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行为习惯班级文化

2024-09-19

学生行为习惯班级文化(精选9篇)

学生行为习惯班级文化 第1篇

一、美化环境, 净化心灵———为行为习惯培育土壤

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刘川镇南山尾小学是一所农村学校, 因为当地的生活水平偏低, 很多家长为了生计劳苦奔波, 无暇顾及家庭文化建设。即使在村头巷尾、诊所商店这样的公共场合, 也很少有人去探讨这类话题。多少年的传承让村民们, 甚至让孩子们习以为常。

学校在日常教学中特别重视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 2013年确定了新的育人目标:培养高素养有责任感的现代人。著名环境科学家曲格平说:“没有一个清洁美好的环境, 再优裕的生活条件也无意义。”这简单明了的话语告诉了我们一个含义深刻的道理:育人环境非常重要, 环境育人在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的过程中起着无法估量的作用。我们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 美化校园环境, 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将校舍粉刷一新, 设置漂亮有意义的文化墙, 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耳濡目染的影响, 凸显艺术氛围;将学校的三风一训 (校风:科学严谨, 务实创新;教风:博学, 善教;学风:乐学, 善思;校训:积学养德, 健体致美) 书写于最醒目的地方, 将一些蕴含国学文化的智慧和思想的标语和故事张贴在宣传橱窗内, 以此来美化学校, 并且要求师生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净化、保持校园环境的美丽。

(二) 美化教室环境, 营造温馨的成长氛围

1.权威暗示。我们在教室内张贴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小学生守则》以及催人奋进的名言警句和名人字画, 让孩子们通过有意无意的注意, 从中汲取能量、吸收营养, 让这些或具有道德规范, 或具有励志上进, 或具有温馨温情的正能量作品在不知不觉中为孩子们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渗透教育作用。

2.同伴引领。都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使得他们更加热衷于模仿榜样, 尤其是喜欢模仿身边的榜样, 更有一种超越身边榜样的心理。因此, 在布置教室的时候, 我们会根据本校本班的实际, 或者在教室一角张贴介绍身边小榜样事迹的文章;或者张贴悬挂身边小榜样的优秀作品。一方面让这些优秀的作品美化教室, 另一方面让这些作品引领孩子的行为。

例如, 有一个孩子在习作中写道, 他最佩服的小伙伴的字写得特别好, 还被老师贴在了“学习园地”展览, 他要向他的小伙伴学习。从中可以看出, 在孩子的眼里, 作品被展览是一件特别值得荣耀的事。所以, 一定要通过美化教室环境和展览孩子优秀作品相结合的方式, 实现以环境美带动心灵美和行为美的目标。

二、解读经典, 熏陶心灵———为行为习惯播下种子

(一) 对全校师生的要求

为了让校园环境建设内化为师生的软实力。全校师生在每周的升旗仪式上大声地诵读“三风一训”, 让向善向上的种子播撒在每一位师生的心中。

(二) 对任课教师的要求

为了让张贴在墙壁上的行为规则和名言警句扎根在师生的心灵深处, 要求老师结合主题队会、品德课、语文课等, 甚至是学生的行为表现, 为孩子们宣讲国学文化中的智慧和思想, 宣讲规范守则中的做法和意义。

(三) 对孩子们的影响

久而久之, 孩子们终于感到, 那些张贴在墙壁上的文字图画具有了鲜活的生命力, 和他们的行为习惯相依相惜、寸步不离。每当孩子们看到那些提示语的时候, 就会自觉地端正了自己的行为。最为可喜的是, 学校的老师在为孩子解读这些经典的文字、图画、故事的时候, 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有意无意之间提高了自己的道德修养, 净化了自己的心灵。

三、精心呵护, 绽放心灵———为行为习惯培养施肥浇水

苏霍姆林斯基曾有过十分精彩的比喻:“对待孩子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 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如果我不去呵护他们, 他又如何能感受集体的温暖、老师的关爱呢?”在通过解读经典、熏陶心灵为行为习惯播下种子后, 要求教师们精心呵护、绽放心灵, 为行为习惯浇水施肥。

(一) 组织面向全体的活动

例如, 《小学生守则》规定, 小学生要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礼待他人。《弟子规》里也讲到:“父母呼, 应勿缓;父母命, 行勿懒;父母教, 须静听, 父母责, 须顺承”。都说“百善孝为先”。为了培养阿孩子们感恩父母、孝敬父母的良好习惯, 我们组织召开了“感恩父母”的主题队会。

在队会上, 孩子们唱了 《世上只有妈妈好》《鲁冰花》《父亲》等能够激发起亲情的歌曲, 朗诵了《妈妈的爱》等情谊绵绵、催人泪下的诗篇, 观看了记录父母辛劳的图片, 一下子想到了自己的父母亲情。有的孩子感恩, 有的孩子忏悔, 有的孩子祝福, 大家纷纷表示要孝敬父母、善待自己的家人。

(二) 针对个体的心理辅导

中国有句老话说:“善有善报, 恶有恶报”。老宗祖通过这些话语鼓励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做一些有益于大众的事。可是, 面对年幼的孩子, 我们不能够希冀并要求他们在短时间内学会调节。所以, 如果有孩子通过各种形式“告状”, 我们一定要通过各种形式向孩子伸出援助之手:当小小班干部因为管理同学而受到委屈时, 当孩子做了符合道德的事情却被他人耻笑时, 当孩子做了好事希望得到表扬, 周围的人却对他们一片默然时, 孩子小小的心灵都会受到一些小小的伤害。我们要进最大的努力、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为孩子们传递正能量, 把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四、坚持不懈, 放飞心灵———让行为习惯之花常开不败

