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功能性消化不良

2024-07-06

老年功能性消化不良(精选11篇)

老年功能性消化不良 第1篇

关键词:老年功能性消化不良,心理评估,护理分析

随着我国逐步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阶段, 老年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该病的发病原因较为复杂, 影响因素多样, 症状严重且容易反复发作。具体机制尚无明确定论, 有研究表明, 该病的发生可能与老年人胃肠功能障碍、内脏感觉过敏或一定的社会心理障碍有关[1]。患有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老年患者常常产生抑郁、焦虑等多种不良的心理反应[2]。因此, 在老年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过程中, 要特别注意健康教育、心理干预等护理干预措施, 以提高老年患者的治疗效果。本研究对比分析了老年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与正常老年人群的SDS评分、SAS评分,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76例老年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作为本研究实验组, 所有患者均经过老年功能性消化的罗马Ⅲ诊断标准而确诊[3], 其中男47例, 女29例, 年龄67~85岁, 平均 (73.2±4.1) 岁。同时, 随机选择期间在我院接受门诊常规体检的无老年功能性消化的老年患者76例, 作为该研究的对照组, 其中男45例, 女31例, 年龄69~84岁, 平均 (74.1±4.8) 岁。所有患者均排除下述标准: (1) 十二指肠溃疡或肿瘤等病变的患者; (2) 肝、胆、胰腺等器官功能异常的患者; (3) 糖尿病或有精神病史的患者; (4) 腹部经过手术的患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具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心理评估方法:

使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两组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估, 问卷要使用统一的指导语。采用SDS评分反映患者的抑郁程度, SAS评分反映患者的焦虑程度。

1.2.2 护理方法。

(1) 心理护理:医护人员在与患者接触过程中, 要做到积极主动、态度温和, 耐心地讲解患者的真实病情, 让患者充分了解自己的病情。使患者保持心情愉悦, 避免其产生抑郁、紧张、焦虑等不良的心理反应。护理过程中要注意多倾听患者的想法, 经常与其沟通, 使患者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鼓励患者培养各种兴趣爱好, 以适当的转移不良情绪, 时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状态。 (2) 饮食护理:由于老年人的消化及吸收的功能会有所减退, 医护人员要特别注意老年患者的饮食问题, 指导其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适当合理地选择饮食。老年患者的饮食要注意荤素搭配, 多食用高蛋白、高纤维素的食物, 勿食用过热、过冷、不易消化或刺激性强的食物, 如浓茶、可乐、咖啡、辣椒等, 忌食高胆固醇、高脂肪食物及高盐的食物[4]。坚持定时定量的进餐, 少食多餐, 并细嚼慢咽, 特别注意要戒烟戒酒。 (3) 服药指导:医护人员要向患者讲解每一种使用药物的用法, 同时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所用药物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发生, 如便秘、腹泻、失眠等。若发生严重性的不良反应或并发症要及时告知医师。 (4) 生活指导:指导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做到起居有序进行, 并保证患者足够的休息与睡眠。注意老年患者的安眠药服用情况, 做到合理适当的使用, 切忌过量使用。鼓励老年患者参加各种集体活动或体育锻炼等活动, 坚持每天进行适当的体育运动, 做到劳逸结合, 使老年患者保持心情舒畅。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对结果进行分析处理, 两组患者的SDS、SAS评分对比采用t检验, P<0.01表示两组之间的差别显著, 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SDS、SAS评分比较:

实验组患者的SDS评分、SAS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并且两组间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1。

2.2 护理之后实验组患者的疗效:

经过一段时间的护理, 实验组所有患者的抑郁、紧张、焦虑等心理均有所减轻, 且有48例患者的不良心理症状均消失, 其余28例症状明显减轻。

3 讨论

老年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疾病, 指的是老年患者出现消化不良的症状, 同时又排除了溃疡、癌症及胆道疾病等其他器质性的消化系统疾病。该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上腹部位出现疼痛感与灼烧感, 正常用餐后出现饱胀感等, 虽然不会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但是也严重影响老年患者的正常生活[5]。目前, 医学界对于老年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机制尚无明确定论, 但研究人员普遍认为该病的发病与人体内脏感觉异常、肠胃运动功能障碍、环境与精神因素等密切相关。

近年来, 随着对于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机制的逐步深入研究, 其治疗过程中采用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 心理因素也在其发病中起到重要的作用[6]。因此, 临床上治疗该病除了常规的药物与必要的护理措施外, 更应对患者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健康教育, 积极地帮助患者充分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 从而保证治疗的有效性。

为此, 本研究对比分析了老年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与正常老年人群的SDS评分、SAS评分, 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SDS评分、SAS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并且两组间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0.01) ;护理后, 实验组所有患者的抑郁、紧张、焦虑等心理均有所减轻, 其中的48例患者的不良心理症状均消失, 28例症状明显减轻。

综上所述, 在老年功能性消化不良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国, 要特别老年患者的关注心理问题, 通过一系列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显著提高治疗的效果, 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罗金波, 琚坚.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 2011, 17 (22) :3431.

[2]余琳, 刘志攀, 左铮云.心理危机及其对老年人生理的影响和危害[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1, 31 (3) :539-542.

[3]柯美云, 方秀才.功能性胃肠病罗马Ⅲ诊断标准的临床实践和难点[J].胃肠病学, 2010, 15 (4) :197-199.

[4]张翠红, 杨杰.护理干预对13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J].贵阳医学院学报, 2010, 35 (4) :428.

[5]吴万桂, 林惠华.功能性消化不良[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9, 28 (2) :150.

长期功能性消化不良应该如何治疗? 第2篇

要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这个疾病,我们要先了解它的症状是什么,它的主要症状是病人会出现肚子痛,上面对肚子胀,在平时的时候明明是肚子饿了,但是看到东西又不想吃,还带有恶心和呕吐的感觉。

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这个疾病,可以用一般治疗的方法进行治疗,主要是病人平时的时候不要吸烟避喝酒还有就是吃非甾体抗炎药,没有什么特别的食谱,就是病人平时后要避免自己在生活的经历中诱发病情的食物。患者在进行一般治疗的时候要听从医生的嘱咐,不要自己盲目用药。

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这个疾病,可以用药物治疗的方法进行治疗,医院的医生会根据患者的情况开相应的药物对患者进行治疗,像上腹胀、早饱、嗳气为主要症状病人医院的医生会建议病人服用“伊托必利“这种药物,病人只要听从医生的嘱咐按时吃药,就可以了。

注意事项:得了这个疾病的患者在平时的时候要按时就餐,,还要把烟和酒戒掉,在平时的时候不要熬夜,同时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治疗期间,听从医生的嘱咐,按时吃药。

功能性消化不良症 第3篇

胃肠道有两个主要功能,一是分泌和吸收功能,一是动力功能,特别是推进性蠕动功能。过去对分泌和吸收功能研究的较多,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在胃肠病人中,有动力问题的可占到50%以上。故临床医生对胃肠病人除应考虑分泌功能是否异常外,还应想到是否有动力功能变化,即应考虑是否与胃肠道平滑肌的功能紊乱有关。例如胃食管反流性疾病,不仅强调胃酸反流造成食管的炎症、糜烂甚至溃疡,更应追究食管的病理生理变化是否与胃动力学紊乱有关。

