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独立范文

2024-05-08

学科独立范文(精选8篇)

学科独立 第1篇

根据我国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部门法的划分标准, 我国计划在2010年要建立和健全由七个法律部门构成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这七个法律部门是:宪法、行政法、民法、刑法、经济法、诉讼法、国际法。在这种“七分法”的划分标准下, 法学是一级学科;国际法是二级法律部门;对于国际商法, 有学者认为国际商法和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等都属于国际法这一二级法律部门下的三级法律部门, 有学者认为国际法这一二级学科下的三级法律部门是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和国际经济法, 而国际商法属于国际经济法下的一个分支学科。

按照大陆法系的一般法理, 三级法律部门或曰亚法律部门的部门法意义, 无论从量上还是质上, 都不足以构成法律部门。因此, 无论是将国际商法作为一个三级法律部门, 还是将其放入三级法律部门下一个部门法的分支学科, 都不能使国际商法成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而笔者认为, 法律部门与法律学科不是一个概念。法律部门是调整同一类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而法学学科是研究特定领域法律规范所形成的法学门类。目前大多数教材和论文都将法律部门和法律学科混为一谈, 认为两者是同一意思。实际不然,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史际春教授曾在一次学术讲座中提到:“法的部门划分不过是为了学术和教学的方便, 由法学家主观上所作的一种类型化的划分。为什么要划分啊?因为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 现代社会的法调整社会关系的方方面面, 一个人只能了解其中的一点点, 普通人的普通能力决定着法律部门规模和范围的边界;在一个人能够轻易掌握全部法律和法学知识的古代, 就不需要划分法的部门, 最早的公法和私法划分的直接动因无非也是有一些人开始专靠私法吃饭了。”由此可见, 法律部门的划分是人们根据学术研究和实践需要而作出的一种主观行为。结合我国关于法律部门划分的实践情况来看, 法律部门的划分并非简单的可以由法学家随意为之, 而是由有关权力机关或者行政部门根据实践需要而做出, 所以在我国一个部门法能否成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往往要经过有关权力机关或行政部门的规划和认可。然而笔者认为在一个部门法被认可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之前, 并不排除有关专家学者对它的研究和关注, 这就是法律学科的概念。所以, 笔者认为在我国法律学科与法律部门并不完全是一回事, 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必然是一个独立的法律学科, 但是一个独立的法律学科并不必然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在一个独立的法律学科被认定为独立的法律部门前它还不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综上, 笔者认为, 如果国际商法被认定为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那它当是一门独立的法律学科;如果国际商法还未被认定为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那也不应该影响它作为一门独立法律学科的地位。

二、为什么国际商法是一门独立的法律学科

虽说法律学科的划分更多的是为了科研和教学的需要而由有关专家学者随意为之的, 但也有一定的划分标准, 这就是法律的调整对象与调整方式。

法律的调整对象, 即社会关系是划分法律学科的首要标准, 法律调整领域十分广泛, 包括经济、政治、文化、民族、家庭等方面。比如民法部门是调整平等主体间财产与人身关系的法律, 据此把所有调整这种社会关系的同类法律规范组合在一起成为民法部门。行政法部门虽然也涉及财产关系与人身关系, 但是它不属于平等主体之间的社会关系, 所以行政法部门与民法部门区分开来了。但这是二级法律学科的区分, 随着社会和法学的发展, 法律学科会越分越细, 只要有自己独立的调整对象就可以称之为一个独立的法律学科。国际商法的调整对象主要是私人之间的跨国商事实体法关系。这一独立的调整对象中的“跨国”一词将其与“国内商法”区别开来, “私人、商事”将其与“国际公法”区别开来, “实体法”将其与“国际私法”区别开来。但是国际商法独立的调整对象并不排除它与其他学科的交叉重复性, 7如何在此交叉中再次廓清国际商法的范畴将更有助于支持“国际商法是一门独立的法律学科”的论点。

根据法律调整对象的划分还不足以进行完全划分, 还需要从另一个标准进行划分, 这就是法律的调整方式。法律的调整方式表现为自行性调节、强制性干预和政策性平衡三种。当我们在具有相同调整对象的法律面前进行部门划分时, 会碰到无法进行划分的情况。比如民法与刑法, 它们都调整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民法典里面涉及的财产关系在刑法典中也出现, 如盗窃财产、抢劫财产等行为侵犯财产关系。这时仍然以调整对象作为划分标准显然是不能区分民法与刑法两个部门。因此, 法律调整方式就成为一项重要标准, 民法以自行调节为主要方式, 而刑法以强制干预为主要调整方式。这样, 就把两个调整同一类社会关系的法律部门划分出来了。国际商法以自行调节为主要方式, 这样也就很明显得将它与其他以强制干预为主要调整方式的法律学科 (比如国际公法、涉外经济法、狭义“国际经济法”等) 区别开来了。

综上, 国际商法有独立的调整对象和一定的调整方式, 所以它是一门独立的法律学科。

三、国际经济法与国际商法的分野

目前, 对于“国际经济法”的概念和范围并无统一的说法, 但总体可以归纳为“广义国际经济法”与“狭义国际经济法”两种。“广义国际经济法”认为国际经济法是泛指规律国际经济交往的法律。其范围包括一切关于超越国界并涉及任何经济利益的交易和交往的法律规则和制度, 不论进行交往和交易的主体是国家、国际组织或机构、国营金融机构 (如国家的中央银行) , 还是个人、法人或者跨国公司。“狭义国际经济法”认为国际经济法制是国际公法的一个特殊部门。凡国际贸易、经济交易中涉及的私法问题 (如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等) 和国内法问题 (如关于进出口管理的国内立法等) 都不属于国际经济法的范畴。其范围主要包括:关于一国公民 (自然人) 和法人在其国境内经济领域的法律地位;关于私人国外投资的法律制度;国际机构投资的法律制度;规律国际经济关系的法律制度;国际经济组织法和机构法;区域性经济一体化的法律制度;国际税法, 等等。

1.“广义国际经济法”下, 国际经济法与国际商法的分野

如果按照“广义国际经济法”的观点, 将所有调整国际经济关系的公约、惯例和国内法都包含在国际经济法学科范围内, 那么在研究其性质、体系时, 很难把这么多不同性质的法律规范、渊源放在同一体系中加以研究。在内容上, 国际商事关系的发展在今天已经可以单独成一体系了。从主体法到行为法到争端解决机制, 完全具备了一个完整法律体系的条件。如果将具有管制性的国际经济法内容与国际商法合并在一起反而会越发混乱。

