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反应范文

2024-07-27

过敏反应范文(精选12篇)

过敏反应 第1篇

1.概念。

过敏反应是指免疫过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过敏原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

2.特点。

①发作迅速, 反应强烈, 消退较快;

②一般不具有破坏性;

③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二、过敏原

1.概念。

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做过敏原。

2.举例。

如花粉、室内尘土、鱼、虾、牛奶、蛋类、青霉素、磺胺、奎宁等。

三、过敏反应类型及发生的过程

1.过敏反应类型。

全身性过敏反应:引起过敏性休克, 主要是药物过敏, 如青霉素、头孢霉素、普鲁卡因、链霉素等。

呼吸道过敏反应:引起过敏性鼻炎和过敏性哮喘, 如花粉、尘螨、真菌、毛屑等。

消化道过敏反应:引起恶心、呕吐、腹痛、腹泻, 甚至休克, 如鱼、虾、蟹、蛋、奶等食物。

皮肤过敏反应:引起麻疹、湿疹、血管性水肿, 如药物、食物、肠道寄生虫、冷热刺激等。

2.过敏反应发生的过程。

四、比较过敏反应中的抗体和体液免疫中的抗体

五、过敏反应的预防和治疗

1.预防。

因为过敏反应是由于过敏原引起, 所以远离过敏原是预防过敏反应发生的主要措施。有时我们很难找出过敏原, 可通过医生咨询或医学检测来寻找过敏原。

2.治疗。

极轻微的过敏可以不治疗, 分散注意力, 一段时间就可消失;较轻微的过敏可静脉注射含钙药物或口服扑尔敏治疗;严重的过敏须上医院对症救治。

六、题例分析

1.过敏反应的叙述, 正确的是 ( ) 。

A.过敏反应一般会损伤组织

B.反应特点是发病迅速, 反应强烈, 消退较快

C.T细胞是过敏反应的主要免疫细胞

D.过敏反应只发生在皮肤及呼吸道

分析:A、D对过敏反应的特点理解不清楚。过敏反应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 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 也不会引起组织损伤。过敏反应可发生在消化道、呼吸道、皮肤等多种器官或组织。故答案为B。

2.体液免疫反应的抗体与过敏反应抗体的不同之处是 ( ) 。

A.来源 B.作用 C.分布 D.化学本质

过敏反应报告 第2篇

关于请求解决卓尼县春季重大动物疫病免疫

工作中动物过敏反应死亡补助的报告

州防制重大动物疫病指挥部办公室:

2012年我县春季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在上级部门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各级兽医部门的共同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动物疫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在防疫过程中动物注射疫苗时发生过敏反应的情况时有发生,在养殖户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给防疫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阻力,同时给群众造成了直接的经济损失。

过敏反应发生后,对出现过敏经解救无效导致死亡的,畜主在家畜禽死亡后2小时之内报乡镇畜牧兽医工作站,乡镇畜牧兽医工作站尽快派人进行了调查,并将死亡情况上报了我局。我局在接到报告后,委派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2名以上专业技术人员,会同乡镇畜牧兽医工作站动物防疫

人员现场诊断鉴定,填写诊断鉴定证明,并逐个进行了照相登记存档,同时填写了重大动物疫病免疫过敏死亡牲畜登记表。据不完全统计,春季动物防疫共发生过敏反应牛28头,羊45只,猪22口,过敏率分别为0.18%,0.23%,0.45 %;过敏反应死亡牛6头,羊8只,猪13只,过敏后死亡率分别为13.3 %,17.8%,59%,直接经济损失达4.5万元。

为提高免疫质量,确保免疫注射密度,降低免疫过敏死

亡后给防疫工作带来的负面影响,现恳请上级部门解决我县动物疫病免疫工作中过敏死亡牲畜补助,尽可能减少农牧民群众的经济损失。

附:2012年春季动物防疫工作中疫苗反应死亡牲畜统计

卓尼县农牧局

二O一二年七月二十二日

药物过敏反应及其对策 第3篇

常见的药物过敏反应,其主要症状包括皮疹,荨麻疹、皮炎,发热,血管神经性水肿、哮喘、过敏性休克。其中以过敏性休克最为严重,甚至可导致死亡。所以患者在用药期问,必须对药物过敏反应保持高度的管惕。

下列药物均可引起过敏及应甚至过敏性休克,使用时必须加以注意。青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四环素类、磺胺类,苯巴比妥、眠尔通、氯丙嗪,安乃近、复方阿司匹林、吗啡、度冷丁、尼可刹米、普鲁卡因、阿托品,氨茶碱、咳必清、安络血,奎宁、黄体酮、催产素、胰岛素、抗毒血清、类毒素等。

药物过敏反应有以下特点:①除血清制剂外,以前均有用过该药的历史:②有一定的潜伏期,一般于用药后4~20天机体即呈致敏状态,若再次应用同样药物就会发生过敏反应;③为可逆性反应,停药后症状可逐渐消退,再用同样药物症状又复发;④过敏试验阳在;⑤反应与药量无关,⑥反应与药理作用无关;⑦用抗过敏药治疗效果好。

由此可见,在怀疑自己发生药物过敏而考虑过敏源时,万万不可将过去常用的药物排除在外。一旦确定致敏源,便应防止再度接触,因第二次的过敏将会起病更加急骤。每次看病时,都应主动告诉医生自己对什么药物过敏。杜绝乱用药物是预防药物过敏的最好方法,尤其在未明确诊断之前,不应盲目应用有特殊作用的药。应尽量避免反复间歇用药,这种用药方法既影响疗效,又易致过敏。对易过敏的药物如青霉素、血清制剂,用前一定要做过敏试验。停用3天以上重用,还要重做过敏试验,千万莫存侥幸心理或图省事,以免招致严重的过敏反应。有些药物在化学结构上相似,可发生交叉过敏反应,如链霉素和新霉索、异丙嚎和氯丙嗪、四环索和新霉素等,用药时应加以注意。对易引起过敏性休克的药物(青霉素,破伤风抗毒素、普鲁卡因等),用后病人应在医院停留15~30分钟,以观察有无过敏性休克发生,一旦发生也便予尽快抢救。

