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旅游范文

2024-05-09

城市旅游范文(精选11篇)

城市旅游 第1篇

关键词:游客管理,城市旅游,旅游体验,旅游体验管理

1 前言

现代城市是人类现代文明的聚焦点和创造中心,是人类追求舒适、个性的深刻反映。现代城市越来越多地发展成为会议中心、商务中心、购物中心、展览中心、观光游览和度假胜地,其旅游功能逐渐加强[1]。旅游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体验,是人们离开惯常环境到其它地方寻求某种体验的一种活动。城市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旅游目的地[2],城市是旅游者获得旅游体验的一个重要剧场。目前,对城市旅游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中,更多关注的是从旅游活动客体(即旅游资源与环境)的角度研究旅游目的地的规划和管理问题,对城市旅游的供给、空间布局以及城市旅游形象等研究较多,而对旅游活动主体(即游客及其管理)这一研究视角则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2002年国家旅游局委托世界旅游组织(WTO)和北京大学等单位共同研究编制的《中国最佳旅游城市标准》中,“旅游者体验”的权重为12%,与“旅游资源和景区(点 )的丰富程度、质量及独特性”并重,并要求运用公开透明的民意调查方式了解游客对参评城市的感知和评价。该标准反映了政府部门对旅游认识的加深和对旅游者的人文关怀[3],也反映了城市旅游中越来越关注“旅游者体验”,把游客获得满意、高质量的体验作为衡量标准之一。

作为当前国内外旅游研究的一个热点,游客管理是提高游客旅游体验质量,培养忠诚的旅游者,塑造高质量旅游目的地的重要途径[4]。同时,作为城市旅游管理的一个子系统,游客管理也是衡量城市旅游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笔者认为,城市作为一个重要的旅游目的地,由于城市旅游具有功能多样性、主题多样性、客体多样性以及空间开放性等特点,因此应加强对城市旅游游客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以提高城市旅游管理水平。

2 游客管理与城市旅游游客管理

2.1 游客管理及其性质

游客管理(visitor management),又称“游人管理”,是旅游目的地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英国政府认为,游人管理是为了适应游人、景区(点)及当地社区潜在竞争需要而进行的一项持续性工作[5]。游人管理的性质见图1。曹霞、吴承照认为,游客管理是指旅游管理部门或机构通过运用科技、教育、经济、行政、法律等各种手段组织和管理游客的行为过程[6]。何方永认为,游客管理是旅游目的地管理者使用现代管理手段,通过游客责任管理(即游客行为管理)与游客体验管理,实现游客满意与旅游目的地满意的过程[7]。

2.2 城市旅游游客管理

人们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与有限的旅游目的地和环境容量之间的矛盾,促使人们对游客管理予以更多的关注[9]。城市空间资源的有限,以及环境的日益破坏,再加上旅游业的激烈竞争,使城市旅游目的地由旅游建设转向长期的城市旅游管理。城市旅游游客管理是指城市旅游管理部门或机构为了统筹实现游客管理的目标,以游客为管理对象,对游客在城市空间范围内活动全过程的组织、管理与服务过程。其目的是在保护城市资源环境的同时为游客提供高质量的旅游经历和体验,最终目标就是塑造高质量的城市旅游目的地。

3 城市旅游游客管理的起源与动因

长期以来各国都将重点放在城市旅游的建设上,包括基础设施的建设、景区景点的开发、客源市场的开拓等方面,但忽视了包括游客管理在内的城市旅游管理。城市游客对城市自然面貌的影响、城市作为中心的功能的丧失、旅游对居民的社会影响等问题,都引起了旅游管理者和城市管理者的关注[10]。随着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的到来,很多欧洲旅游城市(如坎特伯雷、伦敦、约克、威尼斯和佛罗伦萨等)出现了旅游的高峰期,人们才逐渐转变了观念,公共部门和私营企业才开始认识到有必要在旅游活动中实施游人管理,因为游人管理机制能够促使旅游活动顺利和高质量地完成[5]。可以说,欧洲不仅是最早开展城市旅游的区域,同时还是最早实施游客管理计划的区域。除此之外,国外实施城市游客管理计划,欲通过提高游客满意度来获得目的地的竞争优势。

在国内,一些成熟知名的旅游城市都未实施过系统的游客管理,也没有城市专门制定游客管理计划,但笔者认为游客管理是种趋势,城市旅游实施游客管理只是时间上的问题。主观方面,一是出于保护资源环境,二是出于提高游客满意度,丰富游客体验。客观方面,城市旅游目的地激烈竞争必然要求寻求新的竞争战略和管理方法,游客管理则是最好的选择战略之一。

4 城市旅游游客管理的特点

与其它类型旅游目的地游客管理相比,如与生态旅游、遗产旅游游客管理相比,城市旅游游客管理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从区域范围来看,城市旅游游客管理是在城市空间范围内进行。城市是一个具体的并且具有一定空间范围的地域体,但同时又是一个开放的空间地域,是一个没有“围墙”的旅游地,各种功能主体都在使用城市,景区的一些管理手段难以实施,这在大中城市尤为典型,如城市不可能采用限制进入的方法来控制游客量。因此,城市游客管理需要寻求新的游客管理手段[11]。②从管理对象来看,城市旅游游客管理主要是针对游客活动的管理。游客是城市旅游游客管理的对象,但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游客管理主要是对游客活动的管理。城市游客管理主要针对游客咨询、游程安排、不良行为、游客投诉、排队等游客活动管理。③从管理方法来看,城市旅游游客管理偏柔性管理。一般的管理都是一些规定与要求,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但由于旅游业的服务性质,在具体执行时必须考虑多采用柔性的方法。在实际管理中,游客管理与游客服务之间界限往往是模糊的,如为游客提供必要的信息、回答游客疑问和咨询属于服务形式,但有助于管理的同时引导其意识行为;又如导游对游客的解说引导等既含有对游客的管理,又是对游客提供的服务[12]。城市旅游游客管理不仅是对游客活动的组织、管理过程,还包括为游客服务的动态过程。④从实施过程来看,城市旅游游客管理与其它城市旅游管理相互交叉。城市旅游游客管理的实施并不是“单行线”,与旅游行业管理、形象塑造和基础设施管理等其它城市旅游管理相互交融,甚至有些包含在其中,需要其它城市旅游管理的支持和配合。⑤从实施媒介来看,城市旅游游客管理最终是要借助于景区游客管理来实现。与其它旅游目的地游客管理相比,城市旅游游客管理除包括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和管理之外,最终还要落实在具体的景区(点)游客管理上,因为大部分城市旅游活动是在景区(点)进行。因此,城市旅游游客管理的方法、工具和技巧可以借鉴生态旅游地、遗产景区等游客管理手段和方法。

5 城市旅游游客管理的内容

5.1 容量管理

城市游客容量管理与调控就是要确立一个阈值或“门槛”,疏导进入大城市、大都市的旅游流,让旅游容量处在一个环境可接受、人们主观努力可控制的范围之内,始终保持着一种合理的、舒适的、持续的容量态势发展,维系整个城市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运用科学的方法确定城市潜力、旅游需求和旅游容量,探讨出城市游客容量管理战略方法是城市游客容量管理的主要内容。对香港、上海、北京这样高密度、大流量人群的特大型都市来说,巨大的旅游人口流叠加高密度的常居人口,环境承载力处于比较重负的阶段,因此游客容量管理是这类大都市游客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这类旅游城市,要强制限制游客进入数量不太现实,一般采取建立客流信息系统、预定系统(威尼斯游客管理成功经验之一就是借助预定系统来调控旅游需求)、价格策略来进行调节和控制。

5.2 行为管理

行为管理是城市旅游游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游客行为管理主要是对游客在车站、机场、景区、宾馆、商店等公共场合的行为约束和指引,也包括考察游客游览过程中彼此之间的互动关系及其对游客体验质量的影响,分析游客行为差异。

管理内容包括:①环境卫生方面的常规行为管理,如垃圾、吸烟、践踏、吐痰、随地小便、争吵、大声喧哗等;②破坏性行为管理,如涂刻、攀折、拍照、收集纪念品、闯入保护地带的活动;③安全行为管理,如避免进入危险性地带、接近一些大型动物等。管理的方式主要通过提醒、宣传教育,但强制性手段也必不可少[12]。我国有关部门共同组织实施“提升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行动计划”,对提高我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有很大帮助,同时对引入实施游客行为管理也是个很好的契机。

5.3 影响管理

这里所说的游客影响管理,主要是对游客的负面影响管理。来自英国游客理事会(ETB)的报告指出,游客影响可以分成以下几大类:游客过于拥挤、人为磨损与破坏、与交通相关的问题、当地社区的影响以及游客管理自身对真实性方面的影响[13]。

在影响旅游体验的众多因素中,旅游者对拥挤的感觉最为明显和直接[14]。在景点入口处、受欢迎的展点或一些特殊场所(如商店、洗手间等)经常造成过度拥挤,减少了游客观看和接触机会,无法充分感受到旅游气氛,从而对游客满意度产生消极影响。关于游客瓶颈现象的有名例子是发生在伦敦塔里的珍宝室。在旺季,为了看一眼英国皇冠的珠宝,游客会排着长队,这个问题通过“游客管理员”系统来解决。该系统耗资1000万英镑,参观者众多时,只允许每位游客在固定的时间参观展品以免形成堵塞。此外,大多数游客是开车或乘坐长途汽车进入城市的,尤其是目前自驾车一族日益增多,由此引起交通堵塞、汽车尾气污染、交通事故概率的增加、对建筑物的冲击等问题。交通问题在旅游高峰期最为明显,小型的历史文化名城(如平遥、凤凰城)和大都市(如北京、上海、南京)尤其会受到游客带来交通问题的影响,一到旅游旺季这些城市就被大量游客淹没,当地需要对行人与交通的拥塞进行管理。

5.4 体验管理

游客体验是一种可因个人、环境、所处的情景以及个性等因素有关的,甚至是与沟通能力有关的、对特定事物的最强烈的体验[15]。城市游客体验管理是城市旅游供给方、旅游管理部门有效利用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以提供满意的旅游体验为目的的管理活动。具体地说,就是根据游人在旅游城市的停留、游览过程所涉及的环节来考虑城市旅游体验所涉及的管理要素,如旅游安全条件、旅游健康保障、社区对游客的友好和欢迎程度、城市环境氛围、城市美学价值、城市餐饮设施及烹饪文化或美食活动的开展情况、旅游者购物的愉快程度,等等。

对游客旅游体验进行科学的管理是一项极为重要而复杂的持续性工作。旅游体验管理涉及与游客体验相关的所有因素(不仅仅是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其主要任务包括:确定游客城市旅游体验的要素和内容,调查与分析游客城市旅游体验质量、满意度,分析游客城市旅游体验质量的影响因素以及确定旅游体验管理的方法与工具等方面。

5.5 安全管理

游客安全管理也是城市旅游游客管理中的一项特别重要的工作。城市游客安全管理指为了达到游客安全目的,城市旅游管理部门、旅游企业有意识、有计划地对旅游活动中各种安全现象进行安全教育、防范与控制活动的总称。从安全的类型角度来看,城市游客安全管理包括游客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名誉安全、隐私安全管理等内容;从旅游活动的六个环节来看,城市游客安全管理包括游客饮食安全、住宿安全、交通安全、游览安全、购物安全与娱乐安全管理等内容。城市游客安全的管理要借助于餐饮业、旅行社、住宿业、交通业、景区以及游乐业等旅游企业的安全管理,其中重点要做好旅游住宿安全管理、旅行安全管理和景区游览安全管理3个方面。

5.6 投诉管理

城市旅游 第2篇

【摘要】中国的优秀旅游城市群体中相当一部分特别是地级、县级城市的旅游发展存在着目标错位、急功近利、盲目模仿、旅游功能主题不明等典型问题,致使其城市旅游的优势不能突出体现出来。促进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群体的整体发展不仅需要国家相应的政策出台与支持,还需要各个城市自身的努力。

【关键词】优秀旅游城市;城市旅游;误区;建议

一、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由来与数量增长

1995年3月15日国家旅游局发出《关于开展创建和评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活动的通知》(旅管理发[1995]046号),决定开展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活动,由此正式拉开了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活动的序幕,紧接着就轰轰烈烈地展开了。1998年,国家旅游局发出《关于印发〈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验收办法〉的通知》,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验收工作做出了具体规定和要求。1999年1月,中国第一批优秀旅游城市诞生。其后,数量急剧增加,并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截止2005年底,我国已有246个城市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数量已超过全国城市总数的1/3。具体数量增长与行政等级分布概况如表所示:

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城市旅游整体发展简况

由以上表格可以看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在数量上发展比较迅速,并且不同行政等级的城市都有较大比例成为优秀旅游城市。可以说,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群体已基本成为中国旅游业发展的重头戏。

