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成长的路径思考

2024-07-25

教师成长的路径思考(精选12篇)

教师成长的路径思考 第1篇

关键词: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有效路径

一、青年教师成长的阶段

①匮乏期。初任教职时, 理论知识、实践知识都相对匮乏, 这时他们常常遇到理论知识和实践脱节的现象, 产生深深的挫折感。②成长期。随着时间的推移, 他们在新的环境中适应下来。通过观察、反思、观摩, 大概经过2~3年, 逐步掌握基本的教学知识和技能。③高原期。从教后5~8年, 教学实践知识和智慧渐进丰富, 部分教师出现职业倦怠, 他们开始满足于现有的状况, 对教育革新和新生事物渐渐产生敷衍而缓慢的态度, 步入“高原期”。④持续增长期。从教后8~15年, 教学经验和技能日趋丰富, 能站在更高的人生高度重新诠释和取舍教学内容, 社会地位提高带来的尊严和成就感驱使他们追求更大的目标, 会主动抓住机遇开始探寻专业成长的各种有效路径。

二、青年教师成长的有效路径

基于青年教师成长路上经历的几个阶段, 如何缩短匮乏期, 丰富成长期, 加速高原期, 延长持续增长期, 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青年教师成长的有效路径。

1. 集体备课

在很多国家, 教师的工作被描述为“孤立的”, 甚至有西方学者认为在如此狭小的空间和紧凑时间内迫使自己在孤立中完成如此一致的使命, 这无疑是个最大的讽刺, 同时也是教学的最大悲剧。因此, 欧美国家的教师开始有意识地摆脱孤立状态, 教师之间的讨论与合作受到鼓励。我国一些地方教育部门和一线教师大胆创新, 开展大中小学教师集体备课, 农村和城市教师集体备课, 实现资源信息交流的最大化。通过面对面或网络交流等多种形式, 激发更多集体智慧的碰撞, 得到有经验的前辈教师的引领, 减少青年教师自己盲目摸索的时间。

2. 精品课程建设

精品课程的主要内涵包括先进的教育思想、理念、教学环境, 配套的丰富教学课件资源。精品课程建设以本学科课程基本体系为基础, 大胆开拓创新, 探索课程建设的基本规律和发展趋势。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目的是推进教学内容和方法革新。鉴于此, 青年教师积极参与精品课程建设无疑是一条促进其成长的有效路径。他们成为建设团队的一员后, 首先要对总任务进行全面认识, 后续过程还要不断接受各种任务, 在精品课程的设计、分享、交流、不断实践与接收验证的过程中, 需不断与外界保持动态联系, 关注最新发展, 搜寻相关信息, 以充实精品课程的建设。

3. 教学反思

研究表明, 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 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布鲁巴赫等人提出课后备课、反思日记、观摩分析、职业发展、行动研究等五种具体的反思方法和途径, 也有人从理性的视角提出反思的过程应当是:具体经验—观察分析—抽象的重新概括—积极的验证。在此过程中, 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 促进教师成长。不管是具体的途径还是理性的视角, 教学反思的目的都在于对已形成的教学知识的信念, 对待学生的信念以及对自身能力和自我发展的信念给予以检核、评价, 转变那些不正确并对教学实践产生消极作用的信念, 必要时甚至要对自己的信念系统予以整合与重建。

4. 在职培训

无论从职业发展还是自我发展的角度, 青年教师接受正规的在职培训都是必要的。西方很多国家很早就重视教师的职后发展, 提倡开放型的师资培养制度。例如, 20世纪90年代以来, 美国倡导融教师职前培养、在职研修和学校改革为一体的新型教师教育模式——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英国有个专门的组织叫教师中心, 给有强烈职业发展动机的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提供在职教育, 支持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培训。教师中心的终极理念就是服务于多样化、多元化的教育需求, 致力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研究表明, 有的教师虽然从事教学工作多年, 但仍在实际的教学情境中感到困惑和犹豫不决, 而成长较快的青年教师都是善于应用自己积累的知识, 借助内外环境的有利因素, 在实际中主动寻求专业成长的有效路径来发展自己的能力。可见, 教师必须注意不断地积累知识和经验, 不断地反思和总结, 并重视这种积累和反思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杜威.哲学的改造[M].北京:商务印书馆, l958.

沙龙:教师专业成长的路径 第2篇

论坛三:

沙龙:教师专业成长的路径

时间:2010年10月24日 地点:海门市实验小学 主持:贲友林

参与者:张兴华 施银燕 王俊 张冬梅 蔡宏圣

主持:贲友林:很高兴今天我们能聚在这里,共话教师的专业成长路径。

王:我说三句话。第一句: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第二句话:老爹给根绳,圈地在个人。第三句话:老天给根绳,创造在个人。

我先说第一句话:2001年,我有幸成为了张兴华的弟子,说实话,我这个人并不是什么可塑之才,论才智、论口才、论形象,在座的每一位都比我强。可是,我思考了一下,再弱的、再劣质的东西,他都会有他精品的成分在里面。猎豹跑得快,乌龟虽然跑得慢,但它寿命比较长。其实,面对他们这些名师,我不用自卑,因为有自己独特的东西。我记得师傅教过变式和反例,教变式时,他把一个长方形图形画得比较夸张,这就是典型的变式。那么我作为一个数学教师,是不是另辟蹊径,想到别人想不到的东西?但是它同时又蕴含着数学的本质,这是我思考的东西。

下面我说第二句话,就是刚才说的“老爹给根绳,圈地在个人。”其实这句话蕴含着很多变与不变的东西,任何事物都是有综合性的,那么就像今天这堂课,变与不变我们既可以从周长的角度去考虑,也可以从面积的角度去考虑。变与不变其实是辩证的。有两句经典的话:这个世界上,永恒的不变就是变化;所有的不变其实就是变化。其实,我也在思考,我觉得我这堂课还是有一点小野心,就是想体现一点人类的思考,我想表达的主题是:人类在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这是人类的本质。你看,今天的课上,所有的孩子都知道,要把地围成一个圆,但是在这个圆的背后,就像蜜蜂筑巢一样,它如果不考虑别人,外围就围成一个圆,它如果考虑周围邻居的话,他就会围成正六边形。其实我们每个人也一样,对待生命也一样,在今天,地球已经被我们肆意破坏得不成样子的时候,我们人类有没有想到,我们人类和植物动物怎么活命呢?我们只顾考虑自己,欲望在不断壮大,就像绳子圈地,如果每人都画个圆,那么周围是不是有空隙,就会造成很大的浪费呢?这是我思考的第二个问题。

第三点,就是老天给根绳,创造在个人。就像我刚才说的一句话,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根无形的绳子,你想,老天是不是给了我们每个人生命?它就像绳子一样,有始有终,那

小学数学教学“海门论坛”

么我们有没有把它围成一个面积呢?我想,对于一个浑浑噩噩,常年不反思自己生命的人来讲,他是没有长度没有面积的,那么我们都知道,所有的人都能围成一个圆形,但我们必须去思考,酌情考虑去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其实我这样思考,是来源于苏格拉底的一句话:最高的知识是关于善的知识。谢谢大家。

张兴华:十年前,我认识了王俊。他有两个最大的特点:1。他很真诚,对人对事都很真诚;2。做任何事情总爱思考为什么。他读过哲学,很有哲学的思想,他今天所上的课与其说是实践活动课,不如说是哲学课。在课堂中,他向我们传递了很多哲学的思想、哲学的思考。由此我想到,作为一个名师,专业发展的路径,作为一个数学名师,他本身的数学素养固然重要,但哲学的思想也是很重要的,这样才能思辨深刻。可以这样说,哲学是上位于数学的思考,哲学是一切理论的母亲。今天,贲友林的课堂中也充满了哲学的思辨,一次又一次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刻。他在度的把握上掌握得非常好。一个教师,他成熟的标志就是能把握好课堂中间各个环节、各个方法、各个手段的度,度的把握来自于哲学的思考。例如在郭沫若《白鹭》中所描述的白鹭一样,在教学中我们如果也能把握到这个度就好了。这需要哲学的把握,我想我们名师应该要有更多的哲学的思考。

主持人:针对这个话题,我们每个人都要说,都有很多话想说。那么作为主持人我顶一个规矩,每人最多针对这个话题说三句话。

张冬梅:我们这个团队有一个非常好的优良的作风,那就是:有问题从不藏着。王俊老师的数学课上,哲学意义很浓,但是我想问王俊老师:“作为一堂数学课,在这堂数学课上,数学意义有哪些?”第二句话,我们觉得我们这个教师的专业成长,向我们这样,以课例为载体,专家引领,同伴的合作,这样的形式是最好的一个形式,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关键,就是自觉跋涉。

蔡宏圣:我认为把问题、读书、上课、思考、做课、反思总结把它打造成一条紧密相连的攀登的链条。这其中最重要的是你的课堂要有突破,这就有进步了。

施银燕:在我没说完之前全是逗号。一说到教师专业发展,我就想到了很多公式: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再加上专业阅读和专业写作。我觉得这么一堆公式毫无作用,为什么?我当老师当了好几年,当我像只乌龟慢慢地向前爬的时候,有师傅领着,我感觉看到了很大的希望。前面有个师姐,她虽然受到的专业引领时间比我长,但经过我的不懈努力,我觉得正在慢慢接近她。但是等到97年张齐华一到这儿的时候,我发现全都完了。他到这儿来了两个月,就上了一节南通市的公开课,一上完我觉得我十多年都白走了,他来了两个月 2

小学数学教学“海门论坛”

就跑到我前面去了。我当时就惊呆了,所以我觉得那些专业发展的公式都没用。但是,后来一想,我可能怎么也到不了他那个高度,但我可以做我最好的自己。这样一想,那些公式又都成立。

专业发展和同伴引领,我这里提一个专业发展。应该说我很幸运遇到了师傅,师傅是一个很能看见别人身上闪光点的人。我知道我身上有优点,但不容易被人发现。我不能歌善舞,我长得很丑,写的字也很难看。就拿基本功来说,要什么没什么,但是师傅发现我优点,比如说我善于投稿,师傅是发现我退稿信才知道的。别人都是拿着稿子向师傅请教,可我不是那样的人,因为我特别怕师傅说我写得这么烂。我一般自己的东西都藏着,我喜欢悄悄地去投稿,我不让师傅发现。师傅老问我,你写的拿过来看看,好让你成长得快一点,我不愿意。我投稿后被退回来了,放在传达室里,我收起来了。其实师傅已经在传达室发现了我的退稿信。有一天,他问我要退稿信,全办公室的人,我感觉特丢人。在师傅的逼迫下我拿了出来,你知道我师傅怎么说?他说:“很不容易呀,一个小学数学教师投过去一般都是扔掉的,他能退给你已经不错了,说不定和他杂志的版面要求不符。”我记得很清楚,1994年,我的第一篇文章在《江苏教育》发表了。师傅在教师大会上把我那篇文章从头到尾读了一遍。然后师傅说:“因为这是施银燕的第一篇,所以学校将奖励三倍的稿酬,以后谁投的第一篇,学校也奖三倍的稿酬。”实小的这一传统就从我那时开始,因为有了第一篇就会有第二、第三篇,最后一发不可收拾。这是我的第一个故事。

贲:到底是数学教育博士,说的就是比我们本科生好!

