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趋势范文

2024-05-12

流动趋势范文(精选7篇)

流动趋势 第1篇

一、近年来我国跨境资本流动的整体情况

2005年汇改之后, 我国跨境资本流动规模逐步扩大, 大部分年份净资本流动规模超过1000亿美元, 2015年更是创记录地超过了6000亿美元。而从资本流动方向上看, 2014年之前整体呈现资本净流入, 2014年是出现转折的年份, 资本从流入转为流出, 2015年至今, 呈现出资本快速大规模流出状态。国际收支平衡表的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反映近年跨境资本流动的整体情况。

首先, 从资本和金融帐户观察, 2014年以来, 资本与金融帐户 (不含外汇储备) 改变了顺差势头, 出现持续逆差。2016年上半年, 我国国际收支总差额-688亿美元, 而上年同期为顺差164亿美元, 减少了852亿美元。其中, 经常帐户顺差1034亿美元, 较上年同期减少40%;资本与金融帐户 (不含外汇储备) 逆差1723亿美元, 较上年同期逆差扩大10%。 (见表1)

其次, 从净误差与遗漏项目观察, 近年来持续为负, 且规模逐步扩大, 2016年上半年为-890亿美元, 较上年同期继续扩大6.5%。近年来不断异常扩大的误差与遗漏项目反映出不仅存在大量非法资本流动, 且其规模还在日益扩张。 (见表2)

第三, 从储备资产观察, 2014年之前, 储备资产余额基本呈上升趋势, 2015年出现逆转, 当年发生3429亿美元储备资产减少, 2016年上半年储备资产减少1578亿美元, 与上年同期储备资产减少671亿美元相比, 规模扩大达2.35倍。 (见表3)

二、我国跨境资本流动的结构特征及趋势分析

(一) 对外FDI高速增长趋势显著, 驱动FDI转向逆差

我国FDI流入在2011年之前经历了20多年的高速增长, 最近几年呈现平稳波动的态势。考虑到我国外资存量基数已经十分巨大, 且近年来影响FDI流入的负面因素作用显现, 如国内产业资竞争压力增大、人工工资成本迅速上升、行业准入壁垒难消、市场体制不完善等因素, 降低了对外资的吸引力。因此虽然我国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对外资仍具相当的吸引力, 未来保持平稳可期, 但进一步提升FDI流入则可能需要进一步的经济体制改革。值得注意的是, 2016年上半年FDI流入748亿美元, 较上年同期1317亿美元下滑43%, 目前仍难判断是短期波动还是具有长期意义的变化, 需要继续观察。

我国对外FDI近年来则呈现高速增长态势, 2011到2015年均增速达到30%, 而2014年和2015年分别增长69%和53%, 呈现加速态势。2016年上半年对外FDI为1214亿美元, 较上年同期增长71%, 维持加速增长势头。对外FDI与经济发展水平直接相关, 我国显然将进入持续的资本输出阶段, FDI的差额正在验证这一点。我国FDI长期保持顺差, 但在2011年顺差达到顶点的2317亿美元, 此后逐步回落。2016年上半年首次出现逆差, 为466亿美元, 这使得2016年很可能成为FDI由顺差转逆差的重要转折点。由于FDI以长期投资为主, 和贸易差额一样对长期均衡汇率有重要影响, 值得关注。 (见图1)

(二) 对外证券投资需求强烈, 长期具备大规模扩张潜力

证券投资是资本与金融帐户下跨境资本流动的重要通道, 其波动性较FDI明显更大。来华证券投资方面, 其波动与国内证券市场的周期波动明显相关, 近年来整体规模逐步扩大, 与我国对外资投资国内证券市场逐步放开有关。2015年中国股市在经历暴涨之后又经历几轮暴跌, 引发当年来华证券投资较上年大幅下降93%。2016年上半年, 境外对我国证券投资净流入46亿美元, 较上年同期下降86%。考虑到我国有意进一步放开国内债券市场对外资的准入, 长期来看来华证券投资规模仍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对外证券投资2014年后迎来15年来第二次大规模扩张, 但与2006年第一次大规模投资以债券为主不同, 2015年732亿美元对外证券投资中54%为股权投资。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新的沪港通投资渠道引发的证券投资流动。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2015年国际收支报告, 2015年通过“港股通”渠道投资流出133亿美元, 占总对外证券投资比例达到18%。到了2016年上半年, 对外证券投资净流出377亿美元, 较上年同期下滑34%, 但是其中“港股通”渠道投资净流出仍达到116亿美元, 接近2015年全年的规模, 且占当期证券投资净流出比例上升到31%。这表明境内居民海外资产配置需求强烈, 目前有限的渠道疏导了一部分此类需求。可以预见, 未来如果海外证券投资政策进一步放松, 证券投资流出规模很可能出现高速增长的局面, 这会是决定未来长期跨境资本流动的一个重要因素。 (见图2)

(三) 其他投资规模大且波动大, 不确定性最强

其他投资是资本与金融帐户下短期资本流动的主要渠道, 其波动性最大。图3显示近年来来华其他投资增加额2014年后大幅下滑, 尤其2015年前所未有地现3515亿美元的大幅度负增长, 表明外债规模下降, 相当一部分原因在于企业基于人民币贬值预期所做的财务策略调整。2016年上半年其他投资项下负债净流出179亿美元, 较上年同期大幅下降86%, 资本流出速度趋缓。而其他投资项下对外资本输出近年呈现波动中规模显著扩大的特点。其中占比较大的项目分别是货币和存款、对境外贷款及贸易信贷资产。总的来看, 其他投资受到国际和国内经济环境及预期两方面的复杂影响, 具有很高的不确定性, 是跨境资本流动中最难于预测的部分。 (见图3)

(四) 地下渠道的跨境资本流动规模日渐增长, 不可忽视

地下渠道的跨境资本流动近年来有愈演愈烈之势, 通过对净误差与遗漏项目的考察可以提示其主要变化趋势。根据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显示, 净误差与遗漏项目从2010年到2015年翻了两倍多, 2015年规模达到1882亿美元, 近些年其特点表现为资本流动方向为净流出, 且规模增长异常迅速, 目前总规模已经相当巨大, 2015年此项金额占当年资本与金融帐户差额的比例已经高达39%, 成为短期跨境资本流动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三、结论