2.“狭义国际经济法”下, 国际经济法与国际商法的分野

“狭义国际经济法”只调整国际贸易、经济交易中涉及的公法问题, 因此这样一来, 如果采纳的是“狭义国际经济法”观点, 则国际经济法与国际商法的界限非常明显, 前者调整公法性问题, 后者调整私法性问题, 两者的调整方式也随之不同, 因此完全是两个相互独立的法律学科。

四、国际商法作为一门独立法律学科的发展趋势

1. 国际商法的体系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

国际商法的体系不是固定不变的, 而是处在不断发展变化过程中, 这是由国际商事关系的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当前, 国际商事关系发展的国际性、协调性、安全性和便利性趋势, 为国际商法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也使国际商法体系的发展呈现出如下两个特点:一是国际商法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 尤其在商事行为法方面的规范内容会越来越多, 体系会越来越完备;二是在国际条约公约、国际贸易惯例、国内法之间互动机制的基础上, 各国涉外商事交易的法律会日渐统一。

2. 国际商法的国内渊源国际化

国际商法的国际公约、国际惯例和国内法渊源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互相依托又互为作用, 国际公约的扩展、细化, 国际商事惯例的广泛确认必将影响着世界各国的国内法规范, 使之趋同化, 因此而更具有国际的特点。国内法关于国际商法规范的健全、完善又会推动着国际公约和国际商事惯例的发展, 这个有机联合体进入了良性的循环。

3. 国际商法有发展为一个独立法律部门的趋势

经过本文的论述, 笔者确信不疑地认为国际商法是一门独立的法律学科, 而且有逐步发展为一个独立法律部门的趋势。我国法律部门是在部门法学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由有关机关作出的划分。所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法学门类的增多, 现有法律部门的划分将在以后不能满足实践的需要, 国际商法特有的调整对象和调整范围必将为其以后成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奠定理论基础。

摘要:本文从法律部门与法律学科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入手, 指出国际商法是一门独立的法律学科, 然后将其分别与和它交叉重复最大的国际经济法做出比较, 得出国际商法是一门独立法律学科的结论。

关键词:法律部门,法律学科,调整对象,调整方式,国际经济法

参考文献

[1]周林彬杨令冰:《国际商法的本质特征与部门法性质——兼论国际商法与相关法的关系》, 《国际商法论文集》 (2003~2005)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5年11月第1版

[2]按照教育部现行的学科设置的划分规定, 在国际法 (二级学科) 下分为:国际法 (国际公法) 、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3个三级学科。而其他的诸如国际商法、国际贸易法、国际金融法、国际税法等都作为大国际经济法下的分支学科

[3]周林彬杨令冰:《国际商法的本质特征与部门法性质——兼论国际商法与相关法的关系》, 《国际商法论文集》 (2003~2005)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5年11月第1版

[4]徐崇利:《国际经济法与国际经济法学——“国际经济法”概念新探》, http://www.wtolaw.gov.cn

[5]史际春:《法的部门划分与法治一般——从行政审判遭遇尴尬谈起》, 2005年4月27日 (周三) 晚18:30, 中国人民大学贤进楼B座501法学院学术报告厅

[6]国际商法作为一个三级法律部门或是三级法律部门下的一个分支学科, 与其发生的最多的交叉和重复无非就是国际经济法和国际贸易法, 对于此交叉重复性将在下文中做出论述

[7]《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卷》,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4年版, 第214~215页

资产评估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第2篇

资产评估学是一门利用经济学等基本原理,以提供交易资产价值尺度和价值信息为核心,通过一系列分析方法手段和执业标准对资产价值进行专业判断并发表专业价值意见,从而为特定交易提供价格决策参考依据的应用型学科。资产评估的学科依据问题,即资产评估究竟是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直接关系到资产评估学科的理论框架、体系构建与发展方向,因此一直是资产评估理论界普遍关注和争论的焦点问题。本文重点围绕独立学科的界定标准,对资产评估的学科依据进行论证。

一、独立学科的界定标准

对于独立学科的界定标准问题,学者们进行了较多的理论探讨。例如,张敏(2000)指出:一门独立学科的形成,其标志是发现自己特有的研究对象,形成明确的学科目的和独到的研究方法。吴国盛(2002)认为:“一个学科之所以成为学科,就在于它有自己独特的范式”,此种范式有观念层面和社会建制或社会运作层面两种,其中社会建制方面的范式建构,“其目的在于形成一个学术共同体,它包含学者的职业化、固定教席和培养计划的设置、学会组织和学术会议的制度的建立、专业期刊的创办等。”张永和(2005)提出:一门独立的学科,首先应该有自己的纯粹性或学术根据地。只有学科的纯粹性存在,它才可能有别于其他学科。准确把握自己的研究范围,是学科存在的前提。辰目(2006)认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应具有独立的研究对象,具有自己独特的知识体系和知识构成,具有完善的课程体系,具有培养目标明确的专业方向。陈江波(2007)认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形成需要如下几个要素:一是研究的对象或研究的领域,即这门学科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研究对象,具有特殊的规律。二是理论体系,即形成特有的概念、原理、命题、规律,构成严密的逻辑系统。三是研究方法。而保证学科的发展要求有良好的学术梯队、优秀的学术带头人、现代化的实验室与研究基地、科研项目、立足学科前沿的科学研究方向、规范有序的学科管理制度等。郭翠菊(2010)提出:学科独立的标志往往就是作为一门科学诞生的开始,任何一门科学都有它产生的标志性著作,这本身就是一门科学之所以成为一门科学的宣言,如同婴儿的第一声啼哭宣告其降生一样。

综合上述学者观点,不难看出,一门独立学科的形成须具备的前提条件可能涉及几个方面,即一门独立的学科需要具有独特的:①研究对象;②研究范围;③研究方法;④学科目标;⑤理论体系;⑥教育体系;⑦课程体系;⑧培养计划;⑨专业方向;⑩学会组织;专业期刊;标志性著作等。其中,独特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是获得最普遍认同的前提条件,可视为一门独立学科形成的基本前提;而独特的学科目标、理论体系、教育体系、课程体系、培养计划、专业方向、学会组织、专业期刊、标志性著作等是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提及的前提条件,可视为一门独立学科形成的一般前提。

二、资产评估的学科依据之基本前提

(一)资产评估学科的研究对象

资产评估的最终目的是在分析资产运营环境与资产本身特征的基础上,对特定时点及约束条件下的资产价值进行估算,为交易方提供一个基础价格尺度和价值咨询意见。因此,资产评估作为价格发现机制的补充,为市场经济的顺利运行提供支持,是市场经济体制中不可或缺的中介服务业;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资产评估的重要性愈发突出。可见,资产评估主要回答的就是资产价值“是什么”的问题。而资产评估学科作为应用经济学科中的年轻学科,正是一门研究经济活动中的资产估价活动及其内在规律的学科,在市场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研究对象涉及资产估价活动及其内在规律的方方面面,小至资产评估的定义、特征、功能与作用、评估对象、评估目的、价值类型、评估依据等基本理论知识,大至资产评估的实务操作、风险管理、法律责任、职业道德、人才培养与行业管理等。这些独立的、确定的研究对象是其他相关学科无法替代的。

