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构件的框架

2024-07-25

基于构件的框架(精选10篇)

基于构件的框架 第1篇

1 系统设计准则及结构

1.1 模块化设计原则

1.1.1 通用原则

平台化系统需要做到通用的原则, 统一定义数据库结构, 只要确定其所需要的数据参数, 按照定义好的结构, 就可以生成需要的功能模块。

1.1.2 平台原则

即在针对各个不同的企业单位作相应的二次开发的时候, 都是依靠该平台系统, 由用户根据需要选择所需的功能模块, 适当地输入所要添加的数据以及固定的数据库结构, 即可达到符合一般使用需要的系统。

1.2 构件的分层

(1) 系统构件层是指整个系统支撑和运行环境都使用的构件, 如登录构件、邮件管理、用户管理、权限管理等。

(2) 通用构件层是指在各应用领域中具有较大复用价值的功能性构件, 如报表构件、查询构件、统计构件等。

(3) 领域专用层也可以称为业务应用层, 是指针对某个特定领域中所开发的构件, 在其领域中有一定的复用价值。它一般粒度比较大, 要求较高的抽象级别。如以某制造企业系统为例, 该层会包括决策管理、质量管理、销售管理、采购管理、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财务管理、办公自动化等构件。

1.3 设计结构

(1) 如果该请求只是简单地请求下一个页面, 则请求被分发到目的视图, 由视图控制器直接将用户请求通过复合视图的装配, 呈现给用户。 (2) 如果该请求包含对业务逻辑的调用, Servlet就把请求中的数据分离出来并创建一个正确类型的事件对象该通用框架完整地描述了一个用户请求产生之后, 系统所做的一个工作流程, 由于在流程中引入了大量的设计模式, 使得系统的可维护性、可复用性得到了保障, 为后期系统的维护和升级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支持。

2 MIS系统应用

一般MIS系统都是针对机构、部门进行管理的, 这里我们以物业管理系统中的“部门大事记”这样一个表单为例来说明如何应用本方案, 不需添加多余代码即可实现这个表单管理。假设部门大事记包含以下内容:部门名称、事件类型、标题、时间、内容、备注、记录日期、记录人。我们根据这些内容在数据库中创建一个表:部门大事表, 并设该表的主关键字“流水号”为自动增量字段。并在“表单编辑参数配置表”中配置如图1记录。

然后调用通用编辑页面, 传入参数, 如发布路径:h t t p://P u b l i c E d i t.j s p?tablename=T_BMDS。即可显示如图所示的编辑页面, 在该页面上录入信息点击“确定”按钮, 系统校验录入内容后把录入内容存入数据库中。

3 结语

大部分MIS系统, 在功能上有类似之处, 因而利用软构件的技术满足了多个应用领域的要求, 使得各种技术形成的软构件可以最大程度地进行重用, 把开发过程大大简化。在这种基于软构件的软件开发方式下, 软件公司以开发软部件为主要业务, 提供规格化的软部件。系统集成商则汇总部件, 组合成能完成不同功能的软构件, 将自己的核心技术构件化。正是这两者之间分工的泾渭分明, 将软件行业工业化逐渐推向成功。

参考文献

[1]刘芳.C/S结构MIS系统的设计与开发[D].电子科技大学, 2001.

[2]原亚飞.基于设计模式的MIS的研究与应用[D].长春理工大学, 2007.

[3]王景涛, 罗燕京, 樊东平.MIS系统构件化开发方法中连接器构件的设计[A].2003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

基于构件的框架 第2篇

范围

本工艺标准适用于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多层框架预制梁、柱、板混凝土构件安装。

施工准备

2.1材料及主要机具:

2.1.1构件:预制钢筋混凝土梁、柱、板等构件,均应有出厂合格证。构件的规格、型号、预埋件位置及数量、外观质量等,均应符合设计要求及《预制混凝土构件质量检验评定标准》(GBJ321?0)的规定。

2.1.2钢筋与型钢:规格、形状应符合图纸要求,并应有钢材出厂合格证。

2.1.3水泥:宜采用425号、525号的普通硅酸盐水泥。柱子捻缝宜采用525号膨胀水泥或不低于525号的普通硅酸盐水泥。不宜采用矿渣水泥或火山灰质水泥。

2.1.4石子:粒径5~32mm。,含泥量不大于2%。

2.1.5砂:中砂或粗砂,含泥量不大于5%。

2.1.6电焊条:必须按设计要求及焊接现程的有关规定选用。包装整齐,不锈不潮,应有产品合格证和使用说明。

2.1.7模板:按构造要求及所需规格准备齐全,刷好脱模剂。100mm×100mm,100mm×50mm方木。50mm厚木板。

2.1.8主要机具:吊装机械、电焊机及配套设备、焊条烘干箱、钢丝绳、卡环、花篮校正器、柱子锁箍、溜绳、支撑、板钩、经纬仪、水平尺、塔尺、靠尺板、铁扁担、千斤顶、倒链、撬棍。钢尺等。

2.2作业条件:

2.2.1熟悉图纸:对设计图纸,尤其是结构施工图、构件加工图、节点构造大样图,有关的图集,应进行全面了解及熟悉。认真掌握构件的型号、数量、重量、节点做法、施工操作要点、安全生产技术、高空作业有关规定和各部件之间的相互关系等。

2.2.2编制吊装方案:根据建筑物的结构特点和施工工艺要求,结合现场实际条件,认真编制结构吊装方案。并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质量、技术交底。

2.2.3主要构件进行预检:根据结构施工图和构件加工单,核查进场构件的型号、数量、规格、混凝土强度、预埋铁件、预留插筋位置、数量等是否符合设计图纸,有否构件出厂合格证。

2.2.4弹线:将预埋件及外露主筋上的水泥浆及铁锈等杂物治理干净。在构件上弹好轴线(中线),即安装定位线,注明方向、轴线号及标高线。柱子应三面弹好轴线。首层柱子除弹好轴线外,还要三面标注±0.00mm水平线。弹好预埋件十字中心线。梁的两端弹好轴线,利用轴线控制安装定位。

2.2.5控制楼层安装标高:构件连接锚固的结构部位施工完毕,放好楼层柱网轴位线及标高控制线,抹好上下柱子接头部位的叠合层,预埋和找平定位钢板并校准其标高。楼层柱网格轴线如清晰、准确。

2.2.6调整叠合梁上部的外露钢筋,两端的焊接主筋要调直埋顺,按设计要求检查连接部位主筋的长度、位置。在不影响正常安装的情况下,将花篮梁上部的梁主筋扎牢,柱头定位预埋件也可焊在叠合梁的钢筋上,但必须保证其标高、位置准确。

2.2.7按照施工组织设计选定的吊装机械进场,并经试运转鉴定符合安全生产规程,准备好吊装用具,方可投入吊装。

2.2.8搭设脚手架、安全防护架:按照施工组织设计的规定,在吊装作业面上搭设吊装作业脚手架和操作平台及安全防护设施。并经有关人员检查、验收、鉴定,符合安全生产规程后,方可正式作业。无安全防护及安全措施,不得进行作业。

2.2.9将本楼层需用的梁、柱、板等构件按平面位置就近平放。为防止柱子在翻转起吊时,小柱头起吊触地产生裂纹或弯折主筋,可采用安全支腿,或在柱端主筋处加设垫木,防止主筋因起吊弯曲变形。

2.2.10焊工应有操作证及代号,正式施焊前须进行焊接试验以调整焊接参数,提供模拟焊件,经试验合格者,方准操作。

操作工艺

3.1工艺流程:

柱吊装(校正→定位→焊接)→ 梁吊装(校正→主筋焊接)→ 梁柱节点核心区处理 →

剪力墙施工 → 板安装

3.2柱子吊装:

3.2.1接结构吊装方案规定的顺序进行吊装,一般沿纵轴方向往前推进,逐层分段流水作业,每个楼层从一端开始,以减少反复作业,当一道横轴线上的柱子吊装完成后,再吊下一道横轴线上的柱子。

3.2.2清理柱子安装部位的杂物,将松散的混凝土及高出定位预埋钢板的粘结物清除干净,检查柱子轴线,定位板的位置、标高和锚固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3.2.3对预吊柱子伸出的上下主筋进行检查,按设计长度将超出部分割掉,确保定位小柱头平稳地座落在柱子接头的定位钢板上。将下部伸出的主筋理直、理顺,保证同下层柱子钢筋搭接时贴靠紧密,便于施焊。

3.2.4柱子起吊:柱子吊点位置与吊点数量由柱子长度、断面形状决定,一般选用正扣绑扎,吊点选在距柱上端600mm处卡好特制的柱箍,在柱箍下方锁好卡环钢丝绳,吊装机械的钩绳与卡环相钩区用卡环卡住,吊绳应处于吊点的正上方。慢速起吊,待吊绳绷紧后暂停上升,及时检查自动卡环的可靠情况,防止自行脱扣,为控制起吊就位时不来回摆动,在柱子下部挂好溜绳,检查各部连接情况,无误后方可起吊。

3.2.5柱子就位:当柱子吊起距地500mm时稍停,去掉保护柱子主筋的垫木及支腿,清理柱头泥污,然后经信号员指挥,将柱子吊运到楼层就位。就位时,缓慢降落到安装位置的正上方,停住,核对柱子的编号,调整方位,由两人控制,使定位小柱头全方位吻合无误,方可落到安装位置上。柱子对号核对剪力墙插铁(钢筋)的方向,定向入座完毕,随之在四边挂好花篮螺栓,斜拉绳,加设临时支撑固定,确保安全。

3.2.6校正及定位:

3.2.6.1柱子垂直度校正:用吊线板,并在相互垂直的两个方向上架设经纬仪,使往身立面轴线与安装位置上的柱网格轴线对准,上下垂直。校正轴线时先找好两个面上的轴线,然后再对准第三个面上的轴线,最后使柱子三个面上的轴线或中线对准定位轴线。已经就位好的柱子,要认真用经纬仪校准轴线位置及垂直度,确认不超出偏差,方可进行柱头定位钢板的焊接。

