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高职院校范文

2024-07-02

河北高职院校范文(精选12篇)

河北高职院校 第1篇

一、河北省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现状

从调查结果来看, 高职院校体育课的教材和项目设置以“三基”为主, 缺乏趣味性和吸引力, 导致多数学生对体育课失去了兴趣, 但对于高职院校的师生来说, 当务之急,要改变对体育课的认识, 更新教学观念, 大胆创新, 全面落实《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由下表可知:大一男生、女生在每周平均活动时间分别为6小时、3小时,加上体育课的时间90分钟,每周活动时间与教育部要求相比,男生几乎相当,女生偏低;大二男生、女生每周活动时间平均分别为4小时、2小时,加上体育课的时间90分钟,每周活动时间都偏低。从感觉上体育课吃力、认为通过大学体育可取得进步的人数来看,学生并非不喜欢上体育课,然而活动时间相对比较少,同时发现学生喜欢体育课但不上体育课的一种矛盾心情。针对这样的现状, 不利于从体育课角度来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 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对全面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不利。

教师是构成教学系统的一个重要的要素,在教学系统中起着主导作用。虽然拥有了一支素质较高、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基本上担负起本校的教学科研工作。但调查结果与高校体育师资评估体系指导大纲对比,当前仍存在不足之处。 (1) 教师的编制。教师的编制按照在校人数的多少,分班多少而定。为确保体育教学质量,课堂教学班人数以30人左右为宜。体育教师工作量周学时一般为10~12学时。实际班人数达到40~55人,实际工作量达到12~18学时。其原因:近几年来,各院校均扩大招生,体育教师人数与学生人数的增长不成比例,导致教师数量严重不足, 教师为教学任务和科研工作而疲劳不堪。 (2) 学历结构。我省地方高校现任体育师资队伍的学历水平严重偏低, 由调查结果可知;仅9人是近两年引进硕士研究生, 博士为零。甚至个别高校硕士为零, 本科学历占主要, 并且多数函授本科学历, 45%的教师没有进修过硕士研究生课程,但这些教师仍是这些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主力军。国家规定到2000年高校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以上人数要达到40%, 但实际情况与国家要求相比差距较大。

教学内容的选择首先以完成教学任务和目的为依据,充分体现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更应体现教材实效性、针对性和时代特征,从调查情况看,多数院校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三大球、田径、武术、健美操、乒乓球、舞蹈等项目,并且田径项目相对减少。但教学内容对体现实效性、针对性和时代特征不太充分。主要体现在:一是竞技运动项目的内容比较多,健身娱乐项目相对比较少;二是从满足学生兴趣爱好、个性发展角度来看,体现时代气息的运动,如网球、游泳、羽毛球等项目开设比较少。

二、改进河北省高职体育教学的对策

第一,转变思想观念,明确教学目标。高职院校体育改革是创新的过程,转变观念才能使其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高职体育教育的改革应树立“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思想观念,以实施素质教育为目的,以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培养其终身体育的意识为目标。

第二,修订教学大纲,调整教材内容。根据新的教学目标,从高职院校的实际师资、课时及教学条件等出发,对原有的体育课程大纲进行改革、修订、打破过去以竞技项目为主要教材的格局,安排切合实际的课程,使其在教学实践中体现出实用性、科学性、实效性及趣味性。

第三,调整学历结构。长期以来, 高职院校体育师资队伍以本科学历为主, 目前高校具有硕士学位不及10%。为尽快改变这种落后状况, 学校应加大现有教学人员的学历培养力度, 鼓励脱产进修、攻读博士、硕士学位。学校要用好编制, 有针对性地出台优惠政策, 广招人才。这样长期困扰高校体育教师的学位问题可在近三五年内解决。

第四,利用理论课教学和传播媒体系统对体育健身功能的宣传, 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健康的身体是人才的先决条件, 是一切的根本,参加体育锻炼是保持身心健康的最有效的手段, 从而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高职院校应进行体育教材改革,适应不同专业需要,加强娱乐性,让教材对学生的体育锻炼起到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金钦昌.学校体育学[J].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312-315.

[2]瓮惠根.浙江省高职院校学生体育学习特征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5, 7:87-89.

[3]施伟忠.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学改革探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5, 8:51-54.

河北高职院校 第2篇

郑建辉1 陈金2

(河北联合大学迁安学院 河北,迁安 064400)

*摘 要:高职院校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既是实现高校毕业生人生价值、社会价值的基本途径,也是高职院校特色办学的生命力所在。高职毕业生要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关键在于破解就业障碍。本文以“县校合作”的视角从国家政策、社会保障、学校办学定位、毕业生就业观念等方面对影响高职毕业生在县域企业等单位就业障碍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了相应解困对策。

关键字: 县校合作 高职院校 毕业生 就业障碍 中图分类号:G719.20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2013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99万人,2014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727万,加上往届未就业的大学生,2014年堪称史上“更难就业年”,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同样,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就业满意度不高、毕业就失业的危机。例如:更多的高职院校毕业生“被就业”,频繁跳槽或待业,不断被加入“蚁族”和“啃老族”的大军,然而,另一方面却出现了用人单位特别是县域企业等用人单位招不到称职人才的现象。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和县域用人单位招录人才难,反映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与县域经济发展社会需求的悖论现象,其实质是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障碍问题。以“县校合作”的视角破解就业障碍是开拓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空间的有效途径,是保障高职院校毕业生顺利、高质量就业的关键,也是社会安全的首要问题。因此,探讨“县校合作”模式下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障碍及对策极其重要。

一、研究“县校合作”模式下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障碍的意义

所谓“县校合作”模式旨在将县域社会经济与高职教育相结合,将县域经济发展、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职能相联系、教育价值与社会责任相结合,形成新的县域发展与高职教育的利益共同体,实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1] “县校合作”的核心理念

收稿日期: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4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课题项目《“县校合作”模式下河北省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机制研究》,课题编号:(JRS-2014-1050)和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河北省高职院校“县校合作”模式推进障碍研究》,课题编号:(SQ141069)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郑建辉(1980—),男,河北唐山人,讲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基本原理和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研究;

金(1964—),男,河北遵化人,教授,主要从事高校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的研究。

就是战略联合,战略联合是出于长期共赢考虑,建立在共同利益基础上,实现深度的合作。[2] 我国高职教育经历了近三十年的发展,在取得诸多成绩的同时还存在很多问题,如高职毕业生很多不愿意到县域就业而县域企业骨干和高技术岗位招不到人才;高职院校的多元职能不能很好地适应当前县域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等问题,究其根本原因是高职教育与县域经济发展的深度合作机制没有很好的形成,尤其是没有形成输送大量高职院校技术技能型应用人才的“县校合作”就业机制。

然而,当前我国正处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城镇化的重要力量就是县级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县级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决定因素就是拥有大量具有技术技能型的应用人才。因此,以强应用性为标志的高职教育尤其是县域高职教育特色、可持续发展必须以扩展的广度和提升的深度来积极主动担当这个新时代所赋予的历史使命。

本文的研究意义首先在于唤起高职院校正确认识“县校合作”对学校整体发展的重要意义;其次丰富高职院校办学的模式,开拓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渠道;最终为县域经济建设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实现政府、企业和高职教育的协调共赢发展。

二、“县校合作”模式下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障碍分析

目前,高职院校以“县校合作”模式为切入点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情况基本分为以下三种:一种是已经开展的;一种是目前尚未开展,但准备开展的;还有一种是尚未对“县校合作”有任何打算的学校。不管哪种情况都有以“县校合作”模式为抓手促进毕业生顺利服务县域经济的实际问题存在。本研究在针对政府、企业、高校主管领导、毕业生就业主要管理人员、县域工作的毕业生、在校学生六类不同的群体调查及访谈的基础上,对制约高职院校毕业生顺利服务县域经济的因素进行归因分析,找出了存在的共性问题。

(一)政策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政府不能落实到位

近年来,党和国家在政策上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先后出台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等一系列相关法规和政策。但部分政策缺乏可操作性,现有的政策只是方向性的指导和要求,缺乏明确的界定。因此地方政府在执行时如果没有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进行制度细化和可操作性评估则难以落到实处。[3]如“西部计划”、“三支一扶”、“农村教育硕士”等项目,各级政府一直沿用十几年前制定的政策,可行性、实效性、针对性不足,而且对于上述群体在以后的职业发展上,国家没有明确出台

相关的执行政策。政策不明细,增加了在基层就业的毕业生发展的风险,大大降低了政策的吸引力,政策效果大打折扣。[4] 另外,一些地方出台的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实施政策,带有地方保护主义色彩,阻碍了大学毕业生在基层的自由流动,影响了大学生基层就业的积极性。此外,县域企业在社会保障体制、保险制度、福利项目等方面并不健全,当毕业生选择在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养老保险等很少有保障的民营企业就业时,一旦出现纠纷,作为弱势群体的毕业生,其利益很难得到维护。总之,政策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政府落实相关政策不能到位是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县域就业的障碍之一。

(二)高职院校的学生培养与县域经济转型、发展存在“脱轨”现象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不能很好地为县域经济发展服务,其原因在于高职院校学生培养的定位不准,绝大多数高职院校仍然关注地级区域,很少直接关注县级区域,对县域发展的服务意识不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高素质技能人才不仅具有娴熟的岗位技能这种“硬技能”,更具有组织协调能力、创新能力、敬业等岗位“软技能”。[5]而我国高职教育培养人才还局限在纯技能型人才甚至是岗位型人才的培养理念上。当县域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发生了调整,产业升级换代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使得就业岗位往往具有高职院校目前还未适应的需求特点,造成高职院校毕业生很多而中小企业骨干和高技术岗位招不到人才的困境。最终导致县域政府部门的产业发展规划、行业企业对人才的能力要求及需求计划、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科技创新计划之间无法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和协作。[6]

