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语言

2024-07-19

高中语文教学语言(精选11篇)

高中语文教学语言 第1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语言教学,思维能力,初高中数学学习,教学思想方法

数学语言作为一种表达科学思想的通用语言和蕴含数学思想的最佳载体, 包含着多方面的内容, 其中较为突出的是准确、严密、简明的特点。它常成为数学教与学的难点, 一些学生之所以到了高中害怕数学, 学习不好数学, 一方面在于数学语言难懂难学, 另一方面是因为教师对数学语言教学不够重视, 缺少训练。要搞好高中数学语言教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充分认识数学语言的训练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首先, 要加强教育管理者的认识, 建立必要的语言教学的机制与教学要求, 教学研究部门应该认真探索数学语言认知的规律, 确定语言教学的标准, 在数学评价中提倡语言训练, 为数学语言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其次, 在所有学段的教师中树立数学语言认知的观念, 明确人的思维以语言作表象, 语言的训练反过来促进思维的发展。在学科教学计划中, 要确定对数学语言的教学内容、方法、评价的要求;在教学备课中, 认真准备每一节课所涉及的数学语言和教学语言;上课时, 认真落实计划, 强化数学语言训练。

二、初高中数学学习的过渡方法。

为了在高中给学生建立较统一的数学语言体系, 我们有必要在高中学生入学时进行衔接教学。补充学生学习必要的知识, 如二次函数的增减性、最值, 直线与方程的关系, 等等。

1. 弥补必要的知识。

案例:集合语言{ (x, y) |y=2x+1, x∈R, y∈R}的认识基础

知识补充:轨迹、直线y=kx+b与方程kx-y+b=0的关系

(1) 建立轨迹概念

我们在初中学习过角平分线、线段的中垂线、平行线、圆等图形, 这些图形都有其性质与判定, 若将性质、判定从另外的意义认识, 就是这个图形的纯粹性和完备性, 满足这样两个条件的图形, 可以称为轨迹。

给出轨迹的一般概念:图形M上的点都满足条件F;满足条件F的点都在图形M上。

(2) 认识直线y=kx+b与方程kx-y+b=0的关系

当时, 直线y=kx+b上的任意一点所对应的坐标, 都是方程kx-y+b=0的解;而以方程kx-y+b=0的解作为坐标的点都在直线y=kx+b上。

用轨迹语言认识直线、认知方程为认识集合语言奠定良好的基础。

2. 强化训练, 统一语言表述体系。

3. 适当放慢教学进度, 逐步过渡。

三、重视命题条件关系教学, 强化条件意识, 寓抽象性于具体实例之中。

进入高中数学学习之后, 一切的概念、结论均建立在一定的条件下。特别是代数知识出现了一种条件关系, 如函数概念强调“三要素”, 函数是建立在某个定义域之上的, 一元二次方程的研究需要考虑系数的取值范围了。这实质是抽象的逻辑关系中证据支撑关系的具体表现, 此时强化条件关系教学, 有助于培养学生缜密的逻辑推理能力。

1. 借用集合语言、逻辑关系语言强化条件关系意识。

集合A={a|关于x的方程g1 (x) =g2 (x-2+a) 有实根, a∈R}, 告诉我们元素是哪个, 这个元素满足的条件是什么;

两直线a1x+b1+y+c=0 (i=1, 2) 平行的充要条件是a1b2=a2b1, 并非两直线的斜率相等 (直线的斜率有不存在的情形) 。

2. 强化函数概念的再学习, 明确定义域是函数的一部分。

3. 强化图形语言的作用, 变抽象为具体。

如认真体会借助二次函数图像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方法。

四、注重思想方法教学, 寓数学语言学习于数学思维培养之中。

1. 重视符号学习的心理过程。

历史上, 数学符号的形成过程往往既曲折又漫长, 充满了许多动人的故事。让学生了解一些数学史, 了解数学家们的研究探索历程可以激发他们对符号认知的兴趣, 增强学习的动机, 培养审美观念, 培养好奇心, 往往可以从历史人物认知的心理过程中折射出现代学子的精神世界。这本身就是通过认知规律的学习进行思想教育, 学习数学家们发现学习的奥秘、探索的精神和严谨的态度, 更好地理解符号 (规律) 的来龙去脉及其意义, 进而熟练地掌握它们的各种用法, 正确地进行等价交换, 达到理性认识的高度。

2. 认识符号化、集合对应、公理化是数学思想方法的“三大基石”。

数学语言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操作层面, 还应上升到从抽象层面去理解数学, 符号化、集合对应、公理化三种数学意识都与数学的符号语言相关。语言的学习只有上升到数学的思想方法才具有生命力。弗赖登塔尔认为:人们不懂音乐理论仍可以唱歌, 不学机械力学照样可以获得熟练地手艺与实验技能, 而数学必须将学生提升到更高层次, 如果不能全面提高, 也至少要在某一部分上提高, 那样他才能理解最底层次活动的意义。

3. 寓数学语言学习于思维培养之中。

既然数学语言是思维的表征, 那么语言的学习既反映思维的深刻性, 又反映思维的灵活性。

如逻辑语言:A圯B, 我们说命题A是命题B的充分条件, 反过来, 命题B是命题A的必要条件。这是集合一章学习的难点。

从思维的深刻性来说, 我们应该追问:为什么“如果命题A是命题B的充分条件, 那么命题B就是命题A的必要条件”?应该用命题的等价关系加以解释。若这是等价命题, 只有将这个逻辑语言的合理性搞明白了, 才能较深刻地理解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从思维的灵活性来说, A⇒B可以用多种方式加以解释。如可以命题解释, 也可以用集合与子集的关系解释。

高中语文与网络语言 第2篇

关键词:高中作文 网络语言

十七八岁的高中生是青涩的,基于年龄和阅历的关系,他们对新事物的认识仍然是片面的,缺乏理性的。面对时下层出不穷的网络事情和网络语言,更多的人是不加判断和分析的接受,似乎不知道那些所谓的网络红人,不说一些“雷人”的网络红词就是落伍的事情。目前,网络语言已呈泛滥之势。高中作文中网络语言的使用已成为学生习作之时髦行为,是严防死堵还是理性对待并及时予以疏导?高中语文教师值得认真思考应该积极并寻找适当的方法。