(二)资产评估学科的研究范围

客观事物是极其复杂的,某一现象领域的事物,有时为几门学科所共同研究;这些不同的学科,从不同角度去研究该事物矛盾的不同方面。资产评估作为一门应用型很强的学科,与会计、审计、统计、金融等应用经济学科存在部分研究范围的重叠交叉,但它们又有各自不同的理论体系和操作方法。与此同时,在资产评估学科的特定范围之内,还可以划分成若干个分支。首先,根据研究内容的地位和作用,可分为资产评估理论研究、实务研究、管理研究等。其次,根据资产类型和交易类型,可分为机器设备评估、房地产评估、流动资产评估、长期投资评估、无形资产评估、资源性资产评估、企业价值评估等资产类评估领域;又分为以财务报告为目的的评估、税基评估等交易类评估领域。第三,根据资产评估服务的领域,可分为服务于产权市场的资产评估、服务于资本市场的资产评估、服务于会计核算领域的资产评估等。

(三)资产评估学科的研究方法

资产评估学科的研究方法是在资产评估学科研究中发现新现象、新事物,或提出新理论、新观点,揭示资产估价活动及其内在规律的工具和手段。按照研究手段的不同,可以分为定性研究方法和定量研究方法。资产评估学科的定性研究方法是对资产估价活动及其内在规律进行“质”的方面的分析。具体来讲是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抽象与概括等方法,对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思维加工,从而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达到认识资产评估本质、揭示资产评估内在规律的目的。现行资产评估基本原理中有关资产评估的定义、特征、功能与作用、评估对象、评估目的、价值类型、评估依据、评估假设、评估原则、评估程序、风险管理、法律责任等内容都是通过定性方法研究所得。资产评估学科的定量研究方法是在会计、统计、工程技术等学科中的技术方法的基础上,按照资产评估运作的内在要求,用资产评估的技术思路加以重组,进而形成的一整套技术方法体系。通过定量研究,能够使人们对资产评估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以便更加科学地揭示规律、把握本质、理清关系、预测趋势。因此,资产评估学科的定量研究方法,既是实现评定估算资产价值的技术手段,又是资产评估学科实务理论的核心内容。除常见的调查法、观察法、个案研究法、数理统计方法外,目前国内外相对主流并具有代表性的资产评估定量研究方法还包括市场法、成本法和收益法。

三、资产评估的学科依据之一般前提

(一)资产评估的学科目标

一方面,资产评估的学科目标和任务,是尽可能准确、全面地把资产评估的内在规律揭示出来,以更好地指导和应用于评估实践,使其能够正确合理地进行价值估算。若实践落后,可以依资产评估学科理论加以改进;若学科理论落后,则资产评估实践必有实质的缺陷。另一方面,资产评估的学科目标还意味着要在对学科深入分析和了解的基础上,考虑学科发展与社会进步对人才的客观、合理要求,同时结合国情和办学实体条件,培养资产评估学科发展所需的理论人才以及能够适应资产评估行业发展的实践人才。

(二)资产评估学科的理论体系

作为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学科,资产评估学科的理论体系可分为三个部分:资产评估技术规范理论、资产评估实务操作理论和资产评估行为主体理论。

资产评估技术规范理论主要研究资产评估技术规范制定的有关理论问题,直接指导资产评估技术规范的制定。主要包括评估目的和评估依据。其中,评估目的是导致资产评估活动的资产交易业务本身经济行为的特征,如资产重组、股份制改造、企业并购重组等。评估依据是法律依据、评估准则等在资产评估活动中对被估资产定价的依据。目前国外的资产评估准则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国际性的评估组织制定的评估准则,如《国际评估准则》(IVS);另一类是国家或地区内的评估组织制定的评估准则,如美国的《专业评估执业统一准则》(USPAP)、英国的《评估指南》(红皮书)、澳大利亚的《专业评估守则》等。我国的资产评估准则体系虽形成较晚,但也日趋完善,对指导规范资产评估执业行为具有重要作用。为促使行业执业规范,中国资产评估协会积极推进准则研究制定工作,在财政部指导支持下,截至2011年底,共发布准则23项,一套比较完整的评估准则和规范体系已初步形成。

资产评估实务操作理论主要说明如何从事资产评估工作,直接指导资产评估实务,是资产评估基础理论和资产评估概念结构的具体化,内容相当广泛。主要包括评估基础理论和评估方法。其中,评估基础理论是评估实务操作理论的重要理论支柱,评估基础理论和概念为资产评估实务的开展直接提供思维基础。评估方法,如前所述,是实现评定估算资产价值的技术手段,是在会计、统计、工程技术等其他学科的技术方法的基础上,结合资产评估自身特点形成的一整套方法体系。该体系由多种具体资产评估方法构成,这些方法按分析原理和技术路线不同可以归纳为三种基本类型,即市场法、收益法、成本法。

资产评估行为主体理论以资产评估行为主体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如何优化资产评估行为主体,从而提高资产评估实践活动的效率和质量。主要包括评估主体理论和评估对象理论。其中,评估主体即为资产评估活动的实际承担者,也就是从事资产评估活动的专业机构和人员。他们是资产评估活动主导者,是资产评估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据统计,截至2010年底,我国已有2800多家资产评估机构,3万多注册资产评估师,8万多从业人员。评估对象又称评估客体,是资产评估的具体对象,即被评估的资产。具体来讲,被评估的资产包括两方面的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经济主体拥有或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并能够给经济主体带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第二层含义是指资产的权利特征及不同权利的排列组合。

(三)资产评估学科的教育体系

高等院校的资产评估学科建设是开展资产评估科学研究、推动资产评估理论发展和提高资产评估专业水平的重要途径;而高等院校的资产评估学历教育是培养和储备资产评估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以我国为例,总体看来,我国的资产评估学科建设与资产评估学历教育是产生于资产评估行业出现以后。如今,经过十年左右的发展,我国高校的资产评估学科建设水平与学历教育水平都得到了很大提高,并已形成了资产评估相关专业建设、资产评估专业方向建设和资产评估专业建设并存的局面。截至2010年初,全国已有南京财经大学、内蒙古财经学院、上海师范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和湖北经济学院等15所大学设立资产评估本科专业;上海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等14所大学设立了资产评估方向教育;全国设立资产评估硕士、博士方向的院校有也10余所。此外,截至2010年,全国已有68所院校取得了2011年资产评估硕士专业学位授予资格。而在英国、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其他国家,资产评估学科的教育体系也处于日渐完善的领先地位,不仅学历教育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而且执业教育与学历教育的互通认证已经出现,学会与高校等教育机构的合作也逐步加强。

