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老年大学发展

2024-09-22

我国老年大学发展(精选10篇)

我国老年大学发展 第1篇

1 老年旅游市场的可行性

1.1 老年人口数量众多

目前的世界老龄化趋势加剧, 国内外老年人数量众多, 对于国内的老年旅游市场是个很好的商机。尤其是国内老年人口数量的急剧增加, 将会给我国的老年旅游市场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和带来更多的机会。

1.2 老年人的福利待遇逐渐提高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老年人的经济收入状况越来越好, 老年退休金大大增加, 下表是有关我国老年人口退休金支付的预测, 见表1。

表1我国老年人口退休金支付情况预测

数据来源:杜鹏, 武超.中国老年人的主要经济来源分析[J]。人口研究, 1998, 22 (4) 。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 在今后二十年, 我国老年人领取退休金的人数将近翻一番, 而总金额也将翻9倍左右, 可见老年人购买力将会大大增强, 这从国外发展的历史也可以看出, 比如, 在美国, 只占23%的55岁以上消费者控制了75%的国家财富和50%的可支配收入[1]。此外, 我国养老保障的普及率和保障资金逐年提高, 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将大大改善, 富余资金也将越来越充足。逐渐改善的福利待遇将为我国老年旅游市场的发展奠定的坚实的经济基础。

1.3 老年人自身需要

退休以后老年人有充裕的时间, 内心也比较孤独, 他们自身也强烈希望出去旅游。而且他们现在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以前的老年人旅游经常是自己准备一些生活用品, 甚至包括许多吃的;而现在的许多老年人都是轻装旅游, 在旅游地有大量的消费需求。农村地区的老年人虽然总体收入少些, 但是许多人从内心来说也有这样的需求。

2 老年旅游市场的现状及问题

我国老年旅游市场比西方国家起步晚, 目前的开发力度远远不够, 还处于起步阶段。随着老年人收入的增加和保障的提升, 我国老年旅游市场显现出强劲的生命力。但是在这个起飞的过程中, 也存在着若干以下问题。

2.1 旅游市场的供给不足

目前, 我国的老年旅游市场, 存在着需求大, 却供给不足的现象, 旅游企业在提供旅游服务等方面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 项目开发不足, 而且缺乏科学安排, 适合老年人的旅游产品不多。很多旅游景点和娱乐设施都是为中青年或是儿童规划设计的, 老年人常常是个被遗忘的群体。此外, 许多旅游产品在层次上也无法满足老年人的需要。总的来说, 随着经济的发展, 社会的进步, 目前的许多旅游产品无法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

2.2 旅游市场的管理不善

老年旅游市场是我国一个起步较晚的市场, 目前的管理方面存在较多漏洞与不足, 政府和社会对老年旅游市场的关注也不多, 加之老年人消费习惯的特点和警惕心理较差, 导致老年旅游市场秩序较为混乱。比如, “年龄差别费”就是老年游客中经常反映的一个问题, 老年人除了缴纳正常的团费外, 还要附加另外一笔费用。

2.3 旅游市场的服务不佳

目前的老年旅游市场, 服务水平相对低端。首先缺少专业化的导游, 我国为老年旅游团提供的导游多为青年人, 不仅有着年龄的代沟, 而且知识水平也有很大的差异, 交流起来有较多的不便, 这是造成服务质量不高的一个原因。其次, 缺少必备的保健医生, 老年人是个特殊的群体, 因为年龄的原因, 导致身体功能减弱, 所以在旅行时, 还应该配备专业的保健医生, 但是许多国内的普通旅游团并不配有保健医生。

2.4 旅游市场的风险不小

老年旅游市场虽然存在无穷空间, 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风险。第一, 这是一个处于初期发展的行业, 市场进入机制也不完善, 许多企业都在观望, 导致老年旅游市场不敢放开、健全的发展, 许多企业在这个过程中时赚时赔, 不敢长期经营。第二, 由于老年游客群体身体状况的特殊性, 老年旅游需要有更高的安全、医疗保障, 一旦老年人出现点什么问题, 旅行社将会承受来自老人亲友和社会舆论的压力, 这些都大大增加了旅行社的成本和经营风险。第三, 老年人在消费方面的传统保守观念, 一直让商家觉得这个市场的利润太少, 存在一定的市场风险。

3 我国老年旅游市场发展的对策

3.1 加强政府主导, 分类别的开拓老年旅游市场

发展老年旅游市场不仅是增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改善民生, 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方式。政府应加大对老年福利事业的投入, 制定相关优惠扶持政策, 鼓励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等投资老年事业, 对从事老年旅游的人员进行免费的医疗护理知识培训, 发展老年产业, 满足日益扩大的老年旅游市场的需求。社会企业应加大老年旅游市场的宣传力度, 由于不同地区的老年人出游比例不同, 层次也不同, 所以要分类别的开拓。从国际市场来看, 继续巩固我国在西欧和北美的市场, 大力开拓周边和大洋洲的老年旅游市场, 适当发展非洲和东欧的市场。从国内市场来看, 要考虑到我国的国情, 一方面重点开发经济发达地区的老年旅游市场, 积极为这部分老年人的旅游消费提供方便;另一方面适当开发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旅游市场 (包括农村地区) , 鼓励经济不发达地区老年人旅游消费, 并对老年人旅游消费采取相应的减少费用、提供更多方便等[2]。

3.2 规范健全老年旅游市场, 提高服务水平

当前的老年旅游市场存在管理不规范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 第一, 政府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应当在做好充分调研的基础上, 不断总结经验, 并出台一些相关的政策文件, 规范和引导这一行业的健康发展。第二, 指定老年旅游的发展规划。老年旅游市场既是一个经济产业, 也是个福利事业, 而且涉及人群数量越来越大, 我们应该做好规划, 使其健全发展。旅行社自身也要树立长期发展的观念, 以温馨细致的服务打动游客, 切忌粗制滥造、急功近利, 为了短期的利润降低产品和服务的品质。各旅行社之间应开展业务上的合作, 在不同的地区, 开发出特色各异的旅游产品, 建立行业联合网络, 共同推进老年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组织老年旅游团队要做到大团和小团相结合, 境内和境外相结合, 长线和短线相结合, 旅游和活动相结合, 并且旅游的产品开发要高中低档相结合, 从而满足不同层次老年人的需求。

3.3 强化责任意识, 做好安全与医疗保障

根据老年人的特殊性, 老年人自身在选择旅游时就要考虑好安全和保障的问题, 尽量选择一些危险小的旅游圣地和旅游服务, 并购买相关的保险。旅行社或旅行团要告知老年人在旅游途中可能发生的各种危险, 让老年人注意安全。在安排旅游路线时, 应以“安全第一, 交通便利, 减少购物时间”为原则。在出行旅游时, 应和每位游客保持畅通的联系, 并且对就近的医疗机构信息熟悉、了解。旅游团应配备专业的保健医生和相关医药物质, 以备急事之需。

综上所述, 虽然我国老年旅游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 但是广阔无穷的市场空间是对于政府, 企业都值得重视和关注的。开发老年旅游市场一定要切实做到为老所想, 为老所便, 急老年人之所急。

参考文献

[1]George P.Moschis Marketing to Older Adults:An UpdatedOverview of Present Knowledge and Practice[J].The Journal ofConsumer Marketing, 2003, (6) .

我国老年大学发展 第2篇

摘要:“和谐社会”是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主流,可是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以及在老龄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老年问题日益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隐患,如何有效解决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如何顺利实现由家庭养老到社会养老的转变,如何更好的发展我国的老年福利机构,已成为“十二五”规划的重要议题。我国自1999年起,就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养老和居住问题是我们不得不去面对的重要社会问题,老年福利机构的重要意义也日益凸显。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也应对老年问题形成正确成熟的看法。在2010年的下半学年,我们有幸到了常州花园新村老年公寓去实习,在实习的这段日子里,我有很多的感触,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思考。对于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医,老有所乐,以及老年福利机构,老年社会工作,本人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关键词:社会养老; 花园新村; 机构; 老年社工

当老年人随着其年龄的增长而持续的因生理的老化、残障而损害了他们独立

[1]的生活能力时,他们就需要健康照顾、个人照顾或者其它支持性的服务。在传统社会的中国,这些持续性的照顾是有家庭承担的。但当家庭成员的心理、生理资源无法为老人买单的时候,老人福利机构就要行使他们的职责和使命了。我国养老机构按所属部门分类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老年医院、老年保健院、老年护理院等,它们是由卫生部门主管的、以医疗护理为主的老年照顾机构。另一类如老年公寓、老年福利院、老人院等,它们是由民政部门主管的,以提供生活护理照料为主的老年照顾机构。从机构照顾的类型可以分为特殊护理员、护理型养老院、康复保健型养老院和老年公寓等。提供的服务大致包括医疗服务、康复保健服务、日常生活照顾和社会性服务等内容。目前我国老年福利机构尚处于发展阶段,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机构在供给能力、机构设施、功能结构、服务水平等方面都还有很大的不足。常州市作为长三角极具代表性的城市之一,在多年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人口老龄化指数也逐年攀升(据2010年相关人口数据显示,常州市的老年人口比重已达了18.99%,这一数字表明常州人口的老龄化已经相当严重)。市政府在很早之前就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并加大建设老年服务机构及相关配套设施,并且鼓励民办机构的发展。随着各级党委、政府对老龄工作的不断重视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也别是近几年来社会福利社会化进程步伐的加快,常州市的养老机构投资显现多元化趋势,各级各类养老机构越来越多。在这个过程中有些老年机构发展了起来。如常州市福利院。永红街道老年公寓、花园新村老年公寓。

一、花园新村老年公寓基本情况

花园新村老年公寓位于常州市钟楼区白云新村附近。是一所民办老年公寓。公寓内有100余位老人,10余名护工。在这里老人集中居住,每个屋子里住两到三个人,他们有许多的共同话题,有亲切感,像一个大家庭;每户都有紧急呼叫系统,如果老人遇到困难时只要顺手开启紧急呼叫,护理员就会第一时间赶来;配套设施相对健全,有健身房,阅览室,棋牌室等;饮食上,护工会在规定的时间将饭菜端到老年人的屋里,当然老年人也可以自己烧饭,;老年活动内容丰富,公寓里会组织老年人排练和演出节目,也经常请外面的志愿者演出,而且附近有一所学校的志愿者每周三都会过来进行一些列的志愿活动,他们给老年人带来了许许多多的快乐。我们自2010年11月3日开始在公寓内实习,在我们的指导老师李老师的指导下,我们顺利的完成离我们的实习任务,并与公寓内的老人和工作人员都建立了不错的关系。这所公寓属于民办机构,在这么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许多艰辛,有许多的经验值得其它机构借鉴,也有很多问题比较突出。花园新村老年公寓的现状折射出了我国老年福利机构的很多共性的内容,也反映出了我国老年机构发展所面临的一些相似的困境。

二、花园新村老年公寓折射出来的问题

1、社会养老是大势所趋,养老机构正在走向社会化、产业化。

根据我们在花园新村老年公寓做的问卷的结果显示,绝大部分老人入住老年公寓的原因都是子女工作忙,家里无人照顾。据相关调查显示,现在我国全国平均家庭户规模为3.44人,城市为3人。这意味着“421”家庭结构时代的到来。日益减弱的家庭养老、政府有限的财力和不断增长的老龄人口都显现出社会化养老的需求增大,社会学家认为,家庭的小型化、家庭数量的减少,是传统家庭的养老功能正逐步弱化,弱化的最终结果是使养老功能向社会转移。同时随着经济的逐步发展和法治的不断健全,社会养老机构的服务质量也会越来越好。另外由于老年人思想越来越开放,一些身体健康又有经济基础的老年人也选择以入住养老机构的方式安度晚年,一来可以减轻子女的负担,二来也使得晚年的生活更加

[2]的丰富多彩,于是养老社会化将成为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度过余生的一种选择。

滚滚而来的“银发浪潮”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但这些“银发浪潮”也为养老机构产业化带来了机遇。首先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需求使人产生消费的动机和行为,进而刺激供给的变化,促进产业结构的变革。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有其特殊性:一是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老化和疾病的原因,饮食起居需要人照顾,不同身体状况和疾病要求是多样性的,有些情况家人和保姆是不能照顾到位的,需要有较专业医护人员和营养师才能护理好。二是由于家庭经济状况和住房条件的原因,有些家庭没有能力请保姆,即是请了保姆也不一定能够满足特殊护理老年人的要求。如果老年人出现疾病同样会影响子女的工作和学习,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上相对养老机构的医疗护理成本会更高。三是从老年人的心理来看,老年人不愿意被子女“囚禁”在家里,孤独的生活会使其感到痛苦。老年人不愿意被人“遗弃”,如果子女将其送到条件较差,或是交通不便远离城市的养老机构,有些老

[3]年人容易产生自残、自杀的倾向。因此养老机构产业化势在必行,这是有利于国计民生的重要转变,也使满足老年人和青年人双向需求的重要环节。

2、老年福利机构服务供给能力不足

花园新村老年公寓受资金和地域限制,现在其服务量和服务空间已基本饱和,对于其辐射范围内的其它需求对象已力不从心。常州市2010年老年人所占比重已达18.99,这是一个很高的比重。与此同时常州市的老年福利机构的规模和数量虽然不断扩大,但仍难以满足日益增大的需求。