3.2.6.2内柱(中柱)安装校正及定位:以柱子大面中心线为准,就位以后四面支撑。用两台经纬仪分别支在相邻的两个柱面轴线上,对准柱身轴线,校正垂直偏差。观察校正柱身轴线时,要由下到上全高贯穿。当两台经纬仪从两个方向均校正好以后,再检查另外两个面上的轴线,四面支撑牢固,即可将小柱头上的钢板与定位钢板先焊接固定,然后再焊接主

筋,进行二次校正。

3.2.6.3边柱、角柱安装、校正及定位:边、角柱安装只能在2~3个面上支预方木,从楼层内拉紧花篮校正器进行校正。安装角柱时除校正后三面定位轴线,还要对第四个面上的轴线进行检查,确保上下层柱子在节点处不产生歪扭、错位与偏移。

3.2.7脱勾之前必须将主筋及柱头定位,点焊固定好,防止因支撑不牢,拉紧花篮螺栓彼此配合不协调,造成柱子翻倒。

3.2.8调整主筋、焊接:对在吊装过程中被碰撞的钢筋,在焊接前要将主筋调直、理顺,使上下主筋位置正确,互相靠紧,便于施焊。当采用帮条焊时,应当用与主筋级别相同的钢筋;当采用搭接焊时,应满足搭接长度的要求,分上下两条双面焊缝。施焊时要求用两台电焊机,对角、对称、等速起弧,收弧基本同步。采用断续焊,防止热影响导致应力不均,产生过大的变形,避免烧伤混凝土及主筋。小柱头定位钢板项四面围焊。焊接完毕进行自检。质量符合焊接规程规定,填写施工记录,注明焊工代号。柱子主筋焊完以后,待焊缝冷却,方可撤去支撑。这时要复查纠偏:用经纬仪和线坠复查柱子的垂直度,控制在允许偏差范围以内,发现超偏差,可用倒链进行校正,不得用大锤、撬根猛砸、硬撬,损伤主筋。

3.3梁吊装:

3.3.1起吊就位:按施工方案规定的安装顺序,将有关型号、规格的梁配套码放,弹好两端的轴线(或中线),调直理顺两端伸出的钢筋。在柱子吊完的开间内,先吊主梁再吊次梁,分间扣楼板。

3.3.1.1起吊:按照图纸上的规定或施工方案中所确定的吊点位置,进行挂钩和锁绳。注意吊绳的夹角一般不得小于45°角。如使用吊环起吊,必须同时拴好保险绳。当采用兜底吊运时,必须用卡环卡牢。挂好钩绳后缓缓提升,绷紧钩绳,离地500mm左右时停止上升,认真检查吊具的牢固,拴挂安全可靠,方可吊运就位。吊运单侧或局部带挑边的梁,要认真考虑其重心位置,避免偏心,防止倾斜。吊点应尽量靠近吊环或梁端头部位。

3.3.1.2就位:吊装前再次检查柱头支点钢垫的标高、位置是否符合安装要求,就位时找好柱头上的定位轴线和梁上轴线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便使梁正确就位。梁的两头应用支柱顶牢。

3.3.2梁校正及主筋焊接:就位支项稳固以后,对梁的标高、支点位置进行校正。整理梁头钢筋与相对应的主筋互相靠紧后,便于焊接。为了控制梁的位移,应使梁两端中心线的底点与柱子顶端的定位线对准,如果误差不大,可用撬棍轻微拨动使之对准;当误差较大时,不许用撬根生拨硬撬,否则会影响柱子垂直度的变化。应将梁重新吊起,稍离支座,操作人员分别从两头扶稳,目测对准轴线,落钩要平稳,缓慢入座,再使梁底轴线对准柱顶轴线。梁身垂直偏差的校正是从两端用线坠吊正,互报偏差数,再用撬棍将梁底垫起,用铁片支垫平稳严实,直至两端的垂直偏差均控制在允许范围之内,注意在整个校正过程中,必须同时用经纬仪观察柱子的垂直有无变化。如因梁安装使柱子的垂直偏差超出允许值,必须重新进行调整。当梁的标高及支点位置校正合适,支顶牢固,即可焊接,焊接质量应符合要求。

3.4梁、柱节点核心区处理:

3.4.1梁、柱核心区的做法要符合设计图纸及建筑物抗震构造图集要求。箍筋采用预制焊接封闭箍,整个加密区的箍筋间距、直径、数量、135°弯钩、平直部分长度等,均应满足设计要求及施工规范的规定。在叠合梁的上铁部位应设置1φ12焊接封闭定位箍,用来控制柱子主筋上下接头的正确位置。

3.4.2边、角、封顶柱的节点:梁和柱主筋的搭接锚固长度和焊缝,必须满足设计图纸和抗震规范的要求。顶层边角柱接头部位梁的上钢筋除去与梁的下钢筋搭接焊之外,其余上钢筋要与柱顶预埋锚固筋焊牢。柱顶锚固筋应对角设置焊牢。

3.4.3节点区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应比柱混凝土强度等级提高10MPa。柱接头捻缝用干硬

性混凝土(重量比1∶1∶1干硬性豆石混凝土),宜用浇注水泥配制,水灰比控制在0.3,其强度比往身混凝土强度提高10MPa。捻缝前先将接缝清理干净;用麻绳、麻袋蓄水充分湿润;两侧面用模板挡住。两人同时对称用偏口錾子操作,随填随捻实。施工完应养护7d,防止出现收缩裂缝。在上层结构安装前,应将柱子接头部位施工完毕。

节点区也可浇筑掺UEA的补偿收缩混凝土,其强度等级也应比柱混凝土强度等级提高10MPa,其配合比和浇筑方法应征得设计部门同意。

3.5板安装(楼板或屋面板):可采用硬架支模或直接就位方法。

3.5.1划板位置线:在梁侧面按设计图纸划出板及板缝位置线,标出板的型号。

3.5.2板就位:将梁或墙上皮清理干净,检查标高,复查轴线。将所需板吊装就位。有关板安装内容详见预应力圆孔板安装工艺标准。

3.6剪力墙施工:应在本楼层的梁、柱、板全部安装完成之后,随之在空腹梁内穿插竖向钢筋,并将水平筋与柱内预埋插铁(钢板)焊牢。接头位置应符合施工规范的规定。按施工组织设计要求支好模板,浇筑混凝土振捣密实,加强养护。

质量标准

4.1保证项目:

4.1.1吊装时构件混凝土强度、下层结构承受内力的接头(接缝)混凝土或砂浆的强度,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的规定。检查构件出厂合格证和同条件养护试块的试验报告。

4.1.2构件的型号、位置、支点锚固必须符合设计要求,且无变形损坏现象。观察或尺量检查和检查吊装记录。

4.1.3构件接头(接缝)的混凝土(砂浆)必须计量准确,浇捣密实,认真养护,其强度必须达到设计要求或施工规范的规定。观察检查和检查标养28d试块试验报告及施工记录。

4.2基本项目:

4.2.1梁、柱、板就位锚固:轴线位置、标高、坐浆及节点构造作法、板端堵孔、板端锚固、板缝宽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4.2.2构件接头焊接做法,应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的规定。构件主筋及连接钢板的焊接焊缝长度、宽度、厚度,均应符合设计要求及施工规范的规定。焊缝表面平整,焊波均匀,无凹陷、焊瘤和烧伤,接头处无裂纹、气孔、夹渣及咬边。焊渣、药皮和飞溅物清理干净。

4.3允许偏差项目,见表4-39。

成品保护

5.1楼面的柱网格轴线要保持贯通、清晰,安装节点的标高要注明,需要处理的要有明显标记,不得任意涂抹、更改和污染。

5.2安装梁、柱的定位埋件要保证标高准确,不得任意撬动、碰击和移位。预制框架构件安装允许偏差及检验方法表4-39 项次 项目 允许偏差(mm)检查方法柱中心线对定位轴线位置偏移 5 尺量检查柱上下接口中心线位置偏移 3 尺量检查≤5m柱 5柱 垂直度 >5m柱 10 用经纬仪或吊线和尺量检查>10m多节柱 1‰柱高且<20≤5m +0,-5 用水准仪或尺量检查>5m +0,-8

8轴线位移偏差 5 尺量检查

9层高 ±0 用水准仪或尺量检查

10板搁置长度 ±10 尺量检查

抹灰 5 靠尺和塞尺检查

不抹灰 3中心线对定位轴线位线 5 尺量检查梁 梁表面标高 +0,-5 用水准仪或吊线和尺量检查垂直偏差 3 用吊线和尺量检查楼梯 水平位移、偏移 10 尺量检查阳台 标高 ±5 用水准仪、尺量检查

5.3节点处的主筋不得歪斜、弯曲,清理铁锈及污秽的过程中不得猛砸。在浇筑节点混凝土之前用φ12钢筋焊成封闭定位箍,固定柱子主筋位置。节点加密区箍筋采用焊接封闭式,其间距符合设计及抗震图集的规定,绑扎牢固。

5.4已安装完的梁、柱、板不得任意将支撑及拉杆撤除,需待焊接主筋全部冷却后方可拆掉校正设施。在安装梁时,应随时观察柱子的垂直度变化,产生偏移应及时制止或纠正。

5.5构件在运输和堆放时,垫木的支垫位置应符合规定,一般应靠近吊环,垫块厚度应高于吊环,且上下垫木成一条直线。防止因支垫不合理,造成构件损坏。堆放场地应平整、坚实,不得积水。底层应用100mm×100mm方木或双层脚手板支垫平稳。每垛码放应按施工组织设计规定的高度码放整齐。

5.6安装各种管线时,不得任意剔凿构件。施工中不得任意割断钢筋或弯成硬弯损坏成品。

应注意的质量问题

6.1构件缺陷:构件型号、规格使用错误。构件出厂尚未达到规定的强度,造成断裂或损坏。在运输与安装前,检查构件外观质量、混凝土强度。采用正确的装卸及运输方法。破损或缺陷构件未经技术部门鉴定,不得使用。

6.2构件位移偏差:安装前构件应标明型号和使用部位,复核放线尺寸后进行安装,防止放线误差造成构件偏移。不同气候变化调整量具误差。操作时认真负责,细心校正。使构件位置、标高、垂直度符合要求。

