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博物馆范文

2024-07-01

商业博物馆范文(精选5篇)

商业博物馆 第1篇

上海南京路,不是一条普通的商业街。它是上海的缩影;是上海城市的标志;也是上海近、现代商业发展历史的见证;是海派商业文化的发源地。

众所周知,1840年英国殖民主义者发动侵华战争——鸦片战争,用炮舰驶进吴淞口,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上海)直闯南京,逼使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在侵略者兵舰上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中国割地、赔款、开放五口通商。上海列为口之一,英国人向上海道台划去了一大片土地,建立了租界,于1843年11月17日宣布开埠。南京路是上海开埠后最先建筑的一条半通行的大道(此前上海只有人行道、船民背纤道),上海以商兴市。上海的兴起、都市的形成是以南京路的兴起而开始。1843年刚开埠,英、美等国设在广州、香港的一些洋行,就到上海设分行、建新行,大批洋人(包括外商家属)进入上海。他们初次进入“租界”,一片荒凉,要吃,没有西餐洋酒,要穿没有西装洋服,要玩没有游乐场所。当时有两个美国小商人也来上海,他们从自身的“水土不服”就想到他们的同胞初来上海同样会碰到这些问题。于是两人就凑了一些钱,在外滩内侧(即今四川中路口)开了一爿小店,卖些面包、蛋糕之类,原本想为洋人服务,为他们生活提供一些方便。不想小店一开张,洋人生意倒不多,却引来了大批华人图新奇、尝洋味,生意之好,出人意料,开业不久,就赚了一大把钱。于是就借钱租地,开办了一家规模颇大以卖日用生活必需品(包括食品)为主的大商店,取名福利公司。

1850年英商瑞麟洋行大班霍克等四人,组织了一个跑马总会,强占了五圣庙(今南京路河南中路处)80余亩土地,辟筑花园,建“抛球场”并沿花园筑了一条跑马道,名叫花园弄(南京路前身)。花园建成,人气旺盛,引来四方商人抢占花园弄两侧设摊、开店,这块地方的土地一下子成为“热地”。跑马总会就将这块无本占领的花园跑马场土地,高价卖出,获得了巨额利润。于1854年又以廉价向农民买进泥城浜(今西藏中路)以东170余亩土地,建第二跑马场,称为新花园。路跟场跑,店跟路进,花园弄向西沿伸,商市也不断推进并向周边扩大,促进了周边地价继续猛涨。跑马总会又将第二跑马场的土地采取划块分割的办法,以高于进价十倍的价格卖给商贾,获利高达5万两银,这把洋人的胃口搞得更大,就凭借租界的特权和洋势力,自行圈定并强行购买泥城浜以西总面积达460亩(今人民广场和人民公园两处面积的总和),建造第三跑马场(即上海跑马厅),与此同时,英人控制的工部局把花园弄拓宽为40英尺并延长到泥城浜,至1865年这条路全线建成。三迁跑马场,反映了上海商随路兴,店跟路进,并向着周边延伸、扩展,这条路的建成,意味着一个以路为中心近代的新型商业的崛起,带动着房地产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等迅猛发展。一些洋人来时两手空空,现在都成了口袋鼓鼓、大腹便便的百万富翁。当这条路建成,工部局在市政厅讨论给这条路取个什么名时,一些殖民主义者竟认为:“上海开埠后迅速繁荣兴旺,归功于南京条约,于是就把这条路命名为南京路”。这无异是英国殖民者侵略中国的自我招供,南京路成为他们无法推翻的历史罪证。

从外滩到西藏中路全长不到二公里的南京路,南北两侧大厦林立,商号连毗、行业众多、门类齐全,这里留存着从19世纪60年代建路开始到现在,各个时期建造的房屋建筑、店铺、行号,如开设于清咸丰七年(1857年)老妙香粉局(建步行街时拆掉),咸丰八年五芳斋点心店(今迁四川中路),咸丰十年(1860年)老介福,同治三年(1864年)亨达利钟表行。同治九年三阳南货店,光绪六年(1880年)沈大成点心店等等,他们经营的历史都超过百年,是南京路的活辞典。上个世纪30年代,以先施公司为首,先后建立“四大公司”,后来又跟上“中国国货公司”、丽华公司,与英商惠罗公司、福利公司齐名,并称为“四小公司”,一时间把上海商市推向“万商云集,百方争雄”繁荣兴旺的巅峰,声闻内外,此时国际上称上海为“远东第一大商埠”,南京路就成为上海的标志。

解放后,社会变革,移风易俗,南京路发生很多变化,为适应消费需求,对南京路商业网点作了多次调整,开设了第一家国营大型零售店——市百一店、上海时装商店、第一食品商店、蓓丽童装商店、上海电子商厦等等,迁入了小花园鞋店、马咏斋熟食店等等,南京路成为全市品种最多、门类最全、吃、穿、用、玩样样都有,高、中、低档层次分明、老(字号)、大、名、特(色)店搭配自然,大、中、小店错落有致,设在这里的商店几乎家家都是一张名片。上海南京路名享中外。外宾、外地客人初来上海都要到南京路逛一逛。不到过南京路便认为是未来过上海,心留遗憾。1988年南京路客流量达137万人次,销售量占全市各大商圈首位。1995年,上海社会商品零售总额970亿元,南京路销售100亿元,占全市十分之一。中华商业第一街名符其实。

上海开埠以后,粉碎了清政府“大清帝国,天朝上邦,闭关锁国,夜郎自大的美梦”。地处东海之滨的上海以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人文优势,吸引国内外商人都来抢滩落户。南京路就像东海一样的胸怀:“海纳百川,博采众长,改革创新,独树一帜”。

开埠当时随着西方各国先以鸦片,后来发展到近代工业生产的新兴产品输入中国,他们首先选中南京路,国内各地商贾也携当地名店、名品、特产来上海,这样南京路就成为各国、各地商贾争雄逐鹿的“战场”。每一种商品都包藏着一种文化,各国、各地商贾带着各种商品来沪推销,无法阻拦把各国、各地的文化也带进来。过去人们称上海是东西方文化交汇处,也有说东西方文化碰撞,两种说法都对,交汇是说互相交流,吸收利用对方优势;碰撞是讲竞争,互相排斥。各国各地商品、商业活动首先落脚在南京路,必然出现互相交流,吸纳利用和互相竞争,扬长避短,集中优势,排斥对方。南京路各行业在交流、竞争中不断吸收,集中优势,改革创新,形成风格独特、上海特色的海派商业文化在店招、商标、经营理念、商业技术、商品工艺、服务艺术等等所表现的风格、形式,与老城厢商业完全不同。以店招来引客,老城厢商业店招虽然也是多样化,大多数出自名家手笔,字体各色各样。但都是中文;南京路的商店就不同,一块招牌有两种文字(中文、英文),第一次亮出霓虹灯店招广告是南京路伊文始书局,也是最早引进西式文具的商店,制作第一套中山装也是最早制作中国西服成名的南京路荣昌祥西服店,创作第一套女子时装(中国时装)也是南京路鸿翔公司经理金鸿翔,装置第一家商业电台是新新公司,开设第一家商业舞厅是永安公司大东舞厅,还有第一部自动扶梯、第一路无轨电车、第一盏煤气灯、第一盏白炽灯等等,都首先出现在南京路,这些事物都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城市特点和南京路特色,整条道路已成为上海商业历史文化遗产,这样的街市全国除了上海南京路再没有第二条,南京路就是南京路,是任何商街既不可能也无法来代替它的。