关于城市旅游,至今尚无一致的概念界定。但一般认为,城市旅游是指以城市为目的地进行的包括城市观光游憩、商务会展、度假娱乐等在内的一系列审美或愉悦活动。优秀旅游城市的评定要求城市的旅游景区、景点、基础设施、服务、环境等旅游功能的完善。而且城市往往是一个区域的入口和旅游线路以及旅游流的集散地,所以总体来说,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不仅作为旅游目的地获得了发展,而且还作为各个旅游线路的枢纽促使其对区域旅游的支撑功能得到了较大发展。但是,现实的优秀旅游城市群体中确实还存在着较严重的城市旅游发展不平衡现象。

如今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城市旅游发展基本呈现出两种状况:一种是比较知名的传统旅游目的地城市(如北京、西安、杭州等)和经济比较发达的新兴旅游目的地城市(如青岛、大连、深圳等),其城市旅游发展较快,也相当成功,已经成为中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城市。

另一种是一些非传统旅游目的地城市,且处于经济落后区域的城市,其城市旅游在区域内某些知名景区的带动下获得了发展,但他们仍未成为旅游热点城市(如郑州、长沙等)。这些占数量多数的地级、县级优秀旅游城市在其城市旅游发展过程中常常走入一些发展误区,从而使其长期不能发展成为有特色的旅游目的地城市。他们空有优秀旅游城市荣誉称号,却始终没有太大的旅游吸引力。这些城市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群体的总体水平,并且不利于更好地带动中国整体区域旅游事业的发展。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城市旅游发展中存在的误区与现象

由上面的表格可以看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众多,其中副省级以上城市均已是优秀旅游城市,占城市数量主体的地级、县级城市通过评审的数量也在逐步增加。在这种快速发展势头下,难免会出现一些城市旅游发展误区与不和谐现象。

(一)城市旅游发展方向的目标错位现象

由于国家评定优秀旅游城市是按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检查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来打分并按其分值来确定结果的,许多城市特别是非传统旅游目的地城市、普通中小城市,为了争得和维持其优秀旅游城市称号,不惜把自己的旅游发展目标定位于这些死板的标准上。他们不顾自身的旅游资源、旅游环境等客观状况,盲目按照《标准》进行大量的旅游投资与项目开发,试图得到高分值,偏离了城市旅游发展的正确方向。

(二)城市旅游发展动机的急功近利现象

由于人们习惯认为:城市的荣誉称号越多,就表示其进步;官员为官一任,如果能为该城市多争创一个荣誉称号,就能代表其政绩显赫。于是出现很多城市为了通过旅游城市评定,就不计较长远利益影响,功利性地盲目上一些缺乏科学论证的大项目。如,到处开发旅游资源,大肆创造人造旅游资源,建造主题公园,盲目投资增加酒店、娱乐中心等等。结果不但城市的实际旅游吸引力没有因此而增加,并且造成了巨大的投资浪费。

(三)城市旅游发展模式的盲目模仿现象国家旅游局的《标准》为旅游城市的城市旅游发展提供了统一的参照项目。各旅游城市在旅游发展中,其城市生态环境、旅游交通等基础设施支持系统在某些方面有些相似尚可理解,但现实中的旅游城市往往习惯于引用经验和盲目模仿。一个城市的旅游发展成功创新很快就会被多个城市照搬或模仿,并且可能涉及到基础设施系统、旅游产品系统、营销系统等旅游系统的各个方面。结果造成中国的优秀旅游城市虽然数量上剧增,但除了少数特色旅游城市特别是副省级以上省会城市外,其他的似乎是一个模子造出来的,这使中国的优秀旅游城市成为批量生产,多数地级、县级优秀旅游城市的城市旅游缺乏特色。

(四)城市旅游功能主题的模糊化现象

由于优秀旅游城市的称号只能源于《标准》的评定,这致使许多旅游城市只是一味参照《标准》去发展城市旅游,结果搞成了无主题、无特色的多样化发展。很多城市本身旅游资源非优,而是借助于该区域内某些景点的拉动,使其旅游职能获得较大发展,于是通过了优秀旅游城市评审。但其决策者却把该城市当成极具旅游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城市来开发,集中全力开发城市旅游产品,而忽视其区域旅游媒介功能。结果是城市旅游吸引力没增加,城

市对区域旅游的旅游功能也没突出出来,失去其自身特色,走向平庸化道路。相反的,有些有旅游开发潜力的优秀旅游城市,如历史文化名城,却不能进行深度开发,造成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其优势不能突出,甚至出现“优秀旅游城市无旅游”的现象。旅游功能定位、发展主题的不明确是地级、县级优秀旅游城市常出现的现象。

四、政策性建议与对策

(一)评定政策的改进与完善

1.严把评审关,不求数量,但求质量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是根据验收得分高低并结合对海内外旅游者的抽样调查结果评定出来的,其中有些成分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如《标准》中的“发展健康有序;有成果;效果明显”等字眼。当初国家旅游局决定开展创建优秀旅游城市活动的初衷无疑是想通过城市旅游发展带动城市及其相关区域的总体发展。但是当其数量和比例达到了一定程度后,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在质量上下功夫,使他们真正成为区域内的特色旅游城市和区域旅游发展的先锋和引导。从国家评选角度说,应严把评审关,杜绝滥竽充数。城市也应从自身长远利益出发,避免盲目攀比,要创建真正的优秀旅游城市。

2.完善评定标准,实行旅游城市星级等级制度

社会在发展,旅游也在发展,《标准》也应与时俱进。从图表中可以看出,不同行政级别的城市都参与评定,并且副省级以上城市已经100%成为优秀旅游城市。如今我们看优秀旅游城市的旅游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是看其行政级别,然而行政级别并不能完全代表其城市旅游发展的真正水平和旅游吸引力。现实中很多优秀旅游城市的旅游吸引力并不大,同时,也有一些历史文化名城却并非优秀旅游城市。数量过多的优秀旅游城市使我们很难区分、识别其旅游吸引力大小,所以很有必要对优秀旅游城市群进行进一步的级别划分,就像星级酒店、星级景区一样,实施星级等级制度。对其城市旅游发展的品位、特色、吸引力等进行合理评价。

(二)城市旅游的特色化塑造

1.端正目标,特色发展

城市旅游发展更重要的是带动城市甚至区域旅游的真正发展,不能仅以创建和维持优秀旅游城市称号为目标,而应以增加城市旅游吸引力,成为具有个性化、特色化的旅游城市为目标。这样的目标才是理性的,才能真正实现旅游发展的意义。

2.目光长远,合理投资

在现实中,并不是说旅游投资越多,其旅游业就能发展得越好。毫无特色的一些项目投资,起不到吸引旅游者的作用时,它也许只是一个普通的设施,甚至可能被荒废。只为树立形象工程的投资,即便是开始风靡一时,也很难成为成功促进城市旅游长期发展的有效投资。所以,应在对旅游市场调研的基础上,上一些有市场和长久吸引力的旅游发展项目。

3.独辟蹊径,谨慎模仿

城市旅游发展成功的优秀旅游城市很多。他们的成功绝不是因为相互模仿,而是他们都有其独特的地方吸引着旅游者。学习经验是件好事,但一味抄袭模仿却起不到预期效果。学习借鉴的应该是基本的发展思想和策略,而具体的措施则要根据自身的实际开展。例如城市景观的地方化,举办传统或现代地方特色的节事活动等。

4.主题明确,专而不泛

许多城市往往习惯于旅游全方面发展,结果功夫没少下,效果却不好。如今中国的优秀

旅游城市数目剧增,除了少数大城市的旅游特色已经形成外,其余中小型城市多数尚未显示出自身的独特性。随着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这些城市要想获得城市旅游的突破性进展,就很有必要走旅游功能主题化的道路。城市旅游主题不仅可以体现在城市景观、旅游景区景点上,而且还可以体现在游憩娱乐、节事活动甚至是旅游媒介服务上。特色突出的一方面往往就可以带动整体发展。优秀旅游城市应该根据自身情况,加强城市旅游的主题化发展,而不是喊着特色化发展的口号,走着大众化的道路。

结语

随着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数目的增加,城市旅游的发展明显出现了两极分化。大多数特别是地级、县级优秀旅游城市在走着大众化发展道路,这造成他们之间相互区别不大,各自特色极不明显。各个优秀旅游城市不应拘泥于一个空洞的称号,而应根据自身旅游资源的秉赋数量、规模、级别、品味、旅游价值和自身在区域中的旅游职能等状况积极找到适合自身的特色化旅游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如何做好城市旅游规划 第3篇

在以信息大爆炸、知识大爆炸为特征的大时代背景下,旅游规划确实面临很大的困难。

第一,信息时代使我们的客户——旅游规划的委托方(如旅游局)越来越成熟、高明。原因有三:其一,旅游局之间的互访、交流深度增加,主管领导的出国考察频度增加,甲方的感性认识不断加深,甲方更加关注实操和规划深度;其二,互联网有力推动了新规划理论、新理念的传播,加快了委托方之间的方案交流、经验总结,使其理论水平不断提高,视野不断开阔,在无形中提高了对规划成果的期望值;其三,信息时代也使规划公司们(乙方,规划的受托方)趋于透明化,使委托方对其技术实力、人员结构一清二楚,从而能在招标、商务谈判、成果把握方面保持主动地位。

第二,信息时代使旅游规划公司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表象有二:其一,互联网使信息查询、资料索取变得更容易的同时,也促使同行之间的信息趋于对称、知识结构走向趋同,从而在无形中结束了以往那种单纯靠资料垄断、信息垄断包打天下的时代。其二,规划公司的透明化加速了同业人员的快速流动,计算机的普及更为方案之间的拷贝、抄袭提供了便利,并直接引发了一个现实问题:方案趋同。如果对同行们近3年的所有方案做一个简单的比较分析,可能会发现,其内容的近似程度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

第三,在信息壁垒消除的同时,旅游规划行业正在走向市场化。其现实背景是:客户在成熟、进步,客户视野正不断开阔,客户鉴别力、期望值正不断提高;同行正不断强大,同业竞争日趋激烈。市场提出了一个现实问题:我们如何从容应对竞争、并让客户高度认可?

其实,客户的回答已经很明确、到位。早在2004年,在笔者核心参与的《宁波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宁波市局领导就做了含蓄回答:“宁波规划的难度在于:我们既很关注理论高度,也更加注重现实可操作性,关注现实抓手”。

“大连规划很难做。因为我们已经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市领导期望的是国际水准的一流规划。我们在关注前瞻性的同时,更加关注细节、关注亮点项目,尤其是要明确告诉我们近、中、远期要做什么、怎么做,要解决我们最关心的焦点问题……”,2005年,在笔者负责的大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大连市领导、旅游局领导提出了更加具象、清晰、明确的要求。换言之,委托方对中国旅游规划界提出了明确挑战:委托方期望一个战略清晰、策略明确、可操性强的,能同时涵盖宏观、中观、微观层面的高水平规划。这个规划既要立意高、视野宽、分析透、能清晰指出区域旅游战略发展方向,同时还要能指导现实,指导旅游“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工作,实现方案与现实的对接;既要完成通则所要求的规定动作,也要通过设计新的自选动作,加强具体项目策划含量,对重大亮点项目提出深度思考,有效解决传统规划“墙上挂、案头放、中看不中用”的问题。

在承担了大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后,我们很快明确了围绕“以构建与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相匹配的国际旅游目的地”的技术路线:①立足未来,科学判断大连在辽宁、东三省、环渤黄区域的战略地位;从大连市综合发展高度客观判断旅游业在大连产业体系中的角色;②从自然、历史人文、资源、市场、综合区位、社会经济、区域竞合、国际视角比较分析等多层面客观评估其成就与问题、机遇与挑战,综合评价其发展阶段及发展潜力;③结合国家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重大战略、“大大连”发展战略,客观判断大连旅游业在新时期的历史使命;④从多角度判断大连旅游未来的客源市场;⑤在上述基础上,结合对各涉旅部门的调研,明确大连市旅游发展的定位、目标、战略与发展思路;⑥根据总体目标和旅游资源综合禀赋特征,结合对现状与大势的分析,综合考虑地形地貌、城市发展脉络、城市总规、交通大格局、产业布局、游客的主要进出路径、旅游业发展现状等现实要素,从城市空间结构和经济社会发展特征出发,按照资源——市场双重导向原则合理进行旅游业发展战略布局,并进一步明确各片区的特色、定位、分期发展目标、重点支撑区块,并对重点区块进行进一步细化;⑦进一步明确空间动态拓展轴向,通过空间动态拓展轴向协调各片区有机融合、互动发展;⑧通过几张牌从战略层面统领大连旅游产品体系,形成几条便于营销包装的主题产品线;进一步制定以旅游目的地整体营销——景区营销——产品营销3个层面为支撑的营销;结合城市规划,制定城市旅游规划,全面提升大连;⑨围绕目标战略,制定支持与保障体系规划;⑩进一步制定“十一五”5年行动计划(并突出龙头亮点项目)以明确“十一五”期间旅游规划的具体方向;并对市委市领导最关注的焦点问题,进行针对性解答。

