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农村孩子课外阅读

2024-08-11

引领农村孩子课外阅读(精选6篇)

引领农村孩子课外阅读 第1篇

在整个小学阶段, 课标要求课外阅读总量为145万字。如何达标, 如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引导学生课外阅读, 培养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同时能够分清良莠, 阅读经典之作, 让这些经典成为孩子生命成长, 精神发育的一部分, 是教师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方面的探索点, 下面根据这些年我的具体做法谈谈这个问题。

一年级段, 学生对图画的感受非常敏锐, 图画书也就成了小朋友不可或缺的良伴, 世界上所有民族的学童的学习几乎都是由图画入手的, 从这一点出发, 以绘本为主要阅读内容, 通过课上对绘本故事的讲解, 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低年级段的孩子对熟悉的故事特别敏感, 所以每个故事都会反复讲几遍, 当然内容会有所变化, 学生感兴趣的话, 还会自己在家里读, 一个不识字或很少识字的孩子, 也能对着图画自言自语地讲出生动的故事, 这就是阅读绘本的好处, 类似的绘本如《三只小猪》, 孩子对着画面就能知道第一只小猪盖了一间稻草的房子, 被大灰狼吹跑了, 小猪被吃掉了;第二只小猪盖了柴火房子, 也被大灰狼吹跑了, 小猪被吃掉了;只有第三只小猪盖了砖瓦房, 很结实, 很安全。这一阶段的绘本有《逃家小兔》、《小种子》、《好饿好饿的毛毛虫》、《蚯蚓日记》、《大卫不可以》、《小猪变形记》、《我爸爸》、《和甘伯伯去游河》等将近二十本。

一方面是绘本的阅读, 另一方面是童谣儿歌的诵读, 诵读的操作一般是在拼音教学之后开始的, 儿童歌谣的节奏感比较强, 读起来朗朗上口, 学生们比较喜欢, 同时学生在诵读中也发展了语言, 认识了大量汉字, 儿歌中也有许多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交通规则等方面的内容, 让学生知道了很多道理, 比如生活习惯方面的《走路静悄悄》:“我要学猫猫, 走路静悄悄。楼下张婆婆, 最怕吵和闹。脚步咚咚咚, 吓得她心跳。要是吓出病, 那可怎么好?”再比如学习习惯方面的《上课铃声响》:“上课铃声响, 快快进课堂。起立要站直, 坐正不乱晃。不做小动作, 专心来听讲。发言先举手, 回答声音响。”通过一年的诵读, 学生们在这些儿歌中不断养成了各种好习惯, 寓教于乐。

从二年级开始, 根据孩子们的特点, 确定了三方面的课外阅读内容: (1) 以儿童诗为主的诵读。 (2) 以绘本为主的读写绘。 (3) 以共读为主的整本书阅读。先说儿童诗的诵读, 这一学年的诵读内容是长春出版社的《日有所诵》, 在这本书的前言部分有这样几句话:“诵读就是深层次的阅读。日不间断的记诵就是练心的过程, 水滴石穿, 绳锯木断, 天长日久, 积累的是语言, 培养的是诗性, 也是定力和静气。或大声诵, 小声吟, 或默默看, 静静思, 眼到知梗概, 口到自成章, 心到明得失, 在诵读中成长的孩子能遍游世界, 纵观历史。能让童年甚至整个人生都充满光明和温暖。”在这个宗旨下, 我们的诵读将贯穿整个小学阶段, 每周四首小诗, 母亲节、儿童节、元旦还会编排专题诵读, 以诗养人, 以读促教。在以绘本为主的读写绘活动中, 我和孩子们共同走进了一些世界闻名的绘本, 《花婆婆》讲述的是一个让世界变得更美丽的故事;《石头汤》是一个关于分享的故事;《爷爷一定有办法》讲一家人的温馨生活;《苏菲生气了》教会孩子们怎样控制调节自己的情绪……在十几个绘本故事的反复阅读中, 孩子们将每个故事看成了自己的冒险经历, 不断预测结局, 同时, 孩子们自己的理解也随着故事的进行慢慢加深, 慢慢学会理解、接纳、关心他人, 宽容他人, 矫正自己的行为。在二年级的下学期, 开始进入整本书的共读, 所选书目为《木偶奇遇记》和《爱丽丝漫游奇境》。《木偶奇遇记》这个滋养了好几代人的故事, 通过皮诺曹的种种曲折离奇的经历, 表现出小木偶热爱正义、痛恨邪恶、天真纯洁的品质, 教育儿童要抵御种种诱惑, 做一个诚实、听话、爱学习、爱劳动, 并能帮助父母的好孩子。这本18万字的童话书, 在我们每周的读书课上被拿出来讨论和朗读, 读不到的内容要求学生在课下阅读。就这样, 诚实、听话、爱学习、爱劳动, 这些冷冰冰的词汇在故事中鲜活起来, 这就是故事的力量, 是阅读的力量。《爱丽丝漫游奇境》包括两个童话故事:爱丽丝漫游奇境和爱丽丝镜中奇遇。这两个故事情节扑朔迷离, 变幻莫测, 丰富了孩子们的想象力, 深受孩子们的喜欢。近八万字的书, 很快被同学们读完了。