6.3上层与下层轴线不对应,出现错台,影响构件安装:施工放线时,上层的定位线应由底层引上去,用经纬仪引垂线,测定正确的楼层轴线。保证上、下层之间轴线完全吻合。

6.4节点混凝土浇捣不密实:节点模板不严跑浆。浇筑前应将节点处模板缝堵严。核心区钢筋较密,浇筑时应认真振捣。混凝土要有较好的和易性、适宜的坍落度。模板要留清扫口,认真清理,避免夹渣。

6.5主筋位移:节点部位下层柱子主筋位移,给搭接焊造成困难。产生原因是构件生产时未采取措施控制主筋位置;构件运输和吊装过程中造成主筋变形。所以生产时应采取措施,保证梁柱主筋位置正确,吊装时避免碰撞,安装前理顺。

6.6核心区构造不符合要求:因为核心区钢筋较多,所以施工时应认真看图,按节点构造要求施工。钢筋的连接位置准确,相互搭接靠紧,便于施焊。箍筋数量应符合图纸要求。

6.7楼层超高:主要是吊装过程中对标高控制不严,抬高了安装标高。应从首层开始,引测柱基上皮实际相对标高,找准柱底找平层的标高。安装楼层柱子时,要调整定位钢板的标高来控制楼层的标高,节点定位钢板应用水准仪找平,根据柱子的实际情况,逐根定出柱子定位钢板的负偏差。负偏差值以3~5mm为宜,可用钢垫板调整。

6.8柱身歪斜:产生原因是施焊方法不良。改进办法是梁、柱接头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施焊点,应采用输流施焊方法。施焊过程中不允许猛撬钢筋,主筋焊接过程中用经纬仪观察柱垂直偏差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6.9柱子位移:就位时只依照小柱头上的十字线就位,而不对照柱身大面上的轴线;主筋焊接时,热变形影响产生扭曲,导致柱子位移。

6.10柱子垂直超偏,柱身不直:安装时,应在相邻的两个面用线坠进行垂直度校正。小柱头上的连接钢板点焊以后,再用柱子校正器进行二次纠偏。主筋采用对称、等速、间歇施焊。合理安排焊接顺序,从框架的整体上应采用梅花点错开施焊方法,防止因施焊过程应力不均的影响,避免框架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形。

6.11焊接质量不符合要求,应严格遵守焊接规程。

质量记录

本工艺标准应具备的质量记录

7.1构件出厂合格证。

7.2型钢出厂合格证。

7.3钢筋出厂合格证及机械性能复试报告。

7.4焊条出厂合格证。

7.5焊工上岗证。

7.6焊接试验报告。

7.7水泥出厂合格证及复试报告。

7.8砂、石试验报告。

7.9结构吊装记录(预检记录)。

7.10混凝土试块28d强度报告。

基于构件的框架 第3篇

【摘 要】众所周知,处于地震之中的建筑结构会因受到剪切和扭转力的作用而产生结构破坏,结构中部分构件因受力强度不够会出现损伤现象,从而影响建筑主体结构的受力性能。针对这一命题,本文就强震作用下建筑构件损伤对建筑框架结构受力性能的影响进行论述,以有限元软件ABAQUS为研究对象,在文中建立起一个杆系模型和一个三维精细钢框架模型,并比较两者对钢框架结构受力性能的不同影响,得出相关结论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强震;构件;钢框架结构;有限元;受力性能;影响

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频繁发生地震,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严重损害。据相关研究得知,尽管地震是造成震区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但却并不是直接原因。事实上,由地震所造成的建筑物倒塌,对人员进行掩埋,才是造成人员伤亡的直接原因。为此,我们强调要做好建筑施工管理,确保建筑施工质量以及建筑结构的整体稳定性。

1.钢框架结构及其抗震性能研究

钢框架结构是建筑结构形式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主要构成材料是钢材,因具有着强度高、刚度大、自重轻、承载力强等优点,目前被广泛应用于超高层建筑和大跨度建筑物中。作为现代建筑结构中的一种主要结构形式,钢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一致被业界所关注。从理论上来说,钢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最佳研究方法是振动台试验以及动力过程分析,然而因为受到研究技术和试验条件的限制,这两种研究方法暂不能得到有效实施,所以现阶段国内外普遍采用的钢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研究方法为:结构构件基本力学行为研究。简单来说,就是针对钢框架结构部分构件的力学行为进行研究,分析构件在强震作用下发生损伤后能否对钢框架主体结构的产生影响,以此判定并反映出钢框架结构在强震作用下的响应。

为了研究强震作用下构件损伤对钢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本文在构件基本力学行为研究原理的基础上,选用有限元软件ABAQUS为技术手段,在其基础上建立两种模型,并通过实验来综合考虑钢框架结构构件损伤对结构整体抗震性能的影响。

2.实验操作和实验分析

2.1模型建立

首先,建立一个楼层数为4层的钢框架结构模型,要求楼层高3米,跨度为6米;然后通过有限元软件ABAQUS来分别建立一个杆系模型和三维精细壳单元有限元模型,要求杆系模型的实际尺寸大小和三维精细壳单元有限元模型的轴线大小相同,模型各节点部位的强度要相对较大,目的是为了防止节点部位变形而对结构的抗震性能产生影响;另外,要在节点部位增加一个侧向约束力,防止节点发生局部扭曲。

加载方式:首先,对结构施加竖向重力荷载以及根据荷载规范施加恒荷载和活荷载的荷载组合;其次,根据不同的加载模式进行水平加载,分别采用拟静力加载和拟动力加载。

2.2实验分析

2.2.1拟静力加载对比分析

模型建立之后,绘制出三维精细壳单元模型和杆系模型的单调加载曲线的对比结果图,并由图得出:两模型的初始刚度基本一致。杆系模型计算得到的承载力稍大,这主要是由于杆系模型中的钢框架柱计算长度比精细模型稍长,会造成一定的差异,但是整体差别在3%以下。在单调荷载作用下,由于没有塑性应变循环累积作用,结构受力性能并未发生明显退化,表明两者的计算结果在工程允许的范围内是一致的,单调荷载作用下杆系模型的计算结果是可靠的。

2.2.2滞回性能对比分析

静力循环加载是在框架的顶端施加往复水平位移,采用四种加载制度,分别为:由小到大逐级加载(加载制度Ⅰ),由大到小递减加载(加载制度Ⅱ),以及先小后大再小加载(加载制度Ⅲ)和先大后小再大加载(加载制度Ⅳ)。四种加载方式分别模拟不同地震作用,考察不同加载制度下结构损伤的不同表现形式,同时比较三维精细壳单元模型与杆系模型计算结果的差别。

在上述所列出的四种加载制度下,三维精细壳单元模型由于能够模拟局部屈曲和塑性应变累积作用,承载力以及刚度均出现明显退化,并且不同加载制度的滞回曲线也有差别。而杆系模型所有的加载制度下的滞回曲线完全一致,并没有受到加载程度和累积作用的影响,无法反映构件损伤的不可逆现象,以及由于损伤产生的内力重分布。因此,采用杆系模型进行分析会高估结构的受力性能,不能反映结构真实的地震响应。

结构构件的损伤会削减结构整体的刚度和承载力,进而降低结构的整体抗震能力,对结构的整体受力性能产生直接的影响。若考虑损伤对承载力及刚度的折减将会使计算结果更为接近实际情况,能够更为准确地预测结构的地震响应。

2.3耗能能力对比分析

在实验中根据两种模型的实际耗能情况,绘制出不同加载力下模型结构的耗能力。从所绘制的结构耗能力图示来看,杆系模型结构的在实验中往往不能全面考虑到结构的承载力和刚度,如果应用于实际建设,会高估结构在强震作用下耗能能力。而对于三维单元有限元模型来说,该结构的在不同加载力下的耗能能力差别并不大。

2.4结构变形分析

对其结构的动力弹塑性时程和结构变形情况进行分析,根据实验中所绘制的结构破坏形态的图纸来看,三维精细单元有限元模型在强震作用时,在结构的柱脚和梁端容易发生局部变形弯曲,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局部弯曲现象在杆系模型模拟实验中不会出现,但在实际地震时却是真实存在的。实验分析,杆系模型和三维精细单元模型在强震实验中,当模型的塑性应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导致损伤出现时,两种模型结构的变形程度不同,呈现出明显的差异。从变形程度来看,三维精细单元模型发生的位移远远高于杆系模型,这便说明杆系模型在强震作用下不会过高估计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比三维单元模型更适建于强震区域。

从模型的层间位移角和层位移可以看出,杆系模型分析得到的位移会低于精细模型的分析结果,在薄弱层有明显的差异,差异最大达到30%。对于不同的地震波,在相同的峰值加速度作用下,对结构作用程度也不相同,这与变形累积作用形式相关。地震作用导致结构发生更为明显的不对称变形,在结构变形较大的一侧不断累积,层间位移角以及层位移逐步增大。

对于同一条地震波,峰值加速度不同,损伤对结构的影响程度也不相同。地震作用越大,结构塑性应变累积随之增加,局部屈曲越严重,进而结构变形也越大。

2.5塑性耗能发展程度对比分析

塑性耗能(Ep)表示结构材料进入塑性而产生的塑性应变能的程度,随着地震波的不断输入而不断增加,为单调递增函数,表征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塑性发展状况以及能量耗散情况。 (下转第111页)

(上接第108页)3.结束语

(1)采用三维精细壳单元建立的钢框架构件和框架非线性有限元计算模型在宏观破坏形态和局部屈曲等方面与典型试验结果均吻合良好,验证了模型中采用的单元类型和材料本构模型的合理性。说明三维精细壳单元模型能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地反映结构在强震作用下的响应。

(2)结构未发生损伤时,杆系模型和三维精细壳单元模型分析结果吻合良好;但由于结构塑性应变累积和局部屈曲导致损伤发生,两种模型分析结果出现明显的差异。由于损伤累积,导致精细模型分析得到的结构位移高于杆系模型的分析结果(最大差异达到30%),杆系模型会低估结构的变形以及塑性发展能力。 [科]

【参考文献】

[1]赵岩,林家浩,唐光武.复杂结构局部非线性地震反应精细时程分析[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4(02).

