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与城市景观

2024-07-21

建筑与城市景观(精选12篇)

建筑与城市景观 第1篇

城市景观规划是建立可持续城市、生态城市和园林城市的途径, 建筑规划建设应遵循“规划→设计→施工→维护→改造拆除”五位一体的规划模式。近年来, 随着城镇化的建设进程, 城市景观规划被提到城市发展的重要位置。有关建筑规划建设和城市景观规划问题的相关研究已有很多, 如张燕飞结合城市景观规划的内容和特征, 分析了建筑这个要素在城市景观规划中的作用, 具有指导意义;林海深入探讨了延吉市长白山路沿街建筑的整治方案, 充分说明了建筑景观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元素, 同时为建筑的设计提供了参考;吴若华基于建筑设计和城市景观设计的关系, 研究了建筑设计的方法、要求和目标, 说明了建筑设计的重要性, 也为城市景观设计提供了借鉴;朱曙峰从色彩的角度对建筑色彩在城市景观色彩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 具有实践价值;戴晔倩就建筑景观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对策, 为更好地进行建筑景观设计提供了帮助等。这些研究内容不仅说明了建筑设计对城市景观规划的影响, 更激励着我们进一步深入系统的研究城市景观规划中的建筑设计。为此, 笔者结合城市景观规划的具体内容, 分析了建筑设计对城市景观规划的影响, 并提出了相应的实施对策。

一、分析思路

建筑对城市景观规划的影响和对策应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分析, 其主要涵盖城市规划、影响和对策三大方面的内容, 具体见图1。

二、城市景观规划

为了分析建筑设计对城市景观规划的影响, 有必要首先认识一下城市景观规划的相关内容。主要包括城市景观规划的内涵、内容、意义和原则。

1. 城市景观规划的内涵和内容

城市景观规划是基于城市的各个要素, 结合“要素分析法”理论, 从整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城市中的各个要素按照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城市的发展、相关规范、法律等规定进行合理布局和设计, 以期使得城市景观规划符合城市发展的要求并满足人们的生产生活。城市景观规划的内容主要是结合其组成元素来说的, 一座城市主要是由基础设施、住宅建筑、公共建筑、学校、医院、厂房等要素组成的。其中, 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道路、管道、广场、园林等要素, 这些要素成为了城市景观规划的内容, 这些要素之间的有效布局和设计铸就了城市的景观规划。

2. 城市景观规划的意义

毫无疑问, 城市景观规划具有重要意义。自古以来, 城市的规划和设计尤为重要。例如, 古代的护城河为保护城市的安全提供了保障, 现代的城市布局也必然有其重要的意义。

(1) 城市景观规划展现了一座城市的外在形象

城市景观规划从形式上说是平面规划和空间规划的结合体, 从技术上说主要有控制性规划和详细性规划, 不仅涵盖立面规划, 更包括俯视图规划和剖视图规划。就像一个人的外在一样, 其好坏直接影响了人们对其印象的好坏。好的城市景观规划必然给人们特别是旅游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必然使“头回客”变成“回头客”。因此, 城市景观规划是一座城市的外在形象。

(2) 城市景观规划体现了地方特色

城市景观规划禁忌千篇一律, 没有特点, 否则一座城市就会失去其自身的吸引力和活力。城市景观规划要符合当地的风俗习惯, 体现当地文化特色, 体现当地传统文化, 这样的城市才更能吸引人。把传统文化和现代理念进行很好的融合, 对实现历史文化与现代城市的统一很有意义。

(3) 城市景观规划预示城市的建设管理

城市景观规划是在城市领导、市民和城市建设者的共同规划、设计和努力下完成的, 城市景观规划的好坏直接反映了一座城市的管理建设问题。好的城市规划说明城市的管理建设比较优秀, 相应地, 这座城市就会给人舒适感和安全感。

(4) 城市景观规划代表了城市的文明程度

城市景观规划是一座城市的外在表现, 它的美观度、洁净度和有序度代表了这座城市市民的文明度。好的文明度更受人们的青睐, 直接反映了当地的教育环境和人文素养。

3. 城市景观规划的原则

城市景观规划一定要按照一定的原则进行, 否则就会盲目规划、盲目建设, 造成“建了拆、拆了建”的不良局面。一般来说, 城市规划的原则主要有以下几个: (1) 满足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需要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 坚持历史文化和现代建设理念的统一; (3) 提高城市规划的使用年限; (4) 体现地方特色, 不能千篇一律; (5) 把整座城市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规划。可以先规划再逐步实施, 但不能先局部规划再形成整体规划等。这些规划原则为很好的进行城市景观规划提供了参考。

三、建筑物对城市景观规划的影响

上文阐述了城市景观规划的重要性和规划内容, 提到了住宅建筑、公共建筑和厂房是城市规划的组成要素。因此, 分析建筑对城市规划的影响并提出好的对策建议很有实际应用价值。下面, 从建筑规划对城市规划的引领、促进和阻碍三个方面的影响进行阐述。

1. 建筑规划引领城市规划

建筑是一座城市的标志, 近些年来, 标志性建筑的建设成为城市建设的亮点。就建筑自身来说, 无论从基地面积比例或高度上, 都是一座城市的第一要素。其规划建设在城市景观规划建设中起主要作用, 引领着其他要素的逐步规划建设。因此, 一座城市的景观规划设计应以建筑为中心, 采用辐射式设计进行。

2. 建筑规划促进城市规划

建筑规划不仅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很大程度上带动和促进了城市规划的进一步实施。标志性建筑、高水平大学、高星级酒店、完善的医疗设施等必然为市民和游客带来归属感, 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地方收入, 为城市规划的经济保障奠定了基础。

3. 建筑规划阻碍城市规划

我们说, 世间万物都是有生命的, 都是有寿命的, 城市规划会因时间的改变而改变, 既有的规划也会随时间的改变而改变。那么, 作为建筑这个实体, 在规划、设计、施工和维护过程中, 其材料强度会降低、出现风化污染、颜色颓废等问题, 必然会影响到建筑的形象, 阻碍城市景观规划的步伐。因此, 规划的时间效应也是我们应该注意的问题。

四、城市景观规划中的建筑规划建设的对策

上文分析了建筑规划在城市景观规划中的正作用和逆作用, 说明了建筑规划对城市规划的影响。另外, 现代建筑的使用寿命为50年, 也即建筑规划的有效年限仅为50年。鉴于此, 我们必须采取一定的对策提升建筑规划的正作用, 减弱或消除其逆作用。

1. 建筑规划和设计

建筑规划是城市景观规划的首要工作, 建筑规划要在对建筑进行分类和考虑城市等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民用建筑、工业建筑、娱乐建筑等的布局要符合城市的特点, 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 城市规划部门应做好控制性规划和详细性规划工作。建筑设计是把建筑从立体放到平面的过程, 包含建筑的形式、构造、色彩、材料等, 并直接用于指导施工建设。建筑设计是建筑规划的具体实施, 我们常说, 初始质量决定最终质量。在建筑设计阶段, 一定要确保控制性规划设计和详细性规划设计的实施。特别是建筑外表的材料和颜色, 要保证其抗老化、抗污染、抗褪色的能力。

2. 建筑施工和围护

建筑施工是建筑设计的实施建设, 也是决定建筑质量的重要环节、在施工阶段, 施工单位应严格按照建筑设计的意图、方法、图纸和相关规范进行, 以确保施工质量。保证建筑在使用寿命内的强度、刚度、稳定性和抗老化、抗污染、抗褪色问题。建筑维护属于建筑使用期间的环节, 建筑物从使用开始, 其结构特别是外表在自然环境下, 不可避免的存在风吹日晒、雨淋霜冻等问题, 必然造成建筑外在的不美观。因此, 我们要定期或有针对性的进行建筑的外表清洗, 消除污染物, 保证外在的干净。

3. 建筑改造拆除

建筑改造拆除是基于建筑的再规划或建筑寿命进行的, 是不得不采取改造拆除后再使用时的措施。建筑改造拆除的过程由于建筑垃圾、灰尘、噪声等的产生, 必然会影响城市的美观度和洁净度。因此, 在建筑改造拆除时, 应做到生态改造和生态拆除, 采取措施降低灰尘、减少噪声等。

另外, 城市中的古建筑, 代表着地方历史文化和地方特色, 也是一座城市的标志和亮点。可能其外表和结构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且已经很破旧很脏, 我们也不能进行拆除。因为这些“破旧”和“脏”里同样蕴含着传统的味道, 同样是一种美的感受。

五、结语

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对一座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建筑规划建设作为城市景观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城市的规划设计有引领、促进和阻碍等影响。因此, 在进行建筑规划建设时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并按照“规划→设计→施工→维护→改造拆除”五位一体的建筑规划模式进行, 力争维护好城市景观规划。当然, 我们要时刻注意规划的时间效应问题。采取措施增加规划的有效使用时间, 降低规划建设的成本。

参考文献

[1]张燕飞.论中小城市景观环境规划中建筑设计的重要性[J].价值工程, 2010 (21) .

[2]林海.城市沿街建筑整治方法初探——以延吉市长白山路景观整治规划为例[J].才智, 2012 (27) .

[3]吴若华, 许广.浅谈城市景观规划中建筑设计的重要性[J].中国城市经济, 2011 (06) .

建筑与城市景观 第2篇

城市是包括人工与自然诸多要素综合而成的一个景观空间系统。城市建设本是地景规划、建筑一体化的过程与结果,中外古代建筑,规划、景园设计并没有明确的界线。往往一人统揽城市规划、建筑、景园,艺术等各个方面,从其成果表现来看,整个城市就是一座大艺术品,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如罗马、威尼斯、北京等城市都是地景、城市、建筑高度一体化的结果。专业的分工只是从工业化以后开始工业化时代城市,出现了三者关系的脱节与分离。在此情形下,19世纪中叶西方城市产生了诸多“美化城市”的运动与理论流派,如巴黎的改建、英国的公园运动、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勒·柯布西耶的明日城市。在美国以奥姆斯托德(Olmsted)为代表的景观设计师在一系列城市公园系统规划设计中,倡导自然田园风光,与当时大城市恶劣的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满足了人类回归自然的社会需求。其理论与实践从一开始就从城市及地景的整体概念出发,使景观设计领域涵盖了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各个层次,并与城市建设紧密结合,逐渐发展成为包含风景设计,城市设计、环境艺术等多学科复合的设计体系。景观建筑学历经百年已发展成一门独立、成熟的综合设计学科,如今景观建筑学应用与设计范围已十分宽广,从大地的生态规划、区域风景规划国家的生态保护与规划、国家公园建设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景观生态空间规划到城市公园,城市广场、景观步行街、校园及居住区景观设计、建筑环境设计、城市小品等,几乎包括了城市规划师、建筑师、传统景园设计师所涉及的整个人居环境。专业实践的领域拓展使景观建筑师所需的专业知识越来越呈现全面与综合的特点。

我国上一个世纪90年代以来的城市建设与美化运动走的路与西方国家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上半叶的路很相似。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与深化生态与人文环境也遭到空前的破坏,而人们对生存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城乡,大地景观一体化建设逐步成为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但我国景观建筑学刚刚处于起步阶段,传统风景园林专业与从业者知识远不能满足城市急剧发展的要求,各个城市出现的城市美化运动,如广场热、公园热,还是以形式主义占主导地位。规划师、建筑师、景园师各做各的事。景观建筑学还未形成,景观设计与建设存在许多不良现象与表现:

·现象一:总体上说,只能满足城市个别地段的景观空间的改善,未涉及到整个城市景观体系的建构,缺乏规划层面上的系统化、网络化。

·现象二:局部景观设计与城市原有肌理脱节,缺少与城市整体空间的关联。

·现象三:唯美而缺乏实用性、经济性的景观设计,缺乏必要的公共设施如休息座椅等,人性化考虑不够。

·现象四:考虑当地气候、地域与人文特点的少,场地意识薄弱,设计程式化、大同化现象严重。

·现象五:城市市政道路桥梁等与城市景观脱节,忽视步行系统的建构。

·现象六:城市建设不同程度地破坏自然原生环境与人文环境,缺乏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概念。

·现象七:规划师,建筑师、景园师三者工作不密切,出现脱节现象,园林景观设计成为装饰与点缀,或者仅是绿化与美化。

·现象八:景观设计从业人员专业背景的局限性与专业实践的广泛性的矛盾,使景园设计未能上升到景观建筑学层次,依然局限于风景规划、园林设计、绿化设计层面。

鉴于以上现象,我们必须转变观念,使景观成为我们生活地区的基本结构,而不是城市建设的美化与装饰。整合景园、建筑、规划,让三者互为融合与补充,建立密切的联系,使景观建筑学体现于城市建设的各个层次与全过程,以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人居环境。

二、一体化设计之路的形成

景观规划与设计由于融合了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建筑学与风景园林形成了一门完整而综合的独立学科——景观建筑学,它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类发展与原生环境的可持续性,其服务对象是人与自然的生态系统,保持人与自然的长期和谐关系,可以说是广义的建筑学。以景观建筑学为导向形成了规划、建筑、景园三位一体的设计之路。

现代景观建筑学涵盖了城市规划师、建筑师、传统景园师所涉及的整个人居环境,任伺一个专业或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设计和控制景观建筑中的所有方面。既要求景园设计专业知识拓展以适应广泛的专业实践,又要求任何一个项目都要多学科专业人员参与共同协作完成。