施:其实一般我总躲在后面不说话的,今天我是真忍不住。接下来我说第二句话。我觉得有些东西明着学的是比较多,但是还有些是长期生活在一起受到的感染。我还说师傅是一个特真的人,这个真体现在做人上,也体现在做学问上。昨天听师傅报告的时候,不知大家是否在意,师父说变式和反例的时候,因为现在一直的观点是反例是变式的一种,可是师傅说:“我个人还不太赞同这样的说法,我觉得还是要把它分开。”我觉得师傅完全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去思考。他说:“变式还是算概念的一个外延部分,而反例就根本不是了。”我觉得师傅那种读书都要想想为什么,如果那个东西跟我原有东西相像,能纳入进来,我就纳入;如果那个东西跟我原有认知有冲突,我就不接受。什么时候能接受了再接受。我觉得这一点我像师傅,所以我读书从来都是站着读不跪着读,那怕你是大专家,凡是我都要想想这到底有什么道理。所以记得那次基本功比赛,周围老师都在恶补心理学的东西,关于同化、顺应 3

小学数学教学“海门论坛”

都找来很多书,但是还是不懂。我在下面能指出关于同化、顺应的很多数学上的例子。师傅要不要我回答一下,看我回答得对不对?

所谓“同化”,应该是新的知识和原有的认知结构是没有矛盾的,纳入新的知识后原有认知结构并没有改变,只是丰富了原有认知结构。而“顺应”不一样,应该说新的知识跟原有认知结构有冲突,需要先调整原有认知结构,才能纳入。我想正是因我学什么东西都是有意义的,所以我自己写出来的东西都记得住。什么是同化,举例子了。他们说小数的加法就是“同化”,我说:“不,看你怎么教,比如教整数加法,如果老师只教个位对齐或末位对齐,那你到了小数加减法那边读不起,你肯定“同化”不了;但是如果你老是特别有眼光,你教整数加减法的时候强调的是相同单位的对齐,也就是比较上位的东西,那么你教小数加减法时就是“同化”。

张兴华:我认为,现在小燕子的数学素养和学术水平与自己的专业发展是成正比的。你在同组成员中,数学素养是最高的,所以,现在的小燕子是很自信的。

贲友林:其实,我觉得施银燕的自信就像来源于她自己刚才所说的那句话“我们每个人都要做最好的自己”。我认为我们老师专业发展的路径就是:首先我们每个老师,应该要发现自己。也许我没有别人优秀,但我做“我能做好的我”。第二就是:在课堂上寻找你的专业发展,在课堂上寻找自己,扎根课堂,要有坐冷板凳的精神。慢慢去想,慢慢琢磨,在课堂上成长我认为学生成长,你也就成长了。

张兴华和他的弟子们是一个开放的团队,这个开放体现在1:。我们每个人都是以个体的姿态在成长;2这个开放体现在欢迎更多的老师参与进来,一起交流、一起成长。

浅谈教师专业成长的路径 第3篇

一、教师快速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

积极探索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教育方法。教师要谙熟新课改下的教育教学理念,以新理念为指导思想,以通案式目标教学模式为载体,创新教育教学新方法,提高教育教学技能,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与风格,达到高效教学。

1.教师潜心钻研课标、教材、考纲和考题,认真研究高考

自身教学立足于以课标为根本,以教材为载体,以考纲为方向,以考题为范例,认真开展教学活动和高考备考。认真研究和吃透课标、教材、考纲,做到心中有本,脑中有纲,手中有料,备考有法。要把考什么,怎么考,以前怎么考,以后会怎么考,哪些经常考,哪些考的几率大,烂熟于心,做到教学备考有的放矢。经常与学科组教师研讨大纲、考纲、课标,把握考点,撰写心得体会。专注于分析研究近5年的高考试题,尤其是近3年实施新课程以来的高考试题。以整套试题为研究对象,分析把握试题的覆盖面,考查的知识模块分值的占比,考查的角度与方式,必考考点与高频考点,把握整体与局部并有机结合,在此基础上建立清晰的学科知识构架,形成清晰的教学思路,科学地处理教材,设计教法,提高复习效率。要求每位教师每月至少做两套高考题。在备课备考中把好脉,找准道,精选题,练好手,教到位,以便提升自己,提升教学备考的高效性。

2.扎实参与教研活动

认真落实个人教研、组内集体教研、学校教研三个层次的教研活动。把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结合起来,既要自己钻研、揣摩,更要借鉴吸收他人成功的经验,为我所用,提升自己,提升学生。

3.关爱每一个学生

教师要真心实意地关心、关爱、鼓励、帮助每一位学生,从心理上、情感上、行动上融入学生中。让学生“亲师信道”。学校硬性规定:讽刺、挖苦学生的话不说,伤及亲属的话不说,藐视学生的话不说,冷漠的话不说;当众体罚学生的事不做,天天吆喝上报学校处理的事不做,仇视学生的事不做,天天想赶走某个学生的事不做。表扬赞许的话常说,善意提醒的话常说,激励共同探讨的话常说;给改正机会的事要做,帮助学生渡难关的事要做,与学生沟通商量的事要做,信任学生的事要做。

4.做阳光、幽默、可亲可敬、博学的教师

沉闷的课堂,冰冷的面庞,有气无力的语调,自说自话的念叨,毫无生机的眼神,僵硬死板的神情,是高效课堂的杀手,也是挫伤学生学习兴趣的杀手,这样的教师,这样的课堂只能摧残学生,也足以说明,你的课是无效的课,你是一个失败的教师。突破自我,勇于并善于改变自己。做一个激情四射、幽默风趣、可亲可近、博学多才的教师。教师要有相声演员的幽默,小品演员的风趣,演讲大师的口才,节目主持人的煽情。

二、教师在课例研究中走向成熟

教学课例包含很多的信息,蕴含一定程度的理论原理,反映了教学实践的经验与方法,渗透对特定教学问题的深刻反思,可以帮助教师树立一种观念,明白一个道理,理解一个概念,尝到一种方法。它是了解教学的一个窗口,是问题解决的源泉,是教学理论的故乡,是教学改革研究及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最有效途径之一,每位教师都有自己最满意的一节课,以该典型课例为载体开展课例研究必将极大地推动教学理念在课程实施中的贯彻,提高驾驭课标教材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帮助教师在课例研究中走向成熟。

三、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

教学反思,是教师通过对其教学活动进行的理性观察与矫正,从而提高其教学能力的活动,是一种分析教学技能的技术。它是促使教师教学参与更主动、专业发展更积极的一种手段和工具,是改进教学、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途径。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反思,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

高效课堂教学要追求“反”:反思、反馈、反动。重视课前反思、钻研教材,如新教材中“观察与思考”“交流与讨论”“活动与探究”这三个模块最能体现新课程提倡的教师与学生合作学习的理念。反动即“退让”:教师要学会“退让”,方法让学生寻找,教师只是引导;规律让学生发现,教师只是点拨;结论让学生概括,教师只是梳理;公式让学生推导,教师只是启发;思路让学生探求,教师只是参与合作;推理让学生讲解,教师只是组织;知识让学生应用,教师只是设计。于是创设了一个以学生探究为主体,师生、生生互动的和谐课堂教学氛围。

总之,教师教育教学观念有新的突破,教师教育教学方法有新的突破,教师专业成长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才有了可能,才有了保障。

参考文献:

张小永.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研究性学习[J].中国成人教育,2005(1).

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路径 第4篇

一、自我专业追求是教师成长的“内驱力”

教师专业成长的制约因素中, 最根本的因素来源于教师自身。有些教师有一种愿意过平淡无为生活的惯性, 认为把学生教好就行了, 自己还谈什么发展, 到头来只不过还是一名教师而已。教师成长应该有这样一种信念:做老师, 就要做一名好老师, 与其平淡过日子, 不如扎实求成长。一名新教师走上讲台时就要怀着这样一个美好的希望上路。教师专业成长问题, 归根结底是教师的职业发展动机和自我专业追求问题。教师若没有成长为受学生欢迎的好老师的专业追求, 那就真会由平凡到平庸, 也就根本谈不上教师的专业成长。在当今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 教师需要成长, 教师需要发展, 成长与发展是教师的第一生命。教师如果不能从专业化成长的角度来正确认识自我、反思自我, 那么任何其他的发展目标都会与时代对教师的要求背道而驰。因此, 教师的专业成长应该是教师自身生存的一种常态化方式, 教师自我的专业追求会与教师专业成长一路相随, 会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不竭动力源泉。

二、学习是教师成长的“营养源泉”

教师专业成长离不开学习。通过学习获取多元化知识, 融入原有知识结构中, 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认知结构, 丰富专业发展底蕴, 为专业成长提供营养。不少研究者认为教师要重点抓好四种知识的建构:一是本体性知识, 即学科知识;二是条件性知识, 即指导学生身心发展的知识和评价学生学习的知识;三是实践性知识, 对教师本体性知识的传授起指导作用;四是文化知识, 即学科以外的知识。教师学习的主要方式是阅读。对教师来说, 读书学习有一个时间问题, 很多教师会以没有时间为借口。不过, 只要有阅读的渴望与意识, 时间总是会有的, 关键是教师自己要转变观念, 要喜欢读书学习。学习是一个漫长的消化和吸收过程, 也是不断修正教师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 甚至价值观的过程, 教师的教育行为则是上述观念作用下的一种自然流露。只有站得高, 才能望得远, 才更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

三、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基石”

所谓教师自我实践反思, 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 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 通过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 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 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 从而不断提高其教学效能的过程。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的公式。经验就是教师由教学实践得来的知识与技能, 反思就是教师对实践中的教育问题和情景做出的分析与评价。波斯纳指出, 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 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教师若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 那么不仅其专业成长受到极大限制, 而且也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和平庸。只有经过反思, 使原始的经验不断地处于被审视、被修正、被强化, 这样经验才会得到提炼和升华, 从而生成专业发展智慧。

四、课题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推进器”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 中小学的教科研活动已成为无法绕开的事实, 教师要想改革自己的教学, 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就必须做教科研工作。目前倡导的“校本研修”, 就是以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为基本原则, 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为目标, 以课堂教学和学生成长为主要对象的基于学校的“草根式研究”实践活动。其本身就要求教师“在研究状态下工作”, 把教师的教学活动与科研活动融为一体。抓好校本研修, 搞好课题研究, 就是有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推进器”。

教师成长的路径思考 第5篇

——从培训中学习和感悟到的上海市张堰中学胡婧

教师专业的发展更关键的是教师的专业自觉。自我的内驱力不够,外在的推动再多,也是不能使其前进。著名学者叶澜、艾伦等认为决定教师专业发展水平高低的因素,概括起来有三方面,即“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在加强教师专业化的过程中,教师专业化的前提是“专业知识和技能”,核心是“专业情意”即专业理想和信念,标志是“职业的研究性”。

第一,寻找清明澄澈、执着不悔的教育精神家园

教育教学是一种实践性极强的行为过程,而要保持实践的激情,必须靠理想去支撑。朱永新就说过“我心中的理想教师应该是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

但是,在现实中,教育的理想却时常缺位,这其中有很多的原因。在一年复一年的教学中,我们必须要面对并深入思考这个问题。因为只有明白了我教学为了什么,才可能有一种持久的原动力。为了名利?教育自然不是最好的职业选择。为了谋生?教育似乎也只能满足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为了混日子?教育仿佛又太累了,还有更多更“舒适、舒服”的职业可以“混”。那我们为了什么?而因为语文在高中学生学业关注上的尴尬地位,语文老师更是应该深深地思考这个问题。如此,方能不自轻自贱、昂然前行在艰辛的语文教育之路上。