[2]吴芸,张其林,王旭峰.钢框架抗震性能试验研究和数值分析[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04).

基于构件的框架 第4篇

关键词:构件,可复用技术,框架

1 引言

软件危机使得软件界不断寻求新的解决方法,软件利用技术是当前被认为是解决软件危机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软件复用技术是指通过重复使用已有资源,有效地提高了软件质量和生产率,软件复用技术是软件开发的必然趋势。构件化技术和基于框架的开发方法是诸多软件复用技术中最成熟并且应用最广泛的技术,简要介绍了基于构件的软件框架的设计结构及应用。

2 构件框架

2.1 构件

在机构学中,构件是组成机构的﹑彼此间具有确定的相对运动关系的基本单元,在结构学中则指结构物中的计算或制造单元,也就是说构件是一个最基本的单位。应用到软件工程中,构件是软件框架中最基本的单元模块,是面向软件体系架构的可复用软件模块。可以将复用性要求很高的模块提取出来,加入构件库,可以被应用以统一的方式来调用[1],这样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利用率,大大缩短了开发周期,提高了软件质量。

2.2 框架

软件产品日趋工业化,使得软件复用已经从通用类库发展到面向领域应用框的充分利用。框架,即Framework,它是某种应用的半成品,就是一组组件的集合,可以说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完成软件的开发”,对于越来越复杂的软件开发,涉及到的知识、内容、问题太多,如果所有的系统开发都从头再来,必然会导致软件生产投入的浪费及工期的延误。成熟的框架集中了之前若干个软件开发的经验,解决了若干个系统处理方面的细节问题,使得软件产品的安全性有效地提高。同时框架具有较好的扩展性和可维护性,并且可以不断地升级,开发人员只需考虑业务逻辑的关系,在应用框架的可扩展处根据系统配置加载所需要量程序集[2],实现高质量软件的开发。

3 框架设计

下面以信息管理系统应用框架开发为例来说明如何创建基于构件的可复用的应用系统框架。

随着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各行各业对软件的需求日益提高,软件也日趋复杂,信息管理系统是各企业根据自己行业领域要求所使用的各类管理系统。第一步,经过充分的分析,提取信息管理系统的若干通用点,并设计成构件。第二步,提取出所要创建框架的扩展点,并封装为独立的程序集;如工作流管理、警示管理、系统管理、安全管理、系统设定、个性化管理等几个模块是各类信息管理系统的通用点,可以将这些模块封装成构件,插入框架中。第三,对于特定行业领域的软件产品的开发,开发人员只需要了解业务上的逻辑,然后根据系统提供的配置信息动态加载实际需要的程序集,并调用其中的提供的方法和属性,实现各自特定的服务功能。

3.1 模块管理

本部分是该框架的核心构件,通过本构件可以动态地为用户添加可用模块,系统模块管理可以为用户创建新的系统模块(如图1);系统模块控件管理设置用户对指定模块中控件属性,如隐藏、可用等;系统名称模块管理可以编辑已经创建的系统的名称及相关的属性;系统用户管理可为该系统及相关模块设置用户级别及权限。

3.2 工作流

完成工作量的定义和管理,并按照在系统中预先定义好的工作流逻辑进行工作流实例的执行。例如,消息管理、购置资产申请、加班申请、请假申请等。用户可使用框架提供的“工作流建模工具”对流程进行自由定义,创建业务模块对应的工作流类型,然后创建不同的工作流,以满足不同客户对同一业务流程变化需求。

3.3 安全管理

记录用户登录日志,并对错误日志提供灵活查询与处理,能够定时有效地完成数据库的备份等功能,有效地保证了系统的安全性;采用数据库加密技术防止未经许可的访问及修改权限,并且可以提供对不同模块(如图2)、不同控件、不同字段的访问权和修改权,保证了系统的安全性。

3.4 警示管理

包括警示基本参数的设定,如开始时间、结束时间等;可以为警示邮件提供相关的参数的设定,例如邮件图片的设定、附件的添加、邮件的查询等等。

3.5 系统设定

该模块包括模块查询字段管理,并可由用户设置多种常用的查询模式;完成对框架基本参数的设置。

3.6 个性化管理

可由用户自主选择所喜欢的样式、皮肤,并提供用户多样化的个性设置,对用户的设置具有记忆功能等。

在此框架的设计中所有的构件具有即插即用的功能,使用软件复用更加灵活,对于各个系统不同的业务流程可通过可扩展的接口完成特定功能。使用本框架开发软件支持标准的工作流体系,具有完全独立的业务规则,具有独立的数据访问层,实现与数据的无关性,创建的各程序集组件之间相互独立,互不依赖,实现了软件产品的工业化。

4 框架优点

(1)提供了更高的效率:对业务做了更深的抽象,使得开发者只需编写很少的代码量就能够快速地搭建自己的系统。

(2)更高的质量:使得开发者基于框架开发,规范了代码编写。

(3)更低的成本:使用开发者能够降低软件的开发、维护及项目实施成本。

(4)可控的开发周期:降低了对开发者的技术要求,回避了许多应用开发的技术风险,使开发者有更多的精力去关心自己的业务需求。

(5)更高的软件开发管理水平:对应用的开发过程进行了更深的抽象,使用开发者能够方便地管理、配置各个环节的人力、时间等要素,从而实现软件开发的工业化生产。

5 结语

基于构件的框架技术,大大提高了软件开发的效率;基于构件重用和面向框架开发,开发扩展不受限制。规避了传统软件开发过程中存在的开发周期、产品质量、开发成本等因素不可控的风险,同时,把软件开发的过程管理融入到整个平台中,是互联网应用开发的理想平台。框架开发平台因其简单易用、开发快速不仅适合软件公司完成项目的开发,同样也适用于企业信息部门完成本领域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

参考文献

[1]邢瑜琨,刘超,高仲仪,金茂忠.基于构件和框架、面向方面的软件产品线开发方法CFB-ADO.软件时空,2006,9-3(22).

[2]何文海,谢建刚.基于.NET平台的插件式应用框架开发.电脑知识与技术,2007,3(15).

[3][美]Robert C.Martin Micah Martin著,邓辉,孙鸣译.敏捷软件开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4]张秋余,贾志龙,杨玥,潘强.基于.NET的分布式软件框架的研究与应用.兰州理工大学学报,2006.

基于构件的框架 第5篇

摘 要: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是当前软件开发的主流泛型。如何形式化地刻画构件的组装过程是业界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本论文对Petri网进行扩展,作为演化活动的表示基础。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构件的动态性质与结构性质,给出了组装的原理、组装的方式与组装的框架,对复合组装的行为与框架性质进行分析。

关键词:Petri网;构件性质;构件组装

1 构件的Petri网表示及性质

1.1 扩展Petri网表示构件

形式化构件定义由两个部分组成,输入输出规约,把构件封装为一个边界单入口单出口的接口规约,其次是由构件内部组成,内部包括构件的功能化属性和参数化属性,参数化属性是内部组成间的联系机制,功能化发生是实现内部间交互式行为的动作部件,这些部件间的相互关系组成了一个构件内部实体,通过规约相互依赖、相互生存、相互作用,从而在接口处产生一组操作序列,引发构件行为并感染其他相连接的构件。

定义1 构件C由一个4元组组成,是Petri网的一种扩展,C=:

①P为有限库所集,表示构件状态;其中P?勐{p,ip,op};其中ip,op出入口处的特殊库所,是构件间相互通信、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接口库所;

②T为有限变迁集,表示构件操作与实现,构件的行为动作;

③F?哿P×T∪T×P,表示有向的弧集,是构件内部相互操作行为与状态的约束关系;

④W为非空有限集,表示库所变迁中功能属性和参数化属性组合及数量,构件C中弧集集合的权函数与容量函数产生的数据类型集;

⑤I/O={IP,OP}IP/OP?哿P分别为构件C的边界出入口集,有?坌ip∈IP,?坌op∈OP

定义2 构件网C-net(CN)系统是由多元组组成CN=

④反证法,假如状态op不是唯一正常结束状态,那么?埚M∈R(M0)使得(CN,M0)[t>M且M是一个结束状态,由条件2知(CN,M0)[t>M?圯(CN,M0)[t>op这是矛盾的;综合1,2,3,4,定理得证。

2.2.2 动态不变性判定

面向构件框架的研究与设计 第6篇

基于构件软件开发的主要思想是使用现存的构件来建构软件系统。在软件复用方面,传统的开发方法最多只能做到代码复用,面向对象技术促进了软件复用,但也只是实现了类和类继承的复用,对于整个系统来说,还存在很大的缺口,不能做到核心功能的复用。面向构件的开发是软件复用领域的研究热点,被视为软件工业化生产的必由之路。

2 构件技术概要

2.1 构件的定义

什么是构件(component)?“软件构件是一种组装单元,它具有规范的接口规约和显式的语境依赖。软件构件可以被独立部署并由第三方任意地组装。”[1]它的基本理念是把软件开发过程中会重复用到的部分封装起来,等到有新的同样的需求时再调用。被封装的对象类、类树、一些功能模块、(framework)、软件构架(或体系结构Architectural)、文档、分析件、设计模式(Pattern)等都可视为构件。

2.2 面向构件技术

构件技术(如CORBA、COM、JavaBean),关注的是构件的描述方法、调用方法和运行体系,业界用得比较多的是“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CBSD)”。而这里的面向构件的软件开发是指在软件开发中,以构件为中心组织整个开发过程,从分析、设计、开发、测试、发布和管理,一直到维护,整个软件生命周期中的每个阶段都统一以构件为基本单位进行工作。

面向构件的软件开发,使得开发人员能够通过拖拉式的图形化编程方式快速地实现面向构件的系统的设计、开发、组装和调试。整个开发工作屏蔽了技术细节,使得开发工作像“搭积木”一样利用构件库中的每个构件的映射实现编程,从而实现了业务和技术的分离[3]。