美国诗人惠特曼写过一首《有个孩子向前走》的小诗: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 他看见最初的东西, 他就变成那东西, 那东西就成了他的一部分……著名作家梅子涵曾这样来形容阅读的好处:“阅读那些经典和杰作, 在故事和语言间得到和世俗不一样的气息, 优雅的心情和感觉在这同时也就滋生出来;还有智慧和见解, 是你在受教育的课堂上和别的书里难以如此生动和有趣地看见的。慢慢地, 这阅读就使你有了格调, 有了不平庸的眼睛。”

既要多读, 又要读经典, 在这一阅读理念之下, 我们开始了班级共读和自由阅读的旅程。在三年级到四年级这一阶段, 利用周五的读书课, 加上周末的阅读纸条 (老师根据共读内容出的阅读题目) , 共同阅读讨论了 《犟龟》、《我和小姐姐克拉拉》、《苹果树上的外婆》、《夏洛的网》、《爱心企鹅》、《兔子坡》、《时代广场的蟋蟀》、《神奇校车系列》共计五十多万字。“信念”是这个阶段学生难以理解的词, 但我们需要让学生懂得:有信念, 肯坚持, 不一定就能获得辉煌的成功, 但一定能遇到庆典。这一道理通过对《犟龟》的反复讲解回顾得以渗透, 成功不会源于聪明, 坚持是一种品质。我们的共读通常选择那些情节曲折感人, 描述真挚细腻, 对生命的成长有着特殊意义的经典作品, 比如《夏洛的网》, 借助一只蜘蛛夏洛为挽救一只小猪威尔伯的生命辛勤付出的故事, 诠释了友情、诚信和生命的价值。一个孩子在日记中这样写道:这本书最后一天的描写充满期望和伤感, 威尔伯将能活下来看到从来没见过的冬季美景, 这对好朋友再一次表达着自己的情感:

威尔伯———你为什么为我做这一切呢?我不配, 我没有为你做过任何事。

夏洛———你一直是我的朋友, 这件事本身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我为你结网, 因为我喜欢你, 再说, 生命到底是什么呀?我们出生, 我们活上一阵子, 我们死去。一只蜘蛛, 一生只忙着捕捉和吃苍蝇是毫无意义的, 通过帮助你, 也许可以提升一点我生命的价值。谁都知道人活着该做点有意义的事情。

生命的意义通过这样一本书的阅读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撒播下了一颗健康的种子, 为孩子的精神发育奠定了基础。

“靠阅读扩充知识, 在学龄中期和学龄后期, 阅读科普读物和科学著作, 跟在学龄初期进行观察一样, 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到的, 同时他还提到:“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所以, 大力提倡阅读, 努力引导阅读是我们教师必须做的事情, 阅读不仅满足了学生对大自然的好奇, 也开阔了他们的视野, 培养了对科学的探究兴趣。春天捞蝌蚪, 扑蝴蝶;夏天摸泥鳅, 捉蜻蜓, 摘蝉蜕;秋天听蟋蟀弹琴, 看落叶飞舞;冬天有打不完的雪仗, 滚不完的雪球, 听不厌的故事……这些已从城市生活消失的乐趣, 通过阅读又淋漓尽致地呈现在了孩子们面前, 借助想象, 让孩子们进行了二次体验, 丰富了学生当下的生活, 让学生对世界充满了好奇, 激发了他们探究世界的欲望。