(三)高职院校毕业生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的就业观念存在“定位不准”的误区 大多数毕业生已经习惯了都市生活的便捷和时尚,认为在县城、乡镇不能很好地发挥他们的才干,认为在大城市才能更好地施展他们的才华。而那些来自于农村的学生,在他们眼中读书就是为了走出农村,能在城市扎根生活,他们更不愿意选择基层就业。另外,一些高职院校毕业生自己定位不准,不愿降下身段主动适应社会分工对不同岗位职位的需要。他们对于自己未来工作期望得过高,对自己却衡量不够,而社会实际上难以按过去的择业观、就业观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期望职位。多数毕业生对工资待遇和岗位、发展空间关注较高,但他们又实践能力差,眼高手低,不能胜任要求较高的工作岗位。由于他们不能恰当地给自己定位,导致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这种观念上的急功近利,环境上的衡量不准,使得很多毕业生在选择工作时很难面向基层。

三、破解“县校合作”模式下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障碍的对策

(一)加强就业指导,转变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观念

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的核心,是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传统意识阻碍着他们找工作时的视野,所以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工作,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刻不容缓。[7]在就业指导工作中,要帮助他们树立起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择业观;要通过正确的教育和引导让毕业生能够清醒地认知自我、认知社会、认知职业,从而找准定位;要教育毕业生学会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个人特长及意愿“量体裁衣”;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思想。另外,学校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毕业生择业选择都需要树立多元化的观念,拓宽就业思路,找准各自择业的社会定位,自觉地面上就业市场,走向自主就业的轨道。

(二)转变高职院校办学理念、优化培养模式

首先,以服务县域经济发展为指导思想,以就业为导向,定位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在中国城镇化建设的道路上,高职院校的特色、可持续发展道路必须要主动适应县域经济的发展,根据县域经济发展规划和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产业升级换代对人才的需求发生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政府为纽带,深化校企合作;加强应用学科的建设,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要依据不同专业类别的不同特点,实施灵活多样的“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实现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校内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保证学校教学内容的实际、实用和实效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8]

其次,优化高职院校的培养模式。高职教育培养的是技术技能型应用人才,学生必须具备精良的技艺。学校可以根据专业特点的要素构建保证学生能力培养的实验体系、校内实训基地体系和校外实训基地体系;坚持边学边做,反复训练,培养实践技能;积极探索融通学校教育内容与社会职业岗位实际需求的“双证”教育。另外,在学好专业课的基础上更要注重学生道德修养,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和团体合作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做到一专多能。大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深入社会,深入基层,到社会生产第一线,锻炼自己,提高自己,将自己塑造成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9]

(三)认真贯彻国家政策,完善法律保障体系,改善基层就业环境和工作条件 解决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县域的企业等单位顺利就业问题,就必须进一步贯彻国家政策,完善法律保障体系,改善基层就业环境和工作条件。政府应该结合地方的实际情况从人事录用、组织考查、工资待遇等方面制定和贯彻切实可行的相关政策并加以落实;应该大力支持和扶持中小企业,营造一个健康、宽松的生存环境来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

展;应该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就业体制,通过法律保障大学生就业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参考文献:

[1] 李振祥.县校合作: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新趋势[J].教育发展研究,2013,(6).[2] [5] [6]史秋衡等.高职院校“县校合作”发展模式研究[J].教育研究,2012(7).[3] 苏小菱.农林专业大学生基层就业问题分析与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1).[4] 曾雅丽等.毕业生基层就业障碍性因素与对策探析[J].西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9).[7]杨德根等.浅谈影响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原因与对策[J].理论导报,2006(8).[8]杨卫韵.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障碍成因分析及对策探讨[J].科技资讯,2007(3).[9]夏建军等.高职高专学生就业障碍及克服途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5).联系方式:郑建辉 ***,03156336320,zjh1980825@126.com 河北联合大学迁安学院 河北省迁安市燕山大路5096号,邮编:064400

河北高职院校 第3篇

关键词高职学生体育消费行为

中图分类号:G812文献标识码:A

体育消费已成为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发展身体素质,实现身心健康、精神愉悦的一个重要途径,为人们强身健体、娱乐休闲提供方法和手段,并通过体育消费行为转化成现实。

据统计,截止2008年,我省高职在校生规模达到45多万人,在大学阶段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以及体育消费意识显得尤为重要,有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体育消费习惯,从而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查阅文献发现,目前的体育消费研究主要侧重于体育价值观与消费观已经成熟的城市居民,针对在体育消费行为方面还相对盲目、不稳定的高职学生群体的体育消费研究显得匮乏,而且不深入、不系统。高职生作为未来社会的精英群体,他们的体育消费习惯会成为引领大众体育消费文化的一面旗帜,对他人起到“示范”作用,引领未来社会的消费潮流。

鉴于此,本研究拟将高职生作为一个消费群体,通过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理论对我省6所高职院校学生的体育消费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了解体育消费动机、购买及使用等消费行为,找出影响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因素,从侧面把握其体育观、消费观,并针对其体育消费特点提出建议,为促进大学生合理体育消费和进一步开发河南省高校体育消费市场提供理论和数据参考。

1研究方法及研究对象

1.1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发放问卷1800份,回收1758份,回收率为 97.6%,有效问卷为1714份,有效率为97.4%。

(2)专家访问法。对河北高职院校从事体育教育工作的专家、学者进行相关的访问。

(3)文献资料法。查阅近几年与该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

(4)数据统计法。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数理统计。

1.2研究对象

河北省高职院校1714名学生,其中男生1012名,女生702名。

2 结果分析

(1)在“如有条件是否愿意在体育消费方面投资”这一理性认识上,有1259人(占73.4%)持肯定态度,289人(占16.8%)持否定态度,130人(占7.5%)持不确定态度。说明多数大学生对体育消费从认识上持积极态度,具有一定的体育消费理念,体育消费观念在学生中已经逐渐形成。

(2)有1121人(占65.4%)每个月的生活费用在200—400元之间,423人(占24.6%)的学生在401-600元之间,即绝大部分学生每月生活费在200-600元之间,平均每月400元。调查表明,随着全民健身活动的广泛深入的开展,高职生对体育消费已有所认识,“花钱买健康”的观念正在悄然兴起,但其消费水平还很低,其中893人(占57.2%)即一半多的学生在100元以下。

(3)在“参加体育锻炼的消费方式”里面,列前三位的分别是:“参加活动”、“观看电视播放的比赛”和“购买体育服装”共发生频数2218次(占总频数3991次的55.5%),其中义以“在校内参加活动”为主( 占 “参加活动”总频数的82.3%)。“校内有偿服务”是“校外”的2倍多。显然,绝大多数学生的体育消费尚局限于校内,活动场所、方式多年来也无很大改变。

(4)对“大学期间是否愿意勤工俭学”的调查表明,1595人(占总人数的93%)持肯定态度,而“有过勤工俭学经历”的学生尚不足1/4(仅为398人,占总人数的23.2%)。但3/4以上的学生(1197人,69 %)对“大学期间如果有过勤工俭学的经历,是否愿意把所得收入的—部分在体育上消费”持积极态度。显然,目前绝大多数学生的经济条件尚处较低水平,为完成学业,愿意勤工俭学。

3 结论与建议

(1)学生生活水平和体育消费水平普遍较低,体育消费局限性较大,形式和结构较单,但体育消费观念已形成—定规模,体育消费的需求和理念正逐渐加强,体育消费水平的提高有赖于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2)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育消费明显快于收入增长,大学生会追求更高的精神享受、更佳的生活质量,体育消费的前景必然乐观,其市场也将有很大的潜力。

(3)体育消费市场化不但是一种消费观念的转变,也是现代生活的一种体现。因此,体育教育部门、市场经营者应充分认识到占我国体育人口1/3的大学生群体这一巨大的消费市场和劳务市场,为高职生提供劳务机会,引导体育消费,做到主观上积极鼓励、客观上创造条件、政策上给予倾斜, 体育消费市场如何定位是一个很有研究价值的课题。(下转第82页)(上接第77页)

(4)体育企业或商家应从我省的实际情况出发,以消费者满意作为发展市场的目标,做好市场细分,针对大学生消费者需求来调整、规划、设计、定位产品,不断丰富体育产品的内容,使产品多样化,提高体育消费品的质量,制定适合大学生经济承受能力的体育实物和劳务消费的价格。

(5)各级体育管理部门应借助媒体,加大对全民健身的宣传力度,大力宣传体育消费的社会与经济效益,从实际出发,借助网络,充分利用学校的报刊、广播、宣传栏等措施,加强对体育消费和全民健身计划的宣传,引导他们健康、合理地进行体育消费。

€L芎颖笔〗逃?008年资助课题阶段性成果编号:S080605

河北高职院校 第4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科研人才,激励机制

一、高职院校建立科研激励机制的意义

科研是强校之路,进行科研工作是学校提升水平、增强质量、开创品牌的重要途径和必要手段。建立科研激励机制是科研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设计合理、先进、科学的科研管理激励机制,于教师个人、科研团队、高职院校本身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于教师个人而言,有利于增强科研积极性。现如今,尽管大部分高职院校教师认识到了科研工作的重要性,科研意识有所提高,但总体上主动性较差,科研动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职称评聘、学校考评等外部压力。建立和完善科研全面激励机制,有助于吸引和提升教师投入科研的热情、激情,增强其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贡献技术支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强化其科研内部动机,调动起其科研积极性。

