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动力范文

2024-07-03

团体动力范文(精选6篇)

团体动力 第1篇

有效能的老师, 会深入理解选择理论的观点:一切行为之下都隐藏着某种目的。我们所有行为的目的, 都是为了满足一个或多个我们与生俱来的基本人类需要的———生存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获得权力的需要、自由的需要和乐趣的需要。

有效能的老师, 会充分体会班级这个心理团体的意味, 充分体会每位学生都有被爱的欲望, 用公平、公正、有弹性的态度对待学生, 避免因排座位带给学生心理压力或忽视学生个别需求, 让学生的不平衡心理暗暗产生, 甚至在学生中相互感染, 最终形成一股负性力量, 冷嘲热讽、孤立排斥。

有效能的老师, 善用班级团体领导者的各种权力, 发挥正向动力, 对每个学生负责, 帮助学生实现自我成就的动机。

排座位一事, 不大, 却牵连教室里每个人的心;不小, 却只是学校教育的一个侧面。要想获得皆大欢喜的结局, 可能就要思考, 与人的天性合作的教育方能使每一间教室都能拥有春风般的温馨动力。

团体动力学对语文新课程教学的启示 第2篇

【关键词】团体动力学语文新课程教学启示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09)7-0062-03

一、团体动力学:理论和方法诠释

自1945年勒温在马萨诸塞理工学院创办团体动力学研究中心以来,团体动力学无论在理论研究上还是在实际应用上都得到迅速的发展,推动了美国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勒温的团体动力学是当代西方社会心理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发端于上世纪40年代,成为整个社会科学界所关注的中心,虽然它作为一种自觉的运动至20世纪70年代已趋于低潮。但它的内在活力,它的理论、方法和心理观,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当代西方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和发展。团体定力学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提出的。团体动力学把团体作为一种心理学上的有机整体,并在这种整体水平上探索人的社会行为的潜在动力。团体动力学主要目的是探求团体的发展、团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个体间的相互影响以及相互作用的关系。团体与个体、个体与个体问的相互作用与影响,构成了团体行为的主要动力。

团体动力学所表现的积极意义有三个方面:(1)它指出了团体行为的主要动力在团体内部。认为团体行为的引起以及强弱,有外部力量的作用,但起主要作用的是内部力量。(2)把团体与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看作是团体的动力。(3)团体动力学重视人的因素。“从历史的角度来反观团体动力学,它本身具有三个层次的意义。首先属于一种意识形态,即关于团体应如何组织和管理的方法和态度。在这种意义上,团体动力学十分强调民主领导的重要性,强调成员参与决策以及团体内合作气氛的意义。其次是关于一套管理技术,如角色表现、团体过程中的观察和反馈等。在这种意义上,团体动力学被广泛应用于人际交往培训I、领导干部培训以及工厂、企业、学校和政府部门的管理。再次是一种对团体本质的心理学研究,旨在探索团体发展的规律。团体的内在动力,团体与个体、其他团体以及整个社会的关系等。这第三种意义是团体动力学的真正的心理学的意义。也是勒温及大部分团体动力学家一致赞同的对团体动力学的定义。它并不依赖于前两种意义,事实上为意识形态和管理实践提供一个更好的科学基础,正是团体动力学的基本目标之一,但科学地理解团体生活的本质,却是团体动力学的根本目的。”

二、团体动力学对语文新课程教学的启示

“团体动力学的本质有两层含义,其一是作为一种影响团体过程,促进团体效能发挥的途径;其二是作为一种对于团体进行科学研究的手段。我们把团体动力学引入到语文新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侧重于前者。所谓团体效能,就是团体实现其目标的有效性,以及团体自身价值的有效体现。在团体动力学的研究中,团体的动力被认为是团体效能发挥的基础和条件。团体目标、团体气氛、团体规范等基本的团体动力学范畴具有动力的因素,都对团体效能的发挥产生潜在的影响。一个成熟的团体应具备以下特征:明确的团体目标、和谐民主的团体气氛、合作的人际关系、有效的团体吸引力及有效的团体影响力。语文新课程教学把班集作为一个团体,在教学过程中,团体效能的发挥同样受到教学目标、课堂规范等诸多因素影响,且团体效能的发挥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促进团体效能的发挥,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我们可以针对传统语文教学的不足之处,发扬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优势,借助团体动力学的理论与方法,从教学目标、课堂规范、课堂气氛、合作与竞争等几个方面进行改进。具体方法流程见下图:

三、团体动力学应用到语文新课程中的方法和途径

(一)语文新课程教学应设置明确合理的教学目标

语文教学以班级为一个整体,依据团体动力学理论,在教学的过程中,它的教学目标就是这个班级师生的共同目标,即所谓的团体目标。首先要选择一个明确富有激励和挑战意义,以及符合实际的团体目标。这个团体目标不但能被所有的团体成员理解和接受,而且能提高团体效能。依据团体动力学理论,为了促进团体效能的发挥,应该选择一个合理明确的团体目标。反思我们的教学行为,疏理我们的教学思路,使之置于现代教学理论的规范之下,不难发现,虽然我们付出了太多的热情和汗水、时间和精力,但我们工作中的失误、纰漏还真实地存在着,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们的教学。我们应该换一个角度、换一种方式,研究它,审视它,深究它的根之所在,使我们的教学更好的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语文教学目标设置的过程,应该是教师完成与编者的对话,与作者的对话,并且充分考虑与学生的对话的过程。也就是说,语文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师必须首先考虑到作者。编者的意图和语文教学的总导向性,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尤其是课时目标。所有的课时目标之和就等于整个语文教学的总目标的完成,所以每一个课时目标必须像指南针一样坚定不移地指向语文教学的总目标。语文教学目标的设置,首先要依据课标和教材要求,然后再根据师生的适应力进行适当调节,教师必须吃透教材,驾驭教材。只要做到各个目标的有机统一,教学目标就能真正起到引导、控制和评价教学全过程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设置教学目标时要注意:(1)充分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真正做到从实际出发,提出不同的要求,区别对待;(2)教学目标的提出如果不能一次性完成,就应该成为一个连续不断。步步提高的过程。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使学生始终处在目标的导向下,内部存在一种需求,一种“紧张系统”,从而获得最佳的激励效果。(3)任何一项教学目标要最终落实,都必须使之成为一个具有可操作的具体目标。

(二)语文新课程教学需制定切实有效的课堂规范

团体动力学理论认为,团体规范是团体内部制定或规定的,是每个团体成员都必须遵守的条约和纪律。团体规范对于保障团体生活的稳定、协调和促进团体效能的发挥具有重要作用。团体规范的主要作用是由团体而产生的团体压力。与命令权威不同,它不是由上而下明文规定的,也不是强制的性质,但它对于个体来说,却是一种难以违抗的力量,它在改变个体行为方面的效果。有时比权威命令大得多,容易使团体成员产生一致行为。依据团体动力学理论。我们可以得到启示:课堂规范是学生应该遵守的,是教学计划正常实施和教学任务按时完成的保证。课堂规范使学生明白了行为规范的标准,知道了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适宜的课堂规范,使学生目标一致,相互合作、建立融洽的情

感,形成愉快和谐的团体氛围,引发学生的成就动机与进取心,促进学生发展良好的课堂行为。可见,课堂规范对课堂行为和课堂学习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

因此,制定切实有效的语文课堂规范非常重要。为了克服以往教师不注意课堂规范的建立,只凭着不断提出的各种要求、指令维持课堂秩序,容易造成管理效率低下、时间的无益消耗和问题行为产生的不足,我们可以采取“团体决策”法来制定课堂规范。所谓团体决策,就是在团体领导的指导下,团体成员共同参与其中,解决所面临的问题的一种形式或方法。在制定语文课堂规范时应该做到:(1)课堂规范应该明确、合理和必要。能使学生明确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2)语文课堂规范应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充分讨论,共同制定。语文课堂规范不可依据教师个人的好恶独断设立,而应经过学生的讨论和认同。(3)语文课堂规范内容的表述应以正向引导为主。研究表明:主要指向惩罚的规范常常会引导学生关注消极方面,反而淡化学生的积极动机与态度,不利于课堂行为与课堂学习。积极的语言表现出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与期望,容易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为学生提供积极的行为目标,产生积极的强化作用。

要塑造良好的课堂行为,确保良好的课堂秩序,仅有课堂规范还是不够的,还必须重视课堂规范的实施和执行。(1)实施课堂规范应始终如一,公平一贯。规范一旦确立,就要坚定地贯彻执行,不能朝令夕改。(2)执行规范应采用积极的方法。实践证明,行为一旦获得适当的强化,如赞许、表扬等,就会增加其强度,增强其再发生的可能性,并逐渐巩固起来而成为牢固的良好习惯。对于违反规范的学生。教师也应采取积极的态度,多做耐心说服教育。迫不得已,不使用惩罚。(3)应注重对实施规范的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对于个别有特殊情况的学生,教师应多关怀和多做辅导。语文教师根据以前的成功管理经验(原已存在并适宜于多数学生的规范)和原本不存在或没有引起注意的规范(但它们对课堂组织教学和培养学生的某些意识、品质确实有利)而提出一系列的要求,对每一项要求进行解释,使大家明白每一项要求的目的和作用;其次,把这些要求交给学生进行讨论,每位学生都可以发言,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最后,教师根据讨论的结果,根据大多数学生的意见,把几项要求具体化,定为课堂规范,要求每位学生都要共同遵守。一个成熟的团体拥有控制其成员的一致性压力,但同时又会让团体成员保持己见,承认成员之间的差异。

(三)语文新课程教学要开展积极的合作和适宜的竞争

团体动力学主张团体内部应积极开展合作和适宜的竞争。学会合作是当今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任务。在语文新课程教学中,可以尝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以求在让学生学会合作的基础上,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意识,教给学生合作的技巧,这是很必要的,也是符合现代教育目标的。在语文新课程教学中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竞赛,通过适宜的竞争来激励每个小组学习的积极性。这样不仅能够提高教学效果,还能培养学生进入社会所必需的竞争意识。合作——竞争性互动主要发生于学生之间,小组活动是生生互动最常见的群体形态。这种“学习共同体”有助于在合作中互动,在互动中竞争,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解决困难、共享成功、完成学习目标,建立积极互赖型关系,同时能减轻学习者在参加语言交际活动中可能产生的焦虑心理,使他们在课堂上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来练习使用目的语,并且能表现出更大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团体动力学的研究认为:为了有效地促进团体效能的发挥,应该具有合作的人际关系。同时认为,适宜的竞争能够使团体充满生机与活力,能够激发团体成员的努力,提高成就动机和抱负水平,不会影响团体成员间融洽的人际关系。但是,团体内部激烈的竞争,容易引起人际关系的紧张,造成额外的心理负担,会影响团体的生活和团体吸引力,严重影响团体效能的有效发挥。