儿童阅读的推进, 需要不断探索, 不断总结, 也需要借鉴优秀同行的经验, 坚持不懈。

除了诵读和儿童阅读内容挑选, 语文教学还要以生活化为理念, 语文教学要符合常识, 要与生活中的实践思维相调和, 不论是媒体常用的新闻体裁还是儿童作家常用的童话体裁, 只有教学不脱离常识, 学生的语言才能不脱离常识, 学生的文字才能不脱离常识, 这些阅读和课堂才能在儿童的生活中起作用, 才能作用于儿童的精神成长。

那么常识是什么?是生活, 学语文既是在丰富当下的生活, 也是在为将来的生活做准备, 丑小鸭只是一种象征, 丑小鸭的成长是一个人成长蜕变化蛹为蝶的过程, 这个过程包括最初的获得生命的体验, 渴望拥有尊严的急迫, 寻找自我的迷茫, 确定理想即认清自我并为之奋斗的信念, 通过这个过程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人生轨迹。没有哪一个人在生命的最初就认清了自我并确立了自己的梦想的, 一个人不会把自己闻所未闻的事物当成自己的奋斗目标, 这是常识, 这就是关于生命成长的常识。以《丑小鸭》为例, 教师认识到了语文服务于生活这个常识, 在带领孩子们阅读它的时候, 就会自然地引导孩子体会:丑小鸭为什么会受排挤受嘲笑?受排挤受嘲笑的情况能不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而改变?这种嘲笑和我们因为字写得不好, 衣服很脏等原因被嘲笑一样么?这样追问探究的结果是将书中的角色与自己的现实生活链接起来, 成为日常思考问题的方式, 从而促进孩子的精神成长。

如何培养农村孩子的课外阅读兴趣 第2篇

黑水小学高春丽 古人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之说,由此可见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开展好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增强语言积累、拓展阅读知识、提高读书能力的重要途径,会为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然而农村小学生由于受办学条件、家庭与社会环境的影响,课外阅读量很少,这自然影响了农村孩子学业质量的提升。

一、影响农村学生课外阅读的顺利进行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原因:

1.没有开展课外阅读适宜的环境。由于农村大环境的影响,农村家长一般都舍不得买书报杂志。而不少农村小学因缺乏资金,也不能建立一个像样的图书室。藏书数量少,过时多,实用性低,根本没有开展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和空间,导致学生的课外阅读受到限制,达不到预期效果。

2.多数农村学生不会自觉读书。由于农村学生家长大多忙于外出打工、奔波于田间地头,而对孩子疏于管理引导,甚至放任自流,长期下去,孩子们大多懒散成性,没有形成一种良好的读书习惯,多数学生不会自觉读书。虽然老师也强调学生要多看课外书,但他们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只能囫囫吞枣,完成老师的任务,收益不多,因而感受不到课外阅读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二、要加强农村孩子的课外阅读,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挖掘书源,让学生有书读。

学校、家庭、社会都要积极为学生创设阅读条件,保证孩子们有书读,有“许多花”来“酿蜜”。可通过家长会、家访向家长宣传课外阅读对丰富学生的知识、开发智力、陶冶情操、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要求家长多带孩子到书店、图书馆,帮助孩子选择合适的图书。一般说,低年级学生以拼音读物为主,中、高年级学生逐渐可过渡到纯文字读物。

2、围绕读书开展益智、健身、有趣的活动

少年儿童,尤其在小学和中学阶段,他们活泼好动,兴趣广泛,最富于幻想,最易接受新鲜事物。渴望认识生活,认识周围世界。常常会问,这是为什么?那是为什么?对什么都感兴趣,见到一朵花而产生喜悦心情,见到别人画画,他也想学画画。广泛的兴趣能使儿童接触和注意多方面的事物,获得丰富的指示,开阔眼界,增长才干,提供形成中心的可能性。根据这一特点,可以组织各种丰富多彩、健康有趣的活动来引导孩子们读书,寓读书于活动之中。少年儿童直观感受和观察能力较强,在专人指导下,能使兴趣深化。把兴趣变成乐趣,再把兴趣与远大目标和理想相结合变成志趣。