2014年以来, 我国跨境资本流动由净流入转向为净流出, 很可能是长期意义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近两年的大规模资本流出是长期基本面因素与短期投机因素同方向作用的结果。长期来看,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需求和居然海外资产配置需求是最重要的两项长期资本流出驱动因素。短期来看, 国内与国际经济环境变化驱动市场主体行为变化, 2015年以来美国经济复苏显著、美元加息预期日益强烈, 加上国内经济转型缓慢、人民币贬值预期强烈, 国内外双重因素驱动短期资本快速外流。

展望未来, 人民币加入SDR是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其后则要求更进一步的资本与金融项目开放, 因此当前基于短期资本流出压力而采取的收紧资本项目监管措施只能是短期的权宜之计。长期来看, 随着资本与金融帐户的开放, 我国跨境资本流动的规模仍将快速扩大。建立与新形势相适应的资本流动监管体系对我国的一大挑战。

摘要:我国跨境资本流动在2014年之前长期呈现净流入, 之后则转向快速流出, 尤其2015年创记录地发生超过6000亿美元资本流出。本文系统分析了近年来跨境资本流动的结构特征变化及趋势, 从而观察并区分具备长期意义的资本流动驱动因素以及短期影响因素变化, 以理解我国当前及未来跨境资本流动的演变。

关键词:跨境,资本流动,结构,趋势

参考文献

[1]、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分析小组.2015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2015

[2]、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分析小组.2016年上半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2016

[3]、张为付.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实证研究[J].南京大学学报, 2008 (2)

[4]、张明.中国面临的短期国际资本流动:不同方法与口径的规模测算[J].国际经济学, 2011 (2)

流动趋势 第2篇

按照WTO的界定,世贸组织成员国之间的劳动力流动属于服务贸易的范畴,是服务贸易的四种交付方式之一,受《服务贸易总协定》(以下简称GATS)及其附件的约束。GATS将国际间劳动力流动视作自然人移动。在GATS关于自然人的几种分类(公司内部调任人员,商务访客,合同服务提供者,独立专家)中,与我国对外劳务合作相关的主要是“合同服务提供者”(contractual service suppliers)。其在外期间的报酬由雇主支付,合同服务提供者应具有相关和相当的教育背景及专业资历。这种临时性服务的期限一般为1~3年。

由于自然人移动涉及到国家的出入境管理和移民问题,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对自然人移动严格设限。进入21世纪后,随着服务贸易新一轮谈判的展开,自然人移动的自由化问题引起了各国的关注。由于发展中国家普遍拥有丰富、廉价的劳动力,他们越来越认识到,自然人移动自由化不仅有助于提高本国的经济水平和贸易竞争力,缓解国内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并可以帮助他们摆脱贫困。而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普遍存在着劳工大量短缺和高失业率并存的现象,一方面,人口下降和老龄化造成了劳工严重短缺;另一方面,许多社会地位低、工资少、耗体力的工作常常无人问津。因此,发达国家也逐渐认识到,劳动力流动自由化是一个双赢的问题。这一共识,为下一轮的服务贸易谈判和劳动力在国际间的自由流动奠定了基础。

一、当前国际间劳动力流动的区域特点

据国际劳工组织的预计,全世界约有1.4亿人在国外工作,每年全球劳动人口流动达6000万人,而且在不断增加。按照经济学原理,生产要素总是从报酬低的地区或行业流向报酬高的地区或行业,作为劳动力要素也不例外。当前,劳动力流动主要是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由于各个国家在全球劳动力流动过程中所处的地位、所面临的形势、所采取的政策不同,各大洲的劳务市场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一)欧美市场

作为当今世界最发达的经济体,欧盟和美国的薪酬福利体系对外来劳动力无疑是极具吸引力的,加上其存在大量劳工短缺和高失业率,开拓欧美国家的劳务市场显示出良好的前景。但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差异,欧美的劳动力市场只对东欧各国和部分非洲国家开放,而对中国的开放度很低。

美国:尽管美国诸多行业存在着大量的劳务需求,但其劳动力市场只对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的内部成员开放,主要从墨西哥引进劳务。在市场准入方面严格限制其他国家劳务的进入,政府基本上不批准中国中低级劳务的工作申请。同时,美国还存在着严重的资格歧视,不承认中国公民在中国国内拥有的教育学历和职业资格,限制了中国公民的市场进入机会;美国政府只承认墨西哥四年制高等教育学历,给予其受高等教育者合理的市场准入机会。

欧盟:多数欧洲国家不对我国开放劳务市场,而只对欧盟成员开放市场;只有在欧盟成员不能满足国内劳务市场需求的情况下,才允许从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引进劳务。欧盟除对中国公民进行资格歧视外,还在出入境管理方面实行差异待遇。在多数欧洲国家的海关和边防管理口岸,通常对欧盟国家以外的公民单设通道,严格审查。不过,近来西班牙对非法劳工的“大赦”和英国对中国开放医护市场显示出其引进外籍劳工的灵活性.

(二)亚洲市场

亚洲市场是中国对外劳务输出的主要市场,一方面,亚洲各国对外来劳务的限制较少,另一方面,由于亚洲各国,尤其是东南亚国家,无论是地理位置,还是文化背景都与中国相近。2005年,我国劳务输出在亚洲市场的营业额占行业总额的54.3%,其中,日本、新加坡和韩国的业务创造了40%的营业收入。

亚洲开发银行的发展报告表明,除日本以外的亚洲其他地区,未来3年的GDP增长率将介于6.5%~6.9%,这一增长率远远高于世界其他国家。伴随着GDP的高速发展,亚洲各国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一些国家和地区已出现劳动力短缺,尤其是技术劳务和管理人员的缺乏。

日本:目前,日本只对拥有专门技术、技能和知识的外国人发放就业签证,限制其他外国人参与就业,中国对日本的劳务输出主要通过派遣研修生及技能实习生的渠道。近年来,日本人才派遣公司通过中介机构和日资企业在华招聘电脑软件人员、机械设计等专门技术人才等,派往日本企业从事技术工作,据日本科技省预计,日本工程和专业技术人员缺乏301万人。随着日本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劳动力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全面开放国内劳务市场指日可待。

