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控制的影响因素

2024-07-09

血糖控制的影响因素(精选9篇)

血糖控制的影响因素 第1篇

关键词:社区糖尿病,血糖控制,影响因素

作为一种全球对公共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疾病, 糖尿病已经成为致残、致死以及医疗的开支增加的原因, 不仅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 同时也对家庭和社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负担[1]。为了观察社区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与影响因素 , 该研究于2011年6月—2012年6月期间随机选取的该社区10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观察患者的文化程度以及糖尿病病程与血糖控制水平之间的关系。现将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2011年6月—2012年6月间随机选取的该社区10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48例男性患者, 52例女性患者, 其年龄在50~82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64.3±2.5) 岁, 该组患者病程范围为1~6年, 其平均病程为 (3.1±0.9) 年。

1.2 方 法

1.2.1调查方法制定社区糖尿病患者一般情况问卷 , 其内容包括 :患者社会人口学基本内容、健康状况、慢性病史、医疗保健、生活方式、血糖监测情况。并采用门诊就诊以及面对面的方式进行调查, 并收集数据。

1.2.2血糖控制标准[2]血糖控制理想 :FPG控制在4.1~6.1 mmol/L之间;血糖控制良好:FPG控制在6.1~7.0 mmol/L之间;血糖控制不良:FPG在7.0 mmol/L以上。血糖控制正常即为控制理想与控制良好之和。

1.3 统计方法

全部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使用百分比 (%) 表示计数资料, 采用 (R * C) 表的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文 化 程 度与 血糖 控制 水平 之 间 的关 系

在100例社区糖尿 病患者中 , 血糖控制不良患者有51例, 而血糖控制正常有49例。结果显示, 血糖控制不良患者中, 大专文化程度以下患者有36例, 而血糖控制正常患者中, 大专文化程度以下患者有15例。大专文化程度以下患者发生血糖异常百分比为70.59%, 大专文化程度以上患者发生血糖异常百分比为30.61%, 大专文化程度以下患者更容易血糖控制不良 (P<0.05) , 其结果详见表1。

2.2 病 程 与 血糖 控制 水平 之 间 的关 系

在100例社区糖尿病患者中, 血糖控制不良患者有51例, 而血糖控制正常有49例。结果显示, 血糖控制不良患者中, 患病3年以上患者有38例, 而血糖控制正常患者中, 患病3年以上患者有14例。患病3年以上患者血糖控制不良的百分比为73.07%, 患病3年以下患者血糖控制不良的百分比为27.08%, 患病3年以上患者更容易血糖控制不良 (P<0.05) 。其结果详见表2。

3 讨论

临床研究结果表明, 糖尿病产生的主要危害多来源于其慢性并发症, 而防治糖尿病并发症的关键是对血糖进行控制, 将其维持在正常水平范围对糖尿病患者并发症 (主要包括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以及大血管病变) 的减缓或减少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3]。

该研究结果表明, 社区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时危险因素包括 :1大专文化程度以下;2患病3年以上等。由此对疾病进行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 及采取早期的干预措施, 可预防疾病并发症的发生, 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韩晓菲, 田慧, 邵迎红, 等.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的观察[J].中国糖尿病杂志, 2013, 21 (5) :436-438.

[2]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2010年版) [J].中国糖尿病杂志, 2012, 20 (1) :S1-S36.

哪些因素影响食物的血糖指数 第2篇

等量食物对血糖的影响不尽相同

大家可能知道使用食物交换份来控制饮食,但这种方法只注意到化学上的碳水化合物和能量相当,没有考虑到等量碳水化合物的不同类型以及其他食物成分对血糖的影响。比如说,25克大米和25克面粉可等量交换,但是大家用25克大米蒸米饭,25克面粉做面食后食用,血糖可相差甚远;同时,即使等量的大米或面粉使用不同的烹饪方法,对血糖的影响也不尽相同。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这就需要血糖指数来解释了。以下我们来了解一下血糖指数。

低血糖指数食物对血糖影响小

血糖指数(GI)就是含50克碳水化合物实验食物的血糖应答曲线下面积,与等量碳水化合物标准参考物和血糖应答之比。这样说大家可能难以理解。简单地说,血糖指数就是各种食物与葡萄糖升糖能力和速度的比较。以葡萄糖升糖能力为100,比葡萄糖升糖快和高的,就大于100,反之,则小于100。我们把食物分为三种:高血糖指数食物(GI>70),中血糖指数食物(55<GI<70),低血糖指数食物(GI< 55)。这样不难看出,如果是同等能量的食物,我们选择低血糖指数的食物,则对血糖的影响更小。

影响血糖指数的因素有哪些

临床中很多患者反映,今天没有多吃啊,怎么血糖这么高?大家有没有仔细想过,是不是烹饪方法和平时不一样呢?比如说吃面条,同样热量的面条,如果是干的细面条,血糖指数为41;换另外一种湿面条的话,血糖指数为81,截然不同。

那么,哪些因素影响食物的血糖指数呢?根据临床经验,总结如下:

1.食物的糊化程度:生淀粉是以紧密的小颗粒聚集在一起的,在水分和热的作用下,这些小颗粒会膨胀甚至分解。糊化后的食物极易被消化、吸收,引起血糖升高。

2.食物颗粒大小:食物的颗粒越小越易被吸收。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吃面会比吃整粒的小麦后血糖高。

3.膳食纤维:纤维素是不能被人体所吸收的,但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却是有着低血糖指数的。因为膳食纤维可以作为物理屏障降低消化率,从而使食物GI降低。因此,当谷类和全麦经过精加工后,纤维含量减少,GI升高。还有其他一些因素也可以影响血糖指数,所以粗粮比细粮好。