轻型的过敏反应,停用致敏药物,多饮糖,盐开水以加速排泄,服用扑尔敏、强的松等,即可治愈。重型过敏反应,甚至过敏性休克,应它即送往医院治疗。

输液反应与过敏反应的关系与区别 第4篇

1输液反应

输液反应系指静脉输液时由致热源、药物、杂质、药液温度过低、药液浓度过高及输液速度过快等因素引起一种不良反应。

1.1 输液反应的原因

首先输液反应是由于输液引起的, 所以在输液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可能引起。 (1) 大输液:大输液若在贮存、搬运、使用中发生玻璃碰撞出现的细小裂纹或瓶盖松动, 会造成漏气而致微生物污染大输液。 (2) 添加的药物不当也易造成输液反应。如:添加药物剂量过大, 浓度过高, 易造成输液反应;添加药物与大输液发生物理变化或分解、聚合, 从而导致疗效下降, 引发输液反应。应避免药物配伍禁忌;大容量注射液选择不当, 中草药针剂应尽量与葡萄糖注射液混配稀释后静脉滴注, 不宜与生理盐水混配。原因为中草药针剂与生理盐水配伍后常可因盐析作用而产生大量不溶性微粒, 从而增加输液反应的发生率。 (3) 输液速度:静脉滴注含K+、Ca2+、Mg2+等离子的药物时, 如滴速过快敏感患者可引起输液反应。对体质较弱或敏感患者一定要控制滴速。 (4) 输液环境:一般在夏季气温炎热, 空气湿度偏高时, 药液易被微生物污染而引发输液反应。气候寒冷季节, 对高龄患者或者体质较弱者, 也可引发输液反应。输液时一定要注意环境温度。另外患者因素, 如患者有炎症、发热性疾病或体质虚弱、免疫力失调等患者, 可使反应率升高;患者年龄:老年患者、幼儿免疫功能低下或不健全, 对细菌内毒素敏感性增强, 输液反应发生比例偏高, 输液时应注意年老体弱和幼儿患者。个体差异:不同患者对细菌内毒素有不同的耐受阈值, 所以对敏感体质患者输液时要特别注意。

1.2 输液反应的临床表现

主要为发冷、寒战、面部和四肢发绀, 继而发热, 体温可达41~42℃。可伴恶心、呕吐、头痛、头昏、烦躁不安、谵妄等, 严重者可有昏迷、血压下降, 出现休克和呼吸衰竭等症状而导致死亡。还有的患者会出现心力衰竭、肺水肿, 静脉炎, 栓塞等。

1.3 输液反应的预防与治疗

在严格执行配液操作规程, 输液器具与液体临用前必须查对, 在保证个环节中质量的前提下, 尽量缩小体温与药液的温差, 放慢输液速度, 中药注射剂尽量不与西药配伍使用。

2药物过敏反应

药物过敏反应是指机体受药物刺激所发生的异常免疫反应, 可引起机体生理功能障碍或组织损伤。它与药物的剂量无关, 与给药途径无关。致敏物可能是药物本身, 也可能是其代谢产物, 亦可能是药物中的杂质。药物过敏反应的发病率不高。主要有2种形式:一种是在用药当时就发生, 称为即发反应;另一种是潜伏半个小时甚至几天后才发生, 称为迟发反应。轻则表现为皮疹、哮喘、发热;重则发生休克, 甚至可危及生命。

2.1 过敏反应的原因

引起药物过敏的给药途径多种多样, 只要接触了引起过敏的药物都可以引起药物过敏, 不仅输注给药方式引起广大医护患人员的注意。一些口服的、吸入的、外用的都可以有不同程度的药物过敏反应。

2.2 过敏反应临床表现

主要临床症状常表现为皮肤潮红、发痒、心悸、皮疹、呼吸困难, 严重者可出现休克或死亡。

2.3 药物过敏的预防及治疗

青霉素过敏反应抢救流程 第5篇

青霉素过敏反应抢救流程

1、可疑过敏者,出现皮疹、瘙痒、恶心等症状,马上去除过敏原(如静脉输液马上关闭开关),紧急评估神志及生命体征和有无气道阻塞。生命体征正常仅有皮疹留院观察2~4小时;如无缓解,并有加重趋势可肌肉注射或皮下注射0.3~0.5mg肾上腺素。症状缓解继续留院观察24小时。

2、过敏者,早期可应用泼尼龙琥珀酸钠80mg或地塞米松10mg静脉滴注。如急性发作喉头水肿气道阻塞,进行性声音嘶哑、喘鸣等应立即进行气管插管,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可每15~20分钟重复肌肉注射或皮下注射肾上腺素。心跳呼吸停止或严重者应大剂量给予,立即建立静脉通道静脉推注1~3mg肾上腺素,并同时进行心肺复苏。无效3分钟后继续静脉推注3~5mg肾上腺素,仍无效4~10ug/min静脉滴注。抢救有效继续评估生命体征,低血压者,应快速输入1~2L等渗晶体液(如生理盐水)和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25~30mg)静脉滴注。如有效继续给予药物治疗,糖皮质激素如醋酸泼尼松、H1受体阻滞剂如异丙嗪、氯雷他啶等、H2受体阻滞剂如雷尼替丁等。症状缓解后继续留院观察24小时。

食物不良反应与食物过敏 第6篇

通俗地讲,食物过敏是指人对食物产生了过分敏感、过分强烈的反应。但是,从严格的科学意义上讲,食物过敏是人体对食物中抗原物质产生的由免疫介导的不良反应。因此,过敏反应需要与食物不良反应加以区别。

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食物过敏和食物不良反应是既有关系又有区别,简单地讲,食物过敏与食物不良反应是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前者是食物不良反应中的一个部分。食物不良反应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凡是由食物,包括食物成分和食品添加剂引起的病症、副作用等都可称为食物不良反应。食物不良反应又分为毒性反应和非毒性反应,任何人只要食入足够量的食物都会发生反应。