在上述技术路线指导下,我们进行了大量的现场调研与访谈,经过1年的努力,在大连市局及各涉旅部门的密切协作下,项目终于得以完成。2005年12月31日在大连举行的《大连市2006—2020年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终稿评审会议上,评审组一致同意《总规》通过评审,并给予高度评价:评委指出:“本规划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本规划很有思路,新意,而且很规范、通畅、精致。”

城市旅游营销策略研究 第4篇

城市的旅游资源并不是一个旅游企业所独有的,某个旅游企业对旅游资源的宣传也会为其他旅游企业带来客户。因此,很多小的旅游企业在营销活动上停滞不前,而较大的企业在旅游营销策略制定上又相对保守,不愿投入过多。单个的旅游企业又很难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旅游相关的各个行业开展旅游营销活动。所以,一个城市的旅游营销工作需要城市管理部门来组织,统筹资源,协调利益,在城市旅游营销定位的基础之上开展城市旅游营销活动,才能提升城市形象和旅游行业的竞争力。

1 开展城市旅游营销的意义

1.1 开展城市旅游营销能为城市带来经济利益

旅游行业对于城市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开发旅游项目不但可以带来丰厚的收入,带动城市相关产业的发展,还可以通过游客达到直接宣传城市的目的,可谓一举两得。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还能够增加城市的就业,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居住者对城市的认同,促进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1.2 开展城市旅游营销能提升城市形象

一个城市的旅游形象是一个城市的特殊名片,旅游形象的宣传在很大程度上也同时提升了城市形象。城市旅游形象的确立和提升反过来又加强了旅游宣传,两者可以形成良性互动。加强旅游宣传本身在宣传城市旅游项目的同时,客观上还为城市形象的提升起到了推广的作用,从而最终推动城市旅游营销的开展。

1.3 开展城市旅游营销能提升城市竞争力

旅游行业是对一个城市的经济和文化建设都有较高的要求。旅游消费涉及的行业非常广泛,具体主要包括餐饮行业、酒店行业、运输行业、娱乐行业、零售行业等多个行业,甚至还包括电信、医疗卫生、社会治安等多个行业。这些行业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城市管理部门的支持。旅游行业的良好发展能为城市带来更多的收入,可以进一步完善城市体系,城市体系的完善又促进了城市旅游建设和配套设施建设,提升城市旅游形象。

2 开展城市旅游营销存在的问题

2.1 对城市旅游营销工作缺乏重视

在我国目前城市旅游营销的主导工作依然是由城市相关的旅游管理部门来完成。由于职能所限,旅游管理部门很难对旅游所涉及的各个行业进行统筹管理。同时,城市管理工作相对比较复杂,各地方政府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经济领域,很难意识并关注到城市旅游营销工作对城市的重要性,有时会对城市旅游营销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2.2 对城市旅游营销工作理解有偏差

城市旅游营销工作是一项系统的工作。城市旅游形象的宣传只是这个工作的一部分。很多地方管理者将城市旅游营销工作单纯的看成城市旅游形象的广告宣传,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城市旅游形象广告只是城市旅游促销活动中的一个手段。城市管理者应当更加重视城市旅游营销工作的全部内容。在制定成熟完善的城市旅游营销战略的基础之上制定符合城市定位和特色发展的实施策略。在全面认识、科学规划指导的基础之上才能做好城市旅游营销工作。

2.3 城市建设缺乏独特性

城市的建设与旅游体验息息相关。现如今,许多城市管理者将硬环境建设看得比较重要,忽视了软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在城市旅游环境建设方面表现得急功近利,很多城市不断地进行城市形象工程的建设。城市管理者片面的将形象工程建设看作是吸引旅游者的重要因素,看成是城市品牌建设的捷径。事实上这种没有地方特色的,高度一致性的形象工程使我们的城市形象趋于一致,很难吸引到城市旅游客户群体。这种盲目的城市形象工程建设还会为城市增加一定的财政压力,阻碍城市的健康发展,使资金不能流向更加有利于城市旅游发展的优秀项目上,错过良好的发展机遇。这种重复性建设不仅造成大量资源的浪费,也使城市的独特性不再明显,甚至使城市的鲜明个性丧失殆尽。

2.4 城市旅游定位不清晰

城市旅游营销策略的制定只有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对一个城市的旅游发展才有意义。因此,在没有一个准确城市定位的基础之上,很多营销工作都是无效的,甚至会给城市带来负面的作用。城市旅游定位主要体现在与其他旅游城市的本质的不同。因此,开展城市旅游定位需要创新个性化的城市旅游形象,抓住城市旅游最基本的特征,引领自身未来的发展目标、占据更好的发展空间、抢占更加有利的竞争位置。很多城市在缺少对自身旅游市场和产品进行调研分析的情况下,盲目对城市进行定位,很容易出现定位错误的问题,其结果就是在浪费城市资源的同时还破坏了城市的特色。错误的定位在浪费城市各种资源的情况下,使城市旅游发展走向了错误的方向,给城市带来更大的损失。

3 城市旅游营销策略

3.1 整合各方资源开展城市旅游营销工作

旅游消费涉及的行业非常广泛,单个企业很难单独完成。由于一个城市旅游企业所提供的旅游产品没有太大的区别,这就导致了一个旅游企业的营销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也会给其他企业带来销售机会,给没有付出营销费用的企业带来一定量的客户。所以,很多企业不愿意付出过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旅游营销活动。各个旅游企业无重点的营销宣传对城市旅游的发展收效甚微。因此,旅游营销工作应当成立专门的城市旅游营销部门来完成。通过政府出面协调各方的利益,并组织各个企业合理开展旅游营销工作,制定城市旅游营销发展战略,使城市旅游营销活动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行,提升城市旅游营销水平。

3.2 加强软硬环境建设,提升城市服务水平

城市旅游营销中的产品主要包括城市的基础设施、城市景观、城市对外传达的形象、城市所具备的特色文化、政府能够提供的各种服务等。硬件设施能够给旅游者提供旅游活动的保障,软环境的建设可以提升一个城市的吸引力和核心竞争力。软硬环境的建设对于城市旅游消费者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城市一般都会投入大量的资金加强硬环境建设,在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提供更好的服务,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往往忽视软环境的建设,给城市旅游营销带来一定的隐患。在我国很多城市的硬件设施水平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但是顾客在旅游过程中经常遇到价格欺诈、以次充好等问题,这些都是缺少良好的软环境建设造成的。这些事件通过媒体的曝光,再加上不正确的危机公关处理方式,可能使之前所有的营销努力付诸东流,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因此一个城市在提升硬件环境的同时,加强城市在思想观念、体制机制、政策法规、行政能力和态度等方面的建设。专门针对旅游消费者建立各部门联合快速反映中心,对他们提出的问题进行快速处理。努力在政务环境、市场环境、生态环境、法制环境、诚信文明等方面进行建设,以提升旅游城市的软实力。

3.3 通过事件旅游提升目标消费者关注度

事件旅游已经成为旅游吸引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可以通过节事活动来提升城市形象,吸引旅游消费者。城市旅游可以通过深刻挖掘城市历史,寻找地区文化特色和节日,开展节事活动提升城市旅游的吸引力。按照节事的内容来看,节事旅游可以是举办一些比较有特色的传统民俗节日庆典、举办各种文化活动、承办各种商业活动等。按照节事的主题,也可以举办文化类、体育类或者农业类活动等。节事旅游活动不仅可以提升城市的知名度,还可以在旅游淡季的时候来吸引旅游者,防止旅游资源的闲置。节事旅游活动也可以优化城市的旅游结构,满足旅游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提升城市旅游的竞争力。

3.4 积极开拓商务接待市场

对于一些旅游自然资源不是很丰富的城市,商务接待也是一种不错的形式。商务接待可以优化旅游收入来源,在旅游淡季保证旅游收入。会展是商务接待的重要形式。会展市场一般有五种细分:交易会、大型会议、集会、一般会议以及产品展示会。商务接待市场最关键的收入要素是团体的规模、逗留的事件的长短和所需要的服务规格。发展具有竞争力的会展设施和会展服务将给城市旅游带来巨大的商机。

3.5 聚合旅游资源开展联合营销

随着旅游行业的不断发展,旅游城市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城市旅游的管理者可以转换营销思路,在竞争中寻求合作。旅游城市可以在各自定位基础上,通过资源的优势互补、增强市场开拓、渗透与竞争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联合营销,共同开发和利用市场机会,打造更加有特色的旅游产品,精准营销,创造新的城市旅游价值,这无疑是加快城市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菲利普·科特勒.政府部门如何做营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谢斐.我国城市营销现状分析与策略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2(2).

为城市旅游“景”上添花 第5篇

“我们在为河南做整个省的形象宣传,是独特区域形象和文化内涵的展示。其实,大至一个省市,小至一个景点,从不同的角度都能找到无数个让人津津乐道的闪光点。但是宣传片,尤其是广告片的时长非常有限。”九易广告项目总监暨河南负责人屈娟向记者介绍道:“所以在这个有限的时长内,如何做减法是最重要的,也是最为困难的部分。要将中原大地千年的文化沉淀和区域特质总结为一种鲜明的观点,表达为一种值得记忆的气质,这里要做的减法十分慎重,但也正因为这种文化的使命感而让我觉得有种成就感,也很投入。最终的成片是由名胜景观和景点组成,且带有观点和思考的,这样才能引起观看者的共鸣,才能引发他们去探究,才能突出一种具有差异化特色的、引人入胜的区域魅力。”

所以,为城市制作旅游景点的宣传片,最重要的是要量身定做。

随着越来越多的省市开始制作宣传片,不管是广告投放方还是广告制作方都感觉到,千篇一律的宣传方式,面面俱到的诉求,只会引起观众的审美疲劳,甚至完全不会留下印象。为避免淹没在集体的声音里,要建立一种印象,脱颖而出,“必须遵循文化品牌的特点,从知名度的建立到好感度的建立,立体化的长线需投入地去做好。真正地去感受,去触摸,去共鸣属于这一区域的心音,摆脱仅仅是为宣传而做宣传片的千篇一律追求全而美做法。当然,要是能碰到理解和支持这种做法的客户,这更是一种幸运。”屈娟说。

“老家河南,记忆中原”

屈娟向记者介绍到,河南省整体宣传片的产生是基于河南省省委书记徐光春提出的“旅游立省”的思想。针对之前提炼出的“文化河南,壮美中原”的旅游口号,从客户到九易广告组成了联合团队,对其做了一些深入地演绎。他们不但亲历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他们还以亚洲一流的水准组建了精良的制作团队,整个团队之中,既有河南文投这样对河南文化产业了解和运营的专家,也有本土文化知名人士,还有来自港澳台乃至亚洲一线的摄制组,并且在制作周期相对紧张的情况下,仍然特别走访了计划拍摄的一些城市,“我们是以既在庐山中的了解,又在庐山外的客观角度去做这件事情。”屈娟形象地比喻道。在河南文投客户的大力支持下,他们还与一些相关单位和专家进行了座谈,探讨了很多关于河南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方方面面,总结出其核心优势,融入宣传片的创意当中。更是与河南旅游局、发改委,做了很多沟通和交流。如此,既能表达一些本土的观点,表现其鲜明的特点,同时也能引起其他省市的人对这些特有文化的共鸣。

“得到了河南政府的大力支持是非常幸运的。因此在整个宣传片的制作中,我们得以保持着专业的思考和创作。这个宣传片是在央视平台上播放,它的主要受众是省外的游客,所以要适应这个群体的‘口味’,尽量不从本地的角度讲述本地的文化,从他们想要了解的河南是什么样的,他们能够了解到的河南是什么样的角度出发,把河南最精彩的部分总结和归纳出来。”屈娟进一步说,“最后落实到从河南的文化溯源和整个风土人情,以及地形地貌去演绎。”

河南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所以河南省文投负责人齐岸青先生总结出“老家河南”的概念,并且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我们根据这个概念为整个宣传片做了规划。河南地区的整体宣传推广策划是一个非常大的课题,这其中一定有政府、企业、景点景区、广告制作方的集体参与,这是一个立体化长线的投入,所以,不会仅仅是就一个热点来做,而是扎扎实实地去建立一个本地文化的平台,这才是最终能够常年吸引国内外游客的原因。”屈娟说。

