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品教学方法的选择

2024-05-27

思品教学方法的选择(精选6篇)

思品教学方法的选择 第1篇

就试卷形式来说,它继承了前几年的试卷类型和试题类型,让学生看到试卷感到熟悉和有自信,但是它同时也处处显示出了创新的意识,比如第28题,食品药品安全问题是2009年的一大热点,几乎所有人都知道要从这出题,但是出题人却是从食品安全法入手,既没有回避这一热点问题,又稍出乎人们的预测;再如第30题“网上留言”一问,从网络生活中的“发贴”入题,既让学生感到新鲜,又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学生正确上网,正确认识网络的积极作用。

就试题类型而言,它紧贴着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设计问题,每道题都让学生有话可说,但又不是能随手拈来,需要学生开动脑筋,展开思考。比如:还是第30题“网上留言”一问,如果学生只是随便组织答案,并不会得到高分。学生需要认真思考答题的角度,搜索联系的知识,规范组织题目的答案。

就试卷难度来看,思想品德部分的考查既注重了教材知识的考查,使初中所学能与高中内容挂上钩,又侧重于分析理解能力和归纳解题能力的考查,使学生逐步远离背知识、背答案来答题的方向。如:第28题第(1)小问,考查的是法律的特征和人大常委会的权力,但仅知道这些知识不行,还需要具体理解每一个特征和权力才能正确作答。

总体来看,整套试卷应该说是一套比较有价值,可圈可点的中考试卷,但我认为,它还略显出一些不足,如主观题设计欠新颖,直接问的题目太多,缺少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组织语言能力的题目,像“材料说明什么”“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给我们什么启示”这类问题。再如题目选择过于偏重社会和国情部分,而初中生日益严峻的心理类问题没有出现,尽管设计了“整治网络低俗之风”,但结合的方向没有涉及青少年对自身的正确认识,这样的试卷方向容易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只关注社会,关注国家,而忽视自身,落入“IQ很高EQ为零”的圈子。

纵观整套试卷的思想品德非选择题部分,除了需要学生知识的准备之外,更需要学生解题能力与方法的准备。我和我的学生总结准备的解题思路就是“把大象关进冰箱里”。

就像小品中所言,把大象关进冰箱里一共有三步:第一步“把冰箱门打开”,第二步“把大象关进去”,第三步“把冰箱门关上”。思品非选择题的解题思路也一样:一审题型、确定语言方向,二审关键词、联系到知识点,三审分值、完善答案内容。

一审题型,就如同“把冰箱门打开”,需要学生结合题型找到解题的路。一般情况下,思品在初中阶段无外乎三大类题型: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具体可能变形出一些新颖的问法。

对于“是什么”类题型,题目可能是“反映什么道理”“告诉我们什么”“说明了什么”等,这类题目的语言组织需要注意这几个方面:一是找准主语,比如材料在说某年我国人均GDP的增长情况,那么运用替换词法,我们确定的答案主语就应该是“我国人均生活水平”;二是组织答案需要从现象到本质,深一步表明观点,如材料从教育、科技或者人民生活水平等角度表明了我国的进步和发展,我们组织答案时就需要深一步答出:这些都显示出了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关于“为什么”类题目,可以设计的问法更是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这类问题,无非从两大方面组织答案,一是必要性(主要回答相关情况存在的不足、缺陷或者与之相关的国情),二是重要性(通常情况下可以用“体现了什么”“有利于什么”“是什么的需要”“是什么的条件”等来回答)。如第28题第(2)小问“为什么说食品安全法为食品安全构筑了一条有力的防线”,就是标准的问法,通过审题可以看出是在考查“重要性”,那么我们只需要结合分值回答食品安全法都“有利于”什么就可以了;再如第29题第(3)小问也是这类问题,它更直接地问道“上述行动对推动河北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什么作用”,那么我们只要结合材料中的行动分点回答“推动了什么”或“有利于什么”即可。

而关于“怎么做”类问题,一般情况下会设计成“献计献策”“提建议”“你会怎么做”等,只需结合具体材料所问的方向从国家、相关部门、社会、学校、家庭、个人等中找出合适的角度作答就可以。

“把大象关进冰箱”解题思路的第二审是关键词,也就是找到跟课本有联系的词,它蕴含着题目所考查的知识范围,只有找准知识范围和方向才不会跑题。但是这绝不等同于联系到一块相关的知识就盲目作答。就像我们都明白,一整只大象一下子是很难整体装进冰箱里的,需要想办法,化整成零,分块装。运用知识也是一样,需要我们“解剖”整块知识,再组装整合,才能符合题目要求,做到答案完整。如第30题第(2)小问“谈谈网络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如果我们运用“网络的作用”来回答,明显范围大了,需要我们把这些作用里涉及政治生活的找出来组织到一起,才符合题目要求。

这个解题思路的第三步也是关系到学生组织的答案能否得到满分的一步,我们一步步审下来,确定了语言组织的顺序、运用的知识,最后需要动笔形成答案了,还要再注意一下分值,结合给的分值来最后完善答案。一般情况下在非选择题中,分值和答案的方面是结合在一起的,分值高些的通常是2分一方面,但也不是确定的,需要学生具体去确定。

七下思品15-18课(带选择题) 第2篇

抵制不良诱惑

预防违法犯罪 面对生活中的不良诱惑

精讲点拨 价值判断:

1、放学后小乐看到几个同学相继进入了一家网吧。很想知道他们去玩什么游戏,犹豫再三,终于也走了进去。

错误。小乐的做法是盲目从众的表现,他应该提高自己的判断能力,克服猎奇和盲目从众心理,提升自己的控制能力,在自己心目中筑起一道抵制不良诱惑的坚固长城。

2、随着网络发展和手机普及,大量含有低俗淫秽暴力等内容的信息进入中学生的视线中。学生小杰把传播、转发“黄段子”作为一种乐趣,以缓解学习压力。

错误。网络低俗信息的传播与泛滥,败坏社会风气,危害人的身心健康,影响个人进步发展,甚至还会诱发违法犯罪。“黄段子”属于低俗信息,小杰热衷于传播、转发,是一种不良行为,轻者会使人想入非非,精神萎靡,无心学习,重者极易诱发违法犯罪,造成更大的危害。某青少年,游戏上瘾,夜不能寐,晚上11点多了,又起来跑去游戏厅,一直玩到天亮,早晨上课昏昏欲睡。老师问他原因,他回答说:“有一关我没打过,睡不着,想想,我能过关的。所以就又去了。”

(1)材料反映了当青少年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什么现象?

