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经济安全范文

2024-09-19

国家经济安全范文(精选10篇)

国家经济安全 第1篇

一、政府审计与国家经济安全之间的关系

政府审计与国家经济安全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互补关系。国家经济安全得不到保证和维护,必然会导致政府审计环境的恶化,不利于政府审计的良性发展;国家经济安全得以有效维护,有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有助于审计内外环境的改善,促进审计事业的健康发展。

1. 国家经济安全是政府审计工作的根本目标。

政府的一个重要的职责就是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政府审计依法负有认真履行审计监督职责,维护经济秩序,保障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任务;政府审计工作的落脚点就是支持政府职责,维护国民经济的有序、平稳、高速、高质量发展。

2. 政府审计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力量。

政府审计是国家经济安全中监督保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经济安全的维护者和推动者。政府审计能够跨越部门、行业、区域的利益羁绊,客观地反映国民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各种异动,前瞻性的反映各种倾向性、苗头性问题。这一特点是其他任何部门、机构无法替代的。

3. 国家经济安全离不开政府审计的支撑。

我国以充分融入国际经济大家庭为目标,改革开放程度不断提高,然而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各种机制并不健全,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是与巨大的内、外部风险伴行的,政府审计对国家经济安全的支撑是必不可少的。

4. 政府审计是国家经济安全的“防火墙”。

政府审计是国家的综合经济监督部门,依据《审计法》充分履行其职责,监督国家经济安全运行,这是其职责优势。政府审计通过其职能作用的发挥,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为国家经济安全提供了有效的防范和纠偏保证。

5. 国家经济安全为政府审计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国家经济安全得以有效维护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才能优化政府审计的外部环境;只有国家的政治、经济安全得到维护,政府审计环境得以的优化才能更进一步地促进审计事业的发展,形成良性互动,保持社会和谐,健康的发展。

二、政府审计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方面的作用及发挥作用的途径、方式

加强政府审计对国家经济安全的监督,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政府审计有着重大历史责任。

1. 政府审计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作用主要包括:

监督性的预警、约束、警示、反馈作用;建设性的支撑、规范、促进作用;服务性的维护、保障、推动作用,这些作用主要通过实施项目审计、开展专项调查和综合分析研究等途径予以实现。

2. 政府审计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方面发挥作用的途径、方式

(1)通过保障经济信息质量,防止决策信息失真,从而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政府决策信息来源于微观数据的统计,由于部门、地方利益及个人的利益不一致性,可能导致经济信息的大范围、多层面的失真,从而引发重大决策失误,导致国家经济不安全。政府审计以日常审计监督为手段,堵塞各种利益驱动下的虚报、瞒报、谎报,保障基础经济信息的真实、可用。

(2)宏观经济政策效应监控。政府审计作为政府综合经济监督部门,可通过综合分析研究,对掌握的大量审计信息和调查情况,进行全面收集、汇总、整理、加工、提炼,站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高度,向党和政府领导机关提供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高质量审计综合报告、调查综合报告、经济分析报告、专题报告及审计信息等,对宏观经济政策效应监控,提出加强和改进国家经济安全的建设性宏观意见与建议,为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提供准确可靠的情报信息。

(3)国家对外投资的投向、结构以及资金安全、资金效益情况。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国民经济对外依存度快速上升,对国外企业的并购、对海外资源投入数额巨大。这一切是中国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然,但同时,应加大政府审计力度,化解投资风险,有效调节资金投向,关注资金效益,这对于中国这个以公有制为主体、有着十万亿国有资产积累的社会主义国家有着特殊的意义。

(4)防止腐败资金外流,保障国家经济安全。有学者推算,近10年间中国各种外逃资本数以千亿元人民币计,其中不少就是贪官侵吞的国有资产。如浙江省建设厅原副厅长杨秀珠在担任温州市副市长兼金温铁路温州段建设总指挥期间,利用职务便利贪污1100余万元后,举家逃往美国。民众对此深恶痛绝,此类问题破坏了市场竞争的正常秩序,极大地增加了我国政治、经济的危险程度。通过政府经济责任审计,加强预防和治理腐败力度。不仅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而且是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维护我国经济安全的重大战略举措!

(5)促进国内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严重失衡是不争的事实,广大的西部、东北部地区在国民经济分配格局中处于劣势地位,收入差距激增,转移支付负面效应突出,政治波动加剧,影响国家经济安全。政府审计有必要按照国家经济安全的需要,对区域及地方经济进行系统的分析,客观反映情况,为维护经济稳定发展提供信息支持。

(6)加大政府审计力度,保障国民经济重要部门及核心行业、产业安全,保障国家经济安全。政府审计必须从国家利益出发,揭露资源配置不安全因素,保证市场机制安全,抑制国内外市场力量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危害,特别是,当经济整体或某个产业整体处于不利境地时,政府审计必须以经济监督的姿态维护公共利益和国家利益,抑制恶性垄断、恶性不平等竞争、市场机制恶化、经济发展基础损伤等对国家经济安全的伤害。

三、政府审计如何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审计创新是审计的生命力所在,这种创新应是全方位的,渗透到审计活动的各个层面。唯有以创新为动力,政府审计才能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1. 审计理念的创新。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政府审计必须立足现有的政治管理体制和经济管理体制,同时站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高度开展工作,通过审计理念创新,提出政府审计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方面的作用类型,以此寻求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方面发挥审计监督作用的有效途径。首先必须在政府审计机关和广大审计干部中创新审计理念,切实树立国家经济安全新观念、增强经济安全意识、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其次,要积极探索政府审计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有机结合的新路子,把为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变为国家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的自觉行动,真正发挥好政府审计的职能作用。

2. 审计管理体制的创新。

根据《审计法》的规定和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的需要,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积极推进审计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决策科学、权责对等、分工合理、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审计管理体制。包括围绕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创新审计计划管理方法;创新审计资源(包括信息资源、人力资源、物质资源)配置方法;创新审计组织方式,如实施审计署和地方审计机关联合审计。

3. 审计法规制度的创新。

要在认真学习领会《国家安全法》、《审计法》和中央有关国家经济安全政策法规的基础上,研究制定政府审计参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专门法规制度。抓紧政府审计准则体系的修订与完善,提高审计、审计调查和审计统计分析的质量,更好地发挥审计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中的积极作用。

4. 审计职能作用的创新。

审计职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发展变化的。研究审计职能的目的,是为了更准确地把握审计这一客观事物,以便于确定审计任务,有效地发挥审计的作用和更好地指导审计实践。应当按照《审计法》关于“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的立法目的,与时创新政府审计职能,更好地发挥国家审计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中的重要作用。

5. 审计技术方法的创新。

传统审计技术方法,在新的审计环境下,为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已显力的不从心,政府审计要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中充分发挥作用,必须与时俱进,在审计技术方法有所创新。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的进程,特别是审计数据库建设和被审计单位的信息联网,积极推行计算机辅助审计,以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6. 审计战略创新。

创新是审计发展的推动力,我们要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改变传统的审计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把审计创新摆在战略的高度,加强审计战略研究。要发挥审计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中的作用,就必须从战略角度研究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的内外因素,强化为国家经济安全服务的意识,围绕经济工作中心开展有效审计监督,将服务大局和围绕中心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张庆龙:审计资源论[M].北京:中国时代出版社,2006

国家经济安全 第2篇

摘要:本文以系统工程定性定量的综合方法研究信息安全在国家经济安全中的作用。首先对国家经济安全进行属性分析,量化相应的社会运动成份,得到其关键因素。其次定量分析信息安全领域内的各类威胁对国家经济安全关键因素的作用。并以此为基础,在整体上定性地得出信息安全对国家经济安全的作用。

关键词:系统工程;定性定量方法;信息安全;国家经济安全 引言

当今世界范围内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国家经济安全在国家安全中占据重要地位,越来越成为影响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同时,随着信息革命的快速发展,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各国正在进入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安全成为国家安全的基石之一。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政治安全、经济安全、信息安全、文化安全和国防安全并列为国家安全的五大范畴。在这一背景下,对国家信息安全与经济安全之间的关系进行全面深入地分析显得越发必要和紧迫。

根据钱学森的论述[1],国家经济系统和信息系统都是社会复杂巨系统中开放的复杂子系统,要以系统工程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综合方法进行研究。本文应用该综合方法研究信息安全在国家经济安全中的作用,并对其内在机制作出具体的解析。国家经济安全内容与关键影响因素

当代国家之间的竞争主要是在经济领域中的竞争,世界范围内国家的综合实力主要体现为经济实力和经济发展潜力。例如,在文献[2]中,Sameul Huntington认为当世界处于发生国家战争的或然率较低的状态时,经济力量将是决定一个国家在世界格局中所处地位的主要决定因素。因此在当代,国家经济安全具有日益重要的作用。

国家经济安全主要是指是直接相关国家战略利益的经济状态。1999 年美国白宫新闻总署发表的《新世纪的国家安全战略》[3]中,把保障美国的经济繁荣作为国家安全战略的核心目标之一。我国学者雷家骕等[4]认为其主要内容为:“国家经济在整体上主权独立、基础稳同、运行健康、增长稳定、发展持续;在国际经济生活中具有一定的自主性、防卫力和竞争力;不会因为某些问题的演化而使整个经济受到过大的打击和遭受过多的损失;能够避免或化解可能发生的局部性或全局性的危机。”根据目前学术界研究的情况和相关成果[5],可以把国家经济安全归纳为:从总体上国家经济安全是指主权国家根本性的经济利益不受伤害、经济战略利益的零风险或低风险的状态。根本经济利益主要包括基本经济制度、经济主权受损和经济危机发生这三个方面。其主要表现形式为国家经济主权和经济制度整体上稳固、健康运行,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利益不受外部和内部的威胁而保持稳定、有序和持续的发展,相应的经济风险处于可控状态。2.1 国家经济安全内容

国家经济安全主要包括国家产业安全、金融安全、技术与信息网络系统安全、国家职能机构的信息安全以及国土生态环境安全。它们之间相互依赖、不可分割,构成了国家经济系统的整体安全。

1.产业安全。本土产业是国家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的综合国力主要表现为本土产业的国际生存力与竞争力。而保持产业安全是其快速稳定发展的根本保障。

2.金融安全。即金融贸易安全。在今天世界全球化过程中,随着信息科技的不断进 步,金融贸易数字电子化、信息化和全球化,各国的金融市场之间产生了相互越来越紧密的联系,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国际资本市场基本上联接成为一个信息网络。这时,金融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技术与信息网络系统安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伴随着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的发展是直接以科技革命产生的高、新科学技术作为支撑的。同时,主要以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信息网络系统得到了快速发展,在国家经济运行的各类经济实体中得到了广泛而迅速地应用。信息网络系统主要包括各类信息计算处理系统(例如可信计算平台、云计算平台等)和各类互联网络系统(包括电信网、因特网、局域网、广播电视网,和金融互联专网、铁路通信专网、电力通信专网等)。随着互联网和信息系统的不断发展,其在国家经济实体中逐步得到普遍而深入的应用,这使得各类传统经济单位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加快了其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率,同时也推进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成为现代信息社会新知识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所以,在当代信息社会中,国家经济的全面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科技与信息网络系统安全。

4.国家职能机构的信息安全。国家职能机构主要包括政府部门和军事组织等,维护国家职能机构的信息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充分前提条件。

5.国土生态环境安全。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和生态问题越来越成为制约各国整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构成了国家经济安全的一个重要方面。2.2 当代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的关键因素