食物不良反应的第一大类是食物的毒性反应,一般而言也即是食物中毒。食物中固有的毒素和食物被各种毒素污染后都可能引起食物毒性反应。例如,豆角就是一种因其内在固有的毒素而常引起人们中毒的食品。豆角营养丰富,口感好,是世界各国公众普遍喜食的蔬菜,但如果烹饪加工过程不当,就会引发豆角中毒。现有的研究表明,豆角中含有的血细胞凝集素、皂苷和蛋白酶抑制剂等毒性物质是导致人们食用后中毒的主要原因。

食物被各种有毒物质污染后引起的食物毒性反应就更为常见了。例如聚餐时的不卫生和食物搁置时间较长,常会导致沙门氏菌感染食物,引起食物中毒,表现为高烧和腹泻等症状。

食物不良反应的第二大类就是非毒性反应,这涉及到每个个体的遗传易感性。根据发病机制又分为食物不耐受(FI)和食物过敏(FA)。

食物不耐受与食物过敏最大的不同在于,前者不涉及免疫机制,通常由消化酶缺乏所致,最常见的是乳糖不耐受。一个有趣的例子就是中国人与西方人对牛奶的耐受不同。尽管牛奶成为中国人今天普通的食品,但是大多数中国人对牛奶还是不耐受的,有的人甚至不习惯闻牛奶的味,原因何在?一个主要的原因是,中国人与西方人的基因有差异,表现在缺少消化牛奶所必需的乳糖酶,后者又是由乳糖酶基因编码产生的。该种基因的不同与不同人种的进化、地理环境、物产以及所习惯的饮食内容和饮食方式有关。

70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人类都不能消化牛奶。但随着乳品业的出现,早期欧洲人和游牧民族很快开始可以忍受牛奶,并逐渐进化出一种基因,能产生分解天然乳糖的乳糖酶。乳糖酶只有分解牛奶中的乳糖后,其中的单糖才能够通过小肠壁进入血液,为人体所吸收。如果人的小肠中没有乳糖酶或者其活力低下,乳糖就不能被分解,会原封不动进入大肠,并被大肠杆菌代谢,于是会出现腹泻等不适症状。

但中国人、泰国人和朝鲜半岛居民较迟才出现游牧业,喝牛奶的时间较短,体内还没有形成能分解天然乳糖的乳糖酶基因,不能产生乳糖酶,因而难以消化牛奶。

所以,食物不耐受主要是由消化酶缺乏所引起的一种食物非毒性反应。

食物过敏的免疫机制

而食物过敏则是食物非毒性反应中的另一种,与免疫机制有关。还是以牛奶为例,可以说明过敏反应与食物不耐受的联系与区别。

牛奶中的一些蛋白质一般会被肠道的酶消化成氨基酸后再吸收,但也有一些微量蛋白质可以没有被消化就被肠道吸收进入血液循环。这些蛋白质也就是牛奶中的过敏原。牛奶中含有多种牛奶蛋白,通常在30毫克以下甚至不到1毫克就可引起过敏。因而引起过敏反应的蛋白质的阈值较低。

具体的过程是,第一次喝牛奶后,牛奶中的某些蛋白质,例如β-乳球蛋白(是牛奶中的一种强过敏原),会刺激淋巴细胞产生免疫球蛋白E(IgE),后者与人体自身的肥大细胞和血清中的嗜碱性细胞结合而变为致敏细胞。这一过程叫致敏,但这时还不会产生过敏反应。

当人们再次接触牛奶中的这种过敏原时,过敏原就与致敏细胞上的抗体结合,损伤细胞膜,使细胞脱颗粒,并释放出颗粒内的组织胺、5-羟色胺、缓激肽等活性物质。这些物质刺激胃肠道,引起腹痛、腹胀或腹泻;刺激呼吸道引起哮喘;如果出现在皮肤,则会使血管通透性增加,渗出水分和红细胞,出现荨麻疹、湿疹。

当然,对牛奶中的乳糖不耐受所产生的症状与对牛奶过敏产生的症状有相似之处,如都有腹胀、腹痛、腹泻等症状。但由于发病机制不同,需要区别对待,才能对症下药。牛奶过敏反应是人体对食物抗原产生的过敏反应,与免疫系统的反应有关。食物不耐受则是人体对某些食物的特殊成分无法适应所引起的,不存在抗体的介入,不会引起免疫应答,是一种非免疫性症状。而且,牛奶过敏除了上述症状外,还会出现皮肤瘙痒、荨麻疹和湿疹、过敏性鼻炎、大便常带黏液和血等过敏表现。

饮用牛奶后如出现胃肠不适,应作“呼气氢试验”、尿半乳糖浓度检测,即可确定是否属于乳糖不耐受症。牛奶过敏时,血清中食物特异性IgE抗体水平通常有很明显升高,皮肤划痕试验阳性。

有了上述概念后,也就能了解食物过敏与食物不良反应的联系和区别。

如何应对食物不良反应

对于食物不良反应,当然首先是要防止食物的毒性反应,讲究卫生和科学的烹调方法,防止食物被污染是重要的手段。而防止食物的非毒性反应则可从防止食物不耐受和食物过敏两方面着手。

以牛奶为例,如果是缺少乳糖酶对牛奶不耐受,可以喝其他饮料替代。例如选用发酵型奶,可以彻底解决乳糖不耐受问题,发酵型乳酸菌奶是利用优质的牛奶经过乳酸菌发酵后制成的,会产生大量对人体有益的乳酸菌和乳酸菌有益代谢产物。其次,也可以少量和慢慢饮用以及加热后饮用牛奶,这些方法都可减少对牛奶的不耐受症状。

如果是牛奶过敏,方法之一是改用其他食品来代替,如饮用豆浆,豆奶(它们是以黄豆为原料配制成的配方,既不含乳糖,也不含牛奶蛋白)。也可以改用其他代乳品,如羊奶、马奶、豆浆、奶糕及其他人工合成蛋白等等。

