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内窥镜术范文

2024-07-22

鼻内窥镜术范文(精选11篇)

鼻内窥镜术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8~2009年行鼻内窥镜术治疗鼻窦炎的患者50例, 其中男31例, 女19例, 年龄17~50岁, 平均33.6岁。病程3个月~35年, 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鼻塞、流涕、嗅觉障碍、头痛等。术前为患者进行鼻腔检查和鼻窦冠位CT扫描, 将扫描结果按照海口标准分型分期[1]: I型10例, 其中1期2例, 2期5例, 3期3例;Ⅱ型34例, 其中1期7例, 2期22例, 3期5例;Ⅲ型6例。

1.2 手术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 采用全麻或局麻, 术中使用鼻窦内窥镜及显像系统, 术后采用高膨胀止血材料填塞鼻腔。

2 护理方法

2.1 术前护理

2.1.1 术前心理护理患者由于担心手术的失败、并发症的发生以及术后的疼痛感, 容易产生焦虑和恐惧。这种精神上的刺激, 会通过交感神经系统的作用, 增加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 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加快[2], 可能影响到手术效果和术后恢复。因此, 心理护理应当发挥其作用, 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 促进手术效果。护理人员可以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鼻内窥镜手术的优点, 其定位准、操作方便、损伤小、复发率低、手术疼痛少、恢复快等优点, 并讲述成功案例,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可以邀请术后患者现身说法, 让患者信服, 增强信心。

2.1.2 术前检查 术前做好各项检查, 包括血常规尿常规, 肝肾功呢检查, 凝血机制检查, 心电图、胸片等, 排除手术禁忌证, 术前应当进行鼻窦冠位CT扫描, 确定病变程度、范围及位置。女性患者手术应当避开经期。

2.1.3 术前准备 术前1 d为患者剪鼻毛, 并清洁鼻腔, 避免鼻毛和未清洁的鼻腔妨碍手术视野以及污染手术器械, 在剪鼻毛及清洁鼻腔过程中, 一定要预防损伤鼻黏膜, 以减少感染机会。术前禁食12 h, 禁饮4 h, 除去饰物, 测体温、脉搏、血压, 备好手术用床。

2.2 术后护理

2.2.1 术后心理护理

在患者经历过手术之后, 护理人员应当以亲切和蔼的语气进行安慰和鼓励, 并告知手术结果, 尽量传达有利信息, 增强患者信心。某些患者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良情绪, 这时护理人员应当主动关心和体贴, 努力帮助患者克服不良情绪。

2.2.2 术后体位及饮食指导

局麻术后采用半卧位, 全麻术后平卧6 h改为半卧位, 利于患者呼吸, 促进头部血液回流, 减轻头痛和头面部肿胀, 防止术后出血和疼痛。患者术后1~3天内进半流食, 之后可改为普通饮食。饮食应当清淡易消化, 富含高蛋白高纤维, 忌食过热、过冷及刺激性食物[3]。

2.2.3 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2.2.3.1 鼻出血

由于鼻腔包涵丰富的血管, 手术创面未进行缝合, 术后将有不同程度渗血。密切观察鼻腔填充是否脱落, 记录渗血量、颜色等。若出现异常情况, 立即报告给医生。

2.2.3.2 眼部并发症

鼻内窥镜术后可能发生眶内血肿, 因术中损伤纸样板后手术进入眶内造成, 眼压升高。护理人员可遵医嘱, 采用甘露醇以及抗生素, 为患者降压及消炎消肿。

2.2.3.3 脑脊液鼻漏

其是最为常见也最为严重的并发症。护理人员应当注意观察鼻腔, 若有较多清水样分泌物流出, 则考虑为脑脊液鼻漏[4]。收集分泌物进行检查以简便是脑脊液还是鼻腔分泌物。若鉴别为脑脊液, 则应当拆除纱条, 禁止擤鼻、咳嗽、打喷嚏等动作, 以防颅内压升高;给予相应药物进行降颅压及抗感染治疗。严重者当报告医生, 对症治疗。

2.2.4 出院指导

叮嘱患者按医嘱冲洗鼻腔, 按时复查。不可随意取出鼻腔填充物, 勿用力擤鼻。禁烟酒, 务食刺激性食物, 保持大便通畅。

3 结果

全组50例患者经鼻内窥镜治疗及护理, 术后均未发生并发症。参照1997年11月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拟定的内窥镜鼻窦手术疗效评定标准, 本组患者治愈48例, 治愈率为96%。1例无效, 1例未遵医嘱及时冲洗鼻腔, 且未及时到医院换药, 导致手术失败。手术成功患者至今无1例复发。

4 讨论

鼻内窥镜术虽然日益趋于安全与完善, 但仍无法完全避免并发症的产生。护理工作的开展, 有助于患者放松心情, 坦然面对手术, 对手术效果、术后恢复情况以及避免并发症产生积极的作用。

本研究根据鼻内窥镜术制定了一套护理防范措施, 这套措施能够较为有效的预防并发症的产生, 在发生并发症之后能够及时发现与治疗。在鼻内窥镜术治疗鼻窦炎中, 正确的护理措施起到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

摘要:目的 探讨鼻内窥镜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和体会。方法 选取本院行鼻内窥镜术的患者50例, 进行研究和分析。结果 50例患者经鼻内窥镜治疗及护理, 术后均未发生并发症。结论 这套措施能够较为有效的预防并发症的产生。

关键词:鼻内窥镜,围手术期,护理,鼻窦炎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分型分期及内窥镜鼻窦手术疗效评价.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1998, 33 (3) :134-135.

[2]黄丽球, 董燕霞.鼻内窥镜围手术期的心理护理.咸宁学院学报 (医学版) , 2009, 23 (5) :372.

[3]权固琴.鼻内窥镜鼻窦手术围手术期护理.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9, 22 (12) :1516-1517.

