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复习策略

2024-09-02

高三历史复习策略(精选11篇)

高三历史复习策略 第1篇

一、复习中坚持“三步走”的策略

第一步是单元复习。这轮复习可以贯穿“以本为本, 不离课本;以纲为纲, 不离大纲”的精神, 狠抓课本内容的掌握, 力求知识系统全面, 为学生打下良好基础, 使学生认识到“万丈高楼平地起”, 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 就犹如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 谈不上更深层次的提高。

第二步是专题复习。该轮复习应力求详略得当, 重点突出, 条理清晰, 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 整合知识结构, 提高分析能力, 把握重点难点, 力求做到以点带面, 点、线、面结合, 使知识条理化、规律化。具体方法是:把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的内容分成若干模块, 列出大的结构、线索, 例如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重大的历史事件和国别史等。要求学生用结构主义学习法, 把一册书的结构、线索、重点难点整理在笔记本上, 像研究作战地图一样每天细看, 找到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 实现知识的点—线—面全面掌握。

第三步是关注社会热点、焦点, 查漏补缺。高考命题向来不回避热点问题, 近几年的命题更加贴近现实生活, 有着鲜明的时代气息和时代特色。教师可通过网络关注学术研究动态, 关注新闻, 关注时事热点问题, 关注国家的方针政策, 通过电视多看跟历史有关的历史记录片, 这样才能敏锐地去感受高考, 才不至于走错方向。当今全球关注的一些重大事件和社会热点, 如台湾、反恐、军国主义、朝鲜和伊朗核问题、环保、科技、西部大开发、教育和税制改革、人类文化遗产的继承与保护、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等都是近年高考的亮点。在复习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把课本知识与现实问题结合起来, 融会贯通, 同时充分挖掘高考信息, 做好猜题押题工作。2003年的大陆政策、2004年的商鞅变法、2005年的丝绸之路、2008年的明清统一 (土尔扈特回归祖国) 这些高考内容我们都猜到了, 从而为学生高考获胜助了一臂之力。

二、教学中做到“四精神”

1. 团队精神。

发挥历史教师的集体备课作用, 做到资源共享。俗话说“三个臭皮匠, 赛过一个诸葛亮”正体现了这一点。

2. 奉献精神。

要求自己勤备课、勤钻研、勤下班、勤辅导, 以“责任重于泰山”来警示自己, 把高考摆在第一位, 顽强拼搏, 力求在教学上有所建树。

3. 情感教学精神。

教学中教师仅起引导作用, 学生才是主体, 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并用一些名言警句来激励他们, 如“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 “师不必不如弟子, 弟子不必不如师”, “革命尚未成功, 同志仍需努力”等, 让学生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在能力, 做到教学相长, 各尽其妙。

4. 精益求精精神。

历史知识浩如烟海, 在讲解中决不能泛泛而谈, 而是要精讲精练, 有的放矢, 详略得当, 力求恰到好处。如关于台湾问题可从两方面进行讲解, 一是从历代中央政府与台湾的关系和采取了哪些有效管辖措施入手, 二是从台湾今日现状之历史原因来分析, 从而达到精益求精的效果。

三、备考中确保“五到位”

1. 复习中力求知识点到位。

有位资深的历史教师曾说过“历史的学习要粗如大瓮, 细如发丝儿”, 粗是指知识的大要如树干, 发丝指知识的细微如末梢儿。复习中要求学生把课本中的目录、插图、地图、彩页、注释、编写说明、大事年表仔细地研读, 对课文的编、章、节、目、大小字部分的每一个标题、子目、段落、语句、措辞等仔细地琢磨、品味, 对课本的每一个知识点认真篦梳几遍, 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小的知识点。

2. 训练中要求学生的速度和准确率到位。

答题也是一种能力, 审题是否准确仔细、文字表述是否通畅、逻辑是否严密, 是考试得分高低的主要原因, 要讲究科学和效率。训练中要求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观点的评价及背景、原因、性质、实质、作用、影响、意义等, 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用历史术语准确作答, 特别注意史料部分的掌握和理解, 做到理论观点“毫不含糊”, 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解答中要求学生的方法、步骤到位。

考场如战场, 要“有勇有谋”, 谋略得当。这就要求考生答题时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坚持以生产力标准和实践标准看问题, 从人类文明演进的高度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作更合理、更准确的定位。引导学生敢于对有争议的历史现象, 大胆探索, 求证历史, 不拘泥于教材。注意文字表述的规范性, 答题方法、步骤的到位性, 注意纠错防偏, 提升理性认识。

4. 迎考时确保学生的心理素质到位。

“每遇大事须静气”, 许多学生会随着高考的日益临近而感到心神不宁, 尤其看到教室的高考倒计时牌时更觉心烦意乱。教师可告诉学生这个阶段应该守住心灵, 守住自我, 应忘掉“距高考还有××天”, 把高考当做一次期中、期末考试, 以平常心对待, 不要刻意强迫自己应该这样那样, 同时把考试所需的各种证件、工具等必需品提前准备好, 避免意外事情的发生, 避免出现“打开课本都会, 考试一片空白”现象的发生。

5. 应试中力求学生的生物钟到位。

浅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策略 第2篇

【关键词】一轮复习方法  依托课标  夯实基础  尊重学情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5.160

随着高中历史新课的结束,关于怎样进行一轮复习的思考迫在眉睫。大多数时候我们都习惯于新课教学,对复习课的设计与探讨显得较弱。作为经验较少的我来说,现在反思自己曾经的一些做法存在许多问题如:1.备课方面忽略学情,本着“宁可错杀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网”的精神,把所有能搜集到的知识一股脑的填塞给学生。2.引导学生构建简要知识框架,用三五分钟串联讲解,剩余时间就听任学生复习。结是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低下、甚至有的学生在课堂上放弃听课、教学成绩极不理想。

一轮复习是高三复习总体战略的“第一战役”,其目标是“全面、细致、系统,扎实”,所用时间较长,复习效果决定着学生高考成绩的好坏。为了不再留下遗憾,在又一个高三即将来临之际,根据自己工作以来的学习和思考,谈谈我对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的认识。

一、删繁就简,突出主干,确定复习目标

(一)研读课程标准,突出主干知识

据有关消息报道,2016届的历史高考试题不再由四川省单独命题。而当下我们只完成了人民版教材的学习,应该如何应对全国新课标高考历史考试呢?我认为其关键在于对《课程标准》的解读,突出主干知识的复习。以人民版必修三教材《神权下的自我》为例,其课本内容围绕“古典文化的再生”“人性的启蒙”“与上帝直接对话”三个子目介绍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本课重点突出的主干应该是什么?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去研读《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如下阐述: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和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基于此,对本课处理就应该着重突出:掌握意大利文艺三杰、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品和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结合背景深刻理解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时期人文主义的内涵。

(二)研读高考试题,确定复习重、难点

要确定复习重、难点目标,研读近3年来全国高考试题是十分必要的。在研读高考试卷时,可按专题板块的比例、题型、分值分布、难度分布、考察的四大能力进行归类,以明确重、难点。以人民版必修二教材《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为例,通过近3年对本知识的考查统计共有14次。集中考查重农抑商(10次)和海禁政策(4次),常见题型为选择题,非选择题只有2个,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两大能力。有了以上依据,我们在一轮复习的过程中的重点就是这两大政策,而本节中“资本主义的萌芽”这一内容就可以弱化处理。

二、以学定教,拓展知识

(一)尊重学情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夯实基础,构建知识体系,是一轮复习的主要目的。在复习课的设计中,我们可尝试采用“以学定教”的方法进行复习,具体做法是让学生在课前写好“学情反馈”,教师在尊重学情的前提下,精讲学生未懂的、易混的、易错的、易考的知识。

(二)以多种方法夯实基础

1.学生自主构建知识框架。

高中历史知识密度大,内容繁琐、记忆负担繁重。学生记忆的内容大多是零星的、细碎的,极易遗忘。若在一轮复习中采用框架结构复习法,将繁杂的历史知识构建成一个知识网络,把知识点变成知识链,达到历史学习微观和宏观的统一。

2.设置问题再读教材。

从对近几年的高考历史试题分析,选拔性考试的规律主要以能力立意为主,淡化了知识型命题,强化了问题型命题。“用教材教,课标为中心,教材是教学资源”这一新理念已在教学中逐步确定下来。要达到一轮复习的效果,我认为这一理念需要更加落实。