一、语文教师必须理性对待高中生的网络语言

网络时代的到来在不由分说地丰富了我们生活的同时,也增加了我们的词汇。但是,这些网络语言伴随着的事件,无一例外地都跟网络有关。在当下全球已被“一网打尽”的今天,高中生对网络的使用与了解,甚至多于他们每天上课的科目内容。

“不想当厨子的裁缝,不是好司机;不要和地球人一般见识;给点阳光我就腐烂;别和我谈理想,戒了;你让我滚,我滚了。你让我回来,对不起,滚远了;你有什么不开心的事?说出来让大家开心一下;我把一万句誓言装在机枪里向你扫射,你倒在血泊中,浑身镶满了丘比特的子弹;不想变形的金不是好钢……”网络语言的基本特点就是无厘头式的恶搞,而无厘头式的语言,其宗师恐怕要找到周星驰那里。其实,网络语言并非洪水猛兽,仔细揣摩,这些语言除了有些夸张搞笑以外,更多的恐怕还是其无可比拟的想象力。

这些年,高中语文教师总是在抱怨,高中生的作文没有新意,缺乏想象力。语言平淡,结构老套,空洞雷同。其实,究其原因,都是因为作文时缺乏想象力,语言苍白。事实上,缺少社会阅历的高中生,哪怕作文时的主题不鲜明,故事不生动,但是语言充满着想象力,这样的作文也会让人感觉耳目一新的。然而,在这些年的语文教学中,我们也并不是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文章,但是实在太少了。

这些年的高考作文美文不少,这些满分作文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语言表达轻松流畅,充满着时代的个性,也充满着年轻人特有的灵性。这是提倡多年后的素质教育的结果。最近几年的作文中,随着网络语言对我们生活的影响,高考作文中有很多学生或是有意,也或是无意地使用了网络语言。这些语言用得生动,恰到好处,鲜活的内容,丰富了主题,

二、语文老师善于利用网络语言丰富讲堂

为人师表是老师的行为规范,但在信息化的今天,老师的规范行为不应该成为师生交流的瓶颈与障碍。高中语文实际上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科目,高中语文老师除了要充分利用好课本内容,还必须与时俱进地将学生最感兴趣的网络语言穿插期间,丰富我们的语文课堂。高中作文除了要应付高考,同时也是未来写作能力的培养与积累。有些同学作文常常呈现也理屈词穷的状态,而适时引入网络语言,尤其是人所共知的网络语言,会让我们的文章鲜活起来。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到,网络语言虽然丰富了我们的交流,但是很多的网络语言并不适合引入高中课堂。

课堂效率决定着学习结果,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必须时刻注意课堂教学的效率。如果教师的语文教学中规中矩,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这样的语文教学是陈旧落后的,也是没有效率的。事实上,我在跟学生上语文课的时候,也遇到过这样一些问题。类似于文言文,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云山雾罩。其实也并不是老师讲解有问题,也不是学生理解有困难,主要原因就是过于遵循传统,预习、阅读、讲解、分析、总结,这样的老套路显然与现在动不动就语出惊人的高中生的需求存在明显差异。而最终的结果就是,学生会厌恶这样的课堂和科目,厌恶这样的讲解,最后可能导致厌恶讲解的语文老师。

三、语文老师使用网络语言忌乱忌多

虽然网络语言丰富了我们的交流,但是如果高中语文教师使用不当,或者引用错误,也会让学生走入误区。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我认为,高中语文老师在使用网络语言时,一是忌乱,二是忌多。

比如,“■”字,这个汉字念jiong(三声),本意是“光明”。现在在网络聊天、论坛、博客中使用最最频繁的字之一,它被赋予“郁闷、悲伤、无奈”之意,原意则被人忽略了。“■”被形容为“21世纪最风行的一个汉字”。

“雷到”原是出自浙江一带的词汇,浙江东北部地区,是指听到别人的话很讶异很惊奇抑或难以理解,类似现代词汇“晕倒”“无语”等等的意思,由于打字习惯故而出现“雷到”这样的词汇,“雷到”其实当地本意是“瘫倒”“翻倒”之意,语境用也比较广泛。“被雷到了”“雷人”无疑成为了2008使用频率最高的网络流行语之一。

高中语文教师对于网络语言的使用必须有所顾忌,学生在日常中可以经常用到“■”字,也会说出“雷人”的话来。我在与学生课上交流也会用到这些网络语言,丰富了自己的讲课风格,也幽默了高中语文课堂。这样的使用不必过多、过乱,须用得恰到好处。

必须看到,高中语文教学需要求新求变,这是学生的要求,是社会的要求,更是新的课程改革的要求。如何丰富高中语文讲堂,老师必须紧紧地联系现实生活,联系学生们熟悉和喜爱的网络环境。既然我们不能拒绝网络时代,那我们应该考虑的问题就是科学地把网络引入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课堂,将那些充满想象力,且生动准确的网络语言为高中作文所利用。

高中数学教学的语言艺术 第3篇

一、数学教学语言艺术的特征和内容

数学教学语言艺术的特征通过具体内容来体现。下面结合课例初步论述数学教学语言艺术六个方面的特征。

1. 思想性。

在数学教学中,应贯彻德育功能讲究有机结合,潜移默化。只有用艺术化的语言才能使学生思想共鸣,做到润物无声。

例1:函数中既有奇函数,又有偶函数。但是函数y=0 (x∈(-1, 1])则既不是奇函数又不是偶函数。若仅指出这一点,不仅索然无味,而且会失去一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良机。对此,我这样说:“后者化前者不过只差一点嘛,高抬贵手让后者也成为奇偶函数中的一员算了!(学生大笑)对啊,在数学真理面是绝无半点通融余地的,这样叫一丝不苟!”

