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数学情境教学

2024-09-17

新课标下数学情境教学(精选11篇)

新课标下数学情境教学 第1篇

一、问题情境, 妙趣横生

问题是数学课堂教学的心脏, 是小学生思维的起点, 也是小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动力。问题情境是以问题为中心开展的课堂教学活动, 围绕教学目标, 设计数学问题, 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 刺激学生的创新思维, 引导学生由疑到思, 由思到知, 由知到用。使学生心情愉悦, 保持良好的注意力, 激发参与探究问题的兴趣, 使课堂活动妙趣横生。如, 教学《年、月、日》时, 教师设置问题陷阱:“明明今年12岁了, 刚过完12个生日, 而丽丽今年也12岁了, 她却只过了3个生日。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个问题你能回答吗?”学生由疑问产生好奇, 由好奇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学习, 去探究文本, 去寻找答案, 去发现数学秘密。这样巧妙地的质疑, 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此时无声胜有声, 无需教师多言, 学生在情感上已产生了共鸣, 为新课的学习做了恰当的铺垫。那不断涌现的质疑火花给数学课堂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生活情境, 探究奥妙

生活情境是小学数学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教师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 让学生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去学习数学、理解数学, 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对数学产生兴趣, 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处处用数学。体现小学数学教学的本色, 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更形象, 返璞归真。如, 教学“10以内连加连减法”时, 教师用课件模拟生活情境:有几只小鸭子在水里游泳, 又游来几只小鸭子, 求一共有几只小鸭子在游泳?怎么计算呢?学生很快说出算式:5+3=为什么要用加法计算?学生体会了加法的含义。 (求一共有小鸭子在游泳, 就是把正在游泳的5只小鸭子和又游来的3只小鸭子合并起来, 所以用加法计算。) 一共有几只小鸭子在游泳, 游走了3只, 还剩几只?又该怎样计算呢?教师师让学生同桌探讨, 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 进一步理解减法的意意义。学生列式:8-3= 为什么用减法计算呢? (从8里面去掉3, 所所以用减法计算。) 利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 可以优化小学生的认认知过程, 放飞学生个性化的思维, 感受到数学课堂生活的快乐。主主动地探讨问题, 拉近了课堂与生活的距离, 把“乐学”落到实处, 让让课堂教学锦上添花。

三、体验情境, 魅力无限

数学是学生思维的体操, 体验情境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升华, 能能够帮助学生运用和掌握数学知识。小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是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人。在课堂上要增加学生的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引入数学知识, 使数学知识生活化,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让思维动起来, 让“静态”的数学课堂变成“动态”的生活课堂。为学生提供生活情境, 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在体验中进行心灵交流, 师生在交流互动中达成共识, 实现教学目标。改善小学生的学习环境, 扩大学生的参与面, 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不断绽放美丽夺目的光彩, 彰显数学魅力。

总之,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一种艺术, 需要广大教师不断地去探究, 找到适合自己教学的方法, 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准则, 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拨动小学生的思维之弦, 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问题的解决活动, 使学生善学、乐学、会学, 让数学课堂教学“动”起来, 追求情境之美, 体验数学魅力。

摘要:小学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在课堂上要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堂教学活动, 拓宽数学学习渠道, 不断体验数学魅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教学,魅力课堂

参考文献

新课标下数学情境教学 第2篇

[关键词] 情境驱动 数学建模 教学

数学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模型课程,数学问题解决有一定的模式和原则,所以数学建模教学在教学中就显得非常重要。如何在新课标下合理高效地进行数学建模教学?情境驱动这一因素必不可少。

一、真实情境驱动的数学建模教学

19世纪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问题在一定情境下若能激发学生兴趣,唤起其求知欲,触及其思维盲点,驱动学生对未知的探究,这就是情境驱动。数学建模教学是围绕真实情境的真实任务而展开课堂教学。在新课标下它特别强调为学生创设一个真实而完整的数学学习情境的重要性。在数学学习中,情境是抽象的数学与日常生活联系的纽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出发点,更是学生数学思维活动积极化的桥梁。在数学教学中,各种数学情境的创设不仅可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而且能使学生更易于在情境中对各类问题进行快速解决。

二、真实情境驱动的数学建模教学的设计原则

在真实情境驱动的数学建模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从学生原有的经验出发,为学生提供一个符合学生认知结构水平的、真实的、完整的数学学习情境,也可以借助网络、多媒体技术的支持创设一个虚拟的、逼真的数学学习情境。然后,学生必须从真实复杂的情境中识别或生成他们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创设真实而完整的数学问题情境。教学应该创设一种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真实而完整的数学问题情境或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逼真的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真实的认知需要,让学生在通过数学建模解决真实任务的过程中,建立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真正价值。正如国际数学教育权威弗赖登塔尔所说,数学必须“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

(二)重视数学问题情境与任务复杂性的设计。教师在真实情境驱动的数学建模教学设计中,对于数学问题情境与任务复杂性的设计,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以使得学生有可能根据数学学习任务与环境的复杂性清楚地感知和参与数学建模学习活动。根据数学建模教学的不同层次,一般情况下把高中数学建模教学相应地划分为三个阶段,即:第一阶段,高一实施“基础层次”的数学建模教学;第二阶段,高二实施“中间层次”的数学建模教学;第三阶段,高三实施“高级层次”的数学建模教学。