正常人的胃肠道系统,为了有条不紊地完成消化吸收功能,胃肠道需在不同部位,进行一系列不同程度的活动步骤:①贮存功能,如在胃底部。②混合搅拌功能,如在胃窦部及小肠内。③关卡屏障功能,如贲门及幽门。④蠕动推进功能,如在食管、胃、小肠及结肠均有这些功能,而这些消化活动的步骤,受神经束严密控制,其中肠肌层神经在控制胃肠活动中占主导地位。肠肌神经丛位于肠管纵行和环行肌之间。此肠肌层神经丛与负责分泌功能的神经丛相连接,使胃肠动力和分泌机能相互搭配成肠道神经系统。除了这些神经元系统的调节控制途径外,尚有一些胃肠介质和由神经旁分泌和内分泌释放的肽类激素或肠肽素,也调节着胃肠的动力功能。另外,胃肠动力的变化,也受胃肠腔内容物对肠壁感觉性受体作用的影响。现已知摄入的食物种类不同,对胃肠道动力产生不同的影响,也可能与FD的产生有关。例如,饮酒、吸烟均对胃肠道的动力产生不良影响。富含糖类的食物在几小时内即从胃排空,而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则排空较慢,而进食大量脂肪则排空最慢。精神应激和情绪激动是FD的重要致病因素。某些药物如阿司匹林和非类固醇抗炎剂(消炎通、保泰松等)对胃黏膜产生损害,或为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致病诱因。

FD的临床表现。

(1)胃部症状:①最多见的是上腹部疼痛或不适感,多发生于饱食后或饭后摄入刺激性食物或饮酒后易增重,也可产生饥饿时痛。疼痛性质从钝痛、闷痛到针刺痛、暴皮样痛不等。少数病例觉胸胃后或剑突下(心窝部)疼痛,也可同时有中、下腹痛或两季肋部痛。②胃部烧灼感,所谓烧心、酸心。可单独发生或伴随疼痛症状出现,也可随恶心、呕吐发生。③上腹胀或胃区胀或饭后更是胀饱难消,或晨起即觉胀饱。以胃胀饱为主的病人,多有食欲不振,常与肠易激综合征并存。④顽固的恶心,时有饭后恶心,时有晨起即觉恶心,且很顽固,或伴反酸,偶尔吐苦水或食物,也可同时伴腹痛。

(2)肠道症状:与胃症状并存的有干燥便秘,便秘与腹泻交替,或以腹泻为主的腹泻便秘交替发生。

(3)全身症状:消瘦,乏力,萎靡,贫血等。

(4)少数病人在长期反复的病程中也并发胃黏膜糜烂或溃疡病。个别病例也可能偶尔发生少量出血。

以上各种症状并非每例病人都兼具,大多数病人以某几种症状为主,其他症状很轻或完全缺如,或某次复发以某种症状为主,而另一次复发又以另外症状为主。胃镜查大多表现为浅表型鼻炎或萎缩性胃炎,或伴有十二指肠炎等。

FD的分类

根据1989年芝加哥国际专题会议,将FD分为下列各型。

①反流样消化不良:主要症状包括胸骨后或心窝部不适感、烧灼痛、反酸及上腹部灼痛,可伴有或偶尔有食物反流。重者可吞咽困难,或吞咽时胸骨后疼痛不适。此型大多来源于胃食管反流。即胃动力紊乱,致胃内容物通过贲门而反流入食管。这是一种常见的机能紊乱。②胃动力障碍性消化不良:早跑(少吃即跑)餐后饱胀难消,可伴恶心。本类型的致病因素是胃肠运动功能障碍。③溃疡样消化不良,此类型消化不良症状与活动期消化性溃疡相似。④吞气症或称为嗳气样消化不良,反复嗳气不缓解是本型的特征。⑤特发性消化不良:本类型约占整个消化不良的25%~30%,无典型的特异性症状,且胃镜检查可无明显器质性改变。

FD的治疗

对FD的治疗主要遵循对症治疗原则。应包括:精神心理指导。生活指导。治疗指导(包括药物治疗)。不应把药物看成是万能的。

(1)精神心理指导:对有精神因素存在的病人是必要的。症状轻的功能性消化不良对病人的生活和工作无明显不良影响,但症状比较重的病人主诉很多,感觉很痛苦。这种病人大多有焦虑、抑郁的性格,不少患者同时伴有失眠、焦虑、抑郁、头痛、注意力不集中等精神症状,虽然已做了必要的检查,如放射线、内窥镜检查等,但病人常怀疑自己得了不治之症,常到处求医,甚至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和无法正常工作。这种情况下,医生要耐心、详细了解病情,使病人相信医生能将病治好。消除病人精神紧张和心理上的不平衡,解除对溃疡或癌的恐惧心理。

(2)生活指导:要让病人保持良好健康的心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戒酒,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改变不良饮食习惯。生活起居要有规律,调整生活、工作、学习节奏,劳逸结合,按时休息,保证充足睡眠,加强锻炼,增强体质。

老年功能性消化不良 第4篇

关键词:老年,功能性消化不良,多潘立酮,复方消化酶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消化内科中比较常见的疾病, 临床症状表现为上腹胀、上腹痛、食欲不振、早饱、恶心、呕吐等消化症状, 经常反复性、阵发性发作, 使患者生活质量严重降低[1]。对于一些老年患者, 因为患者自身体质下降的原因, 当出现功能性消化不良, 患者恢复较差, 为了探讨老年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方案, 我院现对80例患者进行研究,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为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老年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 以1∶1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均存在消化不良的临床症状:在餐后出现饱胀或者早饱、上腹疼痛、上腹灼热感, 并且持续性和反复地发作;在排便后症状并无明显的改善;经过腹部B超、胃镜等检查后证实不是系统性、器质性、代谢性疾病。其中观察组40例, 男21例, 女19例;年龄54~72岁, 平均年龄为 (67.51±3.24) 岁;病程4~36个月, 平均病程 (10.64±1.26) 个月;疾病程度:Ⅰ级12例, Ⅱ级23例, Ⅲ级5例。对照组40例, 男20例, 女20例;年龄55~71岁, 平均年龄为 (67.26±3.41) 岁;病程5~37个月, 平均病程 (10.64±1.52) 个月;疾病程度:Ⅰ级12例, Ⅱ级21例, Ⅲ级7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上的差异不显著 (P>0.05) , 具有可比性。

消化不良症状程度分级: (1) 症状轻微, 患者在经过提示之后知道症状存在为Ⅰ级; (2) 症状较为明显, 但对生活的影响不大为Ⅱ级; (3) 症状较为严重, 并且不能自行缓解, 对生活的影响较大为Ⅲ级[2]。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多潘立酮 (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10910003) 口服治疗, 每次1片, 1天3次, 在饭前半小时服用。观察组:在口服多潘立酮片的基础上, 联合复方消化酶胶囊 (韩林制药株式会社, 国药准字H20090508) 治疗, 每次1~2粒, 1天3次, 饭后服用。

1.3 观察指标:

治疗4周后, 记录两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消化症状 (上腹痛、上腹烧灼感、餐后饱胀、早饱) 改善率以及痊愈时间。

1.4 疗效标准:

临床疗效分为三个等级, 分别为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不影响生活质量;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有很大的改善, 生活质量受到轻微的影响;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仍然未有好转, 生活质量严重受影响[3]。临床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总数×100%。

1.5 统计学处理:

本文提到的数据均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进行检验, 计量资料用t检验, 并用 (±s) 表示, 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表示为P<0.05。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5.00%, 对照组为80.00%, 两组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 见表1。

2.2 消化症状改善率:

观察组的上腹痛、上腹烧灼感、餐后饱胀、早饱消化系统症状改善率高于对照组, 两组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 见表2。

2.3 痊愈时间:

观察组痊愈时间为 (14.62±2.64) d, 对照组痊愈时间为 (26.54±2.41) d, 两组比较具有明显的差异, P<0.05。

3 讨论

功能性消化不良属于功能性胃肠病, 主要病因是进食之后胃底容舒张出现障碍, 胃窦十二指肠运动协调产生紊乱, 此外, 还和内脏高敏等因素有关, 当发病之后, 受到环境、社会以及心理因素的影响, 可能会使病情加重[4]。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表现不具备明显的特征性, 可能以单一症状出现, 或者同时表现为各种症状。本次研究中我院主要针对老年人的功能性消化不良进行探讨, 一般的治疗包括让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对于一些存在心理障碍的患者进行心理治疗;同时采用药物治疗。目前, 对于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并没有特效的治疗药物, 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

多潘立酮即吗丁啉, 它是一种胃肠促动药物, 适用于因胃排空延缓、食道炎、胃食道反流引起的各种消化不良症, 对于上腹疼痛、腹胀、暖气、恶心、呕吐症状有着良好的效果。因为多潘立酮主要在肝脏代谢, 如果患者存在肝功能损害, 则不宜使用本药物;且因为该药物中含有乳糖, 对于存在葡萄糖/半乳糖吸收障碍或者半乳糖血症的患者也不适用[5]。复方消化酶胶囊对消化不良的治疗在临床上的应用也较多, 它是一种复方制剂, 其中的胃蛋白酶能够促使蛋白质分解为多肽及胨;木瓜酶使动植物蛋白发生水解, 促进蛋白质利用率的提高;而淀粉酶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和糊精, 帮助吸收;纤维素酶使植物细胞壁发生降解, 有利于患者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消化, 同时使胃蛋白酶激活;熊去氧胆酸使体内的胆汁酸分泌增加, 增加胰酶活性, 对食物中的脂肪乳化起到促进的作用;胰酶和胰酯酶将脂肪降解为脂肪酸和甘油, 分解蛋白质使其成为蛋白胨, 而淀粉则分解为糖和糊精, 有利于食物的消化, 并缓解腹胀症状。将多潘立酮联合复方消化酶能够提高治疗的效果, 发挥协同作用, 能够促进食物消化, 促进肠内气体的排出, 从而有效改善腹胀症状。据研究证明, 将两种药物联合使用临床疗效有明显的提高, 在本次实验中也有所证实。此外, 这两种药物不良反应较少, 适用于老年患者的治疗。

该研究分别给予观察组和对照组联合用药和单一用药的方式治疗, 结果显示, 观察组的消化系统症状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两组的改善率有统计学意义;且观察组的症状痊愈时间比对照组要短, 这就说明多潘立酮联合复方消化酶的临床疗效显著高于单独口服多潘立酮。由此可见, 对于老年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 可根据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 在口服多潘立酮不佳的情况下, 可联合复方消化酶进行治疗, 增加药物作用, 促进患者尽快恢复健康。

参考文献

[1]倪猛, 郑喜胜.多潘立酮联合复方消化酶治疗老年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 33 (2) :416-417.

[2]刘志玺.多潘立酮联合复方消化酶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62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5, 10 (14) :165-166.

[3]姜媛媛, 李福青, 王琳, 等.多潘立酮联合复方消化酶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效果探讨[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5, 21 (8) :1116-1118.

[4]武彩云.多潘立酮联合复方消化酶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 2013, 17 (8) :964-965.

功能性消化不良105例治疗体会 第5篇

关键词消化不良功能性曲美布汀黛力新

资料与方法

105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其诊断标准参照罗马Ⅱ体系标准:①上腹痛、腹胀、早饱、嗳气、恶心、呕吐等上腹部症状超过3个月;②内镜检查未发现溃疡、糜烂、肿瘤等器质性病变;③实验室、超声波、X线等检查排除肝胆胰、肠道器质性病变;④无糖尿病、结缔组织病、精神病等;⑤无腹部手术史;治疗时间均4周。将以上病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9例,男23例,女26例;男女比例1:1.13,平均年龄42岁。对照组56例,男27例,女29例,男女比例1:1.07,平均年龄45岁。两组年龄、性别、病情严重程度等均相似,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在治疗前1周内未服用对疗效评价有影响的药物,包括胃黏膜保护剂,H2受体拮抗剂、质子泵抑制剂、抗胆碱能药物和其他促胃肠动力药。

研究方法:观察组口服马来酸曲美布汀胶囊100mg,3次/日,黛力新20mg,1次/日。对照组仅服曲美布汀100mg,3次/日。各药均在餐前口服,疗程均4周。疗程中均禁用其他对消化系统动力有影响的药物,及禁烟酒咖啡等。用药前后分别记录患者腹胀、早饱、餐后饱胀、上腹痛、嗳气、恶心等主要临床症状的变化,服药前后检查血、尿、大便常规、肝、肾功能及血糖、心电图等,并观察患者有无不良反应。

症状判定:按临床症状程度分级及评分标准:0级为没有症状;Ⅰ级为有轻度症状,患者需提醒能意识到症状存在;Ⅱ级为症状稍重,患者可意识到症状存在,但不影响工作,正常活动未受限制;Ⅲ级为症状重,患者意识到症状存在,无自发缓解期,或明显影响患者生活及工作。

疗效判断标准:①显效:治疗后症状完全消失;②有效:症状明显改善;③无效: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结果

两组总疗效比较:疗程结束后,观察组显效35例,有效1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1.8%;对照组显效25例,有效18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76.8%。两组相比,总有效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讨论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有文献报道,在消化科门诊就医的患者中约30%为功能性消化不良,其临床表现主要为上腹隐痛、进食后腹胀、嗳气、恶心、早饱、呕吐等。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明确,但胃肠动力紊乱被认为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一般认为,胃动力异常、精神状态、应激因素、痛阈下降及环境因素等关系密切。关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促动力剂一直被作为首选的药物,但众多资料表明单纯促动力治疗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近年来,精神状态因素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过程中,适当采用抗抑郁药与促胃动力药联用,可以迅速改善患者症状,且治愈率较高。黛力新是一种很强的,具有选择性的5-羟色胺摄取抑制剂,具有抗抑郁作用并且对胆碱能毒蕈碱受体、组织胺受体和α-肾上腺素能受体无抑制作用。

本研究表明,曲美布汀联用戴力新较单用曲美布汀治疗效果更好,无明显不良反应。在临床治疗过程中,用曲美布汀联合戴力新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具有起效快、疗效确切、安全性好等优点,是目前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较为理想的方案。

参考文献

1许国铭,李石.现代消化杂志.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682-685.

2陈波,张建忠,万小平,等.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十二指肠运动功能的研究.胃肠病学杂志,2000,9:267-269.

3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学会编.中國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11-112.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治疗研究 第6篇

1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辨证分型以及论治

功功能能性性消消化化不不良良病病变变位位置置主主要要在在胃胃部部, , 其其影影响响器器官官还还会涉及到脾、肝, 主要的临床辨证分型为肝胃郁热、血瘀阻络、肝胃不调、饮食郁积、肝郁脾虚、寒中胃脘、胃脾阴虚、胃脾虚寒、胃脾虚弱、中气阻滞等。从中医的角度将功能性消化可以分为八种类型, 主要有中虚气阻、脾肝郁虚、脾胃虚热、胃阴不足、湿阻脾虚、脾胃虚寒、饮食积滞以及气血阻络等, 其主要的治疗方法采用自拟药方, 以白术、党参、茯苓、升麻、枳壳、焦三仙、炙甘草以及木香和陈皮入药。从中医的角度对消化性不良疾病进行治疗, 可以利用柴胡进行疏肝散合, 饮食不调者利用保和丸进行消除停滞, 另外对于寒中胃脘患者可以使用良附丸, 而阴虚胃热者使用益胃汤[3]。功功能能性性消消化化不不良良还还可可以以分分型型为为肝肝气气犯犯胃胃、、肝肝郁郁湿湿阻阻、、肝肝胃胃郁郁热、肝脾郁虚、肝胃血瘀、肝胃阻虚等, 治疗主要以肝失疏泄作为病理基础, 采用柴胡疏肝散结合二陈汤进行治疗, 随患者病症进行汤药加减。采用中药分型以及论治主要从辨证治疗上着手, 目前采用的方法其疗效差异很大, 而且并无统一标准, 正是这样给临床的治疗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加之采用中医方法进行治疗, 其组分复杂, 而且难以形成统一的标准。近年来, 针对肠胃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主要是保护患者的胃肠膜, 对于患者胃肠膜的保护以及治疗过程中的内脏敏感性开展研究, 取得了一些突破。