(一)加强专业间的沟通合作

实际上规划师、建筑师、景园师工作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营造适宜的人居环境:区别在于经营的空间范围、尺度、大小不同,工作侧重点不同。

规划师的工作内容:区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明确城市总体发展方向、建立城市总体布局结构,营构城市总体空问艺术布局,道路骨架、功能分区、城市主轴线经营、绿地系统规划等),而详规阶段其工作内容与建筑师区别不明显,除确定地块建筑容量,确定技术指标外,更要注重体型与空间环境的营造,此阶段更多涉及建筑学领域,应加强与建筑师的合作,或以建筑师工作为主导。

景园师:区域土地环境生态与资源规划,各级风景区规划(也可由城市规划师完成),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公园、城市绿化设计、园林设计等。

建筑师从一个大门、环境小品、单体建筑到建筑群体,甚至到人类整个的形体环境,梁思成先生曾指出建筑教育任务已不仅仅是培养设计个体的建筑师,还要造就广义的形体环境的规划人才。

建筑师做规划与景观设计、园林专业人士做规划、规划师做建筑设计都是常有的事与不同专业背景、不同院校毕业的人士有很大的关系。但无论是规划师,景园师都必须有深厚的建筑学知识,没有建筑学的扎实基本功,是不可能胜任景园设计的,而当建筑师具备了规划、景园基础,其在景观建筑学领域就更能发挥主导作用。

不同层次的景观规划与设计都要多学科人员介入,同时依据项目性质不同,确立适宜的项目主持人,不同规划设计项目之中,不同的专业人员各自发挥不同作用,或主导或顾问或协助摆正位置,协同工作。

(二)扩充原有专业范围塑造,不同专业背景的景观建筑师

规划专业应加强建筑学训练,并同城市设计学结合;园林专业应具有建筑学素养与设计创造力,具备工程技术知识,注重规划根基培养,建筑学专业应加强景观与规划的专业素质,并具备城市设计素养,使城市规划师成为城市景园规划师、建筑师、景观设计师成为景观建筑师,景观建筑学融合城市规划、建筑学、园林景观形成三位一体的学科,并成为其基础学科与共同语言。帮助人类使人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他们的生活同生活的地球和谐共处(西蒙兹)。景观建筑师更容易具有整合各环境要素的能力。

三、景观建筑学的规划设计理念与方法

(一)整体的生态观

强调人类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的一体化与可持续发展,协调好人类与自然生态的关系,使景观系统中诸要素形成一个有机系统,能持续而不断地生长与完善,整体的生态观体现于景观规划与设计中,就是从宏观至微观创造和谐而适宜的人居环境,达到美学系统,生态系统,人文系统高度融合,使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都得以保护而形成独特的绿色空间。

(二)结合自然的生态设计观

任何层次,任何阶段的规划设计都必须建立在对基地充分认识与理解的前提下,充分遵循基地固有的价值和自然过程,使自然生态和人工生态得以保持与发展,让基地的气候、地质、水文、植被、人文等因素充分融合。并使基地固有特征和人文环境要素得以良好结合,从而实现人工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让自然因素充分发挥调节与塑造人居环境的重要作用,使规划设计赋予强烈的地域性。生态设计在规划阶段应注重自然斑块,廊道等自然基质形成环境的网络。生态设计还强调场地的承载力与适宜性。弗雷德里克·斯坦纳在《生命的景观——景观规划的生态学途径》一书中引用Schneide等人的看法,认为承载力分析作为一种规划工具,研究自然和人文环境中各种变化在数量上,类型上、位置上以及质量上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以确定保持人们公共生活安全、健康的各种指标的门槛,超过这个门槛就需要采取公众集资、政府计划、个体行为调控等措施来改变严重的环境问题,而适宜性则指其本身的合适相称的方式引入承载力、适宜性的生态原则,以探讨对场地的发展与保护的机会与限制因素,确保在不同区域进行的开发活动必须与特定场地相协调的开发模式高密度、低密度或零密度。

(三)正确理解“以人为本”的设计观

景观建筑学关注的对象是整体人类生态系统既强调人类的发展又关注自然资源及环境的可持续性景观建筑师的终生目标与服务对象是人与自然规划设计应理解自然、理解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尊重自然与人文的过程,保护自然与人文系统.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利益使二者达到最佳的平衡。规划中贯彻以人为本‘原则,应保护好大自然环境,给人类以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人居环境,而不是强调人类对自然生态‘自然资源过分开发与占有;强调城市规划建筑学与生态学的结合,以自然‘人文的可持续发展来理解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具体设计中能更深层次地体现对人的多方面的、多方位的关怀这才是以人为本的设计观。

(四)强调与城市规划及城市设计结合的设计观

人类是生活在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中,人与人、人与自然生物、物理环境、人工环境之问处于相互作用中。规划设计则是为特定场所寻求最佳的选择方案,它是综合多学科领域知识的行为。任何尺度地块上的规划设计行为与其发生的活动均可在更大的区域系统中,因此我们强调超出设计范围的规划设计,与关系的设计区域尺度,城镇体系,城市尺度、社区尺度,小地块尺度,不同层次、不同地块的系统规划设计均要考虑与上一层次的关系,及与下一层次的衔接,以积极的方式探讨合宜的关系,这就是规划的意义与方式。

当代城市设计理论总结起来就是关注环境结构关系与体型秩序的设计,可归结为环境因素的“关系”设计,它探讨空间与空间、人与空间、场所人工与自然环境,以及人文与自然等诸关系的整合,同时强调时间、四维空间的作用。关注体验的规划与设计,注重场所意义的表达。城市设计其重点在于营造健康、宜人的高品质的空间环境,强调环境各因素之间的结构与空间关系的创造,它是营造城市、建筑,地景一体化的人居环境的重要而有效的手段与方法。

四、景观建筑学之实践

以下几个实例是笔者主持的不同尺度、不同规模的规划设计项目。不同程度上实践了城市、建筑、地景三位一体的规划设计之路,深刻体会到一个成功作品的完成是多学科、多专业人士共同协作与努力的结果,以及景观建筑学在创作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一)南昌红谷滩新区前湖景区规划

前湖景区位于南昌红谷滩新区红角洲区内,外临赣江,内抱前湖,卧龙山横贯景区,周边均有城市道路相邻,基地东北为国际体育中心及城市地区,西北为高校区景区,规划设计总占地面积675平方公里,其中前湖水面1.5平方公里,卧龙山山地1.9平方公里。设计项目组成员由测绘、规划、景园、建筑等多专业人员组成。设计在对基地及城市历史文化、规划等调查基础上,应用GIS对场地的高程、坡度,水文、植被进行分析,建立形象、可靠的背景信息系统。

景区规划的总目标在遵循红角洲片区总体规划的前提下,汲取中西优秀造园理论,营造新型的自然与人工高度融合的、开放型的、集运动休闲、文化科技、商贸居住、生态保护和旅游观光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综合功能区域。

1、规划理念与手法

1)充分体现景区作为城市中心绿洲——巨型绿核的生态功能,并通过绿色廊道与城市绿地系统连成网络。

2)引进先进规划理念,坚决放弃临湖开发水景住宅或过于商业化的功能开发,将沿水岸周边美景全部让给公众强调公众性原则。

3)以规划为先导,解决好景区与城市各方面与各层次的关系。

4)在生态优先前提下,强调多样性原则并融合中西造园文化精华,以集锦园方式组景,让前湖景区建成为集自然,人文特色于一体的都市中心的观光旅游胜地。

5)设计手法,总体布局结构上引入现代景观建筑学设计理念,并汲取中国皇家园林及英国造园手法,反映真山真水的大气势,将几何轴线、直线、几何曲线引入景区,创造自然与人工,在对比中达到融合统一的效果。而在具体造园上借鉴中,国传统园林手法如分区设景、园中有园、小中见大、步移景异、借景、对景等手法,突破传统的束缚,创造中西文化,人工与自然结合的大山水景观特色,以体现湖山之胜、自然之灵、休闲之乐、野趣之美、文化之源,建立良好的城市景区生态圈,表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规划理念。

2、规划结构形态

以一心、二轴、三片区、五通廊建立景区基本结构形态,以三环的路网结构建立景区的交通系统,从而便捷通达各景区且内环成为全步行的亲水区。

一心:以湖心岛为全景区结构形态的“核”,各功能分区以两条曲线形成合抱之势。

二轴:一是景观视线轴北入口景观区(桃源寻踪)—文化长廊—湖心岛;一是景观控制轴,名人苑—露天剧场—湖心岛—中国传统文化游览区—观赏植物园—标识塔。

三片区:综合服务区,邻近城市并与城市其他功能区衔接,以服务功能为主;滨湖观光区,以前湖水域为中心周边展开200至300米滨水游览带,以动态游览活动项目为主;卧龙山生态恢复区,包括卧龙山山体及山麓的部分滨水地带,通过恢复保育使其成为整个景区的良好自然生态系统的坚实主体。

五通廊:整个景区通过五个廊道(五个主要出入口)与城市各功能区相连,并形成绿楔向城市渗透。三环以外环路作为景区与城市各功能组团的联系道路,以内环联系景区各功能区,沿水岸设置的滨湖步道环,构筑亲水区完整的步行系统及沿湖观光廊道。

3.功能结构

注重景区项目组成的内容多样性,使景区的活动丰富多彩,提高其活力与磁力,从而提升区域的社会与经济价值,结合基地不同地景特征及周边城市功能,将整个景区划分为15个功能片区,各片区既可独立成景,又互为联系与补充,15个功能区:北入口景观区、文化休闲区、水乡别墅区、综合娱乐区、湿地观赏区、东北入口景观区、自然生态恢复区、中国传统文化区,东南入口景观区、山林别墅区、西南入口景观区、生态候鸟区、度假山庄、西北入口景观区,水上游览区。

(二)福清市江镜镇新区规划

1、规划背景

该项目是福州东南一个小城镇的新区规划,用地完整,基地自然条件优越,是实现理想小城镇的良好机会。我国当代小城镇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千城一面,在无序发展中缺乏公共配套及基础设施环境不佳,缺乏特色传统,小城镇自然性与乡村性在消失,而更像大中城市的城乡结合部。传统小城镇那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与优美田园特色的小镇景象难以寻觅。

江镜镇位于福清市龙田半岛,福清市域的东南部,濒临江阴湾,是一座滨海小镇。2002年全镇人口9.3万人,2.4万户,工农业总产值12亿元,其中工业产值约9亿元,镇区人口约2万人,城镇化水平25%左右。

2、基地概况

新区选址于镇区北部,工业区东南由新、旧两条过境路围合而成的较为完整的,用地基地呈南北长东西窄的条状,其偏东北有一小山丘,总体地势东北高,西南低,用地北部为荒废的山丘、农杂地,南部为农田,有较丰富的水系,一条小溪从西北贯穿基地,流向东南并注入远处的大海,基地自然环境良好,用地完整,无拆迁房,对外交通方便,是新区选址之理想地。新区总用地面积150公顷。

3、规划目标与理念

1)改变城镇自发无序的建设状况,以新区方式引入当代城市生活理念,塑造宜人的小镇生活方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重构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

2)重塑城镇二元结构,形成都市性与乡村性、秩序性与自然性、规划的统一性与公众参与性相结合的建设新型城镇模式,既能体现小镇的特色又能提供现代化的公共环境和设施。

3)从闽江口城镇规划体系及福清市域城镇规划体系出发,重新构筑江镜镇区总体结构,协调旧镇区新区、工业区的关系,使新区成为镇区重要而有机的组成部分,功能互为完菩与补充,共同营构布局合理、配套完善、环境优美、个性独特的镇区总体布局结构。

4)以经营城市的理念建立新、旧区互动关系,加大新区开发力度,尽快建成新区一期工程,以吸纳城镇化人口,以及旧镇区人口,提升新区土地价值与新区磁力,并适时改造旧镇区,完善旧区市政设施及生态环境,优化旧区规划结构,取得新、旧区平衡互动发展关系。

4、规划构思

1)与总体关系:规划首先将新区纳入镇区总体关系之中,使新区成为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区以行政、文化、公共配套为主的生活组团,成为全镇的核心组团,并以其为中心,南为旧镇区生活,组团北为工业组团,由此构成新的镇区总体规划结构。

2)行政中心的迁移:将镇行政中心迁至新区北侧基地最高处,位于镇区几何中心,为三个功能组团的中心,对外交通方便。作为一期先行工程,可产生带动新区建设效应,有效提升新区土地价值,使政府在开发新区中既建设一个崭新风貌的新城,又顺利地解决开发资金的来源问题。规划惜鉴中国传统营城的风水理论,营造新区主景观轴线,建立新区秩序,将行政中心作为新区统领全局的要素。

3)水乡特色的建立:利用基地丰富水系及低洼地,进行疏理构筑以中心湖为核心,贯通基地南北,并在中部形成环状河网的水系,为创造水乡特色奠定基础河网,湖面利于排除、收集雨水及防洪排涝,也是构筑生态山水城镇的重要措施。同时开挖的土方可填用地内地势较低的区域,节省净土方量。

4)特色路网的构筑:规划结合基地环境,将新区主干路设计成自由的环状,并以此作为新区基本景观结构,让新区充满浪漫,宜人的气息,并通过主干道路,引出与周边村庄、公共设施联系的路网,使新区出行方便,与相关因素关系密切,规划设计特别注重步行系统的建构,以强化小镇休闲的生活式步行系统,从新区各主入口开始与环状主干路的滨河人行道相连,并引向各主要公建,开放空间及各住区,设计同时精心营构新区主景观轴的步行系统,让行人充分体验小城镇的特色景观空间。