国家经济系统是社会中开放的复杂子系统,要以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综合方法进行研究。首先定性国家经济安全的本质属性,综合归纳当代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的经济能够稳定并可持续发展必备条件,根据它们的性质对其进行解析,得到三类必备属性:经济发展的动力、空间和载体,它们是国家经济安全发展的本质属性。其次定量具有这些本质属性的关键因素,根据作用属性分解当代社会中对国家经济安全产生影响的各种运动成份,去除不具有上述三类必备属性的影响因素,得到三类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的关键因素。

1.高新科技—经济发展的动力。高新科技是指人类社会各领域在当今科技革命过程中产生的能够创建经济增长点或产生新经济的、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支撑作用的具有发展与创新性质的知识原理、技术和工艺等。其主要包括计算机与信息科技、电子科技、新能源科技和生物科技等。随着新科技的发展,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信息和知识经济时代,以高新精技术为基础的现代生产力成为首要的社会前进动力,高科技产业在国家经济实体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高科技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越来越占据主导地位。例如计算机软件或硬件产业、信息与通讯产业、微电子产业、金融服务业等高科技产业所创造的经济效益在国家整体经济收益中所占的比例逐年上升,逐渐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力量。综上所述,高新科技是影响国家经济的关键因素,对国家经济安全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2.经济全球化—经济发展的空间。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同时给国家经济安全带来了相当程度的威胁。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⑴.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对各类资本和生产资源的争夺,在国家、经济实体和个人三个层面上发生了日益激烈的相互对抗和斗争,可以对世界范围内各国经济的健康发展环境造成破坏,阻碍并抑制各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中典型的实例是世界各国对构成当今经济发展主导生产力的知识科技等智力资本、以及金融资本和生产资料等生产要素的争夺,激化了各国、各经济运行实体之间的矛盾,促进并加强了国家、经济主体之间以利益为目的的经济渗透与反渗透事件(以知识技术失窃或信息泄漏为代表事件),使各国经济的健康发展面临利益损失或失去竞争优势的风险。

⑵.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经营实体在全球范围内相互之间产生直接的或间接的经济关系,加宽了各种经济行为之间的联系途径,使各国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例如经济体之间直 接进行生产协作或共同经营等直接联系,不同产业之间通过期货、股票等金融贸易产生间接联系等。各国经济实体相互之间联系的加强和关系的紧密一方面促进了各国经济的共同发展和各产业利益的共赢,但同时在另一方面加大了各国及其国内产业所承担的经济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①经济风险在各国或各个经济实体之间的传递性。经济全球化形成了商品生产的国际化,同时生产专业的分工逐步细化,这就使各专业经营经济实体之间合作程度加大,形成产业网络。其中的各产业的经济利益在整个商品生产流通的过程中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当其中某些经济经营实体在其生产过程或经营管理中遭受经济损失时,产生的危害将危及产业网络中其它经济实体的利益。例如,大豆出产国的大豆产量由于气候原因而降低时,将导致国际上相关豆油加工企业的生产量降低,从而连带地承受经济风险。

②世界经济发展的格局不均匀,各国对经济运行的控制能力不平衡。在当今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掌握着高新技术和生产方式的国际化过程,控制着生产资源的配置方式和经济贸易规则的制定权,具有在经济发展上的各种优势,处于全球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是主要的经济受益者。相应地,经济发展中的不对等现象使处于劣势的国家控制经济风险的能力较弱,对所遭受的经济危害的承受能力较低。例如期货、股票或货币市场投机所引发的经济动荡,对经济欠发达国家产生的利益损害要大于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这是因为经济欠发达国家对国际资本或金融的控制力较弱、本土资本运营环境较差(例如金融体系不完备、相关资源相对不充足),并且对国际经济规则的承受能力较低,所以经济动荡产生的危害后果在经济欠发达国家中表现得更为充分。

⑶.信息网络空间—经济发展的载体。21世纪全球进入了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网络遍布社会各个层面、行业和机构,连通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信息交流,应用于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使经济领域、行政管理领域、以及教育和军事等领域内的行为或运作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同时,国家经济安全也进入了网际安全时代,信息网络空间的安全范围不再局限于信息网络系统本身,而是扩展包括与之相连的所有社会空间(即网络空间)。金融与商品贸易网络空间与经济支持与管理网络空间是其中关键的两个网络空间。

①金融与商品贸易的网络空间。世界信息与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了资本在世界市场的范围内流动,推进了商品和金融贸易的一体化进程,形成了以信息网络体系结构为载体的新经济空间。目前各类商品贸易或金融贸易都建有专业局域网和多级数据库系统,用于传输交易信息和存储海量数据。由于在网络空间内进行经济活动,改变了生产要素的周转流通模式,使各种交易方便快捷,所以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经济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率,增加了利润率。但是同时,金融与商品贸易网络空间的形成对各国的经济安全构成了比以往更大的威胁。在该空间内,各国的金融与商品贸易市场分别是世界金融与商品市场的组成部分,各经济实体的商品生产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更广泛、更直接,各国金融市场的联系更紧密,从而导致各类商品(包括金融商品)的市场价格更加紧密相关,一国商品市场或金融市场的萧条对其它国家经济产生的破坏力也越大。尤其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中,金融体系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要素,金融网络空间中各国、各产业的金融联系更加密切。但同时金融网络空间中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偏差越来越大,所以由此引发经济危机的或然率也越大,并且产生的破坏性也更强。例如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的发展过程是对上述论述很好的阐释,该危机首先由泰国引发。泰国政府为减少资产泡沫(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偏差),调整货币政策,实行浮动汇率制,导致了该国金融市场的危机。其影响迅速波及东南亚地区金融网络空间中的各个国家,造成东南亚金融风暴。该风暴通过金融网络空间进一步对香港、韩国等地区和国家的经济造成影响,最终形成亚洲金融危机。

②经济支持和管理网络空间,主要包括行政司法领域、军事领域和生态环境。行政司 3 法领域的支持和管理空间主要是指国家对经济运营行为与经济秩序进行管理和规范。世界经济的市场全球化带动了金融一体化与货币趋同化,加强了国家之间的经济融合,但是同时这一进程也削弱了国家主权。例如Kapstein[6]和Moran[7]分别对此进行了论述。相应的,如果不对国家经济的运营进行相应地约束,国家经济无序的不良发展将不可避免地对国家经济安全造成危害。典型的实例是目前发生于美国的次贷危机,由于国家没有对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巨大差异进行有效的掌控,同时也没有对金融系统运作的规范性进行及时的监管,最终导致次贷危机的发生。军事领域空间是指国家军事实力和与之相关的军事能力是保障经济安全最终力量。生态环境空间是由信息网络联接起来的环境系统,包括所有可影响国民生活状况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环境。经济的发展要依托于自然环境,同时人们的健康生活也离不开自然界的支持。如果经济生产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国家的经济建设将不可能持续发展,国民的正常生活也得不到保障,所以生态环境是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的关键因素。

3.信息安全在国家经济安全中作用

在信息社会中,信息是最重要的生产力载体。例如我国学者乌家培[8]认为“信息是最重要的生产力软要素”。从技术革命以来,信息技术相伴经济全球化过程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在当代已经成为知识经济发展的基础。文献[9]中对此情况进行了总结:“现在,经济潜力正越来越多地同控制和操纵信息的能力联系在一起。”为了完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目前国际上成立多种信息安全应急组织。欧洲、美洲、亚洲等地区的国家和地区都相继建立了各自的信息安全应急组织,其中亚太地区成立了“亚太事件响应协调组织(APSIRC)”。信息安全在国家经济发展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3.1 信息安全内容及安全威胁种类

信息安全是一个广泛而抽象的概念,社会上不同的领域对其内容有不同的阐述。例如对于商业领域,信息安全主要是指消除或减小经济主体可能面临的经济风险,避免商业信息或秘密数据的泄露,控制商业经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行为,保持业务流程的可操作性,使可能的经济利益损失降低到最小。根据当前学术界研究的相关成果,本文从总体上对信息安全的内容给出如下定义:信息安全是指构成社会重要组成部分的信息网络空间的安全。该空间内包括信息网络系统及其直接或间接联通的各个领域,不仅包括各类自然科学领域,同时也包括各种社会领域,例如产业、政府和军事等领域。在这里,信息网络空间的安全是指空间的整体安全和空间中各组成部分的安全,主要包括正常运行保障、主体利益维护和潜在风险排除三方面的内容。

在信息安全领域内,根据对打击对象进行破坏作用的运行机制,可以把安全威胁因素主要分为以下六类:

1.恶意软件。主要包括病毒、木马以及蠕虫等。其中病毒是具有自身繁殖和传播感染功能的、对系统环境产生破坏作用的软件。例如2006年的“熊猫烧香” 病毒通过网络传播产生了很大的破坏作用。

2.漏洞利用。由于软件具有脆弱性,攻击者可以对其利用进行危害系统安全的操作。例如目前Microsoft 公司生产的Windows操作系统中存在的MS Windows SeImpersonatePrivilege权限提升漏洞可以被攻击者利用,对Microsoft Windows XP SP2、Microsoft Windows Vista、Microsoft Windows Server 2008等系列产品软件进行安全破坏。

3.信息泄露。攻击者通过窃听、业务流分析或预设后门等方法获取重要数据或秘密信息,导致相应的经济或政治等方面的危害。

4.暴力攻击。包括物理上的和非物理上的攻击。典型的物理攻击是系统内部员工非法破坏系统的物理设备,使系统无法正常运行。具有代表性的非物理暴力攻击如僵尸网络兵团发起的拒绝服务攻击以及重放攻击等。5.伪装欺骗。假冒为合法的或得到授权的行为主体,在信息网络系统内进行欺骗等非法活动。例如“网络钓鱼”欺骗常常把恶意网页伪装成知名银行或信用卡公司的官方网页来骗取用户的信任,非法侵害用户的经济利益。

6.自身失误。系统内部设备的配置失误或员工的配合失误等,也可以对系统造成危害。

3.2 各类安全威胁对国家经济安全关键因素的作用

本文以定性定量综合方法分析信息安全与国家经济安全之间的关系。安全威胁与信息安全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本文通过定量各类安全威胁对各类国家经济安全关键因素的作用,解析信息安全在国家经济领域中的具体作用。

1.恶意软件对三类经济安全关键因素都可以产生较大的影响。例如违纪企业可以通过木马侵入目标系统窃取科技数据与资料,危害知识产权。并以非法获取的先进科技在经济领域进行不公平竞争,妨害了世界经济市场的规则,损害了他方的经济利益。

2.漏洞利用可以对信息网络系统产生较大威胁。攻击者利用系统中存在的软件代码缺陷非法侵入,并植入攻击软件,对系统进行恶意破坏。

3.信息泄露主要对高新科技和经济全球化产生影响。国家机密文件、商业秘密数据或关键技术的泄露能够危害世界市场的经济秩序、扰乱国家正常的经济行为。

4.暴力攻击直接地破坏信息网络空间的安全,对国家的经济发展造成威胁。

5.伪装欺骗主要作用于信息网络空间,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获取经济利益,妨害信息网络空间的安全。尤其对于金融系统,伪装欺骗妨害其正常的经济活动,给其带来较大危害。根据IBM公司于今年8月最新公布的X-Force安全趋势与风险报告(IBM X-Force 2010 Mid-Year Trend and Risk Report),金融系统是黑客进行“钓鱼欺骗”时主要的假冒对象,如图1所示:

图1.2010钓鱼欺骗的伪装对象

6.自身失误主要是对本系统网络形成危害。3.3 信息安全对国际经济安全的整体作用 以上节的定量分析为基础,定性分析信息安全对国家经济安全的整体作用,得到: 1.信息安全对国家经济正常发展的前提。当今时代是信息社会的知识经济时代,科技进步和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推动世界范围内的信息网络空间的发展。并且信息技术日益与现代生产力结合,深入应用于社会各领域,所以在社会生产和生活领域信息安全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之一。同时信息安全也是维护国家主权和军事安全的基础之一,如果没有信息安全,国家军事安全得不到保障,国家主权将会削弱,国家经济安全将会失去支 撑。因此,在国家行政和军事领域信息安全也是保证国家经济繁荣稳定的基本前提。综合分析,信息安全是国家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前提,信息安全的作用已经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例如美国1997年颁布的《信息对抗作战条令》中提出了信息对抗的概念,明确指出信息至关重要,确定信息对抗的应用范围是包括军事领域、经济领域和政治领域等在内的综合环境,信息网络系统空间是国家安全的第五维空间,信息安全是保障国家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前提。

2.信息安全对国家经济正常发展的保障作用日益提高。随着经济市场全球化发展和信息网络空间的扩张,信息安全领域内各种安全威胁不断增加。例如根据IBM公司公布的2010年上半X-Force安全趋势与风险报告(IBM X-Force 2010 Mid-Year Trend and Risk Report),在2000年—2010年期间每年发现的软件漏洞数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其中今年上半年全球披露的软件漏洞数量相比于去年同期同比增长36%(如图1所示),软件漏洞整体数量不断加大(如图2所示)。

图1.2000-2010每年上半年披露的软件漏洞数量

图2.1998-2010年间网络应用软件漏洞的整体数量不断上升

但同时,对发现的软件漏洞进行补救的工作却越来越困难(如表1所示),相应补救工作的速度跟不上新漏洞出现的速度(如表2所示)。

表1.2010年上半年未修补漏洞的百分比

表2.2009与2010年厂商对发现的漏洞未进行修补情况的对比

目前,信息安全威胁已经发展到更高的阶段,其所采用的方法比以往更复杂,并且常常包括多种破坏攻击技术(例如同时应用病毒、后门和间谍软件等),可以产生更大的破坏作用。例如,2008年Gartner组织公布的一项研究报告表明2008年以前每年由于病毒等网络欺诈行为导致全球经济损失高达160多亿美元。2009年发生的HeartlandBreach信用卡失窃事件使1.3亿信用卡和相关交易数据被泄露。

同时,信息安全威胁向着所需代价更小、产生的危害更大的方向发展。例如2010年IBM X-Force报告表明:对于“漏洞利用”威胁,当前能够通过较小的代价获得较大的收益(如图3所示)。

图3.利用漏洞所需代价与可获得利益的对比

与安全威胁的增长相应,信息安全领域内安全保护的高精尖理论方法与技术不断研发,保障措施不断进步,有效地控制了安全威胁事件的发生,把危害程度减到最小,保障了国民经济稳定有序地发展。例如对于“身份认证”威胁,相应有可验证的加密签名[10]、密钥隔离签名[11]和基于身份的公钥密码[12]等技术方法保证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和身份的不可抵赖性,有效的预防和杜绝欺诈行为的发生。

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各国的信息化程度将不断提高,信息技术会不断发展,其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必然会得到日益广泛而深入的应用。同时信息网络空间将不断扩大,使国家之间、地区之间以及社会个体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在这一发展环境中,信息安全对国家经济正常发展的保障作用将日益提高。综上所述,在当代信息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发展的基础之一,是国家经济安全的必要前提和重要保障。结论

国家经济安全是一项系统工程,本文以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综合方法分析信息安全在其中的作用,并得出结论:信息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必要前提和重要保障,并且这一状况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长期存在。文章命题是在知识经济与信息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提出,目的是对两者之间的相互联系给出内在机制,并对国家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在信息安全领域给出具体解释。

参考文献

[1] 钱学森, 于景元, 戴汝为.一个科学新领域一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及其方法论.自然杂志,1990, 13(1): 3-10.[2] Sameul Huntington.Why Internatinal Primacy Matters.International Security, 1993.p72, p76.[3] 美国白宫新闻总署.新世纪的国家安全战略.1999(12).[4] 雷家骕.国家经济安全理论与方法.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0年, 第7页。

[5] 叶卫平.国家经济安全定义与评价指标体系再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0(4):93-98.[6] Barnaby Kapstein.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National Security:A Global Perspective.New York, 1992, p188.[7] Theodore H.Moran.American Economic Policy and National Security.New York, 1993,p41-70.[8] 乌家培.信息与经济.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3, 第27页.[9] 韩保江著.全球化时代.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0, 第l8页.[10] Boneh D, Gentry C, Lynn B, et al.Aggregate and verifiably encrypted signatures from

bilinear

maps.In: advances in Cryptography-Eurocrypt 2003, LNCS 2656.Berlin,Springer-Verlag, 2003.416-432.[11] Dodis Y, Katz J, Xu S, et al.Strong Key-Insulated Signature Schemes.In: Public Key

国家经济安全审计实施路径 第3篇

关键词:经济安全,审计策略,路径

1 创新政府审计策略

1.1 维护财政安全

政府审计要统筹管理,在日常审计基础上,更要对财政经济效应进行审计,审查财政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同时关注财政项目以及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风险。政府审计维护财政安全,一是分析财政收入的效率和分析财政支出的投向,关注财政资金分配的经济、效益和效果,细化部门预算,规范公共财政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推进财政绩效预算的建立;二是财政审计要按照查处披露问题、规范体制制度的整体思路进行,要在整体上把握财政资金的运行情况,揭示公共性不够高、管理不够规范、潜在风险比较大等问题,完善建立财政绩效审计问责制度;三是政府审计要关注财政风险与政府负债,根据相应的风险水平做出预警管理。

1.2 维护金融安全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能否健康运行,对宏观经济能否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对于金融机构的审计,重点要审查金融资产的运营状况,国家宏观调控情况和内部控制情况,从而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

政府审计维护金融安全,一要强化金融资产质量审计,关注金融监管政策的制定、运行和实施效应,揭示金融监管存在的问题;二要完善审计机关的金融风险预警系统,加大对金融机构内控制度的审计力度,为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提升风险抵御能力,推动金融稳定安全和有效运行发挥预警作用;三要不断拓展审计对象和内容, 实现对保险、期货、证券、信托等金融行业的经常性审计,建立健全金融运行机制;四是开展专项审计或调查,重点揭示影响金融安全的重大风险,揭露重大违法违规事件,并关注金融监管体制的及安全性和有效性。

1.3 维护国有资产安全

政府审计维护国有资产安全。一要实现对国有资产的绩效审计,注重审查国有资产使用的经济性、效益性以及效果。加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管理,将检查企业绩效状况与评价企业资产质量、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结合起来。二对企业进行专项审计和专项调查,若发现问题,可以向各级的政府和部门提出意见和建议,督促企业进行经营管理改善,帮助建立健全的企业自我约束机制。三是揭露企业相关负责任因为决策失误、经营管理不善导致国有资产损失和浪费的问题,依法严厉查出侵占、非法挪用国有资产的行为,促进企业完善管理,避免出现因个人原因导致国有资产受损的情况。

2 建设以审计监督为基础的国家经济安全机制

2.1 建立国家经济安全审计评估机制

在建立国家经济安全审计机制的过程中,还需要积极的探索与实践。现在针对机制的建立提出如下建议。

2.1.1 建立国家经济安全评价标准

审计机关应当在工作实践中发现可以用于国家经济安全评估的评价标准,并且筛选出可以适用于中国环境下的评价标准。该评价标准应当具备的条件是:得到了有关官方机构的支持,具有权威性;可以用于中国特殊的经济环境之中,具有适用性;必须简单明了,易于审计人员进行分析,易于操作。

这套评价标准最终的效果在于:对于可以进行定量考核与指标计算,要求提供准确的评价结果;对于不可以进行量化的指标,也要做到概念涵义清晰易懂,便于进行实际操作。

2.1.2 设计评价指标体系

对于财政审计,设计国债负债率、财政赤字率、国民赤字率;对于金融审计,设计债务率、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偿债率;对于国有资产增值保值审计,设计资产保值增值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总资本收益率;对于信息安全审计,可以统计信息安全事故次数、内部控制执行率。

评估标准的设计是评估体系设计的宏观方面,评估指标的设计是评估体系的微观方面,指标设计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着国家经济安全审计评估体系是否有效。以上指标设计仅是建议,仍然要在实践中接受考验,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与完善。

2.2 建立国家经济安全审计预警机制

2.2.1 审计单位定期发布国家经济安全审计评估报告

政府审计根据评估体系对相关部门以及企事业单位进行评估之后,要定期地发布评估报告,报告中包括评估使用的重要数据、评估步骤以及结论,能够说明企事业单位以及相关行业在经济安全方面水平和程度。在报告的最后要对接受评估的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提供有针对性的管理与决策依据。这些报告要具有实用性,重点体现经济安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且要有改进的建议,对于普遍性的问题,应提出改进制度或者修改相关法规的建议。

2.2.2 针对相关单位提供改进国家经济安全工作的建议

政府审计在进行其日常工作,发现违规违法事件时,在履行其法定职责的同时,也要及时揭露被审计单位或部门的违法违规情况,同时要提供改进管理、完善制度的建议。所提的建议应该实用, 可操作性强,符合该单位及行业的特点。

2.2.3 向政府递交完善国家经济安全管理机制的建议

现在,社会经济对于政府审计的要求越来越高,政府审计的角色定位也发生了转变,由原来简单的微观层面的财务财政监察,转变为同时肩负宏观制衡、指导和评价的任务。因此,政府审计的职能范围更加广泛,要适时为立法机关和政府部门提供关于完善国家经济安全管理系统的建议报告,促进审计预警机制的建立。

参考文献

国家经济安全 第4篇

2009年7月5日,上海市国家安全局以涉嫌侵犯商业秘密罪、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对澳大利亚力拓公司上海办事处胡士泰等4人作出批准逮捕决定,力拓案牵出铁矿石贿赂链,涉及多方利益。2010年3月22日,案件得以公开审理。

中国是铁矿石的需求大国,进口世界一半多的铁矿石。但是在与国际矿业巨头的谈判中,中国这个需求大国甚至连“首发价”都拿不到,国际三大铁矿石巨头近几年从与中国的贸易中获取的溢价高达7000亿人民币。

【标准表述】

[危害]

在很多人的意识里,谈到国家安全时,考虑的只是政治安全、军事安全、技术安全等,很少把它与经济安全联系起来。当一国经济规模很大,特别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经济安全的重要性某种程度甚至比一般的国防机密对国家和社会造成的影响还大。

钢铁业作为工业经济的基础性原料,其价格的波动将对整个社会经济产生巨大影响。中国钢企自然要把这庞大的成本转嫁给其他行业,比如房地产,这最终要消费者付费买单。而高房价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许多人买不起房,这对中国社会无疑会产生相当大冲击。

[严峻形势]