2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基本治疗方法文献回顾

梁伟等曾利用香砂六君子汤对功能性消化不良进行治疗, 对照组为莫沙必利治疗组, 分别对治疗前后患者的胃排空率进行监测和评分, 通过治疗发现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和患者的胃排空率都要高于莫沙必利对照组, 所以香砂六君子汤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对肠胃的促进有一定的作用。刘汶等选取了35例肝气郁结证患者和20名健康人员, 前者为治疗组, 后者为对照组, 对35例肝气郁结证患者使用柴胡疏肝散进行治疗4周, 其治疗结果在医学统计上具有重要的价值, 如果仅以单项统计来看, 上腹饱胀不适的患者13项指标和症状都得到了较好的改善, 治疗后患者的胃排空延迟和治疗前相比有明显的改善和好转, 胃动素和餐后瘦素都有明显的提高, 胃电图餐前后慢波都得到了上升, 患者在停药3个月后效果基本平稳, 没有出现反复的情况, 这说明了柴胡疏肝散对FD肝气郁结证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在胃电图、胃排空、改善肠胃激素、降低内脏敏感度等方面效果尤其明显。张丽国等对198例FD患者进行了随机的分组, 将一组FD患者作为治疗组利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 而另外一组作为对照组利用西沙必利治疗, 两组的治疗疗程和周期都选用同一时间, 在两个疗程后对两组患者进行对比, 发现治疗组的效果要好于对照组, 所以前者对FD的治疗效果更为明显[4]。

3 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基本方法及汤药

3.1 疏肝解郁法

潘腊梅等人认为, FD的病本在于肝, 病标在于胃, 而采用疏肝解郁就是解决病本的一种有效手段, 所以采用治疗肝郁的方法综合治疗病标和病本, 从而对FD进行综合的调节。通过这种方法对该类患者治疗72例, 其治疗有效率达90%, 效果尤其明显。吴永华等利用多味药材制成柴胡解郁汤, 其治愈6例, 有显著成效11例, 有效9例, 总有效率高达87%。王启之对FD患者112例分成四磨汤、西沙必利和两药综合治疗三组, 结果显示两药联合使用治疗2周和4周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2.6%和95%, 其治疗总有效率远高于两药单独运用[5]。

3.2 辛开苦降法

很多的学者和医师将多味药材制成半夏泻心汤, 作为治疗FD的基础汤, 然后将其化裁成有效的治疗方剂, 其中有的学者对45例FD患者利用山楂健脾开胃, 桑叶疏散胃腑, 然后利用半夏泻心汤辛开散痞, 利用黄芩和黄连等苦降清热, 使寒热达到相互平衡, 辛、苦共同作用使升降达到调和, 最后利用大黄开胃健脾, 其治疗率高达89%。也有的学者利用干姜、党参、法半夏、川厚朴、淡子芩、细川连等药材治疗FD55例, 其治疗率和西沙必利对照组的治疗率相比, 总有效率并不低于西沙比利的总有效治疗率。

3.3 疏肝健脾

采用四逆散合六君子汤可以实现疏肝健脾效果, 其主要以金龙汤作为中药组方基础, 由柴胡、木香、郁金、枳壳、佛手、五爪龙、党参等入药, 可以有效地达到疏肝健脾功效。另外还可以治疗过程中采用的六君子汤主要以患者脾胃气虚作为根本, 以气滞湿阻为标准, 从而达到健脾效果, 其药方主要为干姜、草豆蔻、北芪、枳壳、白术、竹茹、酒川军、焦槟榔、代赭石以及甘草。

3.4 理气化瘀

从中医理论研究功能性消化不良主要是由于患者肝胃不和、气机不畅等因素, 所以很多临床药方主要是以理气为主, 另外在治疗过程中还可以加入活血化瘀药物。中医治疗方法选择药方时可以采用茵陈进行疏肝利脾、代赭石进行降逆下胃之气, 然后以枳壳、台乌、香附进行活血, 赤芍、苏木、丹参进行化瘀。另外还可以拟定理气活血汤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 自拟药方为:柴胡、香附、川附子枳实、茯苓、赤芍、白术、川芎、丹参、海螵蛸、法半夏、甘草。针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出现的腹部胀痛可以采用芍药汤方进行治疗, 药方采用甘草、白芍、厚朴、威灵仙、木香等, 随着患者腹部疼痛症状加减用药。

4 结语

目前针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从西药的观点着手主要是促进胃动力, 而中药方法则是疏肝健胃、活血化瘀、理气化瘀等。西药治疗方法副作用影响很大, 而采用中医理论方法则是调和肠胃、肝脾、气阻不畅, 对于患者的不良影响性较小, 采用中医理论机制进行调和值得推广和应用。

摘要:功能性消化不良会使患者胃部不适, 在治疗过程中无特殊的西药治疗方法。众多临床验证性试验表明, 依据中药理论治疗可对患者病情进行有效控制。中药主要是根据详变危机、脾虚气阻, 需辨明寒热虚实进行分型论治。论述了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方法。

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治疗,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王文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证候学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9.

[2]刘连英, 李继霞.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研究现状与展望[J].河南中医, 2009 (6) :617-620.

[3]赵征昊, 顾勤.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治疗进展[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1 (4) :12-13+15.

[4]张卓然, 王玉水.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治疗进展[J].黑龙江中医药, 2012 (1) :48-49.

[5]杨蓓, 叶枫.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证候研究[J].北京中医药, 2008 (1) :12-14.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护理措施 第7篇

目前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机制有环境、胃酸、精神、幽门螺杆菌、消化道运动、内脏感觉异常等因素参与。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与心身医学的发展, 许多研究表明心理因素与人类健康有密切的关系。现代护理观以人为本, 健康的内容不仅仅是无疾病或伤残, 还要有良好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对于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 护士除了遵医嘱予以对症处理外, 最主要还是身心综合护理。笔者结合临床医师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治疗措施, 采取了一系列科学有效地护理措施, 并阐述了其自身的护理体会, 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107例, 男39例, 女68例;年龄25~76岁, 中位年龄47.87岁;25~40岁33例, 41~60岁42例, 60岁以上32例;下岗待业47例, 农民38例, 离退休人员13例, 其他9例。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通过医师的诊疗方案采取相应护理措施。显效39例, 有效63例, 无效5例, 总有效率为95.33%。

2护理措施

2.1 对患者运动形式进行指导

加强腹式呼吸和腹肌锻炼, 使膈肌和腹肌活动增加, 对内脏起到按摩和被动牵拉运动的作用, 从而促进了胃肠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 改善了腹胀、嗳气症状。要求患者做到每天晨起、饭前 (后) 半小时、入睡前2h在绿色植物多的道路上匀速行走, 活动量以不感到劳累为宜, 对因生理因素导致消化不良的患者十分有益。对长期便秘、腹胀的患者指导患者晨起空腹饮1杯250ml温水后, 跪坐在床上双手以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以打圈的方式按摩腹部各50次[1]。鼓励患者多做一些平常感兴趣的事, 老年人可打太极拳, 中年人可慢跑, 女性患者可以练习木兰剑。

