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自我互动范文

2024-08-05

主体自我互动范文(精选7篇)

主体自我互动 第1篇

一、主体自我互动理论的释义

主体自我互动是现代象征互动理论的集大成者H.布鲁默提出的一种学习理论。布鲁默在1969年出版的《象征互动论》一书中提出:人能够与自身进行互动———自我互动。他认为,人能够认识自己,拥有自己的观念,与自己进行沟通或传播,并对自己采取行动。在自我互动的过程中,人能对他人所期待的意义进行能动的理解、解释、选择、修改、加工,并在此基础上重加组合。也就是说如果教师能够为学生的学习设计出一套操作的程序或进行必要的方法指导,学生就能够自觉进行主体自我互动,开展自我教育,通过自我对话、自我沟通、自我传播的方式学习并理解、初步掌握新知,因为主体自我互动要比主体间互动、主体与环境互动更具有内在性。

二、思想品德课课前主体自我互动探究的设计

教育家陶行知提出“六大解放”,即解放学生的“眼睛、头脑、双手、嘴吧、空间和时间”,其实就课堂教学而言,就是要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动眼、动手、动脑、动嘴”掌握自我互动的主动权。为了帮助学生做到这一点,我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十分重视课前主体自我互动探究活动的设计。

1. 给学生学习系列问题,开展课前自主预习。

课前预习是学生通过与文本对话的方式实现自我互动的过程,其目的在于通过预习使学生自己理解和质疑,然后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进而发生课堂上的自我互动。为了保证预习的质量,教师要在事前为学生设置学习系列问题单,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找出答案,勾划知识要点,列出自学提纲。

比如:在学习“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这一框内容时,我给学生这样一份问题单:

(1)什么是一国两制?它的前提是什么?

(2)一国两制在香港、澳门的实践效果如何?说明了什么?

(3)我国为什么要用一国两制的方式努力去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

(4)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方式是什么?为什么?

(5)在台湾问题上我们的立场、态度和方针分别是什么?

(6)目前,台湾问题的解决遇到了什么阻力?青少年应该做些什么?

这份系列问题单由浅入深,循序推进,能够帮助学生由点到面进行自我对话,从而深刻地体悟和把握本框的体系结构,理解我国的一国两制方针,在情感上坚决拥护党的统一祖国的方针政策。

另外,也可以尝试着让学生进行问题设置,开展更为高级的自我互动学习。因为自己设置问题是创造的过程,是真正的知识、思想和情感的内化过程。当然,做到这些需要教师对学生的问题生成的技巧指导。最基本的方法是教会学生从框题、节题、章题着手,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又如何、哪些”等疑问词进行问题设置,然后自己“慢读、细读”教材,以期有更深一步的理解和把握。

例如:学生看着“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这一节内容,可以产生这样一系列问题:什么是对外开放政策?我国的基本国策有哪些?为什么要对外开放?不对外开放又会怎么样?我国是怎样进行对外开放的?具体有哪些实例可以说明?面对对外开放我们应该怎么办?目前我国的对外开放取得了哪些成就?……

这些问题都是学生自己提出的,因此,在学习中学生的自我互动学习会更主动,这就为课堂的学习打下了前提基础。

2. 收集文字材料,贮备课堂互动学习的背景知识。

思想品德课与社会实际联系得十分紧密,它的许多内容尤其是教材文本中的一些例子具有很强的时代性,而且有些问题与历史背景相联系。因此,为了使学生把握自我互动的主动权,在课前可让学生充分动手,利用文献记载、报刊报纸、电视新闻、网上信息等各种传媒搜集与所学内容相关的资料,既可以弥补教材举例的滞后性,又可以为学生贮备课堂互动学习的背景知识,加快知识的内化的速度。

例如:为了加深对“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的认识,我指导学生动手查阅十一届三中全、经济特区和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文献资料。通过对实际材料的查阅,学生弄清了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产生过程,明白了对外开放的实际意义。化教材文本的抽象性为实际材料的具体性。学生通过材料的收集能动地理解、解释、重组“对外开放是基本国策”概念,有了自我互动的背景内容的支撑,课堂效率由此提高。

3. 带领学生调查研究,获取直接经验。

社会学科最基本的研究方法是开展社会调查。毛泽东曾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开展社会调查可以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进入社会,获得学习所需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开展社会调查的方法很多,主要有参观访问、现场观察、专家访谈、问卷调查等。课前教师安排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自我互动学习。

例如:为了了解“我国的经济制度”,我在课前组织学生走进农贸市场、走进工商部门、走进国有、私营企业,去现场访问、调查问卷。学生们热情高涨,在调查问卷的题目、计划、方案和访谈的问题、对象等方面做出了精心的讨论和设计。调查完毕学生们又浸入到调查材料的处理中,直至形成结论和认识。

实践证明,调查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自我教育的过程,而且在调查的过程中学生会自觉开动大脑,提出需要调查解决的问题建议和方法,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

综上所述,在思想品德课课前要设计主体自我互动探究活动,真正地把学生的自我教育和内在的体悟融入思想品德课教学。正是学生的自我对话、自我沟通、自我传播才使得知识信息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成为学生自己的认识。

摘要:在课前预习的过程中, 学生除了要与文本对话外, 还要进行主体自我互动, 这将更有利于学生产生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进而带着问题走进课堂, 提高听课效率。主体自我互动是一种通过学生这一主体的自我对话、自我沟通、自我传播学习的知识信息, 从内心感触知识信息的内涵, 使其转化成为学生自己的认识的过程。本文就思想品德课课前主体自我互动探究的设计进行探讨。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课前,主体自我互动

参考文献

[1]柳春清.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互动模式的实践探索, 沈阳体育学院.

