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ECD技能研究

2024-05-18

OECD技能研究(精选4篇)

OECD技能研究 第1篇

一、OECD及其对技能问题的研究成果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简称经合组织 (OECD) , 是由34个市场经济国家组成的政府间经济组织, 旨在共同应对全球化带来的经济、社会和政府治理等方面的挑战, 并把握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它在政策分析的基础上, 提供一个思考和讨论问题的场所, 以帮助各国政府制定政策。这些政策可能导致成员国政府间达成正式协议, 或在国内或其他国际场合实施。OECD的工作方式是一种高效机制, 它开始于数据收集和分析, 进而发展为对政策的集体讨论, 然后制定决策并实行。随着时代不断变化发展, OECD的工作越来越具有跨学科性, 对经济、教育、科技、环境等方面都已进行详细的调查和分析[2]。在教育方面, OECD一直致力于把握全球最前沿的教育发展态势, 通过实证调查反映现实问题, 进而展现问题和分析问题, 促进全球教育工作的持续发展, 并通过问题的展现, 引领教育的前沿发展, 带动成员国家的教育前行。

在对技能问题的研究中, OECD认为, 建立正确的技能可以帮助国家提升经济繁荣和社会和谐, 因此OECD技能研究的宗旨就是“建立正确的技能, 把他们变成更好的工作和更好的生活”[3]。在这一指导思想下, OECD在对各个成员国进行广泛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之上, 综合各个方面的因素, 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在技能研究中, OECD提出技能是一个系统。如何正确地管理和利用好这个系统来为国家、企业和个人服务是OECD研究的主要内容, 技能研究是整体层面的研究, 不是针对于具体技能内容的研究。在此前提下, OECD给出了成功技能系统的工作过程。成功技能系统工作过程是一个完整的环环相扣的流程。首先, OECD提出“建立正确的技能能够帮助国家提升经济繁荣和社会和谐”的观点和目标。接下来第一步, 给出了实现这一观点和目标的三种方式:通过促进社会产出 (包括健康、法律和社会参与等内容) ;通过支持生产力的提高和增长;通过支持高质量工作中的高水平就业。这三种方式又如何实现呢?接下来第二步, OECD提出了“通过强化技能系统”这一思想来实现上述观点和目标, 具体实施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设计和实行有依据的国家技能策略来实现;通过公共和私人资源的融资能力及为雇主和个人设计有效的激励措施来实现;为公众、企业和政策制定者提供良好的信息来实现。简单说来, “强化技能系统”是核心, “发展相关的技能”、“刺激技能的供应”、“有效利用技能”这三种方式共同促进“强化技能系统”这一核心的实施。“强化技能系统”又会促进第一步中三种方式的实现。在整个过程体系中, 如果每一环节都做得很完善, 就可以达到促进经济繁荣和社会和谐的目的。整个过程体系运作起来, 就成为了一个良性的循环系统。

同时, OECD对技能的认识很全面, 站在国家提升技能的角度, 参考成功的技能系统工作过程, 从发展、提供、应用三个不同的层面对技能进行剖析, 为各个国家提出了可参考的建议。

(一) 发展技能

国家可以通过以下三种主要的方式来发展相关技能[4]:

1. 鼓励和支持人们终身学习。

具体要求是:收集和运用证据对变化的技能需求加以引导, 从而促进技能的发展;在设计和提供教育培训项目上吸引社会合作伙伴;确保教育和培训课程的高质量;通过确保所有人都有权使用高质量的教育并从中获得成功而促进公平;确保费用分担, 税务系统不会阻碍教育上的投资;在技能发展上维持一个长期的愿景, 即使是在经济危机时期也不能改变。

2. 通过促进技能型人员的国际性流动来填补技能缺口。

具体要求为:方便技术移民者入境, 支持他们的融合;制定政策鼓励国际学生学成后留在本国;让技术移民者更容易返回他们的国家。

3. 促进跨境技术政策。

具体要求为:投资国外技能, 鼓励跨境高等教育。

(二) 供应技能

国家可以用两种主要的方式来激发其技能的供应[5]:

1. 鼓励人们将他们的技能提供给劳动力市场。

这需要在如下方面共同努力:确定不积极的个人和他们不积极的原因;创建财政激励政策, 支付工作报酬;在劳动力参与上, 排除非财政障碍。

2. 在劳动力市场上保留技能人才。

这需要在如下方面努力:不鼓励提前退休;抑制人才流失。

(三) 应用技能

国家可以在以下两个方面有效利用技能[6]:

1. 在人们的技能和工作要求之间创建更好的匹配。

这需要在如下方面做出努力:帮助雇主更好地利用他们雇员的技能;解决失业, 帮助年轻人在劳动力市场上获得立足之地;更好地提供技能需求信息;促进地方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内部流动。

2. 增加对高技能的需求。

这需要在如下方面做出努力:帮助经济结构升级到增值链;刺激更多高技能和高附加值工作的产生;培养企业家能力。

无论是提出成功技能系统工作过程, 还是从发展、提供、应用三个层面给出的建议, 都可以清晰地看出OECD对技能的重视和需求。在OECD看来, 技能是灵活的工具, 是应该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的资源。因此, OECD大胆地进行了细致分析, 从三个不同的层面对技能进行了剖析, 给出了理解与建议, 希望能以此来启发各个国家。

