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投资、进出口

2024-07-11

消费、投资、进出口(精选12篇)

消费、投资、进出口 第1篇

改革开放战略实施30多年来, 我国经济在高储蓄、高投资与高外部需求的带动下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奇迹。同时, 在经济增长的背后, 我国经济内外失衡情形日益严重, 外部失衡主要表现为不断攀升的巨量外汇储备和持续扩大的贸易顺差, 内部失衡表现为经济结构不协调, 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驱动, 资源效率配置低, 收入分配失衡, 居民消费率偏低等。在经济发展处于内外失衡的背景下, 我国经济增长的健康性、稳定性、持续性受到挑战。近年来, 面对国内消费需求失衡的现象, 越来越多的学者对消费率偏低的成因进行研究, 而没有定量分析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到底如何。笔者试图在需求结构失衡的背景下, 从总需求角度, 通过对总需求进行分解, 运用省际面板数据探究居民消费、政府消费、投资、进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进而为促进经济持续增长提供参考建议。

二、文献综述

关于消费、投资、进出口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 国内学者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探讨, 研究结论也不尽相同。韩永文 (2007) 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投资率、消费率及净出口率进行国际比较分析, 认为我国消费率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投资率、净出口率在国际上处于较高水平。李占风 (2009) 等基于1978-2006年的年度数据, 通过建立联立方程模型及脉冲响应函数对我国经济增长中投资、消费及净出口需求的影响进行分析, 认为居民消费、投资和政府消费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同时经济增长也会对居民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产生正向影响。陈元清 (2010) 利用天津1980—2007年的年度统计数据, 对推动天津经济增长的消费、投资和出口的作用进行实证研究。从长期看, 天津消费、投资出口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从短期看, 消费对同期的天津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 投资和出口带动了后一期的经济增长。消费在促进经济增长中发挥主要作用, 其次是投资和出口贸易。潘明清 (2010) 等通过建立结构向量自回归 (SVAR) 模型, 实证比较分析消费、投资和出口需求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动态冲击效应后, 发现消费需求的动态冲击效应最大、出口需求的动态冲击效应较大、投资需求的动态冲击效应最小, 认为我国过去经济增长的“低消费、高投资、高出口”的方式很不合理。李善同 (2012) 等在收集整理1997年、2002年和2007年31各省 (区、市) 的投入产出表基础上, 将各地区竞争性投入产出表拆分为非竞争性投入产出表, 并以此为基础测算消费、投资、国外出口和国内调出“四驾马车”对各地区经济增长的拉大作用。研究表明:国外出口对东部地区经济增长的拉大力最强;投资与国内调出是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我国各地区消费支出拉大力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均比较低。王玉 (2012) 等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对1985-2010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居民消费水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进出口总额进行分析, 考察消费、投资、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研究结果显示投资、消费、进出口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都具有重要的拉大作用, 但是与消费相比, 投资、进出口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是很明显, 得出“消费才是我国经济增长的持久拉动力”的结论。牛金花 (2014) 在VAR的基础上, 通过建立协整方程, 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 对广东省的消费、投资、净出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全面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内需、外需与经济增长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消费、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大于净出口。

三、需求结构失衡状况

(一) 内外需比例失衡

随着改革开放战略的实施, 各级政府十分重视出口和引进外资, 各项优惠政策纷纷出台, 对外贸易迅速增长, 外贸依存度持续攀升, 1997年为34.1%, 2005至2007年三年连续超过60%, 2008年以来受金融危机影响, 有所下降, 2012年为47%。较高的外贸增长速度在拉大国内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 也引发诸多问题, 给国内经济运行带来不确定性。如粗放型外贸增长方式, 造成国内资源过度开发利用、环境污染严重;外贸出口产品结构中加工产品比重大、技术含量低, 经济效益不高;贸易顺差过大导致贸易摩擦增多, 贸易争端频发;外汇储备急剧攀升, 美元持续贬值, 国民财富损失严重。与此同时, 内需的平均增长速度低于外需, 2000至2012年间只有2008、2009和2012年内需增长率超过外需。内需增长的乏力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显示巨大弊端, 面对外需急剧下滑, 政府为保持经济增长率不得不实施“四万亿投资计划”, 埋下通货膨胀、重复建设、结构失衡等隐患。

(二) 进出口结构失衡

近年来, 尽管出口贸易中制成品逐步取代初级产品成为出口结构中的主体, 但是由于目前我国制成品对外贸易以加工贸易方式为主, 受创新能力、技术水平制约, 国内企业出口的制成品主要为劳动密集型产品, 处于跨国企业全球产业链附加值创造能力最低的劳动密集型生产阶段。同时, 我国进口的产品以谷物、燃料、铁矿石等原材料和大型设备等制成品为主, 而发展急需的核心技术和高精尖产品面临封锁, 抑制我国技术进口与技术消化吸收。即目前我国技术进口基本为较为成熟的一般性技术和设备, 核心关键以及前沿的技术贸易面临发达国家的封锁和管制。

(三) 内需中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结构失衡

1997年以来, 居民最终消费占国内总需求的比重递减, 与此相反, 资本形成总额占国内总需求的比重递增。居民最终消费率由1997年的59.62%下降到2012年的49.49%。在居民消费递减、投资增长的情形下, 必然导致投资的低效率及对居民消费的挤占, 不利于调节内需不足现状。尤其是2008年政府高层为应对经济金融危机实施的“四万亿计划”, 虽然起到确保经济增长的作用, 但超额投资导致投资效率不高、基础设施重复建设、资源配置效率扭曲、资本积累挤占消费等现象, 加剧内需中投资和消费结构的失衡。

(四) 消费需求中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失衡

统计资料显示, 1997年以来, 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占消费需求的比重呈反方向变动, 居民消费在消费需求中的占比由1997年的76.69%降低为2012年的72.7%, 政府消费在消费需求中的占比由1997年的23.3%递增为2012年的27.25%。可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 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没有实现同步增长, 居民尚未真正享受经济增长的红利。

四、实证分析

(一) 计量模型构建

西方经济学表明总需求分为投资、消费和净出口。投资需求主要由一定时期全社会的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投资额两部分构成;消费需求分为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 居民消费需求表现为居民的生活消费和生产消费之和, 政府消费是政府部门为全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消费支出;净出口表示一国对外贸易情况。

依据上述分析, 本文利用1997至2012年我国31个省 (市、区) 的面板数据, 设立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实证检验。为探讨居民消费、政府消费、投资、进口和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本文构建的计量模型如下:

Ingdpit=β0+β1Inhouconit+β2govconit+β3Ininvit+β4Inexpit+β5Inimpit+uit

其中, gdpit、houconit、govconit、invit、expit、impit分别为i省份t时刻的地区生产总值、居民消费、政府消费、投资额、进口额和出口额。β0为常数项, uit为误差项。

(二) 数据说明与描述统计

被解释变量地区生产总值gdpit, 选取国家统计局31个省 (市、区) 历年地区生产总值;居民消费houconit, 选取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中历年居民消费额;政府消费govconit, 选择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中历年政府消费额;投资额invit, 选取国家统计局各地区历年资本形成总额;出口额expit和进口额impit, 分别选取wind资讯中各省历年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货物进口总额和出口总额。上述所有变量的统计描述见表1。

(三) 回归结果分析

为全面考察居民消费、政府消费、投资、进口和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本文把全国31省 (市、区) 分为东、中、西部, 运用Stata12.0软件, 选取固定效应模型对各方程进行估计, 估计结果见表2。

注:***、**、*分别表示变量在1%、5%、10%的水平上显著, 括号内的数字为标准差。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11个省 (市、区) ;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8个省份;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2个省 (市、区) 。

各模型的结果均表明, 居民消费、政府消费、投资、出口的系数为正, 且在10%的水平上显著, 进口的统计量不显著, 且东、中、西部模型估计结果表明进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负。

各模型的结果均表明, 居民消费、投资、政府消费、出口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促进作用, 且贡献力逐步降低, 进口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甚至为负。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与消费相比相差甚远, 表明出口对带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有限。

各模型经济结果表明, 居民消费、政府消费的系数为正, 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 政府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居民消费的五分之一, 表明居民消费才是经济增长的源泉。

五、结论和政策建议

(一) 结论

笔者构建一个以地区经济总量为因变量, 以居民消费、政府消费、投资、出口和进口为自变量的面板数据模型, 对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1997年以来的经济增长因素进行分解, 结论如下:1997年以来对我国经济贡献最大的是居民消费, 其次投资、政府消费和出口, 进口统计量不显著, 甚至显示对经济增长起到负向作用;消费对经济增长作用大于投资, 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大于政府消费, 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大于进口, 然而投资消费结构不合理、进出口结构不合理依然存在, 短期内我国还难以扭转该局面。目前的政策仍然有利于投资和出口, 不利于消费, 我国还没有建立起拉动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长期持续增长的体制和机制。

(二) 政策建议

1. 调整宏观经济增长战略。

解决中国的投资依赖问题, 最根本的是国家宏观经济战略的调整。面对国内基础设施建设及高耗能产业的饱和和产能过剩问题, 国家应转变投资策略, 在全面深化改革、深化改革开放的背景下, 政府应加大海外投资, 调整国家投资战略目标, 有效参与国际竞争。通过生产能力转移, 缓解当前的产能过剩问题, 提高国家竞争力及资本利用效率。

2. 提高政府投资效率, 提升经济产出效率。

高效率的经济产出, 是经济长期稳定、持续增长的关键。提高政府投资性投资效率, 强化产业投资积聚及扩散效应, 是提高我国宏观经济效率的主要途径;而较高的产出效率, 是实现经济良性运行、社会稳定发展的前提。产出效率的提高离不开技术进步的贡献, 因此, 政府应加大对科技教育的投入, 提升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减少经济增长对投资的依赖。

3. 确保居民收入和政府收入同步增长。

要解决居民消费与政府消费失衡局面, 必须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占比, 同时缩减储蓄居民收入分配差距, 使城乡居民共同享受经济增长、改革开放的红利。面对近年来, 国富民穷的现实, 应提高初次分配中劳动者要素报酬的占比, 实现劳动者要素报酬与政府收入及经济增长的同步提升。此外, 应积极发展消费信贷, 通过缓解居民流动性约束来实现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 形成持续的国内需求, 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参考文献

[1]韩永文.经济增长要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J].宏观经济研究, 2007 (11) :3-8

[2]李占风, 袁知英.我国消费、投资、净出口与经济增长[J].统计研究, 2009 (2) :39-42

[3]陈元清.经济增长中三大需求作用的实证分析——以天津为例[J].生态经济, 2010 (2) :54-57

[4]潘明清, 张俊英.消费、投资及出口需求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动态冲击效应研究[J].消费经济, 2010 (8) :6-9

[5]李善同, 吴三忙.中国地区经济增长中的“四驾马车”拉大作用测度——基于分省投资产出比的实证分析[J].资源型地区可持续发展与政策国际会议暨国际区域科学学会第三次年会, 2012 (3) :739-752

[6]王玉, 潘海英.消费、投资、进出口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研究[J].2012年基于互联网的商业管理学术会议, 2012 (9) :734-737

我国奢侈品进出口及消费问题 第2篇

提要 目前,我国已成为国际上奢侈品消费的重要市场。与此同时,我国自己的奢侈品行业也已进入品牌初创阶段。但不得不指出除了烟、酒、茶等传统产品有奢侈品牌外,其他产品领域都被外国品牌占据。因此,研究我国奢侈品行业进出口及消费现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奢侈品;进出口;消费;指导意义 中图分类号:F7 文献标识码:A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8),我国的奢侈品市场正在以每年20%~30%的速度增长,增长率稳居全球之首。据世界奢侈品协会统计,2007年我国奢侈品消费人群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3%,规模达到80亿元,占全球市场的份额达到18%,是世界第三大奢侈品消费国,仅次于美国和日本。截至2008年10月,我国奢侈品消费比2007年消费总额递增8%~10%,达到86亿美元。而因为经济危机,日本和北美奢侈品消费额剧降35%。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已成为奢侈品的第二大消费国。在《2010年中国大陆奢侈品消费研究白皮书》中指出,2009年我国包括服装、皮具、珠宝、手表、香水、化妆品在内的奢侈品消费总额为770亿元人民币。我国的奢侈品市场正在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国际奢侈品牌进驻我国市场,必然会推进我国奢侈品消费继续增长。

