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应用基础

2024-07-26

数据库应用基础(精选12篇)

数据库应用基础 第1篇

关键词:数据库,教学方法,探讨

《数据库基础与应用》是计算机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 它主要对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具体操作及有关应用做出介绍。随着数据库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更新, 该门课程的理论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应随之而改变。作为信息系统核心和基础的数据库技术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数据库技术应用实现的需求迅速发展。但如何使基础知识, 基本技能与现代数据库技术相结合, 是教学的重要任务和基本要求。

1 明确课程特点与教学重要性

此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 有较明显的特点。课程内容庞杂, 涉及面广。内容包括数据库基本概念、理论、关系运算、关系规范化基础、结构化查询语言SQL、数据库应用系统设计、SQL Server数据库管理系统概述和SQL Server数据库简单应用等。就数据库基础而言, 只知道理论的知识远远不够, 还要学会数据库系统的概念设计和逻辑设计, 并转换为具体的数据模式及掌握数据库的实际操作, 为后续的一些课程, 如, VB、ASP等课程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只有明确这门课的性质、任务, 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不偏离方向, 制定严密的教学大纲, 编写上机实验指导教材等, 使整个教学始终围绕这一中心服务。

2 重视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2.1 注重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数据库基础与应用》的理论并不是空洞、抽象的理论, 它的许多实现技术来自于实际需要, 并通过研究和不断完善获得。因此, 教学中要把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实现技术与数据库实例相结合, 通过分析实例数据库来加深对原理的理解。学生在学习此门课程之前, 对数据库的知识几乎是空白, 所以对于每一节课的内容, 教师要领悟其知识点, 熟悉本次课与前面学习过的内容有哪些联系, 与后面的章节有哪些联系等。如, 在讲到数据库三级模式时, 对外模式、模式和内模式的概念以及二级映射的概念问题, 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学生会感到非常抽象, 但学到后面SQL数据库的建立, 表的创建及视图的使用时, 再让学生体会数据库三级模式的内容, 就会感到豁然开朗。这样, 既掌握了理论知识, 又巩固了数据库知识的要点, 可谓一举两得。

2.2 实验课是数据库教学的重要环节

《数据库基础与应用》除了可以在理论教学中借助实际的数据库实例解释外, 还必须通过实验的手段来实现。从教学角度来讲, 理论的知识要在具体的实践 (上机操作) 中检验后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为此, 整个教学环节中贯穿了关系型数据库SQL Server的应用。通过上机, 完善了对数据库中DDL、DML、DCL的了解和掌握。

考虑到学生以前上机的系统基本上为单机版, 对于SQL Server的安装最好采用网络版, 让学生通过对SQL Server的使用, 明确什么是C/S结构, 扩大其知识面。

要做好辅导工作, 学生上机时, 教师应随时注意同学的上机过程和情况, 并及时给予指导, 但并不是包办学生提出的所有问题, 一些内容可以只给学生一些提示, 适量鼓励有能力的学生超前发展。上机结束要按规定完成实验报告, 老师认真批阅, 并把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学生, 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改进教学方法

从现今形势和未来的发展来看, 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已经适应不了数据库技术的新发展和新应用。因此, 对于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已势在必行。

在教学方法上, 首先, 实行以学生个别学习为主, 教师辅导为辅的教学模式。改变以往纯粹老师讲解, 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分组学习, 分组讨论,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开发个人潜能。其次, 该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均很强, 要求学生勤学多练, 除掌握SQL语言对数据库的管理操纵外, 还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具体介绍一类数据库开发技术, 增加上机实验时数和加大程序验收力度。通过课题练习, 培养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和相互协作的精神, 例如, 《学生成绩管理系统》、《工资管理系统》等数据库管理软件的设计和开发。最后, 将课程学习与毕业设计相结合。在课程学习的同时, 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学一种重要的数据库系统的应用技术 (如, SQL Server, Oracle等) , 掌握相关知识, 熟悉数据库设计方法, 并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工作。只有在具体技术的应用中, 才能真正深入地理解相关知识和内容,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4 走近学生, 注重课堂教学互动性

教与学, 本身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教师应该经常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碰到的困难, 并及时反馈到教学中。如, 在教学中了解到学生对码的判断及对关系规范化理论中第一范式、第二范式、第三范式……的判断感到非常头痛, 针对这一问题, 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各个范式的基本特点外, 重要的是把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通过知识点的贯通, 及时把这个问题转变为较简单的属性之间的联系, 再配以适量的练习, 让学生举一反三, 灵活变通, 激发同学们学习的兴趣。

然后, 结合例子依次详细阐述, 当讲到第三范式的时候, 给出这样一个关系模式:Student (学号, 姓名, 年龄, 所在学校, 学校地点, 学校电话) , 主关键字为"学号", 因为, 存在如下决定关系:学号→姓名, 年龄, 所在学校, 学校地点, 学校电话。很明显, 这个数据库是符合2NF的, 因为, 它的所有非主属性完全函数依赖于码, 但是不符合3NF, 因为存在如下决定关系:学号→所在学校→学校地点, 学校电话。即存在非主属性"学校地点"、"学校电话"对主关键字"学号"的传递函数依赖。这样会存在数据冗余、更新异常、插入异常和删除异常的情况。如果把关系模式分解为:学生表 (学号, 姓名, 年龄, 所在学校) 和学校表 (学校, 地点, 电话) , 这样的数据库表就符合第三范式, 消除了数据冗余和操作异常。

另外, 学生作为接受知识的对象, 其可塑性很大。上课时, 老师应尽量避免唱“独脚戏”, 要注意与学生的互动, 适时地提出问题, 积极调动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参与到课程中来。平等式的、互动式的教学比一言堂、满堂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更加受学生的欢迎。

总之, 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 对于本课程的教学和数据库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已远远不止于此。除了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以外, 更要博览群书、拓宽视野, 努力寻求新的切入点, 使理论教学和实际应用更好更紧密的结合起来, 培养出更多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实用型和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萨师煊, 王珊.数据库系统概论[M]. (第3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2]李红.数据库原理及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数据库应用基础2011教学大纲 第2篇

课程编号:0411018

课程性质:必修 适用专业: 全院各经济类专业

学时数:64学时(讲课:32学时,上机实践:32学时)

学分:4 执笔人:

尤传华

审核人: 唐济波 修订日期:2011年3月8日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数据库应用基础》是经济类学生重要的一门公共基础必修课,在计算机信息技术中,它不仅是数据库入门理论基础,也是后续学习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基础,更是学生今后结合专业知识在学习和工作中开发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数据库的基本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使用Access 2003建立数据库、创建表、查询、制作报表、Web访问页等操作,掌握开发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过程,提高运用Access 2003对数据的综合管理能力,并通过贯穿于教学过程的课程项目设计,真正提高运用数据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内容和要求

全书共12章。第1章介绍了有关数据库的基础知识,第2章介绍Access 2003数据库特点与功能,第3~9章介绍了Access 2003数据库的7个对象,第10章通过一个综合应用实例将第3~9章所建立的各对象有机地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小型的Access数据库应用系统“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第11章介绍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实例,第12章简述数据库的安全问题。

第一章 数据库基础(讲授2学时)

通过讲授数据库基础理论知识,使学生掌握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包括:数据库的基础知识、数据模型、关系模型、数据库的体系结构、数据库规范化。并使学生了解课程研究对象、基本内容、重点及难点、学习方法及注意事项,为后面

共6页 第1页

章节的展开做准备。

第二章 Access 2003数据库概况(2学时,第一周机房中上机课时讲授)了解 Access 2003的工作界面、主要特点、新增功能;熟悉Access 2003 的启动、退出和帮助;掌握Access 2003数据库的创建和7种基本对象类:表、查询、窗体、报表、宏、模块、页;了解数据库的压缩与修复及密码设置。

第三章、表与关系(讲授6学时、上机6学时:包括一次关于表的上机考试)表是存放数据的地方,为应用提供数据源。本章包含如下内容:表的设计与创建、字段的类型及设置;使用表向导创建表、利用设计器创建表、通过输入数据创建表;表结构的编辑和修改;导入表和链接表;字段名、类型、长度和说明,字段的标题,字段的格式,掩码设置,字段有效性规则、有效性文本和字段的其他属性设置;主关键字和索引(主关键字的类型、主键的创建和取消,索引的创建和使用);关系的创建及应用(关系的种类、数据结构设计、建立关系、修改、删除表关系、子数据表的使用、关系的联接类型等);创建OLE字段(如何在表中建立图像字段、如何显示观看图像)。

通过多以上内容的讲授,使学生熟练掌握表的创建、维护与数据表的基本操作;并熟练掌握表间关系类型及建立方法;掌握数据的导入与导出等基本操作。

注:第四周要求各项目小组提交项目设计的开题报告

第四章 查询(讲授6学时,上机6学时:包括一次关于查询的上机考试)数据库的应用必须从表中提取数据,而查询则是应用的最基本操作,本章包括以下内容:使用“设计视图”创建查询、使用“简单查询向导”创建查询、查询的几种视图、查询的条件及其他、建立带“计算字段”的查询、建立分组统计的查询、建立交互式“带参数”的查询、建立自动输入数据的“自动查阅”查询、使用“交叉表查询向导”、使用“查找重复项查询向导”、使用向导“查找表之间不匹配的记录”; 操作查询”的创建,追加查询、删除查询、更新查询、生成表查询;SQL查询的创建,SQL简介、SQL使用实例;“联合”查询的创建;查询的种类和属性,查询的种类、查询属性的设置、字段属性的设置等知识点。

共6页 第2页

通过本章内容的讲授,使学生掌握数据库查询的概念、作用与分类;熟练掌握选择查询的创建与使用;熟悉交叉表查询的创建与使用;掌握操作查询的创建与使用;了解SQL查询的概念与建立方法;熟悉查询的种类和属性。

注:第七周对各个项目小组进行项目设计进展的第一次检查

第五章 窗体(讲授4学时,上机4学时)