[2]陈琦, 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97.

学生主体 师生互动 第2篇

一、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

传统的教学, 教师负责教, 学生负责学, 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 表现为以教为中心, 学围绕教转。教学关系成为:我讲, 你听;我写, 你抄;我问, 你答;我给, 你收。在这样的课堂上, 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 教代替了学, 学生是被教会, 而不是自己学会, 更不用说会学了。另一方面是以教为基础, 先教后学。学生只能跟着教师学, 复制教师所讲授的内容。

教学改革是以“遵循听、说、读、写相辅相成和学生的心理、语言、行为发展的规律, 充分发挥课内外语文活动和学生个性创造的作用, 准确抓住读写结合的切入点, 把阅读、写作训练与创新精神、创造力的培养和思想品德、情感修养、生活创造教育结合起来, 学生在学习中大胆怀疑、大胆创新、大胆冒尖、大胆超越, 不断形成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学习风格”为目标的一种教学实践, 因而在具体的语文教育中必须坚持“三个面向”, 树立语文教育整体观念, 突出学生的主人翁地位, 面向全体学生, 实施全面发展教育, 把感情渗透、能力培养、人格塑造和创造活动结合起来的教学思想, 教学要“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学互动。

二、教改实验, 是着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学生的学习习惯很多, 体现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具体抓了以下几个方面:每天用硬笔书写50个正楷汉字;每天至少朗读一篇课文;每天一位学生上讲台讲一个成语故事或一句名言, 全体学生记录积累;每天按要求造一个句子;每周背诵一首古诗;每月看一本课外书;坚持写日记、周记;每周写一篇作文:写片断、改写、扩写、缩写、仿写等。

学习习惯的养成, 主要要靠学生的自觉和教师的引导、督促。为使学生能持之以恒, 不要半途而废, 教师一个人每天都要检查每位同学的情况是根本无法做到的, 成立学习互助小组是一条极好的途径。开学之初, 将全班50名学生分为10个学习互助小组, 按教师设计的表格, 小组成员轮流当组长, 检查登记小组成员完成学习任务状况, 每周上报老师,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为课堂教学初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教学实验体现了教学活动中学生能够勤读、乐写、多思, 学习和谐、轻松、愉快, 真正体现出师生间、同学间的多向沟通、读写创多向交流和发展;训练中重视了启发学生灵活运用知识, 生活中鼓励学生以自己的方式看待问题, 学习中注意培养学生创造的人格和动机, 教学上努力创造了师生间相互作用的情境及自由、民主的气氛;时间分配上更突出了学生的主人地位, 注意合理分配多个教学环节的时间, 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保证了学生自探、自求、自创的时间。教改实验虽然已取得一定的成效, 但也存在着教学手段陈旧, 学生发展不够平衡等诸多问题, 需不断努力探求, 以取得更大的成绩。

谈“主导”与“主体”的互动关系 第3篇

吕叔湘先生有个很恰当又新鲜的比喻, 说语文教学类似农业而不似工业。学生的语文能力, 不是像工业品那样被制造出来的, 不是“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的机械生成, 而是像农作物那样, 在农民的精心培育下, 靠自己吸收阳光雨露各种营养, 自己成长起来的。

所谓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就是认识到语文学习这种复杂的精神活动与有机体的生命活动一样, 都靠着一种“自我调节”的机制, 通过自己特有的内部结构和生成方式, 不断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不断建构自身;教师的主导 (当然, 教师不是语文学习的全部条件) , 理想的作用, 应是在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每一环节上, 提供最适时的帮助, 营造适合其成长的外部条件。主导, 一是要适合其内在结构, 二是要符合其成才规律, 才能发挥作用。由此可见, 主导要以主体的自我调节机制为前提, 主体要以主导适合自身成才为前提, 二者在语文教学中密不可分, 离开了对方, 自己也失去了意义。

现代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 将对传统农业有革命性的改造。农业生产也会向工业化方向发展。但吕叔湘先生的比喻的精神内核仍不会过时。我们能从中得到更多启示:农作物生长的黑箱能在基因的水平上被人们认识, 从而对其施加更有效的影响与控制, 对主体的语文能力成长规律的认识也应在教学科研与实践中不断加深, 从而为更科学、有效地发挥主导作用开辟了广阔开地。

