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义探讨范文

2024-06-03

意义探讨范文(精选12篇)

意义探讨 第1篇

尿液是血液经过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和排泌所产生的终末代谢产物, 尿液的组成和性状可反映机体的代谢状况, 并受机体各系统工作状态的影响。因此, 尿液检测 (urine examination) 不仅对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疗效观察, 而且对其他系统疾病的诊断、预后判断也有重要参考价值[1]。尿液检查包括了尿常规、中段尿培养、尿三杯检验、阿迪氏计数、尿蛋白定量等项目。

1收集和保存

尿液的正确收集和保存对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十分重要, 所以临床上要重视正确收集和保存方法。尿液一般分为首次尿、随机尿、24 h尿、清洁中段尿。首次尿标本应为早晨第一次中段尿, 其浓缩宜做蛋白质, 细菌和细胞及管型的检查;随机尿为门诊、急诊患者的临时检测, 餐后2 h留尿, 对病理性糖尿、蛋白尿检测较敏感;24 h尿标本按检查项目不同, 加入不同的防腐剂如冷藏法不得超过8 h, 无定形尿酸盐和尿酸盐沉淀, 甲苯宜做化学检查等;清洁中段尿用0.1%新洁尔灭消毒外阴和尿道口, 留取中段尿于消毒容器中, 用于尿细菌培养等检验。容器方面要使用清洁一次性有盖尿标本容器, 改变目前敞开无盖的尿杯。容器上应贴有患者姓名、验联号 (或条码) 及注明标本留取时间的标签。尿标本留取后 (至少30 ml) , 应及时送检, 以免细菌繁殖及有形成分破坏。凡留尿超过2 h、未注明留尿时间及尿量不够的标本检验科应拒收, 并告知患者重新按正确的方法留取标本, 以免影响化验结果。

2临床意义

2.1 尿量

尿量正常范围:成人 1.0~2.0L/ 24 h;7~12岁 0.5~1.5 L/ 24 h;1~6岁 0.3~1.0 L/ 24 h。临床上尿量或尿次数增多或减少都属不正常。尿量增多一般24 h多于2.5 L即为多尿, 见于糖尿病、尿崩症、慢性肾炎、神经性多尿、肾移植早期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尚未恢复时。尿量减少<0.4 L/ 24 h为尿少, 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肾功能不全、肾移植患者出现排斥反应时、脱水、血液浓缩等, 而24 h尿量少于0.1L为无尿, 如急性肾功能衰竭、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

2.2 尿液外观

2.2.1 血尿

尿内含有一定量的红细胞时称为血尿。由于出血量的不同可呈淡红色去雾状、淡洗肉水样或鲜血样, 甚至混有凝血块。每升尿内含血量超过1 ml即可出现淡红色, 称肉眼血尿。肉眼血尿主要见于各种原因所致的泌尿系统疾病如肾结核、肾肿瘤、肾或泌尿系结石以及某些菌株所致的泌尿系统感染等。洗肉水样外观常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时。血尿还可由出血性疾病引起的, 见于血友病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2.2.2 血红蛋白尿

正常尿液隐血试验为阴性, 溶血性贫血等疾病当发生血管内溶血时, 血红蛋白超过肝珠蛋白的结合能力时, 游离的血红蛋白就从肾小球滤出, 形成不同程度的血红蛋白尿。在酸性尿中血红蛋白可氧化成为正铁血红蛋白而呈棕色, 如含量甚多则呈棕黑色酱油样外观。血红蛋白尿与血尿不同, 离心沉淀后前者上清液仍为红色;血尿时离心后上清透明, 镜检时不见红细胞或偶见溶解红细胞之碎屑, 隐血试验强阳性。

2.2.3 胆红素尿

为尿中含有大量的结合胆红素所致外观呈深黄色, 振荡后泡沫亦呈黄色。若在空气中久置可因胆红素被氧化为胆绿素而使尿液外观呈棕绿色。常见于阻塞性黄疸和肝细胞性黄疸。

2.2.4 乳糜尿

因淋巴循环受阻, 从肠道吸收的乳糜液未能经淋巴管引流入血而逆流进入肾, 致使肾盂、输尿管处的淋巴管破裂, 淋巴液进入尿液中所致外观呈不同程度的乳白色。乳糜尿多见于丝虫病, 少数可由结核、肿瘤、腹部创伤或者手术引起。乳糜尿液离心沉淀后外观不变, 沉渣中可见少量红细胞和淋巴细胞, 丝虫病偶可于沉渣中查出微生丝蚴。

2.2.5 脓尿

尿液中含大量白细胞而使外观呈不同程度的黄白色混浊或含脓丝状悬浮物。多见于泌尿系统感染及前列腺炎、精囊炎。脓尿蛋白定性常为阳性, 镜检可见大量脓细胞。

2.3 气味

正常尿液的气味来自于尿液内的挥发性酸。尿液放置时间过长可能会因尿素分解而出现氨臭气味。新鲜排出的尿液有氨气味, 可能为慢性膀胱炎或慢性尿潴留造成。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 尿液气味可呈苹果味。

2.4 酸碱反应

pH代表尿的酸碱度, 正常尿液呈酸性, pH值为4.5~8.0, 平均为6.5。pH值与饮食有关。吃动物蛋白多时, 尿液常呈酸性, 数值较低;吃蔬菜、水果多时, 尿液常呈碱性, 数值较高。临床上持续性酸性尿可见于高蛋白饮食、酸中毒、发热或脱水时, 持续性碱性尿可见于碱中毒或尿路感染。

2.5 尿液比重

尿比重数值与饮水量、出汗量及饮食有关,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肾脏的浓缩功能。正常情况下, 成人数值介于1.015~1.025, 一般大于1.020, 婴幼儿偏低。急性肾炎、糖尿病、高热、呕吐、腹泻或心力衰竭升高, 慢性肾炎、肾性肾盂肾炎、急性肾功能衰竭 (少尿、多尿期) 、慢性肾功能衰竭或尿崩症时降低。当肾功能损害较严重时, 固定在1.010左右。

3讨论

尿液检测是检验科最常见的检查项目, 因取材方便且参考价值高, 很多疾病可通过尿液的初步检验早期发现, 特别是在肾脏、泌尿系、感染性、循环系统等疾病进行预防诊断、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优化政府组织结构意义探讨 第2篇

一、优化政府组织结构的重要意义

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对于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和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优化政府组织结构有利于推动政府职能转变

转变政府职能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基础问题和核心问题。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在行政体制改革中陷入了类似于“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二律背反的困境:政府职能不转变,机构精简、结构优化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而机构不精简,政府组织结构不优化,政府职能转变又难以取得实质性突破。实践证明,要走出这一改革的困境,就必须使政府职能转变与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同步进行,即以政府职能转变促进政府组织结构优化,以优化政府组织结构推动政府职能转变。二者的关系是: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政府职能结构是优化政府组织结构的前提和基础,优化政府组织结构是巩固政府职能转变成果、使各级政府正确履行职能的体制保障。后者对政府职能转变具有刚性作用:(1)优化政府组织结构意味着撤销不该设的机构。庙没有了,歪嘴和尚也就没有念经的“合法”之地,从而为消除政府乱干预、乱作为奠定了体制基础。(2)优化政府组织结构意味着根据政府应履行的职能重新整合政府组织系统,从而为政府正确履行职能提供体制保障。(3)优化政府组织结构也意味着要根据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加强政府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等部门的建设,从而使政府职能的履行更加符合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优化政府组织结构有利于深化政府机构改革

政府机构改革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过去,我们在政府机构改革中,强调精简比较多,而对优化政府组织结构重视不够。实践证明,机构改革如果不与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组织结构结合起来,并不能解决体制的深层次问题,也难以实现改革的预期目标。因为,对于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和构建公共行政体制来说,精简机构、压缩政府规模并不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根本问题是在转变政府职能的基础上,优化政府的组织结构,使政府管自己应该管的事,管好自己应该管的事。所以,机构精简必须服从政府组织结构的优化。只有按照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和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公共行政体制的要求,真正做到政府组织结构优化,才能巩固政府机构改革所取得的成果,也才能使行政体制改革取得新的实质性的突破。

3、优化政府组织结构有利于提高政府效能

系统论揭示了这样一个基本原理,即结构合理、运行有序的系统,其整体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的代数和。优化政府组织结构之所以有利于提高政府效能,是因为:(1)政府组织结构优化,能够更加明确各级政府之间和政府各职能部门之间的职责权限,使各级政府和政府各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从而有效地防止和克服政府内部因责权不清而产生的争权夺利或推诿扯皮现象。(2)政府组织结构优化能够使政府运行更加科学、更加规范、更加有序,从而减少乃至杜绝因政府不规范运作而增加的行政成本和社会成本。(3)政府组织结构优化有利于整合行政资源,充分发挥公共资源的效用。(4)政府组织结构优化意味着政府机构更加精简,人员更加精干,从而减少政府不必要的开支,降低行政成本。(5)政府组织结构优化便于对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进行绩效评估和更为有效的监督,从而防止和克服政府不作为等怠政现象。

二、政府组织结构优化的主要依据

政府组织结构是否优化,不能仅仅从政府自身来判断,还必须从政府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从政府的运行效果来判断。

1、政府组织结构是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政府组织结构具有相对稳定性,但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历史和现实中,政府组织结构往往随着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政治结构和意识形态的变化而变化。其中,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我国的今天,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文化的变革和民主政治的稳步推进,社会正在向多元治理结构迈进。在经济领域,企业是主体,依法享有管理企业的自主权;在社会领域,公民及依法成立的社会团体和社会组织是主体,依法享有管理社会的自主权;在政治领域,公民及依法组成的政治团体或政治组织是主体,在党的领导下依法享有管理国家和地方公共事务的权利。社会治理结构的多元化,要求政府必须从那些不该管、管不了和管不好的事务中退出来,集中精力和社会公共资源,管好公民、企事业和社会团体不该管、管不了和管不好的事,即社会公共事务,优质高效地为社会生产公共物品,提供公共服务。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利益结构的多元化,必然打破政府对经济社会的垄断,要求政

府实行分权化管理。这种分权化既表现在政府外部,也表现在政府内部。对政府外部来说,就是要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在企事业和社会团体没有发生侵权的情况下,政府不得干预其内部事务。对政府内部来说,就是要明确职责分工,优化机构设置,同时实行中央与地方和地方与地方之间的合理分权。政府组织结构适应了现代社会的这一要求,就是科学的、合理的,否则,就谈不上政府组织结构的优化。