(四)资产评估学科的课程体系

独立学院学科专业建设研究动态探析 第3篇

关键词:学科专业建设,独立学院,研究动态,探析

相对于其他高等教育组织和机构而言, 独立学院是新生事物, 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末。在2008年由教育部颁布的《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中明确指出:“独立学院是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 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高等学校承担着教学 (人才培养) 、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 开展教学培养人才是高等学校的最基本职能, 是实现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职能的前提和基础。教学工作是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 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稳步推进以及对独立学院发展的政策支持, 独立学院近年来发展势头良好, 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了积极贡献。《201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显示, 截至2015年, 我国共有独立学院283所。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学科专业建设是支撑独立学院开展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石, 笔者就独立学院学科专业建设的文献资料进行了分析探究。

一、当前独立学院学科专业建设研究动态

独立学院学科专业建设研究文献于2005年后逐年呈现上升趋势, 笔者以“独立学院学科专业建设”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进行检索, 截至2015年12月, 共检索到相关研究文献资料30余篇, 这些文献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

1. 独立学院的学科专业建设现状及对策的宏观研究。

刘献君在《论独立学院的学科专业建设》一文中肯定了独立学院学科专业建设的意义, 并且解读了独立学院学科专业建设的内涵, 指出独立学院学科专业建设规划要着重探讨以下问题: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完善专业结构、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训基地建设。郑璐在《独立学院的专业建设》一文中论述了独立学院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专业设置和定位问题、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问题、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构建产学研结合的实践教学基地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独立学院和董事会要大力支持专业建设工作, 努力提供人、财、物等保障,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专业建设。张硕在《独立学院学科专业建设的若干思考》一文中指出独立学院本科专业设置存在专业分布区域发展不平衡、专业设置趋同和专业师资队伍匮乏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 提出关于独立学院学科专业设置的对策, 包括鼓励支持国内名校到西部地区举办独立学院, 依托母体优势设置特色学科专业, 加强专业化师资队伍建设。北京邮电大学世纪学院副院长宁连举在《加强学科专业建设》一文中认为, 政府应该将独立学院纳入到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之中, 对其进行清晰定位, 进一步规范三方利益主体 (投资方、举办方和独立学院的运营层) 的利益问题, 规范和平衡三方利益所得。

2. 独立学院学科专业建设特色研究。

独立学院由于起步较晚, 在早期的创建阶段普遍存在复制母体学校专业, 依托母体学校师资开展教学活动培养人才的现象。但近年来, 部分独立学院开始探索自身发展定位及其人才培养目标, 以寻求获得健康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满足外在人才市场需求。国内一些学者也开始关注到独立学院学科专业建设特色的相关研究。肖基毅、凌均卫、何啸峰在《独立学院办学特色几个基本问题的研究》一文中提出, 独立学院办学中的专业建设特色应当从两个方面着手:一要在发挥原有特色和优势的基础上, 进行调整和改造, 巩固和强化特色;二要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建设新的特色专业;三是根据高校自身的条件, 注重在培养方式上形成特色。姚军在《独立学院学科建设的特色研究》一文中提出独立学院要有市场观念、足够的经费投入、高素质教师队伍、产学研相结合、遵循教育规律、注意学科与专业发展的有机结合, 从而建设学科特色。李雪晶在其硕士学位论文《以就业为导向的中医院校专业设置研究》中, 以湖南中医药大学湘杏学院的毕业生为研究对象, 通过问卷调查, 分析了学生所学专业与从事工作的相关性和适应程度, 提出了当前中医学院独立学院专业设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独立学院依托母体高校的优势学科重复设置专业, 各院校独立学院之间专业雷同性强, 母体高校与独立学院之间课程设置雷同, 并提出要以就业为导向来进行学科专业建设。

3. 对区域内的独立学院或者以独立学院个案的学科专业建设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

王淑华在《独立学院本科专业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一文中阐述了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的本科专业建设现状, 提出加强专业建设的组织领导、制订专业建设总体规划等主要措施。陈文艺在《独立学院专业结构整体优化研究》一文中基于广东结构评价的实证依据, 对独立学院专业结构整体优化理论原则和模式的方向选择作初步研究。作者分析了广东省17所独立学院本科专业的历年专业布点情况、学科门类和专业布点情况、专业布点重复情况、各独立学院专业设置情况、控制设置和布点专业以及其他情况。通过分析指出存在主要问题是:学科门类集中;专业布点分散;专业设置趋同;一般控制设置专业、国家控制布点专业的种数和布点数均偏多。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 作者初步构建了独立学院专业结构整体优化的理论原则。指出独立学院专业结构整体优化模式的方向选择是科学设置专业方向、强化专业内涵建设和规范宏观调控管理。沈国彬在其硕士学位论文《我国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以江苏省为例》中对江苏省26个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进行分析后, 指出, 目前我国独立学院专业设置“扎堆”现象严重, 布点不平衡。对于专业布点“扎堆”的现象, 作者认为应该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求来开设和加强专业建设, 另一方面从长远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进行学科专业规划。倪莉在《广东省独立学院学科专业结构与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优化的探讨———以广州大学松田学院为例》一文中以广州大学松田学院为例, 分析了该独立学院的学科专业布局情况。提出了独立学院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的主要措施: (1) 要重视学科专业建设工作; (2) 适时调整, 优化专业布局, 构筑学科平台; (3) 采取措施,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云南艺术学院的段继敏、董雪莲在《论艺术类独立学院的学科建设》一文中以云南艺术学院文华学院为例, 对艺术类独立学院的学科建设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阐述。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 作者提出以下观点: (1) 学科建设首先要与学校的发展规模相适应。 (2) 专业设置要根据人才需求分析、预测, 确立办学层次、学科、专业结构比例, 进行适当的、及时的调整, 增强专业的适应能力。同时通过学科间的交叉、延伸, 促进或带动其他学科的发展。 (3) 加强重点学科建设, 形成明显优势, 突出特色。 (4) 加强学科梯队建设。 (5) 重视学科文化建设的工作。综上, 目前对于独立学院学科专业建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1) 对独立学院学科专业建设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和对策的研究。 (2) 对独立学院学科专业建设特色的研究。 (3) 对区域内的独立学院或者以独立学院个案的学科专业建设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研究趋势从对国内独立学院的共性问题研究逐渐趋于对独立学院学科专业建设特色的研究和区域内的独立学院或者以独立学院个案的学科专业建设研究。

