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指导范文

2024-06-01

读写指导范文(精选8篇)

读写指导 第1篇

一、指导学生选择阅读内容

读一本好书, 犹如交上一个好朋友。反之, 若读书不加选择, 读一些不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 往往就会事与愿违, 不仅不能收到好的阅读效果, 还会带来诸多不良影响。在教学实践中, 笔者主要采取以下两种方法来指导学生选择读物。

1. 拓展阅读。

即从课内向课外延伸, 选择能开阔学生视野、陶冶学生情操的一些课外书籍, 除了中学生必读的名著外, 还要给学生推荐一些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杂志, 如《读者》《视野》《青年文摘》《青年博览》《思维与智慧》等。平时讲完一些节选自名著的课文后, 可以让学生去读一读相关的名著, 以便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

2. 迁移阅读。

即在学习过某篇课文后, 运用课堂上掌握的阅读方法去阅读类似的文章, 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例如, 在学习了教材上的诗歌鉴赏单元后,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用课堂上学到的阅读方法, 从不同的角度去鉴赏同一作家的其他作品。这样久而久之, 不仅能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还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鉴赏能力, 更能陶冶学生的情操。

二、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做阅读笔记是深化思想认识, 丰富情感体验, 增加知识积累, 储备语言素材, 加强技巧运用, 提高分析理解能力的好办法。那么, 学生应该怎样做阅读笔记呢?

1. 摘抄式。

即用笔记本、活页本或日记本摘抄文章的各种要点, 内容包括:好词、好句、精彩片断、重要段落等, 摘抄后要注明文章的标题、作者及出处, 还可以写下相关的解释或其他读者的见解。笔者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摘抄习惯, 要求学生只要看书就要有做摘抄笔记的意识, 这样也有益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2. 剪贴式。

即以自己的喜好或自己的需要为标准, 把适合的词、句、段甚至全文贴在特制的本子上, 并注明文章的标题、作者及出处。这种方法最适于报刊阅读, 剪贴时也可以适当归类, 方便用时查找。

3. 札记式。

即记录自己阅读文章后的体会、感受或对文章的评论。在阅读后, 可以联系实际, 展开联想, 将所有想法诉诸于笔端, 以强化和巩固对原文的理解。例如, 笔者让学生在暑假里阅读《平凡的世界》, 要求学生写读书札记, 并在开学后进行了班级内部的读书心得交流活动,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指导学生运用恰当的阅读方法

学生阅读不能只注重过程, 更要注重结果, 走马观花式的阅读方法是不足取的。朱熹说过:“读书之法, 在循序而渐进, 熟读而精思。字得其训, 句索其旨”, 意思是阅读与思考要紧密相连, 从而把握文章的精髓。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的阅读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1. 圈点法。

阅读时, 要把生字词、重点语句等用不同的符号圈画出来, 以便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解决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圈点法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和需要选用, 用时注意标记要醒目、清晰、便于鉴别。尤其对一些精彩的语句, 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注出来, 再度翻阅时就一目了然了。

2. 批注法。

在阅读中, 对于某些语句, 若有自己的一些感悟、体会或不同见解, 就可以用批注法记录在文章的空白处, 可发表意见, 也可提出质疑。

阅读是一个鉴赏的过程, 是一个品味的过程, 也是一个逐渐提升自己的过程。杜甫说:“群书万卷常暗诵”, 学生积累阅读材料, 不能只满足于充当记录的“硬盘”, 重要的是体味与运用。因此, 教师还要督促学生经常翻阅学习过的阅读材料, 让学生反复体味理解, 融会贯通, 在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也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听说读写结合,指导作文教学 第2篇