危机下的商机

对于中国而言,经济危机带来消费者消费习惯的改变可以说是第一次。屈娟说:“其实,消费者消费习惯的变化,对于消费市场或是广告行业而言,全球很多国家都经历过这样的阶段,这已经成为一定会出现的阶段性问题。对于我们而言,无论是哪个阶段的消费者都是我们要研究的,包括他们的行为状态和消费习惯。稍有不同的是,经济危机时代,人们的消费习惯会稍有不同,甚至会具体到女孩的头发长短,男士商务应酬的额度等。但是我认为这只是引起新一轮另一种形态的消费者研究,都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消费者的实时状态而已。”

实际上,经济时代的人们会更注重精神体验,会更注重压力的释放,这样就有可能选择一些额度并不大,他们能够消费的起的方式,来排解他们在危机当中所承受的危机感、压力感,这其实反而使文化类、娱乐类消费、精神类消费较之以往更加蓬勃。“这种趋势是我们所乐意看到的,只有人们关注到自己内心情感的需求,我们才能更好地影响消费者,从而更容易地建立和引导另一种消费观念。”屈娟总结说。

朝阳行业,更具发展空间

在中国,社会刚刚关注到城市宣传这个层面,这个行业处在朝阳阶段,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屈娟认为,在今天,消费者市场以非常快的速度接近全球化,其互联网思维,以及与国际化接轨的审美观,为这个行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在做旅游宣传推广时,可以用时代的声音和方式进行表达,这样更能够与这个时代的市场和消费者产生共鸣,而且能够更好地表现出一个城市或者区域的亲切、现代、开放的姿态。而且,在现在的经济环境之下,旅游业的发展对于这个区域的人民或者城市的整体发展的影响也很大。

提升城市旅游形象的策略 第6篇

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 随着人们的压力增大。解压成为当代都市人们的生活必须方式。旅游是一种令人舒心的行动体验, 自然为首选对策。旅游的方式日渐增多, 而城市将旅游会成为一股新星力量, 以促进着旅游业的发展, 同时也在引起人们新的思考, 那就是———旅游城市的发展理念和形象创建问题以及旅游城市能带给人们如何不同的旅游审美情趣。本文对城市旅游的形象发展策略问题进行了简明扼要的分析。

1 旅游与城市旅游

1.1 旅游的感念与分类

对于旅游的解释众说纷纭。然而最为通俗易懂的解释为指人们为休闲、商务或其他目的离开惯常环境, 到其他地方访问, 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一年的活动[1]。随着时代的变迁, 人们对于生活质量需求的演变旅游形式的变化也接踵而来。如自驾游、单项委托旅游、随团旅游、观光旅游、商务旅游、度假旅游、特殊人群文化旅游、体育旅游、农业观光旅游及生态旅游等等。但对于诸多种类归根结底都离不开城市的发展。

1.2 城市旅游的概念

城市旅游顾名思义是以现代化的城市设施为依托, 以该城市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以及周到的服务为吸引要素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特的旅游方式。还有一种比较认可的说法就是《中国城市旅游》杂志总编、中国旅游媒体联盟秘书长、资深媒体人何海涛提出的:“发生在城市范围内各种游乐休闲活动的总称, 是指旅游者在城市中的所有物质与精神消费活动”。当代城市人口密集, 以所体现的活力四射、五彩斑斓的特性吸引着人口的大批流入。其特色所表现出来的与一般的山水旅游不同, 高科技在这里实现了全面性的发展, 城市旅游完全可以通过广告宣传、公告、与新闻媒体合作等方式来提升城市旅游在旅游者心目中的地位与形象[2]。

2 城市旅游形象

2.1 形象与城市形象

形象是品质的外部反映给人一种直观感受, 城市形象就是一个城市整体的精神风貌, 具有全方位、全局性的特质, 包括城市建设、居民价值观、精神面貌、文化水平等。城市文化是一个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2.2 城市旅游的形象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 形象就是人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各种感觉器官在大脑中形成的关于某种事物的整体印象, 简而言之是知觉, 即各种感觉的再现。有一点认识非常重要:形象不是事物本身, 而是人们对事物的感知, 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感知不会完全相同, 因而其正确性受到人的意识和认知过程的影响。由于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因此事物在人们头脑中形成的不同形象会对人的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如何能让城市在旅游者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就要把城市中的特色展现出来, 例如大连素有“国际花园城市”“北方明珠”“浪漫之都”之称, 大连的绿化面积达到60%, 每一处景色都充斥着浪漫的气息, 从这个角度看, 大连市的口号就是“浪漫之都、时尚大连”[3]。2011年12月11日~2012年1月5日, 中国旅游报推出首届中国旅游产业发展年会网络推选活动, 这样一来大连的整体形象就更加鲜明了。通过这一城市形象定位实例发现, 旅游者对于城市旅游的形象定位更多的是在于这座城市各方面的印象, 所以, 城市旅游要提高已有旅游形象的辐射力, 并不断培育新的城市旅游特色。

3 城市旅游的发展策略

近年来根据我国的开放政策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已经为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旅客总人数在逐渐上升, 2011年旅客运输量为7 422.1万人 (次) , 同比增长10.2%。现今, 城市旅游已成为旅游发展战略的核心。城市旅游作为旅游界一股新星力量, 专家学者们必须思考的问题就是———城市旅游的形象问题。以下对提升城市旅游形象的策略进行分析。

3.1 提高城市旅游的吸引力

吸引力是一种能引导人们沿着一定方向前进的力量, 而旅游吸引力则就是指能吸引有旅游意愿的人为之向往的某种因素, 比如特色景点、人文历史、民俗文化、现代化建设和商贸经济等。正规的规划团队对城市进行整体性的规划, 并着重规划发展特色项目。鲜明突出的对特色进行放大亮化, 从而产生最强吸引力。

3.2 扩大城市旅游的知名度

知名度指一个组织被公众知晓、了解的程度, 是评价组织名气大小的客观尺度, 侧重于“量”的评价, 即是组织对社会公众影响的广度和深度。知名度的捷径是最有力的宣传, 宣传的目的是使更多的旅游消费者对其产生好感。好的城市旅游形象是宣传的必要条件。宣传的方法有很多, 其中最为直接有效的就是广告。将良好的城市旅游形象通过广告广而告之的方式, 直观地宣传于潜在旅游消费者, 使之加强旅游消费愿望。

3.3 提高旅游服务水平

服务是具有无形特征却可给人带来某种利益或满足感的可供有偿转让的一种或一系列活动。而旅游产品的本质就是是服务, 优化旅游城市的形象, 为游客提供优质的服务是旅游城市赢得市场份额、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所谓优质服务是在规范化与标准化服务的前提条件下, 满足服务对象的合理要求使其感到满意。从服务对象的利益诉求出发, 完善服务理念、提高服务质量、规范服务操作、科学简化服务流程, 力求实现合规、高效、人性化。由于服务人员工作的特殊性是以人为本, 所以, 服务人员应对工作保持积极性, 灵活应对各种服务对象。在此方向应定期对服务人员进行培训考核, 从而提高旅游服务水平。

3.4 打造城市旅游的形象宣传语

宣传语是类似口号简短语句, 口号就是供口头呼喊的有纲领性和鼓动作用的简短句子,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口号作为意识的表现形式之一, 是对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一种反映, 不同性质的口号起着不同的作用。突出城市特点将旅游城市特色用短小精湛的语句表达出来, 通俗易懂加深旅游消费者的印象。如“世界的重庆, 永远的三峡”“浪漫之都, 中国大连”“彩云之南万绿之宗”等这些简短的宣传语都能体现城市的特色, 并且让人过目难忘。

3.5 认准当代局势, 把握需求核心

在发展的建设当中, 人们最为关心应该是健康污染。绿色环保是人们所一直向往追求的生活, 随着城市的发展盲目的建设不仅会影响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还会适得其反, 造成潜在旅游消费者的反感。如现在人们比较关心的是城市雾霾, 其实大家对雾霾的认识往往局限在污染物排放上, 其实植被破坏、生态调节功能退化, 可能是形成大面积雾霾的主要原因[4]。所以建设中我们必须意识到雾霾的克星是雨水, 而风调雨顺的大气环境依靠的不是别的就是森林, 所以在建设中提高植被覆盖率是关键。因此旅游城市的建设只要把握人们所需求的核心亦然可以提高旅游城市的旅游形象。

4 结语

保持良好的形象可以给人一种流连忘返的感受, 旅游城市的建设不仅需要建设, 更需要整体形象的保护和坚持。如果说建设是硬件条件, 那么形象无可厚非就是软件条件。要给他人留下良好的印象, 二者缺一不可。因此, 在建设优秀旅游城市的同时, 加大整治城市形象问题也是至关重要的。

摘要:旅游城市的形象是一种表现旅游者个人态度的概念, 旅游消费者对旅游城市的认识、情感、印象都是影响旅游形象的主要因素, 包括自然环境状况、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明程度和风土人情等。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塑造与提升是一个主观能动的过程, 可以通过广告宣传、城市建设中发展旅游城市的合理规划及其他的一些方式来塑造和提升旅游城市在旅游消费者心中的形象。

关键词:城市旅游,旅游形象,旅游吸引力,宣传

参考文献

[1]程金龙.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研究[D].河南:河南大学, 2011:1-2.

[2]朱洪端.城市旅游形象系统的构建及实证研究[D].河南:郑州大学, 2013:15-18.

[3]黄涌波.大连市旅游市场营销策略浅析[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 (3) .

南京的城市旅游形象定位 第7篇

关键词:旅游形象,旅游形象定位,南京

作为一座典型的江南城市, 南京拥有许多闻名遐迩的山水城林景观。“近年来, 南京市不断增加旅游大项目的投入, 全面推进中山陵风景区、秦淮河、明城墙风光带等重点工程的环境综合整治, 深度挖掘南京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 精心打造了南京1912、水木秦淮休闲街区, 汤山温泉度假区、珍珠泉旅游度假区、大吉温泉度假区等一批特色旅游精品和‘亮点’, 进一步凸显了集山水城林为一体的天然禀赋。”

南京必须结合自身的自然、人文与历史等原生态文化优势, 发展原生态旅游业, 提升城市旅游经济实力, 创造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与特色竞争力。

一、联合扬州、镇江形成大南京旅游圈, 协力打造世界级的旅游都市圈

南京旅游业近些年来一直保持迅猛增长。旅游业初步形成了“以六朝石刻为代表的古都文化, 以汤山猿人溶洞为代表的古人类文明, 以明城墙、明孝陵、秦淮风光带为代表的明清文化, 以中山陵、总统府为代表的民国历史文化, 以夫子庙、贡院街为代表的民风、民俗、民艺文化, 以静海寺、雨花台为代表的爱国主义教育文化, 以湖光山色、白鹭栖居为自然景观的金牛湖风景区, 以阅江楼、燕子矶为特色的大江风光带, 以江心洲、八卦洲为代表的都市农业观光区”等为一体的旅游现状与发展战略格局。

南京全市旅游总收入2002年是220.4亿元, 2006年已达到462.8亿元, 2007年是614.9亿元 (这个数字仅次于广州、杭州, 居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第三位) , 2008年是714.3亿元 (同比增长22%, 其中郊区县旅游增幅更大, 达到25.2%) 。

扬州2006年、2007年和2008年的旅游总收入分别是130亿、165.5亿和199亿。

镇江2006年、2007年和2008年的旅游总收入分别是147.44亿、155亿和215亿。

可以看出, 南京的旅游优势明显, 扬州与镇江的旅游业可谓旗鼓相当居于其次, 但三者都是属于有竞争实力的旅游大市。

基于目前宁镇扬良好的旅游业发展态势, 要想在国际范围内有进一步发展, 南京必须联合扬州与镇江, 构成“金三角”, 组建大南京旅游圈, 实现三地旅游业的一体化发展, 打造世界级的旅游都市圈。笔者认为, 实现南京、扬州与镇江的旅游产业联动与协作, 可以从以下四个“一体化”层面进行形塑:

1. 宁镇扬旅游经济产业链一体化。

作为南京都市圈的核心区域, 南京、扬州与镇江三市都是旅游基础条件优越的旅游大市。要实现宁镇扬旅游经济产业链的一体化, 就必须在产业链层面上进行统一的组织协调指挥, 促进区域间的旅游产业的交流与协作, 统一产业经营模式, 加大各地旅游产业的对外服务功能, 将南京、扬州和镇江的旅游产业一体化作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突破口”。

2. 区域旅游业管理体系一体化。

普查与整合区域内的旅游资源, 针对各地区所辖景区, 制定宁镇扬的整体旅游规划体系与发展政策, 实行宏观指导与调控。同时依托区位优势, 开发南京、扬州与镇江三地精品旅游路线 (如一日游、二日游和三日游等) , 打造旅游精品工程, 促进各品牌景点的联动合作, 推行区域内所有旅游景点的“整体营销”战略, 实现区域旅游业管理体系一体化。另外, 还可以就“旅游人数”进行有目的的协调, 避免大型节假日 (如五一、国庆等) 时部分景点的人数爆满。

3. 旅游及相关产业优惠政策一体化。

协调各地的旅游产业优惠政策, 建立优惠政策调整联动机制, 放宽优惠政策的适用地域至整个“金三角”, 在南京、扬州与镇江境内形成“共惠共赢”的产业政策格局。以旅游业投资优惠政策为例, 投资商在南京所享受的投资优惠机制同样适用于扬州和镇江。

4. 地区间旅游协作的宣传一体化。

所谓宣传一体化就是要改变宁镇扬三地现有的“单打独斗”的宣传模式, 实行“齐头并进”的宣传战术, 以强大的整体效应获得更大的旅游市场份额。整合区域内的旅游资源, 开发跨地域的精品旅游路线, 进行统一宣传。以广播电视、杂志报刊、网络、宣传扑克、宣传册、宣传图片、宣传挂历、宣传年画、宣传壁画、文化宣传衫、宣传口杯、公交广告、建筑外壁的霓虹灯字体或画面、宣传歌舞等为宣传载体, 突出旅游资源的人文特色, 彰显旅游经济活力, 引爆都市圈旅游狂潮!