2、政府运行是否规范、有序和高效

现代政府是为公民和社会服务的。公民和社会既要求政府管自己应该管的事,同时也要求政府管好自己应该管的事。这就要求政府运行必须规范有序和廉洁高效。现代组织理论告诉我们,一个结构合理、配置优化的系统,其运行不仅是规范的、有序的,而且一定是高效的。相反,结构不合理、配置不科学的系统,其运行必然处于无序和低效状态。所以,政府组织结构是否优化、机构设置是否合理,在政府运行中完全能够显现出来。

3、政府机构设置是否符合精简、统一的原则

政府组织是由政府机构构成的。从政府自身来说,政府组织结构是否优化,就是看政府机构设置是否精简、权责是否统一。一个机构臃肿、管理分散、权力交叉、职责不清的政府,其组织结构是不可能科学合理的。此外,在当代,政府组织结构还必须符合扁平化的趋势。

三、我国优化政府组织结构的进展和仍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20多年的行政体制改革,我国政府组织结构优化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和成效。第一,政府机构得到了较大幅度的精简。国务院组成部门由1998年的40个精简到现在的28个,省级政府内设机构由平均55个减少到40个,平均精简20%左右。第二,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强了国务院宏观调控部门和省级区域经济调节部门,促进了宏观调控和区域经济调节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同时,撤销了政府工业经济管理部门,结束了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由工业经济管理部门直接管理企业的历史。第三,为加强市场监管和安全生产监督,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提升了一些市场监管部门的行政级别,同时,对省以下工商、质量监督、药品监督部门实行垂直管理,对省煤矿安全监督机构实行中央垂直管理。第四,理顺了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出入境检验检疫等多项职能关系,解决了一些部门长期存在的职责交叉、多头管理等问题。第五,为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设立了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为适应内外贸业务相互融合的发展趋势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促进现代市场体系的形成,组建了商务部。第六,为健全金融监管体制,成立了中国银监会;为加强食品安全和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建设,组建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调整了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的管理体制。

尽管我国在优化政府组织结构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改革,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和成效,但从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能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要求来看,我国政府组织结构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政府职能定位不准确,政府职权划分不明确。表现在:(1)政府职能定位不全面,概括不够准确。例如,目前我国将政府职能定位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这里只讲了政府的对内职能,没有讲政府的对外职能;只讲了政府对经济和社会的管理职能,没有讲政府所承担的政务职能。而且在社会治理结构日趋多元化的时代,承担“社会管理”职能的不只是政府,还包括大量的社会团体和社会组织。(2)政府职能结构不合理。在目前的政府职能定位中,社会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排在最后,没有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此外,各级政府应承担什么职能?至今没有明确的规定。(3)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有些职权划分不规范,某些职权具有较大的重合性。同一事务,中央政府在管,地方政府也在管,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各从什么角度管?管到什么程度?均无明确的法律规定。(4)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职权划分不明确,许多职权也具有较大的重合性。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第59条规定:“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行使下列职权”。这一条就包括了省级政府、副省级政府、地级政府和县级政府。事实上,这几级政府在政府系统中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各级政府的职责权限自然也应有相应的区别。但这种区别在法律上却没有体现出来。(5)一些政府职能部门之间职责交叉重复。例如,在一些地方,水利局管理水资源,公用局管理供水及地下水的开发和利用,市政局负责排水和污水处理,形成了多头治水的局面。在交通管理上,有的城市是政府交通办管理公路运输和内河客运,市政局管理轨道交通,公用局管理城市公共客运和出租汽车客运,使交通运输领域也出现了多头管理的现象。

2、政府机构总量仍然偏多。目前,国务院组成部门仍高达28个,比许多市场经济国家的内阁组成部门高出近1/3到1/2。除国务院组成部门外,还有国务院办公厅和国务院直属特设机构各1个,国务院直属机构18个,国务院办事机构4个,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14个,总数达66个。在地方,省、自治区政府工作部门为40个左右,直辖市为45个左右;大城市政府工作部门为40个,中小城市分别为30个和22个左右,自治州为25个左右;较大的县政府工作部门为22个左右,中等县和小县分别为18个和14个左右。我国地方政府机构在数量上同样远多于其他市场经济国家。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政府机构林立,是政府管了许多不该管、管不了和管不好的事的重要的体制根源。

3、政府机构序列设置不够科学、不够规范。例如,国务院2003年颁发的《关于机构设置的通知》中,将国务院机构设置分为6个序列,即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组成部门、国务院直属特设机构、国务院直属机构、国务院办事机构和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从国务院机构设置的6个序列中可以看出:第一,哪些机构应列入国务院组成部门,哪些机构应列入国务院直属机构序列,缺乏严格的论证和科学的界定;第二,将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作为国务院的直属特设机构,既无先例,也无充分的法律依据;第三,在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中,有的事实上是承担国务院某方面职能的管理部门,如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电力监管委员会、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等。将这些机构列入国务院事业单位序列,既不科学,也不规范。

4、在国务院机构设置中,经济管理部门所占比例过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部门所占比例偏小,不能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也没有充分反映政府职能变化的新趋势。科学发展观和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政府加强社会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同时,把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但在国务院组成部门中,经济管理类占了42.85%,其中有一些是专业经济管理部门,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类仅占21.42%;在国务院组成部门、国务院直属特设机构、国务院直属机构和国务院办事机构四大序列中,经济管理类占39.21%,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类仅占27.45%。

5、有些领域长期存在的机构较多、管理分散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例如,有3个部门在管交通运输,即铁道部、交通部和中国民用航空总局;有3个部门在管理文化,即文化部、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国家版权局)。此外,在公共卫生管理和科技管理等领域,也存在机构林立、管理分散现象,从而使这些领域难以做到统一规划和统一管理,不仅浪费了大量的公共资源,而且也造成了部门分割和效率低下等弊端。这种情况在其他市场经济国家是不存在的。

6、中央及省以下垂直管理机构与地方政府的关系没有理顺,条块矛盾突出。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在一些领域加强集中统一管理,减少和克服地方干预,中央和省以下垂直管理机构呈增加之势。例如,实行中央垂直管理的机构有:人民银行、海关、国税、出入境检验检疫、煤矿安全监督、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电监会、烟草专卖、国家物资储备、气象等。实行省以下垂直管理的机构有:工商、地税、药监、质监等,国土资源管理在干部任免上也实行省以下垂直管理。如何理顺中央和省以下垂直管理部门与地方政府的关系,解决条块之间的矛盾,是优化政府整体结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7、政府层级过多,不符合现代组织结构扁平化趋势。从1982年推行市管县体制开始,我国政府层级由四级制为主变为五级制为主,即中央政府——省级政府(省、直辖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地级政府(地级市、地区、自治州、盟)——县级政府(市辖区、县级市、县、自治县、旗、自治旗、特区、林区)——乡镇政府(乡、民族乡、镇、苏木、民族苏木)。政府层级过多,存在诸多弊端:(1)上情难以及时准确地下达,下情也难以及时准确地上达。(2)中央下放的权力,很容易被中间环节截留,使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基层的管理自主权难以得到落实。(3)不利于调动市县和基层政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利于提高政府的管理效能。

8、大量临时机构的设立,使一些部门的职责权限更加模糊,组织结构更显得不够合理。例如,近年来,一些地方为了推动某项工作任务的完成,以“指挥部”、“办公室”等名义,设立了大量的临时机构。诸如生猪办、清欠办、创建办、三电办、拆迁办、督查办、整顿办、考评办、节庆办等,五花八门。这些临时机构的设立缺少法律依据,随意性较大,从而使政府组织结构不合理、运行不规范的问题更显突出。

四、优化政府组织结构的主要对策

我国政府组织结构所存在的上述问题,表明在我国行政体制改革中,优化政府组织结构的任务仍很艰巨。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必须深化行政体制改革,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切实解决政府组织结构中的突出问题。

1、科学定位政府职能,依法明确政府的职权。科学定位政府职能和优化政府的职能结构,是优化政府组织结构的基础和前提。在新世纪,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公共行政体制。而公共行政体制就是执行公共意志,行使公共权力,制定公共政策,管理公共事务,生产公共物品,提供公共服务,满足社会公共需求的行政组织体系和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公共行政体制,是市场经济发展、民主政治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共同要求,也是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

在公共行政体制下,政府是公共意志的执行者、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和公共物品、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因此,各级政府必须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从那些不该管、管不了和管不好的事务中跳出来,管好公民、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事,即社会公共事务,生产公共物品,提供公共服务。简言之,公共行政体制下的政府职能就是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生产公共物品,提供公共服务。

在科学合理定位政府职能的基础上,必须依法明确各级政府的职责权限。各级政府之间的职权分工应遵循以下原则:

(1)能由基层和地方办的事情尽量由基层和地方去办,以缩短政府与公民社会的距离,提高政府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效能,满足不同地区公民的不同的价值偏好。

(2)当下级政府提供某方面的服务,实现不了规模效益或出现严重的外部效应的情况下,该项职能应由上一级政府履行。

(3)当地方政府提供某方面的服务,也实现不了规模效益或出现严重的外部效应的情况下,该项职能应由中央政府履行。

按照以上原则,凡属于全国性和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公共事务,由中央政府管理,以保证国家法制统一、政令统一和市场统一。凡属于面向本行政区域的地方性公共事务,由地方政府管理,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增强行政活力。凡属于中央和地方共同管理的公共事务,要区别不同情况,明确各自的管理范围,分清主次责任。在清楚界定各级政府职能的基础上,尽快修改《国务院组织法》和《地方政府组织法》,依法明确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职责权限。与此同时,要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将相同或相近的职能合并,并尽快研究制定《政府内设机构职权法》,依法明确规定政府内设机构的职责权限。

2、按照中央关于“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加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研究和制定,提出发展的重大战略、基本任务和产业政策,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实现经济增长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要求,加强政府宏观调控部门,进一步精简和整合专业经济管理部门,适当增加并加强社会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部门。

3、根据新形势,调整和加强环保、民生等机构。按照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加强政府公共管理、公共服务职能的新要求,鉴于环境保护的极端重要性和环境问题的严峻性,建议撤销国家环保总局,设立国家环境部,纳入国务院组成部门。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的必要举措,也是当今世界许多发达国家的共性做法。

鉴于就业在民生和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极端重要性以及我国就业问题的严峻性,建议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更名为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部,以便由该部统一协调、管理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将就业问题不仅纳入政府内阁部门管理,而且在政府机构名称上体现出来,是政府更加重视民生和就业问题的表现,也是世界许多国家的经验和做法。

4、严格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将职能相同或相近的机构加以合并,实行大部制,克服某些领域部门较多和管理分散现象。如组建新的交通部,将铁路运输和民航纳入交通部管理,撤销铁道部和民航总局;组建新的文化部,将广播电影电视和新闻出版纳入文化部管理,撤销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大部制”的管理体制,在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实行多年,有明显的管理优势。我国的一些地方,如海南省将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体育机构合并,上海将文化、广播电视、文物管理机构合并,实行“大文化”管理体制,上海将市政府交通办公室的公路运输和内河客运、市政局的轨道交通、公用局的城市公共客运和出租汽车客运等职能并入市交通局,也取得了较好的管理效果。发达国家的做法和我国一些地方的探索,为实行“大部制”的管理体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5、进一步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鉴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和体制转轨时期国有资产监管的重要性,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总结经验,继续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在此基础上,重新考虑和探索国资委的隶属关系。

