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跨学科学习的特性

2024-08-09

语文跨学科学习的特性(精选7篇)

语文跨学科学习的特性 第1篇

但在语文跨学科教学活动中, 亦存在许多盲目、偏颇、不规范现象, 忽略了语文的基本特点、性质, 违背了语文教学宗旨, 偏离了新课标的理念。笔者认为语文跨学科学习应注意以下特性。

一.讲求内容方式科学性

语文跨学科学习不是语文与其它学科间的机械叠加, 而是一个科学融合、交叉渗透的过程, 切忌盲目随意。

首先, 要确保跨学科学习中学习内容的科学性。

语文跨学科学习使语文学习领域更为宽广, 知识更为丰富, 这对师生提出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师不仅要细心研究如何由“触点”发散开去与其它学科筛选、重组、渗透、整合, 还要对生活的各个层面所涉及的各科知识层面作深入研究, 否则很容易出现教学中的致命“硬伤”, 即学习内容的偏差甚至是谬误。

其次, 要确保学科间相互交叉、渗透方式的的科学性。

语文跨学科学习要从语文与相关学科相联系、相重复、相交叉、相衔接之处提出问题, 进行探究分析, 继而解决问题, 要营造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方式和方法, 使学习过程中充满求实、和谐、合作、求异、创新的精神。用科学的知识, 科学的方法, 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意识。

二.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

语文跨学科学习加强了各学科之间的融合、沟通, 语文学习容量更大, 领域更宽广, 教师的组织与引导必不可少, 但不能越俎代庖, 学生才是这一活动的主角。

中学生朝气蓬勃、富于想象力、求知欲强、崇尚科学与理性, 在跨学科学习中, 每个学生都是带着既有的知识和经验进入语文学习的, 在学习过程中又都会形成并表现出不同的学习特点和方式, 而且学生对新知识、新能力的获得, 又无不建立在既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 可以说, 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运用自己的学习方式、自主选择、自我建构的过程。故而, 跨学科学习要突出学生的自主性, 帮助学生去自主发掘语文学科与其它相关学科相链接的“触点”, 鼓励学生利用这一“触点”, 在主动探究中去联系、摸索、尝试、创新。促使其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自主发展。

对学生所作出的每一步大大小小的跨越, 教师都应及时给予热情的鼓励和适当的引导, 引导学生自主总结, 不断开拓, 使学生逐渐提高探究的自觉性, 逐步掌握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使其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 勤于动手, 切实提高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能力, 从而更好提高语文的综合素养。

三.彰显语文学科人文性、工具性

“人文性、工具性”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特征之一, 语文跨学科学习应突出语文的这一基本特征, 以更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 借以语文为主体的多学科交叉学习来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运用祖国语文, 丰富语言的积累, 培养语感, 发展思维, 切实提高学生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多方面的语文素养。只有这样才能突现语文的人文性、工具性、基础性这一特点, 才能让学生在跨学科学习中体会到语文的独特魅力, 才能更好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时下不少教师在进行语文跨学科学习中, 把语文跨学科活动组织为近乎纯粹的“生物课”“地理课”“历史课”“合唱课”等等, 这都忽视了语文主体性原则。笔者在听一位教师教学《沁园春·雪》时, 讲到“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之时, 与学生大谈历史知识, 谈秦始皇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完成了统一全国的大业, “焚书坑儒”, “统一度量衡”, “修筑长城”;汉武帝的大一统;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宋太祖的“陈桥兵变, 黄袍加身”;成吉思汗的征伐等等。学生也很配合, 耗费了半节课。这节课虽然进行跨学科学习了, 但是忽视了语文学科的主体性地位, 将“跨学科”变为“偏学科”、“换学科”, 从而本末倒置, 使语文跨学科学习进入误区。

语文跨学科学习的特性 第2篇

武汉一中 周梅

一、提出原因

语文跨学科学习指的是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相互渗透与融合。“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沟通”,“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等,这些观点在“语文课程标准”中不断得到强调,为什么要强调语文跨学科学习?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新时代呼唤语文跨学科学习

21世纪是人类全面进入知识经济、信息化、多元化社会的世纪,社会节奏快,知识更新快,信息量大增,生产高度社会化。要适应新时代,既需具有精深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具备广博的知识,做到专与博的有机统一。新型的人才能适时地将不同的知识经过系统化、网络化后进行重新组合,使知识结构始终保持高效的状态。语文跨学科综合性学习正是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2.丰富性决定语文跨学科学习

语文内容丰富多彩,包罗万象,语文本来就是反映并表现大千世界的,当然也反映其他课程的内容。阅读部分的课文选编也体现了学科内容的多样化,历史、地理、生物、物理、化学、数学、艺术等尽在其中。而过去的语文课程过于强调学科中心,与其他课程语文脱离,独自为战,为语文而语文,淹没了语文课程的综合性的特点,影响了语文教学的效果,谈不上培养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因此,语文不应是一门孤立的学科,应融入各学科组成的大知识之中,冲破语文的“围城”,让学生的思维、让语文的课程的“触须”向外延伸,打破学科“壁垒”,从其它学科中汲取语文素养,进行“小科文化”濡化,又用之于其他学科的实践,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二、教学策略

