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阶段范文

2024-07-04

幼儿园阶段范文(精选12篇)

幼儿园阶段 第1篇

但是,由于某些培训机构或幼儿园并不理解幼儿美术,往往出现教学内容或方法不当等问题。老师“教”,往往使幼儿的画僵化,“不教”,幼儿肯定不会进步,究竟该如何教授幼儿绘画就成为一大难题。

一、幼儿绘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简单绘画技法某些培训机构或幼儿园认为,幼儿美术教育就是学习一些绘画技法,于是主要教幼儿如何把线画得直、把圆画得圆、颜色涂得均等初步绘画技能。他们并不理解绘画对幼儿身心发展的功能和意义笔者早在1994年提出的“儿童绘画—言语发展相关论”(后简称相关论)认为:“儿童是用图形当做书面语言符号来陈述事物,具有象征性和符号化的特点。”幼儿处于“自我中心主义”阶段,认为什么事都与自己有关。所以幼儿的涂鸦不是为审美,而是当做“书面语言”的“符号”在画自己的故事,就像成人写“人”字一样。

2.教简笔画许多培训机构或幼儿园主要教各种形象的简笔画,让幼儿很快能画出各种事物的形象,进而创作各种主题的幼儿画。他们认为在幼儿这一年龄阶段,画不了太难的,就应该学简笔画且容易见效,并不了解画简笔画的危害。笔者认为画是幼儿的书面语言,需要眼、脑、手的协调发展,也是幼儿的一种认知过程。而简笔画是一种高度符号化而且易学的绘画语言,处于符号期的幼儿一旦掌握了简笔画语言,就不再观察丰富多样的客观对象。比如要求幼儿画一棵“树”,他意识到让他用简笔画符号画一棵“白菜树”,而无需再去观察眼前的树。习惯之后,越来越不观察客观对象了,这就切断了幼儿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即使交流同伴作品看到的仍是同样的符号化形象:“白菜树”、“面包云”、“鸡爪草”等。从此,虽然幼儿的简笔画日益熟练,构图渐渐复杂,涂色日臻漂亮,但是造型日趋僵化,与美术生动而丰富的造型、个性化的表现越来越远。这也是国内的幼儿美术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

3.强调自我表现某些机构或幼儿园秉承国外现代主义的艺术观和进步主义教育观,即“幼儿中心论”,追求“自我表现”和“创造性”的美术教学方式。对此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阿瑟·艾夫兰教授概括为三个特征:“幼儿是天生的艺术家,具有创意与独一无二的潜力”;“每位幼儿的发展都独一无二,自然展露其天性”;“每个人的目标在于充分表达自己,从创作中实现完整的自我”。也就是说,教师提供材料、给出主题,让孩子自由画画,教师并不干预,并认为成人的“教”会压制幼儿的天性和创造力。这在低幼儿阶段有一定的可行性,能出现稚拙可爱、荒诞可笑的作品。其中的问题是,仅仅让幼儿为高兴或与幼儿无关的主题而自由涂鸦,只是游戏而已,不能表达幼儿真正的意愿。而且,这也不是长久之计,由于没有逐步提供新的美术知识与技能,10岁左右的儿童会自动放弃这种幼稚的表达方式,出现“青少年危机”。所以,“儿童中心论”解决不了“青少年危机”,一味地放任自流不能称之为“教育”。所以,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儿童中心论”已从“学科中心论”整合为“全面综合的美术教育”。

二、对幼儿绘画教学的建议

1.让幼儿画心中的故事对于处于涂鸦期的低幼儿而言,其能力只有涂鸦,可以用油画棒、水粉色作涂鸦游戏,目的仅仅是体验绘画的材料与工具,看到画出的“成果”,感受其中的乐趣。4岁之后,可以让幼儿画心中的故事,即记忆画、想象画,老师可以提示一些有趣的主题:我爱我家、我喜爱的动物、星期天发生的事、幼儿园里的故事……也可以让幼儿自命题,或先画出一些符号之后再命题等等。此时,千万别指望幼儿能画出多好的形象,但老师要耐心地听他讲其中的故事,再按故事的情境引导幼儿补充些什么、加点颜色(幼儿画的是故事,并不在意颜色),逐步丰富画面。也就是说,“儿童中心论”的做法应该联系幼儿的故事与情感,才是真正的“自我表现”。

2.让幼儿自我完善让幼儿自发地画心中的故事,他们画的不也是符号化的简笔画吗?但是,这与成人教的简笔画有着本质的不同,他们每个人画的是不同的、原生态的、有个性的符号。由于这是幼儿心目中某种形象的符号,幼儿并不在乎像不像,这样的形象会反复使用并持续一个时期,教师不必着急,要慢慢引导幼儿自我完善。美国H·加登纳教授6岁的女儿凯伊曾在画人时将手臂从腰间伸出,加登纳启发后,她改成从肩部长出。然而,当她再画另一个人时,又将手臂从腰间伸出,并说“我知道这和你说的方法不一样,但我喜欢这么画”。(《艺术涂抹》,[美]H·加登纳著、兰金仁等译,中国商业出版社1994年版)这说明幼儿有自己的想法。日本幼儿画的人物,各不相同,有的画出了不同的发型、服装及图案,这都是幼儿的个性表现,老师并不认为有何不好。教师此时并非无所事事,而是应该做积极的引导,比如让幼儿观察所画对象的细节,并添加到画面上;让幼儿介绍自己的作品,我画了什么故事、哪里画得最满意等等,就是幼儿根据自己的绘画“看图说话”。幼儿相互比较后,会发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然后逐步丰富自己的画面。这样,幼儿就在不断地自我完善和成长,决不会出现简笔画那种千篇一律的僵化现象。

3.让幼儿观察、表现生活5-7岁的幼儿已具有很强的观察能力,俗话说“小孩眼尖”,这说明他们往往能发现成人不曾关注的细节。这时可以培养幼儿直接用中性水笔画速写,观察表现生活,其中教学的重点是教授幼儿学会观察。包括:“局部观察法”,就是从感兴趣的或最前面的一点开始画,然后向周围逐步画开去,看一点画一点,直至画完;幼儿进入大班后,可以画风景、静物时,尝试用自制取景框帮助他观察,容易看到纵深的空间与透视变化;用“单眼观察法”能让幼儿有效地观察并描绘复杂而有透视感的形体结构。生活中的速写对象非常丰富,静物、人物、植物、交通工具、建筑、街道、风景等都可以画,建议每类事物不超过2次,保持幼儿的新鲜感和兴趣,要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果断用笔。幼儿阶段的速写稚拙可爱、纯真质朴,非常精彩,也能培养幼儿观察、表现生活的能力,是高效的学习方式。丰富多彩的速写能激发幼儿的绘画兴趣,能提高眼、脑、手的协调性。实践证明,幼儿毕竟较小,多数孩子画的速写很幼稚。而小学阶段则进入学速写的黄金时期,作品稚拙、大胆而肯定,一定要抓住时机。如果到初中阶段才开始学速写,反而不如小学生进步快。笔者曾教过一个混合班,初中生与小学生同步学速写,结果初中生顾虑重重、不敢下笔,进步缓慢。美术心理发展的规律告诉我们,随着儿童的成长,总会逐渐对写实性作品感兴趣,因为画不像而产生的“青少年危机”主要出现在写实性绘画中。速写能有效提高幼儿的造型能力,从根本上避免“青少年危机”的出现。

综上所述,幼儿学绘画确实能促进观察力、想象力、审美能力,能开发幼儿的智力和创造力,有利于幼儿的个性发展。但教师在教学时必须按幼儿绘画心理发展的规律来教授和引导,而不能仅凭成人的想法去做。同时,必须按美术的本质规律来教,组织适当的欣赏、临摹、观察、速写,以及记忆画、想象画等创作等,才能产生相应的效果。

幼儿园阶段 第2篇

阶段)工作总结

为贯彻县教体局“师德师风大讨论活动”文件精神,从 月 日至 月 日,我园认真扎实地开展了“师德师风大讨论活动”第三阶段(查摆问题阶段)工作,经过第三阶段的深刻反思,我们明显地感到教师们的精神面貌、工作作风都有了很大的转变,较好地完成了查摆问题阶段的任务。现对我园这一阶段的工作小结如下:

一、开展教师自查

1、认真开展反思活动。我园认真组织教师对照《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小学教师日常行为规范》、《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规条例,深入开展反思整改活动,即对照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剖析思想观念上存在的问题,查看在教育目标、教育思想方面是否有违背教育方针、政策和只教书不育人的言行;对照先进人物与身边优秀教师,剖析道德素质上存在的问题,查看工作上是否有激情、有劲头、有奉献精神,是否有晋了职称以后就松劲的问题,在思想品德方面是否有以教谋私和追求享乐、不思进取、误人子弟的现象,是否有向学生推销资料、乱收费、索要学生家长的礼品、侮辱学生等不良行为;对照学生与家长的意见与建议,剖析工作方式方法上存在的问题,查看是否有言行粗鲁低俗、方法简单粗暴,有损于教师的声誉和形象等问题。

2、认真撰写自查剖析材料。我园要求教师认真撰写好自查剖析材料,既要实事求是的查摆自己存在的主要问题,也要深入细致的剖析问题产生的思想根源,还要清晰明确的提出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和努力达到的方向。对于教师的查摆剖析材料总的要求是四个字,即“像、准、实、高”。像,就是教师撰写的剖析材料一定要像本人,写出自己的真实情况;准,就是查摆问题要准,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要切中要害;实,就是材料内容要具体详实,不讲空话、假话、套话、废话;高,就是起点要高,不能就事论事,要认识问题的影响危害,查找产生的思想根源,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每位教师在小组学习会上对自己的查摆剖析材料进行发言,材料层层审阅把关,每名教师查摆剖析材料经审阅合格后,装入师德师风档案。

二、广泛征求意见

我园在征求意见时,做到充分发扬民主,通过召开查摆剖析动员会,多次组织查摆剖析发言会,开展“为人师表的教师形象”大讨论活动,组织三次由教师、学生家长参加的座谈会,组织多次领导与领导、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的谈心活动,进行一次广泛的问卷调查,多渠道、多途径听取教师、家长和社会意见。同时征求意见过程做到“诚、广、深”。诚,就是要抱着对自己负责、对学校负责、对全地区“师德师风建设年”活动负责的态度,真诚地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广,就是要求广大教师既要听取主管领导和同事的意见,又要听取家长和社会的意见;深,就是要引导广大教师注意征求意见的方式和方法,避免征求的意见过于空泛,力求具体、客观。征求意见之后,对意见进行汇总、梳理、分类,整理出对每位教师、领导干部和幼儿园的意见,并进行及时反馈。

三、开展民主评议

认真组织民主评议,组织召开由家长代表参加的民主评议会议,对幼儿园的师德师风建设及教师的师德表现进行评议;组织召开全体教师评议会议,每位教师围绕“大讨论”内容作师德师风自我剖析报告,分析查找差距和不足,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在民主评议过程中,对教师的自我剖析材料给予了及时、公正的评价,既充分肯定成绩,又要严格要求,对勇于查找自身问题,深刻剖析根源,做到自我完善的教师,给予了表扬鼓励;对自身存在问题遮遮掩掩,不能自觉查找的教师,给予了严肃批评,并帮助其提高认识、正视问题,重新进行自我剖析。

四、坚持即查即改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师德师风建设年活动的最终目的。要达到预期目的,就必须把边查边改、立说立行贯穿活动的始终。在查摆剖析阶段,我园各级干部和教师在师德师风方面存在的问题已经查摆出来,为搞好整改提高创造了条件。对于这些问题,做到了该改正的立即改正,做到查摆一件,整改一件,真正做到了边查边改,立说立行。对家长的意见和建议,每位领导和教师都予以正确对待,好的方面继续保持和发扬,不足的方面深刻反思,总结教训,认真整改。让家长和社会看到,我园教师队伍通过“师德师风大讨论”活动,出现的新变化,展现的新面貌。

总之,我园第三阶段工作开展的很扎实,在反思整改的基础上,有较大的提高。但是做好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应紧紧围绕“办人民满意幼儿园”的工作目标,努力打造无私奉献的师魂、诚实正直的师德、全面发展的师观、教书育人的师能,为使幼儿园的教育教学质量上台阶、教学管理上层次而不懈努力!

幼儿园

幼儿园阶段 第3篇

一、把思维训练贯穿始终

要研究、表达好语言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每个人都要经过艰苦的训练,才能够成为语言的大师、文字的巧匠、表达的高手。培养幼儿运用语言的能力,实质上就是培养幼儿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维(输出思想)和通过语言理解别人的思维(汲取思想)的能力。对这一点理解得越深刻,将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结合起来的自觉性越高,教学效果就越好。提高听说读写四种能力是教学追求的目标,而听说读写没有一项游离于思维之外。听和读属于对语言的理解,说和写属于语言的运用表达。听,要边听边思考,只听不思考叫“充耳不闻”;说,要边想边说,只说不想叫“信口开河”;读,要用眼用脑,只看不思,就是“视而不见”;写,更要靠思维,否则,就会让人不知所云。理解和表达都需要进行复杂的思维。因此,语言能力只是它的表现形式,而思维活动才是它的内在本质。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把思维训练贯彻始终。

二、和家长联手一起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

孩子是父母的影子,见子女知其父母。幼儿在幼儿园阶段,重要的是形成好习惯,写好规范字,说文明用语,对学习感兴趣。但是,我们有很多的学生家长平时忙于家务和社会应酬,疏于对幼儿的引导和管理。有时幼儿要什么,家长就给什么。少数家庭比较富裕的幼儿,在家吃饭的机会都不多,经常出入于饭店,使得幼儿过着那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享受型生活。幼儿在小时候应该养成的好品质、好习惯,被部分家长和教师所忽视,从而导致更多的幼儿任性、我行我素、以我为中心甚至享乐主义,所谓的艰苦奋斗、自理、自立、自强的精神荡然无存。幼儿一耍脾气,就乱喊乱叫,话语粗鲁,而大人如出一辙,动辄训斥,导致幼儿用语也不文明,这些都亟需关注。因此,教师要跟家长一起努力来给幼儿创造语言表达能力的良好环境,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

三、温和沟通

沟通是感受语言的最佳时机,这是灵魂的相融。幼儿升入大班,大部分幼儿的情绪都比较稳定,语言表达趋于流利,他们更多的是兴奋,更多的是成就感代替了哭闹现象。有的幼儿即便有了一些不适应、不愉快,教师要给予耐心、温和的安慰,和他们沟通,让他们把不快“发泄”出来。不过,教师应要求幼儿表述清楚、有条不紊,这样不仅能在解决问题中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能力,还能使他们很快破涕为笑,迅速融进集体,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毕竟有了两年的幼儿园的学习经验,幼儿进步很大,他们彼此之间能够互相帮助,看见教师能够微笑着用礼貌语言打招呼,遇到同学有不高兴的情况,能迅速走上前去耐心地给予安慰;自己的问题,不仅仅能够解决,还会及时地、礼貌地向同学需求帮助,遇到难得问题,不再是哭泣,或者逃避,而是解决,并且有了探索的欲望,喜欢问一个为什么。而且,在小班的时候,乱扔东西、乱放学习材料和玩具的习惯改掉了,东西放的规规矩矩。古人说人无完人,何况是幼儿园大班的幼儿呢?上课时一些幼儿坐在椅子上东倒西歪、东瞧西看、交头接耳,认字时张冠李戴,表达时前言不搭后语;他们卫生习惯也不好,吃起饭来慢慢吞吞,饭粒蹦得哪都是,对饭菜挑三拣四;课间,有的幼儿追逐打斗,乱扔垃圾、出现不使用礼貌语言和磕碰啼哭现象。我对症下药,带领他们进行大量的实践,让他们开开心心地进步,达到预期的目标,让他们体会到成功感。

综上所述,幼儿园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极为迅速,而语言伴随着人的一生,这方面的教育、引领不可小觑。做为教师,我们要多总结经验,多学习相关知识,不断增强自己的个人素质,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幼儿自身的努力,使幼儿有一个美好人生的开端,并使他们的人生从此踏上一条充满希望的旅途。

幼儿园阶段 第4篇

众所周知, 孩子在幼儿园的时候, 是一个边学边玩的氛围。以加减法为例, 要想学会加减法, 认识数字是第一关。幼儿园教师常常把数字编成了顺口溜:“1”像铅笔能写字;“2”像小鸭水上漂;“3”像耳朵听声音……这属于象形记忆法, 它只能给孩子们一种感性的认识, 但不能升华到理性认识。而到了小学学习计算的时候, 则需要孩子有理性认识。另外, 幼儿园的教学以游戏教学为主, 让孩子在游戏中掌握一些知识, 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 这种记忆就会逐渐淡化, 最终会被遗忘。