很多人的经济安全意识很差,在其他国家看来是经济机密的一些东西,中国却门洞大开,无意中泄密的事情很多。境外利益集团一般通过在华机构和个人进行利益输送、政策游说以及商业情报的搜集等方式来获取中国的经济情报。发达国家的政策游说一般都制定有一整套制度和程序来规范游说活动,而中国在这方面却显得非常混乱。

由于西方掌握着国际经济的话语权和规则,为了进入国际市场,很多中国公司主动请国外投行、会计师事务所或评级机构进行咨询、审计、评级,这当中很多核心数据与规划等重要商业机密被其所获。

鉴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各级政府控制着巨大的社会资源和政策资源,中国将会越来越吸引一些国家、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向华派出间谍刺探经济情报,行贿政府官员和相关企业领导人。而无论是商业贿赂还是通过其他方式窃取经济情报,都会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安全产生非常大的危害。

[跨国企业窃取中国商业机密的方式]

一是通过在华外国企业商会举办研讨会等形式,对国家有关部门的决策施加影响;二是通过在中国的渠道寻找利益代言人。几乎所有跨国公司的驻华代表,都有在相关部门或大型企业任职的经历。不仅如此,跨国公司甚至直接在中国政府内部寻求代理人。

[措施]

中国应尽早制定一部专门针对外国企业的反商业贿赂法,运用法律手段,使防范各类国际不良企业和个人侵蚀中国经济安全和经济利益的举措机制化、日常化。

同时,对境外利益集团的游说活动要进行严格限制,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无拘无束。可设立相关机构,对外资、外国商品的进入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对涉及国民经济命脉的产业的外资投资和并购项目有效进行国家安全审查等。

经济安全中的国家主义思想 第5篇

江涌:中美经济关系实质上是一种不对称的单向依附关系,即美国对中国的依赖远远小于中国对美国的依赖。在国家关系上,依赖小的一方就能获得一种特权来敲打依赖大的一方。中国在经济、技术、市场、营销、品牌、融资、投资、人才、思想、秩序方面对美国的依赖十分明显,比如:中国依靠美国的投行、金融机构进行投资;美国为中国培养许多高端人才;中国继承美国整套经济思想,比较典型的就是“芝加哥男孩”、“伯克利黑帮”;中国依靠美元秩序、布雷顿森林体系等。中国对美国的依赖是全方位、不对称的,而美国对中国的依赖可以替换,美国随时可以将生产地转向越南、印度等国家,这也是导致我国经济下滑的原因之一,比如:我国长三角、珠三角出口下滑20-30%,原因就是美国企业搬出。中美这种不对称的单向依赖关系是不可能平等互利的,美国的特权使它任意敲打中国。多年以来,中美战略对话体系诸多,但对话都是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础上,比如:美国敲打中国人民币汇率不公平。

《经济》: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每个国家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当前的国际贸易环境中,您是怎么看比较优势理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江涌:“比较优势理论”由大英帝国输出美国。但美国、德国、法国等国都拒绝接受。没有一个成功的国家,包括现在的发达国家是按照“比较优势理论”来发展的。恰恰只有后进国家依照“比较优势理论”发展。现今,中国发挥低端制造业特长,在劳动力、资源密集方面来发挥比较优势。中国整个国家基本论调都是“自由经济”,但在自由经济上是无法建立国家经济安全大门和国家经济安全防火墙。国家经济安全的指导思想绝对是国家主义思想,这是底线。且经济安全并非纯学术研究,而是强烈的政策导向。

工业的发展跟初级产品制造业不同。一个国家富裕的秘密就是工业化,越是高端的工业化,越能使一个国家能迅速地致富。“比较优势理论”把大卫·李嘉图之前的经济学理论全部颠覆。原来的政治经济学是如何使一个国家致富的、如何提高国家竞争力的。直到大卫·李嘉图经济学理论表明,强者不断地向弱者灌输“自由贸易理论”、“自由经济理论”、“贸易创造效应”,看似交换经济就可以实现富裕,但这是根本性错误的。生产比贸易重要得多,生产才能创造财富。但生产是有所讲究的,我们看到一些非洲国家和一些比较穷困的国家,也在搞生产、搞实业经济,可为什么勤劳却不能带来富裕,因为这些国家所从事的劳动是报酬递减的。比如:农业生产。

真正能摆脱国家发展困境的就是工业化,工业化能够带来报酬递增、规模经济,规模经济能带来协同效应,比如:意大利。制造业产生报酬递增、规模经济、协同效应,这是一个国家致富的秘密。

《经济》:尽管美国经济保持温和增长态势,但在失业率居高不下、债务不断攀升的背景下,美国朝野将增加就业的希望寄托在振兴制造业上。

江涌:奥巴马上台后,就开始实施了制造业复兴计划,有些成效但并不明显。现在我认为,世界工业化并不是一个趋势。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有三股力量:周期性力量、趋势性力量、结构性力量。我越来越认为工业化、城市化是趋势化力量,它很大一部分有一个周期性力量,城市化也是一样。

现在,美国也是产业空心化,发达国家都面临一个这样的问题。美国现在意识到只有工业才能创造财富、才有规模经济、才有协同效应,所以必须要走实体经济道路。这方面现在虽然有些成效,但成效并不明显。对于美国来说有以下三个关键因素很难恢复。一是科技创新能力下滑。美国金融、法律的发展,让白领精英大量从事金融、法律。美国法律条文太细,所以需要大量的律师和人才,导致这个国家严重不经济,什么东西都诉诸于法律,但律师收入都很高。律师不创造财富,如果一个社会都是打官司,那成本太大了。从上个世纪70年代一直到现在,无论是哈佛、斯坦福大学,还是麻省理工学院,它们都是开金融、法律专业,优秀的白领精英都去搞金融、法律,这两种行业的收入、就业前景比理、工、农、医前景光明得多。导致科技创新能力一直在下滑,很难把科技创新搞起来。制造业的复兴没有科技创新就不行;二是技工队伍短缺。世界的产业革命都是工程师推动的,而不是科学家。像瓦特、珍妮,还有对美国工业化产生巨大作用的惠特尼,他们都是工程师。工程师就是技工,一批工程师推动产业革命的发展。美国产业的转移,工程师也就消失了,技工队伍没有了都到国外去了,企业都搬走了,技工队伍就萎缩了;三是企业家精神不足。像乔布斯、福特这样的灵魂人物减少,一个企业家就把整个企业整合了,用最小的成本创造最大的财富、最大的利润。

其实以上三个方面也是我国制造业面临的突出问题。我国有些企业已经往国外迁了,有的迁到美国,因为美国有些鼓励措施。美国已经认识到虚体经济不断增长,实体经济不断萎缩,对美国的发展很不利。德国制造业很发达。德国制造业占全国GDP比重27~28%,很高的比重,世界上很少国家有这种比重。德国在欧债危机中起到了比较稳定的一个中流砥柱作用。但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如果没有德国,欧洲现状也不会这么糟糕,德国制造业的发展盖过了欧洲其他国家,比如希腊和南欧。南欧的制造业,低端的竞争不过中国,高端的竞争不过德国、也竞争不过东欧国家,所以这个国家的制造业面临困难。因此,德国制造业的强大也是欧债危机中的一个因素。

《经济》:我国正处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过程中,我国的低端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过度的难点在哪?

国家经济安全 第6篇

关键词:虚拟经济,全球化,国家经济安全,研究

现今社会共享经济发展的情况是发达国家较发展中国家更为丰富。这是由于当物资不发达的前提下, 人们是无法拿出多余的资源与他人进行分享, 越是物资发达, 人们就更加乐于分享。现实世界拥有有限的物资, 但是虚拟世界中的物资能够进行无限的创造, 换句话说就是虚拟世界拥有无穷无尽的物资。因为虚拟世界中每个人都可以拥有丰富的资源, 所以在虚拟世界中共享经济也就相比于现实世界更为发达。

一、虚拟经济全球化主要体现

1. 金融行业

金融行业不仅仅有着高收益, 同时也具有着极高的风险, 虚拟经济对于金融行业有着非常突出的表现。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日渐深入, 全球经济发展所具备的风险也在不断的多样化、扩大化, 特别是在跨国金融贸易量的持续攀升, 使得原有的实体经济金融贸易风险向虚拟经济发展。跨国金融贸易量的不断的提升, 说明世界各国的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发展越来越背离。比方说, 国际范围内进行的股票、债券的发行, 由于发行股票和债券会对国家的经济、货币安全等因素的造成影响, 会使境外投资的所具有的风险得到很大的提升, 从而极易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金融行业在实体与虚拟上出现严重的分离, 增加了金融市场的风险。

2. 房地产行业

高房价正常情况下是代表一个城市或地区经济快速发展, 在一定范围内, 经济发展的越好, 房价也就越高。但是高房价是具有双面效应的, 高房价一定会对用地需求量大的制造业产生排出效果, 即使是高新技术产业也无法接受这样的排出效应。与其他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相比, 国内部分城市的主要的核心竞争力便是高新技术行业, 而并不是金融业和总部经济。假设一个城市由于过高的房价使其失去核心竞争的优势, 转变为一个完全的以服务业为主的城市, 可能并不是有些城市的正确发展方向。近年来我国房价的不断上升, 并非是顺应经济发展结果导致的上涨, 更像是对资本的追逐产生的现象, 这要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刚收获转型效果的同时被虚拟经济所误导。

3. 其他方面全球化

除了金融行业和房地产行业重点受到虚拟经济的影响以外, 虚拟经济还在无形资产、收藏业、博彩业等受到一定的虚拟经济的影响。只是当前对于这些行业的研究情况较少, 但是本文将对整体的价值与资金流方面对虚拟经济全球化对其进行一定的讨论。无形资产、收藏业、博彩业等市场这类虚拟资产是商品所具有价值的货币体现, 虚拟资产出现异常的涨幅, 必然会和资金有着紧密的联系。大范围的虚拟资产在国际间流通已经是当前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内容。因此, 全球虚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是国际经济关系也在发生质的变化, 其主要内容将由实际贸易与投资逐渐转变为虚拟资产为主的资金国际快速流通。虚拟经济使资产不断的在世界流通, 才使得全球经济联系愈发的紧密, 使各国被纳入到经济一体化体系中来。由此可见经济全球化实际应该是虚拟经济全球化。

二、虚拟经济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影响

1. 虚拟经济各部分对经济安全的影响

虚拟经济以金融作为载体, 金融的安全等同于虚拟经济的安全, 在对虚拟经济组成部分进行研究, 我们可以知道, 加强监管力度是保证金融安全最为直接有效的手段, 以商业银行为代表, 加强政府对银行金融活动的干预, 可以降低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 用制度来抵御金融危机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另外, 随着房地产事业的快速发展, 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行业经济地位, 在虚拟经济的安全问题上, 房地产行业的影响作用也不能忽视, 根据市场的发生规律, 调控市场泡沫是发挥出房地产市场作用最有直接有效的途径, 通过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引领和干预, 促进房地产事业的平稳发展, 同时加强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联系, 实现虚拟经济的风险分摊, 达到保障自身经济安全的作用。

2. 虚拟经济整体对经济安全的影响

虚拟经济对经济安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 虚拟经济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利用虚拟经济自身的特点能够有效的对经济体系进行补充和调节, 增加经济体系的灵活性, 但是正是由于虚拟经济存在极大的不稳定性, 也容易对经济体系产生较大的冲击;另一方面, 虚拟经济可以对市场潜在的风险进行有效的吸收, 当出现金融危机时, 虚拟经济可以有效的缓冲金融危机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并通过货币政策的及时调整, 最大程度的降低金融危机造成了国民经济损失, 同时, 由于虚拟经济在经济体系中的覆盖面积较广, 因此, 虚拟经济具有较高的灵敏性, 可以第一时间反映出市场上的变化, 根据虚拟经济的准确预测, 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能够最大程度的保证经济上的安全。