(三)情境与任务的延伸。考虑到数学知识的逻辑性和连贯性,每一模块的数学建模情境的设计,应该跟以后与该模块相关的其它模块联系起来,使情境有可能在以后的其它模块的学习活动中继续发挥作用。此外,教学中应设计一些类似问题和拓展问题,一方面可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层理解,另一方面可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和广泛迁移,以利于学生将数学知识向真实生活环境迁移的思考习惯的养成。

(四)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真实情境驱动的数学建模教学要求学生对所研究的真实问题情境有一定的理解和把握,必须熟悉数学建模的过程及有关建模的知识。因此,为了促进学生对所研究真实问题情境的把握和提高学生对数学建模的认识,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文本资料、图片或网页,为学生提供一些与问题情境相关的常识和必须掌握的背景材料,同时还要介绍一些数学模型和数学建模的知识。

(五)重塑师生角色。在数学建模过程中表现出的问题形式与内容的多样性,问题解决方法的多样性、新奇性和个性的展示,问题解决过程和结果层次的多样性,无疑是对参与者创造力的一种激发、挑战和考验。

1.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数学建模的教学过程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参与学生的探索、学习活动,鼓励学生在探究真实数学情境的过程中去识别自己的问题、目的和课题,协助学生在情境中探寻与问题相关的信息,寻找并识别内嵌于情境中的数据,还要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合作,最终建立数学模型去解决他们自己产生的问题。

2.学生自主选题及教师的选题指导。真实情境驱动的数学建模教学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学生在现实生活情境中或逼真的情境中,通过自主探索,识别自己的问题。这正是在数学建模教学中学生面临的最大困难——提出问题并转化成为数学模型。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由此,学生自己确定研究方向和根据研究方向确定研究课题,是建模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教师必须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指导。

[参考文献]

1.陈 青 乌美娜《从抛锚教学看情境学习观点对教学及教学设计的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1999.4)

2.李其龙《德国教学论流派》[M](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3)

3.施良方《课程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

新课标下数学课堂问题情境的创设 第3篇

一、数学问题情境可以以学生原有知识为基础

我们可以在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 有意识地让学生陷入新的困境, 引起认知冲突, 唤起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欲望。如无理数的引入, 我让学生利用勾股定理, 在数轴上画出表示的点。

然后提出问题: (1) 可能是整数吗?请说明理由。

(2) 可能是分数吗?请说明理由, 并与同学交流。

学生通过思考与争论, 最后达成共识:既不是整数又不是分数。我又问:不是有理数, 但可以在数轴上找到相对应的点, 说明它是实际存在的, 那么到底是什么数呢?这样使学生形成了认知上的冲突, 同时产生了求知的欲望。通过这样的情境, 学生能体会到新数的引入是对现实事物进行表示的需要, 数学与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此情境还可贯穿这节课, 用来说明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

二、数学问题情境要能够体现数学化的过程

在数学活动时, 教师要注意将数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 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建立模型、形成新的数学知识的过程中, 体会数学的来龙去脉。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矩形菱形正方形——菱形的判定”时, 如果教师直接“告诉”学生什么样的四边形是菱形, 虽然可以节省大量的课堂时间, 但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印象仅仅是模仿判别, 而不会深刻理解并在实际问题中灵活应用。教师可换一种方式。例如我是这样引入的: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按下图顺次沿虚线折叠并剪下:

学生将纸片展开, 得到的是一个四边形。我提问: (1) 此四边形有何特点? (2) 根据这些特点你能判断这个四边形是什么图形?结合问题, 首先我先让学生观察这个四边形有哪些特征。由于是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 他们很快就发现四条边经过折叠后可以重合在一起, 即四条边相等。由于是长方形折叠的, 他们发现折叠后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即可得出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互相平分。于是根据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得到此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接着根据菱形的定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得出这个四边形是菱形, 从而很容易得到菱形的另外两种判定方法。这样的情境创设, 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 经过亲手操作与思考, 以数学化的方式得出菱形的判定定理, 既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又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了深刻的印象, 使其在实际应用中得心应手。

三、数学问题情境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关注问题

问题情境创设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应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 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问题情境, 为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供支撑。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位置的变化”时,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 (1) 如果老师要喊一名学生回答问题, 但又不知道该名学生的名字, 请大家帮忙设计一种方法, 能让这位同学知道老师在叫他?此问题由于来源于学生身边的事例, 学生特别兴奋, 都踊跃参加设计, 最后大家一致认为可以用第m行第n列来确定位置。于是我确定了全班的行与列的位置。 (2) 为了使这种确定位置的方法更加简明, 我们可以规定行数写在前面, 列数写在后面, 把他们记为有序数对, 如第3行第5列可记为 (3, 5) , 下面请写出表示自己位置的有序数对。 (3) 教师点名, 来判断学生对有序数对的理解及运用。在后面的提问需要学生回答时, 我用有序数对点名 (写在黑板上) 。这样, 不但使学生掌握和巩固了有序数对的表示方法, 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四、数学问题情境要强化学生的应用意识

