-2014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80例小儿神经相关性心血管疾病患儿,其中男患者30例,女患者50例,患者年龄最大是8岁,最小是3岁,平均是(5.3±1.0)岁,病程是2.5-58.5d,平均是(12.6±2.4)d。80例患儿依据患儿病情可分为三组:16例患儿受到迷走神经张力过高的影响,导致出现窦性心动过缓,为A组,患儿临床症状不明显,临床表现以嗜睡、胸闷、乏力等为主;22例患儿受到β-受体功能亢进的影响导致心动过速的出现,为B组,以心率增快、心悸、烦躁等为主要临床表现,患儿在吸氧治疗后无法有效缓解患儿的临床症状;42例患儿存在非器质性循环系统功能失调病症,为C组;以胸痛、呼吸困难等为主要表现,同时本有恐惧、紧张、焦虑等神经症状。

1.2 方法

A组:患儿主要进行心理治疗,对患儿进行安慰,并要求患儿多注意休息,并补充患儿所需的维生素B6、维生素B1、谷维素等;B组:医务人员依据患儿实际情况给予β-受体阻断剂普萘洛尔(生产单位:呼伦贝尔康益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5020773),同时实施心理治疗;C组:医务人员重视劝解患儿,并掌握患儿的心理变化,辅助患儿进行治疗,树立治疗的信心,临床症状明显的患儿需给予地西泮(生产企业:广西亿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5020368)等药物进行镇静治疗。80例患儿中的40例患儿还接受血流变、心肌酶、心脏彩超、胸透、高效液相、同功酶、心电图、心率等多项检测,同时对患儿临床症状的变化进行观察。

2 结果

在本次探究过程中,80例患儿均存在憋气、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其中24例患儿存在不同程度的胸痛,38例患儿心率异常,16例患儿存在窦性心动过缓,22例患儿心动过速。80例患儿在心电图、胸透、心脏彩超检查中均显示正常,4例患儿存在电解质紊乱,8例患儿的同功酶轻微上升,8例患儿在心肌酶检测过程中,显示其乳酸脱氢酶轻微上升,10例患儿的磷酸肌酸激酶存在上升,52例患儿血浆中的儿茶酚胺含量明显上升,详细情况见表1。

3 讨论

小儿神经相关性心血管疾病常见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非器质性循环系统功能失调[3,4]等临床症状。多数患儿通过心理疏导即可痊愈。患儿通过自诉可知心率异常、胸痛等临床表现,但是由于患儿表达能力不足,因而较容易发生误诊,被诊断为心肌炎,大大增加患儿与其家属的心理压力与经济负担。

小儿神经相关性心血管疾病以患儿的自我感觉为主要临床表现,患儿多存在神经功能紊乱,缓解难度较低。心脏彩超、胸透等检查均没有异常,患儿的同功酶、磷酸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等轻微上升,患儿血浆中儿茶酚胺的含量上升明显,少见电解质紊乱。心肌炎以发热、心悸、头晕、疲乏、胸闷、气短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病情严重患者存在心源性休克或者是心功能不全[5]等症状,因而,但就患儿临床症状与表现来说的话,极为相似,较容易混淆。在心脏彩超与胸透等检查中能够清晰的发现患儿的心脏器质性病变,且患儿同功酶、磷酸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等上升明显,但患儿血浆中儿茶酚胺上升较为少见,多见电解质紊乱。因此在临床诊断过程中,医务人员需对患儿病史进行详细询问,患儿在发病前,多患有病毒性感染疾病。

小儿神经相关性心血管疾病的临床治疗与心血管、神经等领域相关。近年来,人们忽视心血管病理与生理受到神经系统的影响,因而造成误区。人体属于机体整体,一切活动都是神经系统直接或者是间接进行调控的。小儿神经相关性心血管疾病利用心理疏导能够准确寻找患儿心理问题根源[6],给予针对性治疗,促使患儿疾病转归。临床症状不明显患儿可不给药或者是小剂量用药。现实生活中,一个家庭多是一个孩子,因此孩子在家庭中极为重要,但是在上学后,受到集体生活与家庭生活巨大差异的影响,儿童多发病,需引起家长与老师的重视。

