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低血糖症的护理

2024-05-17

糖尿病低血糖症的护理(精选11篇)

糖尿病低血糖症的护理 第1篇

1 临床资料

2013年1月~2014年12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87例老年糖尿病患者中, 其中男45例, 女42例, 年龄在65~85岁之间, 有糖尿病史5~30年, 用胰岛素治疗72例, 口服磺脲类降糖药15例。所有病例均符合WHO1997年糖尿病诊断标准;低血糖发生时间多为夜间、凌晨或空腹状态, 发作时血糖低于3.9mmol/L, 临床症状轻者出现饥饿、虚弱、疲乏、头晕、心悸、出汗, 重者嗜睡, 甚至昏迷。

2 低血糖原因

低血糖症有如下几个原因: (1) 因老年人激素调节功能低下, 在低血糖时, 不能及时分泌升高血糖的激素, 如胰高糖素、肾上腺素、皮质醇和生长激素等, 加之, 老年人肾上腺激素β受体兴奋性降低, 而微血管病变、植物神经病变等合并症导致肾上腺反应缺陷, 使胰岛素储备过量, 肝糖原储备不足使老年糖尿病患者易发生低血糖反应[2]。 (2)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 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胰岛素清除障碍, 肝糖原异生功能下降, 特别是合并肝、肾功能不全时, 影响胰岛素和磺脲类药物的代谢和清除, 更易发生低血糖。 (3) 因糖尿病可引起血管硬化、动脉斑块, 大部分老年糖尿病患者同时合并高血压、冠心病、脑梗塞, 其服用的药物能增强降糖药的效应, 已知血管紧张素受体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钙离子拮抗剂、喹诺酮类抗生素等可增强降糖药物的作用, 可能是诱发低血糖症的原因[3]。 (4) 老年糖尿病患者因年龄因素, 听力、理解力、记忆力等各方面能力下降, 对于某些特定的降糖药物, 其使用的时间、剂量不能准确执行, 特别是在进食较少、腹泻、发热等情况下未减量, 也是引起糖尿病低血糖症的常见原因之一[4]。

3 护理干预

首先是对于那些症状不严重的患者, 能够给其提供美国糖尿病协会所推广的10~15g单糖, 也可以给其一杯果汁或者含糖饮料等, 不要提供过多的糖, 因为提供过多的糖很容易造成血糖升高过快, 这对于控制血糖是有着很大的消极影响的, 在15min之后, 最晚半个小时后再对其查看一次血糖状况, 假设血糖值仍处于较低的状态, 可以再循环一下以上步骤。其次是对于那些症状较为严重的患者, 可口服20~40ml浓度为50%的葡萄糖液。再次如果糖尿病患者已经处于昏迷状态或者在补充糖分之后仍然没有转变的话, 可以通过静脉注射的方式给患者注射20~40ml浓度为50%的葡萄糖液, 随后以5%~10%的葡萄糖液静脉维持, 经过1h后再对血糖进行复测, 在调整低血糖后的24~72h都要继续维持, 在此期间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补充钾。假设通过对昏迷的低血糖患者治疗之后, 其血糖正常却仍处于昏迷状态时, 要注意是否合并脑水肿, 可通过20%的甘露醇和地塞米松来治疗。

4 预防与护理

以往人们都很关注高血糖给人带来的巨大危害, 却没有重视低血糖给人带来的巨大危害, 如今迫切需要我们加强对低血糖危害的认识。以Cryer为代表的一部分学者[5]也对低血糖所带来的巨大危害做过阐述, 通过学者的一系列阐述中, 可看出重视低血糖是非常关键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在体质等方面都相对处于劣势, 对于低血糖等疾病应将预防放在突出位置, 不断普及相关的健康教育知识, 引导糖尿病患者合理、科学用药, 合理饮食, 适当加强锻炼,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心态, 要提醒患者在出门时带好糖尿病卡与糖果等, 普及使用快速血糖仪的相关知识, 尤其对那些空腹各时段的患者进行血糖监测。

4.1 降糖药物治疗护理

不断普及降糖药特别是磺脲类药物的原理及用量、用法等, 让患者和其家庭成员都了解相关的知识, 用药过量往往会引起低血糖症的发生, 这应该详细向患者及其家人讲解清楚。再就是注意胰岛素使用时要挑选好剂型, 要严格把控好抽吸剂量, 注意不要在同一部位多次注射, 在注射之前要详细了解患者的相关状况, 比如食欲以及是否按时吃饭等, 在注射胰岛素后要随时观察患者的反应, 防止低血糖现象出现。如果需要与其他药物混合使用, 要时刻关注患者血糖的变化, 药物的使用一定要严格遵循医生的指导与建议。

4.2 心理指导

糖尿病病情进展的速度相对缓慢, 经历的时间较长, 在这长时间内需要用药物来加以维持, 不少老年人患上糖尿病后就非常自责, 认为自己拖着全家的后腿, 即使出现相关症状, 比如很容易出冷汗以及饥饿感极强等也不愿意告诉家人与医生, 总想尝试着自己去处理, 遇到这种情况, 医生要主动去询问患者的病症、感受, 去体贴、关心患者, 加强与患者的交流与沟通, 尽可能使她们的需求得到满足, 同时要多给她们讲一些关于糖尿病的知识以及低血糖所带来的危害等, 让她们了解一些预防方法, 同时给他们治疗疾病的自信, 让其家人也参与进来, 使患者时刻拥有健康的、乐观的心态, 全力配合医生的治疗。

4.3 饮食指导

在治疗糖尿病的众多方法中, 饮食治疗是基础。有规律的进行饮食有助于减轻体质量, 还能有效控制高血糖与预防低血糖, 除此之外, 对于治疗高血压等也有着重要意义, 借助这一方法来对饮食加以控制, 这能够有效降低胰岛β细胞的负担, 对于恢复胰岛素的分泌有着重要意义。在老年患者这一群体中还有两个非常突出的问题, 其一是记忆力相对较差, 其二是饮食具有不固定性, 因此这就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在这方面多做工作, 让老年患者多了解饮食的重要作用。, 尤其是对于那些初步确诊为糖尿病的老年人, 要加强与她们的交流与沟通, 让患者以及家人都多了解饮食治疗的重要性, 必要时要加以多次提醒。护理工作者更需要加强对患者进餐状况的巡视与监管, 在对老年患者的服务中成分实现人性化[6]。

4.4 严密监测病情

要经常对病房进行巡查, 随时注意观察患者的低血糖症状以及体征等, 护理人员要充分里了解糖尿病相关的症状, 比如面色苍白以及烦躁不安等, 假设老年患者有浑身无力、头昏脑涨等现象时及时对她们的饮食以及运动状况等进行了解, 并对其进行检查, 尽可能提早确认病症的原因, 如果是由于低血糖而引起的, 要尽早接受治疗。

4.5 合理运动

胰岛素的敏感性会随运动的进行而增加, 通过运动, 不仅能够有效控制体重, 还能够有效控制血糖, 但运动要把握好度, 结合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等实际状况来对其运动的时间以及强度进行确认, 避免饥饿运动, 防止出现低血糖现象。以马培灵为代表的学者强调, 通过有规律的运动, 能够有效防止疾病的发生, 以老年人为例, 散步是相对更好的运动方式, 其频率最好是每星期三次或四次, 每次散步的时间为30分钟比较适宜, 并且最好选择在饭后1小时后再去散步。在运动过程中, 要时刻关注自身的感觉, 只要出现胸闷以及视力模糊等现象就马上停止运动, 同时与专业医生进行联络。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得出, 在糖尿病患者中, 低血糖发生的几率非常高, 其危害性也大。护理工作者一定具备超强的责任感, 时刻关注患者的病症, 及时发现低血糖症状, 并及时对其进行治疗, 对于不配合的患者, 护理工作者应加强与患者的交流与沟通, 让患者及家人了解相关知识, 全面提升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郑月月.老年糖尿病并发低血糖症的临床特点、诱发因素及预防[J].中外医疗, 2013, 36 (1) :54.

[2]景影, 张满英.老年2型糖尿病人低血糖症34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2, 16 (8) :1518-1519.

[3]余江平, 周捷, 贺德辉.几类对血糖调节有影响的药物[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02, 2 (1) :51-53.

[4]李慧.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症原因浅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4, 12 (4) :103.