有人说, 一个好习惯的养成需要21 天。可我们总是尴尬地发现,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更切合我们的教育实际。有句谚语说得好:“六月的天, 娃娃的脸, 说变就变。”虽然小学阶段的孩子不再像婴儿一样喜怒无常、说变就变, 但他们的的确确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如果我们未能在孩子有了善心以后转化为善行, 如果我们不能够做到坚持不懈, 所有的教育都将会昙花一现, 为了让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够在孩子心灵的土壤上常开不败, 我们采取了以下方式巩固:

(一) 日记沟通师生心

让小学生坚持写日记不仅能够提高习作水平, 还能够架起师生沟通的桥梁。但是, 众所周知, 很多的时候, 孩子们不愿意听我们说什么他们更愿意看我们做什么。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坚持写日记, 我跟孩子们约定, 一起写日记, 定期互相交流、检查、学习。几年来从未中断。也许孩子们更多的是关心老师日记的书写和内容。身为教师的我却能够从孩子们或生动或平实的叙述中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能够通过写评语的方式引导孩子坚持善心、善念。这一做法深受孩子喜爱, 教育效果良好。

(二) 记事本常伴随行

在我所带的班级的讲桌上, 有两个硬皮本。一本上面写着“表扬本”, 一本上面写着“提醒本”。我鼓励孩子们把每天看到的同学的优点和好人好事写下来, 也鼓励孩子在“提醒本”上写下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每周星期五的队会上, 我都大声地朗读“表扬本”上的内容, 一面称赞被表扬的同学能做道德的楷模, 一面称赞书写的同学有道德的慧眼, 两方的同学都很开心;另外, 对于勇敢地检讨自己的孩子, 我会让大家报以更加热烈的掌声。因为我经常对孩子们说, 古圣先贤日三省身才成就了不朽业绩, 所以孩子习惯了反思自己, 习惯了成就自己。

(三) 多读励志好书文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那些历经岁月的洗礼而依然璀璨的诗词佳作、经典美文不仅文辞兼美给人以美的享受, 还含义深刻给人道的引领。所以, 我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和机会, 让孩子多读励志好文, 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 润物细无声中坚持不懈地绽放美德的芳香。

(四) 以身作则多引领

模仿是十四岁之前的孩子最重要的学习方式。老师又是孩子们极易模仿的人。为了让孩子提高更快, 咱做老师的人更要积极进取、引领学生。例如, 笔者虽然参加工作快二十年了, 但依然始终如一地保持着初上讲台的激情:认真地完成上级领导交给我的每一项工作, 用心地善待每一个需要呵护的心灵, 努力地提高自己的各种技能。虽然辛苦, 但也幸福;虽然孤独, 但也充实。当幸福和充实的笑容挂在我们的脸颊的时候, 我们的学生已经在我们奋斗的路程中习惯了追随。

学生行为习惯班级文化 第2篇

下路中学校谭春祥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德育为首、育人为本”是学校应一贯坚持的办学理念。学校应将德育工作渗透于整个学校管理之中。良好行为习惯是一个人成长,乃至终生发展的基础。而班级是学生成长的摇篮,班级是每个学生在校生活的“家”,它是学生实现成长和社会化的重要基础。因此,学校的德育工作,应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全面实行民主开放式的学校班级管理,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能更好的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真正实现学校班级的优化管理,全面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一、学生行为习惯的现状

当前,学生因不良行为习惯导致的问题越来越多,主要表现为:学习上,无明确的学习目的,不求上进、得过且过、好与游戏、懒于学习、畏难情绪严重。生活上,过于追求享受、相互攀比、挥霍浪费、自理能力差,乱抛乱丢现象严重,不时出现抽烟喝酒、打牌赌博、讲排场、比阔气等不良行为。思想上,自私自利、自由散漫、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与他人、集体和谐共处的能力,时常表现出打架斗殴、损人利己、扰乱秩序、不良交往、逆反心理严重。

二、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分析

从客观条件上看,学生家庭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家庭教育的缺陷是产生不良行为习惯的主要诱因。由于下路临近县城,家庭条件改善较大,特别是金彰工业园区的修建,下路的暴发户家庭比较多,家长溺爱、娇惯自己子女的现象特别普遍。甚至有些家长以扭曲学生身心正常发展为代价,以单一的物质刺激的方式进行误导,生怕子女受委屈,纵容子女高消费,让子女感觉到家庭的优越感,淡化对子女行为习惯的严格要求。同时大量的父母外出务工、父母离异,导致的隔代教育现象严重,教育方法简单化,加之下路很多家长本身就不重视教育,导致很少与学校沟通,从而使很多学生都养成了许多不良习惯。

从当前的教育体制上看,我们的基础教育还没有完全跳出应试教育的圈子,在教育思想、政策以及具体的教育行为等方面都存在一些偏差。老师、学生及家长都一味追求分数,疏于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甚至对优等生的小毛病视而不见,久而久之,导致学生人格发展不健全。另外,由于现行的教育体制没能充分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加之我校教职工大部分都是在县城居住,都是匆匆来到学校上完课后就离开了校园,甚至连班主任与学生相处的时间都非常有限,导致我校对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了解不够,对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更是