一、奢侈品的定义

奢侈品在国际上被定义为“一种超出人们生存与发展需要范围的,具有独特、稀缺、珍奇等特点的消费品”,又成为非生活必需品。在经济学上讲,奢侈品指的是价值/品质关系比值最高的产品。从另外一个角度上看,奢侈品又是指无形价值/有形价值关系比值最高的产品。

(一)奢侈品的概念是不断延伸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手表、缝纫机、自行车就是“奢侈品”的代表,此后又渐渐演变成了电视机、冰箱和电话。奢侈品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代表产品,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如今奢侈品的范围更加广泛。

(二)奢侈品的受众是少数人群,即社会的财富精英。奢侈品的这种炫耀性特性决定了消费者的购买心理。在我国的普通工薪阶层中,尤其是年轻女性白领阶层中就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攒上几个月甚至半年的工资就为了买一件如LV、GUCCI等奢侈品的服饰,然后吃泡面、挤公交车,就为了得到心理上的炫耀满足。

(三)奢侈品代表的是一种高品质的生活方式。稀有、限量、珍贵、身份品味的象征。

二、我国奢侈品进出口及消费现状

(一)我国奢侈品进出口及消费现状。据美国媒体报道,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奢侈品贸易也受到很大冲击。有关数据显示,在危机期间,日本和北美的奢侈品消费额下降35%。反观中国市场,不仅没有受到危机影响下降,反而保持22%的高速增长。

在欧美消费者还捂金钱包对抗金融危机的时候,中国的奢侈品消费却进入了黄金时期。Gucci集团行政总裁接受采访时曾说,“2008年仅中国内地富豪,就买了全球四分之一的奢侈品。”

(二)我国奢侈品消费特点

1、我国奢侈品消费者年龄年轻化。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奢侈品的消费者往往更加年轻,他们大多为二十多岁的年轻白领,也包括有钱有闲的“富二代”。据调查研究显示,登喜路dunhill在我国的消费者最低年龄大概为25岁,比其他国家平均低5岁。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由于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高速发展,年轻人创业成功的例子比比皆是,他们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也较高;二是由于消费者的心理因素,我国大多数人都认同“一份价钱一分货”的道理,而奢侈品的定价正适应了我国消费者尤其是年轻消费者的心理,其次就是奢侈品的炫耀性及年轻一代的购买趋同性心理。

2、我国几乎没有自主品牌参与竞争。目前,我国的奢侈品市场几乎都被外国品牌包揽,主要来自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包括水晶、银器、铜器、皮革及传统的护肤品、化妆品和服饰箱包等。比如,瑞士军刀、ZIPPO打火机令许多年轻男士着迷,而施华洛世奇的水晶则为年轻女士的挚爱。再看我国自主奢侈品牌,主要集中在烟、酒、茶等少数传统行业,而且为数不多,也不为大多人所熟悉,与外国奢侈品牌相比无竞争优势。我国的奢侈品消费实际上就是西化,这与我国几乎没有自主品牌有关,也与我国消费者的传统观念和外国奢侈品牌强大的宣传和营销战略有关。

3、境外旅游消费占我国消费者购买奢侈品的比例逐年上升。在传统奢侈品消费中,消费者大多通过市区商业中心或大型购物商场购买。随着国际交流的逐渐增多,我国许多消费者喜欢在香港或是在境外旅游时购买奢侈品。一方面由于我国高关税的原因,奢侈品牌在香港或是国外的售价较国内便宜很多,而且节假日打折的优惠幅度更大,在价格方面吸引了大批境内消费者;另一方面由于大部分奢侈品牌都来自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奢侈品生产地产品的种类、品种更加齐全,很多追求新款和经典款、限量款的消费者不惜出国购物。据法国旅游局统计,中国旅游者在法国的平均消费金额远远超过欧美游客,我国还不乏专门组织去香港和境外购物的旅游团。

4、我国购买者未必是最终消费者。受传统习俗的影响,我国人民有一种“送礼办事”的习惯,很多人购买奢侈品并不是为了自己使用,而是为了送礼,所以,对礼品的品质及包装更加讲究。这时,购买奢侈品更加注重的就是其品牌知名度,最好是世界级品牌,众所周知,才能恰到好处地起到“送礼”的作用。

三、从我国奢侈品消费市场状况看我国自主奢侈品牌的发展

其实,我国并不缺少自主奢侈产品,比如高档的红木家具,还有那些在我国历史上专供皇家的贡品,但由于我国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的经济落后、收入水平偏低,缺乏品牌经营战略,奢侈品并没有得到适当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由于缺乏“走出去”的战略和品牌宣传手段,使得我国自主的奢侈品不被国际熟悉和认可。如今,我国奢侈品市场快速发展,这对我国自主奢侈品牌来讲既是一个挑战,又迎来了发展机遇。

(一)扩大奢侈品牌产品范围,突破传统产业限制。我国奢侈品购买的主力军是年轻一代,年龄大概在30岁左右,而我国奢侈品传统产业主要集中在烟酒茶行业,并非年轻一代喜爱的购物产品。所以,为了创立具有广大消费人群的自主奢侈品牌,必须从消费量大的产品入手,主要包括服饰、鞋包、化妆品、首饰等产业。

目前,世界上知名的奢侈品牌主要源于欧美,包含了深厚的民族文化,这不是我国短时期内能够学得到的。我国自主的奢侈品牌必须包含我国特有的民族文化,这样才能形成其区别于其他产品的特色,在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

(二)对奢侈品应实行少量且差异化生产。追求奢侈品牌的年轻人大多追求个性,不喜欢大众化的产品。对奢侈品厂家来讲,设计出的任何一款产品都不应该进行大规模的生产,规模经济效益并不属于奢侈品牌追求的。即使一款产品非常受消费者的喜爱和追捧,也绝对不能因为贪图一时的经济效益而大批量生产,这样就丧失了奢侈品存在的意义。大部分奢侈品消费者看重的并不单纯是奢侈品所代表的品质,而是奢侈品代表的独一无二性,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如果一款奢侈产品做到了大多数人群都能够消费的话,那就不能称之为奢侈品了。

(三)注重包装及宣传战略。对于奢侈品牌来讲,要更加注重其包装及宣传。要注意的是,奢侈品并不是为大多数消费者生产的,而是以少数消费者为目标群体的,这就要求其包装要有个性,看起来就必须具有品质,而且很多中国人购买有一部分是为了“送礼”的,包装必须满足购买者及最终消费者的“面子”。

在奢侈品的定价,也要采取高端定价的方式,这样才能符合奢侈品的身份。奢侈品代表了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希望一款奢侈品就能烘托出其经济地位,进而代表其生活品质。一款为消费者所挚爱的奢侈品不会因为降价而给厂家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反而会由于高价及一物难求而更加抬高其身价,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购买。比如说LV这样的世界级奢侈品牌,价格并未因经济危机而下降,反而愈加上升,但这样不但没有影响其销量和效益,反而更加显示出了消费者的经济实力,达到了心理上的满足。而派克钢笔这样一个曾经的奢侈品牌,却因为连续降价,适应了大众消费而导致被挤出了奢侈品行列。可以看出,奢侈品定价的方面并不能遵循传统的“低价带动大量消费”的观念。

就奢侈品宣传方面,一定要注意其宣传渠道的选择,不能是中低端的渠道,应该多在高档杂志、高端消费人群经常出现的场所进行宣传。

四、发展我国自主奢侈品牌对拉动我国经济具有重大意义

(一)奢侈品调节收入差距。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差距越来越大,贫富差距日益悬殊,迫切需要政府调节来改变这种状况。奢侈品一般价格较高,主要为富人所喜爱消费,如果对奢侈品征收较高的税费,一方面能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另一方面对调节贫富差距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所以,我国政府希望通过对奢侈品征收较高的税费来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并且希望能通过这项措施间接调节收入分配,缩小日益严重的贫富差距问题。

(二)奢侈品产业的发展创造就业和财富。消费者购买奢侈品并不仅仅是追求其品质和功能,更主要是因为奢侈品代表了其身份地位,这就形成了奢侈品的一个特性,能够引发人们额外的需求和购买欲望。由于奢侈品消费市场和生产市场的不断发展,并且大多数奢侈品完全由手工打制而成,这就为生产地带来了很多就业机会。很多奢侈品公司都是大型跨国公司,在世界各地拥有生产基地和销售公司。如果没有这些奢侈品,就没有这些奢侈品公司,那么将有更多的人失业。正是由于奢侈品行业的存在和发展,才使更多的人获得了就业机会,增加了社会财富。

(三)奢侈品产业的发展刺激消费。当前,我国经济的突出问题就是结构性生产过剩,有效需求不足,而我国奢侈品消费市场的不断发展,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我国的消费。所以,奢侈品产业的发展刺激了消费、创造了就业机会,也促进了财富的积累。

进出口税费还要卡消费多久 第3篇

中国,工资5000元,吃一次肯德基30元,下馆子最少100元,买条Levis牛仔裤400元,买辆车最少30000元——夏利……

美国,工资5000美元,吃一次肯德基4美元,下馆子40美元,买条Levis牛仔裤20美元,买辆车最多30000美元——宝马……

中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国民收入与物价倒挂,以致于很多中国人不在国内买东西,而是选择海外消费。

据悉,2009年,中国1600亿元的奢侈品消费中,有800亿元流向海外市场。造成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是中国商品中所含的税比任何一个发达国家都高,特别是进口关税。另外,中国人“爱面子”的消费文化,也成为了高物价的推手。

高档消费品之望洋兴叹

无论是中国制造的外国品牌,还是直接进口的海外商品,甚至中国本土自产的一些商品,在高通胀的当下,其价格之高让人觉得无法理解与接受。

经常出国旅游的王欢对本土品牌价格之高更是深有感触,尤其是中高档商品。Coach(蔻驰)在美国只能算是二线品牌,但在中国,只要与欧美沾边儿的品牌,消费者就会视同“高档”与“奢侈”。而衡量的标准又很简单——价格高,且几乎从不打折。

“我现在很少在国内买东西,我要买一个爱马仕的包,就直接到香港的门店订货,大概有九折的优惠,再加上汇率差,相当于在九折的基础上又打了八折,这样一来,价钱就比国内便宜很多。”

而王欢的朋友季兰刚刚结束台湾之行,回大陆之前特意买了一款佳能的单反相机。“在台湾,这台相机售价大概在5000人民币左右,而大陆同款机型大概要卖到7000~8000元。” 除了电子产品,台湾的化妆品也普遍比大陆便宜20%左右。

中国商品在流通环节需要缴纳的税种包括产品税、消费税、增值税和营业税,等等。而为了扩大出口贸易,提升中国商品的国际竞争力,中国政府于1994年施行了税制改革,对出口商品实行零税收政策,退税率为17%和13%。

相比之下,同样的商品销往国内,则享受不到这17%的税收优惠,再加运输、销售等诸多环节的间接税收及运营费用,致使这些“中国制造”品牌反而比国外卖得贵。

另一个问题是,非中国制造的海外品牌在国内外的价格也相差悬殊。同一款美制风衣,在美国机场的售价不到北京商场的五分之二。经济学家左小蕾曾说,如果产品来自国外,在WTO框架下,即使是制裁性关税,也绝对不可能出现超过一倍的差价。