于漪老师说:“教育即育人,即培养有中国心的文明人。”一语道出了教育的真义。82岁高龄的于漪老师对于语文仍是心怀激情与梦想,她执着、坚定、纯粹得让人敬畏,她亲切、真诚、自信得让我惭愧,她高调而殷切地期望我们能树立起精神风范,发挥出人格力量,坚守语文,追求理想!她的那份对语文事业的坚守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深深地触动了我,更是从她的教育人生中接受了一次精神的洗礼。

王栋生老师说:“教育的目的在于教会思考。教学生成为独立人。”他对孩子的尊重仁慈和深切悲悯,对人性最初最美好品质的保护,如果不是意识到自己对另一个生命的承载,怎么会如此?他对当今教育种种病症痛心疾首,对种种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的愚蠢教育的痛斥,何不是他对独立自由的追求,对语文纯净的坚守?他纯净如赤子,坚守如磐石,还有那份充满着童心童趣和独特的思想个性魅力,深深地感染了我。但他那种高处、远离庸俗尘嚣的孤独无助,笑容中的那一种无奈的味道,又让我感受到一个战斗者的苍老,感受到某种悲壮。

1王开岭在《总有一条路抵达心灵》中曾讲,有的人,聪明导致了他的懒惰,他的懒惰则导致了他的平庸。王栋生老师说:“不要把教育当名利场。不要把我们面对的教育难题作为自我懈怠的借口。”我也不想让众人认为的“聪明”成为了我的懈怠的借口,从而真正平庸。

前方的路很遥远,但已有前辈走过,这些先驱者们对语文教育执着不悔的坚韧,仿佛是一次心灵的掸尘,让我更加清明澄澈。我会每天反思自己:自己的知识结构是否合理?教学方法上是否有所改进?是否让学生有所收获了?是否从教学的过程中感受到工作的愉快了?此时,或许对专业发展的觉醒真正开始„„

这是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核心和关键。

第二、学习学科专业且前沿的语文阅读教学路径

1、语文的教学任务和课程性质决定了教学走向

20世纪中叶,叶圣陶提出“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二者合在一起就是“语文”;主张听、说、读、写并重,提倡要培养形式感、文体感、语感。

20世纪末期,教育部和上海的语文课程标准都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语文基本知识、能力和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提升学生的审美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和认同感,提高理解,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

语文精神的核心是人文精神,她是语文能力的源泉和动力。培养人文精神是培养语文能力最快捷、最根本的途径。语文教育价值取向是多元多层次的,但最高是精神层面的,包括思想、道德、信仰、操守、理想等,学生只有凭借这些精神内涵才能“立”起来。

但是,人文性一旦离开了基本的语言训练,必是虚的;工具性一旦离开了思想与情感的挖掘,必是死的。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语言形式来感受、理解作品的人文性,则是语文教学的主要方向。正如于漪老师所说:“人文的东西一定是从语言上来。”

2、对阅读教学的基本认识明确了教学的基本路径

阅读教学是引导和帮助学生更好地阅读。使学生获得与课文相符合的理解和感受;使学生学会与课文理解、感受相呼应的阅读方法。

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唤醒、补充学生的生活经验,获得与课文相符合的理解和感受。当学生的生活经验与作品的生活经验不匹配的时候,形成的落差,必须教师运用拓展资源、实物,介绍背景,组织学生情感体验,勾起他们相类似的生活经验,如此,方能有效地让学生去体会作者的感受。丰富、扩展语文经验,学习与课文理解和感受相呼应的阅读行为,核心是阅读方法。

所以,王教授讲阅读是一种文体思维,阅读能力是具体的。阅读就是要“是什么文体就怎么读”。阅读教学指导学生:能抱着正确的目的,合适地看待特定的文本;能在文本的重要地方,看出所传达的意思和意味来。

不同的文本体式,不同有不同的阅读教学之重点。根据不同的文章体式,判断“文章最要紧之处”,这也将是阅读教学的重点所在。

下面就从诗歌、小说、散文、戏剧、文言文、作文几大类型来简单谈谈。

诗歌:具有强烈的情感(抒情性);想象丰富(想象性)呈现出跳跃性结构;语言凝练,讲究陌生化,节奏与韵律感强(音乐性);有特殊的表现手法和技巧,如起兴、象征、隐喻、意象等。诗歌的抒情性、想象性、音乐性,决定了诗歌教学应重感悟体验、重二度创作、重感情朗读等特征。

小说:传统的小说教学一般是围绕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展开教学。但如果将这套用于所有的小说教学,似乎又有着很大的问题,如那些人物不典型、情节不跌宕的小说像沈从文的诗意小说、海明威的简洁而极其有韵味的小说、卡夫卡的后现代意识极强的小说等等。因此小说的教学出现了叙述视角、话语系统、开放式结尾、场景、结构、虚构、主题等多种解读关注点,于是,小说教学内容更为丰富。

那小说的教学到底如何进行才更有效?李冲锋博士在《小说教学教什么?———例说小说教学内容的确定》一文中说:“小说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运用一定的“教的方法”教会学生小说文本“解读方式”的过程。小说教学的内容就是教给学生小说解读的方式。”这其实就是一种体式意识。

散文:著名作家张晓风在谈创作谈的时候说:“读者在阅读散文时,希望读到如下东西:好的文笔,好的修辞;人生的观察和体悟;作者的见识生活和心境;获得感性的感动,也希望读到知性的深度。”可见散文是一种必须融进作者对生活对象的真实感受和体悟,但形式又是极其自由灵活的文体。王荣生教授于是说:散文就是通过体验作者精准的语言表达,分享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感悟的人生体验。

戏剧:李海林。表演性、关注戏剧场面和冲突

文言文:教师对文言文价值的认识会直接影响他对文言文教学的实践行为。文言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呢?朱自清在《经典常谈》序中曾说过:“ 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而“言”是读懂文言文的基础,不可或缺,但它绝不是终点。王荣生教授说:“文言文教学需要一体四面,需考虑到文字、文章、文学、文化四个方面。”可谓说得精辟。童志斌老师能抓住题目的字,找到文章中集“文言、文学、文化”的文言具体字词,在炼字炼句处、章法考究处将整个文章内在的情趣内核敲打出来,让学生能在具体的文言字词的学习中领会背后的深刻含意,可以说是王荣生教授文言文教学理

论的最佳实践!

作文:作文教学历来是中学教学的重头戏,在考试更是占据半壁江山,但是,明知道它重要,但是教师们却总是无计可施,以至于出现了“好作文是教不出来的,坏作文肯定也不是教不了的”的论断。正像叶黎明博士所讲:“写作课,教师无作为。”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尴尬的悖论呢? 明知道重要为什么又不去尽力改变呢?原因是多样的,很多的因素是一线语文教师所不能改变的,但是不能改变并不意味着无所作为。

叶黎明博士认为:“写作时用来教表达的技巧。„„因此,写作课应该教学生必要的写作技巧,作为一种能力目标,在实践过程中就必须具备训练的桥梁,必须提供学生写作学习必要的工具,教师必须提供行动的步骤即具体的写作过程指导,同时必须具有一种创意和趣味,让学生有拿笔写表达的欲望和兴趣。”综而言之,写作教学应该是具体的写作过程指导,给学生必要的写作支架,让学生逐步地实现写作操作。

但现在关键是,如何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写作现状找到具体的写作训练点,并按照训练点设置具体有效的训练步骤,同时这些训练点之间能形成逐步递进的序列,以此长此以往来实现学生写作技巧和能力的提高。这应该就是接下来我们一线教师们在写作教学中应该探索前线的具体方向!作文教学并不可怕,也不是不可改变,教师们应该有所作为!

第三、探索语文课程专业研究路径

1、目标可测的课程显化意识

没有课程意识的老师就不能制定有价值的目标。目标是指预期的学习结果,也就是“我把学生带到哪里去”的问题。那“带到哪里去”又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呢?首先应该是国家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也就是体现国家纲要规划的课程标准。其次,结合课程方案的学期教学课程纲要,也即是具体每个学段、学期、单元、课时的具体要求。综合考虑着这些,制定教学目标自然才更有价值,才不会远离课程标准,才不会新课程实施中出现的两张皮现象。

教学的起点是什么?是目标。目标可分成成果性、体验性、创造性三类。成果性目标主要是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学习中体现。对于知识,我们可以通过说出、背诵、辨认,列举,复述等来检测、呈现学习效果。技能则可以模仿、模拟、操作等,体验新目标则是重过程的,强调的是经历——参与、寻找、交流、分享、访问、考察;反应。创造性目标则是一种“留白的目标”。这一目标分来给我的启示是,语文课在可操作可检测处一定要做“实”,扎扎实实,可以捉摸;但是体验、创造的过程也一定要坦坦荡荡,不怕人说“空”。语文课的目标还是虚虚实实,虚实相生。语文课既要有可测量的具体语文知识能力的目标,又要有在课堂上为实现此目标的过程和方法,其情感体验、创作体悟等过程就是体现学科专业性的关键所在。最后还是要超越专业技能,思考我最终要给学生什么!

教学就是评价。教学评价应先于教学设计。我们平时理解的评价仅仅局限于考试、作业,实际上课堂上教师很多的行为都是评价,而且评价总随教学左右。在课程标准中,评价也就是检测目标。检测的目标应先于教学设计之前明确,而且能够师生共享,这样的课堂走向性才更明确。

2、教师的研究就是将缄默的知识通过反思记录显性化

教师的知识有本位性知识、条件性知识,但这些都属于显性知识,而教师最应该也可能去发现教育中的知识,并将其显现出来。人们常规的思维正如波兰尼所说:“我们知道的要比能够言传的多。”而可以言传的内容又都是如何去做的东西,这些知识则是隐藏在人们可能已经经过验证的实践中的,也称为“缄默知识”。优秀的教师就是要想办法将自己这些不能传递的隐形知识给揭示出来,让它创造价值。

教师的缄默知识(默会知识)很多都是实践性知识,也称为经验性知识,也就是教师系统地反思自身的实践并从自身的经验中学到的知识。钟启泉教授的《“实践性知识”问答录》中就梳理过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生成机制:“一是反思自己的实践, 二是展开研究性教学, 三是积极参与各种研究性会议。亦即:反思自己,开放自己,借助人际交流壮大自己。通过扎实地积累这些行动就可以产生出实践性知识。”

作为教师,从教以来所有的经验、有效的做法若不能通过反思记录下来,那他永远只能是在原地上打圈。读书、反思、记录、案例。在经历迷茫、冲撞、痛苦、伤筋动骨,最后见到曙光的心路历程,“我”的实践性知识自然产生!

2、课例评析——语文教师实施专业研究成长的抓手

张民选教授说:“我们其实离专家就差一步,这一步就是需要将自己教学实践中经常做的但又隐藏在意识里的默会知识显现出来。”而课例分析,应该是最好、最直接的显现载体。那到底如何写课例评析?