窗体是人机交互操作的重要界面,用户通过窗体实现对数据的管理和操作。本章着重介绍如下内容:窗体的基础知识、窗体的种类、窗体的视图;窗体的创建,使用“自动窗体”新建窗体、使用“窗体向导”新建窗体、使用“设计视图”新建窗体、使用“图表向导”创建图表、使用“数据透视表向导”创建数据透视表;窗体的布局及格式调整,选择对象、移动对象、调整大小、对齐、间距、外观、特殊效果、控件的选择和使用;改变窗体的背景,更换背景样式、以自选图片做背景、和取消背景图片、在“自动套用格式”中添加或删除自选图片的方法;窗体高级设计技巧,窗体中的图片与图像、控件工具箱的使用、子窗体;使用窗体操纵数据,使用窗体浏览/修改记录、使用窗体添加/删除记录以及使用窗体查找与替换数据的方法;数据的筛选,按选定内容筛选、按窗体筛选、输入筛选目标、高级筛选/排序、筛选用于表、查询、报表。

通过以上内容的讲授使得学生熟悉窗体基本概念;熟练掌握窗体创建与窗体设计过程;掌握窗体控件及其使用方法;熟练掌握三类不同类型窗体的应用;了解窗体实现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基本功能。

注:第九周对各个项目小组进行项目设计进展的第二次检查

第六章 报表(讲授2学时,上机2学时:包括关于窗体和报表的上机考试)报表是ACCESS中的一种输出方式。本章的内容如下:报表的结构;报表的创建,包括:使用自动报表创建报表,使用“报表向导”创建报表,使用“图表向导”创建图表,使用“标签向导”创建标签,使用“设计视图”创建报表,使用“设计视图”修饰现有报表;报表的高级应用,包括:报表的排序,报表的分组,利用函数对报表进行统计汇总,域合计函数的应用;子报表;多列报表;交叉表报表;报表的打印和预览,包括:页面设置,预览报表,打印报表。

共6页 第3页

通过本章的讲授,使学生掌握报表的创建方法;掌握报表的分组、统计、域合计函数的应用;了解子表、多列报表、交叉报表的应用和掌握报表的打印应用。

第七章 数据访问页(讲授2学时,上机2学时)

本章内容有:数据访问页的创建步骤;数据访问页的发布、访问;实现Access数据库在Internet上的数据信息传递或发布。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数据访问页基本概念;掌握数据访问页基本创建方法;理解发布数据访问页、访问数据访问页的方法。

第八章 宏(讲授2学时,上机2学时)

在ACCESS中,宏是各个对象之间的纽带,通过宏把其它对象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本章主要内容有:宏、宏组以及带条件的宏;宏的创建及编辑;宏的运行与调试;使用宏创建菜单(下拉菜单、热键与分割线、多级下拉菜单)。

通过本章的讲授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宏的定义、宏的概念与格式;掌握宏的运行;熟练地使用宏将应用系统集成;掌握利用宏创建菜单。

注:本章内容根据需要可与第六章内容交换讲授次序,可使学生及早实现课程设计项目应用系统的集成。

第九章 模块

由于课时有限本章不讲,但不会影响对本课程的学习和知识结构的构成,也不会影响对项目设计的开发和本门课程体系的理解。

第十章 利用宏开发数据库应用系统(讲授2课时,上机2课时)本章讨论案例设计的全过程,主要内容是:根据“教务管理系统”案例,分析教务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创建相关数据表,组织相关数据源;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包括:系统总体功能设计、系统数据库设计、系统界面设计、系统菜单设计;系统安全与自启动窗体的设置,数据库密码的设置。

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如何使用ACCESS开发数据库应用系统,共6页 第4页

掌握系统设计过程,系统数据库设计,系统界面设计,系统菜单设计,系统安全设置等。

第十一章 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实例(讲授2学时,上机2学时)本章以“教务管理系统”为例,着重介绍如何按照软件工程的设计思想开发软件。主要内容如下:介绍软件开发的一般方法;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现、系统测试及运行;需求分析。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概念模型,并将概念模型转换为数据库(数据表);系统设计。系统总体设计,数据库结构设计,界面设计(控制面板和菜单设计),特殊模块的详细设计;系统实现。功能模块的实现(采用宏或宏组命令),自定义菜单,设置自动启动窗体等。

通过本章的讲授和讨论,使学生理解应用系统开发的基本思想和主要开发步骤。掌握各个模块的调试和系统整体联调,设置数据库密码。

注:第十四周要求各个项目小组提交设计结果

第十二章 数据库的安全(讲授2学时,上机2学时)

本章内容包括:数据库信息资料的安全管理、设置;对数据库访问用户进行权限、口令等设置的编辑操作;对数据库访问工作组的创建及权限编辑操作;对数据库进行加密编辑操作等操作。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数据库用户密码的设置;了解工作组的创建及权限;了解编码数据库等操作。

注:第十五、十六周队各个项目小组的设计进行成绩评定

三、课程教学环节的安排和基本要求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不但具有大量的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概念,而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数据库应用基础是计算机领域中非常重要的学科,应用性非常突出,实践性强是该课程的鲜明特点。该课程教学内容的知识点非常明确清晰,知识体系完整,知识框架符合教学规律。在教学过程中要突破传统的授课方式,配合多种形式的课堂内与课堂外的教学辅助活动,达到比较理想的知识传授目标。通过各个环节让学生既学到了理论知识,又锻炼了动手操作能力。把计算机科学发展

共6页 第5页

中的重要人物、事件和新技术发展作为案例穿插到教学过程中,使得计算机科学人文教育得以充分体现,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引入了“基础知识+项目驱动+过程控制+鼓励创新”教学模式,采用重点知识点与案例以及课本知识与项目设计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主要采取:课堂讲授与互动讨论结合、讲授知识点与案例分析结合、多媒体演示辅助教学过程与项目设计过程控制等措施。

考核方式:平时成绩(包括出勤、作业和3次随堂小考占总评成绩20%,项目设计占总评成绩的30%)占50%,项目设计成绩采用学生答辩,组间评定,组内成员评定与老师评定相结合,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占50%。

四、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是经济类各专业计算机科学的主要公共基础必修课程。要求学生先行学习过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在Windows环境中的基本操作。本课程为经济类各专业使用数据库知识结合自己所学专业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坚实基础,也为以后继续学习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和网页设计打下基础。

五、建议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1、选用教材:数据库系统及应用,李梓,科学出版社,2009年8月

2、参考书目: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ACCESS第2版),沈祥玖,高等教育出版社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教程—Access数据库程序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六、必要的说明

本课程属于实用性非常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用课件演示结合讲授,在讲授中随时融入数据库的最新发展,并且自始至终强调实践,要求学生必须上机动手操作,本课程上机操作课时的安排占整个课时的二分之一,结合课程案例理解相关知识点,用项目设计驱动教学全过程,最终完成自己的项目设计。

本课程的重点是第一章数据库基础、第三章表与关系、第四章查询、第五章窗体、第八章宏,这几章是本课程的主线,必须掌握好。

在上机时在Access2003环境中实现。

数据库应用基础 第3篇

【关键词】计算思维;教学改革;数据库;PBL教学方法

2006年3月,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系主任周以真(Jeannette M.Wing)教授在美国计算机权威期刊《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杂志上发表的《Computational Thinking》一文中定义了计算思维(Comp-utational Thinking)的概念,即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等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计算思维是每个人的基本技能,不仅仅属于计算机科学家。

1.引言

医学生学习任务繁重,理工基础相对薄弱,记忆式学习占主导地位。医学院校传统的《数据库基础》教学往往采取“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即“教师讲什么,学生学什么,考试考什么”的灌输式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思维始终被教师牵制。教师单纯注重知识链条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力图做到把知识点“講全讲细”,忽略了医学生的自身特点,没有将数据库知识与医学生所学专业有机的结合起来,没有将计算思维的本质即抽象(Abstraction)和自动化(Automation)的思想有效的灌输给学生,造成医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遍不高,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为了改变这种落后的教学局面,对原有的教学模式重新进行了规划和设计,从培养兴趣出发,结合医学专业特色,采用PBL教学方法和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将科学的逻辑思辨能力和计算思维融入课堂教学环节,大幅提升了教学效果。

2.教学改革的实施过程

(1)教学分组

为了验证教学改革是否有效,将教授的法医学专业学生分成2组(每组30人),一组采用基于计算思维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以下简称组一教学),另一组采用基于非计算思维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即传统的教学模式,以下简称组二教学)。

(2)项目选题与实施

在组一教学中,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从上课伊始就要求学生结合法医专业特点,自主选题,利用Visual FoxPro 6.0数据库程序开发与法医学应用相关的信息管理系统。由学生自愿组成5-6人的开发小组,由组长带领组员到学校的司法鉴定中心和法医学院各个教研室进行调研,设计需求分析报告,再根据需求分析报告进行模块分工,每个同学至少完成1个模块的编程任务,项目的开发周期贯穿整个学期。

在教学理念上,教师由传统的“主导教学”转变成“引导教学”,采用PBL教学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即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自主创新意识,在课堂上大量采用讨论甚至争论的形式就开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比较和分析,逐步完善解决方案。教师仅在设计的关键点上进行核心语句的讲解,把开发自主权完全下放给学生,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抽象和自动化的计算思维。比如有同学建议将尸检信息,如身高、体重、体形、肤色、尸斑大小、尸斑位置、死亡地点等信息抽象成二维表便于信息的处理。再如在死亡时间的推断问题上,多数同学都是根据尸体特征推测死亡时间的,有的同学提出还可以根据蝇蛆的生活史推断死亡时间,进而有的同学指出死亡时间的推断还应该考虑环境温度的影响。经过一学期的实践,同学们相继开发出诸如《法医毒物分析管理软件》、《法医尸检信息管理系统》《法医伤检图像分析系统》等具有一定应用价值的信息系统。

在组二教学中,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学期结束前3周由教师统一布置《住院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项目,将学生以5-6人为规模进行分组,指定组长,采取组长负责制,由组长负责子模块的划分,组员独立完成子模块的设计,完成整个项目系统的开发工作。

在教学理念上,教师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以知识点分布为主线,严格依照教材章节的顺序,从数据库基础知识开始讲解各个章节的内容,把每个重点难点讲懂讲透,尤其在程序设计的三种循环结构和表单控件内容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反复向学生灌输程序设计思想。由于学时有限,课堂教学以经典案例教学为主,提问为辅。每章结束后,布置相应的作业,要求同学以实验报告的形式上交给教师进行评阅。

(3)教学改革评价

在学期结束后向学生就教学改革中所涉及的8个方面进行了认可程度的问卷调查(见表1),发放60份,收回有效问卷58份。对所收集到的数据进行t检验的成对二样本统计分析,其P<0.05,说明两种教学模式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基于计算思维的教学模式受到了学生的认可和欢迎。

3.讨论

自从周以真教授第一次清晰系统地描述计算思维概念以来,计算思维的概念得到国内外计算机同行的广泛关注和支持。计算思维是一种由知识转化为能力,再由能力递进为思维的一种高级思维活动。通过对《数据库基础》教学重新规划和组织,将计算思维融入课堂教学,使学生思考问题的广度和深度都有了较大的提高,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和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基于计算思维的教学模式取得了更好的效果。

但由于计算思维本身的抽象性和高度概括性,如何理解计算思维的本质和内涵,如何确定计算思维的内容和体系,如何着手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等,还需要广大计算机教育工作者继续深入的探索。

参考文献

[1]董荣胜.计算思维与计算机导论[J].计算机科学,2009 (4):50-53.