2009年,中国奢侈品消费达1600亿元,其中800亿流向海外市场。据统计,服装、手表、箱包、酒、电子产品等5类产品所涉及的20种高档消费品,国内售价比香港高45%,比美国高51%,比法国高72%。大量购买资金流向海外市场。

而围绕进口商品价格奇高争论最多的,是高档商品的进口关税。2011年7月1日,财政部对包括新能源、原材料为主的33个税目商品的进口关税税率进行下调。不少专家分析称,此次税率下调对于抑制物价上涨能够起到积极作用。

但在下调的商品目录中,除了非彩妆、香水类的护肤护发商品外,人们并没有看到高档消费品。其中,对于大排量汽车、白酒、游艇、高尔夫、高档手表等象征“高消费”的商品,还实行了补收和增收消费税的政策,其目的就是为了抑制和调节国内目前过热的奢侈品消费。

进口关税 降与不降争论几时休

我国海外中高档商品进口关税一般在15%~25%之间,有的奢侈品进口关税则高达50%,此外,这些商品还要缴纳海关检测费、进店检测费、增值税等。有专家预计,未来,中国将赶超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奢侈品消费大国。但目前看,国内消费者在奢侈品消费上,至少一半发生在海外。

零点研究咨询董事长袁岳认为,太高的奢侈品关税,将导致国内购买力外流。中国目前的问题是内需对GDP的贡献太少,尤其是高端内需基本上是在国外实现。大众消费品尽管消费群体庞大,但其收益附加值较低;而发展高端商品,尤其是奢侈品,其附加值非常高。但发展高端商品市场的前提是低税,甚至是税收鼓励政策,这样才能使高端市场得到发展,中国才能积累财富,而不是只赚辛苦钱。

与袁岳的立场不同,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则认为,对进口奢侈品征消费税,就是对富人征税,有利于社会公平。扩大内需指的是国内产品,而不是进口产品。如果扩大对进口产品的消费需求,那将损害国内企业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使国内企业发展受到不利影响,将对中国经济造成严重后果。

进口关税一旦下调,是否意味着海外高端商品价格的回落呢?

上海交通大学海外教育学院税务教研组组长汪蔚青认为,很多国外商品在本国并不缴纳消费税,但在进入中国时,部分商品就需要缴纳消费税。因此,在消费税征收方面,中国对国内外商品是一视同仁的。而增值税在中国税收比例中非常大,因此,下调关税可使部分海外商品降价。

而左小蕾认为,国内奢侈品价格过高并不完全是税收所致,还有很多其他原因。比如高额代理费、租金、国际运输、保险成本等。如果不能解决这些价格因素,仅靠降低奢侈品关税税率,未必能改变国内奢侈品消费方式,增加国内消费的目的也可能不会明显。

无故涨价之营销乱象

6月底,商务部向外界透露,对进口中高档商品可能降低进口关税。此消息带给人们乐观的猜想,也许预示着部分中高档商品价格下调。然而,时日随流水,7月中旬,各大奢侈品品牌却开始纷纷涨价,打破了人们对于奢侈品降价的期许。

据媒体报道,奢侈品牌正在用涨价的方式应对进口关税下调可能带来的价格下降,以保证其高端身份。某奢侈品运营资深人士透露,顾客消费大多跟涨不跟跌,奢侈品牌每次放出涨价风声,其实都是在促进销售。不断涨价是奢侈品牌屡试不爽的营销手段。

而代表普通消费者的王欢则认为,国内中高端商品价格是与品牌影响力挂钩的。“国外的品牌可能更加注重质量和品牌形象,购买这些商品是一种生活品质的象征,所以,价格的高低可能不光由成本或关税决定,还隐含着很多其他原因。”

此外,国内的消费文化也是推高海外商品价格的因素。

著名财经评论员何刚认为,从经济理论和实际调查的结果来看,有能力购买高档商品的人群,对于价格的涨幅并不敏感。一块手表的售价前后相差一两万元,并不会影响高端消费人群的购买行为。

经济学者聂辉华举例说:“2010年,LV在全球市场的销量都在萎缩,但在中国市场却实现了翻倍增长。”最令聂辉华感到不解的是,在国内,一个普通白领,可能会几个月省吃俭用,就为买一个LV包。这种逐渐在民间盛行的消费文化无疑是畸形的、不合时宜的。

消费、投资、进出口 第4篇

关键词:投资,出口,消费需求

一、投资与出口长期拉动我国的经济增长

建国后, 我国受西方早期工业化增长模式 (即波特所称的投资驱动阶段) 和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路线影响, 大力发展重工业。重工业为资本密集型产业, 因此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特别是重化工业的投资, 重积累重储蓄而轻消费。改革开放后, 虽然进行调整经济结构和改善增长方式的探索, 但传统工业化道路的体制基础没有消除, 那种依靠高投资、高消耗维持高增长的做法就很容易自动死灰复燃。尤其进入2000年以来, 投资率更是连年攀升, 出口贸易迅速扩大, 相比较, 消费率则是严重偏低。由于经济增长都有周期性, 我国最近一次的经济增长周期是从2003年开始的, 从2003年, 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GDP增长速度分别为10.0%, 10.1%, 10.4%, 11.6%, 13.0%, 五年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率。由于自然灾害和金融危机的影响, 2008年的GDP增长下降了4个百分点, 初步核算是9%。2009年在国家一系列政策刺激下, 经济增长保八已经没有悬念。那么这么高的增长率是怎么来的呢?从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出口”看, 投资与出口作了绝对贡献, 消费占经济总量的份额却逐年下降。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核算, 2003年到2007年, 中国的投资率从42.3%上升到52.4%, 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为49.36%;而消费率平均为36%, 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平均为37%。

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司长彭志龙表示中国居民消费率不仅低于发达国家, 也低于发展中国家 (2008年美国居民消费率为70.1%, 印度为54.7%) 。我国2008年居民消费率35.3%, 而投资率达到了57.3%, 投资与消费结构愈加扭曲。统计数字显示, 2000年至2008年, 我国投资增长17.9%, 净出口增长34.7%, 分别比消费增速快7.2个和24个百分点。2009年经济增长更是依靠投资的拉动, 尤其是政府投资。虽然在国家鼓励消费政策的引导下, 消费平稳增长, 但前三季度, 经济增长90%以上仍然是靠投资拉动, 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在前三季度7.7%的经济增速中, 投资对GDP的贡献占7.3个百分点, 消费贡献4个百分点, 而净出口是拉低3.6个百分点。目前来看依靠外需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短期内雄风难再, 本来在国际经济形势好的时候, 通过出口掩盖了消费和投资严重不平衡的矛盾, 部分化解了产能过剩发生经济危机的可能性。那么外需疲软时, 仅仅靠投资拉动而居民消费需求不能扩大与之平衡, 则会产生生产过剩的危机, 国民经济不能很好地运行。所以扩大投资在2009年特殊的情况下, 可以作为应对经济下滑的应急手段, 而最终需要向消费拉动经济转换。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说“虽然扩大投资对拉动经济增长见效快, 启动也较容易, 但很容易产生大量生产能力, 如果终端消费能力得不到扩大, 未来必然存在产能过剩风险。从拉动经济增长角度看, 虽然消费启动慢, 但一旦启动, 其对经济增长有持续稳定的支撑作用。”但是, 中国的内需主要是居民的消费需求屡拉不动。

二、抑制居民消费需求的原因分析

第一, 在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机制中, 财富分配向政府倾斜, 公众收入较低, 国富民穷。决定消费的直接因素就是收入, 从根源上来讲, 抑制居民消费需求的最根本原因在于民众收入没有与经济保持同步增长, 收入增长缓慢限制了消费。国家发改委公布的《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年度报告 (2006) 》指出:从资金流量核算结果来看, 20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国民收入分配出现了向政府和企业倾斜的现象, 政府和企业可支配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不断上升, 而居民可支配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持续下降。近些年中国政府财政收入的高速增长所导致的一个结果是, 在中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 劳动者报酬占比已由2000年的51.4%降低为2007年的39.7%, 7年中下降了11.7个百分点。在政府财政收入超高速增长、企业利润率也有所攀高的同时, 国民收入分配中劳动收入份额不断下降, 结果自然是“国富民穷”。这是近些年中国最终消费率不断下降的最根本原因。

第二, 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尽管改革开放以来从总体上来说各阶层和各地区居民的收入都增加了, 但是由于我们现存的体制和制度原因, 一些人在近些年的市场化过程中积累社会财富极其迅速, 而大多数民众的收入增加速度相对而言比较缓慢, 这就导致自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的社会收入分配和社会财富占有中的差距不断拉大, 20%的人拥有80%的储蓄, 高收入阶层虽然收入增长迅速, 有效消费需求随收入增长不断得到满足, 但由于其消费倾向不高,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 对消费增长的拉动力不足;另一方面, 低收入阶层收入增长慢, 消费能力不足, 消费需求又得不到释放, 致使整体国民的平均消费倾向无法得到有效提高。

第三, 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 公共产品的市场化倾向蚕食了民众的消费能力。社会保障健全的国家, 民众对未来不确定性预期的担忧小, 后顾之忧小, 自然也敢于消费。反之, 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的国家, 民众对未来担忧大, 他们会不由自主地养成储蓄的习惯, 不敢轻易去消费。我国由于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 民众需要承担医疗、教育、养老支出, 并受到高房价的困扰, 这些负担蚕食了民众的消费能力。

2007年5月28日,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了2007年《社会保障绿皮书》。绿皮书指出, 1990~2004年, 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510.2元增加到9421.6元, 增加5.24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686.3元增加到4039.6元, 增加4.89倍。但同时, 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分别增加了19.57倍和5.86倍, 居民卫生支出的增速远超出其收入增长速度。尤其需要强调的是, 房价的过快增长是制约内需启动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由于房价持续快速上涨, 偏离民众的实际购买力越来越远。在许多城市, 购买一套房, 相当于消耗掉一个中等收入家庭一辈子的收入。至于按揭买房者, 在长达10年、20年、3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 背负着沉重的还贷压力, 高房价透支了他们未来几十年的消费能力。当开发商等少数既得利益集团获取巨额财富的时候, 牺牲掉的是民生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动力—内需。

所以收入增速远低于居民支出增速, 加上社会保障体制的不健全, 使我国居民生活压力较重、对未来不确定性预期的担忧加大, 严重抑制消费需求的释放, 导致内需屡拉不动, 从而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致命缺陷。

第四, 行政管理支出增长过快, 挤压了公共产品领域的财政投入。财政部官方网站一篇研究指出:如果以行政管理成本支出情况分析, 行政支出成本确实存在着不断膨胀的事实, 公共财政支出的有效性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这种膨胀基本体现在:一方面行政管理费用的绝对支出从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的52.9亿元, 增加到2003年的4691.26亿元, 增长了88倍, 同期的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分别增长19.18倍、21.97倍, 政府成本支出增长的倍数分别高出同期财政收入与总支出增长的68.82倍和66.03倍;另一方面, 在国际上比较, 中国的行政管理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要比发达国家高出很多。以2003年为例, 中国的行政管理财政支出已上升到19.03%, 远远高于日本的2.38%、英国的4.19%、韩国的5.06%、法国的6.5%、美国的9.9%。由于政府的财政收入和支出是一定的, 如果在行政管理支出方面过多, 自然在其他方面的支出就会减少, 这就挤压了公共产品领域的财政投入。本该由政府负担的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 就只能由居民自己承担, 造成居民消费需求屡拉不动。