幼儿园教师的教学理念是在保护孩子安全的前提下, 孩子能学知识就学, 不能掌握就玩。孩子没有了压力, 会认为学习不重要, 一直处于松松垮垮的状态。但是到了小学, 孩子学习就有了压力, 如果此时小学教师不懂得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会让孩子们产生厌学情绪, 也会导致学习成绩的不理想。

面对这种情况, 我们小学教师该如何保持或是提高孩子的数学成绩呢?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实在幼儿园的时候, 孩子们一直保持着学习的兴趣, 只是到了小学, 有的老师没有注重继续学生的这种兴趣, 导致孩子们对数学失去了兴趣。要想继续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教师该怎样做呢?我发现如果适当地鼓励学生, 就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往我们传统的教学是批评式教学, 学生做对了不表扬, 做错了就批评, 这样使学生总是处于一种消极的状态, 抹杀了学生的积极性。相反, 如果我们进行表扬式教育, 就会收到不一样的效果。曾经我教的班级中有个女生, 做题很慢, 并且性格内向, 其他老师都反映说她笨, 和同学的关系也不好。后来, 我注意到虽然她做题慢, 但是做了的题正确率还是很高的。于是, 我就经常表扬她:虽然做题慢, 但是做了的题基本都正确, 只要下次再保证质量的基础上, 加快做题的速度, 就更好了。慢慢地, 我发现她的成绩逐渐在上升, 周围的小伙伴也越来越多, 这就是表扬教学的优点。

二、培养学生好的学习习惯

我们都知道, 无规矩不成方圆。规矩和习惯之间有必然的联系。譬如, 我们要想让孩子养成每天放学先写作业的习惯, 就要先制定规矩, 监督着他, 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习惯。其实, 孩子的学习习惯和家长也有很大的关系。例如, 有个学生很喜欢看电视, 一放学就看电视, 总是在节目演完之后再做作业, 但是时间也晚了, 所以做作业就成了应付差事。后来, 他妈妈发现其实孩子看电视的习惯是受自己影响的, 于是就和孩子定下了“谁也不许看电视”的规矩。在相互监督之下, 电视就成了摆设。没有了电视的诱惑, 孩子的注意力自然就放到了学习上, 学习成绩也得到了提高。

三、培养学生好的学习方法

俗语说:“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这说明方法正确是非常重要。得当的方法会事半功倍, 而错误的方法则会事倍功半。学习方法很多, 那么对于小学生学习数学有没有合适的方法呢?下面我总结了几种数学学习方法, 便于教师运用, 也方便家长指导, 在这里和大家进行分享。

首先是举例法。由于小学生还属于感性思维, 所以通过直观的举例法, 能让他们对知识有进一步的理解。比如, 在讲到奇数和偶数的时候, 刚刚接触的学生可能很难理解, 于是我请一个学生站到讲台上, 让其他学生去看看他身上哪些是奇数的, 哪些是偶数的。通过这种寓教于乐的举例法, 孩子们兴致很浓, 纷纷举手要求作答:眼睛是两个, 是偶数;嘴是一个, 是奇数;一个胳膊上的手指是奇数, 两个胳膊上的手指是偶数。

其次是动手实践法。学生只有通过亲手操作、亲身演练才能把知识化为自己的, 才不容易遗忘。在教学生认识时间的课程中, 我就运用了这种方法, 效果很不错。在上“认识时间”这课之前, 我就给学生布置了家庭作业, 让他们在父母的帮助下, 做一个简易钟表, 等上课的时候带过来。等到上课的时候, 我发现, 学生都很精神, 也都拿着和爸爸妈妈共同制作的表盘过来了。我看到有的同学是圆形的, 有的是方形的, 有的是三角的, 各式各样, 而且表盘上的时间刻度也标注上了, 也有秒针、分针、时针。有了这样的经历, 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也就容易了。

还有一个好的数学学习方法, 同样也适用于其他学科, 那就是反复记忆。我们都知道记忆是一条曲线, 我们都有遗忘的时候, 因此要想牢固掌握知识, 就必须时常去反复记忆, 表现在数学上就是通过习题去练习。有的老师反对题海战术, 其实我认为多做题并没有什么不好, 这样通过反复练习, 不仅加固了知识, 也会发现这些题的共同点。

其实, 在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譬如我们家长在去买菜的时候带着孩子, 让他把买菜花的钱记录下来, 给了菜农多少钱, 该找回多少钱, 就能使学生的数学能力得到锻炼。

幼儿园各阶段教育目标小班 第5篇

(小班)

健康领域

情绪情感

1、情绪稳定,不哭闹,逐渐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愿意上幼儿园。

2、感受幼儿园的温暖、友好、自由、安全,逐步建立与教师和同伴的依恋关系。

3、能识别并察觉到他人明显的情绪,愿意表达自己的情绪并能宣泄自己的消极情绪。

生活习惯

1、初步养成良好的饮食、睡眠、盥洗、排泄等生活习惯,喜欢干净整齐。

2、愿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有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能将用完的物品放回原处。

3、有良好的坐、立、行的姿势。

身体锻炼

1、愿意参加体育活动,初步体验体育活动的乐趣;在成人引导下,能大胆参与户外体育活动。

2、初步掌握走、跑、跳、钻、爬等基本动作,愿意玩球;会按口令做各种动作和模仿操,动作较协调。

3、喜欢尝试摆弄操作材料,参与小肌肉操作活动。

4、尝试玩各种中、小型运动器械,并初步了解活动中的安全常识。

安全保健

1、有初步的安全与自我保护意识,知道简单的交通安全、生活安全等常识。

2、初步了解自己的生长过程、五官的主要功能及保护方法;身体不舒服时知道告诉成人,能配合医务人员进行预防接种。

3、有初步的营养常识,爱吃各种食物。

语言领域

倾听欣赏

1、学习安静地听老师和同伴讲话,能听懂日常生话用语,并做出相应的反应。

2、喜欢听故事、儿歌等文学作品,初步感知文学作品的语言美和主要意思。

表达表现

1、学习常用的交往语言和礼貌用语,愿意与老师、同伴交流,体验与人交流的乐趣。

2、学习围绕主题谈话或讲述,能用简单的语言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愿望,普通话发音正确。

3、愿意用简单的语言、动作、表情等方式表达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前阅读前书写

1、对图片、图书、电视、多媒体等视听材料感兴趣。

2、能一页一页地翻阅图书,喜欢指认、讲述画面中自己感兴趣的事物。

3.有爱护图书的意识。

社会领域

自我意识

1、了解自己和他人的不同,知道自已在长大,感受成长的快乐。

2、愿意自己的事自己做,相信自己能做好力所能及的事。

3、初步建立自信心,知道遇到问题、困难不害怕,可以寻求帮助。社会常识

1、亲近身边的人,认识自已的家庭和周围生活环境,感知他们与自己的关系;感受成人对自己的关爱,初步懂得尊重为自己服务的人。

2、喜欢上幼儿园,认识同伴、老师和其他工作人员,并逐步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情绪稳定、愉快。

3、认识玩具、图书及学习用品,会正确使用和爱护它们。

4、知道一些主要节日,并愿意参加节日活动,感受节日的快乐。

5、喜欢听民间童谣、故事。

人际交往

1、对集体活动感兴趣,愿意与同伴交往、合作,感受与人共处的乐趣。

2、初步掌握常用的礼貌用语和日常生活中的基本规则。

3、学习轮流与等待,初步体验其好处。

科学领域

科学态度与方法

1、对周围环境中经常接触的物品和与生活相关的事有好奇心,喜欢观察提问,乐于动手。

2、初步感知自然现象的特征、变化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3、能用简单的语言、动作或图画表现事物的特征或自己的发现,并与人交流。

4、通过感知、操作等方式体验事物的数量关系。

科学常识

1、知道周围环境中常见事物的明显特征。

2、知道常见动植物的名称,观察它们的特征,初步了解它们与人、环境之间的关系。

3、爱护周围环境及公共场所的花草树木,关爱身边的小动物。

4、知道生活中常见的家电、玩具、交通、通讯工具等科技产品,初步了解其作用。

5、知道季节的名称,了解不同季节的主要特征;初步感知天气变化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数形时空