小儿心脏神经症主要症状是患儿循环系统功能失调[7],主要是神经功能紊乱造成的,多发于青春期的女性群体,临床表现以呼吸困难、心悸、乏力、胸痛等为主,患儿多存在抑郁、焦虑、恐惧等神经精神症状,多伴有精神障碍与心理障碍,究其原因主要是家长对患儿的期望过高,增加患儿的心理压力,患儿家长为进行正确引导,因而在来院就诊时,患儿存在焦虑、忧郁、神经过敏等临床表现,因此医务人员需采取心理疏导与镇静等治疗方法。

在本次探究过程中,笔者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4年12月接收的80例小儿神经相关性心血管疾病患儿,以憋气、呼吸困难等为主要临床症状,80例患儿在心电图、胸透、心脏彩超检查中均显示正常,占100%,以血浆中的儿茶酚胺含量明显上升为主要表现。临床治疗中多使用心理疏导进行治疗,剂量不适用药物进行治疗。与易岂建[8]等人的探究结果相差不大。

综上所述,小儿神经相关性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断,医务人员需重视患儿病史的询问,并密切观察患儿临床症状,以避免小儿神经相关性心血管疾病的误诊,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医务人员给予心理疏导进行治疗,以有效疏导患儿的心理问题,多数患儿均可痊愈,若无需要,可不用药,以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保障患儿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周一博,杨志晓.小儿神经相关性心血管疾病的诊治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2,02(12):253-253,255.

[2]谭丁丁.小儿神经相关性心血管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体会[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4):160-160,164.

[3]李义军.儿童神经相关性心血管疾病20例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2010,31(24):4130-4130.

[4]杜军保,闫辉.小儿心血管疾病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8,23(5):335-338.

[5]李雪梅,于宪一.心肌代谢赋活药在小儿心血管疾病危重症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3,20(5):464-467.

[6]陈捷,计晓娟,田杰等.组织多普勒成像在小儿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J].国际儿科学杂志,2009,36(5):464-466.

[7]吴金兰,都鹏飞.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在小儿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J].医学综述,2010,16(2):298-300.

小儿神经系统疾病 第6篇

1 雾化吸入治疗小儿呼吸系统疾病

1.1 小儿急性喉炎

小儿急性喉炎是临床上常见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 主要由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弥散性炎症, 5岁以下小儿为好发人群[1]。发热、犬吠样咳嗽、喉鸣、声音嘶哑、吸气性呼吸困难以及喉梗阻是小儿急性喉炎典型的临床表现, 发病后如不及时治疗, 可导致急性喉梗阻, 严重者可危及生命[2]。小儿急性喉炎的传统治疗方法主要是采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同时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而起到较强的抗炎作用, 改善和消除炎症[3], 但其副作用较大。因此, 采用雾化吸入法成为不二的选择。常用的糖皮质激素包括地塞米松、泼尼松和布地奈德等, 但只有布地奈德是当前国内惟一推荐用于雾化吸入的激素类药物, 其有用量小、作用强、作用时间长及不良反应小的药理优点[4]。郝振荣等[5]采用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治疗小儿急性喉炎, 2 m L/次, 2次/d, 连用2~3次, 与静脉滴注地塞米松的方法进行比较, 结果布地奈德组获得了96.97%的有效率, 高于地塞松组, 说明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治疗小儿急性喉炎, 临床效果良好。有学者提出, 提供优质的护理或是联合用药, 两者可发挥协同作用, 提高疗效。黄立敏[6]在提供优质护理措施的基础上, 联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急性喉炎, 有效率高达96.77%, 而且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明显缩短。张燕霞等[7]采用布地奈德联合氨溴索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急性喉炎, 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明显缩短。