(2)简要分析材料中所反映的现象给青少年带来的影响。

(1)材料反映了青少年沉溺于网络,导致上网成瘾,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2)材料中的青少年,沉溺于网络,导致上网成瘾,会有损身心健康,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荒废学业,进而丧失进取心和社会责任感,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1、初中生小华一次无意中打开了一个不良网站,从此越陷越深,最终走上犯罪的道路。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未成年人不上网就能避免侵害 B.青少年要学会分辨并自觉抵制一切诱惑

C.青少年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D.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定 会走上犯罪的道路

2、在《西游记》里,唐僧师徒四人经受了妖魔鬼怪的种种诱惑。在诱惑面前,唐僧和沙悟净意志坚定,不为所动;猪八戒贪图享受,屡屡中招;孙悟空慧眼金睛,不仅能及时识破诱惑,而且能想尽办法降妖伏魔。他们的故事让我们懂得

A.世界上总存在种种不良诱惑,只有神话中的孙悟空才能战胜 B.对于种种不良诱惑,我们只要有清醒的头脑和警惕之心就足够了

C.勇敢的人敢于同不良诱惑作斗争,聪明的人能想出种种办法抵制不良诱惑 D.人们有猎奇和盲目从众心理,所以很难抵制不良 诱惑

3、对于不良诱惑,我们应该这样面对

A.能拒绝的就拒绝,不能拒绝的也没办法

B.对于会影响学习、影响品行的不良诱惑应该坚决拒绝

C.顺其自然

D.拒绝与否,要看当时的心情怎么样

4、漫画《牵着鼻子走》告诫我们中学生()A.要禁用手机、远离网络 B.要注重创新,掌握核心技术

C.要增强自控能力,抵制不良诱惑 D.要善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

5、右边漫画中这位沉迷于网络的同学,如果不及时改正,发展下去

①会危害身心健康

②影响进步和发展

③可能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④会给社会

发展带来消极影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右边漫画《毁人坑》警示我们

①偶尔吸毒,危害不大

②吸毒会严重

摧残身心健康

③要珍爱生命,远离

毒品

④毒品猛于虎,千万不能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013年5月以来,北京警方根据涉黄、涉赌、涉毒警情的特点,整合治安、刑侦、禁毒、出入境等部门展开专项整治行动,共查处涉黄、涉赌、涉毒以及盗窃等违法行为有关的外国人237名,其中7人被刑事拘留,3人被行政拘留,15人被拘留审查,另有212人被处以警告、罚款等处罚。在行动中,北京警方共查处涉黄、涉赌犯罪团伙、窝点750余个,抓获并拘留处理违法人员3000余名;破获毒品犯罪案件410余起,查获吸毒人员1100余名,收缴各类毒品近13千克。北京警方表示,将始终保持对涉黄、涉赌、涉毒违法犯罪行为的严厉打击。

理论探究:北京开展上述专项行动,禁止人们涉黄、涉赌、涉毒的理由。实践探究:除“黄、赌、毒”外,我们身边还存在哪些不良诱惑? 出谋划策:请你为人们远离上述不良诱惑提出合理化建议。

(1)理论探究: ① “黄、赌、毒”等不良诱惑会伤害人的身体,毒害人的心灵,危害人的身心健康;②会使人不思进取,放弃美好的追求,影响个人的进步和发展;③会使人无视法律的尊严,损害他人和社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2)实践探究:抽烟、酗酒、黄色书刊、音像制品、邪教等。(3)出谋划策:①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修养和科学素养,慎交朋友,提高自己的判断能力。②克服猎奇和盲目从众心理,提高自己的控制力,在自己心中筑起一道抵制不良诱惑的坚固长城。③学会运用法律手段与不良诱惑进行坚决的斗争。

预防违法犯罪 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

精讲点拨

价值判断:初中生小刚经常旷课到网吧玩游戏,还结交社会上的不良青年,打架斗殴,勒索同学。父母老师多次对他进行批评教育,公安机关也对其进行了教育和处罚,但他仍不思悔改,总是说:“这点小错算什么,只要不犯罪就行”。

错误。犯有一般违法行为的人,若不及时改正,发展下去就有可能导致犯罪。一般违法和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预防违法犯罪,就必须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防微杜渐。应从小加强道德修养,树立法律意识,自觉遵纪守法,使自己健康成长。

情景再现

材料一:2013年5月3日电,据新华社新华视点官方微博消息,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3日对山东省原副省长黄某受贿案一审宣判,认定黄某犯受贿罪,判处无期徒刑,并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材料二:中学生周某的学习成绩很差,一天在他旷课去玩时认识了一个叫阿刚的“朋友”,从此他整天和一帮哥们儿在外逛荡,因为小偷小摸曾被拘留,后来因贩卖毒品被判2年有期徒刑。

(1)山东省原副省长黄某身居要职,最后却因触犯法律而受到严惩,这说明法律具有什么特征?

(2)周某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原因是什么?

(3)周某的哪些行为是一般违法行为?哪些是犯罪?(4)周某的变化过程说明了什么?

(1)说明了法律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2)他交友不慎,辨别是非的能力很差。(3)小偷小摸是一般违法;贩卖毒品是犯罪。

(4)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犯罪。要预防违法犯罪,必须杜绝不良行为。

课堂检测

1.拒将拾得的物品交还原主,拒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这种行为属于()

A.违纪行为 B.违法行为

C.只是不道德的行为 D.犯罪行为

2.违法行为中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并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是()

A.一般违法行为 B.违法行为

C.犯罪行为 D.应被公安拘留的行为

3.“蝼蚁之穴溃千里之堤”“恶不积不足以灭身”,这两句古语主要揭示的道理是()

A.必须依法制裁犯罪行为

B.一般违法与犯罪有着密切的联系

C.小错必铸成大错,违法必走向犯罪

D.违法不一定犯罪,犯罪不一定违法 4.中学生甲某,不思学习,夜不归宿,屡教不改,后竟发展到持刀抢劫,致人重伤,结果受到刑罚处罚。这则案例说明

A.违法有可能发展成为犯罪 B.犯罪不一定违法

C.只有犯罪才具有社会危害性 D.靠教育不能减少犯罪

5.中学生小徐在踢足球时将自己的一个“随身听”放在球场边,踢完球后忘记带走,被同学小罗拾到。小徐得知后去找小罗索还,但小罗却以自己拾到为由拒绝返还。小罗的行为()

A.触犯了我国刑法的规定,是犯罪行为 B.是违法行为,因为他拒绝履行我国民法规定的义务

C.是应受行政处罚的行为

D.是不道德的,但不违法

6.一般违法与犯罪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因为它们()

A.都是违法行为 B.都是一般违法行为

C.都是严重违法行为 D.都具有社会危害性 7.下列行为属于犯罪行为的是()

A.某学生家长,因孩子不听管教,惩罚孩子跪洗衣板1小时

B.商某伙同几个青年撬门撬锁入室盗窃财物价值七千多元

C.中学生刘某在校经常偷同桌和其他同学书包里的零用钱

D.某集邮爱好者,经常拿走别人的信件,撕下邮票 8.下列行为属于一般违法行为的是()

A.某家庭由于忘关闭水龙头。致使楼下住户的家具、地板遭水灾

B.刘先生经常在本单位或去外地进行大型赌博,输光了就去偷窃

C.吴某利用记者身份、职务,向外国记者传递国家机密文件

D.某女,教唆未成年女儿,利用去缅甸旅游的机会,携带毒品

黄某自从中学毕业后不务正业,因参与赌博和勒索小同学的钱财,被公安机关拘留。后来,他冒充国家干部行骗被劳教三年。此后他仍执迷不悟,继续抢劫、诈骗达70多次,被人民法院判处无期徒刑。根据案例回答下列问题:

(1)黄某的违法行为中,哪些是一般违法行为?哪些是犯罪行为?(2)上述案例说明了什么道理?你从中受到什么启示?