1、对有关数量的事物与活动有好奇心。

2、初步感知和理解数概念。

3、感知体验物体的形状特征。

4、能辨别直接感知范围内的空间方位,能初步感知时间。

艺术领域

感受欣赏

1、初步感受日常生活、周围环境中声音、色彩、形象等美的事物,对观察事物形象和动态感兴趣。

2、愿意欣赏自己及自己的作品,初步养成注意观察和欣赏的习惯。

3、乐意欣赏简洁、明快的歌曲、舞蹈,色彩明快、内容简洁的美术作品,造型简单的生活用品,对作品中的内容有初步的理解。

表现创造

1、喜欢参加音乐、美术活动,活动中能保持情绪愉悦。

2、能进行唱歌、律动、打击乐等活动,能在音乐活动中体验快乐,对自己熟悉、喜爱的歌曲、乐曲能进行自主地模仿。

3、尝试使用美术工具进行划线、玩色、撕纸、玩泥等,能大胆表现熟悉的事物,尝试用简单的美术方法、手段表现自己对周围人、事、物的理解和想象。

幼儿园阶段 第6篇

关键词:幼儿园赏识教育利与弊

对幼儿来讲,他们正处于一个主动和内疚有着强烈冲突的阶段。在一方面,幼儿极度渴望自己能够独立地行动,而在另一方面,他们又极易因为自己不妥的行为而产生强烈的内疚感。这就需要广大幼儿教师能够为幼儿提供恰当的能够对行动的机会,同时也需要积极地鼓励他们的积极表现和行为。此处,教师的鼓励行为被称为“赏识教育”,这种教育方式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让幼儿变得更加独立和自信,但是過度的“赏识”也存在着不少弊端,必须引起广大幼儿教师的高度重视。

一、在幼儿园阶段开展赏识教育的好处

1、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帮助其克服自卑与胆怯。除了正常生理需求之外,社会需求也是每一个人所必不可少的更高层次需求,比如,需要社会交往,需要受人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等等。而这些社会性的需求是从婴儿时期就开始逐渐产生,并慢慢发展起来的。这些社会需求的层次与内容会随着一个人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得更加快速,最终成为一个人心理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赏识教育就是针对幼儿在其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在承认并尊重差异的前提下,所衍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有效的教育方法。通常情况下,3—6岁是一个人自信心和成就感培养的关键期,所以,在这一阶段对其进行赏识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通过赏识教育,便能够发现幼儿身上的长处和优点,并激发其内在动力,使其能够勇敢地克服自身的胆怯与自卑心理,帮助其树立起自信心。

2、维护幼儿的自尊,减少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任何一个幼儿都会在其成长过程中产生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但是赏识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幼儿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其父母给他的尊重,在幼儿自尊心不受挫的前提下,巧妙地指出其不足,这样一来,既维护了幼儿的面子,又指出了幼儿的不足,让他们能够正确地去面对自己的问题,真正地懂得自爱。同时还能够让幼儿循序渐进地领悟到“要想得到他人的尊重,就必须要先学会尊重他人”这样的一个人生哲理,只有这样,幼儿才会知道如何与他人友好相处,从而减少自己的攻击性行为。

3、挖掘幼儿的潜力,培养其对立性。不同的幼儿有不同的先天禀赋和聪明才智,所以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应该要尊重每一个幼儿自身所存在的一些个性差异,在对他们的要求上,一定不能一概而论,整齐划一。要在尊重其差异的前提条件下,予以其更多的正确引导,以使其天资、兴趣、志向和才能都能够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赏识教育的精髓就在于对差异的尊重,它教育幼儿要不怕失败。作为幼儿教师,应当尽可能多地鼓励幼儿自己独立去做一些事情,就像当初他们学走路和说话一样,即使摔倒了或者说错了,也要继续鼓励他们坚持下去,争取依靠自己的力量来独立完成。

二、在幼儿园阶段开展赏识教育的弊端

1、赏识教育仅是一种激励手段,并不是万能的。幼儿的健康成长既不能离开老师的表扬,也不能离开父母的鼓励。从某种意义上讲,夸奖就是一种激励,并且这种激励所产生的效果比批评要好很多,但是,这种激励也不能走向极端。于幼儿而言,他们大多是通过他人的评价来实现自身的发展的。因此,所有的“赏识”都应该要和幼儿自己所做的劳动与付出的努力想匹配,更要着眼于其今后发展,不然就很有可能产生错误的导向作用。

我们必须要承认的是,赏识教育不可能将一切的幼儿教育问题都解决,要明白“相信每个孩子都是天才”与“每个孩子都是天才”的本质其实是不一样的。如果没有对赏识教育进行必要的控制,只是毫无理性地、无限制地对幼儿的所有方面都加以“赏识”,便很容易使幼儿的心理和现实产生巨大的偏差,那么在这个时候,幼儿就很有可能沉醉或者满足于这种“赏识”给他带来的幻想,进而使其不愿意面对现实。此外,还必须要认识到赏识教育仅仅只是一种幼儿激励手段,他之所以能够产生效果,是因为它抓住了幼儿的心理前提,每一个幼儿对老师的权威都是非常信任的,也都希望嗯呢狗狗获得老师的欢心。但是在这里又埋下了一定的隐患,假如只是一味地用赏识来使幼儿得到满足,就会让幼儿过度地期待老师所给的赏识,很容易产生“赏识依赖症”,这对幼儿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2、滥用赏识教育,容易使其变成一种精神兴奋剂。虽然“赏识”可以使人的精神振奋,力量倍增,但是,如果不恰当地使用赏识教育,就很容易使幼儿的身心都受到伤害。如果没有较为明确的教育指向和标准,只是一味地对幼儿进行赏识教育,就极易使“赏识”恶变成为“精神鸦片”,而现实世界却是绝对不可能给幼儿长久提供这种“精神鸦片”的。因此,这就要求幼儿教师们在对幼儿进行赏识教育时,一定要坚持适度原则。

三、结语

赏识教育能够让幼儿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爱,能够让幼儿变得更加积极主动和自信等,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就可以滥用赏识教育。和所有事物一样,赏识教育的应用也需要有一个“度”,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广大幼儿教师们把握好这个“度”,一定能够把握好赏识教育的精髓,将“赏识”这一教育艺术的优点发挥到淋漓尽致。

参考文献

[1] 潘金云.赏识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J].科普童话,2015,34:21.

[2] 仇晶晶.不是所有“赏识”都能点石成金——幼儿赏识教育中的误区及有效策略[J].学子(教育新理念),2014,19:5.

[3] 李红丹.让幼儿在赏识教育中快乐成长[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3,02:179-180.

幼儿园阶段 第7篇

一、培养探索兴趣, 激发求知欲望

心理学家杜威说:“在生长中, 兴趣爱好是其能力的信号与象征之一。”兴趣爱好是幼儿学习、发展的动力, 它使幼儿勇于进取, 并促使活动得以维持。如果没有兴趣爱好, 就会缺少真正的动机, 好奇心是其先导。在提高其兴趣爱好的同时, 必定要激发其好奇心。

1.结合成长规律, 引导体验探索。

科学教育内容非常多, 上至天文, 下至一花一草一树一木、一鱼一虫一鸟一兽, 幼儿无不抱着强烈的好奇心, 他们喜欢问遍各种食物, 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为了培养其不怕说错或做错而害羞, 而有所顾忌, 为了使其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我常与孩子们聊天:“一日中为什么要有白天和黑夜? ”……因为“天方夜谭”, 孩子们无所顾忌, 从而慢慢养成了敢于表达自己看法的习惯。如春天, 我和孩子们在田野里寻找春姑娘, 感受春天使者的美貌。孩子们非常兴奋, 纷纷触摸春姑娘的美颜。有的说:“我看到春姑娘穿绿衣裳。”有的说:“我看到春姑娘的脸很圆润”……你一言、我一语, 大家知无不言, 言无不尽, 通过切身感知和体验, 找到了答案。显然, 在孩子感兴趣的活动中, 孩子的奇特想法、美好意愿都有所体现。

2.营造创新氛围, 鼓励自主探索。

环境在学习中具有使幼儿耳濡目染受熏陶的影响作用。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 尤其需要营造鼓舞及强化其创新性意识及创新性行为的环境。幼儿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关注生活环境。我在教室、活动室内张贴了一些形象生动的花草图、直观易懂的科技挂图等。这使其能无时无刻不处于观察的环境和探索的氛围里。 我还经常带着孩子做一些活动, 如“其乐无穷的镜子”等, 让其感知科学神奇的奥妙, 兴趣更浓厚。在活动中, 我为其提供了林林总总的镜子, 有放大镜, 有望远镜, 有多棱镜, 有哈哈镜 (凹、凸面镜) 等, 使得孩子们或看到了放大的图像, 或看到了远处的东西, 或看到了自己滑稽的影像而哈哈大笑。孩子们在活动中, 了解了各类镜子及其幻化的现象, 使得观察力和想象力进一步提高。