语文学科是多方位、多角度、主体式的综合学科,因此,语文学科便与多门学科产生了广泛联系,我们可从它与这些学科的多向、多维、多层的联系中,寻找课程综合化的结合点,把“解须”伸进这些学科中,建立起语文学科通向其它学科的“互联网”,实现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的综合能力,首先要贯彻三大原则。

(一)启发性原则

综合能力培养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主导作用下的主体参与的过程,因此,教师能否正确启发学生的思维成为跨学科综合能力培养的关键。跨学科综合能力培养贯彻启发性原则,教师首先要了解所教年级的学生所学过的其它学科的相关知识,他们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已达到什么水准,他们的联想、综合、迁移能力已达到什么程度。只有全面地了解学生的现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否则将启而不发。

(二)联系性原则

跨学科综合能力的培养是建立在跨学科知识综合的基础上进行的,将不同学科的相 关知识综合走一起,形成整体,才能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才能全面客观地认识事物。综合相关知识,形成整体,就必须引导学生发现知识间的有机联系,并善于围绕一中心问题,迁移相关学科的知识。如果我们在教学中经常注意联系与语文有关的其它学科知识,那么学生发散性思维就会加强,综合能力也得到培养。

(三)参与性原则

参与性原则调动学生巨大的学习潜力,积极参与学习实践,主动去参与语文课本知识与其它关联的讨论研究。指导启发学生运用所学过的各学科的知识,综合分析所遇到的问题。鼓励他们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有创造性的建议。如果再安排学生查阅有关资料,进行实地的考察,最后撰写小论文,那么学生就会得到充分的参与,综合能力的培养才会真正落实。

如何贯彻以上三个原则,在语文教学中来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能力?具体策略如下:

(一)树立正确思想

加强学科渗透

要加强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教师必须首先树立不同学科知识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意识。跨学科综合能力的培养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作为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的中青年教师,他们在学生时代受到的教育是应试教育,高考之后,不接触理化生;大学之中,精力只集中于语言与文学。对其它学科知识知晓不多,研究不深,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应试教育的阴影始终笼罩着他们,因此,转变他们的教育教学观念是首要任务,在备课与教学之中,不能仅仅把自己看作是一位语文教师,有时要像音乐教师那样,在课文中寻找跳跃的音符,发现美的旋律;有时像美术老师那样,在字里行间发现美的色彩,在头脑中描绘出绚丽的图画;有时像历史老师那样,通过记载性的文字和文物、图片等去探寻历史的改革,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将历史、政治、物理等知识和语文知识结合在一起,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二)发挥集体力量 解决学科问题

教师具有了学科交叉融合的意识,这还不够。进行跨学科能力培养还要求教师具有一定水平的各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如果知识储备有限,对于语文学科之外的知识空缺很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要弥补知识的不足,除了自己去阅读相关书籍,查找相关资料,更多的则要向其它学科教师请教问题,相互之间多沟通交流,取长补短,打破原有的“各人自扫门前雪”的状况,对于那些难以解决的、学生感兴趣的、且又影响教学效果的问题,可以把其它学科的教师请进语文课堂,辅助语文教学。有位语文教师在教授《空间和时间旅行》时,改变以往语文教师讲科普文章的方式,把物理老师、地理老师、数学老师作为嘉宾请进了课堂。在引导学生分析四个小标题安排的原因,训练学生迅速准确筛选信息后,学生产生了知识的疑问,语文教师巧妙地利用各学科老师的专业所长,而物理、地理、数学教师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地解答了学生阅读科普文章所产生的疑点与问题。

(三)关注教材内容

把握学科联系 无论是选编的课文,还是训练的阅读文段,涉及的内容之广,与其它学科相联系的知识之多,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阅读的不同内容引导学生把握语文与其他学科联系。

语文与历史的关系

自古文史相通,文学与历史的关系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任何文学作品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并反映这一特定的社会历史。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达尔文的《〈物动起源〉导言》,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等课文都是需要丰富的世界史知识才能深刻理解,贾谊的《过秦记》、苏洵的《六国论》、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欧阳修的《伶官传序》、张溥的《五人墓碑记》等古代散文都是需要丰富的中国古代史知识为依托才能深刻理解的。中学语文的许多课文与历史有重大的关系,甚至有的中学语文课文如不借助历史知识的帮助,学生是无法弄清楚的。

语文与政治的关系

语文课程目标与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要培养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而这正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的文化素质。”语文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之一便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语文阅读分析与辩证唯物主义:在阅读中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既要看到人物的优点,也要看到人物的缺点,不能单一地看待文学人物。只有这样分析人物,才能更感塑造人物的真实与典型。在阅读中运用联系的观点,使前后知识融合贯通。学完了苏轼的《赤壁赋》,联系苏轼同期之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后赤壁赋》,补充在黄州所作的《卜算子》、《定**》,前后连接,洞悉苏轼的心理历程,学习他面对挫折,乐观豁达的胸襟。

语文与历史、政治的联系最为紧密,除此之外,语文也与其他学科知识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语文教学中要适当地兼顾其它学科知识的渗透,和其它学科搞好配合,让其它学科知识更好地为语文教学服务。