韩国:由于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国内就业观念的变化,韩国普遍存在着劳动力短缺问题,缺口为55万左右,其中,制造业、服务业、建筑业、水产业和农畜业劳动力缺乏尤为严重。目前,韩国主要通过产业研修制、雇佣许可制和访问就业制从亚洲各国引进劳动力。由于中韩两国政府尚未签定《劳动力派遣与谅解备忘录》,中国公民还不能通过雇佣许可制进入韩国。

新加坡:新加坡是中国对外输出劳务的第二大市场,中新劳务合作十分密切。中国在新劳务人员主要集中在建筑业、制造业、海事,以及空乘、医护、幼师、餐饮等行业。由于语言、文化背景相同,加上中国工人技术好、效率高,在新加坡外劳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颇受雇主欢迎。近年来,新加坡政府一方面严格加强对外国工人的管理,一方面逐步放宽各产业引进外国工人的配额限制,同时通过调节劳工税来控制引进外国工人数量,使外国工人流向那些真正需要的产业和企业。

马来西亚:马来西亚是由劳务输出国转为劳务输入国的,从长期的发展趋势看,不同行业引进外籍劳工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建筑业和制造业对国外劳动力的需求在逐步减少,服务业和种植业的劳工需求呈上升趋势。此外,船运与再保险业、旅游业、教育与保健服务业、码头与航空业也都需要一定数量的外来劳工。目前,马来西亚并未对中国开放劳务市场,因此,中国在马的劳务主要是专业技术人员。

(三)非洲市场

近日,联合国非洲经济委员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权威机构先后发表报告,对非洲经济发展前景进行预测:2010年前,非洲经济将以年均超过3.7%的速度增长,人均国民收入以1.5%以上的速度增长;21世纪前25年,多数非洲国家的年经济增长率有望保持4%~5%的水平。联合国《2006年世界经济展望》说,2006年非洲经济将继续保持增长势头,增长率可望达到5.5%。良好的经济增长前景对非洲引进外籍劳务将产生积极影响,尤其是非洲大型工程建设项目的增加更是为中国的劳务输出提供便利条件,中国在非洲的建筑劳务一直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2005年,已达到8.2万人,占同年中国在外总人数的14.5%。但是,许多非洲国家政局不稳,社会治安问题严重,工资待遇较低,制约了中国对非洲劳务输出的进一步发展。

(四)拉美市场

2005年,拉美地区的gdp总额为23000亿美元左右,2006—2010年是拉美地区新一轮的经济增长周期,年经济增长率将为达到3%~4%,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无疑将为对拉美地区的劳务输出创造了条件。然而,不少拉美国家主要依赖原材料出口,经济发展所创造的就业机会不多,新增就业岗位劳动条件差,收入不稳定,缺乏社会保障;许多国家对外来劳动力实行用工人数、工资额度以及工作签证等方面的限制,加上拉美路途遥远和文化差异,使得中国对拉美的劳务输出主要集中在工程承包领域,纯劳务输出较少。

(五)大洋洲市场

根据澳洲联储发布的数据,预计截止2007年底,澳洲gdp增长都将维持在3%~3.5%,这一数字高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2.4%的年均增长速度。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澳洲就业形势空前看好,同时,澳国内也出现了相当程度的劳工短缺问题,引发对外籍劳工需求增加。一方面,建筑业、畜牧业、渔业和种植业等行业需要大量季节工,另一方面,厨师、电焊工、电工、机械、管道工和护工等专门技能人才奇缺。中国在这方面具有人才优势,但语言需要培训。从长远看,澳洲市场经济效益较好、相对稳定、值得开拓。

二、国际间劳动力流动的发展趋势

纵观世界各国劳动力的供求变化和流动情况,不难看出,国际间劳动力流动主要呈现出以下趋向:

(一)劳动力流动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国际劳务合作空间广阔

从存量上看,据国际劳工组织估计,活跃在各国的外籍劳工达8090万;从流量上看,目前全球每年流动劳务约3000~3500万人,比20世纪80年代初的2000万人增加了50%以上; 从劳务政策上看,由于许多发达国家受人口增长率低和劳动力成本高的影响,需要外来的低成本劳动力,因此,各国对劳动力流动的限制会逐步放松。

此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家间依存度的增加和交通运输的改善,也加速了国际间劳动力的流动。

(二)国际劳动力流动方向呈现多样化

一般来讲,国际劳动力的流动方向是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在这一总趋势不变的前提下,近年来,随着产业的转移,发达国家的技术管理人员向发展中国家的流动在不断增加,甚至在发展中国家之间,由于经济发展程度和劳动力结构的差异,不同质的劳动力对流现象也十分普遍。可以预见,今后国际劳动力的流动将呈现多样化趋势,传统的劳务输出国和劳务输入国概念将失去严格意义。

(三)普通型劳动力的流动趋缓,技术型劳务限制放宽

一些国家和地区奉行保护主义政策,主要是针对普通劳务人员入境设限,从发展趋势看,这种状况不会有太大改观,技术型劳务会日益成为国际劳务市场发展的主力。由于现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全球范围内各类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普遍短缺,尤其是复合型人才短缺的现象更为严重。

据世界银行统计,美国引进的外籍劳务中,60%以上是技术工人和专业技术人员,德国这一比例达到70%。另据经合组织(OECD)报告,OECD国家引入的外籍劳动力中,受过高等教育的外籍工人比例都超过了60%,而受过初级教育的外籍工人比例仅为10%左右。

(四)服务业劳务需求明显增长

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发达国家和较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服务业的比重不断上升,社区及公共服务行业的劳动力出现短缺。例如,韩国的餐饮、宾馆清洁、社会福利和家政服务等行业缺员达50%;英国、香港短缺家政服务人员和厨师等;金融、保险、广告、旅游和咨询服务等也是需求旺盛的行业。因此,今后外籍劳务在服务业中的就业机会将会增加。

同时,由于低生育率和健康长寿,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现象更为严重,老龄人口的比例迅速增长,为老人服务的医疗保健事业将得到进一步发展,医护人员的短缺也会越来越严重。美国2003年护士空缺达到15%,沙特雇佣了近10万名外籍医护人员。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也相继开放了外籍医护人员市场。

各国经济的增长和引进劳务政策的放宽,为国际间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也为发展中国家的劳务输出提供了机遇。

