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则方法范文

2024-05-28

原则方法范文(精选12篇)

原则方法 第1篇

一是结账的有用性原则。结账的有用性原则, 是指如果账户发生额合计有意义, 则计为“本月 (季、年) 合计”, 反之则不计为“本月 (季、年) 合计”。一般不计为“本月合计”的账户, 也不计为“本季 (年) 合计”。如何判断账户发生额合计是否有意义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判断:对编制会计报表是否有意义;对核对账目是否有意义;对单位内部管理是否有意义;对填申报纳税填表是否有意义。

二是结账有用性原则的应用。根据上述原则, 各类账户应如何结账分述为:总账。总账统驭明细分类账和日记账, 总账存在与明细账、日记账发生额和余额的账目核对问题, 因此要计为“本月合计”、“本年累计”, 甚至“本季合计”。明细账。结算类明细账户, 结算类账户一般采用三栏式账页, 其发生额合计的意义不大, 因此一般不必计“本月合计”, 但每次记账后都要随时结出余额, 即在该笔记录的余额栏算出并登记余额, 每月最后一笔记录余额栏的余额即为月末余额。“应交增值税”明细账户, 因涉及国家税收, 纳税单位每月要上报增值税纳税申报表, 表中涉及各种合计数据, 因此, “应交增值税”明细账户应计“本月合计”。如果表中涉及各种全年累计数据, 则应计为“本年累计”。成本类明细账户。成本类明细账户包括生产成本 (基本生产、辅助生产) 、制造费用明细账户, 一般采用多栏式账页, 因涉及单位内部管理需要—成本费用计划进度的考核与分析, 因此应计为“本月合计”、“本年累计”, 甚至“本季合计”。损益类明细账户。损益类明细账户发生额合计是编制利润表的基础, 有些还涉及费用计划进度的考核与分析, 因此损益类明细账户应计为“本月合计”、“本年累计”, 甚至“本季合计”。存货类明细账户。存货类明细账户主要包括原材料、库存商品等需要进行数量核算的明细账户, 采用数量金额式账页, 为了随时掌握各种原材料、库存商品的结存数额, 进而正确确定采购计划, 避免资金积压和生产“断顿”, 在每次记账以后都要随时结出结存数额, 每月最后一笔记录余额栏的数额即为月末结存数额。日记账。日记账主要是指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一般采用三栏式账页, 因收支频繁, 余额变动较大, 为了检查库存现金和掌握银行存款的数额, 应按日结账, 前者做到日清月结, 减少现金收支差错;后者便于掌握可用存款数额, 从而避免透支, 给单位带来经济和信誉损失。按日结账, 并不是结计“本日合计”或“本日小计”, 而是在当日的最后一笔记录的余额栏算出并登记余额。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记录的是流动性最大的资产, 安全性要求非常高, 月末必须结计“本月合计”, 以便与总账核对。

绷带包扎原则与方法 第2篇

原则:1.由远至近、由里到外。2.绷带卷在身体上滚动,保证力度一致。

3.包扎不得过紧或过松,要达到止血目的,力度合理。4.包扎好后,检查远端动脉搏动,适当调整松紧度。5.随时观察血液循环和肢端感觉、运动功能。

包扎方法:

一、环行包扎:用于粗细相等部位的包扎 口诀:缠绕若干圈,固定在外边 包扎完毕后,别忘查循环

二、螺旋式包扎:用于粗细相等或不等的部位(使用弹性的绷带)包扎

口诀:环形包扎须两圈,螺旋缠绕若干圈,覆盖上圈的一半,包扎完毕查循环。

三、8字包扎:用于关节或手、脚部位的包扎(交叉在手、脚背)口诀:关节之处绕两圈,下一圈上一圈,逐渐分两边,交叉在拐弯,固定在外边。

中式菜肴翻译原则与方法 第3篇

关键词中国菜原则翻译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

中华美食源远流长,独具魅力。中国菜已经历了四五千年的发展历史,其高超的烹饪技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堪称世界一流。自古以来有句俗语叫“People regard food as their prime want民以食为天”可见人们把“食”看作是头等重要的事,饮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对外开放的脚步越来越大,北京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以及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我们迎来了大批的海外观光客。为了方便外国客人的用餐,弘扬中国独具魅力的餐饮文化,中餐菜单的英译日益显现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因此准确形象的把中国菜名译成英语,对传播我国饮食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因为东西方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如当你看到这样一串串英文的时候“lionhead”,“ beancurd made by freckled woman”“Rolling Donkey”,如果按字面直译的话,它们分别是“狮子的头”、“ 满脸雀斑的女人制作的豆腐”和“打滚的驴”,由于翻译不专业,这样的英文菜名不仅没

招揽到游客,反而把客人吓跑了。因此,本文就中式菜肴的翻译原则及方法进行了探讨。

1 就翻译原则方面,有两个原则需要先把握

1.1 忠实原则

中式菜名英译后的主要使用者是来华外宾,他们到中国餐馆吃饭首先关心的就是吃的是什么(原料)、味道怎么样(味型)、采用什么做法(烹调方法),其次才是菜名的寓意(文化内涵)。因此,在翻译中式菜名时就应当首先忠实菜肴里要传达的信息。例如:上面刚刚提到的“狮子头”,如果对等翻译为“lionhead”的话,读者会不解其义,其实狮子头并不是狮子的头而是一个大大猪肉丸子。该译文就没有表达本道菜的真实内涵。因此最好根据菜名实译为“pork balls”。

1.2 音译加注原则

由于中西文化存在文化空白,中外食品很多不能对等,因此在翻译中式菜谱时不能直译就必须用音译加注释的原则。如中国的“Tofu”(豆腐)“JiaoZi”(饺子)已西化,其音译已被外国朋友所熟知。但还没有约定俗成的音译还不能表达其“物质内涵”,因此在翻译中餐时,先采用音译加注的方法比较合理。“麻婆豆腐”译为“Mapo Tofu(Bean curd cooked in hot-spicy meat sauce)”比较合适,当世人都思念中国四川口味的那道“麻辣豆腐”时,“Mapo Tofu”又会成为英语词典的另一个外来词汇。到那时译文将成为约定俗成,再逐步隐含其英文注释,其文化內涵才得以流传。

2 就翻译方法做出几点归纳

2.1 原材料相加

主配料+with +次配料。如:

牛肉豆腐Beef with Beancurd

火腿豌豆Ham with Peas

菜扒香菇Mushrooms with Vegetables

2.2 烹调法(通常用过去分词)+主料+(with,in)调料

如:

奶油烧鱼柳Grilled Fish with Butter Sauce

红烧鲤鱼头 Braised Carp Head with Soy Sauce

2.3 形状(口感)+主料+(with)辅料

如:

时蔬鸡片 Sliced Chicken with Seasonal Vegetables

冬笋牛肉丝 Fried Beef Shreds with Bamboo Shoots

2.4 音译地名/人名+原料

对于一些有地方特色的名菜,在翻译此类菜名时应采用。如湖南肉Pork Hunan Style。这种方法虽然简洁明了,但翻译时若用“音译地名/人名+直译原料”这种译法可能更有“中国味儿”。如:

东坡肉 Dongpo Braised Pork

北京烤鸭Beijing Roast Duck

蒙古烤肉Mongolian Barbecue

2.5 音译或直译+释意

如:全家福Happy Family —— A combination of shrimps, pork, beef, chicken, lobster and mixed vegetables with brown sauce

畜禽饲料配制原则及方法 第4篇

1 按饲喂对象分类

按畜禽的种类、生长期、生产水平, 分成若干个饲料种类, 例如1~6周龄蛋雏鸡料、7~14周龄中雏鸡料、15~20周龄大雏鸡料、高产蛋鸡料、中等产蛋水平蛋鸡料;乳猪料、仔猪料、生长肥育猪料、妊娠母猪料、哺乳母猪料、种公猪料等。

2 饲粮配合的原则

饲料配方设计是一个复杂过程, 要体现它的科学性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2.1 营养性

