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容与心理调节

2024-07-22

美容与心理调节(精选9篇)

美容与心理调节 第1篇

一、钢琴演奏紧张的原因

1. 素质原因。

当演奏者在演奏时, 他在外部和内部环境的作用下所形成的思维、情绪和意志等态度和程度都直接影响演奏的成败。在学习的过程中, 我们总会听到老师说有这样的情况:有的学生在训练时无拘无束、动作灵巧, 一旦上台便会心慌意乱、手足无措, 出现“脱轨”现象。这正是由于不正常的心理活动而失去了正常的演奏状态, 使音乐停顿, 有时虽然没有停顿, 但失误比较大, 从头至尾“混乱”得使人无法听下去。由此可见, 演奏者的心理素质和心理调控能力对演奏的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技术原因。

没有扎实的基本功、音乐修养, 再好的心理素质也无济于事, 在演奏中只能是“滥竽充数”。我们常会听到同学说, 有时候弹琴会有力不从心的感觉, 心里边有, 但就是做不出来, 即使做出来也不是自己想要的。这就是由于技术不够所造成的。如果技术够的话, 就会顺其自然地往下进行, 最起码可以保证曲子完整, 不会中断。如果技术够, 再经过精雕细琢一番, 一个成品就展现在我们面前了。由此可见, 充分的技术练习的准确程度, 以及对作品深层次内容的深刻理解和把握, 对钢琴演奏有多么重要。

3. 经验原因。

如果把良好的素质比作风筝, 精湛的技术比作线, 那么熟练的经验就比作风。当你前两者都准备好, 兴高采烈地走出家门,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就是没有风或是风大, 这也会因此破坏了你的兴致。在演奏时, 也不一定会出现什么状况。比如说周围环境与平时练习时的环境不同, 也会造成心理紧张和怯场的。因此, 要多找实践的机会, 要在一次次的演出中找到演出与平时练习时的心态是一样的放松、自然的感觉, 并能提高一些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不至于在遇到问题时手忙脚乱, 不知所措。

二、心理调节手段

1. 建立充分的自信心十分必要。

建立充分的自信心能够帮助演奏者勇敢坚定地面对各种挑战, 沉着冷静地处理演奏中出现的种种意外。阿图尔·鲁宾斯坦曾说:“当我走上舞台, 我便是国王。”这是至理名言。在演奏中只能信心百倍、肯定、坚决、勇往直前, 而不能有半点犹豫不决。任何检讨、反思只能留到演奏结束以后进行, 绝不能在台上搅乱思想。树立必胜的信心, 能够发挥自己应有的演奏技巧、水平。在树立自信的过程中, 能够对于演奏中出现的失误有正常的态度去看待, 具有乐观、豁达地对待困难和挫折的积极态度, 不断地给自己以演奏成功的动力。

2. 把握好添加个人感情及创造热情的度。

无论什么事情, 我们都要把握好一个度, 这个度过大或过小, 都会使事情受到影响。我们在台下聆听别人演奏时, 有时会看到这样的状况:有的演奏者的表演十分木讷, 呆板得难以激起听众的热情;有的演奏者却以自身的激情, 对作品恰到好处地解释感染着听众, 引起听众感情的共鸣;也有的表演者由于过分的激动, 分散了观众的注意力, 而且由于过分的激动, 导致技术受到影响, 音乐也遭到了破坏。这也就是情和理的度没有把握好。情是演奏者的激情, 但在舞台上, 激情不应是无拘无束的。激情应是有控制的激情、有克制的激情。激情是在心理表现, 是在理智的基础上控制激情的发展, 才是演奏成功的保证。

3. 多参加活动。

争取更多的表演机会。在任何情况下, 当被别人邀请弹琴时, 只要乐曲是胜任的, 就应当多在人前“露脸”。刘墉经常对女儿这样说:“如果怕自己临场失常不能显示自己真正的实力时, 就尽量参加表演, 一有机会就上台, 而且就算表现不佳, 也立刻把那懊恼与自责放在脑后, 接着迎向下一个演出, 你自然就会愈来愈稳了。”这是刘墉对他女儿说的一段话。无数的事实也证明了, 多参加活动, 的确能够锻炼自己, 提高心理素质。同时也增强了应变的能力。

4. 注意平时的练习。

没有平时的刻苦练习, 是不会有舞台上精彩演绎的。要把自己的毛病在平时练习时就有意识地去克服。譬如说注意力不能集中。那么在平时的钢琴学习中, 就要有意识的培养能在弹奏中全神贯注、专心致志的精神。养成了这个习惯, 在任何场合弹琴就能尽量把全部注意力都放到与所弹乐曲有关的事情上去, 排除一切与此无关的念头。提高日常练习质量, 做到练习准确、熟练。练琴是弹奏技巧和音乐的记忆过程, 演奏则是回忆, 练习中没有解决的问题必然会在演奏中显现, 再加之紧张情绪, 往往会越紧张越错, 越乱越紧张。所以, 一定要注意平时的练习。

美容与心理调节 第2篇

摘 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其社会化密切相关,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研究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并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自我调节,是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调节

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期,年龄一般在16~28岁之间,是个体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在这个时期,由于思想丰富、思维活跃、情感波动、反应强烈、体验深刻,加之由于生理和性发育已经基本完成,性冲动增强、学习生活适应不良及经济就业等压力增大,使得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这对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极为不利。据全国心理卫生协会统计1〕,有心理失衡或障碍的大学生占全国大学生总人数的25 %以上,最高时期竟达34 %。特别是近几年来,因为心理健康问题造成大学生发生暴力犯罪、自杀事件或出现休学、退学的现象屡见不鲜。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高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当前,强化大学生的自我调节、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有以下四个方面〔2〕:①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②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谦让。③有幸福感。④在职业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从这个标准可以看出,大学生的态度、情绪、环境适应能力以及人际关系等,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心理因素

人的心理是复杂的,因此每一个大学生存在的具体心理问题也不一样。一般来说,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生理因素:性冲动是影响大学生心理问题最主要的生理因素之一。有些大学生常常出现性幻象、性梦、手淫等自慰现象,并伴随自责和自卑感,造成精神紧张和痛苦;另外,身材矮小、相貌丑陋等自身生理缺陷,也会引起大学生自卑、沮丧、不满等心理问题。②认知:心理学家贝克认为,不良认知和认知歪曲是产生愤怒、焦虑、抑郁、自责、沮丧等不良情绪的原因,他将常见的认知歪曲归纳为任意的推断、选择性概括、过度引申、夸大或缩小、“全和无”的思维五种形式。③情绪:不良情绪很多,主要有大喜大悲、紧张焦虑、寂寞烦躁、自卑自责、抑郁沮丧、自私霸道等,它们是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内容。④挫折:失败和挫折会打击青年人的信心,使他们遭受悲哀、沮丧、烦恼、厌倦、抑郁、痛苦、灰心等不良情绪体验。⑤习惯和不良行为:有很多大学生存在不良习惯,比如抽烟、喝酒、睡懒觉、不吃早餐、挑食、贪食、懒惰等,这些不良习惯必然会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形成不良行为。⑥人格障碍:人格障碍者内心体验与正常人生活情感相背离,其外在行为明显违反社会准则,常给别人造成损失和伤害,并给自己带来痛苦。⑦经济和社会环境:随着高校的扩招,越来越多的贫困学生进入了高等学府,同时随着大学生毕业人数的增加,就业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影响了大学生的安心学习。⑧能力和社会适应:独生子女的问题和大学生自理能力差的问题,已经使大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日益严重,造成许多大学生甚至研究生在校期间不能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毕业后又不能适应社会和环境的需求,出现很多社会和心理问题。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与自我调节

浅析心理调节与运动技能的形成 第3篇

随着现代学校体育教育理念的逐渐确立, 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 健康体育教育日臻完善。学生通过反复的身体练习掌握运动技能、求取知识、获得终身锻炼身体的方法、提高健康水平, 这一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就显得更加突出。而掌握运动技能的过程正是人体承载一定负荷, 对运动积极主动适应及不断发展运动能力的生理过程。在此运动环境中, 人们正常的心理活动起着积极有效的决定作用。所以在体育教学中即要从学生的知识水平、身体条件及运动基础等实际情况出发, 又要遵循相关体育教学规律, 特别是要注重遵循学生在运动中的心理活动规律, 积极有效的调节与控制学生的心理变化, 调动学生的心理潜在能力, 就会更加有效的促进运动技能的尽快形成。实际上有效的运动技能形成是以上诸因素综合推动的结果, 人体本身又是一个复杂多变的可塑性极强的复合体, 个体间相互存在着较大的个性特征差异, 这种差异性又反过来极大的阻碍着学习的进步 (运动技能的形成) 。因此必须充分研究和探索加以整合、优化、利用, 确保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学生个性特征差异