(1)赌博、勒索小同学财物和冒充国家干部行骗是一般违法行为;抢劫、诈骗是犯罪行为。

(2)①说明了一般违法和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成为犯罪。

②我们要预防违法犯罪,必须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从小加强道德修养,树立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自觉遵纪守法,使自己健康成长。

第十六课

撑起法律的保护伞 我们受法律特殊保护

相关链接

关于未成年人保护的内容,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

家庭保护: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不得虐待、遗弃未成年人;应当尊重未成年人接受教育的权利,必须使未成年人按照规定接受义务教育,不得使在校接受义务教育的未成年人辍学;应当以健康的思想、品行和适当的方法教育未成年人,引导未成年人进行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预防和制止未成年人吸烟、酗酒、流浪以及聚赌、吸毒、卖淫等。

学校保护:学校应当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对未成年学生进行德智体诸方面的教育;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的受教育权,不得随意开除未成年学生;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的人格尊严,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使未成年学生在危及人身安全、健康的校舍和其他教育教学设施中活动。

社会保护: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创造条件,建立和改善适合未成年人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动场所和设施,并对中小学生优惠开放;营业性舞厅等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不得允许未成年人进入;严禁任何组织和个人向未成年人出售、出租或者以其他方式传播淫秽、暴力、凶杀等毒害未成年人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招用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精讲点拨 价值判断: 1、2009年以来山东省各级文物部门管理的公共博物馆、纪念馆等将全部对未成年人实行免费开放,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正确。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山东省文物部门依法履行《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社会保护的职责,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2、书店老板向未成年人出售宣扬色情、凶杀、恐怖的书刊和音像制品。

错误。书店老板的做法是违法行为。未成年人应受法律的特殊保护,该书店老板的行为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社会保护的相关规定,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班主任王老师发现学生小亮沉迷于网吧,经常逃学旷课,就对他进行了严肃的批评教育,并令其停课一周。

错误。小亮没有珍惜受教育权利,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老师对小亮严肃的批评是履行学校保护职责,对小亮停课,侵犯了小亮的受教育权。

情景分析:晓华的父亲开家长会时,看到班内“成绩排名榜中榜”上,晓华的考试成绩居第38名,对晓华的前途失去了信心。回家后,父亲将晓华打了一顿,然后强迫他辍学到沿海去打工。深圳某皮鞋厂安排十四岁的晓华做了学徒工。

请问:材料中的现象和行为,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对未成年人的哪几种保护?

学校张榜公布学生成绩排名违反了学校保护;父亲打了晓华并强迫他外出打工违反了家庭保护;皮鞋厂老板安排晓华做学徒工违反了社会保护。课堂检测

1、入夏以来,全国发生多起农村留守儿童溺水事件,造成多名中小学生溺亡。频发的溺水安全事故要求社会各界警钟长鸣,应做到

①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监管,切实保障未成年人的生命健康权②重视和加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③未成年人应远离有水的地方,杜绝安全事故发生④增强责任意识,共同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为确保学生早餐食品安全,我市食品卫生监督部门依法规范早点摊的设置并取缔不合格早点摊,这是对未成年人的

A社会保护

B学校保护

C家庭保护

D司法保护

3、民政部在全国20个地区启动对流浪未成年人保护的试点工作,力求建立监测、预防、报告、转借、处置“五位一体”的新型保护制度。这体现了对流浪未成年人的 A.家庭保护 B.社会保护 C.学校保护 D.司法保护 4、2014年春季开学以来,襄阳市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开展了校园安全教育活动。这项活动的开展,主要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______,有利于保护中小学生的______。A.学校保护 受教育权 B.学校保护 生命健康权 C.社会保护 人格尊严权 D.社会保护 人身自由权

5、《儿童家庭安全教育调查研究报告》指出,父母对儿童的安全关怀,不仅是基于亲情,更是法律义务。这是因为

①情与法不可调和,无法达成一致

②儿童的安全问题只能通过家庭教育去解决

③儿童不仅是家庭的财富,更是社会的未来④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父母有监护职责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6、未成年人之所以要受到法律的特殊保护,是因为未成年人()①思维活跃,乐于创新 ②求知欲强,积极进取 ③经验不足,各方面还不成熟 ④辨别是非、区分良莠的能力差 ⑤缺乏法律意识 ⑥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A ①②③④⑤⑥

B ③④⑤⑥

C ①②⑤⑥ D ①③④⑥ 案例分析

开学已经3天了,初中生刘某仍没到校上课。经了解,原来是打工去了。班主任李老师找到刘某打工的地方。阴暗潮湿的卷烟作坊、呛人的烟味,让人无法忍受。李老师警告作坊老板,招收童工是违法的,老板不得不辞退了刘某。走出作坊,刘某突然哭了。她告诉老师:“我还是不能回去读书。继母嫌我是家里的负担,已经给我订了亲,让我先打工挣钱后嫁人。”李老师感到问题的严重。立即将这一情况向学校作了汇报。由校长出面,会同镇民政办公室、派出所的同志和村干部来到刘家,并把“婆家”的人也找来,对家长的违法行为进行了严肃的批评,并当场解除了“婚约”。刘某终于在法律的保护下返回校园。(1)请对上述案例进行简要评析。(2)这一案例给我们什么启示?

(1)家长强迫孩子辍学打工,违反了家庭保护的有关规定;老板招用刘某,违反了社会保护的有关规定;老师把刘某找回学校继续读书,学校尽到了学校保护的职责;民政办公室的做法尽到了社会保护的职责。

(2)我们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懂得要善于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

精讲点拨 价值判断:

1、在家有家长,在校有老师,在社会有警察,除了这些,我们还要加强自我保护。正确。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但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的保护,只能为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提供必要的外部条件,要真正收到良好效果,还需要通过未成年人自身的努力: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2、小王在放学路上,遇到几个高年级同学向他索要“保护费”,事后,小王纠集几个“社会哥们”狠狠地打了他们一顿,其中一个被打成重伤。

错误。小王的行为是违法行为,不懂得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侵犯了他人的生命健康权,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他应该增强法制观念,学会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3、(2014东营)初中生小东放学路上受到几个社会青年恐吓,被敲诈一百元钱,他因害怕不敢告诉家长和老师。

错误。因害怕不敢告诉家长和老师是小东缺乏自我维权和自我保护意识的表现。(1分)小东应该加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助长了违法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1分)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善于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2分)

4、(2011)东营某校组织全校师生进行防震逃生演练,学生小刚不去参加,认为“只要搞好学习就行,组织逃生演练毫无意义。”

错误。小刚自我保护意识不强(1分),没有正确处理学习与培养生存技能的关系(2分)。他应该既要搞好学习又要重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1分)。情景再现

放学了,小尹来到小强的教室,发现他正在偷偷的抹眼泪。“小强,你怎么啦?”“我遇到麻烦了,有位高年级的同学已经向我索要了两次钱,我都给了他。今天,他又要我在约定的地方给他100元钱,还不允许我告诉任何人,否则就会喊人来打我。” 如果你是小尹,你会替小强想什么合理的办法来保护自己。

①及时报警;②智取,敢于和善于与不法侵害行为作斗争,遇事不怯弱,以免让坏人为所欲为;③求助于老师、家长或学校;④向有关部门反映。课堂检测

1、陈洪一天晚上9点半从学校自习回家,一打开家门,就闻到一股很浓的煤气味,她想到有可能是自己家里的煤气罐漏气了,于是陈洪同学就

①迅速打开电灯 ②迅速找块湿毛巾捂住自己的鼻子 ③迅速打开窗户 ④想办法迅速 关好煤气罐的开关后跑到房子外面 ⑤赶快用家里的电话告诉父母,然后在家里等父母回家处理。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右图漫画中网吧老板经常容留一些初中学生整夜上网。据此回答2-4题

2、该店主的行为违反了()A、未成年人保护法和合同法

B、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C、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和环境保护法

D、产品质量法和义务教育法

3、该老板的行为没有履行对未成年人的义务()A、学校保护 B、家庭保护

C、司法保护

D、社会保护

4、上述漫画中的未成年学生

A、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B、善于同违法行为作斗争 C、正确行使了自己权利 D、敢于同违法行为作斗争 材料分析题

周末,初三学生李刚的父母有事外出,李刚独自一人在家里学习。这时,有人敲门说是上门抄水表的工人,李刚看其外表不 像坏人,就打开门,告诉那人爸爸妈妈不在家。但那人进屋后,立即面露凶相,要求李刚把家里的钱全拿出来,否则就要揍李刚。李刚此时感到十分害怕。

(1)请问,我们在遭遇不法分子的侵害时,应该怎么办?(2)如果歹徒行凶,我们应如何智斗?