配合饲料不是各种原料的简单组合, 而是一种有比例的复杂的营养配合。要配合得好, 就应该正确设计饲料配方。饲料配方乃依据营养需要量所确定的饲粮中各饲料原料的搭配比例。多种饲料配合可以发挥各种饲料原料之间的营养互补作用。一般日粮中的精料种类不应少于3~5种, 粗料种类不应少于2~3种。为了使配方营养素达到全价和平衡, 还应根据需要添加矿物质、微量元素、维生素、氨基酸。泌乳家畜的日粮结构最好能终年保持夏季饲料状态, 如奶牛夏季的饲料有幼嫩的青草和南瓜等多汁饲料。冬季除晒制的青干草外, 还必须有青贮料、胡萝卜等块根块茎类饲料。

2.2 适口性

适口性差的饲料畜禽不爱吃, 采食量减少, 营养水平再高也很难满足畜禽的营养需求。所以, 设计配方时应考虑, 一要严防有特殊气味、霉变或过粗的原料, 以免影响饲粮的适口性;二要根据饲养对象适当添加香甜料或调料, 尤其是对刚开食的幼畜。

2.3 可食性

配合饲料的可食性在于能保证饲养对象既吃得下, 又吃得饱, 还能满足营养需要。由于不同种类家畜的消化器官结构差异很大, 日粮类型必须适合对象消化器官的特点。如反刍家畜消化道容积大, 能消化纤维性物质;单胃畜禽消化道容积小, 消化纤维性物质能力较差。因此, 反刍家畜通常将青粗饲料作为日粮的基础饲粮, 不足的营养物质再用其他的能量蛋白质饲料来补充;而单胃畜禽饲料应以精料型为主。

为了确保畜禽能够吃进每天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必须考虑畜禽采食量与饲料容积及饲料养分浓度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 各种畜禽每日所需干物质的数量可参考下列数据 (按100kg体重计算) :猪2.5~4.5kg, 乳牛2.5~3.5kg, 役牛2~3kg, 役马1.8~2.8kg, 羊2.5~3.5kg, 鸡90~140g。具体说, 如10~20kg的仔猪, 每天的采食量为0.45~0.9kg, 吃得少, 但它此时生长速度快, 要求的营养物质相对较高, 因此就要求为它设计的日粮容积小, 养分浓度大的类型。

2.4 易消化性

饲料易消化, 才有利于各种营养物质的吸收与利用, 计算配方时应当注意各种动物对各种原料中养分的消化率, 用饲料中可消化养分的数据, 就更具科学性。

2.5 抗逆性

饲料的抗逆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能增强饲养对象的抗病力;二是能保持各营养素的稳定性;三是能防止自身的霉变。

3 饲料配方的设计方法

采用试差法, 这是一种传统的饲料配方设计方法。其特点是, 首先根据经验拟出各种饲料原料的大致比例, 然后用各自的比例去乘该种原料所含的各种营养成分的百分比, 再将各种原料的同种营养成分之积相加, 即得该配方的每种营养成分的总量。将所得结果与饲养标准比较, 如有任一营养成分不足或超过, 可通过增减相应的原料进行调整和重新计算, 直到相当接近饲养标准为止。此法简单易学, 不需要特殊的计算工具, 用笔、算盘、计算器都可进行, 因而使用较为广泛。缺点是计算量大, 盲目性大, 不能筛选出最佳的配方, 成本可能较高。具体方法:

(1) 查出饲喂对象的饲养标准。

(2) 选出可能使用的饲料原料, 并查出营养成分和单价。

(3) 草拟配方。先确定能量和蛋白质饲料的大致比例, 因为这两个指标是基础、是骨干, 为满足这两个指标所用的饲料占的比例最大, 对于生长肥育的畜禽来说可以占到96~98%, 对于产蛋的家禽来说可以占到88~92%。留出4~2%或12~10%的比例用来添加矿物质和添加剂。计算时就在这97%或90%的范围内进行调整, 使能量和蛋白质这两个指标达到要求, 这可避免多指标一起算所带来的麻烦。待这两个指标合乎要求后, 再用矿物质饲料和氨基酸、微量元素添加剂给以补充。它们的成分比较单一, 添加量又小, 添加后对前面计算好的能量和蛋白质的量没有太大的影响。

对于单胃畜禽, 谷物是其能量的主要来源, 可用到45~70%;糠麸类含有一定的能量和一定的调养作用, 但因粗纤维较多, 而且矿物质不平衡, 因此只需用3~20%, 不宜过多;植物性蛋白质可用15~30%;动物性蛋白质因价格高, 一般只用3~15%。

配方草拟好之后进行计算, 计算结果和饲养标准比较, 如果差距较大, 应进行反复调整, 直至计算结果和饲养标准接近为止。

(4) 按照需要补充矿物质饲料。 (5) 按照需要补充氨基酸添加剂。

商标翻译方法及原则 第5篇

关键词:商标;音译;意译;移译;原则

引言

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贸往来日益活跃,越来越多的外国产品涌入国内市场,同时又有更多的国内产品打入世界市场。商标是企业宣传和推销产品的利器,也是消费者认识或购买商品的向导,其作用已为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重视。因此研究商标的翻译方法,提高商标的翻译质量是极其重要的一环。笔者结合商标的特征及自己对商标翻译的研究,从实际的角度出发,对商标翻译适用的方法进行了进一步探讨。

一、翻译方法

根据Peter Newark 对文本类型的划化,商标应归为呼唤类文本(vocative text )当中的专有名词(proper names )。对于这类文本的翻译方法,它归为以读者为中心的交际性翻译(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注重话语和话语活动功能,谋求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一致。但是要讨论其翻译方法,还要进一步考虑其词义理据(semantic motivation )。商标大致有三个来源:1、来源于专有名词(如:“张小泉”剪刀、Philips 电器);2、来源于普通名词(如:“海鸥”相机、“playboy ”服饰);3、来源于臆造词汇(如:“乐凯”胶卷)。对于第一类商标一般采用音译。如“Philips-菲利浦”;第二类则常用意译法,如“pearl –珍珠”;第三类可用音译也可用意译。以上方法只是一般规律,针对一个特定的商标到底应采用那一种译法,需根据具体情况及实际效果而定。大致来看,商标翻译可采用四种方法:1、音译法(transliteration );2.意译法(free translation );3、音义结合法(combining transliteration and free translation);4移译法(transference )。

(一)音译法

音译法即根据译入词的发音规律将愿意的文字拼写出来的翻译方法。有相当一部分商标,尤其是专有名词和臆造词的商标往往是不具备任何语意的,而只是作为一个标识符号来用。在这种情况下,翻译主要不在传递名称本身的语意信息,而是创造赏心悦目的美感,再现原文的音韵之美,或体现商标所蕴涵的异国情调。要实现这一类翻译目的,用音译法当属一种较为恰当的选择。例如:“Audi”(汽车)、“Hilton”(香烟)、“Coca-Cola”(饮料)分别译为“奥迪”、“希尔顿”和“可口可乐”;国内产品“茅台”(酒)、“康佳”(电器)、“上菱”(电梯),则分别译成“Mao Tai”、“Konk”、“Shang Ling”。这些商标自身都不具备任何意义,意译不仅符合译入语的发音习惯,而且也符合作为商标应简洁明快的特征,不失为商标名称翻译的佳作。

(二)意译法

意译法是从意义出发,将原文的大意表达出来。用意译法有时会更加地体现商品的功能和品质。如国产的“皇朝”葡萄酒、“永久”自行车、“太阳神”口服液;进口的“Blue Ribbon”啤酒、“Crow”汽车、“International”收音机等等。对这类品牌的翻译若仍用音译法的话,不仅会大大破坏原文的意境美,难以达到原文吸引消费者的效果,而且还有可能因字数过多导致不便记忆。而使用意译则能有效再现原文的意境,同时又能避免译文冗长的问题,是一种更为可行的翻译方法。例如美国一种香烟商标“Good Companion ”,若意译为“良友”,则简洁并使人产生亲切感。中国商标也是同样道理。

(三)音、意译结合法

对于原无实际意义的商标,按照译入语的发音规律进行音译,同时在措辞上又能考虑到译入语的文化和消费者的心理接受特点,富裕译文一定的实际意义,从而在内容和形式上做到了音义兼顾,这种音译意译结合的方法是商标翻译中又较为理想的选择。因为这不仅从形式上再现原名称的发音美,在内容上也能体现产品的特征。