2.2 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 保证心理健康

尽可能让患者保持心情舒畅, 无所顾虑。指导患者面临症状时, 把注意力引向外部世界。让患者懂得相关的医学知识, 通过权威性劝说和解释干预患者的心理活动, 使患者改变错误的认识。可采用放松疗法, 即采用暗示和鼓励的方法, 通过自身意识的调整, 放松全身的骨骼、肌肉和腺体活动, 腹部会产生温热感, 减轻症状。

2.3 对患者进行饮食方面的护理

功能性消化不良对饮食要求比较严格, 其重要性有时甚至胜过药物治疗, 特别是老年人, 合理的饮食调养常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一般来说, 本病应以清淡、易消化、富有营养的食物为主, 不主张刻意进补, 因老年久病, 脾胃必然虚弱, 虽虚却不受补, 一味进补, 势必碍胃滞脾, 使脾胃功能更加不足, 病情进一步加重[2]。因此要劝导患者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 杜绝有碍疾病治疗的饮食嗜好, 坚持围绕疾病调整饮食, 制订食谱。要使患者明确哪些是对本病有利的饮食, 那些是对本病有害的饮食, 即使是有利的饮食, 也应告之适可而止, 不要多餐。

2.4 对患者进行用药方面的护理

功能性消化不良属多病因的复杂性疾病, 临床治疗方法多样, 加之老年患者多伴有其他系统的疾病, 用药往往非常繁杂, 脾胃是受药的主要场所, 稍有不慎, 就可能使其雪上加霜。因此, 务必告诫患者谨慎用药;对胃肠功能有损害但又必须使用的药物, 一定要求其饭后服用, 以减少对胃黏膜的不良刺激。用中药治疗时可在煎剂中加入姜、枣等物, 以暖胃护脾, 并应浓煎少量多次服用, 以减轻胃肠负担[3]。服药期间, 严禁进食辛辣、海腥、油炸之物。另要做好长期服药的准备, 按时足量用药。

2.5 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

向患者介绍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 介绍胃镜检查是排除器质性消化不良的方法, 消除患者的顾虑;对抑郁患者采用抗焦虑、抗抑郁治疗可使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症状缓解或痊愈;针对患者的不同境况下的心理状态, 帮助患者摆脱疾病的困扰;引导其娱乐、听音乐、观看令人愉快的电视节目等, 以调动其积极情绪, 解除心理负担, 缓解焦虑, 使良好的情绪状态与治疗效果同步发展, 以促进康复。

3护理体会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组异质性疾病, 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胃肠运动功能障碍以及由此引起的胃排空延迟可能是其主要病理生理。据调查, 健康教育可提高工作人员的自我保健意识, 使其大都能重视饮食的健康教育, 消除患者顾虑, 增强患者的信心, 同时应加强患者饮食护理, 促进胃排空, 改善由于胃动力不足、排空迟缓所造成的饱胀、胃痛等症状。精神心理因素在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密切关注。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与正常健康者比较存在较多心理问题, 治疗消化道疾病的同时更要进行心理辅导治疗。因此, 应重视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精神心理异常和社会压力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中的作用, 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在护理工作中, 应充分评估患者的生理、心理反应及心身防卫和应对能力, 可通过认知疗法解除患者对疾病的恐惧, 增进患者的自尊和自信, 提高患者对周围环境的适应性, 提高对进一步治疗的依从性, 可采用放松训练有意识地控制患者自身的心理生理活动、降低唤醒水平及消除不良的生理和心理应激所致胃肠动力障碍。总之, 有效的护理干预能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罗金波, 琚坚.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 2011, 17 (22) :3431-3434.

[2]冯敏晓, 顾勤.中医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认识[J].中医药信息, 2010, 22 (2) :97-99.

老年功能性消化不良 第8篇

功能性消化不良 (FD) 是表现为慢性持续或反复发作的上腹部不适、疼痛、胀满、嗳气、早饱等症状的临床综合征。F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不清楚。研究表明过半数FD患者存在胃排空延缓、近端胃及胃窦运动不良、消化间期Ⅲ相胃肠运动异常等胃肠道动力障碍;部分患者表现为近端胃对机械扩张的敏感性增加。一般认为运动生理异常与症状的严重程度并无关联。精神因素和心理应激一直被认为与FD的发病有密切关系, 不少患者存在个性异常, 易焦虑、抑郁。

2 中医脾脏

脾是中医五脏之一, 主运化水谷水液与升清, 喜燥恶湿。《黄帝内经》言:“脾与胃以膜相连耳。”本文认为胃体是脾的代表位置, 因此准确的表述是脾在胃中。“脾居中央, 灌溉四旁。”本文认为其一, 胃肠也存在经脉和穴位, 也就是执行特殊生理功能的痛觉神经及脊髓背角中间神经电分流干道;胃与头部、胃与肠道存在经脉连接, 胃经络既可向脑经络和肠道经络补气, 也可盗气;其二, 分布内脏 (尤其是迷走分布区器官和脑神经) 的慢痛神经网络存在一种特殊的电突触连接途径 (遵循调实补虚法则) , 把分布内脏所有的慢痛神经连接成一个更为紧密的整体并使其敏感度和生长度趋向同步变化, 连接部位可能是中央管腹侧纵束。中央管腹侧纵束是P物质阳性纤维在中央管腹侧形成的一条纵行纤维束, 纵贯脊髓全长, 内含上下行纤维。

3 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生机制探讨

功能性消化不良胃肠动力障碍主要缘于内脏低敏感性, 尤其是迷走传入低敏感性;主要是胃肠经脉处的部分快痛神经损伤失活, 痛觉神经敏感度低下或慢痛神经增长, 致使胃肠迷走和脊髓初级传入敏感性低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镜观察多数粘膜水肿充血, 呈红白相间以红相为主, 粘膜表面有灰黄色或灰白色稠状粘液附着、不易脱落, 有黄绿色胆汁反流。粘膜充血多数非炎症反应, 而与慢痛神经增长导致的微血管扩张有关。本文所述痛觉神经敏感度变化为生理性, 不涉及伤害性刺激和痛觉病理。

3.1 内脏敏感性异常

“针感”是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 循经感传是感觉的传导。毋庸置疑针剌可提高感觉神经的敏感性、降低感觉阈值。针刺提高了分布经脉和穴位的痛觉神经敏感性, 但其他浅感觉传入神经的敏感性也发生了变化。分布于经脉和穴位的痛觉神经 (经络神经和代谢神经) 的重要生理特性之一就是它们调控着其他初级传入神经的敏感性;痛觉神经的敏感度升高, 其他初级传入的敏感性也升高, 反之亦然;慢痛神经C纤维终末既可直接兴奋其他初级传入, 同时又构成其他初级传入抑制环路的组成部分, 通过兴奋中间抑制神经元对初级传入进行突触前超级化抑制, 主要是调控初级传入的敏感性, 因此确切地说, 慢痛神经构成的是初级传入敏感性调控环路;调控部位在背角胶质层、三叉神经脊束核、孤束核等。传递肢体温度的纤维主要投射到脊髓背角边缘层和胶质层 (三叉神经终止于三叉神经脊束核) 。胶质层含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中间神经元, 对温度信息进行调节。有研究胃的感觉主要通过迷走传入神经, 脊髓传入神经也支配胃的感觉;小肠、结肠的外在初级感觉神经纤维主要来自脊髓背根神经节, 但也有少部分迷走初级传入。