在平时的教学中, 教师要对所创设的数学情境内容进行及时的深化和升华, 使学生对数学情境的应用意识得到强化, 使数学情境真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但在平时的上课中教师往往容易忽视, 遗憾地错过本应能教得更好的内容。例如, 在学习八年级下册“相似三角形的应用——平行投影”时, 我对学生讲了一个故事:古希腊有个哲学家泰勒斯旅行到埃及, 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 埃及伊西达神殿的大祭司陪同他去参观胡夫金字塔, 泰勒斯问大祭司:“有谁知道这金字塔有多高吗?”大祭司告诉他:“没有, 古代书本中没有告诉这个, 而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使我们不可能大概的判定这金字塔有多高。”泰勒斯说:“可是, 这是马上可以测出来的, 我可以根据我的身高测出塔的高度。”众人感到惊讶, 于是, 泰勒斯随即要求他的助手测出他的身高与阳光下的影长, 并同时测出了金字塔的影长, 很快得到塔高131米 (讲故事时利用多媒体展示情境图片) 。故事讲完后, 学生都露出疑惑的眼神, 这时我问:“谁能说出泰勒斯是如何测出塔高的吗?”学生面面相觑, 回答不出, 这时我因势利导, 告诉学生:“下面将学习的平行投影的内容就能帮助你回答这一问题……”等学完新课后, 我再让学生回过头来思考泰勒斯是采用了一个什么原理来测量金字塔的高度的。这样的一个教学情境, 激发了学生的思维, 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从而升华了对创设情境的认识, 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教学反思 第4篇

黑龙江省依兰县高级中学

冯群超

新课程标准理念要求教师从片面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变到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引导学生探究学习,让学生亲历、感受和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能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对象的变化,教学设备的变化,灵活应用教学方法.每一堂课都要有教学重点,整堂的教学都应该围绕着教学重点来逐步展开的。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可以在黑板的一角将这些内容简短地写出来,以便引起学生的重视。讲授重点内容,教师应该采取一种最通俗易懂的,最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方法来讲授,也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讲解,重要的是要配以基础,经典的习题,当然适当地插入与此类知识有关的笑话那是最好不过了,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在选择例题和习题时最好能从易到难呈阶梯式展现。这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对突破教学难点也是有帮助的。

课堂上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教师要围绕着学生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让学生唱主角,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学习的领路人。在一堂课中,教师要做到精讲,尽量少讲,让学生多动脑,多动手。否则容易造成学生对老师的依赖,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新方法的形成。学生的思维本身就是一个资源库,学生往往会想出我意想不到的好方法来。

很多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难度较大的综合题上,而相对地忽视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学。教学中急急忙忙把公式、定理推证拿出来,或草草讲一道例题就通过大量的题目来训练学生。结果却是多数学生不但“悟”不出方法、规律,而且只会机械地模仿,思维水平较低,有时甚至生搬硬套;照葫芦画瓢,将简单问题复杂化。众所周知,近年来高考数学试题越来越新颖,越来越灵活,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过于粗疏或学生在学习中对基本知识不求甚解,都会导致在考试中判断错误。另外现在的试题量过大,有些学生往往无法完成全部试卷的解答,而解题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熟练程度及能力的高低。因此在切实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的同时应重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培养。

新课标下数学情境教学 第5篇

一、创设情境,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思想品德课的材料理论性强,枯燥无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不爱学。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能够使学生如临其境,受到情绪的感染,引起情感上的共鸣,以情入理,情理交融,使学生的情绪逐渐被调动起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会自己主动地探索、研究。

二、创设情境,要引导学生情感

教师对创设的情境进行精细的加工处理,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形象的、形式多样的、富有启发性的情境,诱发学生的激情,使之激情涌动,欲罢不能。力争做到:课前有悬念,课中有波澜,课后有余音。教师通过创造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生生交往的环境,使学生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友善、理解、亲情与关爱。

三、创设情境,要培养学生观察、体验生活的能力

教师将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实例、身边的例子、学生感兴趣的实例引进课堂,让学生进行分析、评价,帮助学生认清是非,改正不良行为,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己列举生活中的现象和实例,养成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习惯和能力。

四、創设情境,要依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把视频、图片、漫画、音乐等引进课堂

视频、图片、漫画、音乐等被引入课堂,有的是在课前播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歌曲,如,《相信自己》被放在了《自信是成功的基石》的课前。在真实情境中,学生不仅明白了基本道理,他们的情感也得到激发,社会实际与学习的内容得到巧妙的有机结合。情境创设、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已成为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重要途径。

总之,增进情境教学的手段还有很多,但无论哪种教学方法,都要建立在适合学生的基础之上,并精心创设,教师要善于引导,在教学中营造亲和的心理氛围,启发学生潜意识和情感,诱发学生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并把教学中的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感性认识活动与理性认识活动、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兴趣,发挥学生主体性,从而产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的心在情境中灵动起来。

浅议新课标下数学情境的生活化 第6篇

而我们教师也一直都在追寻“数学生活化”的完美境界, 和谐的“数学生活化”需要我们以有心人的姿态去创造。在教学过程中, 问题情境的形式不是自发的, 而是教师为把学生引入积极的思维状态而有目的地设置的。创设出问题情境, 让学生把所学的新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有用, 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增进了学生对数学的价值和作用的认识, 更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 数学知识的抽象难懂是影响学生学习有效性的重要因素。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在没有精神压力, 没有心理负担, 心情舒畅, 情绪饱满的和谐情境下, 大脑皮层容易形成兴奋中心, 思维最活跃, 实践能力最强。为此,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 我们应该结合知识内容, 提供这样和谐的思维环境, 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 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 使学生感觉到在课堂上学习就像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了数学问题一样, 需要大家一起来实践解决, 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 集体的共同研究, 最终得出学习结论, 从而达到主动学习与知识技能的和谐统一。

一、生活化的情境设计, 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数学被很多人认为是枯燥的, 若用生活中的问题创设情境, 就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的生活中已经有许多知识的体验, 课堂的数学学习是他们生活中有关数学知识的升华。营造现实而有吸引力的学习背景能激发学习的动机, 让学生在自然的情境中自然地展开学习。

如在“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中, 我先给出这样一个情境:李白是我国著名的诗人, 有这样一首打油诗:

李白无事街上走, 提壶去买酒;

遇店加一倍, 遇花喝一斗;

三遇店和花, 喝光壶中酒;

请问壶中原有多少酒?