二、优化探究方法, 提高探索水平

爱因斯坦说:“科学本身是一种美妙的探索, 这探索过程是极其有趣的。”营造美妙的科学教育氛围诚然是重要的, 但引导其进行操作探索更显重要。只有努力引导其动手动脑, 并授予正确的探索方法, 其探究水平才能够真正提高, 其创新意识才能更强, 创新行为才会更全面深入。

1.提供相应材料, 强化意识。

活动材料是幼儿探究的载体, 更是引发他们积极建构对周围世界感知的刺激物。在活动中, 我让孩子们自主选择材料, 并自行进行操作活动, 在活动中真正探索、发现及创新。在让孩子们感知“风的形成”这一活动时, 鉴于孩子们对于风非常熟悉, 但对风的产生等却不了解的情况, 我给孩子们提供了众多能够产生风的道具 (如蒲扇、塑料板、纸片、风车、气球等) , 让他们自行酿风。在玩的过程中, 孩子们发现, 当用更大的力量扇蒲扇时, 产生的风就比较大, 当跑得越快时, 风车就转越快。如此, 孩子们亲身感知了风的大小。活动并没有因此浅尝辄止, 我还让孩子们体会用扇子扇风和用电风扇吹风有着怎样不同的效果, 从而了解了现代电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好处。让孩子们观看录像, 认知风的利弊。如果是适宜的风, 能够给人们带来好处;如果是凶狂的风, 就有可能给人们带来灾害。在活动中, 通过比较, 孩子们较深刻地了解了风有大小和“凶善”, 并在宽松、愉快、自由的操作探索中, 获得了科普知识, 强化了科学意识。

2.进行有效组织, 促使深入。

进行探究活动是幼儿积极获取科学常识、提高探究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在科学教育中, 我积极地、主动地为其提供更大舞台, 鼓励孩子有意识地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感觉途径感知事物, 发现新问题, 并进行探究, 从而获得更多的科学常识和体验, 进而不断提高认知能力和思考能力。

如在“有趣的人体关节”活动中, 通过让孩子们跑跑步、伸伸腰等肢体动作, 让他们感知身体上的关节, 并找出人体图上体现的关节部位, 提问:“关节什么情况下会动?”“人体会动的地方还有哪些?”等等。在这些问题的引领下, 孩子们发现不仅关节会动, 眼皮也会跳, 心脏也能动, 只是不如关节灵动, 幅度也不大。孩子们在获取相关知识的同时, 提高了探究积极性。再如在“神奇的万花筒”活动中, 通过观察, 了解其简单构造, 并学会解构、拼装等简单的技能。这一过程中, 我先让孩子们观察, 看看外面, 查查里面, 提问:“为什么万花筒能够这样好看呢?到底有什么蹊跷呢?”孩子们分组进行揣摩探究, 当拆开外壳的时候, 发现里面竟有三片小镜子, 随后又发现了塑料盒。孩子们亲身体验发现了秘密, 多么高兴, 多么自信。在实践中, 孩子们开拓了思路, 提高了兴趣, 无不积极投入, 大大发展了个性, 培养了爱科学、爱探究的主动性。

幼儿园阶段 第8篇

一、确立合作学习目标

合作学习目标与传统目标相区别的是, 合作学习强调合作性目标。合作性目标是指幼儿在合作学习活动中应该达到的社会性合作方面的目标, 主要包括合作意识、合作技能、合作情感、表达沟通和分享能力、尊重他人的能力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但在传统的学习活动中, 教师普遍只重视幼儿知识、技能目标, 而忽视了培养幼儿间合作的社会性目标。随着新《纲要》的推行, 幼儿的情感体验、合作与交往的技能越来越受到教师和家长的关注。教师在设计活动时, 应该有针对性地确定幼儿在合作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需要达到的目标。教师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宏观教育目标的需要, 确定每次训练的重点, 如学会倾听、资源共享、交流与合作等, 使幼儿循序渐进地掌握基本的合作技能。

二、设计合作学习问题

合作学习活动是围绕一定的任务、问题来进行的, 整个活动过程也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合作学习最常见的表现方式就是幼儿分组讨论、解决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幼儿的能力得到发展。因此, 教师设计的合作学习问题的质量对合作学习的开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1. 问题应具有探究性

合作的过程是组员在一起共同探究的过程。合作的意义不仅在于问题的解决, 更在于组员之间共同探索、挖掘问题的内涵, 促进更深层次的思考, 所以小组合作讨论的问题应该具有探索性, 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 能够激发幼儿探究的欲望, 让组员在相互帮助、共同思考中锻炼探究意识和思维能力。

2. 问题设置难度应适当

问题的难度应该处于幼儿的“最近发展区”, 也就是处在“现有发展水平”和“在别人的帮助下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如果问题过难, 即使通过小组合作也不能解决的问题, 容易导致幼儿体验不到与同伴合作学习所带来的快乐体验, 从而打消了幼儿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如果问题过于简单, 幼儿独立就能完成的问题, 则很难使幼儿产生与同伴合作的需要, 即使在一起合作, 也是表面的合作, 没有深入地进行交流、讨论, 合作学习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

三、创设合作学习环境

教师要创设良好的合作学习环境, 激发幼儿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合作环境的创设包括物质环境的创设和心理环境的创设。

1. 创设以合作为主题的物质环境

幼儿的合作行为易受一定情境的暗示和推动。教师要营造以合作氛围为主题, 布置活动室环境, 比如以合作为主题, 把幼儿一起合作完成的成果贴在墙上, 使幼儿感受到合作的力量。教师可以把幼儿生活中与同伴合作、互相帮助的情境拍摄下来, 布置成“主题墙”, 使合作氛围萦绕在幼儿的周围, 从而调动幼儿参与合作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使幼儿切身体会到合作的快乐。

2. 创设和谐、友爱的心理环境

良好的心理环境是合作学习必要的保障。只有在舒服、平等的环境中, 才能激发起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行为。首先, 教师要创设轻松、和谐的师幼关系和同伴关系。营造合作氛围需要教师之间、师幼之间经常性的合作活动来带动, 需要温馨、民主、和谐、友爱的心理氛围来支持。教师要正视自己的角色, 教师与幼儿之间应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教师应该爱每一个幼儿, 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对教师有一种信任感和亲切感。其次, 教师要包容幼儿的缺点, 与幼儿平等交流, 使幼儿清楚老师爱他、接受他。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 幼儿才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才能与人合作完成任务。

四、设计合作学习过程

在合作学习实施前, 教师需要对活动过程进行预先设计, 包括导入、实施、总结与评价等。教师对合作学习的各个阶段以及每一阶段的流程要计划周全, 做到“心中有数”。当然, 合作学习的实际过程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教师可以随机应变, 也可以根据幼儿的表现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增删某些环节。总之, 教师在整体把握合作学习过程的基础上还要灵活地调整, 使活动最优化。

五、合理安排活动的空间

在传统的教学中, 幼儿的座位大部分是“秧田式”的排列, 小组人员的构成往往只限于同桌之间, 不利于信息的多向传递和组员间的非言语交流。

在合作学习中, 比较适宜的座位排列方式主要有圆形、半圆形、马蹄形等。这些方式更体现了以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小组成员面对面坐着, 有利于同伴间的交流, 可以促进小组的凝聚力。这些排列方式, 能使组与组间有一定的空间间隔, 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给其他小组带来的干扰, 也有助于教师在合作学习活动中分组进行指导。

参考文献

[1]吴维库.情商与影响力[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1]吴维库.情商与影响力[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

[2]马兰.合作学习[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2]马兰.合作学习[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浅论幼儿阶段孩子想象力的培养 第9篇

一、让孩子们喜欢想象的必要

孩子们天真无邪, 认知水平有限, 因此, 对外界事物有着了解的渴求, 我们要让他们通过理解进行思考和想象。 如孩子对“鸟儿为什么能够飞翔”, “小狗为什么跑得飞快”等生活现象都会产生疑问, 这样的问题有的老师没有办法做到科学合理地解答, 不妨把问题留给他们解决。 孩子们通过观察就能形成见解, 原来鸟儿有翅膀, 有翅膀就可以飞翔。 那么, 如果有翅膀那么能不能飞呢? 孩子们带着这样的问题进行个性化思考, 往往就会产生一定的想象力, 在想象中获得思维的训练和对问题的认知提升。