“糖友”可能会问,那是不是低血糖指数的食物可以“为所欲为”地享用呢?答案是“不!”即使是低血糖指数的食物,食用多了也会升高血糖。

所以,掌握饮食的技巧,糖尿病患者也可轻松地享受生活。

(编辑/韩东梅)

血糖控制的影响因素 第3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4年,按照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要求,奉贤区启动社区DM防治工作,截止2011年12月,全区已建档管理DM患者9 563人。本次研究对象来源于2010年前在奉贤区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档管理,并纳入上海市社区DM管理软件监测的2型DM患者,剔除死亡、失访者。2型DM患者诊断均符合1999 年WHO的DM诊断标准。采用单纯随机抽样的方法,从DM库里抽取200名患者,最后回收匹配的有效问卷和血样193份。

1.2 方法

问卷调查内容包括患者社会人口学特征、疾病状态、DM诊疗情况、自我管理行为。体格检查包括血压、身高、体重、腰围及臀围。实验室检测包括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问卷调查由调查员采用面对面方式直接询问患者。实验室检测由区古华医院检验科完成。根据美国DM协会的血糖控制目标值HbA1c(< 7%),将被调查者分为血糖控制组和血糖控制不良组进行比较分析。

1.3 相关标准

2 型DM控制达标评估标准分别采用2007 年中华医学会DM协会(CDS)推荐的控制目标[3]和2010 年美国DM协会(ADA)推荐的控制目标[4]。CDS 控制目标:HbA1c <6.5%,收缩压(SBP)<130 mm Hg,舒张压(DBP)<80 mm Hg,TG < 1.5 mmol/L,HDL-C >1.0 mmol/L,LDL-C < 2.5 mmol/L。ADA 控制目标:HbA1c< 7.0%,SBP < 130 mm Hg,DBP < 80 mm Hg,TG < 1.7 mmol/L,HDL-C >1.0 mmol/L,LDL-C < 2.6 mmol/L。

1.4 统计方法

用EpiData 3.0建立数据库, 采用SPSS 15.0软件进行χ2检验、t检验和非条件logistic 回归分析。

2 结 果

2.1 一般情况

193例2型DM患者平均年龄为(64.46±8.14)岁,其中男性69人(35.75%),女性124人(64.25%)。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有126人(65.29%),其次是初中54人(27.98%)。DM平均病程(8.97±5.16) a,最长29 a。有DM家族史的67人,占34.72%。已确诊过大血管并发症的有14人(7.25%),确诊过微血管并发症的有21人(10.88%),高血压73人(37.82%),糖尿病足2人(1.04%),高血脂12人(6.22%)。

2.2 患者血糖、血压和血脂控制情况

193名患者HbA1c的平均值为(7.7±1.4)%,其中小于6.5%的47人(24.4%),小于7.0%的66人(34.2%)。按CDS标准,HbA1c、血压、和LDL-C都达标的患者有4人,占2.1%。按ADA标准,3者都达标的患者为4人,占2.1%,见表1。

2.3 血糖控制良好组和血糖控制不良组特征比较

2.3.1 血糖控制良好组和血糖控制不良组一般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的人均月收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000元以上月收入患者比例在控制良好组高于控制不良组(P<0.05)。两组性别、年龄及文化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2.3.2 血糖控制良好组和血糖控制不良组疾病状态比较

两组患者的病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控制不良组的病程比控制良好组长(P<0.01)。两组家族史、微血管及大血管并发症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3。

2.3.3 血糖控制良好组和血糖控制不良组诊疗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的用药及诊疗医院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0.35和4.85,P>0.05)。

2.3.4 血糖控制良好组和血糖控制不良组自我管理行为比较

控制良好组控制饮食和规律运动的比例高于控制不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糖监测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4。

2.3.5 血糖控制良好组和血糖控制不良组生化指标比较

控制良好组的FPG、SBP和 LDL-C均值均低于控制不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2.4 血糖控制的影响因素分析

以血糖控制与否为应变量,涉及患者一般情况、疾病状态、诊疗情况及自我管理行为4个方面的13个因素为应变量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影响血糖控制的可能因素是人均月收入低、病程长、有家族史和无规律运动,见表6。

注:CDS—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ADA—美国糖尿病协会。HbA1c—糖化血红蛋白;SBP—收缩压;DBP—舒张压;TG—甘油三酯; 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注:BMI—体重指数; WHR—腰臀比; FPG—空腹血糖;SBP—收缩压;DBP—舒张压;TG—甘油三酯; 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3 讨 论

血糖控制情况是影响DM患者预后最主要的因素,强化血糖控制能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高血糖是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加强对DM患者血糖水平的控制能有效降低患者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DM控制与并发症试验已证实血糖每降低10%,视网膜病变危险度降低43%~45%[5]。此次调查奉贤区193位2 型DM患者,24.4% 的患者HbA1c<6.5%,34.2%的患者HbA1c<7.0%,虽略高于上海市水平[6],但血糖控制现状不容乐观。调查还显示,按CDS标准或按ADA标准,HbA1c、血压、和LDL-C都达标的患者仅有4人,占2.1%。提醒应针对影响血糖水平的相关因素,采取措施,有效控制血糖水平。