2.3 面向构件与面向对象的比较

面向构件的软件开发(CBD),吸收包括面向对象技术在内的众多传统方法和技术的优点。因此,面向构件技术与面向对象技术即紧密相关,又有区别。首先,在概念层面上,对象描述客观世界实体,构件提供客观世界服务;其次,在复用策略上,对象是通过继承实现复用,而构件是通过合成实现复用;再次,在技术手段上,构件通过对象技术而实现,对象按规定经过适当的接口包装之后成为构件,一个构件通常是多个对象的集合体。最后,从抽象程度来看,面向对象技术己达到了类级重用(代码级),它以类为封装的单位,构件将抽象的程度提到一个更高层次,它是对一组类的组合进行封装,并代表完成一个或多个功能的特定服务,也为用户提供了多个接口。

2.4 面向构件的软件生产模式及其优点

面向构件的软件体系,使得用户的需求改变可以直接通过构件装配式的图形化设计思路得以体现,使得软件架构师和程序员跳出传统开发模式的局限,是代码式软件体系的颠覆和革新,使得软件生产有了一全新的模式,如下图1所示。

面向构件开发能够屏蔽技术实现细节、提高软件的质量和稳定性、得化软件开发流程、提高开发的灵活性、降低大型系统的复杂度和维护难度等优点。目前,CBD主要被用来帮助控制大型系统开发的复杂度和风险,在开发的构造和部署阶段中提供一种以架构为中心和以重用为中心的方法。

3 框架的设计与实现

3.1 设计思想

为降低大型系统的复杂度,软件系统的架构经历了对问题空间分解,垂直分割、横向切割,横切竖割相结合的发展过程。面向构件的思想,就是把复杂业务进行横切竖割的分解,再用一个个的不同粒度的构件“编织”整个架构,它可以把精力全部放在业务功能上而不必操心太多技术细节。[3]

本系统采用多层次的构件体系,在实现上,利用现有成熟的技术支撑,在eclipse平台上,结合开源技术如Hibernate、Spring、Struts等,以插件的方式实现框架功能。系统框架如图2所示。

3.2 具体设计与实现

本平台使用主流的开源框架Hibernate实现O-R实体映射;再通过对Hibernate的封装,实现与低层数据库无关的通用数据库操作构件。另外,本框架采用现行主流框架Spring来实现事务管理。

这里的运算构件层主要用是带静态的方法的Java类来实现,以XML文件描述其接口和参数,对业务逻辑提供接口调用,给应用开发人员提供图形化组装。

业务构件层,主要由业务引擎和业务构件组成,实现对应用逻辑的处理过程。对上层提供规范的接口以被调用,对下层,调用运算构件,以流程化的方式使之构件粒度较大的业务构件。

展现构件层,是连接用户界面与业务处理的中间层次。由展现引擎和展现逻辑流程组成。对于应用展现引擎接受服务请求,调用业务构件层的业务构件计算处理,再返回给用户界面。

页面层主要提供对应用系统的用户界面支持。由于在展现引擎返回给页面之前,采用Struts动态Bean对XML数据进行转换封装,使得JSP页面即可支持JSTL表达式语言,同时支持Struts标签。在整个架构中,从运算构件层到展现层,各层的引擎都将数据规范为XML格式,放在XML总线中,通过XML的DOM方式,封装了应用的各个数据区构件。

最后,图形界面用Eclipse的GMF技术结合基于模板引擎的代码生成技术做成Eclipse插件来实现。用户在拖拉(组装)构件,使之成为业务流程,GMF在后台则生成对应的XML描述配置文件,系统通过对xml配置文件的解析封装,用模板引擎成生业务流程的java文件并编译。

4 框架的设计和实现的优点

在吸取经典的三层体系结构优点,使得构件粒度更加细化,软件开发更为有效。平台在软件开发周期的每一阶段,都以构件为核心,具有统传构件技术的优点。

本架构实现了应用系统和代码的分离,程现给应用开发人员的是图形化构件和规范的接口,使得应用逻辑易于调整以适应需求的变化;而业务数据则通过XML总线方式独立于应用逻辑,使应用系统的具有良好的数据扩展能力。Struts+Spring+Hibernate的整合开发,是现行J2EE开发为程序员所喜爱的开发方式,基于这些开源框架的开发人员成熟性和稳定性。

由于对问题空间的有效分割,框架具有清晰的分层结构,在实现上又吸取了主流开源框架的优点,使得整个框架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

5 总结

本文文阐述了构件技术的基本概念和面向构件的软件生产模式,接着对面多层次的架构进行研究设计并结合主流的开源框架在eclipse开台上以插件的形式实现,最后,用实现的面向构件开发平台,来组装企业应用的合同管理系统。

被视为解决软件危机的构件技术将促进软件产业的变革。专业化的构件生产将成为独立的产业而存在,软件系统的开发将由软件系统集成商通过购买商用构件,集成组装而成。目前国内外越来越多的软件系统采用面向构件的技术进行开发,围绕构件的生产、管理和组装将形成具有相当规模的构件市场和构件开发工具市场。随着构件应用的推广和深入,对构件组装技术、构件构架技术、分析设计构件的描述和复用、特定领域软件构架、构件库部署等问题的研究也会不断深入发展。总之,面向构件的软件工厂正日趋成熟,其应用前景十分广泛。

摘要:面向构件软件开发的主要思想是使用现存的构件来建构软件系统,是提高软件开发效率和质量的有效途径,可复用的构件在软件复用技术中作用重大。该文首先阐述了构件的概念和面向构件技术优点,研究并设计了一种面向构件的架构,接着结合现行主流的开源框架,以eclilpse插件的方式给予实现和检验;最后,对面向构件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软件复用,构件,面向构件

参考文献

[1]Szyperski C,Gruntz D,Murer S.构件化软件——超越面向对象编程[M].2版.王千祥,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2]黎娅.基于构件的软件复用技术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08.

[3]Mili H,Mili F,Mili A.Reusing software:Issues and research directions[J].IEEE Trans Software Engineering,1995,21(6):528-562.

[4]Whittle B.Models and languages for component description and reuse[J].ACM SIGSOFT SoftwareEngineering Notes,1995,20(2):76-89.

[5]刘伟.基于观测模型的构件化软件集成测试方法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

[6]户军茹.嵌入式软件关联测试方法的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

[7]杨芙清,梅宏,李克勤.软件复用与软件构件技术[J].电子学报,1999(2):68-75.

构件框架模型的设计与应用 第7篇

早在70年代就已提出了由软件模块构件组织合成软件的思想, 首先函数就是一种构件, 函数通过参数来适应不同应用需求的变化;Ada语言的模块package也是一种构件, 实现了内部细节掩藏, 模块通过接口规范说明进行连接和组装, package还提供了类属机制, 通过类属参数, 适应不同的应用需求。

当今的应用软件需要有良好的平台兼容性 (互操作性) 、结构开放性、规模可变性 (可扩展性) 及代码重用的能力等。本文依据原有的构件技术探讨如何架设企业应用框架的设想, 尤其是通过对构件设置必要的参数, 自动生成应用框架甚至用户界面, 从而实现应用系统的自动化定制和管理。

2、构件与框架

构件是可复用的软件组成成份, 它将抽象的程度提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是对一组类的组合进行封装, 并代表完成一个或多个功能的特定服务, 为用户提供多个接口。整个构件隐藏了具体的实现, 只用接口提供服务。构件可以将底层的多个逻辑组合成高层次上的粒度更大的新构件, 甚至直接封装到一个系统, 使模块的重用从代码级、对象级、架构级到系统级都有可能。

框架技术是软件复用新技术, 是构件技术的发展和延伸。框架由一个应用相关联构件家族构成, 这些构件协同工作形成了框架的基本结构骨架, 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构件的组合进一步构建一个完整的应用系统。从整体组织结构来讲, 框架把软件的应用领域特点与软件的基础架构相结合, 总结抽象成粗粒度的可复用构件, 一方面是对行业知识的积累与复用, 另一方面通过对低层基础构架的实现与封装, 极大地降低了软件系统的开发成本、技术难度, 提高了软件的质量, 在企业及行业应用软件系统开发过程中越来越显得重要。Gartner Group认为:"到2003年, 至少70%的新应用将主要建立在如软件构件和应用框架这类'构造块'之上;应用开发的未来就在于提供一开放体系结构, 以方便构件的选择、组装和集成"。

一个框架是一个可复用的设计构件, 它规定了应用的体系结构, 阐明了整个设计、协作构件之间的依赖关系、责任分配和控制流程, 表现为一组抽象类以及其实例之间协作的方法, 它为构件复用提供了上下文关系。因此构件库的大规模重用也需要框架。这些构件软件解决两个重要问题:一是重用, 即构件具有通用的特性:二是互操作, 即不同来源的构件能相互协调、通信, 共同完成更复杂的功能。

3、构件框架设计模型

文献[5]将其定义为一个五元组表示如下:

基于构件的框架={框架构件, 连接, 约束, 设计模式, 扩展点};

其中的设计模式描述特定问题处理某种变化采取的构件局部协作方案, 包括通用模式和特定领域模式。如图1所示, 在基于组件的框架技术提出平台与框架的关系。指出应用平台是由软件框架组成, 框架间通过扩展点双向调用, 形成粒度更大的框架甚至系统平台;通过扩展点, 还可以实例化具体的对象框架组合为接口对象。

从应用系统的宏观层面看, 几乎所有的企业业务系统都可以考虑使用基于框架的平台开发技术, 原因是通常这些应用系统体系平台如图2所示。当构筑的应用平台建立在构件框架基础之上, 则图中构件框架层就是中间件技术。下面将通过一个实例说明如何采用基于SEBC技术开发企业应用平台。

4、构件化框架应用实例

由于企业业务千差万别, 在信息系统的处理方式上均有许多相似之处, 除个别特殊要求外, 其本质都是围绕数据操作而展开的。而一般应用系统中都包括用户UI, 数据输入和数据操作, 数据加工处理和数据输出, 系统维护等功能。因此应用系统的软件体系结构完全可以用构件合成技术实现。

本节将结合物流企业的快件子系统, 采用SDBC技术构建系统框架作为实例。依据图3体系结构图, 应用平台的总体结构, 设计客户端应用、WEB和EJB三类容器。每个容器相当于一个构件框架, 应用构件部署在这些容器中。