新生代农民工的流动趋势分析 第3篇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QOL理论;择业流动

中图分类号:F290;TU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6X(2012)09011007

一、引言

全球资本流动趋势及上海的应对策略 第4篇

近年来,受全球各经济体不平衡发展和地缘政治风险等因素影响,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DI)流动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1. 流动规模保持增长,亚洲发展中经济体贡献加大。

受全球经济一体化加快及跨国公司全球经营布局的影响,全球资本流动规模保持增长态势,尤其亚洲发展中经济体的贡献将加大。2014年,亚洲发展中经济体对外投资高达4 400亿美元,约占全球总量的1/3,超过北美和欧洲,成为全球最大对外投资区域。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已连续三年位居全球前三位。

2. 资本流量主要表现为发达经济体之间的互相投资。

受到发达经济体的政局稳定、知识产权保护良好和投资环境等因素影响,尤其是美国、欧盟等提倡的“制造回归”“再工业化”等政策影响,国际资本回流至发达国家的趋势将更加明显。发达经济体仍青睐于相互投资,据联合国贸发会议预测,2016年全球FDI将增加到1.8万亿美元,这些增长将主要来自发达国家。

3. 资本流入发展中经济体更倾向服务业和普通制造业。

基于发展中经济体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国际资本倾向将普通制造业投向发展中经济体。而受发展中经济体普遍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等影响,国际资本更倾向将高端制造业投向发达经济体。随着发展中国家服务业领域的逐步开放,全球服务业投资趋向流入发展中国家。

4. 资本投资倾向于政局稳定、投资环境良好的国家及地区。

随着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经济稳定发展和经济一体化加强,这些国家及地区投资市场潜力大,已成为全球FDI流入增长最快的区域。2014年,东亚、东南亚基础设施领域的跨境并购投资达170亿美元,同比增长近3倍。

二、全球FDI流动趋势对上海的影响

中国作为全球FDI主要流入国,而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城市,在双向投资中发挥主导作用。上海吸收外资和对外直接投资均保持平衡增长,成为国际资本流入中国的首选地。全球FDI流动趋势将对上海带来重要影响:一是上海投资环境总体趋好,具备较强的吸引国际资本竞争优势,这不仅体现在市场、科技、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与上海日臻优化的投资环境和不断提升的服务水平也有很大关系。二是上海改革开放走在全国前列,开放程度较高。上海积极推进各个领域的改革,多项改革措施均在全国前列,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改革再次拉开了扩大开放的新篇章。三是上海“四个中心”建设和科技创新中心战略的提出,增强了对国际资本的吸引力,投资上海的热点和机会增多,总部、金融、科技、商贸将是外商投资的主要增长领域。

同时,上海也面临一些新的挑战:一是引进外资面临的外部竞争加剧。以美国为首的发达经济国家提出了“制造回归”,欧元区经济复苏乏力,日本制造业对外投资重心转向东南亚等地区,资本回流明显。二是国际投资规则面临新的变化。TPP等双边及区域投资协定谈判取得重大进展,将重构国际投资规则,对上海和中国的投资都将产生重大影响。三是经营成本的不断上升对引进外资产生影响。上海土地、人力等商务成本较高,环保刚性约束增强,一些劳动密集、附加值低的外资制造业或将移出上海,而一些较高端的制造业难以落地。

三、上海的应对策略

面对国际资本流动趋势带来的影响和挑战,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做好上海的应对策略:

1. 瞄准目标市场和重点企业,重视对发达经济体的招商。

截至2015年底,来自美国、日本和德国三国的合同外资累计总额仅占上海吸引合同外资总额的16%。为此,上海要瞄准重点市场和企业,重视对发达国家的招商。加快服务业的对外开放,深化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加大高端制造业和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引进。发挥汽车、钢铁、造船、电气、航空航天、集成电路等产业链、价值链的优势,积极引进相配套的产业行业。结合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瞄准国际先进制造,赴境外开展有针对性的招商。

2. 进一步完善营商环境,深化投资管理体制的改革。

上海要改善贸易投资环境,努力树立“亲商、安商、富商”的营商环境。抓住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深化自贸试验区的改革契机,对接高标准的国际投资贸易规则,营造国际化、法制化、市场化的外商投资环境。深化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有管有放的投资管理体系,建设公平、公正、公开的法制机制,发挥市、区、街镇三级部门的功能,提升上海服务外商的能力和效率。

3. 对接国际投资贸易新规则,促进投资贸易的便利化。

上海应积极对接以TPP、TTIP等新双边投资贸易规则,加快落实服务业领域的开放措施,改革不适应新规则的体制机制,推动外商投资贸易的便利化。加快探索对外开放的新经验,鼓励外资参与上海“四个中心”的建设,推进上海证券市场国际化创新,吸引国际和区域性多边金融机构入驻。深化金融领域的改革,加强与外资银行的合作交流,建设国际金融平台,为上海提供更全面的金融服务。

4. 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推动“科创中心”建设。

结合“科创中心”建设的要求,上海要积极搭建国际生态产业园,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加快高科技知识产权运营平台的创建,大力开展跨境知识产权的交易服务,推动海外高端技术转移、科研项目及跨境知识产权交易的发展。制定出相关优惠制度和政策,支持引进高端制造和高技术产业,鼓励外资研发机构和国内机构的合作创新,推进知识产权市场的健康发展,促进上海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5. 实施引资与引智相结合,加强全球高素质人才的引进。

上海要实施引资和引智相结合,积极构建人才高地,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来沪发展。大力引进国内外高素质人才,着力解决人才落地中面临的户籍、住房、医疗、教育等问题,为各类优秀人才的聚集创造良好条件。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基金、社会资金和产业资本的作用,用好创业园区及科技创新孵化器等扶持政策,为各类人才提供宽松的创新创业环境。用好现有各项人才扶持政策,加大对全球优秀人才的招募力度,放宽对人才的认定,鼓励各类优秀人才落户,为上海经济建设储备各类人才。

参考文献

[1]吴艳,贾忠.后危机时代国际资本流动趋势研究[J].求是学刊,2013,(5).