研究证实,DM患者的血糖管理不仅依赖于医护人员的规范诊治,还与患者的个体生物学差异、行为等因素相关[7,8]。本次研究对奉贤区2型DM患者的血糖控制影响因素分析发现,影响血糖控制的可能因素是人均月收入低、病程长、有家族史和无规律运动。人均收入低可能会影响患者就诊医疗机构的选择和用药的依从性,从而对血糖控制有所影响。随着病程的延长,患者的胰岛细胞功能减退,会引起药物疗效逐渐下降。这与此次研究的结果随着病程的延长患者血糖控制差相一致。因此,对高血糖的治疗应依据病程分阶段进行,随着病程的延长,要适时调整药物,仍不能有效控制血糖的应及时使用胰岛素。由于运动能增加机体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糖、脂肪代谢,从而缓解胰岛素抵抗。因此,运动干预是延缓DM发展,防止并发症发生的有效手段,缺少规律运动会影响血糖控制。DM家族史作为遗传因素的标志之一,已被公认是2型DM的一个重要因素[9],此次研究也发现家族史是血糖控制的可能影响因素。另外,此次调查中,血糖控制组的饮食控制情况优于控制不良组,且有统计学意义,与相关报道相一致[10]。但多因素分析未发现饮食控制是血糖控制的影响因素,原因可能是DM患者的综合治疗中,饮食控制是所有患者本身比较注意的一点。此次调查也未发现使用胰岛素是血糖控制达标的影响因素,使用胰岛素的患者的血糖达标率低于使用口服降糖药患者,原因可能是使用胰岛素的患者本身是病情比较严重或血糖控制不良的患者。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影响DM患者血糖控制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我区2型DM患者的管理中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①加强教育。注重医护人员DM规范化诊治培训,尤其是我区很多患者直接在乡村医生那边配药,应加强乡村医生的专业知识培养。同时,提高患者自我管理的教育质量,运用形式多样,浅而易懂的教育方式,使患者真正掌握自我管理的方法。②重视DM非药物治疗手段。包括医疗行为(定期检查)干预、健康行为生活方式干预、心理干预、政策干预等,探索细化的干预措施,提高可操作性。③注重综合治疗。在降血糖治疗的同时,根据患者情况,结合降压、调脂、减重的治疗。

摘要:目的 评价上海市奉贤区社区管理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情况,了解血糖控制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和临床检查相结合的方法调查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并分析血糖控制影响因素。结果 193名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平均值为(7.7±1.4)%。根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协会(CDS)的控制目标,24.4%的患者HbA1c达标(<6.5%),根据ADA控制目标,34.2%的患者HbA1c达标(<7.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血糖控制效果的因素有人均月收入低、病程长、有家族史和无规律运动。结论 目前奉贤区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达标率较低,血糖控制受多种因素影响。

关键词:糖尿病,血糖控制,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胡传峰,李立明.2型糖尿病相关因素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江苏预防医学,2000,11(3):79-81.

[2]李锐,卢伟,贾伟平,等.上海市2型糖尿病患病情况现状调查[J].中华医学杂志,2006,86(24):1675-1680.

[3]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07年版)[J].中华医学杂志,2008,88(18):1227-1245.

[4]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Standards of medical care in diabe-tes2010[J].Diabetes Care,2010,33:S11-S61.

[5]The relationship of glycemie exposure(HbAlc)to the risk of developmentand progression of retinopathy in the Diabetes Control and Complication-sTrial[J].Diabetes,1995,44:968,983.

[6]杨群娣,李锐,阮晔,等.上海市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的影响因素分析[J].环境与职业医学,2010,27(6):333-336.

[7]荣文,蔡凌霜.糖尿病人血糖控制影响因素分析[J].社区医学杂志,2006,4(7):20-21.

[8]苏华林,孙彦文,黄俊,等.社区糖尿病人血糖控制及影响因素分析[J].疾病控制杂志,2006,10(2):148-150.

[9]Fontaine-Bisson B,Renstrom F,Rolandsson O,et al.Evaluating the dis-criminative power of multi-trait genetic risk scores for type 2 diabetes in anorthern Swedish population.Diabetologia,2010,53:2155-2162.

煤矿矿井通风安全控制中的影响因素 第4篇

本文介绍了矿井通风安全控制中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煤矿 矿井通风 安全生产 安全控制

煤炭是我国的第一能源,但是,矿井作业存在着不少隐患,例如瓦斯、煤尘、顶底板事故等等,做好矿井安全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由于通风不良造成局部瓦斯积聚,严重的可能会导致瓦斯煤尘爆炸等严重的安全事故。

血糖控制的影响因素 第5篇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血压控制 血糖控制 相互关系

【中图分类号】 R544【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7-8231(2011) 08-0740-02

2型糖尿病是一种以代谢异常为特征的症状,显著特点是慢性高血糖,并与眼睛、肾脏、心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等特异性的慢性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增高相关。2型糖尿病并发高血压的患病率及患病人数不断增加,高血压糖尿病并存对心、脑、肾损害的程度远大于单纯性糖尿病或单纯性高血压患者。近来有研究认为对于合并高血压的糖尿病病人,控制血压对于血糖的控制有良好的协同作用,但目前并未得到共识。本研究旨在进一步证实2型糖尿病病人血压控制与血糖、血脂方面的协同治疗作用,为糖尿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治疗策略。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本研究以2010年5月至2010年12月在本院住院的2型糖尿病的患者共73人进行分析,病程半年至20年,其中男31例,女42例,年龄40.1±7.8岁。糖尿病的诊断标准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1999)糖尿病诊断标准,并除外1型糖尿病及其它类型糖尿病。根据本地实际情况,以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测定结果8%做为临界点分为血糖控制尚可组(男性18人,女13人,年龄55.61±13.24岁)与血糖控制较差组(男性24人,女18人,年龄53.24±12.57岁)共两组。以上两组均不合并有肝、肾功能障碍,无甲亢等内分泌疾病,无感染、外伤等应激情况。