据此, 本快件子系统的客户端服务构件有:用户界面构件 (包括数据输入、输出构件) , 系统配置构件;服务器端服务构件有:领域业务逻辑构件和数据实体构件及负责与其它系统的底层通信的CORBA。在J2EE架构下实现应用平台开发的具体步骤有:

(1) 用户界面UI设计。用户界面包括输入和输出界面, 不同的应用领域, 领域构件的格式也将不同, 另外必须注意数据操作的共性与各业务逻辑和界面布局的个性, 析取共性部分建立构件模型。根据titles与Ajax技术, 在一个页面中, 页面结构由heading, menu, body和footer几部分组成, 动态页面只变动body内容, 代码的重用率明显增加。一个应用的页面布局可以使用一个原子构件根据不同的参数生成不同的body。通常构件的参数可以通过XML方式或UI获取。构筑的应用平台, 用户可以自由设定不同的参数, 使得应用产生出不同效果的布局构件和功能构件。图4是一个数据库连接构件参数设置图例子, 生成数据库连接构件。

另外, 用户设置的参数也可以采用读XML文档的构件帮助解析用户输入的参数。如文本Field1, Text10, ···格式, 被定义为一个字段Field1的属性, 通过构件可以使文本自动生成数据表, 再调用布局构件生成不同格式的页面body。

(2) 对于系统配置构件, 由于构件库中的构件可以组合成不同的功能模块在系统配置界面列出, 用户对应用系统列出的功能模块中选择系统所需的模块, 页面的menu部分也就随之确定下来了。

(3) 服务器端构件, 必须部署在EJB容器才能执行。对EJB构件的开发, 程序人员只需按照一定的规范去实现即可。为了实现业务与数据分离, 业务与数据构件也各司其职, 服务器端用entity beans处理数据。

(4) 系统构件框架。由于应用系统框架中的很多子系统构件都是由用户界面构件, 业务构件和数据操作构件三部分组成。对本应用系统, 其框架大致包括如图5所示功能构件。构件的接口包括出入两个方向, 输入接口代表环境为它提供的服务, 输出接口代表它为环境提供的服务。

5、结束语

框架式平台技术代表了应用系统开发技术的发展方向, 它以业务为导向, 以服务构件的形式来实现各业务功能, 通过屏蔽、疏通各种复杂事务处理的基础技术细节, 封装各类业务内容和业务逻辑规则, 保证良好的互操作性, 使企业的应用开发、部署、管理与集成变得简单与快捷。应用表明, 采用构件框架技术构建企业应用平台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摘要:文章通过介绍构件及其相关理论知识, 利用java语言的跨平台性和可移植性特点, 结合J2EE规范及作为企业构件的EJB, 采用构件开发技术, 提出了构建企业应用框架模型的设计思想, 并通过一个ERP项目子模块实例加以实现。

关键词:构件,基于构件的框架,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构件平台

参考文献

[1].任洪敏, 钱乐秋构件组装及其形式化推导研究[J]上海:复旦大学, 软件学报2003-6

[2].刘瑜, 张世琨, 王立福, 杨芙清.基于构件的软件框架与角色扩展形态研究[J].北京:北京大学, 软件学报2003-8

[3].王卓, 刘大昕, 冯晓宁;基于框架的软构件后缀索引构造方法研究[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4].薛云皎;基于智能主体的分布式构件库相关技术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5].徐丽娜;支持构件化信息系统的业务构件模型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6].李婷;杨根兴;饶若楠;基于构件开发的BOSC的研究与应用[J];计算机工程;2007年.

煤炭合同管理构件框架设计 第8篇

1 构件框架介绍

构件技术是在面向对象技术基础之上演化而来的。构件技术与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是不同的,面向对象的技术强调对个体的抽象,构件则更推广了对象封装的内涵,侧重于复杂系统中组成部分的协调关系,强调实体在环境中的存在形式。本文利用统一建模语言(UML)作为整个构件建模的描述工具,采用UMLComponent进行系统的构件框架设计。

构件框架描述的是如何在特定背景下整合所有的构件说明。它将个别构件说明的接口构件连接在一起并且显示构件对象(Component Obje ct)间如何交互。总起来说,构件框架将所有的构件说明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满足用户需求的系统。

2 构件标识

构件标识阶段目的是产生业务与系统的接口集合及构件说明,组成初步构件框架。在这个阶段强调应该管理哪些信息及接口,构件应该提供哪些功能及构件间如何实现有效的运作。

2.1 决定核心业务类型

标识出合同类间的依赖关系(如图1)

在图中可以看出合同管理员,煤产品,煤炭合同,合同备档,客户,合同执行人员都有扇入关系所以将它们放入核心类型候选集中。

在候选集中合同管理员,煤产品,煤炭合同,客户,合同执行人员都具有自己的标识性,合同备档则必须取决于合同,因此不保留该类型。目前候选集中存在的类型为合同管理员,煤产品,煤炭合同,客户,合同执行人员。

合同管理员,煤产品,客户,合同执行人员都属于分类类型可以标识出自己的类别且没有扇出关系,所以保留在核心类型中。合同类有三条扇出线但这三条扇出线都不是指派关系所以可以保留在核心类型集合中。

所以管理员,煤产品,客户,合同执行人员,合同是满足核心类型特性的业务类型。

2.2 由核心业务类型产生业务接口,并标识其责任归属

合同备档,合同备档状态,合同执行状态都具有扇出关系,合同备档应属于合同管理接口,合同备档状态依赖于合同备档所以也应属于合同管理接口。合同执行状态有两条扇出线,但与合同类的耦合较强,所以合同执行状态也应属于合同管理接口。

经过上述步骤,即可产生一个具有核心类型、业务接口及责任归属的业务类型模型,如图2所示:

2.3 标识系统接口及操作

以年订货合同操作为例进行说明:

1)“订货合同录入 () ”系统操作的目的是将年订货合同录入至系统。数据类型”ContractDetail”包含合同的细节,数据类型”ContractKind”标识合同类别。系统操作的表达方式为:”I年订货合同录入:订货合同录入(In ContractDetail:ContractDetail, In ContractKind:String):boole an”。2)“查询合同 () ”系统操作的目的是确保系统中不会有重复的合同存在。必须回传系统中是否存在该合同的信息。系统操作的表达方式为:”I年订货合同录入:查询合同 (in ContractCode:String, out CanSave:boole an) :boole an”。3)“合同备档 () ”系统操作的目的是使录入系统的合同建立档案信息并允许借阅。数据类型”ContractRe cord”包含合同备档信息系统操作的表达方式为:”I年订货合同录入:合同备档 (in ContractCode:String, In ContractRecord:ContractRe cord) :boole an”。最后将所有的系统接口,系统操作整理成系统接口汇总图如图3:

3 产生构件说明框架

如图4所示,将系统构件说明与业务构件说明整合,产生系统构件说明框架。合同管理作为煤炭采掘业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与客户管理、煤品管理、管理员管理、打印管理、结算管理等系统有交互关系,如果把这些系统都包进构件中,则失去构件布署与置换的意义,因此可将这些系统作为合同管理的外部系统加以说明。根据已得到的构件说明框架和接口,程序员可以根据这些信息选择构件的取得来源及组装方式。

4 结语

在信息化时代的要求下,各类企业需要应用信息化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特别是煤炭采掘业这类信息化水平较低的企业。所以煤炭采掘业应构建集企业资金流、物流、信息流于一体的适用于煤炭采掘业的信息系统来将企业的各项业务整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以提高企业管理效率。

本文在研究煤炭运销特点的基础上根据煤炭企业生产运营的特殊性建立了煤炭采掘业信息系统中的合同管理构件说明框架。

参考文献

[1]冯冲, 江贺, 冯静芳.软件体系结构理论与实践[M].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4.

基于构件的框架 第9篇

在对等网络环境中,构件库系统由于缺乏中心服务器,节点具有很高的自治性和随意性,因此很难控制用户的构件资源共享行为,这也使得基于对等网络的构件库系统[1,2]存在很多的安全隐患。本文将对等网络中所有的构件源节点(即普通节点)分为两大类:其一是共享行为良好的节点(简称良节点);其二是共享行为不端存在恶意的节点(简称恶意节点)。良节点在整个构件库系统中,在任何时候都是诚实的,它所提交的构件总是描述准确、清晰,总是可用的。恶意节点则可能会在某段时间内表现出端正的、合作的行为,而在其他时候行为不端,也有可能总是不诚实的。在此类构件库系统中,恶意节点的恶意行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1)节点向系统提交构件时,所发布的描述信息可能不够准确、详尽,这会误导复用者对构件的理解;(2)另外,复用者从构件源节点下载目标构件之后,在进行构件装配时,可能会发现该目标构件并不可用;(3)更有甚者,系统中可能存在恶意节点,它会在所提交的构件中故意嵌入病毒程序。如果系统中存在大量的恶意节点,就会对良节点之间共享构件资源造成损害,甚至影响到整个构件库系统的正常运行。因此,在基于对等网络的构件库系统的具体实施中,必须提供一种机制以区分出恶意节点,并限制恶意节点对系统的使用和构件资源的访问。

传统的访问控制模型如访问控制列表ACL(Access Control List)[3]、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Role-Based Access Control)[4]在执行身份认证操作时往往需要依赖于中心服务器。该服务器提供一个进行访问控制规则存储和评估的集中场所。这种集中式管理的访问控制方法通过预先定义用户、组、角色等概念对访问权限进行控制,有助于简化访问控制的管理。因此,传统的访问控制模型只适用于封闭的系统,其访问策略针对的都是熟知的用户、组或者角色,不能处理系统所未知的用户、组或者角色。

显然,传统的访问控制模型不能直接应用到对等网络环境下的构件库系统。这是因为在基于对等网络的构件库系统中并不存在一个权威的中心,无法实现集中式的访问控制管理。另外,基于对等网络的构件库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具有高度的动态性,系统节点的加入和离开具有随意性,无法预先定义用户、组或者角色。为此,本章在分析对等网络环境下构件查询访问控制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对传统的访问控制模型进行拓展,提出一种基于信任的构件查询访问控制框架。该框架将信任推荐模型及访问控制模式整合应用到构件库系统中。该框架力求为构件库用户提供良好的访问控制服务,而且尽量维持构件库系统的分布式结构。