在语文新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意识,教给学生合作的技巧,也应是一项教学任务。我们在教学中,可以结合语文教学的特点,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以求在让学生学会合作的基础上,提高教学效果。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虽然学生也是以班级这样的团体模式进行语文知识、技能的学习。但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仍以单独练习为主,彼此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在教学竞赛时,学生是以小组的模式进行学习和活动的,可是学习小组是由教师或学生自己随机组成的,因而在相当程度上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和不固定性。学生之间的沟通、合作只是暂时的,并没有被教师或学生当作一个合作团体,不具有合作团体的鲜明特征。为了保持合作的连续性和有效性'我们在进行分组教学时,可以采取异质分组。所谓异质分组,就是将不同性格、不同水平、不同技能等情况的学生分到一个组内,各组问情况相似,实力相当。做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为开展组间公平竞争创造客观条件。因为每个小组的成员起点水平不同,所以小组内应尽量淡化竞争,鼓励互相帮助,共同进步。但合作学习并不是不要竞争,而是合作与竞争并存,即组内合作,组间竞争。

合作小组的教学程序:(1)在课的开始部分,教师明确宣布课的内容和教学目标,以及学生应该遵守的课堂规范。(2)在评价每次课的准备活动时,从活动的内容安排、组织形式、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随机应变能力和创新意识等几方面进行。在课的基本部分,首先是集中教学。集体呈现。教师通过反复示范、精炼讲解和适宜的练习等手段,进行大容量教学,使学生初步形成概念的掌握。然后转入分组教学。(3)告诉学生在进行学习效果评价时,不但要看个人成绩,而且还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鼓励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竞争。(4)在分组学习中,语文教师巡回指导,随时提供支持。在发现各小组存在普遍的问题时,可以召集各小组进行集中讲解、示范,然后再分组练习。异质分组教学给了学生较大的自由空间和自主权。

(四)语文新课程教学需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团体动力学对于团体气氛进行了经典性的研究。研究证明:不同的领导方式造成不同的团体气氛,不同的团体气氛对于团体效能的发挥、团体成员以及团体的发展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并确认了民主型领导方式的优越性。教师的领导方式是教师用来行使权利与发挥其领导作用的行为方式,不同的领导方式会使学生产生不同的行为反应,从而形成不同的课堂气氛。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比较重视师道尊严,强调教师的绝对权威,依据团体动力学的理论,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条件,所以在教学中,应该结合现代教学论的思想,营造民主的、和谐的、积极的课堂气氛。

具体要做到:(1)面向全体学生,一视同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公平地对待每位学生,不要厚此薄彼。(2)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力求做到师生平等相处,打成一

片,建立师生间深厚的感情,使师生的意图、观点和情感连结起来,在教育情景中形成暂时的统一体,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3)给予学生自由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权,有选择的自由。允许、肯定和赞扬创新精神,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使学生成为名副其实的学习的主人。(4)在时间的安排上。通过团体讨论对未来做什么心中有数;在分配任务上,合作小组核心的选择和任务分配均由小组成员来决定,教师只提供参考意见:积极与学生一起工作,避免干涉,依据事实,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禁止根据个人好恶赞扬或批评学生的工作;充分了解学生。努力做到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因人施教。在不影响整个班级教学的情况下,要乐意给个别学生以帮助、指导和援助。

(五)语文新课程课堂教学效果信息的反馈与评价

对团体进行适时适地的评价也是非常重要的,有利于团体的改良和发展。在每次语文课的结束部分,师生应对本次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认真总结和评估。具体评估方法如下:(1)小组评价。小组评价要求每小组推出一人(不得重复),对本组这次课的整体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努力做到说出同组伙伴学习上取得的进步和尚存的不足,以及本组内的合作学习状况、学习态度的表现等。(2)个人评价。要求学生对本次课所达成的教学目标情况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和评价。以肯定所取得的成绩和发现存在的不足。进行个人评价,有利于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调整自己的个人目标,及时进行调整或矫正。(3)教师点评。教师根据自己观察所获得的信息和通过小组评价、个人评价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客观公平的评价,鼓励所得的成绩,并指出应努力的方向。在课结束时预告下次课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对未来的学习做到心中有数。

四、结论

团体动力 第3篇

一、团体动力学在政治教育主题团日活动中的应用,增强了团日活动的灵活性和趣味性

团体动力学认为,团体的组成包含活动、相互影响、情绪三个要素。“情绪”是人们内在的看不见的心理活动,如态度、情感、意见、信念等,但可以从人的“活动”和“相互影响”中推知。政治理论学习是主题性团日活动的一项主要内容,是广大团员青年政治先进性的保证。但是对大多数团员青年来说理论学习是一件非常枯燥的事情,他们往往在学习中带着厌倦的情绪,导致学习效果不佳。如果创设一个能调动积极情绪的环境,通过情绪高涨者的行为影响情绪低落者,团体就有了动力的源泉。让团员们带着“重要任务”的感觉参加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在以十七大报告学习为主题的团日活动中,我们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由一些学习主动性比较高的学生扮演新一届国家领导人,在团日活动中举行“十七大报告答疑会”“十七大记者招待会”。活动围绕十七大报告,参考权威论述,准备“为什么说党的十七大是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怎样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等问答题,请另一部分同学积极配合,扮演“记者”和“十七大代表”,通过一问一答或“国家领导人”对问题的相互补充,产生互动的效应,满足了主动学习者的情感需求,也调动了被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实现了政治教育的目的。