可惜,由于多种原因,很多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老建筑、老设施,如第一盏白炽灯、一路有轨电车、第一家商业电台、铁梨木铺设的柚木马路、第一部自动扶梯,以及一大批老(字号)、名、特(色)商店,大部分都被撤除、销毁了,小部分搬迁。现代的东西,拆了可以再建,历史的东西拆了就无法“复活”,即使能仿造,也不是原汁原味,价值不高了。更令人不安的是这种滥拆滥迁的行为还在继续。

现在已没有必要再去讨论“南京路步行街该不该建”?当务之急是如何抢救和保护南京路,使这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能够永久留存并发扬光大。

上海是近代商业最发达的城市,曾经有人提出应建一个专业博物馆,市商委在合并前曾进行调查研究搞了一个打算,后因场地、经费和人员编制等没有落实,这个打算就没有实现。

南京路是一条博古(近代)通今,中外结合,集古今中外商业文化于一身,博采众长,改革创新,创作和发展了海派商业文化,创制出许多特色产品,名享中外,博大精深,具备了一个商业博物馆的条件。但是一般博物馆都是选择一个固定的场地,把从各方面搜集来的展品,集中一处展出,只供群众考察、观瞻,这种博物馆建是固定的静止的。

我提出的是把南京路建成“活”的上海商业博物馆。注意,是“活的”。也许有人会说这是异想天开,博物馆还有死的活的?

这并非异想天开,我是根据南京路的历史、特点和沉积的极其丰富的文化底蕴形成的其价值无法量化的无形资产,如何让更多人来识别、来珍重并得到永久的保护和有序的开发利用。我以为把这条路成建制地变换过来成为一个“活”的商业博物馆,所谓“活”的,就是南京路上现有的大小商店、广场大厦一切商市活动照常,通过清理、挖掘、充实、调整,在基本恢复南京路特色街基础上创新发展。就像世博会展出的《清明上河图》一样,把本来是画面上静止、固定的人们生活状态,通过特种技术,变为动态。“活”的博物馆,就是把现实的南京路改变成动态的博物馆。它既是一条特色显著的商业大街,又是一个内容丰富结构严密,实景实情,生动活泼,完全动态的博物馆。即街就是馆,馆就是街。

这样做有几个好处:

一、把具有150年历史代表着中国近、现代商业发展的标志,实际上已成为近代商业历史文化遗产,用动态的博物馆的形式把南京路的性质、特点、功能以及他在全国商市中所起的作用把这条街的地位确定下来,防止各种干扰继续对这条“第一街”的贬伤和破坏;

二、可以采取“马上动手”先做起来,边做边规划,不要封路,不要停业,先易后难,分步实施,见“效”街进。防止“未做先要钱、要地、要人”、“拍脑袋”、“上项目”这种盲目工程重现;

三、有利于发挥政(政府)企业(街道两侧的行号、商铺)两者积极性,责任分明,政企配合,政府负责街面道路建设,企业负责店容店貌修饰,上下结合,点面结合,把兴建商业博物馆重振南京路雄风,同出新企业经营管理突显南京路商店企业形象结合起来。

建立“活”的博物馆实际上就是利用建博物馆的形式,把南京路现存和隐藏、沉积的历史文化遗产、挖掘、抢救出来,保护下来(包括南京路各商店拥有的无形资产)现场现展,吸引消费,扩大影响,重振南京路雄风,实现社会效益和企业经济效益双丰收,并获得持续发展。

怎么建?

从实际出发,根据现状,针对当前商业突出问题,也就是老百姓意见最多的问题,从南京路商店来讲,可以把建立“活”的商业博物馆的要求同企业改革任务密切结合。这就是说南京路每家商店都是博物馆的组成部分,每家商店都应该珍惜南京路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维护南京路商誉商风,不随大流,改革创新,恢复和创作出为老百姓普遍接受的经营理念、服务艺术、商品特色,成为博物馆中一个景点。每家商店个性突出,整条南京路就与众不同,“第一街”名实相符。

当然,这话说说容易,做起来就不那么简单。应该先易后难,逐步前进。我的看法,可以分三步实施:

第一步“整容”。

对南京路现存的建筑、企业、商店,立即停止撤(拆)、缩、拼、迁。尊重历史,尊重实际,拟建“活”的商业博物馆,其范围应该包括从外滩到西藏中路的整条南京路(即现称南京东路全路)。点(街道两侧的商号、企业)面(道路、交通)结合,同时并进。对南京路“树碑立传”,先把面貌亮出来。这里要反映时代特征、城市特色和行业特点。

面上:东(外滩)西(接近西藏中路)两端各树一块巨型竖式街碑,中英文对照,正面写上街名:《中华商业第一街——南京路》,背面《南京路简介》。

对沿路曾发生过值得令人纪念事件的原址,就像对顾正红牺牲之处那样,都要立一块石记,如茅丽英烈士牺牲之处华联同乐会旧址,南京路153号被称为“中共地下金库的华益行“地址,都应该立一标记。

另外,对沿路有一条小路金华路(原名英华路)和二条弄(香粉弄与盆汤弄),也要标出突出的路记,说明路名的缘由。这是考虑博物馆建设进展,要求外扩或者“衬托”有所用。

点上:对现存南京路的商号、企业,凡是在历史上对南京路作出过贡献的企事业和老字号、大商厦、名牌店、特色店,从外滩南京路第1号中国银行起一直到西藏中路口市百一店、百联世茂商城,都需“自报家六”:立一块门牌、亮一篇简介,有条件的单位还要有一本店史,公开对外发行。

现在的南京路虽然经过了“文革”的冲击和建“步行街”的改造,撤(拆)掉了一大批老、名、特商店,但也建造一批代表新时代作品、现代化大商厦。所以整条南京路主体结构还是老、大、名、特商店和历史上有名的企事业(如电力公司)。这些单位打出三个“一”,同面上“树碑立传”紧密扣合,这就把南京路面貌、个性、身价、特点呈现出来,对商店来说这是花最少钞票,选最易操作,达最快见效的一种特殊广告,各商店应该乐于接受。当然,这三个“一”,从另一方面看对商店也是一种监督。以南京路商店为荣,在经营管理上不走邪道。

第二步充实。

按照南京路历史上人流最多、人气最盛、店风最佳、销售最旺的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为基本模式(不是远东第一大商埠时期模式),对南京路现行设施、行业结构、网点布局、经营门类进行调整、充实、利用。

参考历史经验,南京路人管理南京路(熟门熟路),建立由政府授权并派人参与以南京路人(企业负责人或业务骨干)为主体建立“南京路商界联合会”。经过调研,边规划边实施,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对南京路商市结构、网点布局按照“博物馆”的要求,进行合理的调整。总的设想:“调整重复、充实缺门,利用归场,建立新景”。