二、对OECD技能研究成果的分析

技能是当前国际上较为关注的研究主题, 技能是一个人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要素。技能水平的高低不仅影响到个人的学习生涯和职业生涯的发展, 而且影响到整个社会的不断进步。根据OECD技能研究成果的介绍和解读, 可以看出OECD对技能的理解与研究反映出了相关的问题。

(一) 对教育质量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在技能发展中, “确保教育和培训课程的高质量”, “确保所有人都有权使用高质量的教育并获得成功”, “投资国外技能, 鼓励跨境高等教育”等等建议都对教育的质量提出了要求。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这么简单了, 教育要提供给受教育者生存和发展所需的技能。好的技能离不开好的教育, 两者相辅相成。在当今社会大背景下, 没有经过教育而获得的技能一方面很难成体系, 另一方面也因为缺乏正确的指导而很难获得增值效应。高质量的优秀教育是提升技能的关键所在。不管在何种情形下, 通过教育提升技能是基本方式, 也是获取技能的重要来源。只有提高教育质量, 促进教育水平的不断攀升, 才能获得高水平的技能。因此, 在当今世界发展过程中, 对于教育质量的要求已经提升到很高的水平, 细化到每一个具体的步骤中。教育质量已经不是一个说说而已的词语, 它已经成为真实并且富有时代责任的要求。

(二) 对人才的需求, 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极为迫切

人才是当今时代发展的核心资源, 拥有高质量的人才就是拥有了源源不断的财富。而对于人才的定位, 由模糊到清晰, 已经逐渐细化为对何种人才的需求了。在发展技能中, 专门提出了对于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和渴望。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 需要较长时间、较多投入、系统培养才能出现成果。在这一培养过程中, 就必然会出现技能人才的缺失期。针对这种情况, OECD提出了通过国际流动来弥补本国技能人才不足的指导性建议, 且从技术移民者和国际留学生角度给出了详细的建议。技术移民是当前各个国家获取技能人才的最快捷、最有效的方法。并且由于技术移民者大多数是高技能人才, 掌握着高水平的技能, 因此对其的引进更能在较短时间内提升国家的技能层次和水平。国际留学生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 他们当中不乏成绩优异者。这一部分学生拥有较宽的视野和先进的知识技能, 并且具备语言的优势。如果能够将这一部分技能人才留住, 对于国家的整体技能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技能提供方面, 特别提到了“在劳动力市场上保留技能人才”, 建议“不鼓励提前退休”, 要“抑制人才流失”。当前技能型人才缺口严重并且流失速度快, 但是新老交替缓慢, 技能型人才需要经过时间的沉淀才能拥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但也面临着不可回避的年龄问题。而新生代人数少, 成长慢, 代际衔接不流畅。加之技能型人才的稀缺性, 人才流失现象就很频繁, 所有的这些原因使得各个国家对于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颇为急切。

(三) 技能失配和技能短缺现象严重

当前在各个国家的实践中, 人员所掌握的技能与岗位及岗位技能要求之间不匹配的现象很突出, 这一现象被称为技能失配[7]。而有许多特定技能的工种, 缺乏足够胜任岗位技能要求的职工, 这一现象被称为技能短缺[8]。技能失配和技能短缺导致的严重后果就是掌握技能的人员不能很好地发挥自己的长处, 不能将所掌握和擅长的技能应用于工作之中。而需要某一技能的岗位又招聘不到合适的人员, 只能让拥有相近技能的人员来补位甚至出现空缺岗位。双方的不匹配造成的是人才和岗位的双重浪费, 而大范围和长时间的失配和短缺, 必然会制约国家经济的进步和发展。OECD在大量的、大范围的调查中已经深刻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因此, OECD在技能的应用中特别提到了“在人们的技能和工作要求之间创建更好的匹配”, 并给出了具体的指导建议。而这些也说明, 技能失配和技能短缺已经成为影响人员工作和社会发展的障碍, 并且这种障碍的存在出现了逐渐加重的、长久性的趋势。

三、OECD技能研究成果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一) 高等教育的实施与开展要始终考虑市场和时代发展的需求

高等教育是在完成中等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 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是高等教育的三项基本职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高等教育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发展。社会发展伴随着市场需求, 市场需求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指向标, 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只有把握住当前市场和时代的需求, 培养市场和时代需要的人才, 才能真正发挥高等教育的重要作用, 实现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 一方面要时刻与国内市场需求和时代发展保持紧密的联系, 要时刻敏锐地洞察市场走势和时代形势。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全面人才和专业人才, 要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能力。另一方面要有国际视野, 要关注当今国际形势和国际需求, 在人才的培养上要与国际接轨, 要吸收国外人才培养的优秀做法, 引进、学习国外评价人才的标准,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改进和提高。既要保证培养出来的人才符合实际的需求, 又要确保培养出来的人才具备国际竞争力,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教育不会落后于时代的需求与发展。