(二)于科研团队而言,有助于增强团队凝聚力。人人都拥有被尊重、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都希望有归属感。任何一个高职院校的科研团队都是由若干教师个体组成的。合理科学的科研激励机制,可以充分地满足成员之间的个体需求,将可能产生的各种矛盾和利益冲突纳入规范化的轨道,有效调节其内部关系,鼓舞团队的士气,促进个体间的相互协作,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推动科技创新工作向前发展。

(三)于高职院校而言,有助于凸显特色,服务区域经济。高职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体系范畴,因高职院校起步晚,许多职业教育理论及实践问题还在探索中。通过科研工作的开展,教师们将最实际、最前沿的科技成果应用于实践指导、课堂教学中,可以促进教育教学改革,调整课程及专业设置,提升自身办学质量,创立学校特色。同时,高职院校的科研有很多优势,比如应用性突出、多学科交叉、契合企业实际、贴近社会现实等。建立科研全面激励机制,有助于发挥高职院校在技术、设备、专业等方面的优势和潜力,凸显院校特色,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服务区域经济,同时也可以更加有效地推动高职教育的向前发展。

二、河北省高职院校科研人才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河北省高职院校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1991~1999年的起步阶段;2000~2013年的蓬勃发展阶段;2013年至今的创新发展、内涵提升阶段。至2016年,全省共有61所高职院校,其中公办50所,民办11所。虽然发展时间已近25年,数量上也不少,但在科研上面一直处于相对劣势状态。2012~2014年河北省大专院校科技成果数量统计表显示,有登记记录的30所院校,高职院校只有8所,占高校数量的26.67%。其中,2012年936项登记成果中,高职院校有45项,占总数的4.81%;2013年986项登记成果中,高职院校有69项,占总数的6.99%;2014年700项登记成果中,高职院校有74项,占总数的10.57%。由此可见,在科技成果登记问题上,高职院校无论占高校的比例,还是登记项目所占比例,都与高职院校占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不相适应。高职院校科研成果不尽如人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科研激励机制存在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一)激励的举措和手段较为单一。许多高职院校只有简单的政策激励,缺乏组织文化激励、培训激励、沟通激励等方法,政策激励虽然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对科研教师的爱护、尊重和重视,但其执行的僵化性、机械性难以真正对科研人员起到激发作用。比如,许多院校对于科研工作不达标的教师惩罚速度相当快、效率也很高。但对于有着科研热情、超额完成科研任务的教师却缺乏必要的奖励举措,取而代之的是,要么“闭口不谈”,要么过多强调道德说教或精神感召,这挫伤了部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研究热情。

(二)科研评价指标、体系不尽完善。科研评价是激励学术生产、发展、创新的一种重要手段和方法。影响教师研究行为的学术声誉及货币收入,主要来源于其研究成果。目前,高职院校对教师科研成果的评价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重数量、轻质量的问题。对于具体的评价指标,往往采用发表论文数量、科研经费到账数额、课题承担数目等量化指标,忽视对成果的转化率、转化频次、利用率等质量指标。这造成了教师个人的急功近利性及科研评价的短视性,难以出现有重大价值的成果。

(三)科研环境不尽如人意。由于河北省高职教育发展较晚,大部分是由原来的专科学校改制或中专院校升格而来,科研基础薄弱,人才相对缺乏,科研动力不足。虽然近几年各高职院校通过引入高学历人才、外聘高职称人员、与企业高级技工联合开展研究等方式在科研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急功近利的倾向明显,还未在整体上形成浓厚的科研氛围。

三、建立河北省高职院校科研人才激励机制的建议

(一)丰富激励方式与举措。多样化的激励方式能够调动和激发教师从事科研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才能、潜力,使其心无旁骛地投入科研,多出精品,多出成果,从而快速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推动科研工作的向前发展,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1、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学校应尽可能地为科研人员提供研究所需的条件及薪酬待遇,如增加科研启动经费投入、购买实验设备等。同时,在满足物质需求前提下,管理者应将精神激励手段运用其中,如授予成果突出的科研工作者先进称号、颁发奖状、奖章、大力表彰、进行宣传等,让有科研专才的教师发挥示范和带头作用,鼓舞教师的科研动力。

2、教师个人激励与科研团队激励相结合。科研成果的奖励除了对主要完成人(前3名)进行个人激励外,还要进行必要的团队奖励,让每一个课题参与人都能享受到科研成果的荣光,从而稳定科研队伍,促进学科交融发展,实现成员之间科研过程中的知识共享,以及工作和思想的传承等。

3、正激励与负激励相结合。为了让科研工作出现蓬勃发展的态势,需要将正激励与负激励相结合,最好的正激励方式就是赋予研究人员一定的物质奖励和荣誉称号;而负激励则主要对未完成科研任务教师施以必要的惩罚。但显然实践中正激励的作用更大,所以要坚持以正激励为主,负激励为辅,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的自我效能感。

(二)构建分类分层的科研激励评价考核体系。科技创新的核心是创新,尤其是原始创新,而不能简单依靠论文、报告、专利、著作的数量等。高职院校的科研处需研究出一套尽可能对所有岗位人群都有适合的科研工作量统计、评价方案。在“质”和“量”的关系上,强调以“质”为主,兼顾数量要求。这就需要按照人员及学科类别的划分,应用不同的考核方式。

1、按人员类别进行激励。一般说来,可以将专任教师分为三类,青年科研人员、50岁以上副教授和学历较高的科研人员、中年副教授以下人员。青年教师处于人生黄金期,精力充沛,从事科研的积极性高。但相对物质基础较为薄弱,生存需要、安全需要较为明显,所以给予其更多的培训、进修机会、升职空间,以及必要的物质奖励、科研福利待遇尤为重要。对于50岁以上副教授和学历较高的科研人员,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更为突出,更注重自身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地位,应将更富有挑战性的工作给予其承担,如重点项目的申报、科研团队的构建等,完成后在施以必要物质奖励的同时,更多的给予精神激励,提高他们的满意度。对于中年副教授以下人员,有着较为强烈的责任感、紧迫感,家庭负担较重,社会地位还不太高。大部分对于奖金、职称等问题较为关注,主要表现为生存需要、人际需要、尊重需要,最看重与发展有关的各项激励举措,所以为其提供科研经费资助、学术交流的机会、晋升的空间能起到较好的激励作用。

2、按学科类别进行评价。在实际科研工作中,存在着自然技术科学、社会人文科学之分,有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的区别,成果的数量、转化的形式也有差别。科研教师学科、技术技能等各方面的差异性,决定了科研激励机制的制定既要服务共性,也要尊重个性。所以,在科研评价及奖励机制上,对于不同的学科应制定符合各自特性、适应该学科发展规律及学术活动的指标体系和评价办法。

(三)营造激励导向的高职科研管理环境。宽松自由和尊重科研人才的学术环境,能够大大提高教师的创新热情。科研管理者需不断改善科研工作条件,在硬件上购置先进的科研基本设备,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在软件建设上加大投入力度,在全校范围内营造公平、向上、团结、创新的学术文化氛围,为教师科研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人际氛围。

1、完善科研管理制度,改进科研管理手段。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制度分为两类,即结果评价类制度和行为规范类制度。前者是衡量教师的科研行为与学校的期望相契合的程度及相关的鼓励措施,如《科研工作量化考核办法》、《科研成果奖励制度》等;后者主要是告诉科研教师哪些行为是允许的,哪些是禁止的,如《科研项目管理办法》、《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等。这些科研制度在设计时,应注重公平性、合理性和科学性,将各项要求拿捏得“恰到好处”。并且与人事考核相关制度,如职称评聘、考核评优等结合起来,以激励为导向。同时,将信息化管理纳入到推动科研管理工作上来,简化管理程序,推动人性化服务。

2、统一科研思想认识,营造重视科学研究的良好氛围。在思想意识上树立全员科研的理念,专任教师、其他技术人员、管理人员都不能缺席,在教育教学、知识技术、学校管理等方面开展全方位研究。同时,领导重视,在政策上向科研倾斜,如给科研人员尽可能多地提供学术交流、信息共享的机会,开拓他们的视野,使他们在科研工作中获得较高的起点。尊重、关心科研人员,树典型,广宣传,在各种场合提倡科研助校,推进科研团队的建设与整合。营造人人向上的氛围,在全校构建浓厚的科学研究环境。

总之,河北省高职院校起步晚,底子薄,开展科研的时间较短。要使科研工作快速发展,需要依据行为科学、心理学等基本理论,从激励方式、科研评价考核指标、科研环境等多方面着手,合理设计各项科研激励机制,激发广大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凝聚众人之力,促进高职院校的科研发展,为地方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肖新立.高职院校实施科研兴校战略的探索与思考——以江苏省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为例[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3.6.

[2]吴莹辉.优化激励机制在煤炭企业中的实施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2.18.

[3]杨俊杰.基于分类分层的高职教师有效激励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3.

[4]推动涉密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纳入网络管理.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0126.

[5]刘松林.高职院校科研的内涵与定位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3.9.