(1)①有能力将其制服时,当然要勇敢斗争;②没有能力将其制服时,可以采用“呼救法”、“周旋法”、“恐吓法”等及时脱身;③万不得已时,也要对可能出现的不同结果进行比较,两害相权取其轻,争取把损失降到最小,保住最大的合法权益。

(2)①设法稳住歹徒。②先把钱给歹徒,但记住歹徒相貌,了解歹徒去向。③拨打报警电话等。

第十七课

看社会

辨是非 生活中有是非善恶

精讲点拨

情景分析:运用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情境中人物的行为。情景一:一个小贩在向过路行人兜售黄色淫秽书刊和光碟。

情景二:河岸上有一块木牌,上面写着“禁止倾倒垃圾”,一青年仍向河里倾倒垃圾。情景三:在公共汽车上,一名中学生主动给一位孕妇让座。

情景四:在四川发生特大地震后,某校学生主动给灾区群众捐款捐物。

情景一:兜售黄色淫秽出版物的行为属于假、恶、丑行为,会破坏社会风气,毒害人们的心灵,诱发违法犯罪等。

情景二:青年的行为属假、恶、丑的行为,会破坏环境,污染水源,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情景三:中学生让座行为属于真、善、美行为,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情景四:学生捐款捐物的行为属于真、善、美行为,有利于灾区人们重建家园,有利于形成助人为乐的社会风尚。课堂检测

1、孔子说:“君子应当作九种思虑:看的时候要考虑看清,听的时候要考虑听清,神色要考虑温和,容貌要考虑恭敬,说话要考虑真诚,做事要考虑认真,疑难要考虑求教,发怒要考虑后果,见利要考虑是否合宜。”对这段话理解错误的是A.做事要缩手缩脚,小心谨慎 B.做事要认真思考,明辨是非

C.只有明辨是非才能把握好自己的人生方向 D.我们要跨越障碍,正确选择

2、罗曼 罗兰说过:“灵魂最美的音乐是善良。”这句话告诉我们的道理是()A、灵魂要用音乐去感染 B、音乐与善良总是结伴而行

C、善良符合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 D、有一颗善良的心,就能产生优美的音乐

3、“做好事的人也是好事的受益者”,这说明

A、任何人做任何事其目的都是为了使自己受益

B、做好事的人肯定能得到很多好处

C、真善美的行为既有利于社会,也有利于个人

D、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都应积极追求真善美

4、生活中有乐于助人的人,也有雪上加霜的人,有敬老爱幼的人,也有以强凌弱的人……这些现象说明:

A、生活中阳光多于风雨 B.生活中只有真、善、美。

C.生活中充满了真、善、美,但也有假、丑、恶。

D.生活中只有假、恶、丑

5、近年来,社会上的制造假冒伪劣商品的案件时有发生,又“毒大米”“假药”等案件。这些案件的发生()

①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②危害了人们的身体健康③败坏了社会风气④说明社会上存在假、恶、丑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6、“中国网事·感动2014”第二季度网络人物评选活动正式启动。从2014年7月1日起,观众可以通过投票向心目中的“草根英雄”致敬,投票票选出第二季度的10位感动人物。评选、学习“感动2014”网络人物

①有利于弘扬真善美行为,鞭鞑假恶丑现象

②有利于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

③生活中既有真善美,也有假恶丑

④有利于促进社会良好风尚的形成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面对生活中的是非善恶

精讲点拨 价值判断:

1、生活中,面对是非善恶的种种现象,我们只要有了正确的道德和法律标准,就能够对是非善恶做出正确的判断。

错误。对是非善恶做出正确的判断,需要掌握正确的道德和法律标准,还需要不断提高辨别能力,提高自我修养,增强自控能力。

2、小雷上网查资料时,电脑忽然自动弹出一个黄色网页,网页还提示“点击赠送大礼”小雷马上关掉这个网页,并拨打报警电话。

正确。小雷自控能力强,能够明辨是非善恶,并自觉抵制不良诱惑。这是小雷对自己行为负责的表现。拨打报警电话说明他有较强的法制观念,积极同违法行为作斗争,依法行使了行使监督权。情景分析

四川雅安发生大地震以后,广大群众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支援抗震救灾。全国人民在关注救灾的同时,一些骗子却打着灾区的旗号,大肆发布各类诈骗信息。地震发生后,一名微博用户发布了一条信息:“一位叫徐敬的女孩,21岁,请速回水城县人民医院,妈妈伤的很严重,想见她最后一面,电话号码151XXXX3486。”该微博很快在网上疯传。但这其实是一条虚假信息,这个手机号码其实是一个“吸金陷阱”。网友“似水无痕”称自己给这个151开头的手机号码打过电话,但对方是声控电话,自己接听2分钟后发现被扣话费36元。(1)这则材料说明了什么?

(2)社会生活是纷繁复杂的,我们怎样才能提高辨别能力,正确识别真假美丑?

(1)说明了社会生活中充满了真、善、美,但也有假、恶、丑。

(2)我们要勤于学习,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积累社会经验,加强道德修养,增强法律意识,使自己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拥有一双辨别是非的双眼,在是非善恶面前坚持正确标准,做出正确选择。选择题

1、大千世界,充满了诱惑,美好的诱惑,激励人们去追寻、探索和 创造。邪恶的诱惑,驱使人们去追逐名利,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要抵制不良诱惑,青少年就要

①学会思考,理智拒绝 ②严 格要求自己,控制自己的欲望和冲动,不做自己想做而不应该做的事 ③遵守道 德规范、法律规范和校纪校规等 ④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学习和健康的娱乐上

A.①②③ B.②③ 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有人秀着“鸟叔”的马步自得其乐,有人把玩着“苹果”追逐时尚,有人追捧某歌手为“星之大侠”,有人为“三国杀”寝食皆忘……面对这种现状,正确选择应是 A.善于模仿,顺势而为 B.明辨是非,择善而行 C.理性思考,绝不盲从 D.兴趣多元,跟风弄潮

3、据统计,目前我国青少 年网民规模已达1.95亿人,手机已成为青少年上网方式的首选。但青少年在利用手机网络拓宽视野、与人交往的同时,也面临着信息纷繁复杂、网友真假难辨的困扰。青少年在使用手机网络时,应做到 A.增强猎奇心理,广泛结交网友

B.追求各种情趣,谨防上当受骗 C.抵制不良诱惑,拒绝网络交友

D.汲取有益信息,提高辨别能力

4、青少年要学会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选择,下列选择可取的是

①小东一家在餐馆用餐完毕,他主动把剩菜打包带回家

②小亮见好朋友在公园里攀折花木,却装作没看见

③小文拒绝购买路边小贩推销的不良书刊

④小被没有把爷爷得绝症的实情告诉他,只是说他得了重感冒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材料分析