6、调整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将其中承担行政职能的机构,如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和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等,经调整后纳入国务院直属机构序列。

7、理顺条块关系。依法明确中央和省以下垂直管理部门的职责权限以及在相关领域与地方政府的职责分工,切实解决条块之间的矛盾。

8、减少行政层级,稳步推行省直管县体制。从2002年起,一些省先后开始了“强县扩权”改革,把地级市的经济管理权限直接下放到一些重点县,在经济管理方面形成了近似于“省管县”的格局。2005年6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农村税费改革工作会议上提出:“具备条件的地方,可以推进‘省直管县’试点。”《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也明确提出“减少行政层级”,“理顺省级以下财政管理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省级直接对县的管理体制。”实行省直管县体制,是维护我国宪法权威、减少行政层级和优化政府组织结构的重大战略举措,其中涉及到省、市、县职责权限、管理体制和行政区划的调整,需要在试点的基础上,总结经验,统一规划,积极稳步地向前推进。

9、清理和整顿临时机构。该撤销的要坚决撤销,将其所承担的工作任务归并到有关部门。确需设立的,要按照有关法律履行法定程序,严格规范审批,依法明确其工作任务、职责权限、存续期限和撤销条件等。

大学人文教育的意义探讨 第3篇

【摘要】教育的目标必然要体现对人的关注和关怀,而人的全面成长离不开人文教育,因此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質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应有之义。人文素质教育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礼记·大学》所记载:“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人文教育,自古以来就是提升人的素养和人格,修炼人的内涵和心智的营养剂。然而,在当今经济高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将更多的目光投向“回报率高”的科学技术,而忽视了对传统人文教育的关怀,尤在部分高校,人文教育流于形式,似乎沦为专业教育的“陪衬”。在当前高校人文教育中,存在教育形式单一、创新不足,人文课程科目较少,师资力量不足且教授方式呆板等各种问题,学生抱着“凑足学分”的心态,教师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教育结果可想而知。因此,转变大学人文教育的教学体系,真正实现人文教育“教人做人”的根本目的显得尤为重要。

一、人文教育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人文教育所体现的人文精神与科学技术有所不同。科学技术是一种显性的存在,能够被我们直接学习、发现并予以应用到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在追求经济利益的今天,科学技术转化为经济成果的成效也最为显著,因此更容易被人们所重视。而人文精神则是一种隐性的存在,是历史千百年沉淀所形成的精髓,这种包含着人类智慧的精神不是简单的书本所能传授的,而是需要师生深入挖掘书本中文字、图片背后的美,用心灵去感知、领悟和升华,因此这种隐性的精神很容易被人们忽略。古语有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古人非常重视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大学人文教育的意义也应该在于此。

大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这种具备全面素质的人才,不仅要求具有过硬的专业功底,还要求具备良好的道德观念、个人品质和分析判断能力。可以这样说,人文精神是基础,是一个人内化了的修养,具有稳固性,可能影响个人很长时间甚至伴随一生;专业技能是延伸,是在内在精神指引下的外部行为,内在精神为真善美,外部行为也为真善美,内在精神为假恶丑,外部行为也为假恶丑。因此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就须兼备内在与外在。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应该在大学教育中和谐共存,赋予同等重要地位,可是我国的教育界普遍存在着重视专业教育而轻视人文教育,重视知识传授而忽略素质培养的现象,这种“重科学轻人文”与大学教育的理念背道而驰,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也是所谓的“跛子”,长此以往,会对社会产生巨大的负面效应。正如陈思和教授所言:“假如现在我们把大学的人文学科全部砍掉,只发展自然科学,搞市场经济,中国经济大概也会搞上去的。但问题是,缺少了心灵自由精神去搞自然科学和市场经济,那么,即使国为强国,民为富民,但这样的国民终究会成为怎样一种素质的国民,我是不敢预言的。[]教育在教会人如何生存的同时,也要让人们知道为何而生存,进而丰富情感世界,提升精神层次,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而人文教育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2.人文教育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价值观对人生发展具有导向作用。正确价值观的指引,可以使人保持积极的内心追求和正确的人生航向,促进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而如果价值取向发生偏离,无论是对自己、他人还是社会,都会产生严重的危害。然而在当前经济飞速发展,跨界意识因素交融及西方价值观念的渗透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曾经被视为“象牙塔”的高校也并非是人们想象中的一片净土。各种价值观念充斥着校园,可谓“鱼龙混杂”。当然其中不乏可取的价值观,但也有不可取价值观。大学是学生们正式走向社会的“准备阶段”,是学习专业技能和塑造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专业技能的取得能为未来的人生发展提供“工具”,价值观则指明未来的人生方向。诸多青年学子,很多是涉世不深,判明是非的能力还不够强,在面对价值观选择时,没有正确的指引就极易产生选择的偏颇,反应到行为中极容易出现偏差。盘点今年来在大学校园大学生中出现的恶性事件,从马加爵到林森浩,深入分析这些肇事者的行为,都与价值观的偏向有或多或少的关系。因此,如何教会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如何让学生懂得在正确价值观的指引下正确行事,是高校人文教育应该必须重视的问题。

人文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带领学生走上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轨道,学生对人文精神的学习中领悟到人生的价值,体会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产生尊重自然、尊重社会和尊重他人的心理,形成健全的人格和丰富的精神世界,从而更好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不但使人掌握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而且人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必然改变自己,使自己走向更高的精神境界。这个目标的达到,必须依靠人文教育。[]因此,在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和塑造的阶段,必须重视人文教育的引导作用。

3.人文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

在当下,创新是时代的号角。创新是国家、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从某种意义上说,创新程度将决定着一个国家未来发展的竞争力的大小,而创新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人。在知识经济大环境下的竞争,实质是高素质人才的竞争,也就是具备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的竞争,谁拥有这样的人才,谁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抓住机遇,立于不败之地。作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无疑将是国家的创新战略中被寄予厚望的群体。

创新不仅依赖先进的科技知识,人文因素在科技创新中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众所周知,创新意识根植于人的思维、精神,是在人类探索世界的精神驱动下,为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而进行的实践活动,纵观科技发展史,无不是以改变世界的激情推动着科技一次又一次的革新,以我国为例,“两弹一星”、载人航天等科技的进步,都凝结着人类的精神,即国家使命感和强国心。人文教育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将知识的获得和实际的应用相结合,实现知识成果的转化。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更凸显了人文教育的重要性,那就是在人与自然的矛盾中,在人的索取与环境代价、社会问题中寻求到平衡点,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人文精神,引导科技创新在人类长远利益的轨迹上发展。因此,大学人文教育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大学人文教育的积累,人文素养的提升不仅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也将决定着创新的深度和广度及创新与其他方面的协调程度。

总之,大学人文教育在大学生培养方面有重要作用,既无以替代,又润物无声,发挥着巨大的张力作用。大学人文教育的内涵、方式、效果值得教育工作者及教育管理部门进一步重视。

参考文献:

[1]谭伟平.大学人文教育与人文课程[D].华中科技大学,2005.

声乐演唱的张弛意义探讨 第4篇

关键词:声乐,演唱,张弛,意义

世界声乐艺术发展的历史可溯源于远久的时代, 而且形成了诸多的唱法, 但是, 在声乐的发展历程中, 很长时间内出现了只注重声乐技术训练的状况, 纵观声乐史, 歌唱家在谈及自己的演唱经验或一些教育家在谈及教学时, 都强调以心理的力量去带动生理变化的教学手段, 毕竟, 歌唱是以自身作为一个乐器进行演奏, 而我们又不能观察到内部歌唱器官的运动状态。声乐演唱的张弛对于艺术的表达有着很强烈的意义, 本文将做简单的分析。

一、声乐演唱放松的意义

在声乐的演唱过程中, 建立于自然基础上的自然放松才能够才能达到流畅的演奏 (唱) 而产生出动人的音响, 和钢琴演奏一样, 只有做到张弛想协调, 才能做到各个器官的协调, 才能演奏出美妙的音乐, 声乐演唱更是如此, 只有把握好张弛的协调, 达到发音部位的最佳表现, 才能够提高声乐演唱效果和效率。

实践证明, 声乐演唱过程中的放松比任何技术训练都重要, 特别是对声音条件差、基础弱的初学者更加明显。对于声乐初学者, 他们如果出于紧张的状态, 就会只简单的模仿, 难以松弛, 结果是气息全部在胸部, 喉咙也多是处在僵硬的状态下, 致使声音苍白而缺乏泛音穿透力。如果能够在放松的状态下发声, 气息能够落到横膈膜的支点上, 使声音很快就找到了依托、支撑。张弛的协调和歌唱的放松、自然的舒适状态。

上面已经说过, 放松是一种自然地放松状态, 要做到手中放松, 全身松弛的状态, 要有一种悠然的感觉, 评价自己的感觉来放松自己, 放松到一种“惬意”的状态。利用这种满足感, 和心旷神怡地感觉, 来做到声乐发生的挥洒自如。能够持续到兴奋的状态为止。

要做到放松, 要做好以下三点:

1) 是要处于自然放松的状态, 自然放松状态, 就是溶于声乐演唱中, 在演唱中不断体会音乐的高潮, 让一切都回到原始, 两肩自然地下垂, 面部肌肉松弛下来, 仿佛你正要微笑, 就这样放松着来迎接旋律中出现的高潮。

2) 是做到发音的自然, 打开喉咙, 让气息流畅地通过, 咽、喉、口呈现一种自然、协调、和顺的状态。不要让声音处于长期压抑的状态, 要做到发生源自内心地柔和, 舌头的松软、灵活是保证喉部放松、自然、协调的关键, 也是咽、喉、口三者协调一致的自然的理想状态。

3) 是做到呼吸的自然, 要做到呼吸的均匀, 不要错误地以为吸气越多越好, 这样会导致发声处于僵硬的状态, 导致声乐演唱者处于一种声嘶力竭的状态。在演唱时要做到吸气要均匀有序, 横膈膜下沉、小腹放松凸起, 气流不可阻断地在通道中运行, 喉门要打开, 声带周边的肌肉不得紧张, 身体各部肌肉尤其是喉部、颈部肌肉群都要放松, 腰腹不可僵硬, 臀部不能僵直。