河北部分专科院校征集志愿启事 第5篇

昨日,省教育考试院公布了河北省专科批第一次征集志愿计划,本征集计划是专科批第一志愿录取结束后的学校缺额和新增计划。招生学校在录取过程中有可能根据生源情况调整计划,遗留问题由招生院校负责解释。

此次公布征集计划的院校不仅有一志愿录取结束后出现缺额的院校,也包括部分增加了招生计划的专科院校。从征集人数来看,专科院校在征集志愿中的分化比较明显,有些专业特色比较突出的院校已经顺利完成了招生计划,公布的征集计划是为了吸引更多高分考生,而有些院校则是希望通过征集计划来补充生源。在文史类院校中,有40所院校的征集志愿人数超过了100人,其中最高的院校征集计划超过了700人,征集计划超过400人的`院校也有14所。在理工类院校中,有38所院校的征集志愿人数超过了100人,其中有两所院校征集计划人数超过了1000人,有5所院校的征集人数超过了400人。

河北高职院校 第6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教学质量; 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G7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0-146-002

近年来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教学质量,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心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热点关注。高职教育既要着眼于学生的就业,同时也要着眼于学生的学业发展、职业发展和生涯发展。为了了解当前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现状,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实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笔者对河北省部分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

一、问卷设计思路及主体结构

本次问卷调查不同于教育行政部门及各种中介机构的评估,是基于梳理高职教育发展政策脉络的基础上设计,属于描述性调研。

问卷设计调研内容涉及教学工作的基本思路、师资队伍、教学基础设施、专业及课程、实践教学、实训条件、教学管理、质量监控、学风、学生基本能力和校园精神文化等11个方面。选定并分别针对高职院校学生、高职院校教师和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人员为调查对象,三类问卷的问题设计所调研的指标内容既有针对性又各有侧重,每个问题包括两个向度,重要性和满意度。

三类问卷均包括三部分内容。

导语部分,主要向调查对象介绍本次调研工作的意义、内容和要求,消除调研对象的顾虑,获得帮助和支持。

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事实性问题,涉及调查对象所在的高职院校、性别、年龄、生源地、专业、学历、职称等基本信息,以便于统计和分析各种因素对答题倾向的影响。

问卷主体部分,涉及封闭式问题和开放式问题两类问题,具体情况见表1。含封闭式问题,分为重要性和满意度两个维度,并采用里克特(likert)5级度量法对每个问题进行赋值,分别给予分值1分、2分、3分、4分和5分。

二、问卷调查的实施情况

1.问卷调查对象及抽样数量

本次调研共有河北省18所高职院校参加,其中有4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8所民办高职院校,问卷调查对象为高职院校毕业年级各专业学生,毕业班学生不在校或人数不足的由该专业低一年级学生补充,在编或在岗高职院校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抽样数量为20%。在组织抽样时注意到调查样本的均匀分布,学生抽样基本覆盖指定年级的所有专业,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抽样基本覆盖所有被调查高职院校的教学系部及相关部门。

2.问卷回收情况

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1800份,收回有效问卷1603份,其中学生有效问卷678份,教师有效问卷589份,教学管理人员问卷336份,回收录为89.06%。

三、数据分析

1.学生问卷数据分析

1.1学生对教学质量满意度评价的总体情况分析。根据学生问卷主体部分所有客观题满意度的回答情况,汇总每道题的答案,得出学生对教学质量满意度评价的总体情况。学生对教学质量满意度评价的总体情况是:仅有3.18%的学生选择非常不满意,5.27%的学生选择不满意,31.46%的学生选择一般,35.49%的学生选择满意,24.60%的学生选择非常满意。根据调查情况,有大部分学生(60.09%)认为教学质量满意或非常满意,仅有少数学生(8.45%)认为不满意或非常不满意。

1.2学生对教学质量调查问卷中的各项内容重要性和满意度评价分析

学生对教学质量调查问卷中的各项内容重要性和满意度评价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问卷调查各项目重要性评价的分值均在4.06至4.51之间,差别很小,说明学生对教学质量的重视程度很高。其中师资队伍、实践教学和校园精神文化得分最高,为4.51分,说明学生普遍认为师资队伍、实践教学和校园精神文化在影响高职教学质量的诸多因素中最为重要。教学质量监控和学风的得分最低,为4.06。

2.学生对教学质量调查问卷结果中优势项目分析

优势项目是在问卷调查中学生认为各高职院校中的竞争优势或特色,也是学生问卷调查中反映出的非常重要且满意度较高的项目,分析和了解这些优势项目能够促进各高职院校提高教学质量,形成特色和优势竞争力。通过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得到的优势项目按照各项极差由小到大排序前8个优势项目如表3所示:

由表3可见,我省三类高职院校的优势项目基本相同,代表了我省高职院校的整体优势。不同项目中教师水平和实践教学是一般高职院校的优势,就业指导是国家示范高職院校的优势,专业感受是民办高职院校的独有优势。

四、教师问卷数据分析

1.教师对教学质量满意度评价的总体情况分析

根据教师问卷主体部分所有客观题满意度的回答情况,汇总每道题的答案,得出教师对教学质量满意度评价的总体情况:仅有2.04%的教师选择非常不满意,5.19%的教师选择不满意,26.58%的教师选择一般,42.78%的教师选择满意,23.41%的教师选择非常满意。根据调查情况,有大部分教师(66.19%)认为教学质量满意或非常满意,仅有少数教师(7.23%)认为不满意或非常不满意。

2.教师对教学质量调查问卷中的各项内容重要性和满意度评价分析

教师对教学质量调查问卷中的各项内容的评价是形成教师对教学质量看法的基础,也是分析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出发点和关键点。教师对教学质量调查问卷中的各项内容重要性和满意度评价如表4所示:

由表4可知,问卷调查各项目重要性评价的分值均在4.01至4.61之间,差别很小,说明教师对教学质量的重视程度很高。其中师资队伍、实践教学得分最高,为4.61分,说明教师普遍认为师资队伍、实践教学在影响高职教学质量的诸多因素中最为重要。教学质量监控的得分最低,为4.01。

五、教学管理人员数据分析

根据教学管理人员问卷主体部分所有客观题满意度的回答情况,汇总每道题的答案,得出教学管理人员对教学质量满意度评价的总体情况。教学管理人员对教学质量满意度评价的总体情况是:仅有1.57%的教学管理人员选择非常不满意,4.78%的教学管理人员选择不满意,25.27%的教学管理人员选择一般,42.27%的教学管理人员选择满意,24.11%的教学管理人员选择非常满意。根据调查情况,有大部分教学管理人员(68.38%)认为教学质量满意或非常满意,仅有少数教学管理人员(6.35%)认为不满意或非常不满意。

六、结论

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可以看出,我省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总体情况令人满意。高职院校学生、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对教学质量的满意度百分比分别为60.09%、66.19%、68.38%,对教学质量评价项目的满意度平均分也都在3.14至4.31之间,都高于3.0的理论中值,由此可以得出结论“高职院校学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一致认为河北省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总体情况令人满意”。

高职院校重要性比较分析较高的是师资队伍和教学工作的基本思路,满意度较高的是教学质量监控和教师基本能力,满意度较差的是专业及课程设置和学风。

注释:本论文为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民生调研课题《河北省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现状与对策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201131

参考文献:

[1]钱吉奎,金榜.关于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管理机制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9,(33):13-15

[2]张健.加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以全面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J].教育与职业,2009,(6):63-65

河北高职院校 第7篇

一、我省高职院校教师绩效考核现状分析

经调查统计, 我省高职院校现有57所, 课题组走访了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邯郸职业技术学院、邢台职业技术学院、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廊坊职业技术学院等10所高职院校, 并就相关情况进行了深入探讨。这10所高职院校中既有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 又有国家骨干高职院校, 还有一般高职院校, 他们的教师绩效考核情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经统计整理, 现高职院校教师绩效考核评价存在如下问题:

(1) 教师的考核偏重于定性的评价, 具有可比性的量化数据偏少

在制定岗位职责和年度考核目标时, 教师考核目标定性指标偏多, 考核的最终成果一般是以文字表述形式提交的考核材料, 一般都缺少具有可比性的量化数据;定性考核又因存在一定的主观因素, 不同的考核主体对同一考核指标往往会有不同的考核结果。对部分指标即使采用量化测评方式, 其量化的分值仍然是根据主观测评分数来计算, 即每项考核指标的分数是请考核主体进行主观评分, 而不是根据客观数据的汇总, 即仍是主观、定性的考核, 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综合考核评价。因此, 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指标评议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2) 重结果考核, 轻过程考核

一个好的结果必然来自于好的过程, 没有过程考核作有力支撑, 年终考核很容易流于形式。考核工作不是只到了年终才考虑的阶段性工作, 而应是贯穿全年的全过程管理。目前, 高职院校对部门、部门对员工考核目标的运行监控体系尚不健全, 目标实施的进度情况、均衡情况及完成效果情况的数据信息采集不够全面、准确和及时, 以至于年终考核时不是依据可比性的量化数据打分而往往是凭主观印象进行评议;同时, 目标运行情况的反馈和沟通也不够及时, 从而也影响年终考核指标评价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3) 在考核评价中存在打分或评议失真现象

考核评价打分或评议失真主要体现在:一是考评结果与部门或教师实际表现有不同程度的差异;二是评议人在评议打分时存在敷衍现象, 不愿意得罪人, 部门或教师的考核结果趋中现象严重, 往往大体相同, 没有拉开差距, 导致考评的激励作用大打折扣。这个现象在部门互评或部门内部教师互评打分中尤为突出, 常常出现大多数部门或教师得分均为清一色的高分或满分的现象。

这样的考核结果产生了不好的导向和影响:一是教师认为考核不过是个形式, 个人考核结果高低与干好干坏没什么关系, 造成了既打击了高绩效部门和教师的积极性, 也助长了低绩效部门和教师不求进取的思想;二是部门和教师个个得高分, 意味着工作都很优秀, 而实际上的绩效水平离学院的期望和总体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这样混淆了部门和教师自我评价的标准, 失去了绩效提升和改进的目标和动力。