(四)进行内容整合突出学科综合

语文教育的目的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促进他们终身的可持续发展。通过语文课程与其它课程的整合,来整体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整合时应讲究序列、层次,篇篇课课都来整合,不现实也不必要,应以教材编排的序与“需”来定,有时我们可打破教材的编排顺序,合理重组教材。如果将贾谊的《过秦记》,苏洵的《六园记》整合在一起,与中国古代史安排在同一学期,学生对秦和六国就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将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一文与黑奴贸易和西方国家的种族歧视政策安排在同一学期,学生就不难理解这次演讲的轰动效应。

三、意义与作用

1.提供更多舞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语文跨学科学习是在以语文的主要阵地的基础上,将其它学科的相关知识综合。而 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在语文课堂上,充分发挥他们其它学科知识的优势,给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自己优点的舞台,为每个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成长空间,促进学生成长和个性的发展。学习《阿房宫赋》,讲解第一段的描绘时,请一位擅长绘画的学生在黑板上勾画了阿房宫的特点,同学为之赞赏,自己为之高兴。在学习古文时,请历史知识丰富的同学讲解相关历史,绘出历史地图,排除大家难以理解的一些障碍„„,这样能更多地调动学生储备的多方面知识,更好地促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培养多种能力,符合新时代人才需求

传统的语文课程结构简单,内容泛化,在教学中往往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形成一套固定的模式,这种注入式的教学割断了语文与生活联系,只能抑制学生的思维,削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而开展语文跨学科学习,正如“语文课标”所指出的那样。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渗透和整合中广泛猎各种学科知识,开阔视野,扩大自己的知识范畴,克服思维定势,拓展思维空间,积极开发学生的直觉思维、聚合思维、发散思维和想像思维等创新思维的能力,同时,语文跨学科学习以其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动的特点,更能在发展学生主动探索、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上发挥重要作用。新时代是个多元的时代,需要拥有博而专知识的多方面人才,只有开展跨学科学习,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才能造就出社会的有用之才。

在当今教育生态下,怎样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综合学习能力,还有待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摸索。

参考文献:《课堂教学能力培养与提升》(欧阳芬主编)

《21世纪对新型人才需求的特点》(网上论坛)

个 人 信 息

周梅 女 高中组 34岁 武汉一中高二年级组 邮编 430022 手机*** 邮箱mzhsy@163.com

“精心设“导”引人“入”胜”的教学视频和课件

作者:不详

来源于:<51课件> 发布时间:2006-3-14 0:34:00

在语文教学中,导入新课极为重要。教师如能用三、五分钟的时间精心设计导入语,吸引学生进入到学习的美好气氛中,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使他们尽快地接受新的知识。

笔者从教初中语文十余年,非常注重导入新课,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七种方法,下面简介如下。

一、情感导入法教师上课时一开始就用炽热的情感去拨动学生感情的琴弦,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例如,讲《春》时,教师一开始便满怀激情地说:“我们一提到春啊,眼前就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东风浩荡,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一提到春,我们就会感到有无限生机,无穷力量。贺知章描写春是‘二月春风似剪刀’,王安石描写春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朱熹描写春是‘万紫千红总是春’,这些短诗只从一两个角度,选取两三个景物来描写春天。今天,我们学习的朱自清的《春》写春的内容很多,我们读一读课文,想一想他是怎样多方面写春的?”这样的开头语,充满激情,意境深邃,使学生沉浸在春光明媚的气氛之中,学习情绪很高。

再如,教《谁是最可爱的人》时,教师首先表情朗读课文的末段:“亲爱的朋友们,当你坐上早晨第一列电车驰向工厂的时候,当你„„他们确实是我们最可爱的人!”这样,能使学生受到情感的感染,使课堂气氛更活跃,能尽快转入到讲授新课之中。

二、解题导入法标题,即“文眼”。它多种多样,丰富多彩。有些标题含义深刻,耐人寻味。教师如果从解题入手来导入新课,那么对于学生了解课文的内容大有益处。

例如,《驿路梨花》的标题很有特色,本人就从这出发,设计导语:“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驿路梨花》,这个题目一语双关,从表面上看,驿路上有盛开的梨花,还有一个名叫‘梨花’的哈尼族姑娘为路人服务;从含义上看,那洁白美丽的梨花象征着各族人民纯洁、美丽的心灵,那到处盛开的梨花,象征着雷锋精神已经像洁白、美丽的梨花处处开放。下面请大家阅读课文。”

又如,《变色龙》的标题也引人注目,教者可以这样导入:“这节课要学习的课文是《变色龙》,请看标题。变色龙,是蜥蜴的一种,皮肤的颜色随着四周物体的颜色而改变。课文以这比喻为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警官奥楚蔑洛夫。我们现在就学习这篇小说,看看这只沙皇俄国的忠实走狗是怎样善‘变’的?”