放眼全国,虽然近年来我国养老机构得到了大力的发展,但与日益剧增的老年人口数量相比,仍有很大的缺口。一般而言,在发达国家中养老机构的床位数为老年人口总数的5%左右,即使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这一比例也为2%~3%之间。而我国养老机构的床位数在总体上为老年人总数的0.84%,即使在上海,这一比例也只达到了1.58%。由此可见养老机构从总体上与老年人的需求还相距甚远。而与此相对照的是,一方面,由于收费太高或服务太差使得某些机构的床位还有大量的空置,另一方面,养老机构入住的老年人结构也不合理。很多老人长期占用了有限的床位,造成一部分身体较差、继续入住养老机构的老人排队等待。据报道,到2005年8月份为止,排队等待入住上海杨浦区福利院的老年人[4]

[5]共有628人,其中有6对夫妻,而这一人数则几乎是该院老人总数的两倍。

3、老年福利机构部分结构不合理且效率低下。

花园新村老年公寓的这00多个服务对象年龄在60~100岁不等。这些人不止年龄差异大,而且身体状况差异更大。有些事可以自己正常走路的,有些是需借助辅助工具走路的,而且辅助工具的差异也很大。有些老人是无法自己走路的,基本上属于介护级别,有些老人有老年痴呆症或其他精神疾病,基本上无法与别人沟通。可以说这些人之间的差异非常明显。如果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这种状况肯定是不会发生的。如在美国,其养老机构多种多样,内容丰富。而且分类的标准是根据每个老年人的身体和精神需求的具体情况进行科学划分的。具体形式有独立生活、辅助生活、独立和辅助生活、辅助医疗生活等。而且每种类型中又有更细的划分,每种养老机构的规定、自身结构等都特点鲜明,管理科学,老年人可以根据身体状况、社交需求、政府资助情况等来自行选择。而日本的分类则更是细致入微。根据《老人福利法》,日本老人的福利设施分为两大类,七种形式。并且对与具体种类的服务对象的经济收入都有严格的规定,[6]这一切都是为了可以更好更高效的为老年人提供适合其需要的服务

4、人员结构不健全,机构人员素质偏低,且缺少专业社工人员。老年福利机构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及港澳台地区社会工作运用的重要领域。虽然我国在北京、上海、广州、苏州等地的老年福利机构也开始招聘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开始尝试建立色还会工作服务运作的基本制度,并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总体来说,我国社会工作发展尚处于年轻阶段,还有很多人很多机构对社会工作不了解,甚至有些人还对这种新兴行业有排斥和嗤之以鼻的想法。但无论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及港澳台地区发展的经验,还是各国发展过程中的法律规定,还是我国社工机构试点的结果,都已经证明了社会工作的重要性。它是我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意义重大的一处衔接点,它是以人为本核心价值观不可替代的体现者与实现者,它是我国老年福利机构发展和完善过程中必须经历的重要一环。让我们欣喜的是上海在这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民政部门对在职人员进行了专业操作培训、社会专业知识培训,而且提出了硬性规定,即要求每一个养老机构当中至少配备一名社工(要求通过上海市的社会工作者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但从全国而言,这一步太小了,在老年福利机构领域,这一步也只是微乎其微。

我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受儒家思想影响,历代君主都是以孝治天下,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居家养老,得到子女的事奉,享受天伦之乐是最理想的晚年生活。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生活节奏加快,计生政策的实施,家庭结构的改变,这种居家养老的模式已经被慢慢改变,许多人也是迫不得已才来到老年公寓,敬老院等老年福利机构。即使到了现在,还是有许多人依然不看好老年福利机构工作人员的工作,这些人当中还包括了许多专业的护理人才,还有很多人受这种社会风气的影响或听从了亲朋好友的意见而离开养老机构。因此,我国许多养老机构都出现高素质人才确实的现象。从机构方面来说,他们出入节约成本考虑,聘用非专业人士来从事一些工作要求较高的工作,像外来务工人员,下岗人员,职工家属等等。这样做一来降低了实际的工作服务水平,使老年人的许多需求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满足,另一方面,降低了老年人对机构的认同感和满意度,特别是那些本来就对老年机构有许多偏见的老人。这样又会反过来造成更过的对老年机构不太了解的人形成更多的偏见,更加挫伤人才的积极性。从而使更多的非专业人士顶替这些高素质人才的位置,这些非专业人士多数都没有经过专门的训练,而且流动性很大,加大了服务队伍的不稳定性。而且由于机构给他们的待遇一般较低,他们本身也少有对这份工作的认同感,更谈不上对这份事业有奉献精神,因而对工作很难做精益求精,又会大大影响养老机构的服务质量,这样不断的造成恶性循环,使老年福利机构的发展环境日益恶劣。

三、老年福利机构的发展需要政府,老年机构,个人共同的努力。

1、政府是老年福利机构发展的指挥官与保障团。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是党和人民利益的体现者与维护者。中央政府具有促进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的职能。在我国社会中,政府是权力的执行机关,享有人民赋予的各项权力,同时也承担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义务。它是推进养老事业发展、加快养老模式转变的主导力量。

在这一方面,政府首先要加大投入发展的力度,特别是合理运用手中的经济杠杆,运用一定的优惠政策和优惠措施来鼓励和刺激社会各方对于养老机构进行大力投入。如: 积极培育和支持养老机构的主力军,拓宽发展养老机构的资金渠道,协调解决医护人员队伍的建设问题,改革养老行业的税收政策。其中关键是是要根据当下形式,真正建设一批设和老年人需求的养老机构。根据我国老年人口基数大,老龄化速度逐年加快的现状,应当重点发展建设护理型养老机构,控制高档养老机构建设,来降低服务费用,增加入住率。在这里笔者想特别强带你一下政府应坚持公立与私立老年服务机构统筹发展的战略,不能只追求公立机构的“大一统”而忽视了私立机构的生存,因为就目前我国国情而言,私立机构在吸纳老年人数、分担社会养老压力方面的作用日益明显。花园新村老年公寓就是民营机构的一个代表,政府应该加大政策支持,以提高这些机构的积极性,使他们有能力、有动力继续生存、改革和发展。

其次,政府应当多多了解国外老年事业的发展状况,从别人的发展过程借鉴经验,吸收教训。其实,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在前文中我已经讲述过美国和日本的相关情况,这里不在重复,下面我为大家介绍一下以色列的老年公寓。以色列经发达,科技先进,而且老年公寓的建设也颇具特色。以色列老年公寓由国家建设,有社会福利部门管理,每个公寓设管理员一人,统筹规划公寓的全盘管理,组织老年人的文体健身活动。下设会计一人,负责公寓的财经事务;护士一人,负责老年人日常的保健工作,兼做理疗等治疗工作;营养护士一人,负责老年营养食堂的配膳工作;厨师、清洁工若干名;特约医师一名,每月定期来公寓内为老年人做健康检查,临时处理危重病人。公寓的保健室内有老年人的健康档案。公寓的收费办法很灵活,有退休金的可按月缴费。若无固定收入,也可把自己原住房交给国家,国家转租出去,国家包干在老年公寓的一切费用,平时收费也较低廉,比自己单独开伙食或请佣人照顾要便宜得多,而且有医疗保障,所以子女大都比较放心。[7]

再次,宣传部门应当通过多种渠道加强社会养老政策的宣传,让更多的人人认识到老年福利机构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为即将到来的社会养老时代做好政策思想上的宣传。

2、老年机构本身是发展老年事业的主力军。

老年福利机构要发展,最主要还是要靠自己。市场经济已经在中国发展了很擦很难过时间,我们对于市场竞争也不再那么恐惧和陌生,如今的老年机构也正在经历一个生存竞争的过程,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这是为社会主义老年福利事业奉献与付出的残酷但却光荣的竞争。机构首先应当把自己放在大的时代背景与社会背景中,要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定位。然后就药根据对整个社会发展方向和市场行情的判断做出自己的发展规划。如果在这个阶段涉及到拆迁或是建新的院舍的情况,那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问题。第一,位置要合适,老年人一般都有乡土情结,所以居住在郊区,比较容易亲近自然的地方:郊区空气中的负氧离子有相当的浓度,空气新鲜;郊区人口密度低,较清净;老年人已经不再工作,位置偏远一些并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第二,药有适合老年人的交往空间。老年人及喜欢清静,又害怕寂寞;急需要私密的空间,有需要有一个自己的生活圈子,有时他们能够交流的公共空间。能具备这样条件的老年公寓最受老年人欢迎。第三,医疗卫生和设施齐全。老年人处于健康需要,最好在机构有一些多样化的体育健身设施,要有紧急呼叫的医疗条件,里正规医院距离又不太远。第四,周围购物要方便,物价要便宜,供应要比较丰富。老年人行动不便,远程购物的情况较少,因此周围的购物点就显得至关重要。老年人多数已经不再工作,即使有收入也会比较固定。因此他们对货币贬值的感受比较明显,所以周围购物点的价格不能过高。第五,也使最重要的一点,要有安全性。机构要有足够的安保条件以及完善的安全紧急预案。此外应有无障

[8]碍设施,便于高龄老人活动。

其次,养老机构应当正视自己身上的问题与缺陷,不断提高机构的竞争力。我国老年福利机构普遍存在服务供给能力不足,功能结构单一,设施结构不合理,收费结构与实际情况脱节管理体制不完善、养老服务资源缺少整合,服务人员整体素质偏低,专业人员工区失衡,人员组合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对每一个具体的老年机构,又会有一些具体的问题。机构要发展,就先要找出并正式这些问题,先把问题解决,才能更好的完成组织目标。

对于挺高竞争力方面,机构应注意以下三点。第一、大力发展规模经营。规模经营可以充分发挥人财物的集中优势,容易在公众中形成良好的信誉度和公信力。那么,为什么要把规模经营作为养老机构发展的方向呢?理由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1)建筑设计规范。(2)医疗护理上的优势较为明显。(3)休闲环境较好。第二、创立养老机构的品牌效应。品牌创立一般是以规模经营为背景和前提条件的。只有具有规模优势和良好信誉,才能创立和提升品牌的形象。目前我国养老机构的品牌意识还比较弱。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养老机构中仅有广州市良典养老院在国家商标局注册了“良典”及其标识。为什么养老行业也要向品牌经营过渡呢?一方面在大众消费心理中存在一种崇尚品牌,信任有良好形象的品牌倾向。另一方面,当品牌在消费者心理产生归属感以后,有利于推进品牌的规模扩张和连锁经营,进而促进养老机构的产业化进程,形成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养老集团。这样不仅可以为老年人提供良好的养老条件和环境,同时可以引导养老消费市场更趋于合理,抑制乱收费和服务不到位的现象。有利于解决子女的后顾之忧,促进社会的安定团结。第三、完善养老机构的配套功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和改善,原有的一些规模小、起居生活条件差、医疗护理不到位,以赡养孤寡老人、生活困难老人为主的敬老院等养老机构模式,已不能满足老年人养老的消费需要。取而代之的必然是有医疗护理专业、膳食结构科学合理、文娱活动丰富、休闲环境幽雅、子女探望交通便利的养老机构。因此,完善养老机构的配套服务显得尤为重要。养老机构配套功能完善的重点在两个方面:(1)医

[9]疗护理服务的配套。(2)饮食的科学合理套配。

3、个人是老年机构发展的参与者和受益人。

老年机构建立的目的是服务人民,我们每一个也都会变老,自我们变老之后,都要经历一次怎样养老,在那里养老的选择。因此老年机构的建设与发展与我们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因此我们应当为我国的养老事业尽一份力量。

首先,我们应当树立正确的养老观念,正视老年机构存在的合理性,通过不断地学习排除头脑中对于老年福利机构的一些不正确的观念和想法。

其次,我们应当尽我们的努力帮助其他人正确理解我国的养老政策与方针。江苏省一家养老院的王大爷有五个子女,两个在国外生活,两个在国内从事个体经营,无暇照顾老人。为了让老人安度晚年,国内的三个子女把老人送到了养老院。老人在那里生活了三年,子女逢年过节就来看看老人,每月由次子缴付老人各种费用。2003年5月5日老人过83岁生日时,老人左等右等,没等到子女来。虽然养老院里给老人做了个生日蛋糕,但老人的心情还是非常沉重。第二天,老人砸开了所有放敌敌畏的橱柜,把一瓶敌敌畏都喝了。当工作人员发现时将老人

[10]送到了医院,并通知子女,但为时已晚。这个故事曾深深的触动着我。老人和年轻人之间的沟通不畅是悲剧酿成的主要原因之一,但这只是众多发生在福利院内悲剧当中的一个而已。我们很多人对老年福利机构有着很多的误解,也许我们周围就有。比如,一些子女认为把老人到机构里是非常不孝的事,他们可能会经常有一种焦虑和负罪感,再比如,某些老人觉得住到养老院里就是个废人了,除了等死干不了其他事了。持有这些想法得人都是对机构有着误解的人,如果我们可以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看法,认识到社会养老的必要性,并加强相互间的沟通,也许很多问题都不会发生,年轻人和老年人都可以生活的更加和谐。