2. 启发性。

启发性是教学语言的核心。对同样的问题运用不同的语言,尽管有时表面上看来差异并不大,但却会产生迥然不同的效果。若启发得当,就好像给思维机器加了油,能有效地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例2:在推导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时,教材中运用了“错位相减”法,若按教材讲,学生受益甚微。其实可以这样继续启发学生:“这个方法真是太奇妙了!可是大家仔细想想,我们以前在初中,甚至在小学时真的从来没有用过这种方法?注意———‘错位’!”这样一点拨,学生脑中贮存的有关信息立即被提取出来,小学多位整数的乘法、初中多项式的乘法等都和现在所学内容在“错位相加”这点上得到沟通。于是,一个重要的方法在整体上得到了巩固,使“双基”形成了系统。

3. 情感性。

数学教学过程也应该是师生间心理沟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始终怀着浓郁的情感,时时体现出对学生的厚爱、关切、信任、鼓励和期待,对中下等生则应给予更多的关怀和扶助。这些都需要用艺术化的语言来体现。

例3:中下等生学习成绩上不去的主要原因是对学习丧失了信心,那么我们就应该给他们多提供活动的机会,让他们知道老师并末忘记他们;在他们解题或口答时,努力寻找其中正确的成份,给予肯定和鼓励,对其中不正确、不完善之处则应满腔热情地帮助他们修正。一位教师有意让一位后进生总结抛物线y2=2px (p>0)的特点,他回答说:“抛物线的焦点F与准线L关于原点对称。”这种说法显然是错误的,所以招来同学们的嘲笑。正当这位同学感到难堪之际,教师说法:“××同学的说法是有道理的。焦点F的横坐标是……,准线L的方程是……,这两者确实给人以对称的感觉。教师的话说得全班同学口服心服,那位同学也受到了鼓舞。

4. 贴近性。

文学创作讲究贴近生活,数学教学则力求贴近学生的生活。这样做有两点好处:(1)亲身的生活体验会帮助学生理解深奥的数学原理;(2)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有助于师生密切配合,共同探求知识,更好地实现教书育人。

例4:在教直线与平面垂直时,我说:“上次我们在一起植树,保质保量地完成了绿化校园的任务。大家想想,当树干与地面垂直时(我立正站好作演示),树干与地面上的所有直线都是什么关系?……”源于学生生活的事例很容易使他们发现、理解和掌握有关定义、定理,对以后的学习还能产生激励和鼓舞作用。

5. 创造性。

备课必备语言,而教学语言又无现成照搬,所以教师必须投入大量的创造性的劳动。有时为了实现一个难点的突破,需要久久地进行苦思。课堂上还可能出现课前未预见的意外情况,这就更需要运用机智的语言作对策和引导。

例5:一次,我穿了一件新上衣进教室上课,学生都感到新鲜。如果我说:“谁没有穿过新衣服,这有什么值的笑的?”只能使课堂气氛沉闷。而我灵机一动,微笑着说:“噢,你们看到我穿了新衣服而感到好笑啊!其实哪一件旧衣服不是由新衣服转化而来的?转化是重要的基本数学思想之一,我们今天就将运用这一思想解决一系列问题。”三言两语就将学生的注意力自然吸引到数学思想运用的情景之中。

6. 趣味性。

学生特别欢迎轻松活泼、诙谐风趣的语言。严肃的真理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也更易被学生所接受。

例6:“cos(α+β)”是一个普通的三角记号,所以在教学中第一次出现时,教师的处理很易失之于平淡,其实这是一次增趣的良机。我是这样讲的:“读‘cos’用的是哪国语言?———英语。读‘α、β’呢?———————希腊。α、β间的‘+’呢?—————中国!”一个小小的数学符号竟涉及到三国语言。”全班学生欢畅大笑,在笑声中加深了对公式的记忆。这种费口舌不多,活跃课堂气氛的例子是举不胜举的。

二、数学教师如何提高教学语言的艺术修养

诚然,教学语言艺术修养的提高和教学风格的形成一样,决非一朝一夕之功。但只要锲而不舍、刻意追求,并付出辛勤而富有创造性的劳动,定会取得显著的成效。

1. 深入钻研教材,学习教育教学理论。

教材是教学的最主要依据,教育教学理论则是教学的指导原则,通过对教材的钻研,深入了解、全面掌握其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以及各部分的地位、各部分间的内在联系。通过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充分掌握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如前文中的例1,若对奇、偶函数的概念缺乏深入理解,对学生的心理状况把握不准,则很难取得理想的教学和艺术效果。

2. 深入生活,向生活汲取更多的营养。

生活是无字的书,思想敏锐的有心人可从生活中读到精彩的词句和篇章,生活是语言的源泉,数学教师也要像作家一样深入到学生的生活,以及内心世界之中。通过课堂内外的思想交流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教师可以充分掌握学生在干什么、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和关心些什么,那么就能找到更多的与他们共同的语言。像前文中的例4、例5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设计而得的。

3. 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积累丰富多样的知识和语言。

教师的知识应该“杂”一点,对于数学教师来说,应该了解一些数学科学的发展史,中外著名数学家的生平事迹、中国古今的数学成就。此外,对于政治哲学、文学史地、理化科技、文艺体育、医药卫生、影视戏曲等知识也要尽可能多地了解一些;名人名言、谚语格言、古典诗词也要适当掌握些。身边还要装个小本子,随时记下所见、所闻和所想,遇到把握不准的字词时,及时查阅有关字、词典。天长日久,积累越来越丰富,备课讲课时就可以达到信手拈来,出神入化的程度。

三、结语

教学风格的形成是教师成熟的表现,而教学语言艺术则是教学风格中极为重要的一项内容。教师的语言技巧也是对学生的良好示范,为在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创造了条件。我们应当熟知数学教学语言艺术的特征,提高教学语言艺术修养,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最终使自己成为优秀的高中数学教师。

摘要:本文拟对高中数学教学语言艺术的特征、内容, 以及高中数学教师如何提高教学语言的艺术修养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语言艺术,特征,内容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人事司组编.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1) .