现在有人认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同”, 语文能力不能仅靠课本、课堂来培养, 这是对的。而对语文教育这个无限与有限的矛盾, 教师的主导作用应如何发挥?我想, 发挥教师作为的主要阵地还是在课本与课堂。不能因为要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写作量, 扩大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而认为课本与课堂无足轻重。课本与课堂是调动、启发、引导学生走向课外的环节, 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 “教是为了不教”, “教科书不过是个例子”, 课堂也不过是个例子。重视课本与课堂是“为了不教”的“教”, 教师所要致力解决的是如何由这个“例子”而培养起学生的兴趣、方法、能力, 关键是如何使课本与课堂能适应学生的需要, 能激发学生的自主精神, “主导”需要付出更多努力。

语文课程教学改革在实践中会遇到许多问题。比如, 要求学生增大课外阅读、写作, 学生还有其他科目的学习任务要在课外完成, 精力与时间有限;中学生面临中考、高考的压力, 在考试指挥棒下急于练习各种应试题型;以学生成绩与升学率来评价教师的教学与新课程目标不一致;即使是以新课程标准来评价教学, 也可能因理解的肤浅与偏差而设置形式主义的指标导致教师疲于应付, 无暇顾及学生素质的成长发展。这些问题都不是单靠教师的努力能解决的。

在一些班上, 竟然有多数学生不爱学语文, 不愿意写作文。这种情况, 也不能全怪老师。即使不考虑语文教育所包含的家庭、社会环境的教育因素, 单就学校的语文教育来说, 是由各种环节各个阶段相连续成的链条, 其间有众多教师和学生在一起参与, 哪一个环节阶段出现问题, 都会影响学生的成长。所以不爱学语文的根子可能不在当前, 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自觉性, 教师就得做根上的补救工作。

所以, 课程改革的成功, 最终还是要靠一支有新的教学理念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尤其是在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阶段, 更需要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皮亚杰指出, 不能依教材内容的难易来判断教学的难易。第一, 教一个刚入学儿童一个基本的语言结构, 未必比使一个青年吸收一个更加复杂的结构容易, 因为青年在心理发展方面比较接近于成人的思维和语言习惯。第二, 就学生以后的智力发展而论, 满意地吸收结构 (而不是接近吸收或口头上的吸收) 在较低的阶段上要比在较高的阶段上更为重要, 因为在最初阶段吸收各种结构的成败, 事实上制约着学生以后的整个学校生活, 而在较高的阶段上则已有可能按照学生确切的水平以其他适当的结构代替或进行自动纠正。这是很正确的, 所以叶圣陶先生说:“级别低的学校很多功课也要水平高的教师才教得好。”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与工具性, 决定了它位于开启学生心灵, 使学生掌握学习工具, 为学生以后发展奠定基础的地位。每一阶段的学习, 都将影响下一个阶段的学习。学习语文的兴趣与能力, 往往是在幼儿时萌芽得到良好的保护培养, 而后逐步发展起来的。

参考文献

[1]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教育出版社, 1982:130.

体育教学主体互动模式的构建 第4篇

一、主体互动教学模式的内涵

1. 激发学生的能动性。

主体互动教学模式从学生需求出发, 以对学生信任、尊重和赋予其自主选择学习机会为前提, 激发学生的学习责任心, 调动其主动学习的驱动力, 使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 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转为主动, 由他律转为自律。

2.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在这种教学模式中, 以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技能, 激发学生的能动性是其直接的教育目标, 但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3. 明确教学中的角色定位。

在主体互动教学模式中, 教学主体地位得到了矫正, 课堂中的学生和教师的角色进一步明确, 学生成为主角, 教师则转变为指导、服务、咨询和评价的角色。

二、主体互动教学模式的目标

教学目标是体育教学的归宿, 是体育教学过程中所要达到的目的和所要完成的任务, 是学生行为和心理变化的衡量标准。体育教学主体互动教学模式的根本目标是促进学生在主体精神、实践能力和多方面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其具体的教学目标包括七个方面:培养学生自主意识;激发学生主动求知能力;培养学生的沟通、合作能力;培养学生基本的体育技能;培养学生自我调控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在主体互动教学模式中, 要达到上述的培养目标, 需要通过激发学生的能动作用, 尊重和突出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需要重视体育教学中良好互动氛围的营造;需要通过深入研究和实践体育教学的过程和方法, 以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 来满足不同学生身心发展的个性需求;应当在启发学生观察、思考、分析、讨论问题的过程中, 提高学生的应对困难和问题的能力;应当强调情感的投入和学生实践的体验, 以人本思想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理念, 达到学生价值观优化和心理和谐。

三、主体互动教学模式的实践操作

基于对体育互动教学模式及体育教学实践的认识, 主体互动教学模式目标操作包含六个方面的内容。

1. 目标创设。

互动体育教学中的目标创设是对达到的具体教学目标的具体设计, 在这个教学模式中, 课堂教学应当是开放的, 目标设计在关注学生基本体育知识掌握和体育技能提高目标的同时, 更多的是要关心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情绪、情感和能动性, 关注其在体育学习中的认知体验和实践精神。

2. 激情导入。

激情导入即要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驱动力。在互动体育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好奇心强、情感体验丰富的特点, 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调动他们的激情和智慧, 以促进学生自觉性的发挥。学生一旦被调动, 其学习的热情就会极大地迸发出来。