大家是否还记得1999年9月20日南京路步行街开街当晚,引来游客人山人海,他们来时兴高采烈,归时怨声一片,人多太挤,鞋子被踏脱,拎包被挤坏,这些情况,可想而知,人们都能谅解。人们最有意见的是大多数人从南京路的西端入口,由西向东行进,他们肩挨肩,背推背,磨步行进,很多人携老带幼,好不容易走过了福建中路(是南京路最繁华的路段),人流稍微松动点,人就感到累了,口也渴肚又饥,想找个地方买点吃的,歇上一歇,却找不到一家食品店、也没有一家点心店。大名鼎鼎的冠生园不见了,以卖“挂粉汤团”、双酿园子出名的“五芳斋”搬走了。吃的商品成了南京路东段的缺门。相反经营百货的门类、档次、品种、格局类同的大商厦,显得太多,形成“同室操戈”,应该调整转型。像华联商厦,原本是永安公司装修改建后的改名,但这块牌子也响彻全国,在全国大店销售额排名上海独揽前三名中,他总是位居亚军。现在永安公司复牌经营。华联这块招牌蕴含着巨大的无形资产,可以继续利用,如果再经营百货,那末又多了一家重复店,不如趁建博物馆的机会,对这家商店经营作些改革,实行“意”改牌不改,赋予华联商厦这块招牌新的含意“中华”老字号“联”合商厦,采取各种办法和合作形式把从南京路撤掉、迁出去在群众中影响很大的老字号请回来开店、设柜。这对“博物馆”来说是建立了一个新的景馆,对华联商厦来说,老字号联合商厦是全国首创,特色显著,引人入胜。

世纪广场,这是花重金着力打造出来作为南京路步行街的中心。但它是由洋专家设计、构想定型的。在繁华闹市中心辟筑成三面绿化,中央置台,配以大荧屏……这不能不说是创新、有新意。但是它缺少对南京路历史、特点、性质以及老百姓对它的感情、愿望和需求的联系。所以效果不很理想。

现在南京路拟建“活”的博物馆,对这个“广场”就不能再采取“推倒重建”,而是用小改小修,“乔装改扮”,由原来步行街中心改装成博物馆中心。利用广场内建筑和沿边场地,搭建一些结构简易,使用牢固的售货亭、店、铺,中央建一平台,用来堆放展品,原有大型荧屏用作广告、介绍商号、商品、发送信息。把南京路各商店自产或者定牌监制独家经营的特色商品除了本店销售外,都可拿到这里集中展销。这个场地可定名为“南京路特色商品展销馆”。这同隔路对面上海旅游用品商店对应,形成游客顾客集中之地、中心自然而成。

这里的关键是南京路商店都要恢复生产和拿出一批本店本牌货真价实的特色商品出来,如泰康公司金鸡饼干、罐头凤尾鱼,冠生园陈皮梅、果汁牛肉干、邵万生糟醉食品、沈大成糕团、三阳马蹄蛋糕、宁(波)式茶食,酒祖宗王宝和瓶酒,再加上新雅、食品一店等自制、定牌糖果糕点,这些都是吃的商品,只要各店认真对待,努力试制提供数百种清一色南京路品牌特色商品完全有可能。至于用的商品那就更多。

这一步对南京路“点”上各商店的要求是从恢复本牌、特色商品做起,逐步改变购销方式,扩大自产或自购自销品种,把靠引厂进店或出租柜台、商店成“房东”的角色,逐步恢复到自主购销的商家地位。

广场的围墙也要充分利用,墙内东西两壁分别刻录《南京路大事记》和现存老、大、名企事业单位《名录》。

外墙置对南京路有贡献的人物挂像、列传、例如哈同、孙梅堂、王才运、马应彪、郭琳爽、金鸿翔、余华龙、王洪年等等。

第三步:重振。

深入挖掘南京路历史文化遗产,全面恢复当年(上个世纪30年代)雄姿。在电力公司门前树立第一盏白炽路灯;在哈同大楼(今老介福商厦)门前铺一段“柚木马路”、食品一店楼上复制一座玻璃电台,市百一店复制第一部自动扶梯。

另外在南京路上复建一批帮派饭店酒楼、茶楼(如日昇楼、仝羽春、一乐天)。

根据一路(金华路)两弄(香粉弄、盆汤弄)的历史,分别建立南京路交通发展馆、化妆品街,从老妙香鹅蛋香粉到广生行双妹牌花露水一直到现代化妆品设店汇展成一条专业;对盆汤弄从老虎灶、清水盆汤到男女浴室,发展到现在桑拿浴场都有。

国家博物馆商业化立论初稿 第2篇

首先,让我们来对辩题中关键词语下个定义:国家博物馆是具有代表性的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对公众开放,为研究、教育、欣赏的目的收藏、保护、研究、传播、展示关于人类和人类环境的实物或非实物证据。商业化即市场机制下的商业运作。下面我方将从必然性和可行性两个方面来论证国家博物馆应该商业化。首先,从必然性来看,长期以来,国家博物馆一直耻于谈商业,尤其谈到国家博物馆的公益性和非营利性,在金钱面前尤显 “羞涩”。然而事实上,良性运作的商业无疑是国家博物馆能够长足发展的最佳方式。作为当今社会最重要的文化殿堂,国家博物馆无疑是可以商业化的,而且商业化的推广更有利于国家博物馆履行如此之多神圣的、公益性的使命。从世界范围来看,发达国家的博物馆,包括很多大馆名院,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在经营中发展自己,已是当今的潮流。英国的皇家博物馆,法国的卢浮宫,意大利的庞贝遗址博物馆,都是有国家支持,并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开发和经营的。这些世界著名的博物馆,在经营中不论是直接收入,还是为旅游项目配套带来的间接收入,都给国家和博物馆带来丰厚的效益,有些已成为国家支柱产业的重点项目。

国家博物馆商业化给设备、内容、形式陈旧,咨讯不畅、管理老套的国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让其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国家博物馆的国家或集体所有制也已经不再是公益性和公共性的唯一形式,私立公助、公办私营、股份制等不同形式的国家博物馆的运行方式都在各种情况下应运而生。特别是对博物馆运行效率的追求,使最近的中国台湾和不少西方国家博物馆的管理与经营兴起方兴未艾的私有化与民营化趋势。荷兰自然博物馆馆长恩格尔斯曼概括了其在荷兰的经验。从1988年开始调研到1995年,在文化部和议会的指导下,荷兰对国家博物馆进行了私有化改造,建立博物馆董事会和运营基金,将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从政府人员改为企业雇员,但是博物馆建筑和藏品仍然为国家所有,博物馆经营者采取向国家租赁的方式进行运营,使其将征集保管、保护研究和传播教育的功能发挥到最大。仅仅存在20余年的阿姆斯特丹国家博物馆已经成为整个荷兰享有盛名并受到公众普遍欢迎的博物馆。让我们再来看看可行性。国家博物馆资源丰富,它具备实物、场所、技术设备、人才等诸种条件及一定的行业优势,但物质资源闲置率高,人才资源未能充分挖掘,整体利用效率较低。我国国家博物馆经费单一,主要依靠政府拨款,拨的钱仅够发工资甚至不够发工资,现行体制及社会环境又使其难以在社会筹资和健康的创收方面有所作为,国家博物馆的正常经营维持艰难更谈不上发展。