[5]Cryer PE, Davis SN, Shamoon H.Hypoglycemia in Diabetes[J].Diabetes Care, 2003, 26 (6) :1902-1912.

[6]韦慧芳.人性化服务在糖尿病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医药与保健, 2015, 23 (8) :158.

糖尿病低血糖症的护理 第2篇

响分析

[摘要] 目的 探讨社区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遵医行为及血糖控制情况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2年11月~2013年11月本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75例进行研究,随机分为两组,均常规服用降糖药物,对照组37例实施常规的健康教育及护理,观察组38例在常规健康教育及护理的基础上实施社区护理干预,比较两组遵医率、出院时及随访结束血糖控制情况。结果 观察组复查、饮食、服药、自我监测及运动的遵医率与对照组比较较高(P<0.05)。两组随访结束时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均低于出院时,但是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结束时观察组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社区护理干预能使糖尿病患者的遵医率提高,控制血糖效果较好,可以推广应用。

[关键词] 糖尿病;社区护理;遵医行为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4)07-129-03

The impact analysis of community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compliance behavior and glycemic control in patients with diabetes

YANG Jing

Shizhong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Qinghe District in Huaian City,Huaian 22300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community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compliance behavior and glycemic control in patients with diabetes.Methods 75 cases with diabetics selected from November 2012 to November 2013 in our hospital were studied,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were routinely taken hypoglycemic drugs,37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conventional health education and care,38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given community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routine health education and care,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in compliance rate,glycemic control at discharge and end of the follow-up.Results The review,diet,medication,self-monitoring and compliance rate of exercis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The fasting blood glucose and postprandial 2h blood glucose in both groups at the end of the follow-up were less than those at discharge,but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P<0.05),the fasting blood glucose and postprandial 2h blood glucos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t the end of the follow-up were less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Conclusion Community nursing intervention can improve the compliance rate of patients with diabetes,better control the blood sugar,and can be widely applied.[Key words] Diabetes; Community care; Compliance behavior

糖尿病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是慢性的终身性疾病,如果不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法则可能会导致全身各个器官及系统发生功能改变及异常,甚至会对患者的生命造成威胁[1]。糖尿病患者一旦确诊则需要终身用药,因此,必须由患者自己实施治疗措施,而患者疾病控制受到遵医行为的影响。部分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不能长期坚持遵医治疗导致临床意外情况发生率增加[2-3]。我们选取2012年11月~2013年11月本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38例实施社会护理干预,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1月~2013年11月本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75例,均符合1990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38例,男21例,女17例,年龄41~63岁,平均(52.6±1.8)岁,病程4~18年,平均(11.4±0.7)年。对照组37例,男20例,女17例,年龄40~64岁,平均(51.5±2.3)岁,病程3~16年,平均(10.2±0.9)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表1 两组遵医率比较[n(%)]

组别 是否遵医 n 复查 饮食 服药 自我监测 运动

对照组 遵医 37 17(45.95)15(40.54)27(72.97)16(43.24)14(37.84)

未遵医 20(54.05)22(59.46)10(27.03)21(56.76)23(62.16)

观察组 遵医 38 28(73.68)30(78.95)36(94.74)32(84.21)27(71.05)

未遵医 10(26.32)8(21.05)2(5.26)6(15.79)11(28.95)

x2 8.06 15.14 7.29 13.65 11.91

P <0.05 <0.05 <0.05 <0.05 <0.05

1.2 研究方法

两组均常规服用降糖药物。(1)对照组实施常规健康教育及护理。健康教育结合患者的知识层次结构,确定学习目标,具体内容包括糖尿病的相关知识、饮食治疗方法及如何控制血糖等内容,为患者讲授遵医用药对疾病控制的重要意义,要遵医嘱用药,不能随意的改变药物的用量,对自身血糖水平进行动态监测,并且根据监测结果在医生的指导下对药物进行合理的调整[4-5]。向患者免费发放包括糖尿病相关知识及注意事项等内容的健康教育手册,以使患者对健康教育内容能够熟练掌握。为患者实施心理护理,改善其存在的焦虑及恐惧等负性心理,轻视、无所谓、担心、顾虑及悲观、绝望等极端心理[6]。(2)观察组在常规健康教育及护理基础上实施社区护理干预,主要内容如下:在患者出院1个月开始对其进行定期的随访,以能够对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及遵医情况充分的了解,积极主动的与患者家属沟通,使其积极主动的提供支持更好的监督患者的遵医行为,指导患者改善不良的遵医行为;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定期的追访,将病情变化记在卡片上以便于根据实际情况为其进行个体化调整;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或家访,可以不定期进行,以便于对患者的遵医行为进行充分的了解,与患者沟通并帮助、指导其在治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此外,还要时常指导患者遵医用药、饮食及运动等。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2.1 两组遵医率比较

观察组复查、饮食、服药、自我监测及运动的遵医率与对照组比较较高(P<0.05)。见表1。

2.2 两组血糖控制情况比较

两组随访结束时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均低于出院时(P<0.05),两组患者出院时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差异不显著,而随访结束时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血糖控制情况比较()

组别 n 空腹血糖 餐后2h血糖

出院时 随访结束 出院时 随访结束

对照组 37 8.72±1.53 8.47±1.31 11.52±2.01 10.83±1.82

观察组 38 8.61±1.49 7.35±1.26 11.69±1.94 9.41±1.57

t 0.25 3.08 0.54 4.37

P >0.05 0.05 <0.05

讨论

糖尿病是由于体内胰岛素水平降低,导致血糖过高而引起尿糖,从而导致了代谢异常[7],其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多饮、多尿、多食,体重降低等,患者多需要长时间的治疗,良好的遵医行为对于血糖的控制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对患者实施干预措施使其遵医行为有效的提高可以确保有效的控制血糖水平,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也相应的降低,有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8-9]。目前,我国的社区护理还不够完善,护理人员的配备及其具有的专业知识及操作技能与广大患者的需求还不能完全符合,社区护理的发展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因此,如何将已经具有的资源进行充分合理的利用从而为糖尿病患者提供的护理措施更加合理科学,使患者的遵医依从性明显提高,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等具有重要的意义[10-12]。本结果表明,观察组复查、饮食、服药、自我监测及运动的遵医率与对照组比较较高。对照组及观察组随访结束时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均低于出院时,但是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访结束时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结果提示社区护理干预能使糖尿病患者的遵医率提高,控制血糖效果较好,有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可以推广应用。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参考文献]

糖尿病低血糖症的护理 第3篇

【关键词】预见性护理 老年糖尿病 低血糖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292-01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而低血糖( 糖尿病患者血糖< 3. 9 mmol /L) 是老年糖尿病治疗中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老年患者由于各脏器生理功能减退,在治疗过程中容易发生低血糖反应,轻者表现为心慌,手抖,出汗,饥饿感,乏力,面色苍白等,严重者可出现头痛,头晕,视物模糊,意识障碍、跌倒等。如诊治不及时,脑细胞可能发生不可逆转的形态学改变,甚至死亡。易发生在凌晨、空腹或饥饿状态下,也常见于紧张剧烈的体力活动。笔者通过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低血糖症进行预见性护理干预,收到良好的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2013年4月~ 2014年3月本院内分泌科收治老年糖尿病合并低血糖患者52例,男35 例,女17例,年龄57 ~ 81 岁,平均年龄( 63. 3 ±3. 4) 岁,糖尿病病程3 ~ 30 年,平均( 10 ± 5. 4) 年。入院时血糖水平为1.7-3.3mmol/L,发生在早中晚餐前19例,入睡前6 例,夜间27例。

1.2 方法 预见性护理就是指在患者提出问题之前护士运用护理程序对患者进行全面综合地分析与判断,运用预见性思维提前预知存在的护理风险,制订预见性护理方案,从而采取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避免护理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的满意度[1]。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患者预见性护理,即患者入院后责任护士收集患者一般资料,进行全面护理评估,根据其治疗方法,理解能力,文化程度,合作程度,患者家庭支持度等制定预见性护理计划。