高中语文语言文字运用答题技巧 第4篇

(1)考查内容以成语为主,兼考实词和虚词。考查成语主要是辨析成语运用正误,考查实词或虚词则主要考查对近义实词或虚词的辨析。

(2)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这一考点的常见题型主要是选择题(包括正误判断题、填充辨析题),但近年来出现了一些新的题型。如天津卷所选填的词语包括古诗句、双音节词和成语,浙江卷要求考生用括号里的成语去替代语句中的熟语,广东卷把四个成语放在—个语段中进行考查,突出了活的语言环境。

二、辨析并修改病句考查的命题规律

(1)辨析并修改病句是高考语文考查的热点之一,每年必考。从近几年的考查情况来看,高考侧重于考查辨析病句,偶尔出现修改病句题。

(2)考查的病句类型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结构类病句,它包括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另一类是语意类病句,它包括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主要考查指代不明、歧义句。

如何对高中语文语言运用进行教学 第5篇

一、师生互动,多形式积累,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

师生互动,坚持优美文段展示和每节课前请一个学生介绍“一个成语、一句古诗词、一句名言”的活动,是在教学中夯实学生语言基础的好方法,应该从高一坚持到高三毕业。

1.教师每日赠送学生名言或优秀文段,让学生的思想与真理对话,让心灵接受洗礼。每天给学生抄上一句名言或警句,稍作讲解后,让学生抄在“名言录”中,并要求背诵;每节语文课上的第一件事就是全体背诵名言警句。日积月累,学生“名言录”中的名言多了起来。请看:

在一切创造物中间,没有比人的心灵更美更好的东西。

认识自身的缺点是一个人最高智慧的表现。

没有智慧的头脑就像没有蜡烛的灯笼。

人的生命,似洪水奔流,不遇着岛屿和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

没有忧患意识才是最大的忧患。

人类的使命在于自强不息地追求完美。

最伟大的胜利,就是战胜自己的弱点。

真实的东西才是最美的,它不会使人失望,叫人对未来充满信心。

雄心壮志是茫茫黑夜中的北斗星。

命运给我们的不是失望之酒,而是希望之杯。

命运全在拼搏,奋斗就是希望。失败只有一种,那就是放弃努力。

尽管你已失去了昨天,但万勿抱怨和泄气,万勿迷惘和犹豫。只要你抓住了今天,便一定会有灿烂的美好的明天。

品格不是由你占有的东西所决定的,而恰恰是由你匮乏的东西所塑造的。

……

学生每天阅读名言、警句,每天和精典相约,与名言对话,接受心灵的洗礼。持之以恒地播撒,他们的思想园地必将充满茂盛葱茏的绿意,他们的心灵小溪必定流淌智慧与高尚的清泉。

2.教师每天给学生朗读一段美文,学生听完后忆写下来。

我们知道,“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中的四大板块。“听”能很好地训练学生的注意能力,并且坚持这项训练的好处是学生既受到了美文的熏陶,又能在忆写中很好地锻炼语言运用能力。例如:

要装进一杯新泉,你就必须倒掉已有的陈水;要获得一枝玫瑰,你就必须放弃到手的蔷薇;要多一份独有的体验,你就必须多一份心灵的创伤。换一个角度来说,虽然你倒掉了一杯陈水,但拥有了一些新泉;虽然你失去了一枝蔷薇,但你却得到了一枝玫瑰;虽然你遭受了心灵的创伤,但你多了一份独有的体验。

心若改变,你的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你的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你的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你的人生跟着改变。

勤学如春天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怠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缓,年有所耗。

每天的美文选段,教师课前必须认真遴选既有人文底蕴又有较好文彩且比较简短的富含哲理的文段。教师朗读速度随训练时间的延长而渐快;每天检查完忆写后,把原文抄写或投影出来,让学生对比自己的忆写文段找差距,析原因,譬如“修辞原因、词语运用原因、句式原因”等,再把原文抄在忆写文对应位置比较品味。这样坚持训练,学生就会逐渐自觉重视语言的锤炼。

3.每天课前用三分钟时间开展“三个一”活动。“三个一”活动即让一个学生介绍“一个成语、一句古诗词、一句名言”。让学生说话,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让同学感到亲切。天长日久,学生识见的东西多了,语言积累就丰富了,语言运用能力也就能逐渐提高。当然,教师须每天督促,并熟悉学生所讲的内容,在学生读完后进行及时恰当的讲评。

二、坚持文段写作,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第一步,训练学生写出的文段“有文采”。

这步训练主要是夯实基础,要求学生在训练中不出现错别字、病句,要多用比喻、拟人、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写出的文段“有文采”。

例如,要求学生以“欲望”为话题,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文段,要有文采、有气势。学生优秀文段:

1.欲望,就像膨胀的气球,愈大愈危险;欲望,就像满天的乌云,愈多愈恐怖;欲望,就像海面上的风景,愈强愈心惊……

2.小草的欲望是冒出泥土,感受春天的气息;幼苗的欲望是沐浴阳光,长成参天大树;雄鹰的欲望是长啸高空,试与天公比高。

……

第二步,训练学生写出的文段“有人文底蕴”。

经过一段时间训练,感觉学生有一定收获后,便推进到第二层次:要学生在文段写作中重视人文底蕴,呈现阅读的广度。

如以“母爱”为话题,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文段,要求有人文性。

学生的优秀文段:

母爱是游子踽踽独行时,遥望家乡明月倍思亲的两行清泪;母爱是为了儿女的前途辉煌而三迁住地的孟母的一头白发;母爱是防止儿子寒冷而临行前缝在游子身上的密密针线;母爱是岳飞行军前岳母在其背上刺下的谆谆誓言。

第三步,訓练学生写出的文段“有哲理,能辩证地看待问题”。

学生人文素养提高了,语言能力就有了明显的提高。那么,文段训练就应“有序”地提高难度,要求学生在体现阅读积累的广度时,也要体现思维的深度。

要能体现学生思维的深度,教师在选定话题时,应多选思辨性的关系话题。例如“前进与冒进”,“怀疑与否定”等。

关于此类话题,要求学生重视其思辨性,在文段写作中要有哲理,能辩证地看待问题。

此类话题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在训练中学生积极性很高,也出现了不少优秀文段。如“前进与冒进”:

冒进之人想一步登天,前进之人却脚踏实地。

前进需要勇气,但勇气过了头变成了冒进。

有备而去就是前进,盲目前冲就是冒进。

前进是高瞻远瞩的憧憬,冒进是好高骛远的痴想。

而且,在持之以恒的训练中,学生能写出不少有一定哲理的“凡人名言”。如:

如果说怀疑是病痛的折磨,那么否定就是死亡的洒脱;如果说否定是乌云笼罩的黑暗,那么怀疑便是重返光明的希望。

别人的眼光并不代表你自己真实的价值。保持一颗理性的心,在赏识中认识自己,发掘自己而又不迷失自己。

赏识是品其内在,而非观其外形。

只有疯子和愚人会对自己满意,智者从不对自己满意。

夸奖就如楼梯,能带我们到达成功的山头;过度的夸奖犹如走索道,你一昏头,就可能跌入自傲的深渊。

只会品尝甘甜的人,不是美食家;只会看重成绩的人,不是成功者。

把每一次成功都变成起点,千万不要被成功冲昏了大脑!

面对赏识,我们要时刻清醒,不要因一次别人的赏识而停止你前行的步伐。

略谈高中语文的课堂评价语言 第6篇

一.目中有人, 不忽略群体

每一个孩子都希望自己得到老师的关注, 而我们的课堂评价往往在客观上无视了这种群体性的需求。“非常好!你最棒!”这种评价语言经常出现在我们的课堂上。试想:如果某同学已经“最棒”了, 那么其他学生还会“最棒”吗?这些乍一听不经意的语言, 细想开来, 事实上有点只顾个别同学, 却忽略了其他多数同学的存在。部分敏感的学生, 在教师如此无意识的“打压”下, 再高的积极性恐怕也将“再而衰, 三而竭”。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路人,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发言, 应根据学生的回答客观、准确地指出学生的长处与不足, 既对学生表现出色之处给予肯定, 同时又有针对性地提醒并纠正学生的不足。这样的课堂评价才是值得大力提倡的。

二.精彩有效, 不平淡飘忽

课堂评价语言应该精彩, 这里的“精彩”, 我解释为文采和幽默。

作为语文老师, 发言要讲究文采。一节周记讲评课, 某生写作的内容充满了失落的情绪, 我当场背了普希金的几句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 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 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另有一生以“愤青”的姿态表达了对社会不良现象的不满, 我这样点评:“为什么会有黑暗?因为光明的存在让我们感知。黑夜给了你黑色的眼睛, 请用它来寻找光明!”学生点头暗笑。

其次还得讲求幽默。在一次公开课上, 我让学生回顾诗歌鉴赏中涉及到的一个小知识:布谷鸟叫声像在说什么?答案应是“不如归去”, 结果一女生抢先发言:“行不得也哥哥!”, 众生哄笑:“这是鹧鸪鸟的叫声。”我微笑着摇头:“你弄错了姐姐!”众生及听课老师大笑。

三.褒贬有度, 不为捧而言

目前的课堂评价中, 有不少教师为了迎合新课程理念, 不顾学生的实际表现, 一味拔高对学生的评价力度, 还冠之以“赏识教育”的高帽, 这是有害的。

毕淑敏有一篇《请为你的夸奖道歉》的文章, 文中谈到北欧一教授要求中国学者向她女儿道歉的事情, 教授认为中国学者的夸奖伤害了她的女儿:“你是因为她的漂亮而夸奖她, 而漂亮不是她的功劳, 这取决于我和她父亲的遗传基因, 与她个人基本上没有关系。你夸奖了她, 孩子很小, 不会分辨, 她就会认为这是她的本领。而且一旦认为天生的美丽是值得骄傲的资本, 她就会看不起长相平平甚至丑陋的孩子。而且, 你未经她的允许就抚摸她的头, 这使她以为一个陌生人可以随意抚摸她的身体而不经她的同意。”读后既发人深思, 也令人震惊。中国学者对北欧教授女儿的夸奖和喜爱, 反而惹得这位教授不愉快, 仔细想想, 我们不能不反思我们的夸奖, 反思我们赏识性的课堂评价语言。

一次公开课上, 老师在一名学生答错问题之后, 没有及时纠正错误, 反而表扬他:“虽然你答错了, 但你错得有价值, 你的答案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 谢谢你。”很显然, 这样的“赏识教育”已经变了味, 陷入了误区。

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但批评应该严格把握分寸, 以不伤学生自尊为前提, 力戒穷追猛打而不留情面。课堂评价语言中, 适时的批评是必需的, 但方法一定要得当, 千万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湮灭学生的自信心, 切中要害、语言中肯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我曾教过一个喜欢插话的学生, 他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 经常随口发言, 我在一次课上说:“如果每个同学反应都像他一样快就好了, 但如果每个同学发言都像他一样老师就没办法继续了;希望大家能做得越来越好!”后来这个学生改观不少, 也没多少抵触情绪。

高中语文教学语言 第7篇

一、善用规范简洁的教学语言,彰显教学个性化与美感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既要运用准确而科学的教学语言,也需运用富有个性与节奏感的教学语言,以彰显教学风格,使政治课堂绽放生命色彩。

第一,运用准确而科学的教学语言。政治课程的内容具有很强的理论性,有着较多的政治术语,在表述政治原理或概念性知识时,教师则需注意准确用语、科学用语、规范用语,避免模棱两可。同时,利用分析比较法,引导学生把握知识本质特点,抓住知识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提高辨析能力。例如:在高中政治学习中,对于一些相近、相似的概念,学生易于混淆。这就需要利用准确的语言,通过比较分析,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知识。以权利与权力为例,权利属于法律概念,相对于义务来说,主要体现为公民在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享有的权力与利益,如公民依法享有被选举权与选举权;而权力属于政治概念,包含两层含义:一方面,指政治上的强制力量,如国家权力即国家的强制力,又如行政权、司法权、立法权等;另一方面,主要指职责范围之内的指挥与支配权,如行使大会主席的权力。