鼻内窥镜技术 第2篇

鼻内窥镜是耳鼻喉科一种能对鼻腔进行详细检查的光学设备,一般指的是硬管镜,有0至90度不等的角度,先进的鼻内窥镜由于有良好的照明,被称为鼻类疾病的“万能眼”,加之本身比较细,直径只有2.7-4.0mm,它可以很方便的通过狭窄的鼻腔和鼻道内的结构,来对鼻腔和鼻咽部甚至鼻窦内部结构进行检查,它的亮度相当于无影灯的20倍,可将病变组织放大200倍,病变部位可被医生一览无余,是诊断鼻窦炎、鼻息肉的重要手段,通过配套的手术成像系统还能对鼻窦炎、鼻息肉进行精细的治疗,使手术能够达到传统手术无法到达的区域。先引进的鼻内窥镜可解决这一难题。鼻内窥镜被称为鼻类疾病的“万能眼”,亮度相当于无影灯的20倍,可将病变组织放大200倍,病变部位可被医生一览无余。清晰的视野使手术达到更精细的效果,并使手术达到以前不易到达的区域,从而将以前传统的破坏性手术转变为在完全清除病变的基础上的保护性手术。鼻内窥镜治疗范围:

鼻窦炎、鼻息肉、、鼻中隔偏曲、鼻腔肿瘤等的诊断和治疗。鼻内窥镜技术的治疗优势在于:

1.治疗精密:自带的冷光源的亮度相当于无影灯20倍,清晰 的视野使手术达到更精细的效果,3.5mm的小孔可将病变组织放大数倍,并将同步拍摄到的影象传送到相应的的电脑屏幕上,患者病变部位可被医生一览无余,彻底告别过去盲目凭手感和经验操作的“盲人摸象”时代。

2.微创痛苦小

3.安全快捷:以高智能探头自动识别病变组织,避免过多损伤,将副作用降到最低,同时,一台手术只需要很短的时间,安全、有利于患者术后的恢复。

鼻内窥镜术 第3篇

【关键词】 鼻中隔偏曲;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内窥镜手术

【中图分类号】R765.3+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3-0051-01

鼻中隔偏曲是常见的耳鼻喉科疾病,由于鼻中隔偏曲者往往伴随有对侧的钩突、半月裂等解剖异常,会引发鼻出血、头晕头痛、耳鸣等多种症状,更是诱发鼻窦炎的常见病因[1]。目前鼻中隔偏曲的主要治疗方法为手术治疗,但传统手术损伤较大,术后并发症较多,而且疗效一般,并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随着微创医学的飞速发展,鼻内窥镜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内镜下的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已经成为治疗此类疾病的重要术式。为了进一步研究鼻内窥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的手术效果及手术要点,笔者进行了相关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选取为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之间的100例鼻中隔偏曲患者,包括男性68例,女性32例;年龄18~66岁,平均年龄(39.2±12.4)岁;包括软骨部偏曲44例,骨部偏曲34例,混合型偏曲22例;主要临床表现为鼻塞、鼻衄、头晕、头痛、耳鸣。术前常规检查排除手术禁忌症,合并基础疾病者控制病情后实施手术。根据手术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手术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前鼻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治疗;观察组患者则在鼻内窥镜下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治疗,患者取仰卧位,常规消毒铺巾,全麻或局麻均可,在鼻内窥镜下进行手术,进镜后仔细观察偏曲的部位、范围及形态,在左侧做切口,镜下仔细分离粘膜,在第一切口后方纵行切开鼻中隔软骨,将鼻中隔剥离器进入其中,充分暴露偏曲的骨质部分,用燕尾凿及轮转刀将偏曲部分切除,切口一般无需缝合,但视患者情况而定,可适当用可吸收线缝合1~2针并塞入凡士林纱布进行填充、固定,外侧用胶布固定,注意填塞不宜过紧,避免鼻中隔缺血而引发穿孔。术后常规给予抗炎、止血等对症支持治疗措施,术后48h取出鼻腔填塞物,定期换药、清理鼻腔,出院后定期复查。

1.3 疗效判定[2] 并根据患者的症状改善及鼻中隔解剖位置进行疗效判定。治愈:患者鼻中隔恢复正常解剖位,症状消失,随访3月无复发;有效:鼻中隔位置基本恢复正常,症状显著改善,无复发;无效:未能达到以上两种标准或出现加重。总有效率=(治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对比 观察组治愈32例,有效18例,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治愈19例,有效24例,总有效率86.0%,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并发症对比 观察组术后3例患者出现轻度鼻腔粘连,并发症发生率6.0%,2例患者常规换药一周后症状解除,1例行分离加换药处理后症状消失,未发生鼻梁塌陷、鼻中膈血肿及穿孔等严重不良反应;对照组术后5例患者出现鼻腔粘连,4例鼻腔出血,2例鼻中隔穿孔,不良反应发生率22.0%。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鼻中隔偏曲指的是多种原因引起的鼻中隔偏离正中位置或出现不规则偏曲,由于鼻中隔解剖位置异常,常会引起鼻塞、鼻出血、头晕头痛等症状,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了许多不良影响。在治疗方面,此类疾病多是以手术治疗为主,鼻中隔骨膜下矫正术是应用最多的一类术式,此类术式更符合鼻生理功能,手术中仅会切除少量的偏曲骨质和软骨,并不会对患者造成重大影响。

传统的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是在前鼻镜下借助额镜反光来进行手术操作,但由于该种手术的照明深度不足且手术视野十分受限,手术医师往往需要凭借临床经验和手感来进行操作,不但影响对鼻中隔的矫正效果,更容易造成额外损伤,甚至引起前颅底损伤,对于鼻中隔偏曲程度严重者甚至会造成骨膜撕裂,造成鼻中隔穿孔,给患者的健康造成较大的损害。而且有文献报道指出[3],为了保证手术治疗效果,医师往往会选择大量切除鼻中隔,支架组织切除过多而造成鼻梁塌陷等并发症。因此,传统的鼻中隔矫治术已经较少应用。

鼻内窥镜是上个世纪70年代奥地利学者制造的一种硬管潜望型内窥镜[3],具有多种型号、镜长和管径,能够适应不同手术的需求,具有体积小、视野好、光度强的特点,并且能够和外接设备进行连接,将检查结果清晰的显示和记录。随着鼻内窥镜技术的飞速发展,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已经成为治疗鼻中隔偏曲的重要手术方式[4]。鼻内窥镜能够深入鼻腔,在外接设备上显示出来,使医师能够清晰的观察鼻中隔偏曲的情况,对手术方案有一个初步的判断,在鼻内窥镜的引导下,医师能够对筛前筛后神经、蝶腭神经所支配的区域进行精确的浸润麻醉,减少患者的痛苦,在视野清晰的条件下,医师也能够更加准确的进行止血,控制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在术中切除鼻中隔时,燕尾凿的切除动作能够更加精确,最大程度的避免造成骨膜撕裂,减少了鼻中隔穿孔和前颅底损伤的发生。从本文研究数据来看,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1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0%,而且从并发症对比来看,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仅为6.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2.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个结果和王志学等人[5]的结论一致。

综上所述,鼻内窥镜下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能够有效的解除鼻中隔偏曲,具有视野清晰、出血量小、并发症少的特点,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温湘玲,李永福,杨红良,等.鼻内镜下同种异体鼻中隔骨黏骨膜下植入治疗萎缩性鼻炎15例[J].云南医药,2011,2(32):221-222.

[2] 吕萍,周天明,李蓓,等.萎缩性鼻炎伴发鼻窦炎的鼻内镜治疗[J].四川医学,2008,3(29):342-343.