方法之二是,可试用牛奶脱敏法进行脱敏。对于幼儿,先停用牛奶两周(改用其他代乳品),然后用10毫升鲜牛奶喂一次,观察其反应,即使有些过敏反应,如果不是严重影响孩子健康的话,隔三天后继续喂牛奶15毫升,然后每隔三天喂鲜牛奶20~30毫升,如随着喂奶量的增加,临床症状减轻,则说明脱敏有效,可逐渐增加喂奶量,同时缩短进食时间,直至完全恢复原来的喂奶量。如在脱敏试喂过程中,孩子过敏反应未见减轻反而越来越严重,则需停止试用,改用其他代乳品喂养。

青少年和成年人的牛奶脱敏试验也可采用这样的步骤,先少喝一些牛奶,20~30毫升,隔三两天,如无严重反应,再接着饮用。再过三两天,加大剂量,如50~100毫升,通过几个月的过程慢慢加大剂量可慢慢对牛奶脱敏。当然,如果是牛奶不耐受则此方法不适用。

第三个方法是稀释或改变牛奶中的致敏原。例如,在牛奶中掺一些豆浆就可能稀释牛奶中的一些蛋白致敏原。如果将牛奶煮沸则可能使一些蛋白质发生结构改变,从而减少其致敏的强度,也就减少了对牛奶的过敏。

另外,牛奶中所含的过敏原还可能引起交叉性过敏反应,这是因为两种或多种食物含有相同的致敏原,从而导致了不同的食物会发生相同的食物过敏反应。比如对牛奶过敏的人可能对羊奶、动物皮、肉与蛋类也过敏。同时,牛奶过敏也会增加对其他食物过敏的几率。因此,在试用其他代用品,如羊奶时,也要注意是否有过敏反应。

药物过敏反应不容忽视 第7篇

1、常见的易发生过敏反应的药物

①抗生素:青霉素类、头孢类、氨基苷类、磺胺类、喹诺酮类等。②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氨基比林、非那西丁等。③催眠药、镇痛药、抗癫痫药:鲁米那、眠尔通、泰尔登、苯妥英钠等。④各种疫苗、血清制剂:狂犬疫苗、破伤风抗毒素、丙种球蛋白等。⑤其他类:局麻药普鲁卡因、各种碘制剂、细胞色素c等。⑥中药及中药制剂:葛根、天花粉、板蓝根、大青叶、穿心莲、青蒿、防风、丹参、毛冬青、益母草、鱼腥草、紫珠草、六神丸、云南白药、牛黄解毒片、银翘解毒片等[1]。

1.1临床表现:

由于药物反应可累及到各个系统和器官,范围广,有全身的亦有局部的。本节只讨论部分典型的药疹和少数特殊类型的药物反应。

1.1.1变应性药疹

这是药疹中种类最多且最常见的一种类型。根据其潜伏期、发生发展情况、皮疹表现及转归等,至少可分为10多个亚型,如固定性红斑、猩红热样红斑、多形红斑样、结节红斑样、玫瑰糠疹样、紫癜形及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形等。

以下分别介绍几种有代表性的亚型[2]:①固定性红斑(固定疹)是药疹中最常见的一种,常见的致病药物为磺胺类,圆形或椭圆形,边缘清楚,重者斑上有一至数个水疱或大疱。②猩红热样红斑皮疹发生突然,常伴以寒战、发热(38℃以上)、头痛、全身不适等。③重症多形红斑(Stevens-Johnso syndrome)此系严重的大疱性多形红斑。④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形药疹这是1958年在国内首次见到的一种药疹类型,临床上比较少见,但相当严重。

1.1.2其他类型药疹及药物反应

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类型较多,兹择其要者分述如下:①全身剥脱性皮炎型是药疹中比较严重的类型之一,本症的特点是潜伏期常在20~20日以上。整个病程发展可分为4个阶段:a、前驱期,表现为短暂性皮疹,如局限于胸、腹或股部的对称性红斑,自觉瘙痒,或伴发热,此为警告症状,若此时即停药可能避免发病。b、发疹期,可缓慢地逐渐从面部向下发展,或开始为急性发作,或快或慢地波及全身,伴畏寒与发热。c、剥脱期,这是本症的特征性表现。皮疹红肿开始消退,继而呈鱼鳞状至大片形脱屑,鳞屑晨可布满床单并且反复脱落。d、恢复期,鱼鳞状脱屑变或糠秕状,继而逐渐消失,皮肤恢复正常。②短程锑剂皮炎型其特点为:a、患病率高,一般在30%~40%以上;b、潜伏期短,均在开始治疗后2~3日内发病;c、均在锑剂用量达到0.3g后发疹;d、夏季多见;e、皮疹对称分布于面、颈、手背和手指伸面,偶见于胸腹部,酷似痱子,密集而不融合。③乳头状增生型多由于长期服用左碘、溴剂等引起。④皮质类固醇型反应若激素应用的剂量较大,时间较久,常可引起多种不良反应,它引起的副作用主要有:a、继发性细菌或真菌感染:最多见;b、胃肠道:“类固醇溃疡”,甚至并发出血、穿孔;c、中枢神经系统:欣快、易激动、头晕、头痛、失眠等;d、心血管系统:心悸、血压升高、血栓形成、心律不剂等;e、眼:视力模糊、眼压增高、白内障及青光眼等[3]。

2、诊断

鉴于药物反应范围广泛,表现复杂,且多于特异性,要确定诊断有时比较困难。对于药疹的诊断,目前仍以临床病史为主要依据,再结合皮疹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分析判断。

实验室检查方面,发皮肤划痕、皮内试验常以检测患者对青霉素或碘化物有无敏感性,对防止过敏性休克反应有一定价值,但对预防药疹的发生意义不大。体外试验以淋巴细胞转化试验及放射变应原吸附试验(radioallergosorbernt test,RAST)等已用于致敏原的检测。

3、小结

随着各种新技术的应用,新药的开发越来越快,临床用药的种类和数量也在飞速增长,但人们对药物大都缺乏正确的认识,而且“小病”就自己进药店购买使用,这就给合理安全用药带来极大隐患。特别是抗生素的滥用,更增加了药物过敏反应发生的几率。所以我们应多了解用药的一般知识,特别是药物的不良反应。因此对待药物的不良反应,特别是过敏反应,一定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1]杨林,刘光辉.药物过敏发病机制及体内外检测[J].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2012,06(2):152-157.