听说读写结合,指导作文教学

一、        从听说入手,提高说话能力写文章就是作者用无声的语言,即文字表示思想感情的过程。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社会现代化形势对学生听说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学中要改变过去“重写轻说”现象为“说写并重。”训练学生听的过程,不仅可以增强注意力、辩音力、理解力、记忆力和组合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思维更加敏捷。让学生多听录音、范读,通过直接感受语调和面部表情变化来感受语言的美。训练说的过程,不仅培养学生思维表达能力,还能促进读写能力的提高,是进入作文教学必不可少的前提环节。因此在低年级要对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说话训练。1、       利用插图进行说话训练低年级课文都配有新颖活泼、富有儿童情趣的彩色插图。教学中通过看图和学文穿插结合。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1)           指导观察,指导学生有顺序、有重点地观察图画,能够培养学生较强的观察力。教学中指导学生根据一幅图或几幅图凭着观察和想象,有条理的说明图意。看单幅图时,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分清主次,抓住画面上的主要事物,并按主要事物和周围事物的联系来进行观察和想象,如观察《秋天》先让学生按照从上到下或由下到上的顺序观察图上画的是什么?从中找出主要事物“雁南飞”“黄叶落”,然后找出与他们的联系――“天气凉”“天蓝而高”,再教给学生按观察顺序用几句完整的话、连贯具体地说明图意。(2)           看图说话,在学生观察之后,及时引导他们进行口头表达,学会把观察到的东西用口头语言说出来,说准确、说生动、放手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如果看多幅图时,指导学生从整体入手,先看这几幅图总的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依次弄懂每幅图的意思和他们之间的联系,抓住中心图进行观察和想象,再把图意写出来。在思维训练中大胆求异,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事物,探求摸索不同的答案。2、       利用电视动画培养说话能力兴趣是无意注意的重要源泉,现代电教以绚丽的色彩,活动的画面,生动的语言,刺激学生多种感觉器官,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愿看、想说。小白兔是学生非常喜欢的小动物,但由于学生平时不注意观察,所以不能准确说出其特点。如在上说话课时,通过电视彩色动画效果、使学生对小白兔的外形特征有了深刻的印象。放相时先让学生整体观察小白兔,然后按一定的顺序,一步一步观察,放相时配上音乐、颜色,由于电教媒体可控制,让学生边看边说出小白兔的样子和特征。学生看的有趣,新鲜,避免了空洞的、枯燥的说教,增强了形象生动的直观性。3、       通过朗读、讨论,提高表达能力。朗读也是训练口头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学生在朗读时口、眼、脑并用对发展语言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课文时要指导学生反复流利的朗读,有感情的朗读,分角色朗读、充分体会人物内心,读出准确的语气。读后指导学生开展讨论共同交流、互相争辩、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变课文的无声书面为学生有声的口头语言,有助于培养学生说话的条理性,说话流利,抑扬顿挫、绘声绘色,生活形象、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二、读、说、写结合,采用多种方式,增强写话能力。读写结合,丰富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生活,使学生日有所读,读有所记,形成乐读爱写的良好习惯。1、       以趣为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读书笔记是以课外读写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形式,学生进入三年级学校规定要有读书笔记,为了使学生能够有效地阅读,为作文教学打基础。首先要激发学生读课外书的兴趣,我的做法是:利用班队会快下课的几分钟时间,给同学们讲一个有趣的故事,故事讲到高潮时下课了,我说:如果大家有兴趣,想知道它的结果,不妨回家自己看一看书,下周帮老师把故事讲完。”然后再告诉同学们这个故事在哪本书上。有的同学想知道故事的结果,有的同学想帮老师讲剩下的内容,这样大家就会自觉地、主动地去找、去读、去想,从而调动了学生读说的积极性。2、       读写结合有了兴趣光读说不是最终目的,读的结果是能把看到的、观察到的.上升到自己的思维中去,通过感知,形成自己的思想或独特见解,这就是读书心得。教学生如何去写,成了阅读训练的关键。因此,在阅读课上要教给学生记读书笔记的方法:(1)接受性读记,就是要求学生对阅读物的精彩词、句、段篇及知识见闻有选择的摘抄,读记,加深印象。在读记中有的同学还对摘记绘上彩图,以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2)创造性读记:就是要求结合所读文章的赏析、评价、再创造。包括赏析评点,读书一得,改写、续写、仿写等多种形式。在读记中学生可以随意写出自己的想法,对文章的看法,对学生读记中出现的不同形式加以表扬、肯定,促进了学生用多种形式尝试的积极性,学生灵活运用,不拘一格,使阅读活动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调动了学生思维、想象及情感活动的参与,有效地服务于作文训练。3、       定期评品学校每学期结束,要奖励读书笔记写得好的学生。为了使读书笔记很好地坚持下来,促进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不断提高。我定期对学生的读记,进行评价激励,除了书面简单的评语“优”、“良”外,还要在班会上对有创新意识的读记,让全班同学品尝、欣赏,方法可让本人宣读或学生传看。读记内容篇数多少不限,不给学生加压。学生就不会产生怕写的思想。三、激发兴趣、获取作文素材作文是创造性语言思维活动,这种思维活动建立在日积月累的知识、经验和想象力上,要使学生在作文中有话可说,有事可写,就要重视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生动、有趣的写作材料。把功夫下在文章之外。(1) 具体指导、趣味无穷作文指导要贯穿一个“趣”字,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接受指导。如“抓住特点、描写人物“是三年级作文教学的重点,教学时设问引导 (a)你照相后取相片,如果给你别人的照片,你要吗?为什么?(b)一个一两岁的孩子为什么能在人群中找到自己的妈妈?学生讨论得出结论:描写人物的外貌如同照相,写“这个人”要像“这个人”就写出了他的特点。然后指导学生观察本班同学的外貌、写出特点。要求不直接点名,念给大家听,让学生判断写的是谁,学生兴致很高,力求写像本人。(2) 先做后写、有趣有实随着作文教学的改革的不断深入,让学生感受生活,从生活实际中获取写作素材,成为作文教学的主流。如周五下午放学时我对大家说:“双休日有何打算、准备去哪玩?希望你们都能玩的痛快、玩的开心、玩得高兴。作文课上我问同学们双休日玩得好吗?都玩了些什么?能讲给我听听吗?大家争着讲,我接着说:“大家玩得很愉快,现在不能一个个具体的讲给老师听,可以写出来,让我慢慢读分享你们的快乐。不过你们可能做了许多事,但要把你认为最有意思的写具体、写清楚。其它内容可以略写。题目自己定。作为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有意识地启发、引导。把学生活动中蕴藏的丰富的感情和有趣的事发掘出来。写出一篇篇小文,学生的生活越丰富作文的内容就越充实。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要从低年级听、说、读、写开始。教师的有效指导是作文教学的关键。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有计划地有步骤地一步步扎扎实实地进行,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备注:7月29日《听说读写结合,指导作文教学》在中国有色金属中小学学法研究协会第九届年会上被评为优秀论文壹等奖。作者:闫桂花 甘肃金昌金川集团公司第六小学 小学高级教师  一九八一年参加工作,一直担任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及班主任工作。

以读导写,三年级读写结合指导 第3篇

关键词:三年级;仿写;仿句;仿段;仿篇

三年级是学生习作的起步阶段,学生刚刚迈入相对一、二年级要求较高的写作门槛,对习作总有畏难情绪,不知该写什么,怎么写,三言两语就写完了,不知如何吐出300左右的字来。而广东本土的学生,用普通话表述的能力很差,通常不知道怎样将自己的本土口头语言转化为普通话的语言,更别说是习作上的书面语言,这个过程还真的可能要在脑袋里转几个弯,因此,说出来的话,写出来的文字是否通顺,是否清楚表达了自己的意思都不知道,无法达到新课标里所提到的那样: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更有的是普通话的音近字、同音字、形近字区分不清楚,乱写一通,整篇习作错字连篇。学生原有的底子我们无法改变,教师的教学指导就变得尤为重要。教本就是最好的范文,读写结合,以读指导写作,是一种非常好的途径。

学生最早的学习就是模仿。“学习”一词在《礼记》里解释为:“学,效。习,鸟频起飞。”因此,在反复不断地效仿和模仿他人的行为,是使知识得到巩固和提升、技能达到熟练的过程。而三年级模仿写作是习作学习的开始。