1.2 小儿毛细支气管炎

小儿毛细支气管炎是因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腺病毒感染、副流感病毒感染等引起的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咳嗽、喘憋、气促、肺部湿啰音等, 严重危害患儿的身心健康[8]。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基本目标是维持呼吸道通畅、减轻喘憋、恢复通气。目前临床上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药物主要包括: (1) 抗病毒药物, 但该类药物不良反应较大, 可导致患儿出现贫血、心肌损害、呼吸困难等; (2) 支气管扩张剂, 常用药品有硫酸沙丁胺醇等; (3) 糖皮质激素, 布地奈德吸入剂为常用药品。刘宏艳等[9]单独使用糖皮质激素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 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8.0%, 高于其他用药, 咳嗽、喘憋缓解及哮鸣音消失时间明显缩短。布地奈德具有良好的局部抗炎作用, 通过减少抗体合成, 抑制免疫反应, 减少过敏活性物质的释放, 使得支气管收缩物质的释放减少, 从而减轻支气管平滑肌的收缩反应, 缓解临床症状。临床上多采用糖皮质激素联合支气管扩张剂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 靳曼丽[10]采用普米克令舒联合博利康尼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 总有效率为95.29%;白乐平[11]采用布地奈德配伍复方异丙托溴铵雾化吸入治疗幼儿毛细支气管炎, 总有效率为92.75%。复方异丙托溴铵包含异丙托溴铵和硫酸沙丁胺醇, 异丙托溴铵为抗胆碱能药物, 具有高效的舒张支气管平滑肌作用。博利康尼和硫酸沙丁胺醇均为β2受体激动剂, 可舒张呼吸道平滑肌, 抑制支气管收缩, 与布地奈德联合用药可发挥协同作用, 临床效果明显[12]。

1.3 小儿支气管肺炎

小儿支气管肺炎多为支气管炎发展而成, 主要由细菌、病毒等感染造成[13]。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咳痰、呼吸急促、肺部固定的湿啰音等, 严重者可造成呼吸和心力衰竭, 甚至死亡[14]。肺炎发生后, 患儿呼吸道分泌物增多, 并且由于小儿生理结构的原因, 不易将分泌物及时排出, 造成呼吸道阻塞, 临床上常规治疗方法为抗菌药物控制感染, 祛痰药物缓解呼吸道阻塞。郑海丽等[15]使用抗菌药物及盐酸氨溴索雾化吸入治疗婴幼儿支气管肺炎, 总有效率为90.9%。盐酸氨溴索通过促进呼吸道黏膜浆液腺的分泌, 而抑制黏液腺的分泌, 使黏液中的黏多糖纤维发生断裂, 从而痰液黏度变低, 易于咳出。同时, 激活肺泡上皮细胞,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合成增加, 降低痰液的附着力, 痰液易于排出, 使呼吸道维持通畅。段捷华等[16]为研究盐酸氨溴索在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方面最合适的用药途径, 采用雾化吸入与静脉滴注进行对比, 两种方法效果相当, 差异无统计学差异;但雾化吸入法操作简便, 可减少患儿注射过程的痛苦。

1.4 小儿支气管哮喘

小儿支气管哮喘主要是因环境影响, 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和嗜酸粒细胞等被激活, 释放组胺、白细胞介素、白三烯等炎症活性递质, 引起支气管痉挛和哮喘, 多发生于夜间或清晨, 临床表现为喘息、气急、胸闷等。临床上多使用糖皮质激素以及β受体激动剂通过解痉、抗炎和抗过敏等手段治疗[17]。对糖皮质激素的使用剂量临床有不同观点, 耿立建[18]和盖壮健[19]均采用高低剂量的布地奈德进行对比研究, 结果在临床症状、体征改善程度以及改善时间等, 雾化时以1.0 mg布地奈德混悬液的剂量, 效果比较明显, 不良反应小。杨建军[20]使用布地奈德联合沙丁胺醇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 总有效率为83.33%, 高于对照组的52.38%, 不良反应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 小儿雾化吸入的护理措施