市场机制是一种十分有效的资源配置机制,加之现在政府鼓励国家博物馆积极创收,文化部也制定了相关的政策法规给予支持,有利于使“无利可图”的社会事业单位在得到政府再分配机制优惠的条件下有更高的效率。商业化能够使国家博物馆资源的优势与潜力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充分发挥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国家博物馆在市场机制下的商业运行还能多渠道地开拓资金来源,有效改善博物馆经营资金缺乏的不利局面和提高博物馆运营效率,从而更有利于其公益性的发挥。

时代的辩题要有时代的意义,时代为博物馆提供了一个历史性的机遇。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应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信息化时代等对博物馆事业提出新的挑战,国家博物馆商业化的潮流已经势不可挡。唯有紧跟时代脉搏,才能求得国家博物馆的蓬勃发展。

商业博物馆 第3篇

近些年,我国的经济长足发展,城市化规模扩大,各式博物馆拔地而起,与博物馆相关的文化产业已被前所未有的关注度而提高到一个新的地位,无论是政府、行业或是团体、个人,都非常重视博物馆相关产业的建设和开发。在这样的趋势下,各地博物馆的新建、改扩建已然成为设计界不可忽视的焦点。另一方面,博物馆的类型甚至质量却没有很大提高。博物馆设计也明显成为了博物馆质量上的一个薄弱环节。虽然近些年来随着项目的增加,博物馆的设计理念相应得到了重视,但对博物馆的受众认知不足,许多设计师对博物馆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基本职能和业务流程上,并没有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参观者的角度上,对于观众真正需要的体验概念较模糊。博物馆进入多样化时代,如何“以文养文”,如何平衡好公益和经营的关系,打出自身文化品牌吸引观众,更好的将博物馆文化和商业运作巧妙的结合,都需博物馆设计师深入思考和不断创新。

我们来到博物馆,想看什么、想做什么?这是一名来到博物馆的观众所最关注的问题。首先,观众来到博物馆是来参观文物展品,感受文化,获取知识。可是在当今互联网发达的时代,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需要某个知识点只需搜索关键字,即搜索出各种信息,是否还需要观众走进展厅去阅读呢?博物馆所展示的是沉寂的“死”的文化具象,这些静止的文化实物自己不会去“诉说”其产生的背景和时代的文化气象,其基本的文化解读功能是靠信息的展板、文物说明牌,甚至是解说员大汗淋漓口干舌燥之后而得到那一点微乎其微的展现。人们通过这些方式来了解博物馆其实非常累,往往观众在参观之后都会有疲劳感。而对于内容却似乎还是相当陌生。这也是为什么展厅里几乎看不到几个参观者,更不要说能为走进博物馆而掏腰包。不妨我们跨过海峡,来到对岸的台北故宫博物院,看一看这里的有关乾隆皇帝的展览——“乾隆潮”新媒体艺术展。“乾隆潮”完全颠覆了博物馆传统的展陈方式,借由新媒体科技,力图使文物变得很“新”,而作为主题的乾隆变得很“潮”。

“在现代,人人都可以是乾隆!”策展艺术总监黄怡儒先生是这样定位展陈的核心主题,“乾隆潮”以“现代乾隆”的概念策展,让观众化身乾隆、展开奇幻旅程,把观众自己变成了乾隆,其设计的目标点聚焦于观众自身的体验,我们会发现展厅里的主客角色产生了奇妙的变换。观众恍如置身清代乾隆时期绘制的《皇清职贡图》,听见墙上各民族的人用方言对自己打招呼:“乾隆,你好!”这是一个声、光、影、像打造的奇妙世界。一条通往乾隆文物奇幻世界的过道,观众开始被冠上乾隆之名。接着,踏入以花瓶物象解构生成的“乾隆的奇异山水”,观众可以悠游其中。穿越山水,是一座以《汉宫春晓图》为本、穿越时空的虚拟城市“乾隆的春晓庆典”。观众将脸对准脸部侦测系统,会发现自己竟穿上古装跑进漫画,成为庆典中的一员。走到旅途尽头,一尊“十全乾隆机器人”等着观众,他坐在时光机器里,张开象征“十全”的十只手掌,带人们穿梭古今。四周处处贴着“人人都是乾隆”的巨幅摄影作品,相片中每个现代面孔都在诉说自己的收藏和故事。展览将蕴含“帝王品位”的乾隆时期文物与现代“通俗文化”做一场超时空对话,通过街头艺术、角色扮演、卡通、动漫、电音、前卫时尚及电玩等手法呈现展览主题。甚至去台湾的内地游客也把这个展览作为旅游的目的地,其影响力可见一斑。

设计以人为本,能激发观众的热情。乐于参与其中的设计一定是更多的关注到人的因素,充分考虑人的诉求。以文物为文本,解构文本的美并渗入商业元素,文化和商业两者相结合也是设计师所面临的新的课题。在国外,除政府财政支持和社会公益力量之外,博物馆的文化经营活动创造的经济收入是不可小觑。一般认为,公立文化机构是花钱而不是赚钱。但卢浮宫每年带动的消费可以高达6至10亿欧元,政府每年只补贴1亿欧元,每年的运转资金也仅2亿欧元。卢浮宫已经成为一家名副其实的“文化企业”。平均来说,一个旅游者会在卢浮宫里度过半天。仅旅游业一项,卢浮宫就会为法国带来每年3亿多欧元的收入,而所带动的其他行业,如出版、餐饮等也不容忽视。

当然,不可能每个博物馆都像卢浮宫这样具备文物的优势,其实从商业化的角度来看,博物馆餐厅最具体验式商业化设计。我们的博物馆餐厅或许和安静的环境有关,总给人以很沉闷的感觉,不知是对自己的厨艺不自信,还是真的没有把观众的体验式服务考虑清楚。客人们因此常常抱怨在博物馆里美味和品位总不可兼得。我们应意识到,文化艺术是可以用各个感官来欣赏的,而味觉享受会让博物馆变得更加完美。纽约现代博物馆的现代餐厅以提供法式和美式食物为主,餐厅装潢是由丹麦顶级设计师负责的,如此完美的搭配,怪不得客人们要提前预约。有的餐厅还把博物馆特色和餐厅经营内容结合起来,华盛顿间谍博物馆里的左拉餐厅就是其中的佼佼者。穿着胶布雨衣的人在黑暗中露出模糊的脸,站在餐廳的玻璃面板上,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而在包间的客人甚至可以像当年的间谍一样,透过窥视孔看看厨师们在厨房准备食物的过程。由此,来这些特色博物馆餐厅用餐成为了一种时尚。无聊的下午在展厅里闲逛时,到餐厅里喝点东西是一件十分惬意的事情。又或者美食家们专门为品尝这博物馆风味的餐食而不虚此行呢!