三、启动消费需求, 为经济发展提供稳定动力

第一, 增加民众的可支配收入。

经济学家魏杰在网易财经《百名经济学家会诊中国经济》访谈时提出, “如果说改革30年是解决国富问题, 那么后30年则要解决民富问题。”刺激消费需求, 扩大内需关键是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最终实现民众有钱可花的目标。2009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在2009年工作部署时讲“扩大消费尤其是居民消费。继续调整收入分配格局, 提高劳动报酬占国民收入的比重, 增加政府支出用于改善民生、扩大消费的比重, 增加对城镇低收入群众和农民的补贴。”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提高劳动报酬占国民收入的比重, 二是调整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

第二, 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

只有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 才能真正消除人们的后顾之忧。而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 包含着两个重要的内容:一是必须加大财政在社会保障领域的投入。据经济学家陈志武介绍, 美国政府财政开支的73%用于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公共产品, 行政开支只占10%, 而中国政府开支只有25.5%用于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文教和科研事业。国家把财政收入用在社会保障上, 才真正称得上是取之于民而用之于民。二是确保公众分享公共产品的公平性。有限的公共产品在分享方面的不平等, 是造成相关公共产品供应结构性严重不足的另一个原因。以医疗为例, 据卫生部原副部长殷大奎透露, 中国政府投入的医疗费用中, 80%是为850万以党政干部为主的群体服务的。所以要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确保公众分享公共产品的公平性是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

第三, 削减政府的行政管理支出, 为社会保障节约出更多的资金。

200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控制人员规模, 做到精兵简政;节约行政开支, 做到廉洁奉公。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 做到行政权力运行到哪里, 监督就落实到哪里, 财政资金运用到哪里, 审计就跟进到哪里。”2009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再次提出要进一步推动政府职能转变, 建设服务型政府, 大力推进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主线的政府转型。从这些可以看出政府改革的决心, 但要明确的是, 这些提议要落实到实处, 真正做到削减行政管理支出, 为社会保障节约更多资金, 还需要相关改革的推进和制度的配套以及执行机制的完善。

参考文献

[1]吴敬琏.破解增长模式新课题[N].文汇报, 2005-3-9.

[2]时寒冰.中国怎么办——当次贷危机改变世界[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

消费、投资、进出口 第5篇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生产企业出口外购视同自产应税消费品消费税退税问题的批复

(国税函[2010]91号)

安徽省国家税务局:?

你局《关于生产企业出口外购视同自产应税消费品消费税退税问题的请示》(皖国税发[2010]11号)收悉。经研究,批复如下:

同意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收购成员企业汽车出口缴纳的消费税,比照《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列名生产企业出口外购产品试行免、抵、退税办法的通知》(财税[2004]125号)的有关规定,办理消费税退税手续。

国家税务总局

二○一○年三月五日

抄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

对外工程承包带动出口和投资 第6篇

延续高速增长势头。自2000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进入高速增长期,2008年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达到566亿美元,同比增长39.4%;新签合同额1046亿美元,同比增长34.8%。2009年1~5月,完成营业额248亿美元,同比增长48.3‰新签合同额535亿美元,同比增长43.8%。

大型项目形成支撑。2009年前5个月,我国对外承包工程新签5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179个,比2008年同期增加了53个,上亿美元的项目94个,10亿美元以上的特大项目4个。

中东和印度成为引人注目的市场。亚非市场仍是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的主阵地,2005年前5个月实现营业额215亿美元,新签合同额478亿美元,占全球业务的份额已接近90%。伊朗、印度和沙特分别以超过80亿、40亿和25亿美元的规模,位列新签合同额的前3位。

石油化工领域新签合同规模显著增长。从行业分布看,房屋建设(23.7%)、电子通讯(16.1%)、交通运输建设(15.2%)和电力工业(14.9%)领域项目的营业额分别位列前4位。合同额方面,由于伊朗一个特大型炼油项目的支持,石油化工类项目异军突起,以20.71%的比重处于领先位置,较2008年比重明显上升。

受直接冲击较小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下,对外承包工程业务依然增势不减。

从市场需求角度看,我国承包工程企业的主要市场为亚洲和非洲的发展中国家,受到金融危机的直接冲击较小,且这些地区处于经济快速增长或亟待发展的时期,对交通、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呈现刚性需求;特别是不少国家出台了以公共设施建设为主的经济刺激计划,规划和上马了一批项目,这些都保证了中国企业的项目规模;中东、非洲等资源型国家,或是拥有雄厚的石油资金储备,或是以金属、油气资源作为支付手段,保证了工程建设所需的资金,从而支撑了中国工程企业的营业收入;中国企业在工程成本方面具有国际竞争力,部分国家的建设资金出现短缺,会考虑压缩投资规模,选择质优价廉的承包商,这给中国企业带来更多机会。

从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自身条件看,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工程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已经得到大幅提升。2008年,51家中国企业进入ENR“全球最大225家国际承包商”,5家中国工程企业进入“财富500强”,中国企业保持成本优势的同时,加大了技术投入和研发、积极整合EPC项目运作能力、探索BOT等高端项目模式,已经成长为国际承包工程领域的生力军。因此,才能抓住市场发展机会,实现业务的增长。

从业务发展的国内政策环境看,在国家“走出去”战略的指引下,对外承包工程行业的管理和支持体系日益健全。2008年9月,《对外承包工程管理条例》的出台,使该项业务的发展更加有法可依;一系列财政补贴、优惠贷款等政策措施为企业的业务开拓提供支持。

当前,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面临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形势。汇兑损失扩大、融资困难加剧、市场风险增加。然而,原材料价格下跌、竞争对手实力下降、国际资产价值低估等因素也给我国企业扩大市场份额、开拓业务新领域提供了机会。我们认为,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的增长趋势仍将持续,并将会带动设备、原材料、劳务的出口,促进国内建筑、制造、运输、金融等相关行业的发展。

劳务纠纷多发

目前,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对外劳务合作的影响逐步显现。2008年12月~2009年5月,单月新签合同额持续了比上年同期下降的态势,平均降幅10%左右。金融危机导致境外雇主经营困难,关厂、转产以及拖欠劳务人员工资等现象多发,劳务纠纷和突发事件增多;境外雇主需求大幅减少,部分合作项目被推迟,有些甚至取消了已签约劳务人员的出境计划;经济不景气和当地货币贬值,导致劳务人员实际收入大幅下降,比如我国派往韩国的劳务人员的实际收入就减少了50%。

随着世界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的进一步蔓延,对我国对外劳务合作的不利影响在2009年下半年可能会进一步显现,在未来的1~2年也将随同世界经济面临严峻的考验。

对于当前大家比较关注的外派劳务纠纷,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派企业经营不规范的问题,也有劳务人员不遵守当地法律和合同的问题,有时境外雇主不按合同履约也是发生劳务纠纷的重要原因。除此之外,一些无资质中介和个人擅自组织外派劳务人员,也极容易引起劳务纠纷发生。劳务人员出境务工需谨慎,一定要注意辨别,选择信用好、有商务部经营权的公司出国务工,提高自我维权意识。

目前商务部正在抓紧推进对外劳务合作立法工作,《对外劳务合作管理条例》正在商务部网站征求意见,将进一步完善境外劳务纠纷处理机制,发生纠纷后能够做到快速反应、迅速处理,保护好外派劳务人员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目前承包商会也正在开展企业信用建设工作。

海外投资创新举

《对外投资统计公报》显示,2008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55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94%;其中,非金融部门对外直接投资407亿美元。2009年,我国企业海外投资的最新数据尚未披露,从第一季度的数字看,较上年同期相比下降幅度较大,主要是2008年同期的数字中包括中铝100多亿美元的收购合同。

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开展海外投资活动“走出去”的创新举措,是对外承包工程行业实现产业升级的有效途径,有利于提升中国企业的国际资本运作能力和竞争优势。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的海外投资活动是与工程承包紧密结合的,主要方式有:以BOT、PPP等模式参与水电资源开发和市政设施的投资运营,以工程承包项目为先导进而投资矿山资源、建材、农牧和商业物流等相关产业领域,以及以收购或合资的方式参股设计院所、工程企业等。投资的地区以东南亚、非洲等企业熟悉的传统市场为主。

消费、投资、进出口 第7篇

自2007年下半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以来, 各国经济疲软, 企业大量裁员, 甚至倒闭;消费者信心受挫, 消费减少;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国际贸易额大幅下降。中国外贸出口额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大幅下降, 出口企业被迫转为内销;房地产不景气, 投资下降;内需持续低迷, 经济出现下行倾向。对此中央以振兴经济、拉动内需、实现经济平稳增长为目的的“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应运而生。

对于山东这个经济总量排名全国第二的消费大省、贸易大省、经济大省来说, 只有充分认清自己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的源泉, 才能积极的、正确的、有效的配合中央所提出的政策, 实现经济的平稳增长。

国内一些学者对山东省的投资、消费和出口进行了研究。张东光、张淑琴 (2008) 认为, 山东省投资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并不存在很好的相关关系。引起山东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投资增长率。投资率的不断上升同最终消费率的下降程度几乎是一致的, 只是变动方向相反。魏晓琴、刘萍 (2009) 认为, 投资波动是促成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实际GDP波动并不是引起本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波动的原因。付忠亮 (2005) 认为, 山东省最终消费率偏低、贡献率低是因为居民消费倾向下降、居民支出结构变化抑制了消费需求的扩大。张东光、杨杰 (2008) 认为, 山东省投资主导的经济增长方式在投资快速扩大的同时, 必然导致消费增长的相对缓慢。

大多数学者将山东GDP与投资、消费和出口之中的一个因素进行了研究, 得出了GDP与该因素的关系。但投资、消费和出口这三个因素的拉动效应及其差别也是很值得研究的。

二、山东省GDP、投资、消费和出口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 山东省的经济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6年经济总量超越江苏跻身全国第二, 仅次于广东。GDP从1984年的581.56亿元上升到2007年的25 965.91亿元, 年均增长41.21% (见图1) 。

数据来源:山东国际商务网。

投资是拉动山东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从1984年的140.15亿元上升到2007年的12 537.02亿元, 年均增长86.83%。投资对GDP的贡献率一直都在较高的水平上 (见表1) 。近年来, 山东投资呈现出区域投资协调发展, 西部地区投资提速;民间投资快速增长, 成为拉动投资增长的主动力等特点[1]。

山东投资结构呈现以工业部门为主导的非均衡型特征。进入21世纪, 这种投资结构特征进一步强化。2000年以来, 第二产业的投资比重持续上升, 2000年的比重为46.37%, 2007年达到59.74%;而第一产业的比重增长缓慢, 由2000年的0.61%上升到2007年2.41%;第三产业的投资比重不升反降, 2000年的比重达到53.02%, 2007年下降到37.85%。

单位 (%)

山东消费从1984年的189.08亿元上升到2007年的8 438.79亿元, 年均增长37.15%。山东省人均消费水平呈逐年上升之势, 政府消费增幅大, 对经济增长贡献提高[2]。但是人均消费水平增速均小于GDP增速 (见表2) 。原因在于山东居民收入偏低, 影响即期消费的实现。2008年山东省城镇居民收入和农村居民收入分别是16 305元和5 641元, 均居于全国第八位, 城镇居民收入比广东省和江苏省分别低3 428元和2 375元;农村居民收入比广东省和江苏省低759元和1 716元。决定居民购买力增长的收入增幅——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快于农村居民总收入增幅, 但两者均小于GDP增幅;城乡收入差距加大, 从2000年的1.68∶1上升到2007年的1.99∶1, 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消费规模的扩大。

单位 (%)

山东省出口从1984年的207 786万美元上升到2007年的7 524 374万美元, 年均增长115.6%。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美国、欧盟、日本和韩国。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是山东省主要的出口贸易方式。外资在出口中占据一半[3]。

长期以来, 山东依靠在其劳动力和自然资源方面的优势出口相关的产品。近年来, 在国内储蓄和外资流入以较快速度增长的背景下, 立足于需求弹性较低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的出口, 实施产品多元化战略, 发展需求弹性较高的资本密集型产品。资本密集型产业的比较劣势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机电产品出口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分别由2000年的0.202和0.042上升到2007年的0.369和0.113。