[3] 刘军,唐平,张瑞林.难治性鼻出血鼻内镜下电凝止血60 例观察[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0,7( 5) : 136.

[4] 汪茂林,蔡华成,鲜昆仑,等.鼻内镜下微创治疗顽固性鼻出血212 例[J].中国内镜杂志,2008,14( 5) : 110-114.

[5] 王志学,陈忠勇,沈云彪,等.同期鼻中隔和鼻整形术[J].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2011,10(4):217-219.

鼻内窥镜术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所选取的204例慢性鼻窦炎患者中, 男121例, 占59.31%, 女83例, 占40.69%;患者年龄23~48 (35.13±7.11) 岁;病程2~12 (8.13±7.11) 年。根据患者实施手术治疗方法的不同, 将患者随机分成了两组, 分别是鼻内窥镜术组和传统治疗组, 每组102例患者。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治疗方法

传统治疗组患者采用传统根治手术治疗, 包括鼻息肉摘除、筛窦开放以及上颌窦根治治疗;患者术前行鼻腔表面麻醉, 以及局部浸润麻醉, 以半坐卧位行鼻腔手术, 卧位行上颌窦手术。鼻内窥镜术组患者采用鼻内窥镜手术治疗, 表麻加阻滞麻醉, 切除息肉、钩突及筛泡等, 根据病情进行筛窦开放, 扩大上颌窦及额窦[2,3]。

1.3 疗效判定标准

本次实施手术治疗后的治疗效果判断标准, 按照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1997年《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分型分期及内窥镜鼻窦手术疗效评定标准》进行疗效判定, 分为三个等级, 分别为治愈、有效和无效[4]。总有效=治愈+有效。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1.5软件包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且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两组患者实施不同治疗方法后的相关临床治疗效果比较结果, 见表1。

2.2 两组患者复发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实施不同治疗方法后, 鼻内窥镜术组患者的复发率显著低于传统治疗组患者的复发率, 且组间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慢性鼻窦炎是鼻窦的慢性化脓性炎症。从相关的临床研究和报道结果上看, 较急性患者多见, 常为多个鼻窦同时受累。慢性鼻窦炎对于相关患者来说, 可以在不同程度上降低患者的生活水平, 同时可以加重患者呼吸道感染的相关症状。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 在临床上可以引起颅眼肺并发症, 从而进一步的对患者的视力产生影响, 甚至可因感染加重而死亡。由此可见, 针对慢性鼻窦炎的相关临床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5]。

相关文献报道[6]:采用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可以取得较好的临床实践效果。而随着内窥镜技术的不断发展, 以及相关医疗卫生条件的不断改善, 鼻内窥镜术在治疗慢性鼻窦炎的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并且与传统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的方法相比较, 采用鼻内窥镜术方法对于患者的机体的创伤程度较小, 同时相关医护人员在进行手术操作的过程中也较为简便、视野清晰, 因此对于患者相关病变的清除率也较高, 此外患者实施手术治疗后的复发率较低[7,8]。

从本文的研究比较结果上看, 我们所得出的结果也进一步证实了以上的观点和说法:两组患者实施不同治疗方法后, 总有效率组间比较, 鼻内窥镜术组患者的水平显著高于传统治疗组患者的水平,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鼻内窥镜术组患者的复发率显著低于传统治疗组患者的复发率, 且组间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因此, 通过以上的分析与探讨,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对于慢性鼻窦炎的治疗, 鼻内窥镜术治疗方法更具优势, 临床效果显著, 是临床治疗慢性鼻窦炎的安全可靠选择。

参考文献

[1]王朝永, 王平, 张麟燕, 等.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573例疗效分析[J].重庆医学, 2010, 39 (13) :1685-1686.

[2]韩娜, 雍军, 孙捷, 等.194例慢性鼻窦炎、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与支气管哮喘及肺功能的相关性分析[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11, 34 (9) :925-929.

[3]张淳, 徐雅男, 孙庭钰, 等.慢性鼻窦炎鼻内镜术后喷鼻剂联合应用对术腔黏膜主要碱性蛋白和弹性蛋白酶表达的影响[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09, 23 (2) :139-141.

[4]宋晓红, 张罗, 韩德民, 等.盐酸羟甲唑啉对慢性鼻窦炎离体钩突黏膜纤毛细胞纤毛摆动频率的短期影响[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08, 43 (4) :268-271.

[5]魏秋娟, 叶碧, 容钻芬, 等.鼻腔冲洗对慢性鼻窦炎患者术后疗效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2, 18 (12) :1365-1367.

[6]汪静波, 陈晓云, 陈君.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鼻内镜术后嗅觉恢复的影响因素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 2011, 27 (7) :1216-1218.

[7]谢丹, 郭运凯, 吴丹, 等.LL-37和IL-8在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0, 24 (8) :337-340.

鼻内窥镜术 第5篇

鼻出血是耳鼻喉科常见多发的急症之一,可由单纯性鼻部疾病引起,也可由全身疾病所致;局部原因主要见于鼻部先天性畸形、外伤、炎症和肿瘤等,全身原因主要见于血液疾病、循环系统疾病和急性传染病等;而其出血程度视原发病而异,可由涕中带血至大出血,甚至危及生命[1]。目前临床上治疗鼻出血的方法多样,包括鼻腔填塞法、血管结扎止血法、局部注射硬化剂止血法、血管造影下动脉内栓塞术及鼻内窥镜下双极电凝止血法、微波热凝止血法、低温射频止血法等。本文对我科自2009年11月-2011年8月收治的29例鼻出血患者采用鼻内窥镜下等离子低温射频治疗鼻出血,配合术前、术中、术后相应护理及药物治疗,一次性止血成功率显著提高,大大降低了鼻腔填塞率,减轻了患者的痛苦。现将相关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文引入对象为2009年11月-2011年8月于我院耳鼻喉科治疗的29例鼻出血患者,男性18例,女性11例;年龄18-73岁,平均42.33岁;左侧鼻腔出血者11例,右侧鼻腔出血者17例,双侧鼻腔出血者1例;出血部位鼻中隔利氏区11例,下鼻道后段吴氏静脉丛7例,下鼻道中后段5例,鼻腔外侧壁后上段3例,咽顶部2例,嗅裂区1例;其中13例有高血压病史;所有患者血常规、血小板、出凝血时间正常,有反复发作的鼻出血史,多数患者常规鼻腔填塞无效或效果不佳。排除鼻咽部恶性肿瘤、急性传染病及血液系统疾病患者。