一、由简入深,仿句

仿写,可以是仿句、访段、仿篇。俗话说“欲速则不达”,在开学的前两周进行“以读导写”的仿句训练,引导学生从阅读课文中去学习、借鉴,写好句子。如,第一课《燕子》的第一自然段是一个长句子: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首先让学生读两遍,然后填空再读:一身( )羽毛,一对( )翅膀,加上( )尾巴,凑成了( )小燕子。出示仿写内容:一( )的( )发,一( )的眼睛,一( )的嘴巴,这个( )的人就是我的(爸爸、妈妈、表姐、弟弟……)开始时,让学生自由地根据自己心中的人物补充词语,接着就写下来。其中有学生写道:“一头光亮柔顺的长发,一双黑珍珠似的眼睛,一张能说会道的嘴巴,这个活泼可爱的人就是我的小表妹。”看着学生写出来的一个个句子,尽管有的用词一般,心里真为他们高兴,觉得孺子可教也。

又如,在教学《荷花》第二自然段,也用“有的……有的……有的……”进行仿写练习。品读这个句子后,我趁机问道:“春天来了,你看到的树木都是一个样吗?都发芽长叶了吗?”学生纷纷说不是,举手说看到的不同树木不同的情况。我立即出示:“春天到了,大地万物复苏,大树各有各的样子,有的……有的……有的……”让学生动笔写下来。学生一听说要写下来,立刻利索地写起来。有的写榕树还是老样子,好像一点也没改变,有的写木棉开出了鲜红灿烂的花朵,可不見一片叶,有的写操场上的树木抽出了新芽,满树嫩绿,充满了勃勃生机。通过投影展示作品,表扬亮点,并让写得好的学生到讲台前读作品等方法,使到学生写话的热情高涨,个个不愿落后于人,看着他们的劲头,我不禁微笑。

二、突破关键,仿段

段构成篇,写好段,就能写好篇。我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段式结构,掌握组句成段的规律,引导学生入门悟道。例如,《赵州桥》第二、三自然段是先总写,再具体写,第三自然段用了一个承上启下的句子;《惊弓之鸟》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因果式;《富饶的西沙群岛》基本每个自然段用的都是总分的写法。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我指导学生学习用先总写,再具体写的方法描写操场西北角的大榕树。总写树“高大粗壮”的特点,抓住最有特色的树干、枝叶、气须写具体,要用上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经典范文的引导,学生感知写作方法,感知到写作的艺术,体会到该如何去表达,不会在写话时一句话就表达完,知道什么是写具体,不会因为无话好说而烦恼。以前,学生总是写一句“操场边有一棵大树。”就不知写什么,现在通过模仿,他们知道了要抓住事物的特点描写就能写具体。

教学的成果我在第二学期进行了巩固。如,在教学《翠鸟》一文时,第一自然段就作为读写结合仿写的训练点。指导学生读,让学生领悟这段话写的是翠鸟的外形特点,抓住颜色、体形、眼睛、嘴的特点,运用比喻句和形象生动的词语按一定的顺序把事物写得形象、生动、具体,表达出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学生动情地朗读后我引导说:“大作家能把翠鸟写得这么生动,我们也能。我们也是一个小作家。”看着学生一脸的不相信,我继续说:“不信?我们来试试。”我出示了一段小白兔吃草的视频和几张小白兔的图片,说:“今天我们模仿《翠鸟》的第一自然段来写小白兔的外形。”首先让学生用一两个词形容小白兔,然后让他们找出小白兔最有特点的地方,根据回答梳理出“嘴、眼、耳朵、尾巴、毛”,再学习用比喻句和好词说出特点,最后按顺序写下来。困难逐个分解,特点逐个写具体,击破不知该写什么、怎么写的难题,这时再问学生,要写好一段话难吗时,我看到了学生脸上的自信和笑容。

三、前后照应,成一整体,仿篇

段能写好,一篇文章最重要的部分就解决了,要构成完整的文章,就要继续指导写好开头和结尾。结合课文《富饶的西沙群岛》指导学生用总—分—总的结构写好一篇文章,并把开头和结尾作为仿写的重点进行指导。读第一自然段,让学生明确开篇点题。引导:读题目就知道写的是什么地方?(西沙群岛)而第一自然段一开始就告诉我们写的是哪里?(西沙群岛)这就叫做开篇点题。再问:题目告诉我们西沙群岛的特点是什么?(富饶)题目是眼睛,也就是说文章就是围绕着哪个词来写?(富饶)第一自然段有写出西沙群岛的特点是物产丰富、可爱,也就是体现富饶这一特点,这叫做立意。文章的开头就要点题立意。用这种方法写《助人为乐的班长》一文的开头。有一位学生写道:“班长是我们班里的头,每一位同学都听从他的指挥,服从他的安排,为什么呀?因为他是一位助人为乐的人,许多同学都得到过他的帮助。”开头过关,紧接就是如何结尾了。学生读最后一段:岛上的英雄儿女日夜守卫着祖国的南大门。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可爱的西沙群岛必将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富饶。思考与文章的开头有什么共同之处。明确开头写西沙群岛物产丰富,后面写西沙群岛更加富饶意思都一样,这样写法就称之为首尾呼应。要求学生用首尾呼应的方法写《助人为乐的班长》的结尾。一个学生写道:“这样一位助人为乐的班长怎么能不令人敬佩?”另一学生写道:“助人为乐的班长,在你的带领下,我们的集体将更加团结友爱。”在第二学期,再通过课文《画杨桃》的读悟后,再次加强指导这种前后照应写法。

现在,学生都能写出篇幅完整的文章,能将所积累的好词佳句运用到习作中,有的甚至用上名人诗句、歇后语、俗语等。如,学生在文章中用上:“孙悟空的脸——说变就变”介绍他的妈妈;一位学生写景物变了的一篇文章时用诗句结尾:“这真是朱熹说的‘无边光景一时新’啊!景色是一位‘魔术师’,会七十二变啊!”,在本学期第七单元的检测中很多学生就采用了开篇点题、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如:题目是“九龙大道变了”,第一自然段:啊!九龙大道变了。结尾:九龙大道变得太美了呀!我们的生活也像九龙大道一样越变越美!