(四)移译法

语文课堂导入的原则和方法 第6篇

一、语文课堂导入的原则

在设计语文课堂导入时,教师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①贴近课文。课堂导入是教学中的一环,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为整堂课服务的,为整篇课文的教学服务的。在设计课堂导入环节时,教师应把导入方式与课文内容结合起来,紧扣课文主旨,突出人物特征;②贴近学生实际。教师可以选取生活中各层面、细节或知识领域的片断,再联系所学课文的内容;③自然恰当。教师要注意课堂导入与课文内容的衔接,做到导入自然、顺理成章;④力求新颖、别致。教师只有力求突破、创新,才能使课堂导入环节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⑤在时间分配上,教师应注意适度原则,把课堂导入控制在3~5分钟即可。

二、语文课堂导入的方法

1.激情朗诵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选择相关的诗文,让学生激情朗诵,把学生引入诗文的美妙意境中。如让学生朗诵《迢迢牵牛星》:“……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动情的诗歌,把学生的思绪带到茫茫宇宙,教师趁机导入课文:“在浩瀚的星际,除了人类已知的星球之外,还有什么奥秘呢?今天,我们将要学习有关天文知识的课文——《卧看牵牛织女星》。”

2.故事诱导

学生的好奇心强,教师可以抓住有利时机,把学生的好奇心转变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个皇帝特别喜欢穿得漂亮,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一天,京城来了两个骗子,自称能织出很特别的衣服,而且任何不称职或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身衣服……最后,皇帝光着身子参加完游行大典。”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之后,教师就可以自然地引入教学内容了。

3.问题冲突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假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这样,不仅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4.笑话引路

幽默的笑话常常能起到提神醒脑的作用,能较好地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如在教学《寡人之于国也》之前,笔者讲了一个笔话:“有一个老师,不管什么词、成语或典故,只要学生向他请教,他马上就能解答,根本不用查找工具书。一天,阅读课上,有位学生问:“老师,什么叫‘众寡悬殊?”这位老师说:“众者,人多也;寡么,就是寡妇;悬,是挂起来的意思,人挂起来,那就是上吊;殊么,是死了。‘众寡悬殊的意思就是许多寡妇上吊死了。”“那‘寡不敌众呢?”另一个学生问。“这个词与刚才那个词有两个字相同,它是寡妇打不过许多人的意思。”学生们听后哄堂大笑,笔者顺势导入了教学内容。

5.游戏激趣

在上课前,教师可以安排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游戏节目。例如上课前,教师可把学生分为四个小组,让A组准备人物,B组准备时间,C组准备地点,D组准备事件,然后请各小组上台写出材料和基本情节。如元谋人,五万年前,在撒哈拉沙漠,踢足球;2003年,布什和萨达姆,在美国自由女神像火炬上,决斗……教师便可顺势导入《作文教学:合理交代记叙的要素》。

6.直观演示

直观演示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为学生架起由形象向抽象过渡的桥梁。教师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可以激发学生寻求探索方法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新知识。如在教学《三峡》之前,教师可以准备几幅“三峡”的景物挂图,并辅以介绍。这样,学生就会被图片中优美的景物吸引,产生了解三峡的兴趣,从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7.巧用媒介

教师巧妙地运用电视机、幻灯机、录音机、电脑等电教用具,能激活学生的艺术细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而言之,在设计课堂导入时,教师既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又要把课堂导入变成学生展示才艺的舞台,从而体现《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植物配置的原则与方法 第7篇

(一) 城市生态环境中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中唯一有生命的基础设施, 在保持城市生态系统平衡、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方面, 具有其它设施不可替代的功效, 是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依托条件。

(二) 充分烘托城市环境的文化氛围。城市园林绿化根据不同城市的自然生态环境, 把大量具有自然气息的花草树木引进城市, 按照园林手法加以组合栽植, 同时将民俗风情、传统文化、宗教、历史文物等融合在园林绿化中, 充分体现出城市的历史文脉和精神风貌, 使城市更富文化品味。

2 树种选择配置

2.1 各种高大的乔木树种

在我国城市绿化用地十分有限的情况下, 要达到以较少的城市绿化建设用地获得较高生态效益的目的, 必须发挥乔木树种占有空间大、寿命长、生态效益高的优势。比如德国城市森林树木达到12修剪6以下的侧枝, 林冠下种植栎类、山毛榉等阔叶树种。

2.2 依据气候特点和具体环境选择常绿与阔叶树种

乔木树种的主要作用之一是为城市居民提供遮荫环境。在我国, 大部分地区都有酷热漫长的夏季, 冬季虽然比较冷, 但阳光比较充足。因此, 我国的城市森林建设在夏季能够遮荫降温, 在冬季要透光增温。而现在许多城市的森林建设并没有这种考虑, 偏爱使用常绿树种。因此, 要根据城市所处地区的气候特点和具体城市绿地的环境需求选择常绿与落叶树种。

3 园林植物配置原则及方法

3.1 配置原则

3.1.1 整体优先原则。

城市园林植物配置要遵循自然规律, 利用城市所处的环境、地形地貌特征、自然景观、城市性质等进行科学建设或改建。要高度重视保护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景观以及物种的多样性, 把握好它们与城市园林的关系, 使城市建设与自然相和谐, 在城市建设中可以回味历史, 保障历史文脉的延续。

3.1.2 生态优先的原则。

植物材料的选择、树种的搭配、草本花卉的点缀、草坪的衬托以及新平装的选择等必须最大限度地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质量为出发点, 也应该尽量多地选择和使用乡土树种, 创造出稳定的植物群落;充分应用生态原理和植物他感作用, 合理配置植物, 只有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才能发挥出最大的生态效益。

3.1.3 可持续发展原则。

以自然环境为出发点, 按照生态学原理, 在充分了解各植物种类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的基础上, 合理布局、科学搭配, 使各植物种和谐共存, 群落稳定发展, 达到调节自然环境与城市环境关系的效果, 在城市中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

3.2 方法

3.2.1 孤植。

园林中的优型树, 单独栽植时称为孤植树。有时为了构图需要, 增强繁茂、茏葱、雄伟的感觉, 常用2株或3株同一品种的树木, 紧密地种于一处形成一个单元, 在人们的感觉宛如一株多杆丛生的大树。孤植树的种植的位置要求比较开阔, 不仅要保证树冠有足够的生长空间, 而且要有比较适合观赏的视距和观赏点。

3.2.2 对植。

对植的作用:在构图上形成配景或夹景, 起衬托和烘托主景的作用。对植树的选择不太严格, 无论是乔木、灌木, 只要树形整齐美观均可采用, 对植树附近根据需要还可以配置山石花草。对植树的树木在体形大小、高矮、姿态、色彩等方面应与主景和环境协调一致。

3.2.3 丛植。

丛植在园林功能和布置要求上与孤植树相似, 但观赏效果则较孤植树更为突出。作为纯观赏或诱导树丛, 可以用2种以上的乔木搭配或乔木灌木混合搭配, 有时亦可与山石、花卉相结合。丛植的配置方法通常有2株配树丛合、3株树丛的配制、4株树丛的配制、5株树丛的配制、6株以上的配合。

3.2.4 群植。

用数量较多的乔灌木配植在一起, 形成一个整体, 称为群植。丛植形成的树丛中灌木一般在20株以上。树群与树丛不仅在规格、颜色、姿态上有差别, 而且在表现内容上也有差异。树群表现的是整个植物体的群体美, 观赏它的层次、外缘和树冠等。树群的培植因树种的不同, 可以组成单纯树群和混交树群。

3.2.5 列植。

列植的树种, 从树冠形态上看最好是比较整齐, 枝叶疏稀、树冠不整齐的树种不宜用。列植范围加大后可形成林带。

参考文献

[1] 宋晓虹.城市园林绿化的生态与文化原则.贵州农业科学, 2002

语素确定的方法与原则 第8篇

用替换法来确定翻译外来词的外来语素时存在分歧, 例如“啤酒”翻译于英语beer, 汉语母语者为了满足汉语的习惯, 在“啤”后加一个表示义类的“酒”, 这个“啤”是否为语素在学术界存在很大争议。《现代汉语》教材中认为“啤酒”只能进行单向替换, 是一个语素。啤—啤酒、白酒、米酒、葡萄酒;酒—?但笔者认为“啤酒”为两个语素。下文将从三个方面来论证。