在一轮复习中可将问题在宽度、深度、角度、梯度和难度上加以发展。以人民版必修三教材《神权下的自我》中“文艺复兴”为例,新课教学中设置的问题是:“阅读第一子目内容,归纳文艺复兴运动产生的背景;分析文艺复兴运动的性质。”在一轮复习中,可将问题设置为:“有人说,文艺复兴运动就是一场复古运动。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学生若有基础知识作为支撑,就会从多角度去思考该问题,从而达到基础知识的落实和历史思维的培养。当然还可设计问题纵横串联知识点,进一步拓展学生思维。以问题为中心来复习历史,可以将基础知识系统化,使得历史学习条理清晰,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考点聚焦法。

在一轮复习中,除了夯实基础外,还应聚焦某个重点知识进行归纳、扩展。以人民版必修二教材《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为例,除了我们传统认为中国古代一直是重农抑商,而在对高考题的研究中,发现所用的材料打破了我们的常规思维。如“从古至今,谈到“重农抑商”总是将农业和商业对立起来。但从整体上来说,中国大部分时间是重农不抑商,农业固然受到重视,但商业也并没有受到抑制,私人工商业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采用各家之言,让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拓展知识的同时又培养了基本能力和逻辑思维。

三、高效训练,讲、练、评结合,提高答题技能

分数永远是学生、家长、教师关注的焦点,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成绩不仅仅反映了学生是否记住了某一历史知识,更多考查的是学生的理解、运用能力。因此在一轮复习中,我们应准备高效训练和制定科学的要求,提高学生的答题技能,讲、练、评结合,不断寻找增分点。如:1.选择题(学法指导:勾画题干和题支中的关键信息,答案写在题号前,限时完成。)2.材料题(学法指导:认真审题,一审答案来源,二审题型特点,三审答题角度,四审答题指向;规范答题,要有答案提示语,答案要点化、序号化、段落化。限时分值的70%以内完成。)

浅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策略 第3篇

一、指导思想

依据《考试大纲》《课程标准》、教材的基础知识点和2007年高考试题的分析以及学生的知识储备实际,按照教研室下发的一轮复习指导意见进行有效的复习。

二、复习思路

1. 扎扎实实做好历史基础知识的复习,真正做到熟练地掌握基础知识

历史学科《考试说明》强调的能力要求,第一条就是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因此,在落实基础知识方面我们应做好以下工作:

(1)依据《考试大纲》《课程标准》确定基础知识点,根据教材章节按顺序梳理掌握。

(2) 实施教学案教学。教师利用已有的材料, 对本章节的知识加以整合, 形成适合学生用的学案。

(3)实施单元内的小专题复习方法,提高应对高考的针对性。对每一个单元的内容,根据其特点,归纳概括出若干个小专题,在梳理专题知识点的基础上,做到一专题一训练,强化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实施模块式专题复习。在单元内小专题复习的基础上,实行仿高考命题形式的模块式大专题主干知识的系统归类复习方法。根据2007年高考、《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学情、时事等方面的情况,确定若干个主干知识专题,归纳系统相关知识,并辅以专题练习,以便于以后高考考场上更能充分地发挥出自己的真实水平。

(5)突出重点,以点带面。着重掌握好中外历史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以及历史线索、历史阶段特征等。

(6)知道科学的学习和记忆方法,引导学生加强理解记忆、多进行尝试记忆,最大限度的提高复习效率。

(7)注意历史知识的系统整合:如同一时期中外、同一事件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整合。

2. 建立、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加强系统、归纳和综合

高考既然强调知识的灵活运用, 那就需要进行知识的系统和整合, 进行知识的纵横联系。纵向联系就是在复习中把学过的知识进行前后对比记忆;横向联系就是对于某一具体知识与发生于同一时代的同类事件相互比较。知识的内在联系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的结构体系, 对知识的理解要清楚明晰, 从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背景、原因、过程、影响、评价、意义、特点入手, 进行定量性的分析, 融会这些基本要素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单元内专题知识体系、模块专题知识体系、热点问题知识结构体系等, 就会打破教材中的章节界限, 使知识的综合成为可能。

3. 准确把握历史概念,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准确把握历史概念是完整掌握历史知识的前提。在一轮复习的过程中,要注意强化对一些基本历史概念的准确把握,特别是一些容易被忽视的概念。在知识的梳理过程中,加大对历史概念的复习和教学,不能仅停留在知道这个概念的低水平上,要对概念的成因、内涵、外延、影响、作用、评价等全面深刻地把握;其次,在牢固系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和历史概念的前提下,还要注意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不可能在简单的历史背诵中获得,只能是在全面、系统、牢固、准确把握历史基础知识的学习思辨的过程中逐步提高。

4. 适度关注未列入《考试大纲》的内容、教材中的楷体字部分、注释、插图等

高考试题“超纲”现象几乎年年发生。为了从容应对这一现象,在高三复习中不能仅仅机械地、生硬地依据《考试大纲》规定的内容进行复习,要把《考试大纲》《课程标准》教材、社会热点问题科学地结合起来。除了认真落实掌握好列入考试范围的内容外,还要注意未列入范围的有关内容。

5. 加强热点、焦点问题与历史知识的联系

加强热点、焦点问题与历史知识的联系,实际上就是要求运用历史知识分析、解决当今社会与世界上发生的重大热点、焦点问题,架起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桥梁,以新问题和新情境深化、拓展对历史问题的认识和评价。在梳理确定热点焦点问题时,既要注意与历史知识直接相关的,更要重视能与政治、历史、地理学科联系起来的问题,提高复习备考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6. 加强集体备课,凝聚集体智慧,发挥集体合力,取长补短,进一步提高历史成绩

高三历史复习策略 第4篇

一、学生总体情况:

高三12-25班是我校文科班,三个班共810人,其中12-15班为史生班,16-21班为史政班,22-25班为史地班。本届相当一部分学生历史基础知识不扎实,学习层次参差不齐,对历史的学习方法还不能比较好地掌握,二卷答题不规范,历史基础知识很不扎实,理解运用能力较差,与高考的要求和学校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在对学生全面强化督促的同时,如何抓好基础,强化针对性,有的放矢,提高讲与练的方法及效益,成为一轮整体复习中的一大挑战。

一、学生总体情况:

高三12-25班是我校文科班,三个班共810人,其中12-15班为史生班,16-21班为史政班,22-25班为史地班。本届相当一部分学生历史基础知识不扎实,学习层次参差不齐,对历史的学习方法还不能比较好地掌握,二卷答题不规范,历史基础知识很不扎实,理解运用能力较差,与高考的要求和学校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在对学生全面强化督促的同时,如何抓好基础,强化针对性,有的放矢,提高讲与练的方法及效益,成为一轮整体复习中的一大挑战。

高三12-25班是我校文科班,三个班共810人,其中12-15班为史生班,16-21班为史政班,22-25班为史地班。本届相当一部分学生历史基础知识不扎实,学习层次参差不齐,对历史的学习方法还不能比较好地掌握,二卷答题不规范,历史基础知识很不扎实,理解运用能力较差,与高考的要求和学校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在对学生全面强化督促的同时,如何抓好基础,强化针对性,有的放矢,提高讲与练的方法及效益,成为一轮整体复习中的一大挑战。

二、定好基调,做好计划:

第一轮复定下的基本基调是:“踏实、准确、稳步”。

踏实:依纲据本梳理课本知识,穿插小专题。延伸和加深要适度,照顾全体学生,注重夯实基础,扎扎实实,讲得实在,练到实处,达到实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要求掌握讲到位、练到位。训练中突出重点,讲究效果。除了重点内容要训练外,要求重点抓好基础题和中档题的训练,狠抓错题过关,提倡“小题大做”。在基础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注重总结规律,不断提高。我们要求学生自己在复习过程中总结提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总结,探索解题规律,把教师的教学思路内化为自己的自觉意识。

准确:就是要瞄准考纲,准确定位,把准难度,讲练准确。

稳步:稳步推进,稳中取胜。不单纯追求进度,以知识是否掌握到位为基本依归。

三、教学任务:

1、进行第一轮复习掌握单元基础知识,巩固知识点,强化知识体系。

2、加强综合训练,讲练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及思维能力。

四、教研组活动的主要内容:

1、认真学习新课标和教学要求,确定教学的基本目标和要求。

2、开展重点章节、重点内容、难点内容的教学讨论,轮流主备。

3、统一教学进度。

4、统一考试的要求与范围,进行考试质量分析,共同总结考试中以及教学中的问题。

5、及时学习2009和2010新高考的相关理论和最新信息与要求,做到教学目明确,有的放矢,提高实效。

6、集备要求:

第一轮复定下的基本基调是:“踏实、准确、稳步”。

踏实:依纲据本梳理课本知识,穿插小专题。延伸和加深要适度,照顾全体学生,注重夯实基础,扎扎实实,讲得实在,练到实处,达到实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要求掌握讲到位、练到位。训练中突出重点,讲究效果。除了重点内容要训练外,要求重点抓好基础题和中档题的训练,狠抓错题过关,提倡“小题大做”。在基础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注重总结规律,不断提高。我们要求学生自己在复习过程中总结提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总结,探索解题规律,把教师的教学思路内化为自己的自觉意识。

准确:就是要瞄准考纲,准确定位,把准难度,讲练准确。

稳步:稳步推进,稳中取胜。不单纯追求进度,以知识是否掌握到位为基本依归。

三、教学任务:

1、进行第一轮复习掌握单元基础知识,巩固知识点,强化知识体系。

2、加强综合训练,讲练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及思维能力。

四、教研组活动的主要内容:

1、认真学习新课标和教学要求,确定教学的基本目标和要求。

2、开展重点章节、重点内容、难点内容的教学讨论,轮流主备。

3、统一教学进度。

4、统一考试的要求与范围,进行考试质量分析,共同总结考试中以及教学中的问题。

5、及时学习2009和2010新高考的相关理论和最新信息与要求,做到教学目明确,有的放矢,提高实效。

6、集备要求:

踏实:依纲据本梳理课本知识,穿插小专题。延伸和加深要适度,照顾全体学生,注重夯实基础,扎扎实实,讲得实在,练到实处,达到实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要求掌握讲到位、练到位。训练中突出重点,讲究效果。除了重点内容要训练外,要求重点抓好基础题和中档题的训练,狠抓错题过关,提倡“小题大做”。在基础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注重总结规律,不断提高。我们要求学生自己在复习过程中总结提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总结,探索解题规律,把教师的教学思路内化为自己的自觉意识。

准确:就是要瞄准考纲,准确定位,把准难度,讲练准确。

稳步:稳步推进,稳中取胜。不单纯追求进度,以知识是否掌握到位为基本依归。

三、教学任务:

1、进行第一轮复习掌握单元基础知识,巩固知识点,强化知识体系。

2、加强综合训练,讲练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及思维能力。

四、教研组活动的主要内容:

1、认真学习新课标和教学要求,确定教学的基本目标和要求。

2、开展重点章节、重点内容、难点内容的教学讨论,轮流主备。

3、统一教学进度。

4、统一考试的要求与范围,进行考试质量分析,共同总结考试中以及教学中的问题。

5、及时学习2009和2010新高考的相关理论和最新信息与要求,做到教学目明确,有的放矢,提高实效。

6、集备要求:

准确:就是要瞄准考纲,准确定位,把准难度,讲练准确。

稳步:稳步推进,稳中取胜。不单纯追求进度,以知识是否掌握到位为基本依归。

三、教学任务:

1、进行第一轮复习掌握单元基础知识,巩固知识点,强化知识体系。

2、加强综合训练,讲练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及思维能力。

四、教研组活动的主要内容:

1、认真学习新课标和教学要求,确定教学的基本目标和要求。

2、开展重点章节、重点内容、难点内容的教学讨论,轮流主备。

3、统一教学进度。

4、统一考试的要求与范围,进行考试质量分析,共同总结考试中以及教学中的问题。

5、及时学习2009和2010新高考的相关理论和最新信息与要求,做到教学目明确,有的放矢,提高实效。

6、集备要求:

稳步:稳步推进,稳中取胜。不单纯追求进度,以知识是否掌握到位为基本依归。

三、教学任务:

1、进行第一轮复习掌握单元基础知识,巩固知识点,强化知识体系。

2、加强综合训练,讲练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及思维能力。

四、教研组活动的主要内容:

1、认真学习新课标和教学要求,确定教学的基本目标和要求。

2、开展重点章节、重点内容、难点内容的教学讨论,轮流主备。

3、统一教学进度。

4、统一考试的要求与范围,进行考试质量分析,共同总结考试中以及教学中的问题。

5、及时学习2009和2010新高考的相关理论和最新信息与要求,做到教学目明确,有的放矢,提高实效。

6、集备要求:

三、教学任务:

1、进行第一轮复习掌握单元基础知识,巩固知识点,强化知识体系。

2、加强综合训练,讲练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及思维能力。

四、教研组活动的主要内容:

1、认真学习新课标和教学要求,确定教学的基本目标和要求。

2、开展重点章节、重点内容、难点内容的教学讨论,轮流主备。

3、统一教学进度。

4、统一考试的要求与范围,进行考试质量分析,共同总结考试中以及教学中的问题。

5、及时学习2009和2010新高考的相关理论和最新信息与要求,做到教学目明确,有的放矢,提高实效。

6、集备要求:

1、进行第一轮复习掌握单元基础知识,巩固知识点,强化知识体系。

2、加强综合训练,讲练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及思维能力。

四、教研组活动的主要内容:

1、认真学习新课标和教学要求,确定教学的基本目标和要求。

2、开展重点章节、重点内容、难点内容的教学讨论,轮流主备。

3、统一教学进度。

4、统一考试的要求与范围,进行考试质量分析,共同总结考试中以及教学中的问题。

5、及时学习2009和2010新高考的相关理论和最新信息与要求,做到教学目明确,有的放矢,提高实效。

6、集备要求:

2、加强综合训练,讲练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及思维能力。

四、教研组活动的主要内容:

1、认真学习新课标和教学要求,确定教学的基本目标和要求。

2、开展重点章节、重点内容、难点内容的教学讨论,轮流主备。

3、统一教学进度。

4、统一考试的要求与范围,进行考试质量分析,共同总结考试中以及教学中的问题。

5、及时学习2009和2010新高考的相关理论和最新信息与要求,做到教学目明确,有的放矢,提高实效。

6、集备要求:

四、教研组活动的主要内容:

1、认真学习新课标和教学要求,确定教学的基本目标和要求。

2、开展重点章节、重点内容、难点内容的教学讨论,轮流主备。

3、统一教学进度。

4、统一考试的要求与范围,进行考试质量分析,共同总结考试中以及教学中的问题。

5、及时学习2009和2010新高考的相关理论和最新信息与要求,做到教学目明确,有的放矢,提高实效。

6、集备要求:

1、认真学习新课标和教学要求,确定教学的基本目标和要求。

2、开展重点章节、重点内容、难点内容的教学讨论,轮流主备。

3、统一教学进度。

4、统一考试的要求与范围,进行考试质量分析,共同总结考试中以及教学中的问题。

5、及时学习2009和2010新高考的相关理论和最新信息与要求,做到教学目明确,有的放矢,提高实效。

6、集备要求:

2、开展重点章节、重点内容、难点内容的教学讨论,轮流主备。

3、统一教学进度。

4、统一考试的要求与范围,进行考试质量分析,共同总结考试中以及教学中的问题。

5、及时学习2009和2010新高考的相关理论和最新信息与要求,做到教学目明确,有的放矢,提高实效。

6、集备要求:

3、统一教学进度。

4、统一考试的要求与范围,进行考试质量分析,共同总结考试中以及教学中的问题。

5、及时学习2009和2010新高考的相关理论和最新信息与要求,做到教学目明确,有的放矢,提高实效。

6、集备要求:

4、统一考试的要求与范围,进行考试质量分析,共同总结考试中以及教学中的问题。

5、及时学习2009和2010新高考的相关理论和最新信息与要求,做到教学目明确,有的放矢,提高实效。

6、集备要求:

5、及时学习2009和2010新高考的相关理论和最新信息与要求,做到教学目明确,有的放矢,提高实效。

6、集备要求:

6、集备要求:

a.备教材,统一教学基本内容:确定每一节课中重要知识点需要讲清的问题;确定每一节课中需要把握的重大隐性知识点(包括教材中的历史地图、图片、漫画、文字材料、小字等中的重要信息);确定每一节课中重要知识点应与哪些古今中外相关点进行比较与整合;确定一节中哪些重要知识点需要作适度的课外拓展;确定一节或一章新授结束后需要梳理的重要线索。

b.备作业,统一练习内容与检测步骤:明确背书进度与检查办法,如利用课间、自习课,特别是晚自习前一段时间;确定晚自习作业的作业量与内容、难易度,明确收集、精选试题的分工;研究练习批改的多样化的有效方法,如面批、精批即在学生典型错误处写出指导意见、选批(以重点生为主,兼顾其他学生)、自批即教师讲明解题思路或关节点,让学生自批或互相批改;晚自习作业的答案由课代表及时公布,选讲错误率高的试题,注重引导学生进行类似问题的解法归纳。

c.备检测,合理安排周考与统测:研究周练内容与难度,安排好批阅工作;敲定迎考策略:含学生复习进度、教师引导复习的方式与内容、考前强化练习等;及时分析每次测试体现的教与学两方面存在问题,确定解决措施。

d.备教法、学法问题

e.备培优、补差策略(这里的差生指有效生、临界生中历史薄弱的)

五、备考中着重要解决的问题:

1.加强高考研讨,实现备课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本学期,高三历史教研组的集体备课活动时间定在周日晚上和周三下午第七节课。备课组成员将在教材处理、教学内容的选择、教法学法的设计、练习的安排等方面进行严格的商讨,确保教学工作正常开展。备课组要搞好集体备课,进行教学研究,每次活动要有记载,要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做到资源共系享,努力提高整体成绩。此外,备课组将开展扎实的听课评课活动。老师之间要互相多听课多评课,通过这种形式加强交流,取长补短,不断改进教学水平。

2.历史课堂教学中应着力提高课堂复习效率。

严格依照新课、第一轮讲全讲细讲透的原则,认真贯彻市教研室的“三案六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结合自身情况有所创新,精心组织好每一节课,强调教学效果。力争在扎实的第一轮教学中引导学生打下坚实的“双基”,为下学期的二轮复习做好充足的准备。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坚持改进和完善“导学—发现”模式,用选择题训练和提问的方法坚持学生课前基础知识的回顾,用“导读思考”逐步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构架,夯实基础知识,用“导析”逐步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让学生准确掌握历史概念,专有名词,历史结论,为分析解决问题奠定基础。对考点精析精练。分层教学,采取扶优培差促中间策略。

3.以考试和试卷讲评为手段,逐步形成解题规范和技巧。

在高三两个学期,坚持一个星期一份练习卷,限时训练,逐步培养学生的高考意识,讲究答题规范。加强格式,书写,文字组织,表达逻辑等指导。加大对学生客观题(选择题)的训练,促成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巩固课文。通过考试题目的分析,让学生清楚高考十项能力要求,使学生有意识储备基础知识,提高考试能力.。认真做好每次考试质量分析,主要在于发现学生在考试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和解决的基本对策,以试卷分析为依托,即时调整教学策略,加强对差生的辅导,帮助其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和学习方法中的不足,加强对优生的鼓励,激励其继续进步。

4.加强信息交流的力度,使备考稳步前进。

加强高考信息收集,钻研新课标新教材,研究近三年来的全国高考题,上海、广东、山东、宁夏、海南的高考题,注意高考发展的趋势,还研究近09考试大纲,加强高考信息的交流工作与校级联系,互通有无,共同进步。向老教师学习,加大教研组老师之间的交流,吸取各位教师之优点。

5.通过临界生工作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努力营造师生之间交流互信的气氛,促成学生主动学习,加大对临界生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对两大题型的特点解题技巧进行分析,让学生逐渐认识到解题的一些基本方法;加强对学生一些史学观点训练;对部分心理障碍的同学进行心理疏导,让他们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全心身投入学习。

六、复习计划

第一轮复习(从2009年9月至2010年1月中旬5个月)

第二轮复习(从2010年1月至4月初共3个月)

第三轮复习(从2010年5月至6月初共1个月)

七、2009—2010学第一学期高三历史备课组具体活动:

b.备作业,统一练习内容与检测步骤:明确背书进度与检查办法,如利用课间、自习课,特别是晚自习前一段时间;确定晚自习作业的作业量与内容、难易度,明确收集、精选试题的分工;研究练习批改的多样化的有效方法,如面批、精批即在学生典型错误处写出指导意见、选批(以重点生为主,兼顾其他学生)、自批即教师讲明解题思路或关节点,让学生自批或互相批改;晚自习作业的答案由课代表及时公布,选讲错误率高的试题,注重引导学生进行类似问题的解法归纳。

c.备检测,合理安排周考与统测:研究周练内容与难度,安排好批阅工作;敲定迎考策略:含学生复习进度、教师引导复习的方式与内容、考前强化练习等;及时分析每次测试体现的教与学两方面存在问题,确定解决措施。

d.备教法、学法问题

e.备培优、补差策略(这里的差生指有效生、临界生中历史薄弱的)

五、备考中着重要解决的问题:

1.加强高考研讨,实现备课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本学期,高三历史教研组的集体备课活动时间定在周日晚上和周三下午第七节课。备课组成员将在教材处理、教学内容的选择、教法学法的设计、练习的安排等方面进行严格的商讨,确保教学工作正常开展。备课组要搞好集体备课,进行教学研究,每次活动要有记载,要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做到资源共系享,努力提高整体成绩。此外,备课组将开展扎实的听课评课活动。老师之间要互相多听课多评课,通过这种形式加强交流,取长补短,不断改进教学水平。

2.历史课堂教学中应着力提高课堂复习效率。

严格依照新课、第一轮讲全讲细讲透的原则,认真贯彻市教研室的“三案六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结合自身情况有所创新,精心组织好每一节课,强调教学效果。力争在扎实的第一轮教学中引导学生打下坚实的“双基”,为下学期的二轮复习做好充足的准备。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坚持改进和完善“导学—发现”模式,用选择题训练和提问的方法坚持学生课前基础知识的回顾,用“导读思考”逐步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构架,夯实基础知识,用“导析”逐步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让学生准确掌握历史概念,专有名词,历史结论,为分析解决问题奠定基础。对考点精析精练。分层教学,采取扶优培差促中间策略。

3.以考试和试卷讲评为手段,逐步形成解题规范和技巧。

在高三两个学期,坚持一个星期一份练习卷,限时训练,逐步培养学生的高考意识,讲究答题规范。加强格式,书写,文字组织,表达逻辑等指导。加大对学生客观题(选择题)的训练,促成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巩固课文。通过考试题目的分析,让学生清楚高考十项能力要求,使学生有意识储备基础知识,提高考试能力.。认真做好每次考试质量分析,主要在于发现学生在考试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和解决的基本对策,以试卷分析为依托,即时调整教学策略,加强对差生的辅导,帮助其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和学习方法中的不足,加强对优生的鼓励,激励其继续进步。

4.加强信息交流的力度,使备考稳步前进。

加强高考信息收集,钻研新课标新教材,研究近三年来的全国高考题,上海、广东、山东、宁夏、海南的高考题,注意高考发展的趋势,还研究近09考试大纲,加强高考信息的交流工作与校级联系,互通有无,共同进步。向老教师学习,加大教研组老师之间的交流,吸取各位教师之优点。

5.通过临界生工作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努力营造师生之间交流互信的气氛,促成学生主动学习,加大对临界生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对两大题型的特点解题技巧进行分析,让学生逐渐认识到解题的一些基本方法;加强对学生一些史学观点训练;对部分心理障碍的同学进行心理疏导,让他们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全心身投入学习。

六、复习计划

第一轮复习(从2009年9月至2010年1月中旬5个月)

第二轮复习(从2010年1月至4月初共3个月)

第三轮复习(从2010年5月至6月初共1个月)

七、2009—2010学第一学期高三历史备课组具体活动:

c.备检测,合理安排周考与统测:研究周练内容与难度,安排好批阅工作;敲定迎考策略:含学生复习进度、教师引导复习的方式与内容、考前强化练习等;及时分析每次测试体现的教与学两方面存在问题,确定解决措施。

d.备教法、学法问题

e.备培优、补差策略(这里的差生指有效生、临界生中历史薄弱的)