流动趋势 第5篇

摘要:高校教师的人员流动,教师梯度不稳定,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中的重点问题。借助线性代数中的矩阵理论,以某民办高校教师人员变化数据为例,建立教师人员流动的预测模型,掌握事物的内在规律,并借助该模型对民办高校教师人员流动趋势作出了预测分析,给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一种新思路,并且从定量的角度科学地分析该校采取的青年导师制的优势。

关键词:人员流动;矩阵理论;预测模型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与稳定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学质量与发展,然而民办高等院校教师的人员流动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点问题之一。一直以来,民办高校都普遍存在一个问题,教师梯度不稳定,青年教师居多,有经验的老教师很少。许多民办高校只能高薪聘请兼职教师,或高薪招聘有经验的老教师,但短期之内这种现象依然存在,不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目前也有高校实行青年导师制,通过有经验的老教师(导师)指导青年教师,进一步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使其迅速发展成为有经验的老教师。现阶段只是定性分析青年导师制对民办高等院校教师结构会有所改善。

实际生活中有些复杂问题,往往给人以变幻莫测的感觉,难以掌握其中的奥妙。当我们把思维扩展到线性空间,利用线性代数的基本知识建立模型,就可以掌握事物的内在规律,预测其发展趋势。

本文以山西工商学院为背景作调查,通过对山西工商学院教师人员情况的调查,将实际问题转换成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对民办高校教师人员流动趋势作出了预测分析,力图为高校教师人才的流动预测提供一种新的思路,进一步应用到人力资源部门。除此之外,将大学数学与人力资源专业学科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了解大学数学的实用性。

一、问题陈述

为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教学质量,学校实行青年导师制,每一位新入职的教师由一名有经验的导师指导,经调查统计与数据分析,可知学校每年都会有10%的导师要离岗或离职,其缺额由招聘的新教师补齐。学校经过培训及实践,到年终考核,青年教师和这些刚入职的新教师中的50%将会成为导师。第一年9月份学校统计的导师与青年教师的比例是2:1。现预测以后每年9月份统计的导师与青年教师所占百分比。

利用线性代数的基本知识建立模型,就可以掌握事物的内在规律,预测其发展趋势。线性代数中矩阵的特征值在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上都很重要,利用矩阵理论,从定量的角度科学地分析该校采取的青年导师制的优势。

二、模型建立及求解

假设学校每年9月份进行导师与青年教师的人数统计。

假设学校教师人数基本保持不变。

设第n年9月份统计的导师所占百分比为 ,青年教师所占百分比为 。

第一年9月份统计的导师与青年教师所占的比例是2:1,即

先求从第二年起每年9月份统计的导师与青年教师所占百分比与上一年度统计的百分比之间的关系。即

对角矩阵作为一类较为简单的矩阵,无论是计算它的和差、乘积,幂方,还是求逆、求特征值等运算都是比较简便的。因此,必须研究对角矩阵相似的问题,即方阵的对角化问题,归结为求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在此基础上讨论方阵的对角化问题。

从而得到第n+1年导师与青年教师所占百分比为

从结果可知,第n+1年导师与青年教师所占百分比分别是关于n的一个函数。

三、结果分析

从上述结果可以得出,该校实行青年导师制,一年以后,导师占67%,青年教师占33%。而且可以计算出以后每年9月份导师与青年教师所占百分比。

由于学校教师人数基本保持不变,导师比例是时间的一个单调递增函数,而且呈指数型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导师越来越多,青年教师越来越少。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导师与青年教师比例逐渐趋于稳定。

当 时,

即n年以后,民办高等院校导师与青年教师比例趋于稳定,导师占91%,青年教师占9%。

可见这种教师人员的流动趋势明显而且趋势将会逐步稳定。长此以往,学校青年教师逐步流动成为导师,不再需要聘请有经验的兼职老教师。

结束语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不仅高校教师人员的流动状况,甚至企业集团人才的流动状况都将成为人力资源管理中重要考察指标,对于人才流动趋势预测的问题,本文建立的数学模型对人力资源部门有一定的辅助和借鉴意义。但是模型本身还有待于在实践过程中进行不断的修改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吴赣昌.线性代数[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流动趋势 第6篇

一、高等教育留学生的流动趋势

(一) 高等教育留学生流动总量持续增加

在校生中的高等教育国际学生比例是反映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学生的国际化构成主要包括“国际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比例、国际学生生源国分布、国际学生专业分布以及本国 (本地区) 赴境外学习与交流的学生数量”。

2008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报告显示, 随着国际交流的发展, 截至2007年底在世界各国学习的国际学生总数已达到272万人, 2008年底该数字已超过300万人。日本外务省2007年留学生交流报告中指出, “根据测算, 到2025年世界留学生市场总量将达到700万人, 而主要派出国将集中在亚洲”,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高等教育需求量的增大, 国际学生流动总量将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因为短时期的金融危机将无法改变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 所以留学生市场只能越做越大而不会因此萎缩。

(二) 高等教育留学生大半流入北美和西欧

国际学生流入国分布, 指某国/地区接收的留学生占留学生总数的比例。如果将全世界划分为8个地区——北美洲和西欧地区、东亚和太平洋地区、中欧和东欧地区、阿拉伯地区、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区、中亚地区、拉丁美洲加勒比海地区、南亚地区, 那么北美洲和西欧接收的留学生占了留学生总数的大半。2005年, 该地区共接收留学生185万名, 占留学生总数的67.8%。其次为东亚和太平洋地区, 当年接收的留学生占总数的16.6% (图1-1) 。

从国别看, 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和澳大利亚是接收留学生最多的五个国家, 它们接收的留学生占留学生总数的59.1% (分别为21.6%、11.7%、9.5%、8.7%和7.6%)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留学生数量快速增长, 但与欧美及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留学生接收大国相比, 差距颇大。2006年, 我国大陆地区共接收留学生36, 386名, [2]仅占留学生总数的1%[3] (表1-1) 。

(三) 中国是留学生最大派出国

留学生派出国分布指某国/地区向其他国家/地区派出的留学生占国际留学生总数的比例。2005年的数据显示, 中国、印度、韩国、日本、德国和法国是最大的留学生派出国, 这五个国家输出的留学生占留学生总数的1/4。其中又以中国为首, 输出40万学生走出国门到境外求学, 占留学生总数的14.5%。中国学生的五个最主要的留学目的国依次为美国、日本、英国、澳大利亚和德国 (表1-2) 。