5)规划结构:以“一环、一轴、二心、一街、十二个居住组团”的组成形式构筑新区的特色结构,“一轴”指北起行政中心北广场,经行政中心、市镇广场、中心公园、新区西侧入口并延伸至西南广阔田野,最后隐入大海,结束于江阴岛东北部的笔架山;“一环”是新区主干环道结合环状河道及绿化带而形成的新区基本景观结构;“一街”是指位于主轴南部的商业步行街具有亲切宜人的小镇商业空间环境,为全镇居民提供商业购物、休闲、交往的场所;“两个心”是指中心公园与南侧体育公园中心,公园是全镇的形象与重要休闲场所。南侧公园紧临旧镇区,方便服务两区居民,规划强调小镇公共中心的营造,以生态核心为主题,组织全镇公共活动与生活,中心围绕核心水面与公园布置镇级公建与商业、公建与公园融为一体,让核心区成为全镇的活动、文化、休闲社交中心,也是居民的心理中心,以强调居民的归宿感与自豪感,而集中式商业布局,既促进小镇中心区的繁荣,又创造了居住区的优雅“宁静的田园风光”,再现传统村落的自然性与乡村性。“十二个居住组团”结合不同开发时序设置四种居住模式(独立式、联排式复式、公寓式住宅),以适应不同时期开发,及不同人群的居住习惯需要与观念的改变。独立式住宅区位于一期用地,位于基地的东北部,环境相对较差,二、三期开发以联排式及复式联排式为主位,于基地西北及西部,而城市型公寓作为四,五期开发,位于中心区环境最佳区及近邻旧城区。不同时序开发选择不同的居住模式,既保证了一定的人口容量,又满足小城镇居住二元性的要求。

6)建筑与空间景观环境:以低层和多层建筑为主组成的城市空间与基地生态环境良好结合,建立起亲切、宜人的小城镇空间特色,住宅建筑设计追求明快的风格,结合当地民居红瓦、红砖、白墙、花岗石基座等传统特征,塑造具有强烈地域感的当代民居个性,而公共建筑以现代简约手法与居住建筑形成对比,形成主次鲜明、层次清晰的形体环境与景观色彩特征,平缓、舒展并充分结合环境的城市轮廓线为居住者和旅游者提供舒适、高品质的空间环境景观。

(三)闽江学院

闽江学院是一所新成立的福州市属本科学院,计划在校生!5万人。基地位于福州市上街高校园区,西临旗山风景区,东临京福高速公路,东北面为90米宽的青州河,西北为福州职业技术学院,两院之间为闽江学院,二所二级学院预留地。校园占地113公顷,基地内水系丰富,具有良好的原生环境。

基于周围优美的大自然环境与基地内优越条件,构筑人工与自然完美融合的具有浓厚地方文化的山水生态型校园,空间环境作为规划设计的总目标。

1.以一条贯穿园区南北的人文生态景观轴,建立起四所高校的整体秩序

主景观轴起于校园东南,主入口广场面向东南方向的大海,由400米长的人工景观轴引入校园核心区的绿色广场,图书馆与礼堂建筑群的广场轴线向北延伸至校园北入口广场空间,此轴在两所二级学院之间形成宽50米,长500米的绿色廊道,廊道北端为职业技术学院主广场及主楼,远处为壮丽的旗山。

主景观轴既建立二所校园的组团式布局结构的秩序,又与北侧二级学院,福州职业技术学院建立关联,使四所学院形成完整统一的空间结构,东南起于闽江学院南入口,北止于技术学院的景观轴,全长约22公里,闽江学院段约5公里。整条景观轴空间景观变化丰富,层次多样,人文与自然相融,气势与趣味相揉,身临其境将充满丰富与生动的空间体验与景观艺术愉悦感。

2.以组团加绿楔布局结构,尽可能保持基地原生环境

规划首先建立在对基地充分认识与理解的前提下,构筑人工与自然和谐的山水生态校园环境,保留并整理基地内原有池塘河道,形成自东北而流向东南的校园主要景观水系,象征源远流长的闽江水。校园主入口处河道密布,通过整理水系形成独具特色的校园入口广场空间,西侧沿旗山脚下结合丰富的水溪,挖出护校河,同时起拦截山洪的作用,景观上也使校园与旗山融为一体,并与校园主河道相连构筑了山水生态型校园景观环境。

3.体布局结构

以一环,一主轴,一中心构筑校园的路网与景观骨架,环内以“曲水绿岛”为中心的公共教学图书、实验区,为一开放型的全步行的绿色公共空间,环外为体育活动区、行政办公、学生宿舍区等,规划将其相同功能和相近属性的建筑形成组团,分布于环内外,组团绿楔式布局结构,加强了校园与其东西两侧山水景观的联系,并将周围大白然环境引入校园中心绿地广场。

规划以一环建立起各功能组团间的联系,环内形成校园核心公共区。公共区突出强调以绿色开放空间为主题的城市设计理念,使绿核成为校园的象征,400米直径的绿色核心创造了校园生态环境空间。绿核与绿环相融并向外扩散,以绿楔与周边大自然山水环境取得联系,形成绿核、绿环.绿楔(绿色廊道)、大自然山水的生态网络体系,实现了建筑在绿色中、绿色在建筑中的规划理念。

4.面风格的表达

闽江学院作为一所新建立的本科大学校园,建筑的风格确定是设计难点之一,它既要体现高校校园的文化底蕴,又要反映地方文化特征。福州近代的船政学堂、华南学院、协和学院等建筑都具有容纳中西建筑文化的特征,并富浓厚的学校建筑品质。闽江学院建筑传承了这种人文传统,形成自身的个性,以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建筑语言,诊释大学的人文历史渊源与现代气息,体现福州这座具有开放意识与迎纳百川的城市之品质。设计采用红坡顶、浅黄色面砖、花岗石基座、白色线条,以反映校园建筑的集体记忆与认同感。

(四)福州榕城广场

榕城广场位于福州金山新区,金山大道南侧,闽江之畔广场用地8公顷,功能定位为商业文化、绿化休闲,为新区城市级公共空间。广场为一椭圆型空间,形成东西长轴,南北短轴的景观结构。

1.主要设计理念

1)以城市设计为先导,整合广场与城市关系,主轴两端延伸,东接闽江公园,西接金山公园,短轴与金榕路重叠,北接金山大道,南顺河道与文体中心连为一体,通过轴线与城市产生关联。交通上,通过金榕路下沉上架设平台,将东西两部分连为一体,改变了由市道路穿越广场,将之划分为两部分的缺陷,形成了人性化的全步行休闲场所,设计并将广场范围内的步行系统与城市更大范围的步行网络形成一体。

2)空间多样化原则,在设计上讲求空间景观多样化与特色化,构筑具有人性化且富地域性的城市公共空间,广场空间由主入口标识空间、具有历史文化意味的200余米长的休闲景观轴、椭圆型广场主体空间组成,主体空间由于设置展厅与架空平台相连接,使广场形成了“前庭后院”空间效果,前庭是广场的主要功能区,后院则结合河道,形成亲水活动区,及自然树林休闲区。通过空间化整为零的方式,引入多种景观元素,塑造了多样的空间形态特征,建构了不同的空间感觉与体验,创造了具有良好品质、充满活力、整体感强烈的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在满足良好功能,完善功能的前提下,加大绿化面积,并以高大乔木为主,不做空旷的大草坪,以硬地种植大乔木以及树林草地作为绿化主要万式,并注重植物多样性与地域性的表达。

3)周边建筑与广场一体化设计原则,广场空间与建筑空间一体化的概念贯穿整个设计过程中,广场与周边建筑是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又是一个交融的整体,退台式的商业建筑、内部狭长的商业街是广场开敞,疏朗的空间的补充,内外互为渗透、延伸产生多样而丰富的体验。建筑采用蓝灰色金属弧顶屋面,与周边高层住宅取得良好过渡,又赋予广场以强烈的地域与时代特征。

2、体会

由于广场造价及其他原因,人文景观轴线、水面、浮雕、雕刻及部分广场家俱、环境小品等被取消或未做到位,影响了部分效果。时间是一个成功的城市广场形成的重要因素。人文的积淀、树木等绿化要达到预期效果,需长时期不断生长与完善才能形成的,但从人性化空间出发,塑造城市公共空间,建构良好空间结构,却是空间充满活力生机的关键。榕城广场兼具城市公园性质,要求广场有足够用地和空间来保证新区城市生活的多样性的要求,提高新区形象与社会效益,我们的城市尤其城市的中心区,更需要人性化的公共开放空间口。

(五)福州鼓山新区水上公园

公园位于福州鼓山新区核心区的城市山水景观轴上,是山水轴的重要节点,南临国货东路,与光明港公园联为一体公园总占地6公顷,其中水面面积2公顷。

1.规划设计目标与原则

现代城市园林是社会性,自然性与艺术性多功能的综合体,作为新区山水轴重要节点空间的水上公园,它服务于新区居民及市内外游客。我们将其规划目标定位为城市生态休闲、运动保健有机融为一体的城市公园,周边市民的贴身公园,让人们在感受自然的同时,体验当代城市园林景观的艺术美,为此,确又三条规划设计原则。

1)充分尊重中心区总体规划的思路,使公园成为新区山水轴的重要节点空间,将公园融入城市开放空间,建设成集园林景观与开放空间于一体的城市公园。

2)充分结合场地特征,传承历史文化与古典园林特色,融合现代景观设计理念,赋予公园强烈的地方个性与文化特征。

3)体现园林景观趣味性,设计与大众行为相结合方式,体现现代景观开放性、大众性、公共性的特征,为市民营造一个亲切,自然舒适的城市公共空间和文化休闲绿地,充分展现城市绿地的自然美景与园林艺术之魅力。

2、总体规划布局和景区设置

规划充分利用基地宽阔水面,经过适当疏理,形成以中心水面为主体的园林空间,引入新区山水轴,建立起公园的主轴线秩序与城市开放空间的关联,并自然形成公园南北二个主入口空间,公园的功能布局也由此展开。作为贴近市民日常生活的场所,水上公园设置以下功能景观区:南北主入口广场区、西南侧体育活动区、儿童活动区、南入口东侧及北人口西侧设置二片较大面积缓坡草坪区(金色阳光)、南岸的文化活动区(曲院荷香)及密林区、东岸垂钓区、西岸的情侣木栈崖休闲区、南入口露天社区、文化休闲区以及中心湖水上活动区等。

3、空间序列与建筑布局

以中心水面为核心,以南北主景观轴为重点,通过主环游道来组织与转换一系列特色景观空间,主体空间序列由北入口导入,具有传统意味的相对围合的半圆型北入口空间亲切宜人,起到迎纳游人的作甩,透过圆型格网圆门洞,将游人引向园内,空间豁然开朗,取得欲扬先抑的艺术效果。站在圆型平台上,南望南北主轴序列中的“平湖香洲”是全园的中心点和高潮点。它有机地联系着南北入口主轴线,同时提供了一处交往与表演的空间,序列中的南入口以汀步、环形布置的造型灯柱烘托以开敞的形式,成为序列主轴中的另一处个性化空间,充分表达了与南侧光明港的空间联系。曲院荷香、清风亭、沉鱼落雁、临波观湖、情侣木栈道等建筑或小品形成环状景观带,衍生出许多开敞的,围合,半围合的各具特色的园林空间,建筑设置在满足功能及组景的前提下,以少而精、小体量的原则,布置单体建筑设计,传承了传统建筑特征,以现代建筑手法加以提炼与表达,赋予现代公园以浓厚的文化底蕴。设计同时注重园林意境与情趣的表达,借匾联的题词,景点的诗意命名,植物造景等结合形成自然与人文的高度融合。

4、实施效果

水上公园现已初步建成,成为城市新区重要的日常生活场所,及富有地域特色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但园林景观是一个不断生长、变化的生命体,随着时间增加,人文的积淀将愈加丰满。

五、结语

建筑与城市景观 第3篇

关 键 词:景观改造 公共建筑 科技节能 共融共存

一、城市区域景观环境的使用现状及问题

作为一座现代化的城市来说,越来越多的高楼建筑已经将我们的生活严严实实的围合在其中,人们似乎感觉到已经与大自然渐行渐远了。而城市中的绿地,公园及景观广场是我们唯一能近距离接触到的自然和绿色。人们在钢筋混凝土的建筑中呆久了,都习惯到楼下的广场或者周边的公园散散步,感受一下大自然的绿色气息,放松一下心情。当然不同的广场和公园也会给人不同的感受。因此很多的设计师在景观类的设计中经常会引入一些雕塑,水体,植物花卉造型及一些相应的构筑物。并恰如其分的将他们很巧妙的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以此来满足人们的对生活需求。而在中国诸多的大中城市中没有很好规划和设计的大小景观广场还有很多,而在使用中出现的一些现实问题也势待我们去解决。