(4) 考核结果没有能够有效利用, 教师的激励机制不健全

考核结果信息反馈是考核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但在工作实践中, 往往重视考核的过程和氛围, 而忽视对考核结果的分析和反馈, 致使考核结果的反馈往往不了了之。考核反馈渠道不畅或不及时, 必然使考核工作成果不能得到有效地发挥。一方面, 如果被考核者不能及时了解考核结果, 不能及时形成有针对性的整改方案和措施;如果反馈情况不清甚至与实际不符, 也使被考核者失去了一次解释、补充和纠正的机会。另一方面, 另一方面, 教师所反映的情况, 在一定时间内听不到组织上的答复, 也会产生反映情况没用的心理, 给考核工作带来消极因素。当然, 学院部分部门在考核结束后, 能够及时将结果反馈给教职员工, 并且也对整改工作进行监督;但是, 由于没有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 奖优罚劣没有做到, 不能促进教师的工作激情。

二、高职院校教师绩效考核评价的内涵 (1) 以教师为本

高职院校教师绩效考核的对象是被考核的教师, 如果教师只是被动的参与考核, 不能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那么绩效考核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失去自身的价值和意义。作为高职院校的绩效考核而言, 应该以教师为本, 绩效考核工作围绕教师展开。一是明确教师的主体地位, 教师要积极地参与到考核中来, 对其自身进行评价。二是教师参与考核, 考核的指标体系、考核的流程、考核的主体和考核的结果等对教师保持透明, 并且各个各个成员之间应该具有良好沟通, 以利于教师很好的接受考核的结果, 认识其自身的成绩和不足, 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素质, 促进教师职业的发展。

(2) 多层次多视角的参与和评定

为了对高职院校教师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 需要来自不同层次的人员参与, 从多个视角对教师进行绩效考核评价。不同层次的人员包括上级、同行、学生和教师本人, 由于每一个层次人员所站的高度和角度不一样, 可以达到优势互补, 这样获得信息比较全面, 质量较高, 客观评价准确。同时, 由于教师本人参与评价, 绩效考核结果很容被教师接受, 极大程度上改变了高职院校过去领导一人考核的不足, 体现了绩效考核的价值和意义。

(3) 准确而及时的反馈

教师绩效考核的目的是为了帮助教师确定成绩和不足, 以利于教师的职业发展。所以说, 准确而及时的把绩效考核评价结果反馈给教师是非常关键的。一是为教师客观准确的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提供参考, 有利于教师的工作的改进和提高。二是有利于高职院校的领导、同行和学生等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明确改进的方向, 提高改进的效果, 增强高职院校教师的教育质量。

(4) 系统而全面的发展

绩效考核评价极大程度上促进了教师的发展, 尤其是连续性动态的绩效考核评价分别指出教师所处不同阶段的成绩和不足, 进行激励, 帮助教师逐步提高绩效水平, 同时, 教师也可以把绩效考核评价的过程和活动作为教师本人展示自我和发展自我的平台, 从而实现自身素养和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高。

三、改进和完善河北省高职院校教师绩效考核评价机制的对策建议

经课题组分析研究, 拟定了适用于高职院校的教师绩效考核评价机制。

(1) 建立和完善相应的配套机制

做好考核工作, 一是要强化校内中层领导班子的目标管理制度, 此项制度的建立为业绩考核提供了一个参考坐标。应把目标管理与业绩考核衔接起来, 互相配套。二是进一步完善岗位职责规范, 这是业绩考核的基础性工作, 每一个班子、每一个岗位有什么要求, 达到什么标准, 要与学院岗位聘任工作相衔接, 才能把业绩考核工作的基础打好。三是建立日常的教师业绩数据库, 及时采集工作业绩信息, 实行动态管理, 逐年积累, 为评价教师一贯表现和业绩情况奠定客观的定量、定性基础, 以减少具体考核过程的繁琐, 减轻被考核人的工作量, 达到考核工作尽量简便、易操作, 不占用广大教师过多的时间与精力。

(2) 明确教师绩效考核内容

从教师的工作态度、工作行为、工作能力、工作结果四个维度进行绩效考核内容的设置。工作态度是指教师对高职院校价值观和具体工作岗位认知的基础上, 所持有的个人感情和行为倾向;工作行为是指教师为了实现岗位工作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活动, 它由连续简单的动作构成;工作能力是指教师为了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它表现为知识和技能;工作结果是指教师工作态度、工作行为和工作能力的结果, 反映了教师取得的绩效状况, 对高职院校所做的贡献。

(3) 编制系统、合理、科学的考核目标体系

教师的考核由各部门围绕部门年度中心工作, 结合每位教师的岗位职责, 层层进行分解, 确定教师的考核目标, 要求进一步细化岗位目标, 使得考核目标明晰化、具体化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提高对教师潜力的开发效果, 并根据学院考核办法制定本部门的具体实施意见, 主要考核教师的考勤考绩。各部门要分别建立每位教职工的客观观测点数据库, 做好相关信息的采集和反馈工作。

教师的考核由所在部门成立考核小组负责组织实施。根据每位教师的客观观测点信息, 采取360度评价法对所属专业群的教师进行考核评价, 并确定相应考核等次。

教师的基本客观观测点:教学任务、教科研任务、教学质量、工作配合等。

编制考核目标时, 须制定各项目标的考核标准, 每项目标的考核标准均分为过程标准和最终标准。考核标准须明确完成时限、数量和质量 (包括完成的程度、准确率、通过率、满意度等) 。

(4) 进一步完善考核目标运行监控体系

目标的运行监控是正确评价目标成果的基础性资料, 为年终考核提供有效的评价依据。运行监控的主要内容包括:目标实施的进度情况 (包括各项目标是否按规定进度实施, 有无拖进度的现象及原因) 、目标实施的均衡情况 (包括各项目标是否均衡地运行, 有无进度相差悬殊、某些目标被重视而忽略其他目标的现象) 、目标实施的质量情况 (即是否按照目标的要求实施) 。

各部门根据年度各教师岗位考核目标, 分别建立每位教师的业绩数据库, 做好相关信息的采集和反馈工作。如发现问题, 要及时向相关人员反馈。

(5) 落实和完善考核结果反馈机制

考核结束后, 要及时做好考核结果相关信息反馈工作, 尤其是及时把教师的意见反馈给部门或本人, 利用整改的机会, 帮助改正不足, 以促进部门和教师工作绩效和能力的提升。反馈时, 既讲成绩, 更重要的是要讲清楚存在的差距和群众反映较大的问题。同时, 根据奖罚分明的原则, 实施相应的奖惩工作。

总之, 为打破过去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 进行有效的绩效考核评价机制改革, 最大限度的消除教师工作中效率低下、人浮于事、职责不清、动力不足等人事聘用综合症, 课题组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 大胆提出社会发展相匹配的高职教师绩效考核评价激励机制, 以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为高职学院有序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陈智敏, 高校干部考核工作的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 8[1]陈智敏, 高校干部考核工作的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 8

[2]切实改进领导干部考核工作[J]党政论坛.姚桂芳2003.11[2]切实改进领导干部考核工作[J]党政论坛.姚桂芳2003.11

河北高职院校 第8篇

关键词:河北,高职院校,音乐学科,问题,策略

一、河北省高职院校音乐学科教育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培养目标不够明确。高职院校以技能型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 应遵循“能用为度, 实用为本”的原则, 注重对学生在理论知识基础上的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音乐教育毕业生主要面向社会上各基层音乐岗位, 在具备一定音乐专业知识的同时, 还应具备较强的职业精神和实践能力。但是目前河北省部分高职院校的音乐教育在培养目标的定位上不够明确, 侧重于对学生专业音乐知识的教学, 忽略了职业素质的培养, 导致毕业生掌握一定的音乐专业知识, 却缺乏实践经验, 无法将自身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二) 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河北省高职院校音乐教育课程设置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 照搬专业艺术类院校的课程体系, 课程安排不符合实际需求。目前, 大部分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的课程设置都以专业的艺术院校音乐专业课程为模板, 虽然在学科划分上更专业、更细化, 但是课程内容枯燥单一, 理论性强, 实践性弱, 并不符合高职院校实际需求。二, 没有专用教材, 教材内容缺乏针对性。河北省大部分高职院校的音乐教育都没有自己的专用教材, 很多课程一概沿用专业艺术院校的音乐教材, 教材内容深奥晦涩, 偏重理论研究, 并不适合高职院校学生学习。

(三) 教学方式单一陈旧。虽然“素质教育”已经开展多年, 但河北省很多高职院校还是以传统的教学方式为主。一方面, 教师作为教学主体, 在教学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 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倾听的“一对多”教学仍然是主要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 学生参与感不强, 只能被动接受教师讲授, 这种填鸭式教学对学生思维的拓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另一方面, 缺乏实践性教学, 即使有实习安排也多流于形式, 实习时间短, 接触的专业工作少, 对学生职业素质提升的作用极其有限。这样的情况下, 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对音乐相关工作缺乏概念, 难以承担未来的工作重担。

(四) 师资力量较为薄弱。教师是教学工作的安排和实施者, 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引导人, 教师素质水平的高低对教学质量和学生成绩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河北省高职院校的音乐教师中, 大部分都来自专业的艺术院校, 从学校毕业后直接步入教师岗位, 没有过多社会实践经验, 虽然具备一定学科知识, 但是缺乏社会实践经验, 在教学中只能教授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 对于学生面向社会工作岗位必须具备的职业素质, 无法提供必须的指导。