重视不够,如爱护环境、爱护公物、个人仪表、文明礼仪、合理消费、迟到拖沓等方面的教育都未落到实处,久而久之,就导致学生形成懒散、自私、粗野 的秉性。

青少年学生的模仿性强,辨别是非能力较差,缺乏对社会、他人的正确认识。社会上存在的各种不良行为习惯,都不断侵蚀着学生稚嫩的心灵,特别是我校临近县城,更易感染一些社会恶习。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是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的缺陷共同导致的。

三、加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

学生所表现的不良行为习惯是多样的。就初中生而言,学生的自律意识和自我调节能力逐步提高,加强初中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堵”只是权宜之计,“疏”才是长远之计。随着学生是非辨别能力的增强,自律性和自控力也在不断提高,学校老师要充分掌握学生这个身心发展的规律,乘势而行,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变成学生自己的内在需要,使学生形成稳定的心理品质。

一、加强学生行为习惯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日常行为习惯的教育是将来学生“做人”的基本训练,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基石;文明、规范化的日常行为习惯是良好思想品德的基础,是学会做人的基础,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近年来,我校从以下几个方面,狠抓了学生行为习惯的教育,成效显著。

1、狠抓学生的一日常规管理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是靠几次说教所能奏效的,它需要生活中的点滴积累。为确保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校一直重视抓好学生的一日常规管理,随时要求学生以《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严格要求自己,随时随地督促检查,把不良矛头消灭在萌芽之中。我校特设立了“一日常规竞赛台”,按月公布竞赛结果。并对校园实行了全封闭式管理,门卫室负责严把人员进出关。加强了两操集合集会管理,使校园充满活力。安排了专职的两室管理人员住在男女生寝室,加强“两睡”的教育,对学生的“两睡”实行全程跟踪管理。针对我校人多食堂小的问题,我校还实行了按年级进行“分餐制”,由值周领导、值周教师和食堂管理人员按时到堂参加管理,使学生就餐井然有序。

我校长期由政教处全面加强学生的一日常规教育和管理,对各班出勤人数、上课纪律情况、自习课纪律、课间纪律、出操情况、午、晚休纪律、课外活动、清洁区和宿舍内务等,以年级为单位进行量化考评,每天公布考评情况,每月将量化考评结果与班主任津贴挂钩,激发学生自律积极性,形成竞争意识。对部分违纪违规的学生由班主任配合政教处负责进行耐心的教育,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

育,力求让所有学生“尽快改掉小毛病,争做合格中学生!”我校对重大的违纪学生,将公开通报批评,屡教不改的将通知家长配合教育,这样长期坚持狠抓学生的一日常规,从而将使中学生做事雷厉风行,显得朝气蓬勃,富有青春活力。

2、开展行为习惯达标月活动

为强化学生日常行为习惯教育,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开展行为习惯达标月活动,将有利于转变学生的社会陋习。我校政教处将每学期的第一学月定为“行为习惯达标月”。在活动中要求各班认真学习了《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临溪中学学生在校一日常规细则》、《日常安全卫生教育要求》和《临溪中学学生文明标准》,对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提出了规范化要求。要求学生从小事、身边事抓起,针对问题边学习边改正。各班还深入讨论,通过写文章、写学习心得等办法,抓好行为习惯的内化教育。本项活动得到了师生的高度重视,内容丰富,措施得力,效果明显。

3、日常安全教育坚持常抓不懈

安全工作,人命关天,事关全局,责任重于泰山,关系到学校发展的稳定大局,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前提和保障。我校就十分重视学生的安全教育和管理,把它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头等大事。定期进行安全知识讲座和法制教育讲座。深入学习贯彻《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最大限度降低了在校学生的违法犯罪率。让学生坚持做到回家报平安,坚持做好学生回家护送制、定期开展了安全隐患大排查、发放了《告全体家长书》和分年级的学生家长会等,从而形成了人人重视安全,个个管安全,天天讲安全,事事讲安全,时时讲安全,确保了学校管理正常有序。

二、完善制度,注重过程,坚持以人为本,优化学校班级管理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是教育的主体,也是教育的起点和归宿。学校管理必须完善制度建设,注重过程,强化“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效益”的意识和态度,突破管理瓶颈,坚持以人为本,实行班级民主管理。而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新时期的班主任应树立“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的新教育理念。这样既让学生有章可循,有规范行为习惯的文本,又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了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我校结合《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文件精神,结合本校实际,制定了严格合适的校纪班规,如《学生文明礼仪规范》、《中学生一日常规》、《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评比标准》、《学生违反文明校规和文明常规惩戒措施》、《班级量化管理条例》、《文明班级评比细则》和《班级量化考评细则》等,激发班主任和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具体管理中,我校政教处本着“不求人

人升学,但愿个个成功”的育人原则,只从宏观把住方向,在微观上放开让班主任和学生利用不同方法加强管理,学校既把住了教育结果,更注重了整个过程的管理,并设置了学生意见箱,收集学生反馈的信息,了解学生的心声,还充分发挥学生会、班委会的职能平台,为学校营造良好的民主管理氛围,经过多年的规范管理,进一步完善了我校班级制度,使我校的班级管理有条不紊,真正实现了民主开放的优化管理,提高了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增强了班级亲和力实现了班主任工作的优化塑造了学生健全的人格,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德育活动,浓化德育工作的氛围