二、当前独立学院学科专业建设研究现状评述

1. 缺乏省域范围的独立学院学科专业建设研究。

在教育部2003年印发的《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 应主要面向地方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特别是要努力创造条件加快发展社会和人力资源市场急需的短线专业。当地经济发展主要受到当地政府政策导向作用较大。独立学院在发展过程中, 学科专业建设必然受到当地政府和主管教育行政部门政策导向和工作要求的影响。因此, 对省域范围内独立学院学科专业建设情况进行研究非常有必要, 这样可以看到在特定区域内独立学院学科专业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和主要趋势。从目前的研究文献来看, 主要有广东省和江苏省区域内的独立学院的相关研究, 其他省份尚未涉及。

2. 研究方法以文献法为主, 注重定性分析, 缺乏实证研究和量化分析。

在当前收集到的独立学院学科专业建设研究文献资料中, 多数是进行定性分析, 仅有少数文献资料是以某个独立学院为例进行的实证和量化分析, 但主要集中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等12个一级学科门类及其专业布点结构进行分析, 缺乏对二级学科门类 (学科群) 及其专业结构的分析。使用文献法对当前独立学院学科专业建设进行质性分析可以发现其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但是由于各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不同, 当地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对高等学校发展的政策导向也不相同, 独立学院与之相应的发展定位及其学科专业建设也不相同, 因此共性问题分析往往缺乏针对性。

3. 缺乏对独立学院学科专业的发展动向研究。

高等教育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促进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必须遵循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 处理好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科学的作用, 适应社会需要, 促进社会需要。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文化一直处于发展变化的状态, 这些因素也必将影响独立学院学科专业建设的进程。但当前研究仅局限于某一时间段内的学科专业结构研究, 缺乏对近年来各独立学院专业申报及其获批 (教育部审批) 专业动态信息的研究。

学科独立 第4篇

关键词:学科竞赛,创新人才,培养途径

一、学科竞赛与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

学科竞赛是指在紧密结合课堂教学的基础上, 以竞赛的方法, 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独立探索的动力, 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自信心的系列化活动。学科竞赛的开展离不开课堂教学, 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理论;但是学科竞赛是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 通过竞赛的形式,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工作等方面的能力, 增强学生学习和工作自信心。中国商业联合会和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商业行业分会举办的全国商科院校技能大赛国际贸易专业竞赛的目的就是为了为推动国际贸易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三部分, 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新思维。[1]整个国贸竞赛从队员选拔开始, 就是激发学生的主动思维、发散思维、直觉思维、批判性思维, 甚至是“梦想”的过程, 是学生利用大学四年学习的基本知识进行分析、组合与判断的过程, 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应用实验基本技能、发挥创造性的过程。在整个竞赛过程中, 既有创新思维的形成, 也有实践能力的提高, 通过实现创新理念, 挖掘创新潜能, 甚至形成了创新性格, 最终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

二、学科竞赛在应用型人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已是独立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在创新人才培养中, 大学生学科竞赛又有着常规教学所不及的培养功能。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大学生学科竞赛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一) 学科竞赛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国贸竞赛主要分参展策划书、现场商务沟通、产品新闻发布会、产品展示和现场交易五个部分。整个竞赛从选题、策划书制作, 再到展位设计等等, 每一个环节都由学生独立完成。需要发扬学生自身的主动思维意识, 从而深入地挖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 学科竞赛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目前许多学生仍处于被动学习、被动接受的地位, 缺乏实践的锻炼。而学科竞赛正是课堂教学的延伸, 在国贸竞赛中, 学生必须利用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 通过团队合作, 自主创新, 完成竞赛中的五个环节。因此, 通过该竞赛, 可以深化学生的专业知识, 增强动手实践的能力, 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三) 学科竞赛可以推动高校学科建设, 提高教学质量

学科建设是高校教学工作的核心, 是专业建设的基础。而学科竞赛不仅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考验, 实际上也是对一所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学科建设现状、学科建设水平、教师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反映。通过学科竞赛, 能够发现人才培养环节中的问题和不足, 从而促使我们在赛后及时调整和加强学科和专业建设, 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体系的改革, 提升教学和科研水平, 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2]

三、基于学科竞赛的独立院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构建

根据上述分析, 学科竞赛对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 构建基于学科竞赛的“三位一体”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已成为有效途径。即以课堂为基础, 竞赛为载体, 技能为手段的“三位一体”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一) 以课堂为基础

学科竞赛的基础是课程教学, 学生在竞赛中所运用得专业知识、理论和技能均来自课堂教学。因此, 要想通过学科竞赛来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必须以课堂教学为基础, 夯实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

(二) 以竞赛为载体

学科竞赛是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 通过竞赛的形式,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工作等方面的能力。传统的教学内容体系都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 学科竞赛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引导高校在教学改革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因此, 以竞赛项目为载体, 促进专业教学改革, 提高教师实践教学水平, 为学生搭建一个实践创新的平台, 培养应用型的创新人才。

(三) 以技能培训为手段

国贸技能大赛的比赛项目都紧密结合当前国家经济发展、行业结构调整和企业用人单位紧缺急需的岗位技能。[3]而基于学科竞赛的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是解决技能问题。因此, 在学科竞赛中, 必须加强技能训练, 能够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 构建“以能力为本位, 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四、结语

独立院校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学科竞赛的配合, 因此, 要培养创新型人才, 必须以学科竞赛为抓手, 以赛促教, 赛教结合, 寓学于赛, 努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力, 构建基于学科竞赛的“三位一体”, 即以课堂为基础, 竞赛为载体, 技能为手段的“三位一体”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周治瑜, 王瑞斌, 胡丽华, 等, 学科竞赛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载体[J].现代农业科学, 2008 (5) :100-101.技能为手段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2]万敏.构建以学科竞赛为契机的大学生能力培养模式, 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3) :145-146.

[3]创新能力[EB/OL], http://baike.baidu.com/view/301641.htm, 2012.08.07.

[4]梁化奎.学科竞赛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0 (9) .