二、河北省高职院校音乐学科教育体系建设途径

(一) 明确培养目标, 转变教育观念。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不同于专业的专业艺术院校, 其培养的音乐人才更倾向于音乐职业化人群, 需要具备一定的音乐知识技能和较为全面的音乐实践经验能力。因此, 高职院校音乐学科教育要摆脱专业艺术院校的影响, 正确认识高职院校和专业艺术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差别, 明确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 从教育观念、教学理念等方面进行调整, 树立脚踏实地的对人才素质的培养策略, 在帮助学生奠定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上, 提升学生的知识运用和实践能力, 为社会培养适合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职业人才。

(二) 优化课程体系, 改革教学内容。首先, 改变当前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的课程结构, 根据其教育特点制定合理的课程体系。可邀请有经验的专家制定适合高职院校音乐教育实际需求的课程设置, 在适当安排音乐理论课程的基础上增加教学实践课程, 体现鲜明的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特点。其次, 应根据高职院校实际情况编写高职院校专用音乐教材。在教材的内容上, 要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需求, 有的放矢的安排基础音乐知识和实践性内容的比例, 并随着社会的发展及时更新教材内容, 使教材内容紧跟时代步伐, 保证学生常学常新。

(三) 探索新型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随着社会的发展, 陈旧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高职院校音乐学科教育属于艺术教育的范畴, 对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力有更高的要求。教师应该采用更先进、现代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拓展学生的素质能力, 提升学生的想象空间和思维能力。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口传身教、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 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 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学习收获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在课堂上, 要增强学生的参与感, 增强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提升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在课下, 可多组织音乐表演、音乐创作之类的实践活动, 通过实践活动提升学生音乐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 重视教师培养, 提升教学质量。近年来, 部分高职院校已经意识到教师队伍中存在的问题, 展开了培训、交流等一系列提升教师素质的措施。但是由于教师基础素质不够完善等原因, 教师素质仍然影响着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因此, 高职院校首先应在提升本校音乐教师素质的基础上, 鼓励青年教师不断学习、锻炼, 提升自身素质;其次还应面向校外引进教师人才, 可聘请在音乐相关工作岗位有丰富经验的专家人士到学校任教, 利用专家自身的经验和学识引导学生的音乐学习, 拓展学生视野, 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三、结语

河北省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 第9篇

一、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 就业意向调查研究。

1.就业地区调查结果。

对于毕业生就业的选择, 通过设计问卷对毕业生理想的就业地点进行调查, 结果表明毕业生选择大城市的占67.8%, 选择县城的占19.2%, 有大约5.3%的学生认为无所谓, 有5.7%的毕业生愿意选择乡镇, 只有不到1%的毕业生选择农村。学生们觉得待在大城市可以有更多发展的机会和空间, 而且学生们认为大城市的生活更适合他们, 他们喜欢大城市的生活节奏, 喜欢给予和挑战, 他们不能接受艰苦的环境。还有一部分学生选择大城市是受到父母的影响, 因为父母不但考虑学生自己的发展, 还考虑到他们成家以后的子女教育环境问题, 觉得他们一旦离开大城市, 会使下一代受到各种影响, 所以要求学生选择大城市。从调查结果显示, 大学生对就业地的选择追求实惠, 注重个人价值, 缺少一定的奉献精神。

2.就业期望的调查。

对于毕业生理想的首选单位调查表明, 选择行政事业单位的学生占4.1%, 选择国有企业的学生占34.7%, 大约有5.5%的学生考虑自主创业, 26.1%的学生选择私人企业, 9.6%的毕业生选择乡镇企业, 23.1%的学生选择只要单位接收, 不考虑单位性质。毕业生对于就业期望已经比较符合实际情况。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 在这种新形势下, 现在的高职学生不再是过去认知中的社会精英, 而变成普通劳动者中的一员, 大部分的高职院校学生已经接受这一现实, 不再把自己期望定位在行政事业性单位, 对于毕业后自己可接受的工作岗位, 57.2%的学生选择管理岗位, 30.3%的学生选择技术岗位, 8.2%的学生选择服务岗位, 4.3%的学生选择操作岗位。结果显示, 虽然高职院校的学生已经接受自己成为劳动者的一员, 但是期望值还是偏高, 对于一些一线操作岗位持否定态度。同时还受到社会环境以及父母的影响, 造成一些岗位出现有岗无人的现象。

3.薪酬的期望调查。

对于学生对自己月薪的定位调查结果显示, 53.8%的毕业生认为自己的月薪应该达到2 000~2 500元, 23.7%的的毕业生认为自己的月薪应该达到1 000~1 500元, 9.1%的毕业生接受自己的月薪应该达到1 000元以下, 13.4%的毕业生认为自己的月薪应该达到2 500~3 000元。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对于薪酬的期望比较符合当前的现实以及自己的实际情况, 不再盲目追求高薪酬, 但还是有些学生期望值偏高。

(二) 择业计划的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 71.9%的学生选择毕业后直接就业, 24.2%的学生选择专接本, 3.9%的学生选择看情况。大部分选择毕业后直接就业, 这些学生一是因为家庭以及自己的经济压力, 所以选择先就业, 缓解经济压力, 二是与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相吻合。但是由于当前就业形势对于高职学生来说, 处于竞争劣势地位, 所以一部分学生选择继续深造, 以求在学历上得到进一步提升, 在就业中扭转劣势, 或者有的学生高考发挥失常, 没有考到理想学校, 所以继续学习来弥补自己的缺憾。但是因为当前的高职院校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有些忽视基础理论知识的教育, 有的学校甚至取消了一些基础理论课程, 影响了学生的继续深造, 所以这部分毕业生人数在下降。极少部分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还处于迷茫状态, 没有对毕业后的生活作出规划。

毕业生关于对于是否希望自己的专业对口, 44.3%的毕业生认为最好与自己的专业对口, 55.7%的毕业生认为只要工作性质与岗位合适, 专业无所谓。部分原因是当前对高职毕业生来说, 就业还有一定困难, 无奈之下放弃专业, 另外还有一些学生不喜欢自己的专业, 当时选择专业受父母的影响或由于学院的调剂, 所以对于专业知识没有兴趣, 对于放弃专业反而是持乐见其成的态度的。

(三) 就业信息获得途径的调查。

“你是从什么地方获得与就业相关的信息的?”31.2%的学生是通过学校及老师的推荐, 30.7%的学生是通过亲朋好友的介绍, 19.5%的学生是通过社会人才招聘市场, 19.6%的学生是通过网络信息。结果表明, 学校在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方面还没有能够充分发挥作用, 不能提供足够有用的信息。而对于关于学校在就业指导中所起的作用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于“你认为学校的就业指导有用吗?”的回答, 有56.86%的学生认为没有太大作用, 29.95%的学生认为一般, 8.07%的学生认为不清楚, 5.12%的学生认为非常有用, 对就业有帮助。从调查结果看, 大部分学生对学校的就业指导持否定态度, 认为学校的就业指导不能满足要求, 如何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就业指导, 让学生和社会零对接, 大部分高职院校还需要完善。

二、对策与措施

(一) 政府给予政策支持。

大部分毕业生不愿意选择那些偏远地区, 而这些地方, 急需大量人才为地方经济作出贡献。这个矛盾的解决可以有效缓解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如何使毕业生愿意到这些地方, 一方面应该扭转学生的就业心理, 让学生明白在基层工作的优势, 这些地方可以为他们提供发展机会, 满足其成长的需要, 使学生得到很好的锻炼。另一方面需要政府在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 对于愿意到偏远地区就业的学生给予一定的激励, 可以适当地减免学生的助学贷款, 或者给予薪酬方面的补偿, 以较高的薪酬吸引学生到这些地方就业。

(二) 高职院校创建服务信息网为学生就业提供支持。

高职院校应该建立有形的服务载体, 设立就业专栏, 其中包括:就业咨询, 就业服务, 就业测评, 及时发布与就业相关的政策以及信息, 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 加强与往届毕业生的联系, 及时向用人单位推荐学生, 及时为学生提供有关就业方面的各种信息。高职院校应该充分利用新的思路开拓就业市场, 不能被动地“等”、“靠”、“要”, 坐等机会自己送上门。某高职院校的成功做法是, 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建立全国企业信息数据库, 每年根据本校毕业生人数, 专业情况, 在数据库中有针对性地筛选企业, 逐一邮寄邀请函, 将用人单位请进校园。

(三) 高职院校进一步完善就业指导。

1.通过就业指导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学生大多数时间都待在学校, 对社会上许多情况不太熟悉, 对职业的认识比较模糊, 有时几乎是陌生的, 甚至有的还没有对自己今后的职业进行规划, 这些会使他们在就业过程中遇到许多困难, 就业指导应该帮助学生树立科学合理的职业观, 帮助学生完成职业新路定位, 知道应该学什么, 怎么学, 完善哪些能力, 怎样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职业。职业指导不应该只是简单的几次课, 或者是毕业前夕的咨询指导, 应该贯穿于学生整个在校期间。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提升自己的能力, 以后找到与自己兴趣能力相符合的职业, 实现自己的最大价值, 使上大学真正成为职业的积累和准备阶段。为自己的今后职业生涯积累必备的知识和能力, 加大就业机会。

2.就业指导应该与心理指导相结合。

一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自卑心理严重, 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在与本科院校无缘情况下的一种无奈选择, 他们在同龄人中觉得抬不起头来, 有较强的自卑心理;高职高专学生的心理发展, 存在着明显的两面性, 而且其各方面的发展也很不平衡, 往往易引起各种各样的冲突和矛盾。主要体现在:孤独感与强烈交往需要的矛盾, 情绪与理智之间的矛盾, 自信与缺乏自信的矛盾。通过就业指导与心理指导的结合,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 了解自己的性格、气质、兴趣, 发现自己的优势, 正确认识自己的劣势, 通过认识自己, 引发学生的职业动机, 激发学生的职业兴趣。明白自己的心理特征, 使学生能够端正就业态度, 摆正心态, 把自己放在合适的位置上, 不盲目追求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职业。