二、团体动力学在服务青年心理需求主题团日活动中的应用,延伸了团组织工作的臂膀

团体动力学认为,团体是一种处于相互适应状态的“心理场”,为了有效地发展团体,必须了解团体中的影响因素与力量,才能控制与运用团体。青年阶段是人生矛盾比较集中、思想活跃但不稳定的时期,有一些特殊的心理过程和特殊的心理需求,需要团组织从服务的角度出发,站在维护青年自身利益的高度发挥作用。因此,在开展团日活动的过程中一定要了解团员青年的心理状态,创设有利于调节情绪、交流思想与情感的“心理场”,这样才能在更广阔的领域服务青年成长。

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每年大约有40.42%的大学新生不能在新的环境中迅速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感到孤独和苦闷,这些不良情绪必将影响到他们的学习、生活以及身心健康。学校团组织为帮助新生尽快适应环境、促进他们更好地进行人际交流,在新生团支部建立初期就及时组织了一系列活动,如以“相逢是缘、相知相爱”为主题的人际互动团日活动。活动的初始阶段可以采用“滚雪球”式的形式,使大家相识。活动开始后大家可以随意走动,与尽量多的人握手、寒暄,过程持续约5分钟,然后两两结对相互介绍,接着4人结对相互介绍。根据团体动力学关于“规模较小的团体效率较高”的观点,结为8人小组的时候可以固定围坐下来形成自然的小团体,在团体中大家分别介绍自己的姓名、兴趣爱好、家乡特点等。在活动的过程中,团日活动的组织者要及时加以引导:8个人小团体的形成是大家共同的缘分,也是一个自然的团小组,我们在一个支部中有缘相知,也要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相互关爱,同舟共济,共同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随后,请每个成员将自己目前遇到的困难以小纸条的形式传给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同时组织者要求每个成员为别人当一次参谋,也可以要求全体成员就其中某一个具体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根据每次活动的团体气氛来决定活动是在一次团日活动中完成还是分多次完成。最后,活动在《众人划桨开大船》等和主题有关的歌曲或音乐声中结束,大家还共同约定下一次的活动时间和内容。

这样的团日活动建立在青年人环境适应和交往需求调查的基础之上,既有明确的活动目的,又有良好的人际环境,在和谐、温馨、平等的气氛中,参与者体验了接纳和交往的团体力量,愉悦了身心,提高了技能,加强了了解。

三、团体动力学在服务青年就业主题团日活动中的应用,增强了团日活动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有研究表明,在职业不确定期间得到同质性成员的分享与支持及相关的职业信息,对个人职业生涯的确定是有利的。择业和就业是青年人特别是青年大学生人生教育的重要内容,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具备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理念是共青团组织在新形势下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新浪网等联合进行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研情况看,仅有17.5%的人在择业时兼顾兴趣、爱好和未来的发展空间,这说明很多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特质还不太了解,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还缺乏科学的规划方法。为此,学校团组织根据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组织了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主题的团日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等职业特质,了解职业生涯决策过程的知识。

在“我的未来我做主”的团日活动中,我们分阶段让学生了解自我、了解职业价值,并模拟职业生涯设计开展活动。活动的第一阶段,通过让每个人写出20个“我是×××”来了解“我的内部特征”,让同一团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写出“他是一个×××性格(兴趣、能力和特长)的人”来了解“他人眼中的我”,通过写出“自己所受教育、所学课程、所获荣誉及人际资源”等来了解“我的外部资源”。在团体的相互评价中使参与者明晰自己拥有什么、缺少什么,以感受社会支持的重要性。活动的第二阶段,让学生根据对自己的评价,写出几个选定的职业进行“价值观排列”,利用一周的时间到社会上调查自己所选职业的信息,填写职业调查报告单,将自己的调查感受在团日活动中与同学分享,并举行“职业调查报告会”让同学们分享职业信息,从而扩大他们的就业信息量。活动的第三阶段,通过举办“职业生涯计划执行演讲及讨论会”,在团小组中讨论职业生涯规划的可行性和具体的执行步骤。最后,团小组中的成员一起重温在几次主题团日活动中所学及所做的内容,并以匿名形式给小组中的人写一句激励的话和正面评价。

事业和爱情是青年人追求的主题,职业生涯规划团日活动的组织围绕大学生的成才和发展,使青年学生在团日活动中更全面地思考自己的职业生涯,并在这一过程中掌握职业生涯决策的技能。因此,这样的团日活动对青年学生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团组织也在做好服务的同时增强了自身的凝聚力。

四、团体动力学在能力培训主题团日活动中的应用,训练了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思维方式

根据团体动力学理论,团体中民主的领导方式能促进成员间的友好相处,工作效率较高;而为维护团体的和谐,团体成员之间推心置腹地交流和共同行动,有利于发挥各个成员的创造性,减少对立情绪,增强自制力。为提高团干部的个人素质和组织开展工作的能力,使团干部在工作中形成民主的作风和带领支部成员良性互动的能力,在团干部的教育和培训中,我们有意识地增加了以训练团干部同情心、提高团干部敏感性为主题的团日活动,如“我想有个家”等。