各种规章制度,或多或少带有一定的强制性,而这些规范性的要求,必须让学生熟知深解,才能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对照和逐渐纠正自己不良的思想和行为,从而养成合乎要求的好习惯。而在活动中加强行为习惯教育,这是德育工作的基本方法,避免了教育中枯燥乏味的说教,浓化了校园德育氛围。近年来,我校政教处、团委,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如墙壁专栏、黑板报、广播等阵地,分期分类地宣传《守则》、《规范》;利用在国旗下的讲话、、“七一”党的生日、清明节组织学生扫墓和“一二.九”的革命歌曲歌咏比赛等重大节日,以加强学生行为习惯的教育;利用校外社会实践活动,如拜望敬老院、打扫街道等,巩固良好的行为习惯。另外,我校还不定时的组织了“我是五好小公民”的演讲比赛、“做诚信人,办诚信事”、“弘扬中华美德,构建和谐学校”的读书征文活动等,促进改革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通过开展这些活动,增强了班级凝聚力,增强了学生集体荣誉感,从而更有利于浓厚学生行为习惯教育的氛围。

学生行为习惯班级文化 第3篇

一、营造书香环境,以景导行

美国心理学家伍得斯提出“行为是有机体在外界环境影响刺激下所引起的内在生理、心理变化的反应”。环境影响人的观念、改变人的行为,决定人的习惯。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氛围,不仅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个性,而且能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行为发展。

首先,要融艺术性和传统书香韵味于一体,打造校园走廊及墙体文化,努力体现让每一面墙壁会说话,一石一木都育人的办学理念。在教学楼大厅,如“一训三风”和“读书宣言”,即以“低头读书,抬头做人”为校训,以“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为校风,以“读书修身,为人师表”为教风,以“快乐读书,健康成长”为学风;读书宣言以“读国学经典,传承中华文明”为主题,倡导大家积极阅读,立志做人。二者遥相呼应,相得益彰,统领整个楼道文化。教学楼走廊和过道上,以读书明礼、读书养德、读书启智、读书励志为主题,分别悬挂古今中外名人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等,学生举步移目就能感受到经典文化的熏陶。

其次,学校可精心设计布置教室墙壁文化,让教室散发着浓浓的书香氛围。每个班级的书墙上既有学生的新书推荐,也有教师的“经典导读”;既有贴近学生生活的书报,又有学生的读书成长画册。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爱上学习,逐渐形成良好的习惯。

二、搭建阅读平台,以书引行

莎士比亚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书籍是人类思想的宝库,行为习惯是思想所决定的。因此,要改变学生的行为习惯,最好的方法就是用书籍去引领学生的思想,继而让思想引发他们行为的转变。

为了有效利用校内外资源,培养读书习惯,我们可以搭建“班级(图书角)—年级(读书驿站)—阅读中心(图书阅览室)”三级图书阅读平台,努力让学生走进开放的书海。

阅读中心可以是由学校图书馆和阅览室组成的“校级读书超市”,图书开架借阅,全天24小时向学生提供丰富优质的藏书。学生自主管理,自由选择,自主阅读。读书驿站是教学楼的空闲地带,是为学生精心打造的书香楼层阅读地带。这里学校定期更新图书,学生在课余时间可以自由阅读。班级图书角的图书是由学生自带的,是可以相互交流阅读的班级书吧。这里,学生在课间可以随时随意地读到同伴的书籍,交流读书心得,发展读书友谊,将课外阅读与课外活动融为一体。开放的书架,自由的阅读的空间,无形中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三、丰富读书活动,以读促行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学生的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实践证明,开展的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积极利用各种载体,能够陶冶情学生情操,使学生受到教育和启发,并内化为自觉的行动。

一是开展“读国学经典,做美德少年”活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作品是人类社会长期积淀下来的思想、文化、精神的结晶,是民族文化的基石,有着极为厚实的传统美德素材,“仁、义、礼、智、信”等可以很好地塑造现在的小学生,对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引领作用。所以,以国学经典诵读与养成教育活动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诵、背、书、唱、画等形式,从开展“读经典、诵经典、谈经典”开始,到“写经典、唱经典、画经典”,培养学生遵守校规、孝敬父母、关爱他人的意识,全面促进学生的良好习惯的养成。

二是积极开展了读书展评系列活动。结合重大节假日开展了读书竞赛、读书征文比赛、读书演讲比赛、“读书笔记”展览、手抄报评比等活动。制定书香学校、书香班级、书香家庭、书香教师、读书之星评选办法。每年定期评选表彰一批“读书之星”“书香家庭”。这些活动的开展激发了师生的读书热情,促进学生形成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三是开展亲子阅读活动。学校每学期召开家长会,向家长宣传读书的作用,介绍学校开展读书活动的做法,让家长明确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对于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具有重要作用。从学生实际出发,向全体学生家长发出了指导、督促孩子读书的倡议及提供适合各年龄段阅读的课外书目指南,并向学生印发《温暖的阅读旅程》,通过学生与家长共同完成,让家长反馈与子女在家一起读书的情况,交流学习的感受,共抒读书心得,在彼此的交流中分享读书的乐趣,增强阅读的自觉性,从而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总之,构建书香校园文化,只有把育人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以景导行,以书引行,以读促行,方能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实现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启福.大师谈儿童习惯培养[M].重庆:西南大学出版社,2009.