2.1 雾化吸入前护理

在雾化吸入前, 患儿及家属均有紧张、恐惧的情绪, 患儿甚至出现反抗行为[21]。因此, 为患儿提供舒适、温馨的治疗环境, 与患儿及家属进行有效沟通, 仔细讲解雾化吸入的目的、工作原理及注意事项, 缓解患儿及家属恐惧心理, 取得家属的支持和患儿的信任及主动配合。雾化室内配备有播放患儿喜欢的动画片或音乐, 提供必要的玩具, 以分散患儿的注意力, 而积极配合治疗[22]。

2.2 雾化吸入时体位选择

小儿的膈肌处于较高的位置, 治疗时仰卧不利于雾化吸入, 甚至可出现呼吸困难现象。临床上一般建议采用坐位或半坐卧位, 能使膈肌位置下移, 肺能自由、充分地扩张, 气体交换量增大, 雾化过程中随时协助患儿调整体位, 保持舒适状态[23]。

2.3 雾化吸入中的护理

雾化吸入时应保持呼吸道通畅才能充分吸入药物, 选择合适的无堵塞的面罩。雾化量从小到大调整, 选择适中的雾化量, 如雾化量过大, 可摘下面罩使之与患儿面颊保持一定的距离, 并充分吸入药物。对于年龄大和主动配合的患儿, 鼓励其缓慢深吸气, 以便充分吸入药物, 提高疗效;其他患儿行自然吸气治疗。护理人员给予患儿更多的鼓励和安慰, 并正确指导患儿吸气的方法, 患儿有咳嗽或其他不适时, 应叩背排痰或采取措施及时处理[24]。雾化吸入过程中因患儿哭闹或出现强烈咳嗽时, 应立即停止吸气, 采取相应措施, 待患儿情绪或症状缓解后择机再继续吸气。

2.4 雾化吸入后的护理

雾化吸入完成后, 及时观察患儿的反应, 指导患儿漱口, 清洁口腔, 并用湿毛巾擦净口鼻的水雾, 减少药物的刺激[25]。鼓励患儿有效咳嗽, 给予叩背, 排出痰液。最后要对雾化器等进行严格消毒, 防止患儿之间的交叉感染。

3 小结

综上所述, 雾化吸入因具有操作简便、用药少、局部血药浓度高、起效快和不良反应小等优势, 现已广泛应用于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中。随着更多的雾化药物投入使用, 以及采用更优质的护理手段, 解决雾化吸入治疗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其必将在临床上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摘要:近年来, 雾化吸入广泛应用于小儿呼吸系统疾病, 护理质量不断提升。本文通过参阅近年来的相关文献, 对临床上雾化吸入应用及护理进行分析、综合以及归纳, 综述雾化吸入在治疗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的应用及护理概况, 为雾化吸入在治疗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的应用和护理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从而使之在临床上发挥更为广泛的作用。

小儿神经系统疾病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选自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在哈尔滨市儿童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93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参考文献[4]急性病毒性脑炎、化脓性脑膜炎及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标准分为:急性病毒性脑炎组40例, 男23例, 女17例, 年龄 (4.69±3.01) 岁;化脓性脑膜炎组40例, 男28例, 女12例, 年龄 (4.18±2.99) 岁;结核性脑膜炎13例, 男5例, 女8例, 年龄 (4.32±3.17) 岁;对照组40例, 男22例, 女18例, 年龄 (5.26±3.56) 岁, 要求为神经系统非感染性疾病的同期住院患儿。以上各组性别、年龄无统计学差异。

1.2 方法

(1) 标本采集:所有受试者均于入院后24~48h行腰椎穿刺术, 均在无菌、密封条件下采集脑脊液1-2m L, 在-20℃冰箱保存待测。 (2) NSE及IGF-I的含量测定:采用放射性免疫分析法, 应用FJ—2008 PSγ免疫计数器检测, 按免疫放射分析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 (IGF-I为天津九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 NSE为北京原子高科有限责任公司生产) , 从标准曲线上得出NSE及IGF-I的含量 (ng/m L) 。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两样本均数之间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4组患儿CSF中NSE测定值及比较见表1。