四、结语

老年福利机构的建设已经在日新月异的进行着,虽然发展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问题,甚至在某些地区还造成了一些不太好的社会影响,但是我们应该也能够看到光明的前途。这是一项改变着中国人传统观念的重要事业,这是一个品格与修养高于物质报酬的行业。作为社会工作专业的一名学生,我希望我国的老年事业可以发展的越来越好,我也欣喜地发现,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正在慢慢的深入人心,并在机构中落实和形成,社会工作的介入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老年福利机构的明天会更加灿烂。

参考文献

[1]仝利民 《老年社会工作》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版 276页

[2]姜牧石 《我们该不该去老年公寓》 中文期刊·专业文章 2004年 第6期 [3]张庆典 《对我国养老机构产业化的探讨》 2005年10月5日

[4]陶立群 《中国老年人社会福利》 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年版

第114页

[5]网站 http:business.sohu.com/20051012/n240526156.shtml 原资料来源于

《新民周刊》

[6]参见:仝利民《老年社会工作》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版 276页 [7]吴鄂生《老人颐养天年的腹地》 《老年人》刊物2006年5月版

[8]参照:齐焕英《适合老年人居住的老年公寓》 《长寿》刊物2004年6月版

[9]张庆典 《对我国养老机构产业化的探讨》 2005年10月5日

我国老年大学发展 第3篇

关键词:高校老年大学;高校老年教育;发展定位;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上海是我国高等院校自主创办老年大学、开展老年教育成果较为显著的地区之一。自复旦大学于1993年开办上海退休职工大学复旦分校起,上海高校老年教育已经走过了20余个春秋。目前,上海共有东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和上海师范大学9所高校老年大学,在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积极发展高层次老年教育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等方面发挥了极其的重要作用。

一、发展历程及定位

(一)上海高校参与老年教育的萌芽阶段(1985-1993)

1982年,中共中央颁发《关于建立老干部退休制度的决定》(中发[1982]13号),我国老干部离休退休和退居二线制度正式建立。这一制度落实过程中,催生了我国各地兴建老年大学(学校)作为老年教育主要载体的发端。1983年9月,山东省委组织部和省红十字会共同创建了我国第一所老年大学——“山东省红十字会老年人大学”。其后,中央有关部门做出指示,要求各地普遍建立老年大学,掀起了兴办老年大学的第一次浪潮。1984年10月,我国第一所普通高校老年大学——由北京师范大学筹办的“北京老年大学”正式创立,标志着高校加入老年教育办学主体队伍之中。

上海是我国第一个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城市。1986年,上海市老龄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开展老年教育的意见》(沪老发[86]字第2号文),提出要加强对本市老年教育的领导;同年的《上海市成人教育“七五”规划纲要》及次年市成教委、市老龄委发布的《本市老年教育情况及今后工作意见》中,均明确老年教育是成人教育的组成部分;市成教委、市老龄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发展本市老年教育的意见》(沪成教[92]第8号文),提出本市地区老年教育的发展任务。

从1985年4月上海市杨浦区四平街道成立上海第一所老年大学,至1993年复旦大学成立上海退休职工大学复旦分校,是上海老年教育的初创探索时期,也是高校参与老年教育的萌芽阶段。这一阶段,虽然上海的高校没有直接参与老年教育办学,但是老年教育初创阶段所制定的政策、建立的制度和取得的成果,加上其他地方建设高校老年大学的做法和经验,为上海高校筹建老年大学、开办老年教育铺平了道路。

在这一阶段,一是确立了老年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为日后高校老年大学确定了办学方向;二是确立老年教育联席会议领导制度,成为日后高校老年大学的外部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接受全市老年教育工作的统筹安排;三是上海老年大学被确立为全市老年教育的中心,为后来高校建立上海老年大学分校,接受其业务指导等奠定了基础;四是明确要“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发展老年教育”,成为高校举办老年教育的政策依据。

(二)上海高校老年大学的起步阶段(1993-2000)

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人口迅速老龄化。1994年,国家十个部委联合印发《中国老龄工作七年发展纲要(1994-2000年)》,明确提出:“老年大学、老年学校是老年教育的重要形式,……要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到2000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有条件的地(市)、县(市)和大型企事业单位应有老年大学或老年学校,乡(镇)、街道有老年学校。”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颁布,明确“把老年教育纳入终身教育体系,鼓励社会办好各类老年学校”,并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对老年教育应当加强领导,统一规划,加大投入”。一系列法律政策的出台,催生了高校老年大学设立的第二次浪潮。

在上海,1994年市成教委、市老龄委印发《适应改革开放需要,进一步发展本市老年教育事业的意见》(沪老发[94]字第7号)提出“把老年教育纳入终身教育体系”;1997年,市教委及市老龄委等12个局委联合印发《上海市老年事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沪老联发[97]第9号文),提出市——区县——居(村)委三级老年教育机构规范化建设;1998年,市教委发布《上海市老年教育机构设置的暂行规定》(沪教委成[1998]55号文)发布,为老年教育机构规范化建设提供标准和依据。

上海高校系统开办老年教育也在此浪潮中初创和发展。1993年,上海退休职工大学复旦分校设立;1997年,上海师范大学成立老年大学;1999-2000年,经市教委高校退管会发动,东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上海铁道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7所高校也设立了上海老年大学分校(上海老年大学上海铁道大学分校后更名为上海老年大学同济大学分校)。至此,上海共有9所大学设立老年大学并开办至今。

在起步阶段,除前述的办学方向、领导制度等外,上海高校老年大学在发展定位方面,一是遵循“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办学目标,开办的课程以休闲类为主;二是内部管理体制上受校党委、校行政领导,归属于高校离退休工作部门,业务上作为上海老年大学的分校,受其指导;三是主要面向本校离退休人员招生,办学规模和覆盖面小;四是高校老年大学属于高校自办、经费自筹,办学条件按《上海市老年教育机构设置暂行规定》(沪教委成[1998]55号)的要求执行。

(三)上海高校老年大学的稳步阶段(2000至今)

1999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超过总人口的10%,正式迈入老龄化社会,新世纪老年教育和老年教育机构的发展需求更加迫切。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中发[2000]13号)、中组部等5个部委《关于做好老年教育工作的通知》(2001年)、《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2001-2005年)》(2001年)和《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2006年)先后颁布,老年大学办学进一步向规范化、科学化方向发展。

在上海,《上海市老龄事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沪府发[2001]35号)、市教委等五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老年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沪府办发[2003]34号)、《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民政局关于实施老年教育实事项目的意见》(沪教委职成[2004]16号)、《上海市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2007年)、《市教委、市老龄委、市财政局关于全面推进本市老年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沪教委终[2007]8号)、《上海市老年教育“十二五”发展规划》(沪教委终[2011]15号)、《上海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2011年)、《上海市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2年)、《上海市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2016年)等政策法规陆续出台,老年教育被纳入上海市教育发展规划和终身教育体系,除延续对老年教育办学的鼓励扶持外,政策的主要落脚点是加强规范管理,细化目标要求,健全办学网络,不断采取各项措施以适应发展需要。

这一阶段,上海9所高校老年大学在全市统一的老年教育办学网络和管理体制下规范稳步发展,在发展定位方面,一是老年教育纳入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后,办学向此目标转移;二是加强规范化建设上,在经费投入、人员配置、师资队伍、校舍设施、业务功能等方面有提升;三是办学对象上,从本校离退休人员为主,转变为面向本地区社区居民开放;四是保持办学规模稳中有增,持续提高办学质量,不断丰富办学形式和内容,电视、互联网、移动终端等现代媒体手段逐渐被应用到教学中;五是开展老年教育师资培育、课程开发和教材编写;六是加强老年大学社团等学习共同体组织建设,开展全民终身学习各类活动;七是开展老年教育理论与研究;八是参与国内外交流与合作。此外,高校老年大学通过参与“上海市示范性老年大学”“上海市特色老年大学”“上海老年教育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上海市老龄工作先进单位”、上海市老年教育系统“我心中的好老师”等荣誉称号的评选活动,也进一步提高了自身的办学水平。

二、突出问题及对策

上海城市老龄化进程居全国之首,且一直呈现加速态势。上海市人口和老龄事业监测统计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2月31日,上海全市户籍人口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435.95万人,占总人口比重的30.2%。根据上海老龄科研中心预测,到2020年上海户籍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数将超过540万人。

与此相对,2015年全年上海全市各级各类老年教育机构(点)的老年学员人数总量约132.69万人(详见表1),约占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30.4%。这一方面说明上海老年教育的覆盖面还不够广、力度还不够强;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老年教育市场的发展潜力。

2016年,上海共有普通高校64所,其中举办老年大学的仍为9所,十几年来未有增长。从高校的覆盖面来看,设立老年大学的高校绝大部分为部属高校,市属高校参与率很低。从办学布局来看,9所高校老年大学主要集中在东北和西南两个高校片区,浦东地区至今没有一所高校老年大学。可以说,相对于目前及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老年教育市场供给不足的情况,上海高校参与老年教育的办学积极性不高,究其原因有四点:一是办学定位不明确;二是管理体制机制不配套;三是资源共享整合程度低;四是利益机制不到位。

(一)办学定位:要从“不明确”变为“明确”

目前高校老年大学虽然具有师资及教学资源雄厚、软硬件设施齐备、课程门类丰富、社会声誉好等优势,但在实际办学中仍然存在与市级、区县老年大学办学“千校一面”的情况。在办学宗旨方面,高校举办的老年大学与区县举办的老年大学没有显著差别,体现不出高校特色。在课程体系方面,除有少量体现本校特色的课程外,例如上海老年大学东华大学分校的丝网花艺术创作、时装表演等,大部分课程与其他老年大学并无太大差异。再以老年教育师资培育为例,虽然上海老年大学东华大学分校开办了丝网花艺术创作、时装表演等特色课程的师资班,但由于办班成本、对外宣传等原因,只能不定期开办。可见,在老年教育师资培育方面,高校也尚未起到引领作用。

根据《上海市老年教育“十二五”发展规划》的要求,高校“要继续办好现有高校老年大学。充分发挥高校学科门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教育资源丰富的优势。……鼓励高校开发老年教育的新课程,培养从事老年教育的高层次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员,积极推进高校老年大学与所在区(县)老年大学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规划对现有高校老年大学的重点任务做了要求,但对其在全市老年教育机构网络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不明确。政策的模糊,配套措施的缺位,加上对自身办学定位缺乏重视,使高校老年大学的发展陷入方向不明、原地踏步的尴尬局面。

因此,一方面应当尽快制定相应法律法规,从法律政策层面加强对高校老年教育办学定位的指导,通过设定清晰、合理的定位和作用,推进高校老年大学迈向下一个发展新阶段;另一方面,高校老年大学自身要立足本校优势,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形成自己的办学定位和办学方向。尤其是引领老年教育研究与教育教学改革,共享共建优质线上线下教学资源,培育老年教育师资等应当列为高校老年大学的发展重点。

(二)管理体制机制:要从“不配套”变为“配套”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教委等五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老年教育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沪府办发〔2003〕34号)中要求由市教委牵头,多个单位领导参加的市老年教育工作小组统一领导全市老年教育,区县、街道和乡镇也建立相应的工作小组。但对于高校主办的老年大学,文件也明确了“不改变现有的行政隶属关系,不改变现有的经费来源渠道。”当前,高校老年大学在行政隶属关系上归属高校离退休工作部门(退管会、老干部处等),虽有办学之实,但非高校下设的办学机构。

现有的高校老年大学管理体制机制,是在主要面向本校离退休人员办学时建立的,已不适应在终身教育大环境下发展的需要,一是隶属于行政部门,机构设置、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与办学不配套、不健全;二是无法摆脱传统行政管理模式束缚,各项教育教学改革滞后;三是与高校继续教育办学无交集,人力、物力、技术等资源得不到优化配置。

这就对高校老年大学提出了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的要求,一方面,老年教育办学应当实现行政剥离,形成老年教育自身发展规律和特点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另一方面,建议将高校举办的老年教育纳入本校继续教育学院进行统筹管理,不仅有利于推动老年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管理模式,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也符合老年教育是成人教育、终身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定位。

(三)资源共享整合程度:要从“低”变为“高”

目前,高校老年大学的资源整合度低,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与本校的继续教育、终身教育资源共享整合度低;二是与其他老年大学的资源共享整合度低;三是与本市其他终身教育资源的共享整合度低。

高校老年教育资源与本校的继续教育、终身教育资源不能有效整合,主要是由于现有的高校老年大学管理体制机制局限,造成本校终身教育资源分散,共享程度低。与其他老年大学的教育资源及其他终身教育资源共享整合程度不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虽然高校老年大学是上海老年大学的分校,业务上受其指导,但主要以经验交流和合作开展活动为主,在合作办学、专业共建、课程互选互认等方面尚缺统筹;另一方面高校老年大学与其他老年大学、企事业单位的资源共享共建机制尚未形成。