3、为培养读书兴趣,要经常讲解读书的重要意义,并把读书和青少年远大理想结合起来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古今中外的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例如:爱迪生、鲁迅、高尔基、华罗庚等人无不是从小酷爱读书,从书籍中吸取丰富的营养,使自己的脑子变得日益聪明起来的,伟大的文学家高尔基说过,“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源泉。”莎士比亚说

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像鸟儿没有翅膀。”伟大的科学家培根说过:“读书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这些伟大的名言足以说明读书的重要。一个人从小养成读书的习惯将受益一生。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张广厚、杨乐,科普作家叶永烈都是由于他们在少先队员时,参加了读书活动,引起了专业的兴趣,才一步步深造,自学成才的。

为培养读书兴趣,推动课外读书的开展,学校领导和少先队的辅导员应经常利用队日开展读书活动,表扬喜欢读课外书的同学。举办读书心得交流会,介绍自己的读书方法等。并把开展读书活动和树立远大理想结合起来。教育学生读书,不是为了个人的奋斗而实现崇高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人如果没有追求人类进步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他的读书兴趣也不会持久,而且任何一种兴趣也只是暂时的。只有理想才能激发人的兴趣,并保持旺盛持久的读书热情,成为潜在的学习动力,使人奋发向上。

毛泽东同志从少年时候起就非常喜欢读书,当他从书中看到帝国主义如何侵占中国领土和主权的种种事实,心中如同压上一块十分沉重的大石头,想到国土要被瓜分,人民过着殖民地的奴化生活。他忧心如焚,为国家的前途命运担忧。开始意识到:救国救民是每一个中国人民的天职。从那时候起,他立下了救国救民的崇高志向。为实现这个志向,他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种书籍。后来,他领导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终于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他救

国救民的伟大志向。读书兴趣一定要和个人奋斗目标与祖国的命运,人民的事业联系起来。这样才有真正的兴趣。

五、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

学生有了课外阅读的兴趣,又有了好的有益的课外读物,那么怎么读才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呢?这就需要教师多动脑子,多想点子。俗话说的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使学生终身受益,就需要教师教给学生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1、略读法。一本书,字数很多,文章又长,学生刚开始读无从下手,那就要求略读。首先要看看序言,目录,力求迅速准确地从全局上把握读物的脉络和主旨,然后从头到尾地浏览,明确主要内容。掌握故事的大概,提纲挈领。

2、精读法。就是逐字逐句精研细读的阅读方法。对一篇文章中的好词、好句,都要认真品读,仔细揣摩,这个词语好在那里,妙在何处。对文章中的人物外貌、动作、心里活动、神态描写。景物描写、动物活动等,都要仔细品赏,揣摩,研讨作者的独具匠心,并烂熟于心。

3、旁注阅读法。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为切实达到手脑并用,提高阅读的兴趣,达到较好的效果,汲取文章的精华,可采用边读边批注的方法。预先确定阅读批注的符号和格式,引导学生做到一边阅读一边勾画圈点,做出重要的标注,以增强记忆的效果。或者在一旁写出自己的心得,随读随写,既动脑又动手。运用此法,旨在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4、交流互学法。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同学之间互相交流,互相谈谈自己的收获,聊聊自己的经验,看自己都读了些什么书,有那些好的方法,以借鉴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也可

以将自己的经验介绍给别人。还可以将书中的优美句子、精彩片段说给别人听,互帮互学,取长补短,渐渐的,教室里学习空气浓厚,同学们阅读的积极性大增。

5、竞争激制法。为了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可在班内采用读书竞赛,展览读书笔记,朗读自己的读书心得。并分别评出等级,颁发获奖证书。

浅谈引领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课外阅读 第3篇

教育专家朱永新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没有阅读就没有个人心灵的成长。”一定的阅读积累,成就了一个人一生的生命底色,影响和改变儿童未来的命运。那么如何引领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课外阅读呢?根据我多年来的教学经验,针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课外阅读现状,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创造阅读条件,搭建阅读平台