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学习一种方法,往往不止是一次练习就能掌握好,只有读读写写,写写读读,读写结合,在反复交替的训练过程中,逐渐强化和内化,才能掌握一时难以掌握的东西,最终转化为能力。

总之,读写是个有机的整体,如同鸟之双翼、车之双轮,要同等视之,不可偏指,方能完成小语大纲中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任务。

读写指导 第4篇

关键词:读写结合,写生法,点面结合法,仿制法,引申法,浓缩法

丁有宽老师“读写结合”的实验使我们深受启发, 如何活用课文资源, 抓住课后读写练习, 对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指导, 充分发挥这一内容的有效性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的问题。这里向大家介绍五种训练方法:

一、写生法

欢喜美术的人, 总离不开写生。写生, 即对着食物或风景绘画, 是学绘画的基本功所在。写文章也是如此。有些学生常为无物可写而苦恼, 原因是平时观察不细致, 以致对周围事物的记忆如过眼烟云, 到写文章时再冥思苦想, 当然就难不可言了。假如你能投入大自然, 或者面对实物去写, 就能避免无物可写的苦恼。因为写生法不仅能使你全神贯注地去观察, 而且还能给你以环境、氛围的感染, 触动你写作的灵感。此时, 只要你能掌握好观察的顺序, 再展开一定的想象, 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 就不愁写不好文章了。通过日积月累的训练, 你掌握的写作素材就能丰富你的大脑, 活跃你的写作思维。例如, 你要掌握描写天气方面的素材, 可以面对不同的天气状况, 将它真实地记下来, 有时还应置身于雨雪风霜之中去体验, 这样便不会稍纵即逝了。

二、点面结合法

我们穿的衣服, 是裁缝师傅根据人体大小, 将布裁剪后再拼装而成的。这布便是写作的素材, 裁剪便是选材, 缝纫用的线便是写文章确立的主线, 或称线索。因此, 缝纫师傅做衣服对我们练习写作不无启发, 是由部分到整体的过程。学生借助合适的体验抒发自己的情感, 写好部分, 增强自信心, 就能化作文字快乐地流泻于笔尖, 将几个小部分有机地组织起来就形成了一篇优秀的习作, 促进学生语文读写能力的提高。

三、仿制法

模仿是学写文章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所谓仿制, 是模仿一定的式样写作。但仿制决不是照搬照抄。照抄会扼杀人的思维, 产生难以克服的惰性。“式样”从何而来?源头很多, 最重要的是学好语文书上的范文, 根据要求写好“同步作文”。其次要扩大课外阅读, 从报刊上的“时文”, 即反应时代特点的新鲜文章以及学生的佳作中汲取养料, 重新选材, 仿其格局, 写出表达自己思想的文章来。我国有位作家以屠格涅夫的《门槛》为“式样”, 写出了富有中国特色的《门槛》, 反映了旧传统观念不肯自行退出历史舞台的深刻主题。

四、引申法

所谓引申, 即对范文的情节或结局加以扩充或延伸。这种方法有利于训练我们的想象能力。情节扩充法, 是将原本为短小精悍的文章, 扩写成血肉丰满的文章。一般可通过增加环境、对话、动作、神态等的描写, 去充实文章的内容, 学生通过对诗文、诗词的理解、想象, 并结合画面进行拓展, 让文章形象具体, 充满美感。这样的读写结合, 既促进了文本与资料的有机融合, 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又不破坏课文的情蕴和教学过程的流畅性, 做到自然、有效。

五、浓缩法

将数千言长文, 通过反复阅读, 掌握其精神实质, 改写成几百字的短文, 是谓浓缩。此法的好处是一箭双雕, 它既能加深我们对文章的理解, 掌握作者的行文特色, 又能训练我们删繁就简、保留主干的能力。

读写指导 第5篇

写文章就是作者用无声的语言,即文字表示思想感情的过程。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社会现代化形势对学生听说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学中要改变过去“重写轻说”现象为“说写并重。”训练学生听的过程,不仅可以增强注意力、辩音力、理解力、记忆力和组合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思维更加敏捷。让学生多听录音、范读,通过直接感受语调和面部表情变化来感受语言的美。训练说的过程,不仅培养学生思维表达能力,还能促进读写能力的提高,是进入作文教学必不可少的前提环节。因此在低年级要对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说话训练。

1、利用插图进行说话训练

低年级课文都配有新颖活泼、富有儿童情趣的彩色插图。教学中通过看图和学文穿插结合。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

(1)指导观察,指导学生有顺序、有重点地观察图画,能够培养学生较强的观察力。教学中指导学生根据一幅图或几幅图凭着观察和想象,有条理的说明图意。看单幅图时,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分清主次,抓住画面上的主要事物,并按主要事物和周围事物的联系来进行观察和想象,如观察《秋天》先让学生按照从上到下或由下到上的顺序观察图上画的是什么?从中找出主要事物“雁南飞”“黄叶落”,然后找出与他们的联系——“天气凉”“天蓝而高”,再教给学生按观察顺序用几句完整的话、连贯具体地说明图意。

(2)看图说话,在学生观察之后,及时引导他们进行口头表达,学会把观察到的东西用口头语言说出来,说准确、说生动、放手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如果看多幅图时,指导学生从整体入手,先看这几幅图总的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依次弄懂每幅图的意思和他们之间的联系,抓住中心图进行观察和想象,再把图意写出来。在思维训练中大胆求异,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事物,探求摸索不同的答案。

2、利用电视动画培养说话能力

兴趣是无意注意的重要源泉,现代电教以绚丽的色彩,活动的画面,生动的语言,刺激学生多种感觉器官,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愿看、想说。小白兔是学生非常喜欢的小动物,但由于学生平时不注意观察,所以不能准确说出其特点。如在上说话课时,通过电视彩色动画效果、使学生对小白兔的外形特征有了深刻的印象。放相时先让学生整体观察小白兔,然后按一定的顺序,一步一步观察,放相时配上音乐、颜色,由于电教媒体可控制,让学生边看边说出小白兔的样子和特征。学生看的有趣,新鲜,避免了空洞的、枯燥的说教,增强了形象生动的直观性。