传入神经是迷走神经干的主要组成部分, 与传出神经构成迷走反射, 是迷走传出活动的主要调节因素之一。调制初级传入神经的敏感性是胃肠消化活动的重要步骤。胃肠状态与运化能力同迷走活动水平相协调, 两者联系的纽带主要是经络;或者说经络决定胃肠的功能水平, 同时调节着迷走活动, 传入神经的敏感性协同变化是作用途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机制主要是内脏初级传入敏感性异常, 胃肠部分初级传入病理性敏感化, 部分初级传入敏感性低下或受抑制。迷走传入受脑痛觉神经调节, 分布胃肠的痛觉神经能否影响迷走传入主要取决于经络是否通畅, 调实补虚机制能否发挥。迷走传入终末与三叉神经分支眶下神经、舌神经、下牙槽神经和部分舌咽神经的躯体感觉纤维传入终末在三叉神经脊束间质核有高度重叠, 调控迷走传入的可能就是这些脑神经。分布胃粘膜不同部位的痛觉神经与不同的脑神经连接强度也应不同。“胃火上炎”影响的是下牙龈慢痛神经, 舌苔虽是胃气熏蒸所致, 但也反应胃体粘膜的状况。本文推测分布胃体粘膜的痛觉神经与调控胃肠迷走传入的痛觉神经联系更密切、更易协调活动, 且与胃动力活动紧密关联, 是脾主运化学说的生理基础。痛觉神经对内脏神经活动的调节很复杂。研究证明背角胶质层有向孤束核投射神经元, 三叉神经脊束间质核既有投射到孤束核的神经元, 也有神经元直接投射至背迷走神经复合体。推测痛觉神经也能调节迷走传出中枢。

首先, 胃痛觉神经敏感度低下, 通过调实补虚机制可同步拉低脑和肠道相关痛觉神经的敏感度, 同时胃肠迷走传入和脊髓初级传入的敏感性亦同步降低, 整体消化功能下降。①慢痛神经敏感度低下, 对初级传入敏感性的控制力减弱, 一些低阈值的A类纤维在各种因素影响下脱离控制发生敏感化, 呈高反应性, 这是一种病理性反应, 可能是导致临床早饱症状的原因。嗳气是消化不良的一个主要症状, 推测嗳气可能是小部分高阈值的初级传入敏感性临时提高所致。②由于调实补虚只有两者在相差一个敏感梯度才易进行, 胃肠经脉区痛觉神经敏感性不能提高, 非经脉区的一些痛觉神经在消化活动刺激下易发生敏感化, 拉大与低敏感度神经敏感梯度差, 脱离调实补虚机制。胃不适、疼痛为伤害性感受, 与痛觉神经敏感化相关。胃肠动力不良而部分慢痛神经又敏感化, 血供增加、代谢旺盛, 可导致大便臭秽、热结旁流、便秘等。其次, 快痛神经不能够制约慢痛神经情况下, 慢痛神经可发生增长 (生长度高于快痛神经的平衡点) ;慢痛神经增长后基础分泌增多, 敏感性变化与原来不是一个档次, 不易提高敏感性;胃慢痛神经增长可通过经络网使脑和肠道慢痛神经同步增长;推测构成初级传入抑制环路的慢痛神经纤维增长后对初级传入的影响抑制作用大于兴奋作用, 从而导致初级传入的敏感性低下;胃肠迷走和脊髓初级传入敏感性受抑制, 反射活动减弱或消失;慢痛神经增长后微血管扩张, 静脉液回流乏力、微血管静水压增大、组织液增多、粘膜水肿, 增大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弥散距离, 影响消化和吸收;慢痛神经增长一种为炎症后遗症, 慢痛神经在细胞损伤诱导产生的生长因子作用下发生增长, 是慢性疾病;一种应是心理负性应激的产物, 也就是中医肝郁乘脾证, 此种病情可完全恢复。功能性消化不良还有另一种情形, 胃经脉痛觉神经敏感度低下或器官衰老, 器官功能下降, 脊髓初级传入受影响, 迷走传入基本不受影响、迷走活动正常, 胃动力障碍不明显, 但胃可能经常维持代谢相对旺盛、超负荷状态。这易导致胃阴虚。

3.2 水湿困脾

胃体粘膜承担吸收水分的功能, 吸收受渗透压调节;“喝口热水暖暖身子”, 就是热水通过胃粘膜进入门静脉侧支食管静脉丛, 由上腔静脉回心, 然后通过动脉迅速布散全身。胃体粘膜是主要的泌酸区, 腺体壁细胞较多。泌酸的过程是高耗能过程。研究表明粘膜的氧利用和盐酸的分泌量之间呈线性相关, 壁细胞含有大量的线粒体, 约占细胞容积的30%~40%, 主细胞只占5%。壁细胞的酸分泌必须有氧的供给, 糖的无氧酵解就不能支持酸的分泌。如果慢痛神经增长、微血管扩张且舒缩运动消失、组织液流动缓慢或停滞, 外来水分加重粘膜水肿、固有层游离水分增多, 就存在组胺、乙酰胆碱、氧、激素、代谢产物在水液中的弥散速率和弥散距离问题。氧为脂溶性, 在水中弥散较慢。而壁细胞的代谢耗氧量大, 细胞内促泌酸、促蛋白合成因子增多, 局部供血、供氧不足, 容易发生壁细胞缺氧、缺能损伤。慢痛神经的增长为组织提供了一个易出现病理性反应的微环境, 血液瘀滞, P物质、自由基等炎症介质增多, 免疫细胞活化。壁细胞的功能基因损伤可以启动自身免疫反应, 细胞表达MHCⅠ复合物, 通过自身免疫程序清除损伤的壁细胞, 由健康细胞代替;而免疫清除主要以细胞坏死的方式进行;细胞坏死裂解产物一方面可激活炎症细胞释放有毒细胞因子, 诱发炎症, 从而损伤快痛神经, 降低其敏感性和对慢痛神经的制约力, 一方面可诱导生长因子产生, 促使慢痛神经增长, 加重粘膜水肿, 恶性循环。因此水湿困脾是自身免疫损伤。研究证实部分患者存在壁细胞抗体。

3.3 粘膜瘀滞

“饮食自倍, 肠胃乃伤。”暴饮暴食、睡前饮食易导致粘膜瘀滞, 可表现饮食积滞症状, 头晕困重、不思饮食、食而不化、脘腹胀、舌苔厚腻、大便臭秽或溏泄等。部分有胃肠动力障碍。粘蛋白浓度较大并脱水时分子间水分少, 蛋白分子互相重叠形成凝胶或固化。笔者推测粘膜瘀滞机制与胃肠粘膜蠕动不良密切相关, 由于胃粘膜过度延展或蠕动缓慢, 粘膜表面粘液不足, 饮食微小颗粒有机会长时间滞留腺体细胞表面, 直接接触构成刺激并损伤细胞, 导致粘蛋白大量分泌;在腺体细胞外侧腔面, 粘蛋白与食物颗粒混合凝胶粘附于细胞表面不易脱离、酶解, 影响粘膜功能;内侧底面及固有层局部也可形成包含神经纤维的凝胶板结块;粘蛋白是主要的细胞外基质, 可调节慢痛神经的敏感性, 基质含量与神经敏感性相对应;粘液半固体化影响慢痛神经的活动, 更重要的是使其敏感度低下且敏感性不易提高, 发生在近端胃体粘膜经脉处的凝胶板结可导致胃肠动力障碍。

摘要:痛觉神经调控着初级传入的敏感性;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机制主要是内脏初级传入敏感性异常, 胃肠部分传入敏感性低下或受抑制, 部分传入又病理性敏感化;胃局部微环境改变。

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治疗分析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5年5月笔者所在医院确诊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80例, 并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其中观察组40例患者, 男21例, 女19例, 年龄20~58岁, 平均 (39.3±2.1) 岁;病程1~10年, 平均 (4.1±2.2) 年;40例对照组患者, 男22例, 女18例, 年龄19~59岁, 平均 (39.0±3.5) 岁;病程1~11年, 平均 (4.8±2.2) 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以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且研究中的所有患者对于本研究均知情同意, 并已经签署了相关的知情同意书, 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通过。