(二) 提高教育质量, 促进教育公平是高等教育追求的永恒主题

高等教育区别于其他类型教育的特点之一就是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 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具备高知识水平、高社会认可度、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与之相对应的, 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也需要承担起高技术含量的工作, 承担起促进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责任。时代的进步赋予了高等教育更高的要求, 人才的需求与竞争已经成为整个世界的共识。不进步就要落后, 不发展就要退步。正因如此, 持续不断地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 始终保持高等教育的高水平和高含金量对于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都是极为重要的。一个地区教育质量的提升不能给整个国家带来突飞猛进的发展, 甚至还可能出现教育质量的等级化。只有将提高教育质量覆盖到国家的每个地区每个角落, 才能称为真正的提高教育质量。同时, 教育质量的普及和提高需要教育公平作保障。没有公平, 何谈普及?促进教育公平, 让更多具备条件的人才进入高等教育体系接受正规系统的培养, 为落后地区的高等学校提供更多的政策资助, 对于提升全民族整体素质水平, 维持地区平衡稳定, 促进社会整体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三) 提高实践和培训的时效性, 治理技能失配和技能短缺

技能失配和技能短缺是全球都面临的问题, 从世界经济发展历史来看, 自工业革命以后,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 技能失配与技能短缺就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随着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的转变, 技能型人才的短缺和失配成为很突出的难题。造成技能失配和技能短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究其内在的根源是教育培训和指导的滞后性。新技术研发成功后首先应用于生产中, 然后才会产生对人才的需求, 进而对人才的需求会反映到劳动力市场中, 需求最后才会传递到教育中。而从教育系统有需求意识到完成教育培训体系的设置与实施, 这其中是需要较长时间的, 而且环节较多, 涉及的利益相关者也很多, 如若其中任何一个节点出现问题都会加剧技能失配和技能短缺现象的发生[9]。除此之外, 财政对教育的投资过少、企业难以或者不愿负担较高的培训成本、学生缺乏实践、劳动者缺乏培训等等这些因素不断累积, 就会使得技能失配和技能短缺的缺口越来越大。因此, 优化教育系统, 提高实践和培训的时效性, 理顺教育培训体系, 缩短人才需求和人才产出之间的时间, 缩短等待周期, 提高培训的效率, 从根本上治理技能失配和技能短缺已经刻不容缓。提高实践与培训的时效性, 教育部门和教育者要时刻关注市场的新动向新发展, 跟踪了解新技术的进展情况, 及时开展新技术的培训工作。要克服各种障碍, 努力缩短新技术培训的周期, 精简不需要的繁杂环节, 提高培训的效率。要提倡并实施实践活动, 让学生走出校门真正接触新技术, 提高实践能力, 学以致用, 活学活用。实现学校和工作的无缝衔接, 减少不必要的岗前技能培训。综合治理, 才能真正克服技能短缺与技能失配现象。

(四) 构建完善的激励体制, 健全人才培养和引进政策, 减少人才流失

技能型人才的流失是当前各个国家面临的问题。国家在投入大量的教育资源和成本之后培养出的人才因为各种原因而流失, 这对于国家和教育而言, 都是重大的损失。因此, 如何留住人才是极为重要的课题。OECD指出可以建立激励措施, 拆除财政障碍, 通过支付高额的薪金留住人才。笔者认为, 激励政策的建立和实施应该从教育阶段就开始。在当前物价不断飞涨的时期, 在稀缺技能人才培养中, 国家和学校可以建立资金激励政策, 给予优秀人才物质奖励, 解除其生活等方面的后顾之忧。同时完善激励体制, 将其延续到后期的工作中。给予人才这种完整、持续、稳定的保障, 让他们可以安心学习和工作, 看到稳定而光明的前途, 不仅可以留住已有的人才, 还会吸引更多的人才。在自己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同时, 我们也要加强技能型人才的引进工作。引进人才一方面可以带来当前国际上先进的经验和技能, 另一方面也可以缓解本国教育培养压力, 缩短技能短缺周期。在劳动力市场中, 对已经产生价值的技能型人才, 要采用激励措施而不是强制措施留住人才, 要让人才愿意留下、主动留下。同时要通过后期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其技能水平, 延长人才的技能价值周期, 多管齐下, 最大限度地留住人才, 减少人才的流失。

(五) 将技能转化为应用, 真正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职能

技能的培养和培训应该从学生抓起, 通过培养学生的技能来实现技能到应用的转化。教育体系和高等院校要重视并加强对学生的技能培训, 将书本知识和实践技能真正统一于教育过程之中。为学生提供及时的最新的技能信息, 帮助他们学习和掌握最新的技能。让学生走出校门就可以直接走上技术岗位, 避免不必要的大量的岗前技能培训。同时, 高等教育要发挥科学研究的作用, 帮助经济结构升级和增值, 刺激更多高技能和高附加值工作的产生, 从而带动技能体系中人才和岗位的循环匹配。并要努力培养学生的技能意识和技能水平, 教会学生走出校园后不断发掘技能、学习技能、应用技能。高等教育要发挥科研实力, 真正帮助国家将技能转化为各个体系、各个层次的实际应用。

(六) 加快高等教育改革, 实现培养技能内容及模式的转变

从我国高等教育的结构层次来看, 现在主要有研究生 (包括博士和硕士) 、本科、专科三个层次, 呈现出金字塔形。按其类别又可以分为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 另外还有进修培训、远程网络教育等多种辅助形式。每一种形式虽然都可以起到人才培养和培训的作用, 但是都有各自的特点。所以在进行技能的培养过程中, 要大胆进行高等教育的改革, 依据不同的形式要有不同的培养内容、计划及模式。对于学制长、层次高的培养阶段, 可以考虑技能研究、岗位开发、政策提议与研究等探索性和研发性强的内容与模式, 培养研发型技能人才;对于学制短、区域性强的培养阶段, 可以考虑技能传授、技能培训、岗位辅导等要求掌握熟练技能的内容与模式, 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无论哪种形式, 高等教育首先要潜心思考和仔细观察当前人才需要的技能是什么, 社会需要的技能又是什么, 要根据需求和不同的培养层次来制定技能培养的内容和模式, 探索新的培养模式和方法, 要做到因地制宜、因校制宜, 切不可搞“一刀切”、“齐上马”的盲目方式。

参考文献

[1][2]http://skills.oecd.org/.