三、故事导入法在传授新课前,如果讲述一个与课文有关的故事,就能使学生兴趣大增,注意力集中,快速地进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例如,教《从三到万》一课,我这样设计导入语:“今天,我为同学们讲一个‘妄人学字’的故事:从前,有一个富人,家里很有钱,但几代人都不认识一个字,他就高薪聘请一位先生教儿子认字。先生一开始教这个人描红,写一画,说:这是‘一’字;写两画说:这是‘二’字;写三画,说:这是‘三’字。富人的儿子非常高兴,就丢下笔跑回家告诉父亲:‘我学会了,学会了!以后可以不再麻烦先生,浪费钱财了,请辞退他吧!’富人也欣喜不已,就打发先生回去了。过了一段时间,富人准备请姓万的朋友来饮酒,让儿子写一个请贴,可是很久还没有写好,富人就催儿子快些。他的儿子抱怨地说:‘天下这么多的姓,为什么这个人偏偏姓万?我从早晨写到现在,才写完了五百画呀!’同学们在听完故事笑过之余,想一想,从这个妄人的身上应该吸取哪些教训呢?下面,我们就学习课文《从三到万》。”

四、问题导入法在导入新课时,如果能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就能使他们开动脑筋,带着问题去学习课文。例如:教《孔乙己》时先提出问题:孔乙己真名叫什么?他为什么总穿着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 教《范进中举》时先提出问题:范进考中了举人为什么还会发疯?

讲《七根火柴》时先提出问题:本文的主人公是卢进勇还是无名战士?无名战士难道真的没有名字吗?

讲《死海不死》时先提出问题:为什么叫“死海”?既然是“死海”为何又“不死”呢?课文最后又说:“真的要死了!”这三个“死”的含义相同吗?

五、类比导入法类比导入法就是以前面所学过的与本课相类似的文章来导入新课。它有四种情况:

(一)由文体相同的课文导入例如,教《藤野先生》时,可以这样导入:“前面大家学过了朱德同志写的《回忆我的母亲》,这是一篇回忆录,写的是真人真事。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鲁迅先生写的回忆录《藤野先生》,进一步体会回忆录的特点。”

(二)由作者相同的课文导入例如,教《书湖阴先生壁》时,可以先这样说:“以前大家学过了《伤仲永》一文,它的作者是我们临川人王安石。他不仅散文写得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而且诗歌也写得不错,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安石的诗歌《书湖阴先生壁》。

(三)由主题相同的课文导入例如,讲《范进中举》时,可以这样讲述:“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鲁迅的《孔乙己》,由孔乙己的悲惨遭遇可以看出他是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他从精神到肉体都是被封建科举制度吞噬的。孔乙己的悲剧充分揭露了封建科举摧残人才的罪恶。这节课要学习的课文《范进中举》也刻画了一个热衷科举的范进,虽然他的命运和孔乙己有所不同,但从他身上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封建社会的黑暗。”

(四)由写作方法相同的课文导入例如,讲《爱莲说》时,可以这样导入:“我们学过了抒情散文《白杨礼赞》,它采用的写作方法是‘托物言志’,就是在所描写的某物上寄托自己的情志。今天要学的课文《爱莲说》也采用了这种写法,我们来看看作者在莲的身上寄托了怎样的情志?”

六、对比导入法对比导入法就是以前面所学过的与本课不同的文章来导入新课。它也有四种情况:

(一)由文体不相同的课文来导入例如,教《北京立交桥》时可以这样导入:“上篇课文《中国石拱桥》是一篇说明文,它以赵州桥、卢沟桥为例,介绍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北京立交桥》却是一篇记叙文,它叙述了北京立交桥飞速发展的情况。同是写桥,文体却不同,大家在学习中要仔细体会它们的不同。”

(二)由题材相同但作者不相同的课文导入例如,教《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可以这样说:“上节课学了毛泽东同志写的词《沁园春·雪》,它描绘了北国雪景。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岑参的诗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它描绘了边塞雪景。同是写雪,但作者不同,时代不同,所以写的景就不同,抒的情也不同。”

(三)由主题不同的课文来导入例如,讲《我的叔叔于勒》时,可以这样设计导语:“以前我们学过了《驿路梨花》,这篇课文描述了社会主义中 国人与人之间热情友好、乐于助人、充满温暖。那么,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又是如何相处的呢?下面就来学习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它形象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纯粹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如何争取语文学科的学习时间 第3篇

一、认为语文好学

很多学生认为,不就是学中文吗?自己的母语,从娘胎出来听的就是中国话,谁还不会说呢?考试的时候无论怎么诌都能应付那份试卷,不像数理化,不懂的题就无从下笔。尤其是对待作文,学生认为,平时练习既浪费时间又没什么成就感(没有解出一道数理化难题的感觉),高考又不会考我们曾写过的作文题,所以老师在布置写作文时,总是有学生不乐意写,或找各种理由拖拉不按时交作业,就是完成了交上来的,大部分质量不高。语文老师可能都有这样的感觉:学生作文水平是一届不如一届。

二、花了时间,收效不大

有的学生也感觉到成绩跛腿影响总分的提升,试图在语文上花点时间,提高语文成绩,可埋头做了大量的试题,考起试来,成绩长进不大,积极性大大挫伤,两次尝试下来就偃旗息鼓了。这种急功近利的学习,不可能培养出学语文的兴趣。

三、老师陈旧的观念抑制了学生学语文的兴趣

很多语文老师受高考这个指挥棒的牵制,平时教学严格按照自己制定的教学计划,以完成教学任务为主,不考虑学生的需要,也不反思教学效果如何,或无时间考虑,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教下去,不知不觉形成了一种传统又机械的教学模式,对学生不花时间学语文的态度,已习以为常了,有的老师还自嘲地说:“我们语文老师注重的是课堂教学效果,学生平时不花时间学,高考语文考得成绩也还说得过去。”