可见, 我们在幼儿教育中要激发学生对生活和事物感知的兴趣, 引导他们自己寻找答案的方法, 让他们大胆想象中获得无忧无虑的美好生活, 在想象中感受事物, 理解事物, 获得创造性的想象能力。

二、培养幼儿想象力的方法

1.热爱生活, 关注生活, 让想象有原动力。

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没有形象的呈现, 就没有理智活动。 ”生活中处处充满形象的事物, 充满求知渴望的孩子们充满好奇心。 我们在教学中要多关注孩子们的生活, 让他们谈谈对生活和学习的理解, 以充满童真的想象感受生活的美好。 我们要努力营造有利于培养幼儿想象力的氛围, 抓住他们感兴趣的人事物让他们想象, 这可能会有创造欲望的释放。 比如, 我们让孩子们进行基础性的科学实践活动, 给他们提供磁铁、回形针、纸片、放大镜、橡皮泥、海绵等, 让他们自己发现一些科学现象。 如“为什么磁铁能吸住回形针? 吸不住纸片? 把纸片放在磁铁和回形针之间, 纸片却掉不下来? 放大镜迎着太阳为什么能让纸片有被烧过的样子? 橡皮泥为什么可以变形? ”等等。 孩子在这样的生活现象的感受中就会有一些思考, 让他们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活动, 就可能有对事物的个性认识, 强化想象能力。

生活里的形象反复出现会让孩子们记忆深刻, 我们在幼儿教育中可以让他们观察幼儿园的每一个角落, 让他们说说所见所感;可以带孩子们踏春, 感受大自然的生机勃勃, 看看柳枝发芽, 小虫子自由自在。 这样, 孩子们就能有更多的思考, 也能有一些合理的想象。

2.加强学习, 注重训练, 让想象有提升点。

幼儿教育中很多是通过故事的形式进行教学的, 可多采用看图讲事的形式培养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如《甜甜的棒棒糖》学习中, 我们带领学生理解故事内容, 在问题的引导中尝试学习故事中的主要对话, 在语言表达中说出自己的认识和想法, 激活孩子们的想象力。 如问孩子们吃没吃过棒棒糖, 在孩子们表述之后, 提问:“小熊碰到朋友时为什么藏起了棒棒糖? ”这时候, 孩子们各种可能的答案都会呈现出来, 这里就有一定的想象因子。 如有孩子说“小熊怕朋友吃它的棒棒糖”, “小熊不愿意和朋友分享自己的好吃的”, “小熊比较自私, 不是好朋友”。 于是, 我们继续看图片, 让孩子们对着图片说说自己对图片的理解, 如小熊先遇到了谁? (小鱼) 小熊马上把棒棒糖放在哪里了? (背后) 小鱼对小熊说了什么? (小熊, 你在干吗? ) 小熊是怎么说的? (没干吗! 没干吗! ) 这样带着孩子们感受小动物之间的交流, 鼓励学生有创新的思考, 如你是小鱼、小螃蟹会对小熊说什么? 小熊最后把甜甜的棒棒糖融化在河水里又得到了朋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如果小熊再有一根棒棒糖, 小熊就会怎么做呢? 这样, 让孩子们在思考和交流中强化了想象能力。

当然, 我们还要教学孩子们会观看图片, 能结合图片讲故事, 更能在感知、理解和讲述图片的内容中有思考个性和发散的思考。

3.培养情感, 提高认识, 让想象力健康发展。

幼儿园教育的重点是呵护孩子幼小的心灵, 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因此, 我们应该融入德育和美育教育。 这里, 我们要考虑到孩子家庭教育的特点, 现在很多孩子在家受到父母及祖辈过多的宠爱, 往往只关注自我, 以自我为中心, 对同伴缺乏关爱。 我们在教育活动中要通过童话故事让学生们认识到自身的不足。 如《说声“对不起”》的教学中, 我们要让孩子们知道我们的言行举止有时候会对别人造成干扰和麻烦, 我们要心中有他们, 如果自己做错事或是影响甚至伤害别人就要及时向别人道歉。 还要强调说“对不起”是希望别人能够原谅自己犯的错, 而不能故意犯错, 然后说对不起;除了说对不起外, 还要用行动表达自己的歉意。 这里, 我们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曾经对别人做错了什么事情或者影响到别人的学习与生活, 让学生们想象一次小事故进行合理表演。 这样, 孩子们就能提高管束能力。

当然, 想象力健康发展的培养方式除了联系生活体验, 通过表演的形式呈现外, 还有很多渠道提高他们这一能力。 如通过绘画的形式表现, 我们让孩子们把自己的情感用绘画的形式展现出来。 如倾听《美人鱼》故事之后, 孩子们对美人鱼的不幸遭遇很同情, 他们纷纷表达自己的想法, 如“美人鱼太可怜了, 应该不会死掉”, “美人鱼应该说话”, “美人鱼应该得到王子的真爱并和王子结婚”, 等等。这时孩子们听完故事后真挚情感的流露, 也有着一些想象。 我们可以让孩子们用自己的画笔表达对美人鱼美好的祝福, 自己用画笔改变美人鱼的命运。于是, 孩子们充分发挥想象力, 有的把美人鱼打扮得美若天仙, 甚至有个学生把美人鱼画成怀孕的美人鱼, 肚子里有两个小美人鱼。如此, 孩子们的天真美好的心理展现出来, 想象力也得到增强。

总之, 在幼儿园教学中, 我们要积极引导, 敢于放心;让孩子们关注生活、热爱生活, 带着美好的情感和想象力生活和学习。 这样, 他们就不断地发现美、想象美, 在美的展示中提高想象力, 形成个性思考, 培养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美香.绘画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想象力[J].中国校外教育, 2015 (02) .

幼儿园阶段 第10篇

关键词:音乐欣赏,无意识欣赏,天才教育,心理学

由铃木镇一先生创设的“天才教育体系”至今已经有60余年了, 由于这一体系能让相当数量的儿童在较小的年龄或短时间内获得一定的演奏技巧和音乐能力方面的可观进步, 因此很快获得了音乐教育界的广泛关注, 成为近现代儿童教育的重要体系。其中, 浸润式的音乐欣赏方法是“天才教育体系”中提高儿童学习音乐技能技巧和提高音乐能力最佳的欣赏教学模式。

目前, 音乐教育领域中, 儿童音乐教育的目标仍有较大的争议, 很多幼儿园的儿童音乐教育更多的是让儿童通过识记和练习来掌握我们大家所熟悉的已经形成的音乐文化和音乐知识。比如, 学唱一首儿童歌曲、知道某种节奏型等。教学改革做得比较好的幼儿园, 音乐教学课堂里会用丰富的教学手段来完成以上所说的教学目标。当然, 这样的音乐教学是有必要的, 但并不应该占据全部音乐教学课堂。应该有一种音乐教学方法让儿童自主地感受音乐、产生联想、体会情感。这是浸润式音乐教学法想要做到的。

一、什么是浸润式音乐教学法

浸润式音乐教学法正是由铃木镇一先生的这一教育体系带来的灵感。浸润式音乐教学法是在幼儿园开展一种新颖的音乐教育环境, 这个教育环境以音乐作为一种语言, 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接受这一音乐语言, 像学习母语一样接受音乐欣赏教育, 从而自然而然地学会倾听、欣赏音乐, 最后发自内心地喜欢音乐。

将幼儿放在这样的音乐环境中“浸润”并不是盲目和随意的, 我们选择的音乐是富有典型性和符合幼儿当时正在进行的活动。比如, 幼儿在午睡前, 教师播放肖邦的《夜曲》Op.9, 这是一首肖邦早期的钢琴作品, 对幼儿来说深入地欣赏这样一部作品几乎是不可能的。利用浸润式音乐教学法, 我们在一段时间内每逢幼儿午睡前的这段时间来播放作品, 慢慢的朗朗上口的旋律渐渐在幼儿的脑海中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在这样的基础上, 教师利用音乐课的时间为幼儿简单介绍作曲家生平和作品创作的背景, 幼儿更易接受。这样浸润式音乐教学法下学习的音乐作品将深深地刻入幼儿的记忆, 很难忘记。

铃木镇一先生的“天才教育体系”目标是让更多的幼儿在短时间或是在较小的年龄就能获得较高的技巧。笔者并不完全赞同这一点, 浸润式音乐教学法的目标并不是为了培训出多高的音乐演奏技巧或是很高的音乐欣赏水平, 而是要培养儿童的音乐素养和提升他们的音乐品位。