[3]OECD[EB/OL].http://www.oecdchina.org/.

[4]Develop skills[EB/OL].http://skills.oecd.org/developskills/.

[5]Supply skills[EB/OL].http://skills.oecd.org/supplyskills/.

[6]Use skills[EB/OL].http://skills.oecd.org/useskills/.

[7]Skills mismatch[EB/OL].http://skills.oecd.org/hotissues/skillsmismatch.html.

[8]Skill shortage[EB/OL].http://skills.oecd.org/hotissues/skillsshortages.html.

OECD技能研究 第2篇

此份报告关注:今天的15 岁学生具备了21 世纪所需的问题解决技能了吗? 表现优秀者能够熟练解决问题,意味着他们能够系统地探索一个复杂的情境,设计多步骤的解决方案,并考虑所有限制条件,依据所获得的反馈来调整他们的方案。

此次测试共有来自世界44 个国家和经济体的85,000 名学生基于电脑参与了测试。 测试将学生置于真实的生活场景中来考察他们在面对日常生活一些实际问题时所使用的一些技能,如找到最快到达目的地的路线、设置恒温器等。

评估结果报告表明,来自加拿大、澳大利亚、芬兰、英格兰、爱沙尼亚、法国、荷兰、意大利、捷克共和国、德国、美国、比利时等国家的学生得分高于OECD国家学生的平均水平。来自新加坡和韩国的学生在创造性地问题解决首次评估中表现最佳。这些学生是快速学习者,在陌生情境下能够迅速解决非结构化问题。另外,一些在数学或科学测试中表现不错的国家在此次问题解决测试中却表现一般。 而英国、美国和日本的学生在问题解决测试中的表现要优于其在数学、科学测试中的表现。

此次评估报告还有以下一些重要发现:第一,OECD国家中每9 名15 岁的学生中约有1 名学生(11.4%)能够解决最复杂的问题,而与之相比较,在新加坡、韩国和日本,每5 名学生中就有1 名学生能够解决复杂问题。 在OECD国家,约5 名学生中只有1 名能够解决最简单的问题,这意味着许多学生缺乏现代工作场所所需的技能。 第二,在问题解决方面性别差异很小,尤其是在表现不佳的学生中。 但是,表现最优的学生大多是男生,除了澳大利亚、芬兰和挪威。 第三,社会经济地位对于问题解决的影响比对其他PISA测试(数学、阅读与科学测试)的影响要弱。 例如,在法国和西班牙,社会经济背景对学生问题解决技能测试的影响强度仅仅为对数学能力测试的一半。

OECD技能研究 第3篇

1 文献综述

20世纪50年代, 经济学家索洛等人[1]以市场完全竞争、规模报酬不变、要素边际生产力递减、资本和劳动力可以完全替代为假设前提提出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该理论认为, 资本和劳动力是短期内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而经济要实现持续增长, 必须依靠外生力量, 如接受技术进步等外生因素的冲击。因此该理论认为FDI和进口贸易能推动国民经济增长。但是在长期, 由于资本边际报酬递减, FDI的增加会导致经济增长放缓, 最终经济达到稳态, 收敛于人口增长率。

20世纪80年代, 罗默[2]和卢卡斯[3]等人提出内生增长理论, 认为技术进步具有内生性, 技术进步的存在使要素收益率递增, 从而通过技术溢出效应实现经济持续增长。其中技术进步由研发投入、人力资本、干中学及劳动分工等各种内生因素决定。因此在该理论下, 支持FDI和进口贸易具有影响人均总产出水平和影响经济增长率的效应。在内生增长理论基础上发展的新贸易理论更强调了进口贸易推动技术进步的作用, 同时将经济增长引入分析框架, 研究技术进步、进口贸易与经济增长间的互动关系。根据新贸易理论, 通过进口贸易能分享到贸易伙伴国的科技创新成果, 所以进口贸易是一种直接的技术溢出渠道。

Keller[4]认为在开放经济条件下, 一国的技术进步不仅与国内研发支出和高科技人才的培育相关, 而且与国家各种知识外溢传导机制的形式相关, 以直接或间接方式作用于该国的技术进步, 其中FDI和国际贸易是国家间知识扩散和外溢的主要渠道。Sattar A[5]认为专利、技术转让许可、对外贸易和FDI是经济增长重要因素。他通过建立平衡面板固定效应模型研究1975—2010年28个中等收入和低收入国家的专利、技术转让许可、对外贸易、FDI与技术转移的关系, 实证结果显示, 在不同的国家, 知识外溢的影响渠道不同:对中等收入国家而言, 技术许可和外国直接投资是技术转移的最有效的途径;对于低收入国家而言, 只有外国直接投资是技术转移的有效途径。刘振兴、葛小寒[6]结合CH分析框架和Hansen面板门槛效应分析方法, 研究人力资本在进口贸易R&D二次溢出中的作用。他们认为进口贸易R&D二次溢出这种间接的国际知识溢出具有显著的生产率提升效应, 但其高度依赖于当地的人力资本水平, 随着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 二次溢出会发生非线性跳跃, 因此得出结论是区域可以通过提高人力资本总体水平和优化人力资本结构获取国际知识溢出。陈琦[7]以新增长理论的内生创新努力为基准, 利用14个大国与18个小国2005—2009年的面板数据, 实证研究了国际技术溢出与本土技术溢出对一国创新绩效的影响, 结果表明FDI对大国正向技术溢出效应明显, 而对小国的正向影响并不显著, 进口贸易无论对大国还是小国技术溢出效应皆不明显;另外研究结果显示, 人力资本是影响一国国际技术溢出与本土技术溢出的重要因素。