注:中国的留学生人数为2006年数字, 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所, m表示数据缺失。

注:*中的中国仅限大陆地区, 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

二、来华留学生现状分析

(一) 来华留学生总量变化

2009年3月教育部公开发布的统计数字显示, 我国接收的留学生人数也在稳步增长。1978年在华留学生仅为1, 236人, 2008年在华学习的留学生已达22.35万人, 增加了近180倍。这些留学生来自世界上189个国家和地区, 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92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学机构学习。2008年来华留学生总数首次突破20万关口, 达到了223, 499人, 比2007年增长了14.32%。其中学历生为80, 005名, 占来华留学生总数的35.8%, 同比增长17.29%, 高于来华留学生总人数的增长速度。2008年在华学习的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达到了13, 516名, 比上一年增加33.15%, 第一次实现了在校奖学金人数超过万人的目标;自费留学人员达到了209, 983人, 同比增长13.29%。[6]

(二) 来华留学生结构分析

2007年1月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 截至2006年底共有来自于188个国家的195, 503名各类留学生在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544所高等学校学习。从来华留学生总体构成来看, 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第一, 生源分布以亚洲和周边国家为主 (72.4%, 表2-1) ;第二, 类别以非学历生如语言生和进修生为主 (65.11%, 表1-4) ;第三, 在学历生的不同层次中, 以专科和本科为主 (84.1%, 表2-2) ;第四, 学科以文科为主 (语言、文学69.3%, 表2-3) 。

(三) 金融危机对来华留学的影响

受到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 一些国家货币贬值, 导致来华留学成本增加。根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来华留学生管理分会统计分析, 金融危机对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影响已逐渐显现。

一是增长势态放缓。2004~2008年间, 来华留学生数量的平均增长率为23.94%, 而2008年该增长率下滑至14.32%, 低于2004~2008年增长率年平均值, 为近五年最低, 增速减缓趋势明显 (表2-4) 。

2004~2008年, 学历生增长率平均值为28.95%, 其中2008年的年增长率仅为17.3%, 同比减少了17个百分点。2004~2008年, 非学历生平均增长率为16.08%, 其中2008年降至12.7%, 减少了5.3个百分点 (表2-5) 。

二是传统生源减少。目前, 我国来华留学生的主要生源国仍为周边国家。2008年我国来自亚洲国家的学生为152, 931人, 占留学生总数的68.43%。与2007年相比, 2008年亚洲留学生所占比例下降了5%。2008年, 韩国学生为66, 806人, 占留学生总数的43.68%。[12]但据国家留学基金委估算, 韩国留学生中将有近10%的学生提前回国, 导致传统生源国的来华留学生数量大幅减少。

三、启示与对策建议

(一) 扩大来华留学生规模

一般而言, 根据外国留学生占高等教育机构学生总数的比例 (国际学生流入率) 可以将一国 (地区) 高等教育国际化分为低级 (1%~3%) 、中级 (3%~5%) 和成熟 (5%~8%) 三个阶段。[13]目前, 我国这一比例仅为0.8%, [14]而美、英、德、法四国早在2000~2001年间, 这一比例已分别达到6.6%、18.1%、11.6%、7.6%;[15]我国与这些国家的留学生比例差距甚大。作为全球最具活力和最大的留学生派出国, 来华留学生数量近年来有显著增长, 连续5年增长幅度都超过10%以上, 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但我国留学生教育总体规模仍处于较低水平。虽然作为世界人口大国, 中国的教育规模和在校生人数是欧洲一些中小型国家无法比拟的, 但是从留学生接收人数与高等教育机构在校生人数的比例来看, 中国仅为0.83%。由此可见,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从接受留学生数量与高等教育能力的比较来看, 仍然与主要留学目的国以及国际平均水平有很大的差距。

(二) 提高留学生教育质量

2007年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全国来华留学生统计报告显示, 该年度来华留学生中攻读学历的长期留学生只占总数的34.89%, 其中硕士生比例为11.18%, 博士生比例仅为4.72%。而2007年度日本文部科学省的留学生统计报告表明, 该年度在日留学生中本科生61, 152人, 占总数的50.2%;硕士、博士研究生30, 278人, 占总数的24.9%;非学历生1, 563人, 仅占总数的1.3%。与此相比, 我国的留学生教育层次亟待提高。因此, 要通过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学科竞争优势, 开设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高质量课程, 加强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和教师队伍建设等有效手段, 才能进一步促进来华留学生教育朝着高质量、高水平的方向发展。

(三) 加大政府对来华留学生的投入

国际学生流动的主要目的国大多是北美和西欧的发达国家 (占国际市场分额67%) , 从各国的政策来看, 各具特色并且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尤其主要留学目的国的政府对于留学生事业的财政资助力度都远远超过我国。

2006年度, 美国仅加利福尼亚州政府的留学生经费预算就将近2亿美元, 相当于中国政府奖学金总额的3倍。而加州、纽约州、德克萨斯州、伊利诺斯州四个州每年资助国外留学生的经费约为5.31亿美元。

2006年度, 英国用于留学生事业的经费仅文化关系委员会和教育部国际战略预算就超过3.16亿英镑, 按当前汇率相当于34.9亿元人民币。而英国提供给留学生的政府奖学金“智奋奖”最高可达到1.2万英镑/年, 相当于每人13.3万人民币/年。

2006年度, 日本文部科学省高等教育预算中留学生事业专项经费为412亿日元, 外务省留学生事业专项经费42.2亿日元, 总计448.2亿日元, 按现在汇率相当于31.4亿元人民币。日本政府提供给留学生的文部科学生奖学金最高可达每人216万日元/年, 按现在汇率大约折合15.2万元人民币。

2006年度, 法国在欧盟国家中用于留学生交流事业的经费预算较高, 法国政府为留学生提供高额的“埃菲尔奖学金”。据了解, 法国每年用于留学生交流的专项预算可达到45亿欧元[16]以上, 几乎是我国政府奖学金预算总额的100倍。

据不完全统计, 各主要留学目的国用于留学生交流的政府预算一般相当于我国来华留学生政府奖学金总额的10倍以上。

各国经验表明, 教育投资是对发展最有效的投资, 扩大政府对留学生事业的财政资助是促进国际学生流动的最有效措施。

应对金融危机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加大政府对留学生教育的支持力度, 保障或增加对留学生教育的公共投入, 进一步认识留学生教育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所起的促进作用。