1 访问控制概述

访问控制技术起源于上个世纪70年代,当时是为了满足管理大型主机系统上共享数据授权访问的需要。但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应用的发展,这一技术的思想和方法迅速应用于信息系统的各个领域。在3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先后出现了多种重要的访问控制技术,它们的基本目标都是为了限制访问用户对系统资源的访问权限,以防止非法用户进入系统和合法用户对系统资源的非法使用。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访问控制通常以用户身份认证为前提,在此基础上实施各种访问控制策略来控制和规范合法用户在系统中的行为。访问控制系统中有三个基本要素:访问主体、访问客体以及规定主体如何访问客体的规则(策略)。访问控制过程中所依据的高层规则通常称为访问控制策略。在对访问控制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出现一系列的访问控制模型,这些模型提供了安全策略的形式化表达方法,使得访问控制系统的特性得到表述和验证。

根据所依据的访问控制模型的不同,访问控制策略通常被分为自主型访问控制DAC(Discretionary Access Control)策略、强制型访问控制MAC(Mandatory Access Control)策略和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Role-Based Access Control)策略。

(1) 自主型访问控制

自主型访问控制的基本思想是系统中的主体可以自主地将其拥有的对客体的访问权限(全部或部分地)授予其它主体,即支持委托授权的规则。其实现方法一般是建立系统访问控制矩阵,矩阵的行对应系统的主体,列对应系统的客体,元素表示主体对客体的访问权限。该方法可控制主体对客体的直接访问,但是不能控制间接访问。它以降低资源安全性为代价提供了较大的灵活性。常见的自主访问控制模型有 ACL[3](Access Control List)模型和基于Cap[5]的访问控制模型(Capability-BasedAccess Control)。

(2) 强制型访问控制

强制型访问控制所采取的方法是由授权机构分别为所有的主体和客体分配不同级别的访问属性,形成完整的系统授权状态。主体权限反映了信任程度,客体权限则与其所含的信息的敏感度一致,通过对两者的比较来判断决定主体是否有权对客体进行进一步的访问操作。一般而言,强制性访问控制的系统授权状态是不能被改变的,一般用户不能修改系统安全授权状态。只有特定的系统权限管理员才能根据系统实际的需要来有效地修改系统的授权状态,以保证系统的安全性能,这是强制型存取控制模型与自主型存取控制模型实质性的区别。与自主型访问控制相比,强制性访问控制灵活性相对差。常见的强制访问控制模型有 BLP[6]模型和等级访问控制模型。

(3) 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

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4]是一种非自主的访问控制机制,支持对特定安全策略进行集中管理。其基本思想是访问主体不再直接拥有访问权限,而是通过角色享有该角色所对应的权限,从而访问相应的客体,通过角色层次实现授权的继承。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其非自主型表现在用户并不“拥有”所访问的对象,换言之,用户并不能任意地将自己拥有的访问权限授予其他用户。RBAC是对DAC和MAC的改进,基于用户在系统中所起的作用设置其访问权限。与DAC相比,RBAC以非自主性取代自主性,提供了系统安全性。与MAC相比,RBAC以基于角色的控制取代基于用户的控制,提高了系统的灵活性。

2 对等网络环境下构件查询访问控制的特点

对等网络环境的高度分散性和节点匿名性决定基于对等网络的构件库系统中构件查询访问控制需要具备如下的特点:

(1) 无中心控制 上述的传统访问控制模型往往都需要权威中心支持访问控制的集中管理。但是,在这类构件库系统中并不存在这种权威中心,因此系统中各个自治的节点需要存储和维护本地的访问控制规则。所以,对等网络环境下的构件查询访问控制模型必须支持系统的分布性。

(2) 只对构件实体的访问进行控制 如前所述,构件由构件描述信息和构件实现实体组成。其中,构件描述信息是用于帮助理解、查询和使用构件的辅助信息,因此为了有效地支持复用,允许任意复用者查询构件描述信息。而构件实体是构件的主体部分,是真正可复用的内容。所以,构件查询访问控制模型支持所有用户访问构件的描述信息,而严格控制构件实体的访问和下载。根据此特点,由于构件库系统超级节点并不维护构件实现实体,所以不参与构件查询访问控制。因此,本章里节点均只指构件库系统的普通节点即构件源节点。

(3) 对未知节点的访问请求进行控制 在构件库系统中,构件源节点通过松耦合的方式组织起来,所以节点可能无法预知交互对方的真实身份。此时,构件查询访问控制模型需要提供一个机制支持未知节点的分类,为未知节点分配相应的访问权限。

(4) 激励构件的共享 复用者利用构件库系统的目的在于从库中获取所需的构件资源。但是,访问控制模块的实施将可能降低复用者获取构件资源的几率。复用者如果经常检索不到自己所需的构件资源,则会大大降低加入系统的兴趣。加入系统的复用者数量若是明显降低相应地又会导致系统中共享的构件数目锐减。因此,构件查询访问控制模型不仅需要为节点提供构件查询访问控制能力,还需要激励节点共享所拥有的构件资源。

(5) 限制恶意构件的传播 构件库系统是一个完全开放的系统,这为恶意节点进行恶意构件(可指那些嵌有病毒程序、蠕虫病毒的构件)传播提供一个理想的环境。因此,构件查询访问控制系统需要限制恶意构件在系统中的传播,并对恶意节点进行相应的惩罚。

3 基于信任的构件查询访问控制

3.1 信任概念

从本质上,对等网络实际上就是人类社会的缩影,体现出人类社会的众多特征。在开放的对等网络环境中节点之间的交互关系非常类似于人际网络中个体间的关系。在人际网络中,信任关系是一种基本的人际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个体间的信任度除了考察个体间进行直接交互得到的直接信任外,还依赖于来自其他个体的信任推荐(可称间接信任)。同时,作为推荐个体的可信度又决定被推荐个体的可信度。因此,这种互相依赖的信任关系组成了一个所谓的信任网络[7]。在这样的信任网络中,任何个体的可信度都不是绝对可靠的,但可以作为其他个体决定其交互行为的依据。基于对等网络的应用系统具有与人际网络类似的信任网络[8],这表现在:(1)系统中节点在与其他节点的交互中会记录零星的“信用”信息;(2)节点对于与其交互对象具有充分的自主选择权;(3)节点有义务为网络中的其他节点提供推荐信息。基于上述的考察,本研究借鉴人际网络的信任机制建立对等网络环境中构件源节点之间的信任关系,同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基于信任的构件查询访问控制模型。

信任是人际网络中一个复杂的概念,没有具体的表现形式,因此难以严格地定义和理解。参照文献[9],本文给出对等网络环境下信任的定义:信任指的是一个节点根据相关信息而对其他节点的诚实、可信、能力、可靠性的主观可能性判断,也可以说信任是对节点行为可靠性的判断。根据信任的定义,可见对等网络环境中信任具有如下的特性:

(1) 主观性 信任不是节点的客观固有的属性,而是其他节点对它的主观评价。因此,信任只有与其他节点联系在一起才具有真正的含义,对于一个孤立的节点而言不具有任何的意义。

(2) 非对称性或单向性 节点A信任节点B并不表示节点B信任节点A,即使节点A和B之间存在相互的信任关系,它们信任对方的程度通常也是不同的。

(3) 动态性 一个节点对其他节点的信任程度会随着交互不断进行、节点行为的变化而动态变化。

可以利用信任度来定量度量每一种信任关系的信任程度。本研究针对基于对等网络的构件库系统的具体应用场合,将信任度形式化定义如下:

定义1 信任度Pij表示节点i对节点j的局部看法。该看法来自于节点ij的交互历史。Pij可以表示为Ρij=SijΙij,其中Iij为节点i在最近某个固定时间τ内(可以设为1个月)从构件源节点j所下载的目标构件总数量,Sij为在节点i看来所下载的构件中描述正确、可用的和合法的目标构件数目,Fij为在节点i看来所下载的构件中描述错误、不可用的和非法的目标构件数目。如果Iij=0,则设Pij=0。

实际上,定义1给出的信任度可以用于度量两个节点间的直接信任程度。但是,在分布式的对等网络环境中,一个节点不可能仅仅依靠自身的直接交互经验对目标节点进行信任评估,还需要网络中其他节点对该目标节点的信任推荐所形成的间接信任。图1所示为两种不同形式的信任。

图1(a)中节点A具有对节点B直接信任度,图1(b)中节点A与节点C之间不存在直接信任关系,但可以通过节点B的推荐建立间接信任关系。在此,针对基于对等网络的构件库系统具体应用场合,我们将间接信任形式地表示为:

Rij=t=1n(Ρit×Ρtj)n(1)

其中Rij表示节点i对节点j的间接信任程度,n为推荐节点数,我们规定作为推荐者的节点(推荐节点)必须同时与节点i和节点j存在直接信任关系。Pit表示节点i对推荐节点t的信任度,Ptj表示推荐节点t对节点j的信任度。

一般来说,对目标节点的信任除了考察直接交互经验外,还需要考察对目标节点的间接信任,尤其在缺乏同目标节点的交互经验时,因此,对节点的信任可由直接信任度和间接信任度共同组成,形式地表示为:

Tij=αPij+(1-α)Rij (2)

其中Tij是节点i对目标节点j总的信任,Pij表示节点i对节点j的直接信任值,Rij表示节点i对节点j的间接信任值,α代表了二者的不同影响力。对于一个刚愎的节点而言,可设α=1,这是该节点只相信自己的交互历史,同时由于其交往有限,从而选择余地较小。对于一个毫无主见的节点而言,可设α=0,这是该节点完全依赖其他节点的意见来进行取舍。

对信任关系进行量化使得节点能够表达对其他不同节点在信任程度上的差别。这种差别可以使节点作出不同的安全决策,如其对某个节点的信任度较高,则在该节点请求下载目标构件时,其安全审查的措施相对较少,而当其对某个节点的信任程度较低时,则对该节点的下载请求,将增加安全审查措施,甚至拒绝该请求。