1.2 临床处理。向患者详细介绍诊疗目的、预期结果、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配合注意事项等,取得患者同意后行手术治疗;患者取半坐卧位,鼻腔表面浸润麻醉后置鼻内窥镜检查,寻找出血点(伴有高血压患者术前给予心痛定10mg舌下含服,麻醉剂中不加入肾上腺素);明确出血点后,射频探头直接接触出血点,以该部位出现白环为宜,可酌情重复1-2次[2],并对可疑出血部位及黏膜糜烂处予以同样处理。术毕创面涂以红霉素眼膏或四环素可的松眼膏,无需油纱条填塞鼻腔。所有患者术后均给予止血药继续治疗。

2 结果

29例鼻出血患者射频治疗后,28例患者一次射频治疗控制症状,无继续出血或渗血;1例仍有少量新鲜血液从口中吐出,经二次射频治疗后症状完全控制。所有患者均无不良并发症发生。

3 护理措施

3.1 心理护理。心理护理贯穿整个护理治疗始终。从术前安慰鼓励患者,消除紧张情绪,避免因精神因素致血压升高引起出血加剧;详细而耐心地介绍诊疗目的、步骤、不良反应、预期结果、注意事项及低温射频治疗的优缺点;到术中协助操作者顺利完成手术;最后对术后患者进行健康指导,配合护理服务,以提高患者自我防御意识。良好的心理护理可使患者处于良好的术前、术中、术后心理状态,消除患者的思想顾虑,积极配合相应治疗,促进自身尽早康复[3]

3.2 术前护理。详细了解患者病情,对病情及失血量进行评估,了解有无高血压、血液病、麻醉药物过敏等病史;患者及家属了解手術相关情况后,取得其同意并签手术同意书后,积极实施凝血功能、血小板、配血、心电图等术前检查;准备手术所需器具及相应抢救药品,剪鼻毛后清洗鼻腔,已备手术;术前30min肌注苯巴比妥钠及阿托品。

3.3 术中护理。协助医生摆好患者体位,再次向患者交代术中注意事项,建立静脉通道。监测生命体征,随时询问患者有无不适,一旦出现异常反应,及时报告医生立即停止手术并协助紧急处理。根据术前了解情况及评估结果,对伴有其他并发症的患者,给予相应个体化处理措施。如伴有高血压的患者,术前应使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手术开始前舌下含服心痛定;贫血患者术前多吃含铁、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对重度贫血患者输入库存血等,缓解缺血状态。对操作过程中出现大出血者,及时补充液体恢复血容量,视出血量的多少选择是否静脉输入库存血,并加入止血剂及抗生素。本组鼻出血患者中13例伴有高血压,经术前、术中处理,无不良并发症发生。

3.4 术后护理。嘱患者术后取半卧位,头稍前倾,以减轻头部充血和鼻腔粘膜水肿[1],并密切观察鼻腔有无出血或渗血,观察生命体征,如有继续出血及时报告医生,以便早期处理。口服抗生素5-7天,损伤局部涂以红霉素眼膏或四环素可的松眼膏(2次/日)以保护鼻粘膜,并予以复方薄荷油滴鼻(1次/30min,2-3滴/次),保证鼻粘膜湿润,防止鼻腔痂皮的生成。对创面结痂较厚者予以消除,避免引起感染。嘱患者多漱口,少量多次饮水及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及湿润,预防因直接经口呼吸引发的不良并发症发生。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禁食辛辣、过热、过硬食物;多吃蔬菜水果,保证大便通畅;避免挖鼻、用力擤鼻等动作和剧烈运动;控制血压稳定;防止呼吸道感染等,以防止再次出血。

4 小结

鼻内窥镜下低温射频治疗鼻出血,是利用了鼻内镜的清晰视野及照明度,在医生准确找出血部位的基础上,利用低频电磁波对人体组织产生的内生热效应的原理进行治疗[4]。此技术直接作用于出血点,具有视野清晰、定位准确、手术时间短、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患者痛苦小、住院时间短等优点[5]。有效护理是确保手术成功的又一个关键因素,本组以整体护理观念为指导,实现了连续、系统的护理程序,不仅提高了护理人员的自我素质,也发展了医患关系,促进了患者的顺利康复。

参考文献

[1]田勇良(主编).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第6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84-86

[2]周燕飞,赖翠瑛.鼻内窥镜下射频治疗高血压性鼻出血的疗效观察及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8):38-39

[3]汪勇,郭红英,吕振虎.护理心理学[M].陕西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76-77

[4]邓燕飞,唐青来.射频治疗耳鼻咽喉疾病295例临床分析[J].湖南医学,2000,17(6):471-472

鼻内窥镜术 第6篇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1年12月在我科需要行鼻内窥镜术的患者128例作为研究对象(有其他系统基础疾病者除外),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4例。观察组男35例,女29例,平均年龄(36.77±11.65)岁;对照组男31例,女33例,平均年龄(39.05±9.08)岁。2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在全麻过程中按常规进行诱导、麻醉。观察组则在术前半小时予以曲马多注射液2mg/kg肌内注射,其余同对照组。以术后躁动发生率、苏醒时间及平均动脉压(MBP)、心率(HR)为观察指标,对2组进行比较。

1.3 躁动的判定标准

轻度躁动:吸痰等刺激时出现躁动,但程度不剧烈,刺激结束后安静;严重躁动:无吸痰等刺激也有剧烈挣扎,需多人按压约束[1];无以上情况判断为无躁动。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PEMS 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U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躁动发生率

观察组躁动发生率为15.6%(10/64),低于对照组的39.1%(25/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8479,P=0.0029)。

2.2 苏醒时间

观察组平均苏醒时间为(15.08±7.5)min,对照组为(17.32±6.95)min,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1.7526,P=0.0797)。

2.3 MBPHR变化

观察组术后0.5、1、2h各时点MBPHR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见表1。

3讨论

鼻内窥镜术后躁动为麻醉苏醒期的一种不自主行为,如躁动不安、乱动、不耐管、挣扎以及拔除引流管、尿管等现象,其发生率为26%[2],这些行为可造成手术切口裂开、手术部位出血,并引起循环系统不稳定、血压升高、脉搏增快,对一些心功能较差或合并其他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是很危险的[3]。另外,由于操作所引起的口腔鼻喉部创面渗血,以及因刺激而引起的分泌物增多、舌根后坠,应要求患者麻醉苏醒后配合医师的指令动作,不躁动挣扎,以免引起误吸造成急性上呼吸道梗阻。一旦患者躁动而未得到及时处理或处理不得当,将对手术效果造成比较大的影响。对于躁动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切口疼痛、尿潴留、吸痰、拔管及麻醉药残余等刺激因素,其中疼痛是引起严重躁动的主要原因[2]。

注:T′为方差不齐

曲马多是新型阿片受体激动药,属于非麻醉性中枢镇痛药,具有镇痛作用强、药物依赖性低、滥用潜力小的特点。曲马多作用机制近似于吗啡,对阿片受体有弱的刺激作用和间接调节中枢单胺能疼痛抑制通路,但在治疗剂量内不会引起呼吸抑制,且血流动力学改变、寒战及躁动等发生率明显减少,躁动程度亦减轻[4]。本文结果也显示,观察组患者术后MBPHR变化幅度小,表明血流动力学变化平稳,这与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但在用药方式上有所差异,其他学者多提倡在手术结束前15min用药[2,3],而我科在术前半小时用药能达到同样的效果。本文结果还显示,2组术后苏醒时间虽有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其他学者的研究结论不一致[4]。究其原因,尚需今后的进一步研究方可定论。

综上所述,曲马多用于鼻内窥镜患者术后躁动的预防,效果良好,既能减少躁动,又能减少意外,还能减少纠纷,保障患者安全,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焕林,郝慧灵,朱光贤,等.国产曲马多对全麻围拔管期反应的影响[J].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7):2536-2537.