首先:有一个理念支撑。理念是虚的,可能一下子不能体现出其实效价值,但是正如人不可没有精神一样,我们可能达不到这个高度,但绝不意味着我们就不去领会、拥有它。课程理念也是一样。而理念的学习,则具体需要我们时时关注教育界的动向、语文教育界最近的热点等方面。有了具有现代意识的、体现时代发展的理念,我们自己的课例评析才有了正确的方向、有了高度。

其次:有一个主题围绕。课堂是复杂的,对课堂的评析需要发现问题并能解决问题,否则功效不大。主题可以是:文体教学、教学内容选择、学生学习成果观察等等方面。这一点又是与教师的教学理念紧密相关,教师是否发现真问题,真能解决问题与其教学理念密不可分。

然后:有详细的论据和深入的分析。做课堂实录,很多老师都没有毅力继续,可这是一项最为真实有效的研究反思途径,它可以为你问题解决提供最直观的依据,也为你的评析提供支撑。而深入的分析必围绕着主题进行,也体现着你的教学理念。

而阻碍自己隐性知识开发、进行课例研究的最大原因是自己的懈怠,事业、家庭、个人爱好无不分割着宝贵的时间。另外,忙于琐事并安于为琐事忙碌,对生活缺乏远大理想和长远规划也是重要原因。总觉得还来得及,等着下次不忙的时候再做,结果什么都不做,导致更大的浪费。

最后,用挪威的哲学教师乔斯坦·贾德曾在《纸牌的秘密》中说过一段话和青年朋友们共勉,真心希望我们能带着我们最初的教育理想,坚定地而有所作为地走在教育旅途中!

普通教师成长为名师的路径探索 第6篇

一、仿名师的课,少走弯路

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曾说过,他刚开始上公开课,也失败过,他很迷茫。 “当我想不出题材来画时,就仿米勒的作品,这给我带来很大的快乐。”困顿中,凡高的话让他眼前一亮。他决定“依葫芦画瓢”,向名师求教。他找来李吉林、于永正等名师的录像带,一遍遍揣摩。尤其是“素描作文教学代言人”贾志敏老师的课堂录像,每一盘录像带,他要看五六遍。 名师的课,就这样一堂堂被薛老师搬到了课堂上。他从观看录像中细心揣摩他们点拨、评价、激励等语言艺术的精妙之处,提炼语文教学的技巧和要领。渐渐地,课堂上,他觉得自己有了底气,学生有了灵气。渐渐地,在实践中,他不仅得了大家的真传,而且有了自己的东西。

很多优秀教师也经常说,他们是看着前辈名师的教学录像成长起来的。他们在模仿中慢慢地领悟到名师的教学思想和先进的教学理念。其实仿的多了,思考也就多了,再听听同行的课,心里就会自觉地把它们和名师的课作比较,找出差距,自己在上课时,就能避免了很多错误,少走了很多弯路。这样,成长起来就快多了。所以,“从听课起步”、“听名师讲课”、模仿名师、博采众家之长是教师成长起来的必经之路。

二、积极参与教科研,用思想行走

教育科学研究对普通教师来说,并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东西,因为教师的劳动本身就是创造性的劳动,教师只要善于思考,就能深入教科研。

教师的工作都是为了孩子的发展,要想让孩子发展得更好,就必须研究儿童的精神世界,研究如何进行有效地教学。教师只要参与了研究工作,就会去思考,去阅读教育教学专业方面的书籍,就能够吸取前人的教育理念,创造性地进行教育教学实践。

可以说,任何一位名师的成长都离不开教科研。所以只有深入教科研,才能获得有效的教育方法,才能形成正确的教育思想。只有用思想行走的教师,才会走上正确的教育轨道,才会越走越高、越走越远。

三、博览群书,“居高临下”

“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正取决于此。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这一段话是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如何培训教师素养一文中所说的。由此可见读书的重要。

今年春天,孙双金老师来我市讲座,其中有一互动环节,笔者有幸就教师如何锻造解读文本能力这一问题与孙老师有了下列一段对话:

笔者:孙老师,在“走近李白”一课中,您的教学深深地震憾了我。在您的课上,您带给学生不光是了解李白,还给学生播下了一粒种子:追寻诗人的足迹,探寻古诗的奥秘。其实学生课后追寻的不仅仅是李白,还会有杜甫、陆游等著名诗人。孙老师,您对《望庐山瀑布》中“日照香炉生紫烟”一句的教学,令所有的老师自叹不如。在您的引导下,学生对“紫烟”的理解是“梦幻的彩霞,是吉祥的烟雾,是高贵的烟雾。”由此可见,名师解读文本有其独特的本领。请问:作为普通老师,如何锻造自己解读文本的能力?

孙双金:这个问题很有实用价值。谢谢这位老师的提问。解读文本的能力,是一个老师必须具备的。对于课堂,也是最重要的。要想提高,关键一点是多读书。文学方面的,专业方面的;经典的,流行的;中国的,外国的;还有《论语》、《诗经》等等。总之,什么书都要读。因为:专家+杂家=大家。

其实,孙老师的话和上个世纪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看法完全一致。那就是:作为老师,必须博览群书。因为只有“居高”,才能“临下”。教师自己丰厚了,课堂也就丰厚了。

四、争上公开课,经受磨炼

在现实中,在我们的周围,很多名师都是通过公开课成长起来的。任何一位名师都经历过无数次磨课的痛与快。痛苦的是磨课的辛苦与煎熬,快乐的教学理念的一次次更新,是教学水平的一次次提升。

薛法根老师也曾谈到自己从教之初时上公开课的感受:根治自身教学顽症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专家面前真实地暴露你存在的问题,请他们毫不留情地给你做思想内源的“外科手术”,让你在“痛苦”中脱胎换骨!

我想,薛老师的话让我们每一个上过公开课的老师都感同身受:教案被一次次地推翻,教学环节被一遍遍地揣摩更改,对教学内容、各种教学资料、教学方法进行一次次地精挑细选,然而真正到了课堂还要“忘却”这些,心里眼里装的还必须是学生。经历过所有的这些,最后得出一点:所有的一切,只有顺应了孩子,发展了孩子,就是最好的。这就是教育理念的提升,它将指导你以后一切的教学行为。这就是收获,就是成长。所以公开课上得越多,成长得就越快。

教师成长的路径思考 第7篇

一、构建学校校本研训平台

在培训过程中,我们会组织所有参与培训的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其操作流程如下:自主备课—课前说课—完善备课—观课议课—反思提升。

1.自主备课

在教师培训项目启动前几个月,我们就把培训教材发给任课教师。让教师结合自己优 势,充分搜集 挖掘课程 资源,大胆合理 创建培训 教材,取其精华,为我所用。

2.课前说课

在实施培训教学前开展课前说课活动。要求承担岗位培训任务的教师人人参与,人人说课。主要介绍:教材结构概况,对教材的把握和处理依据,学员的基础,采取的策略、培训模式及其依据,课时安排,如何评价反馈等。每人共进行两次说课活动。

3.完善备课

通过说课活动,主讲人对自己的课堂设计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和更清晰的思考,结合大家共同分析诊断的情况,形成培训教学改进方案。

4.观课议课

观课以后组织评议交流。评议时先由执教人说说培训教学中的感悟及课后反思。参与观课人员借助岗位培训课堂评价表采用“3-2-1”最低反馈 策略进行评价,即针对观“课”提出三个优点,两个问题,一条建议。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只说空话,只说套话,不提出问题和建议的“好人主义”。

5.反思提升

著名的教育家叶澜说过,成长=经验+反思。所以,大力为培训教师提供反思的平台,要求让反 思成为一 种习惯。在之前一系列教学研究活动的基础上,我们要求岗位培训主讲教师认真总结梳理前段培训教学情况,提供交流平台,开展公开反思。同时结合岗位培训课堂教学评价表对学员进行多方面的测评反馈,对学员提出的问题与建议进行交流反馈,帮助改进个人教学及组织管理方面的问题。

二、构建县际研训合作平台

教师专业发展共 同体能发 挥凝聚、辐射功能,充分展示教师群体的智慧与才能,通过共同体内各成员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教师吸收新知识,形成新见解,扩大新经验,形成思维的碰撞。如我们在开展省 培计划———2011年郑州小学农村班主任远程培训实践研修活动时,依据新密市省培计划实践研修活动方案,先召开辅导教师会议,明确本次实践研修活动的宗旨———学以致用,增强能力,分享智慧,共同成长。在此基础上,培训辅导教师各自提出拟开展的实践研修板块,各自准备课程资源,然后大家再次聚焦实践研修,共享优质资源。同时,征询基层 学校优秀 班主任、名师的意见,共同确定研修板块。实践证明,这些在远程培训学习之后的实践研修板块及研修活动的开展,深受参培学员的好评,也再次证明了集体的智慧能够演绎无限的精彩!

三、构建区域校际研训平台

每个县区只有一 所教师培 训机构,由于现实条 件的制约,培训者外 出培训、参与高级 教学研究 活动的机 会较少,提升锻炼的平台不够。因此,横向联系、开阔视野,构建县区间教学研究活动平台则势在必行。郑州市小学教师首届岗位培训学科教学活动的成功举办则突出了四个特点:

一是流程清 晰。为了保障 活动有序、高效进行,作为承办单位的河南省新密市教师进 修学校多 次召开专 题会议,认真筹备,并按照河南省郑州市教育局师训处的要求形成了明晰的活动主持流程,并且各学科建立QQ群,共同建设教师培训资源。

二是主题突出。参会老师按照任教学科分为六个研讨小组,以培训学科为研讨主线,组织开展 一系列教 研活动,在学科本质把握、培训模式与培训效果的提高等方面达成共识。活动中,无论是实践交流、问 题切磋, 还是借鉴 学习、经验分享,大家都集中围绕培训学科这一主线深入思考,各抒己见,真正实现了观点的碰撞和认识的深化。

三是形式新颖。活动采取同科异构的研讨形式,十几位教师同讲一科,比较异同,相互借鉴,总结归纳小学教师岗位培训学科教学的 一般方法 和规律。既实现了各县区间相互交流、互相学习的目的,又为开展主题研究提供了更丰富的课例,有效地促进了研究的深化。

四是实效性强。活动直面小学教师岗位培训学科 教学实践 中最困惑 的问题,结合不同地区的具体实际,集中全市县级培训机构教学 精英的集 体智慧,开展广泛深入的研讨。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参会老师积极参与,表观点、抛问题、提困惑,没有空洞的理论说教和虚假的课堂作秀,真知灼见频现。大家听到的都是真实声音,看到的都是本色课堂,解决的都是实际问题。

四、构建省际区域研训平台

中小学各级优质课大赛、各级教育科研成果的交流推广、各级中小学幼儿园名师、骨干教师的选拔等活动,促使一大批优秀的 中小学青 年教师脱 颖而出。然而培训者专业成长的问题却极少被关注。面对这一状况,为了有效促进教师培训工作者专业化和专业技能的提高,加快推进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基础能力建设,更好地适应新时期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教育的 需要,河南省已 于2009年开始成功举办河南省县级教师培训机构优质大赛。

优质课比赛采取说课和答辩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参赛教师根据学科自行准备三个课题,比赛中现场抽取其中一个课题进行说课和答辩,说课不超过十五分钟,答辩不超过五分钟,答辩题目由评委现场生成两个题目。省级比赛每届涉及两个教 师培训学 科, 提前下发 文件,公布评价标准,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导向和调控作用。整个过程从始至终共经历县区初赛—地市复赛—全省决赛三个阶段:

1.县区初赛

各县级培训机构组织初赛,从中选拔优胜者参加地市复赛。初赛本身就是不同学科间的培训 课程有效 研修活动。大家可以相互借鉴,相互启迪,突出个人特色,展示个人风采。

2.地市复赛

根据地市下达的决赛指标,县区的初赛中优胜者分学 科参加地 市的复赛。由地市教育局师训处和地市教育学院承办,聘请专家评委组织复赛。在这个环节各县区自成一个团体,大家看到的是县区间不同的培训特色、培训模式,可以相互借鉴。在复赛中选出一等奖的选手再由市级培训组委会对参加的选手组织进一步集训培训活动。内容涉及说课培训、答辩培训、 课件制作、 学科理论、实战演习等板块,让选手的综合素养在短期内迅速提升。