3. 交流尝试。

这种教学模式的特点是学生之间、师生之间, 以及自己身体与心理、思维之间通过互动、交流, 引导学生将自身的认知、体验与同学、老师交流看法, 沟通彼此感受, 从而达到使学生掌握体育技能、开阔思维和事业, 增长知识和才干, 提高自我、完善自我的目的。因此, 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时刻创设学生交流、互动的机会和空间, 鼓励学生大胆尝试, 尽情展示和发挥学生各自的优势和创意。

4. 对比反思。

人的思维发展中, 离不开周围客观世界的参照与对比。在体育互动教学模式中,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求知、求新、求异的心理, 充分调动各个学生个体的能动作用, 给每个学生以展现自我的机会, 在这个过程中, 有意识地点评每个学生的特点、优势, 从而引发学生之间的相互对比、自我反思。通过这个过程, 使学生在体育课堂中彼此对照、取长补短, 从而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5. 合作练习。

体育教学中组织的体育活动, 很多为集体性的项目, 在体育互动教学中, 要给学生之间创造一种既分工又合作, 既对抗又友好的环境氛围, 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之间的协作、协调能力, 激发他们的集体主义和团结合作精神, 使他们感受集体力量和合作的快乐。通过这种教学模式中合作氛围的营造, 对于培养学生的团体精神和沟通能力, 优化学生的道德品质大有裨益。

6. 巩固提高。

体育互动教学模式的核心就是使学生成为学习的自我主宰者, 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能动意识, 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多种问题, 使他们尝试各种解决途径, 从而不断巩固学生的学习, 诱发他们产生较强的创新愿望, 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主体互动教学模式中的评价

体育教学评价作为学校教育评价的重要构成, 是在一定的评价标准指导下, 对体育教学的要素、过程和效益等进行的价值评判的活动。当前, 应当从体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出发, 树立以学生主体发展为核心的评价理念, 在对体育课堂教学活动相关要素深入分析的基础上, 主要以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作为评价的切入点。

1. 对教师的评价。

体育互动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在其中发挥的是指导和服务的作用。由此, 对教师的评价应当以其是否使学生发挥主动性和能动性为依据。因此, 对教师的评价不是要看其在课堂中的表演如何, 而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其进行评判。

第一, 教师角色的把握。在互动教学模式中, 体育教师基本角色定位应当是清晰的讲解、明白的解说、规范的动作示范, 更为重要角色应当是课堂中作为学生体育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启发者、咨询者、合作者、促进者, 担当学生学习困难时候的帮助者和激励者的角色身份。

第二, 教师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教师处于体育教学中的指导地位, 在互动教学模式中, 要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能动性, 就要构建一种轻松、愉快、和谐、自在的课堂氛围。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注重与学生人格关系的平等, 重视和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面对学生中应少一些外表的尊严, 多一些对学生的和蔼和友善, 注重在课堂中用情感和人格来凝聚学生, 来营造一种宽松、民主、平等、互动的学习环境。只有这样, 才能形成学生愿学、乐学、舒心、情趣高昂的课堂氛围。

第三, 教师教学方式的运用。教学方式是教学活动的工具和载体, 在实现教学目标时发挥着重要作用。体育互动教学中, 教学方式的应用不仅仅表现在教具和现代科学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 而更多地应当体现为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策略和方法。教师要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 选择适合其接受的方式。只要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方法, 都应当是值得保留和应用的方式。因此, 教师在选择采用何种教学方式时, 不一定要紧跟潮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只要是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有利于促进学生观察问题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处理问题能力提高的方式方法, 都是值得首肯的教学方式。

2.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

作为学习的主体,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应当以学生发展为出发点, 重点对其学习方式、学习水平和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从而评价教学过程、验证教师教学效果。

第一, 学习方式。学习方式是决定学生获得学习收益的基础。在互动教学模式中, 要注重学生自主性、参与性、合作性、研究性、实践性、互动性等特性学习方式的打造, 以此营造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学习、能动学习的氛围, 形成体育课堂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 从而有力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第二, 学习水平。对学生学习水平的评价是验证体育教学效果的关键。在互动体育教学中, 不但可以通过学生课堂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运动技能, 还可以考察学生的运动意识, 尤其是其主动性、能动性。从另一方面看, 由于学生的身体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受先天因素影响, 所以课堂中评价学生学习水平, 不应对其运动技能给予过多的关注, 而应当重视的是学生个体的心理发展水平, 应当考察的是学生观察事物、理解问题的能力, 评价的是学生在合作交流、彼此沟通中的心理发展、价值取向发展水平。

第三, 学习效果。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是教学评价的落脚点。在体育互动教学模式中, 学校效果的评价不仅表现为学生的外显效果, 即学生所掌握的体育知识、技巧, 身体体能的增量, 而更为重要的是体现为在其互动活动中个体所表达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优化。因为学生通过体育教学活动的学习, 不但要达到的是自身体育素质的提高, 更为重要的是其人格结构的优化、品质的提升和价值取向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叶启春.“快乐式互动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引进与咨询, 2004 (12) .