(学生马上被吸引了, 学生开始想办法。)

师:你们觉得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设未知数。

生:用方程来解决。

师:那同学们能列出这个方程吗?

(学生开始在纸上写写画画, 陷入了沉思。)

师:用我们已有的知识不好解决, 但是我们学了本章内容以后我们就能又快又好地帮李白算出壶中的酒, 你们想学吗?

(学生兴致很高, 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 学生的学习相当程度上是受本能驱动的, 环境中的诸多因素都在向他们挑战, 他们对此感到好奇, 并渴望知识, 渴望解决问题, 我通过李白买酒这个生活化的情境唤起了学生求知的欲望, 给学生一个挑战, 从而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 在接下去的学习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二、生活化的问题情境,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生活化的实例能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能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应用数学解决问题, 使他们能觉察到数学的可爱, 从而喜欢数学。

如在圆的教学时若直接给出圆的定义介绍则很枯燥, 因此我先问: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的应用, 譬如我们同学骑的自行车的车轮就是做成圆形。可是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形呢?难道不能做成其他的形状吗?

生:不行, 没法转。

(展示动画)

生: (大笑)

师:那就做成这样的形状吧。 (画一个椭圆)

生: (开始茫然, 恍然大悟) 这样的话车子前进时就会忽高忽地! (展示动画)

师:为什么做成圆形就不会忽高忽低呢?

(同学们议论纷纷, 最终找到答案。)

生:因为圆形的车轮上的点到轴心的距离是相等的。

这样创设了逼真的问题情境, 把生活中有趣味的事作为切入点, 使每个学生在生活化趣味情境下饶有趣味地参与学习, 在愉悦的气氛中探索知识, 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品尝到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从而对生活中常见的生活现象理解得更深刻, 对新的知识的学习感到亲近自然。

三、生活化的情境创设, 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 应注重学生应用意识的发展, 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入数学知识, 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实际生活有关, 数学是有用的, 从而对数学产生极大的兴趣。

如在“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的教学中, 师先问:我们学校每个星期一都会举行升国旗仪式, 面对国旗大家心中肯定都有一份责任感, 那你知道我们学校这根旗杆的高度是多少吗?

(生相互之间猜测或摇头不知道。)

师:大家有什么方法测量或计算出来吗?

(学生开始讨论, 寻找方法, 这样就可以很自然地引入课题。)

生1:在升旗时直接拴上一根绳子, 再拿下来测量。

师:很直接, 很厉害。那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生2:在旗杆附近立一根标杆, 利用太阳光照射测量地上的影子, 再根据三角形相似求得旗杆的高度。

师:不错, 方法很好。 (鼓励) 但今天是阴天, 没太阳怎么办?

生3:在旗杆附近找一个点, 量出这个点到旗杆底部的距离, 再用测角仪测得旗杆顶部的仰角, 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算出旗杆的高度。

……

这样的设计能活跃课堂气氛, 打开学生的思维, 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确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念。

四、生活化的情境创设, 激活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

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是学会感兴趣的学习情境, 能引导学生感悟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关联, 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并主动参与探究。

如在“简单事件的概率”教学中:

师:同学们玩过“剪刀, 石头, 布”的游戏吗?

生:玩过。 (游戏的引入使学生的兴趣被吸引了。)

(教师再多媒体展示游戏的规则。)

师:那你认为这个游戏公平吗?

生:应该公平。 (大部分学生回答道)

师:如果公平, 游戏一方赢的可能性有多大?

(这样就能很自然地引出概率的概念。)

师:公不公平能不能计算?怎么计算?

(学生间议论纷纷, 迫切需要解决问题的心理要求强烈, 为接下来的探究活动奠定了基础。)

师:游戏可能的有效结果有几种?

(学生很快地画出了树状图或用枚举法、列表法得到了游戏可能的有效结果。)

师:每一种结果的可能性一样大吗?游戏的双方各有几种结果能赢?每一方赢的概率怎么算?

(学生经过探究找到答案。)

这是一个学生很熟悉的游戏, 学生探究的热情也就很高, 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又能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成功又让学生保持足够的探究热情, 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以争取新的更大的成功。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的主动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要通过不断为学生创设各种恰当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 不仅可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起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学习, 主动进行教学知识的有效建构;而且数学情境生活化让学生从生活中走进数学, 使学生在生活实际中体会到数学的用途, 并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减少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 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 而是贴近生活, 具有活力的知识;又把数学应用到生活, 更好地服务于生活。这都有利于更好地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应用意识。

参考文献

[1]梁群欢.浅议新课标下创设问题情境生活化的设计[J].辽宁教育, 2007.