1. 2. 1 入院护理: 责任护士接待患者,进行全面护理评估,了解患者病情、既往史、文化程度、家庭支持、皮肤营养情况、心理状态、生活环境等,制订个性化预见性护理计划。老年患者记忆力减退,住院期间责任护士有针对性地反复进行多种形式的健康宣教,如科内小讲课、宣传栏、画册及报刊,将集体教育与个人指导相结合,配合急救演练,嘱外出时有人陪同,随身携带糖尿病卡、糖果、饼干等。告知患者及家属老年糖尿病低血糖的发生是完全可以预防的,使患者和家属了解糖尿病知识,特别是低血糖发生的原因,症状,如何防范,处理和急救措施等[2]。

1.2.2病情观察:降低或避免低血糖的发生是治疗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一项重要环节,低血糖可致跌倒、心肌缺血、脑梗甚至昏迷、死亡。老年病人常有自主神经动能紊乱而导致低血糖症状不明显,除加强血糖监测以外,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不宜控制过严,一般空腹血糖不超过7.8 mmol /L,餐后血糖不超过11.1 mmol /L即可。发生低血糖后即使症状缓解也要防止再次发生低血糖,积极寻找引起低血糖的诱因。因此,加强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院外护理干预,如健康宣教对提高患者识别低血糖的能力、防止发生低血糖的保护性措施,并积极主动的采取干预等,这些都能有效降低低血糖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保证患者生命安全。

1.2.3用药指导:首先要让患者了解口服药的用法、注意事项、不良反应,指导老年患者正确服药,口服降糖药特别强调时间性,如磺脲类降糖药通常在0.5h起效,所以通常在饭前0.5h 口服,双胍类药物是糖尿病患者的基础用药,不良反应是胃肠道反应,因此,用药时间应在餐中。a-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不良反应也是胃肠道反应重,应在餐中口服,需注意的是此药需嚼服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格列奈类药起效迅速,一般在餐前5 ~ 15min 口服,不良反应同磺脲类相似,但低血糖的发生率较低。若口服降糖药物效果不明显,可选择胰岛素注射,胰岛素分为速效、短效、中效和长效,根据不同的起效时间决定胰岛素注射的时间、部位。告知患者饮食的重要性,要及时进餐,否则会发生低血糖,因胰岛素的主要不良反应即是低血糖,据血糖水平随时调整胰岛素剂量,在餐前15 ~ 20min 将储存于2 ~ 8℃冰箱中的胰岛素按剂量皮下注射,胰岛素提前0.5h 取出,先抽短效,再抽长效,摇匀后进行注射。

1.2.4运动指导:老年糖尿病患者身体状况一般较成年人差,应根据患者的年龄、体力、性别、病情及有无并发症等因素,为患者制订个性化锻炼的方案,量力而行,并督促其长期坚持适量的运动。运动的时间选择在餐后的1 h,且以30 min为宜,每周3 ~ 5 次,不可进行空腹运动或用药后运动。运动要规律,指导患者自测心率[心率= ( 170 - 年龄) 次/min],以微出汗最佳,如慢跑、快步走、打太极拳等有氧运动,运动后可临时加餐。责任护士应主动评估患者的用药、用餐及血糖监测情况,观察患者的低血糖反应,做到主动护理和预见性护理协调一致,掌握规律适量运动的具体方法和注意事项,加强心理护理,多与患者沟通交流,帮助其正确对待疾病,保持乐观情绪。老年人对低血糖的反应比较迟钝,如发现过晚,患者将面临严重并发症,甚至诱发心肌梗死和脑梗死。通过预见性护理干预,使健康教育与护理干预相结合,减少或避免老年患者意外的发生[3]。

1. 2. 5 加强巡视:在低血糖发作高峰期及早发现低血糖高危人群,如发现在睡前血糖或者凌晨3点血糖指标在6 mmol /L以下时,夜间出现低血糖症状的可能性在80%以上,且大部分无明显低血糖症状。因此,护理人员必须定时监测血糖,及时发现可疑低血糖及无症状性低血糖的患者,重视患者主诉,如出汗、心慌,饥饿感明显,头晕等及早处理。

1.2.6低血糖的正确处理:老年糖尿病患者意识清醒,应当即刻口服15 ~ 20 g 的糖类食物,以葡萄糖为宜,每15 分钟进行1 次血糖监测。如果血糖指标在3. 9 mmol /L 以下,应当继续口服15 g 葡萄糖,15 分钟再次对血糖指标进行监测,直至低血糖症状得到纠正并测得血糖在3.9 mmol /L以上。对意识障碍的患者,应当立即静脉注射40 m l—60 m l 50%浓度的葡萄糖液,或者持续静脉滴注10%葡萄糖液,每15 分钟进行1 次血糖水平监测,如果血糖指标依旧在3. 0 mmol /L 以下,則继续给予60 ml 50%浓度的葡萄糖静脉注射,直至低血糖症状得到纠正和缓解。磺脲类药物和长效胰岛素导致的低血糖不易被纠正,这可能需要较长的时间进行葡萄糖的注射,恢复意识之后至少要保持24 ~ 48 h 的血糖监测。

2 结果

通过实施预见性护理,52例老年糖尿病患者在住院期间未再发生低血糖事件,有效地减少了并发症发生,提高了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使患者满意度得到提升。

3 讨论

糖尿病是终身性疾病,由于老年人的生理机能逐渐减退,降糖药物易在体内蓄积,且老年人患有多种疾病,并发症多,联合用药多,病程相对较长,健康教育不到位也是低血糖发生的高危因素。预见性护理提高了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自我防范能力,识别低血糖的危险因素,加强低血糖高危时间的血糖监测( 特别是夜间) ; 识别掩盖低血糖症状的药物,减少治疗中的错误。通过预见性护理使患者及家属充分认识到低血糖的危害,积极配合治疗; 同时树立信心教会患者及家属识别低血糖发生时的临床表现,提高老年患者预防低血糖症的意识,自觉养成定时、定量、定餐的良好习惯,生活起居规律,在控制血糖的同时有效地掌握低血糖的预防和自我急救措施,提高了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5]。

参考文献

[1] 于海霞,王丽娟,王淑红. 预见性护理在临床中的重要性[J]. 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2006,3( 9) : 859.

[2] 崔改芳,王香丽,杨红丽. 老年糖尿病低血糖的预防及护理[J].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8, 21( 3) : 347.

糖尿病低血糖症的护理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5月至2013年6月来我院就诊或我院收治的糖尿病并发低血糖症患者86例, 均为门诊或住院糖尿病并发低血糖症患者, 全部患者符合WHO诊断标准 (1999年) 中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患者中男性42例, 女性44例;年龄19~90岁, 平均63.2岁;患者的糖尿病史0.5~45年, 平均14.5年;患者所患的其他合并症有酮症酸中毒3例, 心血管疾病29例, 肾病17例, 感染9例。

1.2 方法

1.2.1 监测血糖:

在所有患者就诊时 (住院患者为出现低血糖早期症状时) 应立即为患者测量血糖值, 测量指尖末梢静脉血。观察患者的体征, 在得到血糖测量结果之前了解患者的病情。

1.2.2 纠正低血糖的方法:

若患者出现头晕、恶心、心慌等症状, 但症状较轻微, 可以向患者饲喂含葡萄糖量高的食物, 或可以在体内快速消化分解为葡萄糖, 以达到补充血糖的目的, 一般数分钟后患者的症状即可缓解。若患者的症状较为严重, 四肢发冷、脸色苍白、心慌等, 但未发生惊厥及昏迷等, 应立即给予50%葡萄糖注射液40~60 m L静脉推注, 患者情况即可缓解, 这是快速恢复血糖水平的方法。但如果患者的情况还未完全缓解, 血糖水平仍然较低, 应给予5%~10%葡糖糖注射液静脉滴注, 并进行动态血糖水平监测, 随时调节药量, 使血糖水平维持在8.0~11.0 mmol/L。若患者出现严重的低血糖症状, 如惊厥、意识障碍或昏迷等, 表明患者病情危急, 有休克的危险。此时对患者静脉推注葡萄糖注射液已不能缓解症状, 应立即注射氢化可的松等糖皮质激素激素。

1.3 原因分析

1.3.1 过度控制饮食:

患者确诊为糖尿病后, 由于为了及早恢复血糖正常状态, 听从医护人员控制饮食的指导, 但过度节食导致糖类摄入不足。也可能由于就医需要空腹以进行某项检查, 而在降糖药物作用下出现低血糖。

1.3.2 患者依从性差:

未能按规定时间服用降糖药, 或服药剂量过大, 血药浓度过高, 发生低血糖。

1.3.3 患者肝肾功能不全:

肝肾是代谢胰岛素等降糖药物的主要器官, 若其功能不足, 胰岛素等易在体内蓄积, 发挥降低血糖作用。

1.3.4 药物作用:

由于药物的相互作用, 竞争灭火途径, 导致胰岛素浓度升高, 或某些其他药物也有降血糖作用, 从而导致低血糖。

2 结果

经过积极治疗及精心护理, 其中77例 (89.53%) 患者在30 min内血糖水平恢复正常, 低血糖症状消失。9例 (10.46%) 患者发生严重低血糖, 其中6例 (6.98%) 患者30min后仍有低血糖发作, 通过静脉滴注10%葡萄糖注射液, 低血糖症状消失;另3例 (3.49%) 患者, 静脉滴注葡萄糖后虽症状消失, 但处于昏迷状态, 注射氢化可的松恢复意识。结果表明, 护理方案有效, 能在发病后或接诊后迅速做出反应, 将低血糖症病情控制在发作初期阶段, 且对于严重低血糖患者, 经过及时精心的护理后, 患者均能较快恢复血糖水平, 恢复意识, 未造成其他伤害及后遗症。

3 讨论

糖尿病患者由于体内胰岛素的作用不足, 导致降血糖功能受损, 血糖如不通过药物加以维持, 便会出现超出正常值的血糖水平[3,4]。因此, 糖尿病患者需要按时服用或注射降糖药物, 达到降血糖的目的。但是, 由于患者的饮食、情绪、工作、运动等外界因素, 血糖水平会受到影响, 导致低于正常值。特别是在服用降糖药物时, 由于服药时间错误, 重复服用药物, 导致药物剂量不稳定, 血药浓度高于正常值, 从而使血糖水平急剧下降, 便会导致较为严重的低血糖并发症。低血糖发作时血糖水平低于2.8 mmol/L, 但发生低血糖症时, 血糖的水平更低, 也易发生较为危险的症状如惊厥、昏迷等。其中男性<2.78 mmol/L, 女性<2.5 mmol/L, 应及时对患者进行救治。我院通过精心护理, 取得显著的效果, 患者均未因低血糖症留下后遗症, 血糖水平也恢复正常, 并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 以避免患者再次发生低血糖危险。

参考文献

[1]鲁燕.糖尿病并发低血糖症120例原因分析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12, 18 (31) :82-83.

[2]张丽莎, 陈维平, 朱羡文.糖尿病患者治疗中低血糖反应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实用护理杂志, 2010, 18 (7) :8-9.

[3]毕美仙, 刘红.糖尿病低血糖反应的原因及护理[J].全科护理, 2010, 7 (3) :697-699.

糖尿病患者低血糖昏迷的急救护理 第5篇

【关键词】糖尿病;低血糖昏迷;急救护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254-01

糖尿病的治疗主要是采用口服降糖药物和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但是血糖控制过度就会造成低血糖反应,低血糖持续时间超过6h就会造成脑细胞不可逆损害[1],导致患者昏迷甚至死亡,因而在患者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必须提高对低血糖反应的识别能力[2],对低血糖昏迷患者进行急救护理,提高患者的预后。为了探讨糖尿病患者低血糖昏迷的急救护理方法和效果,本文选取2012年01月至2012年12月我科收治的糖尿病低血糖昏迷患者32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资料来源于2012年01月至2012年12月我急诊科收治的糖尿病低血糖昏迷患者32例,男性12例,女性20例,年龄在37-9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9.34±5.91)岁,糖尿病病程在1-25年之间,平均病程为(12.51±4.12)年;所有患者均符合WHO制定的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经及时测试快速末梢血糖,血糖均低于2.8mmol/L,其中13例显示LO,1例<1mmol/L,16例1-2mmol/L,3例2-2.8mmol/L。07:00-20:00间发病者21例,20:00-07:00间发病者11例。神志10分钟内转清者16例,10-30分钟转清者15例,1例合并急性心肌梗死休克5天清醒。

1.2临床表现患者以昏迷为主,有23例,神志模糊5例,烦躁抽搐4例。发病比较突然,昏迷至急诊二十分钟至几小时不等,昏迷前出现四肢发冷、出汗、饥饿、心慌、烦躁、手颤等先兆症状。

1.3急救护理

1.3.1快速测试末梢血糖发现病人意识障碍或昏迷者,立即使用快速血糖仪检测指尖血糖,第一时间明确低血糖的诊断。

1.3.2迅速建立静脉通路护士分工明确,一人负责立即开放静脉通路,静脉推注50%的葡萄糖注射液40-60ml,静脉点滴10%的葡萄糖250ml。另外一人负责吸氧、心电监护,采集各种标本。

1.3.3密切观察病情每30-60分钟复测快速血糖,对血糖浓度和血钾浓度进行严密监测,保证血钾浓度在3.5-5.0mmol/L之间,避免出现高钾血症引起的肌肉、神经症状,加重患者的病情;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如果出现异常,立即向医生汇报,及时按医嘱用药,积极治疗合并症;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1.3.4基础护理在对低血糖昏迷患者进行急救护理时,要使用床档,使患者保持平卧位,头偏向一侧,清除口腔和鼻腔内的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进行吸氧治疗,维持脑部氧流量和血流量;对于抽搐患者适当使用约束具,防止出现关节脱位或骨折、舌咬伤、抓伤等。

1.3.5心理护理患者在发生低血糖昏迷后可能在面对疾病时会产生恐惧、焦虑等不良心理,影响患者的治疗,因而在病人清醒后,护理人员要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对患者采用和蔼的态度进行解释工作,从而使患者能够消除不良情绪,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疾病,并配合治疗,以促进早日康复。

1.3.6健康教育①加强对患者饮食的指导,让患者认识到糖尿病饮食的种类,使患者能够定时、定量进行饮食,绝不可为降低血糖而过量减少饮食或不进食;②加强对患者的运动指导,合理安排运动时间和运动量,严禁空腹剧烈运动;外出运动时,应随身携带“低血糖急救卡”;指导患者自身携带一定的高糖食物,在出现低血糖症状时能够进行自救;③向患者讲述,血糖监测的意义以及糖尿病治疗的注意事项等,使患者能够按照医嘱进行用药。关于老年糖尿病患者,对于血糖控制不宜过于严格,一般空腹血糖在7-8mmol/L,餐后血糖在8-10mmol/L即可[3];④警惕夜间发生低血糖反应,晚餐分配上适当增加主食,发生先兆及时自救并就医。

2结果

32例患者经过急救治疗和护理后未造成后遗症,无死亡病例发生,均治愈或好转出院。

3讨论

糖尿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常会由于各种因素造成低血糖昏迷[4],如果不及时进行救治会造成严重后果,重者会导致休克和昏迷[5],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因而要根据患者出现低血糖昏迷的原因进行针对性护理。造成糖尿病患者出现低血糖昏迷的原因主要包括:①自行加大降糖药物剂量,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未及时监测血糖,而且患者的肝脏糖原储存减少,病程较长,胰岛素降解缓慢,从而造成低血糖昏迷;②空腹情况下运动量大,虽然运动能够增加身体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率,降低血糖,但是空腹情况下如果运动量过大会适得其反,造成低血糖昏迷;③进食不规律:患者自行减少进食量甚至是不进食,而降糖药量未减,导致低血糖昏迷;④过量饮酒后乙醇抑制肝糖原异生,导致低血糖昏迷[6]。本研究中在对患者进行急救治疗的基础上加强对患者的护理,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是减少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的关键[7];药物治疗主要是开放静脉通路,进行静脉滴注葡萄糖注射液,护理措施包括心理护理、健康指导、运动护理、饮食护理等,其中心理护理能够帮助患者消除不良情绪,从而积极配合治疗,健康指导能够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治疗观念,按照医嘱进行用药、饮食和运动,并定期自我监测血糖。通过本研究发现,经过急救护理后,32例患者未造成后遗症,无死亡病例发生,均痊愈或好转出院,说明急救护理效果显著。

总之,对糖尿病患者低血糖昏迷进行及时治疗和护理是提高患者预后的关键,医护人员在患者出现低血糖昏迷后要争分夺秒的进行抢救,并且采取有效的治疗护理措施,控制病情的发展和恶化,从而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张镜平,柳莉.误诊为脑血管病的低血糖反应17例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2011,32(28):5996-5996.