[2]程娟,马华林,郭娟等.系统性红斑狼疮药物过敏分析[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4,17(2):211-213.

犬药物过敏反应的救治体会 第8篇

1 过敏反应的临床症状

过敏反应大多在静脉或肌肉注射药物后短时间内突然发生,也有的发生在静脉输液过程中。

1.1 轻度反应

多见于使用单一药物(尤其是中草药)注射后的3~5min内突然发生。患犬出现骚动不安、肢体发痒、行走摇晃似醉酒状,鸣叫、气喘,在口唇、舌尖、鼻梁、眼睑等处有轻度水肿。用解救药后,消退较快,一般3min左右症状即可消失。

1.2 重度反应

主要见于联合用药,尤其是药物配伍后静脉输液时或输液后发生,反应较剧烈。患犬表现为极度不安、呻吟、流涎或鼻涕,舌头暗紫色,继而出现呕吐和大小便失禁现象,昏迷、倒地,口鼻、眼睑处水肿明显,颈部、腹下、乳房、会阴部等处出现大小不一的红色斑点和疹块;体温升高,心跳加快,心率不齐,第1心音亢进,第2心音微弱;胸闷,呼吸困难,浑身肌肉颤抖,抽搐或出现休克。用解救药后,症状消退较慢,一般需1h左右才能恢复。

2 犬常见的过敏原以及反应类型

2.1 Ⅰ型过敏

主要见于内服阿司匹林引起的哮喘,青霉素或普鲁卡因引起的休克,疫苗、血清引起的变态反应。表现为皮疹、瘙痒、喷嚏、流泪、哮喘发作,甚至全身水肿及血压下降、休克等。

2.2 Ⅱ型变态反应

常见于巴比妥类所致的溶血性贫血。氯霉素引起的粒细胞减少症;阿司匹林引起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表现为出血、贫血、紫癜。

2.3 Ⅲ型变态反应

包括血清病、菌苗、疫苗所引起的变态反应性紫癜。表现为发热,淋巴结肿大,关节痛及肾脏损伤。

2.4 Ⅳ型变态反应

见于外用药物引起的接触性皮炎及口服磺胺类药物所致的固定性药疹等。表现为皮肤湿疹、渗出、脱屑、结痂或固定性大泡,形成与周围界限清晰的皮肤色素沉着等。

上述4型中,以Ⅰ型变态反应最为常见,使组织释放组胺、缓激肽、5-羟色胺、血小板激活因子,导致全身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使微循环容量急剧下降而引起休克。

3 病例介绍

3.1 柴胡注射液肌肉注射后引起的过敏反应

2005年8月6日,1只成年贵妇犬患有感冒,为其肌注柴胡1ml, 3min后,该犬突然出现不安、有嘶哑叫声、抓耳挠腮有痒感,眼睑轻度水肿。立即肌注扑尔敏3ml,约2min后,恢复正常。

3.2 肌注穿心莲注射液后引起的过敏反应

2000年9月28日1只6月龄玩赏犬,体重约3.5kg。该犬由于下痢当天下午7点肌注穿心莲注射液3ml,注射后出现轻微呕吐和嗜睡症状,随后症状消失。第2d早上8点再肌注3ml,于9点左右病犬出现呼吸加快,内眼睑水肿外翻突出,腹下、股内侧出现丘疹,呕吐,体温39.5℃。立即肌注0.1%肾上腺素0.5ml和扑尔敏2ml,约30min后症状消失。

3.3 联合用药时,因药物配伍不当引起的过敏反应

(1) 2001年7月2日,1只成年苏格兰牧羊犬患有胃肠炎,用阿米卡星200mg肌肉注射,用先锋5号1000mg、三磷酸腺苷20mg、辅酶A100IU、维生素C500mg,加入5%葡萄糖250ml中,稀释后缓慢静脉滴注。当滴至20min时见患犬舌头发紫、气喘、不安,全身肌肉颤抖,排出多量粪便,倒地、鸣叫心跳加快,呼吸困难,流涎;胸下、腹部出现红色斑点。立即停止用药,改用5%葡萄糖100ml,加入葡萄糖酸钙600mg,缓慢滴注,同时皮下注射肾上腺素0.5mg。40min后,过敏症状逐渐消退。

(2) 2003年8月29日,1只2月龄白色小博美患支气管肺炎来就诊。用阿米卡星20mg、维生素C200mg、氨茶碱10mg,加入10%葡萄糖40ml缓慢静脉滴注,滴完后,另用5%碳酸氢钠4ml静滴,输液结束后,又肌注聚肌胞0.05mg,约2min后,患犬突然出现步态不稳、转圈、不时跌倒,剧烈呕吐,随后出现不随意排稀便,流鼻涕、流泪、鸣叫不安。立即肌注扑尔敏3mg、地塞米松2mg, 3min后,过敏症状逐渐消失。

4 抢救措施与原则

一旦确诊为过敏反应,要立即停止输液,根据用药的具体情况,选用有针对性的拮抗药。常用的药物有抗组织胺类药物如扑尔敏、苯海拉明,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钙制剂如葡萄糖酸钙,和拟肾上腺素类药物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如果系因中草药引起的过敏反应,选用扑尔敏即可;若因药物配伍不当引起的,可同时应用扑尔敏和地塞米松;如果反应剧烈并伴有皮肤红斑或荨麻疹等毛细血管扩张及通透性增强等症状,除选用上述药物外,还应配合应用钙制剂,效果更好;若出现休克,还应皮下注射肾上腺素并输氧。