二、世界和平圣地、人类和平之城

2009年8月15日, 南京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和平公园内举行和平集会悼念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者, 其中有100多位日本友人参加本次集会。2006年9月24日, 南京举办了首届中国南京国际和平论坛, 来自中国、美国、以色列、韩国、日本、菲律宾和中国香港等九个国家和地区以及来自北京、上海、沈阳、长春、石家庄、武汉、长沙等十二个城市的120多名与会代表, 胸佩象征和平精神的紫荆花, 聚集在中山陵南京国际会议中心, 共同探讨和平这一人类普遍关心的永恒主题。

历史赋予南京以沉重的历史。六朝古都南京, 犹如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 眉宇间透着一股宠辱不惊的淡定。

没有一座城市比南京更熟悉那个时代的中国。

没有一座城市比南京更知晓那段伤痕累累的历史。

没有一座城市比南京更了解三十万这个数字所承载的重量。

没有一座城市比南京更清楚那一年那一天那一纸诏书 (1) 的意义。

没有一座城市比南京更明白和平对于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价值。

新的世纪, 南京更像一位意气风发的少年, 视挫折为粪土, 视万难为无物, 勇敢的行走在城市化的道路上。“世界和平圣地、人类和平之城”的创建则以追求和平与维护和平为己任, 积极促进人类和平事业。

同时, 南京必须加快对和平旅游专线的开发, 推出“和平旅游精品工程”。以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为例, 可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旅游线, 或者联合日本有关旅游机构或部门, 开设南京与日本的中日友好教育旅游线等。

三、亚洲古都城市旅游首选地

南京是六朝古都, 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亚洲古都城市旅游首选地的打造, 必须结合现有的旅游资源优势, 充分挖掘与整合古都旅游资源, 推出精品旅游路线, 为南京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强劲的经济增长极。这就要求:

1. 挖掘古都旅游要素进行整合, 推出精品旅游路线。

笔者认为, 南京古都旅游要素主要包括:历史遗址、街区、建筑及其他文化底蕴深厚的景点等。

2. 推出南京旅游十大目的地, 打造南京的城市旅游名片。

南京十大旅游目的地的推出, 旨在树立南京的城市旅游发展标杆, 打造每一位游客专属的旅游好体验, 提升南京的旅游业的综合竞争力, 巩固南京“旅游强市”的地位, 最终实现“旅游兴市”。所谓南京的十大旅游目的地如下: (1) 秦淮风光带——秦淮史话、江南民居; (2) 钟山景区——山峦叠翠, 沃土奇葩; (3) 沿江风光带——天堑通途、山水有福; (4) 雨花台——松柏陵园、天地灵石; (5) 栖霞山——古寺之栖、红叶如霞; (6) 汤山温泉——山如鞍、水如汤, 汤山温泉报平安; (7) 珍珠泉——万斛明珠、乡野景致; (8) 中山门——城垣旧梦、人文故里; (9) 莫愁湖公园——世外桃源、人间天堂; (10) 玄武湖公园——水上乐园、休闲胜地。

3. 完善旅游资源配套设施, 打造以满足全方位需求为目的的亚洲顶级旅游目的地。

针对南京特有的山水城林和蓝天白云的自然生态环境优势, 便捷的交通和丰富的文化资源, 打造集“观”、“产”、“学、“研”、“住”等多功能需求为一体的亚洲顶级旅游休憩地。让来南京的游客吃在南京、住在南京、玩在南京、购在南京、乐在南京。

四、华夏民国文化旅游第一城

南京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 历史上曾十次建都于此。 (2) 这其中, 尤为重要的是在近代历史中作为中华民国的首都, 成为中国的政治与文化中心。

南京的民国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据统计, 现存的民国建筑有1 000多处, 这些建筑主要分布在中山大道两旁, 构成了南京独有的城市风貌。保护和利用好民国建筑, 打造南京“民国历史文化游”, 不仅有经济、社会和文化意义, 更有特殊的政治意义。

“华夏民国文化旅游第一城”旨在通过对现有民国文化建筑的开发与利用,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优势, 凝练民国文化特色文化资本, 打造“民国文化旅游精品路线”, 高举“民国文化旅游第一城”旗帜, 扩大民国文化的整体影响力, 最终塑造整个南京城的特色旅游竞争力。

1. 打造民国文化旅游精品路线。

早在2007年3月初, 南京市就向海内外游客隆重推出了“民国文化传统游”、“民国建筑精华游”、“民国文化经典游”等三条精品民国文化旅游专线, 并在“总统府”景区前举行了首发式。“这三条线路包括多个民国建筑遗存, 如总统府、中央饭店、中央医院、励志社、国民党中央党史陈列馆、中央博物院、美龄宫、中山陵、梅园新村、孙中山纪念馆等, 就连南京市政府 (原国民政府考试院) 也可以乘车游览。”在此基础上, 南京必须整合现有民国文化资源, 进行统一管理, 进一步扩大民国文化范围, 逐步适度开放仍旧封闭的民国建筑。

2. 加大对民国文化相关旅游纪念品的创意开发。

深度挖掘南京的民国文化内涵, 开发设计富有南京地域特色的旅游纪念品, 如纪念杯、纪念扑克、纪念表、纪念包、民国风情画册、民国文化衫等。还可以“制作一些具有浓厚南京地方特色的明信片;或者以此为内容出版一些介绍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民俗风情的价格适中, 适于普通大众阅读的图文互动的书籍、电子出版物等;或将其中的代表性建筑制作成精美的模型, 如中山陵、美龄宫、总统府大门、行政院、外交部等在这些景点销售, 以丰富旅游商品的种类, 提高旅游商品的文化内涵”。

五、南京都市圈内的大学城旅游首选地

“在大学城中开展高校旅游是适应当代文化休闲类旅游产品的快速发展而应运而生的新兴旅游形式。具体而言, 它是以大学城为载体, 以校园文化为灵魂, 以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目标的一种文化旅游。”

目前, 南京主要有仙林大学城、浦口大学城和江宁大学城。作为仅次于北京、上海, 与武汉、西安不相上下的中国高校中心, 南京的教育发展成绩是有目共睹的。因此, 相较于镇江、扬州、马鞍山、滁州、芜湖、淮安 (1) 和巢湖 (2) 这些南京都市圈中的其他城市, 南京毫无疑问稳坐“教育”的第一把交椅。因此, 南京要成为南京都市圈内的大学城旅游首选地具备先天的良好基础。

笔者认为, 南京都市圈内的大学城旅游首选地的打造, 必须依托南京现有的三大大学城的基础条件, 创造自然与人文“双佳”的大学校园环境, 整合大学城旅游资源, 开发大学城旅游专项路线, 完善大学城周边的服务产业配套设施, 以“文化旅游”和“休闲旅游”为主题, 创建“学习+游玩”的“修学游”旅游模式, 构建南京城市旅游新的经济增长点。

“旅游是最好的教育”。所谓“修学游”最初是源于一百多年前的英国, 一般是指“组织学生到对方国家、地区参加以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旅游形式, 是最能直接体现旅游户外教育功能的旅游产品”。由于境外修学游一般费用较高, 所以在当今国内市场上, 活跃着一批境内的“修学游”旅游产品。

南京可以通过对现有三个大学城的旅游资源进行整合, 充分利用大学的自然、人文景观与教育资源, 与高校相关部门协作, 开发以“大学城”为主题的“修学游”旅游精品路线:一是开设各种高校学科培训或竞赛班, 如英语培训班、数学训练营、艺术舞蹈团、话剧社等;二是爱国主义教育路线, 如南京高校经典人文建筑景观游览队、高校校史博物馆游、历史文化名人知识游等。

六、长三角最佳生态人文景观城

南京市城市规划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率达41.61% (2007) 、城市中心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4.6% (2007) , 同时, 南京还是首个荣获“联合国人居奖特别荣誉奖”的城市, 而非个人。

基于良好的生态人居环境优势, 南京市必须进一步加大对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 以率先建立“区域生态园林城市”、“区域型循环社会”为目标, 逐步建设以自然、历史与人文为基础的“原生态文化旅游城市”, 最终建设成为“中国东部绿化中心”、“长三角最佳生态人文景观城”、“长三角生态景观典范城市”和“长三角生态人文旅游的标杆城市”。

在生态上, “一个具有良好生态环境的宜居城市表现为:适中的人口密度, 良好的环境质量, 充足的绿地系统, 完善的基础设施, 有效的自然保护以及资源利用和资源更新协调、环境胁迫和环境承载力协调、人和自然协调发展。”这就要求, 城区环境必须做到净化、美化, 无脏、乱、差的现象。做到无卫生死角, “四害”控制达标, 绿化管理得当, 街区环境综合整治达标。保护和开发后发优势, 防止后发优势在短视的开发下变成后发劣势。形成以可持续发展、零污染、生物多样性为目标的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生。南京市区各小块地段设置垃圾分类投放箱, 生活污水通过地下管网直接运送到城市污水集中处理厂, 在小高层及中心花园广场下建有地下停车场, 并设计有美观大方的采光井。

在人文上, 一座拥有人文的城市不会眨眼之间变成一个完全陌生的“人”, 它不仅是人们物理的家, 而且也是人们精神的家。因此, 必须充分挖掘南京悠久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基础, 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 推出南京人性化的特色旅游路线, 建设可观、可感、可亲、可近的开放型、知性化的旅游场所, 打造长三角首席文化主题园区与游览胜地, “创造高品质的公共空间环境”。

在景观上, 建成一批具有南京特色的城市景观, 打造长三角城市景观的鲜活样板, 创建南京街区景观文化的丰富场景。注意植树造林、栽花种草, 美化环境。主张“家家养花, 户户放绿”, 争创“长三角最佳绿色人居”、“生态园林居住区”和“中国一流的花园式人居”。达到“人人关注街区环境, 共同维护绿色家园”, 积极投入到“保护环境、美化街区”的行列中来的目的。以高贵典雅的“花”实现由小布景过渡到大空间的立体美感, 打造“繁花似锦”的都市生态宜居地。

七、最具东方主义的生态疗养休憩地

所谓“最具东方主义的生态疗养休憩地”, 必须结合南京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人文基础, 建设具有南京特色的“东方主义疗养基地”, 以“养生养老”为主题, 发展原生态旅游业, 缔造亚洲“养生养老”王国。

充分发挥南京地区的自然、历史和人文等先天与后天可以创建的优势, 突出唯一性资源的重塑与再创造, 变优势资源为南京旅游业的竞争力资本, 完善养生养老服务一体化功能, 构建南京旅游业的特色竞争力与核心竞争力。这就要求:

1. 发展原生态旅游业, 建设原生态景观小品。

这就要求在开发与建设过程中, 要重点保护原生态自然环境, 维护生态平衡, 切忌只顾眼前利益的大规模开发与建设。同时还可以增加原生态景观的配置, 如可以建立生态厕所, 外观如一岩石的小屋, 见之如一小景, 进去才知是厕所。

2. 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理念, 打造极具东方特色的疗养休憩地。

建筑形式上, 可以采用东方传统建筑典型的木制架构方式。在建筑理念上可以融入东方五行——“金”、“木”、“水”、“火”、“土”的传统文化思想, 开发和建成一批具有东方文化意蕴的城市旅游景观或旅游景点设施。在发挥南京原有的六朝文化、明清文化和民国文化优势基础之上, 以空间、色彩和服装等为载体, 融入东方文化元素 (如中国红、中国蓝、青花瓷、龙等) , 建设具有南京特色的“东方主义疗养基地”。在开发的过程中, 不但要重点保护生态环境, 维护生态平衡, 建立生态有机秩序, 同时还要完善文化经营项目, 例如建立老年大学、文化会所、小区图书馆、会议室、商务室等。在利用南京的“真山真水”和便捷的交通之余, 还要突出南京丰富的六朝文化底蕴、明清文化资源和民国建筑遗址等, 打造极富人文关怀的养生乐园, 做到健康养生与快乐养生的统一。