三、应对虚拟经济全球化对国家经济安全影响的措施

1. 提升虚拟资本驾驭能力

为应对目前严峻的全球性金融危机, 我国有部分学者认为要对金融衍生物等虚拟商品进行抑制其发展, 从而来保证经济稳定、安全。然而这样做事实上是一种非常错误的想法, 这样取得的经济安全也一定是极不稳定的。事实上, 就目前我国实际, 在今后非常长一段时间里要努力的方向都是对虚拟经济进行大力的发展。由于国际竞争已经将重点有实体经济向虚拟经济方向转变, 我国也要紧跟时代的脚步, 因此要对虚拟经济进行大力的发展。不能由于虚拟经济可能是国家经济安全受到威胁而对虚拟经济的发展加以抑制。我们要做的是对虚拟经济不断发展的稳定, 而不是要抑制虚拟经济进行稳定。进行大力发展虚拟经济的同时提升对虚拟资本的驾驭能力。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教训, 不断对加强对外资的监管力度。

2. 构建国际化人民币虚拟经济平台

人民币实行国际化可以帮助世界经济更加的稳定和安全, 这是由于货币格局就是利益格局, 根源在于经济实力造成的世界经济格局的形成。所有的世界经济不稳定均是来自原有的货币和当前的经济格局不相适应的结果。当前时期的经济格局便和货币格局有着极大的差异, 美元占据着主要的世界货币, 而中国作为第五大经济体却在货币格局中几乎没有。虚拟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虚拟平台的不断建立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这也是人民币实现国际的前提之一。此次金融危机最终的落脚点将是对世界货币格局的改变。作为我国的战略体系之一, 要对金融危机之后的货币体系进行科学的评估。我国要在保证拥有金融权利的前提下, 推动人民币实现国际化。

3. 健全国家经济安全预警

虚拟经济下所要建立健全的国家经济安全预警系统以全象资金流量监测系统为基础的预警体系。经过对资金流量进行全象观测, 有利于政府部门可以宏观对经济不稳定和传染机制进行监测, 以此来帮助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监管措施、政策以及系统。有利于为政府部门在宏观监测虚拟和实体经济两个系统展开的动态发展情况, 建立健全观测变量的评价体系。为提升资金配置的效率提供一定的依据, 提升宏观调控政策制定的和效果评估的时效性。比如, 通过对经济危机预警指标的建立, 确立经济结构性过热的评价体系, 健全及时的反应处理机制, 总之最终所要达到的目的是将经济泡沫可以进行良好的控制。

四、结语

综上所述, 在如今这个经济处于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 虚拟全球化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挑战, 同时也是经济发展的机遇。我国当前的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 要对自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加以重视, 同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应对, 不断提升我国综合经济实力, 使我国实现跨越式的经济发展, 为我国的经济安全打下坚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樊园杰.虚拟经济全球化与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的探讨[J].内蒙古煤!!炭经济, 2016, 09 (09) :36-43.!!!

[2]杨运星.论虚拟经济的稳定性、系统风险与经济安全[J].商业时代, !!2013, 12 (24) :9-10.!!

[3]王桂凤.虚拟经济稳定性、系统风险与经济安全[J].时代金融, 2014, 12!!! (24) :50-51.!!

[4]朱楠, 任保平.虚拟经济系统性风险背景下的我国国家经济安全机!!制的构建[J].福建论坛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5, 10 (10) :29-34.!!

[5]蔡俊煌.全球定价权博弈下的中国经济安全风险与对策研究[J].亚!!太经济, 2015, 06 (06) :58-65.!!!

国家经济安全 第7篇

一、对经济全球化与我国国家经济安全的深刻认识

在今天, 我们已经迎来了经济全球化时代, 经济全球化不仅可以促进各国快速发展, 而且还能推动世界各国的和平。现如今, 世界各个国家在维护自己国家安全方面已经不再采用以往的军事手段, 同时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也不是采用军事手段就能够将问题解决的, 国家的经济安全问题还需要运用经济手段来进行处理和维护, 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出国家经济安全维护的重要性。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人们对经济缺乏安全感,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国家经济安全所处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经济全球化不仅给世界各个国家的经济带来了发展的机遇, 同时也带来了重大的挑战。这些挑战使得一些比较复杂的经济矛盾开始呈现出来, 为了将这些经济矛盾清除掉, 就要从经济形势的整体出发, 并且要有一个全面的、深刻的认识。另外, 经济全球化不仅将国家的贫富差距拉大了, 而且还会对一些经济不发达的群体带来更加不利的影响。种种的变化, 使国家的经济安全问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同时也将国家经济安全问题演化的越来越重要。

经济全球化在对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的重要地位进行提升的过程中, 也对经济安全的含义进行了外延。当国际经济正停留在封闭状态或者是停留在半开放的状态时, 国家经济安全比较重视资源的供给。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国家经济安全问题开始向着横向的发展阶段迈进。国家在思考经济安全问题时不仅要从国家实际情况出发, 而且还要对国际上的种种情况给予时刻关注。这样就导致当今的国家经济安全问题陷入比较复杂的境地。

在经济全球化来临之前, 一国政府必须从各个方面调整好本国的经济。一国政府不仅要将调整国家经济的力度加大, 而且还要降低威胁国家经济安全的各种因素。在此, 我们必须深刻的认识到一个跨国公司或者是一个非政府的组织机构以及具有着跨够活动能力较强的人, 都可能对国家的经济安全带来威胁和影响, 例如, 从事国际新闻行业的记者, 都会从某些方面严重影响到国家的经济安全。

经济全球化使国际经济之间产生的依赖性越来越大, 其中的利益界限也越来越模糊, 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使国家经济安全的维护出现了困难。同时经济安全在各个国家的渗透, 致使各个国家在经济利益上面产生了密切的联系。各个国家对自己国家的经济安全的维护却更能体现出综合性。各个国家之间既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关系, 又存在着相互间的合作关系。一些企业在形式上无法对外资或者本国产业进行清楚的划分。企业为了更好的生存和发展, 考虑最多的因素是怎样才能促进经济的合作, 然后来达到共同发展的目标。因此, 各个国家当前共同面临着一个经济安全问题。

在经济全球化之前, 国家所处的综合竞争力是非常薄弱的, 其发展也是比较缓慢的, 在过去, 综合实力比较强的国家能够拥有着主导地位。然而对于那些发展比较薄弱的国家来说, 只是盲目的注重调整国家的内部发展情况, 这样就很难将国家的地位提升。因此, 战争加剧的国家很可能会对国家经济安全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 同时也会影响到社会正常的秩序。

二、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所关心的国家经济安全问题

发达国家所关心的国家经济安全问题是注重开拓市场, 如何保障国家的经济利益, 关心国家能源和国家各种资源的供给情况, 同时还关心自己国家各行各业在国际上所保持的竞争力。

然而发展中国家比较注重关心本国经济发展的自由, 同时在受各国经济的影响下, 时刻追求本国经济发展能够有更多的自由空间。此外, 还关心自己国家是否能够在国际贸易中获取重要的地位, 并且全力保障本国的经济安全。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时代给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个非常大的舞台, 不管是哪一个国家, 都已经在国际贸易中承担着一个国际分工的责任。但是因为在经济发展中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 所以就会有矛盾的出现。在全球经济进行发展时, 发达国家和发展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于是就会出现对抗问题, 这种经济安全问题势必会对国际社会造成不利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 所面临的是一场机遇和挑战, 同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问题会受到非常大的影响。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一是,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 而且金融体系所体现出来的弱点, 很难参与竞争;二是, 虽然影响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的因素并不是完全取决于一个国家有多大和综合国力有多强。但是, 如果一个国家的缺乏国际竞争力, 国家的综合国力较弱, 很可能会使国家处于被动的状态, 最终就会影响到国家的经济安全;三是, 由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其适应能力较差, 而且在经验上比较欠缺, 不能应用极强的态势来抵抗危机, 这样就更不上如何对国家经济进行保护, 这些问题势必会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问题越来越严重。

总之, 我们也能够清醒的看到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发展中国家也在面临着机遇, 不仅可以增强各个国家之间的交流, 而且还能够通过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和教训, 结合本国实际情况, 来更好的推动本国经济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 其国家的经济安全时刻经受着巨大的压力和考验。在这种形势下, 发展中国家必须从自己国家实际的经济状况出发, 对摆在面前的问题进行一一分析, 进而做出科学的防范措施。

摘要:当前我国国家经济安全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它使我国国家经济安全开始面临着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本文主要是对经济全球化与我国国家经济安全的研究, 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并提出了笔者的一些观点。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国家经济安全,研究,机遇和挑战

参考文献

[1]吴琼.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中国国家经济安全[J].生产力研究, 2011 (10) .

[2]孟祥春.经济全球化与我国国家经济安全[J].理论学习与探索, 2010 (01) .

[3]宋萌, 王丽霞.浅谈经济全球化下的国家经济安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3 (09) .

[4]刘晓强.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的经济安全[J].理论导向, 2012 (06) .

国家经济安全 第8篇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大环境发展下, 对外投资成为各国与各国之间的一种互利合作方式, 求生存与共利益成为各国之间的共同话题, 在此间期, 对外经济投资也在对我国做着种种的考验, 对外经济投资的本质在于评估风险与规避风险有效的结合起来, 才能保障对外投资的, 有所投, 有资收, 同时对外投资也是发展本国企业的一条硬道理, 一个国家的经济安全程度, 多数取决于该国的经济实力, 在经济市场稳定的情况下, 一个国家的的政治, 经济就有言语权, 有影响力, 就能够很好的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 使之本国的利益得到更好的保障,

在当今的经济对外投资的大环下, 各国都意识到经济安全对自己有着重要的影响, 对本国的经济, 社会的稳定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所以无论是美国, 英国, 日本, 俄罗斯等都很重视国家安全战略报告, 也会与时惧进的根据经济市场的发展需求去不断的提高经济安全方面的对策, 据统计, 对外投资85%的对外投资是在发达国家中进行投资, 而发展中国家相对较少, 这样发达国家的经济安全, 稳定, 都可得到持续的发展, 同时发展国家也决定了全球经济的趋势, 掌握了全球的经济主动权, 降低了投资的安全和确保了经济的发展。

新型的国家经济安全理念的中心思想就是主动对外放开, 同时在保障投资者的安全的情况下获取最大的利益, 以巩固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利益和地位, 对外投资, 不但要整合战略资源, 抢占国际市场, 更要去探索去有效的在现实中学习, 了解自身国家的经济体制的同时, 也要了解东道国的国情, 政治, 与经济市场的体制, 从来能更好的去结合, 去高度的融合, 去竞争, 在对外投资的经营过程中, 要做到一个大国企业的风范的同时, 也要对自身有个良好的防范和应对安全威胁的能,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外国直投已成为我国的一个拉动济经的重要战略, 同时, 中国不仅要引进投资, 也更应该对外投资, 积极的参与到国际的经济大舞台中去, 不但要找资源, 更要懂得开拓资源, 开拓国外的市场, 要学会客观的挺进国际经济的中心舞。