[2]刘华,罗新.胰岛素泵治疗中低血糖发生原因的分析及护理[J].实用糖尿病杂志,2010(4):14-15.

[3]张秀娥.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22):128-128.

[4]王尔杰.120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药物性低血糖的相关因素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08,24(4):560-560.

[5]吴仁群.糖尿病合并药源性低血糖昏迷34例分析[J].吉林医学,2011(28):36-36.

[6]杨小燕.糖尿病强化降糖过程中低血糖发生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09,7(6):676-678.

糖尿病低血糖症的诊断与治疗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3月~2014年6月收治的糖尿病低血糖症患者50例, 其中男32例, 女18例, 年龄44~86岁, 平均年龄60岁。最多见多于进食过少、饥饿或空腹时或注射胰岛素后发病。表现为低血糖症状、昏厥 (可有癫痫样发作, 甚至昏迷) 及低血压。有垂体功能减退病史, 检测血糖过低可以确诊。

1.2 治疗方法

首先解除糖皮质激素缺乏情况, 可选用氢化可的松100 mg静脉推注。其后立刻静脉注射50%葡萄糖注射液60~100 ml, 一般患者可立即清醒, 未恢复者可反复注射直至清醒。然后可根据情况酌情补充, 如再以100 mg氢化可的松加入500 ml的5%~10%葡萄糖注射液中缓慢滴注, 总量在200~400 mg/d。

2 结果

临床症状的发生和轻重不仅与血糖下降幅度、下降速率和持续时间有关, 亦与机体反应性、耐受力和平时血糖水平有关。平时控制差的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即使正常也会出现低血糖症状, 而良好控制的糖尿病患者则可能不出现任何症状。50例糖尿病患者并发低血糖中均得到及时治疗病情好转。低血糖纠正后要及时治疗各种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调整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剂量。祛除诱因, 防止低血糖再发。

3 讨论

低血糖症临床表现分为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和神经低糖症状, 前者表现为出汗、颤抖、心悸、饥饿、焦虑、紧张、软弱无力、面色苍白、流涎、肢凉震颤、血压轻度升高;后者早期表现为精神不集中、头晕、视物不清、迟钝、步态不稳, 发展可有幻觉、躁动、行为怪异等精神失常表现, 进一步可出现神志不清、舞蹈样动作, 甚至痉挛、椎体束阳性, 乃至昏迷和血压下降。

低血糖是胰岛素治疗中最常见也是最危险的并发症。进餐时间不规律、运动量增大、不恰当的胰岛素治疗等都会引起低血糖的发生。此外, 胰岛素强化治疗在加强血糖控制的同时也会增加低血糖事件的风险。发生低血糖事件的危险性与糖尿病患者的Hb A1c水平呈负相关。反复发生的低血糖、甚至严重低血糖会影响患者中枢神经系统代谢和老年患者的心脏供氧供能, 并可导致反应性高血糖, 对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产生不利影响[2]。因此, 使用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应注意加强自我血糖监测、规律进餐、随身携带少许食物, 以备出现低血糖症状时及早进食。

不同患者, 不同时间发作, 临床表现亦不相同, 低血糖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征性。症状的轻重及表现形式与血糖下降速率、降幅、持续时间、平时血糖水平、年龄、机体反应性和脑血管调节功能均有关。血糖下降快者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症状明显, 下降慢者神经精神症状明显。应注意防止漏诊。静脉血浆葡萄糖2.8 mmol/L是人为确立的低血糖界值, 事实上, 每个人发生低血糖反应时血糖值亦不相同。大多数健康人在血糖<2.5~2.8 mmol/L时出现认知功能异常, 而有些妇女和儿童血糖<2.5 mmol/L亦无任何症状。有广泛脑动脉硬化的老年人或控制不佳的糖尿患者可能血糖降<3.9 mmol/L时即发生神经低血糖。尤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常发生夜间未察觉低血糖, 致次晨血糖增高, 有时会误认为是胰岛素剂量不足, 增加胰岛素剂量则导致更严重的夜间低血糖和更显著的次晨高血糖, 往往使糖尿病病情加重, 这时应注意查凌晨2:00~3:00血糖。由于部分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作时无交感神经系统兴奋症状, 仅表现为大脑皮质功能抑制为主的神经低血糖症群, 有时很快陷人昏迷, 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均可发生, 其中血糖控制严格的1型糖尿病更易出现。应提高对本症的认识, 凡遇昏迷者均须做常规血糖检测筛查[3]。

糖尿病低血糖需与胰岛素瘤、胰岛外肿瘤性低血糖、自身免疫性低血糖、婴幼儿持续性高胰岛素血症性低血糖症 (PHHI) 、特发性功性低血糖、药物性低血糖相鉴别。胰岛素瘤腹部B超或CT扫描可明确诊断, 胰岛外肿瘤以发源于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的癌瘤常见, 包括原发性肝癌 (晚期) 、肺部、纤维瘤及纤维肉瘤等, 血浆胰岛素不高, 有原发癌瘤的临床表现, 可助鉴别。药物性低血糖有明显的引起血糖降低药物的服用史。

各种病因的低血糖症预后不尽相同, 主要根据原发病的治疗效果, 胰岛细胞瘤如能手术切除, 预后良好;严重肝病、恶性肿瘤预后差。低血糖急性发作的预后主要取决于低血糖的持续时间和程度, 以及是否采取及时的诊断处理, 超过6 h的低血糖昏迷造成的脑细胞损害多为永久性的。胰岛素、口服降糖药均应从小剂量开始, 逐步增加直至血糖较好控制。Ⅰ型糖尿病行胰岛素强化治疗者应使Hb A1c维持于6%~7%水平。对年老者应放松血糖控制的标准。尚需复查肝肾功能。肾功能明显减退者不宜用任何口服药, 并慎用长效胰岛素。轻度肾功能损害者不宜用糖适平以外的任何口服降糖药。肝功能异常者应少食多餐。使用中、长效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患者应注意必要时监测夜间1:00~3:00血糖。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第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979.

[2]王仁华, 王保文.糖尿病低血糖反应20例分析.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3, 3 (5) :765.

[3]梁宪光, 刘柯, 魏新伟.以偏瘫伴意识障碍为主要症状的低血糖症.中国全科医学, 2003, 6 (9) :767.

糖尿病低血糖症的护理 第7篇

关键词:老年,糖尿病,低血糖,葡萄糖咀嚼片,疗效

糖尿病患者在降糖治疗过程中, 常出现低血糖症状。老年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 其肾功能、心功能等严重衰退, 易存在多种合并症, 因此其出现低血糖的概率比较高。据相关资料报道, 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发生率高达20%, 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影响较大, 甚至可导致死亡, 因此应给予高度重视。我院于2010年12月~2012年7月对部分老年糖尿病合并低血糖患者给予葡萄糖咀嚼片治疗, 其治疗效果较为明显, 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2月~2012年7月我院治疗的100例老年糖尿病合并低血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符合WHO糖尿病相关的诊断标准, 并确诊为2型糖尿病。将100例老年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 每组50例。研究组:男30例, 女20例;年龄63~87 (71.12±5.16) 岁;病程9个月~14年, 平均7.45±2.10年;合并症:高脂血症11例, 肺部感染7例, 冠心病14例, 高血压17例, 脑梗死5例。对照组:男28例, 女22例;年龄62~88 (68.74±6.57) 岁;病程8个月~13年, 平均7.18±2.21年;合并症:高脂血症10例, 肺部感染7例, 冠心病15例, 高血压18例, 脑梗死4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合并症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低血糖诊断标准

参照美国糖尿病协会 (ADA) 低血糖工作组制定的相关标准进行诊断。 (1) 血糖必须低于3.9mmol/L。 (2) 存在交感神经兴奋症状或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3) 应用葡糖糖后, 血糖有所上升。

1.3 治疗方法

研究组给予葡萄糖咀嚼片治疗, 即依据患者血糖情况选择合适的剂量, 若患者血糖低于2.8mmol/L, 则需服用葡萄糖咀嚼片6片;若患者低血糖于2.8~3.9mmol/L之前, 则需服用葡萄糖咀嚼片4片。对照组给予饮食治疗, 即主要饮用碳水化合物, 包括米饭、糖果、饼干等。两组治疗前后均需详细记录患者的血糖值。