3. 完善服务体系, 创建生态疗养完美产业链。

以满足“衣”、“食”、“住”、“行”、“吃”、“喝”、“玩”、“乐”、“生”、“老”、“病”、“死”等全方位需求为目的, 打造集“生态疗养”、“文化娱乐”和“养生休憩”等功能为一体的生态疗养休憩地。可以建立高档独立疗养院、高档疗养会所、保健温泉、疾病咨询委员会等, 形成具有“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养生”等一条龙服务功能的疗养产业链。

4. 适度开发庄园经济形态的有机农业, 建设南京都市开心农场。

旨在打造健康疗养、劳动疗养的现代疗养新模式——动静结合。目前, 网络上的“开心网”已风靡天下, 尤其是以白领和年轻人居多。开心网上的“花园”、“牧场”和“钓鱼”等组件受到人们极大地追捧与喜爱。受此启发, 可以结合南京地区现有的都市农业发展优势, 开辟新型都市旅游农场, 开发生态庄园, 建设休闲农业DIY工坊等, 着力发展以“动”疗养的现代都市养生养老新模式。

静以养心, 清神养性。这里可以充分运用南京丰富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旅游资源, 打造与自然零距离的体验式旅游路线, 放飞心灵, 修身养性。同时, 还可以打造养生一条街、养老一条街、养生会所集中营、理疗产业集聚地等。

5. 大力开发天然温泉, 发展温泉经济。

城市旅游 第8篇

一、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1. 被调查的旅游者特征。

(1) 旅游者来源。被调查者中, 90%以上的被调查者是湖南本省居民。 (2) 年龄。根据调查资料显示, 目前长沙旅游的客源群体以中青年人居多。其中15岁~24岁的人占调查总数的49%, 25岁~44岁的人占调查总数的35%。 (3) 文化程度。根据调查结果, 旅游者的受教育程度一般都较高, 58%的旅游者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 (4) 获取信息的渠道。43%的被调查者是通过电视, 17%的被调查者是通过亲朋好友的介绍, 19%是通过互联网, 其他占17%。

2. 被调查者对长沙城市氛围的评价。

对长沙城市氛围的调查主要涉及长沙的治安、市民素质、娱乐业、休闲业等方面。调查结果见下图:

3. 被调查者对长沙城市旅游认知。

(1) 对长沙的旅游服务质量认为:很好的有221人, 占23%;一般的有594人, 占61.9%;较差的有145人, 占15.1%。 (2) 最喜欢的旅游景点:湖南第一师范为427人次;岳麓山、岳麓书院各为378人次;海底世界350人次;省博物馆326人次;世界之窗有281人次。 (3) 长沙的旅游形象定位:选择娱乐的有312人, 占有效问卷的32.5%;选择休闲的有273人, 占有效问卷的28.4%;选择文化的有196人, 占有效问卷的20.4%;选择观光的有129人, 占有效问卷的13.4%;其他的为5.3%。 (4) 在对“长沙的旅游意见”主要有:搞好卫生;旅游形象的提升;交通拥挤;加强宣传力度;门票太贵;服务有待加强;加强景点建设等。

4. 被调查者对长沙城市的总体评价

(1) 在“一提到长沙你首先会想到什么”的调查中, 排在前几名的答案是:湖南卫视、超级女生、第一师范、岳麓山、马王堆。 (2) 在问到“你用什么词来形容长沙”, 排在前面的词有:好, 休闲, 娱乐, 历史悠久。 (3) 对长沙的整体印象:认为有一定底蕴的历史文化名称的有386人;娱乐文化城市358人;其他的216人。 (4) 对长沙的整体评价:满意的145人, 占15.1%;较满意的有512人, 占53.3%;一般的有259人, 占27%;不满意的有44人, 占4.6%。

二、旅游者对长沙城市旅游形象的认知

1. 长沙客源市场的基本情况:大多旅游者是来自湖南本省, 少部分来自广东、湖北、江西、广西、黑龙江、内蒙古等地区, 一定程度上说明“距离近, 时间短、花费少”的区域旅游是长沙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客源群体中以中青年人居多, 旅游者的受教育程度一般都较高;在未来长沙前, 大多数旅游者是通过电视知晓和了解长沙。

2. 城市氛围对良好城市旅游形象的确立具有积极的影响。一个地区良好的城市旅游形象的创造, 不仅仅依赖城市旅游资源以及蕴藏于旅游资源中的“文脉”和“地脉”, 而且还需借助于良好的城市氛围。而在对长沙城市氛围的评价中, 认为长沙的治安和市民素质很好的分别占有效问卷24.6%和18.5%, 较差的分别占有效问卷的16%和15.2%, 这说明长沙的治安和市民素质的建设还需加强;旅游者普遍认为长沙的娱乐业和休闲业都发达, 认为不发达的比例较低。在调查中, 很多游客都提到了湖南卫视, 提到了超级女生、快乐男生、快乐大本营、金鹰电视艺术节等活动, 这充分说明湖南卫视在全国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长沙素有“脚都”之称, 以及近年来长沙的“中部休闲之都”的定位和宣传对长沙休闲文化的传播具有积极作用。

3. 对长沙城市旅游认知中。认为服务质量很好的和较差的分别占有效问卷的23%和15.1%, 这反映出长沙的旅游服务质量还有待提高。在“最喜欢的旅游景点”的调查中.“湖南第一师范”、“岳麓山”、“岳麓书院”等景点相对受欢迎。长沙是全国首批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而文化才是最能持续吸引旅游者的因素, 随着“恰同学少年”电视剧的热播, 湖南第一师范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都大大提升;大多数旅游者认为长沙的旅游形象应定位在娱乐、休闲和文化上, 因此旅游形象的设计应充分考虑这些长沙的“本底”。而对“长沙的旅游意见”中, 旅游者从各自的视角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这些都是长沙城市旅游发展中的宝贵资源。

4. 旅游者对长沙城市的总体评价不高, 长沙城市的发展还需考虑自身的旅游功能, 在城市发展中体现为旅游者服务的理念;大多数旅游者认为长沙的整体印象是有一定底蕴的历史文化名称和娱乐文化城市, 这说明“娱乐”和“历史文化”最能体现长沙在旅游者中的印象;在“一提到长沙你首先会想到什么”和“你用什么词来形容长沙”的调查结果中, 都说明长沙是一个充满娱乐和历史文化的都市。

三、对长沙旅游形象设计的建议

1. 政府主导, 部门协作。

城市旅游形象战略的实施需要遵循政府主导战略, 只有在政府主导下发展才能有序、健康发展。但政府主导不是政府包办一切, 不是对市场作用的否定与削弱, 而是以市场为基础配置的前提下, 全面实施政府主导, 形成领导重视、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格局, 加快大旅游、大市场、大管理的进程, 以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 加快发展速度。除旅游部门要搞好景区 (点) 、旅行社、星级酒店外,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 如城建、文化、公安、交通、环保、通信、物价、海关等, 都要共同来营造“旅游大环境”这个系统工程, 创造优美、舒适、文明、方便、安全的城市旅游形象。

2. 适宜的形象定位。

城市旅游形象设计的核心应当是解决城市旅游的基本定位问题。在调查中, 旅游者对长沙的城市形象的认知大都停留在娱乐、休闲以及历史文化名城上, 根据定位的一些原则和方法以及结合国内外城市旅游形象的实际, 可以把长沙城市旅游形象定位“快乐之都”。长沙是快乐的人间天堂, “超级女生”、“快乐男生”、“快乐大本营”、“越策越开心”等一大批娱乐节目红遍大江南北, 带给全国无数的欢声和笑语;歌厅、酒吧、洗脚城等休闲场所, 带给每一个参与者是休闲, 同样也是快乐;旅游本是体验, 体验的目的也是为了获得快乐。目前我国的城市旅游形象中还没有“快乐之都”的形象定位, 因此从长沙的资源禀赋以及城市旅游市场的实际, 城市旅游形象定位“快乐之都”是相当合适的。

3. 社区居民积极参与。

热情好客的社区居民向来被看成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 当地老百姓热情高涨, 吃、住、行、游、购、娱各个环节都很顺畅, 就会对整个旅游产品做出满意的评价。“处处都是旅游环境, 人人都是旅游形象”, 旅游目的地良好的态度有助于旅游者满意旅游体验的获得。一个富有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 不仅要具备富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 而且还要具备和谐的旅游环境。所以, 在城市旅游形象战略实施中需要社区积极参与, 要加强对市民的宣传和教育, 培育社区居民对旅游业发展良好的态度。

4. 提升服务质量。

旅游者出门旅游是为了获取一种体验, 其美好体验的获得是以贯穿于整个游览过程的各项服务的高质量完成为前提的。因此企业要为旅游消费者多提供感情服务、特色服务、细心服务和超常服务, 使旅游者在游览过程中有一个“家”的感觉, 让他们来得高兴, 玩得开心, 走得满意。因此要做好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培训工作, 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 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素质, 这对树立良好的城市旅游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 加大宣传力度。

城市旅游边缘区形成机制分析 第9篇

城市旅游经济的空间扩散加强了城市旅游核心区域与外围区域的旅游经济活动的相互作用、交流和渗透。在传统的城市旅游核心-边缘二元空间结构基础上,出现了城乡旅游要素逐渐过度,城乡旅游彼此相互作用、渗透,功能互补明显,性质上既不同于城市旅游又不同于乡村旅游的城乡旅游交错带。城乡旅游交错带是城市旅游要素与乡村旅游要素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相互作用,城乡旅游各种要素高度混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全新的旅游经济空间。从地理学的观点来看,郊区是介于城市市区与广大乡村之间的一种过渡性地带,这个过渡带在景观生态学上称为边缘界面[1]。我国城郊的旅游功能有:郊区是城市的“后花园”与市民认识自然的“窗口”[1]。关于城郊旅游资源的开发,国内学者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庞振刚,董波(2001)依据上海城乡交错带的景观特征将其划分为准城市带、过渡带、准乡村带三带[2]。沙润、吴江(1997)认为,城乡交错带内,近城区可以选用或借鉴风景名胜区模式,近郊和远郊区宜选用森林公园模式[3];符全胜(1998)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城乡交错带旅游开发的5种模式:风景名胜区、主题公园、观光农业园、度假区和森林公园模式[4]。黄震方,侯国林,徐沙(1999)认为发展观光农业是城郊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5]。吴承忠,韩光辉(2003)对国外大都市郊区旅游空间模型进行了研究,认为城市郊区旅游是在城市郊区范围内以农业文明、完整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地方文化积淀为特色地域景观而开展的区域性旅游活动,并把郊区旅游带分为近郊旅游与休闲带、远郊旅游带[6]。

随着城市旅游的快速发展,城市旅游快速向城郊地带与乡村地带扩散。城市旅游与乡村旅游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日益增大,城乡旅游要素之间相互融合、彼此交错。反映在地域空间结构上,城市旅游和乡村旅游相连接的部位,出现了一个城乡旅游要素逐渐过度、相互渗透、相互作用,且边缘效应明显、功能互补的强烈的过度(中间)地带,笔者称之为城市旅游边缘区,并与城市旅游核心区和乡村旅游区域共同构成的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称为城市旅游核心区-边缘区-乡村旅游区三元空间结构,它是城市旅游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笔者主要借鉴城乡交错带与城市边缘区相关研究[1,2,3,4,5,6,7,8,9,10]对城市旅游边缘区的形成机制进行分析。

二、城市旅游边缘区的形成机制

(一)城市旅游边缘区形成的区位效应

城市旅游边缘区邻近大中城市,区域交通网与城市道路交通系统在此接轨。相对于远离城市的乡村旅游区域,它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城市边缘区空间由于比较高的动态性和较广阔的土地利用方式转换空间,使之具有很高的结构可变度,由此激发了较高的空间结构优化潜能[7]。城市旅游边缘区往往是区域性交通干道与城市交通的结合部位,有可能提供双向辐射的交通条件,构成交通枢纽[2]。旅游产业是以旅游消费者为导向的产业,旅游消费者是否可以方便的抵达旅游目的地对旅游产业的成功经营非常重要。城市旅游边缘区良好的区位条件,尤其是良好的旅游交通条件与土地利用区位优势,使旅游产业能在城市旅游边缘区得到发展。

(二)城市旅游边缘区形成的集聚与扩散机制

现代城市是旅游资源,尤其使人文旅游资源密集的场所,同时也是旅游行政管理中心、客源集散中心、旅游接待服务中心、旅游资金集聚中心,成为旅游发展的核心区域。城市旅游相对于乡村旅游无论是旅游接待服务水平、旅游文化底蕴、旅游经营业绩、居民素质、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都存在着“位势差”,促使城市的旅游功能向周边地区梯度性扩散。扩散使得旅游经济空间密度从城市到边缘区再到乡村地带逐渐下降;扩散使得城市旅游边缘区的旅游得以发展,旅游接待服务水平得以提高,各种旅游基础设施与接待设施得以加强。