新课标下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第7篇

有一位教师曾经在教学北师大版九 (上) “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时, 应用多媒体展示了生活中的一组有关圆的图片, 让学生在欣赏过后说出关于圆的定义, 像这样的设计, 既以一些生活中的实物当背景, 又把它当成了一个数学的问题来解决, 像这样的情境很难达到启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效果, 因为这个情境的认知跨度有点太大, 而且也不能形成有关于圆的一些概念。这样的情境虽然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但却没有真正理解数学的含义, 而且这对于解决数学问题的作用也是不大的。只有真正启发了学生思维的问题情境, 并且将数学的问题巧妙地融入到具体情境之中, 而具体的情境又涵盖了数学问题的实质, 才能使学生能够借助于问题情境更好地来解决数学的问题。

例如:在苏科版七 (上) “在不同方向看会有不同效果”时, 一位教师就创设了这样的一个情境来教学:在多媒体教学中首先显示古诗词的欣赏: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下面接着提出问题来让学生解答。问题1.让学生说一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这句诗所蕴含的数学道理。这时同学们都在思考自己对于这首诗的理解, 从而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设计意图:在课堂上要营造数学学习的良好氛围, 这样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来欣赏古诗词进行学习, 要求学生学会用数学的原理来欣赏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和奇观。问题2.学习数学要学会多思、勤学、好问, 教师在正方体的六个面中分别写了几个字:问、好、勤、多、学、思, 一个词中每两个字都分别在其相互对应的位置上, 让学生来观察这个正方体, 看谁能看到其中的三个字就猜出另外的三个字。此时, 班里的气氛立刻活跃了起来, 有一些同学甚至都站了起来。这时候老师接着发问:“这位同学你为什么要站起来看呢?”学生回答:“老师我想看看上面写的是什么字。”老师又说:“同学们要是看不到左边或右边的字, 可以跑过去看一下。一定要看清几个面上所有的字, 这样才能猜出全部的。”学生们回答:“只要三面就可以了。”像这样的导入情境就可以很快地切入本节课中的主题“从不同方向看”了。设计意图:创设游戏情境引入课题,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也让学生初步了解应该从哪三个不同的方面去看几何体。

教后体会:在本节课的教材上并没有相应情境的导入, 仅仅只有很简单的几句话而已, 这就有必要创设一些合适的情境来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状态, 从而解决学生困惑的几个主要问题。那么我们为什么要从不同的方向来看几何体呢?就是要全面的分析问题, 并且使得问题合情又合理, 只有这样才有了学习的必要性。

在教学《题西林壁》这首著名古诗词时, 学生是非常熟悉的, 只要教师一说, 所有学生就会琅琅上口地说出来, 这时课堂的气氛也就马上活跃起来了, 只有像这样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来欣赏这首著名古诗词, 学生才能自然而然的明白其中的道理所在。这样的教学既挖掘了数学内涵, 又体现了数学和各科文化之间的相互渗透的体现, 并且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欣赏我们的大自然, 这样就会使学生有不同的感受了。设置情境需要经过这样的几个过程: (1) 用言语过渡到情境很是自然的, 让学生们在学习数学时要养成勤学、多思、好问的好习惯。通过情境的导入, 可以让学生更为积极地参与到主动学习数学的活动中来, 是学生初步了解从正面、上面、左面等不同角度来看几何体, 这样对本节课主要的学习内容就有了一些基本了解了。此情境的亮点在于:让学生明白了为什么要从不同的方向看几何体, 该怎样理解这抽象的数学问题, 从而达到有效创设问题和情境目的。像这样对于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 可以激发学生想要认知的欲望, 进而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2) 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 能让学生体会到成就感, 能引起学生合理认知的冲突, 同时不仅仅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学生的兴趣, 还有利于引导学生将客观抽象的知识融于自己的认知结构中, 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过去的被动式逐渐向自主、合作学习转变;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 能够使学生更好地借助于具体的情境, 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的组成, 探究这种新型学习方向的转变, 从而达到学以致用并且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 不仅诱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 而且情境交融, 学生也能欣赏到美妙与和谐, 享受到欢乐与成功,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情境是一种用来激发学生问题意识为价值取向的刺激性的数据材料和背景信息的一种教学形式, 是从事数学活动的环境, 产生数学行为的条件。按照弗赖登塔尔的观点:数学问题可分为有真正数学含义但没有现实情境的数学问题;有现实情境但没有数学含义的问题;既有现实情境又有真正数学含义的问题。既有现实情境又有真正数学含义的数学问题的具体特征是, 现实生活中情境和数学问题在方法论上的一致性, 只不过问题较情境而言, 更抽象化、符号化, 具体情境代表的是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 设置问题情境的实质是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 启发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上升到较高认知层次。“学起于思, 思起于疑”这句话的含义在教学中就是“问题”激活或者唤醒学生思维的刺激性的因素, 为此问题情境的呈现能够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从而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特别是激发起学生的思维来进行一些活动与学习。什么是“问题”?个体想做某件事, 但不能马上知道, 对这件事所需采取的一系列行动就构成问题。大多数教育家和心理学家认同纽维尔和西蒙的观点:问题是这样一种情境, 如:苏教版七 (下) 第十一章第三节教材中“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教师出示如下问题: (1) 小亮家装璜时, 需要配一块三角形形状的玻璃, 要求与现在的玻璃一模一样, 怎样配呢? (2) 一块三角形玻璃不小心打碎了, 问:利用哪一块玻璃便可配成一块与原来一样的三角形玻璃呢?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比较容易回答出来:带现有的玻璃去配就可以了。对于第二个问题玻璃碎了哪一块能确定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呢?学生这时处于非常复杂的心理状态下, 学生一方面很感兴趣, 非常想解决这个问题, 另一方面, 由于认知水平的不足, 而又无法立即来解决问题, 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这才是真正的目的。像这样的教学设计过程即为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是一门学问。作为一名教师, 我们要明白情境的内涵, 并且去寻找与知识有关且和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相连的一些有效的问题情境来进行教学。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的提出了:数学教学中最为要紧的就是密切的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让学生从生活的经验和已经有的知识出发, 创设出生动而又有趣的情境, 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一系列的活动, 让学生通过对于数学的教学活动, 掌握一些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达到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来观察事物并且思考所遇到的问题, 激发学生对于数学课的兴趣并且生成学好数学的愿望。