由众多研究可以看出, FDI、进口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和人力资本相关的命题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但将研究角度聚焦OECD国家和金砖五国并比较FDI、进口贸易效应的“人力资本门槛”的相关文献较少。因此, 本文着重探究并比较OECD国家和金砖五国基于人力资本门槛的FDI和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

2 实证模型与数据说明

2.1 实证模型

国内外关于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一般建立在Caves[8]和Globerman等[9]的研究基础上。究其本质, 基本方法是相似的, 即将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作为被解释变量, 将FDI与其他环境、产业特征等作为解释变量, 研究FDI对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若FDI变量的系数值为正, 则认为存在正面的技术溢出效应, 同时根据其他系数估计值判断各个因素对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本文在Caves与Globerman建立的模型基础上, 沿用Waldkirch和Nunnenkamp[10]的分析框架, 将研发人员工作全时当量、FDI占GDP比重、FDI的人力资本门槛、商品进口总额占GDP比重、商品进口的人力资本门槛、研发支出加入到CES生产函数中, 从而推导出理论模型。构建的模型如公式 (1) :

在公式 (1) 中, i=1, 2, 3…, 31, 代表OECD成员国中的26个国家及金砖五国;t=1, 2, …, 16, 代表中国1996—2011年的时间变量;Vi为截面误差成分;εit为随机误差成分;git代表GDP增长率;fdiit代表FDI资金流入量占GDP比重;rdrit是研发人员工作全时当量, 代表人力资本的质量;fdi×rdrit代表FDI溢出的人力资本门槛;iogit代表商品进口占GDP比重;igo×rdrit代表进口贸易的人力资本门槛;rdeit代表研发强度。考虑到模型中可能存在异方差问题, 对FDI溢出及进口贸易的人力资本门槛变量取自然对数处理, 则变量前系数代表经济增长率对该变量的弹性。

2.2 数据来源及说明

本文使用的数据来自OECD数据库、世界银行网站、UNESCO Institute for Statistics、《国际统计年鉴》及《中国科技统计年鉴》的国际比较章节, 年份跨度为1996—2012年。由于冰岛、卢森堡、新西兰、斯洛伐克、智力、爱沙尼亚、以色列和斯洛文尼亚的数据缺失较多, 因此分析中并没有包含这8个国家, 仅以其它26个国家为截面样本;另外加入金砖五国, 分别为巴西、中国、印度、俄罗斯、南非。数据中2011年各国研发人员工作全时当量 (千人年) 的数据缺失, 用2010年的数据代替, 其中涉及GDP、FDI资金流入量、商品进口贸易额均以2000年为不变价进行调整。

3 实证结果分析

3.1 变量描述统计

首先进行变量统计特征分析。变量的统计特征列在表1中。显然, 不管哪个变量, 在样本期间都有明显变动。例如, 对于GDP增长率 (gdp) , 1996年到2011年间31个国家的平均值为3, 最大值为14.162, 最小值是-8.539;对于FDI占GDP的比重, 最小值为1996年的日本, 不到1%, 而最大值为2008年的比利时, 高达48.817%;对于商品进口占GDP的比重, 最小值为2000年的俄罗斯, 为4.474, 最大值为2008年的比利时, 达86.286。对于其他变量, 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异也非常明显。

3.2 估计方法选择与回归结果

由于面板数据为短面板, 因此比较适用于运用面板固定效应及随机效应模型对数据进行模拟。为避免模型设定不当造成参数估计偏差, 有必要对模型设定形式进行检验。根据豪斯曼检验结果, 同时显示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固定效应模型与随机效应模型估计系数不存在显著差异的原假设。再鉴于固定效应模型的系数估计总是无偏且一致的, 因此选择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FDI、进口贸易效应的人力资本门槛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并试图寻找OECD国家与金砖五国间在FDI、进口贸易效应的人力资本门槛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

为详细测量每一解释变量系数, 在模型估计中逐渐扩大解释变量的个数, 利用stata12.0对参数进行估计, 面板估计结果见表2与表3所示。

在表2和表3的回归1.1中, 选取fdi和rdr作为解释变量, 从结果可看出, fdi对g的影响为显著的 (至少在10%水平上显著) 并为正相关, 初步证实FDI技术溢出效应促进经济增长。

在回归1.2中, 只考虑商品进口贸易iog和rdr对区域经济增长率的影响。结果显示, iog与rdr对g的影响都是显著的。从总体上看, iog及rdr在1%水平上显著, 并且与g呈正相关关系, 意味着商品进口贸易与研发人员的结合对31个国家经济增长有较强的影响。比较OECD国家与金砖五国, OECD国家的iog及rdr在1%水平上显著并与g呈正相关关系;金砖五国的iog也在1%水平上显著并与g呈正相关关系, 然而rdr虽在10%水平上显著却对g有负效应。