李烈的“双主体互动式”教育 第5篇

李烈是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校长, 特级教师,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教育部全国教师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她创造性提出的“双主体育人”“以爱育爱”等科学教育理念, 及其独创的“双主体互动式”办学模式受到各界专家好评。双主体教育是以“让每个人成为最好的自我”为目标, 按照“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主体”办学思路, 提倡教师在快乐中工作, 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从而构建了独特的实验二小校园文化, 使教师、学生在快乐和关爱中共同成长。

(一) 教学系统论的依据

教学系统论认为, 教学是一种特殊的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 教师、学生和课程等形成了“人、人与物”之间的特殊结构, 既不同于自然界和机器的“物、物”结构, 也不同于政治等社会活动中的“人、人”结构, 更不同于生产等社会活动中“人、物”结构。在万事万物之中, 人是最具变化性的, 作为教学要素中的教师和学生, 均最具有变化性。所以, 教师和学生应该是教学系统中的“双主体”, 教学活动的最优化, 应当是教授 (教师的活动) 最优化与学习 (学生的活动) 最优化的有机统一, 是充分发挥教师、学生“双主体”能动性的过程。

(二) 交往教学论的依据

交往教学论认为, 教学是师生之间有目的的交往活动, 是共在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 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互主体”关系。在交往中, 每个人都是主体, 都是彼此间相互关系的创造者, 并且都把与自己有关的其他交往者的主动性、自觉性作为对话、理解和沟通的前提条件。换言之, 交往意味着交往双方均为具有独立人格的自由主体。

(三) 文化生态论的依据

从文化生态的观点来看, 教育过程是师生关系形成和建立的动态过程。在教育、学校、教室这个“文化生态”中, 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自立的尊严, 感受到独特存在的价值, 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 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关系的品质。而理想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合作、双向的, 没有任何倾斜。

(四) 合作学习理论的依据

合作学习理论认为, 师生之间应营造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 通过师生的互动交流, 充分挖掘学生学习潜能, 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和谐统一, 促进师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总之, 以主体互动式教育的相关现代教育理论认为, 主体互动式教育就是从多方面整体的角度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提升他们的主体性素质发展水平, 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权利、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 强调师生互动、民主和谐, 充分激活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

二、双主体互动式教育的基本内容

双主体互动式教育是指教育具有双主体性, 而教育的双主体性及其两者的协同由于教师和学生所构成的对象性关系的两极实体均是具有主体性的人, 因此, 在以师生互动为特征的教育活动中, 教师主体性与学生主体性同时存在, 相互依附, 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所以, 要理解双主体教育的基本内容就要从教师和学生两个维度去思考。

(一) 基于教师维度的思考

在教育活动中, 教师主体性的基本内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教师在组织教育活动之前必须理解教育目标, 认识教育对象, 钻研教育内容, 选择教育方法, 设计教育程序。

其次,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从教育活动的开始到教育活动的结束, 教师总是要充分组织各种教育因素、各种教育影响和各种教育资源, 组织教育对象进行活生生的教育活动, 必须把具有主体性的学生组织起来, 充分发挥学生积极、能动的主体性因素, 并协调多种因素之间的关系, 保证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 保证教育任务的完成和教育目标的实现。

最后, 教师是教育活动过程中的主导者。在活动过程中, 一方面, 教师采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对教育内容进行一定的讲授、示范、指导, 促使学生内化和运用知识, 并对学生提出适当的问题, 布置一定的作业, 让学生自主、能动地回答和完成;另一方面, 教师还要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境、状态、方式、结果, 根据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学生的困惑和质疑, 矫正自己的教育方法, 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学习兴趣、学习需要, 从而使整个教育过程向着有利于教育任务完成、教育目标实现的方向发展。

(二) 基于学生维度的思考

同样, 在双主体教育活动中, 学生的主体性具体表现为这样三个方面。

第一, 学生对教师的主体性作用、属性、功能进行主体性的选择。学生可以对不认同的教师的讲授选择排斥的状态, 采取不听讲、看其他读物等方式排斥教师教育的主体性作用, 从而凸现自己的主体性选择。学生可以对教师讲授的内容根据自己是否感兴趣、听得懂, 根据自己简单的价值判断对教师的主体性作用进行内容性的选择。此外, 学生根据自己的价值判断对某门科目、某个教师、某个时期的讲授予以价值性的排斥和选择, 从而表现出自己的主体性。

第二, 学生对教师的主体性作用信息的破译与转化。教育活动中学生要通过自己的主体性集中和组织自己的心向系统去倾听、去理解、去接纳教师发出的教育指令和教育信息, 并且要运用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和认识结构对教育指令和信息中那些并不熟悉和相容的知识予以破译, 以达到理解、消化和吸收的状态, 并充分调动自己的主体性因素, 将这些信息和知识与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和认知结构打通和融汇, 以内化为自己的新的信息和知识能量, 进而形成新的知识体系和认知结构。没有学生的主体性, 教育活动的实施、教育目标的实现也是不可能的。