1.4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血糖值基本恢复正常;有效:临床症状有所改善, 血糖值有所上升, 但未恢复正常;无效:临床症状未有变化或症状加重[1]。

1.5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2.0软件实施统计学分析, 组间比较进行t检验, P<0.05时表示差异明显, 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4.00%, 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6.00%, 研究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 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附表。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3讨论

老年糖尿病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 其机体能力逐渐衰退, 常伴有多种疾病, 因此其在降糖治疗过程中极易出现低血糖症状[2]。低血糖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影响较大, 祁俊、俞学芳等医学专家认为, 老年糖尿病患者一旦出现低血糖症状, 则可导致脑功能障碍, 若症状较严重时, 可产生昏迷现状, 通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后, 可出现逆转;若患者低血糖症状较严重, 且超过6h未得到有效治疗, 则可引发永久性脑损伤, 甚至导致死亡[3]。此外, 周永发等医学专家在临床研究中发现, 低血糖可诱发多种疾病, 如脑梗死、心肌梗死、脑缺血、心绞痛等[4]。

老年糖尿病患者一旦出现低血糖症状, 则必须立即给予对症治疗, 对此, 可让老年患者口服葡萄糖咀嚼片, 由于葡萄糖咀嚼片可以直接被吸收, 因此可在短时间内使血糖迅速升高, 缓解低血糖症状。马雅慧等医学专家认为, 对老年糖尿病合并低血糖症患者给予葡萄糖咀嚼片治疗, 不仅可以迅速恢复正常血糖, 而且血糖恢复后出现波动的幅度较小, 对老年患者的疾病治疗非常有利[5]。本文研究组给予研究组给予葡萄糖咀嚼片治疗, 对照组给予饮食治疗, 其中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6.00%,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4.00%, 研究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 与相关报道一致, 证实葡萄糖咀嚼片可有效治疗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低血糖症状。

综上所述, 老年糖尿病患者一旦存在低血糖症状, 则需及时给予有效处理, 降低低血糖对老年患者的不良影响。对老年糖尿病合并低血糖患者给予葡萄糖咀嚼片治疗, 可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提高临床疗效, 值得在临床医学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王吉耀, 廖二元, 黄从新, 等.内科学 (下册) [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1062.

[2]李光伟.糖尿病达标治疗中的低血糖不容忽视[J].中华内科杂志, 2009, 48 (1) :3.

[3]祁俊, 俞学芳.68例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反应原因分析及预防[J].当代医学, 2010, 17 (1) :66-67.

[4]周永发.老年糖尿病低血糖症57例临床分析[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09, 6 (1) :72-73.

糖尿病低血糖症的护理 第8篇

关键词:糖尿病,低血糖症,血糖监测

糖尿病患者降糖治疗过程中发生低血糖临床并非少见, 但常因医患双方的原因, 本文对20例并发低血糖的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为我院2007年1月至2009年11月门诊、内科住院治疗病例。其中住院病例2例, 门诊病例18例, 男性15例, 女性5例, 年龄40--80岁, 平均50岁。

原因:胰岛素加量后1例, 磺脲类降糖药物加量后2例 (患者有肝、肾功能不全) , 使用胰岛素或服用磺脲类降糖药物后延期进食4例, 降糖药物剂量不变, 但过量运动3例, 过量饮酒3例, 进食太少2例, 未进食2例, 错误过量使用胰岛素3例。

临床表现:低血糖发作时表现为心悸、出汗、面色苍白、乏力等交感神经兴奋症状者17例, 出现昏睡、意识模糊、烦躁、谵语、抽搐、头痛等脑功能障碍3例。

1.2 方法

本组全部患者来院后, 考虑低血糖发作可能时, 均立即查血糖, 结果为2.5-2.7mmol/L, 平均为2.3 mmol/L (正常3.6-6.1 mmol/L) 。

2 结果

糖尿病患者降糖治疗过程发生低血糖的原因均与患者的不规律生活方式或不规律饮食或不适当的治疗或医师用药经验不足有关。

3 讨论

糖尿病患者降糖治疗过程中发生低血糖的情况并非少见, 其原因多种多样。严重低血糖造成意识障碍者称为低血糖危象或低血糖昏迷。Whipple三联征是确诊低血糖症的主要方面。即 (1) 低血糖症状; (2) 发作时血糖低于2.8 mmol/L; (3) 供糖后低血糖症状迅速缓解[1]。本文20例血糖均≤2.8 mmol/L, 低血糖症状的出现与血糖下降的程度、速度、时间及机体的反应性有关。由于低血糖引起生理应激、反射性交感兴奋, 导致脑血管痉挛而发生一过性或永久性低血糖, 极易与急性脑血管病相混淆[2]。低血糖症状表现一般分为2个阶段。第一阶段交感神经兴奋表现;第二阶段为脑功能障碍。有的患者由于降糖药物使用不当, 也可没有第一阶段即进入第二阶段很快昏迷, 这种情况常见于 (1) 降糖治疗不正规, 在无监测血糖情况下擅自添加药物剂量; (2) 误用过量胰岛素; (3) 饮食摄入量不足, 但服药量未减或服药后未及时进食; (4) 老年人患有肝肾功能不全, 致降糖药物排泄减少, 形成体内潴留时, 而降糖药物没有相应减少, 本文即有2例患者因医生未考虑到患者肝肾功能不全的情况而给患者加用降糖药物后而发生低血糖。

本文20例患者发生低血糖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胰岛素使用过量; (2) 患者有肝肾功能不全, 但磺脲类药物加量; (3) 降糖药物剂量不变, 但延期进食; (4) 降糖药物剂量不变而患者过量运动; (5) 进食不足; (6) 过量饮酒; (7) 未进食; (8) 错误过量使用降糖药物。

高血糖的危害一般要经过几年, 甚至10多年的时间, 而低血糖对人体的"摧残"则可能在短暂的几个小时内发生, 甚至有时成为致命性的打击。因此, 临床医师应当提高治疗水平, 尽可能减少低血糖。常用的低血糖治疗对策应包括3方面: (1) 快速恢复血糖, 控制症状, 恢复脑功能; (2) 纠正因低血糖时间过长所造成的脑损害; (3) 病因治疗, 其中快速纠正低血糖是终止病情发展的首要措施。轻症患者可立即进食2.5g的甜点或1块巧克力、1杯橙汁即可纠正, 然后根据血糖水平进一步处理。需要注意的是, 不少患者担心食糖后血糖会升高, 而不敢吃, 这是很危险的。对严重者应立即静脉注射25%-50%葡萄糖40-60ml, 然后静脉滴注5%-10%葡萄糖或生理盐水, 每小时约250ml, 直至症状缓解, 同时给予吸氧, 保护肝肾等对症治疗措施; (4) 低血糖发作后应进行有关检查和详细询问病史, 确定病因, 针对病因给予相应治疗, 才能预防低血糖的发生[3]。

参考文献

[1]路璐, 梁锦予, 张红梅.低血糖27例急诊治疗体会[J].吉林医学2008.29 (3) 225.

[2]袁乔英.老年糖尿病并发性低血糖34例误诊分析[J].疑难病杂志2004.3 (6) 335.

低血糖症的发病原因及护理 第9篇

1 临床资料

我科自2007年8月—2008年8月共收治低血糖患者14例, 其中男7例, 女7例, 年龄27岁~80岁, 平均年龄51岁。职业:干部3例, 农民11例。文化程度:大专以上2例, 高中6例, 初中及以下6例。出院时情况:13例患者生命体征平稳, 四肢活动自如, 一般情况好。1例拒绝进食, 情绪不稳定。

2 临床表现及发病原因

2.1 临床表现

14例患者空腹血糖均低于2.2 mmol/L.11例意识处于昏迷状态, 2例出现短暂性意识障碍, 1例出现短暂性失语、全身肌颤。

2.2 发病原因

12例患者有糖尿病史, 使用降糖药过量, 摄食不足, 1例由饥饿所致, 1例原因不明, 1例有自杀倾向, 单次过量注射诺和锐3 000 U.