新课标下英语情境教学策略的优化 第8篇

一、情境教学的设计要科学合理

1. 情境设计要立足于教学目标和内容

英语教学的内容和目标是设计英语情境教学的依据和基础, 所设计的情境内容一定要与英语教材和课堂教学内容相一致。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情境内容、情境类型和情境策略, 才能更好地起到提高学生成绩和素质的作用, 使情境教学在课堂教学中产生较好的效果。那么, 如何让设计出来的情境立足于教学目标和内容呢?这就需要教师认真分析教材内容, 分清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 根据学生的兴趣、知识结构、学习水平和能力等进行合理的编排。在情境设计时要寻求合适的情境类型、主题、方式等, 才能吸引所有学生参与进来, 提高学生的成绩和水平。还要注重各个情境之间的联系和递进, 确保学生思维的连贯性和延续性。

2. 情境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特点

在情境设计的过程中, 一定要因材施教,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 使自己设计的情境符合学生的知识结构、理解水平、感情和生活的体验等等。课堂教学决定了情境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有一定的局限, 教师设计的情境必须尽可能的贴近生活, 让设计的情境找到现实依据, 而不是虚无的情境, 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知识的转移, 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参与到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去, 把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准确地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提高学生英语交际的能力。教师在整体把握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感情程度等因素的同时, 也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 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要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有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情境的创设和变化, 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 使其在情境教学中得到应有的锻炼。

二、情境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应多样化

在英语教学中, 情境的创设是根据英语教学内容结合实际生活设计的, 英语教学内容反映到实际生活中的表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所以英语教学中情境创设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只有多样化的呈现方式才能将英语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更好地融入实际情境, 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英语知识的内涵和用法。另外, 情境的设计方式也要多种多样, 有趣、生动、新颖、富有吸引力的课堂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易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目前, 教师们往往只用多媒体课件来进行情境的创设, 而忽视了其他教学方式的应用, 难以发挥其他教学方式的优势, 因此, 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把实物、图片、视频、PPT甚至是网络资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为情境教学所用。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选取不同的情境创设方式、方法, 把抽象的、较难理解的教学内容转化成富有感情色彩的、有趣的情境演示, 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比如, 在教学课堂上, 运用角色扮演的教学方法进行情境创设, 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知识点的语境和用法, 有效地提高学生用英语交际的能力。

三、情境教学要实现知识向技能、运用的转化

英语教学作为一门语言教学, 不仅仅要传授给学生一些关于英语语言的基础知识, 更为关键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把已掌握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熟练地用英语进行阅读、写作和与人对话、交流, 形成一种技能。正如新课标所要求,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因此,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情境的创新, 在不同的情境创设中, 着重培养学生对英语知识点的写作、表达等实际运用的能力。另外, 在情境教学中, 要结合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思想, 提倡积极向上、催人奋进、助人为乐的思想, 把英语教学的情境创设作为一种思想教育的手段。教师应该适当采用引导、启发、烘托气氛等方法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优良的思想道德素质。因此, 英语课堂教学中情境教学策略的运用在使学生掌握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也要融入思想道德和素质的教育, 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思维。

四、情境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情境教学的对象是学生, 所以教师在情境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 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情境教学中去, 积极自主地思考和探究, 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在教学中利用真实生动的情境创设, 不仅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学习, 还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 达到学生合作学习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也为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提供了一个平台, 培养了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教师在情境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启发、引导的重要作用, 在使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 组织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探究, 通过互动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也从中获得学习的乐趣, 使课堂气氛更加和谐、活泼。这种互动探究获得的形式很多, 可以是两人一组互帮式的, 也可以是多人一组合作式的等等, 鼓励学生自由发表意见与看法, 积极主动地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思想。在讨论中如果遇到疑难问题、意见不合或普遍存在的问题, 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 并加以正确引导。这样教师可以运用启发、诱导等手段, 建立起师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关系, 更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五、正确处理情境教学中的师生地位和作用

情境教学中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新经验和新知识积累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了提高, 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得到了提升, 但是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在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里, 教师要为学生指引出学习的道路, 同时还要通过有效的手段促使学生进行思考, 从而取得更多更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知识。教师要做好学生学习的调动者, 要组织好学生学习, 并对其进行必要的教育启发。在校学生因为个体的差异、知识结构的差异、生活经历的差异、情感价值观的差异等等, 在构建知识体系时可能会偏离情境教学目标, 这时老师就要及时地予以引导, 从而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因此, 教师应该在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方面下功夫, 以便提升学生自身的语言能力。此外, 由于情境教学的教学内容不是教材上所有的, 也不能直接把生活情境生搬硬套上去, 而是要把教材和生活实际有机地整合, 这样就需要老师进行创新研究加工教材的内容, 预设合理的情境, 并把其呈现在学生面前。因此, 想象力和创造精神是教师创设情境的基本素质, 只有结合已有的知识, 才能有效地把教材和生活材料进行创造性的开发, 创设好的教学情境。只有这样, 才能激发学生对语言学习的兴趣, 进而取得英语学习的进步。