5 小结与讨论

5.1 防止药物过敏的方法

5.1.1 严格控制使用易过敏药物

临床上易过敏的药物较多,如柴胡、鱼腥草、板蓝根、青霉素、链霉素、阿米卡星、林可霉素(输液)、庆大霉素(输液)、环丙沙星、磺胺类、维丁胶性钙、维生素K、氨茶碱及一些生物制剂等。使用这些药时,须特别慎重,无特殊需要,最好不用,首选其它药比较稳妥。

5.1.2 用药前准备好抢救药品

详细询问有无过敏史,看是否是过敏性体质。对以前曾发生过药物过敏反应及过敏性体质的犬,治疗时要格外小心,用药前要准备好抢救药品即使是从未发生过过敏反应的药物,并不等于不发生过敏反应。有过敏体质的犬,对任何药物都有过敏的可能。在用药前一定要准备好抢救药,如肾上腺素、尼可刹米、地塞米松、安钠咖、氧气等。

5.1.3 严格按要求用药

详细阅读说明书,对药物的毒副作用、注意事项、禁忌症要有充分的认识,严格按药物的用药途径和剂量用药。如维生素B1只能肌注,静注会发生过敏性休克;士的宁过量会引起痉挛。

5.2 过敏反应的发生机制与特点的探讨

5.2.1 过敏反应的机制

据免疫学理论解释,引起过敏反应的抗原物质称为变应原或过敏原它们有的是完全抗原,如微生物、寄生虫、异种蛋白等,也有的是半抗原,如青霉素、磺胺类等药物及其代谢产物以及其它化学物质。过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可概括为两个阶段,第一为致敏阶段,即过敏原初次进入机体,使机体呈致敏状态。第二为反应阶段,即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抗原与致敏机体内所形成的特异性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反应,引发一系列反应从而引起各种相应的症状。

5.2.2 过敏反应的特点

发作快,消退也快,临床症状大致相似与遗传因素、品种、体型大小、耐受力有关。例如,小型犬、纯种犬易发,而大型犬、土种犬少见;与用药种类、数量及配伍有关。例如,同一种药,单独用药时,不发生过敏反应,若与另一种或几种药(单独用药时均不发生过敏反应)配伍使用,有时会发生过敏反应,故药物配伍时要慎重。近几年来,犬的药物过敏现象越来越多,除与遗传因素及犬的品种、数量增加外,可能与犬在生活环境中,直接或间接地反复接触到过敏原,使机体始终处于致敏状态有关。这些过敏原可能存在于饲料中或污染的环境中,也可能与人类滥用抗生素有关。

5.3 发生药物过敏反应的治疗体会

(1)为治疗或预防某种疾病而必须使用某种药物,且又有可能引发过敏反应时,应采取小剂量、分间隔、连续两次或多次注射的方法,即先用三分之一或半量,观察0.5h,若无反应再用全量。例如,在注射疫苗和血清时,采用此方法,效果很好。

(2)在对某些原发病的治疗中,有时采用地塞米松,它既可抗炎、抗毒素、抗休克,又可减轻或制止过敏反应的发生。需要注意的是,抢救时使用的药物,一定要按规定使用,切忌随意加大剂量,以免加重机体负担或引发不良反应。例如,扑尔敏过量使用,易引起嗜睡、乏力、口干等;地塞米松剂量过大,除引起代谢紊乱外,还可诱发肠道黏膜出血等。

(3)针对过敏反应发生的各个环节,结合用药的具体情况,设法切断或干扰其中的某个环节,以防过敏反应的发生。一旦发生过敏反应,应做到心中有数,要有针对性地对症下药,切忌慌乱、盲目用药,只要抢救及时,用药合理,预后良好。

参考文献

[1]姚坤主编.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强制免疫应激过敏反应的处置 第9篇

1 免疫应激的分类及临床特征表现

1.1 一般应激反应

(1) 注射部位的红, 肿, 热, 痛等炎症反应;

(2) 伴有体温升高, 呼吸加快, 呕吐, 减食或短暂停食;

(3) 泌乳减少, 产蛋率的轻微下降。

1.2 严重应激反应

(1) 站立不安, 卧地不起, 呼吸困难, 口吐白沫, 倒地抽搐;

(2) 孕畜流产 (含早产) , 高峰期蛋鸡产蛋急骤下降, 产蛋鸭完全停产;

⑶过敏反应死亡, 家畜在免疫注射时, 针头没有拔下就倒地死亡。

2 应激反应发生的原因

2.1 疫苗因素

(1) 疫苗的过敏反应:疫苗中含有的致敏原, 刺激机体产生IgE抗体, IgE抗体致敏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致敏细胞活化后释放组胺, 缓慢反应物质A等具有药理作用的活性介质, 引起毛细血管扩张, 通透性增加, 粘膜水肿, 血压下降及呼吸, 消化平滑肌痉挛等一系列临床反应, 出现过敏反应症状;

(2) 疫苗中的杂质引发的应激反应:不同疫苗生产企业生产的同一品名疫苗, 免疫后的应激反应不同。有人报道过灭活苗的甲醛超标, 抑制雌激素的分泌, 抑制产蛋;

(3) 接种失误导致应激反应:接种实施过程中失误导致的应激反应, 疫苗注射的量过大, 对局部的刺激越大。

2.2 动物本身因素

(1) 动物的品种, 年龄, 血源关系, 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抗应激能力不同。品种越纯, 抗应激的能力越差。皮特兰猪, 斯格猪应激性较高, 易发生应激反应。年老、体弱、幼小抗应激能力差。猪45日龄免疫器官发育成熟, 30日龄以内的猪抗应激能力差。如有应激反应发生, 同一窝的猪发生几率较高。家禽产蛋期抗应激能力差。家畜怀孕后期抗应激能力差;

(2) 动物的注射应激反应:动物对注射的恐惧和疼痛而非疫苗引起的生理或心理反应;