3 护理

3.1 紧急处理

一旦确诊, 应给予急救。立即停用降糖药物, 意识清醒者可经口给予糖水、含糖饮料, 或饼干、面包、馒头。意识障碍者给予50%葡萄糖注射液60~100 m L静脉注射, 忌经口喂食, 因其可导致呼吸窒息而死亡。意识转清后又陷入昏迷者, 应静脉注射5%~10%葡萄糖注射液, 直至病情稳定, 意识清醒后改为口服进食, 意识经半小时仍不恢复者, 应考虑有脑水肿, 可给予20%甘露醇200 m L静脉脱水治疗。

3.2 基础护理

为患者创造一个温馨、安静、舒适的休养环境。空气通畅, 温度适宜, 光线柔和, 绝对卧床休息。昏迷患者加强皮肤护理, 定时翻身、叩背, 按摩骨隆突处, 以促进血液循环, 避免压疮的发生。必要时加床挡, 确保患者安全, 防止坠床。加强各种管道护理, 湿化瓶内的水每日更换, 尿道口每日清洁2次, 气管切开者, 做好空气消毒, 循环风紫外线空气消毒, 每日2次, 每次30 min~60 min.

3.3 心理护理

低血糖患者80%有糖尿病史, 年龄偏大, 病程长, 费用高, 加上并发症的发生, 患者处于低生活质量状态, 甚至有些患者生活不能自理, 心理上长期处于压抑、郁闷状态。因此护士应积极主动做好心理疏导工作, 针对患者的不同心理反应, 耐心开导安慰, 消除焦虑、恐惧心理, 缓解心理压力, 并告之家人理解患者并与之沟通, 以排除不良情绪。对有自杀倾向的患者, 护士应针对性地实施个体化心理护理, 鼓励患者自强、自信, 多与病友沟通, 病情稳定后可回到工作岗位上, 融入社会, 满足患者自我实现的心理需要。

3.4 健康教育

低血糖患者病情稳定后, 可适时进行健康教育, 由于低血糖症80%的患者有糖尿病史, 因此提高糖尿病患者的遵医行为是首要目的。遵医行为就是指患者就医后, 其服药、饮食、生活方式等行为与临床医嘱相符合程度[2]。需注意用药剂量、时间、饮食时间, 药物与饮食相关的事项, 不可随意终止或变更用药剂量。指导患者注意口腔卫生, 早晚刷牙及饭后漱口, 勤洗澡, 勤换内衣裤。向患者解释发生低血糖反应的原因、表现、预防措施及自我护理的方法。指导糖尿病患者及家属三餐前30 min测定血糖、尿糖水平, 确定胰岛素用量。

4 出院指导

4.1 饮食

给予低糖、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 限制糖、水果、甜食、含淀粉高的食物及高胆固醇、高脂肪、油炸食物。如发生低血糖时, 可立即饮用易于吸收的果汁、糖水或少量糖果予以缓解。如经常出现低血糖症状, 要及时就诊, 调整饮食或药物。患者如生活不规律, 经常出差时, 应注意随身携带一些方便食品, 如奶粉、方便面、咸饼干等。外出吃饭时也要遵照平时饮食定量, 不可暴饮暴食而使病情加重[3]。口服降糖药物及注射胰岛素者应注意每餐应将计划饮食吃完, 如果不能吃完全餐, 须当天补足未吃完食物的热量与营养素;定时进食, 如果进餐时间延后, 应在餐前先喝一杯牛奶或吃一点饼干, 以避免发生胰岛素休克反应;长时间的运动应根据需要增加热量摄入, 以预防低血糖反应。

4.2 运动

适度锻炼。根据年龄、性别、体力、病情及有无并发症, 胰岛素治疗及饮食治疗等情况决定, 循序渐进, 逐步增加运动量, 持之以恒, 切忌随意中断。运动尽量避免恶劣天气, 不要空腹时运动, 避免发生低血糖。运动时间最好在饭后1 h以后, 如在运动中出现饥饿感、心慌、出冷汗、头晕及四肢无力或颤抖, 表明已出现低血糖, 应立即停止运动, 并进食物, 若不能缓解, 立即送医院治疗。虚弱的患者应增加卧床时间, 同时可指导患者进行床上肢体活动, 促进患者肢体血液循环。

5 总结

14例低血糖患者中12例患者有糖尿病史, 1例原因不明, 1例由饥饿所致。14例均出现意识障碍, 确诊后给予急救, 停用降糖药物, 静脉注射50%葡萄糖注射液60~100 m L, 考虑脑水肿给予脱水治疗, 并施以对症支持治疗、加强基础护理, 待患者病情好转后适时进行健康教育, 给患者讲述口服降糖药物的副作用、注射胰岛素的方法及低血糖反应的观察, 同时针对性地做好心理护理。出院时, 13例患者生命体征平稳, 四肢活动自如, 一般情况好, 1例情绪不稳定。今后还要从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 优化护理程序, 加强个体护理, 以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叶任高.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826.

[2]周达生, 姚华庭.医学系统工程与遵医行为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 1995, 15 (2) :37.

糖尿病低血糖症的护理 第10篇

【关键词】 2型糖尿病低血糖;糖尿病;低血糖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53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846-01

在临床上,糖尿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中,由于医护人员的用药计量不当,在服药期间没有合理饮食,或者其他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导致血糖降低并伴随低血糖症状的患者[1]。随着患者的年龄增加,其症状会趋于严重和复杂,容易引发误诊甚至引发严重后果。这类情况主要发生在中老年人当中。笔者先对2型糖尿病低血糖的治疗和护理经验进行详细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在2009-2011年间收治的住院病例中共发生了2型糖尿病低血糖患者42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20例,年龄在36-77岁之间,平均年龄58.9岁,经过我院权威专家坐诊明确诊断为2型糖尿病低血糖的标准:首先患者正在服用降糖药物或者接受胰岛素治疗。其次患者出现中枢神经抑制症和交感神经兴奋。再次,患者血糖低于每毫升2.8mmol。

1.2 临床表现 伴有出汗、头晕、心悸、震颤等症状患者37例,占患者总数的88.1%。伴有昏迷的患者有3例,占患者总数的7.1%,血糖低于每毫升2.0mmol,患者均自述在昏迷前有交感神经兴奋,但是没有及时进食。其中1例患者还发生了急性肠炎,经过及时采取消炎和补充葡萄糖处理患者恢复正常。反应迟钝患者1例,患者表现为不能正常反应,甚至不能回答医护人员的简单问题,目光呆滞,经过血糖监测发现患者血糖值低于每毫升1.4mmol,经过补充葡萄糖后患者症状得到缓解。

2 治疗和护理方法

2.1 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时刻观察 为患者进行降糖治疗,在应用胰岛进行治疗时应当密切观察患者有没有出汗、头晕、心悸、震颤等症状,如果发生以上症状应当及时告知主治医生进行治疗。在整个过程中还应当注意患者是否发生昏迷,尤其是老年患者更容易出现昏迷的症状。

2.2 临床护理治疗操作规范化 患者在糖尿病治疗的初期血糖的变化常常很快,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尽职尽责严格监控患者的血糖变化,严格按照医生的嘱托和药方进行治疗和护理工作,另外还应当注意询问患者在滴注治疗中的反应,及时调整输液速度。

2.3 对患者进行饮食指导 饮食缺乏科学性是本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临床上为患者进行饮食指导是治疗本病的重要手段。我们在对本组患者进行治疗时同样采取了饮食指导,指导患者了解饮食和用药之间的关系,指导患者在血糖波动时及时进行相应的饮食调整,并养成良好的合理膳食的习惯,合理控制糖分的摄入量。

2.4 对患者进行药物指导 在为患者进行上述治疗过程中应当让患者尽量多的了解各种药物的疗效,尤其是了解降糖药物和其他药物之间的相互关系[2],并告知患者在进行其他疾病治疗时应当先向医生询问医生是否和糖尿病治疗发生冲突。

2.5 统计学分析 通过对以上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进行分析比较,差异较小,没有实际统计学意义(P>0.05)。对患者治疗前后各种症状的人数进行比较,并对所得数据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结果

通过对本组患者的治疗和护理,患者的病情有了明显好转,血糖水平开始恢复到正常水平,伴有头晕、心悸、震颤、出汗等症状的人数明显降低,详细结果,见表1。

4 讨论

2型糖尿病低血糖是由于糖尿病患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长期存在不合理用药造成的[3],这种症状常常发生在中老年患者群当中,并且还会随着患者的年龄增大而不断出现恶化,所以在临床上护理人员应当留心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严格执行医嘱,并且让日常操作尽量规范化,避免此类症状的发生。在本病真发生时医护人员应当告知患者相关的病理知识,让患者知道本病是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和治疗的,让患者树立治疗的信心,安心进行治疗。

参考文献

[1] Expert Committee of the Canadian Diabetes Advisory Board.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treament of diabetes mellitus.Can Med Assoc J,2011,(19):946-950.