培训中主持人要求大家手拉手站成一个圈,寓意为“家”。主持人根据人数的奇偶,要求“家”中的成员随机组合成5个或8个人的“新家”,剩下一个或两个不足一组的人员成为“无家可归”的人,这时主持人引导“无家可归”者体会失去“家”的感受是最重要的。在“无家可归”者谈出自己的孤独和不安的时候,主持人及时强调每个团干部在自己的工作中都要“用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你的心态去对待工作中的他人”。通过场景的设置和活动中的亲身体验,增加了团干部站在不同的角度体会他人感受、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

团体动力 第4篇

【关键词】团体动力学;钢琴集体教学活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6)06-0033-03

团体动力学理论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创立。团体动力学主要研究团体的发展规律、团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个体间的相互影响与作用等。团体动力学把团体视为一个心理学意义上的有机整体,并在整体水平上探索人的社会行为产生的潜在动力问题。团体动力学认为团体与个体、个体与个体的相互作用与影响,是团体行为的主要动力。团体动力学对团体的内在动力,团体与个体、其他团体以及整个社会关系等问题的研究成果及理论,可被广泛应用于人际交往培训、领导干部培训等领域。〔1〕

当前,随着国家、社会对学前教育的越来越重视,各师范院校纷纷扩大学前教育专业办学规模,以满足社会对学前教育师资的需求。然而,高校师资力量有限,拿幼师生都要学习的钢琴课来讲,若要按传统方式一对一开展教学活动,那势必需要增加大量人力物力,大幅度提升培养成本。事实上这也是难以马上做到的。于是,有关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开始探索通过钢琴集体教学活动,即由一位钢琴教师同时指导数十位学生学习钢琴的方法,提高教学效率。但这其中的问题很多,包括如何有效解决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尤其是大多数学生不具备钢琴基础的问题,从而在有限的学时里高效率、高质量地开展钢琴集体教学活动等。这事实上已成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师面临的一个不小的挑战。笔者尝试运用团体动力学理论组织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钢琴集体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大纲制订、课程和教学规范制订、教学氛围营造、教学评价开展等方面作了如下尝试。

一、制订合理的钢琴集体教学活动大纲

钢琴之所以被作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性课程,是因为幼儿园教师在组织幼儿开展歌曲演唱、音乐律动、音乐游戏、音乐欣赏等音乐活动时都需要钢琴伴奏,所以目前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和编制考试中均设有幼儿歌曲即兴弹唱的必考项目。为满足这一实际需要,我们重新制订了钢琴集体教学活动大纲。不可否认的是,目前不但缺乏钢琴集体教学活动的系统教材,更缺乏可供参照的教学活动大纲。换言之,钢琴集体教学活动系统教材的缺乏,导致钢琴集体教学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与原有一对一教学活动大纲的不协调问题。笔者认为,可以运用团体动力学理论,研制钢琴集体教学活动大纲,以确保钢琴集体教学活动体系的完整和系统,从而提高钢琴集体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团体动力学理论认为,团体行为的主要动力在团体内部,团体与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是成长的动力。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钢琴集体教学活动大纲可作如下设计,以充分发挥团体的动力作用。第一部分为钢琴基础课程大纲,要求学生掌握正确的钢琴弹奏技法,具备一定的音乐表现能力。第二部分是幼儿歌曲钢琴伴奏弹唱课程大纲,要求学生学习幼儿歌曲伴奏的相关理论,掌握幼儿歌曲伴奏弹唱技能技巧。钢琴集体教学活动大纲应体现循序渐进原则。例如,在钢琴集体教学活动各单元的内容板块中都应包含“视奏与移调”训练,以帮助学生尽快熟悉钢琴键盘,熟悉不同调式和调性的键位与指法,从而有效提高“快速视奏”“即兴伴奏”“即兴演奏”和“即兴编配”的能力,进行大、小调的音阶和琶音的系统训练,以配合学生的“视奏与移调”学习,同时,还应关注“四手联弹”“双钢琴演奏”等的相关训练,以丰富钢琴集体教学活动形式,发挥团体优势,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合作能力。

二、制计有效的课程与教学规范

团体动力学理论认为,适宜的课程与教学规范可以使团体成员保持目标一致,相互合作,增强情感联系,形成愉快和谐的团体氛围,从而激发出团体成员的成就动机与进取心,促使团体成员养成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客观上,如果教师不注意制订有效的课程与教学规范,只顾不断提出要求和指令,那往往会导致钢琴集体教学活动的管理效率低下、时间无端消耗等后果。例如,教师在课堂上可能会抽查学生的弹奏曲目情况,部分学生可能会因为课后没按教师的要求练习,以致根本无法顺利弹奏。又如,在集体弹奏曲目时,可能会有学生滥竽充数。若能运用团体动力学理论,采取团体决策的方法来制订课程与教学规范,则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所谓团体决策,是指在团体领导的指导下,团体成员共同参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团体决策制订钢琴集体教学活动的课程与教学规范,以保证课程与教学规范的明确、合理和必要,使学生明确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做,不能怎样做,从而确定积极的行为目标,形成正向激励。