[2]董荣胜,古天龙.计算思维与计算机方法论[J].计算机科学,2009,36(1):1.

[3]周以真.计算思维[J].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07,3(11).

[4]宋晓荣,姬明丽,司艳莉,刘友才.研讨式教学法在机能学综合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1,28 (3):399-400.

[5]陈杰华,戴丽娟.以培养计算思维为核心的程序设计实验教学[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1):125-127.

[6]廖伟志,李文敬,王汝凉.计算思维在离散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计算机科学,2008((11).

[7]王荣良.信息技术课程中算法学习的价值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2008(8):78-81.

[8]萨师煊,王珊.数据库系统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9]朱立平,林忐英.基于思维教学理论的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J].计算机教育,2008(8).

[10]瞿中.数据库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2):114-115.

数据库应用基础 第4篇

一合作学习五步教学的基本内容

合作学习五步教学共五个环节, 分为导、学、议、练、评, 师生共同合作, 完成整个教学过程。

“导”:通过问题或情境引入课题。 (1) 可以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知识学习的兴趣; (2) 可以引出本节课学习的重难点, 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学”:它是学习引导或引导案例, 此部分通过学生自学解决问题, 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内容中安排的项目任务, 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共同协作。此部分内容是学生自学、探究的过程, 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议”:为讨论, 解惑, 要求学生把在自学过程中的难题向本组成员请教、讨论。组长解决不了的问题向教师提问, 这时教师归纳问题, 精讲点拨。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会像以前那样满堂灌, 而是针对议的内容做针对性的讲解。

“赛”:也为“练”, 在充分自学、讨论, 问题基本解决的基础上, 组织开展小组学习成果展示和竞赛。

“结”:也为“评”, 总结提高, 测评验收。这个环节是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梳理与总结。

二合作学习五步教学的实施

下面我以数据库应用基础中程序这一章中的“选择结构”为例, 介绍合作学习五步教学的具体实施。

内容分析:程序设计中有三大程序设计结构, 即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循环结构, 其中, 选择结构是除顺序结构外用的最多的一种结构, 它在绝大多数程序中会用到, 所以, 选择结构在程序设计中起着重要作用。

学情分析:大多数学生已经掌握了程序设计的一般方法, 能做简单的编程。因此, 在教学设计中, 重点对语法结构和使用要点进行详细讲解。

教学方法:选择结构的类型有:if语句、Select语句、Case语句等, if语句又分为单行结构和多行结构。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重点讲解if语句的使用, 其他语句在此基础上进行延伸, 以免学生混淆。

下面, 针对if语句的使用, 分五个步骤重点介绍合作学习五步教学法的具体实施。

第一步:“导”, 设置选择情境问题, 导出本节课内容, 激发学生兴趣。

问题:高考以后, 针对分数线, 考虑是上一本还是二本?学生将本问题设计成程序设计模拟题, 根据问题分析什么是条件, 条件不同, 达到的结果不同。要想实现这一程序的编写, 就需要用到本节内容选择结构。在此, 可以多举几个例子, 启发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探索欲望, 同时, 联系生活, 学生认为枯燥的程序也就变活了。

第二步:“学”, 设置引导案例, 让学生了解学习内容, 任务明确, 目标统一。

制定任务, 根据任务分析, 学生自学研究, 可以小组讨论, 查阅课本, 完成任务, 并把不能解决的问题记下来, 方便下一步的操作。

第三步:“议”, 这部分内容, 我们针对“学”中出现、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 把实例转化为本节课的程序, 进行编程、演示。教师重点讲解if语句的用法、使用功能及注意事项。

在这里教师的讲解并不是进行系统的知识讲解, 只是针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有目的地讲解, 这样学生不会出现问题认为简单、不想听的心理。当然, 重点部分由教师进行补充, 防止满堂灌。

第四步:“赛”, 任务出示:简单计算器。在两个文本框内输入内容, 然后选择加、减、乘、除, 最后点击“计算”, 出现结果。比赛完成应用程序的编写, 并运行调试。

学生要分析任务, 完成应用程序的编写。比比哪个组完成的速度快、内容准确。

第五步:“结”, 这个过程主要由教师主导, 针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 或结合学习内容, 进行总结。学生也可对编写程序的结果进行展示, 组内点评, 全班展示, 叙述编写过程的方法, 由学生对本节课内容完成总结。

三结束语

总之, “导―学―议―赛―结”五步教学法, 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大有帮助。导, 问题启发, 激发兴趣;学, 自主学习, 深度探究;议, 学生主体, 教师主导;赛, 分组合作, 展示作品;结, 总结提高, 测评验收。这是一个非常符合学习理论的学习过程,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继续探索, 应用五步教学法更好地完成课堂教学。

数据库应用基础 第5篇

第六章 Access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简单应用

一、简答题

二、单选题

(略)

1.C 2.D 3.D 4.B 5.C 6.D 7.B 8.B

9.B 10.C 11.B 12.B 13.D 14.C 15.A

三、填空题

1.表、查询、窗体、报表、页、宏、模块

2.数据库窗体

3.标题栏、菜单栏、工作区、工具栏、状态栏

4.下拉菜单

5.255

6.4

7.数字型,货币型,显示方式,精度 8.1,mdb 9.核心,基础

10.表设计器,字段属性

11.该字段的数据,基于该表所创建的数据库对象

12.决定数据的打印方式和屏幕上的显示方式

13.有(无重复)14.Ctrl 15.数据来源 16.3

17.1,1 或多

18.文本或数字

19.1 个或多个表

20.1 对多

21.主/子窗体间存在着 1 对多的关系

22.设计,预览,数据表

数据库应用基础 第6篇

【摘    要】本文试对目前全国各气象影视部门广泛使用的Weather Central(地理信息系统)在实际业务运行中如何利用计算机语言,开发数据检索及转换程序,最终形成可视化的3D视频图形图像及动画演变过程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自动站  雷达  第四类数据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1.204

1.简介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气象影视已经成为公众气象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社会公众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而广大电视观众对电视节目欣赏水平不断提升,也对气象影视节目的科学性、可视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主持人+简单天气形势图的单一表现形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气象影视节目欣赏的需求。

作为气象影视部门,拥有着丰富、精细、涵盖广泛的各类气象信息数据,而这些数据都是以气象代码的形式表现,在气象影视节目中不能直接呈现给观众。为了弥补该方面的不足,提高气象影视节目的表现形式,使其更加生动、鲜活、并使节目的信息量更加充实。2009年,宁夏气象影视中心引进了美国的Weather Central 地理信息系统,该系统可以将地理信息及MICAPS上的气象数据信息完美结合,并将各种形势图、自动站降水云图、雷达产品等气象信息产品与动态的地理信息叠加,形成准确、美观的视频产品,从而使日常的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制作变得更加简单、快捷。

然而,由于中美两国在数据格式方面的差异,在使用气象数据时存在着不兼容的问题。Weather Central 地理信息系统不能直接调用MICAPS上的数据,必须将MICAPS上数据经过二次转换成该系统所能识别的数据,才能最终形成雷达回波图、色斑图等图形图像。如何利用气象部门的基础数据优势,将大量的气象基础数据转换为可视化的图形图像,展现在观众面前,宁夏气象影视中心的有关技术人员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2.气象数据的处理

2.1  自动站气象数据的调用

在实际影视应用当中,第三类数据格式是非常重要的一类格式,它代表的是离散点。对于高密度的自动站资料,能够在Weather Central 中能正确的显示数值的分布。在出现降水、高温天气过程后,主持人在气象影视节目需要讲解天气实况,这就要求在节目中能够正确的显示降水、温度的分布图。以宁夏为例:宁夏总面积6.64万多平方千米,分布有效的气象观测自动站900多个。因此就需要开发“多气象要素检索系统”,检索所需要的气象数据并生成节目中所需要的第三类数据。

多气象要素检索系统就是以C#编程语言作为主要的设计语言,基于CIMISS 数据环境设计开发出来的。它可根据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选择检索收集时间段内气象要素,如降水、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实况数据,并生成第三类离散数据格式,该数据格式可直接导入到Weathe  Central 中,搭配相应的配色表,形成直观、精美的图像产品。

多气象要素检索系统系统界面

生成的第三类数据格式

Weather Central 中生成的图形

2.2 雷达产品图形图像的显示

宁夏每年汛期的短时强对流天气多发,这就需要运用到雷阵数据对天气的过程的演变加以演绎。目前在宁夏境内所布设的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具有高时空分辨率的特点,尤其是对于短时强对流等中小尺度天气系统,有极好的检测能力。现有的weather central系统,可以将雷达产品形成可视化的图形,但是由于中美两国在数据格式方面的差异,在使用时存在是数据的兼容性。并不能直接将现有雷达数据导入气象影视节目中制作。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对雷达产品进行二次转换,生成系统所能接受的数据形式。因此技术人员设计并开发了“雷达基础数据处理程序”,程序可以将需要的仰角(1.5度)的基本反射率数据提取出来,并生成WeatherCentral系统可以识别的png+vgr格式。

Png文件是灰度图,在WeatherCentral软件中可以通过配色文件,为雷达数据配置需要的颜色。 灰度值与反射率数据的对应关系如下表。

Vgr文件是地理信息文件,已固原为例,其格式如下:

GEOREF_TYPE 7

EAST 108.856

WEST 103.548

SOUTH 33.5241

NORTH 37.8359

在将雷达基数据转换成png+vgr格式后,由于银川雷达和固原雷达基数据的时间对应的是北京时间,而吴忠雷达基数据的时间对应的是世界时,因此需要在程序中将不同的时间予以统一,从而在软件中同时显示这些数据。

通过业务运行,证明了雷达资料应用于影视节目后,能够极大地提高节目的表现力,增强气象影视节目的时效性,更加生动具体地反映当地天气系统的变化过程。

系统界面如下图所示:

所生成的回波图如下:

2.3.第四类数据的图形显示

从宁夏智能化综合气象业务服务平台所调取的第四类数据头的格式和weather central 系统所需的数据头的格式有出入,通过转换程序,把数据格式统一成weather central 所能识别的格式,然后输入到系统中,经过配色,形成各类图形图像。如下图:

3.利用色标制作各种示意图

处理后的气象信息数据输入到Weather Central系统中,配以正确的配色文件才能形成直观的图形。CorlortableEditor软件是一个颜色表编辑器, 可根据需要创建和编辑所需的配色文件,然后在Weather Central系统中调用,即可将专业的形势图转换准确、美观的视频画面。

3.1云图的配色及示意:

云图是最常见的气象信息,云图类型包括IR(红外云图)、Visible(可见光云图),我们常用的是红外云图。由于云层分为高云和低云,因此要根据云层的高度不同设置不同的颜色色标文件。我们首先在CorlortableEditor中建立两个rgb格式的色标文件,cloud-diyun.rgb和cloud-gaoyun.rgb文件。在cloud-diyun.rgb文件中的255-200的色标设为不透明的白色,200~100设为不透明白色到全透明的渐变色,100以下为全透明。在cloud-gaoyun.rgb文件中,255~150的色标设为不透明的白色,150~50设为不透明白色到全透明的渐变色,50以下为全透明。在fousion软件中使用Imagery层,选中IR(云图)后,在下拉框中选择chisat,点击Apply(应用),即可完成云图的调用。 调入云图后点击View Setup选择配色方案,需要看高云时用cloud-gaoyun.rgb色标文件,需要看低云时用cloud-diyun.rgb色标文件。

3.2副热带高压示意图:

在气象影视节目中,经常会介绍对副热带高压的分析情况,技术人员在500百帕高空图的588线区域填上暖色,就能够直观的表示副热带高压。配色方法是:首先,建立一个暖色调的.rbg格式文件,将配色软件中255-238区域设定不透明暖色,238-230区域渐变为20%的透明度,230以下区域则保持20%透明度,颜色渐变到黄色再到绿色。然后在fousion软件地面形势图上,调用制作好的色标文件,调用lut和Transparery中的气压值,使红色与588线区域匹配。调节填色透明度,就可以清晰的表现副热带高压的位置。

3.2实况数据示意图:

在CorlortableEditor软件中建立配色文件时,形势图一般都用rgb格式文件。实况图,如降水、温度都用val格式文件。Val格式文件的特点是在建立配色表时,就已经将颜色与数值区间对应上,因此,我们在做降水和温度的配色表时,就可以用val文件。以降水实况为例,定义0-50毫米的降水配色,我们需要定义最小区间是2毫米降水为一个颜色,这样我们就需要定义25个颜色格,然后把每个格填上自己需要的颜色即可。

4.实现的效果

数据库应用基础 第7篇

省级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 (以下简称基础库) 是以形成数字信息服务的产业化模式为目标, 通过对各种不同技术手段获取的基础地理信息进行采集、编辑处理、存储, 以建成多种类型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 并建立数据传输网络体系, 为省 (市、自治区) 各部门提供基础地理信息服务。省级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是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 (NSDI) 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国家经济信息系统网络体系中的一个基础子系统[1,2]。

基础库从九五时期开始在各省陆续建设, 经历十几年的发展, 其技术体系与成果水平也经历了更新换代。我国省级基础库的发展历程可初略分为:第一代以广东、陕西等省为代表, 其基础库主要实现了多尺度数据集中存储, 统一管理, 提升了基础数据管理能力;第二代以黑龙江等省为主, 强调规范化数据质检与业务化成果分发, 提高业务运营水平;第三代以甘肃、山东等省份为代表, 重点以图库一体为核心, 实现基于数据库的地形图快速制作, 从而提高基础库应用水平;第四代是随着当前基础库发展水平, 以辽宁等省为代表, 正在开展建设, 以快速动态/联动更新为基础, 提供在线服务, 满足多样化服务需求。

本文阐述了基础库数据组织模型设计、数据质检、地形要素动态更新与数据库制图等面向管理与应用服务的关键技术, 实现现有省级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系统的技术升级与工艺改良, 从而增强测绘生产成果质量控制能力, 缩短生产成果建库周期;提高基础地理信息管理水平, 降低管理维护成本;提高多样化产品制作效率, 提高应急响应能力, 充分发挥基础地理信息综合服务保障能力[3]。

1 关键技术

1.1 数据库组织存储设计

基础库系统两个典型的核心需求是数据更新和数据库制图, 数据库组织存储须适应管理与应用的需求, 因此, 需要通过设计面向时空数据存储模型与面向数据库制图的地形制图数据一体化组织模型, 以实现地形要素的动态增量更新与基于数据库的自动化制图[4,5]。

1.1.1 面向时空数据存储模型

当前主流的时空数据模型有时空立方体模型、连续快照模型、基态修正模型、时空复合模型和面向对象的时空数据模型等, 面向以1∶1万数据更新为主体的省级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系统的管理及应用需求, 可参照基态修正模型, 设计时态数据存储模型。通过在实体数据中扩展记录数据更新时间信息, 结合时间序列数据信息, 即可组合出实体变化的时间轨迹, 从而达到记录和回溯实体变化整个历史过程的目的。实体数据中按时间序列分又可以分为现势数据、过程数据、历史数据, 分别存储在现势库、工作库和历史库中。

时态数据存储模型如图1所示。

1.1.2 地形制图数据一体化存储模型

地形制图一体化存储是在不影响基础数据主体结构的前提下, 在基础库中添加必要的制图辅助数据。在这些数据的支撑下, 结合灵活的制图规则可实现高效的地形图制图和制图更新[6~8]。其模型如图2所示。

制图数据包括图层级和要素级两个层次的数据。图层级的制图数据主要包括由基础数据派生得到的注记和整体性河网/路网数据以及图廓元数据。要素级的制图数据是在基础数据图层中添加制图数据字段, 记录符号属性数据、符号结构数据和要素编辑数据。符号属性数据包括旋转角度、颜色、线宽和填充点位等制图时需要个性化调整的符号属性;符号结构数据用于描述特殊符号如斜坡、桥梁、台阶和收费站等的结构;要素编辑数据主要包括要素化简、移位、合并和区域消隐等具有几何形状的制图编辑数据。

1.2 面向建库成果数据质检技术

数据质检是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系统建设重要部分, 针对入库的成果数据须提供完善的质检机制, 在数据入库前, 能够对数据质量进行全面检查并生成质检报告, 同时对于不合格的部分数据可以进行适当的处理, 得到满足建库质量标准的数据, 保证数据的完整性与一致性[9]。质检技术宜采用基于“规则—模型—方案”的质检机制, 基于工程化组织、多任务并行策略, 可极大提高质检模块的应用灵活性, 扩展其应用范围。其中质检规则是对检查对象、检查参数以及检查方法的一种抽象和封装, 它执行一个特定的元素级检查操作。从而使数据质检贯穿于整个数据建库的全过程, 保证建库数据的完整性、一致性与权威性。数据质检流程如图3所示。

数据质检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支持矢量、栅格与元数据多类型数据的质检

目前, 建库成果主要包括DLG、DEM、DOM、DRG、元数据等多类型数据, 质量主要提供批量化质检作业能力, 并能快速生成质检报告, 提供对数据的质量评价。

(2) 支持基于方案模型的质检

由于测绘成果数据质量的提高是一个动态持续的过程, 因此其质量标准也会随之变化。针对此种情况, 面向建库成果数据质检提供了将各种质检规则通过自由灵活的配置固化成方案的能力, 每一个方案可以针对不同的数据类型与不同的比例尺, 可以方便地进行调用和共享。同时底层的质检规则库可以支持拓展, 因此能够极大地提高系统质检模块的开放性与拓展性。

(3) 提供全类型的质检能力

全类型的质检能力包括数据组织、数学基础、数据完整性及一致性、图形、属性以及接边正确性的检查。同时, 数据质检规则库提供扩展能力, 将随着数据的丰富, 质检需求的变化不断的进行扩展和完善。

1.3 地形要素动态增量更新技术

该技术主要是实现地形要素按任意区域范围、任意要素进行增量更新, 更新过程中记录面向要素级的变化信息, 精确到哪些要素发生了新增、删除、修订等更新信息, 同时辅助记录更新业务相关信息 (如更新时间、更新负责人等) , 更新后数据将存储到历史数据库中进行管理, 并可支持历史数据查看与回溯。其更新流程如图4所示。

数据更新功能提供支持工程化的数据更新模式, 同时支持不同的更新方式, 做到了更新过程自动化与可视化。基础库的历史数据管理可以按照更新工程、更新时间及更新图层进行多层次、不同维度的历史数据浏览和导出, 并且可以将现势数据回溯至某一历史时刻状态的数据。在更新范围方面, 提供按照任意、标准分幅范围的更新;在更新方式上, 提供冲突检测更新、锁定更新、替换更新, 追加更新等技术模式。

1.4 数据库自动化制图技术

自动化制图技术主要实现一套数据两种用途的目的, 即一套GIS数据, 既支持查询分析, 又能支撑地形图快速制作, 因此“建库与制图一体化”思想是今后数据库建设、更新维护的一种趋势[10]。基于数据库进行地形图的快速制图是从数据建库到成果展现的重要环节, 而如何利用数据库数据制图符号的表达却一直存在诸多难点。首先, 数据库数据是仅存在几何关系的骨架数据, 在进行初步的符号化后为了满足复杂的制图效果, 就需要在符号属性、制图规则、自由表达三个层面上对同一套数据库数据进行制图编辑, 以达到不改变数据本身而实现多种制图效果的数据库制图要求;其次, 地图制作过程中70%以上的工作量都集中在对注记的编辑, 如何高效地实现注记位置的正确放置且提供便利的编辑工具是影响数据库制图优劣的重要因素;第三, 制定合理的制图流程, 实现大批量库存数据的快速制图、出版, 满足各行业对数据库制图的迫切需求, 是制图的又一难点。实现数据库自动化制图, 一方面, 从数据库组织存储模型入手, 基于地形制图数据一体化存储模型, 运用相应的制图规则进行自动化制图功能实现, 无需改变数据实体, 只需很少一部分的编辑处理即可遵守现有的基于国家标准的制图规范, 实现很好的地形图及相关专题图的制图效果, 大大缩短手工调整所花费的时间, 实现由库到图快速自动化。另一方面, 须解决智能化标注、制图表达规则处理和复杂符号的实现等关键技术问题。数据库快速制图的工艺流程如图5所示。