第二,运用富有情感的教学语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语言来传递知识与情感,以感染学生,调动学生情感,让学生从中获得启发,发现道理,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所以,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奔放豪迈、富有情感的教学语言来开展教学,以增强教学感染力与吸引力。另外,教师还可适当运用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配上身姿语、手势语,则会有更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运用富有节奏的教学语言。在运用教学语言时,教师需要注意节奏性,实现抑扬顿挫的效果。这就需要教师注意语速、语调、语音等,以强化表达效果,提高语言感染力、吸引力。此外,还需注意运用简洁语言,彰显教学个性。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在表述理论知识时,应精炼简洁,富有条理,特别是在小结环节,应运用概括性语言,突出教学重点。例如:教学《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时,教师可运用简洁语言总结概括。

第一,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①矛盾的含义:对立统一。②矛盾的基本属性:其一,斗争性:排斥、对立;其二,同一性:吸引、联结,其中联结又可细分为依赖和转化两种类型。③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第二,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①矛盾的普遍性体现为:其一,含义: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其二,方法论意义。②矛盾的特殊性体现为:其一,含义;其二,情形:不同事物、同一事物的不同阶段、同一事物的矛盾双方三个方面。

二、巧用幽默诙谐的教学语言,增强教学趣味性与生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幽默教学可以体现出教师的文化素质、艺术修养以及审美情趣。在高中政治教学中,若教师能够运用幽默、诙谐的教学语言,可变抽象知识为具体与形象,可将复杂知识简单化,可让课堂教学更充满美感与艺术性,让学生受到语言感染、情感熏陶、思想启迪、审美陶冶,从而提高学生审美情趣与综合素质。同时,运用幽默艺术,可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可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师生关系更为和谐、融洽,提高学生政治学习热情。另外,在政治教学过程中利用幽默语言,尤其是顺口溜、口诀等,可帮助学生有效记忆知识。因此,在高中政治教学中,若要提高教学语言艺术,教师则需注重幽默教学,善于发掘幽默元素。

首先,充分利用政治课本上的幽默。在当前政治教材中,编排了不少形象生动的幽默插图,可让学生在愉悦中深入思考,理解知识。其次,善于发掘与收集艺术作品的幽默素材,如幽默谜语、小品相声、幽默漫画、笑话等,都富有趣味,蕴涵深意。若教师能够巧妙运用,既可使课堂焕发生命活力,也可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知识,更牢固地记忆知识。譬如:俗语“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体现出环境对人的影响,类似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但对一个人而言,环境只是外因,内因才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只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通过这一俗语的引入,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内因与外因的知识,让学生学会以政治观点思考现实问题。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语言艺术例谈 第8篇

1. 因势利导:美的情感交流

教学的本质不在于传授,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教学中, 教师艺术性地使用语言, 用富有激励性、启发性的语言来代替严厉的批评, 努力使自己的思想与情感融入自己的言语里, 让学生感受到那份赤诚的爱。启发性、激励性的语言能够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产生情感的交流与共鸣, 创造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 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

一次, 我在讲授《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临近课堂结束时, 突然一只蝴蝶飞进了教室, 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学生们顿时兴奋起来, 窃窃私语。看着学生的童兴, 想玩又放不开的表情, 我说:“老师跟你们一块来回味一下童年吧。”大家都兴趣高昂地看着蝴蝶飞来飞去。“你们知道这只蝴蝶为什么在教室里飞来飞去, 不愿离去吗?”学生顿时迷茫, “这就是蝶恋花, 因为你们都是祖国的花朵。”学生们会意地笑了。蝴蝶飞到玻璃窗前面扑腾着却出不去, 我示意让窗户旁边的学生把窗户打开。随着蝴蝶的飘然离去, 学生也把热情转移到了课堂, 我因势利导说:“蝴蝶刚才是看到了光明却找不到飞出教室的通道, 网络信息的获取, 也需要通道, 下节课是《搜索引擎与搜索技巧》, 你们回去自学课本的内容, 然后按分组进行搜索关于蝴蝶的信息, 主题自定。”

在讲授《搜索引擎与搜索技巧》课程内容时, 学生兴致勃勃地交流自己的搜索结果:蝴蝶的变态发育、蝴蝶的品种、蝴蝶与环境等。在对学生的搜索结果给予充分肯定与表扬之后, 我接着问道:“对复杂问题的信息搜索有什么技巧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吗?你们知道常用的搜索引擎有哪些以及他们的区别吗?”学生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继而, 我指出了学生在搜索技巧上的不足, 补充了对搜索引擎的认识。师生双方在热情、愉悦的氛围里高效完成了学习。

2. 真诚激励:美的自信心引导

由于学生的家庭情况以及对计算机的接触程度不同, 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的水平差异往往是很明显的。一些学生在课堂上比较紧张, 特别是面对高水平的同学时, 自信心容易受到影响。这就需要老师的鼓励与激励、关注与帮助, 给予他们强劲的学习动力。

在讲授《网上交流信息》这一课时, 学生课前的自习一般局限在常见邮箱的注册以及邮件的发送, 于是我想通过提问“如何实现邮件的群发与定时发送”来提高学生听课的热情。由于疏忽, 提问了一个家里没有计算机的学生, 该学生只能按照课本知识回答一些问题, 而对提问的问题丝毫没有认识。为了扭转学生的尴尬, 我说:“刚才的提问可能是大家学习中比较容易忽略的问题, 也是大家不熟悉的问题, 你们不懂是正常的。”看到学生心领神会, 我又补充道, 我们现在学的都是一些基础的知识, 更前沿的技术要等到你们进入高等学校后继续深造, “我相信我们班将来一定会出现计算机领域的顶尖人才。”在上机实践的时候, 那位学生很认真地操作, 给我发了一个简短的邮件:“老师您好, 我对计算机很感兴趣, 我将来一定要报考计算机专业学习。”我立刻通过平台回复:“老师将时刻关注你的进步!”