在钢琴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同时指导数十名学生的钢琴学习,这会加大课堂管理的难度。因此,制订有效的课程与教学规范,有助于教师更好地统筹全局,同时有精力和时间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例如,将弹唱课分为三个阶段,先是集体检查伴奏音型练习及移调练习,再是结合集体讨论与个别汇报的情况,共同分析儿歌的正确和声与合适音型,以及前奏、间奏和尾声的编配,然后是个别弹唱展示。每个阶段都应有明确的课程与教学规范。例如,制订明确的等级分、挑战分、讨论分等计分标准,既保证钢琴集体教学活动的有效实施,又为学生提供能自主发挥的自由空间,还能保证教师有机会因材施教。总之,教师运用团体动力学理论,组织学生有效制订课程与教学规范,有利于更好地调控课堂教学活动,协调团体成员间的关系,激发学生钢琴学习的积极性。

三、积极开展学生间的合作竞争

从团体动力学视角看,团体内部开展积极的合作和适宜的竞争,能够使团体充满生机与活力,提高成就动机,促进团体效能的发挥。〔2〕在钢琴集体教学活动中营造良性竞争环境,能大大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和学习效率。为此,可在钢琴集体教学活动中按小组开展竞赛活动。例如,通过异质分组的方式引导学生开展合作竞争。所谓异质分组,是指将具有不同钢琴演奏水平的学生分到各组去,以保证各组实力相当,从而有利于开展组内合作及组间竞争。同时,全班讨论确定评分制度,规定全组成员成功回课可得到加分,从而保证“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激发组内合作的积极性。在分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及时发现各小组存在的共性问题,及时召集全班同学进行集中讲解、示范, 然后再分组练习。各小组还可努力争取获得挑战分的机会,自选弹奏内容,若全组成员顺利完成弹奏任务,可获得相应的挑战分。教师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小组成员形成组内互帮互学的氛围。教师还可以安排每个小组负责一次集体教学活动的准备工作,然后对活动内容的选择、活动组织形式等进行评价。教师也可以在组织学生开展钢琴独奏的同时增加小组合奏、轮奏、接力弹奏等演奏方式,以促进小组成员通过互相磨合,共同进步。

四、努力营造民主的教学气氛

团体动力学研究证明,不同的领导方式会导致不同的团体气氛,不同的团体气氛对于团体效能的发挥、团体成员以及团体的发展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在传统的钢琴教学中,教师比较强调教师的权威,容易拉开师生间的距离。运用团体动力学理论组织开展钢琴集体教学活动,强调教师要努力营造民主教学氛围,以促进团体效能的发挥和团体成员的发展。在钢琴集体教学活动中,营造民主氛围,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在教学过程中公平对待每位学生。二是力求做到师生平等,增强师生间的情感联系。三是赋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名副其实的学习主人。四是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不以教师个人的好恶为评价依据。五是充分了解学生,努力做到因人施教,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指导。

五、适时组织教学评价

运用团体动力学理论组织钢琴集体教学活动,可有效解决学生程度参差不齐、学习进度快慢不一的难题。教师可通过适时组织教学评价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学习。一是开展个体评价。个体评价重在引导学生客观认识自己,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进度。二是教师评价。教师可根据自己的观察或通过小组评价、个体评价获得的信息,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例如,运用课堂成绩与期末成绩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弱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强化评价的改进与激励功能。在适时评价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帮助学生调整学习难度。

运用团体动力学理论组织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钢琴集体教学活动,是钢琴教学改革的一种尝试。制订合理的钢琴集体教学活动大纲,旨在更好地发挥教学目标的导向作用,确保学生系统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制订有效的课程与教学规范,旨在保障课堂教学秩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开展学生间的合作竞争活动,旨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整体水平的提高。营造民主的教学气氛,旨在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提高教学质量。适时组织教学评价,旨在促使教师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1〕申荷永.团体动力学的理论方法〔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0,(1):101-103.

团体动力 第5篇

关键词:团体动力学,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一、团体动力学理论概述

团体动力学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提出的,该理论建立在场论基础上,认为团体是由个体在一定的生活空间里组织成为的一个完整系统。团体的特性取决于团体成员相互依存的内在关系,它有足够的力量使个体的心理方向发生改变。而团体心理辅导则是在勒温团体动力学基础上开展心理辅导与训练的一种有效形式。它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商讨、训练等方式解决成员的共同发展困惑或共有的心理问题,从而使成员更好的认识自我与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发展良好社会适应。

二、团体动力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意义

(一)团体心理辅导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有效补充

团体心理辅导依据学生特点,着重针对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困惑进行辅导。在辅导员培训过程中,可以运用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不仅能缓解辅导员工作压力,提高工作热情,更能使辅导员掌握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与技巧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及时发现学生的各类心理问题,帮助辅导员掌握学生的心理动向。

(二)团体心理辅导有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效率

团体心理辅导不仅是辅导者对参与成员的帮助,更重要的是参与成员之间的互助。在安全信任的氛围中,团体成员能彼此表露心声,在彼此交流中发现与自己类似的经历和遭遇,这都有助于拉近成员间的距离,彼此互帮互助,共同面对问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引入团体动力学理念,运用团体心理辅导形式,将有着类似心理需要或目标的成员聚在一起开展活动,一个辅导者同时指导多个人,节省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人力,提高了教育工作效率。