二、声乐演唱的张弛结合

在声乐演唱过程中一定准确把握好张弛关系, 做好二者之间关系的协调, 处理好微妙的矛盾关系。“张”就是前面所说过的放松, 在声乐演唱时要注意到:一个是演唱时的情绪状态, 要保持身心放松, 保证专注力, 只有在这种状态下才能够保证在演唱的时候能够有丰富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艺术表现力的基础, 想象力一经铺开, 我们的情绪就会不经意地调动起来, 伴随着音乐的流动和想象的进一步深入, 进而去体味其中潜在的情感。歌曲音乐以音响刺激为我们带来生理和心理上的愉悦感时, 我们就体会到在张弛之间的强烈感染力。这种状态下能够让声乐演唱者进入到状态。其次要注意到在演唱的时候要注意到呼吸均匀, 保持气息的流畅, 如果气息的训练与掌握欠缺, 即便表演上乘, 手舞足蹈, 声音效果也难以美妙动听。

在声乐演唱中同样要做到“弛”, 所谓“弛”就是在演唱过程中力道的表现, 是供气的表现, 但是如果在供气过程中慌慌张张, 着急忙慌, 就会导致气息的断断续续, 影响到演唱的力道。

所谓张弛结合, 就是在放松后能够做到积蓄能量, 不是依靠肢体的僵硬和喉咙的强制发声, 而是依靠自然流露, 使声带用力而产生, 而要靠气息, 靠训练有素的、富有弹性的横膈膜通过开放的喉门上下推动自如。

做好张弛结合就是做好了演唱的共鸣, 在这一过程中, 不但要与想象力实现身心与声音的结合。人们研究发声的方法和进行发声训练的目的, 就是为了寻求使共鸣器官产生充分共振, 形成整体共鸣, 从而获得良好共鸣效果的美妙声音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 只有做到了身体各个部位的共鸣, 才能真正地实现张弛相结合, 达到整个音域的统一, 能够表现出强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达到完美的艺术效果。

在声乐的训练中, 要注重各个感觉区的训练, 逐渐寻找张弛结合的力道, 我们要注重观察, 充分利用自己的形象思维, 通过内外部的结合, 感知变化, 这种训练是表现我们内心情感的基础, 虽然要充分表现内心的情感, 但是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技巧的训练, 才能实现敏锐的感觉力。这种技巧的实现要充分做到形态与体态的吻合。唯有如此, 才能做到张弛结合。

三、结论

声乐演唱的张弛结合对于声乐表演者有着积极的意义, 特别是对于初学者, 这能够保证声乐歌唱状态, 美妙、动听的声音和准确, 从而保证了完整的表现歌曲与作品也就有了基础。

参考文献

[1]赵小平.论歌唱的投情体验与抒情体现.人民音乐, 2002.

[2]魏玲.流动情感的声音:论音乐审美的独特性.河北大学学报 (哲社版) , 2000.

马克思哲学革命意义再探讨 第5篇

鉴于青年马克思诗歌创作经历以及马克思哲学在西方哲学中的重要地位,以德国浪漫哲学为桥梁,从哲学与诗的.勾连中来反思马克思哲学对传统哲学的超越.从研究对象、思维方式、表达方式上反思传统哲学对生命的忽视、感性的压抑,突出马克思哲学是以浪漫哲学精神为根基实现对传统哲学反叛的,马克思哲学也因立足现实的根基而根本不同于浪漫哲学.

作 者:徐辉 Xu Hui  作者单位: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室,上海,33 刊 名: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年,卷(期): 29(6) 分类号:B0-0 关键词:马克思哲学   传统哲学   浪漫哲学   现实历史原则  

数学教学反思环节意义探讨 第6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    反思    意义

教学反思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不仅有利于我们发现以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而且可以改进我们今后的教学,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并对促进教师的自我成长与进步等诸多方面都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是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但在实际教学中,或因重视不够,或因时间紧迫,或因教学倦怠等,反思很容易被教师忽视,使得这一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没有能发挥出应有的积极作用。作为一名在中学教学一线工作多年的数学教师,下面我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就教学反思环节的积极意义谈一谈自己的看法,望与各位同仁共同切磋。

一、教学反思有利于发现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实践中,教学反思环节往往最容易被教师遗忘,特别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工作久了之后,很容易让人产生职业倦怠。有些教师认为自己已经教了多年的书,怎样上好一节课已经了然于胸,没必要再多此一举。正因如此,很多人也就忽视了这一环节。然而,教学永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哪怕是经验最丰富、教学能力超强的教师,在一堂课的教学中总会存在一定的不足和问题,而教学反思,就是发现这些问题的火眼金睛。因此,要想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学反思环节是必不可少的。

那么,我们又该怎样去反思和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呢?根据我的经验,就是两个字:一个是细,一个是全。概括地说就是要细致全面。对于数学教学而言,我们反思一堂数学课的成败得失,不仅要考量课堂的方方面面,更是要延展到课前课后甚至更广的空间,质问自己在上这一堂数学课前的准备是否充分,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否了解,对教学内容是否熟悉,对教学方法的采用是否合理。反思自己在上课时,仪表是否端正大方,行为举止是否得体,教态是否亲切自然,在上课时是否富有激情和感染力; 在教学语言上,自己的普通话是否标准流利,教学用语是否准确、规范、生动,声音是否抑扬顿挫,板书是否条理清晰,书写是否规范美观;在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上,是否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统一的理念追求,目标是否明确清晰,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实际学习特点,寓思想道德教育于知识传授之中;在数学教学方法上,是否以学生为主体,做到了讲练结合,善于设立情境,以科学思考、探究为途径,是否注重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并把培养学生能力放在教学的首要位置。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灵活多样,富有实效,符合学科特点,并是否恰当地使用了现代化教学手段,注重了教学创新。自己的教学设计是否合理,善于启发诱导,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数学教学中是否掌握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了既讲效率,又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渗透学法指导,运用发展性评价使学生现有知识和观点发生积极地转变和发展。在数学课堂上,自己是否妥善处理了课堂突发事件,是否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了有效的评价和指导。对教学时间的分配是否科学合理,进度适宜;学生是否积极参与了自己的教学活动,并对教学内容带有好奇心,充满求知欲。在数学课堂上,学生学习是否主动、积极配合、参与探究学习,是否积极动手、动脑、动口。自己的数学课堂气氛是否活跃有序,在课堂上学生是否学习兴趣浓厚,注意力集中。一节数学课下来,是否按计划如期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通过自己的教学,学生的知识、技能及主动性学习是否得到明显提高。学生是否初步掌握了本节课学习的基本知识,能力得到培养并获得了相应的知识和技能等。以上都是我们应该反思的内容,我们的反思越细致全面,就越能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二、教学反思有利于数学教师改进以后的教学并促进教师的自我成长和进步

我们通过教学反思,发现了自己在数学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与不足,接下来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寻找原因,并想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办法,积累经验。这对我们改进教学工作,并促进数学教师的自我成长和进步都是有重要作用的。

记得我刚毕业走上讲台时,因为缺少经验和方法,在教学上存在着“对教学内容不熟悉、对学生情况不了解、课前准备不充分、课堂掌控能力差”等一系列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确实困惑消沉了一段时间,有时甚至不知所措。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冷静思考,我慢慢找到了这些问题的原因,然后又把这些问题整理出来,一条条地列出。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我放下架子,弯下身子,虚心去向老教师请教,询问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学习他们以往的成功经验。几年下来,我不仅解决了自己在数学教学各个环节当中的一系列问题,还学到了很多看似简单但非常行之有效的办法,不管是在数学教学上,还是在课堂管理上,都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我的教学能力也不断得到提高,教学水平也在不断提升。

自参加工作走上讲台,经过多年地坚持和努力,现在的我已经完全养成了对自己教学工作开展反思的习惯。正因这种坚持和执着,使我赢得了学生的爱戴,获得了家长的信任,得到了学校的肯定。生命不息,进步不止,只要我站在讲台一天,我将继续反思自己数学教学中的点点滴滴,争取每一次教学都不给自己和学生留下遗憾。

【参考文献】

[1] 云南教育委员会编.现代教育理论[M].云南教育出版社,2003.

[2] 傅道春.教育学——情境与原理[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 于正军.经历过程“不是”一走而过——谈数学思想的形成过程[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3(12).

春节的生命哲学意义探讨 第7篇

现今国人普遍感到“年味”变淡, 首要原因莫过现代化社会对传统节日丰富民族文化内涵的消解, 春节所蕴含的宗教精神与价值信仰在当代被逐渐漠视。

传统中国是以一个个大家族为单位组成的“大家”, 有“家”才有“国”, 故而传统中国人十分重视家族意识的培养与传承。春节, 本正是每年中国人强化家族意识与礼教熏陶的重要时刻, 不论是祭拜祖先还是礼拜长者, 都体现着个体在家族与社会关系中安身立命的重要角色, 不仅承担着责任与义务, 亦分享着荣耀。在春节家族相聚团圆的节日氛围里, 人们表达着自己的宗教情愫: 对天地滋育万物的感恩与信仰、对宗族生命传承的敬畏与祈愿。

然而现代物质文明的发展, 使传统大家族的相互依赖生活方式面临解构, 宗族意识逐渐淡化, 取而代之的是小家庭模式的建立与人情的淡漠。传统生活方式的改变, 使传统春节的宗教精神, 在当代逐渐失去了核心价值。城市化生活中, 人们对天地的信仰, 对宗族祖先的敬畏感逐渐淡化, 祭祀天、地、君、亲、师的信仰活动只在民间被部分留存下来。虽然新春佳节仍是中国人最重要的家庭团聚时刻, 但一个消溶了宗教信仰及其背后传统文化生命力的新年, 其丰富国人精神生命体会的价值, 已被大大减弱了。

再者, “年味”变淡的又一重要原因是春节民俗仪式的淡化。春节人文精神内涵的体现, 必然要通过相关的文化载体, 而对传统年节精神文化的漠视, 也无可避免地导致了对春节民俗仪节所承载的民族精神、民族情感的漠然, 以致民俗仪式载体也一再从简。在市场经济激烈的竞争体制下, 人们不愿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准备过年, 去顾及隆重繁琐的春节文化。丢失了传统和习俗、一切从简的春节, 不仅在形式上骤然淡化了春节气氛, 更让人无法深刻体会到隆重而神圣的春节民俗仪式背后蕴含的丰富人文精神。

过年, 就该在春节特有的文化符号里, 感受属于年节特有的精神盛宴——与家人朋友一同放鞭、赶庙会、走亲戚, 看看老家的大戏, 用家乡的井水泡杯爷爷亲自在山上采摘的粗茶, 围着暖烘烘的大火炉陪着老人唠唠家常, 跟随着父辈祖辈去山野田间拜祭先祖, 寄上自己的祝愿与哀思……点点滴滴, 积攒起来的就是过年的味道。这些附着浓厚地域文化色彩的年俗, 赋予了春节红火而隆重的仪式感, 这便是人们心中的“年味”, 它深层次地表达着国人对于团聚的精神渴求。