小娟与小燕为一个问题争论不休。小娟认为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至于明辨是非是将来的事。小燕则认为,明辨是非善恶才能走好人生路,中学生应从小学会明辨是非。(1)你同意谁的观点?为什么?(2)面对生活中的是非善恶,怎样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1)①只有明辨是非善恶,才能把握好自己生活的方向,实现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②才能在生活中自觉用到的和法律约束自己的行为;③才能使自己逐步成为一个正直的人。(2)①心中要有“一把尺”,即道德标准和法律标准。②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辨别能力,勤于学习,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积累社会经验,加强道德修养,增强法律意识。③要增强自控能力,正确的行为,必须坚持;错误的行为,坚决摒弃。

第十八课

做一个对自己行为负责的人

精讲点拨

1、鲁宁做事拖拉,值日时只顾打闹、玩游戏,直到有人来检查,他还没把教室打扫干净。错误。这是缺乏责任意识和不负责任的表现。我做事我负责,只有增强责任意识,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认真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才能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人。鲁宁应增强责任意识和主人翁意识,自觉维护集体的利益和荣誉。

2、王平准备参加社会实践小组活动,到马路上维持秩序。对此,妈妈说:在马路上干得再好,也没人知道你,劳而无功,不值得。

错误。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扮演着多种不同的角色,承担着不同的责任。要增强社会责任意识,主动服务社会,关爱社会,奉献社会,承担自己的责任。

3、乐乐今早上学又迟到了,心理责怪妈妈没有叫他早起;英语课上老师让他与同桌表演口语对话,同桌表达非常流利,他却结结巴巴,又怪爸爸:昨晚没教他读单词。放学回家,乐乐就开始抱怨妈妈爸爸……

①乐乐遇到问题,不从自身找原因,处处依赖爸妈,是一个缺乏自立能力和责任意识的表现,不利于自己的学业进步和健康成长。②乐乐应克服依赖,培养自立能力,增强责任意识,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材料分析题

14岁的南京中学生丁某某,在埃及具有3500年历史的卢克索神庙石壁浮雕上刻下“丁某某到此一游”几个字,此事经网友爆料后,引发全国热议。之后,丁某某的父母致电报纸,称“我们向埃及方面道歉!孩子意识到了错误,请大家给她个改错的机会。

中学生应懂得自己的事该自己做,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承担更多的责任。请问如何才能让自己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人?

(1)要对自己行为的后果作出正确的判断。加强道德修养,增强法制观念,努力提高自己的判断能力。在做一件事情之前,首先对其可能产生的后果做出正确的判断,尽量避免因做错事而给自己、他人和社会带来损害。

(2)我做事我负责。①增强责任意识,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做好自己该做的事。②如果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对他人和社会带来损害,就要控制自己,坚决不做。③如果自己的错误行为给他任何社会造成了损失,就要敢于承担责任,并及时改正。选择题

1、我们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就要做到()

①加强道德修养和文化修养,提高自己的判断力,对自己行为的后果作出正确的判断 ②把该做的事一定做好,不该做的事坚决不做③如果自己的错误行为给他人和社会带来损失,就要敢于承担责任并及时改正④如果与同伴一起做错了事可以推卸逃避责任 A﹒①②④ B﹒②③④ C﹒ ①②③ D﹒①③④

2、仔细观察右边漫画《抢劫》,你认为漫 画中的青少年应该()

①从小做一个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人②加 强道德和文化修养,努力提高自己的判断 能力③如果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对他人和 社会带来损害,就要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 ④只抢钱财,不伤害他人的身体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3、观察漫画《红与黑》回答下列问题 对漫画中人物的行为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A﹒属于假恶丑的行为,会对个人和社 会产生消极影响

B﹒是对消费者不负责任的表现,是不道德的,也是违法的 C﹒是自己发财致富的好途径

D﹒对自己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缺乏正确的判断,会损害他人的利益,自己也会付出代价

人民网天津视窗2月1日电:春节期间,甘肃省清水县几所小学的孩子们,收到了来自天津少年周钰城寄去的新年礼物——4000支铅笔和4000个练习本。周钰城是天津市河北区昆一小学五年级的一名中队委,虽然只有11岁,但他助人为乐的历史已经有8年了。8年来,他向甘肃省清水县贫困山区捐赠学习用品和钱物累计金额达6万余元,资助学生30余名。市教委、市少工委近日做出决定,授予周钰城“爱心好少年”、“优秀少先队员”等荣誉称号。据此回答4-5题

4、天津少年周钰城的行为()

①是真善美的行为,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影响力②是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表现③是出风头,虚荣心的表现④精神可嘉,行为不可取,作为学生只要搞好学习就行。A﹒①③ B﹒ ③④ C﹒②④ D﹒①②

5、向周钰城同学学习我们应该()

①在生活中,明辨是非善恶,追求真善美 ②增强责任意识,做一个对自己行为负责的人③辍学打工挣钱捐助贫困地区的少年儿童 ④从身边小事做起,积极为社会做贡献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实践探究

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扮演着多种不同的角色,承担着多种不同的责任。在学习了本单元后,某中学在全校开展了一次“做负责任的公民”的系列宣传活动。假如你是其中的一员,请你参与完成一下任务。

(1)请你为此次活动设计两条宣传标语。

(2)为了倡导同学们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学校团支部决定向全校同学发出倡议,请你把倡议书的内容补充完整。

亲爱的同学们:负责任能改善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环境。负责热能建设一个美好的社会。如果人人都能认真履行自己的责任,人们之间就能获得更多的信任和自由,从而营造更好的社会氛围。为此,我们倡议:

①————————————————

②————————————————

③————————————————

④————————————————

(1)学习先进人物,树立责任意识;学会承担责任,做负责任的公民;承担责任,无怨无悔;勇于承担责任,追求美好人生等等。

思品教学方法的选择 第3篇

关键词: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 情境素材 贴近生活

一、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的必要性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初中思品课程融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相关内容,旨在促进初中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乐观向上的态度,并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一最终诉求决定了初中思品学科绝对不能是死板的说教,而必须根植于现实生活。因此,新课标强调思品学科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要求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善于开发和利用初中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组织教学,为学生的思想道德成长服务。力求使本学科贴近学生生活。

从实际情况来分析,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自我意识十分强烈,对传统的价值引导容易产生强烈的排斥心理。再加上處于网络时代,网络中片面获取的信息与普世价值观的强烈冲突使得这一现象更加严重。如果我们在课堂上选取的情境素材脱离学生生活实际,脱离学生知识结构,就会进一步加剧学生的逆反心理,难以激发他们对思品学科的认同和喜爱。初中思品教学的最终诉求就无法实现。

二、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的方法

1.从学生真实的生活中选取

情境一定要是真实的而不是教师臆想的。学生的真实生活既包括学生的的亲身实践,又包括发生在学生周边的生活。这些素材有的是学生已经觉察的,也有的是学生尚未觉察的。在课堂中创设此类情境,最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喜爱。