第三, 学生对教师的主体性作用的借鉴、创造与超越。教育活动中, 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并不仅仅是被动的主体性反映, 而是具有其积极的、主观能动性的主体性反映。对教师的教育信息和教育指令, 主体性发挥得好的学生会由此产生一定的联想和创造, 会从教师的主体性作用的信息和方式中获取操作悟性, 进而对教师的信息与指令产生批判性的、创造性的、发展性的以至超越性的能动反映, 通过自己对某个知识疑问的产生, 对某个问题新的想法的形成, 对某个作业新的思路的出现表现出来。

三、双主体互动式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 超越标签式的教育主客体关系的论争, 把视野转向教育活动中人的主体性

教育活动中存在着两类具主体性的个体———教师和学生, 他们是教育活动中具主体性的主客体。从严格意义上讲, 作为一般性社会存在的、并不进入教育活动过程和状态的教师和学生只是潜在的、可能的教育主客体, 只有他们进入教育的活动领域, 构成实质性的互动关系, 教师和学生所结成的对象性关系才具有主客体关系的性质。教育中的主客体关系并不是简单和笼统的, 而应是复杂和具体的, 应当在教育的类型、过程、环节、内容和诸多因素的具体分析中去辨别、去认识教育主客关系问题。认识教育主客关系的目的, 在于发现和发挥教育活动中人的主体性, 在于展开和发展人的主体性。因此, 教师应立足于主体性教育的制高点上, 关注教育活动中人的主体意识、主体精神、主体的创造性、主体的能动性, 研究和探索教育中人的主体性和发展性, 建构和发展学生主体性。

(二) 强调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性协同”, 使得教育问题进入更现实、更深刻的研究层面上

“双主体互动”教育模式, 就是强调教育主客关系中“主与客”和“主与主”关系结构所形成的双重构架在教师主体性和学生主体性充分而协同的发挥、发展中达到目标上的一致性和功能上的统一性, 从而使教育活动的整体性能体现出稳定、和谐、协同的特征, 具体表现为师生在教育关系上的“合作”“协同”, 强调双方的协调统一。此外, 目前, 我国教育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将自己的主体性作用与学生在学习上的主体作用完全对立起来, 用满堂灌、题海战术、加班加点、教师一言堂等教师的单向传导方式树立教师的绝对权威, 并辅以考试、批评、训斥、惩罚等办法, 迫使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的主体性作用, 从而使学生的主体性无法在教育活动中获得展示和发展。对学生主体性的忽视在一定程度上埋没和限制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从而影响了学生发展目标的达成与实现。这种状态应当在新的主体性教育理念的认识和弘扬之下加以彻底改变。

(三) 把教与学的对立与统一转化到师生主体性的互动特性中来, 注重双主体之间质的差异及互动中不均衡态势

由于教育活动中同时存在着相互作用和反作用的教活动与学活动, 使得这一特殊的实践活动在结构关系上显得复杂而多变。因而, 对教育活动的观察和分析同样也必须研究观察和分析的方法、角度, 讲究教育活动的参照系统, 将教育活动搁置在立体的界面上, 并运用更高的视域, 更好的视角来观察和把握它。教育活动就其本质来说是教师主体性与学生主体性的互动, 教育活动的成效如何, 取决于两者主体性互动中的有效性和最优化。

此外, 教师主体性在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发挥中起外在的引导、指导作用, 处于主导地位, 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发挥是教师主体性发挥的目的和动因, 是学生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因和根本动力。两者互动的方式和协调中的不均衡特性取决于教育对象的年龄特征、身心发展状况、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活动的类型与任务等。所以, 在教育实践中, 遵循和坚持教育的“双主体性”规律与原则, 一定要从对教师和学生双方主体性的认识入手, 根据学生主体性发展的状况、目标、任务, 结合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方法、教育途径等因素, 设计和确定教师和学生主体性互动的最优化方案, 努力使教育活动在双主体性的最优化互动中实现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教育目标和任务。

摘要:李烈的“双主体互动式”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 它强调教学活动必须让学生成为主动者, 在教学过程中“自由自觉地活动”, 教育必须以人自身为出发点, 认识主体, 尊重主体, 热爱主体, 把人的本质还给人, 以人的方式教育人, 使得教育真正成为人的教育, 改革“以教师为中心”的专制型课堂教育, 努力构建教师和学生双向互动式民主型的课堂教育, 倡导双体性教育。笔者首先从理论依据方面, 对双主体教育进行一种理论解说, 加强对双主体教育的理解;其次从教师和学生层面, 对双主体互动式教育的基本内容作了阐述;最后对构建双主体互动式教育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给予回应, 为我国成功举办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模范。

关键词:双主体,互动式,学生维度,教师维度

参考文献

[1]曾陇生, 倪丽华.教育双主体论[J].中国煤炭经济学院学报, 1995, 03:79-80.

[2]席锁柱, 屈丰富.论双主体教学与个性教育[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2, 01:21-23.

[3]米学良.双主体互动式教学初探[J].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5, 05:19-21.