五、备考中着重要解决的问题:

1.加强高考研讨,实现备课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本学期,高三历史教研组的集体备课活动时间定在周日晚上和周三下午第七节课。备课组成员将在教材处理、教学内容的选择、教法学法的设计、练习的安排等方面进行严格的商讨,确保教学工作正常开展。备课组要搞好集体备课,进行教学研究,每次活动要有记载,要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做到资源共系享,努力提高整体成绩。此外,备课组将开展扎实的听课评课活动。老师之间要互相多听课多评课,通过这种形式加强交流,取长补短,不断改进教学水平。

2.历史课堂教学中应着力提高课堂复习效率。

严格依照新课、第一轮讲全讲细讲透的原则,认真贯彻市教研室的“三案六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结合自身情况有所创新,精心组织好每一节课,强调教学效果。力争在扎实的第一轮教学中引导学生打下坚实的“双基”,为下学期的二轮复习做好充足的准备。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坚持改进和完善“导学—发现”模式,用选择题训练和提问的方法坚持学生课前基础知识的回顾,用“导读思考”逐步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构架,夯实基础知识,用“导析”逐步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让学生准确掌握历史概念,专有名词,历史结论,为分析解决问题奠定基础。对考点精析精练。分层教学,采取扶优培差促中间策略。

3.以考试和试卷讲评为手段,逐步形成解题规范和技巧。

在高三两个学期,坚持一个星期一份练习卷,限时训练,逐步培养学生的高考意识,讲究答题规范。加强格式,书写,文字组织,表达逻辑等指导。加大对学生客观题(选择题)的训练,促成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巩固课文。通过考试题目的分析,让学生清楚高考十项能力要求,使学生有意识储备基础知识,提高考试能力.。认真做好每次考试质量分析,主要在于发现学生在考试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和解决的基本对策,以试卷分析为依托,即时调整教学策略,加强对差生的辅导,帮助其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和学习方法中的不足,加强对优生的鼓励,激励其继续进步。

4.加强信息交流的力度,使备考稳步前进。

加强高考信息收集,钻研新课标新教材,研究近三年来的全国高考题,上海、广东、山东、宁夏、海南的高考题,注意高考发展的趋势,还研究近09考试大纲,加强高考信息的交流工作与校级联系,互通有无,共同进步。向老教师学习,加大教研组老师之间的交流,吸取各位教师之优点。

5.通过临界生工作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努力营造师生之间交流互信的气氛,促成学生主动学习,加大对临界生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对两大题型的特点解题技巧进行分析,让学生逐渐认识到解题的一些基本方法;加强对学生一些史学观点训练;对部分心理障碍的同学进行心理疏导,让他们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全心身投入学习。

六、复习计划

第一轮复习(从2009年9月至2010年1月中旬5个月)

第二轮复习(从2010年1月至4月初共3个月)

第三轮复习(从2010年5月至6月初共1个月)

七、2009—2010学第一学期高三历史备课组具体活动:

d.备教法、学法问题

e.备培优、补差策略(这里的差生指有效生、临界生中历史薄弱的)

五、备考中着重要解决的问题:

1.加强高考研讨,实现备课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本学期,高三历史教研组的集体备课活动时间定在周日晚上和周三下午第七节课。备课组成员将在教材处理、教学内容的选择、教法学法的设计、练习的安排等方面进行严格的商讨,确保教学工作正常开展。备课组要搞好集体备课,进行教学研究,每次活动要有记载,要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做到资源共系享,努力提高整体成绩。此外,备课组将开展扎实的听课评课活动。老师之间要互相多听课多评课,通过这种形式加强交流,取长补短,不断改进教学水平。

2.历史课堂教学中应着力提高课堂复习效率。

严格依照新课、第一轮讲全讲细讲透的原则,认真贯彻市教研室的“三案六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结合自身情况有所创新,精心组织好每一节课,强调教学效果。力争在扎实的第一轮教学中引导学生打下坚实的“双基”,为下学期的二轮复习做好充足的准备。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坚持改进和完善“导学—发现”模式,用选择题训练和提问的方法坚持学生课前基础知识的回顾,用“导读思考”逐步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构架,夯实基础知识,用“导析”逐步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让学生准确掌握历史概念,专有名词,历史结论,为分析解决问题奠定基础。对考点精析精练。分层教学,采取扶优培差促中间策略。

3.以考试和试卷讲评为手段,逐步形成解题规范和技巧。

在高三两个学期,坚持一个星期一份练习卷,限时训练,逐步培养学生的高考意识,讲究答题规范。加强格式,书写,文字组织,表达逻辑等指导。加大对学生客观题(选择题)的训练,促成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巩固课文。通过考试题目的分析,让学生清楚高考十项能力要求,使学生有意识储备基础知识,提高考试能力.。认真做好每次考试质量分析,主要在于发现学生在考试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和解决的基本对策,以试卷分析为依托,即时调整教学策略,加强对差生的辅导,帮助其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和学习方法中的不足,加强对优生的鼓励,激励其继续进步。

4.加强信息交流的力度,使备考稳步前进。

加强高考信息收集,钻研新课标新教材,研究近三年来的全国高考题,上海、广东、山东、宁夏、海南的高考题,注意高考发展的趋势,还研究近09考试大纲,加强高考信息的交流工作与校级联系,互通有无,共同进步。向老教师学习,加大教研组老师之间的交流,吸取各位教师之优点。

5.通过临界生工作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努力营造师生之间交流互信的气氛,促成学生主动学习,加大对临界生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对两大题型的特点解题技巧进行分析,让学生逐渐认识到解题的一些基本方法;加强对学生一些史学观点训练;对部分心理障碍的同学进行心理疏导,让他们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全心身投入学习。

六、复习计划

第一轮复习(从2009年9月至2010年1月中旬5个月)

第二轮复习(从2010年1月至4月初共3个月)

第三轮复习(从2010年5月至6月初共1个月)

七、2009—2010学第一学期高三历史备课组具体活动:

e.备培优、补差策略(这里的差生指有效生、临界生中历史薄弱的)

五、备考中着重要解决的问题:

1.加强高考研讨,实现备课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本学期,高三历史教研组的集体备课活动时间定在周日晚上和周三下午第七节课。备课组成员将在教材处理、教学内容的选择、教法学法的设计、练习的安排等方面进行严格的商讨,确保教学工作正常开展。备课组要搞好集体备课,进行教学研究,每次活动要有记载,要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做到资源共系享,努力提高整体成绩。此外,备课组将开展扎实的听课评课活动。老师之间要互相多听课多评课,通过这种形式加强交流,取长补短,不断改进教学水平。

2.历史课堂教学中应着力提高课堂复习效率。

严格依照新课、第一轮讲全讲细讲透的原则,认真贯彻市教研室的“三案六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结合自身情况有所创新,精心组织好每一节课,强调教学效果。力争在扎实的第一轮教学中引导学生打下坚实的“双基”,为下学期的二轮复习做好充足的准备。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坚持改进和完善“导学—发现”模式,用选择题训练和提问的方法坚持学生课前基础知识的回顾,用“导读思考”逐步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构架,夯实基础知识,用“导析”逐步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让学生准确掌握历史概念,专有名词,历史结论,为分析解决问题奠定基础。对考点精析精练。分层教学,采取扶优培差促中间策略。

3.以考试和试卷讲评为手段,逐步形成解题规范和技巧。

在高三两个学期,坚持一个星期一份练习卷,限时训练,逐步培养学生的高考意识,讲究答题规范。加强格式,书写,文字组织,表达逻辑等指导。加大对学生客观题(选择题)的训练,促成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巩固课文。通过考试题目的分析,让学生清楚高考十项能力要求,使学生有意识储备基础知识,提高考试能力.。认真做好每次考试质量分析,主要在于发现学生在考试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和解决的基本对策,以试卷分析为依托,即时调整教学策略,加强对差生的辅导,帮助其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和学习方法中的不足,加强对优生的鼓励,激励其继续进步。

4.加强信息交流的力度,使备考稳步前进。

加强高考信息收集,钻研新课标新教材,研究近三年来的全国高考题,上海、广东、山东、宁夏、海南的高考题,注意高考发展的趋势,还研究近09考试大纲,加强高考信息的交流工作与校级联系,互通有无,共同进步。向老教师学习,加大教研组老师之间的交流,吸取各位教师之优点。