1.2方法

1.调查内容:采用统一设计的表格,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对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登记,内容包括患者的体重、血压、血糖、血脂、血尿酸、24小时尿微量白蛋白等。

2.生化指标:所有受试者空腹过夜,空腹及正常餐后2小时分别取静脉血,空腹血测定血糖、血脂、血尿酸,餐后血测定血糖,留取24小时尿液测定尿微量白蛋白。血糖用酶法测定(全自动生化仪)。

1.3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计数资料以(±s)表示,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处理,计数资料c2检验,计量资料两组间进行t检验。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血糖控制尚可组与血糖控制较差组间性别、年龄、体重的比较:血糖控制尚可组与血糖控制较差组间性别、年龄、体重比较无明显差异。

2.2血糖控制尚可组与血糖控制较差组间患者的特征:两组间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有明显区别(P<0.05)。而血脂、血尿酸则无明显差异。见表1。

2.3血糖控制尚可组与血糖控制较差组间患者的血压、血脂、24小时尿微量白蛋白的比较:血糖控制尚可组其收缩压、舒张压控制均好于血糖控制较差组,且血糖控制尚可组24小时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低于血糖控制较差组(P<0.05)。见表2。

3讨论

对于糖尿病的血糖控制,有利于减少或延缓糖尿病的多种慢性并发症,已为多个大型临床试验所证实。高血压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高血压显著增加了糖尿病患者的冠心病、卒中、视网膜病变和肾病的危险性。控制血压对糖尿病的治疗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寻找2型糖尿病病人在血糖、血压治疗上的协同作用,以利于病人代谢状态的全面控制。

糖尿病患者的高血压有其自身特征,包括容量扩张,盐敏感性增加,直立性低血压增加和白蛋白尿倾向增加。高血压和胰岛素抵抗以及和继发性高胰岛素血症关系已十分明确。在任何体重指数情况下,未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空腹和餐后胰岛素水平均高于正常血压对照者,且血浆胰岛素浓度和血压直接相关,根据这些结果,得出高血压是一种胰岛素抵抗状态的结论。2型糖尿病中微量白蛋白尿与胰岛素抵抗[1]、盐敏感性以及左心室肥厚相关[2]。收缩压升高是尿微量白蛋白进展的决定因素[3、4]。控制血糖及血压有助于减少尿微量白蛋白的排出。

从本组病人来看,血糖控制尚可组的血压控制及微量白蛋白尿的排出均好于血糖控制较差组。考虑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一、较好的血糖控制改善了胰岛素抵抗,因原发性高血压与胰岛素抵抗明显相关,胰岛素抵抗的改善也使患者的血压和微量白蛋白尿得到相对较好的控制。二、血糖控制较好的病人,其血脂亦相对控制较好,虽然本组病人未得到两组血脂在统计学上的意义,而血脂也是与血压有密切的相关性。三、从病人的角度来讲,也会存在患者文化程度以及对自己健康状况观注程度等的差异,一般来讲,文化程度较高、对自己健康比较观注的病人,往往对医嘱的依从性较好,更容易对自己的健康状况有比较全面的关注,所以亦对本组的数据有一定的影响。

参考文献

[1]Mcfarlane SI,Baneji M,Mackin P,Sowers JR.Insulin resistance and cardiowascular disease.J Clin Endocrinol Metab 2001;86:713-718.

[2]Mitchell TH,Nolan B,Henry M,et al.Microalbuminuria in patients with non-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 relates to nocturnal systolic blood pressure.Am J Med 1997;102:531-535.

[3]Mogensen CE. Microalbuminuria and hypertension with focus on type 2 diabetes.J Intern Med 2003;254:45-66.

快速血糖仪自测血糖的影响因素 第6篇

根据工作原理不同, 血糖仪主要有2种, 光化学法和电化学法。光化学法是测试血糖试条的吸光度的变化值, 其缺点是因血糖议上有一光电头, 探测头暴露在空气中, 很容易受到污染, 影响测试结果, 目前已基本不用。电化学法是测试血糖试条反应区的微电流, 目前市面上都为该类产品, 可以避免受污染, 误差小, 测量精确度高, 正常使用的情况下, 不需校准, 寿命长[1]。

从采血方式上分, 有2种: (1) 滴血式, 需要血样量多, 要将所采血样滴加到试条上, 血滴太多、太少, 或者位置不正确, 都影响测量值。 (2) 虹吸式, 根据虹吸原理, 试条自动吸取血样, 加样量自动控制, 不会因血量影响测量结果, 测试结果准确性高。大部分虹吸式均为电化学血糖仪。

影响血糖检测的因素

采血因素对血糖检测值的影响: (1) 采血前准备:采血前应清洁双手并保持干燥, 采用75%酒精消毒, 待酒精完全干后再进行采血样。用碘酒、碘伏等消毒[2], 消毒后采血部位未干, 均会影响测量值。 (2) 采血部位:采血的部位要选择末梢血液丰富, 方便采集的部位, 主要部位有手指、足址、耳垂, 避开疼痛敏感区进针。毕慧敏的研究提示[3], 无名指的血糖值更接近静脉血。禁止在静脉输液侧肢体采集血样。 (3) 采血方法:采血时要尽量采用自然流出法[4], 采血前让肢体下垂1~2 min。过度的按摩、挤压采血部位, 都会影响测量结果。