山东出口实施的产品多元化战略取得了成效。在当前爆发金融危机、出口形势急剧恶化之时分散了风险, 降低了出口的损失, 山东出口保持了一定的平稳增长 (见图2) 。

山东省“三驾马车”中出口上升速度最快, 其次是投资, 消费上升最慢。尽管出口上升速度很快, 但是其基数较小, 所以在GDP构成中出口所起的作用有限。

三、山东省投资、消费、出口与GDP关系的计量分析

(一) 数据的选取

选取山东省1986—2007年的GDP、投资、消费、出口、中间汇率和物价指数的数据, 其中物价指数是以1978年为基期P=100计算的, 投资是以固定资产的投资计算的。将各变量的原始数据除以物价指数来剔除物价因素, 其中出口额还要乘以当年汇率的中间价。设GDP=Y, 投资=X1, 消费=X2, 出口=X3。各个变量的原始数据均是来源于山东省统计信息网。

(二) 计量结果及分析

1. 单位根检验。

非平稳的时间序列数据很可能出现“虚假回归”现象, 所以首先将计算得出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将四个变量的数据输入EVIEW软件检验其平稳性, 四个变量的二阶差分在5%的置信度水平下都平稳 (见表3) 。所以上述变量是同阶单整, 即I (2) , 满足协整检验的条件。

2. 协整检验。

虽然各个变量经过有限次差分可以变成平稳序列, 但用其差分形式建立的回归模型所表示的经济意义不明确。因为它们所反映的是变量和变化量之间的关系, 而不是原变量之间的关系。协整关系模型可以很好的解决非平稳序列的这个问题, 即若干个非平稳序列经过线性组合之后可以变为平稳序列, 从而避免了“伪回归”现象。它要求各个变量必须是同阶单整的。运用“EG两步法”首先对Y、X1、X2、X3进行协整检验, 然后对其残差进行平稳性检验 (见表4) , 残差在5%的置信度水平下是平稳的, 所以Y、X1、X2、X3存在协整关系。它们的长期趋势是:

Y=2.4768+0.4279*X1+1.3220*X2+2.0980*X3

3.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协整关系的存在只是表明GDP与投资、消费和出口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但是没有说明因果关系的方向。选择适当的滞后期分别对GDP、投资、消费和出口的二阶差分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山东省GDP与投资和消费都是双向的关系;GDP与出口之间是单向关系——出口能带动GDP增长, 但GDP的增长不能拉动出口变量ADF检验1%临界值残差-2.426931-2.6889的增长 (见表5) 。

4. 误差修正模型。

长期趋势只能说明它们保持长期稳定均衡的数量关系。但是当受到外部冲击的时候它们可能会暂5%临界值10%临界值结论-1.9592-1.6246平稳时偏离均衡水平。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得到调整。所以, 建立误差修正模型进行分析, 它们的均衡偏差调整机制是:

D (Y) =0.3642*D (X1) +1.8670*D (X2) +1.3561*D (X3) -0.3872*E (-1)

从长期趋势可以看出, 山东GDP增长主要是靠投资拉动的, 其次是消费, 最后是出口。投资所占的比重非常大, 根据西方经济学的边际效应递减规律, 投资对GDP的拉动效应要小于消费、出口的拉动效应。投资每增加1亿元只能拉动GDP增加0.4279亿元, 但消费每增加1亿元可以拉动GDP增加1.3220亿元, 而出口每增加1亿元可以拉动GDP增加2.0979亿元。

山东省长期和短期情况有很大不同。长期来看, 山东省应该大力发展出口, 带动GDP的上升;短期来看应该把振兴消费放在首位。投资依然是短期GDP增长的主要因素, 出口是次要因素, 消费起最小作用。山东的经济发展很多都是在注重生产能力和规模的扩大, 对于人民生活水平的上升作用十分有限。当受到外部冲击、经济偏离正常运行之后经济的调整速度是0.3872。因为山东GDP增长很大程度上都是通过自身投资增加拉动的, 即使是受到外部冲击, 冲击的影响十分有限, 所以调整速度相对较快。

四、促进山东省GDP平稳健康发展对策

1.对投资规模和结构适当调整, 提高投资效率。山东的投资数量过大, 投资结构重第二产业, 轻第一、第三产业, 严重影响了投资的质量。投资在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对消费有一定的挤出作用——居民将大多数的收入用于储蓄进而转化为投资, 消费就必然下降。随着投资数量的上升投资的宏观效率不高且呈下降趋势, 单位GDP增加所需要的投资额越来越大。

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 不能将投资当成拉动经济增长的唯一因素。投资只能作为实现经济发展的一个手段, 一方面当消费太大时进行投资鼓励人们储蓄减少消费, 另一方面扩大生产规模满足人们的需求。对投资规模和结构要适当调整, 提高投资的边际效率, 不断提高居民的消水平, 这样才能更有利于经济的更好增长和稳定[4]。

2.提高居民收入, 刺激消费。要正确认识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居民收入偏低导致消费不振, 进而消费对GDP的拉动作用有限。收入提高必然会扩大消费需求。要调整分配政策, 增加劳动者收入, 改变职工收入偏低的状况。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5]。

从短期来看, 应该努力提高消费水平。短期内消费水平的提高对GDP的拉动效应最为显著, 尤其是在当前金融危机下, 投资委靡, 出口受阻, 更应该提高消费水平, 振兴内需, 这样既可以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增长又可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投资一股独大拉动GDP增长的经济模式。

科学发展观提倡的“以人为本”就是发展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目的的, 如果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 忽视了发展的缘由, 这样的经济发展就失去了动力从而不能维持长久的。所以要建立以消费为动力和核心的经济发展模式。

3.继续推进产品和市场多元化。尽管山东省的出口保持了较好的势头, 但就长远来看出口仍是山东省的软肋。应继续立足资源密集产品和劳动密集产品出口, 进一步提高资本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 实行产品多元化和市场多元化战略[6];推进技术的研发和创新, 提高核心竞争力, 促进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但是不能施行“出口导向型战略”, 应把出口放在拉动经济发展的次要位置, 否则出口一旦受到限制经济就很难做到平稳发展。

综上所述, 山东省要改变投资拉动型的经济增长, 建立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消费为主导的、以出口为辅、将投资放在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三位的经济发展模式。

摘要:采用山东省1986—2007年的GDP、投资、消费和出口的数据, 运用协整检验、格兰杰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对GDP、投资、消费和出口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 长期来看投资是拉动山东省GDP增长的首要因素, 出口的拉动最小;山东GDP与投资和消费是双向关系, 出口能拉动GDP增长, 但GDP对出口没有影响;短期来看投资是拉动GDP的主力, 消费的拉动最小。为促进山东GDP平稳健康发展应建立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消费为主导、以出口为辅、投资放在拉动经济增长第三位的经济发展模式。

关键词:投资,消费,出口,山东省,GDP

参考文献

[1]刘银田, 王光锋, 张圣红.山东固定资产投资在宏观调控中稳步发展[J].观察思考, 2007, (3) :21-24.

[2]付忠亮.山东消费需求浅析[J].潍坊学院学报, 2005, (1) :153-155.

[3]刘鹏, 赵丽敏.山东省出口贸易及其结构演变情况的比较分析[J].山东纺织经济, 2008, (3) :21-23.

[4]张东光, 张淑琴.投资对山东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J].山东社会科学, 2008, (9) :119-124.

[5]张东光, 杨杰.最终需求对山东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J].山东经济, 2008, (7) :145-149.

消费、投资、进出口 第8篇

中国经济的问题绝不仅仅是美国的次贷危机, 中国有自己本身的经济问题。我们可以定义中国的经济增长为以政府投资为主的、不顾收入分配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也就是说, 中国的经济增长存在三个主要问题:一, 经济增长为粗放式增长。近年来, 我国的技术进步速度明显放缓, 在世界生产体系中的分工层级中依然处于低端;二, 经济增长以政府投资为主。长期以来, 我国的经济增长都是以政府投资为主导的, 政府投资一般至少占到中国GDP的30%以上。中国政府的投资存在两大问题, 一是投资效率明显低于私人投资, 二是政府投资主要集中于基础设施。其实, 中国很多地区的经济发展瓶颈已经不再是基础设施;三, 中国的经济增长较少顾及收入分配问题, 收入分配对于经济增长的效应虽然存在争论, 但是, 过大的收入分配差距肯定会由于有效需求不足而最终阻碍一国的经济增长。所以, 我们可以定义中国的经济增长为以政府投资为主的、不顾收入分配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即使没有美国的次贷危机, 中国的经济增长也会出现问题。

现在的中国经济确实存在短期失衡, 但是, 从长期的经济增长角度出发, 我们还会发现更为严重的中国长期失衡问题。

一、我国经济的短期失衡

(一) 私人消费不足, 经济启动困难

劳动报酬与资本报酬相比过低, 不利于启动内需。1987年以来, 我国的资本所得一直高于劳动所得, 也就是说, 我国的劳动者总体所得在最高年份也没有超过新创造价值的50%, 劳动所得份额最高的年份是1990年, 也不过45%。这说明, 我国劳动者从国民财富中的所得比例并不大。在我国目前贫富差距很大, 基尼系数已经超过国际警戒线的情况下, 我们应该对这一比例偏低引起重视, 劳动所得份额的进一步下降, 进而资本所得份额的上升, 对于我们的经济稳定和内需增长都不是好事。遗产税与个人所得税的不完善使得私人消费对于启动内需的作用无法发挥出来。

(二) 国有企业的竞争不足与私人企业的竞争过度

历经14年打磨、素有“经济宪法”之称的我国《反垄断法》终于在2008年8月1日正式实施, 可谓千呼万唤始出来。但是, 措辞模糊, 很多标准没有定义, 在具体实施层面几乎不具有可操作性。对于鼓励自由竞争, 促进经济绩效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我国政府应该进一步扶持民族产业的发展, 为民企创造一个宽松的、稳定的制度环境, 鼓励民营企业进行长期运作, 加大研发力度, 积极参与更高层级的国际分工。逐步放开我国的行政垄断行业, 不能让我国的《反垄断法》形同虚设。竞争行业的过度竞争, 使得利润率过低, 私人投资信心不足, 而政府垄断的行业又不允许私人投资进入, 因此, 从私人投资角度来说, 难以启动投资内需。

(三) 出口产品技术含量低, 出口利润微薄

目前, 我国制造业总量规模占全球的6%, 而研发投入仅占0.3%。大量国有及民族企业由于没有足够的科研投入而导致破产。我国的一般制造业, 如彩电、空调、手机等产业, 已出现过度竞争的情况, 长期的价格战使得企业生存艰难。而在高附加值的产业中, 如信息咨询、科研开发、新闻出版等领域, 我国企业又明显处于劣势。国际产业转移在给我们带来高经济增长的同时, 也带来了高消耗、高污染, 产业处于产业链底端的问题。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层级基本属于制造环节, 其层级依然很低, 属于依赖大量廉价劳动力, 价值增加值很低的分工层级。而且制造环节属于浪费资源、浪费环境、剥削率高的一环。近年来, 我国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已经到了必须花大力气整治的地步。“十五”之后, 我国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明显增加, 其值超过了100%。“先污染, 后治理”的路子代价已经越来越大。当然, 这与我国近年来城市化速度加快从而带动了重工业加速发展有关, 但是, 不能否认我国企业运营效率低的问题。这与我国企业研发投入严重不足, 技术创新能力差有很大关系。