浓浓的年味, 不应被我们对本民族文化价值的无知与漠视所消解, 春节等传统文化人文价值的重新强调, 更是城市化进程中必须补上的重要内容, 否则, 现代社会文化将真正成为失去自我, 全盘西化的无根之木、断源之流。因此, 春节等传统节日对国人生命关怀的人文意义与特殊价值, 是很值得探讨的。

二、春节等传统节日对于国人生命涵养的意义

人之生命的孕育、出生、长成、终老, 皆是在社会环境中循环, 故人的生理性生命并非等同于一般生物的生理性生命, 而是呈现为亲缘性血缘生命, 其承载的是社会性的血缘关系。学者郑晓江将此特殊的人之生命的构成, 理解为生命的三重性——亲缘性血缘生命、人际性社会生命、精神性超越生命。我们姑且可以从“生命的三重性”这一视域, 深入理解、探究春节等传统节日对于国人生命涵养的意义所在。

1、春节对中国人之血缘性亲缘生命的意义

人生于父母的血缘关系之中, 而父母自身的生成养长又可无限上延至复杂的血缘关系和社会关系里。正因有此血缘亲缘生命的传承, 家族血脉的延续, 才是大大降低人的漂泊感, 孤独感。人活一世, 并非孤单单一人, 也并非只为自己而活, 而是家族血脉之开显、社会关系的延续。春节通过对家庭之“根”的确立, 为无数在外的游子, 提供了温暖的精神家园。

在传统家族文化浓厚的农业社会里, 人们通过春节隆重繁杂的习俗礼仪, 强调着一个大家族的团圆、兴旺与亲缘血脉的传承, 强化着大家庭中每个人的家庭归属感、责任感。如今, 商品经济社会中, 家族文化被淡化, 取而代之的小家庭模式, 迫切需要一套家族式的情感整合仪式。春节, 即提供了完美的家族情感整合场所, 它以其特殊的家族团圆姿态, 让中国人在情感上, 有了落脚处、有了归属地。

2、春节对中国人之人际性社会生命的意义

现代化进程无可避免地加剧了各个小家庭在价值观上、物质水平上的差距, 人们更执着于个体生命的“异”, 刻意于世间的“分”, 苛求于自我的“多”, 甚至侵犯他人和社会也在所不惜, 此种生命观的泛化, 无形中造成了人际间的紧张、攀比、计较。人在社会生活中, 与社会其他人和组织结成复杂的关系, 其生命也必然打上社会的烙印, 这便是“人际性社会生命”。在如此庞大的社会群体中生存, 有时候, 人们需要被制造某些特殊的场合和机会 (如春节) , 以帮助个体之间寻求一些共同的情感需要, 形成某种共通的感受, 以努力从个体生命之异中, 体会到流年似水、生老病死、欢喜苦惧, 皆为人生常态的相同生命本质, 保持以更平和、平静的心态对待现实生活。

人们在春节相互问候、相互关心的沟通情境中, 也是在寻求着人性的共同点, 感受着生命本源的同一性, 形成着强烈的生命共同体意识——生命个体属于家, 家属于国, 人们同在一个正在飞速发展的国家体制里共存共荣, 由此产生了相互的认同感、生命的共通感。此种与他人融为一体的“生命共同体”意识, 更是人际性社会生命的需要。

3、春节对中国人之精神性超越生命的意义

对家族而言, 传统春节通过一整套对天、地、君、亲、师的祭祀礼仪, 使个人“小我”之精神生命与祖先、圣贤、天地精神相沟通, 从而获得“大我”式的存在。

对社会而言, 年文化的传承, 实质上是中国人代代精神生命的延续, 是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延续。一年年春节, 中国人延承着此饱含着团圆、和睦、天下一家的“大同”思想, 使中华文化最深刻的民族生命力一次次得以凝聚与深华。

年文化既是对家庭情感的整合, 更是对整个社会情感的整合。将每个小家庭成员的血缘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 融入整个民族的生命力中, 则中国这个大家族的精神生命才能得以丰盛与彰显。

丢弃了传统民族文化的物质兴盛, 对一个民族而言是空洞而贫乏的,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文精神的根基与灵魂, 对春节等传统节日价值的理性呼唤, 也是人之亲缘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的感性需要。只有深刻感受年文化对国人生命涵养的意义所在, 理解年文化的民族精神内涵, 才能从心底感恩传统文化传承的精神力量, 并将此极具代表意义的中华年文化民俗代代红火相传。

摘要:在所有中国传统节日中, 当属新春佳节最热闹红火, 扩及全中国各个角落, 以其独有的魅力影响深远。春节不仅象征着团圆、亲情、传承, 是对未来新的一年寄托希望与祝愿的美好节日, 更是满足着国人人性需要的情感表达, 人们以大家族为单位, 相聚庆祝, 传达着自身对于一年又一年生命传承的敬畏与感恩。对于中国人而言, 春节所折射的精神生命需求, 是其他寻常节假日所无法替代的。然而, 我们不得不承认, 随着物质文明的发达和多元文化的发展, “年”的氛围却在悄悄变淡, 尤其在流动人口较大的城市化地区, 正在消失的“年味”, 已经让“年”更多的成为一个停留在国人集体意识里的概念, 一个传统文化的符号, 春节的深厚文化内涵与意义被人们淡漠、架空。作为重要中国传统文化代表之一的春节, 其蕴含的人文意义正在被城市化的进程逐渐消融解构。为何国人对春节的情感归淡?是否有必要重新强调春节对于中华民族的人文价值?春节对于国人生命关怀的意义究竟为何?这些问题将在本文中逐一探讨。

关键词:传统节日,民族文化价值,生命涵养,生命的三重性

参考文献

[1]刘济良.生命的沉思——生命教育理念解读[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2]杜维明.当前学界的回顾与展望[J].开放时代, 2003 (1) .

[3]郑晓江.生命教育演讲录[M].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8.

[4]张欣.中国社会文化礼俗[M].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0.

农村广播存在的现实意义探讨 第8篇

1 农村广播存在的现实意义

一直以来,“三农”问题都是党和政府极其重视关心的。但当前,我国仍有部分地区农村人民群众生活处于较低水平。他们,只能依靠广播这一途径来获取信息,广播成为他们生活中娱乐消遣等方面的最直接、最有效工具。农村广播存在的重要意义包含以下几点。

1.1 农村广播存在的必要性

我国是农业大国,对于绝大多数农民而言,他们生活之中最重要的事就是耕种好家里的田地。而他们劳作之余鲜有娱乐活动,偏远山区更是如此,广播几乎是他们唯一的娱乐来源。当然,广播、电视与电脑等高新技术产品截然不同,其主要方式就是听,缺少视觉上的冲击力度,广告之外主要涉及时政要闻与一些文化娱乐活动。农村广播的存在是必要的,不可缺少的。农村广播新闻可以让村民及时了解外面的世界,如政府颁布的一些公益项目与政策,国际上的各种动态,还有自己周围正在发生着的大事小事。通过了解社会形势,可以开拓眼界、增长阅历、丰富生活,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广播娱乐节目可以丰富农民的生活,让他们摆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单一生活模式,使他们劳累一天的疲惫身体得到休息放松,精神得到陶冶,于无形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因此,农村的广播娱乐节目,内容应尽可能轻松有趣,使广大农民从中收获快乐。应学会创新,改变以往“我说你听”的陈旧单一模式,尽可能地使广播内容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具有亲和力、感染力。此外,要提升广播内容的品质、优化广播内容的质量,使人们爱上广播,并从中受益。

1.2 农村广播存在的现状分析及思考

农村广播作为一种传播信息的媒介,已化身成为农村社会舆论的主要阵地,可以有效地传达党和政府的指导思想,传播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知识。尤其对于那些偏远地区而言,广播具有一定的政策性,它的存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尽管我国的综合国力已经得到了增强,但是现阶段及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国家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目前,农村人口仍是我国人口的主力军。然而,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农村广播仍然存在总量不足、内容单调的问题。许多农村地区,相当普遍的情况是村民仍处于“早问鸡鸣,晚听狗吠,无事而息”的单调生活状态。许多农村地区,现有的广播节目,内容偏于陈旧单一,甚至流于低级无趣,购物、音乐和体育等当前时尚潮流的东西涉及不够。就连农民最关心的“三农”部分,也多为空洞的政策部署、政策功绩和农村风光等。没有或者很少涉及到农民切身关注的部分。党和政府一直想要将国家建设成为政治、文化、经济、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同步发展,但目前,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导致城乡间的差距越来越大,特别是在文化与信息这两大领域。所以,迫切需要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加快农村建设的步伐,积极面对当前我国农村的现实问题,利用市场经济的优势建设新农村。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信息贫乏、滞后这一现状,政府部门应采取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手段,推进农村广播建设,促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等全方位的发展。

2 结语

正如群众的切身所感,我国的经济实力已经有了显著的提高。近年来,我国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直以来都是国人共同的梦想。广播作为一种传播手段,可以积极推动农村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早日实现中国梦。所以,基于当前我国的农村形势,应正确看待农村广播的存在意义,并尽力使其作用得到最大程度发挥。

参考文献

[1]曾岩.新一轮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J].视听纵横,2007(2).

[2]高福安,陈鹏.我国农村广播电视覆盖的优化实现——以“村村通”工程为例[J].现代传播,2005(6).

[3]张水湘.“村村通”工程实施中问题与对策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8.

[4]涂利祖.农村广播现状及发展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11(16).

[5]冯卫民.用科学的态度报道新农村建设[J].新闻实践,2006(3).