(3) 偶合症:动物在接种疫苗时, 正处在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者前驱期, 接种偶合发病的情况。

3 免疫应激的预防

3.1 疫苗方面

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 严格遵守疫苗免疫注射操作规程。有条件的兽医防疫机构应先进行小群接种试验, 确认安全有效后再做大群免疫。

3.2 动物方面

(1) 免疫接种前做健康检查, 凡是发病的, 精神、食欲、体温不正常的, 年老体弱, 幼小、怀孕后期动物不予以接种或暂缓接种;

(2) 对产蛋高峰期的家禽, 在没有疫情威胁的情况下, 不予以接种或暂缓种;

(3) 对应激性较强的纯种畜禽, 可于免疫前3~5天在饮水中添加速溶多维或VC、VE等降低应激反应。免疫前后提供营养丰富均衡的优质饲料, 提高机体免疫力;

(4) 对免疫后的畜禽一定要留有应激反应的观察时间, 一般在2小时左右。王石镇东艾村某养殖户, 注射猪瘟疫苗后, 天就黑了, 没有仔细观察, 第2天早晨发现死亡3头猪。

4 应激反应的治疗

4.1 一般应激

一般应激不需进行任何处理1~2天可自行消退。

4.2 严重应激

心理因素导致过敏反应1例 第10篇

患者女,16岁,初二学生,于2008年10月10日下午7点30分门诊以急性阑尾炎收入我科。当时体温27.3℃,脉搏96次/分,血压13/9kpa,胸透示心肺正常,有恶心,呕吐一次,吐物为咖啡色胃液。查体:有下腹阑尾区压痛阳性,肌紧张,反跳痛阳性,肠鸣音亢进。确诊为单纯性阑尾炎。患者怕耽误学习要求保守治疗。该患者有青霉素及先锋霉素6号过敏史。故给予甲硝唑注射液250ml静脉输注,以每min35滴速度进行。输注间顺利无不良反应。次日上午8时30分先输注5%葡萄糖注射液500ml,加庆大霉素20单位,以每min30滴速度进行。当输入100ml液体时,患者主诉胸、头晕、肢体发凉,口唇紫绀,血压下降10/7kpa,脉搏130次/分,立即停止输液。给予静脉推注50%葡萄糖注射液20ml加地塞米松8mg推注。半小时后症状缓解。血压升至12/8kpa后静脉输注.9%生理盐水500ml,输注10min后患者又出现面色苍白,血压下降立即停止输注,症状缓解。经询问,该患者于一个月前因患者阑尾炎在本市医院输注青霉素发生过敏反应,输注先锋霉素6号也出现类似反应。后改为甲硝唑及5%葡萄糖注射液加庆大霉素20万单位未出现类似反应。但输注时必须先输甲硝唑,后在输注庆大霉素,否则也出现上述症状。

2 讨论

据了解,患者有青霉菌过敏史,故害怕过敏反应。为解除其思想顾虑,输液前仔细询问患者以往的用药情况,并根据其先输甲硝唑后输5%葡萄糖加庆大霉素不出现此类过敏反应的情况。确认患者输注5%葡萄糖及0.9%生理盐水时,并不是过敏反应而是心理因素所致。故在严密观察下采用甲硝唑瓶装5%葡萄糖溶液250ml加庆大霉素20万单位给予静脉输注,未出现类似过敏反应。后来把实情告诉患者,并针对其心理给予安慰,解除了患者恐惧过敏反应之症。在后4天的输液中均能密切配合并未出现类似反应。

利多卡因致过敏反应1例 第11篇

病历资料

患者,男,13岁,维族,体重30kg。以“右腹股沟斜疝”收住院。术前访视各项实验室检查均未见异常,患儿入室后建立静脉通道,常规无创血压及氧饱和度监测,测血压120/70mmHg,心率100次/分,SPO2 98%。右侧卧位行L2~3硬膜外穿刺,穿刺顺利,头向置管,置管通畅,回抽无脑脊液和血,给予1.5%利多卡因试验量3ml,5分钟后无不适,心率,血压,氧饱和度均无异常,首次给予负荷量5ml 1分钟后,患儿出现惊厥、全身抽搐,呼吸急促,呈抽泣样呼吸,测血压100/60mmHg,心率120次/分,氧饱和度85%立即无创加压面罩给氧,同时静推安定8mg,地塞米松5mg。20分钟后患儿呼吸平稳,抽搐停止,测血压110/70mmHg,心率100次/分,氧饱和度98%,改为低流量持续面罩吸氧30分钟后患儿完全清醒,问答自如,询问患儿家长既往无特殊病史,无药物过敏史,无家族遗传史,考虑手术安全,暂停手术,患儿回病房。次日访视患儿,神志清楚。活动自如。

讨论

利多卡因的不良全身反应严重时可危及生命,一旦发生应用时抢救,必须注意以下几点:①过敏性休克必须立即就地搶救,病情恢复后再留观;②对惊厥患者及出现呼吸困难者可用安定;③对中枢神经系统反应患者出现呼吸停止或呼吸抑制应做辅助呼吸,如呼吸不恢复应做气管内插管,改善通气,纠正缺氧;④血管性水肿患者发生声门水肿经抢救不能缓解并出现严重窒息时必须立即做气管切开。

本例患者应用利多卡因,且药量少,注射器回抽后未见血液,注射6分钟后出现呼吸困难、惊厥,抽泣样呼吸等症状。考虑为利多卡因过敏引起的偶发高敏反应[1]。使用安定后病情得到缓解。局麻药引起的变态反应并不多见,一般认为酰胺类局麻药(如利多卡因)引起过敏反应比酯类局麻药(如普鲁卡因)罕见。因酯类局麻药及其代谢产物能与免疫球蛋白E结合形成半抗原,而酰胺类不能形成半抗原,但酰胺类所含有的防腐剂对羟苯甲酸盐的分子结构与普鲁卡因极为相似,可形成半抗原[2],成为过敏反应的一个潜在因素。利多卡因为酰胺类局麻药,具有起效快,弥散广,穿透性强,使用前无需做药敏试验等优点,被广泛用于外科手术和急诊清创缝合术中,但有极少数患者使用该药后出现过敏反应,故在麻醉中应高度警惕[3]。术前详细询问患者有无过敏史,认真查看药物的出厂日期及批号,药物制剂混浊、杂质多,易引起过敏反应。用药前应常规做过敏试验,对有过敏史的患者,局麻时应在利多卡因中加入适量地塞米松,并做好抢救准备工作,操作中要注意回抽无血后再注射,麻醉医生更应熟悉该药物过敏性休克的抢救方法,以便做到有备无患。

参考文献

1黄盛辉.实用硬脊膜外腔神经阻滞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42—43.