3、通过朗读、讨论,提高表达能力。

朗读也是训练口头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学生在朗读时口、眼、脑并用对发展语言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课文时要指导学生反复流利的朗读,有感情的朗读,分角色朗读、充分体会人物内心,读出准确的语气。读后指导学生开展讨论共同交流、互相争辩、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变课文的无声书面为学生有声的口头语言,有助于培养学生说话的条理性,说话流利,抑扬顿挫、绘声绘色,生活形象、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读、说、写结合,采用多种方式,增强写话能力。

读写结合,丰富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生活,使学生日有所读,读有所记,形成乐读爱写的良好习惯。

1、以趣为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读书笔记是以课外读写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形式,学生进入三年级学校规定要有读书笔记,为了使学生能够有效地阅读,为作文教学打基础。首先要激发学生读课外书的兴趣,我的做法是:利用班队会快下课的几分钟时间,给同学们讲一个有趣的故事,故事讲到高潮时下课了,我说:如果大家有兴趣,想知道它的结果,不妨回家自己看一看书,下周帮老师把故事讲完。”然后再告诉同学们这个故事在哪本书上。有的同学想知道故事的结果,有的同学想帮老师讲剩下的内容,这样大家就会自觉地、主动地去找、去读、去想,从而调动了学生读说的积极性。

2、读写结合

有了兴趣光读说不是最终目的,读的结果是能把看到的、观察到的上升到自己的思维中去,通过感知,形成自己的思想或独特见解,这就是读书心得。教学生如何去写,成了阅读训练的关键。因此,在阅读课上要教给学生记读书笔记的方法:(1)接受性读记,就是要求学生对阅读物的精彩词、句、段篇及知识见闻有选择的摘抄,读记,加深印象。在读记中有的同学还对摘记绘上彩图,以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2)创造性读记:就是要求结合所读文章的赏析、评价、再创造。包括赏析评点,读书一得,改写、续写、仿写等多种形式。在读记中学生可以随意写出自己的想法,对文章的看法,对学生读记中出现的不同形式加以表扬、肯定,促进了学生用多种形式尝试的积极性,学生灵活运用,不拘一格,使阅读活动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调动了学生思维、想象及情感活动的参与,有效地服务于作文训练。

3、定期评品

学校每学期结束,要奖励读书笔记写得好的学生。为了使读书笔记很好地坚持下来,促进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不断提高。我定期对学生的读记,进行评价激励,除了书面简单的评语“优”、“良”外,还要在班会上对有创新意识的读记,让全班同学品尝、欣赏,方法可让本人宣读或学生传看。读记内容篇数多少不限,不给学生加压。学生就不会产生怕写的思想。

三、激发兴趣、获取作文素材

作文是创造性语言思维活动,这种思维活动建立在日积月累的知识、经验和想象力上,要使学生在作文中有话可说,有事可写,就要重视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生动、有趣的写作材料。把功夫下在文章之外。

(1)具体指导、趣味无穷

作文指导要贯穿一个“趣”字,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接受指导。如“抓住特点、描写人物“是三年级作文教学的重点,教学时设问引导(a)你照相后取相片,如果给你别人的照片,你要吗?为什么?(b)一个一两岁的孩子为什么能在人群中找到自己的妈妈?学生讨论得出结论:描写人物的外貌如同照相,写“这个人”要像“这个人”就写出了他的特点。然后指导学生观察本班同学的外貌、写出特点。要求不直接点名,念给大家听,让学生判断写的是谁,学生兴致很高,力求写像本人。

(2)先做后写、有趣有实

随着作文教学的改革的不断深入,让学生感受生活,从生活实际中获取写作素材,成为作文教学的主流。如周五下午放学时我对大家说:“双休日有何打算、准备去哪玩?希望你们都能玩的痛快、玩的开心、玩得高兴。作文课上我问同学们双休日玩得好吗?都玩了些什么?能讲给我听听吗?大家争着讲,我接着说:“大家玩得很愉快,现在不能一个个具体的讲给老师听,可以写出来,让我慢慢读分享你们的快乐。不过你们可能做了许多事,但要把你认为最有意思的写具体、写清楚。其它内容可以略写。题目自己定。作为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有意识地启发、引导。把学生活动中蕴藏的丰富的感情和有趣的事发掘出来。写出一篇篇小文,学生的生活越丰富作文的内容就越充实。

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要从低年级听、说、读、写开始。教师的有效指导是作文教学的关键。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有计划地有步骤地一步步扎扎实实地进行,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备注:2001年7月29日《听说读写结合,指导作文教学》在中国有色金属中小学学法研究协会第九届年会上被评为优秀论文壹等奖。

挖掘读写结合点指导课内外练笔 第6篇

一、品重点词句,练习遣词造句

特级教师薛法根说:“好的作文教学应该拥有足够多的方法与策略,以积极有效地应对层出不穷、各色各样的问题。否则,我们会在教学实践中陷入“黔驴技穷”的困境。而所有的策略,都应该建立在对儿童精神世界、儿童话语方式、儿童生长需要的基础 上。”在小学低中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指导学生识记字词, 理解词句和短语, 积累好词佳句等,以此来增强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要使学生“满腹经纶”,教师就应持之以恒地引导学生推敲词语、品读句子,体会作者用词用句的精妙,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

二、评精彩句段,迁移句式仿写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对于文本中的精彩句段,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反复品评玩味, 还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仿写。如,《难忘的泼水节》第四自然段:“周总理身穿对襟白褂, 咖啡色长裤, 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课文中,作者对周总理的衣着、神态和动作,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教师在教学时,除了要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还要引导学生品评作者是怎样描写总理的外貌和神态的,怎么描写周总理的动作的。然后指导学生仿照课文的写作手法,对周边的人物进行外貌、神态和动作的描写。

三、 析篇章结构,体悟布局谋篇

崔峦老师说:“作文教学的根在阅读教学。”要使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成为有机的整体, 就要引导学生在读中学写,读中练写,读中悟写,以读促写,读写结合。如,《再见了,亲人》一文的前三段,很多句子都以祈使句开头,反问句结尾,情真意切,把朝鲜人民对中国人民志愿军的鱼水深情写得感人至深, 催人泪下,后三段一咏三叹,荡气回肠,让人回味无穷。教师要在学生感情诵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重点分析篇章结构,总结写法,使学生领悟此类文章布局谋篇的方法,继而鼓励学生练写类似的文章。