患者因素对血糖检测值的影响: (1) 患者对血糖监测的认识:患者对血糖相关知识的了解情况, 血糖监测在糖尿病治疗中的重要性认识, 家庭经济状况、年老体弱、怕麻烦、认为没必要等因素, 都会影响血糖监测。 (2) 疾病对血糖的影响:某些疾病会造成末梢血的血糖值出现变化, 如红细胞增多症、脱水, 低血压、休克等因红细胞压积增高, 末梢血的血糖值将明显低于静脉血。贫血, 血液黏度发生变化, 血液内细胞及成分含量异常, 如高甘油三酯血症、糖尿病高渗性昏迷等, 均会影响末梢血的血糖值[5]。 (3) 药物对血糖的影响:药物对血糖的影响非常复杂, 糖尿病患者往往同时服用多种药物, 有研究显示[6], 大量服用维生素C或食用含大量维生素C的食物, 会使测得的血糖值偏低。静脉输液时输液侧肢体的末梢血糖值也与静脉血有差异。 (4) 心理状态对血糖的影响:采血前应尽量保持安静状态, 各种原因引起的紧张、恐惧、焦虑等情绪, 都会引起交感神经兴奋, 引起血糖升高, 使检测值不能反映真实的血糖水平。

血糖仪、试纸对血糖检测值的影响: (1) 血糖仪因素:血糖仪未定期进行清洁、更换电池、校正, 都会影响测得的血糖结果, 血糖仪对环境温度、湿度也有一定的要求, 理想的环境温度, 血糖仪适宜温度10~40℃, 湿度20%~80%, 过高、过低以及湿度过大, 都会影响检测结果。 (2) 试纸因素:试纸的型号一定要与机器的型号相匹配;试纸应保持干燥, 存放在阴凉、避光的地方, 试纸的理想温度4~30℃;试纸应在有效期内使用, 开启后要及时旋紧, 避免污染、受潮;已拿出来的试纸不能再放回到瓶里。

社会环境对血糖检测值的影响: (1) 对糖尿病知识的认识程度:糖尿病的教育是糖尿病治疗的一项重要内容, 通过教育, 社会成员对糖尿病认识的普遍提高, 有利于社会、家庭更多支持糖尿病患者治疗;通过教育, 让患者充分认识到血糖监测的重要性, 提高患者监测血糖的积极性、依从性, 从而能够及时指导治疗, 提高糖尿病的治疗效果[7]。 (2) 血糖仪性能的差异:目前市面上快速血糖检测仪品牌繁多, 质量参次不齐, 购买时应选择品牌美誉度较高的产品, 初次测试前, 要认真阅读说明书, 准确校对仪器和试纸型号是否匹配, 以保证检测的准确性。

讨论

医务工作者应做好宣传教育, 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检测方法和测定前后的注意事项, 最大程度地减少影响因素, 以求得准确真实的血糖值, 为糖尿病的治疗提供更加科学的指导依据。

摘要:监测血糖是糖尿病治疗“五驾马车”之一, 随着糖尿病发病人数的逐年增多, 快速自测血糖仪得到患者的充分肯定。本文就其在家庭实际使用过程中存在的影响血糖因素作一综述, 以帮助患者正确掌握快速血糖仪自我检测血糖的方法, 提高自我监测血糖的准确性, 为糖尿病的治疗提供判断依据。

关键词:自测血糖,影响因素,快速血糖仪

参考文献

[1]赵天军, 何慧.手持式血糖测定仪的临床评价[J].中国现代医生, 2008, 46 (17) :112-113.

[2]司梅, 王惠琴.两种消毒剂对末梢血糖测定结果的对比研究[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9, 9 (29) :7092-7093.

[3]毕慧敏, 来桂英.快速血糖仪测定不同指端血糖值差异性研究[J].护理学杂志, 2004, 19 (9) :32.

[4]丁汀.糖尿病患者手指血糖测定结果影响因素的调查和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2) :558-559.

[5]李红.影响快速血糖检测法准确性的因素与对策[J].中华实用护理杂志, 2004, 30 (12) :15-16.

[6]杨媛魁, 王晓妹.维生素C对血糖检测结果的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08, 5 (13) :946.

血糖控制不稳定因素的探讨 第7篇

1 饮食因素

进食后,血液中的葡萄糖水平(即血糖水平)就会升高。因为不同食物中所含有的碳水化合物量是不尽相同的,因此在摄入不同的食物时,血糖水平升高的幅度也是不尽相同的。因此在糖尿病治疗中进行饮食控制,以助血糖的控制。主张以低脂肪、适量碳水化合物及高纤维素饮食,少吃甜味食品,如果饮食不合理就会造成血糖控制不稳定,饮食因素与血糖的高低有直接的关系。酒精可以降低血糖水平。在正常情况下,当人体血糖水平过低时,肝脏就会将所储存的糖元转换成为葡萄糖,以供人体所需,而酒精则有可能影响肝脏中肝糖元向葡萄糖的转换,因而使血糖水平突然大幅度下降。当然,糖尿病患者适量饮酒并不会带来任何严重后果,但是当您饮酒后,需要对您的血糖水平进行较为频繁的监测,以防止低血糖的发生。