《品质》主题的多样现实意义之探讨 第9篇

一、精神品质的感召作用

格斯拉忠于自己的技艺, 专注于自己的工作, 他虽然穷困, 但是恪守职业道德。他对自己的工作“好像在迷恋着理想”, 顾客叫他, 他“像刚从靴子梦中惊醒过来”, “他从早到晚坐在那里做靴子”, “他从不让自己有吃饭的时间”, “他肯用最好的皮革, 而且还要亲自做”。他做出的靴子“太美观了”, “只有亲眼看过靴子灵魂的人才能做出那样的靴子———这些靴子体现了各种靴子的本质, 确实是模范品”, “他好像把靴子的本质缝到靴子里去了”, “没有一个人可以做出比他更好的靴子”。假如顾客要定做的是他还没有做过的新式样靴子, 他一定要照手续办事了———叫顾客脱下靴子, 把靴子老拿在手里, 以立刻变得又批评又爱抚的眼光注视着靴子。之后, 他就把顾客的脚放在一张纸上, 用铅笔在外沿上搔上两三次, 跟着用他的敏感的手指来回地摸顾客的脚趾, 想摸出顾客要求的要点。可见, 格斯拉对制靴投入了全部的热情和心血, 认真细致, 一丝不苟。如果顾客说靴子有点毛病时, 他会“蹙蹙眉头”, 认为是“严重的事情, 真觉得难过”, 心中会产生“历久不停的悲伤心情”, 并表态说:“如果我不能把它修好, 就不收你这双靴子的工钱。”这是一个将质量视为生命的靴匠对自己所做的靴子的责任心。他对自己的作品要求高, 讲究诚信, 认真负责, 追求完美。他对大公司只是为了讲究时髦而用次等皮革做靴子, 只是利用广告而不靠工作赢得顾客的做法认为“不顾体面。可耻!”对此充满了蔑视和憎恨。总之, 他重视靴子的质量, 比顾客还认真;他注重靴子的品质, 不追求时尚;他费尽心思想把靴子做到最好。但大工业生产冲击了传统的手工作坊, 靴匠格斯拉兄弟的生意一天天地清淡下去, 他们时刻面临着生存的危机, 甚至在这样的局面下, 他们仍然坚持自己做人的原则, 坚持给顾客做出最好的靴子, 宁可饿死也不肯粗制滥造, 不愿放弃一个靴匠的追求, 不肯赶时髦, 不愿打虚假广告。他们不亵渎自己的职业, 也不污辱自己的人格, 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品质啊!他们的做法表现出了高尚的劳动道德, 崇高的敬业精神。特别是在当今社会, 他们身上的高贵品质散发的光芒永远照亮着我们的心田, 他们的品质和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二、品质缺失的呼唤作用

《品质》写于1911年, 当时的英国, 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 机器大生产几乎完全取代了原始的手工业生产, 大公司行业垄断的情况愈演愈烈, 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利益, 一些公司采用一些不符合实际的广告招揽顾客, 商品的真正质量却在下降。高尔斯华绥是一个批判现实主义者, 他关心社会, 看到了机器生产的一些不顾质量、只求美观的做法。小说就是这样以工业垄断对手工作坊的冲击为背景, 客观地描写了手工业者的生存危机, 形象地揭露了工业革命、市场竞争带来的商业诚信危机。

在面对大公司粗制滥造的时髦靴子时, 格斯拉表达了自己的愤怒, 对那种不顾靴子质量利用广告销售的粗劣制品表示了鄙视。“这些大公司真不顾体面。可耻!”———这是格斯拉发出的最有力度的批评, 也是作者借格斯拉之口发出的对诚信缺失的大公司的批评。

不讲究速度只讲究质量的经营理念最终给格斯拉兄弟带来了毁灭, 作为悲剧性人物的靴匠体现了康德所说的物质进步和文明 (道德) 倒退的二律悖反。在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过程中, 一些美好的精神品质却在消失, 高尔斯华绥用批评反思的精神, 带着无限的伤感塑造了这个坚守传统美德的靴匠格斯拉的形象, 用这个执着而本分的手艺人在无奈的现实社会中被淘汰、被毁灭的悲剧警醒世人, 在文明的倒退中呼唤品质。小说留给我们的遗憾和嗟叹就像主人公的闪光品质一样, 令人回味深远。再看看我们当今社会, 一部分人、一部分企业为了一己之私, 不讲诚信, 不重品质, 不择手段, 他们的产品坑人害人屡见不鲜。我们呼唤品质。

三、因时而变的警醒作用

我们换个角度来分析格斯拉兄弟形象的现实意义, 可以说他们的悲惨结局也有着其必然性。

首先, 科技的进步、工作效率的提高、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以机器大生产代替手工

◎◎◎◎◎◎◎◎◎◎◎◎◎◎◎◎◎◎◎◎◎◎◎◎◎◎◎◎◎◎◎◎◎◎◎◎◎◎◎

作坊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是进步的标志。既然这样, 以格斯拉兄弟为代表的手工业者就应该顺应时代潮流, 努力作自我调整, 以便跟上社会的发展, 而不是死守传统, 不知变通, 最后“抱着金饭碗”而被饿死。达尔文不是提出过“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的观点吗?人类社会更应该这样, 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 促进文明的提高, 所以我认为格斯拉兄弟是时代的落伍者, 是不知改变的保守者, 新时代的人不能完全提倡这种做法, 更不能对格斯拉兄弟的这种做法顶礼膜拜。

其次, 我们再来看看格斯拉兄弟的表现。来了顾客, 长时间才出来, 面部表情僵硬、迟钝, “像皮革制成的人”, 同人说话“眼睛盯着皮革”, “除了自己以外, 他不让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是唐诗中七言歌行体的扛鼎之作。诗歌明白晓畅的语言, 高超的艺术手法, 令人叹为观止。但让读者为之动容、感慨良深的当是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正因为感情深笃, 因而广为传诵。唐宣宗李忱赞誉曰:“童子解吟《长恨曲》, 牧儿能唱《琵琶篇》。”那飘忽易逝的琵琶声至今萦回在读者耳际。诗人用挚情把“琵琶声”与“落魄事”紧紧联结在一起, 声随情起, 情随事迁, 所叙事件的进程始终伴随着动人的情感力量。

白居易悲情

诗人白居易仕途坎坷, 元和十年因力主捕捉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 受到谗毁, 被贬江州司马。司马本为闲职, 因而诗人无公务缠身, 又因江州地方偏远, 在此空闲度日, 心中自是落寞。无法实现“达则兼济天下”的仕宦理想, 不觉为自己的境况所悲。在一个“枫叶荻花秋瑟瑟”的夜晚, 送别友人归去, “举杯消愁愁更愁”, 心中充斥诸多离情别绪。“这次第, 任何人碰他的靴子”, “接了一份订货后, 要费好长时间去做它”, “只承做定货, 并不出售现成靴子”, “从不登广告”, “从来没有在四季结账日以前把账单开来”, 等等。所有这些都表明了他与时代的背离, 与社会进步的不相适应。

最后, 我们再来看看顾客对格斯拉兄弟的态度和做法。“他的店堂里从来没有人的”, 人们“讲究时髦”, “顾客可不愿等待”。除了不愿意等待, 人们对靴子的质量也不是那么看重了———“人们好像不要结实靴子了”, 人们的价值观念开始发生了变化, 人们认为“他是个怪人”, 做的是“怪事”, 人们适应了也进一步地去推动了这个社会的发展, 人们再也无法理解格斯拉先生这个固执和怪异的老头儿了。从某种意义上讲, 是人们遗弃了格斯拉, 积极顺应了这个物质社会发展的人们在一种无意识里把这个“像皮革一样”“死板板”的老靴匠推到了不可逆转的悲剧命运里。难道别人都错了, 难道“众人皆醉, 我独醒”, 我们不是常说“顾客是上帝”吗?连“上帝”都抛弃了他们, 我们还怎么说他们的做法是正确的, 难道让我们都学他们的做法吗?

当然, 我们欣赏他们的神妙手艺, 要坚守他们保证质量、诚实守信、恪守职业道德的精神。同时我们更要顺应潮流, 因时而变, 与时代、与社会一起进步, 共同发展, 将自己的传统优势与社会的进步相结合。这样既提高了自己, 又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这才是新世纪的我们应采取的做法。

同是天涯沦落人

———《琵琶行》思想感情解读

◎江苏/张丽霞

怎一个愁字了得?”诗人此时正愁肠百结难解, 目睹茫茫江月长吁短叹。忽然, 听得一支优美的琵琶曲, “如听仙乐耳暂明”, 诗人如闻仙乐, 情绪为之一振, 感情上出现了短暂的欢愉, 一扫满腔的愁绪, 寻访弹奏琵琶曲者。恳请琵琶女再行弹奏, 琵琶女勉为其难, “与君歌一曲, 请君为我倾耳听”。在欣赏完琵琶女弹奏的几支乐曲后, 诗人为琵琶女精湛的技艺折服, “东船西舫悄无言, 惟见江心秋月白”, 诗人如梦方醒, 以为妙绝入神。

诗人不免追根溯源, 探询琵琶女的来历, 听得琵琶女自述身世后, 不禁对琵琶女身世的不幸产生了莫大的同情, 同时也勾起诗人痛楚的回忆。诗人想起自身的坎坷仕途, 引发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强烈共鸣, 抒发了他忠而遭贬、迁谪荒远的苦闷和悲情。

琵琶女伤情

基金分离定理的实证和意义探讨 第10篇

Markowitz的期望—方差模型中进一步推导出了资产组合的有效边界[1], 有效边界上的资产组合方式是在给定的期望收益率下的最小风险的组合, 风险厌恶的投资者在做资产组合配置的过程中, 有效组合将是使其效用最高的组合。

Merton在此基础上对于两基金分离定理进行了论证[2], 即m个风险资产的有效组合, 以及另外从这m个资产中构建有效组合的两个基金对于分先厌恶的投资者来说是无差异的。在后续的理论研究[3—5]中Ross将两个基金的情形推广到了k个基金。

结合我国A股市场的情况, 将沪深300指数的300个成分股作为这m个风险资产, 先假定市场上的主要投资沪深300成分股的大盘开放式投资基金为定理中的基金, 这样可以通过实证研究来验证基金分离在我国实际中, 能否成立。

1数据和模型

1.1期望-方差和有效边界理论

Markowitz开拓性地用收益率的期望来描述资产的回报, 另外用收益率的方差来衡量资产的风险, 这样将风险厌恶型投资者的资产组合问题转化成一个最优化问题, w是对于m个风险资产的投资权重组成的向量, 由于在国内卖空股票的交易难以实现所以在第i项风险资产上的投资权重必须满足不小于0。΢是m个资产的方差—协方差矩阵。该问题则概括为一个有约束条件的最小方差问题[2]。

构造拉格朗日函数:

根据一阶条件:及约束条件, 可以求得最下方差组合的各资产权重。

如果选择不同的期望收益率, 可以得出相对应的不同的最小方差组合, 这样的点的分布就构成了有效边界。

1.2数据选择

沪深300指数发布的时间是2005年4月, 由于我国资本市场非常重要的股权分置改革也发生在2005年, 从这之后股票市场的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 所以选择2005年4月开始的沪深300成分股的涨跌和收益数据, 以及由此选择同时期的基金收益率数据, 来做实证研究。

每段时间间隔设定为1年, 并且为了增多观测的次数来获得更明显的结论和意义, 而采用每半年滚动的方式, 这样可以多获得几个有效边界以及基金和指数表现的对比情况。另外, 由于利用MAT-LAB软件求解该问题, 需要股票数据的天数多于股票的个数, 所以鉴于沪深300指数含有300只股票, 所以需要适当的拉长考察的时间间隔, 来使得软件对于此最优化问题可以计算。