3.全省决赛

教师成长的路径思考 第8篇

一、精准定位, 靶向发力

做好学校教师研训工作的顶层设计、整体规划是关键。学校宏观规划校本研训工作, 一方面坚持“教师为本、按需施训”的原则, 分类、分层、分岗、分科组织实施培训, 突出校本研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另一方面坚持多元培训模式相结合的原则, 采取“远程培训与校本培训、学科组培训和校本培训相结合”等多种方式, 满足教师研训的个性化、多元化需求。我校立足实际, 制定了每五年校本研训的总目标和具体工作方案, 渐次推进、强化以课标、新教材、课改理论、信息技术培训为重点的研训。同时, 坚持质量为本的原则, 校本研训工作以创新模式、优化内容、增强实效为重点, 以提升全体教师教学基本功和课堂教学能力为重点, 形成“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有机结合的培训机制。远程培训以推进网络研修社区建设为重点, 促进网络研修、校本培训、送教培训有效融合, 实现教师专业成长的常态化。这是学校校本研训的立足点之一“站在高处”。

对学校校本研训精准定位是重点。“校本研训”需要学校管理者了解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目标、办学特色, 了解学校教师的真正需要, 了解教育教学中实际存在的问题, 了解学校的优势资源。五指山市第一小学校本研训的关键是提升研训质量;方法是创新师训方式, 包括灵活性、针对性、实效性的校本培训;有效的是“互联网+学科”、“信息技术+学科”等学科与信息整合的研训项目;高效的是教师自主谋求发展的内因和人文关怀的外因, 特别是对学校的省市骨干教师、中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关注。我校坚持不懈跟踪“校本研训”, 重点思考“校本研训”主题的确立是否恰当, 反思“校本研训”的形式和内容是否让教师真正地“动”起来了, 反思“校本培训”的效益等。

找准校本研训短板, 精准发力是难点。短板主要是提高校本研训实效性问题。国培、省培、基地、学校的教师培训工作, 都存在着如何提高培训的实效性问题。教师研训固有自身的规律, 具有一定的自主性、长期性、阶段性与连续性等特点, 让参训教师每次研训都能学有所得是最基本的要求。笔者认为, 加强项目研训内容的针对性, 精心设计有效的研训方式, 是提高教师研训实效性主要措施, 也是教师研训工作的永恒主题。这是校本研训的立足点之二“想在实处”。

二、培训方式创新, 学校校本研训工作项目化

1.“互联网+学科”项目。表现在加强学科网络研训学习, 努力提高学科教师的信息技术素质, 夯实业务能力。

(1) 结合语文学科特点, 以多媒体、互联网为载体, 逐步建立学习型教研组。以“互联网+学科”项目的方式推进, 扎实创建以发展为主题, 质量为主线, 创新为动力, 学生为根本的学习型教研组。学校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博客号, 分别链接学校及科组的博客。教导处建立了市一小语文教研组博客, 链接所有科任教师个人博客, 设置学科管理的各项栏目, 及时发布语文学科教学教研资料, 如上传教学设计、课件、教学反思、教学教研信息、教研活动记录等其他备课资料等。要求: (1) 老师们每个学期的语文教学计划要发送到科组博客, 每个学期的语文教学总结必须是针对教学计划而写的实事求是的总结。 (2) 学校语文科组每次开展的活动及时上传在博客“活动记录”专栏上, 例如听课反思、活动总结等。供反复学习之用。

(2) 以博客为载体, 聚焦科组活动, 互相学习, 取长补短, 促进组内教师业务素质和能力整体性提高。2014年11月, 以市教育局教研室组织的语文课堂教学 (习作教学) 大赛为契机, 市一小语文教研组开展学校习作教学赛课活动。为了让活动的效果更加深入, 我们利用“互联网+语文”方式开展研训, 突破时空和组织上的限制。第一, 要求全体科组教师将个人的听课心得反思发送到语文科组博客, 交流共享。第二, 在此基础上, 我们将六个年级的参赛习作课录制, 上传到语文组博客上。在年级备课时间内, 由各年级语文科组长组织组内全体教师参加, 在网上再次回放, 再次观摩, 结合课标细细品鉴, 梳理出自己可以借鉴的可取之处, 对需要改进的地方提出个人建议。评课直奔主题“三个一”:一个优点, 一个不足, 一个针对不足的个人建议, 要求建议有可操作性。以达到相互交流, 共同提高的目的。力求做到教研活动简练有效。第三, 针对性进行研讨。要求全体语文教师课余时间利用博客参加。安排好六个年级习作课的研讨主题、研讨时间 (一周) , 有主持人、有在线研讨活动总结。科组通过“互联网+语文”的方式, 习作教学得到了语文科任教师们前所未有的重视。老师们的习作教学视野得到拓宽, 方法的指导上更加有效。12月, 学校老师参加市习作课堂教学比赛, 荣获一等奖。

(3) 以互联网各级各类远程培训为依托, 实现国培项目、省培项目与校本研训的整合, 使得校本研修工作扎实有效。 (1) 每年国培省培, 利用各学科 (语文、数学、英语等) 集体备课半天时间, 科组长组织未参加本次国培的教师集中在电脑室, 观看国培讲座视频, 做到资源共享, 共同进步。 (2) 与国培同步开展研训活动。 (3) 专业引领, 学校省级学科带头人公开课教学示范。利用集体备课的时间, 学校开展了“学科带头人公开课教学观摩活动”。 (4) 学校研训凸显信息技术特色。特别是2014年以来, 依托国培信息技术提升项目, 学校大力开展以年级为单位的全体教师电子白板、电子表格等使用培训。目前, 学校45间教室都配备电子白板媒体, 使用率达100%。

(4) 抓实常态网络教研。网络教研是常规教研活动的补充和延伸, 学校要求每位教师每个学期至少在学校博客网页发表文章2篇, 进行交流互动, 实现资源共享。所有的教师已能利用网络资源来辅助教学, 促进教学反思, 找到了增强自己教学业务能力的另外一个途径。

2.“信息技术+学科”项目。

我校“学习型教研组”尝试引领科组教师, 逐渐形成信息含金量高的学习型群体, 有序、有效、积极开展教学常规活动。以语文教研组为例, 信息技术背景下在加强教研组集体备课方面的探索实践是:

语文科组教案以电子教案呈现。要求一备、二备教案分类归档。具体措施是:⑴各年级语文科组长进行学期备课, 就本学期的教学内容进行整体备课。详细备出学期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措施等。同时, 将本册语文教材, 以单元为单位, 安排年级科组教师每人主备一个单元教材。⑵年级科组教师各备一个单元的课文、练习、作文的教案及课件。年级科组长负责将一备教案分单元集中归档, 并在单元主备文件包上注明主备人名字。 (3) 年级每位科组教师 (含主备教师) 在主备教案的基础上, 根据班情、学情进行二次备课, 详备作文教案。每位语文老师负责将本人二备教案分单元集中归档, 并在每单元二备教案上写反思两篇 (一篇为课文教学, 一篇为本单元作文教学) 。 (4) 各位科组长及年级教师要及时将一备、二备教案及时拷贝在办公U盘及电脑上, 以备教育局、上级教育部门的抽查及检查。

三、深入提炼, 学校校本研训项目工作课题化

小课题, 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抓手。语文科组先后共有4项省级立项课题获得结题, 其中两项课题为“优秀”等次。例如, “有效教学”一直是学校校本研训的重点项目。学校以“如何开展有效教学”项目为校本研训主方向, 细化、融合到各科组中开展小课题实验研究。语文科组也将此项校本研训重点提炼到小课题研究层面。以2013年学校语文学科带头人主持的省级立项课题QJXK125138《三年级语文教材解读与教学设计有效性的研究》为例, 学校语文科组成功实现了研训项目课题化的转型。

该小课题研究思路是:基于科学、合理地解读三年级苏教版语文教材, 探求适合五指山市一小三年级学生的来自教师有效解读教材的基本策略与方法。其中, 解读教材是基础, 目标是有效的教学设计。课题组遵循边实践边总结的方法推进课题的研究, 在促进三年级语文科任教师专业成长方面具体表现在:

1.课题研究意在创设一个有效的教学系统, 通过设计一系列合理、科学的操作程序与实施策略, 让课题组语文科任老师养成深入钻研教材的习惯, 找到教材的解读与教学设计的有效结合点, 更加科学、有效地找到实施目标的途径、策略, 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同时, 自身素质也得到了发展和提升。

2.通过对教材解读及课堂教学设计有效性的研究, 让课题教师了解目前语文教学中出现低效能、低产出的现状, 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提高教师对有效课堂教学必要性的认识, 提升教师的理念。

3.本课题研究针对我校三年级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有效性的现状, 具体探讨教师应该掌握和运用的有效教学策略, 探索有效性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 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指导, 为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奠定基础。

4.学校校本教研的实效性得到保证。三年级课题组集体备课活动、二次备课活动、同课异构活动等, 在学校各科组、各年级中得到推广, 校本教研有了看得见, 操作得来的示范, 带动了其余科组、年级也在课题组开展相关的校本研训活动, 教师的专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5.校本研训项目课题化的探索实践, 在五指山市产生深远的影响。课题博客及课题组老师们的专业成长, 得到五指山市教师的高度关注。课题主持人受五指山市教育局邀请, 在送教下乡活动中, 就学校该课题的研究工作, 做了3场报告。学校不同层次教师获得长足的发展:课题组2位老师成长为省级语文学科带头人, 1位老师成长为省级语文骨干教师;3位老师是五指山市语文骨干教师;5位老师是学校骨干教师。

教师成长的路径思考 第9篇

一、分类述评:三种教学理论的内涵、作用及其限度

借鉴日本著名学者佐藤学《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对教学理论的阐释,结合中小学教师理论接触的实际,笔者把指导中小学教师教学实践的理论划分为三种类型:观照型理论、示范型理论和框架型理论。所谓观照型理论,主张理论即观照。这种类型的理论主要是教育理论家提出,如布鲁纳的发现理论、怀特海的教育节律理论等,它存在于教师实践之外,但教师是理论的运用者。所谓示范型理论,主张理论即示范。该理论认为优秀教师的教学可以作为榜样和典型让同行老师分享与共有,如提供全国中学政治课大赛中的一等奖课例等,其中蕴含着参赛者新的教学理念与追求,它存在于优秀教师的实践与反思中,一般教师是理论的借鉴者。所谓框架型理论,主张理论即框架。理论内隐于实践,并在实践内部发挥着导向作用。譬如一线老师在实践中积累的草根式教学理论与先进的理念,像洋思中学教师总结的“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和杜郎口中学教师总结的“预习展示、反馈达标”的有效教学理念等等,它存在于一线教师的实践和探索中,广大教师既是理论的建构者又是理论的实践者。笔者将上述三种理论类型内容及示例列表总结如下。

三种理论内涵不同,各有利弊。观照型理论的优点在于为教师提供自身无法形成的视角,有助于改变教师的思维方式,提升教学改进的品质;不足在于离教师的一线教学“高远”,一线教师往往只能“眺望”这些理论,觉得可望不可及、好看不中用。怎样接地气,发挥对实践的指导作用,需要诸多中间的转换环节,尤其是要提高教师的基本理论素养,更新教学理念。示范型理论的优点在于比观照型理论更加尊重优秀教师的创造性和主体性,普通教师容易从优秀课例中找到亮点加以模仿借鉴,从而缩短和减轻自己摸索的“阵痛”;不足在于它以教学“尖端部分的实践为焦点”,脱离或拔高常态化的教学,忽视教学的日常性和经常化。框架型理论优点在于理论主体和实践主体都是一线教师,这种“同一性”消除了理论向实践转化的“中介”,实践在理论的框架中自然有效地运行;不足在于教师容易自以为是,形成“遮蔽”,从而囿于自身经验,失去进一步改进的方向和动力。