1. 年龄、性别差异。

年龄、性别差异是显而易见的。学生的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身心机能发展水平, 身体各个系统的发育健全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完成的, 学生的心理机能同样是随着年龄的增长, 阅历、经验的丰富而逐渐趋以完善的。但是由于性别的不同, 学生年龄的同一时期身心机能的发育水平也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发展学生身心健康, 增强学生体质是体育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 因而就要求我们在体育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差异等, 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以达目的。

2. 身体状况差异。

身体状况包括身体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身体健康水平是指身体的发育程度、有无伤残、疾病以及体力的强弱等。由于上述各因素的影响, 学生的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有一定的差异性, 因而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身体的实际情况, 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在进行各种身体练习是不能强求统一, 形而上学的去要求每一个学生去做达到统一目的活动练习,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发展学生身体, 增强学生体质。

3. 知识水平差异。

知识是对客观现实认识的结果, 反映着客观事物的属性与内在联系。知识一般以经验或理论的形式储存于人们的头脑中, 而每个人的知识水平是由年龄、阅历、理解能力以及学习等情况所决定的, 所以人与人之间都存在着知识水平高低的差异性。体育教学较别的学科具有其独特性, 纯知识性的教学少, 绝大多数是寓教技能、技术动作之中, 教师的一切教授活动, 既是教授技能、技术动作又是传授知识, 二者融为一体相互影响。因此根据学生间知识水平的差异性区别对待, 因材施教, 最大限度的促进学生知识水平的发挥与提高是体育教学的重要方面。

4. 运动基础差异。

运动基础包括运动技能、运动技术基础。运动技能是指人体在运动中掌握和有效的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 运动技术是指人体在运动中掌握和有效完成某种动作的专门方法。学生间产生的运动基础差异现象, 有赖于身体条件、身体素质以及所从事运动的时间长短和熟练程度, 同时也在于他们对人体机能客观规律的认识程度和自觉运用。体育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学生掌握相应的体育基本技术和技能, 并尽可能的发展和提高之。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严格按照和遵循人体机能活动规律、运动技能形成等规律, 区别对待、因材施教, 否则将事倍功半, 难达目的。

5. 个性差异。

个性差异就是心理差异, 是指人们之间存在着的心理特点上的差异, 如性格、兴趣及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性。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个性差异, 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人们是否具有某方面的特点, 而且表现在同一特点的同一水平上。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的个性差异进行体育教学是十分重要的, 好知之, 不如好乐之,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是否主动争取超出课堂范围去掌握更多的有关知识以及项目的学习成绩来判断他们的项目兴趣, 去加以个别指导, 发展其个性特征和创新能力。

加强学生心理调节的几个方面

1. 创造良好的运动心理环境。

体育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学与练的相互交往的群体活动, 教师应成为交往的中心, 起积极的主导作用。教师要能够促使群体成员在广泛的纵横联系中缩短心理距离, 使彼此间心心相见。加强相互间的亲和力和群体的凝聚力, 为完成师生共同间的教与学任务, 应积极主动的创造出一种亲切、和谐、融洽、欢快、自觉、进取的良好的心理情境。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热爱本职工作、具有崇高的思想品德、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 作到身先垂范, 为人师表, 以自己的优秀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使学生在教师的启发教育及感染下, 不断提高对体育的认识与学习兴趣, 激发出高度的学习热情及探求知识、获取运动能力的进取欲望。形成教师与学生间相互支持、默契配合、学生与学生间相互帮助共同进步的热烈而和谐的良好课堂环境和气氛。

2. 掌握与利用学生在运动中的注意、情绪和意志的心理变化规律。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接受教师给予的动作信息刺激, 引起机体反应, 其反应是在积极思维中的反复练习并逐步适应、习惯刺激的各种心理因素的发展变化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掌握与利用学生的注意、情绪、意志的相互影响, 共同作用的心理活动的变化规律对促进学生掌握运动技能是至关重要的。

3. 注意感知与创新性思维的训练。

感知是简单的心理现象, 是认识客观事物的开端, 也是获取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来源。体育教学通过教师对体育动作的示范、讲解和学生的观察、练习等, 使学生对动作获得多种感知, 同时在思维活动的加工、联合、改造中, 促进各种感知逐步趋于明晰、准确, 这既是形成运动技能的心理因素, 又是建立精确的运动表象的心理基础。通过想与练、练与想的反复结合性练习, 培养学生肯动脑、爱动脑的积极创新性思维习惯, 使学生较快的建立起精确、清晰的运动表象, 促进运动技能的尽快形成。

结束语

在体育教学中依据多种信息反馈, 遵循相关规律, 区别对待, 因材施教, 认真培养学生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能力,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良好的心理状态, 是促进学生对认知能力的发展、掌握运动技能、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健康学生心理, 加强学生心理训练, 有意识、有目的的对学生心理活动施加影响, 研究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心理因素及其变化规律等, 并全面细致地观察分析学生的心理活动引起的外部表象, 了解学生心理需求是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人们的认知领域永无止境, 教学改革将不断深入发展, 相关部分还有待于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和探讨。以上仅为个人从教学实践中检索出的点滴体会, 以飨同行, 恳请指正。ÀàI

摘要:遵循相关体育教学规律, 依据学生个性特征差异, 调节学生心理变化是促进运动技能形成的重要因素。由此本文进行了相关的论述和探讨, 对教学法研究与改革, 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体育教学,个性差异,学生心理调节,运动技能形成

参考文献

[1]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7.

[2]张力为, 任末多.体育运动心理研究进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3]李京诚.身体锻炼行为的理论模式[J].体育科学, 2004, (2) .

中考考前心理调节与学习方法指导 第4篇

曹斌锋 辑录

初三学生很快就要面临择业或继续求学的人生选择。面对新的挑战,何去何从,这对于涉世未深的初三学生来说,实在是个难题。家长对子女过高的期望、社会的多元化价值取向,也使得初三学生经常体验强烈的内心冲突和压力。初三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家长、教师和社会的共同关注。心理健康教育要始终贯穿一条主线:培养自信→勇于进取→不怕挫折→迎接挑战→争取成功!

考试的成功,除了要以扎实的知识、良好的状态为前提外,还要重视考试及答题的技巧。作为应考者而言,他们有两个任务,一是尽可能多地学习知识、增长能力,二是尽可能好的熟悉考试、学会考试。也就是说,学会考试是中学生考试前的重要任务之一。

考试本身也是一门学问,作为主考者而言,他确立什么样的考试目的,如何选择考试内容,怎样编制试题试卷,安排选用什么样的题型,以及考试的组织、考场的管理、考试结果的评定解释与录取录用等等,都需要科学地研究和实施,以严谨而系统的知识为基础,因而它形成了一门独特的科学:考试学。在平时,经常会有学生抱怨说,虽然学习质量很高,可是考试成绩总是不理想。他们为此很委屈。实际上,所谓中考,不仅仅是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也考查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即应对考试也是一种能力。因此,考生在考试之前如何准备复习,在考试过程中如何观察试卷、提取知识、如何进行有效的思考和操作、答题时怎样既快又好且避免无谓的失误、考试时如何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水平,以及临考之前、考试之中,考完以后应当特别注意哪些问题,等等,也都是需要加以研究的。这就是应考的知识和技能。两个知识水平相当的人,一个临场镇定自若,发挥超常;另一个临场紧张万分,表现失常,这种差异就是由于两个人所掌握的应考知识和技能多少而造成的。在很多情况下,成绩优劣不完全取决于知识水平。最近,教育心理学界在有关中考心理的研究过程中发现了这样一种情况:在一个中考群体(一个班级或学校)中,在最后的中考成绩中取得第一的并不一定是平时总考第一的那个学生,而是平时考试位居前十名的同学们中的某一位。人们习惯与称之为“前十名现象”。这恰恰说明,考生掌握一些应考知识与技能,是十分重要的。