二、浸润式音乐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一) 心理分析

儿童欣赏音乐的活动其实是审美活动, 在欣赏音乐的这一过程中, 儿童自发地充分调动自己的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心理因素, 对播放的音乐作品进行充分的体验和认知, 与成人相比较, 儿童的欣赏水平较为肤浅, 但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却超过成人。

学前至学龄儿童认知活动由不随意性、不自觉性向随意性、自觉性发展。因此, 通常来说让儿童长时间地积极主动地欣赏音乐或进行音乐探究活动是不太现实的。许卓娅老师在一项研究中发现, 自然的集体教学条件下, 3岁儿童中有70%~90%的儿童能将“沉浸状态”保持15分钟以上。这充分说明, 儿童虽然耐心和恒心有限, 但如果创设出以音乐为语言的教学环境, 让音乐伴随着儿童的活动过程, 儿童虽然没有自主、积极地去学习音乐, 却能最大限度、无意识地接受音乐作品。

(二) 教育学理论

浸润式音乐教学法具有游戏性。音乐是形象而富有情感的, 音乐教育更是活泼生动的, 浸润式音乐教学法中的游戏性是音乐游戏的实质, 这样较自由、灵活松散的教学模式正体现了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要求。

浸润式音乐教学法体现了环境与教育理论。我们都知道良好的教育环境不仅可以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地发展, 更可以培养儿童各方面的能力。近几年幼儿园特别注重创设环境教育, 这里的环境指的是看得见、摸得到的环境, 如墙饰、橱窗等。其实环境的创设不仅仅是这些具体的表象, 还可以是像音乐这样看不见、摸不到的。创设良好的音乐环境对儿童审美能力的培养也非常重要。

三、教学实验

(一) 教学开展情况

由于幼儿园小班阶段幼儿的注意力较为分散, 审美能力、表达能力、联想能力等都较为薄弱, 这就更能体现出使用浸润式音乐教学法和没有使用这种教学法两个班级幼儿对音乐敏感度的强弱。

实验进行时间为2015年10月至2016年3月, 实验对象为建邺区实验幼儿园小四班和小五班的共60名幼儿。

小四班30名幼儿为实验班, 每天分三个时段进行浸润式音乐教学法。时间分别是:区域活动8:30-8:50;午睡前12:00-12:15;午睡起床时14:20-14:30, 小五班30名幼儿为对照班。对照班在以上时间段不进行浸润式音乐教学法, 两个班级在每月的第三周进行同样课题和难度的音乐课。

实验班三次浸润式音乐教学法的音乐素材有:《天鹅》《狮王进行曲》《夜曲》《勃拉姆斯摇篮曲》《小狗圆舞曲》《鳟鱼变奏曲》《春之歌》《欢乐颂》等。

每天三次浸润式音乐教学法播放的音乐作品都相同, 连续播放一个月时间。每个月第三周的音乐课进行该乐曲的作品介绍、作曲家介绍等内容。以11月为例, 该月的浸润式音乐教学法使用的音乐作品是贝多芬的《欢乐颂》。在进行了三周的浸润式音乐欣赏后, 音乐课上当教师放出《欢乐颂》这一作品时, 实验班90%以上的儿童都表示听过这首作品, 45%以上的儿童能跟随音乐哼唱出该作品的主要旋律。而对照班30名幼儿在园期间未听过《欢乐颂》这首作品, 当音乐课教师播放该曲目时, 仅有1名儿童表示听过这首作品, 没有幼儿可以跟随音乐哼唱出该作品的主要旋律。当音乐课上教师对《欢乐颂》作品进行介绍时, 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幼儿表现出了极大的反差:实验班的幼儿对作品的创作背景及作曲家介绍等内容有浓厚的兴趣, 整节课学习气氛和课堂纪律都非常好, 教学目标全部达成, 幼儿有了一次非常愉快的音乐欣赏经历。相反对照班幼儿对这部作品兴趣寡淡, 无论是课堂纪律还是教学目标完成情况都非常不好, 教师表示对这群3岁半的孩子而言, 这部作品的欣赏实在太难了。上完音乐课后的一周时间内, 实验班依然用这首作品进行浸润式音乐教学法, 和前三周相比, 幼儿从之前的不会特别去注意听音乐变成了积极主动去注意听音乐, 并在日常活动中轻哼乐曲旋律。一个月后, 实验班80%以上的儿童都能哼唱出该首作品的主要旋律, 并表示出对音乐的极大兴趣。

同样是3岁半的儿童, 实验班和对照班在这首音乐作品的欣赏能力上有了非常大的差距, 这充分说明浸润式音乐教学法对较小年龄的幼儿在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上有极大的作用。

(二) 结果及分析

浸润式音乐教学法的实验成果不仅可以从欣赏能力的检测看出, 更可以从家长和教师的问卷和访谈中有所体现。

在对儿童音乐欣赏能力的检测中不难发现, 因为幼儿“浸润”在了良好的音乐环境中进行日常活动, 看似没有主动去学习或倾听音乐作品, 但其实作品的主要旋律一直萦绕在他们的耳边, 当音乐课上教师播放该作品时, 幼儿惊奇地发现这首音乐作品是一直“伴着大家午睡的音乐”, 这时候对音乐的浓厚兴趣便产生了。

在对家长和教师的访谈中, 我们发现幼儿的学习成就感增强了, 自信心也有所增加, 有一些家长甚至反映, 孩子回家后主动要求爸妈播放一些古典音乐, 或是要求学习钢琴、小提琴等乐器。我们在实验班进行了一个问卷调查, 对浸润式音乐教学法满意的家长占61%, 较满意的占39%, 不满意的家长为0, 这充分说明家长对浸润式教学法持肯定的态度。

经过半年的浸润式音乐教学法的学习, 我们发现实验班的幼儿可以轻松愉快地学习音乐内容并完成音乐联想和想象;音乐欣赏与其他活动密切联系使幼儿加深乐曲印象;音乐欣赏带给幼儿愉快的审美体验。3岁半左右的幼儿原本不可能学习和欣赏抽象深奥的古典音乐, 但运用浸润式音乐教学法, 这一切却成为可能。儿童期是我们人一生中最为特殊的一个时期, 这一时期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是最强的。创设极富美感的音乐环境, 激发幼儿对音乐的浓厚兴趣, 在不给他们增加学习负担的基础上, 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音乐欣赏能力, 促使他们在幼儿园阶段审美感知能力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浸润式音乐教学法是一个值得推行的新型音乐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陈帼眉.幼儿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2]刘焱.幼儿音乐教学法[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2013.

[3]张前.音乐欣赏心理分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3.

[4]张前, 王次炤.音乐美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4.

[5]铃木镇一.爱的教育:教育的新途径[M].黄宗汉, 译.北京:北京出版社, 1985.

试论现阶段幼儿美术教育 第11篇

【关键词】幼儿;美育;生活

实现幼儿美术活动高效教学,必须突出幼儿美术活动特点,最大限度挖掘美术活动性质与价值,与此同时,关注幼儿知识与技能获得,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发展。幼儿美术活动高效性要贯穿于教学活动始终,即高效活动准备、高效活动过程和活动教学延伸。高效整体活动教学就是最大程度地发挥课堂教学功能与作用,在规定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完成教学任务,完美地实现教育活动三维目标整合,以求得课堂教学最大效益,发展幼儿情感、认知和技能目标。

一、实现幼儿美术活动过程高效性

(1)实现活动节奏协调性。美术一种视觉艺术,如何更好刺激幼儿审美,这涉及到最重要一点就是如何让幼儿更好观察。首先我们提供素材呈现要层次分明、张弛有度。在观察中感受作品视觉艺术,在感悟中认知,认知作品所表达内在意义,在认知后表现,在表现中创造为这一教学活动基本流程。要完成观察、感悟、认知、表现、创造这一系列活动,需要有大量视觉素材作为支撑。而素材呈现只有做到有条理、有层次,才能帮助幼儿更系统认知。

(2)美术不是教孩子画什么,它是一种多种表现形式艺术,它方法涉及到传统画,还有创造性贴,剪,等等。那么想要挖掘孩子创造性,从而提高整个活动高效性,我们必须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多运用有效性开放式提问。例如我在美术活动《多变橙子》时,我除了让孩子们观察正切面橙子,我问孩子:你觉得橙子除了可以这样切还可以怎么切?不同切法呈现出切面是不同。然后我继续追问:“你觉得这样切像什么?还像什么?”从而挖掘孩子想象力和创造性。