这一景观广场位于沈阳市沈河区大南街,它也是中国诸多城市中比较常见的小型休闲广场之一。说它是景观广场多少有些牵强,仅有几种常见的树木和不整齐的绿地。这个广场是属于开放式的,平日里在此休闲的人较多,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周边小区里面的一些闲散居民开始聚集在空地上打牌,人数很多,随之而来的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声音过于嘈杂,接近居民楼,严重影响居民的正常休息;周边植被破坏严重;常聚集打牌的多为男性,即便附近有公用卫生间但是因为距离较远,多数人员就近解决,随地小便现象影响周边出行及休闲的人们;经常聚众打牌,容易滋生打架事件,不和谐,文化及学习氛围差,已经成为了城市生活中的一处疮疤。

可以想象这样的景观广场还有很多,出现的问题也千奇百怪。于是作为一名从事设计工作的人来说在他的脑海中开始构思着如何从设计的角度去解决这样的问题。

二、从对周边环境及生活方式的分析中寻找设计思路

如何在不打破原有社会结构的基础上,保持和谐的生活状态,引导性地解决城市诟病是在这次设计中应着手解决的问题。设计的原则就是不对原有景观广场做大的改动,尽量保持原有植被,在绿化破坏较严重的地方设计公共建筑,将人的因素置于首位,以动态的视角去看待问题,综合环境、建筑、人、现实生活状态等多重因素,换位思考。

整个社区图书馆的造型灵感来自于下雨时用的雨伞,广场的水体造型灵感来自于下雨时雨滴落下所形成的涟漪。往往有些来自于人们在生活中对所处事情的感悟,使其更能够对环境、建筑和生活有更好的理解。整个图书馆的屋顶材料和造型形成一种色彩丰富的视觉效果,能够让附近居民楼中临街的住户有一种美丽多彩的视觉享受,打破了原有单一的绿色。这也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自我突破。

三、实现环境与建筑,建筑与生活,生活与环境的共生共融

整个图书馆在设计之初就已经定义为一个以自习学习为主,以满足社区居民提升文化内涵为辅的小区域图书馆。在功能上主要包含有自习室、居民报刊、杂志阅览室、盲人阅读室,网络学习室、小型多功能厅、天井式室外阅读区、卫生间等。

与整个图书馆建筑北侧比邻的位置上还设置了两处敞开式的公共活动区,一处作为棋牌区,一处作为报刊阅读区,这样做的目的是,对那些闲杂的经常聚集打牌的人重新规划位置,而不是对其进行取替,硬性地将他们排斥于广场外,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冲突,在功能划分时也将他们的问题考虑在内,以固定的区域加以规范,配合书报亭做以良性的文化引导。这样让他们即远离了居民楼也减少了对植被的破坏。没有把他们的活动空间剔除,体现的是建筑与原住民之间的和谐共生。

在公共活动区的南侧隐蔽位置设计了三处简易室外小便池,造型上与整个环境统一,功能上解决了打牌的人随地大小便的现象,同时也给在此休闲的人们提供了方便。为了避免在视线上对图书馆内人产生影响,在小便池与建筑之间设置了很多低矮的灌木以遮挡视线。

图书馆屋顶采用太阳能电池板,多彩的雨伞造型不仅能给居高临下的人们以美的感受,同时也能将太阳能转化为晚间照明的电能,实现了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而建筑南侧的树木比较低矮也是从太阳能采集的角度考虑的。

图书馆的建筑外墙采用的是双层中空玻璃结构,能起到很好的保温隔热作用,里侧是钢化玻璃,能透光很安全,外侧采用单反玻璃,这样做的目的是,视线的单向性避免了外面休闲行走的人在视线上产生对室内学习的人的干扰。

其次从环境的角度考虑,单反玻璃的反影特点,能将周边的植物树木映射在玻璃上,在视觉上实现了建筑与环境的统一,给人的视觉效果,仿佛是建筑的外墙融入到了树木景观之中。同时这种反影的效果,使得整个建筑的维护部分在视觉上虚化,能更好的衬托出屋顶雨伞的结构造型。

在建筑玻璃维护结构的上侧,采用的是双层厚质合金百叶窗,自动控制开合,方便拆卸,这样的设计能够方便的实现任何房间不同方向的空气流通,避免了采用室内空调系统所带来的不必要的能源消耗。在两层百叶的中间部分,安置了可方便更换的纱窗,避免了在夏季蚊虫的袭扰。

在建筑的南北两侧,设计了以落雨所形成的涟漪造型的喷泉,一是满足人们休闲时的情趣性,更主要的是,通过空气的流动,利用水面的蒸发,改善周边环境以及建筑内部的空气湿度,实现了小气候的自然调整。

整个建筑所处地势较高,而整个广场的地面自然排水比较顺畅,所以不必担心因季节性降雨过大所带来的积水问题。

将整个建筑设计在广场中间其主要目的是利用周围的植被抵挡噪音与汽车尾气的污染。

建筑存在的最大意义在于满足生活的需要,新建筑的出现不是其他地方的消亡,而是与环境共融,与人类共生。这个社区图书馆设计是以实用、便民、学习为主。属于区域性公共建筑,它主要满足区域范围内居民的学习生活要求,同时利用与城市景观的结合,美化环境,解决在城市生活中存在的一些诟病,营造社区居民的文化氛围。实现建筑与环境的融和,新生事物与原住居民的和谐。

浅议城市景观与建筑设计的协调 第4篇

1 景观规划先于建筑设计

当前, 部分设计者把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分开, 把景观设计理解为建筑设计的附属物, 把建筑设计放在中心地位, 然后围绕建筑周边弄点水景、雕塑、绿地什么的,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 把建筑置于景观之上, 难免会出现与整体景观不协调的问题, 导致一些单看上去优秀的建筑成为城市中格格不入的“异类”。

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孰重孰轻?其实无论是我国古代的风水理论还是园林设计理念, 还是西方的建筑理论, 都能够正确对待这个问题。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是紧密联系、相互依存的, 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任何一个存在问题都会直接影响和谐空间的营造。所以, 建筑设计不仅要完成自身主体设计, 对环境、景观的理解和把握应早于建筑设计。把景观环境作为建筑设计的限制性、前提性条件, 使建筑成为景观设计的一个因素, 设计成为有机的整体。建筑设计树立景观规划为先的设计观念, 在建筑设计的始终, 是否贯穿对景观的参照、理解、协调与统一, 是我们必须把握的问题。

2 整体和谐高于建筑精彩

整体设计思想把城市当成一个整体景观, 全面地考虑与建筑相关的各个元素——外部环境、建筑形态、附属设备等协调关系。城市中的建筑不只是其本身构筑的主体, 也是城市单元的一部分, 建筑设计应注重城市空间的整体效果, 考虑对所处地块有影响的城市景观要素, 如面宽、轮廓线、相邻建筑造型等, 把反复的对照贯穿与建筑设计的始终, 不可因过分强调自我表现而与景观相冲突, 保持建筑与景观的和谐统一。

建筑是环境的一部分, 只有与整体环境形成一定的生态联系, 才有一种共生关系。所以, 建筑必须与外部空间相联系, 形成不同层次的空间环境。因此, 建筑与环境之间的结合、呼应, 不仅完善了建筑空间, 也使空间得以延伸、扩展。建筑空间与景观空间的结合, 可以大大丰富建筑本身的空间。苏州拙政园中的“借景”手法非常经典地阐释了这种设计理念。例如:在市中心复杂地段建筑, 由于道路不规则等问题对建筑产生了很大的制约, 如果设计者采用圆形建筑风格, 映衬周边的弧形道路, 再用环形的步行道穿插于之中, 能够形成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3 和谐在于共同元素的发掘

在建筑设计中我们经常见到:一是关注建筑本身, 后去考虑环境的美化;另一种是在环境中去添加建筑, 建筑难以融入环境之中。这两种设计环境都难以实现空间的和谐统一。事实上, 我们不能单纯考虑建筑, 也不能单纯关注景观, 单方面追求和谐统一的想法都是不现实的。如何在具体是设计过程中贯穿景观与建筑和谐统一的理念呢?这就需要我们去寻找建筑与景观的最佳结合点, 不能在设计中顾此失彼。只有去寻求景观与建筑的结合点, 从这个地方切入, 才能够寻找到建筑的灵魂。

为此, 我们在进行单体建筑设计的同时, 预先提出整体环境框架与要求, 在分析基址环境、周边环境、视域环境等因素的基础上, 提出系统的设计指导原则。尊重建筑周围景观对建筑风格、色调、设施的各种要求, 在这些要素中去寻找景观与建筑相通的地方, 抓住这个点来贯穿建筑与景观, 让建筑风格与环境风格相符、相称, 让建筑成为景观生态中的一个部分, 融入到环境当中去。对于一些后加入进去的建筑, 或者是一些改造的建筑, 也要在环境允许的条件下进行调整, 保持建筑与环境之间的整体性。

4 用建筑思想反照景观设计

建筑不仅仅从属于景观, 也是景观的一部分, 当建筑融入景观后, 其本身也是对景观的一种改造。所以, 建筑的设计不仅要考虑与景观的融合, 也要考虑对景观的创造性塑造。让景观衬托建筑、用建筑改造景观。

在实践中, 我们要以建筑的理念对待景观设计, 用建筑分析、决策、设计的方法来造就景观美学。具体设计中, 我们可以建筑技术拓展景观空间, 用技术来表现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同时, 用建筑思维解决景观问题。城市中的建筑与景观往往要面对许多制约, 包括场地的限制、经济的限制, 在设计过程中, 采用建筑的思维方式可以解决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很多制约因素, 比如, 在城市建筑密集地区, 以彩色喷涂地面的方式划分出进出的道路以及人行与车行的路线, 既满足道路的功能要求, 也为高层居民提供了视觉对象。

5 关注自然与文化双重生态

建筑设计的过程中, 还要考虑自然生态关系的和谐统一。例如:建筑要与周围的公园、山体、水面、沙滩、树林等自然资源形成一种良好的生态呼应, 通过园林的手法就爱你过家建筑与其周围环境联系起来, 减少建筑的体量感。同时, 在色彩、高低等方面增强亲和力, 另外在内部绿化过程中, 都要考虑植物的季节性、本土性与色彩性等, 实现与周围环境的良好过渡。日本大阪湾淡路岛东北岸的“淡路梦舞台”, 在其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建设, 先种树”, 提前5年开始24万株树苗的栽种, 它从整治建筑环境着手, 治愈山体开采留存的伤痕, 恢复和彻底改善山体的生态环境。这种建筑设计思想在建筑设计着眼点和目标上的转变暗示着建筑设计与绿化景观关系质的跳跃, 是生态建筑思想的高度贯彻。19世纪80年代在欧洲发展的屋顶绿化计划, 也建立在相同的理念之下。

建筑与景观的协调还包括与城市人文环境的协调, 在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的过程中, 要关注城市是文化特色与民族风格, 一方面尊重传统的文化历史遗迹、民俗民风, 另一方面通过对建筑与景观的设计, 诠释固有的文化内涵, 发掘与表现地方文化色彩, 让建筑与景观为城市文化“说话”, 成为展示文化与宣传文化的载体, 这样能够在城市品位上更上一个新台阶。所以, 设计师不仅要用眼睛去看城市的景观, 更要用思维去把握城市内在的脉搏与灵魂, 让建筑与景观与城市文化结合起来, 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建筑一定不同凡响。这一点尤其要体现在城市的公共建筑与景观当中。

城市是一个有机体, 是有生命的整体。建筑与景观的设计必须坚持这样的一个设计理念, 用尊重生命的眼光去理解城市的建筑, 去诠释城市的景观。让建筑画龙点睛而不放纵, 让景观包容建筑而不压制, 让建筑与景观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参照、相互协调, 以实现建筑组群、建筑单体与景观、环境的共生和融合。

参考文献

[1]苏凯勇.小议居住区景观设计[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09, 11 (上) .

建筑与城市景观 第5篇

城市河道系统的景观敏感性与景观规划

运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通过对城市河道系统的景观敏感性与视觉美学敏感性的分析,指出景观系统的`敏感性是指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系统对干扰的反应.揭示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土地利用方式发生大规模改变的同时,城市河道及其沿岸景观系统在结构、形态上也发生巨大变化,导致河流水文、生态系统的破坏与功能的退化,城市水文洪涝灾害频发、水质污染严重和美学质量下降等问题,提出用景观规划探讨城市河道系统的保护、修复与补偿系统及可持续发展途径.