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 第4篇

一.培养学生认真听的行为习惯

如今的小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差,对外界的各种反应比较敏感,注意力缺乏长久性,要他们认真听几分钟还可以,但要他们认真听上十几分钟、半节课还真不容易,实践告诉我,要想使学生有较持久的注意力,除了教师认真设计好教案,上好课,吸引住学生之外,还必须从平时的点滴训练抓起。1、教给学生倾听的方法。学生普遍存在着喜欢别人听自己说而不喜欢自己听别人说的问题。我就及时开导学生,告之善听者往往也是善于思考的好学生。要养成善听、倾听的好习惯。并教给学生一些方法:(1)猜想将要发言的同学会说什么。(2)对同学的观点进行归纳和总结。(3)想想看他说的有没有道理。2、指导学生倾听的姿势。手势或身体动作是最能反映一位学生是否在倾听。课堂上我对学生倾听的姿势给予认真指导。如:听同学发言时,要求学生眼睛看着书上或老师出示的教具,不看发言同学的脸,做到神情专一。并且,如果发言同学的回答与自己的思考相一致,则以微笑、微微点头表示认可或赞同。当学生在课堂上养成了这样“认真听”的习惯以后,那么课堂的效率就会大大增加。

二.培养学生善于想的行为习惯

在课堂教学中,关于培养小学生“善于想”的学习习惯,包含着学生“肯想”和“会想”两层意思。根据教育学原理,课堂上既要给学生想的机会,又要留给学生想的余地,还要教给他们想的办法。只有会提问,才能肯想和会想,才能善于想,才能想的好。教学时要留给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对学生未成熟的意见不过早地干涉和暗示,允许学生走一些弯路,尽可能做到不把学生的思维框在一个小圈子里,不让学生往教师事先设计好的坑里跳,真正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不禁锢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积极提问,并号召全班学生向经常提问题的学生学习,看谁提的问题最多最好。教给学生会提问题的途径主要有:(1)从知识的起源“为什么”、“怎么样”及知识的归纳或分类上寻找问题、提出问题;(2)从“新”“旧”知识认知结构矛盾交接处来提出问题;(3)从多角度思维处提出问题,如“还可以怎么想”“假设……又怎样”等。

三.培养学生敢于讲的行为习惯

培养学生“敢于讲”的习惯,作为课堂练习的基本要求,我反复训练学生使用普通话大胆发言,要求他们声音要响亮,口齿要清楚,要求学生想好了就举手,讲话要完整。训练学生大胆发言,对于讲的正确、响亮的,当场给予肯定和赞许,对于讲的不准确或有明显错误的学生,从不轻易批评或指责,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自尊心,而是耐心开导,循循善诱,让他们重讲一遍,讲的好一点。经过长时间的练习,学生慢慢地养成了敢说敢讲的好习惯。同时,我着重激励学习中下游的学生发言,学习中下游的学生在课堂上一般都有怕讲话、怕讲不好、不敢举手的时候,所以简单的问题我就先让学习中下游的学生讲,先让学习中下游的学生板演,先让学习中下游的学生动手演示,让他们有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使他们看到自己的成绩。批改作业时,我把他们叫来“面批”,让他们讲讲想的过程,培养他们“敢讲”的习惯。只要发现了进步,就当众给予表扬或鼓励。对学有所长、见解独到的学生,则鼓励他们提出不同见解,如果学生不会质疑,老师则设疑。这样经常练习,学生就会从无疑到有疑,从不会质疑到会质疑,从而调动了全体学生“敢于讲”的积极性。

学生行为习惯班级文化 第5篇

一、身正为范,用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

“亲其师,信其道。”教师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关键。初中阶段,学生个性心理和道德品质还没有发展成熟,行为习惯还没有定型,存在着很强的向师性。班主任是学生最直接的榜样,一个好的班主任会像一丝春雨,潜移默化地影响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只有诚实守信、善于思考、勤俭节约、乐于学习、遵规守纪,时刻以身作则,才能起到人格感召的作用,培养出言行一致的学生,达到“其身正,不令而行”的教育效果。

二、循章立制,用制度约束引导学生的行动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从很多方面对学生的行为习惯作出要求,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起着重要作用。班主任要组织学生学习《守则》《规范》和学校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并结合实际建立精细化制度,让班级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而达到引导、规范和约束学生的目的`,使学生形成强烈的规则意识。

三、激励为主,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爱心是教育工作者必备的,这要求教师在育人过程中要了解学生、关爱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初中生的内心思想日趋丰富,心智逐渐成熟,他们有独立的思想和自己的见解,需要获得教师的认同。教师在处理班级事务时,尤其是奖惩方面,要始终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对待学生的错误和缺点要一视同仁,不能使好学生有优越感,更不能使学困生有自卑感。教师要与他们建立平等的关系,加强沟通和交流,增强团体意识和班集体的凝聚力。

四、注重细节,循序渐进地改变学生的不良习惯

开展行为养成教育,班主任在工作中要细心观察每位学生,从细节入手,时刻关注学生的行为举止。“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有一个过程,需要教师经常性地进行诱导、训练;学生不良行为的纠正,也需要教师反复地指导、教育。所以,我们必须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给学生认识自我和发现问题的缓冲时间,只有让学生真正地了解自我,他们才能从根本上克服缺点。

五、家校配合,形成养成教育的合力

浅说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 第6篇

(一) 发挥教师的率先垂范作用, 己正方可正人。

聋生的行为大多都是在教师教育督促下表现出的一种暂时性行为, 并没有内化为自己的一种素养。这种暂时性的行为, 如果坚持长时间锻炼, 就会转变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也就是说, 良好的行为习惯, 是在平时的点滴训练中逐渐形成的。