(三)发挥团体动力作用是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拓展途径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较为单一,主要通过授课、专题讲座、观看教育影视作品等大众化的理论说教形式,与实践相脱节;且教育内容较空泛,针对性不强,未能依据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实际需求来设计。然而,通过发挥团体动力作用,构建充满关爱和支持的人际互动团体,以生动活泼,趣味性十足的活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在活动过程中学生所表达的各种非理性的行为和观念都能得到包容,充分满足了学生分享、宣泄、安全、爱与尊重等多种心理需要,对学生的思想、信念、价值观都带来了积极影响,同时也增加了学生态度与行为改变的可能性。

三、团体动力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一)团体心理辅导对象的选取

在全校一年级学生中选取辅导对象,以自愿为原则,通过招募和面谈确定团体成员,组建30人的团体小组,进行每周一次,为期8次,每次120分钟的团体心理辅导。

(二)团体心理辅导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本研究围绕学生所需要的能力素质及存在的共性思想问题及心理困惑制定了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如环境适应能力训练、人际沟通能力训练、团队协作训练及生涯规划训练等,大大提高了辅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如人际沟通能力训练,通过体验语言与非语言沟通、情感与行为沟通、单双向沟通、处理人际冲突等训练,使学生学会运用共赢的技巧改善交往方式,提高与老师、同学间的交往质量以及任务完成的效率;又如团队协作训练,通过设计一系列需要团结协作才能完成的任务,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团队中的一员,增强学生对团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也加深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增进亲近感,使其相互依存、彼此信赖、互帮互助、和谐相处,增强团队凝聚力,提高团队合作精神,从而塑造团结奋进的高效能团队。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前后的观察和随访,及自编的《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总结性评估问卷》收集学生的活动体会和感受,了解其心理状态及思想动态,发现其思想与行为的积极改变。

(三)团体心理辅导取得的成效

对30名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其中5名学生认为团体心理辅导“非常有效”,约占16.7%;23名学生认为“有效”,约占76.7%;2名学生认为“效果一般”,约占6.6%;无人认为“没有效果”。在被问到团体心理辅导对自身哪方面有所提升时,有83.3%学生感到自己的沟通能力有“较大提高”;有66.7%的学生感到“对自己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工作更有信心了”;有90.0%的学生感受到了“较强的集体归属感”。当被问到是否愿意继续参加此类辅导时,都表示“愿意再次参加”。通过活动过程中的观察及活动后对辅导员的随访了解到,参加团体心理辅导的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表现发生了积极改变,很多学生比之前更加乐观开朗,学习上更积极主动,也更愿意参加集体活动;人际交往上更大方得体,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更出色;工作中决策与应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有较大提高;同时,班级同学间的关系也表现得更加亲密和谐。

发挥团体动力学作用,施展团体心理辅导优势,准确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状态,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趋势和要求,对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具有明显和持续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申荷永.团体动力学的理论与方法[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1):101-105.

[2]郭玉铸,王帅.团体辅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154-156.

团体动力 第6篇

为了充分了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课题组成员于2015年在辽宁省高校中开展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和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74.18%的学生认为中央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非常必要和及时的;对于“雷锋精神”在当代是否还具有现实意义,12.12%的学生认为“不现实”,11.27%的人认为“已经不适合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于是否有必要加强青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47.27%的学生认为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学校开设的各类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如思想道德修养、毛泽东思想概论等)是否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作用,34.13%的学生认为作用非常大,38.52%的学生认为作用较大;对于大学生是否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改革创新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二十四个字这六方面内容中,很了解的学生比例分别是36.36%、39.09%、43.52%、29.88%、41.03%、45.45%。

调查结果发现,目前高校普遍重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整体态势是好的,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教育理念滞后,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停留在表面,不能内化到自身价值体系中;教育途径单一,主要以课堂讲授、专题讲座等形式进行,实践性不强;教育手段生硬,单向的机械灌输与大学生这一思维活跃的群体不相适宜。

本文在团体动力学视域下引入心理学的理念和方法,进行理论和方法创新,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心理认同,切实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2 团体动力学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理论探索

2.1 团体动力学的内涵

美国心理学家勒温在1939年发表的《社会空间实验》一文中,首次使用了“团体动力学”这一概念,并探索团体中各类要素的交互作用以及团体对个体的行为影响。在历史的视域下审视“团体动力学”,存在三种解读:第一,探索如何组织团体、管理团体,应具备怎样的方法和态度,归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第二,探索团体过程中的方法、技巧,如观察、反馈、角色扮演等等,归属于管理技术领域;第三,探索团体的发展规律和内在动力,团体成员间以及团体与个体的关系等,归属于心理学领域。第三种解读是本文中的“团体动力学”理念的范畴。(1)

2.2 团体动力学的基本理论观点

(1)团体内聚力。团体内聚力指团体对其成员的吸引力,以及团体内成员之间的吸引力。团体内聚力直接影响着团体成员的精神风貌、工作效率,以及团体的自身发展。(2)较强的团体内聚力,能够提升团体成员的集体荣誉感、归属感和责任感,促使每个成员为团体的发展贡献最大力量。

(2)团体领导。团体领导者的素质、领导作风等对团体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勒温的团体气氛实验表明,民主领导方式的民主型团体中,团体成员之间关系友好,面对“挫折”时能够团结一致,对团体活动的满意程度比较高,这都有利于提高团体的工作效率;而专制领导方式的专制型团体中,团体成员的攻击性言行明显,面对“挫折”时彼此推卸责任,成员之间缺乏信任感,对团体活动的满意程度比较低。(3)