5.通过临界生工作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努力营造师生之间交流互信的气氛,促成学生主动学习,加大对临界生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对两大题型的特点解题技巧进行分析,让学生逐渐认识到解题的一些基本方法;加强对学生一些史学观点训练;对部分心理障碍的同学进行心理疏导,让他们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全心身投入学习。

六、复习计划

第一轮复习(从2009年9月至2010年1月中旬5个月)

第二轮复习(从2010年1月至4月初共3个月)

第三轮复习(从2010年5月至6月初共1个月)

七、2009—2010学第一学期高三历史备课组具体活动:

五、备考中着重要解决的问题:

1.加强高考研讨,实现备课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本学期,高三历史教研组的集体备课活动时间定在周日晚上和周三下午第七节课。备课组成员将在教材处理、教学内容的选择、教法学法的设计、练习的安排等方面进行严格的商讨,确保教学工作正常开展。备课组要搞好集体备课,进行教学研究,每次活动要有记载,要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做到资源共系享,努力提高整体成绩。此外,备课组将开展扎实的听课评课活动。老师之间要互相多听课多评课,通过这种形式加强交流,取长补短,不断改进教学水平。

2.历史课堂教学中应着力提高课堂复习效率。

严格依照新课、第一轮讲全讲细讲透的原则,认真贯彻市教研室的“三案六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结合自身情况有所创新,精心组织好每一节课,强调教学效果。力争在扎实的第一轮教学中引导学生打下坚实的“双基”,为下学期的二轮复习做好充足的准备。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坚持改进和完善“导学—发现”模式,用选择题训练和提问的方法坚持学生课前基础知识的回顾,用“导读思考”逐步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构架,夯实基础知识,用“导析”逐步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让学生准确掌握历史概念,专有名词,历史结论,为分析解决问题奠定基础。对考点精析精练。分层教学,采取扶优培差促中间策略。

3.以考试和试卷讲评为手段,逐步形成解题规范和技巧。

在高三两个学期,坚持一个星期一份练习卷,限时训练,逐步培养学生的高考意识,讲究答题规范。加强格式,书写,文字组织,表达逻辑等指导。加大对学生客观题(选择题)的训练,促成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巩固课文。通过考试题目的分析,让学生清楚高考十项能力要求,使学生有意识储备基础知识,提高考试能力.。认真做好每次考试质量分析,主要在于发现学生在考试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和解决的基本对策,以试卷分析为依托,即时调整教学策略,加强对差生的辅导,帮助其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和学习方法中的不足,加强对优生的鼓励,激励其继续进步。

4.加强信息交流的力度,使备考稳步前进。

加强高考信息收集,钻研新课标新教材,研究近三年来的全国高考题,上海、广东、山东、宁夏、海南的高考题,注意高考发展的趋势,还研究近09考试大纲,加强高考信息的交流工作与校级联系,互通有无,共同进步。向老教师学习,加大教研组老师之间的交流,吸取各位教师之优点。

5.通过临界生工作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努力营造师生之间交流互信的气氛,促成学生主动学习,加大对临界生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对两大题型的特点解题技巧进行分析,让学生逐渐认识到解题的一些基本方法;加强对学生一些史学观点训练;对部分心理障碍的同学进行心理疏导,让他们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全心身投入学习。

六、复习计划

第一轮复习(从2009年9月至2010年1月中旬5个月)

第二轮复习(从2010年1月至4月初共3个月)

第三轮复习(从2010年5月至6月初共1个月)

七、2009—2010学第一学期高三历史备课组具体活动:

1.加强高考研讨,实现备课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本学期,高三历史教研组的集体备课活动时间定在周日晚上和周三下午第七节课。备课组成员将在教材处理、教学内容的选择、教法学法的设计、练习的安排等方面进行严格的商讨,确保教学工作正常开展。备课组要搞好集体备课,进行教学研究,每次活动要有记载,要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做到资源共系享,努力提高整体成绩。此外,备课组将开展扎实的听课评课活动。老师之间要互相多听课多评课,通过这种形式加强交流,取长补短,不断改进教学水平。

2.历史课堂教学中应着力提高课堂复习效率。

严格依照新课、第一轮讲全讲细讲透的原则,认真贯彻市教研室的“三案六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结合自身情况有所创新,精心组织好每一节课,强调教学效果。力争在扎实的第一轮教学中引导学生打下坚实的“双基”,为下学期的二轮复习做好充足的准备。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坚持改进和完善“导学—发现”模式,用选择题训练和提问的方法坚持学生课前基础知识的回顾,用“导读思考”逐步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构架,夯实基础知识,用“导析”逐步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让学生准确掌握历史概念,专有名词,历史结论,为分析解决问题奠定基础。对考点精析精练。分层教学,采取扶优培差促中间策略。

3.以考试和试卷讲评为手段,逐步形成解题规范和技巧。

在高三两个学期,坚持一个星期一份练习卷,限时训练,逐步培养学生的高考意识,讲究答题规范。加强格式,书写,文字组织,表达逻辑等指导。加大对学生客观题(选择题)的训练,促成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巩固课文。通过考试题目的分析,让学生清楚高考十项能力要求,使学生有意识储备基础知识,提高考试能力.。认真做好每次考试质量分析,主要在于发现学生在考试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和解决的基本对策,以试卷分析为依托,即时调整教学策略,加强对差生的辅导,帮助其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和学习方法中的不足,加强对优生的鼓励,激励其继续进步。

4.加强信息交流的力度,使备考稳步前进。

加强高考信息收集,钻研新课标新教材,研究近三年来的全国高考题,上海、广东、山东、宁夏、海南的高考题,注意高考发展的趋势,还研究近09考试大纲,加强高考信息的交流工作与校级联系,互通有无,共同进步。向老教师学习,加大教研组老师之间的交流,吸取各位教师之优点。

5.通过临界生工作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努力营造师生之间交流互信的气氛,促成学生主动学习,加大对临界生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对两大题型的特点解题技巧进行分析,让学生逐渐认识到解题的一些基本方法;加强对学生一些史学观点训练;对部分心理障碍的同学进行心理疏导,让他们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全心身投入学习。

六、复习计划

第一轮复习(从2009年9月至2010年1月中旬5个月)

第二轮复习(从2010年1月至4月初共3个月)

第三轮复习(从2010年5月至6月初共1个月)

七、2009—2010学第一学期高三历史备课组具体活动:

本学期,高三历史教研组的集体备课活动时间定在周日晚上和周三下午第七节课。备课组成员将在教材处理、教学内容的选择、教法学法的设计、练习的安排等方面进行严格的商讨,确保教学工作正常开展。备课组要搞好集体备课,进行教学研究,每次活动要有记载,要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做到资源共系享,努力提高整体成绩。此外,备课组将开展扎实的听课评课活动。老师之间要互相多听课多评课,通过这种形式加强交流,取长补短,不断改进教学水平。

2.历史课堂教学中应着力提高课堂复习效率。

严格依照新课、第一轮讲全讲细讲透的原则,认真贯彻市教研室的“三案六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结合自身情况有所创新,精心组织好每一节课,强调教学效果。力争在扎实的第一轮教学中引导学生打下坚实的“双基”,为下学期的二轮复习做好充足的准备。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坚持改进和完善“导学—发现”模式,用选择题训练和提问的方法坚持学生课前基础知识的回顾,用“导读思考”逐步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构架,夯实基础知识,用“导析”逐步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让学生准确掌握历史概念,专有名词,历史结论,为分析解决问题奠定基础。对考点精析精练。分层教学,采取扶优培差促中间策略。

3.以考试和试卷讲评为手段,逐步形成解题规范和技巧。

在高三两个学期,坚持一个星期一份练习卷,限时训练,逐步培养学生的高考意识,讲究答题规范。加强格式,书写,文字组织,表达逻辑等指导。加大对学生客观题(选择题)的训练,促成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巩固课文。通过考试题目的分析,让学生清楚高考十项能力要求,使学生有意识储备基础知识,提高考试能力.。认真做好每次考试质量分析,主要在于发现学生在考试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和解决的基本对策,以试卷分析为依托,即时调整教学策略,加强对差生的辅导,帮助其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和学习方法中的不足,加强对优生的鼓励,激励其继续进步。