2 适量运动

研究发现,葡萄糖不仅存在于血液中,也存在于肝脏及肌肉组织中。在肝脏及肌肉组织中,葡萄糖以糖元的形式进行储存,运动时肌肉组织需要利用糖元分解所产生的能量,会使肌肉组织中储存的糖元大量消耗,这将使肌肉组织从血液中摄取葡萄糖,以满足运动时身体对能量的需要,最终将使血糖水平降低。运动同样可以使肌肉以及其他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因此机体需要较少剂量的胰岛素,就可以达到显著降低血糖水平的作用,坚持规律的体育运动,即使吃得略微多一些,但机体所需要的胰岛素剂量不但不会增加,反而还会减少,并且适量运动还有助于减轻体重。但需要注意,在运动后,肌肉及肝脏组织中糖元的储存量显著减少,因而可以使运动所带来的降低血糖的作用持续数小时,因此需要在进行运动后,对血糖水平进行较为频繁的监测,以防止严重低血糖的发生。

3 疾病因素

当糖尿病患者出现其他疾病时,如感冒、感染、发烧、外伤、手术、严重精神创伤、呕吐以及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脑血管意外等,患者的血糖水平会有较大幅度的升高,这是因为在患其他疾病时,肝脏会产生较多的葡萄糖,以对付这些疾病给人体带来的消耗,此外,在此情况下,人体会分泌出许多拮抗胰岛素作用的激素,如肾上腺皮质激素、胰高血糖素等,应激反应使血糖水平升高。

4 药物因素

4.1 降糖药物应用不规范

4.1.1 口服降糖药物

目前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的口服降糖药物有五类,其分别是:磺脲类降糖药物、双胍类降糖药物、α-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和人工胰岛素。这些口服降糖药物的作用机制及作用部位各不相同,并且降低血糖程度也不尽一致,在治疗2型糖尿病时,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联合用药。

4.1.2 胰岛素用量不足

非糖尿病者摄取食物后,血糖水平会有一定程度升高,这将促使胰腺分泌胰岛素。胰岛素水平的升高将促进身体细胞利用葡萄糖。身体细胞利用葡萄糖后,将使血糖水平降低至正常范围。而糖尿病患者在注射胰岛素后,血糖水平同样会有降低,也是由于加强了身体细胞对葡萄糖的代谢利用。但用量不足使血糖水平没有下降至正常范围,高于正常水平,如果用量过大,则出现低血糖反应。

4.2 影响血糖的药物

4.2.1 避孕药

避孕药可以改变血液中激素水平,而这些激素水平的改变,则有可能影响血糖水平,此外某些使用避孕药的妇女有可能发展成为胰岛素抵抗。从另一方面讲,有些避孕药可以在整个月经周期中稳定地释放激素,从而使血糖水平有较大的波动。

4.2.2 其他药物

某些药物有可能影响血糖水平,使血糖水平升高,代谢控制程度变差。如烟酸、糖皮质激素、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能激动剂、噻嗪类利尿剂、大仑丁均会引起血糖的升高。

5 精神因素

精神因素对稳定血糖起着重要作用,处理不好会影响血糖稳定,影响糖尿病患者的康复,怎样才能保持良好的情绪,避免血糖波动呢?首先要面对现实,万事想得开,学会劝导自己,宽容别人;二是要有良好的家庭环境,家庭和睦,亲人关怀照顾,对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非常重要;三是注意随时调节心情,让自己心情舒畅,避免低落情绪。

6 生理现象

6.1 月经

妇女的月经周期可以使血液中雌激素以及孕激素水平发生周期性变化,因而在月经时,血糖水平将会发生显著变化。对400名女性糖尿病患者的调查发现,70%的妇女在来月经时,其血糖控制状况将变差,但是在不同的个体中,有些时侯血糖水平有可能升得过高,那么也许在另外一些时间,则又会降得过低。月经来临前如果血糖水平有升高的趋势,如下的措施有可能帮助维持稳定的血糖控制:活动量较平常多一些,这样有助于降低血糖;严格控制碳水化合物量,避免过多的碳水化合物摄入;;如果正在使用胰岛素,要求医生逐渐增加胰岛素剂量;与您的医生取得联系,以寻求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6.2 妊娠

使用胰岛素治疗的妇女在怀孕后,为了维持严格的血糖控制,所使用的胰岛素剂量往往会有较大程度的提高这时有些患者使用的胰岛素剂量很大。这种情况在妊娠的后3个月更为严重,这是因为,此时妊娠妇女某些激素的分泌水平提高,将使身体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即胰岛素抵抗程度加重。这些妊娠妇女在分娩完成后,血糖水平仍旧会有较大程度的波动,并且波动的幅度往往无法预料。这时您仍将需要胰岛素注射,并且这种治疗通常会延续到分娩后的第三周或者第四周。如果此时您感到较难控制血糖水平,请您与您的医生联系。

6.3 黎明现象

在每天黎明时,人体会分泌出多种激素,这些激素可以使您从睡眠中清醒过来,并且这些激素可作用在肝脏上,将肝脏中储存的葡萄糖释放出来,为开始一天的活动提供能量,并且这些激素会降低身体对胰岛素的反应。这一情况将会导致血糖水平在早晨4点至8点之间显著上升,临床将这种情况称为‘黎明现象’。黎明现象通常是导致清晨空腹血糖水平显著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如果每天早晨空腹血糖水平总是很高,请与医生取得联系,也许需要更改睡前胰岛素的用量,或许需要在凌晨3点起床,追加一次胰岛素注射,再或者在进早餐时吃得少一些,此外,增加早晨胰岛素用量,也是一种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6.4 性生活

从某种意义上讲,由于性生活需要身体的活动,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运动,因而性生活有可能降低血糖水平,如果正在使用胰岛素治疗,性生活结束后需要注意监测血糖水平。