(3)团体目标。团体目标是团体动力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目标具有指引的作用,如果团体制定一个所有成员都认可的目标,这将会激发团体成员的动力,调动团体成员工作的积极性,使他们为团体的发展而一致努力。此外,团体目标一旦被认可后,会在团体成员之间形成一种“求同”的压力,对团体成员的行为起到一种促进和整合的作用。

3 团体动力学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实践运用——以沈阳工业大学核心价值观团体心理辅导为例

3.1 团体辅导方案的设计执行

(1)对象:采取自愿原则,通过招募和面谈确定30名团体成员。

(2)方案的设计:开展核心价值观、爱国观、道德观、荣辱观、科学观五个单元的团体辅导,每个单元按照暖身活动、主体活动、自身思考、团体分享与总结的程序进行。团体辅导每周开展一次,每次活动时间为90分钟。

(3)方案的执行:团体辅导通过活动的导入、实施和总结三个阶段来进行。导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帮助成员充分参与到团体中,营造信任的团体气氛,明确团体的目标;实施阶段鼓励成员积极投入团体,自由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探索自我的态度、感受、价值与行为;总结阶段对团体的活动进行回顾和梳理,帮助成员总结经验,将在团体中学习到的内容运用到生活中,改善心理和行为方式。

3.2 团体动力技术的使用

(1)运用共情技术营造团体良好的氛围,促进团体目标的实现。共情指站在对方的角度看待事情,设身处地地体验对方的内心世界,并能以言语准确地表达对对方内心体验的理解。共情能够促进双方的相互理解与信任,有利于建立亲密信任的人际关系。在团体辅导活动中,团体领导者运用共情技术去理解他人,团体成员会有所体会和觉察,并试着运用同样的方式去处理自己的人际关系,这样就会促使团体形成相互尊重、理解、信任、自由的氛围。在这样一个开放、自由的团体中,成员能够体验到集体的团结与力量,放下包袱,更好地开放自己、表达自己,进行深层次的自我价值观探索,增进自我成长,促进团体目标的实现。

(2)以示范技术树立行为榜样,建构团体一致性。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的一切社会行为都是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通过对示范行为的观察学习而形成的。在团体辅导中,团体领导者可以选择大学生团体中典型的榜样案例,也可以鼓励团体成员分享自己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成功经验,榜样案例和团体成员的成功经验都会成为团体成员进行观察学习的重要内容,对团体成员的行为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使他们树立积极的价值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性格,构建团体的一致性。

(3)运用引导技术促进团体成员思考与分享,提高团体效能。引导技术为了让团体成员进一步明确团体辅导的目标,明确表达出自己的困惑和心理感受,促进成员的自我探索和问题解决。通过引导技术可以将讨论的话题引向团体辅导的主题,避免偏离主题。(4)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来说,引导技术有效地解决了他们紧张、排外的心理,有益于他们积极投入活动,提高团体效能。

3.3 团体动力学的应用效果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结束后,对团体成员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60.1%的学生感觉“对自己有了更清晰的认识”;87.77%的学生认为在团体活动中感受到了“较强的集体荣誉感”。此外,团体辅导活动的开展,提升了学生的自我价值认同感和责任感。一些学生分享自己感受时表示:“团体活动促进了自我探索和自我认识,帮助自己找到了努力的方向,同时也增强了自身的责任感、集体荣誉感和使命感,如果有机会,还想参加类似的团体辅导活动”。

4 团体动力学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影响与思考

4.1 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心理认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主导性教授和主动性接受相结合的过程,受教育者在自身性格特点、兴趣爱好、需求动机等基础上,通过选择、整合、内化等心理过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自身的价值理念和行为实践。(5)传统的价值观教育中,教师采用直接劝导的方式,机械地进行价值观灌输,学生对其缺乏心理认同感,更无法将其内化到自己的价值系统。而团体辅导活动中,学生通过自我体验、自我反思和团体分享的方式来进行自我价值观的探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不断深化,建构了对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态度和心理体验,增强了对核心价值观的心理认同感。

4.2 培养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动性

团体辅导注重交流与分享,避免了传统价值观教育中的简单说教。团体成员在轻松、和谐、信任的环境中,通过亲身体验活动过程、观察他人的行为、分享自己的心理感受等方式,进行自我剖析、自我探索和自我反思,从而发现自身存在的心理、行为问题,促进自我完善和自我成长。团体活动促使个体在认知和行为层面都得到完善和提升,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3 促进价值观融合,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

团体成员有着不同的成长经历、教育背景和价值观体系,在团体辅导活动中会有不同的心理感受、不同的理解和观点。通过团体分享,团体成员能够了解他人的态度与观点,这为团体带来了多元的信息环境。(6)多种视角的价值观融合,使团体成员拓宽了视野,发现自身差距与不足,促进自我完善,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

注释

1申荷永.团体动力学的理论与方法[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1)101-105.

2张立新,李茂林.群体动力学视域下虚拟班级管理策略的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1.6:39-43.

3周圆.团体辅导:理论、设计与实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

4曾四龙.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优势及应用研究[J].高教学刊,2015(4):85-86.

5张海萍.团体辅导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影响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2.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团体动力】相关文章:

动力学团体07-31

创新团体06-10

学生团体06-26

团体竞赛08-27

团体心得07-30

团体合作能力05-17

团体心理训练06-05

团体心理质量07-10

经典团体游戏07-07

团体冲突案例07-17

上一篇:散热方法下一篇:妊娠甲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