由于沪深300指数的成分股会定期调整, 导致一些目前存在于股指中的成分股票在早些时间里可能还未上市, 而是最近纳入股指中的, 所以其上市前的日收益率数据将不可获得。为了避免前期大量地用0来代替不可得的数据而造成实证的较大误差, 实证研究中剔除了一些上市相对较晚的股票, 来保证数据的可能性和可计算性。

2实证分析

根据上一节有效边界构建的方法, 利用沪深300指数成分股的日涨跌数据, 来计算各个资产的期望收益和不同资产之间的方差—协方差矩阵, 由此构建这近300只股票组成的有效边界, 另外将市场上18只从2005年上市的主要投资大盘股的基金以及沪深300指数的期望收益率和方差对应的点描在有效边界的图中, 通过观察, 如果基金和市场组合的点能够分布在有效边界两侧, 那么就有可能通过这些基金和市场组合的线性组合来复制有效边界上的组合, 这样就说明基金分离定理能够成立 (如图1中黑色的点的情况) 。如果它们都分布在有效边界的一侧, 则无法实现复制, 基金分离定理则不成立。

在此期间, 有一只基金的表现落在了有效边界的左方。CSI300期望收益-标准差的点落在了有效边界的下方, 而其他基金介于有效边界和CSI300的点之间。

这段时期内的实证结果表明此时的如果开放式投资基金是有效的投资组合的话, 两基金定理能够成立。在另9个时间区间里的实证结果分别如表1所示。

其他时期的图标请详见附录 (图4—图12) 。

以上的实证分析可以发现, 不同的时期CSI300成分有效组合、基金的组合以及指数的期望收益率—方差的相对表现并不相同, 使得在肯定基金组合是某种有效组合的情况下, 基金分离定理在特定时期成立, 在另外一些时期不成立。并且它们的相对状况又呈现出几种固定的组合, 需要继续结合市场行情来综合判断。

3 实证结果总结与实际意义探讨

3.1 市场有效性探讨

除了考察基金分离定理在现实市场中能否适用, 从而能否通过基金的组合来达到市场所能达到的最有效组合, 另外, 由于我们观察到不同的市场行情下, 市场组合的表现和有效边界的相对位置呈现变化, 定义指数涨跌与同风险下有效组合的期望收益差异为指数组合的有效性指标, 通过这10期的计算, 结合沪深300指数的走势, 可以得出沪深300指数的有效性指标的波动以及于指数波动的相对关系。

定义 指数涨跌与同风险下有效组合的期望收益差异为指数组合的有效性指标。

在市场大涨和大跌时, 市场组合的有效性会变差, 有效边界组合获得的超额收益较大;而当市场表现相对平稳时, 市场组合的有效性会较好, 有效边界组合获得的超额收益较小。

这可以得到两方面的推论。

第一, 由于在马科维茨提出E-V模型之后, 夏普又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金融理论中里程碑似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 而该理论中就认为在有效市场中, 投资者持有的有效的风险资产的组合将是市场组合, 从而据此可以通过单个股票的β值来估计股票的价格。所以根据以上有效性指标, 可知, 当一个指数的有效性高时, 这个指数中的股票利用CAPM估值将更加合适, 因为更加符合理论的前提。

第二, 有效边界组合获得的超额收益越大、市场组合的有效性会越差, 意味着此时积极主动的投资越能获得超额收益, 所以主动投资更加意义重大。不过市场上的共同基金的主动投资是否有效, 还是要看市场行情而定。下面再根据基金的相对表现来加以判断。

3.2 结合市场行情的投资指导意义

结合表2可以看出, 虽然在大涨时, 市场的有效性会相对于有效边界变差, 但是基金此时并不符合两基金分离定理, 所以基金此时无法代表有效地主动投资, 故大涨时无法通过基金组合投资来获得超额收益, 如果没有能力或者无法承担构建有效组合的成本, 在大涨行情时, 投资指数型基金才是更加方便的投资选择;而当平稳市和大跌市时, 由于共同基金为对象的两基金分离能够得以成立, 所以虽然相对而言, 有效组合获得的超额收益较小, 但是却更适合投资市场上的主动型投资基金。

4 结论

通过沪深300指数、成分股以及其市场上主要投资大盘股的开放式投资基金数据进行的期望—方差分析和有效边界构建的对比结果可以得到市场有效性和主被动投资选择方面的结论。

市场组合有效性:在市场大涨和大跌时, 市场组合的有效性会变差, 有效边界组合获得的超额收益较大;而当市场表现相对平稳时, 市场组合的有效性会较好, 有效边界组合获得的超额收益较小。

推论 有效边界组合获得的超额收益越大、市场组合的有效性会越差, 意味着此时积极主动的投资越能获得超额收益, 所以主动投资更加意义重大。不过市场上的共同基金的主动投资是否有效, 还是要看市场行情而定。

附录:

摘要:在基金分离定理方面的实证研究和在现实市场中的意义研究方面的成果较少。利用沪深300指数成分股以及国内市场上主要投资于大盘蓝筹股票的开放型投资基金的期望收益和风险, 来验证用这些基金来充当理论中的有效资产组合的情况下, 基金分离定理在A股平稳行情和大幅下跌行情下成立, 并创新性地探讨了在不同市场行情下, 市场组合的有效性, 据此推论在市场组合较有效时被动投资比较合意, 而市场组合有效性较差时, 主动投资更加有意义。基于这些结论, 挖掘出了理论的实际意义。

关键词:基金分离定理,有效边界,沪深300指数,市场有效性指标

参考文献

[1] Markowitz H. Portfolio selection. The Journal of Finance, 1952;7 (1) :77—91

[2] Merton R C. An analytic derivation of the efficient portfolio frontier. The 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1972;7 (4) :1851—1872

[3] Black F. Capital market equilibrium with restricted borrowing. The Journal of Business, 1972;45 (3) :444—455

[4] Sharpe W F. A theory of market equilibrium under conditions of risk. The Journal of Finance, 1964;19 (3) :425—442

[5] Tobin J. Liquidity preference as behavior towards risk.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1958;25 (2) :65—88

企业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探讨 第11篇

【关键词】企业文化;建设;战略意义;探讨

1、引言

经济危机给中国及全世界的经济带来了重大影响的同时,让所有的企业都提高了警惕,开始明确发展战略和目标定位,科学的规划企业管理,有些企业为打开市场通路也全身心打造自己的营销系统,随着行业竞争的压力,市场经济的优胜劣汰,产品不断遭淘汰,为取得更高的市场竞争力, 一些公司也开始了研发系统的创新,逐渐意识到掌握与开发核心技术的重要性,不断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和财务系统的支柱管理,这些硬性的企业管理的确可以成为企业盈利的有力武器。除此以外,在瞬息万变的经济环境下,建设性愿景和健全的企业文化也是企业稳中求胜的法宝,对企业的健康发展有着战略意义。

2、企业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

2.1企业文化的概念

企业文化的概念来源于文化,它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群体现象,具有民族性、区域性、独立性和稳定性、渗透性,无形性、适应性、软约束性等特点,自1987年以来,不同学者对企业文化有着不同的定义,当前企业文化被笼统的概括为5个方面:价值观,企业环境,文化仪式,英雄情结,文化网络等。

2.2企业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

企业生产力是实实在在的商业价值, 而企业文化是必须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一种精神意识.对于一个聪明的且成功的企业,企业文化建设以及培养良好的企业文化需要漫长的过程,是一个组织经过其在环境变化的互动之下,所长期积累发展的各种产物,需要时间的沉淀,和细节的斟酌。

案例1:苹果公司是消费电子行业的时尚领跑者, 众多消费者都是Apple的粉丝,“早在1997年,苹果公司的掌门人乔布斯提出“Think Different”----另类思考的概念,让消费者重新认识苹果的理念,同时,更重要的是唤醒与激发公司员工的创新动力。苹果极力宣扬的理念即苹果销售的是梦想,而不仅仅是产品。由此可见 , Apple首要的企业文化就是, 重视设计,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出发点,然后实现这些目标。这是重点,也是其一.

第二,苹果公司重视创新,采用高度聚焦的产品战略、突破式的创新,才为公司注入活力。

第三,重视人才。在这里会感受到你在同智慧和富有激情的人一起工作,没有等级,没有官僚主义。公司挑选最优秀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挑选最合适的人选。

第四,坚信自己。苹果相信在同行业里的公司中,自己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公司。有了坚定的信念,公司就有了前进的动力。

第五,永不服输苹果文化。苹果今天取得的巨大收益,就是苹果永不服输的结果,这也是公司文化的表现之一。

第六,苹果企业文化表现另一个特点就是,开拓销售渠道。苹果在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自己的专卖商,重视销售环节,重视把自己的产品推销出去。

第七,关注细节生产运营环节上,苹果更加注重自己的细节。

苹果公司积极优秀的企业文化使得全球的苹果支持者们和粉丝们感到Apple品牌的与众不同,用户购买和使用苹果的不仅是苹果产品本身,而是产品的象征意义。

案例2:星巴克拥有近1.5万家门店,13万名员工。星巴克先是塑造了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在聘用员工时,寻找的都是认同公司文化的合作伙伴,他的企业文化战略,简单的理解是借助产品的文化内涵和品位去开拓和争夺市场,为顾客提供的决不仅仅是一杯咖啡,而是为客户在享受咖啡的同时,让顾客感受咖啡一样的气氛和情调,体验生活的精致与优雅,让顾客享受心灵的放松和精神愉悦,因此拥有高压,时尚和休闲的格调,星巴克的文化内涵,让员工和顾客追求的是深层次的需求和服务。

案例3:连锁餐厅KFC,加盟这个连锁餐饮的特许经营应该算是同行业最昂贵的投入,而商家换来的不止是加入一个公司的利润获取,与此同时加盟商在组织效能,培训体系,公司文化上的所得确是抽象,无形和无价的。“立足中国,融入生活”绝对不仅仅只是一个口号,一个跨国公司在海外稳步发展,经过80年的风雨洗礼,仍然屹立不倒,与各阶段的餐饮巨头各领风骚,这与统一轻快的餐厅风格,整齐青春的一员工服装,朗朗上口的销售口号,干警舒适的工作环境,加上产品出厂效率高,产品质量好,这些优势的传承密不可分。这些使得员工干劲十足,大批的客户成为KFC的忠实粉丝。很多外企和肯德基一样,凭借一套完整的企业文化平补青云,一跃成为企业界的标杆。:

从上述3个案例中可以看出这些跨国企业的确是企业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的榜样,值得众多中国企业学习。当然,中国也不乏很多这样优秀的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值得尊敬与学习。海尔是全球大型家电第一品牌,海尔文化的核心是创新, ‘海尔文化如同一颗巨树或一个大山,无论经历各种商业浪潮及磨难,它都能以海尔文化的坚守和传承,从一次又一次濒临死亡的线上重生, 继而满血复活,不断扩张。 创业初期,海尔人就提出”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意思就是,海尔的目标,就是产品质量无缺陷,全员上下都有了这样的共同愿景,那么海尔的发展方向也就明朗了, 在今天看来,海尔到目前为止的最终愿望,就是当下”真诚到永远”的核心理念,与用户零距离,真诚满足用户需求。集团总裁张瑞敏不断洒满文化种子,感染员工拥有和企业一样的价值观,使企业内部凝成一股绳,迎接各种挑战。

再如苏州固锝公司,是在电器行业比较知名的企业,他优秀的企业文化无不让人慨叹,并吸引众多企业管理者参观。在此,没有森严的等级,没有上下班打卡制度,推崇中国传统文化并让其深入员工的心里。在这样的企业里施展拳脚,员工并没有懒散,反而做事效率更高。该公司从2012年开始开展”微笑问候”活动,管理层早晨提前1小时上班,在工厂门口迎接每一位员工, 微笑着鞠躬向他们问候:”早上好! 你们辛苦了,感谢你们!” 有些上下班的职工也会在门口站定几秒,鞠躬还礼甚至还有一些员工自觉加入鞠躬问号行列. 这种特殊利益体现了公司务等级制度,既和公司员工价值观有关, 也和公司”用心将圣贤文化带给全世界,造福全人类”的愿景有关.。这种仁仁的文化,以德服人的理念,人性化的管理深入人心。

研究表明,所有500强企业成功的原因,企业文化是关键。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不断地适时调整企业文化, 保证企业发展核心的优质性才是企业经久不衰的法宝。企业要进步,要可持续发展,企业文化是中心点。而要想拥有一套完善的管理系统, 首先要有企业员工认同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抽象的,是企业隐形的翅膀。它体现了企业蓝图。企业如同人,有灵魂才有前进的内在动力;反之,没有灵魂的企业如同行尸走肉, 只是一个空壳,没有内涵,失去活力与生气,缺少血脉的涌动。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精神财富,是企业顺畅的运作,并最终取得巨大成功的必要条件,它体现了企业团队的面貌气质和价值观。 拥有所在企业目标、价值以及行为的信仰的员工,才能落实各项制度,认真做事,其行为和价值观会受到企业的影响,超良性方向发展。

当然,现阶段有些企业为了谋取更高的商业利益,无视企业文化的存在,或建立伪企业文化。“企业伪文化”,指一种表里不一的标准,是一种假设的概念,是管理者个人建立的、不为全体员工认同并遵守,与企业的实际经营管理行为不符,或更甚者是背离公司赢利目标的一种理念和行为。这种文化被包装得和真正的企业文化一样——有愿景、有宗旨、有价值观、有精神,一样是生动华丽的文字,但企业战略中没有,企业制度中也没有融入,管理与经营行为中更是毫无踪迹。这些伪文化的企业愿景很美好,使命很伟大,却形同虚设。无法将愿景和使命落到实处,企业文化也摆设于表面,当企业发展和文化产生冲突时,企业文化被立即抛开或根本不去考虑。 企业文化不是单纯的思想和矫揉造作的文字,不是企业家与文化人的联谊会。如同知识本身不承载价值一样,为企业文化而建设企业文化基本上是徒劳的,很多企业想通过某一局部的取巧来建设企业文化,却从根本上忽略了企业文化的无形存在和作用。 更有些企业为了快速发展,盲目的扩大、掠夺财富,眼里看得到的只有利润,而这些企业领导者的视角也相应比较短浅,没有宏观价值观,也从不关注企业到底给社会带来了什么财富和价值,当然这样的企业也并不存在企业文化的概念,一个没有社会责任感和扎实企业文化理念的企业最终能走到哪里,这样的企业是否长久生存,是企业领导者的重要功课。

的确,作为企业来说,要想建立一个共同的企业愿景和文化缺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毕竟老板与员工,管理者与普通职员之间存在太多的差距,因此观念不同,思考理念不同,方向也可能不同。只有让大家都相信企业最终能实现一个宏大的目标,而员工是实现这个目标的重要因素,抱着这种理想和愿景,让员工由内而外的产生归属感,同时产生对企业的更加信任。

3、结论

企业文化的形成是个漫长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更不可一蹴而就,阶段性和层次感是企业文化落实的核心结构,不同的阶段应适当调整方向与目标。许多管理者在建立企业文化的过程中存在的误区,主要体现在对员工的培训。强行灌输企业文化是可能会‘事倍功半。一方面,员工对于企业文化的理解并不是一种可以通过培训学习就能获取的知识;另一方面,没日没夜的培训对于长时间处于工作压力的员工来讲,无疑雪上加霜。

因此,从宏观意义上说,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的核心价值,强大的企业文化是经营理念,可以引导企业往更好的方向发展。与战略管理形成一套完整的智慧产业链,影响着环境,改变着人的意识,确立了观念,主导行动行为终成习惯。影响着战略朝更高更远的方向发展,提高生产力。换句话说,企业文化是企业在行进过程中的精神良药 ,是企业在社会经济市场中立足的基准, 为企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商业生产力 , 企业文化还可以节约管理成本, 吸引并留住人才, 可以优化进化团队 ,赢得客户尊重, 吸引合作伙伴, 成就时代财富. 可以说,企业文化并不是单纯的精神层面的东西,而是像空气一样,占据企业和员工的灵魂,渗透到各个角落,可以让员工知荣辱之境, 怀希望之心,带着希望奔跑,最终实现企业愿景。

参考文献:

[1]何诚颖. 中国公司治理结构模式的选择[J]. 中国软科学,2000(11) .

[2]刘君涵,祁晓玲. 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管理与管理会计新发展[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02) .

[3]邓剑. 金融危机环境下企业“走出去”财税金融政策分析[J]. 金融会计,2012(11) .

作者简介:

数字故事制作实例及其应用意义探讨 第12篇

关键词:数字故事,制作,应用

讲故事是教的原始形式。这是一个简单但功能强大的方法, 能够帮助学生通过各具特色的故事情节, 获得来自这个复杂、无序的世界的生活经验。虽然讲故事不是新的, 但是利用数字化手段来讲述故事却是新的。

一、数字故事简介

数字故事是一种运用数字化技术来讲述故事的新方法。在过去的时间里, 数码相机, 编辑软件, 编辑工具和数字多媒体都鼓励教师利用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多的方法和工具来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和想法, 更有效地共享。20世纪80年代, 美国Dana Atchley最先提出“数字故事”。Atchley是一位职业的故事创作者, 在计算机刚刚兴起之时, 他看到了计算机在媒体运用上的潜力, 积极倡导运用计算机来讲述故事的技巧, 产生了“数字故事”这种更加具有创造性的讲故事方式。

但是在我国, 尤其是一些技术和信息都相对落后的地区, 很多中小学教师对于数字故事依然很陌生, 为了更好的推进数字故事在中小学中的应用, 笔者将通过实例简述数字故事的制作方法, 以期为一线教师更好的教学提供支持和参考。

二、数字故事制作实例

(一) 发掘故事

要制作数字故事, 首先需要根据自己想要表达的信息寻找最契合的故事, 故事不需要太长, 但是一定要引人入胜, 发人深省, 并能够使人通过观看领会主题。在日常教学中, 尤其是一些文科类的科目, 有些教学内容通过适当的故事性的呈现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因此, 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教学需要, 选择一篇合适的故事范本, 将教学内容通过数字化手段呈现给学生, 这种新式的手段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能达到教师的教学目的, 且具有重复利用的可能, 对整个教学活动都大有益处。本例中, 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内容选择了一篇关于人生与梦想的哲理故事, 取名《絮语人生路》。

(二) 完善构思

在确定了故事梗概后, 就需要构思每一张幻灯片要展示的内容。通常, 我们需要将整个故事分为若干章节, 既不拖沓也不跳跃, 争取用最简练的语言表达中心内容。本例从兄弟俩旅行回家开始说起, 节选关键内容, 利用几张幻灯片即阐述清晰:发现电梯没电决定走楼梯;20层时不堪重负将背包放下, 40层时因未提前关注公告互相埋怨, 60层筋疲力尽的爬楼梯, 到达80层却发现钥匙落在20层的背包里。紧接着用故事引申人生, 点明主题:人生要有梦想, 并肩负梦想一路同行。整个故事脉络简单清晰, 便于学生理解, 每张幻灯片的内容也不多, 图文排版也非常清晰。数字故事的所有的制作构思都要提前完成, 以便顺利完成。

(三) 素材收集

在制作数字故事时, 前期的素材收集和积累也至关重要。本例中, 兄弟俩的形象我们利用简单的线条人来表示, 背包、门和锁则是通过网上资源搜集得来的, 当然还需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对素材进行一些简单处理, 如尺寸, 抠图等。背景音乐选择了轻音乐《给母亲的信》, 根据整个数字故事的时间对音乐做一些淡入淡出等。有些数字故事里还需要根据主题和讲述内容搜集一些有专门内容的图片或者创意文字等, 如果我们平时就注意积累素材, 需要用的时候就更加节省时间和精力。另外, 在素材处理软件上, 音频处理软件主要有:Cool Edit, QQ影音, Adobe Audition等, 图片处理软件主要有:Adobe Photoshop, 美图秀秀等。

(四) 制作分享

有了整个故事构思和所有的素材, 接下来我们选用Power Point 2010根据前期设计进行制作合成, 利用“幻灯片放映”—“排练计时”确定整个数字故事的时间, 确定背景音乐的时间长短并做相应处理。制作完成后, 点击“文件”—“保存并发送”—“创建视频”, 保存为视频文件, 便于后期的展示和分享。

(五) 改善提高

在制作完成后, 我们还需要对照制作数字故事的目的来观看数字故事, 测试我们的数字故事是否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看整个作品的文字字体、图文配色、背景及背景音乐等是否契合, 并对不合适的地方进行修改。下图即为我们所做的《絮语人生路》的界面效果组图。

三、数字故事的应用意义

数字故事的制作并不复杂, 有一定的PPT制作基础的都可以完成, 教师只要在平时能多积累一些教学素材、图片、音乐等, 结合课程内容收集一些精短的哲理故事以备不时之需。另外, 除了教师制作数字故事, 也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简单的数字故事作业, 通过协作方式完成, 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容小觑, 教师也一定会收获更多惊喜。

教师通过制作并利用数字故事进行教学, 可以有力的促进数字故事融入课堂, 让课程内容生动地展现, 更具感染力。学生通过完成老师布置的制作数字故事作业, 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包括图片搜索、处理, 音频搜索、添加, PPT配色、制作等;另一方面还能增强学生协作学习的能力, 提高信息技术综合素养。

总结

上一篇:市政造价下一篇:汽车辅助制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