(四) 高职院校应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高职院校不但应该在以就业为导向的理念的指导下, 加强校企之间的联系, 通过校企合作, 加强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 还应该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学生的文化底蕴, 使高职院校的学生区别于“工匠”。在人才培养中不但应该为就业的学生提供机会, 还应该为学生的继续深造创造条件。在人才培养中应该分出层次来, 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不应该一刀切, 要使每个学生的价值都能体现, 使每个学生都升值。还应该加强学生的素质培养, 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员工, 学校就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学生。企业需要员工具有:第一, 沟通能力;第二, 专业能力;第三, 主动性;第四, 学习能力;第五, 乐观心态;第六, 包容心;第七, 诚实守信;第八, 敬业奉献;第九, 上进心。所以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除了注重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 还应该注重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帮助学生树立满足企业要求的职业素养。应该给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或力所能及的专业的机会, 一是允许学生在修够本专业学分的基础上选修别的专业, 最后颁发两个专业的毕业证, 或者允许学生转专业, 只要学生能够修满学分, 允许学生按时毕业。目的是使学生在校所学专业能够服务于所就职业, 尽量避免浪费。

摘要:本文选择石家庄高职院校毕业生为调查对象, 对河北省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进行研究, 调查了影响就业的一些因素:如就业意向、就业期望、择业计划, 就业信息等相关因素, 通过调查结果分析问题, 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为河北省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提供一些参考资料。

关键词:高职院校,毕业生,择业行为,就业状况

参考文献

[1].周睿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 2008

[2].李敏.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心理误区分析[J].大众科技, 2005

河北高职院校 第10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外语,毕业生,创新能力,科技英语

一、进行能够提升应用能力的句子练习

基础英语稳固了以后,可以练习能够提升应用能力类的一些句子,以下是我给学生总结出来的,在实际应用中效果很好。

下面略作举例。

you want take a female politician down a few notches?

你想让一个女政客难堪?

throw mud on her marriage.抹黑她的婚姻。

tablet平板电脑

hook yourself up.把自己铐起来。

toss the keys.扔掉钥匙。

you finally got her to drink the kool-aid你终于让她喝了迷魂汤了。

i'm counting on it.我全靠这了。

taste crap难喝

provider养家糊口的人

for one's sake为了某人

set a time for you to take a polygraph.找个时间让你做一下测谎

these are on special,buy one,get one free.

这些事特价商品,买一送一。

hush闭嘴

no cuts no buts no coconuts是一句小孩子经常说的话。这里的cut就是cut in line的意思。通常排队的时候,有人插队,反对者就会说这句话。no cuts,no buts是有意义的,即:“不要插队,没有但是”。不过后面的no coconuts就是为了押韵,凑韵脚加上去的,没有实际的意思。

一般的,学生学习语句,喜欢有意思的一类,上面的举例,在生活中常常使用,一段时间过后,他们能够熟读成诵,轻而易举地使用。

二、英美文学教育不可或缺

(一)阅读英美文学能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英美文学对于人文素质的培养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因此,我们要重视英美文学,积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引领他们积极开展英美文学研究,加深对英美文学作品的深刻理解,促进人文素质快速提升。现代网络信息发达,无所不有,让学生阅读英美文学,了解文学领域的最新进展,网络便成了必不可少的获得资讯的手段之一,通过学术交流和进修等多种方式来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及对某些观点的认识。

(二)英美文学经典作家作品总结

英国作家:William Shakespeare,Henry Fielding,Charles Dickens,Jane Austen,Emily Bronte,Charlotte Bronte,Thomas Hardy,George Bernard Shaw,Joseph Conrad,D.H.Lawrence,Virginia Woolf,William Golding,T.S.Eliot

美国作家:Natheniel Hawthorn,Herman Melville,Mark Twine,Emily Dickinson,Walt Whitman,Scott Fitzgerald,William Faulkner,Ernest Hemingway,Saul Bellow,Eugene O’Neill,Arthur Miller,Tennessee Williams,Toni Morrison

这些名家,诸多名作,堪称经典,流传不衰,不可错过。熟读名篇,开拓视野,增加词汇量,对自己的英语水平有极大的提升。

三、锻炼学生用英语进行创新写作

听读说写,如影随形,缺一不可。学习的最后,需要执笔成文,才思敏捷,文章锦绣。我对学生的要求写作必须创新,具体要求如下。

(一)写作之前

仔细审题。写作前首先要把准备写的题目、题材、格式和要求内容,仔细考虑一下,弄清要求你写什么,抓住行文的要点,精心构思,周密推敲,最好打个草稿,方能进入正式写作中。

(二)写作之中

无论哪一类文章,要用英语进行思维,用自己最熟悉的、最有把握的词句,尽量少用“大词”或较复杂的语法和句型。遇到想不起来的词或句型时,尽可能的找同义词、近义词或同义句来代替,既节省时间又提高了准确率。

多使用一些较简单的句式,句与句之间要过渡自然,适当的用一些表示并列、递近、因果、转折等连词,语句会更自然流畅。

(三)写作之后

通查全文,是否扣题,有无遗漏、错误之处。查找各种可能出现的语法错误及标点符号。

总之,要做好书面表达就要做到以下几点:审题抓要点,格式要正确,行文要准确,成文要查看。

四、重视科技英语学习的重要性

科技英语一般指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方面的科学著作、论文、教科书、科技报告和学术讲演中所使用的英语。就目前而言,科技英语已然成为学习中的一个专门学科,而今全球科技飞速发展,单独的英语学习已经不能在科技界满足需要,一些超前的国家设立了科技英语研究机构,很多高级学府设置了科技英语专业。

科技英语没有感性的形象思维,阅读和使用中不容易添加感情色彩,几乎没有修辞手段,以表达正确为目的,需要清晰地、无误地说明问题、情况。科技英语词义专一、固定、在生活中和文学作品中不常见或者没有,在平时的生活英语中也少见,做为书面语言,它的词汇周密、谨严而固定,表达方式简易明了;一般而言,无需优美的文笔来描述,也不考虑朗朗上口;在语法结构上,科技英语大量使用被动语态;大量使用非谓语动词短语及分词短语。多用介词词组来说明使用哪一种手段、资料、有何依据,根据哪一种材料、根据什么标准等。

五、结语

河北高职院校 第11篇

摘要本文通过采用邮件调查、已有调查结果和网上查阅等方法,对河北省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在详细介绍调查结果的基础上指出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旨在为制定适应性强的高职高专图书馆评估指标系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高专图书馆现状调查

河北省高职高专院校55所,占全省高校总数的62.5%。近两年,随着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的推进,高职高专图书馆也在硬件和资源建设等方面有了长足发展。但是,水平评估对图书馆的建设发展和促进作用还十分有限,目前还没有针对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的评估指标体系。鉴于此,我们课题组对河北省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现状做了调查摸底,旨在为制定评估指标体系提供参考。

一、调查情况说明

2008年11月至12月,课题组采用邮件和实地调查方法取得了河北省17所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的有关数据,通过高等学校事实数据库调查了3所,部分数据采用网站调查方法,这些图书馆数据截止时间为2007年12月31日;另外,河北省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曾于2005年调查了24所高职图书馆情况,现一并用来作为分析比较数据。调查内容涉及图书馆基本情况、文献资源建设、读者服务等方面。

二、调查结果详介

1、体制和组织机构。

(1)馆长。《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要求馆长必须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或具有硕士以上学位。调查的17所图书馆的馆长情况如表1:

馆长是图书馆的管理者、决策者和指挥者,对图书馆高质量服务和科学管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能能力直接影响着高职高专图书馆的发展。从表中看到本科学历和副高职称的馆长占了绝大多数,基本符合期程要求。鉴于高职高专图书馆正处在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所以如有职称不够级别的年轻人担当馆长一职,对图书馆增强生命活力、促进开拓性工作的开展也是有些好处的。

(2)部室设置。调查表中填写部门设置较为完整的有14所,通过网上调查5所,传统的采编、流通、期刊(或阅览)都有设置。其中,设有信息咨询部的有7所,设有技术部的有12所,这说明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和现代图书馆建设越来越成为趋势。但是,高职高专图书馆的深层次服务明显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设有咨询部的仅占36.8%。另外,在被调查的馆中,还有把教材室也设在图书馆的。至于在此次没被调查的图书馆中,也不排除可能存在没有设置部门的现象。

2、文献资源建设。文献资源建设情况是与经费一项密切相关的,最初的调查是打算比较一下建馆初和当前的差距情况,给评估指标体系的制定提供参考。从调查情况来看,除中文纸书和期刊合订本有建馆初的数据,其它如电子图书、外文图书等类,几乎全部被调查的图书馆在建馆初都为零(除外语类院校)。其中,12所图书馆的印刷本中文图书累积情况如表2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如果不考虑高职高专图书馆成立初期的情况,在评估时一味强调生均达到某一数量,显然有些不公平。若以各类新书的年增长数量来评价资源建设情况,就比较科学了。

对其它项目,则用两年分别调查所得数据予以比较。近两年,随着高职高专院校的快速发展和水平评估工作的推进,文献资源建设一项也相应有了提高。此项数据较全的院校,完全重合的有11个馆,具体情况如表3所示。不计电子期刊和数据库的量,2007年生均藏书为65.8册(统计计算,不论年份、不论是否为专业图书)。所以,对照《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的要求,把每年入藏的近两年出版的专业图书数量统计出来,做为评估的标准是比较科学的。在课题组回收的17个图书馆数据中,有一项调查是“专业图书是否达到80%”,只有6个馆回答“是”。针对素质教育的要求和社会对提高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来说,各类图书都要收藏,但要求专业类达到80%或许有些过高。