(1) 三观察组NSE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均差异显著, 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2) 三观察组间NSE含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4组患儿CSF中IGF-I测定值及比较见表2。

(1) 三观察组IGF-I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均差异显著, 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2) 三观察组间IGF-I含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三观察组间NSE与IGF-I测定值无相关性。

3 讨论

NSE是含有γ亚基的烯醇化酶, 它为神经组织所特有, 主要分布于中枢神经元的胞体、轴突和树突的胞质中。若神经元发生损伤, 则NSE就释放到CSF中, CSF中NSE即明显增高[5,6,7]。NSE作为神经元特异性损伤的敏感性标志物, 已被国内外学者公认。有研究表明:病毒性脑炎时脑脊液中NSE含量升高是因为病毒依靠细胞的胞饮作用穿透神经元细胞造成对神经元的直接侵犯, 导致细胞的损伤, 从而释放NSE。脑膜炎NSE升高, 其原因是大量的炎性渗出物覆盖于脑膜表面, 炎症渗出物经常穿透脑膜和室管膜, 侵入下面的脑实质, 脑细胞水肿、变性引起的神经元NSE渗出[8]。本研究结果表明: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CSF中, NSE的含量依次为:化脑组>结脑组>病脑组>对照组, 与国内孙昭辉[9]等报告基本相一致。可能与细菌感染引起脑组织损伤较重有关。

IGF-I能是脑内层细胞、轴突、树突生长中必须的因子, 可调节神经细胞的生长和分化, 对维持脑的正常功能起着重要作用。IGF-Ι有助于神经细胞受损后的功能恢复, 现已被确认为是一种神经营养因子, 在神经系统有重要的营养保护作用。研究表明IGF-I对神经的保护机制可能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抑制神经细胞凋亡:增加Bcl-2的表达抑制凋亡。 (2) 调节离子通道活性:增强L型钙通道活性。 (3) 抑制No毒性。 (4) 调节脑的糖代谢[10]。本研究结果表明:在CSF中, IGF-I的含量依次为:结脑组>化脑组>病脑组>对照组。可能由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时脑组织损伤同时, 也正在进行修复。

本研究表明:CNS感染患儿, CSF中NSE与IGF-I均明显增高, 说明CNS感染时检测脑脊液中NSE可以体现神经细胞损伤, IGF-Ι含量变化与神经细胞修复有关, 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 检测中枢神经系统 (CNS) 感染患儿脑脊液 (CSF) 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NSE) 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 (IGF-I) 的含量变化, 并分析二者在神经细胞损伤与修复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在哈尔滨市儿童医院诊断的化脓性脑膜炎患儿40例、病毒性脑炎患儿40例、结核性脑膜炎患儿13例、以中枢神经系统非感染性疾病的40例患儿作为对照组。CSF中NSE与IGF-I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结果 三观察组NSE、IGF-I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均差异显著, 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三观察组间NSE及IGF-I含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CNS感染患儿, CSF中NSE与IGF-I均明显增高, 说明CNS感染时检测脑脊液中NSE和IGF-Ι含量变化, 可以体现神经细胞损伤与修复的关系, 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小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参考文献

[1]张巧俊, 张茹, 魏格玲, 等.急性脑卒中患者血浆及脑脊液内皮素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含量变化的研究[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2003, 16 (2) :94-96.

[2]梁柯.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 2000, 6 (5) :193.

[3]韩彩萍, 胡长林.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神经保护作用[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 2005, 13 (1) :46-47.

[4]杨锡强, 易著文.儿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253-464.

[5]Woertgen C, Rothoerl KD, Brawanski A.Nenron speeific enosaleserum levels after critical impact injury in the rat[J].J Neurotrauma, 2001, 18 (5) :569.

[6]HermannM, Jost S, Kutz S, et al.Temporal profile of release ofneurobiochemicalmarks of brain damage after brain injury isassociated with intracranial pathology as demonstrated in cranialcomputerized tomography1[J].J Neurotrauma, 2000, 17 (2) :113.