作 者:王紫雯 符燕国 徐承祥 WANG Zi-wen FU Yan-guo XU Chen-xiang  作者单位:王紫雯,符燕国,WANG Zi-wen,FU Yan-guo(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浙江,杭州,310027)

徐承祥,XU Chen-xiang(浙江省围垦局,浙江,杭州,310006)

刊 名: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2005 32(5) 分类号:X321 关键词:城市河道   景观敏感性   视觉美学敏感性   景观规划  

建筑与城市景观 第6篇

关键词:城市建筑;传统文化;立体绿化;古典园林;美学

1 立体绿化发展的意义

所谓的立体绿化实际上就是与平面绿化相对于的其他绿化形式,主要包括有垂直绿化、屋顶绿化、树围绿化等。[1]因其发展形式独具特性,不少人又将立体绿化称为建筑绿化,用于建筑的绿化装饰,甚至并将其用于堤坝防水。在如今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的大背景下,城市可谓是寸土寸金,而城市化带来了高楼耸立的现象,却也导致了绿化面积严重不达标的现象,发展立体绿化成为了城市化建设中的重要环节。

立体绿化作为城市绿化的重要形式之一,不仅能有效改善城市的绿化环境,丰富城市的绿化景观。一方面,立体绿化的出现能有效丰富城区绿化的空间结构层次,合理利用城市空间,增加城市绿化率。另一方面,城市绿化量的增加,能有效改善生态环境,减少噪音和有害气体对人们的伤害,减小热岛效应。除此之外,不少城市还利用立体绿化来滞留雨水,增加城市的储水能力和水循环能力。

2 立体绿化设计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空间布局缺乏丰富性

城市立体绿化目前仍处于发展阶段,不少城市对于城市立体绿化的设计把握的还不够准,过于单调的设计格局容易导致人们出现视觉疲劳和心理疲惫,尤其是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等特殊人群。[2]而在设计过程中,不少城市的立体绿化主要集中在其审美功能上,忽视了其使用功能,例如建筑功能空间分隔不明确,没有考虑到特殊群体(如残疾人)的需求,导致各个功能区都无法满足人们不同的活动空间需求。而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由于立体绿化设计部门在设计过程中缺乏对建筑功能区实际的应用需求的调查,导致设计的立体绿化结构与实际的应用需求不相符。因此,相关的立体绿化设计部门在设计绿化结构时,需要进一步加强立体绿化实际应用于功能与审美工作之间的结合,加强对建筑实用性的调研,增强空间布局的丰富性。

2.2 缺乏人性化设计

不少城市的立体绿化景观都呈现出一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气势,或受到选材的限制,或受到做工的影响,不少绿化景观总有种走进显粗糙的感觉,严重缺乏与人们之间的互动,导致人景分离。而另一方面,除了绿化的设计没有与人们进行互动以外,建筑的立体绿化设计也缺乏了对居民的关怀,缺乏人类应有的交流空间的营造,无法满足在喧嚣环境下人们渴望与自然对话、与他人交往的需求,缺乏供人交流的户外休息和锻炼场所的设计。而在部分中高层建筑中,一味地追求形式上的美感,没有合理地安排好乔木株间距,不仅造成了空间的浪费,还减弱了户外空间的亲和力,给人们一种距离感。为此,相关部门在进行立体绿化设计时,需要不断加强绿化结构的人性化设计,拉近绿化结构与群众之间的距离。

3 立体绿化在城市建筑景观设计中的实践

3.1 草坡水溪

在城市绿化建设中,模拟构建的自然水溪是常见的装饰元素。[3]在清新淡雅的水岸边,往往需要借助草坪的修饰才能营造出更接近自然的景观。而不少设计师还会模拟自然环境中石缝里顽强生长的各类植物,在人工的水溪石隙中栽植各种类型的植物,以尽可能地美化溪流景观。

3.2 下沉花园

下沉花园是独具代表性的立体绿化形式,这种灵动柔美的,往往深度能够达到5.2m,而这种类型的地下绿化空间在地下建筑的限制下显得特别小,却能够有效保证其且能够拥有足够的空间和日照。[4]为有效满足人们的视觉需求,在设计下沉花园时,不少人会选择直立的景墙、跌落水景以及层叠花坛来进行组合,在保证庭院能有效通风、采光的前提下,突出下沉花园的层次感,充分利用下沉空间。平面和立面的墙景都会给人一种压抑的,呆板的感觉,而采用了跌落水景和层叠花坛进行装饰,能有效在增加墙景的活力;凹凸有致的挡墙更是能有效弱化地下建筑边线,还能有效增加下层花园大气、简约、多变的风格形式。

3.3 室内花园

相比于前文提到的两种室外的绿化形式,室内花园的绿化显得更为精致、独特,且所选取的植物还需要有足够的耐阴性。因此,在室内一般选取的植物除了兰花外,为增加室内花园的价值,还会选取一些能够吸收甲醛、TVOC等有机挥发物较强的植物(如吊兰、冷水花等)或者能够让室内空气变得清新宜人的植物(如白兰花、米兰等)。而为了令室内植物能够生长得更好,一般情况下还可采取喷雾加湿技术、土壤自动控温技术等来改善植物的生长环境。以确保室内绿化额生长效率。

3.4 建筑立面绿化

建筑作为城市中主要的人工构筑物之一,除了室内环境供人所需,还提供着大量的垂直界面和屋顶界面,如能充分被利用,将会大大提高城市中的绿化率。

建筑立面绿化利用植物美学、生态学和能源保护等方面的作用,将植被与建筑的垂直面结合,达到绿化、美化及生态的目的。根据构成建筑外立面的要素的不同,建筑外立面绿化又包括建筑墙面绿化、立柱面绿化、横梁垂直面绿化、阳台绿化、窗台绿化等所有垂直面的绿化。目前立面绿化新技术的不断创新,建筑外立面绿化技术可以有地面种植、人工底盘水平种植、人工地盘垂直种植三种。但是即便是最为传统的地面种植和一体化种植,通过恰当的植物选择和巧妙的设计构思同样可以创造良好的绿化景观。

4 结语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人们对于城市绿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立体绿化作为城市建筑绿化的重要手段,无论是在构建和谐城市建筑方面,还是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都有着非常大的作用。为此,在今后的城市发展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加大力度发展立体绿化,合理利用生态空间,将立体绿化与人类的发展相结合,使其成为能够满足人们生活,工作等各方面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吴小青,黄金凤,邢洪涛,丁岚.城市建筑景观挡土墙的立体绿化营造技术[J].安徽农业科学,2015(35):253-255.

[2]何梅,胡玉安,梅雅茹,何素琳,朱仔伟.城市住宅小区“立体绿化”景观设计探析[J].南方林业科学,2015(05):58-61+65.

[3]叶满波.浅谈城市景观设计中建筑墙体的绿化[J].美术教育研究,2014(04):184.

[4]曹欣韵.城市立体绿化——论屋顶景观设计对城市环境的影响[J].现代装饰(理论),2014(05):59.

建筑与城市景观 第7篇

在当前中国政府把建设重点转向农村的背景下, 许多新建农村建设淡化了和自然环境的关系, 使原有的农村秀丽景观荡然无存, 丧失了乡土特色。建设后的农村景观和城市的许多景观雷同, 农村居民把城市的一切当成模板。在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

1) 缺乏因地制宜的规划。

当前的农村规划滞后, 目前, 虽然全国有26%的村庄已经编制了村庄总体规划, 但是大多没有和近期编制的市域和县域总体规划相衔接, 有一部分对农村未来的发展定位不够准确。已经建成的新村, 缺乏农村的环境特征, 表现在建筑形式欧化、环境景观设计城市化、缺乏“以人为本”的设计等方面。不尊重农村的地方文化和场所精神、不考虑农村的环境特征, 没有有效地保护和继承农村景观的固有风貌, 不仅破坏了中国农村特有的文化内涵和特色田园风光和土地利用的浪费还造成建成的环境使农村居民使用不便, 缺乏吸引力和实用性。

2) 农村居民思想观念认识存在偏差。

长期以来, 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 在缺乏正确观念指导的情况下, 城市的建设模式和建筑特点误导着农村居民的建设思想, 加之农村的民居建设大多是农民自主建设, 造成了农村建筑布局和景观环境相当混乱, 造成了许多中国特有的传统乡土文化的丧失。

2 传统聚落空间布局对建筑影响因素分析

刘沛林先生对古村落景观进行了深入研究, 认为中国古村落的选址、布局与营建过程体现出古人的和谐观、生态观及其追求诗画境界的理想环境观, 其中宗族意象、趋吉意象、山水意象、生态意象成为中国古村落景观的最基本意象[1,2]。在传统聚落规划中影响因素如下:

1) 因地制宜, 充分考虑环境特点——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传统聚落的形成是人们长期以来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结果, 从最初的无固定居所靠采集生活到营造固定的聚落, 人们在选址时很注重对自然环境的选择;另外, 中国人民受“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 注重周围环境的质量, 随坡就势, 所建聚落一般与自然环境形成了很好的融合景观。

2) 核心场所理念。中国传统村落在历史长河的发展中, 自发的形成了一定的聚落布局特点, 其中以核心理念最为典型, 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形式[3]:

a.物质形态的中心。这一类核心通常位于聚落的中心区域;

b.精神形态的中心。在聚落中的位置较为不固定, 通过物质载体来寄托精神;

c.二者的综合体。核心场所聚集的功能产生在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条件下符合人们当时的生活习俗, 折射出对当时社会环境、人文环境的适应和改造, 是人的行为和需求的最直观的反映。

3) 风水观。传统民居大多以风水为选择建造, 反映了风水选址的“前朱雀, 后玄武”的基本原则和“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合一的理想[4,5]。古代风水观讲究选择既实用又景观资源优美的宅基和聚落环境。在吉地营建聚落或住宅, 不仅可以满足民居建筑的实用功能, 也表现了相当的审美价值。

4) 商业的影响。由商业与建筑联系不紧密的街坊转变为采用沿街“前店后宅”或者“下店上宅”的住居形式, 影响了传统聚落民居的空间布局方式, 大大发展了街道在传统聚落中的作用和使用。

5) 水系的影响。传统聚落的形成受水系的影响很大, 水系形成了聚落发展的核心地带, 在中国大水系的地带大多形成了人类农耕文化主要的发源地, 如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等, 还有婉约的江南水乡, 其鲜明的地方水乡特色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

3 新农村建筑景观的更新与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 许多老建筑在功能上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人生活的需要, 传统民居与现代人的生活之间表现出了许多矛盾:

1) 传统民居和现代家庭结构的矛盾:传统民居容纳的一般是封建家长制大家庭的生活模式, 而现代生活导致家庭结构的变化, 从过去的大家庭向核心家庭过渡, 一个家族集居在一个大院内, 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的方式已不适应现代小家庭生活的要求, 昔日民居的族群院落的优越性正逐渐丧失。

2) 传统民居和现代城市化发展的矛盾:我国人多地少, 人口密度较高, 随着人口的增长, 用地日显不足, 而农村中住宅规模比较粗放, 同时一些传统民居空间较大, 利用不充分, 十分浪费, 应该减少人均占地规模。

3) 传统民居和现代化生活之间的矛盾:传统民居缺少水、暖、电、气等设施, 适应不了现代人物质生活的要求, 也无法解决交通、防火、防灾等安全要求。

4) 传统民居所包含的传统居住观念及风俗与现代居住观的矛盾:由于现代生活文化观念的变化, 导致人们的伦理观、价值观及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变化, 传统民居很难适应现代人精神生活的要求[6]。

综上所述, 在新建筑的设计中应该主要是完善建筑功能空间, 根据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增加新的功能, 在保留传统建筑地域文化特征的同时, 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和手段, 创造出符合现代需要、满足现代人生活需求的“现代”农村建筑, 我们应该从以下几点来规划设计新农村的建筑景观:

1) 保护古建筑, 增加文化底蕴。古建筑所具有的形态、色彩、整体结构和空间环境以及所形成的整体面貌是农村的特色环境形象, 是具有文化和历史的、承载着历史进程的标本, 而这也正是某一地方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最直接的来源。如处于邯郸农村的邺城遗址, 虽然现在仅存有金凤台, 但是我们身处其中的时候, 却依然可以体会到当年曹操一统三国的气势和雄心。当前我们可以通过加固、修缮, 使古建筑焕发新的生机, 给后人留下历史的见证。

2) 挖掘老建筑自身的空间特色, 与新建筑结合以满足新的功能要求。历史建筑的扩建和改造是个复杂的问题, 根据实际项目的不同而有着千差万别的特殊性, 但总的来看包含着两个主要方面的问题:a.“创新”的问题, 即在保护原有建筑面貌的同时, 采用创新的方法, 设计出与原有建筑风格迥然不同的扩建部分, 通过对比产生和谐。而对于那些历史和艺术价值较高的建筑来说, 更多地考虑如何最好地维护原建筑的风格和面貌, 也就是“整旧如旧”。b.“和谐”的问题, 即历史建筑与其扩建部分都要用一个整体的周边环境来衡量。新的建筑需要有自己的个性, 但从另一方面又需要与周边的环境对话, 融入整体的环境之中, 不能在新旧建筑的关系上产生明显的裂痕。这种连续性或者有机性对于城市环境及保护建筑是至关重要的, 缺少了这种有机性和整体性, 剩下的将只是两个无关建筑的集合[7]。

3) 新旧建筑和谐共存。新建筑色彩设计宜以传统建筑的典型色彩特征为主, 建筑是多姿多彩的, 建筑物用什么颜色, 有着明显的地方特色, 是影响建筑的气势与风格的重要因素。如:徽派建筑有其鲜明的地方特色, 当前在深圳第五园的建设中, 设计建设了被称为“新徽派建筑”的新建筑形式。既继承了徽派建筑的风格和典型特色, 又运用了当前新的建筑技术和景观设计原理, 收到了很好的景观效果。

4) 建筑造型应在统一中塑造特色。建筑造型的个性化有多种途径, 可借助新技术、新材料的优势在质感和构造上进行拓展, 在体量上别具一格, 还可以在建筑细部, 如门、窗、檐口、阳台等上面推陈出新。既可在细部上实现个性化, 也可在结构上显示魅力。

5) 注重场所气氛的营造, 体现人文环境。传统建筑由于其特有的文化价值和场所精神, 给现代文明带来特殊的人文感受和历史回忆, 文脉应从其人文价值入手, 利用其特有的环境和氛围, 使其在新的环境下焕发新的光彩。如:密云遥桥峪村是建于明朝的古村落。规划设计人员对现状房屋、城墙、设施等相关历史遗存通过村庄规划保护有价值的历史遗迹, 为村庄的可持续发展保留了珍贵的特色资源;设计人员也结合当地住宅特色采用毛石、片石、灰砖、青瓦等材料设计出富有地方特色的民居, 很好的营造了场所气氛, 提升了人文环境品质。

4 结语

当前对农村建筑的开发建设不可能完全照搬旧有的村落建设模式和环境肌理, 也不可能照搬与农村景观完全不能融合的城市建筑形式和环境景观, 具有乡土特色的外部环境以及丰富的空间场所才是村落最为重要的特征。基于以上观点, 笔者认为在新农村建设的热潮中, 从规划学和现代景观学的角度出发, 构建新农村环境景观体系, 改善新农村人居环境, 建设和谐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 因地制宜梳理农村景观, 保护农村乡土特色, 建设村容整洁、集休闲旅游和复合生产为一体的新农村建筑景观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摘要:阐述了目前新农村建设景观现状, 深入研究了传统聚落空间布局的影响因素, 并对新农村建筑景观的更新与发展进行了详细论述, 旨在通过物质空间与人文空间的变动和重新建构, 从而创造宜人的农村环境空间。

关键词:城市化,新农村,建筑景观,更新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沛林.论中国历史文化村落的“精神空间”[J].北京大学学报, 1996, 23 (6) :88-89.