而在在今对外投资的大环境下, 如何能够有效的安全的投资, 投资的战略选择成为当下我们中国投资者必须修的一门重要课程, 战略的意义在于如何更好的运用战术达到对外投资的目的, 不但要科学的进行国际市场的有效分析, 调研, 更要有创业者, 企业家的精神去认识新环境, 去改变新环境, 去接挑战去增加管理, 去打造自身的环境与营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不断的提高企业在东道国与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 对于我国的对外投资者来讲对外投资是一种跨文化, 跨思维的管理, 在当今的经济环境大潮中, 市场有两种文化, 一种是显性文化, 一种是隐性文化, 对外投资, 战略最核心的是行为与思维方式的结合, 要了解市场, 就要懂语言, 懂国际, 懂风俗, 懂宗教, 归根到底是懂文化, 在不同的地区投资, 都应了解当地的文化, 文化的多样性和扩散性同时也影响着你对外投资的战略的正确与错误, 投资也应有国际视野要投资在当地, 放眼全世界的心胸, 对外投资企业也应和东道国理好合作关系, 根据东道国实际情况, 共同发展, 互惠互利的把关系加强, 企业实施对外投资的战略, 开展境外对投, 要建立在维护祖国利益和经济安全的基础上, 要去取长补短, 学习选进国家的技术与管理经验, 利用国际资源, 获得国际市,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要坚持互惠互利, 共同发展的原则, 与当地政府, 企业, 民众沟通合作, 找出交汇点, 尊重当地的风俗等。

根据统计我国对外投资中, 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数量上升的非常快, 据实际情况来看, 对外投资企业多数缺乏投资战略性的安排, 如;技术上的战略, 优势整合上战略, 这就导致了对外投资一半的投资都是失败的, 没有事先做好功课, 从对外投资的政策上讲, 对外投资的企业的行政管理体制也是存在着问题, 在投资过程中也存在不少的不规范的行为, 这样政府对这种不合规则的投资也难能保护, 重中之重的就是战略性的问题, 随然近几年对外投资的力度一直加大, 不过相对而言还是比重较低, 随着我国国民的经济收入与企业机制的改观将来对外投资一定会增强。在将来的二三十年内对外投资对于中国来说, 将迎来更大的对外投资热潮。

参考文献

[1]麦克尔·波特.竞争优势[J].投资竞争战略, 1980 (126)

[2]布鲁诺·索尔尼克.国际投资环境的评估[J].国际投资第6版, 2011 (16)

国家经济安全 第9篇

关键词:国家经济安全法,石油法,最低保障,常住人口

保障经济安全是一项战略性任务,必须有系统性对策。其中,保障经济安全的中长期对策极其重要。它主要着力于对未来3~10年我国保障经济安全的立法方面进行研究。这样的立法对策包括总体立法与分项立法,下面分别说明。

一、总体立法对策

(一)建立《国家经济安全法》法律体系

目前,我国没有专门的经济安全法律体系,只是在广泛的经济立法中涉及到一些经济安全的条文,而且大部分都较为粗糙和原则,不具有可操作性。

1. 立法主体的确定。

根据我国《立法法》的有关规定,作为基本法律的《国家经济安全法》,其立法的主体应当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而非“全国人大常委会”。全国人大法工委应尽早成立经济安全法立法小组作好立法的规划及其相应的准备工作,逐步制定保障经济安全的根本大法。

2. 立法目的。

掌握我国当前经济安全状况,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国外经济或非经济因素对我国经济安全的冲击进行监测、预测、评估与预警;制定和审查有关经济安全标准;建立健全我国经济安全应对机制机构建设,加强对我国经济安全隐患的控制和对显在经济安全问题的调节能力,以保障我国的经济安全,增强经济的国际竞争力,确保经济在可控和稳健的范围内运行。当然,在经济安全的立法中,最重要的不同于其它宏观调控法律的特点是:(1)加强监控是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前提,只有准确监控,才能有效管理;(2)标准制定与审查是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基础,只有制定相应的标准才能使得我国经济安全政策真正落实;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国家经济安全是具有价值取向的,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一定的浮动。

3. 立法框架。

主要包括:经济安全监测评估部分、经济安全预警部分、经济安全常规应对系统、经济安全突发事件应急系统。这四个部分是针对不同的法律责任和义务构成的。监测评估阶段是基础性工作,可以委托智囊机构和自设研究机构进行研究,这部分国家应主要着力于引导、支持和鼓励;预警这里特指官方预警,是必须经过国家主管经济安全的机构发布的有关预警报告的产生过程,这里的预警就需要调研、听证和审定这一过程;经济安全常规应对系统是日常保障系统,主要是立足于当前有关机构所进行的经济手段、法律手段或一定的行政手段;突发事件应急系统则是对已发生的具有严重伤害性的国家经济安全危机进行调控和强力干预的行为。

4. 中央与地方在保障经济安全中的权责关系。

当经济安全隐患还未爆发时候,省市县有关机构应该对可能的经济安全危机来源进行排查和研究,尽力将其找寻出来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或者处理措施;当突发或者严重经济安全问题来临的时候,国务院层面应该对经济社会进行救援,主要是提出政策指导、拨付资金给予地方的救援队伍,使得尽快投入到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工作中去。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经济安全是个常规性问题,只有特殊情况下(即当危机爆发时)才能称得上是突发事件,日常的经济安全监测、预警和调控也是经济安全保障中的重大课题。

对于常规情况的处理,要注意中央与地方机构的对应、政策的协调等。如当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对于经济安全的管理只是在国民经济综合司成立了经济安全处,对于经济安全的监测预警这一职能还没有落实到一个专门的较为独立和专业的机构上,仅靠一个处来对经济安全进行监测、预警、评估和调控肯定是不能驾驭的。因此,我们建议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成立经济安全监测预警中心,挂靠在综合司下,与经济安全处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监测预警中心会同省市发展改革委员会的对口部门(国民经济综合处)对整个经济安全情况进行分析统计,并运用模型分析等对经济安全进行监测预警,提出日常与非常时期解决经济安全问题的办法。经济安全处则专门负责对整个国家经济安全的管理和调控。另外,除了现有的部门处理经济安全问题外,还可以根据需要成立一些高效率的临时班子来解决一些新情况,包括提供政策分析和建议。如日本就常常采用“特别工作小组”的形式,其1982年发表的“国家经济安全战略报告”,就是由通产省下属机构“经济安全保障问题特别小组”起草完成的。日本的这一做法不仅值得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借鉴,省一级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也可以对自身省份或者全国的经济安全分析成立特别小组,研究出国家经济安全方面的战略报告,并上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后对外发布。

(二)建议修改《国务院组织法》

保障国家经济安全与政府机构密切相关,因此必须规范政府机构组成。目前现有的国务院组成机构的法律是《国务院组织法》和《国务院行政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在《国务院组织法》中只规定了国务院总理、委员、秘书长以及组成部委负责人的法律地位,对直属机构却几乎没有涉及,只在最后的一条规定“国务院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和精简的原则,设立若干直属机构主管各项专门业务,设立若干办事机构协助总理办理专门事项。每个机构设负责人二至五人”,太过笼统。目前,国务院除了组成部门之外的直属机构已经有国务院直属特设机构(1个)、国务院直属机构(18个)、国务院办事机构(4个)、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14个)、国务院部委管理的国家局(10个)、国务院议事协调机构(29个)六种类别,且数目庞大。根据现有的惯例,国务院组成部门的调整和设置受《国务院组织法》规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国务院组成部门之外的其他机构的调整和设置,由国务院审查批准即可。现有法律对这些机构的负责人的身份、地位不作规定,但可以将他们调动到国务院组成部门中来,而且其数目众多,工作职能很大程度上与部委相似,实际上这些部门的负责人都是国务院部门的重要部分,因此必须进行立法来规范和制衡它们。只有规范了这些部门,对于经济安全领导部门的定位才能更容易并且更加准确。

二、分领域立法对策

我国保障经济安全的分领域立法应该说已经有了起步。经过梳理,可以将我国现行有关国家经济安全的法律法规分为能源安全、产业安全、金融安全、粮食安全和社会安全五大领域。涉及能源安全的有《电力法》、《煤炭法》、《节约能源法》、《再生能源法》)等法律和《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条例》、《对外合作开采陆上石油资源条例》、《核材料管制条例》、《核出口管制条例》)等行政法规;涉及产业安全的有《反垄断法》、《公司法》、《外资企业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对外贸易法》、《专利法》、《合同法》等法律和《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外资企业法实施细则》、《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实施条例》、《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实施细则》、《保障措施条例》、《反倾销条例》、《反补贴条例》、《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等行政法规;涉及金融安全的有《中国人民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反洗钱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证券法》等法律和《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外汇管理条例》、《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关于股份有限公司境内上市外资股的规定》、《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等行政法规;涉及社会安全领域的法律是《突发事件应对法》、《就业促进法》、《民事诉讼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国家赔偿法》、《国家赔偿费用管理办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劳动法》、《信访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通过对这些法律条文的研究,能源安全方面立法最为粗糙,金融安全的立法明显比能源安全的立法更为详细和更具可操作性。当然,目前来看量化指标方面还比较粗糙。产业安全法律体系中,《反垄断法》为新制定的法律,其质量相对好一些。下面我们分领域具体探讨立法对策。

(一)能源领域

1. 建议短期出台《国家石油储备管理办法》,中长期尽快制定《石油法》。

在我国,一直以来能源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在我国现有的法律体系中,涉及能源的主要是《能源法》(征求意见稿)、《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电力法》、《煤炭法》和《矿产资源法》,这些法律虽然涉及能源法律,但是对能源安全却几乎无涉及。石油方面的立法则更为匮乏,没有任何有关石油方面的法律出台。目前,我国有关石油的立法主要有《矿产资源法》、《石油及天然气勘察、开采登记管理暂行办法》及《实施细则》、《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条例》、《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规定》等条例和规章,涉及石油的归属、石油管理体制、对外合作、管道安全、税费收取、环保等方面,但是有关石油的立法一直停留在条例和政策性文件的基础上,而立法方面基本空白,对于石油主管部门的规定尚不明确、概念还不准确、使用范围还不确定。目前,《能源法》(征求意见稿)已经发布,这使得我国今后的国家战略性能源的保障工作有了基础性的法律,但是其中有关石油能源安全条文主要包括:“国家坚持能源立足国内、多元发展,增强能源供应能力,保障能源安全。”“石油的政府储备由国务院能源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建设和管理。石油的企业义务储备由从事原油进口、加工和销售经营以及成品油进口和批发经营的企业建立。国务院能源主管部门建立石油储备监督检查制度,对政府储备和企业义务储备的建设、收储、轮换等情况进行监督管理。”这些条文太过原则和模糊,而具体的分项能源还没有相应的配套法规,对于石油具体怎样储备,储备多少等问题细节还没有说清。美、日、德、法4国除了美国外,其它国家都有专门的石油立法。作为石油消费日益增长的发展中大国,中国应该对石油储备和应急进行专门的立法。因此,现在短期内迫切需要解决的就是在《能源法》(征求意见稿)的大框架下具体的能源保障问题,建议由国家能源局牵头,研究出台部门行政法规《国家石油储备条例》。这个条例主要着力于国家储备和民间储备的具体规模、区域布局、最低时间、动用储备时候所需要的审批程序等和民间储备备案、检查、奖励和监督制度,能源储备的主客体关系,以及石油储备基础设施建设、维护制度等等。从中长期看,必须要在包括《国家石油储备条例》在内的法律基础上出台保障我国石油安全的基础法律———《石油法》。