二、策略建构:理论促进教师智慧成长的路径探索

怀特海说:“智慧是掌握知识的方法。它涉及知识的处理,确定有关问题时所需知识的选择,以及运用知识使我们的直觉经验更有价值。”梳理三种教学理论的内涵、作用和限度,目的是为了能动地掌握它,在教学实践中更好地运用它。

1.观照型理论的运用策略

案例一:在省课题《“教育节律”观照下高中政治课教学的改进研究》的研究中,我们认真学习怀特海的《教育的目的》,并把教育节律理论的核心观点概括为四个方面:过程为上是教育节律思想的哲学基础;成长为本是教育节律思想的根本目标;智慧为要是教育节律思想的价值追求;依序而教,“在约定的季节收获庄稼”,是教育节律思想的根本方法。以此观照当下政治课,审视政治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三个实际问题,即过度追求浪漫的公开课取向、过度追求精确的应试取向、过度重视“知识”训练而忽视“应用”训练的倾向。针对上述问题,我们以教育节律理论为指导,确定四个教学实践的改进措施:一是校本课程开发:编辑《高中生思想政治课的“浪漫阅读”》,让学生享受一份浪漫阅读;二是创新教学设计:形成“一个知识、三种形态”的备课图式;三是组织课堂教学:从容安排“浪漫”和“探究”两个环节;四是分型指导学生:促进知识的“活化”、“固化”和“转化”。

从上述案例可以清晰地看出观照型的应用策略。首先,研究理论,把握精髓。观照型理论的运用常常出现寻章摘句,存在将只言片语当作理论本身的肤浅化倾向。这样做不可能引领教学改革,更不可能改变教学实践,必须对理论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概括和提炼。本课题组通过对四个方面教育节律理论的探索,把握教育节律的精髓,真正为政治课教学改革提供批判性反思、规范性矫正和理想性引导。其次,对照理论,寻找落点。怀特海的教育节律理论是一个高深且宏大的理论,不直接具备实践层面上的清晰度和可操作性,也不可能成为政治课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方案。因此,能否找到落点,让理论在实践层面实行“软着陆”,才是运用观照型理论的关键。我们在教学研究中,依托课例载体,要求老师们树立“用理论照亮课堂生活”的学科意识,自觉对照教育节律理论,并把这些问题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作为政治课教学改革的有效切入,从而有效地促进教育节律理论的学科化重建,坚决克服机械照搬,简单移植的倾向。最后,遵循理论,付诸行动。从课程到教学,从教学设计到课堂生成,直至课外辅导,教学的各个环节都渗透着教育节律理论的精神,彰显出观照型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基本路径。

2.示范型理论的运用策略

案例二:新学期,我们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改革的脉络是什么?2014年9月,本校教研组集中观看、学习、研究2010、2012年全国思想政治优质课大赛获得一等奖及近年优质课的视频录像。事先要求大家重点聚焦以下3个问题:“新课程理念下的好课应该是什么样子?我们自己的课与这些优质课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怎样将这些获奖的好课还原为常态课,落实到自己的课堂上,使每个老师每堂课都充满着生命活力?”结合大赛评委董晨老师的精彩点评,大家经过讨论琢磨,提炼出优质课的四个特点:基于学习的情境创设、基于问题的现实关怀、基于生成的精心预设、基于内涵的教师个性风采等。相比之下,我们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新课程倡导的“三个贴近”原则没有落实到位;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还仅仅是一个标签,没有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引领;教学起点与终点间缺失“过程”和“照应”,导致生活现象和知识结论的简单链接。针对学校生源条件、课时安排和课外不留作业的“堂堂清”管理要求,要把优质课引进日常课,还应当作如下努力:强化知识教学,即克服架空学科知识,造成知识教学目标“悬空”或“虚无”,一堂课下来没有留给学生任何实质性内容的倾向;完善教学环节即从教师的教学行为看,优质课教学任务的反馈环节比较薄弱,导致学习的课外负担加重,因此要克服弱化训练、缺乏反馈、教学效率不高的倾向;平衡文本与生活,即克服过分追求政治课生活化倾向,导致生活问题缺乏学科加工和文本边缘化倾向。

从上述案例可以得出示范型理论的运用策略,一是提炼亮点,形成标准。每次全国思想政治优质课大赛,都是新课改实践成果的一次展示,因此不能简单地把它仅仅看作一次比赛,而应该把它看成是学科建设,尤其是新课程实践的一个路标,它具有鲜明的导向性和可操作性,为今后政治课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开辟了新的路径。我校政治组从优质课中提炼出四个特点,成为下一步课堂教学改革的指导原则,为我们找到自身差距提供了一个“标准范式”。二是对照标准,找出差距。我校政治组同仁们敢于相互揭短,善于解剖自己,严格对照标准,找出在新课程理念、教学目标的落实和教学过程的缺失三个方面的差距,为示范型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切入点。三是研究情境,形成方案。这是示范型理论发挥作用的关键。但有了好的方案是否意味着作用就一定能够实现呢?政治组针对学校的课时安排和课前课后不留作业的“堂堂清”的教学管理要求,对优质课作了三点改进,即强化知识教学、完善教学环节、平衡文本与生活,对于发挥示范型理论的指导作用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虽然这一改进不一定科学先进,更不会惊天动地,但却是政治老师在教学实践中无法回避的现实,用佐藤学的话说,就是这种存在于教师外部、制约教师实践的种种要素构成的情境,对于教学理论作用的发挥具有决定性意义。因此,把示范型理论放在校本教学情境中思考和改造,就会使优质课走向日常化、常态化和生态化。

3.框架型理论的运用策略

案例三:在多年来的政治教学中,笔者实施情境教学,强调能力为重,深受学生欢迎。“许老师从来不要求我们背书,但我们都能记住书”,这是学生对笔者的普遍评价,的确感到欣慰也为此骄傲。2010年9月,笔者刚调到现任学校任教,发现W老师每节课都用5分钟时间让学生背诵知识点,记住要考的内容。笔者不以为然,认为这样做会降低政治课的品位和价值。在期中考试中,本人所带班级的政治均分没有W老师高,于是将班级同学的试卷和W老师班级同学的试卷进行了认真比较,发现我班同学在基础知识上失分多,主观题的答案中知识含量低,口语化严重,答不到点上。于是笔者在备课组活动时主动提出这个问题,一个年轻老师说“许老师坚持能力为重的追求是值得学习的,但实际上是能力唯一了”。言外之意是批评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忽视了基础知识教学,导致学生似懂非懂。对此,笔者进行了冷静的思考,同时重新定位学习知识和发展能力的关系。研读了吴少荣编著的《中学政治教学新论》关于“知识和能力的关系”论述,当读到“知识作为学生认识的客体,具有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唯有将知识的地基建得结实、深厚,才能使过程的推进坚实可靠,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内化、积淀和升华”时,明白了自己的教学指导思想是存在缺陷的。于是,无论是在认识上还是在行动中,不再仅仅坚持“能力为重”,而是完善为“知识为基,能力为重,落实为要,有效为旨”的十六字方针。在教学中,在保持基本框架不变的前提下,每节课压缩3分钟讲授时间,增加一个“知识小结”环节,让学生在每节课结束前3分钟回忆和巩固知识,并建构本节课的知识体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由上述案例可见,框架型理论镶嵌在实践中,教学实践存在于理论的框架中,两者相互依赖并相互促进。在运用框架型理论进行情境教学时,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要明晰理论。教师的教学实践都在内隐的理论牵引下开展。情境教学、夯实基础、能力为重是笔者教学的支撑。二要反思理论。框架型理论的完善需要借助本人的反思、同伴的对话和书本的引领才能完成。笔者面对低分境遇的痛苦反思,备课活动中同行老师的直言指陈,以及有的放矢地重新学习文献等,都是框架型理论完善的重要途径。三要完善理论。框架型理论最容易受到挑战,更需要完善。均分低于同行的境遇,促使笔者感到自己实践的缺憾与理论的不足,容纳不下优质的教学,因此下决心调整和完善自己的理论。四要创造新的教学实践图景。框架型理论的完善和行动的改进是同步进行的。笔者不仅建构了新的理论框架,也在理论的引领下创造了新的教学实践图景。

三、实践反思:让教学现实趋向教学理想

在多年的实践反思中,最能拨亮笔者心灯的是马克思曾说过的一句话:“光是思想力求成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虽然深奥,但仔细寻思,启发很大。“让现实趋向思想”,是中小学教师优化教学实践、走向理论自觉的必由之路。它充分表达了思想、理论对“现实”所具有的批判性牵引、导向与塑造功能。同时,也表征出没有深刻的思想与理论,既无法对“现实”作出深刻的理性判断,更不可能对现实的发展目标作出科学合理的筹划。一句话,具有历史与现实规定的感性实践活动,内在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理论、观念体系作为其牵引与支撑。因此,必须克服弱化理论的倾向,不断地反思已有的思想、观念与理论,不断保持思想、理论的科学性与先进性。为此,笔者建议广大同仁做到以下几点。

1.提高认识,增强理论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伽达默尔说得好,“理论就是实践的反义词”。这个语境中的“反义词”,并不仅仅在于理论的“观念性”和实践的“物质性”,更在于理论的“理想性”和实践的“现实性”。教学实践的改进和创新,不是自发完成的,需要通过理论这一“理想”的引领才能完成。因此,要坚持教学与研究的统一,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提高认识,创新实践,把教学实践看作是一个在理论引领下不断丰富提升发展的过程。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教学实践就会停滞不前,自我重复,在经验中兜圈子,而这肯定是要吃苦头、走弯路的。

2.把握契机,在困惑中自觉寻求理论指导

教师经常遭遇认识与实践的困惑,陷入痛苦中。实际上,有困惑不一定是坏事,它会激发教师解释乃至解决教学困惑的内在需求。而理论由于能够把握到实践的“规律”,它的介入,有助于“缩短”并且“减轻”实践过程中的“阵痛”,启发教师思考,生成问题解决的智慧,因此,保持对问题积极主动的思考,并有针对性地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是理论切入的最佳契机。

3.明确目的,把实践改进作为理论学习的归宿

维特根斯坦认为,如果学习哲学只是让你能够讨论似是而非的深奥的逻辑问题,不能改善你关于日常生活中重要问题的思考,那么,学习哲学有什么用?作为一线教师的理论学习,应该是解决实际问题继而引发新问题的学习。理论学习的过程就是带着这些问题与学习内容发生“关联”和“对话”过程,理论学习取得多大成效,关键看教师自身的问题有没有得到切实的解决,有没有生成新的问题,以及新问题与老问题相比有没有质的提升。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摘要:科学理论是教学实践的指路明灯,但中小学教师普遍存在轻视理论学习的倾向。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学视野囿于应试教育,急功近利、急于求成,既不能分辨不同类型的理论,又缺乏用理论指导自身实践的具体路径。本文提出观照型、示范型和框架型教学理论的内涵作用及其限度,在实践中探索出每一种理论的运用策略,建议政治教师提高认识,增强理论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把握契机,在困惑中自觉寻求理论指导;明确目的,把实践改进作为理论学习的归宿。