(3)美术教材呈现出一系列课程内容为教师搭建了一个具有可操作性又含有很大拓展空间平台。教师在开发课程内容时,要有意识、有目地挖掘与活动内容相关联艺术形态及文化内涵,把这些相关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增强课程内容广度和深度,在固定时间内加大教学密度,传递更多信息。但是在这些内容选择上,要有重点,而不是泛泛而谈。在挖掘《牛》美术教学活动中,我为幼儿展示了卡通牛,剪纸牛,水墨画等多种表现形式牛,这样更利于幼儿作品丰富性和多样性。提高幼儿学习高效性。

二、找寻生活中点滴,寻找美术素材

(1)在教授绘画中,我尝试从孩子们生活找起,选择那些能唤起孩子已有经验物体作为学习绘画教材,使孩子们更容易也更愿意去表现和表达。在小班时,我们主要辅导幼儿给我们身边常见物体进行涂色,在中班时我们选择绘画一些生活中常见事物在绘画中表达内容是孩子生活中东西,这样就比较容易激起孩子学习兴趣,更能吸引孩子主动参与。

(2)我要求幼儿自己设计风筝图案,也可以根据老师提供半成品,添上各种对称花纹。我为幼儿准备了两种材料:白纸和画有基本形状纸,让幼儿按自己意愿进行材料选择。对于平时作画比较大胆幼儿,我鼓励他们选择白纸进行作画、装饰,鼓励他们大胆想象,大胆构图;对于平时挥笔不够大胆,我让他们拿老师准备半成品(已经构好轮廓)练习,通过勾画花纹,涂色时挥笔,体验如何大胆。当他们作品完成以后,同样给予肯定,在老师赞许目光中,孩子们充分体验到了成功、喜悦和自豪,从中获得了满足,建立了一定自信。

三、美术活动要更忠于幼儿兴趣

(1)对于幼儿美术教育,以前我们大多数美术活动除了画画儿还是画画儿;这样孩子兴趣难免会打折扣,我们换一下角度,如果让我们成人也每次重复同样劳作,你会感兴趣吗?道理是相同,我们也希望能有不一样尝试,可以让我们有自由发挥机会,最主要还是自己感兴趣才好。

(2)学习不仅只是课堂,在公园在村庄在马路在荷塘,随处都是上课好地方,如果仅是在十几平小房间上课,时间长了会让他们感觉枯燥,虽然每天画内容不一样,但是相同人和事,类似工具和课程,只会让他们不断退缩,熟悉了就没有什么兴趣了,小孩子大体如此。只有带着孩子们出去,他们才会懂得画画不是上课,不是压抑学习。而是玩耍,是郊游,是和小朋友们一起做游戏。一起感受快乐,是艺术最高境界,让他们在随意可见物体中都能发現绘画内容,让他们随时随地都可以感受美术美。让他们不断获取新能量,让他们每次都画出不一样内容,让他们期待美术课,愿意主动学习,愿意思考性学习,这是培养艺术开始。

幼儿园阶段 第12篇

一、早期阅读对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作用

在学前教育阶段, 幼儿自身的语言能力有了很大发展, 同时也是语言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一阶段对幼儿进行早期阅读教育, 对于幼儿身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这里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促进幼儿自身语言能力发展。通过早期阅读能够让幼儿在阅读过程中学会各种语言的表达形式, 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 并且还能够在阅读中发展自身认知, 学会欣赏和理解作品中的情感, 从而促进自身语言能力提升。二是促进幼儿智力发展。在幼儿阶段, 智力发展内容主要是概括力、理解力、想象力和判断力方面, 通过早期阅读能够让幼儿尽快理解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 并且能够阅读材料中语言和图画的叙述, 还能够增强幼儿的想象力, 增强幼儿对事物的理解能力, 从而促进幼儿整个智力水平的提升。三是促进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在幼儿阶段, 幼儿社会性发展对于日后幼儿自身个性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而早期阅读则能够让幼儿在阅读中逐渐形成良好的情绪状态, 促进幼儿社会性成熟。

二、在学前教育阶段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方法

1. 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

阅读环境对幼儿阅读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 幼儿园教师在幼儿进行阅读时应该为其提供一个生动、舒适的阅读环境, 使阅读行为与阅读环境之间发生相互作用, 从而促进幼儿阅读能力的提升。在环境创设方面, 一方面幼儿园应该给幼儿提供进行阅读的场所。幼儿园可以为幼儿创建专门的阅览室或是读书室, 并且室内墙上或是装饰中可以多增加一些图文, 使得幼儿在这样的环境中能够不知不觉地受到各种阅读材料的影响。另一方面, 幼儿园应该为幼儿提供丰富多彩的阅读材料。在阅读内容的选择上, 幼儿教师应该根据学前幼儿所处的年龄以及认识水平来判断, 为幼儿提供丰富生动且科学合理的阅读材料。并且为了增加幼儿的阅读兴趣, 在阅读书籍或材料的选择上尽量要带有图画或色彩, 以引发幼儿阅读的兴趣, 像是《小青蛙故事报》这样的阅读内容就十分适合学前阶段的幼儿。

2. 培养幼儿阅读技能。

阅读技能或方法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 幼儿教师应该通过各种有趣的与阅读有关的活动, 让幼儿能够在活动中尽快掌握相关阅读技巧, 并将其灵活运用于阅读当中, 从而提高幼儿阅读效率。在学前阶段, 幼儿教师不仅要对幼儿书面阅读能力进行培养, 而且还要对阅读技巧进行教授。在教授幼儿阅读技巧时, 幼儿教师可借助于各种有趣的活动, 例如幼儿教师可以在上课时将一些具有关联的图片打乱放在一起, 然后给幼儿阅读一段与图片内容有关的文字, 再让幼儿根据文字中的内容对图片顺序进行排列, 看谁排列得最快。通过这样的活动, 幼儿聆听教师文字的过程中能够学会找出语句中的重点, 包括构成句子的时间、地点、人物等要素, 然后根据这些对图片进行排列。另外, 在阅读技巧训练方面, 幼儿教师还可以通过操作性阅读方式。其中操作性阅读是通过让幼儿自己动手、动脑和动口, 来感知阅读内容, 触发幼儿自身情感, 从而有利于阅读水平的提高。例如, 在进行相应阅读时, 幼儿教师可以搭配阅读内容播放相应音乐, 让幼儿在音乐的影响下更深层次地体会阅读内容所表达的情感, 或是通过让幼儿自己动手进行阅读书籍制作等方式来训练阅读技巧, 提升阅读能力。

3. 让家长参与到幼儿阅读中。

在学前教育阶段, 很多家长对于早期阅读教育并不理解, 认为幼儿教师布置的阅读内容对于幼儿来说太过困难, 且对于幼儿教师布置的有关亲子阅读的活动表示不支持。同时, 在家长中也存在很多没有时间陪伴幼儿进行阅读的家长, 这样的问题不仅不利于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 而且还对幼儿园学前教育工作带来一定困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幼儿园教师应该多与家长进行沟通, 让家长能够认识到在学前教育阶段进行早期阅读的重要性, 重视早期阅读活动, 积极配合幼儿教师开展各项亲子阅读活动。在家庭中为幼儿同样提供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 让幼儿能够在家庭和幼儿园的双重作用下, 提升自身的阅读能力。在日常家庭生活中, 家长应该尽量多地陪伴孩子进行阅读, 与孩子一起阅读故事书, 或是通过睡前故事的形式来让孩子能够得到阅读熏陶, 促进孩子阅读能力提升。同时, 家长还应该注意在日常多给孩子提供一些健康向上的读物, 在讲故事时也应该选择积极向上的故事进行讲解, 像《一千零一夜》《安徒生童话》等, 通过这些书籍的阅读不仅能够促进幼儿阅读能力提升, 让幼儿获得宝贵的阅读经验。

在学前教育阶段, 幼儿园教师应该注重早期阅读在幼儿语言发展和基础教育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加强对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工作, 积极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对幼儿的阅读能力进行培养, 并为幼儿创建一个舒适、广阔的阅读环境, 促进幼儿自身阅读能力和语言能力的提升, 为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沈宁.开启阅读之门, 点亮儿童心灯——大班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J].教育科研论坛, 2012, (12) .

[2]赵丽.引领幼儿开启阅读之门——浅谈培养中班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有效策略[J].新课程学习 (下) , 2012, (5) .

上一篇:手法小切口下一篇:经皮微创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