四、悟表达方法,揣摩写作思路

要想写好作文,写作方法十分重要,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模仿、借鉴,选择适合自己的写作方法, 揣摩写作思路。如,课文《火烧云》《山雨》等,是按时间顺序写景的,课文《颐和园》是按游览顺序写景的。教学这类课文时,教师可指导学生按时间顺序或游览顺序写景、写游记。对于《乌塔》等记叙文,教师则可以指导学生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一般的记叙文。

五、 抓精心设计,激发创新灵感

采用读写结合的方式, 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好方法。只要教师选准读写结合的切入点,精心设计,经常性地鼓励和指导学生改写(将写景文改写成导游词和古诗)、想象(发散思维,展开想象)、补写(在文本的留白处补白)和续写(为文章续写结尾)等,采用不同形式练笔,必然会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帮助学生打开思路。长此以往,学生写起作文来就会得心应手,文如泉涌。

读写指导 第7篇

一、“读懂”插图发挥想象

无论是人教版还是苏教版的教材, 文本中都有相当一部分插图。教师要充分利用这种资源, 图文结合进行教学。尤其是图中内容课文没有用文字表述出来时, 这就出现了“想一想”的空间, 为我们提供了写作的资源平台。教师可通过引领学生仔细观察插图后, 联系大家的生活实际, 开展思维发散, 充分发挥想象力。

在看图学文的教学中, 仅仅引导学生“看画”而“有话”还不行, 还要在观察与联想的基础上抓住文章主要内容, 体会其中心思想,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我在教《挑山工》一课时就充分利用书本中的插图, 要求学生先说一说图上的内容, 然后按文中对“挑山工”的描写, 展开联想, 写一写挑山工是怎样的人, 不仅要写出事情发展的环境, 还要写出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等;在理解挑山工与“我”的那段对话后, 再引导学生一边看图一边思考作者爱挂这幅“挑山工”画的真正原因———“我需要它”:需要挑山工一步一个脚印, 一个劲儿往前走就能达到目的的坚忍不拔的精神, 从而体会到应该踏踏实实地做事, 朴朴实实地做人的道理。

“看图望前想原因, 看图望后想结果。”通过想象把静止的事物变得鲜活起来。想象应是个性化的, 应该融入学生各自的生活积淀和情感体验。

二、启发思维填补“空白”

作为教材的文章, 往往有一些“留白”。这些“留白”给人充分想象的空间。如《小珊迪》一文, 珊迪接过“我”的一先令跑了, 到后来珊迪的弟弟来送回找还的零钱。这中间, 就是一处留白。在学完课文后, 我问学生:“珊迪怎么会被马车撞到呢?他又是怎样回到家的呢?他的弟弟怎么会来还‘我’零钱的呢?你们想知道问题的答案吗?”学生原本平淡的胃口一下被吊了起来。“答案我先不告诉你们, 由你们猜, 把猜想的事情过程一步步写下来。看谁猜想的最合理。”这样一来, 学生写“答案”的欲望就已达到了极点。这时, 再做些必要的点拨, 告诉学生把人物动作、对话等都写清楚, 然后由学生动笔。这样, 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 不知不觉完成了练笔。

作品中作者的观念不可能以抽象的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存在, 而是如水中盐、花中蜜, 溶于具体的语言文字中。这时, 我们可以一步步启发学生思维和想象, 引导学生挖掘语言文字背后的“潜台词”。如在《晏子使楚》一课中, 晏子每次反驳语言虽少, 但其中的“潜台词”却非常丰富。于是我就让学生先把故事内容演一演。演之前, 根据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在文中去找台词, 再写成简短的课本剧, 以此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体会晏子的一身正气和过人智慧。再如《理想的风筝》是写人的文章。风筝是一种玩具, 理想的风筝从字面来看说的是带理想的风筝。实际上, 它给我们留下了无限广阔的空间, 让我们通过课文具体内容去想象、去补充。学生通过理解课文后, 找到了很多答案:诸如“自然的风筝, 艺术的风筝, 知识的风筝, 人生的风筝”等。然后我就以此为题目, 体裁不限, 要求学生自选一项去写一篇文章, 从中体会出本文的主人公刘老师对人生积极乐观的态度和顽强执著的精神。通过习作习练, 不但达到了理解掌握课文的目的, 而且训练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去写同一个人。

三、以文为本仿写扩写

我们使用的教材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编者选了许多富于儿童情趣、又具有时代气息的文质兼美的课文。题材丰富, 所选课文朗朗上口, 便于诵读。这些流淌着童稚、充满瑰丽色彩的儿童故事激活了孩子们的创新思维, 无疑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这样的课文, 孩子们学完后只要稍加引导、点拨, 就能凭借教材, 结合生活实践, 展开合理的想象, 从而进行仿写、扩写的训练。

古诗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 它所表达的内容十分广泛, 蕴含的感情较为丰富, 表现的手法极为独特。在教学古诗中,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诗歌缩写的内容, 将一些古诗进行改写。如唐代诗人李白的《赠汪伦》, 短短的四行诗句把朋友之间那种依依惜别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诗句所表达的情感, 结合课文插图, 发挥想象, 联系李白写这首诗的缘由, 将《赠汪伦》改为记事的文章, 写清时间、地点、人物, 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也可以引导学生将这首诗改编为课本剧。

又如上《大自然的语言》一课时, 我是这样引导的:“大自然的语言超过课文所描述的, 可写的内容可多啦——晚霞映红水面, 明天准是晴天。蜻蜓低飞, 大雨即将来临。大自然在树上刻着:秋天已在眼前。请你们仿照课文的表达方法, 描写出你们眼中大自然的语言。”

四、仔细品味反复修改

“好文章是修改出来的。”对于学生的作文, 很多语文老师往往注重精批细改, 大到段、篇, 小至标点符号, 批改起来费时费神, 而好作文却寥寥无几, 原因何在?因为大多数学生对老师批阅后的作文本, 只注重分数、等级, 很少去浏览教师的评语。因而老师的工作便事倍功半甚至没有一点功效。俗话说得好, “治病先治本”。要想使学生写出好文章, 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语文老师就应当先治学生不修改自己的文章这个“本”, 让学生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 逐步提高自我修改能力。