[2]贺志军,庄县建,张方斌.曲马多预防全麻病人苏醒期躁动的临床观察[J].临床医学工程,2010,17(3):53-54.

[3]刘晖,屈军,刘锦.曲马多用于预防全麻患者苏醒躁动临床分析[J].河北医学,2010,16(11):1311-1314.

控制性降压在鼻内窥镜术中的应用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1月~2013年11月拟于本院行鼻内窥镜术的86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 其中男52例, 女34例, 患者年龄为19~58岁, 平均为 (39.4±2.6) 岁;ASA分级为Ⅰ~Ⅱ级, 体重为42~72 kg, 平均为 (62.3±1.4) kg;术前经凝血功能与血生化检查均正常。将有高血压、肝肾与血液系统疾病、有心肺疾病史等患者排除。将8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42例, 观察组44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病程等基本资料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展开对比。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气管插管全静脉麻醉, 在麻醉前给予0.01 mg/kg长托宁肌内注射。利用0.1 mg/kg咪唑安定、0.6 mg/kg爱可松、2 mg/kg丙泊酚与4~5μg/kg芬太尼进行麻醉诱导, 在完成气管插管之后展开IPPV, 并利用丙泊酚与瑞芬太尼对麻醉效果加以维持。两组患者均给予控制性降压处理, 降压目标为MAP有30%左右下降, 且MAP≥60 mm Hg。对照组给予2μg/ (kg·h) 硝酸甘油以降压, 利用Baxter微量泵泵注给药。观察组给予1μg/ (kg·h) 硝酸甘油微量泵入, 同时给予80μg/ (kg·h) 硝酸甘油艾司洛尔微量泵入, 以对患者血压进行控制。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麻醉前、手术30 min时及术后的心率 (HR) 、平均动脉压 (MAP) 进行测定, 记录手术用时和术中出血量。

1.4 统计学方法

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展开统计学分析, 用 (±s) 形式表示计量资料。对组间数据展开t检验, 组内数据展开χ2检验, 当P<0.05时, 二者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用时和术中出血量对比

对照组患者手术用时为 (78.6±3.4) min, 术中出血量为 (274.6±8.4) ml;观察组患者手术用时为 (55.2±4.1) min, 术中出血量为 (128.3±4.6) ml。观察组手术用时显著短于对照组, 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 (P<0.05) 。

2.2 两组患者各时间HR与MAP改变情况分析

两组患者麻醉前HR与MAP间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术中30 min时观察组HR与MAP均有显著下降 (P<0.05) , 且术后HR与MAP与麻醉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在整个治疗过程中HR与MAP均无显著改善 (P>0.05) 。具体见表1。

3 讨论

鼻内窥镜术是于直视下展开的手术操作, 由于鼻腔中粘膜上有丰富的毛细血管, 在术中易造成出血[3], 而出血不仅会对手术视野造成干扰, 导致手术操作难度加大, 同时也会导致手术时间延长。

诸多临床研究表明, 降低术中出血量的有效方法为控制性降压, 这是因为出血和血管所受压力成正比, 当血管受到较大压力时, 患者术后出血量会大幅增加, 故而在鼻内窥镜术中应行有效控制性降压。本院在为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展开鼻内窥镜术时, 对照组采用硝酸甘油控制性降压, 观察组44例给予硝酸甘油与艾司洛尔联合控制性降压。硝酸甘油属于控制性降压常用药物, 可对静脉容量血管予以扩张, 促使心血量降低, 减轻心脏前负荷, 从而降低血压。艾司洛尔属于短效β受体阻滞剂, 可在人体内快速起效, 作用时间较短, 可有效减慢患者心率。两种药物联合应用, 即可实现降血压效果, 同时又可减轻心率加快造成的影响, 减少血压反跳现象, 且在停药后患者血压可快速恢复到降压前状态。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术中降压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 手术用时显著短于对照组, 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 (P<0.05) , 且患者MAP均≥60 mm Hg, 高于正常人安全底线。这一结果说明鼻内窥镜术中给予控制性降压, 可明显降低术中出血量, 可为手术治疗提供清晰视野。

综上所述, 在行鼻内窥镜术时通过硝酸甘油与艾司洛尔联合行控制性降压, 可降低术中出血量, 减少手术用时, 避免患者出现心率过快现象,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参考文献

[1]周晓芬.鼻内窥镜术术中控制性降压的观察及护理.中外健康文摘, 2010, 7 (14) :162.

[2]张洪生.联合用药控制性降压在鼻内窥镜手术中的应用.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2, 10 (4) :10.

鼻内窥镜术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00例患者中, 男109例, 女91例, 年龄18~63岁, 平均40岁, 全部患者有鼻塞、多涕、额或枕部头痛史, 检查见200例鼻息肉患者中, 对单侧肥厚性鼻炎合并桑椹样变102例, 双侧下鼻甲肥大不完全阻塞60例, 中下鼻甲肥大52例, 下鼻甲息肉样变10例, 变态反应性鼻炎合并下鼻甲肥大 (过敏性) 4例。

1.2 治疗方法

术前准备:术前1周使用抗生素和类固醇激素, 术前1 d剪鼻毛, 术前半小时肌肉注射苯巴比妥、阿托品。器械:视角为0°、30°、70°的鼻内镜及电视监控系统1套, 全自动吸割器1台, 取吸切头、骨钻头各1根。麻醉:1%地卡因20 ml+0.1%肾上腺素1 ml浸湿棉片填入中、下鼻道表面黏膜麻醉, 每3 min 1次, 共3次。1%利多卡因8 ml+0.1%肾上腺素5滴, 行钩突前、下鼻甲浸润麻醉。