论证一:布龙菲尔德对“语素”的定义

布龙菲尔德在提出“语素”概念时论及了“独一无二成分” (Unique element) 的问题, 以cranberry为例子。他指出英语中的“cran”“只能出现在cranberry的组合中”, 组合能力为1, 但布式认为“由于它有一个固定的语言形式, 而且它的意义也是固定的。cranberry既然是某种特定的berry, 跟所有的浆果不同, 我们也就认为cran-是一个语言形式了。”这里布式所说的“语言形式”指的就是“语素”如后面再对语素界定时又提到“跟倍的任何一个形式在语音—语义上没有任何部分相似的语言形式是一个简单的形式, 或者叫语素 (morpheme) 。比方bird, play, dance, cran-, -y, -ing都是语素。”

可见, 最初给语素下定义的布龙菲尔德, 并没有规定语素的组合能力必须≥2。因此, 我们可以说像cran-一样的汉语中的“蝴”“蜘”“骆”“拂”等, 只有一用功能的音节有资格成为语素。同样在来自beer的“啤酒”可通过“啤”将啤酒与白酒、米酒等等区别开来。因此, “啤”和“酒”分别为一个语素, 也就是说“啤”已经成为一个语素。

论证二:替换法本身的弊端及“一用语素”的提出

周一民先生认为:“替换法用的是一种定位检测的方法, 有的字用于前字是一用的, 但未必不能用于后字, 例如‘芹菜’的‘芹’, 可以构成‘献芹’‘野芹’等。或者倒过来, 用于后字是一用的, 但也有可能用于前字, 例如‘取缔’的‘缔’, 可以构成‘缔约’‘缔造’等。我们认为, 一个同一的语素无论是用于前字, 还是后字, 都应该属于语素的结合能力。替换法应该是双向的, 前后都算数。现在语法上一般将这类语素定义为“剩余语素”或者“一一用语素”。以“啤酒”为例, 啤—啤酒、扎啤、干啤、生啤、黑啤等, 此处“啤”被认定为结合指数为1的“一用语素”

论证三:新词语的出现

随着社会的发展, 新事物的出现, 剩余语素可能在短的时间就变为非剩余语素。例如“酒吧”中的“吧”, 刚出现时为一用, 但现在就涌现了大量的诸如“氧吧”“网吧”“话吧”“吧台”。“吧”自然由一个语音成分变成了非剩余语素。对“啤酒”中的“啤”, 在近两年也出现了个新的词语:“啤儿茶爽”, 按照语素的组合能力必须≥2的规则, “啤”目前可以组成“啤酒”“啤儿茶”。因而, 推断出“啤”已成为语素。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具有模糊性。语言的系统性和明确性, 是我们为语言分层划类的依据。在类别或概念的中心地带的成员具有最强的典型性, 越边缘化的成员典型性越弱。这些边缘化的成员就容易与其他类别产生交叉, 在类别之间或概念之间就出现了难以界定的模糊。所以目前我们对语言所做的分类和定义并不是一刀切式地齐整划一。语言的模糊性要求我们在遵循基本规律的前提下, 根据语言事实用动态、连续和联系的观点来观察和解释语言现象。“连续体”就是基本这种语言事实提出来的。一个连续体就是一“阶” (scale) , 上面的一些东西都逐渐变成另一些东西:“阶”的两端十分不同, 但很难判断它们的界限何在。韩礼德等人利用这个概念说明, 有些语言单位属于范畴A, 有些属于范畴B, 其他单位落在连续体AB之间, 从理论上讲, 连续体的概念是十分理想的, 也很有用。理论上讲, 精密度越强, 表示划分的标准越细, 也就越有利于说明不同范畴间的递进变化关系, 或同一范畴内的渐变过程。

我们可以看出, “啤”成为一个语素, 经历了从语音成分、剩余语素、语素三个过程, 在此笔者将其看作为一个连续统。这演变的中间地带时我们不能判定它是不是语素进行一刀切, 只是“连续统”的不同“阶”, 语素与非语素这两个“阶”有本质的不同, 问题主要集中在剩余语素这个“阶”上, 我们很难判断它处于语素还是非语素, 但是我们可以说它是语素连续统上的一个“阶”。同样的外来语素还有很多, 此处以“卡片”中的“卡”为例

阶梯1:“卡”为“卡片”的音译, 表意成分由“片”充当。“卡”—语音成分

阶梯2:“卡”单独和其他语言单位结合, 但位置在后面。形成“智能卡”“IC卡”“银行卡”等。“卡”—剩余语素, 一用语素

阶梯3:新出现“卡奴”“卡套”“卡贴”等词, 替换位置不仅局限在后面。“卡”—语素, 能自由构词

结语

没有一种方法是万能的, 替换法也是如此。语素确定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替换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但也有其局限之处。随着社会的发展, 新的语言现象接踵而来, 但新的理论方法也不断出现, 因此, 我们可以结合新的理论方法不断完善对个别语素的确定。

摘要:替换法一直用来鉴定词与非词。同样, 它也可以用于鉴定语素与非语素。但在外来语素的确定上存在一定的问题, 用认知语言学连续统的观点来解释外来语素, 可以将其认为是“语音片段—剩余语素—语素”的连续统。

关键词:替换法,语素,认知语言学,连续统

参考文献

[1]燕梅著, 汉语语素识别研究中的三点分歧[J]。汉语学习, 2004

[2]周一民著, 语素辨认的方法和原则[J]。汉字文化, 2001

[3]索绪尔著, 普通语言学教程, 商务印书馆, 2005

[5]石安石著, 论语素的结合能力与一用语素[J]。语文研究, 1993

花坛的设计原则与方法 第9篇

1 花坛的设计原则

花坛可以作主景也可以作配景,花坛的设计应首先保证在风格、体量、形状等方面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其次才是花坛自身的特点。花坛设计内容包括花坛外形轮廓、花坛大小、花坛高度、边缘处理、花坛内部的纹样、色彩的设计和花材的选配。

1.1 外形轮廓

花坛的外形轮廓应服从园林规划布局的要求。作为主景设计的花坛一般采用辐射对称、四面观赏的外形;作为建筑物的陪衬,采用左右对称,单面观赏的轮廓[1];在树池,依树池形状布置花坛;开阔的草坪上,设置花坛应外形多变;广场上布置花坛,形状轮廓应与广场的平面一致,长、短轴也应当一致[3]。

1.2 花坛高度

四面观花坛为了利于排水和观赏一般中间高、四周低通常采用堆土法或者选不同高度的花卉布置。盛花花坛最好能保持4%~10%的坡度,五色草花坛可以保持10%~15%以上的坡度。两侧观的带状花坛要求中间高、两侧低,或平面布置;单面观的花坛要求前排低、后排高[4]。

1.3 花坛大小

广场上布置的花坛,面积应当为广场面积的1/5~1/3[3]同时应当根据广场的游人集散量和交通量对其比例进行调整。简洁的花坛,面积比例要大些;华丽的花坛,面积比例可以小些;独立花坛的直径或宽度应在10 m以下;带状花坛的宽度为2~4 m,其长度依环境而定。

1.4 边缘处理

为了避免游人踩踏和装饰花坛,一般在花坛的边沿应设装缘石或种植装饰草皮。装缘石种类有砼石、砖、条石以及假山石等,高度10~15 cm,不超过30 cm,宽度10~15 cm[5]装饰性草皮有小叶黄杨、紫叶小檗、一串红、五色苋等,非常雅观。

1.5 色彩设计

花坛色彩种类不宜多,大型花坛色彩可以多达4~5种而一般花坛色彩为2~3种。一般花坛所占面积大的为一种主色调花卉,而面积较小的为辅色花卉。常常以浅色为底色,多采用色彩对比手法配置,例如红与黄2种颜色对比效果甚佳。秋冬季节宜使用暖色调的花卉,给人一种热烈、活泼的感觉;在夏季多用冷色调花卉,给人一种平淡、凉爽、深远的感觉;节日喜庆,宜使用中国传统喜红、黄色的花卉,呈现欢快祥和的气氛[2]。