关键词:教学理论,教师专业,成长,政治

参考文献

[1]佐藤学.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M].钟启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教师成长的路径思考 第10篇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教育小故事,幼儿园,新入职

一、源起,探寻始于心的培训

新教师专业成长的手段或许有很多,但其专业成长的根本立足点在于是否理解儿童、看懂儿童、支持儿童。幼儿教师职业是一项专门职业,其服务对象是儿童,若要体现其专业性,莫过于对服务对象的深刻了解与解读,即如何读懂儿童并进一步支持儿童。而新入职的幼儿教师如何读懂儿童?关键在于心。 教师专业成长领域“二八原则”:80%在于心,20%在于技能技巧。没有以心为前提的教是苍白的教,没有观察儿童、理解儿童的教是盲目的教,完全注重技能技巧的教是缺乏情感的教,儿童的学也是无力的学。再次,没有心的教育何谈理解儿童学习方式和学习品质,何谈尊重幼儿发展个体差异?《指南》实施也将变成一句空谈。但回归教育本质,教育本是人与人、心与心的交流碰撞,教育本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克里希那穆提多次提到“正确的教育,在于了解真实的儿童(the child as he is),而不将我们认为的他‘应该如何’加诸于他[1]。”

正是基于以上思考,多年来本园一直在探索如何将教师专业成长与认识儿童、理解儿童相结合。 去年开始,本园开始尝试在新入职教师队伍中开创 “教育小故事”这一研习模式。关键目的在于引导新入职教师从高高在上的站着的教师,逐渐俯下身来倾听儿童、静下心来观察儿童、放开心来支持儿童。 通过“教育小故事”减少师幼空间距离(站→蹲),更重要的是心理距离,不管是空间距离还是心理距离的改变都让教师更为接地气。此外,让教师更为接地气的同时也明显感受到自己的成长,在“教育小故事”中开启认识儿童同时也是认识自己的一扇窗。真正的利他最终循环必是利已,即基于儿童成长出发的新教师专业成长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

二、架构,教育小故事的运用模式

“教育小故事”立足于儿童,是教师在真实情景中观察、发现儿童,将场景、感受、观点等所做的记录, 注重对儿童行为的解读,从而感受隐藏其中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信念。本园倡导的“教育小故事”不仅仅是“一个故事”,它还是一种理念、一套思维和一种行为模式。一种理念:回归教育,相信儿童,回归儿童,享受生命,教育可以是一件幸福的事;一套思维:支持儿童学习始于观察,支持教师成长始于用心观察;一种行为模式:俯下身来倾听儿童、静下心来观察儿童、放开手来支持儿童。

1.绘声绘色讲故事———即兴展示为树立自信提供舞台

目前幼儿园对新教师普遍定位为跟随、模仿,而本园对新入职教师的调研显示,新入职幼儿教师专业成长自信心不足,内动缺乏,外部助推力量微弱, 38%的新教师对自己的未来没有明确的目标,感觉很无助和迷茫[2]。我园结合新入职教师的群体特征, 将其重新定位,她们不仅是新鲜血液更是未来之星。 道理十分简单,创造型的儿童只能由创造性的教育和创造型的教师来培养[3]。故在新教师队伍中开展绘声绘色讲故事,故事的主角是儿童。通俗地讲,在这一阶段,对于教师解读、分析儿童的专业要求不是很高,新教师需要做的事便是俯下身来倾听儿童、静下心来观察儿童,并将孩子打动你的那一刻、那一句话、那一件事快速输入大脑,并马上将你观察到的惊喜分享给班上的其他儿童。这一阶段不需要教师长篇大论地去记录,也不需要刻意去思考孩子为什么这么说,为什么这么做、这么想,是什么驱动着孩子等深层次的问题,教师需要做的就是观察、发现并及时分享。

“绘声绘色讲故事”里的分享分为两个对象,第一个对象是儿童;第二个对象是全体教师。在实际实

践过程中,有一位新教师这样与孩子分享:“在十分钟之前, 当我们整理区域场地时,我发现了一个秘密!今天你是食堂里的工作人员,你用了5分钟时间将食堂整理干净,当你走向盥洗室准备洗手时,你发现DIY区域里的桌布散落在地上。 于是,你自然地走了过去,将桌布对折再对折,折成小方块后刚想放进筐子里的时候,你看到筐子里的桌布很乱。出乎意料,你居然将一整筐的桌布都拿出来放到地上,你用了11分钟时间,将15块桌布一块一块地叠好重新放回筐子里面!整理完毕后,你便去洗手了。宝贝们,猜猜今天这个秘密的主角是谁呢?”孩子们听故事的时候非常认真,尤其是猜猜秘密主角是谁时,更是积极表达。最后当我宣布主角是璐璐时,大家一起为她欢呼。事后,这位幼儿跟老师说:“我平时不确定乖不乖,但今天确定非常乖,非常开心,因为我从来没有被这样表扬过,我都快感动哭了!”

第二个对象是全体教师,刚开始要让新教师即兴地将小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台下有丰富经验的老师们听时,新教师都表示压力很大。但正是这种压力,促使新教师更加用心地观察儿童,只要用心观察一定会有秘密发生。有位新教师分享后这样说道: “刚开始很紧张,但自从有过第一次经历,特别是分享给孩子时孩子那种喜欢与感动,让我相信老师们也会被感动。当我真正分享完小故事后,我从老师眼中看到对我的认可与肯定,让我顿时充满能量与自信。”

这或许就是“绘声绘色讲故事”的魅力,从以往忙于催促儿童、忙于指出儿童的不足到俯下身来观察、发现儿童的优点,期间的变化不仅拉近了师幼间的距离,更拉近了教师与教育事业的距离,让新教师感受到教育事业的幸福与快乐。

2.原滋原味演故事———换位思考为读懂儿童提供支撑

在对新教师的调查中显示,有接近23%的教师坐在孩子们面前还是会觉得局促,害怕孩子们的突发奇想,日常与幼儿交流时话题很局限,时常会觉得和孩子们没有有趣的话题讲。高达58%的新教师认为观察和了解儿童的能力有待提高。此外,新教师观察儿童时普遍缺乏“儿童视角”,常常以教师的故事代替儿童的故事,叙述故事不够客观、详细,从而影响解读儿童行为能力的形成。

针对这一现状,我园开展“原滋原味演故事”活动,努力实现故事现场的“还原”:故事剧将教育现场的细节进行了场景性、情感化、动态化的体现,详尽、 细致、生动,能使人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用这种生动有趣的故事剧,不仅吸引新教师的目光,能引发新教师内心深处的再次感受,更重要的是在观看—思考—辩论中促进新教师专业成长。

如果师幼换个角色,换个立场思考,在此情境中询问自己“如果我是幼儿,体验到的是什么”“如果我正在专注地搭建一个非常有创意的物体,老师却不闻不问地残忍打断并责备我动作太慢时,我的心情会怎么样?”正是通过故事剧这一形式,让教师获得一种共情体验,在这种共情体验中能更加理解儿童、 读懂儿童,并进一步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在我园实际开展“原滋原味演故事”中,经过数次研讨分析,一般这类故事都具有以下特点:精炼简短、幼儿行为客观、详细,故事有一定的共性,能引起教师的思考与共鸣。曾有一位年轻教师演完后分享感想:“当我真正将故事演出的时候,既紧张又兴奋,既期待又震惊。原来当老师没有观察儿童便自以为是地去指导儿童时、打扰、中止儿童游戏时,教师的行为是多么地盲目。这次换位表演让我深刻意识到观察的重要性。”

3.真真切切写故事———实践反思为稳步前行提供可能

通过前两个阶段的沉淀与积累以及诊断反思, 新教师们理解儿童的水平有所提高,但有些问题不可能在短期内完全解决,比如教师的研究、反思能力。于是,我园将教育小故事延伸为“教育案例集”, 意在引发新教师从记叙、描述,走向深刻的反思、理性的思考、理论的提升。

一提到理论、研究,新教师往往自我否定,我怎么有“资格”进行研究呢。其实不然,研究最根本的并不在于形式,而在于研究内在的精神尊重———研究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核心在于对事实的尊重[4]。新教师将前期观察到的故事以撰写教育案例的方式细致地描述、理性地思考并加以理论的提升,将这种经历孕育的过程与其他教师共享, 达到进一步提升自信的效应。通过教育案例集,新教师们可以了解周围其他同事所经历的教学事件、在教学中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思考的视角是什么,解决的对策又有哪些等等。通过同侪间的交流、研讨, 组织教师们进行专业对话,使教师间“不同的思维” 相互碰撞,相同的困惑在这里寻找根源。

在我园具体实践过程中,第一学期给予新教师充分自由的时间来撰写,观察到什么写什么,只要写真事抒真情。经过一学期的沉淀,逐渐采用主题式撰写手段,围绕一个主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观察记录,并形成最终观察报告,例如有些教师将主题定为区域游戏中的故事,有些则定为童话自主游戏中的故事。 此外,还可以采用选择典型对象实施跟踪记录研究, 也可以采用定期撰写教育中的困惑,并将共性困惑进行集体诊断、及时解决,并继续撰写。在这一循环往复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不仅儿童在转变,而且“当事”教师也在发生转变。这是一个新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自我发现、自我表达的过程,新教师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客观、真实的表露,往往在写作中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并再次实践,正是通过多次实践与反思的循环,为新教师稳步前行提供可能。

三、深化,教育小故事实现新教师专业成长之路

全美幼教协会(NAFYC)指出,幼儿教师的专业应体现在对儿童发展有着深刻的理解和体悟,透过反思去理解与体悟教育与儿童成长的真谛,能使幼儿教师将这份理解与感受提升为教育智慧,帮助其成长为具有一定理论基础与教育思想的专业人员。 我园立足儿童,关注教师的生长点:自信、困惑和个性,挖掘“教育小故事”的价值,努力探索一种符合 “90后新入职幼儿园教师”特征的,自下而上的,充分调动教师内因和内需的培训模式,从而促进新入职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

1.教育经历的“诉说”,提升专业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力

在教师专业知识的培训和建构过程中,人们受科技取向的影响,一般较重视符号化的显性知识,忽视了内隐的、难以言明的个人实践知识,但教师个人在实践中所获得的知识却在很大程度上引领着教师的教育行为。如何解释教师的个人经历,使教师洞悉并把握它,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我园开展的“绘声绘色讲故事”活动,让新教师对亲身经历过的教育教学实践予以诉说。教育经历的“诉说”, 通常情况下,都经过了观察、审视、综合、归纳等思维过程。所阐述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的行为、困惑、感慨并非是原有知识的一般复现,而是赋予了反思意义的过滤性回顾与叙述。在表述的过程中,提升了新教师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教育现场的“还原”,提升专业观察力和思辨力

新入职的青年教师在多种教学技能,如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应变能力等方面都有所欠缺,教学也不够有艺术性。这些业务能力的提高和经验的积累固然有关,然而更与教师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息息相关。能否在教学实践中主动学习是新入职教师能否快速提高教育技能的重要条件,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观察力和思辨力也是至为关键的。我园开展“原滋原味演故事”活动,立足儿童,通过教师与幼儿立场的换位,帮助老师与自己的内心建立连接,并与孩子建立心与心的连接。通过让教师与幼儿一起去感受,建立同理心,为理解、观察儿童提供有力支撑。此外,在细心观察故事剧过程中思考孩子为什么这么说,为什么这么做,这么想,是什么驱动着孩子等深层次的问题。这无疑会增强教师对教学实践的观察力和思辨力,从而见微知著,使新入职教师从看似琐碎的日常教育教学中感悟教育的真谛。