主题化博物馆园区也是一种新的综合设计尝试。上海轻工玻璃有限公司在工厂的原址上打造一个全新的玻璃博物馆。由于地理位置较远,项目的商业策略旨在提升整个园区的品牌知名度,上海玻璃博物馆综合体设计概念也由此形成。设计咨询公司为园区制定了玻璃主题园区发展策略及定位决策:把园区打造成多功能玻璃博物馆。这种新型博物馆和普通的博物馆有很大区别。普通博物馆交通便利,人们可以短时间内完成参观。而这个项目位置远离市中心,地铁等交通方式也不够便利,因此其特点就是其多功能性。除了主题展览,它还拥有热玻璃演示中心、DIY工坊、演讲空间、小型图书馆、咖啡馆、活动空间、商店、公共空间以及丰富精彩的活动,使不同人群都能在此寓教于乐,享受体验式服务,巧妙的将商业运作融入到了博物馆里。

设想我们可以拿博物馆文化为背景,结合时代特点,与特色商业多边整合,规划一个去符合都市人的价值取向和体验方式的博物馆综合体,这样的思路其实许多休闲度假酒店就已经迈开了这样的步伐。城市人对健康、绿色的生活拥有更多诉求,需要通过旅游、休闲来提升生活品质,因此糅合文化、旅游、休闲的博物馆也成为了设计发展的主旋律。博物馆不仅仅是让观众站的,也可以是让观众坐的、躺的。我们更可以将设计目标定位于休闲体验式的文化展陈以及旅游度假式的生活方式,像云南丽江独特的民族风情,像浙江乌镇典型的怀旧记忆,或者像杭州安嫚法云酒店精致的归隐体验,又可以是莫干山裸心谷纯粹的自然融入,还可以是日本四国铁路时尚快乐旅程,更可以似印尼巴厘岛远离喧嚣的逃避。当下快节奏的工作使人们压力倍增,我们博物馆可以让观众以休闲度假为体验,领悟轻松的心情,让观众有一个“放心”的去处,一个“静心”的场所,一个“安心”的梦乡,一个“养心”的心境,一个“开心”的花园,将园区整合成一个以禅为生活的小镇,集中体验无处不在的禅意生活。在这里,人们购买的是生活方式,消费的是生活乐趣,带走的是生活感受,留下的是生活记忆。一屡薄雾,一点烛光,一丝暗香,一串晨种,一湾渔火,沁润而忘我。喧闹的城市里,能拥有这样一座博物馆综合体,是极具幸福感的。

博物馆好比作一个大型的文化产品,博物馆设计与建设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丰富和提升民众文化生活,具有重要价值和作用。而博物馆商业化设计更加关注其运行,更加注重其经营,就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服务体验功能,博物馆“热热闹闹建设,冷冷清清运营”的局面可以从根本上改观,我们的博物馆设计事业更会有质的飞越。

商业博物馆 第4篇

1. 研究背景

自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的旅游业取得了长远快速的发展。尤其是新世纪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 更为西部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西安作为中国的六朝古都, 文物古迹资源丰富, 一直以来是中国的旅游大市, 深受国内外游客的喜爱。西安碑林博物馆坐落于西安市三学街, 是陕西省的八大景点之一。它于北宋二年 (公元1078年) 为保存《开成石经》而建立, 是一座以收藏、研究和陈列历代碑石、墓志及石雕作品为主的艺术博物馆, 被誉为“中国最大的石质书库”。西安碑林博物馆1962年被公布为中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全国18个国家级特殊旅游参观点及AAAA级旅游点之一, 近年来又被列入中国申请“世界文化遗产项目预备清单”。

有了西安碑林博物馆的依托, 借助碑林博物馆的知名度优势、历史地位优势、游客吸引力优势, 碑林博物馆周边的商业区也日益发展起来, 游客、市民在游览博物馆的同时, 还可以就近在商业街吃饭、住宿、购物、娱乐, 给碑林博物馆周边商业地段带来了发展商机。

但是, 碑林博物馆的商业区在规划、开发、利用上还没有尽善尽美, 这一片商业地段的价值优势还没有凸现出来, 在充分利用碑林博物馆的优势上还不够充分。如何打造知名的碑林博物馆商业区, 如何提高这一商业地段的发展潜力, 成为西安旅游行业专家日益关注的问题。可以说, 要打造成功的碑林博物馆旅游商业地段, 首先要做的就是在营销上下功夫。只有营销搞好了, 碑林博物馆周边商业地段的知名度、美誉度提升了, 才有可能吸引更多的人来这一商业地段消费, 实现这一商业区的价值。

2. 研究目的

西安近年来, 致力于旅游商业区的开发, 之所以选择碑林博物馆周边进行旅游商业区的开发, 主要由于碑林博物馆得天独厚的人文历史气息, 以及优越的城市地理位置, 目前在碑林博物馆周围已经建造了书院门步行街和顺城巷商业旅游街等。

笔者想通过了解西安碑林博物馆旅游商业区, 分析这一商业地段的市场定位等内容, 对碑林博物馆周边商业区的营销进行研究, 提出建议以更好地进行营销策划。其目的在于吸引更多的游客、市民前来旅游、购物、娱乐, 带动博物馆周边地段的商业发展, 提升碑林博物馆商业区的经济价值、形象价值、主题价值、汇聚价值、整合价值、文化价值, 提高碑林旅游区的整体经济效益, 促进碑林旅游业的发展。

二、西安碑林博物馆周边旅游商业区营销问题分析

1. 西安碑林博物馆周边旅游商业区现状

(1) 西安碑林博物馆周边旅游商业区环境现状

碑林博物馆周边旅游商业区包括碑林博物馆区域内的一些旅游商品销售区、书院门步行街、顺城巷步行街、一些商务大酒店、高级居民区, 以及正在建设中的超级市场等等。

这些地方, 在旅游商业区的开发过程中, 以考虑旅游消费者和城市居民为第一, 开发的项目包括了消费者和城市居民在旅游和居住中所需要的一切设施。能够让人们找到自己需要的商品, 增加旅游者的逗留时间, 吸引城市居民选择在此地定居。

(2) 西安碑林博物馆周边旅游商业区经营现状

目前西安碑林博物馆旅游商业区以商业步行街为主, 商业步行街给城市带来了新变化、新气象, 以及其良好的发展势头, 那么商业步行街快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设计学院的徐教授认为:步行街之所以成为目前商业地产中发展最迅速、也是最引人注目的形式, 与其本身所具有的种种特点是分不开的。

首先, 步行街无论是从面貌上还是购物氛围上都能给人以亲切和平民化的感觉, 在这里购物能让消费者的心情比较轻松愉快, 这一点就能吸引很多顾客, 也会受到房地产开发商的青睐。其次, 比起商场铺位, 商业步行街有着经营自主、环境宽松的特点。如果一个商场经营的是医药, 那么经营者得服从这个大环境, 不能擅自经营服装或其他商品。但商业步行街就没有这种限制, 只要守法经营, 做什么店面完全由店主决定, 可以开小吃店、办诊所, 而且营业时间也是自己决定, 生意好时24小时营业, 生意不好也能关门休息。这么大的自由度能让经营者感觉到自由自主的优越性, 是步行街最大的优势所在。但在具有很大自由度的同时, 也是要相应的符合商业区主题特色的, 有区域性的开发商业区才是最适应发展需求的。

在分析了步行街发展的种种优势之后, 其发展前景并不能简单的概而论之, 要考虑到目标路段周围的商业大环境及人口聚居情况等种种条件, 要对开发后的商业价值有一个客观的认识。

目前, 碑林博物馆周边旅游商业区的开发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在着重开发步行街的同时, 也在加大开发其他商业地产的力度。商业地产的范畴是广大的, 而商业步行街只是其中的一种形式。商业地产目前在国际上是房地产开发项目中十分重要的部分, 其开发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同时还能带动区域性的经济发展。