2. 建议对现在的《能源法》(征求意见稿)等加入更多的量化指标。

我国已经有《能源法》(征求意见稿)、《煤炭法》、《电力法》和《可再生能源法》等一系列与资源能源相关的法律。目前,除了将要修改原有的《煤炭法》、《电力法》和《节能法》外,我国还将准备起草新的《石油天然气法》、《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法》和《原子能法》,但令人遗憾的是,我国在详细的指标量化上还是不尽如人意。以美国的能源法案为例,2007年12月18日,美国众议院以314票比100票的压倒多数通过了修改后的新能源法案。根据该法案,到2020年,美国汽车工业必须使汽车油耗比目前降低40%,使汽车达到平均每加仑燃油行驶35英里(1英里合1.6093公里)的水平。这是自1975年以来美国国会首次通过立法提高汽车油耗标准。新能源法案还要求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并制定更严格的能效标准。此外,新能源法案还鼓励大幅增加生物燃料乙醇的使用量,使其到2022年达到360亿加仑。这些具有指标性的量化数据,可以有效地对当前美国的能源形势进行有效扭转。这一点是我国目前的能源法案所匮乏的,必须加以改进。

(二)产业领域

尽快出台《国家产业安全保障实施条例》,中长期出台《国家产业安全法》。1997年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和反补贴条例》,对当年进口新闻纸发起了首例反倾销调查,开始了运用国际通行的规则来保护国内产业发展的进程。截至目前为止,我国经济法律涉及产业安全的主要是《公司法》、《外资企业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对外贸易法》、《反倾销条例》、《反补贴条例》、《保障措施条例》等规制法,这些法律几乎没有对国家经济安全的直接规定。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规定,在合营企业的注册资本中,外国合营者的投资比例一般不低于25%。《对外贸易法》第十六条规定:“国家基于下列原因,可以限制或者禁止有关货物、技术的进口或者出口”,其中“为维护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或者公共道德,需要限制或者禁止进口或者出口的”,后续条文中对“国内供应短缺或者为有效保护可能用竭的自然资源”、“为建立或者加快建立国内特定产业”、“任何形式的农业、牧业、渔业产品”都进行了规定。《反垄断法》主旨是在防止和制裁经营者的垄断行为方面加以规范,比较粗略,对产业安全这个领域的真正推动作用并不大。《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对外资并购的原则、前提条件、保护民族经济发展和并购的具体内容都进行了较为具体的规定,如实际控制人的明确、资本与股份比例的清理、外资注册资本与投资总额的要求等等方面,但这一条例主要是从规范外资的角度来考虑产业安全,并不全面。总体说来,在我国的产业安全法律体系中,真正与产业安全密切的法律要么太粗泛,要么太间接。因此,我国迫切需要专门的产业安全方面的法律规定。

本研究认为,在目前的情况下,我国在一到三年内,主要应由有关部委,尤其是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商务部这两个部门牵头,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出台《国家产业安全保障实施条例》,对产业的范围和类型、产业安全的程度、产业安全的保障机构、产业损害与垄断案例的查处等方面进行比较具体的规定。具体可包括下面这些内容:(1)增强国家产业安全的重要性;(2)国家经济安全机构对重要行业外资机构的进入或并购等行为进行调查的方法和程序;(3)对于外资持有重要行业、重要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的股份,要规定所持该企业股份额度或比例的上限、企业的业务范围和市场行为等等;(4)规定必须编写月度和年度监测预警报告。在《产业安全保障条例》的基础上,再经过几年的发展和成熟,最终由全国人大审核出台专门的《国家产业安全法》。

我国现行的三部外资企业法是《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和《外资企业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中的规定除了对外资合营者的比例一般不得低于25%等规定以及比国内企业注册、审批和监管更加严格之外,在立法上创新有限,可能是因为分别是1979年和1988年制定的,年代较为久远的缘故。《外资企业法》同样过于原则而且由于1986年制定的原因,可操作性不强。更为重要的是,经过这些年的发展,这些法律背后的经济社会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外资企业立法已经远不能满足当前的经济发展和保障经济安全的需要。我国近期颁布的《反垄断法》中的经营者集中对产业安全的影响较大。《关于经营者集中申报标准的规定》也做了规定,这些规定都较详细地对当前的经营者集中的标准做了量化规定,可操作性较好。但是过于分散的法律条文不利于产业安全的管理。

美国在处理由于资本并购带来的产业安全问题上,不是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而是分类处理。如对于一般竞争性行业的产业安全,运用《反托拉斯法》防止外国资本进行垄断性恶意收购;对于普通的上市公司,则采取证券法律和上市公司并购法律来进行规制;而对于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则要按照《国家安全法》对产业安全进行严格的界定审查。但我国的《国家安全法》中没有相关的条文。我国目前的《反垄断法》是针对所有垄断行为采取的一部法律,只涉及到很少部分的外资问题。专门的产业安全法律还比较匮乏。因此,鉴于产业安全的重要性,制定一部《国家产业安全法》作为《国家经济安全法》的下位法十分必要。《国家产业安全法》当主要着力于对外资产业的经济安全性、技术性、社会效益(就业效益等)、垄断性等进行综合、细致的规定,并规定各种情况的处理原则。

(三)金融领域

1. 建议修改《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条例》。

《条例》是10年前制定,其中的人员结构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发展需要,应该按照第三条建议中所提议的那样将《条例》进行修改,并且将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的独立性进行明确的界定。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独立性的体现,最终必须落实到相关法律法规上。本研究认为,中国人民银行(包括货币政策委员会)的独立性应该写入宪法,并在逐步转变的政府职能中作为一个基本不变、逐步完善的制度。关于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的合理区间,货币政策委员会的投票制度和开会程序、利率、汇率、贴现率、信贷手段的综合利用,都应该由货币政策委员会的相关法律法规形成一个成熟的机制来约束。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的选举应该在五年一届的新政府成立后一周开始,选举的最终当选人选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货币政策委员会应该作为对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的独立工作单位,与其他机构不一样的是其独立性更加突出。货币政策的制定原则上不受外界其他因素的影响,完全由货币政策委员会内部各委员之间的协调来进行,保证国家的货币政策适应长期的经济发展。建议制定《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工作管理办法》,作为货币政策委员会的日常规范原则,包括委员的选举、投票和监督权都在这一管理办法中体现。比如,我们提议货币政策委员的多元化、学术化和投票透明化等要求就可以体现在这一管理办法中。

2. 进一步完善《证券法》,增加证监会对于证券违法交易的执行力度,完善利率和汇率法律规定。

(1)继续完善证券交易法律法规。我国的《证券法》对于中国证监会查处证券违规交易的规定不够细致,也没有给出相关的具体执行尺度,所以证监会在规范证券市场,打击关联交易的办法不多也不及时。证券交易具有快速隐蔽的特性,和一般形式的非法交易不同。建议对我国的《证券法》增加辩方举证的条款,即被指控违规操作的相关人员和机构举证用于证明自己无罪,这就比一般法律严格许多,从而可望有效抑制证券交易的违法行为。(2)完善利率与汇率法律法规。利率市场化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有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提供基准利率保证之后,就是要制定相关法律完善这一制度。本研究认为,有必要制定《利率法》,把利率市场化阶段分成两个时期。在利率市场化初期阶段,允许政府的行政干预,规范利率市场化形成过程中的政府行为。在利率市场化逐步成熟阶段,限制政府随意的行政干预。除非为了治理经济危机,政府可以暂时采取特殊政策措施通过利率手段调控经济。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本研究认为,有必要制定《汇率管理法》,在人民币汇率改革初期阶段,规定波动幅度,外汇储备的数量等,增加政府的直接干预,适当地提高应对风险的标准;在人民币汇率改革成熟阶段,主要应对国际短期资本的冲击,保持较高的风险对冲机制,控制外汇风险,运用市场力量应对外汇市场风险,逐步减少政府直接干预。

(四)社会领域

社会领域的立法主要针对收入水平悬殊问题,因为收入差距过大必然影响国家的经济安全。就目前来说,应该主要抓住最低社会保障问题。具体是加强如下两个方面的立法:

1. 建议出台《最低保障法》或《基本保障法》。

现有的劳动和保障法律,在具体的社会保障问题方面不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并且不能将社会保障问题提到根本性的高度。目前,《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对城市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即“持有非农业户口的城市居民,凡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均有从当地人民政府获得基本生活物质帮助的权利。”并对最低保障资金的筹措、确定标准、制度保障、法律责任等等作出规定。本研究建议,尽快出台《最低保障法》或《基本保障法》,将全国所有人口都纳入最低保障体系,促进社会的安全稳定。

2. 建议尽快出台《常住人口管理条例》。

目前,我国有关户口的法规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在户籍方面,自1997年开始出台了《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推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试点方案和关于完善农村户籍管理制度的通知》,以及《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推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意见的通知》。遗憾的是,这么多年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没有给户籍制度松绑,却给国家的户籍制度再次加上了一把牢牢的铁锁。当然,国家的户籍制度改革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如果工作做的不够细,各部门协调不好,也很容易在短期内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安全产生影响。在上述法律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早已不合时宜,常住人口的管理已经迫在眉睫。因此,本研究建议尽快出台《常住人口管理条例》,对常住人口进行有序管理,不能仅仅按照当地内外户籍对不同户籍的人口进行内外管理,而要逐步给予各地区平等待遇。

参考文献

[1]Michael Mastanduno Economics and Security in State-craft and Scholarship.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C].Vol.52,No.4,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at Fifty:Explo-ration and Contestation in the Study of World Politics[M].Autumn:1998.825-854.

[2]Pierre Pestieau.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Social Security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Social Security Georges Casamatta,Helmuth Cremer[J].Journal of Economics,Vol.102,No.3.Social Security in the 21st Century[R].2006,(6):503-522.

[3]张士铨,雷家骕.经济安全[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4]江时学.金融全球化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5]张士铨,熊鹤钧.金融市场开放进程中的中国金融安全与稳定[J].时代经贸,2007,(3).

[6]闪淳昌.加强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风险和能力[J].现代职业安全,2007,(7).

[7]郭星华.健全公共安全应急反应机制势在必行[J].人民论坛,2005,(12).

[8]齐海鹏.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政策取向及财政职责[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5,(9).

[9]夏义善.论中国的能源安全战略[J].中外能源,2006,(2).