(四) 加强留学生制度建设

英国一直将留学教育当作一项明确的支持国家经济发展的产业来规划, 定期出台留学教育倾斜政策和中长期发展规划, 这些政策与规划保证了英国留学教育发展的稳定与繁荣。日本则将留学生交流事业提高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加以重视, 提出了留学生30万人计划, 为实现以知识贡献于世界的发展目标而加紧实施留学生战略。

我国应该出台和制定明晰的政策支持留学生来华学习, 特别是在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应该将留学教育产业作为重要内容提到议事日程。同时, 由于大学评估结果是一所大学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 大学的国际化水平是国际高等教育评估的重要指标, 因此我国高等教育评估指标体系应与国际接轨, 把高校的国际化水平纳入评估指标体系中, 而各校来华留学生的数量也应作为国际化的重要指标之一。如果将来华留学生数量纳入大学评估的指标体系, 将大大提高各高校对来华留学生教育的重视程度和自主投入经费, 从而推动来华留学生教育的软硬件建设, 进一步促进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发展, 保证来华留学生的规模扩大和质量提高, 进而全面提高中国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使我国逐步从教育大国走向教育强国。

参考文献

[1] 根据UNESCO统计所2007年度公布的数据制作, 基础数据参见:UIS. TABLE 13: GRADUATION AND ENTRY TO UPPER SECONDARY EDUCATION (ISCED 3) AND ENTRY TO TERTIARY EDUCATION (ISCED 5) / 2007 (selected countries) [EB/OL]. http://stats.uis.unesco.org/unesco/ReportFolders/ReportFolders.aspx, 2010-03-18.

[2] 此数据来自UNESCO统计所。按照中国教育部的统计, 2005年我国共接收来华留学生141, 087名, 但这 一数字包括了短期生和长期生, 与国际上通用的统计方式有所不同。

[3] 此比例根据2005年留学生总数推算得出。

[4] [5] UIS.Table18: International flows of mobile students at the tertiary level (ISCED 5 and 6) [EB/OL]. http:// stats.uis.unesco.org/unesco/TableViewer/tableView.aspx?ReportId=171, 2010-03-17.

[6] 黄蔚. 我国留学教育改革开放30年[EB/OL]. http://www.chisa.edu.cn/news/lxsx/cglx/200812/t20081231_814 32.html, 2008-12-31.

[7] [8] [9]教育部.教育部:2007年来华留学生数量保持快速增长势头[EB/OL]. http://www.moe.edu.cn/edoas/ website18/11/info1205456583492311.htm, 2008-03-13.

[10] [11]各年度来华留学生数据来源于教育部. 2004~2008年来华留学生简明统计[M]. 北京:教育部国际合 作与交流司, 2005~2009.

[12]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秘书处 2009年3月11日的关于金融危机背景下外国留学生在校及学校管理工 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13] 周洪宇, 黄焕山. 论高等教育的全球化指标体系[J]. 高等教育研究, 2008, (7) :7.

[14] UNESCO-UIS.education statistics in the UIS Data Center[EB/OL]. http://stats.uis.unesco.org/unesco/ ReportFolders/ReportFolders.aspx.

[15] 王修娥. 美国人眼中的高等教育[J]. 高教探索, 2001, (4) :41.

流动趋势 第7篇

流动注射分析法经过了30多年来的发展, 目前国内外已经普遍使用仪器分析取代传统手工分析, 实现了自动化在线检测。仪器法具有分析所需水样量少, 分析速度快, 可避免人工操作带来的不确定因素等优点, 从而提高样品的分析效率和准确度。近年来, 已经有不少学者运用此方法进行水环境中的物质监测工作。

2 流动注射分析技术 (FIA) 的特点及原理

2.1 流动注射分析技术

流动注射分析技术是在1974年由丹麦分析化学家Ruzicka和Hansen首先提出并取得专利。FIA是一种全新的技术, 此技术完全远离了溶液化学分析平衡理论的老技术的束缚。FIA是可以使测定时反应时间和混合状态可高度重现, 就算试剂呈化学反应不稳定的时候依旧可以取得良好的分析结果。这也促使流动注射分析技术FIA打破了历史以来的分析化学必须在物理化学平衡的条件下完成的传统, 当然此技术也有很多的特点, 分别是:适用性广泛, 灵敏度高、检测限低、装置小型、简单、操作可靠及自动化程度高、分析速度快、分析的效率也是很高, 由于反应不需要达到平衡后才测定, 因而, 分析频率很高, 一般为60~120个样品/h。测定废水中S2-时, 分析频率高达720样品/h。注射分析过程的各种条件可以得到较严格的控制, 因此提高了分析的精密度, 相对标准偏差一般可达1%以内。

2.2 流动注射分析技术

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相当广泛, 目前此技术已经成为了此行工业试验中的自动湿化学法的一种准确、可靠的方法。其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也是相当广泛的, 此技术发展的趋势则是从分的发挥了监测网络中各种不同的单元的特殊作用, 在建立完全自动分析监测系统, 对水质进行多种不同参数的同时自动检测。由于FIA技术中不断的加入了激光、光纤、二极管阵列和生物传感器等技术的融入。使此技术的响应速度、灵敏度和应用范围等有了全面的发展与突破。这种技术是把一定体积的试样溶液注入到一个流动着的, 非空气间隔的试剂溶液 (或水) 载流中, 被注入的试样溶液流入反应盘管, 形成一个区域, 并与载流中的试剂混合、反应, 再进入到流通检测器进行测定分析及记录。由于试样溶液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在试剂载流中分散, 因而, 只要试样溶液注射方法, 在管道中存留时间、温度和分散过程等条件相同, 不要求反应达到平衡状态就可以按照比较法, 由标准溶液所绘制的工作曲线测定试样溶液中被测物质的浓度。以此浓度来获得信息, 流动注射分析装置一般都是运用载流驱动、进样、混合反应等系统以及检测和记录系统等组成的, 如图1所示。