城市旅游边缘区相对于乡村旅游区域,旅游交通优势明显;相对于城市旅游区域,土地等生产要素成本也较低。城市旅游边缘区在城市旅游的空间扩散力作用下,日益成为中高等级旅游饭店业、大中型主题公园、大中型旅游度假区等旅游产业的集聚区。城市旅游边缘区成为城市旅游要素自内向外扩散和乡村旅游要素自外向内集聚的交汇区域。城市旅游边缘区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城市旅游要素扩散和乡村旅游要素(旅游资金、旅游人才等旅游要素)集聚的过程。

(三)城市旅游企业布局的郊区化

从地域空间上看,城市旅游边缘区位于城市旅游和乡村旅游之间的过度地带;从内容上看,它是一个城市旅游和乡村旅游要素混合、交融的地域;从动力机制上看,它是特定条件下城市旅游和乡村旅游两种异质空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城市旅游边缘区的形成机制可以从城市旅游和乡村旅游发展的角度上考虑,主要表现在旅游产业空间布局的郊区化及旅游者对城郊与乡村旅游的需求日益增加促进旅游城市化。

1. 城郊旅游资源的优越性

旅游资源,尤其是自然旅游资源,一般来说城郊具有明显的优势。城市发展过程中,城郊区域一般保留了大量未受多大破坏的自然与人文区域,这些区域具有优美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是旅游开发具有比较优势的区域。城市游憩需求的日益增加促进了这些相对未受破坏的自然与人文区域被开发为旅游区,并成为城市旅游发展的重要依托力量。在长江三角洲,杭州西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南京钟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扬州瘦西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镇江三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太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无锡、苏州)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及其它重要旅游区都位于城郊因此,城郊区域往往是城市旅游发展的优势区域,是旅游景区(点),尤其是自然旅游景区(点)集聚区域。城郊旅游的发展促进了城市旅游边缘区的形成。

2. 城郊旅游企业布局的经济性

旅游企业,尤其是大中型主题公园和度假、会议、疗养类住宿设施等往往占地规模大,总投资中,土地租金是一项重要的投资与经营成本。城郊的土地租金一般要比市区低,旅游企业的布局郊区化可以节省更多的投资与经营成本。目前,市区很难满足大中型主题公园和度假会议型饭店的用地需求。随着城市的扩张,尤其是城市交通的快速发展,旅游企业在城市旅游边缘区与核心区布局相比已不再具有区位上的明显差异。

城郊往往分布着丰富的旅游资源,这些旅游资源随着城市旅游的发展,日益成为城市重要的旅游资源集聚区。旅游企业对集聚经济性与规模经济的追求也促进大量旅游企业向城郊旅游资源集聚区集聚。因此,在城郊旅游资源集聚区往往也布局着大量的旅游饭店等旅游接待设施。主题公园类旅游企业也往往在城郊旅游资源集聚区布局,以追求集聚经济与规模经济的实现。

另外,即使没有国家风景名胜区为依托,在城郊的适合区域也可能会形成城市旅游边缘区。无锡山水城旅游度假区是以无锡鼋头渚这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国家AAAA级旅游区为依托而形成的城市旅游边缘区。该城市旅游边缘区不仅是旅游资源集聚区,同时也形成了主题公园与旅游饭店等旅游企业集聚区。杭州西湖区、萧山区与滨江区沿钱塘江岸线区域布局着未来世界游乐公园、宋城、山里人家、世界休闲博览园等大型主题公园,形成了杭州沿杭州湾主题公园空间集聚区。

3. 城市商业游憩区(RecreationalBusinessDis-trict,RBD)内旅游企业的集聚不经济性

旅游企业在RBD内集聚能产生规模经济与集聚经济,但随着RBD的发展,旅游企业的大量集聚会带来市场竞争的加剧、土地租金的增加、道路交通的拥挤、游憩者满意度的降低。另外,RBD内旅游企业的大量集聚也会导致对劳动力需求的增加,继而会带来旅游企业管理与服务型劳动力工资水平的提高。这样,旅游企业继续在RBD内集聚会产生集聚不经济,促使向城郊转移。一些中高等级的旅游饭店向城郊转移是一种常见的旅游企业布局郊区化战略决策。RBD往往也是中央饭店区(CentralHotelDistrict,CHD)。旅游饭店在CHD集聚能产生集聚经济与规模经济,但CHD的用地容量与旅游接待容量是有限度的,集聚不经济会促进大量的中高等级旅游饭店向城郊转移。

胡志毅,张兆干(2003)认为在城市内部,交通便利度、商业繁华度及景点级别和规模是旅游者选择住宿场所的主要影响因素;饭店会倾向于布局在景点级别高、吸引力强且较为集中的区域;城市内部居民区的空间分布对饭店选址影响不大[8]。因此,笔者认为饭店布局可以多考虑旅游资源分布状况与旅游交通状况等因素。饭店在城郊,尤其是在城郊旅游资源集聚区布局,一方面可以避免在CHD内布局带来的集聚不经济;另一方面只要选址适宜一般不会对饭店经营产生影响。

(四)城市居民与旅游者对自然游憩需求的日益增加

随着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城市居民与旅游者的自然游憩需求持续增长。高度开发的市区自然旅游资源相对缺乏,很难满足日益增长的自然游憩需求。城郊存在着丰富的相对未受破坏与干扰的自然旅游资源,而且具有旅游交通抵达便利的区位优势。中国城市居民旅游和休闲出游市场,随距离增加而衰减[9]。因此,这种持续增长的自然游憩需求与中国城市居民的出游规律客观上促进了城市旅游边缘区的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使城市旅游边缘区成为自然游憩产业的集聚区。

城市旅游边缘区自然游憩产业的发展大大改善了城市旅游边缘区的旅游基础设施,也促进了旅游饭店、文化娱乐场馆、旅游商店、餐馆等旅游接待设施在自然游憩产业集聚区的布局,继而形成旅游产业空间集聚区。在主题公园发展较好的城市,如上海、南京、杭州、无锡、深圳、广州等城市,城市旅游边缘区旅游产业空间集聚区的形成又吸引了一些大中型主题公园在此布局。城市旅游边缘区的发展与完善也促进了该区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在适合的地段也有可能形成商业游憩区。

三、城市旅游核心区与边缘区的统筹和谐发展

甑峰(2004)对信息时代下的核心与边缘区的空间关系进行了研究[10]。笔者主要借鉴甑峰(2004)[10]的相关研究成果对城市旅游核心区与边缘区的统筹和谐发展过程进行了分析。

城市旅游区域作为旅游的核心区域不仅具有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和商业游憩资源及高等级旅游饭店等旅游接待与服务设施,也是区域游客集散中心和重要客源中心及旅游行政管理中心,但缺乏旅游边缘区所具有的优美的相对未受干扰的自然旅游资源(山川、河流、湖泊、岛屿、海洋等)和乡土风情、民族风情等乡土景观。传统模式下城市旅游核心区与边缘区的发展是一种非均衡发展的发展(见图1)。随着旅游交通技术、信息技术及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旅游边缘区的可达性得到较大程度的改善。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指导思想的指导下,城市旅游边缘区的旅游业快速发展,与城市旅游核心区形成了互补、均衡、和谐发展的空间关系(见图2)。

四、结语

城市旅游边缘区的形成机制主要体现在:(1)城市旅游边缘区形成的区位效应。城市旅游边缘区良好的区位条件,尤其是良好的旅游交通条件与土地利用区位优势,使旅游产业能在城市旅游边缘区得到发展。(2)城市旅游边缘区形成的集聚与扩散机制。城市旅游边缘区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城市旅游要素扩散和乡村旅游要素(旅游资金、旅游人才等旅游要素)集聚的过程。(3)城市旅游企业布局的郊区化。城郊旅游资源的优越性、城郊旅游企业布局的经济性及城市商业游憩区内旅游企业的集聚不经济性使旅游企业向城市旅游边缘区布局。(4)城市居民与旅游者对自然游憩需求的日益增加。持续增长的自然游憩需求与中国城市居民的出游规律客观上促进了城市旅游边缘区的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使城市旅游边缘区成为自然游憩产业的集聚区。城市旅游边缘区的发展与完善也促进了该区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在适合的地段也有可能形成商业游憩区。

传统模式下城市旅游核心区与边缘区的发展是一种非均衡发展的发展。在城乡旅游统筹协调发展指导思想的指导下,城市旅游边缘区的旅游业快速发展,与城市旅游核心区形成了互补、均衡、和谐发展的空间关系。

摘要:城市旅游边缘区的形成机制主要体现在城市旅游边缘区形成的区位效应、城市旅游边缘区形成的集聚与扩散机制、城市旅游企业布局的郊区化、城市居民与旅游者对自然游憩需求的日益增加等方面。传统模式下城市旅游核心区与边缘区的发展是一种非均衡发展的发展。在城乡旅游统筹协调发展思想的指导下,城市旅游边缘区的旅游业快速发展,与城市旅游核心区形成了互补、均衡、和谐发展的空间关系。

关键词:城市旅游边区,形成机制,城乡旅游统筹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叶岱夫.对我国城郊旅游功能及相关问题的探讨[J].城市问题,2000(6):22-24.

[2]庞振刚,董波.上海城乡交错带生态旅游开发战略研究[J].旅游学刊,2001,16(3):76-79.

[3]沙润,吴江.城乡交错带旅游景观生态设计初步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7,13(3):53-56.

[4]符全胜.城乡交错带旅游开发研究:以江苏锡山市沿太湖地区为例[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8,14(3):57-59.

[5]黄震方,侯国林,徐沙.城郊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与观光农业的开发初探———以南京城郊观光农业的发展[J].为例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V,1999,22(4):103-106.

[6]吴承忠,韩光辉.国外大都市郊区旅游空间模型研究[J].城市问题,2003(6):68-71.

[7]李世峰.城市边缘区发展的乡村要素集聚与扩散规律探索[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5(5):105-109.

[8]胡志毅,张兆干.城市饭店的空间布局分析———以南京市为例[J].经济地理,2002,22(1):106-111.

[9]吴必虎,唐俊雅,黄安民.中国城市居民旅游目的地选择行为研究[J].地理学报,1997,52(2):97-103.

中国城市旅游的现状及前瞻 第10篇

城市旅游,是“以城市为载体的观光游憩体验活动”。城市旅游所关注的旅游活动,是基于城镇的,与乡村旅游相对应的旅游活动。自1984年起,我国开始“整乡设镇”、“整县设市”,使得市镇地域内包含大量农村地区,无法按照市镇直接辖区的行政界线划分城乡,我国的旅游统计、旅游规划、旅游政策设计等多方面的工作,也同样是以这样的城市为单位进行,因此,在我国有一个更为特殊的“城市旅游”,是城市统率乡村的旅游业态。本文在对我国城市旅游的现状进行梳理时,主要把重点放在城市的实体区域内,更多地考量城市内部的深层结构,同时参考宏观数据,对城市旅游的基本状况有一个大致的把握。

二、我国城市旅游的基本状况

(一)城市旅游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启动点

从1978年开始正式发展的我国入境和国内旅游业,都以城市区域为主要的启动点。以入境旅游为例,1978年后接待的国际游客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等中心城市,此后,一大批新兴的旅游城市不断涌现出来,城市范围内万象更新,发生了我国旅游业的无数个第一,新中国的第一家饭店、第一家旅行社、第一家主题公园等。新中国最初的旅游经济活动是发生在城市区域之中的,城市旅游在这一进程中,扮演了我国旅游业启动点的角色。

(二)城市一直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主体和基地

在中国,“城市是旅游业发展的主体,它既是海内外旅游者的集散地和消费中心,也是国内旅游的主要客源地和带动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基地”,以城市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模态,使我国旅游业的政策制订、营销工作以及产业发展,都必然主要依托城市区域展开。也因此,城市旅游的发展情况,特别是相关旅游产业的发展情况,就成为了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晴雨表,我国的旅游接待很大部分源自于城市实体区域。

(三)城市旅游为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动力

城市旅游以及以城市为核心的旅游业为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连续不断的动力。1985年以前,全国年接待海外旅游者人数超过10万人次的城市已有10个,总接待量占全国的85%以上;到1998年底,年接待海外旅游者人数接近和超过10万人次的城市总数已达到34个,总接待量占全国的3/4强,此外,我国还出现了一批以城市旅游为主体的城市。