其实,通过自己近年来的尝试和理论学习的感悟,作为一个语文老师,笔者觉得语文课堂更应该是最活跃、最生动,也是学生最喜欢的课堂。恢复语文课的本来面目,关键看语文教师如何做。

首先,语文老师要不断地学习,积累各方面的知识,提升自己的学识水平。面对这样的信息时代,一个语文老师总守着自己大学时学的那点东西,课堂上会处处碰壁,不久就会被学生叫下课。不说别的,就说新时代的语言,就会让人措手不及。比如“新新人类”“酷毙了”“雷人”“雪藏”“给力”“萌人”等等,如果语文老师不善于接受新事物,不注意觀察现状,面对学生作文中出现的这些当代语言或网络语言,就会不知所措,甚至会闹笑话。几次笑话一闹,学生就会看轻语文老师,学语文的兴趣也就会荡然无存了。

其次,备课时要备学生。面对高考升学压力,老师们的竞争意识越来越强,平时备课大都能认认真真,测试形式也越来越多样,但也正因为如此,教师们感觉工作负担越来越重,于是,备课“走捷径”的人也越来越多,借用各种各样的资料,市场上、网络上各种“优质教案”“同步试卷”也应运而生。慢慢地,老师们也懒得去动脑筋了,选一本“教案”,拿来便用,甚至连课文都不看,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的。笔者曾经就有这样的经历:在总结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主旨时,只管按照“优化设计”上说的“反映了那时知识分子淡淡的哀愁”。正因为如此,“我”才“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一堂课下来,笔者颇感轻松,学生却一头雾水:那时知识分子为何会有“淡淡的哀愁”?朱自清又为什么会“颇不宁静”?这样一段时间下来的结果是,学生座谈会给笔者提了一大堆意见。教无定法,教学有法。每个教师能针对自己的教学对象,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程度、心理状况,甚至个性特征,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良好,受到绝大多数教学对象的喜爱,这就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有了自己的教学经验。别人的东西尽管是优秀的,毕竟是别人的成果,那是别人针对自己的教学环境、学生程度,将自己的学识水平充分物化的过程。我们拿来便用,充其量是模仿,模仿得再好也仍然与模仿对象存在很大的差异,何况教学环境不同,面对的学生程度等各方面也不尽相同,要想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对语文这门学科感兴趣是不大可能的。

语文跨学科学习的特性 第4篇

一、运用学科技能, 有效融入社区资源

一位教师执教《春笋》时先让每个学生在美术课和劳技课上运用所学知识, 做了非常精美的春笋头饰。语文课上, 执教者清晰地感受到了戴着头饰的学生们发自内心的激动。他们“小脸通红, 小手直举”, 戴着自己亲手做的头饰参与课堂, 在自己创设的与众不同的教学情境中尽情诵读。在此基础上, 执教者带着学生们利用体育活动课的时间排着整齐的队伍走进学校旁社区的竹林里, 一个个“小春笋”边参观边诵读, 执教者不时地用自己的手扮作泥土, 让这些“小春笋”钻一钻、顶一顶, 既突破了教学难点, 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蜻蜓飞过来 , 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 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多美的语句呀! 它出自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荷花》一课。学完之后老师追问:蜻蜓飞行的快乐是怎样的呢? 小鱼告诉“我”做的好梦内容是什么呢? 自然而然地让学生在迁移中说出了许多优美的句子, 如:“荷花, 荷花, 今天早上阳光明媚, 空气格外的清新, 里面还带着你们淡淡的花香, 闻着淡淡清香, 我鼓足了力气一下子就捉到了几只害虫, 让我美美地饱餐了一顿。”“荷花, 我昨天晚上梦到我开了一个音乐会, 我主唱, 其他朋友给我伴奏, 真快乐! ”“荷花, 我昨天夜里梦见自己成为一只小鸟, 在天空自由地飞翔。”……

执教者让学生们将这些句子编入根据课文改编的课本剧中, 并戴着学生们在美术课上设计蜻蜓造型和荷花荷叶造型的头饰, 还带着学生们在音乐课上欣赏并选择课本剧所需的背景音乐, 之后再一起彩排。一切准备就绪后, 用一节班会课带着学生们来到社区的荷花池旁, 所有学生都是课本剧的演员, 观众就是社区里的爷爷、奶奶们。活动既激发了学生朗读的激情, 又点燃了学生融入课堂的梦想, 更增强了学生的参与度。

二、内化学科内涵, 合理融入社区资源

1.“做 ”成 惊 喜

跨学科综合学习的主要原则就是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紧密结合。在今天的课堂改革实践中, 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让学生经历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的意义大于一些具体的确定的知识, 应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会获得直接经验。

在《桂花雨》的教学中, 执教者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体会到“摇”桂花的快乐:用手将黄色的纸撕碎, 然后将撕成的纸屑扔过头顶模拟桂花落下的情景, 学生们为自己在语文课堂上有了长时间的手工制作而高兴。高兴是兴趣产生的源泉, 而这一源泉恰恰是学生们“做”出来的。有了课堂的间接体验, 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到社区的桂花树旁现场体验了, 当然这样的体验是以爱护花草树木为前提的。

2.“访 ”出 真情

克隆作文就是指学生抄袭或将别人作文加以改动的现象。比如一个《童年趣事》的题目, 一个班有大部分同学写“淘盐”的, 虽然很有趣, 但缺乏了生活性与真实性, 偏离了作文教学的正常轨道。所以在日常的习作教学中, 安排一点跨学科综合性学习, 既可以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有话可说、有物可写, 又可以弥补习作课的不足, 张扬个性, 融入社会, 何乐而不为?