3 流动注射分析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以水中硫化物监测为例

这里以流动注射分析技术在水中硫化物监测中的应用为例, 对其实验过程进行分析。

3.1 方法原理

3.1.1 试验原理

把一定体积的液体试样经过蠕动泵驱动, 间歇地注入到一个密闭的、运动着的由适当液体 (反应试剂或水) 组成的连续载流中, 被注入的试样溶液流入反应模块, 与载流中的试剂混合、反应, 再进入到流通的检测器, 定量测定样品中被测物质的含量。

3.1.2 化学反应原理

样品在酸化条件下, 硫化物转化成硫化氢气体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吸收液与N, N-二甲基对苯二胺盐酸盐、三氯化铁反应生成蓝色的络合物亚甲基蓝, 在660nm波长处比色, 其信号值与水样中硫化物的浓度成正比。

3.2 仪器与试剂

3.2.1 仪器

荷兰SKALAR连续流动分析仪;AA3多功能分析模块;常用玻璃器皿。

3.2.2 试剂

盐酸:浓盐酸20m L, 超纯水稀释到1000m L, 加入1m L曲拉通:异丙醇 (1:1) 溶液, 充分混合。N, N-二甲基对苯二胺盐酸盐溶液:N, N-二甲基对苯二胺盐酸盐1.8g, 盐酸150m L, 超纯水稀释到1000m L, 加入1m L曲拉通:异丙醇 (1:1) 溶液, 充分混合。氯化铁溶液:氯化铁3.00g, 盐酸100m L, 超纯水稀释到1000m L, 加入1m L曲拉通:异丙醇 (1:1) 溶液, 充分混合。超纯水曲拉通溶液:取1m L曲拉通, 超纯水稀释到1000m L, 加入1m L曲拉通:异丙醇 (1:1) 溶液, 充分混合。标准溶液稀释液:溶解1.0g EDTA在大约800m L超纯水中, 加入4.0g氢氧化钠颗粒, 用超纯水稀释到1000m L并充分混合。EDTA可以改善在重金属杂质存在下的标准的稳定性。标准溶液:按标样所所购标准要求配置, 稀释时改用上述标准溶液稀释液稀释。

3.3 实验方法

3.3.1 实验方法

为了降低液体的扩散度, 使反应更加完全并降低样品相互污染的可能性, 连续流动分析仪会在连续的流动液体中加入均匀气泡, 确保每两个气泡所相隔形成的液体为一个完整反应体系。实验过程:自动进样器———蠕动泵———硫化物分析模块———检测器———数据处理系统。

3.3.2 测定参数

滤光片660nm;泵转速中速。

3.4 操作程序

依次检查蠕动泵、泵管、管路、电源线、数据传输线连接是否正确, 依次按顺序打开各部件电源 (进样器→蠕动泵→化学分析模块→检测器→电脑) 。用去离子水和润滑剂泵入所有试剂管, 检查所有管线中的气泡形状, 气泡必须彻底充满管线。待气泡均匀匀速运动后, 将试剂管路置入相应的试剂瓶, 将其余管路置入去离子水中。待样品测定完毕, 把蠕动泵设定为快速模式, 将所有试剂管路置于去离子水中冲洗整个系统约10min。定期在所有试剂管路泵入0.1MNa OH溶液清洁模块后用去离子水冲洗。管路清洗干净后把所有试剂管路置于空气中, 蠕动泵继续运行排干水份。关闭蠕动泵电源, 取下压盖, 放松泵管, 将压盖倒置于泵上。

3.5 精密度与准确度

3.5.1 精密度实验

精密度是指在同一试验条件下用同一方法对同一试样重复多次测定所得测定值的离散程度, 一般用相对标准偏差 (RSD) 来表示。精密度的计算如下:

式中:RSD为相对标准偏差;x为单次测定值, mg/L;x軃为测量数据的平均值, mg/L;n-1为自由度。分别平行测定不同浓度的标准样品7次, 计算标准偏差和相对标准偏差。一般应用流动注射分析方法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5.00%, 表明了该方法可以获得较好的精密度。

3.5.2 准确度实验

准确度是反映分析方法或测量系统存在的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的综合指标, 并决定其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实验对不同的水过滤后直接进样分析, 平行测定7次, 同时对水样品进行加标, 检验方法回收率。由实验测定结果可知, 该方法的回收率在96.7~108.0%, 满足并符合实验室质量控制的要求, 可以用于痕量化学分析。

4 流动注射分析技术的发展趋势

流动注射化学分析法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注射和发光两种技术的合在完善上还有很大的空间, 由于它在分析速度、准确率、适用范围、使用难易方面都有很大的优势, 所以不但在环境检测上得到了发展, 还在矿物、药物、医学等方面得到了推广。FIA方法的准确性和适用性也在不断的变化, 努力的实现全面微型化、自动化的目标。另外随着微波技术的发展, FIA和微波技术的有机结合使得一些在常规条件下或者是常规加热方式不能发生或者是速率较慢的反应其速率有所提高, 这样可以提高该方法的灵敏度。借助微波辐射对各化学反应的影响程度也有所不同, 可以提高方法的选择性。该流露避免了使用封闭反应器可能引发的爆炸等危险。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 流动注射分析法 (FIA) 在分析地表水、饮用水、及工业废水等方面的效果非常的广泛。而流动注射分析法 (FIA) 已经成为了可靠耐用的自动化分析技术, 此技术较高的自动化程度以及较快分析的速度、极低的操作费用和极好的重现性都是其他的分析技术无法比较的。此技术在同等的自动化分析领域里遥遥领先其他的技术其广阔的应用前景被此技术充分的展示出来。

摘要: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 人们开始关注环境监测问题, 其可以及时发现环境中存在的问题, 立即进行防治处理。本文以流动注射分析技术为例, 分析其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主要探析其在水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关键词:流动注射分析法,水质分析,应用

参考文献

[1]张炳华.流动注射分析技术及其在水中有机物分析的应用[J].环境, 2012 (Z1) :16~17.

[2]洪陵成, 张红艳, 王艳, 等.流动注射分析在环境水质重金属检测中的应用进展[J].化学分析计量, 2010, 19 (4) :90~92.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流动趋势】相关文章:

吐鲁番市建立“流动党员关爱站点”服务流动党员09-10

水平流动05-09

流动分析05-13

流动特点05-16

流动异常05-18

知识流动06-03

流动配置06-05

流动开发06-09

城乡流动06-18

国际流动06-18

上一篇:会计案例下一篇:民营企业融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