1.班级建立“图书角”。通过“图书角”的建立,不仅可以让部分非留守儿童把自己读过的课外书放在“图书角”里,达到资源共享,同时又可以鼓励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主动发现或购买自己喜欢的课外读物,从而提升他们的课外阅读兴趣,拓展阅读面。

2.保障课外阅读时间。课外阅读的时间主要在课外,但是对于家庭本身就缺乏书香的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来说,如果把所有的阅读任务都放在课外显然是不合适的。为此,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保障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课外阅读时间:下午上课前20分钟课外阅读;每周一节课外阅读课;将阅读课外书作为一项常规作业。

3.鼓励家长创建“书香家庭”。孩子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家庭的影响举足轻重,尤其是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我们通过各种方式,宣传课外阅读的好处,促使家长的有效配合,创建“书香家庭”。

二、加强阅读指导,提高阅读能力

1、激发阅读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有机结合,在讲解课内知识的同时,用课外知识来点燃儿童的好奇心,让孩子到浩瀚的知识中遨游,更好地激发了课外阅读兴趣。如教学《草船借箭》后,教师可介绍《西游记》《三国演义》等,这样学生就会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在阅读中去感受名著的魅力所在,拓宽阅读面。

2.推荐好书。推荐好书对于正在成长中的小学留守儿童是多么重要!因此,教师要根据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成长规律来推荐好书,帮助他们遇到他“自己的”那本书。

3.阅读方法指导。教师要帮助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将课内学到的精读、默读、略读、浏览、速读等几种常用的阅读方法灵活地运用到不同读物的阅读中,并能随时指导和帮助学生积累、运用语言,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三、开展阅读活动,展示阅读水平

教师可以结合每周一次的阅读课,在班里开展以阅读为载体的综合活动,如评选“阅读之星”“讲故事”“读书笔记展评”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外阅读活动,从而有效地巩固阅读成果,让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享受阅读的乐趣,增强阅读积极性,真正体会到“书香”。

引领农村孩子课外阅读 第4篇

一、引导孩子们选择读物

1. 推荐学生感兴趣的文章。

兴趣是学生阅读的动力, 枯燥之物谁也不想领教, 嚼蜡之味谁也不肯品尝。我们不指望一个天真活泼的孩子肯去吟诵“之乎者也”, 也不妄想他们会去玩弄“科学家”的天文数字。只有《天方夜潭》才是他们一千零一夜的美梦, 只有《安徒生的童话》才是他们最亲密的朋友。“兴趣”是他们对课外读物最先的选择。因此我们可推荐《童话大王》、《上下五千年》、《故事会》、《科学家的故事》等, 当然也可推荐一些有关音、体、美之类的书籍, 总之要合学生的胃口。

2. 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

选择课外读物, 必须注意适合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 选择课外读物更应注意适合党的教育方针和儿童健康成长的需要。众所周知, 诸如《童话大王》、《十万个为什么》、《少年文艺》、《小学生周报》等有趣味性、知识性和文学性的少儿读物, 均是孩子们爱看的课外读物。

3. 引导广泛的阅读。

鲁迅先生曾告诫少年朋友:“只看一个人的著作, 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 采过许多花, 这才能酿出蜜来, 倘若叮在一处, 所得就非常有限了, 枯燥了。”他还说, “专看文学书, 也不好的”, 会变成连常识也没有的糊涂虫, “研究文学固然不明白, 自己做起文章来也糊涂”。这富有哲理的话, 正是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的“金口玉言”。我们只有指导学生广泛地阅读文学、数学、理化、史地、生物等通俗少儿读物, 才能实现博览群书、厚积薄发的宗旨。

二、引导孩子们掌握方法

1. 引导孩子们掌握几种最基本的读书方法。

(1) 浏览性阅读。主要针对一些长部头的书籍, 例如名著:《水浒》、《三国演义》等。教材中节选了些中外名著的各种章节, 在指导学生阅读原著时, 要求可放宽, 只作走马观花的浏览。 (2) 吸收性阅读。以获取读物中的知识为目的的阅读称为吸收性阅读。主要针对知识性读物。因为对待此类读物既不能追求快速, 不能观其大略, 也不是语言优美的篇章, 适合背诵积累, 而是要理解每个知识点, 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