六、改变情境教学中的传统评价方式

新课标下语文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 第9篇

一、设置巧妙疑问,创设教学情境

问题情境离不开问题,实际上问题是探究的起源和动力,可以说求知欲是从抛出的有效问题开始的,这样的问题情境能够引发学生进行积极地思考。作为教师在设置问题情境时也要注意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是否紧扣文本而有效展开;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是否能够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是否能够启迪学生进入积极地思考。如在学习 《爸爸的花儿落了》 这一课,我们不仅仅引领学生体会那种深沉的父爱,更要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来引领学生体会一个人的成长成熟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设置问题情境:同学们,在你的生命路程当中,你们找到你成长的节点吗?这样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进一步审视自身的成长,加深了对课文的思考力度。

二、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我们除了设计有价值的问题,引发学生探索之外,更要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多媒体技术具有传统教学工具所无法比拟的优点,比如具有文本、图形、动画、视频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体集成的特点,能极大地为学生学习语文创设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唤起其注意,激起同学们获取知识、探究课文内容的欲望,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学习 《伤仲永》 一文时,我们通过多媒体展示关于王安石的介绍后,将问题展示在屏幕上:智慧如王安石,他是怎样看待天才和学习的关系的呢?字幕隐后出现了一个大大的问号,这种强烈的探索问话, 深深地诱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这种情境问题的设置,是单靠口头语言无法达到那种效果的。

三、开展语文活动,创设教学情境

1、学生扮演角色,创设表演情境。教师让学生扮演角色,创设表演情境,课堂形式生动活泼,学生可以在活动中体会身临其境的主观感受, 理解文本,熟悉知识,增强体验,丰富情感,提高了课堂教学中实效性。 表演情境的创设不仅使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更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经历了角色的心理活动过程,更好地把握了人物的性格,培养了学生各种能力, 从而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

2、利用游戏创设问题情境。学生的学习欲望往往是从兴趣中产生的,因此创设游戏情景,重在激趣。 爱玩好动是学生的天性,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为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创设最佳环境,把语文知识“蕴藏”在游戏中,无疑是让学生乐学、爱学的最佳途径。在课堂上,教师要当好“导演”和“教练”, 诱发学生“入境”,使学生产生“入境始入亲”的感受,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知、情、意、行”协调地参与到教师所设定的“问题”解决过程中, 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 开阔其视野,拓展其思维空间。

四、锤炼课堂语言,创设教学情境。

贴切的比喻能换启发学生联想、 想象,精当的设问、反问能造成悬念,启发学生深究底里,气势流畅的排比能激发学生感情的波澜,适时的反复、强调能加深学生的印象。这都体现了教师语言的重要性。但是在中学语文课堂中一些语文教师说话平白如话,情感没有波澜,更无法谈得上抑扬顿挫,出口成章,这样的语文课堂,即使是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难以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巧妙运用自己的语言艺术,运用优美的语言和文字来渲染良好的教学氛围,给学生听觉和视觉上一种美的感官享受,通过跌宕起伏的语言来形成有效的问题引导,激发学生自发、自主地走进教材,使课堂更加充满灵性。

新课标下数学情境教学 第10篇

一、信息技术创设直观性的教学情境

初中生尚处于发育的初始阶段,还不成熟,他们的学习更多的是来自于学习兴趣,如果对历史学科感兴趣,那么,他们才会去乐学、学好,兴趣是他们学习的主要动力,而他们的学习也是多以直观性的观察为主。所以,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把内容直观性的显示给学生,来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直观性的观察学习,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比如,在学习“五四爱国运动”这一内容时,笔者正是利用了信息技术的功能,在课前制作一个课件在屏幕上放映给学生看。这是一项爱国运动,如果仅老师讲,学生很难理解当时的场面,也不能体现出工人、学生的那种爱国热情。多媒体课件上的视呈现出了1919年巴黎和会、5月4日北京学生的游行示威、火烧赵家楼、上海工人罢工、中国代表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等等画面时,很多学生从面部就可以看出他们的严肃,看得出对敌人的愤懑。通过多媒体,我们很直观地看出当时的场景,当年的五四运动的情境很真实的呈现给学生,他们对祖国产生了爱国之情,不允许其他国家对损中国人的尊严,爱国的激情很自然的产生了。如果不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呈现,那么,仅凭老师的讲解,是达不到这种学习效果的。

二、把学生的疑问成为情境创设依据

古人就对学生有很深刻的认识,认为学习是从思考开始的,而思考时就会产生问题,这种疑问的解决就成为学习源泉。所以,我们要善于利用学生的疑问来进行教学,把学生的疑问创设成一定的教学情境,问题不光来源于学生,也可以是老师把疑问抛给学生,让学生在疑问中动脑思考,从而产生创新的火花。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鼓励学生不断地质疑,把哪怕是一点点的疑问都要大胆提出来,只有有了疑问就有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让学生在思考问题中解决问题。

比如,在学习“贞观之治”时,学生对“女皇武则天”有了一定的了解,而其中有个学生提出了一个这样的疑问,“皇帝一般是由男的来当,但她是个女人为什么能当上皇帝”。当学生提出这个问题时,笔者恰恰认为这是一个良好的学习契机,其实其他学生心中也有同样的疑问,由是,为了让其他学生对这个问题有更为深入的了解,我把这个疑问推给了学生自身,作为一个作业让他们课下利用一切手段解决,他们可以去图书馆,也可以在家中利用电脑完成资料的收集,把与武则天有关的情况都有了解并掌握。虽然这种学习方法会浪费学生的一点时间,但是,学生的学习是自由的,他们用更多的时间了解更多的知识,大部分学生的作业完成的很出色。学生不但找到了教科书的内容,还了解了教科书以外的内容,有的学生还找到了有关于武则天从进皇宫以来到称帝直至晚年的所有大事,通过这些大量的资料,让学生真正了解了这位女皇的伟大之处。