虚假的情境和素材反而会引起学生反感,降低学生对课堂的关注。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并没有意识到自己选取的情境素材的虚假性。比如,有些教师会在网上下载现成的课件,这些课件中常常包含现成的素材,但这些素材往往具有时效性或地区性,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并不相适应。将这些素材直接运用于课堂中,学生就难以产生兴趣和共鸣。在一次公开课上,教师使用了“学生热爱看口袋书”这个素材,可是由于时代的变化,学生根本连“口袋书”是什么都不知道,自然也就无法产生探索热情,课堂效果可想而知。有些情境素材看似是在描述学生的真实生活,实际上掺杂了教师的主观想象。它们一般是教师自己编撰的,虽然可能有一定的现实依据,但很多时候为了迎合要传授的书本知识,对生活场景进行了主观加工。这种带有主观倾向性的加工往往是失败的,很难得到学生真正的认同。

为了真正贴合学生生活,我在选取情境素材的时候,往往特别注意就地取材,选取真实鲜活的素材。例如,为了让学生感受艰苦奋斗在生活中的体现,我特意拍摄了一组照片。有学生认真学习的场景、有学校附近工人赶早等班车的场景、有学校附近起早贪黑的小贩……这些场景是学生每天上学路上都可以见到的却容易忽略的。通过这组情境素材学生深刻理解艰苦奋斗的精神离自己并不遥远也不过时,需要我们继续发扬。

在教《情绪是丰富多样的》一课时,我提前一周就抓拍学生情绪反应的各种瞬间。在课堂上我将这些瞬间穿插始终,让学生谈照片背后的故事,谈当时他们的情绪,反思情绪的产生、作用。因为整节课讲的就是学生自己的事情,他们格外投入,格外享受课堂,一些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也妙语连珠。

只有基于学生真正的、现实生活的情景素材才能激发学生的共鸣和学习热情,认同思品学科对解决生活中问题的现实意义,主动将学科知识内化吸收。

2.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出发

根据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学习就是将新的信息与已有知识体系建立联系,使之成为内在知识体系的过程。学生在面对教师提供的情境素材时,也会将其与现有知识建立联系。因此,在选择情境素材时也应从所教授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出发选取素材。

比如,低年级适用的情景素材就不适合高年级学生;城市适用的素材不一定适合农村学生;北方地区适用的素材不一定适合南方学生;90年代适用的素材不一定适合现代学生,等等。

例如,人教版九年级课本上有这样的一个情景:让学生从住房、家用电器等方面,回忆从小到大家庭生活条件的变化,以此感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在设计上,这个情境是为了贴合学生生活,却脱离了我市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现在的学生出生于90年代末甚至是2000年后。自他们出生,我们所在城市的人民生活已经普遍较为富裕,绝大部分学生从出生到现在生活条件一直比较优越。他们的家庭虽然有变化,但并不像70后、80后对这种变化有明显感受。在课堂上,学生往往对此情境无话可说,即使说了也是迎合老师,枯燥乏味。因此我事先对此情境进行了修改:布置学生课前采访父母小时候的生活,收集家中的老照片并了解老照片背后的故事,或者收集所在城市的旧城风貌、风俗习惯等。通过这些材料的收集了解过去的中国面貌,将其与今天的生活对比,感受祖国的辉煌成就,取得了较好效果。

以上案例中,原先的设计过高地估计了学生的已有知识结构。相反,过低估计学生的知识结构,也不能创设出贴近学生生活情境。一位教师在讲解有关网络的课题时,为了展现网络提供信息的便捷性这一积极作用,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在课堂上给一个学生一本书,给另一个学生一台电脑,然后让两个学生同时分别在书上和电脑上查找一个科技名词的含义,比一比谁的速度更快。这位教师原本是想通过这样的课堂情境直观展示网络给生活带来的便捷,但忽视了学生的已有认知。现代学生对网络非常熟悉,网络的便捷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感受得很深。所以,在未比之前,学生对这场所谓比试的结果已经了然于胸。如果不是迫于公开课的压力,则甚至可能会有学生在底下“拆台”。所以,这个情境设置的效果也显而易见。比赛的时候课堂气氛尴尬,比赛的学生尴尬,底下的学生尴尬,上课老师尴尬,听课老师更尴尬。因此,在上课之前应该将自己想象为学生,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结构,预设学生面对情境的感受和反应。

3.对情境素材进行深度挖掘

有些教师选择的情境素材并非不贴近学生,但由于缺乏对材料的深度挖掘,学生无法感悟情境素材与自己的密切联系。

人教版八年级《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一课中,有一个观点是:在生活中不能容忍他人与自己的不同,也是一种不宽容的表现。这一现象在学生中广泛存在,而学生往往不能认识到这一点。因此选取一个好的情境素材,带给学生心灵上的震撼有利于达到教学目标。于是,授课老师播放了一段视频。这个视频的故事很简单:一只拥有彩色羽毛的美丽大鸟来到了一个海岛,海岛上生活了很多其他鸟类。但他们都只有黑灰的羽毛,身躯娇小。小鸟们觉得这只大鸟与自己很不相同因而异常排斥。终于小鸟们一拥而上啄光了大鸟的羽毛。最终大鸟跌落枝头死去了。这个故事播放完以后给学生的震撼是很大的。但是,只是就故事说故事,效果可能大打折扣。我们这样设计:视频播放完之后,保持5秒左右的安静,然后发问:同学们,你是否曾经也是这些小鸟中的一员呢?不找学生回答,再给学生5~10秒的安静。这样的挖掘促使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教育。那么,这个情境素材就从学生的生活外走进了学生的生活中,与学生生活融为一体,产生碰撞、火花。

再比如,有位老师在开展“中国梦”专题时采用了大量时政新闻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有关内容,还将这些新闻时政与所学知识观点有机结合。最后的点睛之笔在这位老师将“中国梦”过渡到“学校梦”“我的梦”。这样,对情境材料进一步挖掘,升华情感。将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结合,将祖国的大梦和自己的小梦结合,立意高远,激荡人心,课后仍然叫人回味。

参考文献:

[1]思想品德课程标准[M].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1.

[2]王晓凤.思品课生活化教学的构建[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1.

[3]应永新.创设生活情境,优化思品教学[J].中学教学参考,2009.

[4]朱秋蓉.生活化情境:思品课教学的一种好载体[J].教学月刊(中学版下),2010.

思品教学方法的选择 第4篇

思品课插图与课文相比,占的篇幅不大,所含“知”、“情”、“行”的信息量却很大。这是思品课插图 的优势之一。然而插图显现的道德信息,一般是浓缩的、凝结的,这又是插图教学的一个难点。怎样做到既充 分发挥插图优势,又切实突破插图教学的难点,无疑是构建崭新的思品课教学论应当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根 据笔者探究和参与教学实践的体会,采用由外而内、由内而外、由小显大、由静趋动、由形索神等教法,可以 获得最佳效果。

“由外而内法”。所谓“外”,是指插图的外露信息,包括环境、景物、人的神态和行为表征。所谓“内 ”,是指插图人物的内在本质。采用“由外而内法”,就是审视插图,先从外露信息入手,进而领略榜样人物 内心世界。例如《为人民服务到白头》(“人教版”第8册)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上海海运局“长柳号”海轮停 靠码头后,作为服务员的杨怀远为旅客挑运行李的事。他的面部表情显得异常兴奋。尾随其后的七位白发苍苍 的老爷爷、老婆婆,也乐呵呵的。教师抓住这些外露信息,引导学生思考:“画面上的人物为什么会高兴?七 位老人的笑和杨怀远的笑又有什么不同?”通过这两个问题的牵引,学生透视人物的内心世界,就会发现,七 位老人的笑,是得到别人帮助后而感发的。他们遇到了杨怀远这位不是亲人而胜似亲人的`热心人的关心和帮助 ,解除了下船后拿不动行李的忧虑。因此,老人们的笑,既是对助人者的感激,也是对社会主义新风尚的称颂 。杨怀远基于为旅客服务,帮助老人解决困难,尽到了一个共产党员应尽的责任,他的高兴,是其“助人为乐 ”心理的反映。像这样借助插图的外露信息,透视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有利于陶冶学生的心灵。