结合当前西安的实际条件, 应该与西安的地方特色相结合, 发挥国际旅游城市的长处, 关注以休闲娱乐为主的商业地产项目, 以达到带动经济发展的目的, 形成良性循环, 当前长安区的迅速发展可以说为商业地产的开发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 西安碑林博物馆周边旅游商业区存在的问题

碑林博物馆周边旅游商业区目前以步行街的形式为主, 在开发的过程中, 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商业步行街要有独特的定位和特色, 就必须形成自己独特的客源群, 增强市场竞争力, 而特色是通过商业街的内容和形式来传达的, 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内容包括店铺的经营业态、经营商品的种类、服务水平的高低等;形式主要指商业街的空间布局、空间设计, 对商业街空间尺度的把握、商业街空间的界定和商业街空间个性的体现等。而碑林博物馆旅游商业区不管是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都缺少自己的特色, 有较大的改进和完善余地。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西安碑林博物馆周边旅游商业区的空间布局不合理

商业步行街通常是具备商品零售、餐饮服务和文化旅游等功能, 集中一定数量的中小商业店铺, 以汇集更旺的人气、商气、名气和财气, 形成一个室外购物、休闲和餐饮的商业带。因此, 商业街与其他商业网点特别是市级商业中心在空间布局上应相互协调, 而不宜过度集中。

然而在顺城巷和书院门步行街里共同存在着商铺的布局不合理的问题。商铺主要以出售具有民族、民间特色的小工艺品为主, 但与此同时, 存在着很多布局问题, 使得整条步行街给人很杂乱的感觉, 并且很单调, 看久了就让人产生厌烦感。

(2) 西安碑林博物馆周边旅游商业区规模较小

商业街的理想气氛应该是能充分满足现代人的安全、舒适、便捷、多样化、参与式的购物环境要求。顺城巷和书院门步行街在发展中基本维持着原始商业街较凌乱的原貌, 难以体现地方特色。碑林博物馆周边商业街虽然经过规划、设计发展而成, 但在空间设计方面仍有待进一步完善。这包括街道的长度、宽度和建筑高度, 以及建筑风格等体现个性的各种相关因素。根据专家建议, 步行街的合理长度一般在800米~1000米, 而西安的步行街全长仅416米, 人气受到一定影响。

(3) 商业街店铺千篇一律, 经营品种与经营方式单一, 特色不突出

不容忽视的是, 目前我国城市商业街的同质化经营倾向十分严重。无论从产品的品质、种类还是店铺的形式看, 给人的感觉都是千店一面, 这是全国许多城市商业街普遍存在的问题。时尚、风情巴黎等词汇已经成为商业街出现最多的命名词。西安碑林博物馆周边商业街经营业态单一, 商品缺乏个性。伴随着商店数量的增多和规模的扩大, 缺乏特色的同质化经营, 将成为制约西安碑林博物馆周边商业街发展的重要因素。

(4) 商业街的社会服务水平低

商业街是集购物、餐饮美食、休闲娱乐、旅游观光, 文化性消费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大众消费区域, 是城市的社会活动中心。但是, 碑林博物馆周边商业街的“购物功能”相当充足, 但休闲等文化性消费服务严重欠缺。而商业区寸土寸金让商业地产开发商很难放弃部分商业利益, 碑林博物馆周边商业街作为社会活动中心的功能还远未实现。小贩云集、乱摆乱卖现象突出, 也给商业街带来了治安隐患。同时, 缓解交通拥挤的目的尚未达到。建设商业街的目的之一是缓解交通, 但由于商业街规划不当, 使商业街周围的街道超负荷运转, 造成了更大的交通混乱。停车场、人行大桥设施还不够完备, 商业街没有与其他业态形成有机组合。

三、西安碑林博物馆周边旅游商业区营销对策

1. 对于旅游商业区产品的建议

西安碑林博物馆旅游商业区内的产品, 应该以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旅游纪念品为主, 与其文化气氛相吻合。但光出售这些商品, 不免显得很单调, 但又不能破坏其特有的书卷气息。要解决这一问题, 可以在旅游商业区边重新划分一部分地区, 专门用来开发餐饮、住宿、娱乐等, 让游客在感受完文化气氛后, 还能够很好的进行游玩活动。

旅游商业区内的产品, 可以被定义为旅游产品, 而旅游产品又包括核心产品、形式产品和延伸产品。在商业区内销售的产品要以特色旅游纪念品和餐饮娱乐消费品为主, 这些都是旅游商业区的核心产品。为了增加旅游产品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必须围绕核心产品, 推出相应的形式产品和延伸产品。如增加商业区的民族特色风格, 提高服务质量, 免费帮游客进行包装, 提供大件物品的运输服务等, 让游客觉得花同样的钱, 可以获得更多的服务和方便, 这样便提高了产品的竞争力。

2. 从特色市场向特色产业商务中心转型

西安碑林博物馆旅游商业区, 最初以市场形式出现是因为当年特色产业起步时规模小、交易主体实力弱。随着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 西安碑林博物馆旅游商业区必须将特色市场向特色产业商务中心转型。所谓特色产业商务中心是指, 商业区内的产品能够做到自产自销, 每件产品只有在这里才能买到, 并且和商业区的主题特色十分契合。简而言之, 就是从旅游商品销售商向制造、批发、零售商转换, 形成一个产业链。如果固守着小市场的圈子不动, 虽然近期能有很大的回报, 但随着经济的发展, 将逐渐被社会淘汰, 所以必须形成有自己特色的产业中心。

3. 明确的文化定位———古都历史文化向“三民”发展

西安碑林博物馆旅游商业区一直以来都以古都历史文化为载体, 随着时间的推移, 不免单调, 所以必须向其它方向发展。只有民族的、民间的、民俗的, 才是世界的, 小到鼻烟壶, 大到过人高的雕塑;小到地摊, 大到装修考究的收藏俱乐部, 都要体现西安碑林博物馆旅游商业区的民族性, 要凝聚中国的传统文化精髓, 使其成为民族的代言人, 其发展目标应该是做国内一流的民间古典文化品牌, 然后走向世界。

4. 多方面产业发展

古典文化产业目前是西安碑林博物馆旅游商业区惟一的“名片”, 在以古典为核心产业的带动下, 必须使周边地区各种业态综合发展。

目前碑林博物馆周边旅游商业区的发展较为单一, 在商业步行街上也大多是出售旅游商品, 其他项目的开发都很浅显。因此, 针对这一问题, 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般的商业步行街至少都在800米~1000米左右, 而书院门步行街仅仅只有416米, 如此短的距离, 限制了商业步行街的多样化发展。街道规模的狭小, 也影响了步行街的人气。因此应该将步行街进行合理的规划, 将每一寸土地, 都充分利用。

根据碑林博物馆周边旅游商业区的实际范围情况, 可将步行街由原来的长条型改造为十字路口型。这样给人的感觉不再是单调, 而是丰富。十字路口型的优点就在于, 4条不同的路, 可以有4种不同的风格, 可以满足不同的游客需求, 这4条路线可以分别被改造为以下形式:

(1) 客栈型商业酒店

步行街的第一条路, 可以被开发为以清代客栈为原型的客栈形式。路边的各种设施和房屋也要具有清代建筑风格。在酒店内部, 将现代化的设施和电子产品与古代建筑进行完美的组合, 让客人有穿梭于古代和现在的感觉。

(2) 全国特色小吃街

客栈街的尽头便是十字路口, 向右走便进入了另一个吃的世界。在这里, 可以向游客出售各种各样来自全国的最具有特色的小吃。每一位游客在这里既能吃到自己家乡的小吃, 产生回家的感觉, 又能尝遍各地小吃, 让味觉游览于全国。

小吃街内的所有工作人员都应该穿着统一、干净的服装, 以现场制作小吃的形式吸引游客, 让游客在吃的同时还能欣赏到表演。

(3) 民族特色购物店铺

在小吃街的尽头有一条弯道, 与另一条街相连, 那便是民族特色购物店铺。这里的店铺按照目前书院门步行街的特色进行开发, 出售具有民间、民族特色的旅游纪念品。

(4) 主题演艺区

在最后一条街道上, 可以组织的一些书法大师、民间书法爱好者进行现场书法、作画表演, 同时销售文房四宝、临摹拓片、古玩等, 以此更加贴切碑林文化旅游的主题, 吸引旅游者。

5. 旅游商业街促销建议

在促销方面, 西安碑林博物馆旅游商业区可以定时的举办一些主题活动, 吸引游客的注意, 增加人流量。为了达到最大的促销效果, 也可以适当的进行价格优惠活动。

当今社会, 名人效应非常的显著。在此基础上, 可以通过对电视剧场地的赞助, 来提高碑林博物馆周边旅游商业区的知名度, 或者找与商业区特色相符的名人做代言, 进一步提高商业区的地位。

6. 把旅游文化服务做到位, 规范收费

旅游文化服务体现在多方面, 近年来西安碑林博物馆旅游商业区在这方面改进很多, 市场环境有很大改善。在整个旅游商业区内, 要让游客随时感受到服务, 比如在路两边树立宣传牌子, 内容可以是商业区内详细的地图, 可以是西安具有特色的风土人情介绍, 也可以是各种关切旅游者、欢迎旅游者的语言, 总之要让客人感受到旅游商业区热情的服务。

为了杜绝商贩乱收费的行为发生, 在商业步行街内可一律使用磁卡消费。在步行街入口处设立磁卡办理和充值的服务中心, 游客只要在此办理一卡通, 在整个步行街内就能不用现金消费。游客消费时只需在商铺里的刷卡器上刷卡, 便可以进行消费, 并且在最后退卡时, 还会列出一份游客的消费清单。随后旅游者可以和旅游商业区内的物价表进行对照, 这样便杜绝了商贩乱收费的现象。

7. 提升旅游商业区内从业人员的服务素质

在旅游商业区内, 即使硬件设施再让人满意, 从业人员恶劣的服务态度也将为旅游者造成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提高从业人员素质至关重要。

在从业人员的管理上, 也要让他们懂得游客的重要性, 服务好每一位游客是他们的义务也是工作职责所在。顾客就是上帝, 要尽量满足游客的合理要求, 如果发现有影响商业区形象的事故发生, 将给予重罚。

8. 与旅行社合作, 增加客源量

与旅行社的合作, 可以带来稳定的客流量。在进行商业区宣传活动的同时, 也要注意和旅行社等旅游组织进行密切合作, 将碑林博物馆周边旅游商业区作为碑林博物馆的附属景点加入到游客的旅游行程中, 这样不仅增加了客流量, 更提升了商业街的整体知名度。

四、结语

本文以碑林博物馆周边旅游商业区为研究对象, 着重介绍了商业区内商业步行街的开发和策划, 就开发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并且提出了相应的开发建议。

碑林博物馆周边旅游商业区的开发, 对整个西安的旅游业也有重大的影响, 比如能充分整合文化旅游资源塑造鲜明的城市形象, 能够提升城市游憩功能, 树立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观, 对都市中心区第三产业的发展有调整和促进作用, 能够改善城市中心区的外观, 促进景观生态建设, 能改善古都城市中心区的人居环境保持老城活力。

参考文献

[1]吴志强, 吴承照.城市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2]鄢慧丽, 邓宏兵.城市游憩商业区的环境和功能[J].城市问题, 2004 (1) .

[3]卞显红, 张树夫.我国城市游憩商业区的开发与发展[J].经济地理, 2004 (24) .

[4]胡庸.论城市旅游中央游憩区 (旅游商业区) 的开发[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22) .

[5]李娜.构建城市游憩商业区[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 2006 (2) .

[6]卞显红.城市旅游空间分析及其发展透视[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 2005.

商业博物馆 第5篇

一、打造“类博物馆”新概念

新时代博物馆在具备基本功能的同时, 都在扩大触角向多元化合作发展。纷纷将市场学、管理学、品牌行销学等领域内容引入博物馆的行销层面, 特别注重与商业结盟, 树立博物馆的创新模块。同时, 在商业竞争纷繁叠起的今天, 企业也欣然与艺术联姻, 为商业空间注入新的活力与能量。比如, 国际上:大英博物馆、美国现代艺术博物馆、法国卢浮宫美术馆。港台地区有:香港新世纪集团打造的K11购物艺术中心, 还有台湾诚品书店中文创艺术空间的支撑, 香港海港城美术馆艺术空间展示等成功案例。其中有各地博物馆与企业拓展合作的方式, 也有商业空间自身打造商业美术馆类型的“类博物馆”概念。“K11”将“走出去”与“请进来”二者结合, 创造了商业艺术融合的“神话”。

二、商业空间里美术馆的品牌运营模式

1.K11营造“现代都市博物馆”新理念

K11购物中心是定位于艺术主题的时尚娱乐购物中心, 它的创始人是大名鼎鼎的香港四大家族之一郑裕彤的长孙郑志刚, 担任新世界集团的执行董事, 同时也是K11艺术基金会的创办人兼主席。他于2009年在香港创办全球首个K11购物艺术中心, 并野心迅速拓展到中国内地, 2010年在贵州打造了K11艺术村, 2013年上海K11购物中心揭幕, 2016年武汉K11购物中心绚烂开幕, 2017-2018年将建立光谷K11、汉口K11等项目。未来计划到2018年, 在内地建造19座K11商业项目, 将进驻中国内地除北上广外, 天津、沈阳等大城市, 打造超过160万平方米的购物中心。在残酷企业竞争的今天, 各地K11能取得成功佳绩, 主要来自于创始人郑志刚的成功定位, 他并没有把各地K11当作商场, 而是在积极打造“现代都市博物馆”, 他为各地“K11”定义为“博物馆零售业”。“K11”用艺术改变生活, 融合建筑及商业, 带给受众全新的购物艺术体验。