[2]刘沛林, 董双双.中国古村落景观的空间意象研究[J].地理研究, 1998 (8) :112-113.

[3]张佳路.传统聚落与现代城市居住区居住理念的对比[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 2006.

[4]张禾, 丑国珍.传统民居的审美意识[J].四川建筑, 1999, 2 (8) :6-7.

[5]彭一刚.传统农村聚落景观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2.

[6]王湘购.论传统民居对现代居住建筑文化的启示[J].南方建筑, 2004, 5 (21) :256-257.

城市建筑屋顶景观设计管窥 第8篇

城市建筑屋顶景观设计理念经过多年来的发展, 在技术层面上已愈加成熟, 但现阶段关于城市建筑屋顶景观设计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屋顶绿化的方法、种植植物类型的选择以及屋顶排水和防水技术等方面, 而忽略了城市建筑屋顶景观设计的美观性, 没有从城市规划建设整体性的角度来考虑城市建筑屋顶景观设计的合理性和美观性, 致使城市建筑屋顶景观设计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因此, 进行城市建筑屋顶景观设计的相关研究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本文从城市建筑屋顶景观设计的发展概况入手, 介绍了城市建筑屋顶景观设计的分类, 并研究了城市建筑屋顶景观设计的方法。

1 城市建筑屋顶景观设计的发展概况

1. 1 城市建筑屋顶景观设计的概念

城市建筑屋顶景观设计顾名思义就是在城市中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屋顶区域进行景观设计。城市建筑屋顶景观设计与地面景观设计不同, 它不与大地直接相连, 对于景观设计的技术性要求更高, 并且设计的对象是城市中建筑物的屋顶区域, 这就要求在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建筑物屋顶的特点, 避免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功能。进行城市建筑屋顶景观设计的目的, 一方面是为了绿化城市空间, 满足城市绿化的要求, 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保护城市生态环境, 减少城市热岛效应。

1. 2 国外城市建筑屋顶景观设计的研究现状

国外发达国家对城市建筑屋顶景观设计的研究较早, 现阶段关于城市建筑屋顶景观设计的研究已经进入成熟期和实际应用期。为了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为居民提供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 国外发达国家在大力推广城市建筑屋顶景观设计, 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欧洲是城市建筑屋顶景观设计理念的发起地, 现在大部分的欧洲国家对城市建筑屋顶景观设计都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并积极倡导和推广城市建筑屋顶景观设计。甚至有一些国家会强制开发商在城市建筑屋顶进行景观设计, 以满足城市绿化的需要。德国在城市建筑屋顶景观设计技术方面的研究较为成熟, 领先于其他国家。德国城市建筑屋顶景观设计占该国景观设计总数的10% , 可见在德国进行城市建筑屋顶景观设计的重要性。美国对城市建筑屋顶景观设计的研究要晚于欧洲各国, 但发展速度却十分迅速, 在芝加哥、华盛顿等地区都大力推广建筑屋顶景观设计。加拿大更是于2006 年推行了“使城市屋顶绿化快乐”的城市建筑屋顶景观设计政策, 激励人们进行城市建筑屋顶景观设计。

1. 3 国内城市建筑屋顶景观设计的研究现状

我国关于城市建筑屋顶景观设计的研究是从20 世纪80 年代开始的, 改革开放以来, 国内的经济取得了快速的发展, 人们对于城市居住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传统的城市规划方案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进而促使城市建筑屋顶景观设计理念被引进国内, 并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其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北京是我国的首都, 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发展迅速, 地面的有效使用空间不断减少, 而城市居民人数却在不断增多, 城市景观设计难以按照相关要求进行。为了给居民提供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 北京市出台了相关政策, 鼓励进行城市建筑屋顶景观设计。目前, 北京城市建筑屋顶景观设计已形成一定规模, 尤其是中关村广场的屋顶景观设计更成为亚洲最大的空中景观, 在众多钢筋水泥的现代化建筑群中营造出了一片绿洲。同样, 上海、成都等地也相继出台了关于城市建筑屋顶景观设计的文件, 鼓励和支持城市建筑屋顶空间的利用和开发, 促进城市空间绿化的发展。

2 城市建筑屋顶景观设计的分类

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建筑屋顶景观设计, 不仅能有效缓解城市绿化用地紧张的现状, 还能通过技术手段实现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净化空气、保护生态环境等目标。此外, 城市建筑屋顶景观设计还具有一定的美化作用。

城市建筑屋顶景观设计的分类方法较多, 本文主要介绍按照城市建筑使用功能分类的方法。按照城市建筑的使用功能, 城市建筑屋顶景观设计可以分为商业建筑屋顶景观设计、住宅建筑屋顶景观设计、办公建筑屋顶景观设计、医疗建筑屋顶景观设计等。

商业建筑屋顶景观设计是城市建筑屋顶景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主要是由商业建筑对于城市发展的重要性决定的。一般商业建筑处于人流较多、较为嘈杂的环境中, 进行商业建筑屋顶景观设计的目的是给人们提供一处休闲的场所。此外, 由于商业区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在此区域内进行建筑屋顶景观设计, 还能在满足人们的生态环境需求的同时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

住宅建筑屋顶景观设计是城市建筑屋顶景观设计的重中之重。因为现代城市生活节奏较快, 人们在身体疲劳时大多数时候会选择待在家里, 这就对住宅建筑屋顶景观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住宅建筑屋顶景观设计既要满足居民的审美需要, 同时也要注意对居民隐私的保护。住宅区域的特点是屋顶面积较小、人数较少、屋顶承载能力较低。因此, 在进行住宅屋顶景观设计时往往会以种植植被为主, 设计过程要精细, 要注重对景观设计细节的把握。此外, 在住宅屋顶景观设计时还可以考虑一下居民的实用性要求, 可以在屋顶种植一定数量的蔬菜来代替普通植物, 使居民能感受到乡村田园的气息。

办公建筑屋顶景观设计主要是为了满足工作人员的休闲娱乐需求。为了缓解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 在办公建筑物的屋顶可以种植一些既具有观赏性, 同时还能起到净化空气、吸附有毒物质的花卉。此外, 在进行装饰小品设计时, 要选用较为精美的装饰物, 例如可以设计凉亭、藤架等装饰小品。需要注意的是, 办公建筑屋顶景观设计要充分考虑企业文化, 景观设计风格应与企业文化相一致。

医疗建筑屋顶景观设计主要是为病人提供一个有利于身体康复的环境氛围, 服务对象主体是病人。考虑到病人的身体特点, 医疗建筑屋顶景观应具有氧气充足、空气新鲜、植被茂盛等特点。因此, 医疗区域的建筑屋顶可以多种植绿色植物, 给病人以健康向上的心理感受, 同时还应多设置休息区域供病人休息使用。

3 城市建筑屋顶景观设计方法

城市建筑屋顶景观设计不仅要考虑屋顶绿化问题, 还需要综合考虑景观的实用性、屋顶排水系统、市场管线等各个方面。因此, 城市建筑屋顶景观设计是一项复杂性和综合性较强的工作。只有充分了解城市建筑屋顶景观设计的方法, 才能按照国家的相关要求完成屋顶景观设计的任务。城市建筑屋顶景观设计的方法有自然法、轴线法以及综合法3 种。

3. 1 自然法

自然法就是要依据自然世界中山水的分布进行景观设计, 自然法对于地形、山水的走势变化要求较为严格, 其目的是在城市中营造一派纯真的自然山水风情。自然法可以采用转移注意力、营造园中园、巧妙用“孔”、借景等手段实现。转移注意力主要是针对城市屋顶视野较为开阔, 地面起伏变化较小, 会给观赏者一种平庸的感觉, 为了提升景观的美观性, 可以通过建立喷水池、雕像等转移观赏者的注意力, 给人一种视觉上的延伸。园中园就是打乱屋顶的空间分布, 增加景观的趣味性。用“孔”的典范当属苏州园林中的拙政园, 巧妙用“孔”增加了空间的通透感, 营造空间上下叠落的视觉感受。借景就是利用建筑屋顶周边的景观更好地衬托屋顶景观, 借景可以将屋顶景观与周边景观融为一体, 给人一种整体景观享受。

3. 2 轴线法

轴线法主要是利用轴线的设计, 使整个景观呈现出一种庄重、开敞的气氛, 给人一种庄严感。规则式景观设计使用轴线法的较多, 适用于大型、严肃场合的景观设计。轴线法包括利用对角线设计、利用折线设计以及利用曲线设计3 种。对角线设计可以增加空间的纵深感, 给人一种视觉上的拉伸感。折线设计会使空间变得更加复杂, 有一种曲径通幽的美感, 同时会增加观赏的趣味性。曲线设计会柔化屋顶空间的线条, 使人产生一种放松的心态。

3. 3 综合法

综合法是一种介于自然法与轴线法之间的景观设计方法, 也可称之为混合式设计法。这种设计法的产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成果, 结合了东西方设计的特点, 使景观设计更具灵活性。同时, 这种设计方法也更能满足现代人对城市屋顶建设美观性的需求, 是现代城市建筑屋顶景观设计中较为常用的一种设计方法。

4 结语

城市建筑屋顶景观设计是现代城市规划建设的一个重点内容, 如何在满足城市空间绿化要求的基础上, 提高城市建筑屋顶景观设计的美观性和艺术性, 将成为今后研究的重点。现阶段, 我国关于城市建筑屋顶景观设计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 应结合西方研究的经验, 寻求符合我国国情的城市建筑屋顶景观设计的方法和原则。

参考文献

[1]张驰, 兰鹏.城市立体绿化——论屋顶景观设计对城市环境的影响[J].参花, 2013 (14) :81.

[2]李刚, 赵永强.基于城市建筑屋顶景观设计研究[J].美与时代·城市, 2013 (10) :21.

作为城市新兴景观的媒体建筑解析 第9篇

对“媒体建筑”的理解首先要从“建筑表皮”这一概念来介入。“建筑表皮” (Building Interface) 多指独立于结构或本身起着承重作用却以外皮的状态存在的建筑与环境发生关系的部分, 可视为包裹建筑的外皮。建筑史上, 表皮的作用历经保护、装饰、生态、智能、媒介等, 在今天已变成一种多元化的状态。建筑表皮有着多义的解释, 如surface (表面) , skin (皮肤) , enclosure (外围护) , envelope (外包裹) , interface (界面) , facade (立面) 等。而此处选择interface (界面) 作为建筑表皮的译词, 侧重于其与居民或受众沟通、互动的语义;同时为便于其与学界先期界定术语对接, 中文上仍对应“建筑表皮”一词。

“媒体建筑” (Media Architecture) 正是建筑表皮向景观方向的拓新发展, 其具有下述内涵:1) 将建筑表皮媒体化, 以信息传递功能为主;2) 其支撑为“新媒体” (New Media) 内核中的信息传播技术;3) 与周边环境产生的社会的、传播的、心理的、美学的景观关联效应。具体而言, “媒体建筑”是指当代一些建筑师运用各种新媒体技术及新的信息技术, 把建筑的媒介功能充分地表达出来, 从而使建筑本身呈现出一些前所未有的变化的新形式。

因此, 媒体建筑是建筑与外部环境联接的桥梁。其不仅成为建筑自身意义的载体和传达的介质, 而且成为其所在场所、环境和区域文化的有意义的景观形态。其对推动未来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主导的社会经济的发展, 城市景观的多元, 商业活动的繁荣, 城市生活的丰富, 以及作为一种新的景观构建观念、方法及表现语言等, 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二、“媒体建筑”的特征

当媒体建筑与“景观”概念相联系时, 表达为一种由学科交叉而衍生出的新型景观类型, 并在当代城市景观塑造中表现出越来越大的潜质。其在信息社会背景下, 借助信息科学和数字技术, 以大众传播理论为依据, 以新媒体艺术为指导, 通过创意集光学、机械、电子、信息、材料于一体, 以建筑表皮的景观化为介质, 运用信息传播技术将前述科技元素应用到当代景观设计的实践中。与传统城市景观相比, 媒体建筑类景观具有如下特征。