有一段时间, 窗外一直淅淅沥沥地飘着秋雨, 望着校外社区里被雨水洗得耀眼的树叶, 在语文课上, 我对学生们说, 这节课我们到社区里去看雨, 看后要以《秋雨》为题把看到的景色写下来, 还要加进自己看时的感受。顿时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和同学们的欢呼声, 在平时的习作课上可很少出现这样的场面。看着学生们三个一群, 两个一伙地在社区里指指点点、议论纷纷, 我在思考:没经过老师苦口婆心的指导, 他们行吗? 写出的文章能登大雅之堂吗? 但进教室后, 学生们个个奋笔疾书的情景很快就打消了我的顾虑。见此情景, 我又提议学生们将自己的文章工整地眷好, 并运用所学的美术知识配上符合文意的秋景图, 以班级为单位, 在校园里进行展览。学生们没有出现不满的情绪, 他们的脸上还洋溢着期盼的笑容, 我也从内心里感受到了“乐写”的内涵。

第二天, 看着学生们交上来的作品, 我不由自主地欣赏起来。“秋雨是顽皮的孩子, 它们在人们的身上滚来滚去, 好像在跟人们玩游戏。”“小区里的雪松傲对碧空, 每根松针上都挂着一颗颗水晶般透明、珍珠般圆润的水滴。”“路边的梧桐树叶, 在秋雨的感召下脱下旧衣, 露出美丽的容颜, 远远望去, 使你的眼前一亮。”“秋雨在无声地滋润着大地, 它使我想起了那些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的人。”……看着这样的语句, 我想:一定要多把握住这样的机会让学生们多练练, “访”出真情!

3.“游 ”出 精 彩

春风习习、桃红柳绿的四月, 笔者组织学生们到周边社区“寻找春天”。看雕像时, 有学生问:“这是什么时候雕的?为什么要摆在这里? ”观赏着周围的花草树木, 有学生问:“这些花叫什么名字? 怎么会有这么多的花? ”看到凉亭, 有学生问:“这座凉亭是哪年修的? 叫什么名字? 为什么各处的凉亭几乎都是这种形状的? ”对这些问题, 我引导学生们运用美术课、科学课所学的知识相互解答, 对于不能解答的就布置他们回去运用电脑课所学技能上网深入探究后再交流。学生们学得仔细, 积极交流, 这是“游”出的精彩!

三、科学谋划, 促使学习方式的转变

小学语文跨学科综合性学习的主要原则就是以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紧密结合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让学生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与多元化的学习目标中架构立体的学习结构。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会获得直接经验, 在学以致用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将以体验式学习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但在开展过程中要科学推进, 合理谋划。

1.践 行 , 着 力 强调所 学 为 所 用

汉字是一种不同于拼音的文字。比如“例”和“列”、“未”和“末 ”、“酒”和“洒”的区别 , 你越是强调 , 学生错得越多。所以在教学生字词时首先要帮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学习生字词的理念, 这一理念的原点就是所学为所用。

有段时间, 班里有一些学生反映周边社区里商贸门市的牌匾及广告用语中存在着大量的不规范汉字, 严重损害了社区形象。我和学生专门对周边五个社区进行调查, 在调查中发现街道上错别字现象特别严重。学生将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错别字高达2060字, 占检查总字数的2.3%。针对以上错别字现象 , 学生在活动过后向社区提出如下建议:要充分重视社会的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 还要进行大规模宣传, 提高全民的语言文字规范化意识。

2.谋 划 , 构 建 和谐体 验 触 发 点

苏教版第九册《练习5》口语交际要求为:设计一条公益用语。当时笔者就让学生针对爱护绿地这一要求设计了一条公益用语收上并保管好, 内容如下:“一木成木, 二木成林, 三木成森。请让我们生活在森林之中。”“植树造林防风沙, 何必又要伤害它? ”“绿色, 是人类不可多得的财富, 应永远珍惜! ”……

第二学期开学时值春天, 我又让学生们将自己设计的公益用语修改一遍, 在修改中做到了温故而知新、推陈又出新。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们在电脑课上对标语进行图文并茂式的设计, 然后又在劳技课上亲自动手做小木牌, 并将自己设计的标语贴上。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 我们在体育活动课和学生们走进了美丽的校园和周边的社区, 将自己精心设计的标语牌亲手插到花坛里、小河旁。学生们看到自己所学知识与技能通过本次活动得到了展示, 更增添了学习的乐趣, 解决了曾经感觉一些功课无聊、不明白为什么要学它们、认为它们与生活毫不相关的困惑。

学习小组_语文学科评价方案 第5篇

一、课前预习(科代表检查)

1、完成预习作业且作业组长认真检查、批改。得A等的加2分/次。

2、完成预习作业但作业组长没有检查、批改。作业组长个人扣2分。

3、没有完成预习作业的扣2分。

二、课堂学习(教师评价)

1、课前没有准备好上课用品(语文书、导学案、课时方案、其他学习用品),一次扣1分。

2、无故迟到、课堂不遵守纪律、搞小动作、随意讲话、打瞌睡等,一次扣1分;