6.5 排便

大便不畅也是影响血糖不稳定的因素之一。大部分糖尿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大便秘结。这是因为糖尿病本身可导致胃肠神经功能紊乱,胃肠动力减弱,引起便秘,高血糖也可直接造成胃肠病理损害,使肠壁增厚,肠腔扩张,肠道平滑肌张力降低,而引起便秘。所以糖尿病患者要特别注意自己的排便情况,不能3~5 d不排便不在乎,只有每天1~2次排便,才能使血糖控制。平时要多喝水,注意多食粗粮,新鲜蔬菜,同时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

综上所述,临床上影响血糖的各个因素是临床上血糖控制上的首要解决的问题,血糖控制与否是糖尿病治疗的成败关键,各种因素在每个患者身上表现不同,因此,要科学对待,理性解决,不能单一治疗,偏激思考,要综合考虑个中原因,抓住血糖控制不稳定的关键因素,才能使患者的血糖控制达标。

血糖控制的影响因素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4月至2014年5月期间在我院接诊50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 对其进行血糖检测, 对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在50例患者中, 男性患者31例, 女性患者19例, 年龄40~78岁, 平均年龄为 (62.29±1.73) 岁。50例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临床基本资料比较不存在明显差异 (P>0.05) , 不影响我院本次研究结果的准确性。

1.2 方法:

主要使用的仪器和设备有自动化分析仪、血清葡萄糖试剂盒, 在进行血液样本采集和检测的过程中, 要求检测人员全面熟悉仪器的使用方法, 根据仪器使用的具体要求进行试验操作, 将不同采集血液的时间点、血液放置时间点等进行详细的记录。最后对临床血糖检测结果进行分析, 研究血糖结果检测差异的影响因素, 找出糖尿病检测结果差异的原因。

1.3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中, 选择统计学软件SPSS15.0完成糖尿病患者临床数据的统计分析, 选择卡方χ2检验以率 (n/%) 形式表示计数资料, 选用t检验 (x-±s) , 以P<0.05为存在明显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不同采血时间的血糖检测结果情况对比:

统计学分析发现本组试验检测显示, 不同采血时间点直接影响血糖的检测结果, 如果患者早晨空腹时进行血糖检测, 其血糖值较低, 与中晚餐前血糖检测值比较, 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于任何年龄糖尿病患者, 其静脉输入糖尿病溶液时血糖检测值较高, 与其他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比较不同放置时间的血糖检测结果对比:

在血糖检测后, 在血液样本放置2 h内, 放置1 h内, 其血糖检测结果为 (5.04±1.12) mmol/L, 放置2 h内, 其血糖检测结果为 (4.95±1.21) mmol/L, 血液采集放置1 h的血糖检测值和2 h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血液放置4 h后, 其血糖检测为 (3.78±1.11) mmol/L, 与血液放置1 h后的血糖检测值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当前血液放置时间超过2 h后, 其血液中血氧的含量不断降低, 随着放置时间越来越长, 其血糖检测值越来越低。

3 讨论

糖尿病是在胰岛素分泌出现异常的情况下, 出现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如果患者长期处于高血糖、代谢紊乱等情况下, 全身组织器官将受到损害, 特别是眼、肾、心血管及神经系统[3]。严重者可引起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等急性并发症酮症酸中毒和高渗昏迷。主要的临床表现是多尿、多饮、多食、体质量下降。糖尿病属于慢性病, 其治疗周期长, 且药物依赖性较强, 往往给患者带来心理上的巨大压力, 另外多数药物都只是治标不治本, 患者容易失去治愈的信心, 从而影响治疗效果。近年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 糖尿病的发病概率呈现显著上升的趋势, 特别是老龄化进程的加快, 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数量逐渐增多[4]。糖尿病肾病患者不仅具有常规尿毒症的并发症, 还具有更多的并发症, 在本组试验中, 糖尿病肾病患者心功能不全、透析低血压、感染的发病率均高于非糖尿病肾病患者。

为了提高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 需要提高其血糖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本组试验中显示, 血液的采血时间和血液样本放置时间均对血糖检测结果产生直接的影响[5]。随着血液放置时间的延长, 其血糖的浓度不断降低, 由于采集的血液样本放置时间较长, 其会发生凝固现象, 使分离的血清越来越少, 在血清中, 红细胞的量逐渐减少。另外, 如果新鲜的血液未保存在体内, 使血液中的红细胞不断被杀灭, 最后使葡萄糖不能得到充分的发酵, 进而出现血糖检测结果差异的现象[6]。另外不仅放置时间影响血糖检测结果, 而且人体精神状态、心神代谢等活动均有一定的影响。因此, 要求在进行血标采集过程中, 需要对影响血糖含量检测结果的影响因素进行有效的控制, 如要求患者保持平静的心情, 注重体位和部位进行血样采集, 大大降低差异性的可能。

为了确保血糖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需要采取有效的处理策略。具体策略如下:①对血糖检测人员进行综合培训, 加强检测人员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方面的培训, 提高其临床检测操作水平, 使其认识到糖尿病检测结果的重要性, 同时, 提高检测人员的综合素质, 加强职业道德培训。②在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血糖检测时, 通常在早晨空腹检测, 此时血糖检测的准确性较高。③要注意采集血液时患者正确的体位和部位, 减少人为因素对血糖检测结果的影响, 避免一些客观因素。④建立完善的血糖检测评估体系。根据医院自身的实际情况, 建立相应的血糖检测评估体系, 血糖检测全过程由专门人员进行检查和控制, 确保检测结果科学、可靠, 进而提高医院糖尿病血糖常规检测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娅芳.血糖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处理对策[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4, 16 (3) :159-160.