学科独立 第5篇

(一) 培养出的人才与企业需求的人才不匹配

在一年一度的大学生招聘会上, 本来对毕业生来说是就业的好机会, 但总会出现大量的毕业生找不到对口的工作单位, 用人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专业人才这种奇怪的现象。这种奇怪现象给高校教育模式改革敲响了警钟, 高校教育者对此必须提高重视程度。之所以出现这种奇怪现象, 是因为高校现有的教育模式没有针对社会和企业实际需要的人才来设置专业课程及人才培养教育模式。对人才培养的教育模式必须进行更合理的研究, 明确有针对性的教育模式, 探索出可行性方案, 对独立学院电气类学科教育模式的改革研究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 高校现有教育模式存在的不足

一是实践教学设备存在不足:对电气信息类学科而言, 其技术更新发展特别快, 且其实践教学设备都比较昂贵。买来的设备不能年年更新换代, 而学生们还在使用这套实验设备, 因此就与社会生产实际脱节了。因设备昂贵, 购买的数量比较少, 学生人数多, 实际的教学效果也不是很理想。二是教学安排不合理:实践教学课程安排比较少, 根本不能满足培养能胜任生产实际工作人才的教学目的。实践教学课程的安排又是相互独立的, 缺乏关联性, 实践教学课程的形式也比较单一, 这使得实践教学类课程的整体教学效果很不好。且实践类教学课程都集中安排在学生的大四一学期。在这一学期学生既要完成学业, 又要找工作, 这使得学生们顾此失彼, 往往错过实践类教学机会。因此独立学院电气信息类学院教学模式必须进一步改革。

二、市场对电气信息类学科人才的需求

从每年在大型招聘会上了解到的信息及毕业生反馈回来的数据分析得出, 市场及企业对电气信息类学科毕业生需求主要集中在毕业生所学专业是否符合岗位需求, 毕业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是否强及能否独立完成岗位工作等, 其次除个别研发企业要求毕业生有广泛的理论知识外, 大多数企业都要求毕业生有扎实的基础专业理论知识即可, 如有专业技术技能证书更好。企业关于领导能力、管理能力、语言能力等对电气信息类学科毕业生要求一般。综上所述, 独立学院电气信息类学科教育模式方向应侧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应侧重实践教学课程的投入, 与市场及企业生产实际接轨。

三、针对电气信息类学科教育模式改革措施

(一) 建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教育模式

提出建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教育模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和企业之间建立的一种人才培养机制, 学生在完成在校期间必要的基础知识学习之后, 就可以进入专业对口的企业进行生产实习。针对这种教育模式提出“3+1”人才培养方式, 即在校学习期满三个学期之后, 大四一学期学生在企业进行生产实习。这种教育模式既增长了学生进入企业实际工作的经验, 又解决了学生找不到专业对口企业、企业招不到合适人才的问题, 同时也使得实践类教学机会得到充分的发挥。通过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教育模式试运行, 证明了此种教育模式对毕业生就业有很大的帮助。

(二) 建立完善的电气信息类学科实践类教学体系

旧的电气信息类学科实践类教学体系是依附相对应专业课程的学习, 即在学完每门专业课程之后安排一个相对的实践教学课, 各门专业课程是相互独立的, 没有任何关联性。因此, 与之相对应的各个实践教学课也相互独立没有任何相关性。在学习了所有专业课和实践教学课之后, 学生需要自发领悟其中的联系, 这样才能明白其中的应用系统性。但随着科技的进步, 应用知识变得越来越复杂, 因此实际教学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且实践类教学的学时相对比较少, 这就造成了学生很难系统性地掌握知识并应用到实际工作当中。因此, 要建立一种完善的电气信息类学科实践类教学体系, 提出项目教学方式, 即以一个实际的生产项目为体系, 系统地教授其中包含的各部分知识, 不区分各个学科, 并且加大实践类教学的学时量, 使教授的内容重点突出, 侧重其系统性和综合性。让学生所学的内容更加贴近生产实际, 且更容易掌握各部分知识的系统性和相关性。这样能够更好地帮助毕业生胜任实际工作岗位。

三、结语

学科独立 第6篇

独立学院作为新兴的本科院校,由于其特殊的办学方式和发展定位,把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作为其人才培养目标,学科竞赛在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科竞赛的作用与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是一致的,大力开展学科竞赛,将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独立学院开展学科竞赛存在问题

独立学院在开展学科竞赛方面存在问题有两方面,第一是人的因素,主要体现为“三不”,即领导不重视,教师不热情,学生不认可。第二是软硬件因素,主要体现为“三缺乏”,即缺乏管理机构、缺乏规章制度、缺乏场地设施。归其原因,还是由于独立学院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学科竞赛管理体系。

近年来,河北农业大学现代科技学院以组织开展的系列性大学生学科竞赛作为切入点,借鉴有关学校在学科竞赛体系构建上的经验,探索并建立了一套适应人才培养目标、符合学科专业特点的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二三四”独立学院学科竞赛管理体系,从而使学科竞赛成为促进人才培养、深化实践教学改革的有力抓手。

三、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二三四”独立学院学科竞赛管理体系的构建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二三四”独立学院学科竞赛管理体系,即一个目标,两个融合,三个层次,四个类别。

(一)一个目标即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学科竞赛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载体,大力开展学科竞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在相应学科领域中运用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促进教学改革、学风建设和教学质量提高。归根到底还是为人才培养目标服务。

(二)两个融合即学科竞赛与学科背景相融合、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相融合

学科竞赛以独立学院的学科背景为依托,根据各学科竞赛的性质,充分考虑每个学科竞赛所需知识储备,结合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分析了每个学科竞赛对口的学科大类及专业,这有利于学院有效的组织竞赛,同时也使每位学生都能清楚自己更适合参加哪个竞赛,明确努力方向;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都是独立学院育人工作的重点,两者工作的目的都是为学生服务,学院修订了《河北农业大学现代科技学院学科竞赛组织与管理办法》、《河北农业大学现代科技学院学生奖学金管理办法》,同时,学院专门成立了学科竞赛委员会,委员会由学院领导组成。委员会办公室设在考务办公室,负责日常管理工作。同时由学院团委等学生管理部门协助考务办公室共同做好竞赛的指导、组织、宣传工作,竞赛制度与管理机构的有机结合,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管理体系。

(三)三个层次即学科竞赛按级别分类,分为院校赛、省赛和国赛

院校级赛,是本校举办的学科竞赛,如机器人大赛、以及各省级赛事的选拔赛,如电子设计大赛、机械设计竞赛等赛事。院校级竞赛以普及为主,重在提高学生参与面,使学生了解学科竞赛,培养其创新意识与创新人格,巩固创新知识。省级竞赛是由省教育部门领导,竞赛秘书处所在学校负责组织实施,省内各高校组织报名参加的竞赛。省级竞赛是校级竞赛的升华,是国家级竞赛的准备阶段。举办省级竞赛,不但增强了省级院校之间的相互了解,提高各高校的竞争意识,而且使学生积累了参赛经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国家级竞赛主要是通过前面的层层选拔机制,邀请优秀选手参赛,国家级竞赛通过对其参赛者的肯定来扩大竞赛影响,宣传竞赛品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四个类别即根据学科竞赛性质将学科竞赛分为公共基础类、基础类、专业基础类、综合提高类四个类别