3、读者服务。

(1)数字资源配置。除少数高职高专图书馆尚元电子资料外,各馆或多或少都购置了数据库、电子图书等,各馆购买的数据库大同小异,大部分都购买了CNKI数据库,也有个别院校购买了APABI电子图书、美星外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购置的数据库品种内容较单一,而一些重要的国外数据库几乎无人购买。17所图书馆中只有4所有自建数据库,各馆未能把高职高专特有的丰富资源展现出来。数字资源配置的不科学造成了资源重复而总体资源贫乏的现象。

(2)个性化服务。所调查的17所图书馆都或多或少地开展了一些个性化服务,但高质量、深层次的服务不多,基本还停留在初级起步阶段。有10所以上的图书馆开展了问卷调查、读者座谈会、收集读者意见等活动;有2所图书馆分别从2004年、2006年开始,定期为教师出版专题参考文摘及索引,起步时间较晚;有2所图书馆开展了课题跟踪服务,学科馆员根据教师课题情况进行信息搜集,定期以题录、文摘、综述或原文的方式提供某专题的最新信息、情报资料;有个别院校开展了馆际互借服务,但效果欠佳。据CALIS河北省文献信息服务中心截止到2007年5月的数据,河北省高职高专图书馆馆际互借文献传递量仅为2篇;有1所图书馆专门为专家开设了学者研究间,配备了电脑、桌椅,为专家学者研究学术提供了良好优越的环境;有1所图书馆定期组织馆员为离退休教师送书上门。

4、馆舍。《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中要求图书馆具有独立专用的馆舍,还要考虑学校发展规模,适应现代化管理需要。在被调查的17所院校中,只有3所还不是独立的馆舍,占17.6%。馆舍面积综合两次调查数据。如表4:

从表中可以看出,图书馆馆舍建设与高职高专院校的发展不太适应,23%的图书馆进行了扩大或新建,且平均扩大面积为1.8万平方米,这是可喜的现象。但同时也可以看出,各高职高专图书馆发展很不平衡。在2007年公布的六省198所图书馆中。河北省没有一所馆的管舍面积处在领先位置,却有一所图书馆是其中馆舍面积最小的,还有两项指标居于位末,说明了河北省和其它省份在高职高专图书馆建设方面还存在着差距。

课题组还对阅览座位进行了调查。20所图书馆共20168个座位,而相应服务学生的总数却高达15.1万人,还远远低于1:4的比例要求。当然,阅览座位的多少与图书馆面积的大小密切相关,如果有足够的馆舍面积,阅览座位也一定会相应增加。所以,鉴于高职高专图书馆面积目前的现状,硬性要求达到阅览座位比例是不切实际的,原因是高职高专院校的教育特点和普通本科院校有很大的不同,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对图书馆阅览座位的需求也相差很大。

三、河北省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建议

1、机构设置不合理,需要本着充分发挥职能的原则进行整合。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的机构大多还是传统的设置,而且在服务越来越人性化、现代化的今天,还没有与参考咨询和学科馆员制度相配套的服务。显然跟不

上时代的发展。建议针对高职教育的特点对部室设置进行整合,充分发挥综合职能特色。如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于2008年底将采编和咨询合并成立文献资源建设部,将传统文献和电子文献的购置、文献分编、读者教育培训、参考咨询融为一体,辅之以采书员制度、学科馆员制度,吸收其它部门的人才精华开展了读者服务工作。同时,计划把流通和阅览整合为一个部室。部室主任除了日常的管理工作,将主要精力用到读者服务上去,把图书馆的数字化、网络化、现代化建设也逐步纳入到学校的网络建设中来,逐步实现图书馆的技术部和学院的网络整合。

2、馆藏资源建设要注意纸质和电子、专业和非专业的比例关系。文献资源购置费要保证每年持续稳定的增长。改变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评估时多投、不评估少投或根本不投入的状况,每年保证新书、专业书的足量购入,既可达到资源建设的科学性目的,又可满足读者对最新的专业资料的需求。随着网络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读者阅读习惯的改变,还要适当增加电子图书和数据库的馆藏。当然,这也要根据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规模而定,如果没有设备,只有资源,势必会造成资源利用率不高,这正是目前高职高专图书馆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笔者认为,在当前还没有通用的明确标准之前,应选择一个符合实际的比例关系。比如,若专业文献80%比例过高,那么控制在60-70%应该还是合适的。纸质资源和电子资源是一种互相补充的关系,笔者相信,随着未来的发展。读者对电子文献的需求一定会大于甚至逐步取代对纸质文献的需求。

3、读者服务项目有待进一步深层次开发。传统服务当然不可或缺,但根据高职教师的科研开展课题咨询、编制专题文摘索引、进行参考咨询等服务,学科馆员有针对性地对各系部负责,根据高职学生的文献利用特点和检索能力状况,开展文献检索、信息素质培训等服务项目,都是目前读者的迫切要求。建议各图书馆把学科馆员的作用真正地、充分地调动起来,重视重点培养,让他们成为各专业的采书员、各系部教师的贴身服务专家、各专业学生群的参考咨询馆员。另外,要定期编制辅助教学科研的文摘索引,将其作为图书馆人的基本功。其它诸如新书推介、专题书目等,只要是读者需要的都是图书馆必须拓展的服务内容。2008年,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在引进了三名研究生的前提下,开始编制为领导决策服务、为教学科研服务的《职教参考》文摘,半年时间共出版5期,得到了领导和教师的认可。学科馆员由副高以上职称或研究生学历人员组成,在进行课题跟踪服务、文献资源采购、新书导读推介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河北高职院校 第12篇

一、河北省高职高专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的相关政策

政策是开展国际教育交流工作的关键因素, 对其发展研究应当首先明确政策方向。2016年河北省教育厅印发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 (2015-2018年) 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了“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扩大职教国际影响”的内容。从《实施方案》中可以体现出我省在职业教育发展规划中对国际教育交流合作内容的重视程度, 以及推动职业教育逐步实现国际化的决心。2014年6月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对职业院校开展国际教育交流工作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上, 要探索和规范职业院校到国外办学;要鼓励骨干职业院校走出去;要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职业院校, 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等。这些政策文件和会议精神对于深入开展河北省高职高专院校国际教育交流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性意义, 有助于高职高专院校制定明确的整体规划, 实现科学发展。

特别是在当前京津冀一体化的背景下, 国家推出了多项支持性政策来推进京冀高校承接转移, 疏解京津两地的教育资源, 弥补河北教育短板, 逐渐形成京津冀三地教育资源共享的发展趋势。河北省高职高专院校应当牢牢抓住政策机遇, 不断完善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 在机构设立、机制创新、师资建设、人才培育等方面与京津两地积极开展交流合作, 使京津冀一体化成为推动河北省高职高专院校国际教育交流工作发展的外在驱动力。

二、河北省高职高专院校国际教育交流工作的概况

河北高职高专院校国际教育交流工作从总体上来看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 从开始以学生流动为特征的留学生教育, 逐步发展成为多种形式的跨国合作模式。

(一) 教育机构情况。河北省地处华北, 外绕渤海, 内环京津, 区域地理位置优越, 高职高专院校众多, 国际教育需求旺盛, 国际交流合作活跃。2016年河北省共有64所高职高专院校, 其中民办院校16所, 占比25%, 公办院校48所, 占比75%。公办院校中共有8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 12所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其中超过20%的院校设有国际教育交流学院、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等专门的外事交流管理机构, 部分院校也通过教育处来对本校的国际教育交流工作进行管理。

(二) 合作形式情况。通过调查发现, 各院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形式多样, 基本形成了如下三种主要模式:

1.渗透模式。该模式主要表现为引进国外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和教学方法等教学资源, 两种教育教学完全渗透融合。比较典型的就是保定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的中澳合作办学项目, 该项目合作办学主要采用小班互动式授课, 由中澳双方联合制定教学计划和质量标准。澳方派专家负责30%的教学任务:其中包括教学管理、质量监控、师资培训和每周16学时的课程教学。这种模式有利于高职院校引进外方的课程、教材、师资、教学模式、教育理念和管理方法, 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提高自身的整体实力。

2.学分互认模式。通过学分互认, 合作办学项目嫁接国外的学位课程, 学生通过国内外的学习经历, 获得国内外双文凭。在此过程中双方保留了各自的教学模式, 通过相互的课程评估, 互认对方学分, 学生双注册, 修满双方规定的学分, 即可获得双学历。目前河北省不少高职高专院校采用这种模式。比如, 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河北旅游职业学院、河北省艺术职业学院、沧州职业技术学院等学校。

3.常规模式。该模式主要通过聘请外教上课或讲学, 派教师赴国外考察、学习、培训, 以及开展学生短期赴国外学习、实习等手段促进合作交流的开展, 实现与国际接轨。目前, 这是河北省高职高专院校比较普遍推行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方式。在该模式中, 合作双方院校对彼此并没有实质性的约束, 只是对派出教师或学生有要求, 因而便于操作。但此模式由于时间短暂, 不能使师生获得较为深刻的认识和感受, 不能上升到教学体制、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等宏观层面, 对于河北省高职院校来说, 实际借鉴效果甚微。

综上所述, 我们要分析研究这些问题, 从而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 使我省的高职高专院校借着京津冀一体化的东风, 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开拓新局面, 形成新特色。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Z].国发[2014]19号, 2014-05-02.

上一篇:加工教学论文下一篇: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