1.2 诊断标准与排除标准

1.2.1 诊断标准

所有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均符合国际上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规范化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有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典型症状包括上腹部疼痛、餐后饱胀、反酸、恶心呕吐及嗳气等。

1.2.2 排除标准

排除心、肝功能与肾功能障碍患者;排除器质性消化系统疾病患者;排除严重认知功能障碍以及交流方面存在障碍的患者;排除使用过单胺氧化酶抑制剂药物的患者;排除有过敏体质的患者;排除在治疗过程中停止治疗的患者。

1.3 治疗方法

给予对照组莫沙必利 (生产厂家:山东鲁南贝特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为H19990317) 治疗, 5.0 mg/d, 3次/d, 且在饭前口服;给予观察组莫沙必利联合黛力新治疗, 莫沙必利治疗方法与对照组相同, 黛力新 (注册证号为H20080175, 生产厂家:丹麦灵北制药有限公司) , 3次/d, 1片/次。两组患者均治疗4周, 观察治疗效果。

1.4 观察指标与疗效评定标准

1.4.1 临床效果

具体疗效判定标准如下, 显效:临床体征与症状已完全消失;有效:临床症状与体征已出现明显好转;无效:临床症状与体征无明显改善, 甚至加重[4]。总有效=显效+有效。

1.4.2 不良反应

观察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 主要包括出现口干、腹泻症状, 并做好详细记录与比较。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 对照组为80.0%,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2.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经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中, 口干2例, 腹泻2例, 食欲减退1例,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5%。而对照组中, 口干2例, 腹泻3例, 食欲减退1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0%。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且所有患者经实验室检查后均未出现嗜酸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增多, 患者的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等均未出现异常。

3 讨论

现阶段, 功能性消化不良属于临床上比较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之一, 一般情况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临床表现为食欲不振、恶心以及呕吐等正在[6]。但是, 目前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具体发病机制还不能完全明确, 大部分专家学者认为其与胃肠运动功能障碍、胃酸分泌过多、受幽门螺杆菌感染、心理因素以及社会因素等有关[7]。从临床治疗角度出发, 医生通常情况下会以调节胃肠蠕动、抑制胃酸以及助消化等治疗[8]。以促动力的药物治疗为主, 并辅之以抑酸剂、根除幽门螺杆菌以及保护胃黏膜的药物治疗, 但是从临床治疗效果上来看, 治疗效果并不显著。在临床治疗过程莫沙必利与黛力新联合治疗的效果显著。具体原因与以下两个方面的因素有着密切联系:首先选择性的5-羟色胺4受体激动药物莫沙必利可以促进患者体内有效释放出乙酰胆碱, 充分刺激胃肠道, 从而发挥促动力的作用, 改善胃肠道症状, 但却不会严重影响到胃酸的分泌[9]。其次, 新型的三环类抗焦虑抑郁合剂黛力新主要是由小剂量氟哌噻吨与美利曲辛组合而成, 有效成分氟哌噻吨借助作用在突触前膜多巴胺的自身调节受体来促进其合成与释放多巴胺, 从而增加突触间隙间的多巴胺含量, 起到一定的抗抑郁与抗焦虑功效[10]。而美利曲辛是抗抑郁药物, 能够抑制患者的突触前膜对去甲肾上腺素胺与5-羟色的摄取, 从而提高单胺类递质的实际含量, 发挥抗抑郁功效。莫沙必利与黛力新联合治疗能够起到协同治疗的作用, 有效抑制患者的抑郁与焦虑情绪, 充分改善患者的精神状况。本研究中, 采用莫沙必利与黛力新联合治疗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纯性莫沙必利治疗, 效果显著, 安全性相对较高。

本研究中, 经治疗后,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而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5%, 对照组为15.0%, 且所有患者经实验室检查后未出现嗜酸粒细胞增多与淋巴细胞增多现象, 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等均未出现异常。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说明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采用莫沙必利和黛力新药物联合治疗, 可以有效提升治疗效果, 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效果非常显著, 可以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5年5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80例, 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 每组40例, 观察组实施莫沙必利联合黛力新治疗, 而对照组实施单纯莫沙必利治疗, 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 对照组为80.0%,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5%, 对照组为15.0%,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莫沙必利联合黛力新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 可以有效提高疗效, 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莫沙必利,黛力新,效果

参考文献

[1]顾秀玲, 隋成丽.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治疗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 2010, 8 (20) :168.

[2]林向.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治疗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0, 5 (3) :122-123.

[3]闫琴.7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治疗分析[J].吉林医学, 2011, 32 (25) :5222-5223.

[4]孙怀君.关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临床治疗分析[J].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1, 3 (13) :89.

[5]孙华萍.功能性消化不良50例临床治疗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26) :90-91.

[6]《中外医学研究》编辑部.临床医学论文的写作技巧[J].中外医学研究, 2015, 13 (2) :165.

[7]沈宇桓, 褚国勇.消化不良174例临床治疗分析[J].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2, 25 (6) :659-660.

[8]李光明, 李健和, 刘鹏, 等.开胃理脾口服液治疗脾虚气滞证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评价[J].中国医药导报, 2012, 9 (3) :98-101.

[9]郑焕城, 李潮仙.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分析[J].吉林医学, 2014, 35 (11) :2411-2412.

老年功能性消化不良 第10篇

摘要:目前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药物治疗尚无特异性,疗效的个体差异较大。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应以患者病理生理改变为依据,遵循个体化用药治疗原则。促动力药和酸抑制剂仍是目前经验治疗的主要药物,精神心理治疗、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的调整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 药物 治疗

一、促动力药

1.多巴胺受体拮抗剂 根据对腺苷酸环化酶(CA)作用的不同,多巴胺受体可分为D1(包括D1和D5亚型)和D2(包括D2、D3和D4亚型)家族。D1家族对CA起兴奋作用;D2则反之。阻断D2受体的兴奋可以发挥促胃肠动力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增加突触前后膜乙酰胆碱的释放或(和)直接通过cAMP-蛋白激酶途径影响胃肠道平滑肌细胞膜上离子通道的状态等有关。多巴胺受体拮抗剂主要有甲氧氯普胺、多潘立酮、左舒必利、伊托必利等。甲氧氯普胺因其锥体外系不良反应,不适合长期使用而限制了其在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中的应用。

2.多潘立酮 为选择性D2受体拮抗药,能增加胃窦和十二指肠运动,协调幽门收缩,促进胃排空,并能使胃肠壁张力恢复正常。一项Meta分析显示多潘立酮能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上腹不适、早饱、腹胀等症状,明显优于安慰剂。尽管其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是肯定的,但个体差异性较大。

3.左舒必利 不仅能选择性地作用于胃肠粘膜下和肌间神经丛的D2受体,而且具有抗抑郁、镇静及止吐作用。Tonini等对豚鼠的研究发现左舒必利还有中等的5-HT4受体激动作用。Distrutti等用口服左舒必利4周的方法,观察了16例有上腹胀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和8名健康对照者,发现左舒必利能显著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症状及降低痛阈,且这些作用只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有效,对健康志愿者并无作用。Mansi等对3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和胃轻瘫患者作了一项双盲交叉对比试验,发现左舒必利(25mg3次/d)与西沙比利在缩短胃排空时间上无显著性差异,但在改善患者日常生活和恶心、呕吐、餐后饱胀等自觉症状方面要优于西沙比利(P<0.01),这可能与其降低内脏敏感性有关。