3.2 基于信任的访问控制框架

图2所示为具有构件查询访问控制模块的普通节点系统框架示意图。从图2中可见,在本地构件管理层与对等网络接口之间增设了验证与访问控制层。其中,验证与访问控制层的框架示意图如图3所示,该层主要负责验证客户节点的身份、计算客户节点的信任值、构件访问的授权和更新节点本地的访问控制策略。

(1) 节点认证

传统的认证方案如X.500需要依赖于一个可信的第三方,或者要求已知的实体身份。但是,基于对等网络的构件库系统不具备权威中心,显然传统的认证方案并不可行。因此,在本文的构件查询访问控制框架中,节点需要以自举(Self-Certification)的方式来证实自己的身份,防止其他恶意节点的冒充,而且整个认证过程无需第三方即可在交互的两个节点间完成。本

文借鉴SPKI/SDSI方案的思路,为每个系统节点独立地生成一个节点标识符GUID和一个非对称密钥对(公/私钥)。其中,节点标识符GUID和公钥用作节点在网络中的身份标识,而私钥则作为节点进行自身身份认证的凭证。

对于基于对等网络的构件库系统而言,在每个构件查询与下载事务执行过程中,节点认证需要交互双方节点共同参与。这意味着客户节点与主节点需要互相认证对方的身份。在本文的构件查询访问控制框架中,整个认证过程是由客户节点发起的。认证的具体过程如下:客户节点在利用构件查找机制确定某个主节点存储有所需的目标构件之后,它首先向该主节点发送一个认证请求,该认证请求由客户节点的GUID、公钥及主节点加密后的公钥组成。主节点一旦接收到该认证请求,它需要确认客户节点是否曾经访问过本节点。假如曾经访问过,则在主节点上会存储有关该客户节点的信任信息。若是新访问的客户节点,主节点则为该客户节点创建一个信任信息条目。接着,主节点依据类似SSL[10]的认证协议进行节点的身份认证。

在主节点上维护一个本地的数据库用来跟踪记录进行构件下载和访问的客户节点,该数据库不仅记录有客户节点的认证信息而且记录有与访问控制相关的信息如信任值等。为了避免数据库条目过大,主节点可能会根据最近最少使用(UML)算法删除最近最少访问的节点的记录。

(2) 信任计算

在完成节点身份认证之后,主节点首先需要计算客户节点的信任值,然后根据计算得到的信任值为客户节点分配相应级别的访问权限。对于特定的客户节点,一方面主节点可以通过查找本地数据库来计算该客户节点的直接信任值,另一方面主节点可以向网络中的其他节点查询该客户节点的信任状况,通过其他节点给出的信任推荐来计算该客户节点的间接信任值。在获得客户节点的直接信任值和间接信任值之后,主节点就可以根据式2计算出该客户节点的综合信任值,并作出相应的访问控制决策。

若客户节点是新近加入到构件库系统的,则网络中并没有关于新节点的信任信息,此时可以为该新节点赋予一个初始的信任值,并为其分配访问权限。

(3) 访问控制决策

主节点在共享构件之前,需要为每个构件定义相应的访问控制策略。与传统的访问控制模型不同,本文的构件查询访问控制框架无法针对特定的构件事先为客户节点和用户分配访问权限,这是因为在基于对等网络的构件库系统中,请求访问下载构件的客户节点和用户都是未知的。为此,在本文的构件查询访问控制框架中,主节点根据构件的开发成本、质量等因素为其所拥有的每个构件赋予一个相应的信任门槛值(Trust Threshold),记为Ath。此时,客户节点的综合信任值只有达到或者超过所需构件的Ath,主节点才可以决定是否允许客户节点访问和下载目标构件的实体。

4 小 结

本文通过模拟人际网络的信任机制,并针对基于对等网络的构件库系统构件查询访问控制的具体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信任的构件查询访问控制框架。该框架将信任推荐模型及相关的访问控制机制整合应用到基于对等网络的构件库系统中。该框架力求为构件库用户提供良好的访问控制服务,而且尽量维持对等网络环境下构件库系统的分布式结构。

摘要:阐述对等网络环境下的构件查询访问控制框架及其策略与机制。首先,简要介绍当前应用较多的传统访问控制模型及其机制;接着,分析对等网络环境下构件查询访问控制的特点;最后,针对构件查询访问控制的特点,提出并详细阐述一种基于信任的构件查询访问控制框架。

关键词:对等网络,构件库,软件构件,访问控制

参考文献

[1]Dehua Chen,Ruiqiang Guo,Jiajin Le,et al.PeeRCR:a distributed P2P-based reusable component repository system.COEA,2005:93-107.

[2]陈德华,黄小虎,乐嘉锦.基于对等网络的软件构件共享系统研究[J].计算机科学,2005,32(7).

[3]Abadi M,Burrows M,Lampson B,et al.Acalculus for access control in distributed systems.TOPLAS,1993,15(4):706-734.

[4]Ravi Sandhu,Edward J Coyne.Role-Based Access Control Models.IEEE Computer,1996,29(2):38-47.

[5]Mullender S J,Tanenbaum AS.The design of a capability-based distrib-uted operating system.The computer Journal,1986,29(4):289-299.

[6]Elliott Bell D,Leonard J.La Padula.Secure Computer System:Arefine-ment of the mathematical model.Technical Technical Report ESD-TR-278,vol.3,MITRE Corp.MTR-2997,Bedford,MA,1973.

[7]Khare R,Rifkin A.Weaving a Web of Trust.World Wide Web Journal,1997,2(3):77-112.

[8]Oram A.Peer-to-Peer:Harnessing the Power of Disruptive Technology.Sebastopol:O’Reilly Press,2001:222-238.

[9]Grandison T,Sloman M.A Survey of Trust in Internet Applications.IEEE Communications Surveys and Tutorials,2000,4(4):2-6.

基于构件的框架 第10篇

1 试验概况

本试验根据某实际6层框架结构,取其中③轴线所在的一榀框架作为分析对象,取其2,3,5层柱作为研究对象,取反弯点高度按1∶2对柱构件设计了缩尺模型。混凝土等级为C25,试件的各物理相似关系如下[1]:几何尺寸Sl=1/2,线位移Sδ=1/2,转角Sβ=1/2,钢筋面积Sm=1/2,荷载Sp=1/2,弯矩Sm=1/2,应力(钢筋、混凝土)Sσ=1/2,应变(钢筋、混凝土)Sτ=1/2。

柱构件共计3个,即KZc1~KZc3,均与各自梁式混凝土基座整体浇筑。构件配筋:柱筋为Ⅱ级钢筋、对称配筋、箍筋为Ⅰ级钢筋、混凝土强度等基本信息见表1,表2。

2 结果与分析

2.1 滞回曲线

各柱构件的滞回曲线见图1。

1)当荷载较小时,柱构件几乎没有裂缝出现或有少量裂缝,滞回曲线所包围的面积很小,滞回曲线狭长细窄,整体刚度变化不大,残余变形也很小,结构基本上处于弹性阶段。

2)随着荷载的增加,柱构件底部出现了较多的裂缝,滞回环略呈反S曲线形,且开始向位移轴倾斜,滞回环面积逐渐增大,水平荷载卸为零时,柱端的位移不再回零,有较大的残余变形。表明试件已进入了非线性工作阶段,这种非线性主要是由于裂缝的产生和发展以及钢筋的屈服形成的。

3)钢筋达到屈服后,随着结构侧向位移的逐渐增大,柱的承载力仍有少量的提高,但荷载达到最大值时,即试件达到极限荷载时,结构的承载力开始逐渐下降。柱的有效塑性变形能力逐渐减弱,最终结构破坏。随着结构位移的逐渐增大,裂缝开展较大,结构的刚度逐步降低,且随加载循环次数的增加和荷载的增大而表现得更为突出,出现了明显的刚度退化现象。

4)滞回环“捏缩”效应不明显,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构件截面形状和配筋对称性。滞回环的捏缩现象是由于试件的剪切变形、裂缝闭合、纵筋的粘结滑移等因素造成的。柱的剪切变形不大所以未见明显捏缩现象。轴压力较大的试件从屈服到达到85%进行的较快,说明轴压力较大的试件剪切破坏发展较快。

2.2 骨架曲线

从如图2所示的荷载—位移骨架曲线可以看出,各试件在受力的开始阶段,基本都是直线,呈现出弹性特征。柱开裂后,骨架曲线上出现第一个明显的拐点,曲线斜率变小。随着受力纵筋的屈服,骨架曲线又出现明显的转折,柱进入弹塑性阶段。柱从开裂、屈服直至进入破坏的全过程中,KZc3骨架曲线的变化基本上比较平坦,KZc2次之,KZc1变化就较为陡峭。

2.3刚度退化曲线

由图3中可以看出,各柱体刚度退化趋势大致相同,初始加载时柱体的刚度均较大,随位移增大而退化,柱体开裂后,刚度迅速退化,这主要是新裂缝不断出现和已有裂缝开展的结果,极限荷载以后,试件的主要裂缝已经形成,刚度退化相对稳定些,此时刚度的退化主要是次裂缝作用的结果。轴压比较大的构件屈服后的刚度退化明显快于轴压比较小的构件。

3结语

通过对试件低轴反复荷载作用下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对柱构件的承载力、刚度、延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在一定范围内,轴压比对柱构件的承载能力产生有利影响,轴压比越大,承载能力越高;2)轴压比对柱构件在屈服后阶段的刚度退化有明显影响,柱轴压比越大,在屈服后阶段的刚度退化也越迅速;3)在一定条件下,低轴压比的柱构件的延性要优于轴压比高的构件;4)轴压比高的构件在破坏中,有剪切变形发生,所以轴压比较大的柱构件在屈服后承载能力迅速降低。

参考文献

[1]JGJ 101-96,建筑抗震试验方法规程[S].

[2]GB 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S].

[3]GB 50010-20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

[4]GB 50152-92,混凝土结构试验方法标准[S].

[5]赵雪莲,刘祖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加固[J].山西建筑,2007,33(3):53-54.

上一篇:新的学习方式下一篇:高层建筑的监理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