[2]杨育芳.血液标本采集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及护理措施[J].中国实用医药, 2011, 20 (36) :207-208.

[3]彭海维, 方宗君, 杨容, 等.血标本放置时间和方式对9项生化指标检测结果的影响[J].中国全科医学, 2010, 16 (30) :1193-1195.

[4]王晋, 吴夏枫, 朱璇.血标本放置时间对血糖检验结果的影响[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13, 20 (6) :376-377.

[5]史殿志.标本溶血对生化检验结果影响及对策分析[A].中华高血压杂志社.全国高血压防治知识推广培训班暨健康血压中国行海南海口会论文综合刊[C].中华高血压杂志社, 2014:12-16.

血糖控制的影响因素 第9篇

【摘要】目的:观察急性脑出血床旁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的护理措施及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床旁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的急性脑出血患者86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接受综合护理,对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死亡率。结果: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3%,明显低于对照组3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无死亡病例,对照组有1例死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床旁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的急性脑出血患者进行围术期综合护理,可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急性脑出血;床旁;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围术期;综合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7-0120-01

急性脑出血具有较高的致死及致残率,且高血压人群的发病率远高于其他人群。急性脑出血患者常并发消化道出血及肺部感染,因此急性脑出血患者行床旁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后,接受恰当、合理的护理对患者术后恢复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现对围术期综合护理及常规护理在此类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措施及效果进行分析,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4月至2015年7月在我院接受床旁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的急性脑出血患者86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3例。实验组男27例,女16例;平均年龄(54.9±7.6)岁;伴有意识障碍13例;出血量平均(64.7±11.2)ml。对照组男25例,女18例;平均年龄(53.4±8.5)岁;伴有意识障碍15例;出血量平均(66.4±9.8)ml。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 常规药物治疗;控制血压,降颅内压;检查并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吸氧及给予营养物质;预防感染。

1.2.2 实验组实施综合护理 医护人员分配:护理人员统一培训并接受考核,护理操作统一规范化,考核不合格者不可参与护理工作;每位患者均有一名固定的责任护士并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如有困难及时寻求帮助;护理人员分组后由一名护士长及一名主治医师对其护理工作进行监督,明确赏罚制度。

术前护理:①患者入院后由其责任护士安排病房,并对患者的基本信息进行全面了解,测量血压、血糖、心率、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并作详细记录;插导尿管,重症患者可给予吸氧,定时吸痰保证呼吸畅通,预防坠积性肺炎;②责任护士参与医师查房及治疗方案的探讨,详细了解所管患者的病情,明确护理要求及注意事项,预防意外事件的发生; ③进行健康宣教,阐述病情、手术治疗的目的及优势,告知术后注意事项,对患者及家属的疑问耐心解答,消除其不安心理,让患者建立康复的信心;④检查各项仪器运行是否正常,清点手术用具及药品,如有缺损及时补充以保证手术顺利进行。

术后护理:①垫高患者头部,促进静脉回流;对术后眼睛无法完全闭合者,在其眼部涂抹抗生素,并覆盖清洁纱布;定时清理口腔,患者如张口呼吸,则将纱布用温水浸润后覆盖其口部,但不可过厚而影响患者呼吸;室内常通风,保持空气清洁;②应用疼痛反射或角膜反射评估患者的意识状态,如反射消失或迟钝则考虑颅内再次出血;绘制体温曲线图,体温升高则采取戴冰帽、冰敷、灌肠或输冰液等方式降温;鼻饲前要倒吸胃管引流胃液,确定胃管在胃体内后进行食物注射,记录胃液颜色,确定是否出现上消化道出血,鼻饲后注入适当果蔬汁确保无食物残留,预防吸入性肺炎。

康复护理:被动运动患者的各个关节,防止关节僵硬、挛缩;指导患者进行有节律的深吸气和呼气,促进肺部功能的恢复;如患者恢复良好可活动则协助患者进行坐位平衡、站立平衡或行走锻炼[5],促进身体机能的恢复。

延续护理:患者出院后,责任护士对其定期回访,时刻关注患者的预后情况。如患者出现不适症状,督促患者及时来院复诊,以防病情复发或恶化。

1.3 效果评价 分别统计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死亡人数,计算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死亡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数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值檢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有7例出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7.2%,(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无死亡病例,对照组有1例死亡,(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3讨论

床旁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具有创口小、操作简便、恢复快等优势。但急性脑出血患者术后常会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需要采取合理的护理措施以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

综合护理能够提供更加全面、优质的护理服务。对护士进行规范化培训,利于护理工作规范、安全、有效的进行。明确责任护士及赏罚制度能够使护士更具有责任心,护士长及主治医师的监督能够给予护理人员正确的指导,使护理工作更加顺利的进行。术前护理、术后护理及康复护理的实施,能够消除患者的心理负担,预防感染及减少并发症,减轻患者病痛,加快患者康复进程。

总之,与常规护理相比综合护理更具有临床应用价值,能大幅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许金梅.床旁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急性脑出血46例围术期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8,04:64-66.

[2]任丽芳.急性脑出血患者床旁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的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09:300.

[3]孙自杰,李健,王小渠,等.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急性脑出血的护理体会[J].华西医学,2009,08:2187-2189.

[4]李红梅.急性脑出血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的护理及出现问题的对策[J].中国卫生产业,2011,Z1:20.

[5]周俊.急性脑出血颅内血肿创清除术患者手术室护理安全分析[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5,13:220-221.

上一篇:股份制分配下一篇:人文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