方法:在内镜电视监控系统下, 应用全自动电动吸切器, 将吸切器刀头伸入鼻腔, 将下鼻甲黏膜吸入刀头顶端开口内, 吸入的组织在内刀片的作用下, 被切碎、吸走并进行冲洗, 自下鼻甲前端向后, 吸切增生肥厚的下鼻甲下面和外侧面黏膜, 切除浅层黏膜、保留肌层, 可大部分切除肥厚黏膜, 不损伤下鼻甲上部和内侧黏膜以及鼻腔外侧壁前部的黏膜, 以免手术后出现鼻腔粘连。下甲后端肥大时在电视监控系统下仔细操作, 吸切肥厚的黏膜, 不要残留, 同时不能损伤咽鼓管咽口及周围组织。若下鼻甲骨质肥大, 可更换成切削骨钻头打磨骨质, 可以磨去一小部分下鼻甲后端骨甲, 改善呼吸道通气好为止, 一侧手术完毕, 可用凡士林纱布条填塞创面或膨胀海绵压迫止血, 注意要压好下鼻道。术后口服抗生素并采用抗过敏治疗。2~3 d逐步拔除纱布条或止血海绵, 术后1周复查, 注意鼻腔分泌物及血痂, 术后定期随访复查, 观察疗效。

2 结果

经治疗后10~15 d鼻黏膜表面干茄脱落, 鼻甲表面黏膜淡红色, 鼻甲不同程度缩小, 鼻腔呼吸道通畅。80%患者鼻塞脓涕、头痛、打鼾等症状缓解或消失, 嗅觉较前改善。经过3年临床观察尚未见复发。

3 讨论

肥厚性鼻炎因系黏膜、黏膜下以及下甲骨不可逆的增生, 改变了鼻腔的正常解剖, 缩小了通气体积, 引起鼻塞等症状。单纯药物治疗及过去常采用的液氮冷冻、电凝、激光、射频等治疗肥厚性鼻炎, 均疗效欠佳。常规手术治疗肥厚性鼻炎具有较好的疗效, 通过切除部分下鼻甲黏膜, 缩小下鼻甲体积, 且减少黏膜内鼻塞感受体, 鼻塞症状得到改善。但常规的手术方式也各有其不足:下鼻甲黏膜部分切除术疗效可靠, 但术中术后出血较多, 影响视野, 很难掌握切除范围, 切除不足及过多都影响疗效, 且切除过多时有可能并发萎缩性鼻炎。术中创面易与鼻中隔黏膜粘连, 术后恢复时间长, 鼻黏膜易水肿而引起较长期鼻塞。下鼻甲骨性肥大时, 手术分离下鼻甲特别是后端比较困难, 常导致黏膜撕裂和出血。

我科采用的鼻内镜电视系统下下鼻甲电动吸割术实际上就是将鼻内镜与全自动电动吸割器相结合, 在电视监控下, 对肥厚下鼻甲黏膜的切割和增大骨质的打磨。通过连续的吸切装置, 切碎的组织、血液可以被吸净, 保证手术视野清晰和连续操作, 弥补了常规手术方式的不足之处。通过刀头侧面的开口, 控制切除范围准确, 对周围组织的损伤程度降低, 一般不损伤下鼻甲动脉, 术后出血较下鼻甲切除术减少, 且黏膜不易萎缩。缺点:术后鼻腔需填塞压迫止血, 患者感觉较为不适。

综上所述, 内窥镜辅助下应用电动吸割器治疗肥厚性鼻炎简便、安全、疗效确切且并发症少, 但其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临床研究来证实。

摘要:目的 探讨鼻内窥镜下应用电动吸割器治疗肥厚性鼻炎的疗效。方法 观察2000年以来200例肥厚性鼻炎患者的治疗情况。结果 经治疗后可有效改善患者呼吸道通气情况, 并减少鼻黏膜萎缩的发生。结论 本方法 创伤小、容易操作、预后好、鼻腔黏膜萎缩减少。

关键词:电动吸割器,肥厚性鼻炎,鼻内窥镜

参考文献

鼻内窥镜术 第9篇

关键词: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造孔术,临床疗效

慢性泪囊炎为临床常见病, 泪囊鼻腔吻合术被认为是最理想的方法[1], 传统方法为鼻外径路鼻腔泪囊吻合术。随着应用鼻窦内窥镜外科手术技术进一步成熟, 经鼻行泪囊鼻腔造孔术已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2], 我院自2005年10月至2008年10月采用内窥镜下经鼻泪囊鼻腔造口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疗效良好,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均为在我院采用内窥镜下经鼻泪囊鼻腔造口术治疗慢性泪囊炎65例。男20例, 女45例;年龄22~75 (平均48.15) 岁。病程6个月~5年, 5例为双眼, 60例为单眼。慢性泪囊炎49例, 慢性泪囊炎急性发作5例, 鼻泪管阻塞4例, 既往经皮肤切口的鼻腔泪囊吻合术后再次泪道阻塞的3例, 合并鼻息肉者1例, 合并泡性中鼻甲者1例, 因鼻中隔狭窄导致术侧鼻腔狭窄1例, 有泪道外伤史者1例。

1.2 临床表现

持久溢泪、压迫泪囊时有黏液性分泌物逆流、泪道冲洗不通畅, 经保守治疗无好转。检查见泪点及泪小管均正常, 常规泪囊碘油造影, 证实泪囊大小正常, 无占位性病变。

1.3 手术方法

术前常规泪道造影检查以了解阻塞部位、泪囊大小、位置及占位情况。选用美国史赛克公司生产的0°鼻内镜和配套手术器械。麻醉方法:表面麻醉加局部浸润麻醉。10g/L地卡因加肾上腺素棉片表麻收缩鼻腔2次, 20g/L利多卡因5mL加1:1000肾上腺素0.1mL行鼻丘, 中鼻道前端局部浸润麻醉, 对由于鼻中隔偏曲而影响手术操作者先行手术处理。以钩突为后界, 以中鼻甲前部附着处为上界, 用镰刀向前下做切口, 切除该部位鼻腔外侧壁对应泪囊位置的黏、骨膜, 范围约15mm×15mm, 暴露出上颌骨额突及泪骨前部。用咬骨钳去除上颌骨额突, 分离泪骨前部并将其去除, 形成一直径约为10mm的骨窗, 对应处即见泪囊内壁, 在泪囊内侧壁上作“U”形瓣与鼻黏膜“U”形瓣对应相贴, 用银夹或钛夹固定两瓣, 形成向鼻腔开放的泪囊内侧壁造孔。

1.4 疗效判定[3]

治愈:无溢泪, 压迫泪囊处无分泌物自泪小点溢出, 荧光素点后3~5min有绿色液体自造孔口流出, 泪道冲洗通畅, 鼻内镜下见造孔口周围上皮化良好, 造孔口直径>1mm。好转:溢泪减轻, 但眼睛湿润含泪, 压迫泪囊部有黏液性分泌物自泪小点溢出, 荧光素点眼5min后仍无液体流出, 泪道冲洗基本通畅, 鼻内镜下见造孔口缩小, 直径≤1mm, 上皮化良好。无效:仍然溢泪, 症状无缓解, 压迫泪囊部有脓性或黏液性分泌物自泪小点溢出, 泪道冲洗不通畅, 鼻内镜下见造孔口封闭。