国家经济安全 第10篇

无处不在,无线电改变世界

无线电波是指频率在3000GHz以下、不用人造波导而在空间自由传播的电磁波。无线电频谱是指全部无线电波的频率的总和。无线电频谱是一种属国家所有的自然资源,具有鲜明的自然特性,即有限性、非耗竭性、易受污染性等。无线电频谱的利用受到一定的技术限制,就某一频段或频率而言,在一定区域、一定时间和一定技术条件下的利用是有限度的。它可以被利用但不会被消耗掉,并且可以根据空间、时间、频率和编码方式进行复用,在这个意义上,只要利用得当,无线电频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另外,无线电波也容易受到污染,来自自然界和人为的干扰,会使无线电波无法准确、有效地传递信息,也会造成电磁环境的污染,对无线电的应用造成危害,甚至会对人的健康造成损害。

因此,开发和利用无线电频谱资源,除了要遵守一些科学技术规范外,还必须遵守相关的政策法规。国家对无线电频谱实行统一规划、合理开发、科学管理、有偿使用的原则。

薛永刚介绍说,目前,国际电信联盟划分的43种无线电业务,已经全部在我国得到开展。通信、广播、电视、公安、安全、铁路、交通、航空、航天、气象、渔业、科研和国防等多个行业和部门都有大量应用,这些无线电应用构成了我国经济建设、国防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重要部分,与经济社会发展、国防安全密切相关。无线电频谱资源作为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已经成为推动无线电业务发展的最关键要素,也是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重要载体,在一定程度上无线电是实现信息无处不在的惟一手段。

薛永刚强调,就像所有车辆都离不开公路一样,所有的无线电业务都离不开无线电频道。近年来,各行各业对无线电频谱资源的需求急剧增加,频谱资源的战略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在现代战争中,除制空权、制海权之外,谁具有了频谱压制(干扰、摧毁)能力,谁就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美国海军上将托马斯·穆勒曾预言:“如果发生第三次世界大战,获胜者必将是最善于运用电磁频谱的一方。”

唇齿相依,科学管理不可缺

我们知道,在加油站不得接打移动电话,乘坐飞机时要关闭所有电子设备,在医疗设备附近手机要关闭。

薛永刚形象地说,就像所有车辆在道路上行驶时必须遵守交通管理规则一样,所有使用无线电频率的行为都必须服从无线电管理规则。

所谓无线电管理,主要是针对无线电频谱/卫星轨道资源、无线电设备和台站及空中电波秩序的管理。薛永刚认为,无线电频谱资源的管理、开发和利用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重要标志。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无线电管理条例》规定,无线电管理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分工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贯彻科学管理、促进发展的方针。工信部无线电管理局承担全国无线电管理工作(军事系统除外),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设区的市无线电管理机构负责辖区内(除军事系统外)的无线电管理工作,国务院有关部门的无线电管理机构负责本系统的无线电管理工作。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国家无线电频谱管理中心等,承担电波监测、技术审查、新技术开发和科学研究等工作。这是一种中央和省区市相对集中的无线电管理体制。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无线电管理有以下四项核心工作:第一是对无线电频谱资源的规划和管理,第二是对无线电台站的管理,第三是对空中电波秩序的维护,第四是对无线电发射设备的管理。

薛永刚说,经过建国后特别是近20多年的发展和完善,中国无线电管理建立起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和管理制度,已经步入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通过频谱资源的配置管理,无线电管理在无线电通信行业中发挥着政策导向、技术监管、行业引导等功能。无线电管理以法律、经济、技术、行政等手段保证了公众通信、广播电视、卫星通信、公共安全专业通信(如民航、交通、抗震,抢险救灾)以及遥测、遥感、遥控等无线电通信业务正常开展,维护空中电波秩序,保障党政机关各类无线电业务安全,维护我国使用无线电频谱资源/卫星轨道资源的权益,以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保驾护航。

顺势而为,技术手段当先行

无线电管理是一项依赖高科技手段实施的政府职能,因此,无线电管理技术工作在其中发挥着基础性的重要作用。但长期以来,由于无线电管理技术设施建设滞后,在利用技术手段查找无线电干扰源、打击非法设台用户以及维护合法用户权益、维护空中电波秩序等方面,心有余而力不足,收效甚微。改革开放之后,当时的国家无线电管理委员会(简称“国家无委”)看到了管理上的技术短板,认识到没有“空中警察”将无法维持电波秩序,着手加速建设了全国无线电监测网、国家无线电频谱管理计算机系统、全国无线电管理数据库等技术设施。围绕电波监测、技术审查、新技术开发、科学研究等一系列任务,国家无线电管理技术机构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和无线电管理技术设施建设,目前,一些技术设施和技术能力已经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体现出强劲的后发优势。

薛永刚说,经过“十五”、“十一五”的建设,我国无线电管理技术设施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目前,国家无线电短波监测网具备对欧亚大陆和太平洋地区常规短波信号的监测能力;国家卫星监测系统基本具备对东经44°至180°之间的C/Ku频段静止轨道卫星进行轨道测试和监测的能力,可对符合定位条件的地面固定干扰源实施定位:全国无线电超短波监测网已初具规模,已建成超短波固定监测站1024个,覆盖约15%的县级以上城市,基本满足重要区域20~3000 MHz频段范围的监测需要:建成31个省(区、市)联网运行的全国无线电管理信息网,使我国拥有了世界水平的大规模无线电管理专业计算机网络和无线电管理业务数据库系统,为各类无线电管理业务系统的正常运行搭建了良好的平台,有力推进了无线电管理信息化、科学化。

国家无线电管理技术机构还建成了先进的设备检测实验室和先进的电磁兼容实验室,可以开展无线电发射设备的抽样检测、型号核准检测等多项工作。这些技术设施,已经成为无线电管理的“利器”,为提高无线电管理的科学化、自动化水平,提高无线电管理的决策能力和执法能力起到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在服务经济建设、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支持国防建设、推动重大工程项目建设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屡创佳绩,服务保障显本色

薛永刚强调,保障重要行业、产业以及重大工程用频需求,完成重大活动、重大事件无线电安全保障任务,是无线电管理地位和作用的集中体现。历经大考,方显“电波卫士”本色。

在当年CDMA大规模发展之初,出现了其与GSM网络相互干扰的问题,严重影响了用户的使用体验,也影响了通信运营商的利益。经过国家无线电管理机构专业技术人员的深入调查和技术攻关,提出了令各方都满意的解决方案,保障了移动电话用户的权益,为运营商挽回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另外,国家无线电管理机构还为第三代移动通信所需频率开展了前期规划研究,进行了TD-SCDMA,WCDMA,cdma2000之间的电磁兼容实验,为3G牌照发放提供了科学依据。

人们可能有所不知,频率资源短缺曾是我国发展高铁的瓶颈。GSM-R系统是现代铁路交通运输用于通信、人物

信号及调度指挥的专用移动通信系统,是铁路运输高速化、自动化、信息化的关键所在。为支持高铁发展,保障GSM-R系统的应用,国家无线电管理部门协调解决了其与公众移动通信系统GSM之间存在的电磁兼容与无线电干扰问题,并为发展高铁指配了宝贵的新频率,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近年来,随着无线电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在举办重大活动、应对重大事件中,组织、指挥、协调、调度越来越多地采用各种高科技、高效率的无线电技术手段。

在北京奥运会、国庆60周年庆典、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以及汶川、玉树抗震救灾等重大活动、重大事件中,总能看到无线电管理工作人员的身影,总能看到一些架着特殊天线的无线电监测车。国家和地方无线电管理部门统筹协调,团结合作,在一条“看不见”的战线上,打了一个又一个漂亮仗。

就拿2008年北京奥运会来说。期间,国际奥委会、各单项国际体育组织、世界各大新闻媒体、奥运会转播商等都云集北京,有数十位外国元首和政要出席.加上组委会指挥部门和各职能部门,需要在相对狭小的空间内密集使用移动电话,以及摄录、转播、通信调度、安保防控和其他专用无线电设备,对频率资源的需求巨大,对电磁环境和电波秩序的要求极高。据统计,用于赛事组织、新闻广播、计时记分、通信调度、安保等方面的无线电设备超过10万台,频率申请近9000份,仅参加开闭幕式的人员就超过20万。北京奥运会无线电设备和频率的使用数量都大大超过了历届奥运会,无线电畅通与安全保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君不见,正是在无线电安保人员的保障下,用于电视转播的“飞猫”通过无线电控制灵活地穿梭,将一个个精彩的开幕式画面由微波信号传送到地面转播车,再通过卫星信号传送到亿万家庭的电视荧屏。

君不见,正是在无线电安保人员的保障下,“击缶而歌”的2008名乐手所带无线耳机顺利地接收到导演的统一指令,使倒计时“光影数字”分秒不差。

君不见,2008年7月11日晚开幕式彩排刚刚开始5分钟,无线电安保人员密切监控,敏锐发现了总导演指挥频率出现的干扰,遂启动应急预案,帮助解决了通信系统存在的设计缺陷,排除了干扰源,消除了重大隐患。

国家无线电管理机构和相关省区市无线电管理机构知难而进,齐心协力,出色地完成了开闭幕式保障、涉奥频率指配、场馆监测、无线电设备检测等重大任务,共协调筹集频率资源20000多个频点,发放频率使用许可证1100余个,指配奥运频点60624个,核发无线电执照标签107129张,均大大超过历届奥运会。

辛勤耕耘,成就梦想。北京奥运会实现了赛事广播电视频率零干扰,无线电保障工作零投诉,创造了奥运史上无线电保障的奇迹。

引领未来,保驾护航谱新篇

进入21世纪,无线电技术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更加凸显。公众移动通信、广电、民航、铁路、公安、国防等对无线电的依赖度不断增大,频谱资源已经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的关键要素;无线电技术快速发展,3G,LTE、物联网等蓬勃兴起.两化融合、三网融合稳步推进,对无线电业务与应用的海量需求,加剧了无线电频谱资源的供求矛盾,特别是如移动通信等“黄金”频段的使用已过度密集,可用频率十分紧缺,更加突出了无线电频谱资源的日益稀缺性;国际无线电频率协调任务日益繁重,大部分可用、好用的卫星频率和轨道资源已经被占用,国际无线电频率和卫星轨道资源日益紧张,争夺日趋激烈;电磁环境日益复杂,重要无线电业务和台站容易成为恶意攻击或干扰的目标,无线电技术也可能成为进行破坏活动的手段之一,无线电安全成为关乎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面对以上形势和挑战,薛永刚认为,各级无线电管理部门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提升服务保障能力,充分发挥无线电管理对无线电行业发展的引领规范作用,以及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应有的保驾护航作用。进一步加快法制建设,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无线电法》:进一步理顺和完善无线电管理体制和机构,强化集中统一管理;以提高无线电管理科学化水平为主线,进一步加强技术设施建设、人才队伍建设,不仅要提升“硬实力”,使技术设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而且要提升“软实力”,打造一支知识结构合理、专业技能强、整体素质高的无线电管理人才队伍:频谱/台站科学管理能力得到稳步提升,能够圆满完成关乎经济社会发展、关乎国防建设、关乎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各类重大无线电保障任务,能够为国家争取更多的无线电频率和卫星轨道资源,在维护国家无线电权益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薛永刚说,国家无线电管理技术机构要发掘自身潜能,强化人才优势、技术优势和硬件优势,履行好对国家无线电管理工作的技术支撑职能和对地方无线电管理技术工作的指导职能,充分发挥技术手段在无线电管理中的基础性作用。具体而言,我们要做好频谱工程和卫星频谱轨道工程工作,积极开展物联网、高铁、TD-LTE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为无线电频率规划、配置提供有效支撑等;全面完善和提升国家无线电短波、卫星监测网的功能和能力,建立健全无线电监测标准体系,逐步提升监测网网格化、系统化、智能化和应用化能力,实现全国无线电监测网联网和监测数据库数据共享;深入开展重要部门、重点业务和重点频段的台站核查工作;全面提升无线电管理工作信息化整体应用水平,着力构建全国无线电管理一体化综合应用平台,提高应对突发事件及重大任务的服务保障能力,坚持做好无线电发射设备型号核准和强制性3C检测工作,努力建设国内知名、国际一流的行业领军综合型实验室。

上一篇:国内外技术现状下一篇:自由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