1. 传播性。

传播性是新技术、社会背景条件下建筑所具有的新功能。屈米、努维尔、赫尔佐格、德·梅隆都曾指出建筑借助 (共历的) “事件”而与其环境紧密相联。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建筑表皮具有了与电脑一样的交互信息功能, 成为一种新的数据、信息可视化的传播媒介。数据信息的可视化更是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与效率, 以建筑为媒介, 能够深化受众对信息的理解与关注, 这是新媒体给建筑带来的革新力量。与传统建筑或景观相比较, 媒体建筑具有更强的社会学意义, 其在广告、娱乐、教育、艺术等领域蕴含了更高的经济、文化、社会、景观价值;与传统媒体相比较, 媒体建筑作为信息传播的媒介体量大, 图像识别度更高, 信息接收率越强, 为信息传播的方式带来了新的契机。

2. 科技性。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代, 层出不穷的高新科技不仅促进了艺术的各种创新, 而且也拓展了科技自身的发展空间。一个典型的现象是——科技自身成为了艺术。不仅出现了数字媒体艺术 (即新媒体艺术) 这一艺术门类, 而且科技开始引导艺术作品的创作;艺术与科技彼此交融, 相辅相成。如LED显示类媒体建筑是依托大型集成化光电显示系统的艺术表现, 机械结构类媒体建筑是借助机械物理结构式的单元像素来呈现信息、表达艺术, 而投影类媒体建筑则是集成了多屏幕融合技术、多曲面校正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互动技术等多种新媒体技术的数字艺术形式。媒体建筑是传统艺术语言与先进信息技术有机整合所创造出的一种独特艺术形式, 科技性及由科技所标注的时代感是媒体建筑的特色所在。

3. 体验性。

建筑的媒介化首先源于一种使建筑与环境产生不可分割联系的精神向导。利用多媒体的核心技术优势, 通过传播方式的革新来延展人对建筑空间、环境、形态的经验场域。传统建筑如植物般的静谧存在, 转化为动物般的知觉拟态, 与之相关的虚拟性和交互性概念应运而生。伊东丰雄写到, “建筑一定要像我们的皮肤一样柔软和有延展性, 能够作为媒体的外衣去扩展我们的表皮来使人适应新的环境, 使媒体通过这些表皮传播信息, 并为人所见。”媒体建筑正是在这样一种语境中拓展出自身的体验性特质。其集合动态、感应式的建筑身体, “真实的”虚拟幻象, 时空错置融合的情境等, 使人们沉浸于由视觉、听觉、触觉等知觉体系所捕捉到的一系列真实感官、心理体验。

4. 交叉性。

媒体建筑的另一个特征是多元交叉性。这一交叉性包含了多方面的内容, 媒体建筑从类型、功能、形态、技术、材料、实施等各个方面都具有合而不同的诸多特质。而这一建筑的最后诞生往往却是一个多元一体化的合成过程。如在建筑功能上借鉴传播学的信息方式;在建筑表皮材料上采用环绕多层格栅, 轻质、透明材料 (液晶显示玻璃、合成薄膜、红外线反射聚碳酸酯薄膜等) ;在建筑照明上运用最新的激光、投影等照明技术;在建筑智能控制上采取计算机信息调控方法;以及新能源技术在材料与制作上的加入等, 建筑在功能价值、表皮材料、外在形态、工程技术等方面与其他领域的界线日益模糊, 媒体建筑的出现正是这些多元领域融合、交叉的实验性结果, 其寓意着建筑未来的存在状态。

三、“媒体建筑”的类型

当媒体建筑作为一种新型景观类型时, 其可依据自身实现技术将媒体建筑划分为LED显示类 (LED Display) 、材料创新类 (Materials Innovation) 、LCD显示类 (即像素光栅化显像类, Pixel Illumination Media) 、机械结构类 (Mechanisation Media) 、投影类 (Projection Media) 这5个类别, 每个类别分别具有自身特色与优势。

1. LED显示类。

LED显示类媒体建筑以基于大型集成化光电显示系统作为自身的表达语言。其利用能够将电能转化为可见光的固态的半导体器件, 大量排列组合形成一个可承载信息的显示系统。其早期仅作为一种LED建筑化夜景照明 (LEDstructural nightscape lighting) 方法与建筑的墙、柱、檐、窗、节点、墙角或屋顶等部分相结合而存在。随着当前建筑媒介化的发展, LED具有越来越强的媒介化、信息化特征。其不仅具有的节能环保、耐用安全、响应迅速等特点, 而且融合了计算机、网络、嵌入式等高新技术, 具有在线编程、无限升级、灵活多变等特点, 可简便快捷地实现对信息显示内容的定制及控制。美国纳斯达克 (NASDAQ) 交易所大楼入口处的多媒体外墙是一个典型的LED显示类媒体建筑。其50米高的立面被LED显示屏完整覆盖, 建筑表皮不再是传统的装饰效果, 而是以LED显示技术为支撑的公共媒介。LED显示类媒体建筑的优势在于造价低、变换灵活、安全环保, 而其局限性则表现在对图像、文字等视觉信息细节表现的缺失。

2. 材料创新类。

对建筑表皮来说, 材料的特殊属性往往使建筑独具感性的表现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材料的表现力与人们不断复杂化、细化的心理需求日趋接近。各类电子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纳米材料、先进复合材料、先进陶瓷材料、生态环境材料、磁性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智能材料、新型建筑及化工新材料等层出不穷, 新材料的创造性应用为建筑的形态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语汇, 构成了城市独特的景观现象。同时, 这些创新材料也与LED相结合来加以运用。借助数字感应技术, 实体材料所感应受的外力作用以LED的光照明反应来进行表现, 这一光影效果与实体材料的叠加融合, 极大地丰富了原材料的信息表现力。如2003年赫尔佐格与德·梅隆设计的伦敦拉班现代舞蹈中心 (Laban Centre for Contemporary Dance) , 彩色的聚碳酸脂材料被安装在透明或半透明玻璃墙的外层, 所形成的建筑表皮在光线照射下产生奇异的彩虹外观和精细微妙的色彩变化, 外立面随天气、时间而产生变幻莫测的色彩, 色彩本身和其表现力的强弱都会因观察者角度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微妙变化。特殊材料的创新性运用使得建筑简单的体量似乎消失于天空中, 模糊了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界线, 创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效果。

3. LCD显示类。

LCD即像素光栅化显像技术, 这一类型的媒体建筑利用常规的显像或照明器材作为建筑表皮的立面元素, 以平面构成的方式将其无缝连接, 在建筑表面形成如屏幕般的“媒体化表皮”。LCD显示类媒体建筑的优势在于, 构成其表皮立面元素的基本像素单元因其四方连续式的形式感而成为建筑表皮肌理的积极补充, 即使在没有照明系统启动的情形下, 多媒体装置也是其立面的有效装饰;当夜幕降临时, 表皮随即转换为一种光影幻化的信息状态。位于奥地利小镇格拉茨的格拉茨艺术馆 (The Kunsthaus Graz) 以LCD技术结合德固赛 (DEGUSSA) 亚克力材料加以表现。白天, 其表面如外星生物的斑驳皮肤;夜间, 则整个建筑变成发光体, 且不断变幻其光形态和显示内容。契合了其设计者彼得·库克 (Peter Cook) 当年在《建筑电讯》 (Archigram) 中所倡导的“信息交流显示”的建筑理念。LCD显示类媒体建筑的不足处在于影像精度的限制。事实上, 光栅图又称位图、点阵图或像素图, 其最小单位由像素构成, 只有点的信息。当它缩放时就会失真, 因图像变成各色色块而导致信息失真, 因此适合做抽象图案的表现。

4. 机械结构类。

当数目众多的结构单元借助建筑这一平台组合在一起, 即可形成传递信息的媒体建筑。对机械化结构类媒体建筑来说, 其借助机械技术制成物理结构式的单元像素来呈现信息。作为一种模块系统, 其为建筑表面创造一种动态表皮, 使其像皮肤般充满生命活力和运行, 同其周围环境进行沟通和互动。发表于2008年德国“柏林媒体立面展”的“FLARE” (耀斑) 即是以机械结构为表达语言的建筑表皮。其由一定量以单独气缸控制的可倾斜金属模块构成, 通过反映环境, 形成由折射自然光变换出的闪耀像素系统。当鳞片状排列的模块在垂直待机状态时, 金属薄片反射天空呈现出明快的色调;而当模块由计算机控制的气动活塞控制倾斜向下时, 金属薄片转变成暗灰颜色。由于其金属薄片的几何图案和无限阵列使其具有极强适应性, 可安装于任意建筑表面。

机械化结构类媒体建筑主要基于力学结构和微电子信息技术控制来造就动感的建筑形态, 其以真三维方式进行信息表达具形成独特的美感与审美趣味。但不足之处在于, 其耗时耗力的纯物理性更换方式极易导致更新速度缓慢或停滞, 进而造成资源浪费。

5. 投影类。

投影类媒体建筑源起于20世纪初德国的“建筑3D投影”, 其运用光学基本原理, 利用大功率工程投影机, 采用高亮度光源, 借助可造成漫反射的建筑表皮, 通过硬件设备的网络搭建和专业软件的矫形融合, 把预先设置好的信息、影像、视频以阴影方式投射到建筑表皮上。其三维动画影像内容具有强烈的空间立体效果, 且倚重建筑体量、高度贴合建筑的结构轮廓, 使虚拟影像与真实建筑形成一个虚实难分、真假莫辨的有机整体, 营造出真假难辨、虚实难分的感官视觉效果。投影类媒体建筑可视为不同于自然光影叠加的另一种“自然”表达, 其具有制作简便、周期短, 效果显著的优势。但其局限在于:其一、可持久性较差。投影类媒体建筑更适合于一次性的文化或商演活动;其二、对光环境要求苛刻。投影类媒体建筑不适合日间表演实施。当光环境过亮时, 依靠高亮度光源进行阴影表现的媒体建筑的投影效果会受到较大影响。

事实上, 上述5个类别即可独立塑造景观, 也可彼此结合或是与传统演艺手法 (如激光表演、焰火表演、杂技表演、舞台剧等) 相配合, 使这一数字媒体景观层次更丰富、表现力更强。如在英国伦敦“埃菲尔铁塔”120周年庆典的建筑投影中, 即是以投影类媒体建筑与传统焰火相结合的景观表达。

四、“媒体建筑”的价值

作为城市景观的媒体建筑对城市景观的时尚多元, 商业活动的繁荣, 城市生活的丰富, 以及作为一种新的景观构建观念、方法及表现语言等, 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而言, 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塑造城市形象、感应时代特色。

媒体建筑作为一种集声光电一体的、形态新颖的、具时代象征的景观类型, 具有科技进步与人文内涵、传播与建筑相结合的特点。通常用于城市环境中标志性建筑物、及人口密集区域, 是一个城市的主要传播窗口。故对媒体建筑塑造可由点及面, 将时代魅力发散到整个城市, 为城市景观的多元发展提供“科技融合景观”的视角。如2009年7月14日, 为庆祝巴黎的象征——“埃菲尔铁塔”建成120周年, 巴黎市政府邀请Cosmo AV等团队为埃菲尔铁塔度身订做了一场建筑投影 (见图1-6) 。现场籍超大视频投影以及创新音频和图像展示为巴黎战神广场上的70万民众谱写出一首壮丽的诗篇, 使每一个市民都深感自豪。

2. 提升城市公共空间的传播魅力。

媒体建筑形式新颖, 科技感浓郁。其景观方式在某个城市或者某个区域内具有很强的稀缺性, 不仅能够有效的吸引各个年龄阶段和各个收入阶层的广大受众前来观赏, 大大提高受众的到达率和记忆度, 且能有效传播订制的活动主题, 扩大活动的影响力, 取得轰动性的宣传效果。媒体建筑是景观与时尚的融合, 是最佳的流行时尚发布平台——新产品发布会、新闻发布会、演艺活动, 借助媒体建筑都能够体现出与国际潮流的融合、与时尚前沿接触的零距离 (见图1-7) 。同时, 其商业广告的价值潜力巨大。

3. 丰富城市休闲生活。

媒体建筑具有传播性、科技性、动态性、多元性的特征。其借助3D裸眼投影技术、增强现实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互动技术、触控技术、传感技术等的集成应用, 将有机联系的信息内容以视觉化、动态化、立体化、多媒体互动体验等各类艺术形式呈现出来, 让受众在艺术与科技融合的氛围中尽情体验人景互浸交融的乐趣。其是融都市文化、娱乐、服务一体化的新产业, 为居民们提供各类时效事件、节庆活动的娱乐平台。其集信息平台与创意平台于一体, 可不断创造出具有创新性的新型景观及娱乐体验环境。如德国制药巨头默克·雪兰诺 (Merck Serono) 在日内瓦的总部大楼里, 利用了LED灯和黄色蜂蜡等材料建构了一面媒体墙。整个墙面的构思概念被称作“多层生命体”, 设计师将水、蜡块、镜面玻璃墙综合在一起, 媒体墙的构成设计是对遗传密码在形式上的抽象演绎, 希望透过对这一系列元素多层次的揉合来体现生物科学的复杂性。

将媒体建筑作为一种媒介, 更容易通过不同类型的媒体景观表达其历史与文化内涵。媒体建筑也具有更加多元化的价值, 如塑造城市文化形象, 丰富城市生活, 为城市生活构建新的娱乐产业平台, 商业领域的平台, 为创意文化产业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但在上述产业化过程之前, 因其跨学科性以及产品技术线路、服务内容的不完善, 媒体建筑尚在项目实施技术、程序等方面亟需系统的指导与规范。但总体来说, 当前国内媒体建筑涉及的类型与技术形式逐渐变得更加宽泛, 由材料创新延伸到技术创新, 更融合了多种国际前沿的新媒体技术, 在各种新材料应用的基础上也更注重景观的公共性与体验性。未来, 针对目前国内媒体建筑市场需求的潜质与实施技术、程序标准化的缺失, 还必须通过对大量国内外成功案例的分析借鉴与总结, 来改善上述问题。

摘要:媒体建筑 (Media Architecture) 作为一种由学科交叉而衍生出的新型景观类型, 在当代城市景观塑造中表现出越来越大的潜质。本文从媒体建筑的基本概念入手, 结合具体案例就其特征、类型、应用价值等三方面问题进行了探讨。不仅指出媒体建筑作为建筑自身意义载体和传达介质的特质所在, 而且提炼出其作为所在场所、环境和区域文化有意义的景观形态之价值所在。

关键词:媒体建筑,新媒体艺术设计,城市景观建筑表皮

参考文献

克里斯汀史蒂西.贾子光译.建筑表皮[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9.