一、考前心理调节方法指导

(一)临近中考怎么调整心态呢?十六个字:强化信心、优化情绪、进入状态、充分发挥。在临考的几天内,努力做好以下十件事就可能达到调整心态十六个字的要求。

1.制定好作息时间计划。把每天的复习功课、文体活动、休息与睡眠的时间安排合理,防止复习忙忙乱乱,按计划行事,使生理节奏感与心理节奏感增强。

2.进入中考时间节奏。按照中考上午开始时间与下午开始时间复习功课,例如按上午中考时间复习语文,有助于进入中考状态,有助于充分发挥已掌握的知识。

3.每天以中考的心态做卷子。有些考生认为自己已经做了好几个月的卷子了。临考前十天八天不做,看看就行了,这可能会导致考试时抓不住感觉,手生,影响发挥。我建议考前每天以中考的心态做卷子,到中考时就会以平常心态做卷子。

4.抓住最佳记忆时间。心理学研究证明,早晨起床后半小时及晚上睡觉前半小时由于不受前摄抑制、后摄抑制的影响,记忆效果最好。建议考生在早晨起床后半小时及晚上睡觉前半小时复习最关键、最重要的课程内容。5.最好不玩电脑和上网。玩电脑、上网容易上瘾,容易在大脑形成优势兴奋灶,抑制已掌握知识的发挥。6.参加自己喜欢的文体活动。调节情绪、消除疲劳、养精蓄锐,以稳定的、饱满的情绪迎战中考。

7.注意饮食卫生,防止胃肠疾病。按照平时的饮食习惯吃饭就可以,没有必要加强营养去吃大鱼大肉。暴饮暴食会引起胃肠功能紊乱,影响情绪安定,不利于考试。

8.调整睡眠。从现在开始就不要再“开夜车”了,根据自己的情况把晚间睡眠调整到十点或十一点。6月23日晚上切不可提前上床,否则很容易辗转反侧难以入睡,使心绪烦躁不安,影响考试。

9.心平气和,防止烦躁。不想考试后的事,不与人争论问题,心平气和地对待考前的一些事情。考前有些紧张担心在所难免,考前有些轻度焦虑有助于发掘你的智力潜力。把自己的轻度考试焦虑看得太重,这才是影响考试的负面心态。

10.增强信心。从现在开始不再做难题,不再做新的题目。强化自己已掌握的知识,增强信心,每一个人掌握知识的程度不一样,中考的目标就不一样。只要达到了自己能力所及的目标就是高考成功。临考前这几天,每天挺胸抬头快步走,有助于增强信心,要相信自己的力量,不要迷信。信心是中考成功的灵魂,只要你有良好的心态就能达到你力所能及的考试目标。

(二)考前遇到一些烦恼怎么办?无他,针对不同问题对症下药。

1.考前烦了怎么办?

(1)烦躁是自尊和上进的表现,但不能任由其泛滥。(2)调整预期目标,减轻心理负担。(3)生活有规律,烦躁时要安排适当的积极的休息,但不要消极的躺着,更不要看电视、听音乐等。(4)睡眠要充足。

2.考前看不进书怎么办?

(1)调整预期目标,减轻心理负担。(2)按重要性的次序,排列出一个合理有序的复习进程。(3)干脆闭着眼想复习过的重点。

3.临考失眠怎么办?

(1)失眠并不真正影响考试的发挥。(2)不要过度夸大失眠所产生的消极影响,而是在考前解除思想包袱。(3)用手指头在肚皮上默写英语单词。

4.进考场前该怎么做?

(1)不要想着自己还有多少内容还没有复习。(2)不要一个人独自呆在一边。(3)可以高强度的运动一两分钟,可以和同学们一起谈笑,可以大声地唱歌。因为嬉戏可以分散注意力,可以让人心情愉快。(4)除政史外不带任何书籍。

5.一考试就觉得不对劲怎么办?

(1)心理紧张造成,是一种条件反射现象,并不是真正的病理原因。(2)考试前、考试时不留意、不强化。(3)自我暗示:别人跟我一样。

6.自己认为考砸一门怎么办?

(1)考试结束后,千万不要校对答案。(2)考砸一门并不能说明全砸了,也许是因为这科太难了。绝不能殃及后面。(3)你觉得难,其实别人也是这种感觉,别人也不一定考得好。

7.碰到不会做的怎么办?

(1)跳过去,做比较容易的题两三个,重树信心,然后再回头。(2)如果整体都很难,就采取“拣破烂”的办法,做一个是一个,也许最后会拣到不少分数。(3)千万不要花费过多时间去抠。

8.瞬间失忆怎么办?

(1)不要荒乱,不要做无序搜索。(2)善于运用联想,或者暂时做一下简单的问题。(3)跳过去,然后再回头。(4)用手拧一下大腿或胳膊。

9.时间不够怎么办?

(1)目标合理:在保证正确率的情况下,能做多少是多少。(2)合理选择:比较有把握和分值高的。(3)考虑所要花费的时间。(4)坚持最后一分钟。

10.老走神怎么办?

(1)克服焦虑,去除紧张。(2)降低目标值,也不要过分自卑。(3)如果在考试时,确实不能控制走神的情况,也要竭力有意识的让自己有一两分钟的走神时间。(4)擦点清凉油。

11.考试总想上厕所怎么办?

(1)这是一种反射现象,关键要去除心里压力。(2)考前十几分钟去一趟厕所,预备前再去一趟。(3)有意识的调整坐姿,分散注意力。(4)少喝点水也是应该注意的。

12.看到别人提前交卷怎么办?

(1)阅卷老师不会给提前交卷的加分。(2)加紧作业,加紧检查,直到自己认为满意、没有错误为止。(3)认为他们傻。

13.准考证在考试前掉了或者忘了怎么办?

(1)迅速找班主任或附近的领导、老师帮忙处理,到考场办公室出具考试证明。这样仍然可以顺利参加考试。(2)不要呆在教室门口不知所措。

14.必须在考前保证身体健康。

(1)不洗澡。(2)遵守作息时间,保证睡眠。

3、加强营养,但是不能突然改变饮食。

3、注重调节心理状况,保证心情畅快,一旦出现心理故障就应该及时调节。(4)有病及时治疗。(5)不要受同学精神状况不好的影响。

二、实现短期突破的方法

实现短期突破是我们每一个同学的梦想,从现在到中考只有几十天左右的时间,在这几十天里实现突破是可能的,突破的关键在于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客观分析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抓住重点进行复习。策略是:优势学科提分,劣势学科少拉分,易突击的科目增分。对每一个普通同学而言,都会有优势学科和非优势学科,从考试的角度而言,有的同学常常会迷惑,临近中考,主攻对象到底是优势学科还是非优势学科?甚至有个别同学因为把主要时间用在非优势学科上,而拉了优势学科的后腿。因此,巩固优势学科的基础上,寻找非优势学科的得分点,才是上策。这需要每个同学对自己客观情况的准确把握。制定具体的学习计划,把总体学习目标分解到每一次学习活动中,使学习活动具体化。比如,我们计划从现在到中考的时间里自己的总分增加20分,大家感觉增加20分不容易,但是如果把20分,分到5门课中,一门课只需要增加4分,也就是考试时多做对一道题。如果我们把每天做的每一道题都作为中考要考的一道题,就会使我们的学习活动变得非常直接,非常有效,这样将有助于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

通过对历次小考和平时作业的分析,把握学习的难点。平时的每次作业都是对我们的一次考查,作用是查漏补缺。其中经常出问题之处,可能就是我们学习的难点。针对难点就要经常的复习,经常地练习,巩固知识体系,熟练解决问题的技巧。有的同学把错题、难题分别集结成册,时时翻看,这是一个好办法。通过对历次中考试卷分析,把握考试重点。中考试题是从所学内容的整个范围内出题,题量大、覆盖面宽,似乎无法预测。但是只要我们认真分析历次考试试卷,就可以从中找出某种出题倾向。虽然升学考试试题在逐年翻新,重出过去已经出过的完全相同的题目可能性极小,但是把从前出过的题目稍微变化后重出,也很有可能。有些试题,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考查,都有相似之处。这些题目,尽管题型不同,所给条件或问题的方式不同,但考查的知识内容还是相同的。因此,可以充分利用以前中考试卷,对各科知识内容的分数分布及重考的可能性进行统计,从而得出每一知识点的重考性及可能得分。据此,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安排学习内容,不仅可以明确先学习哪一些内容,重点学习哪些内容,还可以估计自己有把握得多少分。