[2] Meneilly GS,cheng E,Tuokko H.Counter-regulatory hormoneres ponses to hypogly c emia in the elderly patients with diabetes .Diabetes,2010,(10):52-53.

糖尿病低血糖症的护理 第1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们选取2010年7月至2012年7月心胸外科住院患者83例, 其中:男49例, 女34例;年龄在7~76岁, 平均年龄为 (52.7±13.5) 岁;患者临床症状表现:血清钾1.8~3.5mmol/L;患者伴有乏力、心悸、腹胀、U波出现、T波低平、心律失常等。

1.2 病因分析

83例患者出现低血钾症状, 其病因归纳分为五种:第一摄入不足。第二排出过多。第三输入过多引起的碱性药物或者是代谢性碱中毒。第四血浆稀释。第五患者治疗期间大剂量使用青霉素或者是高渗葡萄糖。

钾摄入不足引起低血钾症状患者26例, 其肺癌2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6例;食管癌患者18例。发病原因:长时间不能进食或者是进食不足而引发了患者术前低血钾症状。钾排出量过多引起低血钾症患者37例, 其中11例患者疾病为风湿性心脏疾病, 在入院前自行服用双氢克尿噻10d以上, 而未补充钾, 引发了低血钾症状。风湿性心脏病患者17例;肺癌患者6例;房间隔缺损患者1例;室间隔缺损患者2例因为手术后患者心功能不全而大剂量使用利尿药物进行临床治疗, 致使患者排尿量增加, 使体内的钾大量丢失, 而没有及时性补充钾, 引起了患者低血钾症。10例食管癌患者因为严重性的呕吐、腹泻, 临床治疗给予长时间的胃肠减压, 致使患者的消化液丢失较多, 引发了患者出现低血钾症状[2]。8例患者出现了代谢性碱中毒症状。风湿性心脏疾病手术后患者2例, 因为输入碱性药物过多而引发了患者出现碱性药物症状。1例血气胸的患者, 因为其大出血, 临床治疗应用大量的液体输入及血浆输入, 导致患者出现了体内血液稀释状态。1例肺癌患者, 因其临床有发热症状, 在诊所就诊时, 输入了大剂量的青霉素和高渗葡萄糖而引发了患者出现低血钾症状[3]。

2 补钾观察与护理

补钾方式:

2.1 如果患者可以进食, 且低钾程度较轻, 可以单纯口服药物补钾,

口服钾剂4g, 日四次口服。患者在此期间应多食海带、栀子、香焦等富含钾的食物[4]。如果患者不能进行食或缺钾较严重, 给予静脉输液补钾, 同时再给予口服钾剂, 如果患者是碱中毒而引发的低钾患者, 临床治疗时应先纠正碱中毒, 同时再行补钾治疗。

2.2 静脉补钾时的速度及用量

如果患者为轻度低钾, 应使用0.3%~0.4%的浓度补钾液, 日补钾量在3g;如果患者为中度低钾, 应使用0.4%~0.6%的浓度补钾液, 日补钾量在6g;补钾的滴速不要超过每小时1g的速度;如果患者为重度低钾, 应使用0.6%~0.8%的浓度补钾液, 日补钾量在10g;补钾的滴速不要超过每小时1.5g的速度。不可以使用氯化钾直接给予患者静脉注射, 避免发生患者因血钾骤升而引起心脏骤停的现象[5], 在临床中也可以采用微量输液泵给予患者输钾治疗, 能够定时、定量保证钾输入, 可以提高患者输钾的安全性。

2.3 钾离子属于致痛的因子, 在输液时能够引发患者疼痛的反射[6],

并且由于药物本身的物理性刺激, 易造成患者静脉炎症状, 因此在临床补钾治疗时应该选择较大的静脉或者是中心静脉进行置管, 能够有效控制对局部产生的刺激, 也可以保证输液的通畅。

2.4 患者无论是低血钾症还是高血钾症, 都能够引发患者出现心律失常症状, 严重的情况可引发患者心脏骤停, 危急患者的生命。

对于重度低钾血症的患者, 静脉输液补钾治疗时, 由于速度较快、浓度较高易引发患者出现血钾过高的症状, 因此, 应给予患者24h的心电监护, 间隔30min要观察一次, 注意观察患者的T波是否达到了高尖, 窦性心律是否过缓等心电图表现。

2.5 患者在输入钾液时, 要严密观察血流动力学的监测, 如果有异常情况, 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置。

护理人员在给患者抽血检测时, 不要使用过细的针头, 不要力量太大, 要缓慢进行动脉的采血, 避免溶血而出现假性的高血钾症状。扎止血带的时间不要太长, 避免出现因患者的局部淤血而出现了血钾浓度升高的现象。标本送检应及时, 如果放置时间太长, 会引起钾离子向外转移, 出现血钾升高的现象。

2.6 护理与观察

(1) 在给予患者补钾治疗期间, 护理人员要观察患者的肌张力是不是已经恢复;腹胀症状是不是有所缓解;呼吸困难症状是不是减轻。如果补钾治疗一段时间后, 其症状并没有出现任何改善, 应结合心电图等监测指标, 判断是否应该调整滴速或者是补充剂量。由于患者低血钾与高血钾症状相似, 所以不能盲目进行补钾。 (2) 补钾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尿量, 对重度低钾患者给予常规的留置导尿, 尿量每小时进行记录, 对中度或轻度的低钾患者分别于2h进行尿量记录, 尿量较少时, 要调慢补钾的速度。 (3) 因为钾离子属致痛因子, 患者在输液治疗时, 会有疼痛感, 护理人员应加强巡视, 如果患者出现肿胀症状, 则说明了药物有外渗的现象, 如果患者疼痛不能耐受时, 在距穿刺的部位2cm以向心的方向沿血管进行按摩, 也可以使用水胶体敷料贴在穿刺处的皮肤上, 能够明显缓解疼痛以及有效预防并发静脉炎症状。

综上所述, 在临床治疗中, 加强心胸外科的常见疾病易出现低血钾症状的认识, 能够在临床护理中制定有效的措施, 加快患者康复的速度, 减少并发症发生的概率, 提高其治疗效果, 值得临床应用。

摘要:目的 分析和研究心胸外科患者低血钾症的原因及护理措施。方法 我们选取2010年7月至2012年7月心胸外科出现低血钾症的住院患者83例, 对其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与总结。结果 心胸外科出现低血钾症的原因可分5种, 发生例数最多的为排出量过多而摄入不足, 其主要发生于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和食管癌患者之中, 代谢性碱中毒而引发低血钾症状在风湿性心脏疾病手术后发生也较多。结论 加强心胸外科的常见疾病易出现低血钾症状的认识, 以便在临床护理中制定有效的措施, 加快患者康复的速度, 减少并发症发生的机率, 提高其治疗效果。

关键词:心胸外科,术后患者,低血钾症

参考文献

[1]周丽华, 温秀娟.心胸外科患者低血钾症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9, 6 (7) :63-64.

[2]余荣香, 刘瑞, 向安琳, 等.静脉输注葡萄糖加地塞米松诱发低血钾症患者的观察及护理[J].郧阳医学院学报, 2006, 25 (1) :50-50.

[3]吴良娃.低钾血症致心律失常的观察护理[J].广州医学院学报, 2011, 39 (1) :86-87.

[4]郭燕銮, 廖少彬, 卢春勉, 等.低血钾症致心跳呼吸骤停1例急救护理体会[J].实用医学杂志, 2007, 23 (14) :2287.

[5]韩清萍.氯化钾溶液灌肠法治疗心力衰竭伴低血钾症的护理与观察[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4, 21 (11) :18-19.

上一篇:精神素养下一篇:直升机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