将回归1.1与1.2结合, 得结果如回归1.3, 发现外商直接投资与进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率的影响发生显著的变化:iog对g的影响都是显著的 (在1%水平显著) , 并且都呈正相关的关系, 同时其系数与1.2回归中的系数并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而回归1.3的fdi与回归1.1比较, fdi在考虑商品进口贸易后, 对经济增长率的影响不再显著 (虽然金砖国家的fdi在10%水平上仍然显著, 但其系数为负, 对经济增长率产生负影响) 。从整体来看, 人力资本rdr对经济增长率的影响不仅显著, 并且影响增强了。比较OECD国家与金砖国家, OECD国家的rdr对经济增长率的影响非常显著并呈正相关关系, 金砖国家的rdr虽在5%水平上显著, 然而对经济增长率的影响为负效应。

在回归1.4中加入交互项fdi×rdr, iog×rdr后 (见表2及表3) , 只有iog×rdr同时在1%的水平显著, 并对经济增长率有显著的正效应。也就是说, 不考虑其它因素的情况下, iog与rdr的交互项带来非常显著的直接影响。从整体上分析, fdi×rdr对g的影响不显著, 并与g呈负相关关系;fdi与iog分别在10%水平与1%水平上显著, fdi对经济增长率的影响为正, 而iog对经济增长率有很强的负效应;rdr对g的影响不显著且呈负相关关系。若只从OECD国家来看, rdr与fdi分别在1%水平与5%水平上显著且对g为正影响;fdi×rdr虽在10%水平显著却与g呈负相关关系;iog的影响并不显著。对于金砖五国, fdi与fdi×rdr都在5%水平显著且对g有负效应, 而iog此时不显著;rdr在1%水平显著但对g有负效应。

在回归1.5中, 增加一个变量rde, 并同时考虑所有变量对g的影响。然而, 结果与回归1.1至1.4相比截然不同。对于31个国家, 只有研发支出rde在1%水平上显著并为正影响;进口贸易iog虽在1%水平上显著却对与g呈负相关关系;fdi×rdr与iog×rdr对g的影响均不显著;人力资本rdr在10%水平上显著且存在负效应。对OECD国家而言, rdr与iog×rdr均在1%水平上显著且y与g呈正相关关系, 但iog×rdr对经济增长率的效应大于rdr;fdi对g影响显著且与g呈正相关关系, 而fdi与rdr的交互项在10%水平上显著但有负效应, iog与rde均不显著。这些结果证明iog×rdr对经济增长率的效果大于fdi×rdr。而对金砖国家而言, fdi×rdr与iog×rdr均对g有显著影响;若只考虑显著性水平, fdi×rdr的效果大于iog×rdr。而通过对比1.5与1.4的回归结果, 可以看出fdi*rdr对经济增长的效应增强, iog×rdr的效果减弱;另外rde、rdr与fdi均在1%水平上显著, rde对g的影响为正, 而rdr与fdi与g呈负相关关系;最后进口贸易iog的影响并不显著。

结合所有结果证明, 要使FDI与商品进口贸易带来的技术扩散促进经济增长, 需要较高的人力资本存量, 而OECD国家与金砖五国人力资本存量的差异造成了FDI与商品进口贸易技术扩散效应强度的不同。

注:***表示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 **表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 *表示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

注:***表示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 **表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 *表示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

3.3 回归结果的进一步分析

由回归1.1和1.2 (见表2和3) , 31个国家的FDI、商品进口贸易对经济增长存在正技术溢出效应。将FDI、商品进口贸易同时进行回归 (见表2和表3的1.3、1.4) , 发现无论是OECD国家还是金砖五国, FDI带来的技术溢出效应要小于商品进口贸易带来的技术溢出效应。加入fdi×rdr与iog×rdr的交互项后, fdi与iog的系数要么变成负数, 要么是不再具有显著性, 但是由于fdi与iog的直接影响小于fdi×rdr和iog×rdr的人力资本渠道间接影响, 因此总效应仍为正。也就是说, 各个国家自身具备的人力资本存量会促进技术吸收能力, 从而加强FDI和商品进口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 从而人力资本门槛存在。Borenztein等[11]提出门槛效应, 认为只有当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超越一定的“门槛”水平, 才可能对FDI的技术溢出效应进行充分利用。同理, 该理论可应用在商品进口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上。将模型的被解释变量g分别对fdi和iog求偏导后大于零, 即有rdrf-β1/β3, rdrf-β4/β5, 此时FDI与商品进口贸易对经济增长产生正溢出效应。根据回归模型1.5可以得出人力资本门槛阀值, 并且只有人力资本大于阀值水平, 国家或地区才能从FDI和商品进口贸易的技术溢出中获得好处。

对于OECD国家而言, 基于与人力资本结合以后, fdi×rdr的系数变小了, iog×rdr的系数变大了, 说明OECD国家商品进口贸易与人力资本结合带来的经济增长效应大于FDI与人力资本的结合。而对于金砖五国, 基于与人力资本结合以后, fdi×rdr的系数变大了, iog×rdr的系数却反而变小了, 说明金砖五国的商品进口贸易与人力资本结合带来的经济增长效应小于FDI与人力资本的结合。这一经济现象与当前金砖五国的实际情况也相符:金砖五国仍是发展中国家, 技术整体水平层次较OECD发达国家低下, 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偏低, 掌握核心技术较少, 从而使得促进生产所需要的技术在初始发展阶段首先依赖于引进外商直接投资。通过引进外商直接投资, 可以从引进外商直接投资带来的资本、技术、设备、管理、知识等层面来提高技术水平。