(四)以城市为核心,构成我国旅游业的区域格局

以点串面,以城市为节点,铺向整个市辖范围,与周边城市联动,构成了整片旅游城市群,如环渤海旅游城市群、长江三角洲旅游城市群、珠江三角洲旅游城市群等,这些旅游城市群,无论是在市场上还是产业上,都在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最强有力的支撑,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这些城市群正越来越发挥出强有力的区域构造作用,成为构成我国旅游业区域格局的主导性力量。

三、我国城市旅游的特点和前瞻

(一)城市旅游跟随城市化进程而发展变化,城市本身的变化对城市旅游起最关键的作用

城市旅游的发达程度,主要取决于城市的发展程度。西方的一些发达国家的城市,已进入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关键因素变化不大,城市旅游发展稳定,具有较为可判的城市旅游竞争力。而对于中国城市,由于普遍处于高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旅游的发达程度,取决于存量和增量两个方面。其存量由需求和供给的禀赋要素决定,而增量就主要由城市化进程来决定。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城市中普遍遗留大量的文化古迹、历史街区,有丰富的市井风情、城市细节,城市本身的区位、经济地理等也是确定的,但城市化使这些结构性要素都处在剧烈变动之中,城市本身的变化决定了城市旅游的结构、方式、效应。

(二)城市旅游主要受需求推动形成总量上的增长,受供给推动形成结构上的特征

我国的城市旅游增长受两方面的因素支撑,一方面来自需求,城市化进程使大量来自农村的城市旅游需求转化为城市性需求,推高了城市性需求的质和量,本地市民需求和海外需求也在同步增长,这使得中国的城市旅游的发展建构在强势的发展平台之上;另外,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基础设施、城市形象等各方面都在提升,增强了城市的知晓度和吸引力,也降低了旅行的成本。

另一方面,快速的城市化改变了我国城市旅游的供给特征,使城市旅游活动越来越集中,城市旅游的核心空间负载越来越大,旅游的带动效应也越来越有了空间上的限制性。城市旅游空间无论是从活动是还是从效益上,都越来越像是城市中相对孤立的一块,与城市系统、城市经济系统、城市社会与文化系统相脱节,城市旅游发挥效应的面降低了,这是城市旅游发展中必须正视的一个问题。

(三)城市旅游的发达水平已构成乡村旅游发展的制约

旅游者的流动空间是连续的,从本质上来讲,不存在城乡的截然划分,因此,无论是大城市小乡村的形态,还是小城市大乡村的形态,最终都必然发展到相对均衡的比例,才能保证城乡旅游的和谐发展,但目前城市旅游和乡村旅游有所脱节,这可能造成这样的一些问题:第一,城市系统被隔离在旅游系统之外,不能充分获取旅游业的效益,区域范围内,有热点无大局,有旅游形象无城市形象;第二,乡村由于承载了过多城市本该承担的功能,变得过于城市化,破坏了乡村旅游、自然旅游的品味和意境,降低了旅游者的旅游体验;第三,旅游业对促进城乡和谐发展的功能受到制约。

目前而言,中国的城市旅游日益成为中国旅游的主要组成部分乃至主体,长期来看,中国城市旅游的增长势头不可扼制,但如高速城市化中的城市一样,中国的城市旅游同样问题重重,展望未来,中国的城市旅游或将有如下发展方向:第一,城市旅游总量上继续增长,城市群之内的城市旅游消费潜量将进一步被激发出来,不断形成新的旅游热点和小的旅游热门板块;第二,城市旅游需求和城市休闲需求之间不断融合,形成新型态的旅游城市、休闲城市;第三,城市旅游水平逐渐分化,城市化程度相对不剧烈,方式较为健康的城市,可能凭籍良好的资源禀赋发展出健康可持续的城市旅游形态,另一些城市,即使总量上仍将保持增长,旅游业的相关效益却将日益受限;第四,生发出不同的旅游城市类型。城市旅游本该是以活动为主体的旅游类型,但在目前特征下,城市可能和乡村发展出不同类型的关系,有的城市完全成为乡村旅游的后备支撑,有的可能和乡村旅游分庭抗礼,有的成为区域旅游的主体,而有的则可能被隔离在旅游系统之外;第五,旅游城中城现象在一段时期内将不可避免,相对孤立于城市系统的旅游活动将自行在城市内形成一个特殊区域,旅游活动、旅游效益都被限制在这个区域内,很难外溢,形成旅游的“城中城”现象。

21世纪被称为“城市的世纪”,人类对城市话题的关注前所未有,回顾城市的发展史,奇迹和问题并行,21世纪初将要举办的连续两届世博会的主题,表达了这种人类对城市的两面性理解,2009年韩国仁川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的可持续发展”,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在其背后是人类对城市问题的两个经典关怀,即对城市问题的控制和对城市效应的期许。回顾我国的城市及城市旅游的发展,高速的城市化一方面在给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带来经济的红利,另一方面也正在产生一系列的城市问题,既然城市旅游是依托于城市这一母体开展的,那么城市的种种问题,不可能不在城市旅游中有所反映,中国高速城市化所带来的绩效和成本,都必然会体现在城市旅游的相应状态中。对于城市问题,城市中的居民,往往因为生于斯长于斯,而产生了一定的适应性,他们自身,并不一定能察觉城市发展进程中的种种问题,从而可能背负了巨大的隐性成本而不自知,或者即使能够察觉,也很难从统计数字中得到表达,而城市旅游凭借旅游者的外眼,以脚步和消费进行投票,并引起与城市旅游相关的行业的兴衰,因而往往能够将问题回归到数字,将城市问题凸显出来。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的城市旅游是中国的城市化问题的探测器。城市旅游的问题,归根到底是城市的问题,城市旅游问题的解决和新的发展,也有赖于城市问题的解决和发展。如何利用新的发展观,发展新式城市旅游,是值得认真探讨的一个问题。

参考文献:

[1]吴承照,Chengzhao WU.城市旅游的空间单元与空间结构[J].城市规划学刊,2005(3)

[2]黄中,钱亚畅.城乡划分标准的变迁[J].中国统计,2004(2)

[3]何光炜.中国旅游业50年[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9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全球分工新体系下的中国旅游业国际地位评估及提升研究”(批准号:14BGL086)及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学者资助项目“文化与旅游的互动关系及其对国家竞争力的影响”阶段性成果〕

城市旅游信息系统总体设计探讨 第11篇

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离不开旅游资源的现代化管理。然而传统的以纸质地图来管理旅游资源的方式, 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管理者的要求, 因为这种方式无法对信息进行有效、及时地更新、管理和利用, 造成旅游信息不全、实时性不强。与此同时, 游客的自主性、个性化的要求越来越明显, 传统的宣传与服务方式也不能满足游客越来越高的需求。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将旅游业和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旅游管理和服务水平是大势所趋。建立旅游信息系统的必要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旅游系统本身的要求。

一个完整的旅游系统包括旅游目的地、旅游资源管理、旅游服务这三个部分, 这三部分只有在有机结合和合理安排的前提下, 才能构成一个完善的旅游信息系统。其中, 旅游目的地子系统又称为供给系统, 是整个系统的主体;旅游资源管理等方面的信息由相对独立的旅游资源管理部门进行负责;而旅游服务则是旅游目的地相关的服务设施, 只有将旅游资源信息系统、旅游资源管理系统和旅游服务系统实现合理的综合, 才能够使该地区旅游事业正常、有序的向前发展。

(2) 满足游客个性化的需要。

随着散客的增加和旅游需求向多元化发展, 游客对旅游信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旅行社组团旅游方式旅行线路相对单一、千篇一律, 游客不再满足于标准化、程序化的服务, 而转向个性化和灵活性的旅游服务。因此, 越来越多的游客开始选择自助旅游, 他们希望获得旅游目的地更多内容、更加广泛的信息, 以便增加自主选择的机会。借助旅游信息系统可以使旅游服务信息交互地展示给游客, 满足游客个性化旅行的需求。

(3) 加强现代化管理水平的需要。

在信息化时代, 一个旅游城市的成功开发和运行, 不但需要该旅游城市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同时还需要该城市能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为依托, 旅游信息系统的建立不仅为用户提供查询、检索等功能, 同时还可以对旅游资源信息进行评价、管理和统计分析。分析结果以图、表等多种方式表现出来, 提高决策的直观性、准确性。此外, 旅游资源信息是一个动态信息, 即具有一定的时效性。现有的旅游资源管理方式往往没有反映它的时效性, 造成旅游信息滞后影响其利用价值。

(4) 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

被称为“无烟工业”、“无形贸易”的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对地方经济的发展也能够起到引爆作用。我国已有24个省、市将旅游业的发展作为支柱产业或先导产业。而邯郸市作为一个拥有众多旅游资源的城市, 在其多年的经济发展过程中, 旅游业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旅游业的发展为邯郸本地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1 GIS概述

地理信息系统这一术语是1963年由R oger提出的, 20世纪80年代逐渐成熟。现在, GIS尚没有统一的定义, 普遍认同的定义如:地理信息系统是在计算机软、硬件系统支持下, 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面 (包括大气层) 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存储、管理、运算、分析和可视化表达的信息处理和管理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是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 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 适时提供多种空间的和动态的地理信息, 为地理研究和地理决策服务的计算机技术系统。它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

(1) 具有采集、管理、分析和输出多种地理空间信息的能力, 具有空间性和动态性。 (2) 以地理研究和地理决策为目的, 以地理模型方法为手段, 具有区域空间分析、多要素综合分析和动态预测能力, 产生高层次的地理信息。 (3) 由计算机系统支持进行空间地理数据管理, 并由计算机程序模拟常规的或专门的地理分析方法, 作用于空间数据, 产生有用信息, 完成其它技术难以实现的任务。

地理信息系统由五个主要的元素所构成:硬件、软件、数据、人员和模型。

(1) 硬件。硬件是GIS所操作的计算机以及其它数据采集和数据输出的设备。GIS软件可以在很多类型的硬件上运行, 从中央计算机服务器到桌面计算机, 从单机到网络环境。 (2) 软件。GIS软件提供所需的存储、分析和显示地理信息的功能和工具。主要的软件部件有:输入和处理地理信息的工具, 数据库管理系统, 支持地理查询、分析和视觉化的工具, 容易使用这些工具的图形化界面等。 (3) 数据。一个GIS系统中最重要的部件就是数据。地理数据和相关的属性数据可以自己采集, 也可以从商业数据提供者处购买。GIS将把空间数据和其它数据源的数据集成在一起, 而且可以使用那些被大多数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用来组织和保存数据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来管理集成后的数据。 (4) 人员。GIS技术如果没有人来管理系统和制定计划应用于实际问题, 将没有任何价值。GIS的用户范围包括从设计和维护系统的技术专家, 到那些使用该系统并完成他们每天工作的人员。 (5) GIS模型。GIS专业模型和经验是GIS应用系统成败的至关重要的因素。

2 系统总体设计原则

软件开发过程模型对软件工程的发展、软件产业的进步和软件开发过程的规范起到了积极作用。软件开发过程模型主要有两种:瀑布模型和渐增模型。瀑布型开发方法遵循软件生命期的划分, 明确规定软件计划、需求分析、软件设计、编码设计、软件测试和软件维护六个阶段的任务, 比较适合于在软件需求明确、开发技术比较成熟、工程管理比较严格的场合下使用。软件渐增型开发方法允许从部分需求定义出发, 先建立一个不完善的系统, 通过测试运行整个系统取得经验和反馈, 加深对软件需求的理解, 进一步使系统扩充和完善。如此反复进行, 直至软件人员和用户对所设计的软件系统满意为止。根据系统软件开发的实际情况, 基于GIS的旅游信息系统在开发工程中采用渐增模型。

建立旅游信息系统是推进旅游业信息化进程的重要举措, 是一项大型的系统工程。它的设计在结构上应科学合理, 在功能上应能满足游客对旅游信息的多元化查询及管理部门对旅游资源的有效管理等需求。根据系统工程的设计思想, 系统设计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 (l) 集成化原则。 (2) 实用性原则。 (3) 规范化、标准化原则。 (4) 可扩充性原则。 (5) 人机界面友好原则。

3 系统结构总体设计

根据系统目标, 按照结构化系统分析与设计的思路, 基于GIS的旅游信息系统在GIS软件和数据库软件的支持下可划分为以下七个模块:地图控制模块、图层操作模块、游客查询模块、交通查询模块、地图分析模块、旅游评价模块、地图输出模块。系统的结构总体设计如图1所示。

4 系统功能总体设计

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 基于GIS的旅游信息系统的功能模块如图2所示。

5 结论

基于GIS的旅游信息系统的建立是一项系统工程, 系统的设计是项极其复杂的工作。本文给出了系统总体设计原则, 我们主要从系统结构、系统功能等几个方面对系统进行了设计。

参考文献

[1]孙莹, 潘正运.基于GIS的旅游信息服务系统的研究与实现[J].微计算机信息, 2006 (22) .

上一篇:以人为本消费管理分析下一篇:肝外伤的急救与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