“由内而外法”。所谓“内”,是指插图内涵的意蕴;所谓“外”,是指课堂外的现实生活。采用“由内 而外法”,是运用“由外而内法”的继续和扩展。它要求从画内移到画外,与现实生活紧密挂钩,以充分揭示 插图中道德形象的社会意义。例如《关心他人》有三幅插图。第一幅图是炎热的夏天,身患骨癌的刘玲带病打 来凉水洒在教室里;打来开水凉着,为的是让同学上完体育课回到教室后能感受到“清凉”。第二幅图是在公 共汽车上,刘玲宁肯拄着拐杖站着,也要把座位让给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第三幅图是在病房里,刘玲一瘸 一拐地走到生病阿姨的床前,轻声唱歌,为的是让阿姨减轻痛苦。教学时不仅要让学生从这三幅图上感受到刘 玲无微不至地洞悉和满足别人的需求,千方百计地给他人带来愉悦的美好心灵,而且要用插图中的人物道德风 范去观察比照现实社会生活,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刘玲高尚的美德,这对于弘扬集体主义精神,优化社会风气, 鞭斥极端利己主义,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由小显大法”。所谓“小”,是指插图的“画眼”。虽然所占篇幅很小,却能牵动整个画面。所谓“大 ”,是指插图所要表现的思想和情感。采用“以小显大法”,就是抓住“画眼”,从小处入手,以揭示和把握 整幅插图的意蕴。例如《为人民服务到白头》第一幅插图,居画面中心位置的是杨怀远,他头戴海员帽,上身 着白色海员服,右肩上一条小扁担挑着两个大行李包,扁担被压得弯弯的,左手还提着一个行李箱。插图中的 这条扁担就是“画眼”。教师让学生观察、认识扁担虽为平凡之物,几十年来却为旅客挑了数十万件行李,由 于长年累月负重,新的挑旧了,旧的挑断了,断一条又换一条新的。杨怀远先后换过十几条。教师借助画面上 的这条小扁担,牵引学生的思维拾级而登,就能让他们感悟到杨怀远的“扁担精神”。

“由静趋动法”。所谓“静”,是指插图的静态构形;所谓“动”,是让插图上的东西都“活灵活现”。 采用“由静趋动法”,就是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以“激活”插图上的人物、景观和物态,让有生命和无生命 的东西皆“含情脉脉”,仿佛要跃出画面,向人们诉说心中的衷曲。例如《珍惜劳动成果》(“人教版”第6册 )第一幅插图,画的是大江和虎子。大江睁着眼睛,责怪虎子把他用了半天时间画的画弄脏了。而扫视地面, 就能发现被大江扔掉的许多半截铅笔和铅笔屑。对此要特别加以关注,因为被扔掉、被损坏的铅笔是劳动成果 。上课前可把插图放大为挂图。执教时先指着挂图中被扔的东西设问:“这是什么?是谁扔的?”当学生看清 图意,作出明确的回答后,教师又将事先准备好的“折断了腿的铅笔人”贴在图中的半截铅笔处。然后进一步 追问:“同学们,你知道这些被折断腿的‘铅笔人儿’,会向大江说些什么呢?”此时,一个个铅笔头

思品课教学的细节之美 第5篇

在思品课教学中,细节呈现为发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师生、生生间充满思辨与灵性的课堂场景。它是一种关注,一种体察,一种创意,充盈着灵动的智慧,洋溢着人性的光辉。对细节的敏锐发现、捕捉和挖掘,于细微处见精神,必能收获思品课预设与生成中的那份精彩、那份感动。

一、预设细节   让课堂充满思维的灵性

充满魅力的教学细节,要靠教师精心创设,用心打造。它不是浅尝辄止的表面“作秀”,也不是为追求“亮点”而刻意设置的“应景之作”,更不是明知不可为或不必为而为之的故弄玄虚,而是对文本、学生、环境深刻理解和把握后的自然而巧妙的“创设”。一棵树最能体现其生命活力的是繁茂的枝叶,一堂课的精彩莫过于其间不断闪光的细节。课堂的精彩生成离不开对文本、对教学过程中细节的精心预设,教师要用开放的胸怀去预设理想的教学情境,这样才会在课堂生成中左右逢源、信手拈来,让浅陋变得深刻,使失败转向成功,让平凡成为伟大。

作为新课程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细节预设要留有空间,留给学生自主思考、生成精彩甚至产生错误的机会,从而提供师生在平等对话、思维碰撞中产生思维火花的场所。例如,在教学九年级思品“角色与责任同在”这一框内容时,导入时笔者出示出这样一个问题:如何理解“每个人承担的责任是多方面的”?对于这一问题,学生直觉是存在这种现象的,却又一时语塞,不知如何作答。此时,课堂表面上是处于静态,而学生内心却是波澜起伏,强烈的好奇心促使学生处于积极思索之中,恰似“于无声处听惊雷”。在此基础上,笔者再次设问:作为学生角色的你,你承担了哪些责任?由步步预设而展开的教学细节,彰显着课堂暗香浮动之美。

总之,问题预设意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如何使预设本身具有其逻辑性与科学性;加之学生有自己的主见,不会一味跟着教师备课设定的思路走。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备课预设的思路,预先考虑学生的思维走向以及学生可能会出现的疑问,用动态的眼光关注动态的课堂,基于学生需求去作引导,让课堂充满思维的灵性,丰富师生共同的课堂。

二、捕捉细节   让课堂充满人生的智慧

教学细节,犹如课堂的精灵,倏忽而至,稍纵即逝,让人始料不及。这就需要教师做个有心人,及时捕捉,小心把握。若能谨慎地、智慧地处理好每一个教学细节,给课堂注入新鲜血液,课堂就能获得源源不断的“生命力”,让学生生成人生的智慧。

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捕捉学生语言中的细节。记得有一次,笔者在引用“感动中国人物张丽莉的事迹”复习“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这一知识点时,对学生说:“如果是你,你是选择舍己为人还是保己为人?”出乎意料,竟有学生说当然要保全自己,而且人数还不在个别……

面对学生意外的回答,怎么办?如果强行让学生接纳舍己为人的价值观,就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思维及其回答中的合理因素,教学就会显得苍白无力。于是,笔者组织学生自主辩论进行因势利导。

学生1:张丽莉老师的舍己为人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所倡导的行为,应该给予崇高的敬意。(教师给予肯定)

学生2:张丽莉老师舍己为人的行为体现了人生的真正价值,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教师再次赞许)

学生3:我不这么认为,因为我首先会考虑到自己的安危。如果连自己都保护不了,还谈什么保护他人呢!(教师:合于常理)

学生4:我认为,危急时刻应该集中心智,努力寻求最佳解决方式,仅仅有舍己为人的精神,有时并不一定效果最好。但是,在当时的危急中,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该毫不犹豫地冲上去保护自己的学生。张丽莉老师以一人安危换来好几位学生的平安,这种精神和行为值得我们充分肯定和大力赞扬。这是张丽莉老师人生价值的体现。(教师:你说得太棒了。全班鼓掌)