二、我国经济的长期失衡

(一) 粗放式增长模式

对于我国经济增长绩效的讨论主要起源于Young (1995) , Young (1995) 的研究表明, 1966年—1990年间, 我国香港、台湾地区的TFP (全要素生产率) 仅仅经历了2%~3%的增长。Young2003年进一步研究了我国经济增长问题, 研究的行业范围为所有非农业部门, 估算的结果为1978年—1998年的TFP的年增长率仅为1.4%, 可以解释中国经济增长的23%。吴延瑞 (2008) 使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 将经济增长分解为三个部分:技术进步、要素投入和技术效率变化, 通过实证研究表明, 1992年—2004年, TFP每年平均解释了中国经济增长的27%。以上的实证研究虽然结果不同, 但是只要使用同样的实证方法和数据得到的发达国家的TFP水平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都要高于中国。

TFP增长率过低, 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 这说明我国还没有摆脱粗放式增长的模式。我国人口众多, 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本来在国际上就处于较低水平, 如果经济继续这种粗放式增长模式, 那么, 长期的经济增长就会受到生产要素量的严重制约。

(二) 制度变迁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经济增长, 除了物资资本、劳动和人力资本量的增加的贡献之外, 制度变迁因素 (主要体现为私营经济的兴起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 起到了重要作用。刘文革、高伟、张苏 (2008) 的研究表明, 1978年—2006年, 制度因素对经济增长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但是, 随着改革开放效应的逐步消失, 除非有新的制度变迁因素产生, 否则, 我国的经济增长将逐步减速。

(三) 政府控制资金因素

我国私人消费仅占GDP的30%左右, 这远小于发达国家的水平, 私人消费的比例小反映了私人掌握的资金较少, 多数资金掌握在国家手中。而政府部门长期以来都掌握着较大比例的财政资金, 这些资金的使用主要集中于政府消费和政府投资。政府消费往往表现为公款吃喝, 浪费严重。而政府投资的效率一直低于私人投资, 更不用提这里面存在的大量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大量的资金掌握在政府手中, 虽然有利于政府使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启动经济, 但是, 由于国家使用资金的效率较低, 其投资的项目效益低于私人投资。而在需求保证的前提下, 经济增长取决于资本积累, 资本积累的效率就直接决定了长期经济增长率。因此国家掌握大量投资资源不利于长期经济增长。公共消费与公共投资或许在短期内可以起到启动内需的作用, 但是长期的效应肯定是负的。

我国的经济增长依然没有摆脱粗放式增长的路径。GDP的不断增加并不代表经济的良性发展, 也不一定代表人民生活水平的真正提高。现代经济的增长不能长期建立在高消耗的一般制造业基础之上。目前, 我国GDP中居民消费所占的比重只在30%左右, 其他的部分则依靠固定资产投资和出口。由于我们在国际分工中所处于的不利地位, 出口是不可能长期维持经济增长的。而固定资产投资的目的是扩大产出, 因此消费始终是投资的最终衡量线。长期低迷的居民消费会使投资减速, 进而陷入经济危机。因此, 我国目前的GDP构成不是一个可以维持长期经济增长的构成。一个运行良好的经济中, 消费占GDP的比重应该在70%左右。我国目前的国内消费情况极有可能使得我国下一步陷入经济衰退。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的“10年”经济衰退已经为我们提供了极好的借鉴。

(四) 收入分配与我国的经济增长

多数研究表明, 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大, 不利于长期经济增长。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的计量研究一般认为, 不平等有利于经济增长, 而此后的计量研究持否定态度的居多。Benabou (1996) 总结了1992年—1996年间对这一问题的13个计量研究, 其中9个结论是不平等显著地损害经济增长。关于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普遍表明, 收入的不平等性在一国的经济增长的不同阶段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不同的。当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是实物资本时, 收入的不平等往往有利于经济增长;当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是人力资本时, 收入的不平等对于经济增长反而有破坏作用。改革开放以来, 收入分配差距越来越大, 基尼系数一路攀高,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逐步深化, 人力资本对于我国的经济增长将具有越来越大的效应, 而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断扩大显然会影响我国的人力资本积累, 进而阻碍经济增长。

(五) 国际产业转移与我国的经济增长

国际产业转移对一国的经济增长的影响一直是经济学家关注的问题。现在国内对于国际产业转移的研究都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国际产业转移对于我国经济增长的效应, 二是国际产业转移对于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效应, 但是, 却很少分析国际产业转移对于我国民族产业的冲击, 对于我国经济安全的冲击。大量的实证分析确实表明, 以FDI为主的国际产业转移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的GDP增长速度, 促进了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但是, 我们不能被这一现象所蒙蔽, 需要在此基础上考虑更深入的问题。因为国际产业转移涉及到国家民族产业安全和国家对于经济的控制力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三次产业结构及各产业内部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第一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呈现持续下降的态势, 由1978年的27.94%下降为2007年的11.3%, 第二产业的比重有所起伏, 但基本稳定保持在40%~50%之间, 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 比重由1978年的24.19%上升至2007年的40.1%。改革开放以来, 产业转移有两个原动力:一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发生的三次产业及三次产业内部转移, 二是由外部通过借款、国际直接投资、经济合作等各种形式进行的国际产业转移。目前, 外资进行国际产业转移的基本途径已经由对外借款改为直接投资。20世纪90年代以来, 在流入发展中国家的资本结构中, 外商直接投资 (FDI) 急剧增长而且占据了绝对优势, 在私人资本流动的构成中, 1973年—1981年间, 银行贷款占63.9%, FDI只占16.8%, 但到1990年—1997年间, 前者下降到11.7%, 而后者则上升为50.3%。1979年—2006年, 在我国利用外资的结构中, 外商直接投资占到了80%左右的份额, 对外借款和其他投资份额很少。因此, 目前外部影响一国产业结构变更的主力是外商直接投资。

我国政府一直担心的问题是, 一旦放开经济, 私有 (民营) 经济会最终取代国有经济。但是, 我们应该转变思维, 现在不再是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谁控制中国经济的问题, 而是外资可能会同时击败这两者在控制我国经济方面发挥更大影响力。目前外资对我国企业的收购就像井喷一样, 我国利用外资占GDP的比重已超过40%, 外资企业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比例为55.48%, 外资企业占高科技产品出口的比例为87%, 2006年, 在工业总产值中, 外资企业和港澳台企业的份额已占到31.6%。“世界工厂”和“中国制造”的招牌一方面彰显了我国的经济增长潜力, 但另一方面, 却反映出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长期依靠廉价劳动力和耗费资源的经济增长, 是不健康的经济增长, 也是不可能长期维系的经济增长。我们一定要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国家不放开的产业效率低, 而放开的产业又让外资占领。

小结

从以上分析, 可以看出, 解决我国短期特别是长期失衡的根本点是:收入分配体系的完善与启动私人消费、经济增长中技术进步贡献的提高与出口升级、政府消费的消减与私人投资比例的增加。

以国内消费为主导的GDP增长更能使经济长期持续平稳发展, 而依赖投资和外需的GDP增长将是一个脆弱的体系。国有资本从众多竞争性行业退出, 鼓励私人资本进入, 将提高资本收益率, 促进中国经济的自主创新能力。以后中国经济调整的核心依然是激活民营经济, 还富于民, 扩大中产阶级的比重。

中国的4万亿的扩张财政政策和十大产业振兴计划的出发点必须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短期失衡主要表现为短期的有效需求不足。中国政府在积极应对短期失衡的同时, 一定要兼顾长期失衡问题, 因为长期失衡才是中国经济的根本问题。 (编辑:何乐)

目前, 我国制造业总量规模占全球的6%, 而研发投入仅占0.3%。大量国有及民族企业由于没有足够的科研投入而导致破产。

国家掌握大量投资资源不利于长期经济增长。公共消费与公共投资或许在短期内可以起到启动内需的作用, 但是长期的效应肯定是负的。

参考文献

[1]Young, Alwyn (1995) :"The Tyranny of Numbers:Confronting the Statistical Realities of the East Asian Growth Experienc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10 (3) , 641-680.

[2]吴延瑞:《生产率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新的估计》, 载《经济学季刊》2008年第7卷第3期.

[3]刘文革, 高伟, 张苏.制度变迁、制度变迁度量与中国经济增长——基于中国1952-2006年数据的实证分析[J].经济学家, 2008年第12期.

消费与进出口贸易的实证分析 第9篇

国内外学者对进出口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研究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在国外, Kaldor指出, 经济增长使生产成本降低, 有利于对外贸易;Ghartey认为, 经济增长就能带来出口的增加。在国内, 林毅夫、李永军通过建立联立方程测算了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度, 即出口每增长10%将带来GDP增长1%。二是研究进出口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之间的关系。国外学者如Mundell认为投资与贸易是相互替代的。刘龚与张宗斌的分析表明, 在短期内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出口存在替代效应。在长期内,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出口有互补效应。目前对消费与进出口的研究还很少, 笔者也未曾发现国内外对这个题目进行研究。本文将采用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对我国消费与进出口的关系进行分析。

二、模型与方法

(一) 变量与样本数据

本文所采取的样本取自1978—2008的年度最终消费和进出口流量数据, 数据来源于《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 采用其中22年的数据。

(二) 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对数据取自然对数并不改变协整关系, 而且可以使趋势线性化, 消除时间序列中的异方差现象, 所以分别对CON、EX、IM进行自然对数变换后变为ln CON、ln EX和ln IM。接着用ADF单位根方法来检验序列ln CON、ln EX、ln IM的平稳性和单整阶数, 检验结果见下表。

注:本表中ADF检验采用Eviews5.0软件计算, 其中 (C, T.K) 分别表示单位根检验方程所包含的常数项、时间趋势和滞后阶数, D表示差分算子, D㏑CON2、D㏑EX2、Dln IM2分别表示ln CON、ln EX和ln IM的二阶差分。

由上表可以看出, 时间序列ln CON、ln EX和ln IM本身并不是平稳序列, 但它们经过二阶差分后都变成了平稳的, 说明它们都是二阶单整序列。

(三) 协整检验

虽然时间序列ln CON、ln EX和ln IM是非平稳序列, 但这些序列的线性组合可能是平稳的, 此时我们称这些序列具有协整关系。本文采用基于回归残差的协整检验来检验ln CON、ln EX和ln IM的协整关系。

1. ln CON和ln EX的协整检验

首先建立ln CON和ln EX的回归模型:

对上式的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 不含常数项、时间趋势和滞后阶数, 检验结果显示, 序列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 接受不存在单位根的结论, 因此, 可确定序列平稳。表明ln CON和ln EX的回归不是伪回归, 即ln CON和ln EX的存在协整关系。

2. ln CON和ln IM的协整检验

ln CON和ln IM的回归方程为:

以同样的方法对上面回归方程的残差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 结果显示, 该序列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是平稳的, 也就是说ln CON和ln IM存在协整关系。

(四) 建立误差修正模型

1. ln CON和ln EX的回归方程的误差修正模型

通过估计得到ln CON和ln EX的协整方程的残差序列建立误差修正模型, 估计得到:, 令误差修正项

在上面的误差修正模型中, 只有截距项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通不过t检验, 其中差分项的系数1.76代表了ln CON和ln EX的短期弹性, 它们之间的长期弹性为1.48, 即ln CON和ln EX的在短期和长期都是正相关的。

2. ln CON和ln IM的回归方程的误差修正模型

以与上面同样的方法建立误差修正模型:

在上式中也只有截距项在10%显著性水平下通不过t检验, 常数项与误差修正项均可以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t检验。从上式可以看出ln CON和ln IM的短期弹性为1.663, 长期弹性为1.39。

三、基本结论与建议

从上面分析所得结论可以看出, 消费和进出口无论在短期还是在长期都存在明显的互补关系, 笔者认为这不仅是由于消费和进出口本身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 更重要的是消费和进出口都和经济增长有密切的关系。根据主流西方经济学的观点, 投资、消费和净出口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三个主要因素, 从上表数据不难看出我国的最终消费是逐年增长的, 另外出口的增加要快于进口的增加, 也就是说净出口是增长的。所以我们在分析消费和进出口的关系时, 不应该片面的分析, 而应该与经济增长等联系起来看。