2 应用案例

广东省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成于2004年, 实现了全省多比例尺、多数据类型、多时相的数据的组织统一管理, 但尚未具备数据联动更新、图库一体化等方面的功能, 在测绘数据生产管理、年度数据资料统计上报等方面还是依靠人工方式, 工作效率低下。为此, 省级基础库进行了升级改造, 以上所述关键技术在系统升级中得到了具体应用。

2.1 系统技术架构

广东省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升级系统技术架构如图6所示。

2.2 系统功能实现

(1) 基于规则库的工程化组织、多任务并行的数据质检

数据质检子系统针对入库的成果数据提供了一整套完善的质检机制, 在数据入库前, 能够对数据质量进行全面检查并生成质检报告, 取代以往采用的4DCHECK、4DMAP等单机版数据检查软件, 保证入库数据的完整性与一致性。

(2) 海量数据快速入库

在入库环节, 数据库入库更新系统将入库业务进行工程化管理, 支持标准分幅、大范围连续数据入库, 同时支持工程驱动的方案式数据入库作业, 极大地简化入库更新作业步骤, 杜绝错误操作的产生, 提高了建库的工作效率, 缩短了建库周期。

(3) 工程驱动的数据动态更新与历史数据管理

入库更新子系统采用工程方式组织数据更新工作, 实现广东省基础库要素级、区域级快速更新, 并在数据的更新过程中记录不同时期要素的增、删、改操作, 从而可以在需要时对整个数据的变化过程进行历史回溯与对比分析。

(4) 基于建库数据生产标准比例尺分幅地形图的图库一体

广东省基础库升级系统中引入了“图库一体”的模式, 既能支撑建库与应用分析, 又能基于建库数据进行快速标准地形图制图, 提高了基础库对外服务能力, 为进一步拓宽产品服务模式奠定基础。基于数据库的GIS数据进行制图的整体效果如图7所示。

3 结论

通过对省级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与应用关键技术研究以及具体应用, 基础库不仅能够满足对多源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集中存储与统一管理, 同时能够实现动态更新、提供应急快速制图等应用服务, 拓宽基础库的应用价值。可以预见, 省级基础库的建设、升级将以快速动态与联动更新技术来保障数据库的现势性, 以数据库制图为关键技术提供高效的地图产品, 进而提高基础库的实用性, 满足多样化服务需求。

摘要:省级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建设是各省开展信息化测绘与地理信息服务的基础性工程。通过对当前省级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与应用的关键技术研究及实际应用, 为省级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系统科学、合理地建设与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数据模型,质检,增量更新,图库一体

参考文献

[1]邬伦, 刘瑜, 张晶等.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方法和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1.

[2]祝国瑞.地图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4.

[3]魏苹.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设计与实现[D].长春:吉林大学, 2013.

[4]朱宏斌, 陆海英, 盛琦, 洪胜.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更新方案研究[J].测绘通报, 2011, (1) :25~27.

[5]刘雪松, 吴琼, 张俊.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动态更新生产技术研究[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13, 36 (9) :146~148.

[6]吴燕平, 田超, 谢露蓉, 夏宏威, 陈白.建库与制图数据一体化生产与管理技术的研究与实践[J].测绘科学, 2011, 36 (6) :224~226.

[7]吴燕平, 张新利, 赵敏, 牛芝香, 夏宏威.制图与建库数据一体化更新技术研究[J].测绘标准化, 2012, 28 (1) :24~27.

[8]李静兰.地图数据与空间数据一体化生产模式的实现[J].城市勘测, 2011, (3) :12~15.

[9]余谦, 苏卫波.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质量检查研究[J].测绘地理信息, 2012, 37 (6) :46~47.

数据库应用基础 第8篇

1 Access教学的现状

Access数据库的教学内容, 前后连贯性强。只有在掌握了前面各章节内容的基础上, 才能学好后面各章节的内容。这些内容的学习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一定的数学运算能力。这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 是很困难的。另外部分学生认为本门课程与个人所学专业不相干, 因而学生对该课程学习兴趣不高, 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

在理论教学中, 采用了案例教学。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先课堂讲授后验证性实验的教学方法。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 通过多媒体讲授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完全由教师主宰课堂, 忽视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 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实验环节的教学一般是安排学生实现教材上的实例, 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按照教材上的步骤, 按部就班的快速完成实验, 但学生没有思考为什么要按照这个步骤来操作。并在实验课上遇到问题, 即举手提问, 缺乏独立思考。当再次遇到类似问题时, 依然无法自己解决。

在最后的考核环节上, 采用的是平时成绩和书面考试相结合的形式, 这不能真实的反映学生的技术水平。平时动手能力强的, 卷面成绩不一定高;反而平时实验完成情况一般的学生卷面成绩要好些。但总体而言期末考试卷面成绩的不及格率较高。

依据前期《大学计算机基础》精品课程建设经验, 显然对该课程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2 教学改革

2.1 案例教学

在教学中我们虽然采用了案例教学, 但教学的案例是较陈旧的经典的教学管理系统, 任课老师很熟悉, 但学生不感兴趣。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我们采用融合专业特色的案例来进行教学。开课前, 组织授课老师与各专业的老师交流、调研, 获取与各专业相关的案例。按照专业特性, 大部分专业授课和实验的案例都不相同。如经管类、英语、建筑园林等专业分别以物资管理系统、英汉翻译系统、QQ好友管理系统、等级考试报名系统等为教学和实验案例。

2.2 教学方法

为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采用了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以教学案例为入手, 分小组协同完成任务, 老师参与到各个小组的讨论, 负责引导和解答疑难。学生先站在使用者的角度提出需求, 然后小组讨论要实现哪些功能, 从而设计相应的表。教师根据学生的设计来讲授相关的知识, 然后创设情境产生矛盾或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和学习。当然在系统的逐步实现中, 重新设计表结构的事情时有发生, 但让学生明白了做足需求分析, 设计好表结构的重要性。

以英语专业的英汉翻译系统为例。学生刚开始只是设计完成英语单词的查询及翻译功能, 只设计了1个词汇表, 用于存储单词的序号、单词、词性、词义、例句等。当有学生提出有单词测试、生词本等功能时, 则陆续的设计出用户表、生词表、测试成绩表等, 并优化了所有表的结构。改变了原先把所有字段放到1个表中的做法。

在窗体的设计过程中, 为美化界面, 统一风格, 他们设计了相关的logo、背景图像、按钮的背景图像等, 努力实现风格统一。在易用性上也做了考虑, 如在英汉的查询界面中, 提出将用于输入单词的文本框改成组合框, 供用户直接选择单词;当看到组合框中单词太多时, 又提出能否根据用户输入字母的情况, 来动态的显示组合框中的值。

等到窗体全部设计完成后, 各窗体是分散的, 需要在窗体列表中单独运行各个功能窗体。对不熟悉的用户而言很麻烦。通过查阅资料, 有学生提出设计一个综合窗体, 用多个按钮来完成各个窗体的调用;有的学生提出使用切换面板分级管理各项窗体, 有的学生提出使用菜单方式等方法。这些方法的提出则很顺利的引出新的教学内容:宏和VBA编程。为解决他们的问题, 他们根据老师的提示主动的去查阅新章节的知识, 并在新章节的授课中重点去听他们没有弄清楚的地方。

在教学过程上, 充分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老师的主导作用。学生主动的参与到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小组协作逐步完成各个功能模块。并且各小组产生竞争, 相互较劲, 相互促进。老师围绕任务讲授新的内容, 然后创设情境引申新的任务。

2.3 考核评价

采用项目小组制后, 专门为系统设计设立评分标准, 并在综合成绩中占40%的比例。系统设计评价包含小组自评成绩和结果验收答辩。小组自评由各组组长根据组成员的工作量、工作难度、工作完成情况给出自评成绩。结果验收答辩则是小组演示设计系统, 老师根据设计情况提问, 学生回答, 老师根据设计和答辩给定成绩。

3 结束

经过多个学期的教学改革探索, 以学生为主体, 老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采用案例教学法, 强化实践动手是大学生学好计算机课程的好途径。现在学生考试的成绩合格率在90%左右, 并且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Access考试的一次性通过率达到80%。

摘要: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 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如何学好《数据库基础及应用 (Access) 》课程, 达到培养目标, 通过对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方法设计、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改革, 探索符合独立学院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Access,教学改革,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 (2008年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2]吴立峰.以培养能力为核心的Access数据库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1, 135 (23) :111-112

[3]王丽娜、杜玫芳、冯烟利.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ACCESS课程的构建[J].计算机教育, 2012, 20:44-46

数据库应用基础 第9篇

目前大学的教学特别强调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要求学生既懂专业知识, 又懂计算机应用技术, 我们学校除了要求学生学习大学计算机基础课之外, 还要求学生根据自已所学的专业特点必修一门计算机程序设计应用技术课, 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既熟悉专业知识又能把计算机技术同本专业需要紧密结合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当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采用计算机等级考试方式可以迫使学生加强计算机基础学习, 但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在学习数据库应用基础课时仍然存在学习积极性不高、兴趣不够、逻辑概念不清、实践灵活性和综合应用能力不强等问题。因此笔者在Access2010数据库应用基础课理论教学和上机实践教学中尝试采取了一些方法, 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数据库应用技术, 从而可以培养学生数据库综合应用能力, 并提高教学质量。