4.加强信息交流的力度,使备考稳步前进。

加强高考信息收集,钻研新课标新教材,研究近三年来的全国高考题,上海、广东、山东、宁夏、海南的高考题,注意高考发展的趋势,还研究近09考试大纲,加强高考信息的交流工作与校级联系,互通有无,共同进步。向老教师学习,加大教研组老师之间的交流,吸取各位教师之优点。

5.通过临界生工作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努力营造师生之间交流互信的气氛,促成学生主动学习,加大对临界生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对两大题型的特点解题技巧进行分析,让学生逐渐认识到解题的一些基本方法;加强对学生一些史学观点训练;对部分心理障碍的同学进行心理疏导,让他们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全心身投入学习。

六、复习计划

第一轮复习(从2009年9月至2010年1月中旬5个月)

第二轮复习(从2010年1月至4月初共3个月)

第三轮复习(从2010年5月至6月初共1个月)

七、2009—2010学第一学期高三历史备课组具体活动:

2.历史课堂教学中应着力提高课堂复习效率。

严格依照新课、第一轮讲全讲细讲透的原则,认真贯彻市教研室的“三案六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结合自身情况有所创新,精心组织好每一节课,强调教学效果。力争在扎实的第一轮教学中引导学生打下坚实的“双基”,为下学期的二轮复习做好充足的准备。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坚持改进和完善“导学—发现”模式,用选择题训练和提问的方法坚持学生课前基础知识的回顾,用“导读思考”逐步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构架,夯实基础知识,用“导析”逐步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让学生准确掌握历史概念,专有名词,历史结论,为分析解决问题奠定基础。对考点精析精练。分层教学,采取扶优培差促中间策略。

3.以考试和试卷讲评为手段,逐步形成解题规范和技巧。

在高三两个学期,坚持一个星期一份练习卷,限时训练,逐步培养学生的高考意识,讲究答题规范。加强格式,书写,文字组织,表达逻辑等指导。加大对学生客观题(选择题)的训练,促成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巩固课文。通过考试题目的分析,让学生清楚高考十项能力要求,使学生有意识储备基础知识,提高考试能力.。认真做好每次考试质量分析,主要在于发现学生在考试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和解决的基本对策,以试卷分析为依托,即时调整教学策略,加强对差生的辅导,帮助其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和学习方法中的不足,加强对优生的鼓励,激励其继续进步。

4.加强信息交流的力度,使备考稳步前进。

加强高考信息收集,钻研新课标新教材,研究近三年来的全国高考题,上海、广东、山东、宁夏、海南的高考题,注意高考发展的趋势,还研究近09考试大纲,加强高考信息的交流工作与校级联系,互通有无,共同进步。向老教师学习,加大教研组老师之间的交流,吸取各位教师之优点。

5.通过临界生工作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努力营造师生之间交流互信的气氛,促成学生主动学习,加大对临界生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对两大题型的特点解题技巧进行分析,让学生逐渐认识到解题的一些基本方法;加强对学生一些史学观点训练;对部分心理障碍的同学进行心理疏导,让他们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全心身投入学习。

六、复习计划

第一轮复习(从2009年9月至2010年1月中旬5个月)

第二轮复习(从2010年1月至4月初共3个月)

第三轮复习(从2010年5月至6月初共1个月)

七、2009—2010学第一学期高三历史备课组具体活动:

严格依照新课、第一轮讲全讲细讲透的原则,认真贯彻市教研室的“三案六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结合自身情况有所创新,精心组织好每一节课,强调教学效果。力争在扎实的第一轮教学中引导学生打下坚实的“双基”,为下学期的二轮复习做好充足的准备。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坚持改进和完善“导学—发现”模式,用选择题训练和提问的方法坚持学生课前基础知识的回顾,用“导读思考”逐步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构架,夯实基础知识,用“导析”逐步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让学生准确掌握历史概念,专有名词,历史结论,为分析解决问题奠定基础。对考点精析精练。分层教学,采取扶优培差促中间策略。

3.以考试和试卷讲评为手段,逐步形成解题规范和技巧。

在高三两个学期,坚持一个星期一份练习卷,限时训练,逐步培养学生的高考意识,讲究答题规范。加强格式,书写,文字组织,表达逻辑等指导。加大对学生客观题(选择题)的训练,促成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巩固课文。通过考试题目的分析,让学生清楚高考十项能力要求,使学生有意识储备基础知识,提高考试能力.。认真做好每次考试质量分析,主要在于发现学生在考试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和解决的基本对策,以试卷分析为依托,即时调整教学策略,加强对差生的辅导,帮助其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和学习方法中的不足,加强对优生的鼓励,激励其继续进步。

4.加强信息交流的力度,使备考稳步前进。

加强高考信息收集,钻研新课标新教材,研究近三年来的全国高考题,上海、广东、山东、宁夏、海南的高考题,注意高考发展的趋势,还研究近09考试大纲,加强高考信息的交流工作与校级联系,互通有无,共同进步。向老教师学习,加大教研组老师之间的交流,吸取各位教师之优点。

5.通过临界生工作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努力营造师生之间交流互信的气氛,促成学生主动学习,加大对临界生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对两大题型的特点解题技巧进行分析,让学生逐渐认识到解题的一些基本方法;加强对学生一些史学观点训练;对部分心理障碍的同学进行心理疏导,让他们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全心身投入学习。

六、复习计划

第一轮复习(从2009年9月至2010年1月中旬5个月)

第二轮复习(从2010年1月至4月初共3个月)

第三轮复习(从2010年5月至6月初共1个月)

七、2009—2010学第一学期高三历史备课组具体活动:

3.以考试和试卷讲评为手段,逐步形成解题规范和技巧。

在高三两个学期,坚持一个星期一份练习卷,限时训练,逐步培养学生的高考意识,讲究答题规范。加强格式,书写,文字组织,表达逻辑等指导。加大对学生客观题(选择题)的训练,促成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巩固课文。通过考试题目的分析,让学生清楚高考十项能力要求,使学生有意识储备基础知识,提高考试能力.。认真做好每次考试质量分析,主要在于发现学生在考试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和解决的基本对策,以试卷分析为依托,即时调整教学策略,加强对差生的辅导,帮助其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和学习方法中的不足,加强对优生的鼓励,激励其继续进步。

4.加强信息交流的力度,使备考稳步前进。

加强高考信息收集,钻研新课标新教材,研究近三年来的全国高考题,上海、广东、山东、宁夏、海南的高考题,注意高考发展的趋势,还研究近09考试大纲,加强高考信息的交流工作与校级联系,互通有无,共同进步。向老教师学习,加大教研组老师之间的交流,吸取各位教师之优点。

5.通过临界生工作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努力营造师生之间交流互信的气氛,促成学生主动学习,加大对临界生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对两大题型的特点解题技巧进行分析,让学生逐渐认识到解题的一些基本方法;加强对学生一些史学观点训练;对部分心理障碍的同学进行心理疏导,让他们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全心身投入学习。

六、复习计划

第一轮复习(从2009年9月至2010年1月中旬5个月)

第二轮复习(从2010年1月至4月初共3个月)

第三轮复习(从2010年5月至6月初共1个月)

七、2009—2010学第一学期高三历史备课组具体活动:

在高三两个学期,坚持一个星期一份练习卷,限时训练,逐步培养学生的高考意识,讲究答题规范。加强格式,书写,文字组织,表达逻辑等指导。加大对学生客观题(选择题)的训练,促成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巩固课文。通过考试题目的分析,让学生清楚高考十项能力要求,使学生有意识储备基础知识,提高考试能力.。认真做好每次考试质量分析,主要在于发现学生在考试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和解决的基本对策,以试卷分析为依托,即时调整教学策略,加强对差生的辅导,帮助其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和学习方法中的不足,加强对优生的鼓励,激励其继续进步。

4.加强信息交流的力度,使备考稳步前进。

加强高考信息收集,钻研新课标新教材,研究近三年来的全国高考题,上海、广东、山东、宁夏、海南的高考题,注意高考发展的趋势,还研究近09考试大纲,加强高考信息的交流工作与校级联系,互通有无,共同进步。向老教师学习,加大教研组老师之间的交流,吸取各位教师之优点。