对于金砖五国, 研发支出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大于FDI、商品进口贸易带来的推动作用。因此在相当长的时期内, 金砖五国仍需不断增加研发支出, 确保推动技术进步的资金基础, 从而推动技术进步, 促进经济增长。

4 结论

根据实证分析, 可以得到关于OECD国家和金砖五国的FDI与商品进口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的以下结论:

(1) 1996—2011年间, 31个国家存在FDI和商品进口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 但是通过外国直接投资和商品进口贸易与人力资本的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技术溢出效应, 从而推动经济增长。因此, 技术溢出效应的前提是具备良好的人才资源。

(2) 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和水平的国家, 技术溢出效应的表现渠道不同。当前科技全球化由西方发达国家主导并掌握尖端技术和研发前沿, 因此对于大部分OECD国家来说, 无论是引进外国资本还是进口商品, 都能快速地应用技术模仿或自主创新出新产品。对于金砖五国, 无论在经济发展水平还是在科技创新水平, 与许多OECD国家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还不能完全依靠自身的自主创新体系和研发能力带来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 因此金砖五国更依赖于FDI技术溢出效应渠道获得资本、技术、设备、管理、知识等层面的积极影响。

(3) 继续增加研发支出占GDP的比重。研发投入是反映一个国家研发实力最重要的指标之一, 也是开展研发工作的重要基础条件。只有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 尽可能支持研发活动, 才能抢占进入知识社会的先机, 提高一个国家的科技自主创新水平, 从而持久地推动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所以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对金砖五国、发展中国家而言尤其重要。

摘要:先以罗默和卢卡斯的内生增长理论为基础, 沿用Caves、Globerm、Waldkirch和Nunnenkamp的分析框架建立模型;然后对OECD国家与金砖五国1996—2011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模拟;最终根据豪斯曼检验选择固定效应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996—2011年间, 31个国家存在FDI和商品进口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和水平的国家, 技术溢出效应的表现渠道不同, OECD国家的商品进口贸易与人力资本结合带来的经济增长效应大于FDI与人力资本结合所带来的效应, 而金砖五国的FDI与人力资本结合的技术溢出效应远远大于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 并且研发投入对经济增长存在显著正相关性。

关键词:FDI,进口贸易,人力资本门槛,区域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SOLOW, ROBERT M.A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57, 70 (1) :65-94

[2]ROMER P.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run growth[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86, 94 (5) :1002-1037

[3]LUCAS R.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1988, 22 (1) :3-42

[4]KELLER W.Do trade patterns and technology flows affect productivity growth?[J].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 2002, 7 (1) :5-24

[5]SATTAR A.Patenting, licensing, trade,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economic growth:A panel data analysis of middle and low income countries[J].Journal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2013 (18) :475-484

[6]刘振兴, 葛小寒.进口贸易R&D二次溢出, 人力资本与区域生产率进步——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J].经济地理, 2011, 31 (6) :915-919

[7]陈琦.技术溢出, 人力资本与创新绩效——基于大国与小国的经验比较[J].软科学, 2013, 27 (7) :33-36

[8]CAVES R E.Multinational firms, competition and productivity in host country markets[J].Economica, 1974 (5) :41

[9]GLOBERMAN, STEVEN.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spillover efficiency benefits in Canadian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J].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1979 (2) :42-56

[10]ANDREAS WALDKIRCH, PETER NUNNENKAMP.Employment effects of FDI in Mexico’s non-maquiladora manufacturing[J].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 2009 (7) :1165-1183

OECD技能研究 第4篇

OECD统计表明, 2011年再保险业相对发达的OECD国家再保险 (再保险一般以财产再保险 (Non-life Reinsurance) 为主, 寿险再保险 (Life Reinsurance) 的份额则相对较小) 投保比率平均水平为13.46%。全球大约有200家公司提供再保险服务。再保险通过吸收保险公司的损失来管理它们的风险。再保险稳固了保险公司的业绩、增长的动力和创新的持续性。由于再保险公司将大量的资金投入到金融市场, 因此它们对实体经济的贡献也是不可估量的。虽然以前人们对再保险知之甚少, 但是再保险公司在协助保险公司、政府和社会处理灾难问题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不论生活, 还是生意, 风险无处不在。为了把风险控制到最小程度, 个人和公司都会从保险公司购买保险, 而保险公司则通过向再保险公司购买再保险来分散自身的风险。事实上, 19世纪, 再保险的出现是为了应对更大的有关经济增长的风险。21世纪, 再保险继续发挥着它的作用, 面对着公司和社会的种种挑战。目前, 全球范围内巨灾再保险的份额进一步增加, 而非巨灾再保险的业务量则在逐渐减少。