三、利用活动课创设情境

初中历史有活动课,我们利用活动课创设活动情境,这样做就会让学生主动参与,充分他挥他们的主体性,养成探究学习的能力,学习形为更为积极,他们的聪明才智则更能充分得到发掘,在活动情境中,他们学习时更主动更投入。比如,有一个历史织活动课:“话说《清明上河图》”,为了把活动组织的有条不紊,我把活动分成四个步骤来展开。第一步:老师向学生展示《清明上河图》,并把《清明上河图》的说明文字读给学生听,让学生对本图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从文字中提出反映的历史的有关信息,这一步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欲望;第二步:对全班的学生进行分组学习,每个小组中他们的学习特点平均分配,比如各个小组都有画画好的,都有写作能力高的,也有字写得好的。让每个小组商量选定一幅画面,通过对本图的了解给配上相应的文字;第三步:要注学生创作的文体可以不同,有的可以是解说词、也可以是小故事、也可以是本图中的人物对话。只要学生们展示了丰富的想象,有新意,就都是好的;第四步:把学生的作品收集上来,形成一个《清明上河图》作品展,通过各个小组的展示,既能看出他们对《清明上河图》的理解,同时也给别以以更深入的理解。历史课的这种组织活动每个学期都可以开展几次,目的是让每个同学都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用多样化的形式进行历史学习,形成多样化的学习方法,而不是被的接受知识。

新课标下数学情境教学 第11篇

一、情境教学的理念及意义

所谓情境教学, 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 从教学需要和教材出发, 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情境, 以激起学生热烈的情绪, 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教学内容,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新课标英语教学中, 教师在课堂上应采取多种教学手段, 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传统的英语语法教学不能从学生的角度去设计教学, 而是实施“注入式”教学, 忽视了语言技能的训练, 混淆了语法教学与语言能力的培养。情境教学法使我认识到:英语语法只有在一定的情境中才能正确理解和运用。教师利用真实的环境或设计模拟的教学情境进行语法教学, 使语法的教学能在一种活的环境中轻松愉快地进行, 可收到让学生既学得语法规则, 又能应用语法规则的双重效果。

二、新课程下英语语法教学情境的创设方法

新教材语法教学情境化是每位英语教师所追求的目标, 它可以使学生的语法知识在情境交际训练中得以内化并流畅输出。在实际的语法教学中我认为应从以下方面来创设语法教学的情境。

1.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立体的语法情境

利用多媒体技术, 教师可以把许多静态的文字、图片设计成动态的生动画面, 将视、听、说融于一体, 为学生创设一个立体的语法情境, 使课堂活动栩栩如生, 让学生在逼真的生活空间中领悟英语语言的魅力和语法知识的内涵, 极大地提高在课堂上教学语法的效率。尤其是某些过程情境的设计, 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这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增强了学生的直观印象, 对学生掌握语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2.创设游戏情境

大多数中学生喜欢在游戏中表现自我, 并用言语倾诉内心的喜悦。在语法教学中, 我坚持寓语法教学于有趣的游戏情境中, 寓教于乐。如形容词性物主代词与人称代词是初学英语阶段学生易混淆的内容, 在呈现whose引导的疑问句和形容词性物主代词时, 可从学生那儿“借”一支钢笔, 然后与学生一起开展猜测游戏。

T: Whose pen is it?

S1: Maybe it’s S2’s pen.

T: Is it your pen?

S2: No, it’s not my pen.

T: It’s not his pen.

教师改变提问对象, 用不同的物品继续猜测游戏, 依次呈现物主代词。在游戏中, 教师自然呈现了目的语形式, 学生在情境中对目的语有了初步感悟, 这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又化解了难点。

3.创设问题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 而是师生问答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因此, 教师要创造性地将自己的思路和学生的思路和谐统一起来。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 启发学生的思维, 使这种心灵接触发挥最强的优势。教师将自己的思路传达给学生, 让学生表达出来, 学生在表达的过程中既学到了知识, 又增强了自信心。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向学生提出具体目标, 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 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的思维状态, 从而变知识接受为知识吸取, 优化教学过程, 增强教学效果。

4.利用简笔画创设语法教学的情境

教学简笔画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手段, 利用简笔画教学可以起到教学语言及其他教学手段所起不到的作用。教师借助于简笔画, 把学生引入语法教学的情境之中, 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调节教学气氛, 唤起学生的注意和情趣, 可以使课堂教学做到“动与静”的互相转化, 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 运用简笔画可教各种时态, 特别是不同时态的比较。比如我们在比较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和一般将来时的时候, 可以用三幅简笔画来表示一个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情形:He was a boy. He is a young man now. He will be an old man.学生会轻松地理解这三种时态的区别。

5.创设活动情境

它是指教师尽量给学生以动口、动手的机会, 尽量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协同活动。活动情境的创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中学英语语法教学中活动情境创设的最根本途径是让学生进行尽可能多的交际活动, 使学生在交际活动中掌握和应用语法规律。

常言道:“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这说明教法有很大的灵活性。在英语语法教学中可尝试使用情境教学法, 采用生活化语料, 创设合理的情境, 将语法教学和语言的各项技能的培养结合起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感知和运用语法项目, 最终将语法教学融入语言实践之中。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上一篇:百草枯中毒抢救护理下一篇:氮磷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