利用模拟考试,进行针对性训练的方法。模拟考试,对于发现自己在知识掌握、心理适应、应试技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模拟考试,考生发现了自己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有目的的进行针对性训练。在模拟考试中,考生要严格按正式考试程序和规则进行,使之与正式考试相似,也就是在坐位安排、考场注意事项、考场气氛、试题题型安排、难易程度、知识容量,以及考试后的评分等方面都和正式考试相似,要努力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以便在今后一个时期内得到改善。一般学校进行两次模拟考试,第一次模拟考试重在发现自己知识的薄弱点,解决知识层面的问题,第二次模拟考试,重在体验考试的心理状态,以发现自己心理状态问题,改善心理状态为主。一般情况下,第一次模拟考试由于距中考还有一段时间,为了让学生发现问题,学校一般出的考试题较难,学生还有时间进一步提高。而第二次模拟考试距中考时间渐进,它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体验考试的心理状态,最好是体验成功的心理状态,因此,此时出题一般较容易。所以,在一模和二模之后,同学们要客观的评价自己,既不要为一模的失败而懊悔,也不要为二模的成功而骄傲,客观评价自己是你成功的前提。在参加模拟考试后,在知识分析中要注意以下几方面:核对各题的得分和总分,这时要与标准答案认真对照,必要时可以请教别人;查阅考题出自教科书和参考书的那些部分,分析与自己最初所猜题的范围、类型符合情况;对做错的题,进行认真的分析,然后再查阅标准答案、教科书、参考书,直至把问题真正弄懂;重新复习做错的题所涉及的原理、概念、定律等等,加深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

三、实现考试良性循环的方法

1.完全准备法。完全准备包括物质准备、生理准备和心理准备。物质准备是保障考试顺利进行的基础,准备好考试所必需的物品如笔、小刀、圆规、量角器、三角板、尺子、橡皮和准考证等;生理准备是考试顺利进行的前提,临考前两三天,复习的大势已定,应停止大题量的复习,可以从事一些轻松愉快的活动,调整情绪,充分休息,养精蓄锐,考前最后一天,可以用两三个小时,做一些过去做过的熟练的题,进行一下热身,做好各种准备后,晚上适当早些休息,以保证充沛精力;心理准备是顺利完成考试的载体,通过我们前面进行的想象训练、放松训练、呼吸训练、暗示训练等心理训练,我们已将我们的心理调整到了最佳状态,相信我们一定是充满信心地迎接中考的到来,中考不过是我们整个考试中的一部分而已。

完全适应法。适应考场,在临考前一天,考生一定要去熟悉以下考场及周围环境,找到自己的考场、座位,并在自己的座位上坐上几分钟,可能的话,坐在座位上进行一次想象明天考试情景的想象训练;熟悉交通路线,准备好交通工具,估计往返所用时间,以免临场之际因某种小的差错而带来麻烦。

适当预热法。考试前适当的预热对于考生尽快进入考试状态能够起到重要作用。考生一般提前半小时左右到达考场,不必到得太早或太迟,过早会因等待考时间过长造成疲倦,过迟又会感觉紧张甚至延误考试,到达考场后,不要和他人过多交谈,因为过多交谈不仅可能消耗你的体力,而且可能引起你的心理紧张,为了调整到最佳状态考生可以找到相对安静的地方作放松,或进入考场做一次放松,之后做一次想象训练,想想你最成功的考试体验,这样就可以充满信心的准备答题了。

考场外放松法。学生到考场后,不要一个人傻呆着,尽量地和同学们一起说唱笑闹,快乐的情绪会使同学们有效放松,也会把良好的情绪带进考场。说唱笑闹本身就是对考试的注意的转移,不良情绪的发泄,也是同学们心理上相互支持、互相安慰、助人自助的一种体现。

四、实现考试最优化的方法

1.知己知彼,有备而战。卷子发到手时,不要急于答题,用最快的速度(约2、3分钟)将考题扫视一遍,从总体上对考题有所了解,弄清全卷共有几页、多少试题、试题的类型、每道试题的分数,尤其是要认真阅读试卷和试卷的说明,并在此基础上对本人可以完成的概率和所需要的时间有一个大致的估计。

2.认真审题,选好突破点。审题,就是了解题意,搞清楚题目中所给的条件与问题,明确题目的要求,只有正确的审题才能避免“没看清题”、“粗心”的错误,很多同学所谓的“粗心”其实就是由于没有审好题造成的。审题要做到:不漏题,不看错题,审题一定要细,要仔细推敲。审题的一般方法是:首先,拿到题目后,仔细读题,理清已知与未知条件、以及中心问题,找出题目的关键;其次,注意寻找试题中比较隐蔽的条件;第三,比较复杂的问题,发现各种条件的关系,以及相互之间的制约关系,“去伪存真”,显露出各条信息之间关系的真正面目。

3.安排时间,循序渐进。解题总的原则是“先易后难”。做题的顺序是:自己认为有把握的题;以前似乎做过的题;题目短,答案也简单的题;相对难的题。做题从易到难,符合心理的适应规律,通过作简单的题,实现了心理的预热,同时增加了自己的自信,良好的心理状态得到了激活。如果在解题过程中遇有困难,应立即改做其它题,因为,大脑具有自动加工的功能,当你放下不会做的题转而做其他题时,大脑已经开始对未完成的工作开始加工了,因此在考试过程中不仅需要我们具有坚忍不拔的毅力,而且需要我们具有及时调整的灵活精神。

4.不以分少而不为。考试中抓住每一分。在考试中有的同学把注意力集中在大题上,忽视对每一份的获得,认为丢一点小分无关大局,其实,在考试中小分的获得更重要,一是小分好得,二是小分也是分,获得小分是获得高分的基础。因此在解题时,会做的题应做准、做稳,一定把分拿到手,要保证做一道,对一道。

五、考前复习冲刺的方法

1.克服心理疲劳。心理疲劳不象生理疲劳那样可以通过补充能量和休息恢复正常,它的消除主要靠心理调节来实现。为此,首先,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学习就象从河里抽水,动力越足,水流量越大。动力来源于目的,只有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才会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其次,要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兴趣的形成与大脑皮层的兴奋中心相联系,并伴有愉快、喜悦的积极的情绪体验。而心理疲劳的产生正是大脑皮层抵制的消极情绪引起的。因此,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是克服心理疲劳的关键所在。有了兴趣,学习才会有积极性、自觉性、主动性,才能使心理处于一种良好的竞技状态。第三,要注意学习的多样化,书本学习本身就是枯燥单调的,如果多次重复学习某门课程或章节内容,易使大脑皮层产生抑制,出现心理饱和,产生厌倦情绪。所以考生不妨将各门课程交替起来进行复习。

2.战胜高原现象。复习中的高原现象,是指在复习到一定时期时,往往停滞不前,不仅复习不见进步,反而有退步的现象。在高原期内,并非学习毫无进步,而是某部分进步,另外一些部分则退步,两者相抵,致使复习成效未从根本上发生变化,因而使人灰心失望。高原现象一是发生较低层次的复习进入高层次的复习的过渡时期;二是发生在临考复习的中、后期。当考生在复习迎考过程中遭遇高原期时,切忌急躁或丧失信心,应找出学习方法、学习积极性等方面的原因。及时调整复习进度,在科学用脑,提高复习效率上多下功夫。

3.重视复习“错误”。如果在复习中不善于从错误中走出来,缺陷和漏洞就会越来越多,任其下去,最终就会蚁穴溃堤。在备考期间,要想降低错误率,除了及时订正、全面扎实复习之外,非常关键的问题就是找出原因,不断复习错误。即定期翻阅错题,回想错误的原因,并对各种错题及错误原因进行分类整理。对其中那些反复错误的问题还可考虑再做一遍,以绝“后患”。错误原因大致有:概念理解上的问题、粗心大意带来的问题以及书写潦草凌乱给自己带来的错觉问题等,从而有效地避免在考试时再犯同一类型的错误。

4.把握心理特点搞好考前复习,实践证明,一个人在气质、性格、心理稳定程度等因素也会影响考前复习。考生在复习迎考过程中,应根据自己的心理特点来制订复习迎考计划,根据自己的心态来调整复习的进度,选择与运用最好的复习方式方法,使自己的考前复习达到预期的最佳效果。

浅谈体操课学生心理调节与控制 第5篇

一、心理障碍

通过调查发现, 在体操教学中, 造成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

(1) 性格方面: (1) 内向, 不爱活动。 (2) 天生胆小, 不敢做动作。

(2) 情绪方面: (2) 情绪低落。 (2) 情绪过于激动。

(3) 教师方面: (1) 教学方法不合理。 (2) 保护措施不当。

(4) 场地器械不好, 无保护措施。

二、害怕、恐惧心理的表现

1. 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每个学生存在着兴趣、爱好、身体素质的差异。但是具有恐惧心理的学生却有着共同的特点, 即对自己的弱项缺乏热情和兴趣, 一遇到练习此项目时, 便寻找种种借口, 予以逃避。