2 联系实际, 因材施教, 鼓励为主,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兴趣是成绩优秀的先决条件, 是学习的动力所在, 是培养综合应用能力的基础。目前, 在普通高校中, 特别是地方普通高校大多数学生普遍对计算机基础课学习重视不够, 很多同学认为计算机应用技术课不是他们的专业课, 混过去就是了;甚至有的同学认为中学都学习过了, 觉得是重复, 在学习上不重视, 没有动力。从学生学习过程看, 很多是表面化, 似懂非懂, 尤其是数据库应用基础课程的学习, 由于对学习数据库这门课程缺乏兴趣, 所以对该门课程的知识接受能力低, 对概念理解不清。随着教学的深入, 问题越来越多, 上理论课听不进去, 总觉得概念太深奥, 难理解, 导致上实验课时出现很多问题, 甚至无从下手操作, 布置的实验无法完成, 实验报告不知从何写起。针对这些问题, 教学时必须改变教学方法, 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我的做法是联系实际, 因材施教, 以鼓励为主, 引导学生对学习数据库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兴趣,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例如, 我给金融学专业学生讲课时, 演示股票管理系统、财政管理系统;给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讲课时, 演示旅游查询管理系统;给英语专业学生讲课时, 演示自己开发的英语学习管理系统等。上实践教学时, 通过了解和观察, 我把学生分为三类, 操作能力较好的为A类, 一般的为B类, 较差的为C类, 要求A类与C类学生座在一起实验, 同时要求C类学生多问A类学生, A类学生多帮助C类学生, 教师尽量多关注C类学生, 辅导C类学生一定要耐心, 以鼓励为主, 重点抓基础实验, 对A类学生要加大实验难度, 让他们有探索知识欲望, 对B类学生要求中等。这样的目的是使学生感受到数据库应用技术的巨大魅力及广泛用途, 从而激发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学好这门课程的信心。

当然,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还会碰到这样和那样的问题, 刚开始接触时, 多数学生的信心还是可以, 随着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深入, 理论概念越来越抽象、函数及命令越来越多, 加上同学们数学、英语基础不够好, 若课堂上仍按常规去教学, 那是行不通的, 学生会越来越感到难学, 理论课教学像听天书一样, 失去信心, 上课注意力不集中, 从而会有很多学生放弃该课程的学习。因此, 上课时, 我经常注意根据学生课堂上的表情来把握教学的难易度、深广度, 有耐心地从各个角度通俗解释比较难理解的概念和定义, 广泛联系数学函数、英语单词, 加深学生对数据库函数及命令的理解、记忆和应用, 同时穿插些与该课程内容有关的课外知识。多鼓励学生, 是学生学好这门课程的精神粮食, 课堂上 (理论课或实践课) 解释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时, 不管是容易的问题或较难的问题, 都要记住“耐心”二字, 绝不能错伤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要善于与他们勾通。课外要深入到学生中间去, 了解学生学习这门课的思想动态, 听他们对每堂课教学的评价, 以此来把握教学进度、广度、深度, 克服不足、发扬长处, 鼓励学生除了掌握课本知识外, 还要多看些有关数据库应用技术方面的书, 了解有关计算机软件应用的动态, 感受计算机科技的发展成果, 这样就会慢慢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实践课是理论课知识的应用, 通过实践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能力, 上实践课前必须设计好实验的目的、内容、要求, 让每位学生上实验课有事做, 实验内容必须与上课内容保持一致。例如, 我们自编实验教材, 以案例为中心, 把案例分为多个模块, 通过模块做实验, 这样做实验效果很好, 每做完一个模块, 成功了, 学生会感到有成就感, 失败了, 鼓励学生并帮助他们查找原因。通过多次引导学生实践, 培养学生对数据库课程学习兴趣, 这样学生上实验课就会专心完成老师布置的实验, 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掌握规律, 多维联想, 灵活引导, 培养学生记忆能力和思考能力

记忆是积累知识、增加智慧、创新能力的基本条件。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规律, 只有找出新旧知识之间的规律, 把它们之间融合起来, 建立多方面联系, 这样才能记得牢。学生在学习数据库知识时, 碰到许多数学函数、英语缩写, 语法结构, 程序结构等等, 还有概念逻辑性较强, 比较抽象, 难理解, 多数学生感到难记, 掌握不了规律, 今天学习, 明天就忘记了一大半, 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不引导学生掌握规律, 多维联想, 学生肯定难于掌握学好该课程, 甚至厌学, 这样的教学质量肯定达不到要求, 针对这些问题, 教学方法必须改革。我的做法是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掌握规律, 多维联想, 灵活引导, 变抽象为自然、通俗, 增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例如:在数据库应用基础SQL查询教学时, 由于学生不能全面系统地了解SQL语法结构和命令含义, 导致应用时出现很多错误, 于是我在教学时采取引导学生分解知识的方法, 把SELECT-SQL语法结构分解成下面几步来理解:

SELECT (选择什么?) →F0RM (从哪里选?) →INTO (选到哪里去?) →WHERE (符合条件选择吗?) →GROUP BY (由什么来分组?) →ORDER BY (由什么来排序?) →HAVING (筛选怎样条件?) →UNI0N (如何联合?) →NOWAIT (不用等待继续执行) 等。

通过这样的教学, 促进学生从多方面分析思考问题, 这样学生就很容易掌握知识规律, 也很容易抓住知识内在联系, 对提高知识记忆力很有帮助。对教材主要知识点上, 力求在理解的基础上, 牢牢掌握知识规律, 尽量减少机械记忆, 并且把必要的机械记忆转化为推理记忆或者联想记忆, 同时引导学生对所识记的知识进行整理、归纳, 做到纲举目张, 便于记忆。除此之外, 还要强调记忆通过运用来强化、拓展, 即通过实践操作把知识固定在记忆里, 直接接触事物, 在可能范围内, 尽量通过感官去认识, 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灵活引导学生善于多种感官统一调动, 尤其是实践课, 要求学生必须真正操作, 接受来自不同感官的信息, 对知识进行“立体”加工, 同时引导学生独立完成实验作业, 这对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和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品质, 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是很重要的。所以上实验课时, 我会引导学生独立完成每个实验模块, 如果难度比较大的模块, 允许几个同学合作完成, 但必须要求每个同学独立完成某一部分, 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独立性, 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

4 加强归纳总结, 掌握知识系统性, 培养学生自觉和概括能力

因受高中应试教育的影响, 大一学生缺乏自觉和概括能力, 依赖思想严重, 对学过的知识不知如何归纳总结。由于数据库应用基础学习遇到的函数及命令较多, 理论性、抽象性、实用性、实践性都比较强, 因此, 理论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把零散的知识点归纳总结、系统掌握数据库知识, 有效地提高本门课程知识的掌握能力和应用水平, 而且可以依次贯通, 掌握一种学习通用方法, 所以在学完每部分知识时都要做好小结, 既要突出重点, 又要将知识浓缩成一个或几个知识点, 再把点串成线, 把线变成面, 使“形散而神不散”, 达到全面掌握知识效果, 巩固和提高学生自觉和概括能力。

例如:在数据库应用基础课程中, 给窗体添加控件类型, 为了防止混淆, 我直接用归纳总结法把什么是控件类, 什么是容器类分开记忆, 这样就不会似是而非, 模棱两可。教学时给学生分类归纳总结, 问题也就迎刃而解。具体分类归纳如下:

另外, 由于数据库知识点较多, 而且比较分散, 所以教学时对每一章节知识要点用图表结构表达, 这样学生就便于学习, 当然不要每一章节都帮学生总结, 而是先做示范, 然后引导学生自己用图表结构表达所学的每一章节, 期末时要求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用图表结构表示, 这样学生就容易全面掌握知识的要点, 从而培养学生自觉和概括能力, 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

5 加强以“学生为主, 教师为辅”的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创新应用能力

在当前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今天, 以往的教学模式主要侧重于“以讲课为主、学生动手为辅”, 这种教学方法是学生被动接受“灌来”的知识, 缺乏灵活性、实践性, 学生动手能力差, 适应社会能力不强, 最终阻碍了学生自我创新意识, 这与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以谋职为趋向, 以学科专业教学为中心, 注重培养“对口型”、“适应型”人才”违背。因此, 我尝试改变这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例如, 实践教学时, 我课前准备好实验素材, 设计好实验内容, 课堂上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有关实验内容, 做到人人动手并全程参与, 使其能够更深地理解课本理论描述, 除了教学实践课之外, 课外还布置小量实验项目, 让学生业余时间去思考并完成。计算机应用技术是辅助本专业的一种工具, 注重的是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而不是“囿于书本”。我认为教学留给学生的是一个问号而不是句号, 传授知识而不是终结知识;应该提供给学生进一步学习和使用理论的途径, 做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例如, 我将数据库应用基础教学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 (1) 教师引导性的传授数据库基本概念和理论; (2) 根据数据库教材的理论, 由学生自己动手编写一些简单的实用程序并上机调试; (3) 选一个与学生专业或生活接近的小课题, 让学生分组完成; (4) 比较结果、讨论, 再完善、总结, 让学生充分思考, 各抒己见, 使不同意见得以充分发表, 最后让学生自己找出错误的原因和正确的道理, 并从正确的解决办法中选出最优解, 给学生创造复查、整理、运用知识的机会。这样就可以真正把学生从学的被动角色转化为既学又用的主动地位, 培养他们的创新应用能力。

6 加强实践训练, 掌握编程技巧, 做到一题多编, 培养学生探索能力

数据库应用基础是一门基础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只有通过上机操作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消化课堂上的理论知识, 因此要大力加强实践环节, 注重培养实践操作能力, 激励学生实践探索意识。在数据库应用基础教学中程序设计是教学重点的重点, 教学时要注重选择典型例题来讲解, 对于每项实例首先分析结构, 抓住中心, 然后再编写, 尽量做到一题多编的讲解, 这样主要是开阔学生的思维, 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从中选出最优程序, 做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在讲解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善于比较讲解, 要求学生掌握方法, 学会技巧, 善于优化, 编出最优的程序, 出练习题时, 也要体现这些特点。

例如, 上实验课时, 我非常注意巡视学生的实验过程及情况, 做到随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在巡视中, 发现个别学生操作不正确, 马上指出并立即指导改正, 对于实验中存在普遍性问题当堂详细分析原因和讲解。每一次实验课准备结束时, 用5分钟来总结, 指出本实验存在的普遍性问题, 引导他们如何避免类似问题的发生。加强实践课训练, 在练的过程中总结经验, 掌握技巧, 对于要解决的问题要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和探索, 尽量做到一题多编, 逐步培养学生探索能力。

总之, 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但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所学专业特点与数据库应用基础这门应用性强的计算机技术课程有机结合起来的教学是值得探讨的。通过以上的教学改革, 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实践证明, 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了学习能力, 拓宽了新知识, 提高了动手能力, 增强了独立钻研、掌握了新技术;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营造相互探讨、共同提高的学习氛围, 为学生的后续课程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摘要:针对当前普通高校在校大学生在学习数据库应用基础这门课程时存在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灵活性不强、兴趣不够、知识概念模糊不清, 创新性和探索性实践及综合应用能力不强等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在教学过程中改革目前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 以“学生为主, 教师为辅”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以项目案例为导向的教学模式, 加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统一性, 加强创新性实践和探索性实践及综合应用能力培养。

关键词:数据库应用,教学质量,教学探索,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珊, 李盛恩.数据库基础与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5.11.