因此,要提高高校老年教育资源的共享整合,还需要顶层的设计与指导,亟需建立起一整套适用于全市各类终身教育资源共享共建的机制,并将高校老年教育纳入其中。2013年,上海老年大学东华大学分校参与组建上海市民终身学习实践基地“服饰文化体验基地”,形成高校与社会公共教育资源的整合联动;2014年,东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参与上海老年大学东华大学分校的课程开发、资源建设、教材改革、师资培训等提升工作,首期即启动丝网花艺术创作精品课程建设。作为成功运行的资源共享共建实践,上海老年大学东华大学分校的上述经验与模式值得进一步推广。此外,老年教育“网上课堂”的发展形势十分看好,信息技术的发展加上网络、移动学习越来越为人们所接受,对于多种形式的老年教育资源共享共建是利好形势。

(四)利益机制:要从“不到位”变为“到位”

上海对高校举办老年大学,开展老年教育一直秉承鼓励、支持的政策。市教委等五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老年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沪府办发[2003]34号)要求“鼓励高校采取多种形式举办面向地区的老年教育。有条件的高校,可开展老年高等学历教育,培养从事老龄工作的专门人才。”《市教委、市老龄委、市财政局关于全面推进本市老年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沪教委终[2007]8号)提出要“积极鼓励和支持高等院校举办老年大学。利用高校的教学资源,发挥其在教学示范、教材编写、师资培训、科研指导的作用,并对社区老年教育的发展和提高提供服务。有条件的高校可开设培养老年教育专门人才的专业,或者有关专业增设老年教育的课程。”市教委《2011年上海市终身教育工作要点》提出要“鼓励普通高校设立老年教育机构,借助高校教学资源,构筑一批优秀的老年教育机构群,使老年教育适应未来上海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

但是,与政策的支持鼓励相对,高校举办老年教育的热情并不高,除上海师范大学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大力发展老年教育”外,其他高校并未将老年教育或老年大学列入发展规划;现有高校老年大学办学也以非学历教育为主,未开设学历教育。从有形利益来说,高校老年大学的办学经费由举办方高校自行筹措,但一方面高校老年大学以学费收入为主要经费来源,渠道单一;另一方面由于公益性的办学性质,学费十分低廉。从无形利益来说,老年大学办得好不好,不会列入高校的考核评价指标;若出现事故,则又对高校造成负面影响。无论从有形还是无形利益来说,高校老年大学的利益机制都是缺失的。因此,高校老年大学需要建立一套科学、良性的利益机制,包括效益机制、分配机制和激励机制,这就需要从政府层面自上而下地推动。

三、结语

上海高校举办老年大学虽起步晚、增数缓,但起点高,依托高校扎实丰富的师资力量、教学资源及办学经验,使其老年教育办学的规范化、现代化水平较高。经过20多年的稳固发展,上海9所老年大学取得了一系列办学成就,为上海老年教育、终身教育发展贡献力量,为上海百万老龄市民谋取福祉。但是,面对多年来上海未有新的高校申办老年大学,现有的老年大学也裹足不前的现状,政府和高校都必须积极探索符合高校老年大学发展需求及特点的转型之路,科学定位、深化改革,推动上海高校的老年教育向新的阶段发展。

参考文献

[1]《上海市地区老年教育大事记》编撰工作小组.上海老龄史料(第二册):第二部分上海市地区老年教育大事记[E B/O L].上海市老年学学会.http://www.shanghaigss.org.cn/news_view. asp?newsid=5990,2009-4-17.

[2]上海市民政局,上海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上海市统计局.2015年上海市老年人口和老龄事业监测统计信息[EB/OL].上海市老龄科研中心.http://www.shrca.org.cn/5764.html,2016-7-20.

[3]上海市民政局,上海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上海市统计局.2015年上海市老年人口和老龄事业发展信息发布会[EB/OL].上海市老龄科研中心.http://www.shrca.org.cn/5763.html,2016-3-30.

我国老年护理产业发展研究 第4篇

一、我国老年护理产业发展现状

(一) 产业政策频出。我国中央政府及各地方政府都高度重视老龄产业的健康发展。2000 年, 国务院办公厅下达了《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意见》 (国办发[2000]19 号) , 规定了社会机构在开展福利事业时, 与政府福利机构在规划、建设、税费、土地、水电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2011 年国家又相继出台了《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2011-2015 年)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 (2011-2015 年) 》等规划, 近些年在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方面连续增加资金投入, 推进社会养老服务设施逐步得以健全。2014 年6 月, 国土资源部出台《养老服务设施用地指导意见》, 为鼓励利用存量用地建设养老服务设施, 从供地方式、地价 (租金) 等方面明确了支持政策, 提出凡使用闲置厂房、校舍、社区用房等从事非营利性养老服务事业的, 连续经营达一年以上, 土地性质暂可不用变更, 五年内租金可不上调。

(二) 产业趋势向好。我国自1980 年正式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来, 生育率不断下降、子女数量锐减, 常规家庭规模逐步缩小, 家庭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目前, 在我国“421” (4 位老人、2 个年轻人、1 个小孩) 型甚至是“8421”型独生子女家庭所占比重日益增加, 家庭的养老功能在弱化, 子女承担的养老任务愈发艰巨。据统计, 在我国当前所有独生子女家庭中, 年龄达60 周岁以上的父母接近700 万人, 预计到本世纪中叶将突破2, 400 万人。虽然我国出台了“二孩”政策, 但政策效果并不被广泛看好, 可以预见, 未来若干年内, 我国的养老需求和养老压力将会越来越大, 而作为养老事业重要补充的老年护理产业必将迸发巨大的发展能量。

(三) 产业价值渐显。老年护理产业以满足高龄老人高层次生活、文化需求为目标, 不仅能为老年人提供专业化的生活照料、丰富的精神服务、多样化的老年用品, 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独生子女养护负担。在过去, 养老事业作为我国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 也花费了相当高比例的财政投入, 一旦老年护理产业发展壮大, 就能极大地减轻财政压力。此外, 由于老年护理服务产业作为朝阳产业, 涉及门类众多, 发展范围较广, 如家政服务、医疗保健、老年照料、老年旅游、金融保险等均为劳动密集型服务业态, 且进入门槛较低, 必然会为社会创造大量的创业就业机会。

二、我国老年护理产业发展障碍

(一) 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尊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一项传统美德, “养儿防老”天经地义, 这一观念早已根植于大多数人内心深处。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认为, 把老人送到老年护理机构, 是“不孝”的表现, 在面子上也过不去。此外, 不少老年人本身也以自己被送往社会机构养老而耻, 觉得会被街坊邻居笑话。但现实是,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因受到来自职场和家庭生活的压力, 又很难腾出更多的精力去照顾好父母, 特别是那些独生子女家庭, 在护理老人方面更是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而且现在因工作原因, 经常出现子女和父母不在同一地方的状况, 引发诸多“空巢老人”现象。所以, 破除传统思想束缚, 把老人推向社会, 是发展老年护理产业的重要条件。

(二) 产业供给能力不足。与庞大的需求相比, 我国老年护理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由政府投资兴办的老年护理服务机构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要, 甚至经常出现“一床难求”的状况。而上规模、有档次、功能全的民办老年护理企业更是凤毛麟角, 那些小型民办老年护理企业提供的养老护理服务不仅收费高, 而且项目太少, 只能提供简单的生活照料服务, 尤其是针对老年人需要的精神慰藉、文化娱乐、康复保健类护理项目严重不足, 在老年旅游、老年休闲、老年保险等有关领域开发力度不够, 缺乏高科技含量、高品质品位、服务内容周全的护理服务品牌。

(三) 民间资本投入乏力。我国老年护理机构长期依赖政府财政投入, 民间资本近年虽有介入, 但投资动力严重不足, 投资规模相对较小, 这种仅靠政府投入的状况, 必将导致巨大资金缺口, 养老设施行业也难以获得稳定和充分的发展。如何利用政府力量, 在税收、补贴、土地、水电、气暖、通信、有线收视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 吸引民营资本注入, 成为老年护理产业重要发展方向。由于老年护理产业整体投入资金需求较大, 回收周期较之一般行业要长, 再加上行业风险比较高等原因, 使得民营资本投入乏力。

(四) 老年护理人才短缺。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加快, 按理说会给作为朝阳产业的老年护理产业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 但是目前国内老年护理人才, 特别是一线老年护工人员极度匮乏。很多老年护理人员基本上没受过正规的专业性老年护理教育, 缺乏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再加上老年护理人员工资和福利待遇长期偏低, 行业发展缺乏后劲, 对人才的吸引力不足。从老年护理产业工作人员的组成情况看, 多数为下岗女工、兼职妇女或农民工, 且很多都为“50 后”、“60 后”人员, 他们科学文化素质不高, 老年护理能力非常低下。

三、我国老年护理产业发展对策

(一) 做好老年护理产业科学规划工作。老年护理产业在我国将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但目前产业基础还非常薄弱, 体系还不够健全, 虽然政府也颁布了一些针对性的政策措施, 但尚未将老年护理作为产业来运行, 更没有制定指导产业未来发展的科学规划。因为各级政府对所辖区域老年护理机构、老年护理设施的规模、分布、层次、运行等情况缺乏全面的了解, 因而造成公办老年护理机构存在“层次低、规模小、分布散”的现状。2015 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关之年, 同时也是“十三五”规划的启动之年, 随着各级政府越来越重视规划的引导作用, 建议中央及地方政府, 通过开展摸底调查, 弄清老龄人口及老年护理产业化情况, 精心谋划, 科学制定老年护理产业专项规划, 并将之看成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 纳入到国民经济社会总体发展规划之中。

(二) 发挥政府在产业发展上的主导作用。养老问题是中国重要民生问题, 推动老年护理产业发展是政府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鉴于目前国内民间资本对老年护理产业“望而却步”之困境, 必须要以政府为主导, 以发展老年护理产业作为长期坚持战略, 通过试点运作和扩散推行相结合, 积极宣扬养老问题社会化解决模式, 逐步破除人们保守的传统养老思想, 通过制定配套政策措施, 健全相关规章制度, 营造产业良好发展环境, 吸引民间资本发展老年护理产业。政府要对未来的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进行科学预测, 据以制定适宜的老年护理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要适时出台促进民办养老机构发展的信贷、土地、税收等激励政策。同时, 还要制定出民办老年护理企业在准入申请、审批、经营、转让、退出等一系列规范制度, 加大产业监管力度, 促使产业健康发展。

(三) 积极培养老年护理产业人才。人才是任何产业发展的“生命线”,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老年护理人才队伍, 不仅是提升老年护理服务水平的前提, 也是推动老年护理服务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要结合实际需要, 建立高、中、低档护理人才培养体系。鼓励本科和高职类高校增设老年护理专业, 培养专业知识丰富、专业技能过硬的高层次老年护理人才。要制定优惠政策, 以优厚的福利待遇, 积极吸引社会人员加入老年护理队伍, 并通过举办职业技能培训班等形式, 对其他社会老年护理人员进行集中培训, 并采取适当的形式进行考核, 考核通过者发放职业资格证书, 做到持证上岗。同时, 各地政府要发挥妇联、共青团、志愿者协会等组织的牵线搭桥作用, 积极开展老年护理志愿服务活动, 组建志愿者队伍, 使志愿者找到敬老爱老的舞台。

(四) 提高老年护理产业科技应用水平。积极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构建老年护理服务系统技术支撑平台, 可以将该系统设计为由客户呼叫中心端、居家老人服务端、通讯信息传输端、平台组件服务端等组成的综合服务平台, 可以完成工单生成、工单流转、统计分析、服务预测、监控考评、收费查询等具体功能。通过数字信息传输系统、数据终端处理系统、语音程控交换系统等信息技术系统, 对老年护理服务对象进行会员制客户准入管理。通过借助现代技术手段, 不仅提高了老年护理水平, 也能实现老年护理产业与其他关联产业的互动融合发展。所以, 要加大老年护理产业的科研投入, 在做大产业规模的同时, 通过打造产业研发平台, 提升产业科技含量, 以最终做强产业。

摘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 老年护理产业将迎来黄金发展期。本文在对我国老年护理产业发展现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 提出我国老年护理产业发展目前尚存在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产业供给能力不足、民间资本投入乏力、老年护理人才短缺等发展障碍, 最后提出做好规划工作、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培养各层人才、提高科技应用水平等产业发展对策。

关键词:老年护理产业,发展障碍,发展对策

参考文献

[1]孙建娥, 王慧.中国老年长期护理产业发展路径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2.

[2]张晓青, 徐成龙.国外老年长期护理产业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J].西北人口, 2011.3.

[3]胡晓义.中国社会保障60年[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9.

[4]张晓青.新世纪以来人口老龄化研究的新动向[J].人口与发展, 2009.15.3.