[7]陈芳, 刘振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在小儿病毒性脑膜炎临床诊断中的意义[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5, 22 (5) :688.

[8]陈松深, 邱浩强, 彭福华.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在颅内感染患者含量变化的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 2008, 3 (23) :52.

[9]孙昭辉, 张秀芳, 侯庆宝, 等.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对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诊断价值的研究[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3, 26 (2) :122.

吸烟与某些小儿疾病关系的探讨 第8篇

1 吸烟对胎儿生长的影响及机制

烟中的有毒成分经胎盘传递到羊水和胎儿血液中, 这种有毒成分可使胎儿生长缓慢, 并易发早产而至出生体重降低。研究证明:吸烟者对胎儿生长发育影响的危害性较非吸烟者高, 切年龄越大的吸烟者对胎儿生长发育的危害系性越大。其机制可能与子宫部分血管收缩导致子宫胎盘血流减小有关, 也可能与长期吸烟伴有慢性血管疾病有关。

2 母亲吸烟与婴儿猝死综合征 (SIDS) 的关系

婴儿SIDS的发病与母亲在妊娠期间吸烟有关, 然而婴儿被动吸烟与SIDS之间的内在关系尚不清楚。通过10 0例出生婴儿和6 0例死婴研究提示, 死于SIDS患儿组中母亲吸烟的人数明显高于生存组。这些研究提示宫内和宫外尼古丁类毒物均可增加发生SIDS的危险性, 故应鼓励孕妇和有孩子的家庭戒烟。

3 被动吸烟与呼吸道症状及儿童期哮喘的关系

儿童期呼吸道症状和呼吸功能的改变与父母吸烟有密切关系, 国内研究报道, 通过114例母亲吸烟、被动吸烟的儿童与60例母亲无吸烟史或被动吸烟史的儿童对照3组比较分析表明, 吸烟和被动吸烟的儿童其细胞免疫 (CD3、CD4、CD8及CD4/CD8) 及体液免疫 (IgG、IgA、IgM) 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 (P<0.019) , 尤以被动吸烟组更低。导致儿童哮喘的发病率也明显增高。对0-3岁小儿进行了研究, 认为母亲吸烟与儿童期哮喘的发作、流行、发病年龄均有关系, 认为哮喘发病率的增高及发病年龄偏低均与母亲吸烟有关。该研究提示应停止在家中吸烟, 特别是妊娠期和孩子小于3岁时。关于母亲吸烟可导致儿童期哮喘流行增高的机制目前还不清楚。一些研究显示, 婴儿处于被动吸烟时血清IgE水平增高, 花粉皮试阳性率更高, 发生呼吸道疾病的年龄要比非吸烟环境中小儿发病年龄更早一些。而且妊娠期吸烟的母亲所生子女发生过敏性疾病的危险性较妊娠期非吸烟母亲所生子女增高2倍以上。在另一些研究中显示, 即使父母均无过敏性疾病史, 母亲孕期吸烟者其小儿在出生后18个月内发生哮喘、湿疹、荨麻疹或食物过敏的危险性要较母亲孕期未吸烟之同龄儿高出4倍。

虽然被动吸烟要比主动吸烟危险性小, 但多数人受被动吸烟的损害要较周围其它有害因子如煤烟、粉尘、汽车尾气等的损害大得多。美国儿科科学委员会认为被动吸烟是周围环境因素中导致小儿早期哮喘的最重要因素。该委员会建议医生在接诊慢性或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患儿时必须常规询问父母亲有无吸烟习惯, 而且建议父母应戒烟。

4 被动吸烟与癌症

母亲孕期主、被动吸烟均可增加胎儿发生癌症的危险性, 。有些研究提示, 母亲在妊娠前3个月内吸烟, 其小儿患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和淋巴瘤的危险性增加3倍以上。