[2]黄甫.现代课程与教学论学程 (上、下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3]李湛.Access2010数据库应用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3.7.

数据库应用基础 第10篇

关键词:财经类院校,数据库,教学改革

1. 引言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 针对计算机基础教育提出了"1+X"课程体系方案。根据这个方案, 大多数的财经类院校都选择了"数据库基础与应用"这门课程作为"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后续课程, 而"Visua Fox Pro程序设计"凭其简单易学的特点成为数据库类课程的首选。从教学效果看, 许多同学编程能力比较弱, 动手能力欠佳, 学习兴趣不够浓厚, 缺乏创造性。因此, 有必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本文根据我院的实践经验, 从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资源建设这两个方面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

2. 教学方法改革

2.1 精讲多练

教师通过"精讲"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学生可以通过"多练"加强实践, 提高应用能力。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 课堂上教师讲解时不可能对书本内容面面俱到, 对于学生看得懂的、能理解的内容可以少讲或者不讲, 通过布置习题让学生自行掌握;对于一些理论概念, 要有针对性地讲解, 突出重点和难点。这样既可以解决课时不够的问题, 又避免学生因为授课内容过多而产生厌烦的情绪。

对于重点和难点内容, 让学生通过大量练习进行巩固和提高。比如说对于文科学生比较弱的程序设计部分, 只有通过大量的上机编程练习, 才能够掌握语言基础知识, 逐步理解和掌握程序设计的思想和方法, 提高程序设计的能力。

2.2 分层教学

由于种种原因, 进入大学学习的学生的计算机使用能力参次不齐, 对于不同专业学生的计算机能力要求也是不同的, 因此采用分层教学模式是很有必要的。

对于已经具有一定的编程基础的学生, 如果达到了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及以上要求, 可以给与课程免修。

对于汉语、法学、英语等专业的学生, 弱化程序设计的学习, 侧重于数据库的使用。

在实验课上, 对于学习能力相对较强的的学生直接布置设计性实验让他们完成, 而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则先让他们做验证性实验, 在此基础上再去完成设计性实验。

此外, 还可以通过课后答疑、集中辅导等方法帮助提高较弱学生的学习效果。

2.3 合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

合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 可以提高教学效果, 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反之, 则会影响课堂气氛和效果, 因此要根据所授内容, 采取合适的教学手段。

在多媒体教室上课时, 教师大多数采用电子课件授课, 有些教师过分依赖课件, 被课件拴了手脚, 减少了备课的投入, 上课时照"片"宣科, 导致学生很反感, 失去学习兴趣。因此, 最好采用"课件"和"板书"相结合的形式, 对于教学的主线以及重点、难点内容可以以板书形式写在黑板上, 再结合幻灯片进行讲解, 引起学生的注意。

对于操作性内容, 比如各类文件的创建、查询设计器的使用等, 如果在多媒体教室利用投影仪演示, 后排学生根本看不清楚, 但是如果在机房利用电子教室软件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可以在自己的电脑屏幕上清楚地看到老师在教师机上所作的演示, 印象比较深刻, 并且讲完之后自己立刻就可以练习了, 效果很好。

2.4 启发式案例教学

实践表明, 采用深入浅出、突出重点的启发式案例方法授课, 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案例教学通过一个个典型的案例, 让学生看到可视化的界面和功能, 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围绕案例中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 引导学生找出解决额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进而引出该案例中相关的概念和知识点, 并进行归纳。然后再加以一些类似的案例, 启发学生进一步讨论、归纳, 加深印象。比如在讲授使用查询设计器创建查询时, 先给出一个具体的查询案例, 然后从这个案例出发, 先让学生思考用前面章节所学的知识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 如果不能, 为什么?然后再引出查询设计器的概念, 介绍查询设计器各个选项卡的用法, 这要比直接去介绍查询设计器效果要好。使用案例教学法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独立分析问题, 给出解决方案, 总结所学理论知识, 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2.5 增加课程设计

在课程的中后期, 布置课程设计的任务。课程设计的选题和各专业特点相结合, 难度适中, 各专业的学生可以选择和自己专业特点比较符合的系统来完成, 如适合审计、会计、金融等专业学生的帐务管理系统, 适合管理类专业的人事管理系统等等。给出系统的模块和功能作为参考, 但是鼓励学生不拘泥于给出的功能, 可以进一步完善和扩充。

通过课程设计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既动手又动脑的独立实践的机会, 锻炼学生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具体好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所学综合知识, 建立一个小的应用系统, 让学生体验到系统开发的过程, 建立起系统开发的整体概念;二是多人合作完成, 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三是让学生自己设法解决某一问题,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四是可以将等级考试上机操作的主要考点融入到课程设计当中, 做到应试和能力培养两不误, 一举两得的效果。课程设计的成绩和作业、考勤、小测验一样, 作为学生学习过程评价的一个指标。

3. 教学资源建设

教学资源是课程建设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丰富的、优秀的教学资源可以给课程教学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3.1 教材建设

对于"数据库基础与应用"课程, 省内大多数高校都采用了等级考试指定教材, 从几年来该教材使用下来的情况看, 主要存在这些问题:1、习题比较少。习题对于该门课程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国外的很多高校对于数据库类的课程都会布置大量的习题让学生完成, 通过习题能够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认识, 进一步巩固和记忆知识点, 特别是实验习题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2、实验教材以验证性实验为主, 缺乏设计性实验。许多同学只是按实验指导书上的步骤完成实验, 犹如打字练习, 完成一个实验后根本不知道做了些什么, 实验的用意何在, 更谈不上实验的收获了, 实验效果比较差, 由此产生了在同学们遇到某些具体问题或应用时, 即使是实验上出现过的操作, 也不能顺利解决的现象。3、缺乏完整的案例。虽然教程及实验指导书中都围绕教学管理系统举了很多实例, 但是缺乏一个涉及整个应用系统开发全过程的完整的案例, 因而很多同学学完该门课程之后不知道自己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够干些什么, 和自己的专业有怎样的联系, 对自己今后的工作有没有用。针对目前教材中的以上问题, 我们编写了与教材相配套的学习指导与实验指导书, 作为教材的辅助用书。其中学习指导部分, 对于各章节的重要知识点进行了归纳, 并且配备了大量的例题, 每章配备了大量的习题。实验指导部分, 以设计性实验为主, 只给出初步的实验步骤, 给同学们更多的思考空间, 在实验最后, 给出了多个课程设计案例供不同专业的学生选择完成。该教材前几年以自编讲义的形式供我院非计算机专业使用, 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后目前已经出版使用。

3.2 教学网站建设

教学网站的开发无论是给老师的教学还是学生的学习都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性。

教学网站主要提供了以下资源:课程资源、答疑子系统、作业子系统、考试子系统。

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教学课件、习题集、教学录像、教学案例、素材等, 可供学生下载或在线观看, 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帮助。

答疑子系统主要是给师生互动提供了平台, 学生可以对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提问, 教师可以进行及时解答, 也可以用于学生相互之间的交流平台。

作业子系统下可以看到老师布置的作业内容, 以及作业截止时间, 学生完成作业后可以直接利用作业系统进行作业提交, 对于客观题可以电子化批改。

考试子系统既可以作为学生自测练习使用, 又可以作为阶段测验、期中、期末测验时使用。该系统具有从题库中自动抽题、自动生成试卷、自动阅卷等功能, 减少了印刷大量习题、试卷的麻烦, 也降低了作弊的可能性。

3.3 试题库建设

随着网络考试系统的投入使用, 试题库的建设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试题库建设项目组成员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任课教师组成, 建设步骤如下:

(1) 调研同类院校该课程的试卷内容以及试题库的建设情况。

(2) 由项目负责人提出初步方案, 召开专门会议, 认真讨论试题库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与要求, 制定试题库的命题手册、课程考试大纲、制定试卷的蓝图。

(3) 根据建设内容将项目组进一步划分为小组, 以小组为单位分配任务并分配命题。

(4) 在命题之前, 组织教师认真熟悉课程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的内容和要求, 根据课程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编写课程命题细目表。

(5) 试题收集。根据细目表选题 (命题) , 部分试题可根据积累的试题或试卷, 有些试题则要结合教材内容编写, 改题与编题都是立足于现行教材, 具有严密的理论或操作根据, 且确定能起到考核作用。

(6) 试题论证。按照命题要求进行磨题、审题 (自审) 、校对。试题内容须具有科学性、规范性。试题应结合教学的特点和课程教育目标, 体现该课程的培养层次要求。考查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注重对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应用能力的考查。

(7) 试题录入。在题库系统下并注明试题的指标值, 试题的指标包括试题所属章节、试题的难易程度 (可分为较易、中等难度和较高难度) 、试题测试目标与能力 (可分为识记、运用与分析和综合与创新) 及试题的区分度等。

(8) 组卷。试卷、试题答案及评分参考的格式规范。依据试卷蓝图从题库中抽取试题进行组卷, 组卷有计算机全自动组卷、人工干预半自动组卷和人工成卷等方式。

(9) 试卷审核。由教研室主任和项目负责人最后审查, 确定试卷至少20份, 每份试卷至少含五大类题型, 任意两份试卷试题重复率不得超过10%, 试卷不向授课教师公布。

试题库的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 需要课程组成员共同参与, 做好更新和维护的工作。

5. 结束语

经过近几年来的实践, 以上改革方法已经在我院逐步实施, 并且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是"数据库基础与应用"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 随着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多、教学规模的不断扩大, 面临的问题会更多, 因此, 该课程的建设与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只有因地制宜, 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 不断丰富优秀教学资源, 才能使教学质量得到保证和提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试行)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梁洁等."数据库技术基础"课程改革与实践.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2007.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加强国土资源基础数据库建设探讨 第11篇

关键词:基础数据库;建设目标;国土资源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土地市场的蓬勃发展以及全国各地的用地量大幅度增长,提地市场对于土地征而未用、乱占滥用的违法用地现象频频发生,以至于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瑜愈加繁重,工作的难度也逐渐增强。为了提高国土资源的管理水平,将国土资源土地管理业务需求例为根本立足点,可见,国土资源基础数据库的建设,是实现国土资源信息化的重要突破口。