……

通过捕捉学生的心灵误区,在课堂上进行“百家争鸣”式的辩论,能让学生充分认识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顺利地完成三维目标的复习。

不仅如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还应该关注捕捉学生生活中的行为细节。例如,平日总能见到这样的场景:学生似乎会无缘无故笑得很开心,有事没事都能高兴得一蹦三尺高,有的还做出一些奇奇怪怪、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动作……其实,这是学生天性的反映,每位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个性化行为,这些行为因受课堂这个特殊场所的约束变得十分细小,需要教师耐心细心地去寻找、发现和捕捉。例如,复习了“权利与义务”这一考点知识后,笔者去某班级催交作业,一位没有完成作业的学生笑嘻嘻地为自己辩解,说自己没有完成作业不犯法,没有影响别人。一旁的社会课代表反驳说:“如果你认为做了要去坐牢的事情才算是违法的话,那么你就大错特错了!你现在‘不认真学习的行为,就已经违反了《义务教育法》中‘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规定。”这一生成,起到了有效的教育作用。

可见,对教学中出现的学生认识误区,教师应具有一种宽容的心怀,挖掘其中的价值,使之成为有积极意义的课堂资源,并进行及时、巧妙、灵活的处理,去唤醒学生真善美的心灵。这既是对教师把握课堂能力的考验,也是教师个体教学风格的外化和升华,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三、寻找细节   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与身心发展实际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也是衡量课改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要让思品课教学更具针对性、有效性,充满生命活力,就应接近学生的真实生活,寻找贴近学生生活的细节,激发学生思考,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例如,教学八年级上思品“我知我师 我爱我师”一课时,笔者在上课前先展示该班级一些师生同乐、关系融洽的生活照,并让学生根据该班几位任课教师的习惯动作、外貌特征进行素描绘画,猜猜教师在进行什么活动,从而把生活细节变成课堂细节,在和谐愉悦的气氛中迅速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这一细节活动不仅增进了学生对教师的了解,而且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通过生活化处理,教学就有了源源不断的素材,有效地发挥其教育的正能量。生活即课堂,强调关注细节,就要关注生活,关注生活中的人,使学生获得与生活经验紧密相连的、鲜活而深刻的认知。

思品教学方法的选择 第6篇

【关键词】“思品”课 教学语言 艺术

初中思“品课”是向学生传授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一门学科。理论性较强,趣味性较少,因此,老师的教学语言要讲究艺术,才能提高课堂效益。

一、准确规范地使用政治专业术语

准确规范地使用专业术语,能使学生较好地把握该学科的基本理论,提高理论素养。如果不能规范准确地使用,将专业术语任意简单化,庸俗化, 学生就学不到真正的知识,甚至对一些政治观点还会产生误解,造成弄巧成拙的不良影响。

专业的表述,不仅要求老师做到,同时也应要求学生做到。如上课回答问题、考试的书面答卷,都应用专业的表述。比如每年中考试卷中的主观题,就必须是专业的表述才不会扣分。课堂提问中,教师不能允许学生用太多的自我语言来回答问题,而要引导学生选择专业术语或直接引用课本的专业句子来回答。但在需要结合具体情况来分析问题时,才可以用自己的普通语言来作答。

要让学生养成用专业性、科学性的语言来回答问题,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而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以身作则,让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最后才能实现这一目的。

二、教师要掌握与本专业有关的新语汇

改革的深入,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信息知识一体化趋势的日趋显著,社会内部的情况逐渐复杂化、多元化,于是就不可避免地涌现出一些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和其他新的学科群,这些学科群的知识是教师从未学过的,是陌生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注重汲取新的知识“营养”因素,确保教师的“思维机器”不断地进行更新,既要“有新米下锅”,又要有“活水来煮饭”。

三、为学生构建提升知识的平台

为了让学生能获得新知识,紧跟时代的步伐前进,我所上“思品”课的班级,便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课前5分钟是给学生自己掌握的。用于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如召开新闻发布会,或对当前国内外的大事进行点评。学生十分珍惜这5分钟的时间,因此,他们精心设置,用心准备,每到这时,他们都能带来新颖的、有价值的、受人关注的时政热点,互相交流、切磋,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这时,教师要站在一定的高度,对学生在分析中所存在的问题指点迷津,提升他们对时政的认识、抨击和分析的能力。

四、 运用逻辑性的语言来阐述政治观点

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思绪不清则语言不明,表达上的不确切和含糊只能说明思想混乱。”因此,“思品”课教师务在阐述政治两点时,语言一定要讲究逻辑,还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清晰的思路,敏锐的目光,随时把握问题的本质,做到破题简洁明快,入题新颖独特,论题精辟深刻,结题画龙点睛、入木三分,联系实际要合情合理,同时还要讲究表达上的启承转合,过渡自然,遵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原则,才能达到层层推进,一浪更比一浪高的教学境界。

五、用生动活泼的语言激发学生思想情感

“思品”课教师的情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教学中要善于化理为情,融情入理,情理交融,理情有度,不要板起脸孔,让学生觉得威严可畏,更应运用具体形象、生动活泼的言词把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理论深入浅出地注入学生的脑海里,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际主义教育,提高思想觉悟,焕发热情斗志,刻苦学习,快乐而健康地成长。

下面谈谈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如何运用艺术性语言的见解和体会:

1.不同的教学内容应采取不同的语速语调

感情的流露或表达在很大程度上与语速有关。所以,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做到声音高低起伏,句子长短结合,字词疏密相间,速度快慢适宜,语调抑扬顿挫,让学生感到声情并茂、错落有致、和谐动听,有一定的节奏感和旋律美。这样,才能使学生精神饱满、兴趣盎然、津津有味地听教师讲解,才能使学生的大脑兴奋中心随着教师的激情语言得到不断的调节、转移、强化,从而集中听课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果教师的教学语言一成不变,表述平铺直叙,情感波澜全无,那么,不难想象,课堂只能是一潭死水,生气毫无,学生就会像只木鸡,呆呆地坐在那里受罪。在这种情境下的师生,虽然是面对面地传授知识,但却如背靠背地对牛弹琴,没有师生的互动关系,也没有教学中的平等对话。那怎么能把“思品”课上好、上活呢?

2.让感情成为师生双边活动的纽带

古人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动于衷而言于表”。这既是古人的经验之谈,也是笔者在教学中的心得体会。 所以,我觉得,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是充满激情、浩浩荡荡、感人腑脏的。只有这样,才能以情感人,以理服人,让感情成为师生双边活动的纽带,成为课堂教学的灵魂,成为打开学生情感匣门的武器,学生才能与教师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

值得一提的是,教学中有时还需要有一定的沉默或停顿,我们不能把这种沉默或停顿看成是传知中的“卡壳”或“短路”,而应看成是教师刻意为学生设置的一种思考情境,也是教师在教学中的一种艺术表现。它不但能对教学产生积极的作用和影响,还能使课堂增添几分幽默的色彩。新课标理念强调“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这就为“思品”课教师开辟了一个广阔的用武之地,也对教师提出严峻的挑战。“思品”课教师要善于巧妙地设置课堂上的“空白点”, 给学生提供对问题进行思考的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让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在这个“空白点”中不断地内化成自己的东西。

3.把语文教学中的修辞搬进“思品”课堂

上一篇:景观演变下一篇:培养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