人的行为是心理反应的外在表现。对某种运动项目存在着畏惧心理的学生, 则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别在初学阶段, 练习时往往缺乏信心和勇气, 总是往后站, 唯恐老师让自己做动作。

2. 对自己的行为能力缺乏信心。

对完成规定的技术动作顾虑重重, 对困难看得过多、过重、总担心自己做不好, 情绪低落, 信心不足, 害怕实践。

3. 完成规定动作多是在被逼迫的情况下进行的。

有畏惧心理的学生, 有时也能完成一些规定动作, 但多是在老师或同学的逼迫下进行的, 有的是为了完成学业, 通过考试;有的是为了自尊, 想在同学面前争口气;还有的是在老师的监督下, 被动地完成练习。

4. 生理和心理因素出现异常。

在恐惧心理的作用下, 学生会发生一系列动作、生理和心理的异常变化, 如肌肉僵硬、动作不协调、用力不当、出现多余动作、心率加速、呼吸困难、思考能力降低、注意力分散、出虚汗、尿频、血压升高等。同时, 在恐惧心理和紧张情绪的支配下还会引起其他各种心理因素的异常, 如:思维能力降低、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注意力涣散等。

三、对恐惧心理产生的原因及外在表现的分析

1. 练习者自身的主观因素:

(1) 性格方面: (1) 不敢上高器械, 不敢做旋转、空翻之类的动作。 (2) 由于某一次练习过程中或在其他学习高难度动作时不小心失误受伤或是由于看到其他同学练习的失误, 从而在心理上留下不良的影响而产生消极情绪。

(2) 身体方面: (1) 由于身体疲劳因素产生害怕心理。体操在其整个教学过程中, 要求学生必须体力和思维紧密结合才能完成任务。学生在掌握体操知识、技术和技能的过程中, 身体要直接承受运动负荷。负荷的大小对人体生理状况影响很大, 当运动负荷所要求的机能能力与练习者具备的机能能力不相适应时, 人体生理就会产生不适感或痛苦感。 (2) 另外, 运动损伤也是导致心理障碍的典型例证。运动损伤不仅会严重影响学生的体能状况, 而且会产生相应的紧张和恐惧感。某些特定的损伤 (如跳马的摔伤) 甚至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造成对某特定动作环节的深刻恐惧和牢固的条件反射, 致使同一损伤在同一环节中频繁出现。

四、结论与建议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与自我调节 第6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问题,预防,自我调节

0 引言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问题已成为高校和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大学校园内,学生不假出走、精神失常、非正常死亡现象不断增加,给高校安全稳定工作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而稳定安全工作是关系到学校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保障,是关系到家庭幸福生活的根本所在,是关系到学生成人成才的基础。因此要随时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做好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的预防与自我调节。

1 大学生独特的心理特点

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8-22岁之间。这一时期是人的生理、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是青少年由不成熟的人格状态向成熟状态转变的时期,心理正处于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完全成熟的过程之中。这一阶段具有独立与依赖并存,理想与现实冲突较大,以及自我意识强而自主、自控能力较差等心理特点。而且处在这个时期的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定型,可塑性大,这意味着大学时期将是一个充满着困惑、反思和向上的心理激荡时期。大学生独特的生理、心理和意志品质特点使心理障碍的产生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2 引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

2.1 人际关系不适,自我认知失调

较中学相比,大学人际关系较为复杂。大部分学生从中学熟悉的人和环境跨进大学时都会感到孤独感。有的同学会因此感到人际关系紧张;新生在入学后会发现现实中的大学与心目中的大学存在着差距,发现自己不再是中学的佼佼者;同时,入党、评优、奖学金等的竞争等都可能使大学生产生自我认知失调,引发心理问题。

2.2 学习与就业的压力

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一方面来自于所学专业可能并非所爱或课程负担过重,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另一方面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使心理承受能力差,适应能力弱的大学生造成很大的精神压力。

2.3 难以承受生活中的种种难题

大学生虽然已是成年人,但心理承受能力还是相对比较弱的,生活中的一些变动,如父母离异,失去亲人朋友等变故会严重影响他们的情绪。

3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与自我调节措施

3.1 学校通过有效方式预防大学生心理问题

针对大学生中存在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高等院校应积极采取有效方式进行预防。一是通过多种途径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二是把知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融入课堂教学,在传授知识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把人类历史形成的知识、经验、技能内化成学生的思想观点、人生价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三是开设心理咨询机构,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四是开展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尤其是大一新生,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五是开展丰富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3.2 大学生应不断提高自身认知结构,学会自我调节

大学生作为心理问题预防和调节的主体,应不断提高自身认知结构,学会自我调节。首先可通过多参加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丰富文化知识和实践经验,对改善不良情绪,增进人际交往,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学习生活环境等有着积极的意义;其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并设置科学合理目标,获得成功的喜悦感,避免目标设置不合理造成心理落差;三是强化个人能力,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四是保持乐观情绪,甘于清贫和寂寞,把时间和精力投入自身的学习和发展自我;五是通过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学会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调节。大学生可根据自身掌握的心理调节方法,在遇到心理问题时选择适合自己的简便可行的方法积极进行自我调节。

4 结论

大学时期是人的生理、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青少年在这一时期具有独立与依赖并存,理想与现实冲突较大,以及自我意识强而自主、自控能力较差等心理特点。其独特的生理、心理和意志品质特点使心理障碍的产生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这一时期人际关系不适,自我认知失调,学习与就业的压力,对所学专业的喜爱程度,“就业难”、承受能力差以及难以承受生活中的种种难题等都会引发大学生不良情绪,造成心理问题。

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引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本文认为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与自我调节一方面要依靠学校通过有效方式预防大学生心理问题。一是可通过多种途径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二是把知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融入课堂教学;三是开设心理咨询机构;四是开展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五是开展丰富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另一方面,作为心理问题预防和调节主体的大学生自身也应学会自我调节。首先可通过多参加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丰富文化知识和实践经验;其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并设置科学合理目标;三是强化个人能力,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四是保持乐观情绪,把时间和精力投入自身的学习和发展自我;五是学会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调节。

参考文献

[1]洪长伟.关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几点探讨[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3:93-94.

[2]黄建华等.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预防方法[J].法制与社会,2010,1:232.

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心理启动与调节 第7篇

体育教学的任务不仅是增强学生体质;传授一定的体育知识技能;培养学生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行为习惯, 而且还应通过体育课堂教学及课外体育锻炼提高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 从而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二、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 笔者发现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生理方面的因素

遗传与生长发育程度不同等因素, 造成学生间出现了个体的差异, 一些学生不能够正确认识自身过胖、偏瘦、矮小等生理方面的缺陷, 心理失衡或怨天犹人, 或自抱自弃, 从而造成较重的心理负担。

2、心理方面的因素

个别学生童年时代由于家庭原因, 心理受到创伤, 加上同龄小孩的岐视, 使其敏感多疑, 受不了一点委屈和批评, 别人的帮助, 也往往理解为另有意图, 日积月累, 心中形成“意结”而难以摆脱形成心胸狭窄, 抑郁寡欢。

3、不良个性因素

有些独生子女, 儿童时期在家庭中娇生惯养, 老一辈过份溺爱和袒护, 以致日后操作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较低。对成人的依赖性强, 缺乏独立性, 意志也比较弱。上学后适应性差, 在学习中遇到困难也大, 对挫折和失败的体验也比较多, 久而久之, 产生自卑怯懦, 退避畏缩的不健康心理。

三、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途径

结合体育教学的特点, 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其独到之处, 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优势。

体育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的思想性, 因材施教。将教材的科学性、教育性融为一体, 使教材的理论知识, 基本技术、技能与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教师还应完善全面的知识结构, 尤其是教育学、心理学、医学知识。

1、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课堂内外, 教师应主动接触学生, 深入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心理健康现状以及运动技术与身体现状, 对有问题的学生切实做到心中有数, 以便在教学时做到对症下药。

2、在体育教学时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 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自信心和自我认知能力。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状态调整的指导时, 必须先让学生对自己有一个全面积极的认知。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多进行鼓励, 要从细微处发现他们的长处, 有意识为他们制造展示其优势、特长的机会。逐渐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并在集体中和大家平等相处, 主动提高自己。如在短跑教学中, 对一些确实身体素质差, 或身材矮小导致成绩不理想的学生, 应肯定其技术不比别人差, 而只是先天条件造成, 所以勤能补拙, 充分正视不足, 克服不利条件也同样能取得好成绩。