我国老年大学发展 第5篇

本报告根据调研内容要求,结合自身调研情况拟写。

一是本级老年教育现状:隆昌市老年教育起步于1990年,自开办至今,老年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越办越好,越办越强。应该说,我市各级老年教育现状是可喜的,开展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发展趋势是越来越好的。老年人参与的热情是积极向上的。隆昌市老年大学就是我市老年教育的一张名片,深受老年人的青睐和拥戴。

二是本级老年大学(学校)发展现状:隆昌市现有市级老年大学一所,镇级老年学校六所,村、社区的老年远程教育教学点及农民夜校339个。

三是老年人入学率和接受各种形式教育的比例:隆昌市60岁以上老年人达16万人以上,每年参加市级老年大学的老年人达2500人/科次 以上,参加镇级老年学校的老年人达1800人/科次 以上,参加村、社区老年远程教育教学和农民夜校的老年人达5400人以上。全市老年人入学率占老年人的6%,占总人口的1%.学校接受各种形式教育人数达2万人以上,占全市老年人的20%,占总人口的2%.四是教育教学经费保障情况:隆昌市、镇、村、社区各级老年教育经费均列入各级财政预算,除收取入学老年人少量学费外,其余办学经费的不足均由财政补助,基本保证了现有办学规模所需经费开支。

五是民办老年大学(学校)发展情况:隆昌市现尚没有正式申请挂牌办学的民办老年大学(学校)。但民间社会力量、个人举办早间、晚间或下午的广场坝坝舞等形式很多,达200个点以上,参与学习的老年人达2万人以上,是一支不可低估的民办老年教育力量,应大力提倡和发展,弥补国家、政府办学的不足。

六是养教结合出现的新模式:我市积极探索养教结合新模式,在物质养老已奠定基础的情况下,学校千方百计满足老年人“求知、求乐、求健、求进”的精神养老需求,即“文化养老” “健康养老” “抱团养老”,让老年人生活得更有尊严,更有价值感,进一步提升幸福指数。

七是老年人对教育的需求情况:隆昌市的老年人对教育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越来越高。就我市老年大学近三年的招生呈直线上升态势的情况表明老年人希望接受教育的人越来越多,开设的专业班数也越来越多,也无法满足老年人的求学需求,真可谓一个小县城的老年大学也成了“一座难求的学校”.八是对于推进老年教育和老年大学(学校)发展的建议:①各级政府要加大推进老年教育和老年大学(学校)大力发展的力度;②各级政府要出台鼓励民办老年大学(学校)的政策,提倡社会力量举办老年大学(学校);③各级政府要满足现有老年大学(学校)的办学场地和办学经费,积极应对和解决“一座难求”的实际困难;④各级政府要明确老年大学(学校)的性质、体制、机制、统一的教学大纲、教材等问题急待解决学校名不正言不顺等问题。

隆昌市老龄办

我国老年大学发展 第6篇

一、农村老年教育开展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当前,我国农村地区的老年教育开展情况依然面临着一些问题,相关制度和体系不够完善,教学思路比较单一,形式的单调性影响着老年教育的质量并且制约着老年教学工作的开展,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模式比较单一,形式不够多元。

由于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城乡的额老年教育开展程度也存在一定的差异。社区开展老年教育工作的经验使广大的老年教育工作者都认识到了采取学校的形式,开展老年大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设置老年课堂,创办老年学校,从而发展老年教育。一些地区的老年教育实践也表明,规范的老年大学,集中时间在固定场所进行授课学习,按照老年人的生活需要、健康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授课,会极大地促进老年人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素质和生活质量的继续提高,为社会发展创造一个学习的环境。但是就农村地区而言,长期以来,农村的经济、文化、政治、思想道德的发展的特殊性,要求其农村老年教育的开展必须要以地区的发展实际为依据,充分考虑到农村地区老年人的自身特点,开展老年教育。由于农村地区的生活条件、学习环境、传统风俗、文化素质等比较落后,致使单纯开展老年学校,并不能很好地发展农村老年教育,也难以吸引广大农村老年人的兴趣。只有创新教育模式,联系当地实际探索适合农村地区的老年教育形式,实现形式的多元化,才能真正提高农村老年生活的质量。所以,模式单一、形式不够多元制约着农村老年教育的发展,相关人员要多加研究与探索。

2.相关条件不够完善。

作为终身教育的一个比较特殊的教育阶段,老年教育只有充分地利用现有的条件,采取多元化的教学形式,才能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提高农村老年生活的质量,才能真正实现老年教育的目标。但是反观当前的农村老年教育,由于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再加上农村地区经济本身落后于城镇,老年人的学习意识、文化素养比教落后,相关教育设施不够完善。这主要表现在农村地区的健身场地分布不广、老年教育没有一个固定的学习场所,相关老年教育工作者自身的职业素养比较低下,教育体系、管理体系、教育机制不够完善。一方面,影响着农村地区老年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管理体系的落后与不完善,使农村老年教育活动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教学活动没有分层次进行,教育渠道单一,相关老年教育宣传工作落实不到位,管理职责没有落实到人,经费不够充足,办学条件比较艰苦等,导致农村老年人的教育权利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另一方面,也制约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影响着农村地区的文化数值、精神生活质量的提高,给创建学习型社会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3.老年教育的创新意识缺乏。

创新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比如观念创新,指导我们的社会实践突破传统模式的束缚,走向一个新的发展起点。对于农村地区老年教育而言,创新更是关乎着当前农村社会的发展方向、发展成果。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农民的数量占到全国总人数的一大半,只有提高了大多数农民的文化素质、科学观念,注重对农村地区的老年教育的投入与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全民的素质。建设学习型社会的目标才有可能成为现实。然而当前我国的老年教育观比较落后,老年教育创新意识比较缺乏。这个问题主要表现在对理论的研究不够深入,在农村老年教育上思维不够拓展。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只有注重对理论的研究与完善,才能更好地指导社会实践活动。老年教育是我国教育的一个独特的发展阶段,在教育观念上要继承并发展传统的教学观。城镇的老年人可能是从学生阶段过来的,但是农村老年人大多数没有接受过更多的学校教育,对学校学习的适应性明显比较差,并且与学生在年龄、修养、学习能力、文化程度也存在差异。农村老年学校的开展是不是发展农村老年教育的基本形式和有效途径?答案并不肯定,只有加强理论研究,拓展思维,结合外地的先进经验,形成自身具有地方特色的教育模式,才能指导好农村老年教育的开展。

二、加强农村老年教育形式的多元化的相关举措及其具体应用

1.拓展思路,创新老年教育模式。

老年教育作为社会新兴的一门学科,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只有积极拓展思路,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前进,才能丰富老年教育与管理体系,落实好“授其所需,教其所益”的老年教育目标。所谓的“授其所需”,意思就是在老年教育活动中按照老年人的生活需要、精神需求、个人爱好,进行课程设置,合理安排教学工作。比如,有的老年人对于运动健身比较感兴趣,喜欢下围棋,相关学校管理机构就可以安排围棋课,专门给老年人教授关于围棋的理论知识,也可以给围棋爱好者们创造一个探讨、切磋的平台,娱乐老年人的生活。有的老年人爱好扭秧歌,老年教育管理机构就可以请一些专业的舞蹈教师进行扭秧歌动作、舞姿的专业指导,定期在固定的练习场所进行动作训练和纠正,充实农村老年人的业余生活。而“教其所益”,是指对于老年人有益的活动可以集体的开展,比如,给老年人介绍一些养生方面的知识,怎样预防疾病,怎样处理突发疾病,还可以进行健康饮食指导,给老年人灌输一个科学的生活方式,提高老年人的生命质量。此外,也可以加强科学教育,提高农村老年人学习科学、崇尚科学,抵制农村迷信活动,切实提高科学素养。在这样一个原则指导下,相关人员要拓展思路,实现教学形式多元化应注意做到以下三点: (1) 创新思路,摒弃单一的老年教育发展观。农村地区老年教育的创办受到社会教育的局限,大多数以创办学校为其发展形式,其实学校教育并不一定是农村老年教育的最佳形式,相关机构要改变这一落后观念,树立多层次、多元化发展农村老年教育的观念。 (2) 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把多元化教育形式融入到当地淳朴的人情风俗中去。通过多媒体等设备向农村地区的老年人展示祖国发展的巨大变化,展示党的重大成就,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党和国家的温暖,通过开展科学知识讲座,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理解党的各项政策,拥护党的领导,进一步稳定农村社会,这样就改变了单一的课堂教学形式。 (3) 可以开展网络教学,搭建农村老年教育网络教学平台,实行远程教学、多媒体教学等,促使教学形式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2.建立健全农村老年教育教学和管理机制。

开展老年教育活动,是深化老年教育研究与改革,推进老年教育事业和谐、健康、有序发展的必要条件,更是加强全民教育质量提高的关键举措。做好农村老年教育工作,我们才能更好地建设全民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才能更好地进行高素质人建设工作。而建立健全农村老年教育教学和管理机制,是进行农村老年教育活动的一项制度保障。 (1) 在发展理念上,要紧跟时代需求。发展理念是开展老年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思想,紧跟时代需求,结合时代的发展特点,建立农村老年教育的教学和管理机制,是保证农村老年教育顺利开展的第一步。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发展老年教育的经费比较充足,老年教育的办学基础才能够稳固。相关政府机构要以时代的发展要求为发展理念,认识到农村开展老年教育的紧迫性与必要性,从而注重制度的创新以及经济的发展,迎合时代的发展需求。经济发展为制度创新提供必要的条件,而制度的创新与完善将会极大地巩固经济发展的成果,甚至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2) 农村老年教育要纳入乡镇的管理体系中来,只有理顺体系,加强制度管理,才能保证广大农村老年人的切实利益。各级政府、党委要时刻把老年教育工作放在“乡风文明”的首位,不断完善老年教育机制,把相关职责落实到各个部门、各个人员,实行问责制,加强对农村老年教育的规划与指导,推动老年教育工作稳定健康的开展。

3.完善相关教学设施,优化教学条件。

农村老年教育工作是一项民生工程,是惠及老年人生活和生命的一项举措,关系着广大农村地区的老年人的切身利益。而完善相关教学设施、优化农村的老年教学条件,是开展农村老年教育活动的基础。 (1) 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农村老年教育的资金投入。充足的教育资金,是完善教学设施的重中之重。所以,在创办老年教育时,要拓展融资渠道,打通政府、社会、村民这三条主要通道,通过政府支出、社会各界的赞助、村民的支持等资金来源完善农村的教学设施,拓展教学场地,为老年人提供一个稳定的学习场所,同时接受学校教育的经验,引进先进的教学设备,比如多媒体等,创设多媒体教室,为网络教学像远程教学、多媒体的实现提供可能,还要引进多种体育器材,给农村老年人的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提供方便。 (2) 注重教师技能的训练。在教师上岗之前,教育管理机构要安排培训班,对教师的教学手段进行培训,鼓励教师创新。比如,根据学科的不同特点开展讨论学习、活动学习、讲座学习、个别辅导等多种学习方式,课程安排要有目的化、科学化,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健身与保健、音乐、舞蹈、书法、手工艺、科学知识等,在这些方面加强相关教师的职业技能和教学形式的培养与创新。

摘要:老年教育是当前社会新兴起的一门学科, 是党和国家关注民生、保证老年人受教育权实现的一项关键性举措, 对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意义重大, 提高农村老年教育的质量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而拓展思路、创新老年教育模式, 建立健全农村老年教育教学和管理机制, 完善相关教学设施、优化教学条件三种方案有利于实现农村老年教育的多元化。

关键词:农村,老年教育,形式多元化

参考文献

[1]陆学艺.论正确处理统包关系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J].学术论坛, 1982, (4) .

[2]许吉友.老年教育的逻辑定位思考[C]//老年学论文集——福建省首次老龄问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选.1995.