1.6 内部纹样

花坛的纹样与色彩一般应与园林风格相适应,一般色彩鲜艳的花坛,图案力求简单;图案复杂的,色彩不能杂乱。内部图案可以选择某些工艺品、文字、名人肖像、各种动物、钟表等。

1.7 植物选配

花坛植物要根据花坛类型、所需观赏时期的不同、花坛的主题、花坛的高度和色彩而选择不同的花卉,还要考虑花期一致。一个花坛内,不需种类繁多,而要力求图样简洁,轮廓鲜明,体形有对比,以获得良好的效果。比如:五一劳动节时花坛常用不同颜色的矮牵牛配置;十一国庆节时花坛常用红黄相见的花卉,如菊花与一串红搭配。

2 常见花坛的设计方法

2.1 盛花花坛

盛花花坛以色彩美为表现主题,要求图案轮廓鲜明,色彩对比强烈。

2.1.1 图案设计。

花坛外部轮廓主要是几何图形一般适宜的观赏轴线为8~10 m,也可以用几何图形的组合进行布置图案设计上,不宜在有限的面积上设计过分繁琐的图案内部图案要简洁、明了,图案十分简单的花坛,面积可以稍放大。

2.1.2 植物选择。

宜选用花期一致、花期较长、高矮一致、开花整齐、色彩鲜艳、叶小花大、叶少花多的草本观花植物。可用一至二年生花卉,如香雪球、矮牵牛、三色堇、一串红、鸡冠花等,也可用美人蕉、郁金香、风信子等多年生球根或宿根花卉。

2.1.3 色彩设计。

一般要求花色鲜明、艳丽。一是同色调应用。小面积花坛及花坛组适用于此方法,一般不常用,不作主景,起装饰作用,如白色建筑前用纯色花,效果较好。二是暖色调应用。大型花坛中常用,配色鲜艳,色彩不鲜明时可用白色加以调剂,热烈而庄重花坛,增强明亮度[5]。三是对比色应用。浅色调的对比配合,柔和而又鲜明;深色调的对比给人兴奋感,效果强烈。

2.2 模纹花坛

采用不同色彩的观叶或花叶兼美的草本植物以及常绿小灌木等,种植组成以精美复杂的图案纹样为表现主体的花坛。

2.2.1 色彩设计。

用植物色彩突出纹样,用色块组成不同形状,使色彩服务于图案,使之清晰而精美。

2.2.2 植物选择。

植物应具备分枝密、植株矮小、叶小、萌蘖性强、耐修剪等特点。要选择生长缓慢的多年生植物,常用的有黄杨、紫叶小檗、五色草等,并用天竺葵、四季海棠、苏铁、龙舌兰、景天树等装点其间。

2.2.3 图案设计。

植床的外轮廓应该比较简单,这是由于模纹花坛以突出内部纹样精美华丽为主,内部纹样的宽度不能太窄,图案选择的内容广泛,依具体图案而定,例如国徽钟表等。

2.3 立体花坛

立体花坛是图案式花坛的立体发展,是植物与造型的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立体装饰物。应用多彩的植物包装,可以随意搬动,观赏效果很好。以竹木或钢筋为骨架的泥制造型,形同雕塑,其表面种植五色草,具有千变的造型。

2.3.1 设计要求。

立体花坛可以是盛花花坛或模纹花坛,也可以二者结合。立体花坛是用各种有机介质将包裹了营养土的植株附着在固定钢架结构上,确定基本形态结构后,再用植物覆盖表面,三维立体的构架上布置不同色彩的植株从而形成五颜六色的立体花坛。

2.3.2 植物选择。

立体花坛可以选择一些小型的灌木与观赏草,通常用小型草本等植物材料。立体花坛植物要求叶形细巧、适应性极强、耐修剪、叶色鲜艳。立体花坛最理想的植物包括芙蓉菊、金叶景天、五色苋类、朝雾草、金叶过路黄银叶菊等。

3 结语

现代社会中,人们对生活环境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在城市绿化中,除了大面积的绿地外,花坛以独特的花语向人们描述着美好的生活,将广泛用于居民区的绿化、美化彩化,陶冶着人们的美好情操。花坛艺术既装扮着人们美好的生活空间,也将使人们的审美情趣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摘要:花坛作为一种园林绿化形式,占地不大,但对美化环境、活跃气氛、提高绿化效果有着突出的作用,因此其应用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和青睐。从花坛的概念、花坛的作用、花坛的设计原则、盛花花坛和模纹花坛的设计要求这4个方面对花坛的设计作了较为系统的概括,为今后花坛在园林造景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花坛,设计要求,原则,方法,盛花花坛,模纹花坛

参考文献

[1]包满珠.花卉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2]王志刚,门冰,李家虎.花坛造景在园林中的作用[J].现代农业科学,2009,16(6):98-99.

[3]吴涤新.花卉应用于设计[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4]王校.浅析园林设计中花坛的类型与设计[J].林区教学,2009,5(146):116-118.

编辑人才评价原则与方法 第10篇

人类社会在经历了数千年的农业经济、数百年的工业经济之后, 已于上世纪后期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主要依赖自然资源不同, 在知识经济时代, 最重要的资源是科学知识, 而知识创造和传播的主体是人。从一定意义上讲, 未来国际间的经济竞争、科技竞争从根本上说是人才的竞争。《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明确提出:“建立以岗位职责要求为基础, 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 科学化、社会化的人才评价发现机制。完善人才评价标准, 克服唯学历、唯论文倾向, 对人才不求全责备, 注重靠实践和贡献评价人才。改进人才评价方式, 拓宽人才评价渠道。把评价人才和发现人才结合起来, 坚持在实践和群众中识别人才、发现人才。”这个未来10年我国人才发展规划不仅给出了人才的标准;而且给出了识别、评价、发现人才的机制和方法。其中, 人才评价的原则和方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 国内不少学者关于人才评价原则和方法, 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见解。萧鸣政指出人才评价机制力求坚持三个原则:坚持人无德不贵的原则;坚持实绩论人才的原则;坚持持续人才观原则。这些原则主要是依据人才评价机制提出的, 以保证人才评价工作的客观性、公平性和高效性。李宗尧指出职教集团人才评价的原则有全面性、准确性原则, 以及动态与静态结合、定量与定性结合、广义与狭义结合的原则。这些原则主要是从人才培养质量监控的角度提出的。张丽萍指出会计人才评价原则有7个, 即目标性、分类、科学性、可操作性、导向性、激励性、诊断性原则, 其评价方法有考试评价、道德评价、能力评价、绩效评价, 主要是针对会计工作提出的。张文贤等指出人才评价常用方法有3种:问卷测验法、投射测验法及情境测验法。人才有共性, 其评价原则与方法也有共性, 如德才兼备等;但人才又是分类的, 不同的行业对人才又有本行业特有的要求。近年来, 对于人才评价原则与方法的研究, 国内已有不少成果问世, 有的并已付诸应用, 但有关编辑人才评价原则与方法的研究尚欠深入, 研究成果也相对较少。

编辑工作是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 编辑在文化产品生产中承担选择、优化、把关和提升的特殊职能。编辑出版工作水平和质量, 从根本上来讲, 取决于编辑人员的水平和素质, 出版工作中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无不同编辑人才的结构、质量、数量及发展趋势有关, 无不同编辑人才的评价机制原则与评价方法有关。如何评价和选拔优秀的编辑人才,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编辑出版队伍, 一直是编辑出版工作的重要任务。对于编辑出版队伍建设而言, 居于首要地位的是建立和完善符合新形势要求的编辑人才的评价体系, 这是进入新世纪、面向全球化, 我国出版业人才资源管理的当务之急, 其中对编辑人才评价原则与方法的研究, 更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一、评价原则

构建科技期刊编辑人才评价体系, 应以科学发展观作为考核、评价和使用人才的重要指导思想和检验标准, 坚持德才兼备、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原则。从宏观上说, 应把握以下四个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

人才评价体系应以心理学、管理学、领导科学、人才学等学科的科学原理为依据, 体现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要以科学理论作指导、以科学方法作支撑。编辑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应遵循和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各指标的关系应正确地反映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科学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有科学的理论基础;二是要有科学的测评方法。在进行编辑人才评价时, 要按照严格的科学程序来操作, 从对编辑个体的施测、评分到解释, 都要依据一套系统的、科学的、客观的、标准化的模式。