2 结果

以术后6mo复查为疗效判定时间。治愈57眼 (87.69%) , 流泪症状消失, 泪道冲洗通畅, 好转8眼 (12.31%) , 泪道冲洗通畅, 但仍有轻微溢泪, 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本组病例无手术并发症。术后并发症主要是鼻腔粘连。术后中鼻甲一造孔粘连4例, 在内窥镜下分离。

3 讨论

慢性泪囊炎其治疗原则是解除阻塞, 消除感染, 重新建立鼻内引流通道。过去主要采用经鼻外内眦部行泪囊鼻腔吻合, 而鼻外径路鼻腔泪囊吻合术则需要切断部分眼轮匝肌, 损伤内眦动静脉, 且遗留面部瘢痕而影响美观, 年轻患者不愿接受。由于解剖上泪囊与鼻腔仅相隔2层结构, 即鼻粘膜和骨性泪囊窝, 泪囊在鼻腔外侧壁的投影位于中鼻道前端, 提示经鼻行泪囊造孔手术解剖上可行性。1921年, Mosher首次采用鼻内进路开放泪囊并同时切除中鼻甲前端的方法治疗慢性泪囊炎和鼻泪管阻塞, 手术成功率达90%。

总之, 通过本组病例观察总有效率100%, 疗效确切。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造孔术, 避免了颜面部切口瘢痕, 术野更清晰, 手术操作准确微创、安全易行, 患者术后反应轻恢复快, 因而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李凤鸣.眼科全书 (上册)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1084~1085.

[2]周兵.唐忻鼻内窥镜下鼻内泪囊鼻腔造孔术附35例疗效分析[J].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1994, 1:80.

[3]管志伟, 尹志军, 张敏.普通额镜下鼻内激光泪囊鼻腔造孔术治疗慢性泪囊炎[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 1997, 11:389.

[4]许庚, 李源.经鼻内窥镜鼻腔泪囊造孔术[J].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 1995, 19 (2) :80.

[5]陈菁华, 海鸥.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孔术14例临床分析[J].国际眼科杂志, 2006, 6 (4) :957~958.

[6]许庚, 李源.内窥镜鼻窦外科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1994:206.

鼻内窥镜术 第10篇

[关键词]鼻内窥镜;鼻腔鼻窦;护理体会

鼻内窥镜手术是在鼻内窥镜直视下,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等鼻部疾病的手术方法,它能精确、彻底消除病变,最大限度的保留器官的结构和功能,为患者带来的创伤小、痛苦小。我科自2005年9月~2009年6月对698例鼻腔、鼻窦疾病患者采用鼻内镜下手术治疗,均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临床资料:本组698例,男481例,女217例,年龄18—78岁,其中鼻息肉455例,上颌窦囊肿194例,内翻性乳头状瘤49例,均在全麻下行鼻内镜手术,配合细致的护理,全部病例痊愈出院。术后随访,患者满意。

1.2临床表现:反复发作鼻塞、流脓涕,经常伴有头痛、头晕、部分患者伴有记忆力减退,部分患者伴嗅觉减退或丧失。

2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术前准备:协助医生做好各项检查,如:心电图、胸透、采集血尿标本等,同时做好宣教工作,告知患者检查的意义,使其配合治疗。遵医嘱给予抗生素,高血压病人给予降压药等。术前晚给予备皮,剪鼻毛(男性刮胡须)、洗头、洗澡,并做好口腔护理。嘱病人保证充足的睡眠,必要时给予安定片口服,术前半小时按医嘱给予阿托品、鲁米那、血凝酶等术前针。

2.1.2心理护理:鼻部疾病的患者多为慢性病,患者对治疗信心不足,对疾病的愈后产生疑虑,从而导致不同程度的忧虑,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先向病人讲解疾病知识以及用鼻内窥镜进行手术的先进方法和优点(损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疗效明显等),再讲解我科的技术力量以及其他病友的现身说法,通过耐心的沟通,贴心的交流,拉近了护患之间的关系,使患者对医护人员产生信赖感,从而减轻心理负担,积极配合手术治疗。

2.2术后护理

2.2.1体位:全麻未全清醒患者给予去枕平卧6小时,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入气管。全麻术6小时后或局麻病人取半卧位,可减轻头部充血和肿胀,有利于鼻腔鼻窦分泌物的流出,减少误吸的机会。

2.2.2病情的观察

(1)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给予多参监测,氧气吸入治疗。

(2)密切观察出血情况:术后第1天均有鼻腔少量出血,甚至由眼角溢出。应明确告诉病人,口腔分泌物勿咽下,轻轻吐出来,以便观察出血量。另外可减少咽入胃肠的血液对其刺激而产生的不适。

(3)注意眼部的观察:严密观察有无眶内血肿,眼球移位,复视等症状。

(4)观察有无脑脊液鼻漏的发生:嘱患者勿擤鼻及剧烈咳嗽,如果要打喷嚏,可用舌尖抵住上腭来缓解打喷嚏时带来的冲击。防止便秘的发生。

2.2.3饮食的护理:全麻术后6小时内暂禁食,6小时后或局麻4小时后给予流质饮食,次日改为软食,嘱患者吃温凉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少量多餐,多进汤水,补充营养及水分,避免过热、过硬及刺激性食物。同时加强口腔清洁卫生,可有效地增进食欲。

2.2.4术后不适的护理:术后病人由于鼻腔填塞而引起邻近器官的不适,如头昏、头痛、口干、牙痛、鼻部痛、结膜充血,溢泪等症状,根据患者出现的不同症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轻患者的身心痛苦:如嘱病人多喝凉开水、口唇涂石腊油、眼部滴眼药水、额部用凉毛巾冷敷、听音乐等分散注意力,遵医嘱给予止痛药,吸氧等对症治疗,告知患者不能自行取出填塞物,以免发生出血。

2.2.5鼻腔冲洗、换药:术后48小时后,患者取低半卧位抽出鼻腔填塞物,每日进行鼻腔冲洗换药,提高手术效果,我科采用生理盐水500毫升加入硫酸妥布霉素160毫克、地塞10毫克,经鼻腔冲洗器进行冲洗,它有利于彻底消除积聚在鼻窦腔内分泌物,减少术后鼻腔结痂、粘连,促进粘膜炎症及水肿的消退。