我国老年大学发展 第7篇

关键词:日本,老年介护,人口老龄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社会人口老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如何发展社会老年护理事业, 进一步完善老年保障体系, 已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二战后, 日本的老年护理发展迅速, 护理理念和护理实践水平居世界先进行列[1]。笔者有幸于2 0 1 1年1 0—1 1月参加了由日本国际协力机构 (J IC A) 援助, 江西省红十字会和日本冈山旭川庄联合举办的“老年介护师资培训”活动, 对日本老年介护事业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同时, 也从日本在老年介护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中得到一定的启示。

1 日本老年介护现状

1.1 日本老年介护具有先进的理念

介护是指对独立生活有困难者提供帮助。介护的服务对象是生活不能自理的弱势人群, 包括不能完全独立生活的老年人、儿童和残障者[2]。介护不是护士, 不是保姆、家政人员, 也不

PBL教学法在全球医学教育领域已得到广泛关注, 目前有近百所医学院校采用了PBL或改良的PBL教学模式[1]。本研究结果提示PBL和LBL教学法对学生基础理论掌握的影响是一样的。实验组的病例分析主观题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 说明PBL教学法在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上优于LBL。在LBL教学法中, 教师是主体, 知识的流动是单向性的。PBL教学法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 适用于呼吸内科这种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是PBL与LBL的根本区别所在[2]。

通过学生座谈会和问卷调查显示, 学生对该部分教学内容和PBL教学法很感兴趣, 感兴趣和不感兴趣的比例分别是40%、56%和4%, 与国内的相关报道相似[3]。学生普遍反映, PBL教学法能提高学习兴趣, 使他们积极参与, 相互交流, 能学到更多的知识且印象深刻, 从而提高临床工作能力;教师给学生的感觉是平等的, 易于交流, 增进了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的感情。带教教师感觉教学气氛较以前 (LBL教学模式) 明显轻松、活跃, 师生交流积极;教师可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是护工, 而是从日常生活照顾、基本医疗保障、精神生活干预等多方面提供专业化服务。介护的理念包括自立生活的支援、残存能力的活用、自我实现的援助、尊严及基本人权的尊重、利用者本位的介护及个别的介护5方面。介护的理念体现了介护工作应“以人为本”, 从帮助利用者自立的角度出发, 尊重他们的人格, 通过活用利用者的残存能力, 维持和促进其身体功能, 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利用者的生活质量, 最大限度地实现其人生价值。

1.2 日本介护保险制度非常完善

日本老年护理的迅速发展离不开法律的支持, 日本政府先后出台了《社会福利士法》、《介护士福利士法》、《介护保险法》等法规。《介护保险法》明确规定, 年满4 0岁的日本国民都须强制性地参加该保险, 称为被保险人。其中6 5岁以上的人为第一号被保险人, 第二号被保险人是指4 0~6 5岁已加入医疗保险, 由

给予帮助。PBL教学法对教师素质也有较高的要求, 除了要求具有多学科的知识、丰富的临床经验、充分的备课外, 还应掌握讨论气氛的调动、引导等技巧。因此, PBL教学法可促进教师教学技巧和临床工作水平的全面提高。

总之, 逐步扩大PBL教学法的使用范围和比例, 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其思维能力, 提高分析能力和学习效率[4], 这对建立较全面的多维知识体系, 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2]汤丰林, 申继亮.基于问题的学习与我国的教育现实[J].比较教育研究, 2 0 0 5, 2 1 (1) :7 3~7 7.

[3]寇小格, 李平法, 张忠新, 等.P B L教学法在肿瘤标志物教学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 2 0 1 0, 3 1 (2 3) :4 0 0 4.

[4]段红, 沈宜, 姚欣.P B L教学法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应用的问卷调查[J].医学教育探索, 2 0 0 7, 6 (1 2) :1 1 8 2~1 1 8 6.

于患有脑血管疾病、早期认知症、晚期癌症等一般老年期特有的疾病而成为需介护、需援助状态的人。

日本介护保险制度的服务对象按介护程度轻重一共分为两个等级7个层次, 两个等级即“需援助”和“需介护”。其中需援助包括一级援助、二级援助;需介护包括一至五级介护5个层次。一级援助最轻, 五级介护最严重, 每个层次所享受的介护服务内容和保险金额不同。需享受介护服务的人必须提出申请并经市町村认定为“需介护”或“需援助”状态后, 自由选择享受“居家服务”或“设施服务”。“居家服务”包括上门介护、上门沐浴介护、上门护理、上门康复、居家疗养管理指导、日托介护、日托康复、在宅生活介护、暂托疗养介护、特定设施入住者生活介护、福利用具出租、特定福利用具出售、住宅改建共1 3类服务。“设施服务”包括特别护理的老人院、老年人保健设施和疗养型病床设施3种。

介护保险制度的资金由政府、保险金及个人承担3部分构成。享受介护服务的个人负担1 0%, 余下的9 0%由政府及保险金各支付一半。其中政府负担的费用的具体比例是:中央承担其中的5 0% (但对于“设施服务”只承担4 0%) , 都道府县承担2 5% (但对于“设施服务”只承担3 5%) , 市町村承担2 5%。

1.3 日本介护教育体系完整并具一定规模

在日本, 介护学已成为一门专业学科, 有规模较大的专职介护教师队伍和全国统一的介护教材。培养介护士的学校由开始的2 5所, 增至2 0 0 7年的5 0 0余所。截至2 0 1 0年3月底, 日本有专职介护士8 2万名[3]。生源是高中毕业生, 学制2—3年。修习科目分3部分:基础科目, 包括伦理学、心理学、法学教育学、生物学等8门课程;专业科目, 包括社会福利概论、老年人福利论、障碍者福利论、社会福利援助技术、健康老年人和障碍者心理、医学常识、精神保健、介护概论及介护技术等1 7门课程;特别科目, 包括急救看护、家族病理、临床心理学、生活与环境等7门课程。另有8 0 0余学时的介护实习, 总课时达1 6 0 0~1 8 0 0学时[4]。学生接受专业理论学习和技术培训后, 需参加全国统一考试, 取得国家资格证书后方可从事介护工作。

2 对我国老年介护事业发展的启示

2.1 我国老年介护发展的必要性

“十二五”时期, 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 呈现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加速发展的新特征。老年人口在社会人口构成比中的增加和青壮年人工作节奏的加快, 使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不能满足社会老龄化的需求;家庭规模的缩小、空巢家庭的增加及倒金字塔型的家庭结构, 使家庭养老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老年人口高发的慢性疾病患病率上升, 使紧张的临床医疗资源不堪重负, 社会医疗保险费用日益紧张, 老年人有病不能及时就医, 为构建和谐社会留下隐患。

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养老及医疗问题是我国政府和医疗卫生工作者急需解决的难题。日本的经验表明:介护制度可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因此, 借鉴日本老年介护发展的成功经验, 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老年介护有重要意义。

2.2 建立完善的介护保障体系

可借鉴日本老年介护保险的成功经验, 将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有机整合, 实现有限资源的共享和利用, 缓解政府医疗保险的财政负担, 提高服务的经济效率;明确介护保险的参保对象, 参保者的职责、义务和范围, 参保金额, 参保者所享有的福利权利等;规定介护保险的认定制度和服务标准, 按需提供服务, 避免老年护理服务的缺位和资源滥用;建立和完善老年介护服务价格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 内容包括各种介护服务项目和形式的具体价格、介护人员的工资标准、老年介护的工作质量标准和考核标准;坚持和完善“以家庭养老为基础、以社区养老为依托、以社会福利机构养老为补充”[5]三位一体的养老保障模式, 以满足老年人不同层次的需求。

2.3 加强老年介护服务队伍的建设

近年来, 《老年人福利机构基本规范》、《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等相关养老护理政策不断出台, 但实施效果并不理想。调查显示, 目前我国仅有2万人取得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6], 与全国至少需要1 0 0 0万名相比 (2 0 1 0年1 1月2 5日民政部指出, 中国养老护理员潜在需求1 0 0 0万人左右) , 足见我国存在养老护理员严重不足及专业技能之差的现实问题, 加强老年介护服务队伍的建设势在必行。

(1) 目前, 我国养老护理员多来自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和城市失业下岗人员, 文化素质低, 没有受过正规培训。建议政府出资开办“江西省老年介护师资培训班”一类的介护培训班, 对他们进行职业道德及专业知识教育, 使从事介护工作的人员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伦理观,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既满足利用者的生理需要, 也满足其心理及社会需要。

(2) 在现有的中、高职医学院校开设介护专业, 制订完善的介护专业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 招收初、高中毕业生, 学制2—3年 (培训经费由政府资助) , 通过国家相关资格考试成为介护士, 有效缓解介护人才匮乏的现状, 真正提高我国老年护理的专业水平。

(3) 一部分在临床医疗机构工作又热爱介护事业的护理人员, 接受必要的培训考核后, 可转行从事介护工作;对临床工作多年, 具有丰富护理经验的已退休或准备退休的护理人员, 如本人身体状况良好、自愿者, 给予短暂介护知识培训, 可转行从事介护工作。

总之,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 养老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中国可借鉴日本老年介护成功经验, 发展适合本国国情的老年介护事业, 真正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参考文献

[1]石瑞君, 孙丽娜.日本老年护理见闻及对我国老年护理发展的思考[J].护理学报, 2009, 16 (10A) :26.

[2]王君俏.老年介护发展现状与我国介护事业的关键问题[J].护士进修杂志, 2006, 21 (1) :18.

[3]江草安彦.老年介护论[M].日本:社会福祉法人旭川荘, 2011.

[4]唐迪.从日本介护看中国的护工发展[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7 (24) :3058~3060.

[5]陈裕瑾.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重构与完善[J].中国对外贸易:英文版, 2011 (18) :229.

我国老年大学发展 第8篇

(一) 老年产业的概念和兴起 (一个基础) 。

老年产业是为老年人提供特定商品和服务的行业总和 (安宝丹, 2007) 。老年产业既包括传统的老年产业, 如服装、食品、特殊商品、交通、保健、老年福利设施;也包含现代的老年产业, 如娱乐、旅游、住宅、社区服务业、老年教育等多种行业。中国老年产业的发展, 可谓是“朝阳产业”, 刚刚起步;也被人认为是一项“黄金产业”, 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老年产业的发展源于老年人的增多, 即人口老龄化。随着老年人的增多, 有此项需求的群体增大, 老年产业就从小到大, 逐渐发展起来, 它是满足老年人需求的商业发展的一定阶段的产物。老年人的需求增长迅速, 老龄产业商机无限。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接近1.5亿, 是很大的潜在消费市场。我国老年人的需求, 也是呈迅速增长的趋势的。一个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其服务对象购买力水平的制约, 而购买力是以收入来作保证的。现实情况是, 与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相适应, 我国老年人的收入也在不断提高, 消费能力相当可观。我国目前老年人的消费需求总量大约为3, 100亿元, 2005年可能会突破6千亿, 2010年可能会突破1万亿, 这个庞大的消费需求为我国老龄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翟振武等, 2001) 。这将为厂商提供巨大的商机, 使老年市场成为具有较大影响的消费市场之一。

(二) 老年产业发展的原因 (两个动力) 。

1.社会经济发展——经济动力。

老年产业发展的根本原因还是社会经济的发展, 社会经济发展也是老年产业发展的经济动力。在社会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 全体人群购买力不强, 无心无力购买自己需要的产品, 即使有心有力购买产品, 也没有企业来提供产品或服务。老年群体作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 更是被市场所长期忽视, 他们的需求也无人问津。只有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 进入文明而发达的阶段, 老年人的需求才被提上日程。从目前的消费状况来看, 大多数老年人还是重积累、轻消费, 重子女、轻自己, 他们大多都是省吃俭用, 即使有足够的养老金和医疗保险, 他们的消费也仅仅停留在购买日常生活用品和基本的医疗保健用品上, 对于像旅游、服务、专用化妆品等相对奢侈的商品和服务, 却少有问津。预计我国到2015年, 现在50多岁的人进入老年后, 他们的收入水平较高, 消费观念相对更加多元化, 蕴藏着巨大的购买力, 这些潜在的购买力转化成现实的消费, 促进老年产业的发展, 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2.社会文明发展——精神动力。

社会文明的发展体现在对老年群体的关注上, 是老年产业发展的精神动力。在思想蒙昧的社会, 老年人群体得不到重视。有的老年人被抛弃在深山中, 冻死、饿死或者被野兽吃掉, 被当作整个人类群体的负担。但是, 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 老年人的需要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 各国有专门服务老年的政府部门, 我国还开设了老年学专业, 有老年学专业的硕士、博士进行专业的老年人需求研究。从这个角度说, 老年产业的出现也是社会文明的标志。老年产业的发达程度可以作为一个社会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衡量指标之一。现阶段, 我国虽然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老年市场, 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们的老年产业才属于起步阶段, 需要继续开发和发展。

3.老年产业的性质。

老年产业不同于其他产业的性质, 它具有半福利、办盈利的性质。老年产业是朝阳产业, 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因为老年人大多数属于低薪阶层, 城市老年人只有定额的退休金, 基本只够维持生活;占老年人绝大多数的农村老年人还处于养儿防老阶段。老年产业主要面向低收入的老年群体, 可以说是一种微利或非营利事业。任何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社会, 都不会把老年产业完全推向市场。老年产业和其他产业的明显区别之一, 就是其有着明显的社会福利性特点。这个特点决定了这个产业投入相对大、收入相对小, 赢利空间有限, 因此, 其发展比其他产业的发展更需要政策的支持。

二、我国老年产业发展的特点

(一) “未富先老”形势下的老年产业。

目前, 关于我国是否处于“未富先老”阶段, 各方学者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辩论, 本文还是比较认同中国处于“未富先老”阶段的说法 (杜鹏, 杨慧, 2006) 。在这种背景下, 我国“银发产业”受到的最大制约就是老年人消费能力较弱。因为我国农村的老年人基本上都是靠子女赡养, 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和消费自由。对于现阶段的城市老年人来说, 工作时期处于中国经济比较落后的阶段, 没有充裕的积蓄, 基本上是依靠退休金维持生活, 而目前我国的退休金标准偏低, 在大部分地区仅能维持基本生活, 因此消费能力有限。可是随着中国的经济高速发展, 老年人的退休金也将不断增加, 老年人的经济实力和消费能力将显著增强。但是, 基于我国的现实国情, 一方面, 老年人的消费品位将不断提高。现在社会较高收入的中年群体具有与上一代不同的消费特点, 他们的消费更追求生活品位和质量, 汽车、旅游、住宅、健身等市场的发展主要依靠他们在支撑。随着这部分人群的逐步老龄化, 将整体提高中国老年人的消费品位, 提升“银发产业”内各类产品和服务的档次, 也必将推动“银发产业”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 虽然“银发”市场有潜力, 但市场大不等于回报高, 商家自然不会忽视行业的风险。除了回收期长的问题外, 投资老年市场也要考虑到竞争, 从环境竞争到服务竞争, 再到争取政府的政策支持, 都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二) 老年产业和老年人产业。