2、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是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原则。坚持以人为本, 就是要坚持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 就是要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对出版单位而言, 坚持以人为本, 就是要把人力资源作为出版业的第一资源、作为发展的核心战略, 就是要把事业发展与人力资源发展结合起来, 就是要把落实科学发展观与编辑人才队伍建设结合起来。

编辑人才既然是出版业的主体和支柱, 就理所当然地应该得到爱护、尊重和关心。在深入学习和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今天, 尊重人才、关心人才、爱护人才是每一个领导干部必须切实践行的重要原则和理念。

在对编辑人才进行评价时, 应充满人文关怀, 要注意展现编辑的个性特征, 关注编辑的发展, 注重正面肯定和综合评价。同时, 还要注意考查编辑在集体目标实现中所发挥的作用, 考核整体目标实现的情况。通过评价, 使得编辑看到个人发展的空间和可能性以及自己的优势, 从而不断地向既定目标前进, 使出版物与编辑个人共同成长。在评价过程中, 在评价方法选择与评价标准的建立上, 在评价结果运用和反馈上, 都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3、德才兼备的原则。

无论做什么工作, “德才兼备”都是一名优秀人才的标准。“德”主要指政治思想素质, 它对人的行为起着导向性、基础性的作用。在建立人才评价标准时, 必须把“德”放在第一位。“才”主要指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即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 是其文化、政治、生理、心理等素质的综合反映。它是决定一个人能否胜任本职工作的基本条件。

“德”包括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及思想品质等, 主要表现有: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正直, 品德高尚;实事求是, 坚持原则;团结协作;遵纪守法。“才”主要反映在以下两个方面:在工作能力上, 包括创新能力、策划能力、选题能力、组稿能力、审读能力、编辑加工能力、校对能力、版式设计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以及信息检索能力等;在知识经验上, 包括科学知识、人文知识、专业知识、基础知识、业务知识、工作经验等。

长期以来, 在人才评价方面存在着重才轻德或重德轻才两种错误倾向:重德轻才造成了一些才能平庸的人在岗位上碌碌无为;重才轻德造成了一些人尽管能够干出一些成绩, 但易“出轨”、“落马”。实际上, “德”固然包含政治合格的因素, 但它更多的是指一个人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个人诚信等道德范畴的具体表现, 这才合乎“德”的本初意义。因此, 在人才评价中必须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 既要看才能、业绩, 又要看意识、品德, 力求德才兼备, 不可重才轻德或重德轻才。

4、发展性原则。

编辑人才评价标准是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的, 不存在一套既定的、永恒的评价标准, 在编辑人才评价中要坚持发展性原则, 实现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的有机统一。静态评价就是对编辑的知识水平、言行和思想进行综合评价。动态评价是通过分析、比较、评价编辑成长过程中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 以把握编辑发展的轨道和趋势。

动态评价是从能力和行为形成发展的过程而不是结果、从前后变化的情况而不是当前所达到的标准来进行的人才评价。动态评价从发展的角度看待编辑素质的发展, 它有助于激励和开发人力资源。在进行人才评价时, 用动态与静态结合的方法可以全面地了解编辑人员的素质。

以上是评价编辑人才时应掌握的一些宏观的原则, 但在贯彻这些评价原则时, 还应当注意一些与评价方法直接相关的、更具可操作性的微观原则。可操作性指的是评价指标体系应具有可操作性强的特点。考虑评价指标定量化的可行性, 评价指标应尽量简单明了, 不宜过多过繁;为计算简便, 在基本满足评价要求和给出决策所需信息的前提下, 尽量减少指标个数, 使指标体系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可操作性应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多维度。应从德、才、能、勤、绩、廉等角度, 对编辑人才进行多方面评价, 如此才能涵盖人才素质的主观因素和客观表现的主要方面, 德、才、能是取得工作实绩的主观条件, 勤和廉是德的行为表现, 而工作实绩是德、才、能、勤、廉综合反映的外在表现, 是检验它们的客观标准;二是针对性。针对不同评价目的和评价对象, 选择相应的指标, 充分体现出编辑人才的特点, 针对编辑的特定职责范围, 对其素质进行分析和描述, 以区别于一般的编辑等职位要求;三是差异性。根据编辑人员不同的职责分工、角色定位和工作目标, 采用不同的评价指标;四是公平性。唯德是贵、唯才是能, 不问出身、不看资历。由于每个编辑人员担负的任务不同, 当前要特别注意克服功利主义———不把“创利”作为评价编辑人才的主要标准、更不能作为唯一标准。

二、评价方法

评价方法是依据评价原则对人才进行评价的手段。只有按照科学的方法, 使宏观的、抽象的评价原则具体化, 并被有效地贯彻, 才能真实客观地评价人才, 得出科学的评价结果。科学的评价方法应充分继承传统评价方法中的经验, 引进管理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领域的先进理念, 在继承、借鉴与发展中构建新的评价方式。编辑人才评价中的评价方式可以不拘一格, 形式多样, 方法灵活, 因事制宜, 顺势而为。此外, 根据不同情形和实际需要, 可以选用或并用申请表、履历分析、心理测验、笔试、面试、情景模拟、评价中心技术和360度评定等。在评价活动中, 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采用适当的方法, 扬长避短;可以综合采用多种方法, 而不局限于单一的某一种, 以得到客观有效的人才评价结论。具体方法可考虑以下几个“结合”。

1、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

定性评价采取经验判断与观察的方法, 其评价结果具有不确定性。定量评价采用量化的方法, 其评价结果带有局限性, 评价不容易深入。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可以弥补各自的不足之处, 收到较好的评价效果。

人才评价的科学性就是客观性, 客观性就是精确性, 要做到精确性就必须使用量化的方法。但人的发展是极具个性化的、多样化的, 人的素质的某些要素也是很难进行量化处理的, 不可能也不应该采取单一的评价方法来对待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评价对象和评价要素。

编辑的能力可以通过社会化考试进行考核, 工作业绩可以通过其所编出版物的影响因子、被引频次、排名的提升、读者的欢迎程度及发行量等指标进行评定。众所周知, 编辑工作的很多环节和多项内容并不是都能够定量衡量的。只有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起来, 才能准确、客观地反映出编辑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才能全面、公正地反映出编辑的综合素质和工作绩效。

2、横向评价与纵向评价结合。

横向评价是不同单位、部门对同一评价对象的评价, 它有助于从不同侧面了解、认识评价对象, 做出较为客观、准确的评价, 可减少印象和关系成分等因素的消极影响。纵向评价是同一单位、部门自上而下对编辑人才进行的评价, 其优点是评价者对评价对象比较熟悉, 有助于对其做出综合评价;其缺点是容易掺杂主观印象和个人喜好等因素, 影响评价的公正性、客观性。横向评价与纵向评价相结合, 两者并举, 可使评价更全面和准确。编辑人才评价, 不应仅局限于本单位意见, 还应走上社会, 听取业界专家和读者的意见。

3、定期评价与随机评价结合。

定期评价是按既定的项目和规定的时间, 对人才进行考核, 主要包括年度评价、任期评价、晋升评价等。年度评价结合年度总结进行, 主要是评价编辑履行岗位职责的情况, 对编辑年度工作做出评定;任期评价以任期为评价周期, 评价编辑人才现职岗位履职情况, 并做出任期评价总结, 以决定留任还是改任;晋升评价是按任免权限对拟晋升职务的编辑, 根据拟任岗位职务要求, 按评价等次从优秀人才中遴选晋升对象。随机评价是在定期评价的基础上, 在领导认为有必要或工作需要时进行。编辑人才的发展成长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 要准确全面地评定和识别编辑人才, 需要大量的、经常的考核和随机评价。由于评价时间的不确定性, 随机评价的评价内容、评价方式也应随之变化, 使其更能反映人才的综合素质。两种方法各有特点, 将其结合起来可得出更准确的结论。

4、考试评价与考核评价结合。

建议将考试与考核相结合。对容易进行量化评定的评价指标, 如身体心理素质、编辑技能和科学文化知识等, 可以通过考试的方式进行。对不易进行量化评定的评价指标, 采取考核方式进行。考试的内容侧重考编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题型可以灵活一些, 既要有考查编辑基础知识类的填空、问答题, 也应有考查能力的选题策划类题目。考核一般通过面谈的方式, 重点考查其对编辑工作的基本态度、应变能力、表达能力等, 也可以考查在考试中难以检测的一些内容。