2. 引导“画图”阅读。

中年级的小学生喜欢用图画来表达他们的思想。我充分利用这一点, 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做笔记的同时, 拿起彩笔, 把自己在阅读中想到的画到笔记本上, 把自已在阅读中的所思所想表达出来, 充分享受阅读的快乐。学生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形象的图画的过程往往就是一个对阅读内容回顾、加工的过程, 等他把这幅画画好以后, 也就把自己在阅读中的收获表现出来了。画笔走进学生的阅读世界, 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3. 引导“摘记”阅读。

学生在阅读精美的文章时, 可以把自己喜欢的段落或优美的词句摘抄在笔记本上, 平时读读背背并运用到自己的语言表达与写作中去, 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就能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与写作能力。

三、引导孩子们学以致用

1. 引导应用。

应用, 就是把课内所得之法, 及时应用于课外阅读之中, 以求“得法于课内, 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叶老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课本内数量有限的文章只能举其一, 只有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才能反其三, 才能在应用中化方法为能力, 使阅读能力越来越强。“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 凡是语文综合素养高的学生, 多是因为书读得多的缘故。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写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

2. 引导学习。

学习, 就是从广泛的课外读物中学习知识, 增长见闻, 以求“课外促课内”, 相互引发, 相得益彰。举个例子, 《回乡偶书》的时代背景以及诗人贺之章的生平, 对今天的孩子来说是那么遥远, 实在难以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清晰而又丰富的表象。如果指导学生阅读有关当时的史实和贺知章生平的书籍, 在获取丰富的感性认识之后再来教学《回乡偶书》, 诗人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思念也就跃然纸上, 贯注于诗中的热爱家乡之情也就深深震撼着孩子们的心。

3. 引导积淀。

积淀, 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 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适合自己的课外阅读卡片或读书笔记的形式, 日积月累, 形成系列, 成为外在的阅读成果, 使学生在成功的喜悦中增加对课外阅读的兴趣。语言精妙, 源于积累。“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以古人这些总结, 让学生明确阅读积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如果没有语言和语感的“厚积”, 哪有惊世之作的“薄发”呢?

总之, 无论是阅读教学现状, 还是时代社会的要求, 都需要我们有效地开展课外阅读, 为此, 我精心引导, 让孩子在文字世界里畅游, 也就是让孩子们的语文知识得到不断充实、丰富。

摘要:书籍是文化的载体, 它生生不息地传递着人类文明。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感悟语言的魅力, 倾听封存在文字里的动听的声音, 让孩子们在文字世界里畅游。如何指导孩子在文字世界里畅游呢?笔者就此从三个方面作了论述。

怎样加强农村孩子的课外阅读 第5篇

1.阅读兴趣不高。一般的农民家庭没有形成读书的氛围, 孩子课外阅读的积极性不高, 只是在老师的强调下读少量的书。如此读书是囫囵吞枣, 收益甚微。

2.阅读条件不良。农村大多数家庭经济条件差, 孩子的课外阅读一直得不到家长的重视, 买书很少;不少农村学校资金缺乏, 没有能力建立一个像样的图书室, 班级图书角更少见。况且学校留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和空间有限, 导致学生的课外阅读受到限制, 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针对以上实际, 笔者认为要加强农村孩子的课外阅读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激发兴趣, 喜欢读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能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浓厚的阅读兴趣是课外阅读实践成功的重要条件。

1.榜样激励。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课堂上老师应经常给学生介绍历史人物、科学家刻苦读书的事例, 如革命导师列宁的一生都是在书中度过的, 陈毅将军看书时竟把墨水当酱吃, 周总理冒雨亲自去借书等。古往今来, 凡对人类有所作为的人都是博览群书, 勤奋学习的结果。

2.引导阅读好书。小学生是善于形象思维的。因此, 对低年级学生可选择有精彩图画书, 图文结合易吸引易理解。只有适合孩子的口味的书, 孩子才会对他感兴趣。

3.展评阅读收获。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 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教师要经常召开读书汇报会。如利用习作课交流摘录的好词佳句;举行班级赛诗会, 评选“故事大王”;摘抄本展评;开展“小导游”活动, 让学生谈天说地、谈古弄今。教师要抓住时机给学生奖励, 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激发学生爱读书的情感。