3、课堂小组讨论积极、合作较好。小组每人加1分;不积极、合作不好的每人扣1分。

4、组内讨论,每个人都必须参与,要发表自己的意见,但不能故意高声叫喊,组长要管好纪律,督促偷懒的同学,照顾胆小的同学,如有违反纪律或不参与的同学,每人次扣0.5分,对于表现好的组,每次可加2分,表现好的组长每次可加1分。

5、分组展示时,每一组应先分好工,上台的同学应自然大方,声音洪亮,讲解透彻,板书美观,表现好的小组每次加2分。对于其他小组的答案或讲解要敢于提出疑问,得出更好的结论的同学和小组可加1分。

6、组内成员应相互监督,相互鼓励,在每一周的总结中,不仅要总结不足,更要找找各自的进步,如大家都觉得这个同学某一方面有进步,应给该同学加1分。

7、课堂上,教师根据小组的活动情况给分数:A等: 4分;B等: 3分;C等:1分,每个等级3个组。

三、课后作业(科代表评价)

1、作业没有及时完成、不交的一次扣1分;完成、上交及时加1分。组长没及时交扣2分。

2、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背诵任务加2分;若超出规定时间没有背诵,第二天还没补背的每超一

天扣1分。

四、检测(科代表评价)

1、每次检测成绩:A等:80分以上加4分;B等:70—79分加3分;C等:60—69分不加分;D等:50—59分减1分;E等:50分以下扣2分。

2、每次检测进步:上升一个等次加1分,下降1个等次以上扣0.5分。

五、各类竞赛(科代表评价)

凡参加的加1分;获奖:学校级加2分;县级加3---5分。市级加5分以上。

此方案各项据实计算,每周以10分作为基础分,每周五统计一周得分,以实际分数记入个人操行总分。得分最后的三位同学、得分最后的一个组,第二周进行加强训练。该方案在以后的实施中应根据实际不断修改、完善。

学生对高中语文学科的学习特征研究 第6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 阅读特征 知识拓展 适应特点

现阶段很多高中学生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上存在一定的学习障碍,高中语文学科是初中语文知识的深化,虽然学生的语文成绩一般都比较稳定,语文成绩极差的学生占少数,但是现在高中阶段十分缺乏语文学科拔尖的学生。由此,笔者对高中阶段学生的语文学习进行了观察分析,结合语文学科知识和学生在语文学习上的学习方法以及学习效果进行综合分析,在一些特定的方面进行了总结。

一、阅读模块存在很多潜在性的缺陷

说起“阅读障碍”这个词,很多学生肯定都会漠视,因为高中阶段的学生对于语文学习还是有一定的自信的,阅读障碍这种缺陷并不是高中阶段的学生该有的学习缺陷。但是,在这里关于阅读我们应该详细的分析一下,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阅读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其实无论是在哪个阶段,阅读都是象征语文的极具标志性的一个模块,高中阶段阅读模块的学习与初中有很大的不同,学生在接触阅读时,不能用初中时期的学习方法去学习高中部分的阅读。高中的语文知识虽然承接了初中部分的知识,但是高中的学习要求高于初中,要求学生在学习时能够运用更灵活的学习方法。这里提到的阅读障碍不是学生在阅读上有一定的障碍,而是在高中阅读知识这部分的学习上存在一定的障碍,有很多学生不知道怎么提高阅读成绩,因为高考中阅读涉及了两部分,小阅读和大阅读两个模块,通过不同形式的题型来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

有很多学生在高中三年一直在困惑如何提高阅读水平,如何培养自己的文学素养,其实阅读是培养文学素养的介质,但这也是很多学生的困惑所在。高中阶段的学习压力很大,阅读的时间少之又少,怎么利用有效的时间去获取更多的文学知识是高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直探索的事情。这也是涉及到了学生从初中升入高中的心理适应性特征的问题,关于阅读障碍主要就是学生普遍感到困惑的,那么该怎样利用语文课堂的学习去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文成绩呢?我国现阶段高中的语文教学主要都是围绕着考试要求进行的,高中的学生需要自主学习的能力,但是关于阅读教师只是关注一些基础知识的学习,关于学生内在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普遍忽略的一个问题,所以这就导致高中阶段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存在很多潜在性的缺陷。如何利用课堂去提高语文成绩,如何克服阅读障碍和如何有效的学习语文知识是当前很多高中学生的学习问题,这是通过综合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心理得出的分析,这种结论是相对性质的,不能说是绝对性,但对教师的教学有一定的参考性。

二、语文知识的拓展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有很多学生在升入高中之后不能很好的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这种不适应体现在各个方面,也体现在每个学科的学习上,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在升入高中后,学习环境、生活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校的教学要求都与初中有着很大的差别,导致学生在学习上产生不适应的情况。由于学生的不适应,加上教师对学生这种不适应情况的忽略,导致学生产生了上文提出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非知识性的原因如果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就会影响到知识性内容的创造与拓展。

关于知识的拓展,结合上面的分析,学生在克服阅读障碍方面应做的工作就是善于利用零碎的时间,在阅读时能够将一些值得赏析的句子拿出来进行细致学习,这是非常节省时间且对于高中学生来讲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方法。阅读知识的拓展方法不仅解决了上述提出的学生的困惑,在知识的拓展方面也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将零碎时间用来提高阅读能力,长期坚持下来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将阅读中的精华应用到自身的写作当中,这相当于间接的提高了学生在写作方面的创造性。