5 母亲吸烟与小儿行为问题的关系

通过100例年龄在5-8岁小儿行为的研究, 小儿行为问题与母亲吸烟有着密切的关系。母亲吸烟的儿童性格孤僻, 忧虑, 多动, 易冲动, 胆怯等都较母亲未吸烟的儿童明显增多。而且小儿行为障碍的严重程度随其母亲每日吸烟数量的增加而增大。

帮你认识小儿出疹性疾病 第9篇

首先从发病的年龄来说,麻疹、风痧容易发生在半岁至4岁的婴幼儿身上,丹痧则与6、7岁甚至更大一些的孩子有关。奶麻因为大部分发生在1岁以内的还在吃奶的婴儿身上,所以称作奶麻。药疹呢,则没有年龄特征,不管什么年龄段都会发生。

接下来,让我们再看看它们的临床特征,麻疹、风痧,丹痧、奶麻这网种出疹性疾病,都有发热的症状,只不过麻疹、奶麻一般是发热3~4天后出疹,而风痧、丹痧发热半天至1天就出疹,且同样具有发热症状,麻疹、风痧、丹痧在出疹的时候,热度会更高,但奶麻则是在热退后出疹,仅仅这一点就可以初步区别它们了。

除了发热、出疹外,每种出疹性疾病还各自有其特殊的体征,麻疹在发热3~4天后,疹子还没有出现的时候,口腔颊粘膜靠近臼齿的地方可以见到白色粟粒疹,也就是医学上所称的麻疹粘膜斑,这是麻疹早期诊断的特殊体征,只不过近几年来,绝大多数孩子由于接种了麻疹减毒活疫苗,麻疹粘膜斑已经很少见到了。细心的妈妈可以在出风痧孩子的后脑勺摸到大小不一的结节,也就是通常医学上所称的枕部淋巴结肿大。奶麻的孩子特殊体征不明显,但也有一些孩子在出诊前,可见到前囟门隆起,这可是容易和颅内感染相混淆的症状,应注意区别。患丹痧的孩子咽喉都是又红又肿,疼痛难忍,吞咽困难,正是由于这个特殊体征,丹痧又俗称烂喉丹痧。

即使同样是出疹子,它们之间也有区别,麻疹、风痧、奶麻的皮疹颜色鲜红,疹与疹之间可以见到健康的皮肤,麻疹出疹有一定的规律,先从耳后发际开始,继而头面、胸腹、四肢,直至手足心也见到皮疹。风痧、奶麻虽然没有一定的规律,但头面、全身都可以见到疹子。而丹痧的皮疹则是猩红色的,疹与疹之间皮肤的颜色呈潮红色,这种形态的皮疹医学上又称作弥漫性皮疹,与前三种皮疹不同的是丹痧头面颜色潮红,但没有皮疹,口唇周围颜色苍白,这就是所谓的“环口苍白圈”。

药疹虽然也出皮疹,但与以上疾病不同,它是对某些药物,如磺胺类药过敏而发生的反应,一般不发热或有低热,皮疹没有一定的形态,也没有一定的出疹规律,诊断药疹的依据主要靠用药史。

通过以上的介绍,我想读者一定初步认识出疹性疾病了吧。

小儿泌尿系疾病348例临床分析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2010年和2012年我院收治的小儿泌尿系疾病348例, 2010年收治小儿泌尿系疾病150例, 其中男90例, 女60例;年龄2个月~12岁, 中位年龄是6.5岁。2012年收治小儿泌尿系疾病198例, 其中男120例, 女78例;年龄2个月~12岁, 中位年龄7.1岁。

1.2 方法

348例患儿病种统计依据为患者出院第一诊断结果, 诊断标准为临床肾脏病相关诊断标准, 统计分析2010年和2012年小儿泌尿系疾病种类和数量。

2 结果

2.1 348例小儿泌尿系疾病类型和组成统计结果

根据实验统计结果, 肾小球疾病为主要小儿泌尿系疾病种类, 2010年和2012年病发率分别为34.0%和68.7%, 见表1。

2.2 肾小球疾病类型和组成

肾小球疾病主要类型为肾病综合征、孤立性血尿以及急性肾小球肾炎, 2010年在肾小球疾病病发中分别为34.7% (52/150) 、23.3% (35/150) 、22.7% (34/150) , 2012年在肾小球疾病病发中分别是33.8% (67/198) 、27.2% (54/198) 、6.1% (12/198) 。2012年肾小球疾病患者中紫癜性肾炎病发率迅速上升, 由2010年的10.5%上升至26.0%。