2郑斯聚,段世明.麻醉药理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0:110.

小金胶囊引起过敏反应1例 第12篇

患者, 女, 54岁, 因乳腺增生于2010年1月18日开始口服小金胶囊 (四川省天基生物药业有限公司, 产品批号090801) , 每次3粒, 每日3次。服用1日后面部出现红斑, 渐向四肢躯干发展, 伴瘙痒、烧灼感。因患者未考虑到小金胶囊可能引起过敏反应, 继续服药至1月23日。因皮疹逐渐加重方于1月26日急诊就诊。查体:面部、躯干四肢对称性紫红色浮肿性红斑, 边界清, 压之基本褪色, 无水疱、渗液, 双小腿皮疹压之不褪色, 体温38.3℃。尿液分析:尿潜血 (++) , 尿红细胞50/μl, 尿酮体 (+) , 尿蛋白 (+) 。血细胞分析:白细胞17.36×109/L, 中性粒细胞88.5%。C-反应蛋白128 mg/L。谷丙转氨酶 (ALT) 、谷草转氨酶 (AST) 正常。诊断:考虑药物引起的斑丘疹。治疗: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 (美能) 40 ml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静滴;氯雷他定片10 mg口服, 每日1次。

1月27日门诊复诊, 查体:全身广泛浮肿性红斑, 少数呈虹膜状, 口腔黏膜无阳性发现, 体温正常。诊断:药物引起的多形性红斑。治疗:维生素C注射液3.0 g+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5 mg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静滴;阿奇霉素胶囊250 mg口服, 每日1次;氯雷他定片10 mg口服, 每日1次;停用美能。

1月28日复查血细胞分析:白细胞12.63×109/L, 中性粒细胞78.84%, 尿液分析正常。维生素C、地塞米松、阿奇霉素及氯雷他定用药3天后, 皮疹颜色逐渐变暗, 瘙痒减轻, 无新发皮疹, 停静脉输液和阿奇霉素。继续口服氯雷他定;口服曲安西龙片8 mg/次, 每日3次, 每用药2日递减1次, 直至6天后停药。

约3周后随访患者, 患者皮疹已消退, 停药后病情无反复。

2 讨论

小金胶囊成分为人工麝香、木鳖子 (去壳去油) 、制草乌、枫香脂、乳香 (制) 、当归 (酒炒) 、没药 (制) 、五灵脂 (醋炒) 、地龙、香墨。其配方源于清·王洪绪《外科全生集》中的小金丹。功能散结消肿, 化瘀止痛。主治用于阴疽初起, 皮色不变, 硬肿作痛, 多发性脓肿、瘿瘤、瘰疬、乳岩、乳癖。其中枫香脂、乳香及没药所含的树脂和树胶均为半抗原物质, 进入体内可与蛋白质等结合为全抗原而引起过敏反应, 木鳖子所含的毒性生物碱引发的药物不良反应包括过敏反应也很多见[1]。

本病例患者既往有阿莫西林过敏史, 十余年前曾有荨麻疹发病史, 可能为过敏体质, 易对成分复杂的中药发生过敏反应。患者用药1天后即出现红色斑丘疹, 3天后加重, 直至出现全身广泛浮肿性红斑, 少数呈虹膜状, 随服药时间增加皮损渐进性加重。白细胞增高至17.36×109/L, 中性粒细胞88.5%, 并出现尿潜血、尿酮体与尿蛋白, 期间无其他药物、饮食因素影响, 符合药物过敏反应的诊断。兼之患者应用抗组胺药、皮质激素后皮损逐渐消失, 血、尿恢复正常, 因此初步可以认为其皮疹是由小金胶囊引起。

检索文献发现, 小金胶囊的不良反应报道较少, 而小金丸相关的不良反应尤其是过敏反应报道较多。尽管小金胶囊是有别于小金丸的新剂型, 但仍然存在过敏反应的可能。笔者认为临床用药过程中应重视小金胶囊的过敏反应, 加强药物不良反应意识, 在给患者应用此类含较多致敏成分的药物时, 应主动询问患者的过敏史。对于过敏体质的患者应慎用, 或先从最低剂量开始应用, 观察其用药反应后, 再确定其长期治疗量。并在用药前交代患者发生异常反应, 应立即停药就医;从而避免此例患者出现的误判病情, 而继续用药、加重病情的情况[2]。

目前临床上由于气机郁滞, 聚结不散导致的乳腺增生[3]、前列腺增生[4]、甲状腺肿[5]和附睾炎[6]病例较多, 小金胶囊临床应用广泛, 希望此例报道能对临床医师用药有所警惕。

参考文献

[1]李滔, 管涛, 胡欣, 等.小金丸不良反应报告19例分析[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5, 7 (3) :223-225.

[2]杨克伟, 白明, 王琳琳, 等.中药不良反应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 2010, 7 (17) :9, 73.

[3]林卫平, 林加宝.小金丸合托瑞米芬治疗乳腺小叶增生576例[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7, 17 (2) :100-101.

[4]屈江宁.中成药小金丸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疗效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 2008, 4 (1) :69-71.

[5]康志强.小金丸治疗结节性甲状腺肿疗效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7, 7 (8) :1744-1745.

上一篇:中医防治亚健康下一篇:施工安全管理公路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