对学生而言, 他们在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需要的是教师的鼓励和关注, 教师的每一次赞扬与肯定、激励与关注都可以给学生带来学习的热情、自信心的增强, 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当用真诚、激励性的语言与评价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与自信心, 营造出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营造美的课堂, 同时引导学生积极看待、评价他人的性格塑造, 培养学生美的心灵。

3. 启迪思维:美的课堂引导

信息技术教学中有些概念性、理论性的描述比较抽象, 学生容易造成理解上的障碍, 并影响其学习的积极性。学起于思, 为此, 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应当把教材内容还原于生活, 把课堂情境转化为生活情境, 把抽象的知识变成感性的认识。教师可以通过思维的启迪、引导, 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 由浅入深、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地理解教材内容, 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有效的课堂引导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 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开端, 也有利于教师组织课堂, 将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

高中政治教学中的语言艺术 第9篇

一、政治教师为什么要具备良好的语言艺术

传授学生知识, 无疑要借助语言。一个教师如果在给学生上课时, 说话口齿清楚, 谈吐自如, 语言幽默风趣, 富有感染力, 学生定会被教师不同寻常的语言艺术所感染, 自然会对教师产生敬佩之情, 也就顺理成章地爱上你这个老师的课。相反, 如果一个教师整天板着脸, 面无表情地走进课堂, 总是用一种语调讲课, 即使满腹经纶, 学生也会发腻。所以说, 教师具有较高的语言艺术是职业的要求。就《经济生活》来说, 理论性较强, 在教学过程中巧妙运用语言艺术, 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兴趣, 提高教学实效。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 科学准确, 用语规范

政治课本身理论性比较强, 且术语较多, 对于概念和原理的表述, 必须准确, 不能错误或含混不清, 这是语言科学性的首要要求。这要求我们对知识点的讲解必须准确。

2. 生动、形象、富有趣味

生动形象的语言能够提高课堂效率, 延长学生的注意力。生动、形象的语言就是指教师在描述某种事物、某个动作、表情时, 描绘得绘声绘色, 使学生展开想像, 将某种形象在头脑中反映出来进入情境, 有身临其境之感, 使抽象的道理直观具体。

3. 节奏和谐, 抑扬顿挫

语言的速度快慢、力度大小、语调升降等都是形成教学节奏的基本因素, 处理好教学语言的表达, 会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恰当控制语速, 快慢适宜。当学生精力不集中, 精神松弛时语速应放慢;分析重点难点时, 语速应放慢;一般材料的学习, 语速可加快。

4. 语言简洁, 突出个性

作为政治教师担负着传道授业和培养学生人格品德的双重任务, 高中政治课理论性强、比较抽象且有些枯燥,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具备良好的语言素质、技能, 从而更有利于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语言是教师和学生交流沟通的工具, 教师语言技巧运用得好坏, 直接关系到课堂效果。

5. 奔放豪迈, 激情洋溢

豪放的语言是教师丰富情感的流露, 教师豪放的语言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 使学生能形成一种轻松、愉快的心境, 这种心境会形成一种背景, 在这种心境中愉快地接受知识。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真正的教育者是一种情感丰富的人, 他同样强烈感受着喜悦、忧愁、激动和愤怒。, 要让儿童感受到教师这种豪放的语言包含着一定的道理。”因此, 我们可以用豪放的语言来表达积极的情感, 以感染学生, 提高课堂效果。

6. 恰当地运用体态语言

体态语言是指说话人用表情、手势、动作、眼神等来传递信息, 诉之于人的视觉的无声语言, 与有声语言相伴随共同完成表情达意的语言。教师在上课时伴着有声语言的音容笑貌, 动作表情都属于体态语言。

高中语文教学语言有效性策略探讨 第10篇

關键词:高中语文 教学语言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7(c)-0000-00

心理学研究表明,最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就是对感官富有刺激性的语言。教师使用对感官富有刺激性的语言,就能在教学时紧紧地“粘住”学生。如何让教学语言“粘住”学生,高中语文教师如何通过教学语言来实施课堂教学,如何进行教学语言反思,使教学语言的有效性提升到最大值?笔者希望通过对高中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一言有效性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来提高自己及其同行的教学语言水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达到真正的有效教学。

1引人入胜的导入语

设计有效的导入语一般须备两个条件:第一、教师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教师不仅要能深刻地理解教材,而且要掌握一般的教育原理和教学原理,要懂得教育心理学、信息论等有关的基础理论,有尽可能广泛的社会知识。这是设计有效导入语的前提。第二、教师要明确导入语的目的性。任何艺术,它只是一种手段,是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而选用的。因此,不管教者设计怎样的导入语,又怎样的变化万千,它必须为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以最有效地达到该教材的教学要求为目的。否则,或流于形式,或故弄玄虚,势必误入歧途。

这是一则有明确目的性的成功的导入语,教师在几分钟内就调节好了课堂气氛,为学生进入课文情境,和作者产生思想共鸣铺平了道路。

笔者这样导入《故都的秋》:

师:初中时候,我们学过一首元曲小令《天净沙·秋思》,大家还记得吗?

(师生齐背)这首小令通过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景,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的思归之情。那么大家能否再举出一些关于秋的诗句呢?

(学生举例、概括):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壮丽的湘江秋景图)

“风急天高猿啸哀,诸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苍凉)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读到的是冷清、凄凉)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否定古来的悲秋观念,认为秋日胜过生气盎然的春天,表现了一种激越向上的思想感情。)……

师:自古以来,文人墨客们都钟情于秋,秋在他们的笔下显得意蕴丰富,风情万种。丹桂飘香,秋菊傲霜,秋有味;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故都的秋》,看看秋之于作者,又有怎样的秋色、秋声、秋味?