2.3 以血尿待查入院疾病类型和组成

以血尿待查入院主要疾病种类为孤立性血尿、高钙尿症、泌尿道结石, 2010年在以血尿待查入院病发群体中占比分别是55.3% (83/150) 、26.7% (40/150) 、6.0% (9/150) , 2012年在以血尿待查入院病发群体中占比分别是54.0% (107/198) 、28.3% (56/198) 、3.0% (6/198) 。2012年左肾静脉受压综合征出现上升趋势, 占比4.2%。

3 讨论

根据试验统计结果, 小儿泌尿系疾病患者在2010年和2012年出现上升趋势, 但是患儿年龄和性别无明显变化。

住院疾病中, 肾小球疾病排首位, 2010年比例为34%, 2012年比例上升至68.7%, 位居后两位的分别是特高钙尿症和泌尿系感染两类疾病, 比例约为10%。另外, 2010年和2012年患者诊断结果中也出现尿道结石、左肾静脉受压综合征、肾小管酸中毒、肾功能衰竭以及溶血尿毒综合征等疾病类型。

肾小球疾病中首位组成疾病种类为肾病综合征, 2010年和2012年比重基本持平, 均在肾小球疾病中占比1/3左右, 在全部小儿泌尿系疾病住院数中占比1/4左右, 但是患者人数出现上升。2010年和2012年相比较, 急性肾小球肾炎在肾小球疾病中比重迅速下降, 由22.7%下降至6.1%。这与我国基层医疗条件普遍改善, 且急性肾小球肾炎基层治疗效果明显提高有关[2];细菌感染性疾病发生显著减少[3];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健康教育知识的大量普及等有关。

2012年肾小球疾病患者中紫癜性肾炎病发率迅速上升, 由2010年的10.5%上升至26.0%。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目前随着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 紫癜性肾炎的预防越来越受到重视, 因而主动到医院检查就诊、进行尿常规检查, 因而及早诊断人数增多, 另外目前过敏性紫癜患者较多, 这也导致了紫癜性肾炎病发率的迅速上升。过敏性紫癜并发症中紫癜性肾炎病情最为严重, 对于患者的健康损伤最大, 因而需要进一步加大对紫癜性肾炎的社会宣传, 做到及早诊断, 及早治疗。

另外, 根据调查分析, 348例小儿泌尿系疾病患者中很大比例患者以血尿待查入院, 2010年和2012年分别有132例和169例患者以血尿待查入院, 其中主要疾病种类为孤立性血尿、高钙尿症、泌尿道结石。

摘要:目的 探讨小儿泌尿系疾病病发趋势。方法 选取2010年和2012年收治的小儿泌尿系疾病患者348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肾小球疾病为主要小儿泌尿系疾病种类, 2010年和2012年病发率分别为34.0%和68.7%;肾小球疾病主要类型为肾病综合征、孤立性血尿以及急性肾小球肾炎, 2010年分别为34.5%、23.2%、22.7%, 2012年比重是33.9%、27.5%、6.1%;以血尿待查入院主要疾病种类为孤立性血尿、高钙尿症、泌尿道结石。结论明确小儿泌尿系疾病主要病发趋势, 对于社会范围内小儿泌尿系疾病知识的宣传、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泌尿性疾病, 儿童,肾小球疾病,血尿

参考文献

[1] 樊成.小儿泌尿系感染78例临床分析[J].医学信息, 2013, 13 (2) :164.

[2] 岑琴.小儿泌尿系感染104例临床分析[J].现代临床医学, 2012, 38 (1) :47-48.

上一篇:高考政治命题下一篇:管理会计的春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