2 文献综述

早期有关再保险的研究一般趋向于理论研究。Karl Borch (1962) 首次将不确定性 (Uncer tainty) 当做一种商品, 然后利用商品市场的经典理论分析了不确定性的供求平衡关系, 认为达到帕累托最优是一种N人合作博弈。Johnson (1977) 以美国再保险业为例研究了再保险的理论、应用和未来, 以再保险的四个基本功能 (Financing、Stabilization、Capacity和Catastrophe protection) 展开了分析。Plantin (2006) 提出了再保险是否需要再保险的问题, 提出了当再保险和资本市场出现从内部产生的专业再保险公司时的一个均衡模型。

Mayers和Smith (1990) 从再保险市场的角度来研究公司对保险的需求问题。Meier和Outreville (2010) 研究了美国1982~2001年间财产保险存在的周期模式与同一期间再保险的国际价格之间的联系, 结果同样显示再保险价格指数存在一个显著的9年周期。Powell和Sommer (2007) 通过分析存在隶属关系和无隶属关系的保险公司之间再保险业务, 对比研究了保险业中内外部的资本来源。

目前研究再保险市场、再保险供求、巨灾再保险以及再保险监管较多, 直接研究两者之间关系的文献比较缺乏。笔者发现, 一直以来有关再保险对保险市场推动作用的研究基本还未涉猎, 本文将从这个角度研究再保险与保险的关系。保险市场先于再保险市场产生原因在于, 保险市场规模扩大对再保险能够最大程度上分散风险的功能产生需求。再保险对保险的推动作用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并且希望通过对OECD国家中9个国家的非寿险再保险与非寿险的关系研究, 可以对中国再保险和保险的发展能够提出建设性的政策意见。其中, 这里的9个国家分别是美洲的美国 (US) 、加拿大 (CA) , 欧洲的德国 (DE) 、英国 (GB) 、法国 (FR) 、意大利 (IT) 、比利时 (BE) 、西班牙 (ES) , 大洋洲的澳大利亚 (AU) 以及亚洲的日本 (JP) 。

2.1 数据搜集

本文实证将会利用OECD国家中的9个代表性国家1987~2011年的面板数据进行保险密度 (Insurance Density) 、再保险比率 (Ratio of Reinsurance Accepted) 和人均GDP (GDP per capita) 三者之间的实证分析。数据来源有OECD电子图书馆 (OECD i Library) 、德国保险协会 (German Insurance Association) 、英国保险公司协会 (Association of British Insurers) 、欧洲中央银行官网 (European C e n t r a l B a n k) 、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数据库 (N a t i o n a l Accounts Main Aggregates Database) 和瑞士再保险 (Swiss Re) 官网等。

2.2 实证分析

由于本文重点研究再保险和人均GDP对保险业的推动作用, 实际上是研究再保险与保险业、人均GDP与保险业之前的弹性问题。本文将建立FEM对数面板模型进行实证研究。

2.2.1 模型建立

本文选取的变量主要有三个:非寿险保险密度 (Non-life Insurance Density, 简称NID) 、非寿险再保险率 (Ratio of Non-life Reinsurance Accepted, 简称RNRA) 和人均GDP (GDP per capita, 简称GDP) 。

面板数据模型如下:

其中, Y为非寿险保险密度 (NID) , 是常数项, 、是解释变量的参数, 是随机误差项。i表示分别9个OECD国家 (即截面的样本总数) , t表示1987~2011年 (即每个截面样本下的时期总数) 。

2.2.2 单位根检验、协方差检验和Hausman检验

为了避免单位根伪回归现象, 需要对面板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和协方差检验。结果表明原系列是一阶单整非平稳序列。非平稳面板回归之前需要进行面板协整检验。

协整检验结果均显示在10%的显著水平上拒绝“不存在协整关系”的原假设。因此认为以上面板变量存在协整关系, 因此可以进行回归分析。

还需对面板数据进行Hausman检验。由于Hausman检验的原假设是个体效应与回归变量无关, 应建立随机效应模型, 因此当Hausman值较大时, 其对应的P值 (0.0001) 远远小于0.05时, 拒绝原假设, 应该建立固定效应模型。

2.2.3 实证结果

考虑到面板数据之间可能存在异方差和同期相关性, 本文采用Pooled EGLS进行回归。根据回归的结果可知, 非寿险再保险率与人均GDP均在5%的水平上显著, 再保险与人均GDP对保险的影响均为正。该模型的方程为:

结果显示, 非寿险再保险率每增长1个百分点, 非寿险保险密度将会增加0.02个百分点, 人均GDP每增加一个百分点, 非寿险保险密度会对应增加2个百分点。

3 结论与建议

再保险业作为我国保险业克服瓶颈更上一层楼的突破口, 也许可以成为发展我国保险业的新思路。那么如何发展我国的再保险业呢?笔者认为有如下三点建议:

第一, 努力向再保险发达的美国、德国等OECD国家学习, 让再保险业务形成规模, 再保险公司也要逐渐做大做强, 力争让再保险业务辐射全球。第二, 法律是经济正常运行的保障, 同样再保险的发展也需要法律的支持。德国在再保险法律与监管领域是业界学习的榜样。第三, 进一步规范落实保险公司风险转移方式。

参考文献

[1]Lippman.Optimal Reinsurance[J].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1972.

[2]Benktander, Berliner.Risk and Return in Insurance and Reinsurance[J].Journal of Risk and Insurance, 1977.

[3]Plantin.Does Reinsurance Need Reinsurance?[J].The Journal of Risk and Insurance, 2006, 73 (1) .

上一篇: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下一篇:温度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