根据上面的分析, 我们一方面要扩大最终消费的比重。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 2009年世界经济下降1.3%, 是二战以来的最低水平。其中, 美国、欧元区和日本分别下降2.8%、4.2%和6.2%。2009年全球贸易量下降11%, 27年来将首次出现负增长。全球需求萎缩, 以及由此引发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对我国外贸特别是出口形成了巨大冲击。其中, 日本进出口额的跌幅在40%左右, 美国和欧洲的跌幅在25%左右, 中国也是25%左右。中国作为一个贸易大国, 受危机的影响很大。所以, 在这种情况下提高最终消费的比重也是扩大内需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第一, 千方百计提高居民消费能力;第二, 完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 加快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第三, 稳定居民的财产增长预期。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多出台实质性利好, 真正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重树消费信心与投资信心。一是改革优化税收制度, 适当减税, 切实降低投资者的交易成本;二是可以考虑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 对税收制度作灵活、富有弹性的调整;适时调整消费税的覆盖范围和税率, 继续采取有利于扩大内需的减税施。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放弃对外贸易,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实施的是出口导向型经济政策, 从过去20多年的经验看, 出口对我国经济的促进作用是很明显的。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紧紧抓住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机遇, 发挥比较优势, 积极利用外部需求, 在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 大幅提升了经济实力。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 我国通过积极利用外需获取外汇收入, 扩大国内短缺的重要原材料和技术设备进口, 有效缓解了经济发展的瓶颈约束。90年代中期以后, 我国利用外需弥补了国内有效需求不足, 保持了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现阶段, 外需不仅继续为国内发展提供市场支撑, 而且在经济效率提高、产业结构升级和自主创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统计表明, 1978-2007年, 我国GDP年均实际增长达9.8%, 不仅明显高于改革开放前6.1%的年均增速, 而且也远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年均3%的增速, 其中外需对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在20%左右, 年均拉动经济增长近两个百分点。目前, 我国制定了内需为主和积极利用外需共同拉动经济增长的政策。回头来看, 2008年9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点, ———美国五大投行之一的雷曼兄弟破产———次贷危机由此演变为国际金融危机。2008年9月之前的三个季度, 中国对欧美国家的出口增长率明显低于欧美和世界的平均进口增长率;之后到目前为止的数据, 中国对欧美国家的出口增长率明显高于欧美的平均进口增长率。这说明在金融危机期间, 我国在稳定外需、稳定出口方面的政策取得显著的效果。

摘要:本文从1978—2008年的统计资料中选择了其中22年的数据作为样本, 从定量分析的角度分析了我国消费和进出口的关系, 得出了消费和进出口在长期和短期都是互补关系。文章最后是结论分析和政策建议。

关键词:消费,出口贸易,进口贸易,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

参考文献

[1]Kaldor, N..Strategic Factorsin Economic DevelopmentM].Cornell University, NewYork.196.

[2]Ghartey, E.E..Causalr elationship between exports and economicgrowth:some empirical evidence in Taiwan, Japan and theUS[J].Applied Economics.1993.25.

[3]林毅夫, 李永军.必要的修正——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再考察[J].国际贸易, 2001 (9) .

[4]Mundll, R.International Trade and Factor Mobility[J].AmericanEconomic Review, 1957, 47 (3) .

消费、投资、进出口 第10篇

1. 全效推动我国出口产业机构革新调试进程

以往我国凭借廉价劳动力资源完成出口贸易和产品竞争任务,经过经济不断发展、劳动力成本全面增加,我国在劳动力成本上的优势地位开始日渐削弱,比如劳动密集型的纺织类制造行业,也开始日渐衰萎并不得不朝东南亚一些国家比如向菲律宾、泰国等转移。归结来讲,我国进行优势产业独立发展,夕阳产业对外投资,对于其日后贸易结构调整十分有利,将会全面带动周边产业的出口活力。

2. 进一步维持国际收支平衡状态

经过对外直接投资的控制,国家收支会得到进一步平衡,在保证汇率稳定的基础上,规避出口竞争力过低,使得我国对外出口竞争实力和市场份额持续扩大。

3. 持续辅助相关企业主动绕过贸易壁垒

通过跨国并购或是在海外设置子公司,可以让我国企业更快的挤入国际市场,使得因为贸易避雷造成的贸易限制问题得以顺势消除,全面增加产业贸易数量并强化企业国际综合竞争实力,最终带动关联产品出口贸易。

4. 快速赋予我国企业强效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

向发达国家迈进,进行绿地投资并构建起专业化的分支机构,能够愈加接近东道国的R&D资源,保证及时介入所在产业高端技术集聚区域并加以模仿学习,从中获取先进的知识和技术。长此以往,令自身所有权优势得以全面增加,并顺势扩充出口贸易范畴以及对国际的影响效应。最好的例子就是大连机床企业,就是凭借并购渠道,进行逆向技术溢出实时性获取,跻身于世界十大机床排位。

二、现阶段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工作中面临的具体挑战困境

1. 政府管理缺乏应有的统一联带性

许多企业无法在对外直接投资前深入性调查掌握国外法律法规,致使在并购工作中处于弱势地位,不能获得政府可靠的支持。

2. 对外直接投资行业分布结构机理严重紊乱

自2011年开始,我国对外投资中,占比比较大的分别是租赁、商务服务、采矿、批发和零售制造等领域,大约占据整体投资份额的77%,相比之下,关于软件、科学研究等高新科技产业占据的比重就显得较小,几乎只有2.1%。由此看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层次过低,并且缺乏技术和知识密集型行业的支持。

3. 专业型人才资源储备数量不够充足

事实上,我国许多跨国行业都缺乏跨国性经营管理人才,致使后期直接投资活动遗留深刻的随意和盲目性隐患,长此以往便会令海外经营能力持续降低,严重情况下直接陷入亏损等被动境遇。如2011年我国陷入亏损的境外企业便已经达到23%。

透过宏观角度观察,当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不管是在产业结构、参与企业实力、国际竞争潜质等方面,都和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竞争规范诉求有着较大差距,在此期间,西方发达国家更利用严格规定限制我国对外投资力度。长远趋势看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和进出口贸易发展还有较长一段的挑战适应路途要走。

三、利用对外直接投资途径改善进出口贸易管理质量的措施

归结来讲,我国就是要持续地革新拓展对外直接投资形式,将国际、国内两类市场优势和多元化资源优势尽数发挥,使得直接投资对贸易的促进效用至此得以长效发挥。对外直接投资本身有助于海外市场的开拓,经过跨国生产途径迅速带动高端设备、原材料、中间品的出口支持动力;再就是利用对外直接投资获取国内经济发展一切需要的资源,包括高新技术设施和丰富的实践管制经验等,借此令国内产业机构快速优化并提升技术水准,令我国企业和产品国际竞争力变得愈加理想。具体措施内容将细化为:

1. 适当加大对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力度,持续优化并改造相关产业结构

我国以往获取的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淘汰的机械和技术,相关行业根本不能得到系统化革新拓展机遇,唯一能够有效利用的便是自身劳动力资源优势,而在和其余国家进行出口贸易竞争环节中,既有的劳动力优势也开始逐渐丧失。因此,有关规划主体需要持续加大对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力度,完成逆向技术溢出改革指标并快速获取高端的知识技术,令高新科技产业投入支持力度持续加大,这样一来,便可在国际贸易中尽快占据主导地位,进一步扩充相关产业整体的对外出口贸易范围。

2. 督促政府快速构筑起完善形式的金融服务机构

在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项目基础上,地方政府需要全面发挥自身职能效应,在企业实行政策方面予以科学化引导,进一步开放集合融资、税收、信息咨询等功能服务。另外,政府还要持续修缮海外投资监督保障体系,主动规避政治风险侵蚀效应,令企业自觉形成发展对外贸易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当然,为了优化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改革进程,作为政府,有必要结合国民经济发展现状、既有产业结构以及国家战略,人性化的调整投资区域并调整产业运作模式。逐步搭建起对外直接投资的法律指导体系,借此调整我国投资法向引资一边倒的隐患,同时将西方发达国家出口贸易发展经验予以充分借鉴,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对外投资主体、权责、区域、产业、模式、利润分配、人才培养等,再就是成立专业化监理机构,令对外投资管理程序在当下予以快速简化,最终提升管理实效。

3. 跨国企业要积极培养金融、财务、贸易、法律等各类专业人才

透过各方合作建立起高效的教学培训机制,保证在合理时间范围内培养供应融合财务、贸易、法律、政策管理经验的应用型人才,进一步规避今后直接投资活动的盲目和随意性问题,令对外直接投资成功几率得以大幅度提升,衍生出可靠的企业内部优势,为今后产业内出口贸易持续增加,创设适应条件。

需要强调的是,在全面扩充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的前提下,我国还需及时调整对外直接投资的具体结构机理,令投资质量得以全方位改善。单纯拿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项目为例,如今许多投资都锁定在初级加工行业范畴之中,具体生产附加值较低,在出口带动效用上面显得极为有限。面对该类状况,需要规划主体在日后更多地投资在产品附加值较高与后向关联度较强的行业,包括机械制造行业等,因为其技术、原材料、零部件等位置高度结合关系,所以该类行业对外直接投资将保留显著性的出口创造效应。同时,规划主体还可以考虑进行导向型的对外直接投资数量增加,借助持续获取的高端技术进行产品深加工制造,借此提升产品整体附加数值并扩充具体出口的经济社会效益。

四、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有关企业来讲,自从成功加入世界经贸组织过后,国内市场上竞争趋势日渐激化,如若单纯地进行本地市场固守而忽视对外贸易,便会令国内市场份额被逐渐吞没。因此,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大环境下,各类从事出口贸易的企业必须逐步强化国际竞争意识,保证积极走出去并完成对外直接投资改革任务,使得企业既有生存发展空间得以有机拓宽,并换取更为可靠的市场竞争实力;同时利用投资增进贸易发展,使其在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摘要:对外直接投资工作处理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今后我国进出口贸易发展前景。至今为止,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已获得全面的发展。从整体看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能够持续加大进出口贸易的增长速率,不过因为其间存在诸多动因影响,使得不同类型对外直接投资项目规划布置期间,衍生出差异性显著的贸易效应。在此类背景影响下,笔者决定竭尽全力强化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和进出口贸易之间的牵动作用,如细致化校验解析对外直接投资基础性工作模式,并且在可持续发展资源和市场前提条件下,积极探索市场需求型直接投资项目,希望能使资产和效率寻求型直接投资规模得以全面扩张。

关键词:直接投资,进出口贸易,影响规律,应用措施

参考文献

[1]唐丽.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5.

[2]朱骅.对外直接投资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5.

[3]万祥龙.金融发展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D].南京财经大学,2015.