俗话说, 身教重于言教。因此, 作为老师应时刻注重自身的修养, 用自己的文明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在学生排队做操的时候, 老师也应认真地排好队伍, 让学生看到老师也和他们一样在认真做操。在校园里, 老师要清扫教学楼内的卫生, 铃响后准时进教室上课;每次上课前都要把讲台整理一下;看到教室地面有废物, 就主动拾起放到垃圾桶里, 不随地吐痰等;这些都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行为。学生看在眼里, 记在心中, 也就自觉养成了自身良好的习惯。

(二) 激发兴趣与严格训练相结合。

良好的行为习惯, 不是天生就有的。我们必须对他们正确引导, 严格要求, 让他们从基础做起, 点滴积累, 逐渐改变其不良的行为习惯。

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需要战胜许多困难, 经历许多磨难。特别是对已形成不良习惯的学生, 要矫正就更需要有坚强的意志, 不断地同坏习惯作斗争, 在训练中不怕麻烦, 这样才能最终取得胜利。如:要求学生集合站队做到“快、静、齐”, 必须经过多次严格训练。当然, 还要把“苦练”与“趣练”结合起来, 因为他们毕竟年龄还小, 如果一味地进行单调训练, 他们很快就烦了。要把激发兴趣与严格训练相结合。如在训练学生正确的五姿 (坐姿、立姿、写字姿势、举手姿势、读书姿势) 时, 我采取在班上找小榜样, 开展“请你像我这样做”的有趣活动, 在课前或课中适当的时间, 请小榜样做出一个正确的姿势并说:“请你像我这样做。”同学们立刻学做, 并说“我就像您这样做”, 反反复复经常练习, 学生对此很有兴趣。为了进一步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 教师要及时更换小榜样, 使学生进一步在有趣的活动中强化训练, 养成姿势端正的好习惯。另外, 要训练学生做好课前准备, 书放在规定的位置, 每节课前每个学生都必须坐姿端正, 停止别的活动, 既不能随意翻书, 也不能去做别的作业。课中, 老师讲课的声音要适中, 胸有全局, 要求每个学生都能专心听讲, 心不二用, 鼓励学生自觉排除干扰, 高度集中注意力, 听从老师的安排, 专心致志地学习。为了训练学生的注意力, 我通常采用“开火车”的方式, 依次引导学生发言, 交流学习体会, 使学生聚精会神, 积极思考。学生在自学时, 让他们根据老师的提问, 有的放矢, 采取听、看、评的手段, 训练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老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尽可能把课上得精彩些、有趣些, 挖掘学生的想象思维。同时, 老师还要采取编排课本剧的形式, 减少同学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的不良现象。

(三) 说服教育, 激发行为纠正的动机。

说服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激发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低年级学生主要采用正面引导, 通过讲故事、看图片等生动形象的办法提高认识。中年级要给予典型示范, 用榜样去激发他们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自觉性。高年级学生自我意识较强, 给他们更多的机会进行价值判断, 同时配合以高水平的说服教育。另外, 说服教育要注意艺术性、趣味性, 用趣味活动激发动机。从学生的作文和日常接触中, 我发现有的孩子接、发东西及说话时不太有礼貌, 就及时引导他们如何给大人递东西, 如何接发练习本, 如何说话。我班的地面是瓷砖地, 易脏, 不好搞卫生, 我就教学生如何保持卫生, 擦桌子、扫地……在品德课上开展讨论会, 讨论如何保持卫生。如:我班有的学生在做作业时, 做事不专心、磨蹭。针对这一现状, 我请做作业快的同学针对一天的学习和活动谈体会和感受, 并请做事慢的同学尝试他们的做法。由于把说服教育与榜样的力量结合起来了, 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做事磨蹭的现象减少了。

同时, 学校要以重大节日为契机, 积极开展主题活动。如“雷锋就是你我他”、“懂得奉献, 学会感恩”、“卫生习惯连着你我他”等活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让学生从思想到行为上发生质的转变, 将道德认识逐步内化为自身的道德行为。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第7篇

一、理论指导———明确习惯养成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就是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 如培养文明礼貌习惯、学习习惯、劳动习惯、卫生习惯、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等。一个人的发展是受多种因素制约的, 但习惯是其重要的基础, 养成教育有利于学生成才、成人。叶圣陶认为, 人要是各种好习惯都养成了, 我们的教育目的就达到了。如学习上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劳动上有良好的劳动习惯, 道德上有良好的道德习惯……那么这个学生就是一个好学生。我班农村学生及外来务工子女较多, 家长文化水平较低, 工作较忙, 导致了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不够重视, 这些孩子的学习习惯差、卫生差、品德习惯也不容乐观。因此, 我认为抓好学生的品德行为习惯才是关键。所有这些问题, 归结起来都是个习惯问题, 可见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重要性。部分家长在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的时候, 没有从学习习惯上找原因, 而是从表面、客观上找原因。其实学生的成绩和他们的学习习惯是成正比的, 凡是成绩优异的学生, 往往也是学习习惯好的学生, 培养良好习惯不仅是为了让学生成才,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成人, 为学生以后走向社会奠定基础。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温馨港湾, 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家庭的熏陶。为此, 在班级管理中, 我一直注重把“德育为先、快乐成长”作为班级管理的重点。为了让家长了解我们的教育思路, 配合学校共同教育学生, 我们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 并在搞班级活动时邀请家长参加。从而让家长走进班级, 了解教师的教育思路, 自觉主动地配合学校加强学生良好习惯的训练。