3出院指导

3.1告知患者复查及定时清理鼻腔的重要性,尤其在术后1个月内每周复查1次,并应在鼻内镜下清除鼻腔结痂,促进粘膜上皮生长。

3.2加强鼻部卫生宣教,勿挖鼻,正确使用滴鼻剂及促排药。

3.3加强体育锻炼,勿感冒。

鼻内窥镜术 第11篇

1 病例资料

例1, 男性, 33岁, 车祸外伤后异物 (竹片) 从左眼部穿入导致左颅、眼眶、鼻窦穿通伤, 左侧眼眶-颅底异物残留, 左视神经、动眼神经、外展神经损伤, 左眼视力丧失。左上睑创口处可见异物 (竹片) 末端。

2 护理措施

2.1 手术前访视

手术前1日巡回护士和器械护士到病房探视病人, 了解病人的病史和现状, 认真查阅病历及相关的影像学资料, 有针对性地抚慰病人由于意外事件而导致的焦虑心理, 解除病人对于手术及预后的疑虑, 使其在围手术期能够很好地配合医务人员以最佳的心态积极配合手术治疗。

2.2 手术人员准备

由于该手术的过程及效果存在多变性和不可预测性, 多科会诊和手术前讨论是手术成败的一个重要环节。手术护士参加了神经外科组织耳鼻喉科、眼科进行的术前讨论、领会手术方案和衔接步骤, 准备手术中所需的各种仪器设备、器械、材料等。手术组通过会诊协商, 设想手术中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及应对措施。决定在做好开颅准备的情况下, 尝试经鼻内窥镜取出穿透眼眶、鼻窦进入颅内的异物, 这不仅避免了开颅对脑的损害, 而且减轻了病人的痛苦, 缩短了伤后的恢复时间, 也减轻了病人的经济负担。

2.3 手术器械的准备

由于手术区解剖关系复杂, 部位较隐蔽, 空间较狭小, 视野小、暴露困难、操作不便, 应配备各种角度史赛克鼻内窥镜镜头、超声吸引系统、监视系统、显微器械、分离钳、夹持钳、双极电凝、70℃~80℃的热盐水。

2.4 巡回配合

手术前半小时将各种手术仪器调整至完善的工作状态, 将电脑显示屏和内镜放置在患者头部右侧前方, 正确连接各种外接电线, 调节电视鼻内镜系统、超吸刀等并保持性能良好。病人进入手术室后应该核对病人, 复核手术护理计划, 稳定病人的情绪并进行心理安慰, 根据需要直接帮助病人。护士还要配合麻醉师建立静脉通道, 手术中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并及时向手术医生与麻醉师汇报;还要根据手术的进展, 预先估计到需要, 出现突发情况时要快速做出反应, 及时添加手术台上需要的物品。

2.5 手术配合

患者取平卧位, 上身抬高15~20cm, 全麻气管插管麻醉, 控制性降压, 常规消毒铺巾, 洗手, 护士手术前熟悉操作步骤, 掌握各种器械、设备的性能和使用方法, 及时调节鼻内窥镜的清晰度。准备生理盐水20mL+肾上腺素4mL棉片在左侧鼻腔收敛。Stambeg入路, 切开沟突, 扩大左侧上颌窦自然口, 开放前组、后组筛窦, 开放蝶窦筛板进入蝶窦, 鼻内窥镜下探查。

例1病人鼻腔异物较大, 剪除中甲, 探查见异物位于眼眶内侧, 筛窦及蝶窦区及颅内, 顺势经鼻腔取出异物, 清理水肿蝶窦粘膜, 探查蝶窦后壁, 颈A管壁完好, 视N管仍有异物, 彻底开放蝶窦前壁及视N管内侧壁探见多片异物, 由于脑脊液无明显血性, 判断海绵窦及颈内A仍未累及, 松动进入颅内的异物顺后创面拔出, 从视N管区及中颅窝底取出四片异物, 探查中颅窝底未见异物后, 取右侧大腿阔筋膜及肌浆修补视N管区脑脊液漏, 外压止血纱布, 膨胀海绵、明胶海绵及凡士林、碘仿等。手术过程顺利, 出血约100mL, 共取出26片零碎异物, 最长达6cm, 宽约1 cm, 伴有泥土, 手术时间约2.5h, 术后送病人返ICU。

2.6 术后治疗

予抗感染及鞘内注射抗炎药物, 神经营养, 改善脑微循环等处理, 积极治疗相关并发症。

3 讨论

这2例患者有着极其相似的突发受伤经历并导致相似的创伤, 极具有偶然性。眶颅穿通伤异物存留的共同特点是异物贯通眼眶, 通过骨性缺损或薄弱部位进人颅内。一般情况下异物刺入颅内, 无论有无神经系统体征均应积极开颅, 彻底清创, 清除坏死脑组织, 取出木质、骨片等异物, 修补硬膜, 以免引起继发性感染和瘘管形成。鼻内窥镜操作比较直观, 它不仅在耳鼻咽喉专科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历年来在与神经外科、口腔外科、眼科等科室配合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内镜手术是现代外科发展的方向, 是多个专业完美的结合, 高质量的手术配合对手术成功与否尤为重要。手术室护士应该做到:①必须熟悉手术步骤, 掌握这一类手术仪器设备的性能、使用方法、保管和操作。了解手术部位的解剖结构, 提前准备好各个手术进程中可能需要的器械, 切实有效地配合手术尽量缩短手术时间;②鼻腔相对狭小, 空间局限, 异物的大小、位置、方向都影响异物的取出, 各类人员要做好充分的手术前准备, 包括手术前讨论与会诊、必要的影像检查, 手术仪器、设备及器械的准备等;③内镜手术器械相对比较精密、贵重, 要求参与手术的护士要进行相关理论的学习和技术培训, 人员相对固定, 做到手术配合专科化;④保持充分的手术空间和手术视野。安宁平静的气氛是最基本的, 它能使医生专心, 不受干扰地进行手术以确保手术的安全, 这一点在多科、多专业医生协同手术时极为重要;⑤本例中, 手术室护士参与了相对短暂又极为重要的护理过程, 完善的术前、术中、术后护理及手术组成员协调一致的工作, 使病人的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恢复。

摘要:颅内异物取出术以往常采取开颅方式, 对病人创伤非常大, 并易导致术后颅内感染, 后果严重, 经鼻内窥镜取出术能以更小创伤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对该术式的实际应用情况及护理中的心得体会作一介绍。

关键词:颅内异物,鼻内窥镜,手术护理

参考文献

[1]万保罗, 马文新, 张文奇, 等.鼻内窥镜下碟窦手术21例[J].临床耳鼻喉科杂志, 2004, 18 (10) :611-612.

[2]阎莉, 药晋红, 朱丽.鼻内窥镜手术的规范化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 2005, 21 (4) :44-45.

上一篇:快乐每一天下一篇:萝卜白菜各有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