编辑的职称评定应“考”与“评”相结合, 实行以社会化资格考试为主、以本单位业绩评价与业界专家评价为辅并与公众监督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制。在考核的基础上增加考试环节, 更可以充分体现竞争、择优、平等和公开的原则, 有助于对人才的客观评价和全面了解, 使新型编辑人才不断涌现。

三、结论

编辑出版人才是出版企业资源的核心, 编辑出版人才评价是出版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用历史的观点透析编辑职能变迁, 深入探究其演变规律, 构建科学、动态的编辑人才评价体系, 其中编辑人才评价原则与方法, 是评价体系构建的基础。

科学的评价原则和方法能给予编辑人才科学、客观、全面的评价, 有利于出版单位了解人才的质量与数量, 为发现人才、培养人才、选拔人才以及制定人才开发规划、确定人才薪酬、合理使用人才、促进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提供科学的依据, 使编辑的贡献及素质得到社会承认, 从而能够激发编辑人才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巨大热情, 最终形成出版界可持续的、动态的、发展的、人才辈出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新华社.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EB/OL].http://www.gov.cn/jrzg/2010-06/06/con-tent_1621777.htm.

[2]萧鸣政.人才评价机制问题探析[J].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3.

[3]李宗尧.职教集团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研究[J].合肥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0.1.

[4]张丽萍.浅谈会计人才评价的原则和方法[J].西部财会, 2009.11.

[5]张文贤, 董临萍.人才测评[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0.

口述档案编研原则与方法 第11篇

口述档案是文献资料的有效补充,开展这项编研工作有很重要的意义。同时,由于口述档案是“回忆性历史”,受记忆、立场等条件限制,使口述档案具有主观性、模糊性等局限,在利用中决定了口述档案编研与传统编研相比较具有特殊性。笔者认为,开展口述档案编研应重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遵循一定的原则

1、存真求实原则

口述档案的真实性和合法性一直是理论界争议的焦点,由于口述档案是特定的人形成的,形成中不可避免受到观察力、理解力、个人情感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它的形成过程决定了其在“记忆的真实”与“真实的历史”上存在一定的差别,因此,在利用口述档案进行编研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存真求实原则。编者对受访者记忆的真实性与真实的历史要进行比对、区分和鉴别,把握住口述档案中可能被夸大、缩小、隐藏、虚构或扭曲的部分,力求达到回忆真实与历史真实的统一,正确揭示历史的真实面目。编研工作者对同一个选题的口述档案必须进行认真研究,仔细查点、鉴别和核实,对它的历史事实作出科学的结论和评定,鉴定出该口述档案内容的真实与存疑之处,选择性地使用于编研作品中。

2、突出特色原则

口述档案来源于社会的各个阶层和不同的人群,口述历史主要表现的是有明显人文个性或地方特色、有自身突出历史与文化特征的人文社会群体。民间流传的手工艺、歌谣、俚语,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地方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件等,都可以用口述档案的形式反映出来。随着档案馆有系统有计划地启动口述档案的征集和建设工作,馆藏口述档案的内容和范围日益广泛,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因此,口述档案编研选题就要突出特色,将本地区的口述档案按照民风民俗、事件、人物、行业、群体等进行分析,对具有地方特点的事件、地区的民风民俗、重要的行业、各行各业的代表人物、特殊的人群群体等优先选题,从零散、琐碎、复杂的口述档案中选择有特色的进行编研。如,北京市崇文区是民族手工艺的聚集地,一直被誉为“手工艺之乡”,历史上能工巧匠云集,老字号、会馆、庙会、戏院汇聚,崇文区档案馆根据崇文区传统商业集中的特点,采集传统老字号口述档案,整理编辑成《话说前门》一书;征集驻区部队老将军革命经历,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整理编辑了《将军忆当年》一书,并计划对崇文区传统手工业口述档案进行采集,编辑制作录音、录像、文字等多种载体形式的编研作品,这些利用口述档案开展的编研成果的探索都突出了崇文区的传统优势和现代特点。

3、尊重受访者原则

在口述档案的开展工作中,一份口述档案往往涉及四类人:受访者、访者、保存者、利用者,在这四类人中,受访者是口述档案的作者,是口述档案的“主人”,因此,在开展口述档案的编研和其他公开利用时,一定要坚持尊重受访者的原则,要在口述档案的编研中贯彻尊重受访者的意愿和隐私的思想。在口述档案编辑、整理、加工后,要经受访者审阅修改或经本人授权审阅才能定稿;成稿后的口述档案的刊行和使用范围,要经受访者同意;口述档案的收益性使用(出版发售、影视改编等),应与受访者协商合理分享;哪些内容涉及受访者的个人隐私,不能公开需要保密,需符合和保护受访者的利益等。口述档案的编研和公开利用涉及受访者的著作权和隐私权等法律权利,要求口述档案编研应处于相关法律和道德伦理的约束之下。

二、探寻口述档案编研的一般程序与方法

由于口述档案具有的特殊性,其编研的程序和方法有其自身的特点,根据实践探索,笔者认为口述档案编研大致可采取以下的程序与方法。

1、参与口述档案采集

口述档案与文字文献相比在利用上存在很大差异,前期采集对后期内容的利用有很大影响,因此,作为系统利用口述档案的编研工作而言,应将编研工作参与的环节提前,介入口述档案征集工作中。编研工作者参与口述档案采集的过程是对口述档案受访者和口述内容进行全程了解的过程,可以使编者了解、熟悉口述档案内容,为后期编辑整理提供便利条件。在具体操作中,首先,可根据编研选题的需要对采集访谈计划提出意见和建议,从利用者的角度对口述档案的征集提供线索,对访谈计划、安排、内容提出要求;其次,在采集的参与过程中,可根据编研需要调整访谈内容的长度、侧重点,充实编研作品的内容;第三,在前期采集访谈结束后,进行编辑整理的过程中,当发现采集的内容出现疑问、矛盾、情理不通、内容含糊不清或其他情况时,可对受访者进行二次或多次采访,扩大访谈范围,使采集内容符合编研作品的需要。参与口述档案的采集,在有的基层综合档案馆,编研和接收征集工作是同一个部门的职能,操作起来比较便利,在较大的综合档案馆,编研和接收征集工作分属不同部门的,则需要档案馆对这项工作统一协调,使编研工作者能够切实介入到征集工作中去。

2、解读口述档案

早期的口述档案采集运用手工记录的方法对访谈内容进行记载,随着科技发展,录音录像等技术手段广泛使用于口述档案采集中。对我国现阶段档案馆而言,尤其是中小型档案馆,一般没有专门整理笔录口述档案的人员,口述档案管理与利用还不成熟,这种情况下,编研工作者应仔细阅览笔录内容,复听、复看录音带、录像带等资料,对不同载体形式的原始口述档案进行文字听写、笔录。不管从方便利用还是便于保管的角度,听写、笔录口述档案都是很重要的程序,在英国,英国国家口述资料档案馆将所有录音磁带上的声音(包括寒喧、重复、咳嗽等)等都严格按照原始声音转移成文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珍本和手稿图书馆将采访录制的10多盘张学良录音带整理出来,全部记录共4800页,每页200字,共约96万字

3、口述档案的鉴别与考证

由于口述档案具有主观性、模糊性等局限,在编辑过程中,应坚持存真求实原则,对口述档案进行鉴别与考证。鉴别与考证可从两个角度进行。

(1)判断口述档案的真实性。从受访者的身份回忆时间、场合,以及他们与所述事件的关系等方面来考虑、判断受访者的立场、利益等,综合分析、判断口述档案内容的真实性,找出不符合事实的部分内容。

(2)判断口述档案内容的错漏之处。口述档案是挖掘受访者记忆中的历史,由于年深日久使受访者的记忆失误或不完全,对于明显的人名、地名、时间、地点、事件、社会大环境和历史背景等方面的错讹之处应进行鉴别修正。