关于文言文知识的拓展方面,可能很多初入高中的学生都会有一种抵触情绪,他们不知道该如何去学习文言文,文言文应该学什么,怎样学?对于文言文知识的学习,学生大都体现出了抵触性,对高中文言文的学习学生适应起来需要很多时间,而且文言文的成绩普遍偏低,这种现象是当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克服的一个大问题,文言文是当代社会很少应用的一种语言形式,但正是由于文言文语言的特点,使得文言文成为了语文素养的最高表达形式。高中阶段的文言文学习要求大抵是学生能够大致了解文言文的内容,能自己分辨出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句子形式,但很多学生对于文言文都没有太大的兴趣。所以,教师需要大体了解学生的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相应的安排一些有趣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在有了兴趣的基础上,学生就能够运用自己的文言基础去赏析古诗文和一些有意义的课外文言文。高中语文有一个学习重点模块就是诗歌鉴赏,这部分是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文言文知识储备的,在夯实了文言文知识储备上将这种能力拓展到其他模块,比如诗歌鉴赏模块,这都是当前高中学生需要具备的知识拓展能力。

语文学科的知识并不仅仅是独立的一门学科,语文知识的储备能够为学生学习其他知识提供一定的帮助,只是需要学生能够灵活的去学习语文知识,而不仅仅是把语文当作是应试的工具,真正的把语文知识贯彻到自己的生活中去,不断的创造、不断的拓展,以此丰富自己的知识素养。

三、学生在语文学科上的适应情况分析

高中的学生大都是来自不同地区的,正是由于这些学生在初中阶段不同的学习环境和不同的教师教学,导致学生在知识接受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高中阶段的学生呈现出了多样的适应特征。通过综合的考查,学生在理科方面的接受能力差异较大,语文学科比较小,这正是呼应了前面提到的学生的语文成绩普遍都是集中的,对于学科的适应受到教师教学方法、学习环境、班级管理制度等的影响,还有最关键的就是受到了自身成绩的影响,这些原因都是适应于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情况的。所以,对于语文学科的学习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借鉴这些原因进行相应的学习和教学方法的调整。

语文跨学科学习的特性 第7篇

关键词:自主;合作;探究;意识;方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实验稿的基础上,进行了更加全面的修订。其中第三条理念中将“充分激发他们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中的“主动意识”改为“问题意识”,这样就使有关表述更加贴近“自主”“探究”,这和以往教学大纲更多地强调“教师的教”相比,标准更着眼于“学生的学”;和以往教学大纲更多关注“学习结果”相比,标准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因此,在实施新的课程标准中,我们必须改变那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导,学生答”的传统教学方式,而要让学生在自动积累、自主实践、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形成语文能力。

那么,语文学科该如何让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呢?

一、必须建立新的师生关系

纵观我国传统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其实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多年来,我们已经习惯了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总是千方百计地把学生“导”入“预定轨道”上来。而在这种新的师生关系中,教师不能作为权威将设计好的知识体系主观、单向地传递给学生,学生也不再作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展合作、探究知识的活动过程,教师从知识的权威到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从知识的传递者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从而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思维特点,能自主选择问题进行探究活动。所以说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已不再是教师的惟一角色。

二、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

许多经验和研究结果表明,对未来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需要是青少年的普遍特性。但传统的应试教育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也不同程度地扼杀了他们的主动探究意识。

语文学科潜藏着大量的具有自主、合作、探究价值的因素,那就要求语文教师一定要利用好课文资源,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要根据学生的特点,从激发兴趣入手,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图”;于漪老师也说过“要能把学生的心抓住,使学生产生一种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学习愿望”,并“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

三、要为学生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

语文的学习特点和语文课程的性质都证明,在语文教学中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是一条科学而又实用的语文教改之路,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之一。据此,语文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合适的氛围,让学生能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这种氛围有两种形式:

1.自主探究氛围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具有自己独特的阅历、思想、视角和情感,可能会站在不同的立场,从不同的角度对课文内容产生不同的见解,对此,教师不能“照本宣科”,死守“标准答案”,而应该鼓励学生说出理由,找出根据,对“言之成理”者给予表扬。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不要让任何一颗心灵里的火药未被点燃,而要使一切天赋和才能都最充分地发挥出来”。这样,学生就会有一种成就感,长此以往,学生自然就形成了自主探究的良好习惯。

2.合作探究氛围

为了让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更加广泛深入,我们必须根据教材内容,积极为学生创设一种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具体做法灵活多样,比如:

(1)排演课本剧。在小说、戏剧的教学中,根据学生自身特点,让他们自由组合,自己设计台词,自己选择角色,自编自导,演出新意。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开展课堂讨论。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以“传道、授业、解惑”来论教师的作用。但随着新课改的实施,这一作用也受到了挑战。当学生有疑难问题时,教师不应再以权威的身份急于替代学生,而应让他们在发现、讨论、申辩中合作、探究地学习,从而掌握知识,领悟道理。

总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很适应时代要求,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愿语文同仁积极探索,认真实践,找出一条最适合于培养新世纪人才的语文学习之路。

上一篇:广州市七年级学生下一篇:实验室仪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