初中英语主体互动式教学探析 第6篇

关键词:初中英语,主体互动式

一、实施互动式英语教学的意义

我们都知道, 伴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 对于新时期的课堂教学更加强调教学的时效性, 要求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是课堂学习的主人,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从新课标的要求出发, 改变过去教师主宰课堂的模式,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从而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实施互动式英语教学, 就是要改变过去单一教师讲, 学生听的模式, 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来。我们都知道, 最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手段就是最适合学生的手段, 但是在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 很多教师只是在英语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扮演者知识的传递者这样一个角色, 而且往往只是重视知识的讲授, 而忽视了学生对课堂教学知识的接受效果。这就导致了尽管有些知识教师以经讲了甚至是讲了若干遍, 学生还是没听懂、没明白, 导致教学效果较差, 教师讲得累, 学生听着也痛苦。究其原因, 事实上就是教与学的脱节, 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缺乏对学生及时的了解, 导致教学方法或内容脱离了学生的实际, 教与学分离了, 效果自然就大大下降了。

实施互动是英语课堂教学, 就能够很好地解决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弊端, 提升教学效率。在互动式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 师生间的交流是时刻存在的, 这种交流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了解, 也能够及时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 在互动式英语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学生的参与就是在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会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从而获得极大的满足感, 会对英语学习提升兴趣, 学习效果会大大提升。

二、互动式英语教学的形式

1. 课前指导学生的“动”是互动式学习的前提。

讲授新课前, 教师根据新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学生水平及学习兴趣进行课堂设计, 向学生提出要求, 作适当地引导,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让学生课前先“动”起来, 自主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初步获取解决问题的办法。

2.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际交流———“互动式教学”的主体。

学生分组一般按照“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分组, 每个小组由4到6名学生组成, 其中包含各个学习层次的学生。在互动的过程中, 小组内的每个成员都要按照要求使用英语回答问题, 汇报结果, 小组长要记录好。尤其是那些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 在小组讨论结束后汇报给教师。教师针对小组讨论的结果和情况给予适当地指导和帮助。对于各个小组提出的疑难问题, 教师要重点讲解。最后, 教师做出公正、客观评价, 同学生一道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归纳、解决。

三、互动式英语教学的策略

1. 将互动行为贯穿教学过程始终。

(1) 课前教师设计互动。教师设计教学过程与活动时认真研究课标、教材、教学目的、内容、方法、学生和环境, 通过教研活动同教研组交流教学目标、要点、教学过程设计及应变策略、练习和作业设计, 教案中要精心设计适时、适量的师生互动, 学生间的互动, 怎样动。

(2) 课中引导、激励学生互动。上课时, 教师带着激情、带着微笑、带着趣味与期待走进课堂, 教师将激发兴趣, 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放首位, 让他们喜欢学。设计能激发学生求知欲的问题———以知激情、以亲激情、以奇激情、以动激情、以凝激情、以趣激情、争辩激情等,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激情。启动学生的思维, 学生思维活跃起来, 便为课堂互动打下基础。在互动过程中教师热情帮助学生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困难, 促进学生互动。再鼓励、诱导学生积极参与, 不怕出错, 对待学生出错误, 不批评, 对只要能发言都予以表扬。善于调控课堂, 课堂活跃有序, 整个课堂就很好地动起来了。

2. 多种渠道激发学生的互动行为, 让学生走向自学和学会学习, 是我们的教学目标。

我们可以多途径、多角度来提升学生, 如:

(1) 让英语学习成绩好的, 有较强组织能力的学生创办班上的英语角、英语板报。

(2) 举行英语晚会, 学生进行会话交流、表演, 唱英语歌曲, 讲英语故事。

(3) 开展英语书法竞赛, 将优秀的书法作品在班上展出予以表扬。

(4) 开展知识竞赛, 取其优胜者予以表扬, 同时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5) 开展演讲比赛, 培养学生大胆交际能力。

3. 教师对学生在学习中的错误持宽容态度。

学生在参与互动的过程中难免会出错, 如果教师处理不当, 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因此,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积极参与, 不怕出错, 即使错了, 也不批评, 而是以期待的眼神、手势、微笑、加以鼓励, 用宽容的态度、委婉的语言指出。如:“不错的, 相信你再思考思考就会有正确答案, 继续努力, 下一个问题你会答对的。”既宽容了学生错误, 又激励他继续参与, 学生才会有胆量参与互动活动。

四、互动式英语教学的效果

1. 教师综合素质提高, 教学效果显著。

通过实践, 不断领悟, 进一步明确了“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内涵、模式, 提高了教师在新课标体系下的素养, 促进了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2. 有效地优化了课堂教学。

教师的教学更加注重情感渗透, 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策略的培养。教师更加明确自身的角色: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学生的合作者, 体现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标教学理念, 大力实践交际互动教学。教师的教学由重视语言知识转变为重视语言运用, 教师能从学生“用所学语言做事”的角度来设计各种教学任务活动, 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3. 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和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优化了学生学法。