这则导入语是属于创设情景型的。让学生列举描写秋天的古典诗句,营造浓浓的秋意、秋的文化,将学生引入一个欣赏秋景,感受秋文化的情境中去。这则导入语使学生在背诵有关秋的诗词情境中学习新的一课,首先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创设了与之相应的课堂教学的情境气氛。接着的“秋之于作者,又有怎样的秋色、秋声、秋味”对新课内容的准确介绍,又有助于学生准确理解文章内容和对文章内容的总体性把握。这种导入法把触角直伸到教学内容的关键处、精彩处,以期引起学生的高度关注,激发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

2沁入心脾的讲解语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形象地指出,一个能够动听地、明晰地教学的教师,他的声音应该像油一样沁入学生心里,把知识一道带进去。声情并茂并充满磁性的课堂讲解语言能够使学生自觉地接受老师的教诲,从而掌握知识、发展语言能力、提高素质。讲解语是课堂的主体部分,它涉及到教师对课文的讲析、对知识的传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及学生练习的反馈讲解等等。课堂讲解内容的不同,教师语言就各有千秋。

(l)语文知识的传授:语言要有规范性、严密性。语文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性的东西,一点也马虎不得,课堂语言绝不能含糊不清,模棱两可。不清楚的东西,不能凭自己的经验推测,而应老老实实地查资料,搞清楚它的来龙去脉。在透彻理解了传授的知识之后,再用准确简明的语言,扎实地精要地使学生掌握系统的基础知识,“教师多费心血,学生少出差错”,教师传授知识一定要有书为证,有据可查,务必做到规范性、严密性。

(2)课文的讲析:语言要有经典性、示范性。讲析课文,最能展示语文教师的功力。是照本宣科、人云亦云,照着参考书鹦鹉学舌,还是经独立钻研后独有所得而独抒新见?笔者认为应在这两者之间,既尊重教科书上专家们的分析,又融入自己读书后的个人见解,既对教材重要内容阐幽发微,又对课文观点发出自己的见解,让学生们择善而从,进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与创新意识。

(3)为学生释疑解惑:语言具有启发性、开导性。学生如果向教师讨教问题,教师如果直接向学生讲解出来,这无疑体现出教师语文知识的渊博、语文功底的深厚,但总是老师讲,学生听,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地释疑解惑的自学能力。孔子能做到“不愤不徘,不启不发”,我们也应做到循循善诱,步步引发。

3留有余韵的结束语

能产生教学效果的结束语,会使学生思维的触角、智慧的火花,不仅局限于课堂内,而且延伸到课外去,教师在设计结束语时,要在引导学生思维、开启学生智能上下功夫。有效的结束语必定是这样设计的:

(l)异中导思。文学上历来存在着百家争鸣,特别是对那些典范作品,更是各有所见。对在课文分析中出现的不同见解或观点,教师在“收场”时可引导学生开动脑筋,集思广益,树立自己的观点。这种异中导思的“收场”,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激发了他们的探讨兴趣,更培养了他们的求异思维能力。

(2)比中启智。在语文专题教学中,同一专题的教学内容往往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份篇课文的结尾往往是通向另一篇课文的桥梁,课文结束时,教师可诱导学生将题材相仿或具有某种内在联系的课文进行比较。如《蜀道难》结束时,笔者引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预习同一专题的新课《登高》。我这样说:“诗人李白在《蜀道难》中,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告诫李唐王朝要防止一些野心家作难,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情怀。而盛唐的另一位代表杜甫更是一位忧国忧民的大诗人。希望同学们在对下篇课文《登高》的预习中,试比较一下:这两位大诗人的生活境遇、性格有什么异同?艺术风格各有什么特点?”这样作结,一方面启发了学生思辨的智能,另一方面又在结束!日课的同时预示了新课,可谓一箭双雕。

参考文献

[1] 道春编著《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艺术 第11篇

作为语文教师,应该要有一种能够创设作品情境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创设语言情境,唤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文章不是无情物,选入教材的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尤其文学作品,堪称中外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既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李白佳作,也有被盛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司马迁的《史记》;既有世界短篇小说大师莫泊桑、契诃夫的名篇,也有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最高代表作《红楼梦》。仔细体味,中学语文教材囊括了深厚宽广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美育因素得天独厚,美感情调四处洋溢,面对如此丰富的教材内容,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艺术地使用语言,以优美、形象、生动的语言,再配以富有感染力的语调,对文章的人物形象、自然、景观、美好情操、高尚心灵、爱国情感等进行描述,把学生引入优美的情境中,让他们充分领略风光描写中的自然美、体味议论文中的理性美,品味社会生活中的人性美,从而产生对美的追求,对学习的渴望。

如在教学《荷塘月色》时,我们可以通过作者描绘的荷叶、荷花等形象的优美语言来启发学生展开想象,提高兴趣。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可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想象,用语言去描述“出淤泥而不染”的荷叶的轮廓,再联想舞蹈演员身着芭蕾短裙的倩影、翩翩起舞的视觉形象,从而让学生体味出荷叶轻盈舒展、挺拔直立的秀美之姿。再如学习作者用歌声比喻荷香的形象描绘一段, 可引导学生去想象那种飘忽不定、隐约轻微、时断时续的荷香之美。借助美的语言外壳和联想使学生流连往返于荷塘月色的诗情画意之中,感受到美,感受到语言的魅力。通过教师这样的启发和深情的语言,使学生的情感体验自然转移到课文的体验上, 从而发出了具有共鸣效应的情感波澜。对课文的学习,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高中生正处在从幼稚到成熟的朦胧阶段, 对于生理和心理上的某些变化感到迷惑和神秘, 作为教师要善于开导他们。有一次在课堂上,我发现有位学生正入迷地看一本关于性方面的书。当时,我没有没收他的书,也没指责他。我停止了讲课,沉默片刻,那位学生发现我注视着他,赶紧把那本书收进抽屉里,并胆怯地望着我。我对他莞尔一笑, 他顿时满面通红。事后,他塞给我一张纸条,上面写到:“老师是你的微笑让我无地自容,使我认识到了错误;也是你的微笑挽回了我的尊严,使我不至于在同学中丢脸。你的那一笑 ,使我永远铭记心里,成为激励学生的一个闪光点。感谢老师的微笑,也希望你替我保密。”从这件事中,我深深地懂得,尊重学生的人格,维护学生的自尊心非常重要。假如当时我没收了他的书,而且曝光。那么,将会是另外一个结局。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利克特说过:“用激励说服的语言来造成一个人的道德, 显然比用法律和约束更能成功。”可见,在教学中艺术地使用语言,不仅能给学生学习语文的乐趣,而且给学生以美的熏陶,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上一篇:综合动机下一篇:μIP协议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