公共基础类学科竞赛以培养基本素养为目的,注重学生通识教育课程的学习和巩固,如大学生英语竞赛、计算机应用能力与素养大赛;基础类学科竞赛,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与提高为目的,注重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如大学生物理竞赛、数学建模竞赛;专业基础类学科竞赛以培养综合实践能力为目的,注重巩固和加强专业知识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如机械创新设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综合提高类学科竞赛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注重拓展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如互联网+竞赛、挑战杯竞赛。

四、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二三四”独立学院学科竞赛管理体系的成果

近几年,现代科技学院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得国家奖271项,其中一等奖41项、二等奖80项、三等奖150项;省级奖30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14项、三等奖13项。我院积极参与各项大赛达20余项,获奖名次和数量在河北省17所独立学院中名列前茅。其中,2016年全国计算机应用能力与素养大赛一等奖获得者耿昆明同学成为唯一一名独立学院代表队选手获得了代表大陆参加海峡两岸赛的资格。2015年河北省电子设计大赛中,我院获奖数量位列河北省独立学院之首;2016年河北省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我院推荐的作品“毛刷滑道组合式公交车钱币分类投币箱”,获得特等奖,此次比赛,河北省有两所独立学院的作品荣获特等奖被推荐参加全国比赛,我院是其中之一。

摘要:本文从独立学院的特点入手,结合独立学院开展学科竞赛的意义,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总结出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二三四”独立学院学科竞赛管理体系,在此基础上实践并取得丰硕成果。

关键词:应用型,独立学院,学科竞赛

参考文献

[1]黎建辉,刘超良.高校学科竞赛的管理与运行机制探讨[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5):119-121.

学科独立 第7篇

目前省内外的高等学校均以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创新精神为立足点, 积极推进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 加大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的力度, 删除了陈旧过时的内容, 增加了体现最新科技成果和学科前沿的内容。省内许多高等学校为了更好培养学生的创新性与应用性, 对课程的教授方法和形式进行有效地调整, 倡导具有启发性、讨论性、见习性和研究性的授课方法, 大胆启用多种教学方法, 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个体作用, 使学生能够将理论转换为实践, 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思考能力。

1. 艺术设计学科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创新精神

应用型人才的创新精神培养是分层次、分阶段的, 但无论是哪一层次或哪一阶段, 我们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创造性人格。

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所谓创造性人格是指主体在后天学习中逐步养成, 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和发展起来, 对促进人的成才和促进创造成果的产生起导向和决定作用的优良理想、信念、意志、道德等非智力素质的总和。

②对专科生, 重在培养实践动手能力, 使其在掌握实践技能的同时, 初步体验到创新性精神的应用过程。

③对本科生, 重在培养他们的创意能力和创新精神, 使其具备新时代科技系统完整。

④对拔尖的本科生, 则不仅要培养创新能力, 还要出创新成果。如果本科生毕业后直接就业, 则在项目实践中锻炼成长。

⑤研究探索交叉学科的教学特点和教学方法, 通过研究拓宽教师的教学方法, 拓宽学生知识面, 提高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

2. 艺术设计学科培养应用型人才创新精神的重点

①构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形成精品课程。

②构建课内课外人才培养统一体系, 构建交叉学科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思路, 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③构建实践创新培养体系, 结合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 结合学科竞赛和与企业合作项目培养学生进一步应用好实践能力。

3. 艺术设计学科培养应用型人才创新精神的难点

所谓应用型人才的创新精神, 是指具有创新性思维、能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人才。而创造性人格是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方法论和坚忍不拔的毅力等众多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 是创新型人才表现出的整体精神面貌。没有创造性人格, 人的创新潜能很难充分发挥。因此, 应用型人才的创新精神, 不能只注重知识、能力, 同时还要注重创新人格的养成, 教师在培养不同学科学生创新精神的同时, 更注重对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

①培养不同专业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激发学生追求科学、追求真理的激情。崇尚科学、热爱真理、追求进步的品质是创新的根本动力, 是创造性人格的核心要素。老师要教育、引导学生把致力于民族的进步、国家的发展作为创新活动的出发点和根本归宿, 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②提高不同专业的学生关注学科现实、关注学科前沿的学术素养。学习与研究要站在科学的前沿, 体验实践的呼唤, 感知时代的脉搏, 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 寻找有价值、有意义的课题与项目。这就需要我们努力培养有提问意识和综合素质的学生。有提问意识就是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有综合素质是指既有科学精神, 又有人文素养, 能够从科学与人文两个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

③培养不同专业的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④培养不同专业学生“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科学怀疑、理性批判的精神。缺乏独立思考, 只知道人云亦云, 就不可能见他人之所未见;缺乏“敢为天下先”的勇气, 不敢超越常规, 不敢坚持自己的独特见解, 就不可能发他人之所未发。要创新, 就必须不唯上, 不唯书, 不唯权威, 不唯潮流。

⑤培养不同专业学生开放的心态以及团结协作的精神。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 知识量在成倍地增加, 个人不可能知晓一切, 只有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善于学习, 积极吸纳不同学派、流派的知识成果, 在实践中善于同他人团结协作, 才能避免因个人知识和能力的不足所造成的局限性。

二、艺术设计学科培养应用型人才创新精神的方法

1. 通过不断完善教学长计划、不断更新教学大纲、不断进行课程改革, 授予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突出的创新实践能力。

2. 通过开展精品课程的建设, 使教师更好的展开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研究;通过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独树一帜的专业见解, 养成学生在学习中思考, 在思考中寻找问题, 在问题中寻找创新规律的自主学习积极性。

3. 通过开展不同学科丰富多彩的学术竞赛,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应用型能力和创新型能力。

4. 通过开展作品展览、学术讲座和第二课堂, 充实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课外生活, 让学生充分体会“快乐学习”的道理。

5. 通过开展交叉学科的研究, 不断充实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培养学生对相关学科知识的兴趣, 拓宽师生的专业知识面。

早在八十二年前鲁迅先生就已经呼吁要重视“产生天才的土壤”, 而不要只是哀叹“天才的缺乏”。在进入二十一世纪、进入信息时代的时候, 这种“土壤”的建设具有更加现实、更加迫切的意义。时代呼唤“创新精神”, 历史需要“应用型创新人才”。

摘要: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创新精神, 是我国当前高等教育遇到的最大问题, 对独立学院而言如何依据自身的定位和特点, 走出特色道路, 是摆在每一所独立学院面前的问题。笔者在经过充分调研后结合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艺术设计学科的实际情况, 探索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如何应用交叉学科的共同知识点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力求通过探索和研究走出自己的道路。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交叉学科,创新,培养

参考文献

[1]李路葵.图形创意[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2]潘志琪.图形语言创意表现方法[M].北京:东华大学出版社, 2009.