“大消费”投资陷阱 第11篇

经过慎重推敲,我的研究结论恐怕不那么“招人爱”——我认为,大消费概念将是2011年的投资“陷阱”。不但不会成为掘金地,而且还会成为“万人坑”。

券商推荐“大消费”的逻辑

理由一:周期。按时间周期测算,消费板块面临“左侧”机会。目前是消费板块行情的“左侧”,可提前布局业绩增长确定性强、前期下跌较多的个股。服装消费占比随收入提升的弹性最大,同时,零售板块将受益民生改善和大众化消费市场的崛起。另外,收入增加、保障房推广等因素将有效促进家电需求全年向好。

理由二:估值。按时间跨度和调整幅度测算,消费板块“相对估值”足够安全。从去年11月中旬到现在,消费股已经调整了将近5个月,从时间跨度和调整幅度来看都已达到相当大的程度;而前期银行、地产、水泥等大盘股的估值修复行情,由于政策、估值等原因,也较难持续。市场风格在下半年转换的概率较大。

这两个理由可以说服大多数人。不过,我关心的,却不是这些理由本身有无合理性。

张麻子问黄四郎,“你说,钱对我重要,还是你对我重要?”黄四郎答了两次,都错了。张麻子笑了笑:“没有你对我很重要。”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找答案不能够按照别人设定好的逻辑去思考,否则,你只是瞎耽误功夫。

消费板块的“左侧”机会是怎么推算出来的呢?先不要去看那些宏观数据推演。下面要讲在过去两年发生的几件事情。

案例一:“大消费”这个概念的提出,早在2010年初。2009年各大券商最看好的行业无疑是与“四万亿刺激经济政策”相关的基建行业,2010年就改旗易帜投身“大消费”。各大券商2010年的投资策略报告中,将“大消费”作为了重点进行推荐。最后结果是什么?每年选美选出的各大金股下场如何,不言自明。

案例二:2010年10月底一波行情进入扫尾阶段。这个时候,卖方机构再次鼎力推荐“大消费”概念——理由无非仍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及城镇化率不断提高的背景下,消费对GDP贡献度将得到持续提升。结果如何?大家有目共睹。

我注意到两个细节:第一,在周期性股票出现一波上涨后,消费类股票必然会被卖方机构开始推荐,作为理想中的“接力”对象。第二,按照时间上看,上半年推周期,下半年推消费,已经成为默认规律。

在我看来,这只是“旧瓶装新酒”,而且是周而复始的装。第一个细节,可以用“估值理由”来装酒;第二个细节,可以用“宏观小周期规律”来装。总之,就算天变地变,什么时候推什么板块的规律不会变。

真的靠谱吗?

不可否认的是,在过去两年,“大消费”虽然一直没有“大周期”那么有声势,但局部板块不乏靓丽机会,例如2010年8月酿酒食品就作为消费板块的龙头板块明显强于大盘同期涨幅,九成个股跑赢大盘。以致今年有不少卖方机构仍未“酒醒”,依然对于酿酒食品情有独钟,期望神话再度上演。不过,这和推荐“大消费”的理由有直接关系吗?

上面我谈到的都是场内机构的行为规律——当这么多机构周而复始每年做同一件事情的时候,要么他们都是理性的,要么他们都是非理性——羊群效应,自我羊群,锚定。大多数人的“理性”往往就是“非理性”。

卖方机构的投资逻辑漏洞

2011年消费趋势到底会发生些什么?为了做好这个研究,我参考了多家卖方机构的研究报告。很奇怪的是,同样一张图表,为什么我看到的结论却往往与他们最后得出的结论截然相反?

首先,我们探讨一下当前消费趋势究竟处于怎样一个阶段?毋庸置疑的是,当前消费趋势处于下降周期。无论是“社会消费周期与CPI”的折线图,还是“消费者信心指数与CPI”的折线图都证明了这一点。从图中不难发现,自从2010年11月开始,消费者预期急转直下。

卖方研究员是这样分析的:“2010 年11 月进入消费周期下行阶段,但物价仍然上涨,可见,物价的这种上涨是没有需求基础的,更甚至导致对消费的抑制,造成消费周期的快速下行,因为2010 年11 月以来消费周期下行的速度和深度,甚至超过两次经济危机所造成的消费周期回落。”

什么原因造成了如此快速而深幅的调整呢?

卖方研究员的解释是,“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首先是金融危机之后政府的过度刺激造成消费透支,其次是消费政策的局部退出导致消费回落,三是高通胀预期、加息以及紧缩对消费产生抑制。”

我们的看法是:“概括很全面,重点不突出。”我们认为,造成当前局面的核心因素是——对于楼市与车市的行政管控。在这两个市场,随着消费政策的全盘退出并重拾调控,极大刺伤了消费热情。至于家电类、服装类等消费,从近期家电下乡的反馈数据来看,影响并不明显。

提醒注意的是,按照历史规律往往下半年消费趋势要好于上半年,特别是临近岁末。正是由于去年政策退出影响,造成两大消费主力——楼市、车市提前退场,因而,使得积极向上的消费趋势戛然而止,甚至超过两次经济危机所造成的消费周期回落。

这是不是意味着,除了楼市、车市,其他必需消费品依然存在投资机会呢?

答案更加触目惊心——整个社会的消费热情早已滑落至低谷,并且正在不断下滑。请注意,我们所指的是必需消费品,即食品、饮料、烟酒、服装、日用品、医药等等。从数据上看,服装、食品、日用品跌势最为剧烈,医药相对波动不大。这正是过去半年所发生的事情。

过去半年,“大消费”为什么迟迟无法受到市场关注,为什么调整5个月仍然看不到抬头的迹象?答案一目了然。要么,这些数据统计方式有问题;要么,就是报喜不报忧;大家自己心知肚明。

“大消费”底在哪?

消费趋势何时能够抬头?毕竟调整了5个月之久。我的观点是,“不做左侧,做右侧”。不猜底部在哪里!当然这是策略。

前文谈到,造成当前局面的核心因素是,对于楼市与车市的行政管控。解铃还须系铃人,倘若我们看不到这两个市场出现放量的情况,那么有理由相信,核心矛盾并没有出现变化。进而,去猜测其他因素导致消费见底,需要进行充分论证,也就是等待右侧结果的出现。

其次,从更大的宏观角度来审视,金融危机之后政府的过度刺激造成消费透支是显而易见的。谁能够预料这一波调整不会持续更久?要知道,即便不考虑政策刺激因素,消费周期下行调整时间,保守估计也会有8个月。换句话说,到8月份或许能够看到消费周期的底部出现。请注意,这已经是非常非常乐观的评估。如果悲观一些会怎样?等待2011年11月出现企稳。

请注意,上述所有的分析,我还没有考虑“高通胀预期、加息以及紧缩对消费产生抑制”。当我们一起看了这么多数据之后,请问,“乐观”从何而来?在与我的同事沟通中,有一个共识是可以达成的——相对于2010年,2011年的消费形势完全不能媲美。

总体来看,或许总量上不会出现过分弱势,特别是统计局提供的数据上,不会看到有太多令人惊诧的变化。但实际上,消费“走下坡路”的整体趋势,在2011年较为明确,出现惊喜的概率远远低于出现负面消息的概率。

经常看我研究报告的读者应该了解,对我而言,任何分析不存在悲观与乐观。讲事实,就可以。

消费、投资、进出口 第12篇

外商投资企业从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发展迅速, 现在已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关于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理论界存在不同的观点。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穆勒、赫克歇尔.俄林等经济学家认为参于国际分工, 进行专业化生产, 获得规模经济, 能够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Prebisch和Singer的研究表明自由贸易会导致落后国家贸易条件恶化, 对发展中国家不利。

近年来我国学者对外贸和经济增长的研究主要有, 陈家勤 (1999) , 姚丽芳 (2001) , 周申 (2001) , 邹正芳 (2006) 等, 运用外贸依存度, 协整分析, 因果关系检验, 净出口分析, 出口总量分析等, 得出的结论并不一致。石传玉 (2003) 通过对我国1952年以来的GDP与进出口数据进行协整分析, 揭示了短期内出口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 而长期则不是。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分析, 国内学者研究还比较少。杨定光, 程中立 (2006) 运用协整检验,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得出, 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从长期来看促进了中国经济增长, 而进口是GDP增长的负因素;但整体上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口贸易长期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增长。

二、湖北的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现状分析

2007年湖北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148.58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26.6%, 其中:出口81.74亿美元, 增长30.5%;进口66.84亿美元, 增长22.0%。新批外商直接投资项目420个, 总投资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外商投资企业105家。全年外商直接投资及其他投资35.02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13.6%;其中, 外商直接投资27.66亿美元, 增长13.0%;外商其他投资7.36亿美元, 增长16.2%。全国及湖北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额从1992年以来有总的上升趋势, 湖北省有个别年份出现负增长。2006湖北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额466045万美元, 名列各地区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额第十一位, 但只占全国的0.45%, 是第一名广东的1.35%。这说明湖北的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 虽然近年来发展很快, 但是总额的绝对数量还是比较小的。

图1表明, 2006年湖北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是其外贸发展的主力军, 进出口总额仅次于国有企业, 达到466045万美元, 占全省各经济类型总和的39.7%。2006年底湖北按行业外商直接投资前七位, 分别为Ⅰ制造业, Ⅱ房地产业, Ⅲ住宿餐饮业, Ⅳ电力水燃气的生产和供应业, Ⅴ居民服务和其它服务, Ⅵ采矿业, Ⅶ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因此知道, 外商在湖北把大部分资金投资于制造业。

三、协整分析

1、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笔者选取G D P, T O, E X, I M四个变量分别代表国内生产总值, 湖北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额, 出口额和进口额。为削除异方差现象, 使用不改变趋势的取对数方法, 调整后的变量表示为:lnGDP、lnTO、lnEX和lnM。N阶差分记为D (N) 。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和湖北省统计年鉴, 笔者选用1992-2006年的年度数据作为样本空间, 当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分别按当年的汇率换算成以万美元为单位。

2、趋势分析

各变量水平序列都为非平稳序列, 但四个变量都有共同的发展趋势。因此对水平序列图进行单位根检验时应包括趋势项和截距项。而图2表明二阶差分后的序列比较平稳, 且也有相似的变化周期, 这显示这四个变量可能存在协整关系。

3、平稳性的单位根检验

笔者主要是运用A D F检验法对变量lnGDP、lnTO、lnEX和lnIM以及他们的一阶和二阶差分借用软件EViews3.1进行了平稳性检验。单位根检验结果显示水平序列是非平稳的, 一阶差分序列也是非平稳的, 二阶差分序列中有L n G D P和LnEX是平稳的。根据协整原理, 国内生产总值可能和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有长期的稳定关系;而和另外两个变量长期内关系不是很明显。

4、协整检验

协整分析被认为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计量经济学领域最具革命的进展。检验与估计协整关系的模型与方法最常用的有Johansson的最大似然法和EngelGranger的两步法。这里用Johansson的最大似然法来检验lnGDP和lnEX两个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

注:**表明在5%的显著水平上拒绝原假设, VAR方程的滞后阶数为2。系。其协整方程为:lnGDP=10.4512+0.4621lnEX。

5、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l n E X构成单向因果关系, l n E X是lnGDP的Granger原因, 而lnGDP不是lnEX的Granger原因。即湖北省的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拉动了湖北省生产总值的增长。

四、结论

通过对2005年到2007年湖北省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的现状分析和1992年到2006年的湖北省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协整分析。得出结论:

1、湖北省外商投资企业出口与湖北的经济增长有长期的稳定关系, 从协整方程中得到, 当其出口增长1个单位, GDP上升0.46个单位, 所以大力推动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是湖北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口与GDP没有长期的稳定关系。

2、从1992年以来, 湖北省的外商投资企业进口一直大于出口。这可能于其投资的行业有关, 其部分资金投资于房地产业, 餐饮娱乐业等, 对出口没有拉动作用。但外商投资企业每年的进口中部分为自用设备, 其具有一定的技术扩散效应, 有利于湖北的产业结构调整。所以规范外商投资企业进口产品的结构, 调整外商投资的行业, 有利于改善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口状况, 促进湖北经济发展。

3、2006年湖北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额绝对数量还很小, 只占全国的0.45%左右, 和东部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同时数据也表明, 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额高的地区, 经济都很发达。湖北要抓住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和武汉城市圈成为“两型社会试验区”的千载难逢的双重机会, 加大力度改善外商投资环境, 发展外向型经济, 推动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潘红宇, 时间序列分析[M],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6

[2]、潘省初, 计量经济学[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3]、丁雯, 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 国际贸易问题, 2008, 4

上一篇:远程利用服务下一篇:现场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