口述档案的鉴别与考证可以采取人证、物证、书证、理证的方法:人证,就有疑点的内容采访其他当事人或知情人,验证该口述档案的真实度;物证,以实物资料验证、补充或修正口述档案内容;书证,以其他文字文献资料、工具书等对同一个问题的口述资料进行比对、分析,求得正确的结论;理证,以编研工作者的知识水平综合其他专家、学者的看法加以考证进行合理的推定。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对有疑问的口述档案采取几种方法综合进行考证。

4、口述档案的编辑

在完成以上程序的工作之后,口述档案进入编辑阶段,这一阶段是对口述档案信息分类、汇总、重组、补充、连缀、修剪的过程,应注意以下事项:

(1)对口述档案内容中的重复、矛盾处进行梳理。口述档案内容往往比较零乱,重复、矛盾、前后不连贯之处在所难免,要求编写中对大量重复冗杂、琐碎无谓的细节进行浓缩、提炼、剪裁,使之成为简明扼要的叙述。

(2)对口述档案缺失的重要内容进行补充。对重要的但只有零星或只言片语体现的内容,要根据考证的结果加以融汇贯通,综合成完整的描述。

(3)口述档案一次编研和深层次加工在编辑中应体现出不同。如访谈直录类一次编研作品,考证和编写的工作量相对小,除对原口述内容文理不通、字句错漏、地名、人名、历史背景等明显的疏忽处改写外,文章应最大化地保持受访者原回忆情节及语言风格。对回忆录、奇闻轶事、民间传说、传统民俗文化等进行汇集时,在考证和文字编写的工作量上要大些,要对口述档案信息进行筛选、摄取、改造、重组和提炼,对内容进行必要的串联和修改。

(4)口述档案编研应体现出通俗化的语言风格。文字表述尽量通俗化、语言化,尽量保持“活资料”的原貌,给读者以亲切感、真实感,避免不必要的修饰和华丽的词藻,以免用词不当,损伤原意,使口述档案编研失真。

(5)口述档案编研载体形式的选择。应充分利用文字、录音、录像、网络和多媒体等多种形式制作编研作品,立体地再现受访者的情感流露和语言特色,生动、直观地展示口述档案的原貌。

(6)其他材料的配合使用。应在考证和编写过程中参考其他文献资料对口述材料进行补充,充实编研内容。

5、征求受访者意见

口述档案编研作品成稿后要经过受访者或授权人过目,征求其意见,确定是否有需要补充修改的地方,以及对编者文中考证、更改之处有无异议,是否认同,并根据其意见对编研作品多次修改,最后交由受访者认可定稿。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在采集和访谈中),根据尊重受访者原则,与受访者在隐私权和著作权方面进行协议、协商。

三、口述档案编研对编研工作者的要求

目前,有的学者仍认为口述档案应该由具有较高史学研究能力的研究机构或专业人员进行采集和利用,档案馆只是保管口述档案的场所。笔者认为,我国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有专门的编研机构和人员,有长期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从事编研工作的经验,开展口述档案编研具有很好的基础和条件,实践工作中口述档案编研的自发开展也证明了这一点。但由于口述档案编研与传统档案编研存在的差异,决定了编研工作者在开展这项工作的时候应具备更高的职业素养和执著的精神,这些精神主要表现为:

1、科学精神。要求编研工作者在广征博采的基础上,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以实事求事的科学态度,从实际出发,认真研究口述档案内容,科学分析口述档案特点,不掺杂个人主观臆断,不以个人好恶下结论,力求真实、客观地反映出口述历史的本来面目。

2、学习精神。口述档案反映的内容广泛,贯穿自然、社会、人文等不同领域,反映了民族、地域或社会群体的发展历程和特征,广泛的内容要求编研工作者一定要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博闻强识,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以广博的社会和文史知识适应每个不同编研专题的需要。

3、研究精神。在对内容广泛的口述档案进行编研时,具备一定的专题研究能力是很重要的,通过深入研究每个专题的内容,了解地方文化底蕴、熟悉地方人文景观,才能编出有较高利用价值的口述档案编研作品。如,同样对保存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张学良口述档案进行整理,由于整理人存在的历史熟悉程度和文字水平的差异,使两个版本的张学良口述档案的整理文稿的质量参差不齐,其中145盘录音转制成的文稿人名、地名谬误较多④,这种情况就需要整理人员对口述档案本身及相关社会、历史背景知识进行深入研究,避免出现错漏。

4、吃苦精神。在编研的过程中,参与采集、解读、鉴别与考证、编辑等各个环节都很繁琐、复杂,对编研人员的耐性、毅力和工作态度有很高的要求,编研人员应以严谨的治学态度,以不怕困难、勇于吃苦的精神,刻苦专研,认真面对每一个不同的口述档案编研专题,最终使口述档案尽可能地反映历史的真实。

注 释:

①高亚萍:《口述材料的档案属性及档案在修志中的作用》,《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3月第12卷第1期。

②李小江:《口述历史与档案工作》,《中国档案》2006年第1期。

③刘维荣:《口述历史档案管理在欧美》,《浙江档案》2003年第9期。

④杨小红:《张学良口述档案研究》,《档案学通讯》2003年第1期。

故障快速诊断的原则与方法 第12篇

(1)先静后动

首先维修人员应先询问设备操作人员故障发生过程及状态,阅读设备说明书、图纸资料后,方可动手查找、处理故障。其次对有故障的设备也要本着先静后动的原则,在设备断电静止状态,通过观察、测试、分析,确认故障的性质、类型后,方可给设备送电运行,进行动态观察、检验和测试。而对恶性的破坏性故障,必须先行排除危险后,才可通电进行动态诊断。

(2)先外后内

应遵循先外部、后内部,由表及里地分析诊断设备故障的原则。先观察外部,看颜色、嗅气味、听声音、摸温度;视具体情况进行必要的内部辅助检查;最后再进行“剖腹检查”。维修时也应先外后内,尽量避免随意地启封、拆卸。不适当的大拆大卸,往往会扩大故障,使设备大伤元气,丧失精度、降低性能指标。

(3)先辅后主

大型设备内部发生的故障较少,大部分故障来自外部的限位开关、按钮、传感器、连接电缆及接插件等辅助部分。应首先进行这些部分的检查诊断工作。

(4)先电源后负载

各种控制装置中,电源部分发热较多,故障也最多。另外电网电压波动超过额定值的±10%或电网有瞬间较大浪涌现象时,都会使控制装置出现故障,这时应在装置与电网间加装快速抗干扰器。

(5)先一般后特殊

应先查找最常见故障的原因及部位,无效后再查找有可能出现罕见的故障原因及部位。

(6)先简单后复杂

为了避免多种故障交叉掩盖真相,应先解决简单故障,后解决能做出准确判断的复杂故障,可减少盲目性。

(7)先主后次

当多个故障同时发生时,应按故障影响大小,而先解决主要故障;有时当主要故障解决后,很多次要故障就容易甚至自行解决。

(8)先公后专

若设备有多个故障点同时发生而不能运行,则各点专用部分同时出现问题的概率较小,而各点公用部分同时出现问题的概率较大,此时必须先处理公用部分,视情况再处理专用部分。

2. 方法

(1)装置自诊断法

机电液一体化设备都有故障诊断系统,可由各种开关、传感器等把油温、油压、油位、电流、电压和速度等状态信息设置成数百个报警提示,用于诊断故障的部位,所以要首先利用自诊断提示进行故障处理。

(2)机电液综合分析法

大型设备集机电液一体化,应用了精密机械、液压技术、电气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等,对其故障分析也要求懂机电液一体化的人才。从机、电、液不同的角度对同一故障进行分析诊断,可以避免片面性,少走弯路。最后确认是机、电、液中的哪一系统有问题,以便作进一步的诊断。

(3)备件置换法

用备件暂时代换怀疑有问题的零件,可快速判断出故障零件。但要注意置换时要在断电的情况下进行。

(4)升温、降温法

当设备连续工作时间较长或环境潮湿、温度较高时,设备会出现软故障。此时,可用升温法使高温性能(参数)差的元器件故障加速显现,从而找出有问题的部件。

(5)拉偏电源法

有些不定期出现的软故障与外界电网电压波动有关,当设备有这类故障时,可把电源电压人为地调高或调低,模拟恶劣的条件让故障容易暴露。

(6)分段优选法

上一篇:班主任如何使用语言下一篇:手术体位与麻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