[3]王昕, 吴京红.图形创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学科独立 第8篇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大学教育的重要任务。所谓创新型人才, 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特殊人才。创新型人才可分为学术知识型和技术应用型。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新型办学机制, 其独特定位主要是服务于地方经济, 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 侧重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大学学科竞赛整合了课内外实践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 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载体, 对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团队合作精神、动手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对机械相说, 教育部和省每年举行的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工业设计大赛等, 其目的就是要引导高等学校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 加强学生动手和工程实践的训练。因此, 围绕全国和省市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学科竞赛活动, 根据独立学院独特的人才培养要求, 探索机械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法与途径, 改革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体系, 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学科竞赛促进实践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提高创新教育水平

(一) 以学科竞赛推动实践教学内容建设

实践教学是工科院校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整体素质的重要环节。从历年的机械专业学科竞赛来看, 主题都是紧密结合机械专业核心课程, 联系新技术应用, 以竞赛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研究的主动性,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以学科竞赛为载体, 将学科竞赛贯穿于专业实践教育中, 丰富和完善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调整课程体系, 修订培养计划、课程教学大纲和实验大纲, 比如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工程性的实践教学环节;设立独立的机械创新设计选修课程;开展系列创新通识教育, 介绍一些基本的科研和创新方法, 诸如如何选题, 如何搜集、分析、整理资料, 如何撰写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 如果申请专利等等。改革课内实验和实践环节, 压缩课内时, 增加课外学时, 给学生更多独立思考的时间和学习空间, 实现课内外活动的有机结合。

在课程实验、专业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中贯穿学科竞赛的内容, 增强实践教学的应用性, 针对性。如采用当年全国及省市机械设计大赛的作为课程或毕业设计的主题, 鼓励学生开展广泛调研论证, 充分发挥想象力, 自行拟定设计方案, 完成图纸设计, 采购、加工, 制作、装配与调试, 达到全面培养学生创新设计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目的。

(二) 以学科竞赛促进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

从以往的“以教为主”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 从“传授知识”向“培养能力”转变。开展自主创新活动,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提出具有创新见解的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变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为启发式、互动式、引申式教学,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习惯。调动和激发对科研创新的兴趣。

通过学科竞赛的促进, 使学生的学习从过去被动的接受教师课堂知识的灌输到现在主动地去学习, 在实践中去探索知识, 在“解决问题”中改变学习方式。积极主动地阅读参考资料, 查阅文献, 尝试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去获得知识, 真正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三) 以学科竞赛来促进实验室运行方式的改革

随着学科竞赛项目和课外科技活动的积极开展, 课内教学型实验和课外兴趣型实验的开设都逐渐具有越来越大的机动性。开放式学科竞赛实验室的管理运行体系尤为重要。开放实验室采用学生自主、教师辅助的管理方式。竞赛期间承担参赛队伍的竞赛作品的设计、加工、调试;其余时间可承担学院其他实践教学, 通过完善实验室安全管理条例、实验室设备安全操作规程、开放式实验室值班手册等管理制度, 能为学生实践训练、课外活动、学科竞赛和科技创新搭建良好的平台。

根据机械类学科竞赛特点与需求, 积极补充购置相关硬件设备, 逐步添加适合学生竞赛用途的加工机床设备, 包括车铣钻及线切割等小型机床设备。建立机械创新实验室, 慧鱼机器人实验室, 开展自主创新活动。在创新实验室里, 由指导教师或学生提出题目, 学生可以由充分利用实验室的实验条件, 提出具有问题解决方案, 并以个人独立自主或小组团队协作的形式共同完成。创新实验室的建立让学生有了一个可以交流创新思想、实现技术创新的场所。

在传统实践项目中, 学生常常受到固定的设备的限制而无法进行更多开放和创新项目。需要投入大量资金, 耗费许多时间来搭建硬件, 反复验证结果。充分运用计算机技术、虚拟仪器, 构建了仿真实验室, 使学生突破了实验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实验内容, 增强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践教学为学科竞赛提供创新平台, 提升学科竞赛的成绩

(一) 融入实践教学改革的成效, 提升学科竞赛的水平

在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内容不断的改革中, 必然会涌现很多新理念、新方法。把这些探索性成果应用到学科竞赛的培训指导中必然会提高提高学科竞赛的水平, 增加教师的指导水平和学生的参与信心。比如, 突破现行的单向式课程和教学组织方式, 实施设计型教育、“开放型应用题”等。实践表明, 通过一系列教学方法的改革, 学生综合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会有明显提高。

(二) 完善学科竞赛机制, 营造良好软硬件环境, 保障学科竞赛的质量

建立完善的学科竞赛制度, 提供政策保障, 激发了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行立项制, 鼓励广大学生、教师踊跃参赛, 多出成果, 保障活动健康有序地开展。比如, 对参与学科竞赛活动的学生予以一定的学分认可, 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业余时间用于创新;学校对于那些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实用性、可行性的项目提供经费, 研究成果申请专利。

建立以大学生自我管理的竞赛团体组织, 成立机械创新学生团体, 学生可以通过自由申请、学院推荐等多种形式参加, 带领更多同学参与到工程实践和学科竞赛中。充分利用实践创新平台来开展各类竞赛培训, 组织赛事。比如校内机械设计大赛、三维建模大赛等。注意学生梯队的建设, 实行高年级带动低年级、老队员指导新队员、互帮互学、互相赶超的比赛氛围, 促进学科和竞赛的持续发展。

四、总结

以学科竞赛为载体, 推动实践教学改革, 丰富及完善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以教学改革的成果贯彻到学科竞赛中提升竞赛成绩, 让学生在竞赛活动中提高学习能力、学会创新方法, 激发创新思维。“学科竞赛与教学改革”二者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共同提高, 形成具有互动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切实达到独立学院机械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包秋燕, 陈孝慧.以学科竞赛为载体培养应用型人才实践创新能力[J].中国电力教育, 2008, (10) .

[2]赵明岩, 檀中强, 徐向绂.高校机械竞赛与课程设计相融合的实践[J].高教论坛, 2009, (5) .

[3]许光辉, 黄泳波, 邓君.基于竞赛机制的创新人才培养实践[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2009, (4) .

上一篇:水肥因素下一篇:个人理财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