老年产业和老年人产业, 二者既有联系, 又相互区别, 不能混为一谈。一般来讲, 老年产业是为老年人提供特定商品和服务的行业总和, 老年人是受体。而在老年人产业中, 老年人可以成为施体, 自己经营产业, 作为获取经济收入的手段, 其经营范围也不限于老年产业。在老年产业发展的过程中, 老年人是施体和受体皆可。它既可以是为老年人服务的产业, 也可以是为满足部分退休老年人的生存和物质精神需求、适合退休老年人再就业的产业。首先, 中国目前经济仍不够发达, 相当部分老人退休后为使生活水平不致急剧下降而仍愿意继续就业, 另有相当部分老人虽到退休年龄, 但身体仍较健康, 愿意发挥“余热”, 从而既能避免老年贫困化, 又能满足自己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另外, 老年人产业, 应当依据自己的年龄、身体、特长、经历等寻求适合自己体力和脑力状况的行业和职业, 要注意扬长避短, 发挥自己的经验和专长优势, 同时避免卷入同普通劳动就业者的竞争;其三, 老年人产业, 所选择的行业和职业, 既与老年人退休前从事的工种或老年人退休前具备的技术专长、学识结构等相关, 也与老年人退休后, 根据自己的身体和家庭状况、兴趣爱好等而对再就业的职业和岗位重作考虑和安排有关 (顾鉴塘, 2001) 。

(三) 实体产业加服务产业。

在老年产业中行业很多, 有众多老年人需要的不同商品和服务行业, 因为老年人与生俱来就是千差万别的, 因此需求也是多种多样的, 因而老龄产业既要有“锦上添花”的产业, 也要有“雪中送炭”的产业 (邬沧萍, 2001) 。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将人的需求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 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对于此, 笔者的观点是, 他虽然有其历史的局限性, 没有看到人的需求的全面性和多重性, 只是看成是刻板的“阶梯需求”;又有其合理性, 因为人的生理需求确实是必不可少的, 起到基础性的作用, 正所谓“仓廪食而知礼节”。所以说, 发展老年产业的基础和起点是为老年人生活提供的吃、穿、住、行等实体产业。在此基础上, 要照顾到老年人需求的全面性, 特别是在老龄化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 面向老年人的服务产业成为迫切需求, 这其中又以长期照护需求市场急待开发、完善。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时间不长, 基本以2000年为起点, 据2000年城乡一次性调查, 老年人的年龄构成也以中低龄老年人为主, 占90%以上, 他们的需求应当成为最大的市场目标。

三、我国老年产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一) 老年产业的发展与“N个老有”的关系。

我国老年事业的发展经历了从先前的“五个老有”到江泽民提出的“六个老有” (加上“老有所教”) , 在此基础上邬沧萍等学者又提出了“七个老有”, 即在原有“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基础上加上了“老有所居”。相信随着老年人需求的增多, 会有“N个老有”的出现。老年产业的发展和这“N个老有”关系密切。正是有了这“N个老有”, 老年产业有了需求, 才能得到长足发展;而且, 老年产业的全面发展, 会极大的促进“N个老有”的实现。例如, 日常生活用品业, 主要包括老年服装、饮食、餐具、防滑器具等, 及家政服务业, 主要是家庭护理、日常家庭照顾、家居修缮以及各种用品修理等, 是为了“老有所养”的;卫生健康服务业, 如药品、医疗器具、保健品、老年常用辅助医疗设备等, 是为了“老有所医”的;教育产业, 如老年大学、老年职业培训、老年职业介绍所等是有利于“老有所学”、“老有所教”和“老有所为”的;旅游和娱乐业, 主要是旅游陪同人员、棋牌社等, 是促进“老有所乐”的。此外, 还有房地产业, 主要是老年公寓、托老所、护理医院等, 和“老有所居”息息相生。另外, 保险业、金融业、咨询服务业和一些其他特殊产业, 都为老年人的生活提供了各种产品和服务。

(二) 老年产业的发展考虑老年人的“社会分层”。

我们常说“人是分层次的”, 老年人也同样分层次。按照马克思·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 按照财富、权力和威望的高低分别作为经济、政治和社会标准来将人群分为各种层次。老年人也是有社会分层的。在老年人内部, 无论经济、政治还是社会都有分层。例如, 城乡老年人按照经济标准的分层就很明显, 城市老年人有维持生活的退休金, 而农村老年人一般没有。按照职业划分导致的政治、社会分层更为明显, 干部、知识分子的退休老年人有更高的层次, 而工人、农民则处于分层的低层次。同样, 老年人的需求也是多层次的。老年人需求的多样性将成为开拓老年消费市场的重要条件。虽然相对其他年龄组, 老年人的平均收入水平比较低。不过, 我们在开拓老年市场时还要看到, 老年人的需求构成与水平也呈现多样性的明显特征, 例如老年城乡间、年龄间、职业间的需求层次是千变万化的, 并没有一个固定需求模式可遵循。此外, 随着老年人的寿命增加以及闲暇时间的增多, 老年人的闲暇需求必然增长, 如何满足老年人需求多样性对于培育老年消费市场无疑将是至关重要的。总的说来, 老年人购买力数量巨大, 但是层次偏低, 需求各异, 既有一般性又有特殊性。

(三) 老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共同作用。

1.政府。

世纪之交, 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我国现阶段老年人的消费观念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 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下, 他们的消费很多时候都得不到满足。当他们进入老年之后, 自然而然就延续了以前的消费习惯, 消费愿望不强。政府是国家的代言人, 政府如何宣传、引导, 将老年人潜在的购买力转化成现实的消费, 促进老年产业的发展, 无疑是至关重要的。而且, 老年人半福利、半盈利的性质决定了政府在其中至少要保证“半福利”的实现, 起到带头作用。

2.企业。

一般认为, 私人物品由营利部门 (企业) 提供, 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主要由政府部门提供。另外, 非营利机构也提供部分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 以弥补政府的不足。对于老年产业而言, 由于提供产品的属性较为复杂, 因此, 不同属性的老年产品提供的部门也不一样。老年产品与服务中的私人物品部分应由企业提供, 通过市场配置资源。进入老年产业, 企业很可能会因为高昂的生产成本, 短期付出很大的代价。但从长远来看, 企业会扭亏为盈, 获利空间越来越大, 且会免去政府的扶植 (邓国胜, 2001) 。

3.个人。

从消费观念来看, 我国老年人多数属于节俭型。我国老龄产业的发展虽然还比较困难, 但老年收入总量的稳步增加将使老龄产业成为一个极具魅力、潜力巨大的消费市场。老年人对社会化和市场化的依赖性逐步增强是老龄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以及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 人口高龄化趋势日益突出, 尤其是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老年人及其家庭对社会化、专业化与市场化服务需求的增加是一种必然趋势。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老年消费群体的不断扩大, 老年产业作为一个新兴的综合产业, 必将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逐步成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产业。

四、发展我国老年产业的对策建议

(一) 指导思想是“以老人为本”。

我们倡导“以人为本”, 促进“社会和谐”。老年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则可概括为“以老人为本, 兼带盈利”。我国老年人的事业是离不开福利性的。老年人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 需要给予特别的关照;老年人消费市场是一个未充分开发的市场, 需要逐步探索;老龄产业在我国还是发展的初步阶段, 需要进一步发展。总之, 老年产业的发展要“以老人为本”, 有步骤、多方协调发展, 不可操之过急。

(二) 政府、企业、个人共同作用。

首先, 作为政府来说, 要尽快明确老年产业的发展思路、发展战略、发展重点及发展措施。政府要起到引导、参与、扶持、监督、治理等多重作用。要根据老年产业具有社会福利性的特点, 政府在我国老年产业的发展中是最重要的作用。政府制定扶持政策, 引导老年产业健康有序地发展。对于积极参与老年产业发展的企业, 政府应当从财政和政策上给予适当的倾斜。此外, 应该研究和建立老年产业市场的规范, 包括老年产品的质量标准认证体系及监督体系、老年产品生产厂商和机构市场准入制度、价格监督制度、老年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等。其次, 从企业层面看, 要遵纪守法, 在政府的领导下积极参与, 促进老年产业健康发展。老年产业所涉及的行业非常广泛, 基本涵盖了所有产业, 包含的行业多种多样, 产品呈现出层次多、多样性等特点。企业可以放开眼光, 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 如在产品设计上, 要注重市场调研, 加大研发投入, 设计、生产出适合老年人的各类商品, 打造老年商品知名品牌。从“N个老有”入手, 开发多种系列产品, 尤其是老年保健、老年护理产业等基础产业, 还是有很大市场需求的。再者, 老年人在老年产业的发展中, 既可以是受者, 有选择的购买、接受, 也可以是实施者, 自己参与其中。老年人作为受者, 由于老年人群体的异质性和多样性, 不同的老年人经济收入、身体状况、消费习惯各不相同, 但无论有哪种老年人, 都应该建立健康的消费模式, 促进老年消费市场健康、稳定的可持续发展。如果老年人作为施者, 老年人是最了解自己需求的, 而老年产业的发展最终取决于老年人的消费需求。老年人参与经营老年产业, 既有利于推动老年产业的发展, 又有利于老年人的社会参与, 实现“积极老龄化”。

五、结语

中国老龄化现实已经到来, 中国老年人消费市场规模巨大。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 在21世纪, 我国老年产业这个朝阳产业将是一个蓬勃兴起的产业, 也必将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 我国将不断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不断增加老年人的收入, 这将大大提升老年人的购买力, 活跃老年消费市场, 从而为老龄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总之, 中国的老龄产业存在具大的市场空间, 如果及时抓住这一商机, 这一产业将给国家、企业和个人带来相当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摘要:目前, 我国老年产业已经成为一项“朝阳产业”, 它的发展可以概况为是基于一个基础——人口老龄化、两个动力——经济动力和精神动力、三大特点——“未富先老”的国情、区别于“老年人产业”和“实体产业”加“服务产业”的。同时, 本文针对老年产业的诸上特征, 进行了“多重分析”, 并给出了“几点建议”, 以供参考。

关键词:老年产业,发展,刍议

参考文献

[1].杜鹏, 杨慧.“未富先老”是现阶段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J].人口研究, 2006, 6

[2].张文范.21世纪初中国老龄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及政策构想[J].市场与人口分析, 2001, 3

[3].安宝丹.从政府的作为来看老年产业的发展[J].社会工作 (学术版) , 2007, 4

[4].李婷.从上海市老龄化现状看老龄产业的发展[J].财经界, 2007, 4

[5].陈功等.北京市老龄产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市场与人口分析, 2003, 7

[6].杨宏, 曾霞.大连市老龄产业的发展对策[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6

[7].人口研究编辑部.发展老龄产业: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项重要战略[J].人口研究, 2001, 3

[8].翟振武, 韩荣炜, 武晓萍.发展老龄产业, 服务老年人口——第二次全国老龄产业研讨会综述[J].市场与人口分析, 2001, 4

[9].夏月华.多措并举发展我国老龄产业[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07, 10

我国老年大学发展 第9篇

1、适应体育相关概述

1.1、概念

适应体育 (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简称APA) , 是基于促进个体与生态环境的互动、以改善生活质量为目的、以身体、心理、智力发生障碍的人为主体, 包括在特定时期内不能分享普通体育活动的社会成员所从事高度个性化的体育活动和跨学科的知识体系。

1.2、核心

适应体育的基本理念是尊重个体的差异性, 关注个体与周围所存在的人、事、物之间的联系, 找到科学发展的平衡点。适应体育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体育活动, 它服务的对象具有很强的特殊性, 并需要在体育活动的整个过程之中结合个体异同点进行创新性、调整性实施。

1.3、特点

适应体育的特点需要结合其定义进行详细阐述: (1) 促进个性与生态环境的互动是指适应体育在实施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个体的特殊性、周围环境的普遍性, 找到适合发展的关键点, 促进适应体育的实施; (2) 以改善生活质量为目的, 体育本身就具有改善生活质量的功能, 提升参与者的幸福感, 提高社会参与度、社会适应能力; (3) 以身体、心理、智力发生障碍的人为主体, 包括在特定时期内不能分享普通体育活动的社会成员, 定义中这个角度规定了适应体育的适用对象, 并给予身体条件受限的群体以特殊重视, 保障特殊社会成员参与体育、享受体育的权力。