二、讲究方法———追求习惯养成的实效性

有了家校紧密结合这个有利的环境, 学生就有了健康成长的保证。但是, 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还要进行反复的历练。

1.行为习惯

孔子曰:“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在要求学生的行为规范之前, 我们教师要为他们起到示范榜样的作用, 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教育学生, 然后再强调学生平时的言行举止要得体、要适宜。对于长辈和老师, 要有尊敬和善的态度;对于同辈, 要友善亲切、团结互助。我要求学生从最基本的做起, 要求人人能够遵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如见到老师问声好, 见到垃圾弯弯腰, 上下楼梯靠右行; 进教学楼轻声慢走, 不大声喧哗, 升旗集会时保持安静……利用晨会、班队会、活动课, 通过演讲、表演、讨论等多种形式, 让学生理解、执行, 每周有重点地训练、评比, 督促学生对照《行为规范》认真执行。同时, 通过家校通平台交流、家访等多种形式, 要求家长对照班级《行为规范》内容给予密切配合。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要求一经提出, 硬是要养成, 决不马虎了事。”为保证班级各项规定的权威性, 我坚持从日常生活的一些小事着手, 让学生从小事中明白“莫以善小而不为, 莫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从而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到了四年级, 我班学生大部分能自觉遵守班级常规, 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2.卫生习惯

好的卫生习惯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从一年级开始, 我每天课间都让卫生小组长检查学生的小手、指甲。卫生好的同学就发给小奖品, 以此来激励学生, 长期下来, 他们自觉养成了勤洗手的卫生习惯。另外, 生活在集体中, 除了保持好个人卫生, 还要爱护班级的卫生。要求学生下课自觉捡起自己周围的纸屑, 自己对齐自己的桌椅;要求值日学生要早到校, 打扫室内外卫生, 做到教室、卫生区不留任何卫生死角, 不存任何垃圾物;门窗玻璃要保持清洁, 室内外地面无废纸、饮料盒、塑料袋、卫生纸等垃圾;值日生还要将室内桌椅摆放整齐, 椅子一律放在课桌下, 逐步培养学生养成自觉打扫卫生的习惯。

3.饮食习惯

杜绝学生带零食进校园, 不允许学生在校外小摊上买饮料、面包、鲜奶、糖果、油炸食品等不卫生的“三无”食品, 建议学生吃一些有益身体健康的食品, 建议学生多喝牛奶, 增强营养。

4.学习习惯

(1) 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在学完一课后, 让学生自己预习下一课, 读课文熟悉生字词、查阅资料、收集资料, 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2) 养成上课认真听讲的习惯。办事要讲究效率, 学习也是一样。学生学习的主要时间在课堂, 利用好课堂40分钟就显得尤为重要, 认真听讲、注意力集中、积极思考是提高学习效率、成绩优异的必备条件。为了让整个班级在课堂上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 我在班级中设立了评比栏, 奖励那些上课积极动脑、专心听讲的学生, 以激励所有的学生。

(3) 养成正确书写的习惯。现在的学生上课写字时总喜欢趴在桌子上, 尽管有提醒, 可还是坚持不了几分钟, 于是我在开学初就强调写字的“三个一”。每节课严格把关, 课堂作业实行等级打分制, 得优记5分, 得良记3分, 合格记2分。每套作业本子用完每人统计出自己的得分, 然后以得分高低奖励学生, 再奖励几名书写进步大的。通过这种方法鼓励好的带动差的, 现在我班学生的书写水平大有进步。

5.文明礼仪习惯

文明礼仪教育也是一种养成教育, 但小学生的可塑性很大, 很容易出现反常现象, 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持之以恒地教育训练, 使学生逐步形成文明礼貌的好习惯。经过长期的文明礼仪教育, 我班学生在文明礼仪方面表现得很不错, 在校园里常常会见到同学们礼貌待人的一面, 很少见到我班学生随手扔垃圾、在墙壁上乱涂乱画等不文明的行为。但是在学校外, 总会听到学生一些不文明的语言, 这引起了我的反思。为了不让这种不文明的现象发生在我班学生身上, 我在班会课上带领学生再次学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小学生守则》, 并对学生提出一些新的要求, 目的是不让学生受到环境的影响。其次, 召开“文明礼仪伴我行”“让文明礼仪之花处处开”等主题队会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在活动中, 很多同学都能对自己的做法进行总结, 达到了互相影响、互相学习的目的。

三、持之以恒———讲求习惯养成的持续性

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 也并非是一劳永逸的, 在养成良好习惯的过程中, 允许有反复。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凡是习惯, 都不是几天功夫就能够养成的。要养成一种好习惯, 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关键在于仔细观察学生, 帮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习惯。如要求学生养成“先完成作业再玩”的好习惯, 一方面树立正面典型教育学生, 另一方面严管那些贪玩不按时完成作业的学生, 要求他们从不完成到完成, 从马马虎虎完成到认认真真完成, 逐步从教师的督促转为自觉的行为。当然, 这个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学生好转了一段时间, 可能又因为外界的各种因素使刚刚养成的好习惯“夭折”, 我们并不能就此放弃, 认为学生不可救药, 其实这是正常的反复, 只要再次提醒, 再次督促, 好习惯还会回来。养成好习惯的过程就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就是不断地与坏习惯较量的过程。