要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积累谈感想、说体会, 使小课文变成大课文。如《桂林山水》一课, 作者用仙姿神态, 如情似梦的笔法来形容桂林山水绰约奇特、旖旎婀娜的情态, 进而启发学生联想到祖国江山的秀美。有的学生联想到家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可爱;有的学生联想到娇美的江山受到当代工业污染, 令人痛心疾首……从而达到教育学生热爱祖国, 热爱家乡的目的, 使小课文变成了大课文, 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变换体裁, 张扬个性

作文的个性化首先应从教师观念上的转变入手, 呵护学生的童心。其实, 孩子们的心灵世界是多姿多彩的, 他们常常有无数个为什么, 而又常常用自己的思维去解决。在成人眼里, 他们一些理解问题的方法也许是可笑的, 可这些看似幼稚的想法却闪耀着多少智慧的光环啊!在作文教学中, 我们应该鼓励孩子们将这些属于自己的文字记下来, 有效地捕捉生活中的灵感, 做到记真事、写真话, 他们才能写得有生活气息。倘若从一开始就把他们的想法扼杀掉, 谈个性化作文就只能是一句空话。如可让孩子把《新型玻璃》改写成童话《瞧我们一家子》, 或把《少年闰土》改成《鲁迅日记》。同一题材, 换一种表现手法, 与原作比比谁写得棒, 这不仅可以增加学生习作兴趣, 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经过以上的系列训练, 经我所带的几届学生中, 班上一半以上的学生都成了当地报社的小记者, 并相继发表了极具个性化的精彩作品, 教学效果十分突出。

总之, 小学语文教材中可以用来训练读中学写的资源非常丰富, 不胜枚举。我们的教师要独具慧眼, 充分挖掘文本中习作的资源, 使小学生的习作, 由浅入深, 化难为易, 从而激发其热爱语文的兴趣, 调动学生的读写积极性, 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基础上不断提高, 不断创新, 彰显个性!

摘要:读写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也是最令老师头疼的事。特别是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 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显得尤为紧迫。只有提高了学生的读写能力, 做到读中有思, 以读促写, 思写结合, 以思导读, 才能使语文教学走上螺旋式上升的良性轨道, 才能适合素质教育的需求。

读写指导 第8篇

20世纪90年代以来, 随着建构主义理论的发展成熟, 以其为理论指导的新型教学模式在教育界备受关注。在外语教学中, 读写课是综合性最强、知识与技能并重的一门基础课。读写课的教师和学生们相处时间长, 彼此了解多, 这有利于开展学习环境设计, 有利于因材施教, 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有利于建构主义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尝试。本文试结合大学英语读写课程教学的实际, 探讨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大学英语读写课的教学新模式。

1 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 (Constructivism) 是西方教育心理学的最新教学理论, 最早是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 (J.Piaget) 通过研究儿童的认知规律提出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认识论、学习观、教学观等方面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与观点。并在国内外教育教学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1.1 建构主义学习观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个体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 主要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 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景及社会文化背景下, 借助他人 (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 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 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的过程, 学生是加工的主体, 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而不是知识的传播者和灌输者。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为情境 (教学设计的学习环境必须对学生对所学内容建构有利) ;协作 (学习过程中始终存在生生协作, 师生协作) ;会话 (协作过程中学生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学习任务) ;意义建构 (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双方面的努力和作用, 是比较完善的一种理论。[3]

1.2 建构主义教学观

和传统的行为主义的教学思想不同,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 强调“学”, 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 强调质疑和批判性思考在知识建构中的作用。建构主义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 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学习的帮助者和促进者, 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4]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 利用协作与会话等, 促进学生的学习向有利于意义构建的方向发展。这样, 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 既能提高学习自主能力, 又能培养合作精神。

2 建构理论指导下的三种教学模式

2.1 三种教学模式

通过建构主义理论及其教学模式的启发, 我们可以将与建构主义理论相适应的大学英语读写课程的教学模式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

在现实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结构、难度, 学生的水平、兴趣等具体情况决定采用何种教学模式, 也可以把几种模式结合在一起加以运用, 或是在此基础上发挥想象, 探索出一些符合实际情况的教学手段。具体地说, 下列三种教学模式可以进行尝试:模式一:教师导入-学生略读-教师精讲;模式二:教师导入-学生小组讨论-教师课堂答疑;模式三:教师导入-小组分部分讨论-学生课堂分部分讲解-教师总结。在这三种教学模式中, 教师导入部分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等有效资源, 以影视、音乐、图片及语言描述、故事叙述、问题引路等手段创设情景, 激活学生原有经验, 激发学习情感, 唤起阅读需要。值得注意的是, 教师必须根据课文的内容、结构和难易程度等方面预先对教学内容进行情境设计, 以导入的形式真正唤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共鸣, 为随后的篇章学习打好基础。下面, 以《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版第三册读写教程中Section A的三篇文章为实例, 探索这三种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2.2 三种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

2.2.1 模式一:教师导入-学生略读-教师精讲

试验对象:unit 2 Iron and the Effects of Exercises

具体操作步骤:

教师导入:教师首先提出如下问题:Why do I need iron?What is iron deficiency?What are the symptoms?Who are at risk?Where do I get iron from?在学生针对每一个问题进行了回答之后, 教师会利用幻灯片给出科学的正确的答案。然后, 在幻灯片上提出10道与铁和健康有关的选择题, 配有大量图片, 当学生作出选择之后, 教师对每一道题都进行细致的讲解。通过将近30分钟的导入环节, 学生能够基本掌握有关人体内铁元素的基本常识, 接触到大量与之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法, 为下一步课文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生略读:学生利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对整篇文章进行快速扫描, 同时找出教师预先设置在幻灯片上的问题的答案。这种阅读方法有利于提高阅读速度, 增强理解能力, 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和内容。