(2) 通过教学, 加强人际交往, 促进心理相容。

在体育教学中, 形成融洽的心理气氛特别重要。体育教师要充分发挥体育课的独特优势, 增加交往力度。在课中两人一组的练习形式较为常见, 为了达到更好的练习效果, 练习组应以自由结合的方式为好, 这种形式有利于形成良好合作关系, 提高心理适应能力, 消除闭锁心理。

(3) 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坚强意志和竞争意识。

体育教学中, 有意识地安排对抗性与竞争性练习, 让学生的身心承受力在练习中得以提高, 从而获得顽强进取的自信心理和行为品质。例如短跑练习, 仅在“预备”-“跑”这短暂的时间里, 为了比别人更准确地抓住起跑时机, 学生就要集中全身精力;在一面提高自控能力的同时, 一面又要全力准备果断行动。

(4) 通过教学培养耐拙折力

在体育教学中, 利用阶段单元技评与测验对学生进行拙折教育。对于考试不理想的学生, 教师的诱导是必不可少的。在帮助学生分析失败原因的同时, 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 养成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 从而塑造他们豁达、开朗的性格和永不服输的心理素质。

(5) 体育教学中发挥积极的群体感受的感动力。

体育教师在教学指导时不应忽略群体感受的作用。在具有生机、团结互助、积极向上气氛的集体中, 会使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特别有利于使那些身体素质差, 运动基础低的学生在这种积极感受的感染下, 克服自卑感, 消除悲观、紧张情绪。在集体的帮助鼓舞下, 振奋精神, 努力进取。

除上述几点外, 在体育室内课教学时还可加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其中可包括心理保健方法, 克服考试焦虑的措施等, 以提高他们的心理耐挫能力, 培养学生对自己情感的控制力, 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当然, 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是教师又要努力探索的新课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实验) >》,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4。

[2]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论》,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年。

[3]顾渊彦、王英:《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方案设计》, 《中国学校体育》, 2007, 3:29-30。

[4]张层芬:《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警官教育出版社, 2008年。

美容与心理调节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科2011年10月-2012年4月收治的求美者240例, 其中男38例, 女235例, 年龄在22-65岁之间, 平均年龄35岁均为对自己先天的形体或容貌不满或人体自然老化或外伤等而求美者。但随机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20例。

1.2 方法

对研究组和对照组的求美者, 美容专家均从审美角度给予常规的手术矫正, 或激光强光等治疗。而研究组则在此基础上, 根据求美行为的心理状态不同, 性格不同而采取系统性的心理干预, 具体措施如下。 (1) 自卑容貌缺陷, 常会伴生孤独感, 有一种悲哀、冷漠的心境及消极的自我, 并回避他人, 所以我们护理人员应该关心她们, 主动与她们聊天, 用关注的心与她们沟通交流, 用眼神倾听她们地诉说, 把她们当成朋友赢得信任, 开启她们心里闭锁的大门, 使她们勇敢的面对现实, 通过整形美容, 来重塑完美自我。 (2) 疑虑表现对美容治疗效果不确定性, 而是否达到预期效果而呈现的怀疑与疑虑, 我们可利用图片、模型和周围人群作对照, 耐心、细心地向顾客进行解释, 介绍整形美容专家利用先进的美容技术对其所采的手术方式及手术的简单过程, 以及以往做此项手术的安全性, 手术后机体有一个自然修复过程, 只有术后正常的期待、静候积极配合治疗, 随时间的推移一定会达到求美者所期待的理想的手术效果, 让求美者解除心中的疑虑与顾虑, 放心、安心地在接受整形美容治疗。 (3) 恐惧求美者都是健康顾客, 没有躯体器质性病变, 没进过医院, 更没进过手术室, 所以做手术治疗非常恐惧, 术前护理人员详细地宣教, 给予心理干预:介绍环境, 整形外科设有独立的手术室, 墙壁屋顶均是采用柔和温馨的暖色调, 室内非常安静。术中医护人员与顾客交谈声音要轻柔, 护士可以轻轻抚摸顾客的头, 握住顾客的手给予安慰、鼓励, 同时配上她们喜欢的轻音乐, 使其消除因术中持续疼痛而产生的思想负担和恐惧心理, 有一种轻松感。 (4) 失望术后求美者觉得美容效果欠佳或无效, 或未达到美容手术者所期望的, 而出现失望的情绪。顾客术后度过短暂的肿胀焦虑期后转而期待最后的良好疗效, 在复诊中除相应的换药与护理, 护理人员应采取心理暗示, 让其顺势而行[2]。其方法是热情赞许“漂亮多了”, “效果真不错, 只有些肿”, “年轻许多岁呀!”等, 一番热情的话语, 对手术局部进行绘声绘色的赞美, 再聊一聊家常事儿, 指导其生活中自我护理与保养方法等, 使求美者能够循着正确的审美观, 接受手术的效果, 同时也是一种心理安慰与鼓励, 增强医患的情感, 增加顾客的信心。

1.3 观察指标

二组求美者分别于半年后采用电话回访的形式对其整形美容后的心理状态进行心理干预, 减轻自卑、疑虑、恐惧、失望等方面消极心理, 对术后出现失望、愉悦、满意度相关项目进行比较分析。

1.4 数据处理

采用Spps1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采用χ2检验P<0.01为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与对照组相比, 研究组整形美容术后出现失望、愉悦、满意度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χ2=18.43 P<0.01研究组整形美容术后出现失望、愉悦、满意度相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由于审美评价的多样性 (审美标准的多样化) , 随时代的变化, 性别的差异, 年龄、兴趣、职业和个人的嗜好、文化、地位的倾向性等均有一定的差异, 故医患的沟通, 美容师的心理干预从某种意义上比手术治疗本身更重要, 可能手术或治疗只需10min或1-2h即可结束, 而治疗前后的沟通, 根据求美者复杂心理状态采取相应心理干预需耗时数倍至十几倍的时间, 并且非常讲究科学性、艺术性与通俗性[3], 以达到求美者真正做到改变自我, 美化自我, 避免发生不必要的纠纷。

摘要:目的 探讨心理干预对整形美容外科求美患者的影响。方法 对2011年10月-2012年4月我科240例求美者在整形美容手术过程中采取心理干预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40例求美者随访到半年, 研究组在术后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 对于求美者在正常手术矫治等相关治疗的基础上采取积极心理干预, 从而改变求美者不良的心理状态, 帮助他们排除心理障碍, 避免发生不必要的纠纷。

关键词:求美者,不良心理状态,心理干预

参考文献

[1]王炜, 主编.整形外科学[M].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9.

[2]陈从柏.浅谈医学美容纠纷原因的对策[J].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2004, 10 (4) :231.

美容与心理调节 第9篇

消费者维权意识的逐渐增强,引发社会对商业伦理的广泛关注。20世纪70年代以来,学者们对商业伦理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使其逐渐成为企业营销战略中的关键内容。服务企业与消费者之间交易达成实际上是一个契约产生与履行的过程,在营销情境下,心理契约是指顾客对企业所许诺的责任和义务的感知[1]。当企业的服务未能达到其承诺或顾客的心理预期时,顾客心理契约违背就会形成,从而导致顾客抱怨、不满甚至结束交易。现有研究表明,心理契约违背会增强顾客对购物消费风险的感知、削弱顾客对服务企业的信任和顾客购买倾向[2]。此外,当顾客发生心理契约违背时,还可能出现产生抱怨、转移到其他商家等行为以及顾客对自身义务的感知发生变化[3]。理论上而言,将组织行为学中的心理契约违背概念引入电子商务营销情境,研究其对消费者非伦理行为的影响,这种跨学科的运用是对心理契约违背理论的进一步推广,是对营销情境的一种细化。目前,消费者作为交易行为的主要参与者之一却未能引发研究者的关注,从消费者视角切入探讨商业伦理问题的研究仍十分匮乏,国内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在组织管理实践中,由于心理契约违背引起的消费者非伦理行为普遍存在,破坏了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

鉴于此,本文首先从顾客心理契约角度探讨心理契约违背对消费者非伦理行为的影响,揭示心理契约违背对消费者非伦理行为的作用机理;其次,探索性提出顾客满意在心理契约违背与消费者非伦理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最后,将消费者伦理意识作为调节变量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其对心理契约违背与消费者非伦理行为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为深入研究消费者非伦理行为提供新视角。