四、反复巩固———让习惯变成自觉主动的行为

习惯的养成, 必需通过实践和反复的巩固。因此, 要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必须给学生创设条件, 让学生有机会实践。我在班里一方面安排学生参与班级的卫生管理, 每人有劳动的岗位, 另一方面, 教育学生在家也要帮助家长做一些家务, 让学生们在实际的劳动中体会到劳动的快乐。我还充分挖掘校园内的劳动因素, 如草坪维护、花木维护、公共场地打扫等, 既培养了劳动能力, 养成了劳动习惯, 也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观念、主人翁意识。当然, 也不忘记与家庭的配合, 要求家庭也为孩子提供“用武之地”, 不包办代替, 共同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 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感受到劳动的乐趣。

学生行为习惯班级文化 第8篇

每天早上我进教室都要大吼:“同学们, 要上课了, 请快点交完作业。”可是部分学生还是做不到, 今天刚讲完, 明天又忘记, 交个作业都要浪费好长时间。

我绞尽脑汁想办法让学生快速交作业, 如, 提前把第二天要交的作业整理好放在书包里, 请父母监督等措施, 可一段时间之后, 效果不大, 我不断尝试新的方法。

突然有一天, 我看了一下时间还有一分钟就上课了, 我灵机一动, 选了一名交完作业的学生站在讲台上倒着数60秒, 并说了句:“看谁在规定时间内交完作业。”刚开始, 有些后排学生不知道要干什么, 看见前排的学生迅速地交作业, 自己也麻利地交完作业。随着时间一秒一秒地过去, 上课铃还未响, 我已经看到了大部分学生认真读书了。我欣喜若狂, 趁热打铁, 对今天快速交完作业的小组进行了加分, 没有在规定时间交完作业的学生受到了自己组员的批评, 我看到这种方法达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为了保持这样的好效果, 我和学生约定:

第一, 每天要在60秒之内交完作业;

第二, 学生交作业要小组内相互监督, 小组间相互评比;

第三, 对作业全部交完的小组进行加分, 反之扣分 (特殊情况除外) , 实行一周一汇总, 一月一奖励制度。

实施一周后, 效果非常好, 只要数数的学生往讲台上一站, 还没有开口, 学生的作业基本上交完了。一个月之后, 数数的学生就休息了, 我站在评分台前, 学生都大声地说“:老师, 我们组全部交完了!”

培养寄宿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初探 第9篇

1. 细心引导, 爱心呵护

寄宿学生普遍年龄偏小, 缺乏生活自理能力, 为了让他们尽早适应学校环境, 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 我校将寄宿生组建成住校班级, 并挑选了一部分责任心强、有爱心、有耐心的教师担任住校班级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这些教师不仅指导学生的生活、学习, 还照顾他们的起居, 早晨一起锻炼身体, 晚上提醒就寝。教师既是孩子们的保姆, 又是勤务员、大朋友。教师不仅培养学生洗脸、刷牙、换鞋、洗脚、叠被子等日常生活习惯, 而且还教会他们如何与室友相处……真情的付出, 爱心的呵护, 让这些年幼的学生在学校也能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 享受到慈母般的关爱。

2. 严肃校纪, 规范行为

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导师, 很多行为习惯的养成都离不开教师苦口婆心、不厌其烦的教导。开学伊始, 学校就通过开会、广播等方式明确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学习上按时完成作业, 课堂上积极问答问题;在纪律上做到不迟到、不早退, 有事要请假, 踊跃参加集体活动;注意讲究个人卫生、集体卫生。在日常管理中, 学校注意加强学生的文明礼貌教育, 不仅教给学生文明礼貌用语, 而且还要求各班把这些要求落到实处, 从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抓起。此外, 还注意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 做到每一项活动都是文明育人的阵地, 每一个角落都是文明育人的窗口, 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总之, 学校从文明礼貌、校园纪律、仪表卫生等一日规范入手, 让学生做到习惯成自然。

3. 开展活动, 促进养成

对于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 除了正面教育, 还通过学科教学和课外活动进行渗透教育。例如, 针对有的学生每天吃许多零食、花钱大手大脚的习惯, 思想品德课教师就在课堂上帮助他们统计一天或一个星期吃零食所花的钱, 然后计算出1年甚至5年的零食消费总数———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 学生很震惊。通过认知、对比, 学生渐渐养成了节约用钱的良好习惯。除了在课堂上进行教育, 学校还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 学校把每年的3月定为“文明礼貌月”, 要求教师和学生在这个月里“说文明话, 行文明举, 做文明人, 展校园风采”。此外, 各班级还开展各种主题班会活动, 如“我们是讲文明的好孩子”“我们是幸福的儿童”“互相帮助乐趣多”“我爱老师和同学”“做个爱校的小主人”等。教师们充分意识到, 无论课内课外, 都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深化品质、美化心灵, 使他们在愉悦中成长为讲文明礼貌、勤奋学习、勤于动手的好少年。

4. 加强联系, 家校互通

学校和家长的联系至关重要, 我校充分利用好“家校通”管理平台, 加强了校内外教育的衔接沟通。学校要求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即时和家长互发短信, 及时通报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 虚心听取学生家长的意见和建议, 使家长们远在千里之外也能按时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从而更好地配合学校开展教育。同时我校抓住中秋节、春节家长回家过节的时机, 定期召开住校班级家长会, 使寄宿学生家长更加全面地了解自己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努力做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一致, 从而使学生收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上一篇:劳动薪酬下一篇: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