二、挖掘资源, 有书可读

鲁迅先生在《给颜黎明的信》中对读书有一段精彩的论述;“必须如蜜蜂采蜜, 采过许多花, 这才能酿出蜜来, 倘若只叮在一处, 所得就非常有限, 并且枯燥。”学校、家庭、社会都要积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条件, 保证孩子们有书可读, 有“许多花”来“采”。

1.家长要支持。教师通过家访、家长会向家长宣传课外阅读能丰富知识、开发智力、陶冶情操、提高语文素养的好处, 要求家长多带孩子到书店、图书馆去阅读, 帮助孩子选择合适的图书。一般说, 低年级学生以拼音读物为主, 中高年级学生逐渐过度到纯文字。选择读物要做到:内容要健康;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类型要多样。同时, 家长除督促孩子阅读外, 也要读一些适合于自己的书, 一方面营造家庭课外阅读的氛围, 一方面让自己增长知识, 进而指导孩子阅读, 家长要努力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

2.学校要完善图书、阅览室。学校应多方筹集资金逐步完善图书室、阅览室。每个农村小学应着力建起图书室、阅览室。使图书室成为孩子课外阅读的主要场所。有了图书室, 可以组织学生上课外阅读指导课, 让学生感受到图书室是一个学习的乐园。

三、加强引导, 学会读书

在实践中, 学生的阅读效果常常不尽人意, 主要是由于阅读方法不当, 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 广大教师应与家长相互配合, 加强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 让学生会读书, 增强课外阅读的效率。

1.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习惯是在长期阅读的实践中逐渐养成的。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要做到:一是选定图书。阅读的书一旦选定, 就一定要读完, 千万不要浅尝辄止, 半途而废。二是选定时间。针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选择读书的时间, 并且要保证读书时间。三是定出阅读量。根据自己的阅读能力, 要制定一个读书计划, 多长时间读多少文字要保证。

2.要习恰当的阅读方法。曾国藩曾提出这样的读书方法:“不同之书, 区别对待, 应读之书宜缓宜熟;应用之书宜速宜多。阅读如攻城, 轻骑剽悍, 所向无前。”读书的方法有三种:精度、略读、浏览。小学生背诵古诗词、名言警句之类的可用精读, 童话之类的可用略读。可浏览的资料是报纸、搜集的信息资料, 在浏览中抄记需用的信息资料。在阅读过程中, 要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1) 读一读, 圈一圈。要求学生阅读时, 圈出文中的生字新词, 利用工具书查阅, 弄懂了再读。 (2) 划一划, 想一想, 一是划出不理解的地方, 联系上下文想一想是什么意思;二是划出文章的重点句或优美词句、精彩片段, 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3) 抄一抄, 写一写。人手一册图书笔记本, 低年级学生要在阅读过程中摘抄好词佳句。中高年级学生读完一本书, 除摘抄好词佳句、精彩片段外, 还应仿写句子和段落。高年级学生每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课外书, 可以练练笔, 写下心得体会, 读书笔记, 仿写, 改写, 续写文章。这样的课外阅读可以提高孩子们的习作能力。

总之, 加强孩子的课外阅读关键在于家长、学校和社会的支持, 阅读习惯的养成和方法的习得, 自己要持之以恒, 教师及家长要经常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实施情况, 督促学生完成定性定量的阅读任务。只要能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课外阅读将给孩子们撑起一片多彩的生活空间。

摘要:采用现象分析的方法对农村孩子课外阅读缺乏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发现了影响农村孩子课外阅读的客观因素。通过研究, 探索, 实践得出了改善、加强农村孩子课外阅读的办法。实践证明, 只要学校和家庭提供适合孩子阅读的书, 孩子们是非常喜欢读书的, 学校要不断改善图书室、阅览室的条件, 教师要给孩子们一定的阅读指导, 让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引领农村孩子课外阅读 第6篇