参见第三届塞维亚双年展/Bienal de Arte Contemporáneo de Sevilla, 西班牙/2008;王育林.日本建筑新动向[J].世界建筑, 2004 (3) :88-91.

参见Bernard Tschumi.1983, “Spaces and Events”, in Bernard Tschumi (1996) Architecture and disjunction, London, Cambridge Mass.:The MIT Press;《大师系列》丛书编辑部.让努维尔的作品与思想[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5;《大师系列》丛书编辑部.托马斯赫尔佐格的作品和思想[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5.

建筑与城市景观 第10篇

1 目前中小型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存在问题

1.1 设计模式陈旧

随着城市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城市园林设计能够反映出一个城市发展的程度。但目前来看, 我国中小型城市园林设计中存在很大的问题, 其设计模式十分陈旧, 缺乏相应的创新性。并且很多设计者都是盲目地模仿国外的园林设计方式, 缺乏自身的个性, 没有与城市的实际情况相互结合, 从而影响了城市园林的整体效果, 无法将自身城市的特色展现出来。对于园林设计来说, 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结合城市的特色, 将城市的文化底蕴展示给人们, 从而促进城市的发展, 但很多设计者却无法做到这一点, 导致中小型城市的发展受到了很大限制。

1.2 缺乏长远的规划

目前, 很多中小型城市在设计园林时, 相关的设计者对于城市的发展缺乏远见, 对于城市发展的目标认识不够到位, 缺乏相应设计理念, 无法深刻了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合理与否对城市的影响, 因此, 无法充分发挥城市园林景观的作用, 导致城市发展与园林景观的发展出现了分离。目前来看, 很多设计人员仅仅是将重点放在了园林设计的形式上, 没有结合城市生态环境以及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 无法将其做到有机结合, 最终导致城市的发展理念与园林设计相互背离。

1.3 无法充分体现出人文理念

对于城市园林的设计, 必须充分展现出人文理念, 只有这样, 城市才能更好地发展, 并且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的环境, 使人们融入到相应的园林环境中, 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但目前的园林设计, 设计者往往忽视这一点, 缺乏人文理念, 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另外, 在城市园林设计中, 没有充分将城市的文化底蕴展示出来。城市园林设计属于一种复杂的工程, 是集创新、个性、文化以及系统性相结合的一项工程, 并且每一个城市文化背景都存在差异, 所以, 园林的设计也是各不相同。然而很多设计者却往往忽视这一点, 盲目地模仿一些其它城市的园林设计, 从而影响了城市的园林发展。

2 做好园林景观设计的相关策略

2.1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 主要是为了方便人的使用,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从而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 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方便。对于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 不仅要具有空间形态, 同时也要保证物质环境的舒适性, 因此, 在设计时必须要能充分地展现出人性的需求, 体现出城市的人文特色以及风俗, 更好地贴近人们的生活, 给人们营造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

2.2 重视水景设置

中小型城市在园林设计时, 一定要做好水景的设置, 做到动静结合, 城市园林, 只有将山水有效结合, 才能展现出其灵气, 水景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其水质, 重视其水形成的景色。另外, 也要做好水的净化以及循环等, 利用一些有个性的水体形式来吸引人们的目光, 并且结合周围的环境, 与园林相互呼应, 从而体现出城市景观特色, 并且缓解城市的温度, 净化城市的空气。

2.3 充分体现中小型城市特色

对于中小型城市来说, 每一个城市都有着自身独特的历史文化以及民俗特征, 这对园林的设计有很大影响。相关的设计者必须充分挖掘城市文化历史, 将其应用到自身的设计理念中, 将城市的特色展现出来。并且利用园林设计营造出城市的特色文化, 要想做好这一点, 设计者必须理清城市历史的主流, 重视城市文化景观资源的保护, 使民俗风情以及传统文化, 在园林景观中得到展现。另外, 相关设计者必须了解城市发展的方向以及理念, 能够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展现出城市发展的趋势。

3 结语

目前, 中小型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还是存在很大问题, 很多设计者仅仅是效仿国外的一些设计模式, 最终导致园林景观设计与城市发展理念相背离。所以, 相关设计者要结合城市发展实际情况, 不断地将城市的历史文化以及城市未来发展的理念相互结合, 充分展现出城市的特色以及文化底蕴。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很多城市都加强了对城市景观设计的重视程度。但经济发展的同时, 我国的建筑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却逐一显示出来, 影响了我国城市的发展。本文主要以建筑景观中园林景观设计为例, 分析园林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城市化,园林景观,设计,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 胡文惠.浅谈如何加强城市园林景观的养护与管理[J].现代园艺, 2012 (5)

[2] 刘磊.城市园林景观美学特征浅析[J].广东园林, 2010 (1)

万宁:兼具景观禀赋与城市内涵 第11篇

万宁市位于海南岛东南部沿海,与博鳌交界相邻,区域内拥有石梅湾与神州半岛等可与亚龙湾媲美的自然景观资源,独特的地缘优势引得众多品牌房企抢滩登陆。如今,随着海南东环城际铁路的建设、博鳌商务机场开通运营等利好,万宁区域价值正稳步提升,成为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又一亮点。

万宁区域位于海南岛东南部沿海,东濒南海,西毗琼中,南邻陵水,北接琼海,气候温和宜人,年平均气温24℃,拥有从北至南109公里的“黄金海岸带”。作为海南省的东部重镇,万宁拥有丰富而有层次的海、山、泉、园等旅游资源,“海南第一山”——东山岭、“海南第一泉”——兴隆温泉、有海南最美湾之称的石梅湾都位于万宁。随着海口、三亚等海南一线城市景观资源开发的日趋饱和,万宁区域原生自然的滨海风光、山岭奇观、温泉资源等稀缺资源的价值越来越受到旅游、置业人群的关注。

与博鳌接壤相邻无疑是万宁区域又一大地缘优势,作为国际会议组织“博鳌亚洲论坛”的永久性会址所在地,博鳌区域所担当的特殊功能使其公共配套设施建设标准相对较高,而万宁区域正近水楼台,成为博鳌价值辐射的首要受益者。如中信博鳌山钦湾等项目正位于博鳌规划核心区内,其品质和价值也水涨船高。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与万宁相距仅30公里的博鳌商务机场将正式开通运营,使万宁与大陆有了直达的交通工具,成为区域发展的重大利好。

2007年,东环城际铁路的开工建设给万宁区域带来了巨大的商机与活力。未来,随着东部轻轨铁路的全面开通,万宁至海口、三亚之间的联动将缩短至30分钟,其东部黄金海岸线交通枢纽的地位将进一步确立。

城市景观建筑光污染问题刍议 第12篇

城市光污染是指过量的光辐射或光在环境中的含量过多过少时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的现象。包括可见光、红外线和紫外线造成的污染。其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影响光学望远镜所能检测到的最暗天体极限的因素之一。通常指城市夜天光等使星空背景变亮的效应。城市光污染包括物理性污染、化学性污染和生物性污染3种。国际上一般将光污染分为3类, 即白亮污染、人工白昼污染和彩光污染。白亮污染指当太阳光照射强烈时, 城市里建筑物的玻璃幕墙、釉面砖墙、磨光大理石和各种涂料等装饰反射光线, 明晃白亮、眩眼夺目。从波长到10nm~1mm的光辐射 (紫外辐射、可见光和红外辐射) , 在不同的条件下都有可能成为白亮污染源;人工白昼指夜幕降临后, 商场、酒店上的广告灯、霓虹灯闪烁夺目, 令人眼花缭乱。有些强光束甚至直冲云霄, 使得夜晚如同白天一样, 即所谓人工白昼;彩光污染指舞厅、夜总会安装的黑光灯、旋转灯、荧光灯以及闪烁的彩色光源构成了彩光污染。

2 光污染的危害

2.1 白亮污染的危害

专家研究发现, 白色光亮污染可能会致使人的视网膜和虹膜受到程度不同的损害, 视力急剧下降, 白内障的发病率高达45%, 还使人头昏心烦, 甚至发生失眠、食欲下降、情绪低落、身体乏力等类似神经衰弱的症状。专业人士指出, 一般情况下, 屋顶和墙面的光反射系数宜低于60%, 地面宜为15%~35%。过分明亮的装饰面, 会使反射系数高达90%, 超过人体的承受范围。夏天, 在玻璃幕墙的反射光影响范围内的居民要在强热中倍受煎熬, 有可能会使得他们产生视觉疾病和心理疾病;有些玻璃幕墙的反射光汇聚还会引起火灾;同时, 玻璃幕墙反射的强光在烈日下对汽车司机视力也是一大挑战, 使得司机顿时什么也看不见, 很容易造成交通事故。

2.2 工白昼带来的危害

建筑外的装饰灯, 广告灯等很大程度影响了人们的睡眠质量, 使人们身体的新陈代谢变得混乱, 心灵受到一定的伤害。不仅如此, 还会影响动植物的生长。由于人工白昼耗电量很大, 因此会浪费很多资源。近年来资源浪费严重, 其原因也在于此。很多大城市的夜景灯消耗了大量的电力资源, 像北京、上海、深圳、西安等城市夜景灯耗电量的数字应该也是惊人的。

2.3 彩光污染的危害

据测定, 黑光灯所产生的紫外线强度大大高于太阳光中的紫外线, 且对人体有害影响持续时间长。人如果长期接受这种照射, 可引起各种症状。《国际生物钟学》期刊2008年有篇文章报道, 科学家对以色列147个社区调查研究后发现, 光污染越严重的地方妇女罹患乳腺癌的几率大大增加。

3 造成光污染的原因

3.1 城市建设中的污染原因

(1) 高大建筑上玻璃幕墙过多的使用。玻璃幕墙使得建筑“闪闪发光”, 建筑物是美丽了, 可是由于玻璃幕墙反射的光比阳光直射更刺眼, 它给人们带来的危害是难以想象的。据测定:白色的粉刷面反射系数为69%~80%;而镜面玻璃反射系数则在82%~88%, 比绿色草地、森林、深色或毛面砖石外装修筑物反射系数大10倍左右, 这就大大超过人们生理上的适应范围。 (2) 刺眼的广告灯、河堤的夜景灯遍布城市的各个角落。夺目的广告灯、夜景灯等将夜空变成了白昼, 星空的美景慢慢离人们远去。尤其是大型音乐喷泉的高射灯灯光过于强, 像西安、凤县、汉中等地都设有这样的灯具。 (3) 路灯使用不当。过多的路灯使得路面灯光过强, 有些路灯的位置不当造成人眼的盲区, 导致车祸。 (4) 建筑工地上高亮度的大灯存在过多。建筑工地所用灯亮度太强, 管理不当, 影响居民休息。

3.2 人们生活的文化观念方面的原因

由于光污染文化传播不广泛, 人们对光污染还不是特别了解, 所以在人们的意识里并没有对光污染采取防范措施的观念。室内照明人们仍然只看重灯光的美化效果, 对灯光给人造成的危害置之不理, 反而整夜亮灯。为了让居室看起来更加“富丽堂皇”, 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采光不足的问题;有些家庭偏爱用颜色较亮的瓷砖装修, 甚至在室内安装多个镜面、刷白粉墙等。

4 光污染的防治措施及建议

(1) 宣传光污染的相关知识及其危害。在街头小巷及社区张贴海报, 分期摆摊设点展示有关图片。也可以将其编入课本, 将学生的知识观念加强, 使其对父母产生二次影响。使其对室内灯具装饰谨慎选择, 尽量减少对身体的影响。 (2) 颁布相关法律措施, 减少夜景灯使用, 对路灯的灯光强度进行具体规定, 尽量减少盲区。厦门市也曾颁布条例“对周围环境会产生光照污染的玻璃幕墙, 应采用低辐射率镀膜玻璃或非抛光金属板, 不得采用镜面玻璃或抛光金属板等材料”。 (3) 对玻璃幕墙等建筑外墙进行技术上的创新, 减少其反射光的效率并对灯具改革创新。

摘要:本文综述了城市光污染的来源、危害和原因, 并对光污染提出防治措施及建议。

关键词:城市光污染,来源,危害,防治措施

参考文献

[1]郑立柱, 杜敏娟, 王妮娜等.汉中市人居环境与满意度评价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 2011 (4)

上一篇:降低方案下一篇:建筑物船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