1 文献回顾与理论假设

1.1 心理契约违背与消费者非伦理行为

心理契约违背是个体在组织未充分履行心理契约认知上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包括失望、沮丧、怨恨等,着重点在于情绪反应[4]。学者们对营销情境中心理契约违背研究还处于探索性的阶段。Pavlou和Gefen(2005)指出网购环境中的心理契约违背指顾客对商家没有履行所承诺的责任与义务的感知,并提出拒绝履约和理解歧义是产生心理契约违背的两个关键因素,由此心理契约违背被引入到网络营销领域[2]。国内学者阳林和李青(2008)认为营销情境中的心理契约违背指由于企业没有或没有完全履行承诺,从而使得顾客感到被欺骗或在情感上受伤害[5]。在传统营销领域中,Zweig等(2005)研究发现消费者心理契约遭到违背后可能会终止品牌关系[6]。在电子商务营销领域中,Pavlou和Gefen(2005)研究发现网购环境中心理契约违背对顾客感知风险有正向影响,对顾客信任与购买意愿有负向影响[2]。

Vitell和Muncy(1992)提出消费者伦理指消费者在取得、使用和处置产品或服务时,表现出符合道德行为的一种法则、标准、惯例或原则[7]。消费者非伦理行为可以理解为不符合消费者伦理要求或规范的行为[7]。并且Vitell和Muncy(1992)开发了消费者伦理量表(CES),总结了4种消费者非伦理行为:主动获利的非法行为,指消费者主动从非法行为中获益;被动获利行为,指消费者在损害他人利益的情况下被动收益;主动获利的问题行为,指消费者主动从有问题但不非法的行为中获益;无伤害行为,指消费者没有伤害结果或不犯规的行为[7]。营销情境中,心理契约违背会导致顾客产生消极的行为。Fullerton和Punj(2004)指出心理契约违背可能引发顾客的不良行为,如口头辱骂、破坏服务设施与秩序[8]。赵鑫和马钦海(2012)研究发现心理契约违背会导致顾客出现不配合、浪费资源、破坏环境、提出苛刻要求等行为[9]。因此,心理契约违背对消费者非伦理行为的影响是可以预见的,并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心理契约违背对消费者非伦理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

假设1-1:交易型心理契约违背对消费者非伦理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

假设1-1a:交易型心理契约违背对主动获利的非法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

假设1-1b:交易型心理契约违背对被动获利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

假设1-1c:交易型心理契约违背对主动获利的问题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

假设1-1d:交易型心理契约违背对无伤害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

假设1-2:关系型心理契约违背对消费者非伦理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

假设1-2a:关系型心理契约违背对主动获利的非法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

假设1-2b:关系型心理契约违背对被动获利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

假设1-2c:关系型心理契约违背对主动获利的问题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

假设1-2d:关系型心理契约违背对无伤害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

1.2 心理契约违背与顾客满意

美国学者Cardozo(1965)将顾客满意引入市场营销领域,他认为顾客满意会促进消费者产生重复购买行为[10]。Oliver(1980)认为顾客满意是顾客基于之前消费经验所产生的期望与实际消费情况相符时形成的一种情感状态[11]。Kotler和Armstrong(2010)则指出顾客满意定义是顾客对产品的使用效果与之前期望相比后产生的一种感觉状态[12]。因此,顾客满意即是顾客在感受到所购产品与购前期望相符时做出的一种积极的评价。国内外学者对心理契约影响顾客满意进行了大量的实证分析。Kingshott和Russle(2006)提出心理契约违背负向影响顾客关系承诺[13]。雷亮(2008)通过分析企业与顾客的关系,从心理契约的视角研究如何提升顾客满意[14]。郭志贤(2012)指出顾客心理契约产生的消极结果会影响被违背主体的情感,并通过对餐饮业的调查证实了顾客心理契约违背正向影响顾客不满意程度[15]。范志国等(2014)从消费者心理感知层面分析得出:社群体验对顾客满意及购买意愿存在直接的正向影响[16]。由此,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2:心理契约违背对顾客满意有显著负向影响。

假设2-1:交易型心理契约违背对顾客满意有显著负向影响。

假设2-2:关系型心理契约违背对顾客满意有显著负向影响。

1.3 顾客满意与消费者非伦理行为

顾客满意会对顾客的消费行为产生积极影响,而一旦顾客产生不满意情绪,则有可能导致消极行为。Richins(1983)指出顾客满意对顾客不良行为有负向影响,当顾客不满时会产生不愉快的情绪,严重时会发生辱骂等不良行为[17]。消费者非伦理行为是指消费时的不端行为,强调伦理道德方面。Vitell和Muncy(2005)提出商业态度与消费者伦理行为相关,当顾客的商业态度消极时,则会发生非伦理行为[18];当顾客的商业态度积极时,则不会容忍非伦理行为的发生[19]。Lu等(2010)研究表明消费者商业态度与主动获益的非法和问题行为负相关[20]。这里的商业态度指消费者对整个消费体验的态度,也即为顾客满意程度,积极的商业态度对应顾客满意,消极的商业态度对应顾客不满意。曾伏娥等(2011)在分析网上消费者非伦理行为时指出,顾客消费过程中一旦感知到不公正,出现负面情绪,则会产生非伦理行为甚至极端行为[21]。因此,在心理契约违背影响消费者非伦理行为的路径中,顾客较高的消费满意体验会减少其非伦理行为的发生,更利于服务企业形成从顾客有利的角度思考问题。由此,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3:顾客满意对消费者非伦理行为有显著负向影响。

假设3-1:顾客满意对主动获利的非法行为有显著负向影响。

假设3-2:顾客满意对被动获利行为有显著负向影响。

假设3-3:顾客满意对主动获利的问题行为有显著负向影响。

假设3-4:顾客满意对无伤害行为有显著负向影响。

假设4:顾客满意在心理契约违背对消费者非伦理行为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

1.4 伦理意识的调节作用

Forsthy(1980,1992)将伦理意识分为理想主义和相对主义,这两种类型是评估个体伦理差异的重要依据[22]。其中,理想主义者强调决定行为发生的内在合理性,其道德判断主要依照个人理想,主张一切伤害他人的行为都不应该发生;相对主义者强调环境的影响,其道德决策主要关注行为结果,主张规范因情境的不同而变化,而不是广泛的使用道德规则[23]。Erffmeyer(1999)研究表明消费伦理与理想主义伦理意识正相关,而与相对主义伦理意识负相关[24]。换言之,伦理意识会对心理契约违背与消费者非伦理行为的关系产生调节作用。当消费者具有相对主义的伦理意识时,会正向影响关系型心理契约违背与无伤害行为之间的关系。由此,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5:消费者伦理意识在心理契约违背对消费者非伦理行为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

综上所有假设,构建的研究假设模型如图1所示,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心理契约违背对消费者非伦理行为的影响,顾客满意的中介作用以及消费者伦理意识的调节作用。

2 研究设计

2.1 数据来源

本研究采用纸质和电子问卷调查的方式,其中纸质问卷主要在无锡市内各类消费场所进行调查,电子问卷则来源于江苏、浙江、上海、北京、广东等多个省市地区。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400份问卷,回收373份,剔除无效问卷45份,最后有效问卷共328份,有效率达82%。其中,男性100人,占30.5%;女性228人,占69.5%;专科及以下学历为41人,占12.5%;本科学历为230人,占70.1%;硕士及以上学历为57人,占17.4%;可支配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有30人,占9.1%;在1000~3000元之间有123人,占37.5%;在3001~6000元之间有95人,占29%;在6001~10000元之间有65人,占19.8%;在10000元以上有15人,占4.6%。

2.2 变量测量

本研究中的量表均采用李克特五点计分方式,并且为了确保各变量测量工具的信度和效度,主要选取国内外现有的成熟量表,加以修订。

2.2.1 心理契约违背

心理契约违背的测量主要采用了罗海成(2005)[1]的量表,并进行了适当调整,共包含12个题项。如“提供快捷服务,他们不会浪费我的等待时间”、“服务人员能尊重我,为我着想而不是在敷衍我”等,量表Cronbach’a系数值为0.924。

2.2.2 消费者非伦理行为

消费者非伦理行为的测量,在参考Muncy和Vitell(1992)[7]、曾伏娥(2011)[21]的量表基础上,结合中国情境选取了12个题项,如“顺手带走消费场所的小物品”、“将商品损坏后声称质量有问题要退货”等,量表Cronbach’a系数值为0.809。