4.5-HT4受体激动剂 5-HT4可刺激肠壁肌间神经丛内的运动神经元引起降钙素基因相关肽、P物质、乙酰胆碱等的释放,从而促进胃肠蠕动,降低内脏痛阈。

5.胃动素受体激动剂 胃动素是由胃肠道M细胞分泌的一种由22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多肽,其受体主要分布于胃窦的神经组织内(N型)和十二指肠平滑肌组织内(M型)。

二、调整内脏感觉药

1.5-HT1B/D受体激动剂 5-HT1B/D受体为突触前G蛋白偶联受体,通过激活CA产生效应。其激动剂的代表主要有舒马曲坦、GR127935、CP93129、SB224289等。舒马曲坦可兴奋外周和中枢的5-HT1B/D受体,促使非肾上腺素能非胆碱能(NANC)神经递质(主要是NO)的释放,而增加食管的敏感性,降低食管的顺应性,并能使胃底、胃窦和幽门平滑肌松弛,改善餐后胃的容受性,抑制餐后胃动力。Lee等对有胃扩张高敏感性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作了一项研究,发现舒马曲坦(6mg,皮下注射)能较安慰剂显著提高球囊扩张引起初始感觉和不适感觉的阈值,并能显著改善进食引起的餐后饱胀、恶心和嗳气症状。但皮下注射不适合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长期治疗。

2.5-HT3受体拮抗剂 5-HT3受体存在于肠神经元中,主要通过释放局部的5-HT增加神经介导的运动和分泌,以及引起内脏痛觉刺激。5-HT3受体拮抗剂能减少肠外神经元释放神经信号。抗肠道伤害感觉,发挥“肠道神经调节剂”的作用。

3.κ-阿片受体激动剂 κ-阿片受体是一种由380个氨基酸组成的G蛋白偶联受体家族成员。阿片受体的激活可以抑制躯体和内脏感觉。

三、酸抑制剂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是否存在高胃酸分泌状态尚有争议,但酸抑制剂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经验性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最近有研究显示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存在十二指肠对酸的高敏感性,也许可从一个方面解释酸抑制剂的疗效。Talley等的一项Meta-分析显示:奥美拉唑(20mg或10mg1次/d)能较安慰剂显著减轻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且对溃疡型和酸反流型效果更加明确,但对动力障碍型可能并无作用。且成功治疗后的患者,治疗结束后3个月生活质量提高。但Wong等对华人的一个大样本、双盲、随机对照研究并不能显示兰索拉唑(30或15mg1次/d)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症状的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优于安慰剂。对于质子泵抑制剂和H2受体阻滞剂,多数研究表明前者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要优于后者。

四、抗幽门螺杆菌(H.pylori)治疗

尽管50%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H.pylori阳性,但目前的研究并不能证明H.pylori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关系。Koelz等做了一项双盲、随机对照试验,181例经1周抗酸治疗筛选试验和2周双盲随机对照抗酸试验,并被证实为抗酸治疗无效的H.pylori阳性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给予2周的抗H.pylori治疗(奥美拉唑40mg2次/d+克拉霉素1g2次/d),对照组只给奥美拉唑(20mg2次/d)2周,随访6个月,发现抗H.pylori治疗并不影响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总的症状、个别症状和生活质量的改善,也并不优于短期抑酸治疗。另一研究也发现三联抗H.pylori与安慰剂组在12个月的观察中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症状的改善上并无显著性差异。而也有研究显示在12个月的随访中,根除H.pylori能显著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症状。多数研究均证实根除H.pylori并不能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但根除H.pylori也许可以改善胃粘膜炎症,是否根除H.pylori仍有争议。

五、抗抑郁剂

功能性消化不良180例诊治体会 第1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月~2010年12月消化科门诊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180例, 男;68例, 女:112例, 平均年龄: (45.1±3.9) 岁, 病程: (16±4) 月, 符合罗马Ⅲ[1]的诊断标准, 临床表现为上腹痛, 腹胀不适、早饱、嗳气、反酸、烧心、恶心、呕吐等。内镜检查排外溃疡、肿瘤等器质性病变。实验室检查、B超、X线排外其他系统疾病并排外精神病。

1.2 方法

1.2.1 精神心理量表测定

采用Zung自评抑郁量表 (SDS) , 自评焦虑量表 (SAS) 测定, 具体方法为:医生对表格进行逐条详细讲解, 然后由患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表格填写, 分别计算出标准分 (标准分=自评分×1.25) 当SAS标准≥50分时肯定存在焦虑情绪, SDS标准分≥50分时肯定存在抑郁情绪, 结果为焦虑情绪患者59例, 抑郁患者37例, 一共为96例。将情绪评定结果随机分配到治疗组和对照组中。

1.2.2 分组及给药方法

180例患者随机分配为治疗组90人 (男:38人, 女:52人。焦虑情绪:29人, 抑郁情绪:19人, SAS=65.3±7.2分SDS=68.4±9.2分) 对照组90人, (男:30人, 女:60人, 焦虑情绪:30人, 抑郁情绪:18人, SAS=65.3±7.2分SDS=68.4±9.2分) 。所有患者均行C14呼气实验检查, 92人HP (+) 。

对照组给奥美拉唑20mg, 口服, 1次/d, 莫沙必利5mg, 口服, 3次/d;治疗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阿米替林口服 (具体用量从6.25mg每晚8时口服开始, 根据病情、情绪、睡眠情况调整用量, 一般用量为12.5mg每晚口服, 最大量为25mg, 2次/d) 。HP感染则给克拉霉素0.25 mg口服, 2次/d, 替硝唑0.5mg口服, 2次/d, 疗程为7d。

1.2.3 疗效评价

观察患者的上腹痛, 腹胀不适、早饱、嗳气、反酸、烧心、恶心、呕吐等为主要指标, 根据症状的严重程度给计0-3分, (见表1) 。4周后行临床疗效评估, 症状计分降低小于50%为无效, 症状计分降低50~80%为有效, 症状计分降低超过80%为显效, 总有效率为显效+有效。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软件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见表2。

2.1 药物不良反应

没有一例发生不良反应。

3 讨论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加快, 竞争更加激烈, 生存压力增大, 心理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Engel提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后, 很多身心疾病得到认识。对消化系统疾病而言, 功能性胃肠病占了消化科门诊的40~50%, 而功能性消化不良占了很大的比例。近年来, 有关心理因素对FD患者的影响, 心理因素与胃肠动力、胃肠激素的相互影响机制有多发面的研究。研究表明FD患者容易伴有焦虑和抑郁, 使其消化不良的症状加重同时影响胃排空。感觉通路与大脑边缘系统有重叠的共同通道。内脏心理因素与胃肠道功能问题, 通过脑-肠轴相互影响, 可解释FD患者伴有心理障碍的原因。FD治疗应包括改善胃肠症状的药物, 心理干预治疗及抗焦虑、抑郁治疗。临床应用5-HT再摄取抑制剂和三环类药物治疗FD,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结合本地区经济相对落后的情况, 我们使用了三环类药物 (阿米替林) , 并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值得推广。本药具有镇静、镇痛及抗外周抗胆碱作用。其主要药理作用 (1) 调节包括下丘脑额叶前部, 皮质边缘系统的神经递质; (2) 改善睡眠, 降低患者对感觉刺激的高敏感性; (3) 可以降低外周神经或脊神经元的敏感性。在治疗过程中, 认真倾听患者的诉说, 帮助他找出焦虑的事由, 进行耐心地解释, 帮助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让他们参加有益的体育活动, 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当取得患者的信任后, 治疗就显得相对容易一些。所以有学者说一位好的消化科医生应当是一位好的心理医生。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 医生在诊疗过程中重视患者心理变化尤其显得重要。

参考文献

[1]在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组.中国消化不良的诊治指南[J].胃肠病学, 2008, 13 (2) :114.

上一篇:Java开发下一篇:亮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