通过课内外互动教学, 学生养成大胆讲、说英语的习惯, 使学生有成功感, 提高了学习效率。

主体自我互动 第7篇

如何在日常授课当中改变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尝试师生互动教学?笔者认为, 教师可以在备课过程中多添加设计师生共同参与的项目, 增加英语教学的趣味性, 寓教于学, 寓学于乐;在教学过程当中, 教师充当课堂活动的引导者, 适时适度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当中, 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 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 与教师互动配合, 从而适应当今素质教育改革。笔者在教育过程当中认为, 可以在以下几个环节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尝试师生互动教学:

一、进行一节新课时, 抽出三至五分钟时间, 让学生进行课前演讲或猜词游戏有效拓展学生学习英语的范围

学生的演讲可以以兴趣爱好、社会热点或一个小故事、一个笑话为主题, 让即将进行演讲的学生有搜集素材过程, 有挑选过程, 有背记过程, 又兼有到台前进行表演的过程, 从而提升学生在多方面的能力。余下的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这三至五分钟时间, 集中精力进行英语听力大比拼, 同时从演讲词中获取课本外更丰富的知识。

进行猜词游戏时, 教师准备一些常见物品, 动物、植物的图片或单词拼写, 让两位学生一个面朝前面, 对教师所出示的事物进行英文描述, 另一个学生则背对前面, 从同学的描述中判断教师出示的是什么英文单词。这样, 既在按部就班进行课程, 又在课程中设置了激发学生想象力,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活动。

二、进行warming up及listening时, 充分利用当今信息化时代的优势, 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师在进行warming up及listening之前三至五天, 把要进行的topic展示给学生, 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搜集各种各样的相关材料, 通过报纸、杂志、网络、电视等各个途径, 获取与topic有关的相关信息。在进行时, 让学生把搜集到的材料图文并茂, 有理有据地展示在多媒体上, 以此为基础, 再进行相关的speaking练习。这样做, 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也能扩大学生的视野, 还能通过广泛收集材料过程, 培养学生有效利用信息的能力。

三、在进行reading及integrating skills时, 以提高学

生阅读能力为主, 突破传统的以灌输语法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

在进行reading及integrating skills时很多教师依然摆脱不了逐词逐句给学生翻译, 同时尽可能多给学生展示里边的语言点、语法知识, 似乎讲得越多越有用, 教师水平越高。笔者则认为, 在教授reading及integrating skills时, 重点要回归到学生的reading上, 任何一篇文章, 在认真学习之后, 至少要读三遍:

第一遍, fast reading。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不出声的阅读, 让学生眼睛直视课本, 眼光快速移动, 找出课文的main idea或topic sentences, 并同时叮嘱学生不要受个别生词的影响, 要善于利用上下文, 猜出所遇生词的意义。

第二遍, intensive reading。教师提前给学生提出疑问, 以选择、问答、填空的形式, 让学生带有问题地进行第二遍精读。这一遍, 学生的速度要适当放慢, 把课文中与问题相关的有效信息标出来。学生可以出声朗读, 也可以默读, 因人而异。

第三遍, read loudly。学生在进行了两遍相关阅读之后, 对课文内容已了然于胸, 基本上能够流利地读懂大意。这时, 教师再画龙点睛地让学生注意到相关知识点及重要句型, 但切忌过多, 以四到六个为宜。同时, 给学生留两到三段的背记任务, 让学生多一些与英文接触的机会, 并培养良好的语感。

四、教师要有挑战性地去发掘一些新途径, 让英语课堂丰富多彩, 引人入胜

平庸、枯燥无味的课堂是学生学好英语的绊脚石。因此, 教师要在教学过程当中勇于摸索, 挑战性地去发掘一些新途径, 让英语课堂生动有趣起来。举例来说, 教师在进行The necklace时, 可以让学生去把整个剧情表演下来, 提倡学生准备充足的道具, 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续写或改变剧情。让学生在进行分小组表演的过程中体验团体合作的的力量, 也更大限度地发掘英语的魅力。再比如, 在进行The merchant of Venice时, 让学生通过分饰其中角色, 来体会莎翁的杰出才华, 来走近莎翁。在表演过程中, 一些学生的表演天赋会一览无遗, 让学生在欣赏与被欣赏之间, 在捧腹大笑之间, 在歇斯底里之间, 完全地融入到所学的课程当中。这时候, 教师只起引导作用, 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在有效的互动当中, 教师达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即可, 最大范围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才是一节成功的英语课。

总而言之, 时代的车轮正毫不留情地疾行前驰, 改革的步伐也在加速。在当今社会崇尚和谐, 崇尚以人为本的大前提下, 在教育过程当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实现师生互动教学, 是真正迎合时代的需求, 贴合学生的身心, 对整个社会有利, 对学生有利, 对教师有利的举动。因此, 笔者动议全体教师行动起来, 集思广益, 为我们含苞待放的花朵筹划最美好的明天!

摘要:二十一世纪的教育要追随时代潮流, 笔者结合课堂实际, 针对在日常授课当中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 提出了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尝试师生互动教学的课堂模式。笔者结合四种课堂中比较有可行性的课堂模式, 在实际授课过程当中, 增加英语教学的趣味性, 寓教于学, 寓学于乐;在教学过程当中, 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 与教师互动配合, 从而适应当今素质教育改革。

上一篇:中国人的形象下一篇:自动站故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