2.“K11”树立“艺术+商业+环保”的品牌形象

“K11”的品牌名称就与众不同, 它来自于东方哲学中的“虚实共生”, 可引发无限的想象。其Logo由原点构成图形, 可以自由组合序列生长, 仰望星空, 月亮与太阳, 就如我们的生活, 日复一日的轨道运动, 生生不息, 无处不在。独创性地将“艺术、人文、自然”三大核心元素整合, 也隐喻着三大自然元素互为影响, 即土 (代表自然) 生木 (代表人文) , 而木生火 (代表艺术) , 并把艺术欣赏、人文体验、自然观光、环境保护意识等内容与购物融合, 为参观者带来全新体验。策划团队精心打造, 每一处K11都有独特的艺术定位, 强化了自身的品牌形象。如:内地上海K11定位于“都市博物馆”, 武汉K11定位于“多元文化生活区”, 北京K11定位于“环保体验馆”, 贵阳K11定位于“当代艺术村”。通过多维度的梳理与整合, 使多彩的人文艺术及生活文化得到“活化”“重塑”“再生”, 创造出多彩的“K11”多元艺术生活与鲜明的城市文化地标。

3.“艺术+商业”共同培育观众与市场

无论是商业还是艺术都需要耐心的培育观众与市场, 如此方能带来丰硕的回报。K11购物艺术中心将消费群体定位在25-45岁, 他们是城市里的时尚先锋, 前卫、有品位, 堪称“文艺青年”一族。“K11”正是在为“特别的你”营造一种特殊的氛围与归属感。创始人郑志刚带领他的团队做了大量的调研, 如何避免传统博物馆的距离感与冰冷感觉?观众喜爱什么样的美术馆?例如, 在建筑设计上选用温暖的金色调木头与大理石, 甚至连背景音乐也量身定做, 细致到音乐的风格及节拍, 这足以影响到顾客购物的心情, 全方位积极的刺激消费。位于尖沙嘴的香港K11购物艺术中心内设计了18个艺廊, 遍布于商场4层商铺之间, 让顾客边购物边欣赏。笔者2012年在香港K11感受到了商业中心里艺术的氛围。当时展开一场“艺滋味推广活动”, 由6000个土司面包构成的巨幅《蒙娜丽莎的微笑》马赛克画作。不起眼的面包片、一杆烘烤枪, 一位土司面包艺术的奇才和12位香港本地热爱艺术与美食的年轻人, 共同创作出这幅令人惊叹的作品。当时来这件作品前拍照的人络绎不绝, 这也是当年K11购物艺术中心的一大亮点。今年盛夏2016年7月一场《BAGISM包.当代》展览, 300余件跨越400年历史的包袋以及15位当代艺术家的作品, 再一次为公众带来一场跨越国度及时代的时尚艺术之旅。“K11”的运营成功在于它的精心, 凡是进驻商场的品牌都要与艺术相关, 商场内所举办的艺术活动的理念也必须与“K11”的品牌定位一致。在这样的艺术环境下也培养出高品味的受众群。香港K11在开业第一年就实现了盈利, 并且收入比整改前翻了3倍。根据2015年的财务报表, 香港K11的出租率接近100%, 每月平均客流量超过130万人次。

三.建立“博物馆群”合作营销战略

1.K11艺术基金会的运营模式

K11艺术基金会 (“KAF”) 是在香港注册的非盈利组织, 基金会主席郑志刚因其出生商业世家加之良好的海外名校背景, 其战略眼光具有大胆的前瞻性及开阔的视野。利用K11购物艺术中心的部分利润去支持“K11”基金会, 艺术基金会又为青年艺术家提供孵化平台推动当代艺术的进步, 同时促进K11购物艺术中心的发展, 实现艺术与商业的良性循环与互动。基金会通过现合作与跨界项目全球范围展现, 为公众提供接触各种类型项目及展览的机会, 让本土的艺术圈生态更加丰富, 同时引领都市时尚艺术潮流, 树立领先的多元文化艺术中心形象, 继续推动充满生机的K11艺术空间工作坊、K11艺术村、K11艺术家驻村项目、K11艺术家俱乐部、K11艺术典藏、在这些艺术活动中促进观众的参与程度, 不断强化艺术品牌的力量。

2.“博物馆群”合作战略

K11艺术基金会还密切与国际博物馆合作, 打造自身“零售博物馆”概念。21世纪, 国际博物馆正是强调国际间、各级各类领域跨界的合作与交流。K11艺术基金会主席郑志刚有着及其超前敏感的意识, 自2009年在创建“K11”以来, 频繁与国际知名博物馆、艺术机构合作, 积极将艺术与商业紧密融合, 取得了可观的经济回报与多元成效, 这是“K11”比传统美术馆的优势所在。

2014年3月, 上海K11购物艺术中心策划了“印象派大师莫奈展”, 成功的运营不仅树立了K11的品牌效应, 更在商业及人气上上挣得盆满钵满。观展人潮如流, 每逢节假日须实行限流, 排队时间经常长达2小时。为期3个月的展览展出了52件印象派大师的作品, 观展总人数达到35万人次。其收入不仅包括门票, 还包括近800种与展览相关的艺术衍生产品, 展览期间商场的营业额也增长了20%以上, 这是艺术为商业创造了价值的典范。

尝到甜头的上海K11, 在2015年11月又推出了“跨界大师·鬼才达利”展览, 又一次吸引到近20万观众。根据统计, 上海K11艺术购物中心平均每月的客流量超过100万人次。“K11”的团队希望零售网络将遍及更多的大城市, 预计每年总人流达3.5亿, 总销售额达200亿元。

K11艺术基金会日前宣布:与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专注于中国当代艺术界的重要合作协议。2014年1月15日, 与巴黎最著名的美术馆——东京宫深度合作, 三年合作计划所构建的国际平台让更多的年轻艺术家站上国际舞台, 向世界展示中国的艺术力量。目前与“K11”合作过的艺术家超过300名以上, K11武汉艺术村每年免费为11个艺术家提供创作空间。这些“K11”孵化出的艺术家不仅有机会去巴黎东京宫、伦敦当代艺术学院这样的梦想地交流, 还可以被输出到K11自己的艺术品商店, 并将他们的作品推向国际舞台和广大观众面前。通过建立“博物馆群”合作营销战略, 为“K11”迅速树立品牌, 再创佳绩。

四、小结

结识优秀策展人、与全球顶级美术馆合作、策划出有品质的展览、组织导赏及工作室——K11艺术购物中心是商业空间中运营美术馆的成功典范, 它的成功主要在于大胆跨界与精准定位, 正如它的创始人郑志刚的理念, 本身就把商场当作美术馆在运作, 归根结底, K11就是一个博物馆, 进行的是博物馆零售。盈利后再去持续地支持基金会, 这是一个可以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K11打造出的一个个不同性格的艺术乐园让公众身临其境, 并与都市特征通融, 积极推进创意城市的发展。

摘要:目前, 国家提出文化艺术的繁荣大发展战略, 对于如何推动文化的繁荣与振兴, 是全社会共同面临的课题。中国文化艺术品需更频繁地出现在世界舞台, 国际文化艺术也需要多元的呈现。本文以K11购物艺术中心为例, 着重探讨博物馆与商业合作的有效模式, 阐述“类博物馆”“博物馆零售业”的概念, 共同建立“现代都市博物馆”新理念, 积极推进创意城市的发展。

关键词:美术馆,类博物馆,合作共赢,品牌运营

参考文献

[1]黄钰琴.美术馆的魅力[M].艺术家出版社, 2006.9.

上一篇:双关修辞下一篇:订单农业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