此外,这样角色表演和反思给新教师固有思维带来很大的冲击,有助于教师调整观察、解读幼儿行为的视角,转变儿童观以及儿童学习观,以更积极的态度去理解幼儿的行为表现和心理变化。更为隐性的作用是教师在解读儿童的同时自身的专业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提升。

3.教育案例的“共享”———提升专业思考力和研究能力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的研究表明,促使一个教师专业化发展最重要的因素和途径是“自我意识”的强化。教师可以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研究的过程,不断的实践,不断地反思,不断优化教育工作,提升自身的教育水平与素养,从而促进自我专业化的发展。我园将教育小故事延伸为“教育案例集”,意在引发新教师深刻的反思、理性的思考、 理论的提升。教育现象学认为:写作即思考,教师通过撰写、反思与理论诠释,可以使隐性知识显性化, 有利于发现教育的深层次规律。此外,通过多次实践与反思的循环,将研究与行动相结合,克服了理论脱离实际的弊病,有利于教师发现真实问题并加以解决[5]。

通过“教育小故事”不仅呈现了儿童学习与发展的故事,也折射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历程。通过比较发现教师撰写的小故事的转变,不仅体现在记录方式上,更体现在思维方式、教育理念上。让新教师从原先被动观察到主动观察、主动分享,实现了认识儿童与教师专业成长的正循环,从单纯的教师变成学习者、研究者。此外,最为根本的是在于它能够促进教师的思考,使之更自觉地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理性地认识自己的教育实践,在提高实践的科学性、合理性的同时提高新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6]。

中职美术教师专业化成长路径的探析 第11篇

关键词:中职 美术教师 专业化 成长路径

目前,中职学校美术教师专业成长乏力,自我认同较低、知识结构陈旧、教书育人热情不强等因素都在影响着学校教育的发展。经过探索,笔者以为,中职美术教师专业化成长之路可从四个方面需求突破。

一、谨守信念的职业认同

中职学生不仅文化课基础较差,音乐、美术、体育等实践技能课的基础也普遍较差。很多学生几乎不能适应当前中职的美术教学要求,还有很多根本对学习美术就不感兴趣,甚至对美术老师也缺乏必要的尊重。这些因素均导致美术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自我评价过低,职业成就感严重不足,甚至对自己的职业认同也产生了动摇和怀疑。这些负面因素的叠加效应对学生的学习、学校的发展、教师的成长都会产生许多不利影响。其实,职业学校的教师都要明白一个道理,工作单位可以选择,但学生不能选择;既然他们是学生,就有义务去积极认真地履行自己的职责。

中职美术教师要想在成长之路上越走越宽,就要谨守从教信念,勇于直面现实,降低定位期待,调整教学策略,化解负面情绪,积极应对挑战。比如,笔者在授课时发现中职学生厌学情绪很浓的情况,就可以调整授课策略,少讲甚至不讲教材中的理论课,而是更加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先让美术“好玩”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手工、陶艺、泥塑、折纸等动手较多的课程都是授课优先选择的内容。慢慢地,笔者就会发现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在增强,对老师的正面评价在增多。如此一来,教师的从教信心自然也会增强。

二、趋于完善的知识结构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教师的知识结构也应该不断完善,因为教师的专业素质直接关系到教育的质量。而教师的知识结构应该是随着课程的发展而不断趋于完善的。所以,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以终身的学习来追求终身的发展。

一位大学毕业生仅凭借大学学习期间积累的专业基础是远远不能胜任教师这项工作的。尤其是中职学校的美术老师,还应该在具备较扎实的绘画功底的基础上,对美术学科各门类(比如美术设计基础、商业美术、装饰美工、电脑辅助设计)的特点、手段和设计应用的方法、理念有较为深刻的洞察。另外,中职美术教师还应该具备一定品位的设计创意能力和较高水准的审美能力。同时,对教育学、心理学、教学与课程理论等知识有较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合格的中职美术教师至少应该具备课程设计、制定授课计划、设计教案、教学准备、实施教学、教学评价和教学指导、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职业道德等 8 个方面的专业能力。

三、服务就业的跟进意识

目前,社会对中职学生的就业要求从注重知识技能转向提高全面素质,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从单一的专业技能转向综合职业能力。如何实现学生更高质量的就业也是中职学校教师专业成长的一部分。尤其是在某些受就业市场趋向影响较大的专业里,老师更应该根据就业的需要,不断地更新理念、完善知识、提高技能来引领学生不断学习充电,以实现他们更好、更稳定、更高质量的就业。

有资料显示,近年来,美术设计专业在我国发展很快,就业市场对这类人才需求很旺。而我国中职美术设计教育整体显得相对落后,无论是相应教材,还是教师的教育理论和能力,抑或教学专业实践都未能跟上美术设计专业学生培养的需要。对科任老师而言,这种教学就业的脱节是挑战,也是机会,关键就看老师有没有服务就业的跟进意识。

四、勤学善思的提升精神

中职美术教师除了美术专业的特点外,其本质是一名教育工作从业者;而教育从业者的天然属性也就决定了他们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要随时保持勤学善思的提升精神。所有教师都要具备这种理念和精神,否则本身所具备的知识就会无法适应新时期教育教学的需要了。比如,在信息技术的条件下,原有的教学理念、和学生的沟通方式、对学生的评价方法以及教学手段等等都存在很大的变化。比如,在中职学校里,道德品质的塑造比文化知识的习得更为重要。所以,中职学校美术教师也要不断学习、不停充电,不仅要继续完善自己专业的知识结构,也要读一些涵养性情,提升内涵的书,以期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在新的知识浪潮面前能掌握主动,能更好地教书育人,立德树人。

参考文献:

[1]李婷花.关于中职美术教师专业化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2(20).

[2]卢建平,寇焱,李祚如.关于构建中职美术设计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标准的思考[J].职业论坛,2010(9).

关于教师成长的一些思考 第12篇

新时期的老师应该考虑当今时代赋予教师这个职业的全新意义是什么。大教育家孔子门下有学生三千, 这是一个简单的数据, 可能是泛指, 但是我们依旧可以窥见大教育家的名副其实。孔子用自己的职业完美地诠释了那个时代对老师的要求:战乱的岁月里, 我们应该看到爱, 用博爱的思想, 用儒学的兼容并济, 用高深的人文修养来达到社会的前进。因此, 在孔子之后, 我们经历了他的思想传播与思索的一个时代, 经历了一个推翻他的思想又深度钻研他的思想的时代, 经过了这么一番辩证, 人们重新站在了一个起点, 重新用新的视野观察历史的变迁, 时代的发展。两汉起始, 儒学思想开始发挥巨大的作用, 维持历史车轮的滚滚进程。我在这里不是评价儒学思想, 不是针对几千年的封建时代谈出什么自己的观点, 我只是在想:作为一个老师, 孔夫子是成功的, 他在成功的过程中享受着成长的乐趣。他是我们的先范, 我们可以领会到很多:一个成功的老师, 要得到专业的成长, 首先就应该明确所在的社会和时代给我们的精确定义是什么。要认清我们所处的大时代, 认清在这个大时代需求什么样的人才, 也认清处于这个大时代的学生的特性。学生是本体, 这是毋庸置疑的。老师应该是阶梯, 时代应该是舞台, 为了让学生在属于他们的时代舞台中舞出自己的精彩和辉煌, 我们必须认清自己的位置, 发挥自己作用和价值。我们应该看清楚的是:在体现这些作用的时候, 我们也得到了发展。因为, 学生的发展, 就是我们最好的专业发展;学生的进步, 就是我们价值的最大体现。因此, 教师一要能上出过硬的专业课, 二要能当一名优秀的班主任。用这两只脚踏在坚实的教育沃土上, 才会走得更远, 登得更高。而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学习, 不断创新, 要善于在工作中不断反思。那又该如何去学习, 去反思呢?

一、坚持读书学习, 不断提高个人的专业素养。

教师开始工作时, 处于同一条起跑线上, 但是若干年以后业务上就拉开了距离, 有的甚至距离很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 落后者在业余时间没有认真读书学习。如果不注重读书学习, 不注重获取新的东西来充实自己, 那以后教书就只能是凭经验、凭惯性运作, 这样教一辈子书, 也只能是“教材”、“教参”、“标准答案”的传声筒, 还谈什么创新与发展呢?

1. 认真学习教育理论, 奠定个人成长的理论基础。

教育理论犹如黑暗中的灯塔, 它是无数人精心研究和实践的结果, 是研究者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付出了大量的心血的结晶。它能对我们的教学实践指明方向, 对于如何解决教学中的困惑和工作中的烦恼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只有潜心学习和揣摩各种教育理论, 并不断地应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 我们才能做课堂改革的先行者, 我们的学生才能学会学习, 学会创新。同时还要向教育战线的知名专家和模范教师学习, 学习斯霞、于漪、魏书生、李镇西、洪恩等教育家疏离浮躁, 潜心阅读与教研的专注精神, 学习他们高尚师德师风、先进的教育思想、巧妙的教育机智、灵活的教育技巧。

2. 学习学科专业知识, 不断创新自己的课堂教学。

单调乏味的教学方式和一成不变的学习方式容易让学生陷入疲于应付的状态。教过很多遍教材之后, 师生就会感觉很乏味、很无聊。教师要有选择地阅读一些能够提高自身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书, 不断汲取新的知识与科研成果, 从而不断更新知识结构, 不断丰富教学内容, 找到一种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各方面能力都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3. 通过网络研修和其他途径促进个人成长。

网络研修也是促进个人成长的好办法。个人的成长还要坚持课题研究, 致力于开发校本课程, 努力实现从教书匠, 到教育专家, 直至教育家的质变, 成就自己, 实现个人的专业成长。

二、学习和借鉴其他老师的先进教学经验和管理理念。

“三人行, 必有我师”。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 经验交流, 集思广益, 资源共享, 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要虚心向身边同事学习, 要经常深入班级听课, 要多听别的老师课, 无论是年轻教师还是老教师, 从教学思路、教学方法到课堂结构、教学风格等, 你总能收获一些东西。同时也要欢迎别的老师听你的课, 让他们提点意见与建议。只有多交流、多沟通, 勤于研究, 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三、不断进行自我反思。

许多人工作一段时间之后, 磨平了自己的棱角, 缺乏创新意识, 神圣的教育教学变成了知识的传递, 教师的成长变成了经验的积累。于是, 不仅自己感到倦怠, 而且对于教学创新热情不是很高。这主要是因为缺乏对对教学行为、教学理念的反思。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叶澜教授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的教案不一定能成为名师, 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

毛泽东曾说:“活到老, 学到老。”教师要不断学习, 不断创新, 要善于在工作中不断反思, 坚持对自己每日的课堂教学、作业批改、教学设计等进行主动积极的反思, 反思成功和失败的地方, 并将反思的内容记录下来, 养成写教学反思、教学日记的习惯, 记录自己和学生成长的足迹。长期坚持, 就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 使自己走向成功。

王德军校长在《在反思中成长》一书中说:“老师进行教育叙事研究, 用自己的眼睛审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或者身边发生的教育故事, 就等于开启了教师从事教育研究的大门!因为, 丰富的教育实践开始进入了老师的视野, 教师本人不再对于看似平常的事件熟视无睹, 甚至置若罔闻!当我们的老师开始用审视的眼光面对自己每天的教育实践的时候, 他就不再为自己的所谓重复的工作而深感倦怠, 因而他就可能走上职业的幸福之路。”

上一篇:意识运用下一篇:汽车发动机测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