二、國土资源基础数据库建设的现状

土地资源管理在于信息化进程上相对较慢。国土资源土地管理的着脚点在于土地利用现状、土地的利用规划、土地征用与供给、城镇地籍、土地的权属信息以及土地的开复垦几项业务,各项业务之间轻重有序且彼此关联。纵观这几项任务,除却城镇地籍、土地的利用现状以及土地的规划建立已经建立了空间坐标数据库,其他几项任务仍旧依赖于台账、报表等文字资料进行土地资源管理。由于这些业务没有实现最基本的信息化建设,无法在前期调查方面实现一目了然,且调查数据的准确性无法得到保证。而且,信息化程度较高的极大业务领域,由于省市级国土部门未对软件平台以及数据标准作出明确规定,所建设的数据库的标准不一,彼此之间无法实现资源共享。这也是影响国土资源土地管理质量的重要因素。

国土资源基础数据库建设的现有状态简单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不同地区所采用的图形数据格式存在差异。不同地区对于土地利用的现状图、土地利用的规划图,城镇地籍图数据获取自不同的软件系统,导致其数据格式存在着差异。

(二)不同地区的业务信息之间逻辑关系存在问题。许多地区的土地利用规划与修改,与当地的土地利用现状的实际调查情况不相符,彼此逻辑关系不通,存在脱节现象。

(三)各地区图形数据分类的标准于国标不一致。由于国标的出台时间较晚,导致各地区的图形数据分类标准与国标不符合。举个例子,假如城镇地籍调查采用的土地分类体系,与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采用的土地分类体系不同。国标出台后,在土地分类上制定了标准。虽然目前城镇与农村在土地分类方面达到了统一,但是,由于调查的成果已经形成,导致了以前的数据信息无法直接过渡。

(四)各地区图形数据在比例尺上存在差异。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利用规划图所使用的比例尺与城镇地籍图所使用的比例尺不同,因此,也就导致了地图无法满足在城郊结合部分的街边或者叠加需要。

三、国土资源基础数据库的建设要求

(一)数据标准化与数据共享。空间数据的标准化是实现数据共享的最基础保障。由于国土资源数据的产生具有十分明显的分散性,因此,对于数据的产生过程,以及制定数据的标准化是十分必要的要求之一。

(二)数据的整合与集成。在国土资源基础数据库中的数据,主要表现在空间数据的集成管理方面,以及不同种类的基础数据的整合上面。在基础数据库建立之初,需要对不同数据的集成、整合进行规划与设计,是今后可以充分利用基础数据库的重要前提。

四、国土资源基础数据库的建设

(一)加强现有基础数据库的建设与整合,加大成果应用

国土资源基础数据库为应该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提供一个可以实现各项任务信息共享的平台,由此可见,基础数据库的建设方面,应该以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入手:1、整体整合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并加强其成果的应用。制定同一的软件平台与一致的数据标准,将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按照其标准进行整体整合。2、对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进行改造与整合。制定一致的数据标准、同一的软件平台对土地规划数据库进行整体整合。3、对城镇地籍管理数据进行整合。制定一致的数据标准、同一的软件平台对城镇地籍管理数据整体整合。4、加强整合成果的应用。基础数据库建立之后,许多地区在于日常业务方面未必会对其采用,致使基础数据库中的数据信息无法得到及时的更新。因此,加强对基础数据库的成果应用,提高业务素质,让日常的土地管理工作在数据库中展开是十分必要的。

(二)制定同一标准,加快相关基础数据成果的建立

1、加快建设用地数据库的建设,为土地现状调查结果的及时更新提供保障。按照一致的数据标准以及同一的软件平台,将历年来得到审批的建设用地建立数据库。2、以土地利用现状图作为工作底图,为土地开发复垦建立基础数据库。按照一致的数据标准以及同一的软件平台,将历年的土地开发复垦范围进行调查,建立土地开发复垦基础数据库。

五、具体的建设措施——项目化运作模式

国土资源基础数据库是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中的基本内容,具有建设周期长、设计部门较多的特点。因此,在实施上要求采用多部门协调合作的项目化运作方式。在多部门的协调工作中,需要主辅相成,以掌握基础资料的部门为主要部门,信息中心为辅佐部门。主要部門负责提供基础数据资料,以及对基础数据库的要求,提出对基础数据库的建设方案。信息中心则负责为主要部门的建议设计技术方案,积极配合数据库的建设与软件开发,相关的业务部门则需要对后面关于软件以及数据的应用进行培训。通过以上的项目化运作,加快了基础信息数据库的建设进度,并保证了基础信息数据库的质量。六、基础信息数据库的建设意义

建立国土资源基础数据库,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国土资源对于土地的管理质量,大大提升了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从根本上简化了对于年度土地的调查工作,是数据得到及时的变更,实现了各地区的数据共享。更及时的发现违法用地的现象,加强了耕地保护工作,是建设用地的报批更加准确。加强国土资源基础数据库建设,是加强土地资源管理信息化的重要前提。

参考文献

[1]鹿心社. 统一思想 明确任务 全面推进国土资源电子政务建设[J].信息化建设,2005,Z1:10-13.

[2]方从刚. 信息技术支撑下的国土资源监管技术体系研究与应用[D].成都理工大学,2013.

[3]汪民. 加强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 促进国土资源工作现代化[J]. 信息系统工程,2001,02:6.

数据库应用基础 第12篇

大数据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应用形式

《2016新媒体联盟中国基础教育技术展望:地平线项目区域报告》指出:中国的基础教育展现出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采集与学习活动相关的数据来实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趋势[2],这说明大数据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应用越来越普及。

教育大数据可分为四个层面,分别是基础层、状态层、资源层、行为层。基础层存储的是基础性的国家教育数据,状态层存储的是各种教育环境、教育装备以及教育业务的运行状态信息,资源层存储的是各种状态的教学资源,行为层存储的是广大教育用户的行为数据[3]。

基础教育的教与学中,主要有基础层、资源层和行为层三种数据。基础层中,存储着国家规定采集的教职工与学生的年龄、性别、籍贯等一些基础信息;资源层中,存储着包括教师教案和教材在内的课程资源以及包括试卷、课下作业在内的课业测试与作业;行为层中,存储着学生的学习行为、管理人员的操作行为、教师的教学行为以及学生的兴趣、动机、消费情况等其他描述性行为。

实际上,国外已经开始了基础教育领域的大数据的实践活动。美国的一些企业,如IBM、“希维塔斯学习”(Civitas Learning)、“梦盒学习”(Dream Box Learning)和“纽顿”(Knewton)公司等等,已经与学校展开了大数据方面的合作;另外,总部位于加拿大安大略省沃特卢的教育科技公司“渴望学习”(Desire 2 Learn)已经推出了名为“学生成功系统”(Student Success System)的新产品,这项产品是基于他们自己过去的学习成绩数据预测并改善其未来学习成绩的大数据服务项目。

大数据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应用成效

自全球知名的麦肯锡咨询公司提出“大数据”的概念以来[4],大数据已经逐渐火热起来。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撑下,大数据的潜在价值被不断挖掘,过去基础教育领域教与学过程中很多难以破解的问题也有了解决方案,这大大便利了基础教育领域中的教师与学生,教师的教学理念与学生的学习方法也随之产生变化。

1.转变教师教育思维,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

在每天的教学活动中,都会产生大量的数据,教师每天都要花很长的时间去处理这些数据。大数据的产生,可以帮助教师自动收集分析数据,无需再特定收集。此外,数据驱动的滚动式教学,可以方便教师随时查阅学生的相关信息,并通过数据支撑找到重难点和学生的薄弱环节[5]。这样一来,不仅信息的准确率上去了,教师的工作效率也得到了提升。

教师通过学习分析工具将大数据中重要、有价值的资源和数据整理出来,可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客观的建议和帮助[6],这可以促进师生的个性化发展。特定的资源被整合出来,从而挖掘出每位学生的个性化特点,设计出针对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化教学方案,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在大数据的支持下,教师能够很快地掌握每位学习者的学习数据,这些数据记录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分析这些学习行为数据,可以了解学习者的学习状况、预测其学习结果、诊断其学习需求与问题,从而开展个性化学习方案。教师逐步由教学者转变为帮助每位学生个性化学习与发展的指导者[7]。

数据的筛选工作和个性化教学方案的定制要求教师转变自身的教学思维,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能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文化素养[8],这样才能应对大数据的挑战。通过大数据技术的支持,教师能够认识最真实的自我,彰显教学个性和智慧,开展灵活多样的个性化教学,最终实现个体的个性化专业发展[9]。所以可以预见的是,重视大数据其实也是一次思维方式的变革[10]。

2.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促进个性化学习

伴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各种学习支持工具也更加火热。QQ、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的兴起和移动APP学习软件的兴起,不仅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学习,还可以减少无效的重复训练,提高学习效率。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负担一下子减轻了许多。

大数据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给教育教学带来一个新的发展,即实现个性化教育,从真正意义上实现群体教育向个体教育的转变[11]。大数据提供了真实有效且极具个性化的信息,学生们可以通过大数据找寻自己学习中的问题,从而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优化;通过大数据,学生还可以找出自己的薄弱环节,从而得到教师更好的指导和支持,进而提高学业成绩[12]。

大数据能够全面记录学习者的学习行为,通过科学地分析,学习者能够更加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得到科学的学习建议,帮助学习者全面地制定学习计划,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成绩的目的。此外,大数据技术对学习者的学业评价数据(如考试成绩、平时作业完成情况等)还可以分阶段、有步骤地定期评估学生的阶段性发展状况,并适时地为学习者提供发展建议。

3.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

教师通过对学生学习行为的深入分析,可以挖掘到学生学习的弱点,通过与不同教师的协商合作,设计出全班课程教案、学生课堂活动和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分步骤、有目的地进行教学,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的目的。

此外,大数据支持下的评价工具所采集的数据,大大改变了评价机制,也为教学改革带来机遇。各种智慧教学与管理平台的不断涌现,为数据的采集和深度挖掘工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彰显了大数据在完善教育评价手段上的独特优势。在教学评价中利用大数据分析,可以通过技术层面来评价、分析,进而提升教学活动,从依靠经验评价转向基于数据评价[13]。

大数据通过技术手段,记录教育教学的过程,实现了从结果评价转向过程性评价[13]。通过这些数据,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的变化不断改变教学策略和教学活动,定期更新教学方案,实现对教学效果的动态监测。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这些数据,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改善自身的教学,提升自身的素质。

上一篇:产量要素下一篇:教师视角下高中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