教师精讲:在学生对文章进行了必要的略读之后, 教师指导学生对文章整体结构加以分析, 把文章分为五部分, 概括出每一部分的中心思想, 总结出整篇文章的写作技巧, 即:因果关系写作方式, 并按照因果关系的写作手法对第二部分加以研究, 课后布置一篇以“Human population has increased rapidly. (from effect to causes) 为标题的作文。针对整篇课文, 教师改变传统一言堂、填鸭式灌输的教学模式, 每一部分都由学生来提出阅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教师加以解释。如果学生认为自己理解了所有段落, 那么教师可以适当提出难句和长句让学生解释, 以此来检验是否学生已经真正掌握所要求的知识。

注意事项:教师需要注意掌握课堂节奏, 调动学生兴趣, 慢慢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 以改变长期以来的被动的学习方式。

2.2.2 模式二:教师导入-学生小组讨论-教师课堂答疑

试验对象:unit 8 Legal and Moral Implications of Cloning

具体操作步骤:

教师导入:通过图片演示分别介绍了人类正常生殖繁衍的过程和克隆人的产生过程, 指出两者的本质差异;通过电影片段了解克隆人的出现给世界带来的灾难;利用文字和图片介绍多利羊给世界带来的震惊;学生分组辩论克隆人将会带来的法律与道德上的影响。

学生小组讨论:把学生按照能力分成五组, 确保每组里面都有成绩较优异和较差的同学, 每组推举出一名小组长。在小组长的带领下, 各组利用课余时间对整篇文章进行结构分析, 篇章理解, 写出学习笔记, 总结并记录小组成员共同的疑难问题。小组需要交出一份由所有成员联合创作的课文综述和学习体会。

教师课堂答疑:在集中了五组同学的疑难问题之后, 教师对所有问题进行课堂答疑, 仔细讲解, 确保消除所有疑虑。教师也可以通过对个别小组进行提问的形式检验学习成果, 尤其是文中的长难句和单词的特殊使用法。值得一提的是, 此书所有单元的课后习题除汉英翻译外, 都是通过分组的方式完成的, 确保每个人都有参与讨论和发言的机会, 确保每个同学对每道题都明白清楚。

注意事项:这种模式需要教师对所有学生的成绩和特点了如指掌, 在分组时做到公平公正, 照顾到每位同学的情绪;课堂一定要抽查提问, 确保每一小组都如实地进行了课后协作学习;对小组学习的方法加以指导, 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学习能力, 挖掘各自潜力并使之得以充分发挥。

2.2.3 模式三:教师导入-小组分部分讨论-学生课堂分部分讲解-教师总结

试验对象:unit 4 Five Symbols of American Culture

具体操作步骤:

教师导入:利用幻灯片展示各国的象征建筑, 并要求学生说出国家名字及建筑的名称和相关的资料和历史背景, 比如埃及的金字塔、法国的埃菲尔铁塔、俄罗斯的红场等。第二个环节让学生开动脑筋, 尽量说出中华民族的象征, 教师一一列在黑板上:panda, Peking Opera, the great Wall, Summer Palace, dragon, the Terracotta Warriors等等, 并分别进行注释。最后, 让学生罗列出各自心目中的美国象征, 很多同学会说出Hollywood, NBA, the Statue of Liberty, KFC, Bill Gates等。

小组分部分讨论:根据文章结构的要求, 把学生分成5组, 每组负责研究一种象征事物。同样选出一名小组长负责安排部署和协调工作。要求每一组都需要在网络和书籍中查询相关文字、图片或视频资料, 制作成演示文稿, 并在课堂上展示。小组每位成员都承担一部分任务, 都可以发表各自的观点。

学生课堂分部分讲解:在每一组精心准备之后, 课堂成为了他们展示才华的舞台。每一组轮流上台讲解自己负责的部分, 并且分工明确:有人负责整个讲解过程的组织和安排;有人负责总结出这一部分的大意;有人负责读课文;有人负责翻译;有人负责讲解, 有人负责答疑, 在整个过程中, 每一名同学都各司其职, 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努力扮演好教师的角色。同时, 教师或是其它组的同学可以就课文中的疑问对讲台上的同学进行提问和质疑。

教师总结:当所有小组顺利讲解完课文之后, 教师需要对讲解中遗漏的重点加以提示或是补充说明, 对讲解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纠正和指导。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小组的整体表现和每组成员的个人表现加以评价, 同时要求小组之间和组内成员之间互相评价, 推选出表现最优秀的小组和个人进行表扬。

注意事项:适合这一模式的文章需要具有结构清晰、内容有趣、语言简单等特点;教师需要确保每位同学都参与到整个过程;提倡集体荣誉感和个人价值在合作学习中的体现;在小组负责的任务之外, 学生需要对课文其它部分进行预习, 找出问题, 并在课堂上提问;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在讲台上注意自己的仪态、语音、语速、板书等细节。

2.3 三种教学模式的实际效果

在整个学期, 《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版第三册读写教程中所有的十篇Section A的文章都运用了三种教学模式中的一种或是几种进行教学尝试, 效果十分惊人。班级同学对这种新的教学模式非常感兴趣, 参与积极性很高, 小组合作很顺利, 课堂的学习氛围浓厚。学生们不仅提高了英语成绩, 加强了口语表达和书面写作能力, 而且在学习过程中克服了被动的学习习惯, 树立了自信心, 加强了对同学的了解, 明白了团队合作的真正含义。实践证明, 这三种教学模式可以适用于大学英语课堂的教学活动中。

结语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三种大学英语读写课程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过程, 是学习者主动积极构建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 强调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指导作用, 强调了学习情境的创设, 强调了利用合作、会话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探索与试验, 事实表明这是一种可行的教学模式, 希望在大家共同的研究和创新下, 能够经受时间的考验, 真正成为有效的、值得推广的新型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魏京京.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探析[J].现代企业教育, 2007 (3) :112-113.

[2]郑树棠.新视野大学英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8:i-ii.

[3]谭季红.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合作学习的研究[J].教书育人, 2009 (18) :64-65.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读写指导】相关文章:

如何指导小学生进行读写结合09-21

读写教程05-09

读写结合05-10

读写任务09-09

趣味读写练05-18

英语读写课堂07-23

大学读写教学07-25

汉语读写教案08-06

读写结合体会08-20

写作教学读写结合05-29

上一篇:音频技巧下一篇:个税存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