2、我国人口老龄化基本情况

2.1、我国老龄化现状

随着现代文明社会的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整体医疗水平的进步, 一定程度上延长了人类的寿命。从2011年到2015年, 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将由1.78亿增加到2.21亿, 平均每年增加老年人860万;老年人口比重将由13.3%增加到16%, 平均每年递增0.54个百分点。2020年, 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2.6亿。同时, 高龄老年人口将以年均100万的速度快速增加。全球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只有中国一个。

2.2、我国老龄化特点

我国人口老龄化同其他国家相比, 有其自身的特点: (1) 老年人口规模大; (2) 老龄化发展速度快; (3) 高龄化速度更快; (4) 老龄化发展不平衡, 地区差异大; (5) 老龄化是在经济还不发达的情况下发生的; (6) 农村老年人口比重大; (7) 低龄老人多, 平均带病期较长; (8) 老龄化是家庭功能弱, 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完善的条件下到来的。

3、发展老年体育的意义

3.1、可以促进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提高

老年体育的发展对于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促进作用表现在: (1) 促进机体健康。老年人通过体育锻炼可以提高身体免疫力, 降低受病侵害的几率;通过身体锻炼可以增强关节灵活度、推迟肌肉组织衰老等作用。 (2) 促进心理健康。老年人通过体育锻炼释放生活中的压力, 降低自闭、焦虑等不良情绪出现的可能性;老年人在体育锻炼中通过与其他体育爱好者的交流, 有利于促进其本身社会化再发展。

3.2、可以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

老年体育的发展对于体育产业的促进作用表现在: (1) 老年人参与体育活动就需要购买体育器械, 体育服装, 一方面增加了体育经济消费, 同时为体育产业相关部门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缓解社会就业压力; (2) 老年人参与到体俱乐部等各种体育产业中来, 使我国的体育产业的发展更加扩大化、全面化。

3.3、可以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

老年体育的发展对于体育事业社会化的促进作用表现在: (1) 老年体育的开展能够大量扩增我国体育人口的总数; (2) 老年体育的开展可以使休闲体育、体育文化、体育组织形式等相关向成熟化发展, 使体育事业系统本身得到新的进步。

3.4、可以促进终身体育观念的普及

老年体育的发展对于“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的观念的普及具有重要作用。终身体育作为家庭体育、学校体育、社会体育这一纵向体育教育系统的升华, 使人们意识到体育是贯穿人的一生中不可或缺的生活内容。

3.4、可以给社会提供正能量, 实现中国梦

老年体育的发展给整个社会带来积极、正面的作用, 老年人的充满活力的生活态度能给后辈人带来正能量。不仅老年人自身得到了体育健身带来的健康和快乐, 也给周围的人们带来了无限阳光的生活态度。整个社会都保持着积极向上的信念, 有利于早日实现中国梦。

4、适应体育角度发展老年体育对策

4.1、改变传统观念, 结合适应体育思想引领老年人健身

鼓励将体育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帮助老年人建立健康健身的观念。在农村地区要注重改变“体力活动并不等同于身体运动”这一概念。在城市地区要注意老年人健身的科学化, 并不是时间越长、次数越多、运动量越大效果就越好。从适应体育出发, 结合地区和老年人身体实际, 改编体育活动, 激发老年人健身兴趣, 寻找适合现实情况的体育项目, 督导老年人科学健身, 针对性康复健身。

4.2、适应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 科学指导老年人锻炼

老年体育不同于其他体育概念, 有着其特殊性, 绝大部分的老年人进行健身都抱有体育康复的心理, 这也必然要求指导老年体育的指导教练有着十分专业的体育康复知识。对于某种疾病或者某个关节的功能恢复等相关问题都有清楚的了解。这就需要政府教育部门结合体育专业院校培养适应体育专业人才, 不仅仅在于体育指导, 更多的在于对老年人体育康复的指导。

4.3、结合实际开展老年体育竞赛, 满足老年人内心的成就感

体育竞赛中获得的成就感是每个体育锻炼的人都想得到的, 体育的魅力也在于此。发展老年体育可以开展一些结合实际、简化规则的体育竞赛, 让老年人在体育竞赛中重新感受“争强好胜”的心理, 心态年轻化, 激发更大兴趣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

4.4、政府应加强对老年体育发展的重视, 保障老年人体育权利

政府加强对老年体育发展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 用法律法规形式保障老年人参与体育、享受体育的权利。从法律手段推进老年体育场所建设、老年体育资金保障、老年体育进社区等促进老年体育发展的政策执行。2) 政府在老年体育组织系统上重视不够, 资金缺乏, 管理缺乏严谨性等问题。

4.5、结合我国国情, 制定具有中国特色适应老年体育发展的新思路

我国老年体育的发展与其他国家具有不尽相同的特殊情况, 在制定老年体育发展路线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我国老年体育现状, 结合本土实际, 达到人、事、物三者有效平衡互动, 制定具有中国特色适应老年体育发展的新方法、新途径。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法等方法对适应体育概念、核心、特点进行阐释。分析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客观现状及老年体育的发展意义, 以适应体育视角重新思考我国老年体育的发展并提出适合发展的对策。研究认为, 发展老年体育应坚持“以人为本”, 以“适应体育”这一国际化角度保障老年人参与体育、享受体育的权利。

关键词:中国,适应体育,老年体育,体育权利,发展

参考文献

[1]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2011-2015年) [Z].北京:国务院, 2011.

[2]任海.老年体育再思考[J].体育科学, 2006, 26 (6) .

[3]卢雁.适应体育概念辨析及应用的必要性[J].北京体育大学报, 2008, 31 (10) .

[4]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Z].北京:国务院, 2011.

[5]吴玉韶, 党俊武.老龄蓝皮书—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 (2014) [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4.

我国老年大学发展 第10篇

老年大学是专门为老年人提供陶冶心境、交流逸趣的学习园地, 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学校建筑。根据学员的爱好常设有文学、历史、书法、绘画、雕塑、戏曲、舞蹈、体育保健、烹饪、心理学、现代科技等专题讲座, 相应设不同规模的多功能教室, 还设有图书资料阅览室、学员作品陈列观摩室、健身室、休息室、医疗急救室, 有的还设餐厅、茶室、小卖部, 还有卫生间及管理办公等辅助设施[1]。

1 国外老年大学概况

西欧国家是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地区之一, 他们在老年教育方面的发展也远远走在其他国家的前面, 老年教育设施更是趋于正规化和制度化。20世纪60年代中期就提出了终身教育的理念, 70年代中期又兴起了国际老年教育运动, 特别是联邦德国的“大学向老年人开放运动”, 更是让无数的老年人进入高等学府接受教育。

法国是世界上第一个老年型国家, 也是老年教育比较正规的一个国家。法国把老年大学称之为第三年龄大学, 第一所老年大学创建于1973年, 而后迅速发展了很多所, 其中大多数由国家经办, 学校开支列入政府预算, 学员年龄在55岁~90岁之间, 平均为65岁。课程包括:体能锻炼, 卫生保健等。

日本的老年教育直接由文部省领导, 其老年大学的发展经过一个从“老年教室” (1965年) “老龄者教室” (1973年) 在农业大学里试办“老年大学” (1979年) 到现在的社区“敬老大学”的逐渐完善的过程。日本的老年大学多数为民办, 教学内容包括保健、文学、宗教、绘画、园艺等。目前, 日本为退休人员开办了各种形式的老年大学400多所。它不仅提供给老年人继续学习的机会, 而且创造了不同形式和层次的选择空间, 老年人可以根据自身的经济状况和身体机能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

2 我国老年大学的发展

我国老年大学的兴起是在改革开放之后, 为适应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的需要而产生的。自从1983年在山东省出现第一所老年大学以来, 至2004年我国已有各类老年大学19 000多所。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体系, 受到广大老年人的欢迎和好评, 丰富了老人们的精神生活。

例如, 武汉老年大学创建于1985年5月, 学校现有两个校区, 校舍面积7 200 m2, 拥有电脑、语音、电子琴、古筝、数码钢琴、书画、文载体共9个专用教室和13个普通教室, 还设置了为教师、学员服务的教师休息室、图书阅览室、学员活动室。

老年大学的日常工作主要是开展老年人的课堂教学和组织老年人的文娱活动, 一般设教务、教研、行政等部门, 一些完善的老年大学还有自己的业余表演团。正式的人员编制很少, 除了管理人员及少数教研人员外, 主要都是低薪聘用、带有义务性质的老年人, 尤其是那些在老年大学里上课的大量高资历教师都是如此。

我国的老年大学形式多样、覆盖面广, 通过十几年的实践, 形成了以颐养康乐与进取有为相结合为办学宗旨, 多元化的办学形式;因需施教、寓乐于教、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全国不仅各省市有老年大学, 而且各县区也有相应的老年大学, 有些地区形成了省、市、县、乡镇、社区 (村) 五级的老年人教育网络。有些城市还建立了空中老年大学、网上老年大学等。当然比较正规, 具有一定规模的老年大学, 目前只限于省市一级的老年大学, 这是由于办学定位的不同, 更主要的还是资金、场地等条件的制约。

3 我国老年大学的特点

1) 非正规性。老年大学没有严格统一的学制年限和毕业要求, 入学自愿、离校自由。2) 非功利性。我国现阶段的老年大学是一种非学历教育, 老年人的学习是为了自我充实、自我完善, 满足一定的精神需求。3) 非强制性。老年大学的学习完全凭个人兴趣, 量力而行, 按需要和爱好选择课程。

4 目前我国老年大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随着经济的发展, 全国各地的老年大学都有了长足的发展:校舍大量新建, 学员数量增加, 办学模式也趋于丰富。另外, 由于老年大学的建设与城市规划建设的不同步, 不能很好适应当今与未来城市发展的需要, 因此当前的老年大学建设中存在着不少问题。

1) 城市老年大学的数量还很不足, 实际的使用面积非常匮乏。

我国的老龄化形式非常严峻, 老龄人口快速增长, 而社会又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的发展时期, 经济的发展还跟不上老年大学建设的需求, 而且现有的老年大学很大一部分存在使用面积偏小或被随意占用的情况。

2) 城市老年大学的户外公共活动场地不足, 环境质量比较差。

城市中现有的老年大学往往只能满足老年人正常的教学使用, 缺乏必要的户外公共活动空间, 而环境优美、适宜休憩交流的场所更是少之又少。老年人在老年大学里一般被局限于教室与过道之间, 缺少让他们彼此交谈聊天的场所。

3) 老年大学建筑不能很好满足老年人特殊的使用要求。

现有的老年大学有很大一部分是占用其他建筑而建立的, 这些建筑并非专为老年人设计, 因此往往不能满足老年人行为活动的无障碍要求, 缺乏必要的安全性和可识别性, 从而给老年人带来不方便和不安全。

4) 老年大学的教学活动缺乏专为老年人设计的设施和教具。

老年大学的设施和教具也存在不适合老年人使用的情况, 特别是在色彩运用、字体大小、课桌安排等方面, 尤为突出。

5我国老年大学发展机制

老年大学这一老年教育设施形式不同于其他的老年设施, 它应该是以老年教育为主体, 同时兼顾部分文娱活动的场所, 其发展方向应有以下几点。

5.1制定和完善老年大学的发展目标和规划

老年大学的发展要纳入城镇总体规划, 不仅要制定长远规划, 而且要制定短期计划。首先, 各地方政府要对老年大学的布局、数量、规模、设计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 提出适合老年人需求的发展目标和规划;其次, 制定阶段性的目标和计划。在近期城市发展和旧城改造计划中, 要将老年大学的建设纳入计划, 对原有的老年大学进行有计划的改建、扩建, 以保证老年人的需求。

5.2解决好老年大学的资金问题, 运作机制市场化

资金问题是当前老年大学建设的瓶颈, 需要政府、企业、个人等多方面的协调。首先, 需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按照规划要求, 给予专项财政拨款或在土地使用和税费方面给予优惠。其次, 投资主体多元化。政府要支持和资助社会力量兴办老年大学, 形成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建立老年大学的社会化、市场化的运行机制, 逐步形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公平竞争市场。最后, 还可以发挥社会力量, 建立老年人事业基金会等以筹措建设资金。

5.3建立和完善更为细致的老年大学建筑设计规范

我国现行的有关老年大学设计的只有JGJ 122-99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 并没有细分老年人公共建筑的类型及相关的设计标准。

老年大学这一模式产生于西方,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已成为一种较为成熟有效的老年教育形式, 特别是与我们有相近文化传统的日本、新加坡的发展经验和模式更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当然, 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和社会制度的不同, 西方的老年大学在办学模式、人员规模、场地设施等许多方面有异于我国的老年大学, 使我们充分认识到, 在自己的文化传统和具体国情的基础上进行研究, 以指导我国老年大学的具体设计。

摘要:介绍了国内外老年大学的发展现状, 阐述了我国老年大学具有非正规性、非功利性、非强制性的特点, 探讨了目前我国老年大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从发展目标、建设资金、设计规范方面提出了我国老年大学的发展机制。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老年大学,发展机制

参考文献

[1]JGJ 122-99, 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S].

[2]李广成.城市老年建筑市场发展的战略取向[J].城市问题, 2003 (1) :45-48.

上一篇:无私的奉献下一篇:高职餐饮管理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