2.2.3 顾客满意

顾客满意的测量参考了Oliver(1980)[11]的量表,共包含5个题项。如“您对消费场所的整体卫生与环境感到满意”“对消费场所的营业员服务质量与态度感到满意”等,量表Cronbach’a系数值为0.859。

2.2.4 消费者伦理意识

消费者伦理意识的测量采用Forsth(1992)开发的伦理立场量表(EPQ)[23],共包含6个题项,如“任何人都不应该有意伤害他人”、“道德标准存在个体差异,一个人认为某种行为是道德的,而他人可能认为不道德”等,量表Cronbach’a系数值为0.773。

3 研究结果

3.1 描述统计及相关分析

表1列出了本文中的各变量均值、标准差和Person相关系数。由分析结论可知,交易型心理契约违背与主动获利的非法行为、被动获利行为、主动获利的问题行为、无伤害行为均呈显著正相关(r=0.353,r=0.168,r=0.275,r=0.214,p<0.01),关系型心理契约违背与主动获利的非法行为、被动获利行为、主动获利的问题行为、无伤害行为均呈显著正相关(r=0.284,r=0.281,r=0.217,r=0.348,p<0.01),交易型心理契约违背、关系型心理契约违背与顾客满意均呈显著负相关(r=-0.453,r=0.551,p<0.01),顾客满意与主动获利的非法行为、被动获利行为、主动获利的问题行为、无伤害行为均呈显著负相关(r=-0.377,r=-0.251,r=-0.331,r=-0.369,p<0.01),初步验证了假设1、假设2和假设3,这为进一步检验假设和假设所述的顾客满意的中介作用奠定基础。

注:**表示在0.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3.2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本研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来进行相关假设的检验,如图2所示。该模型的各项拟合指标为:CMIN/DF=1.963<3,RMSEA=0.054<0.08,NFI=0.901>0.90,IFI=0.949>0.90,TLI=0.943>0.90,CFI=0.949>0.90,均符合检验标准,表明模型拟合度较好。

心理契约违背通过顾客满意对消费者非伦理行为产生影响的路径系数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交易型心理契约违背对消费者主动获利的非法行为、主动获利的问题行为的影响路径系数分别为0.430、0.341,在5%的水平上显著,因此,假设1-1a、1-1c得到验证。关系型心理契约违背对消费者主动获利的非法行为、主动获利的问题行为的影响路径分别为0.293、0.266,在10%的水平上显著;关系型心理契约违背对消费者被动获利行为、无伤害行为的影响路径分别为0.431、0.497,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验证了假设1-2、1-2a、1-2b、1-2c、1-2d。交易型心理契约违背、关系型契约违背对顾客满意的影响路径分别为-0.269、-0.555,分别通过了10%、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假设2、2-1、2-2得到支持。顾客满意对消费者主动获利的非法行为、主动获利的问题行为的影响路径系数分别为-0.240、-0.282,在5%的水平上显著;顾客满意对消费者被动获利行为、无伤害行为的影响路径系数分别为-0.189、-0.254,在10%的水平上显著,由此,假设3、3-1、3-2、3-3、3-4得到检验。

根据Baron和Kenny(1986)的中介效应检验方法[25],由表2可知,关系型心理契约违背通过顾客满意完全影响消费者非伦理行为,顾客满意作为关系型心理契约违背与消费者非伦理行为之间中介变量的假设成立。交易型心理契约违背对被动获利行为和无伤害行为无显著影响,因此顾客满意作为交易型心理契约违背与被动获利行为、无伤害行为之间中介变量的假设不成立。因此,假设4得到部分支持。

注:*表示P<0.05,**表示P<0.01,***表示P<0.001。

3.3 伦理意识的调节效应检验

检验伦理意识对心理契约违背影响消费者非伦理行为的调节效应时,需要将自变量和调节变量进行中心化转换,建立标准化回归方程:Y=b X+c M+e;Y=b'X+c M+c'X*M+e(其中,X为自变量,M为调节变量,X*M为调节效应)。通过分析c'系数(即SPSS输出的B值)是否显著达到统计学意义上的临界比率0.05水平,对调节效应是否显著进行判别。运用SPSS18.0做分层回归分析:先将X(自变量)、M(调节变量)放入回归方程;再将X*M(自变量与调节变量的乘积项)放入回归方程。

根据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可知,交易型心理契约违背对被动获利行为、无伤害行为的路径系数均不显著,鉴于此,仅探讨伦理意识对交易型心理契约违背与主动获利的非法行为、主动获利的问题之间的调节作用,结果如表3所示。结果表明,理想主义对交易型心理契约违背与消费者非伦理行为之间的调节作用均不显著,相对主义对交易型心理契约违背与消费者非伦理行为之间的调节作用也均不显著。

伦理意识对关系型心理契约违背与消费者非伦理行为各维度之间的调节作用,结果如表4所示。结果表明,理想主义对关系型心理契约违背与消费者非伦理行为(4个维度)之间的调节作用不显著。相对主义对关系型心理契约违背与消费者非伦理行为(前3个维度)之间的调节作用不显著。关于相对主义对关系型心理契约违背与无伤害行为之间的调节作用,从表中数据可知,关系型心理契约违背*相对主义的回归系数为0.171>0,Sig.=0.002<0.01,达到显著,表明关系型心理契约违背*相对主义交互作用显著,相对主义正向调节关系型心理契约违背与无伤害行为,消费者的相对主义程度越高,关系型心理契约违背对消费者采取无伤害行为的影响程度增强。根据以上研究结果,假设5得到部分支持。

4 研究结论与启示

4.1 主要结论

本文旨在探讨心理契约违背对消费者非伦理行为的影响,顾客满意的中介作用以及伦理意识的调节作用,研究表明:(1)心理契约违背对消费者非伦理行为在部分维度上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交易型心理契约违背对主动获利的非法行为、主动获利的问题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型心理契约违背对主动获利的非法行为、被动获利行为、主动获利的问题行为、无伤害行为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顾客满意在交易型心理契约违背与主动获利的非法行为、主动获利的问题行为之间的关系中不起中介作用,即顾客遭到交易型心理契约违背后,会直接产生主动获利的非法行为和主动获利的问题行为;顾客满意在关系型心理契约违背与主动获利的非法行为、主动获利的问题行为之间的关系起完全中介作用,与被动获利行为、无伤害行为之间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即顾客遭到关系型心理契约违背后,可能直接产生被动获利行为和无伤害行为,也可能引起不满意情绪,从而产生主动获利的非法行为、被动获利行为、主动获利的问题行为和无伤害行为。(3)相对主义伦理意识在关系型心理契约违背与无伤害行为之间的关系中,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而具有理想主义伦理意识的消费者主要依照个人理想进行道德判断,主张一切伤害他人的行为都不应该发生,所以当心理契约违背后,他们做出损害企业利益的非伦理行为的可能性不大。

4.2 管理启示

本研究的结果对服务企业的管理实践有如下启示:(1)服务企业应履行自身承诺,维护顾客心理契约。服务企业要讲信用、守承诺,为顾客提供舒适的消费环境、真实合理的产品信息、体贴细致的服务,才能与顾客维护良好的关系,增加顾客再次消费的可能性。(2)通过提供个性服务,提升顾客满意度。服务企业在提供品质可靠、性价比高的产品外,还要通过其特色服务提高顾客满意度,服务企业可以根据顾客不同的个人特征及需求,为顾客提供相应的个性服务。例如,设计不同档次的产品组合以满足各类群体的选择,为顾客建立个人档案等,增强服务企业的人文关怀,以期减少非伦理行为的发生。(3)推广伦理教育,强化消费者伦理意识。引起消费者非伦理行为的因素有很多,究其内部原因,还是与消费者的个性特征、伦理意识等息息相关。因此,政府要在全社会推广伦理教育,降低相对主义伦理意识的影响力,避免相对主义伦理意识的滋生,引导消费者自我约束从而树立正确的伦理消费观。

摘要:消费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不能履行承诺的责任与义务时,则会形成心理契约违背,导致顾客产生不满意情绪,甚至出现非伦理行为。本文通过对328个样本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交易型、关系型心理契约违背对消费者非伦理行为在部分维度上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顾客满意在关系型心理契约违背与消费者非伦理行为之间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相对主义伦理意识在关系型心理契约违背与无伤害行为之间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为引导消费者进行伦理消费,企业应履行自身承诺维护顾客心理契约,提供个性化服务提升顾客满意度。

上一篇:新会计准则分析下一篇:多功能外固定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