一、以自主为舵手开启阅读的航船

对于小学生来说, “喜欢阅读, 感受阅读的乐趣”是孩子能够有效进行阅读的首要条件。只有孩子对阅读的文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才能为他们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提供内因条件。因此, 我在指导孩子读好语文书的基础上, 打开窗儿, 让孩子呼吸窗外“清新的空气”, 鼓励他们自主选择各类健康有益的图书, 鼓励他们把家中的书带来读, 天文地理、神话传说、卡通笑话、名著名篇、四书五经等, 书置于室内窗间, 顿时, 书香四溢, 它们走进了课堂, 进入了孩子的课余生活。这样, 学生愿意潜心阅读整本书, 无形之中培养了他们的耐心和毅力。教育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内涵就是强调“以人为本”, 如此放手让学生做一回“野鸭子”, 坚持以学生为本,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鼓励他们自主阅读, “读”他们所想读, “背”他们所想背, 凭学生的兴趣爱好, 或诵读, 或默读, 或浏览, 让他们在自由阅读中充分享受读书之乐, 获得主动发展。给孩子多了一份宽容, 多了一份自由, 立足长远, 孩子们当然乐意一帆风顺地将航船驶向阅读的海洋!

二、以感悟为旋律奏响阅读的乐章

《学记》早就倡导“导而弗牵”。现在的阅读教学更应该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对文章内容加深理解。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创造一种新的阅读情趣和审美追求, 让学生悟出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因为语文教学的归宿, 终究还是要带着孩子在纸张和文字里穿越的。诚然, “动笔墨”的阅读习惯很值得提倡, 但也不至于每次都这样, 这应该是有前提的。对于一些泛泛而谈的书, 我不主张孩子做读书笔记。而那些文质兼美、需要精读的书, 建议动动笔。如果阅读的是自己的书, 可以直接在书上圈圈画画, 做上各种阅读记号, 或写写心得体会;如果是借来的书, 可以摘录优美的词、句、片段, 阅读卡片分门别类地整理, 便于查找。爱迪生曾说:“会读书的人应该是个发明家”, 语文教学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突破口就在于阅读, 特别是课外阅读。根据课标的有关精神, 我也积极提倡并引导学生利用比较阅读、创意阅读、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 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 提高阅读质量, 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新课程理念下的许多语文课外阅读篇章给学生创造了适度的“心理距离”, 就是为了激发学生阅读探究的欲望, 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感悟, 能在“熟悉的地方”寻找到“新的风景”。

三、以激励为动力延伸阅读的激情

为了让每个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成为终身的读者, 我对他们进行了科学而合理的激励, 让他们阅读的激情持续而长久。我定期进行检查, 以此激励后进, 表彰先进。平时, 每周要进行“专心读书”、“博览群书”者的评选, 采用个人自荐、班级考核、全班集体投票产生。每学期末, 颁发“书香之星”奖状, 并把他们的个人简历、兴趣爱好、读书趣闻、读书笔记向大家展示, 供大家学习借鉴。

同时, 适时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 让学生展示自己在课外阅读中获得的新信息, 给予积极的评价, 学生能看到自己的进步, 获得成功的快感, 产生成就感, 进而更加主动地广泛阅读。如:定时举行“慧眼识好书”的评比, 让学生鉴定读物的优劣。每隔一段时间, 借助“成长记录袋”让学生显示自己的“书海航线”, 展示读物选择的轨迹。每月进行一次办小报、童话剧表演的比赛, 让学生再现读物的内容。通过搭建各种平台, 多管齐下, 努力构建积极向上的语文课外阅读场。

四、以合作为依托绽放阅读的鲜花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只有强调了学生阅读的主体性, 才可能有学生阅读的创造性, 切实提高阅读技巧。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读书, 真诚地与文本对话, 加强整体感悟, 创造性地解读文本,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以及精神素养。

当然, 在强化“阅读自主”、“阅读个性”的同时, 让学生体验“阅读合作”和“阅读交友”的理念, 将大有裨益。为此, 可营造一个适宜学生个性发展的“阅读学习共同体”。通过学生群体间的“合作性阅读”, 利用共评、演讲、辩论等多种形式, 让学生各自表达交流自己的理解, 进行平等、开放、无权威的交流, 不仅让学生相互取长补短, 来实现学习共同的目标指向, 同时能更好地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和批判性的品质。这样可以让学生随时随地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行之有效的交流, 在交流中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感悟, 分享别人的阅读快乐。

上一篇:教育的内在价值下一篇:初中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