5.通过临界生工作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努力营造师生之间交流互信的气氛,促成学生主动学习,加大对临界生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对两大题型的特点解题技巧进行分析,让学生逐渐认识到解题的一些基本方法;加强对学生一些史学观点训练;对部分心理障碍的同学进行心理疏导,让他们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全心身投入学习。

六、复习计划

第一轮复习(从2009年9月至2010年1月中旬5个月)

第二轮复习(从2010年1月至4月初共3个月)

第三轮复习(从2010年5月至6月初共1个月)

七、2009—2010学第一学期高三历史备课组具体活动:

4.加强信息交流的力度,使备考稳步前进。

加强高考信息收集,钻研新课标新教材,研究近三年来的全国高考题,上海、广东、山东、宁夏、海南的高考题,注意高考发展的趋势,还研究近09考试大纲,加强高考信息的交流工作与校级联系,互通有无,共同进步。向老教师学习,加大教研组老师之间的交流,吸取各位教师之优点。

5.通过临界生工作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努力营造师生之间交流互信的气氛,促成学生主动学习,加大对临界生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对两大题型的特点解题技巧进行分析,让学生逐渐认识到解题的一些基本方法;加强对学生一些史学观点训练;对部分心理障碍的同学进行心理疏导,让他们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全心身投入学习。

六、复习计划

第一轮复习(从2009年9月至2010年1月中旬5个月)

第二轮复习(从2010年1月至4月初共3个月)

第三轮复习(从2010年5月至6月初共1个月)

七、2009—2010学第一学期高三历史备课组具体活动:

加强高考信息收集,钻研新课标新教材,研究近三年来的全国高考题,上海、广东、山东、宁夏、海南的高考题,注意高考发展的趋势,还研究近09考试大纲,加强高考信息的交流工作与校级联系,互通有无,共同进步。向老教师学习,加大教研组老师之间的交流,吸取各位教师之优点。

5.通过临界生工作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努力营造师生之间交流互信的气氛,促成学生主动学习,加大对临界生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对两大题型的特点解题技巧进行分析,让学生逐渐认识到解题的一些基本方法;加强对学生一些史学观点训练;对部分心理障碍的同学进行心理疏导,让他们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全心身投入学习。

六、复习计划

第一轮复习(从2009年9月至2010年1月中旬5个月)

第二轮复习(从2010年1月至4月初共3个月)

第三轮复习(从2010年5月至6月初共1个月)

七、2009—2010学第一学期高三历史备课组具体活动:

5.通过临界生工作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努力营造师生之间交流互信的气氛,促成学生主动学习,加大对临界生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对两大题型的特点解题技巧进行分析,让学生逐渐认识到解题的一些基本方法;加强对学生一些史学观点训练;对部分心理障碍的同学进行心理疏导,让他们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全心身投入学习。

六、复习计划

第一轮复习(从2009年9月至2010年1月中旬5个月)

第二轮复习(从2010年1月至4月初共3个月)

第三轮复习(从2010年5月至6月初共1个月)

七、2009—2010学第一学期高三历史备课组具体活动:

六、复习计划

第一轮复习(从2009年9月至2010年1月中旬5个月)

第二轮复习(从2010年1月至4月初共3个月)

第三轮复习(从2010年5月至6月初共1个月)

七、2009—2010学第一学期高三历史备课组具体活动:

第一轮复习(从2009年9月至2010年1月中旬5个月)

第二轮复习(从2010年1月至4月初共3个月)

第三轮复习(从2010年5月至6月初共1个月)

七、2009—2010学第一学期高三历史备课组具体活动:

第二轮复习(从2010年1月至4月初共3个月)

第三轮复习(从2010年5月至6月初共1个月)

七、2009—2010学第一学期高三历史备课组具体活动:

第三轮复习(从2010年5月至6月初共1个月)

七、2009—2010学第一学期高三历史备课组具体活动:

七、2009—2010学第一学期高三历史备课组具体活动:

周次

内容

制定学科组计划;复习必修一的一二单元。(闫波主讲)

第一次综合检测及评析;复习必修一三、四单元(刘宗胜主讲)

集备必修一第五单元;完成一份综合练习(徐进军主讲)

集备必修一第六、七单元;完成一份综合练习(李静主讲)

国庆节放假

集备必修一第八、九单元;第二次综合检测及评析(李秀朵主讲)

集备必修二第一、二专题(闫波主讲)

集备必修二第三、四专题;完成一份综合练习(刘宗胜主讲)

集备必修二第五、六单元(徐进军主讲)

集备必修二第七、八单元;

期中考试、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集备必修三第一、二单元(李静主讲)

集备必修三第三、四单元(闫波主讲);商讨期末复习计划

集备必修三第五、六单元(刘宗胜主讲)

15—16

集备必修三第七、八单元(徐进军主讲)

17—20

提高高三历史后期复习有效性的策略 第5篇

提高高三后期复习的有效性,要牢牢把握提高学生得分能力这一个根本宗旨,在前期复习全面系统梳理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框架,理顺各知识之间的逻辑按关系,实施横向中外对比和纵向专题复习,使知识间建立起系统的内在联系。对高考各种题型的答题方法和思路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做题方法和答题思路,提高学生解题和得分能力。

一.基础知识查缺补漏,突出重点

基础知识掌握不牢,知识混淆、散乱是学生高考丢分的重要原因,加之学生对已经复习的知识点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遗忘,因此高三后期复习过程中依然要注意基础知识的巩固,对学生掌握不牢靠或者容易遗忘的知识进行查缺补漏工作,要根据《考试说明》的要求,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回顾本专题的知识点。但是,高三后期复习的基础知识巩固不能再像前期复习一样全面进行,二是要依据考试大纲突出高考常考知识点,做到有的放矢,重点突出。

巩固和完善基础知识知识体系,必须反复多次进行。高三后期复习过程中要让学生每天拿出一部分时间回顾已经复习过的知识和核心概念,用一定的时间把三本必修的重要知识点反复回顾。基础知识的巩固和完善可以采取问题教学法,要围绕核心概念运用材料设计出有质量的问题,这样既可以巩固核心概念,又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基础知识的巩固和完善还要注意错题的思路总结,把前期复习中学生的典型习题拿出来,让学生进行思路分析,既巩固原有知识,又锻炼学生的思维。此外,还要进行变形训练,以便让学生真正掌握。

二.构建宏观知识体系框架,理清历史发展脉络

学生知识散乱,未能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框架是高考失分最主要的因素之一,高三历史后期复习构建宏观知识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要整合专题内容,梳理出明确的主题构建专题知识结构。

高三历史后期复习可以将通史内容整合为适当的几个大专题,对前期复习内容的再次整合与提炼,专题的整理必须主题明确,体现古今贯通、中外联系的特点。例如,可以把中国古代、近代、现代政治和古希腊罗马政治、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等相关内容整合成“古今中外从专制到民主政治的发展”,这样的专题归纳既帮助学生再一次梳理了相关知识,又构建起了相关知识的逻辑联系和框架体系,还明确了世界政治文明发展的基本方向和趋势。

其次,对专题知识间的纵横联系进行分析渗透,形成知识链,织成知识网络,从而构建专题知识体系。

新课标以来,历史学科的试题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强调对历史发展线索的考查,二是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及创新能力。选择题一般是在同一背景材料下,对发生在不同时代但与背景材料相关的历史现象进行设问,形成题组,各小题看似互不相属,实际上是对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考查。因此,高三后期复习要注意通史体系下各知识点、模块、专题之间内在联系。要整合各模块内容之间的联系,适度深化对有关内容的处理,建立起通史基础之上的专题知识体系。对各阶段发生的重大事件要进行线索式、名词式的梳理,对一些规律性的认识、启示、结论等内容要帮助学生归纳。尤其要注意相同时期、相同阶段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内容之间的联系,注意时代背景、阶段特征等内容的总结,让学生学会梳理年代轴,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知识层次完整、系统,宏观与微观结合,真正建立起知识结构体系,明晰历史发展脉络和发展趋势。

三.总结答题模式和应试技巧,提高学生得分能力。

缺乏答题基本思路和应试技巧,也是学生高考十分的关键因素。高三后期复习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归纳新课标高考历史各题型的答题思路和模式,提高应试技巧,提高得分能力。

第一,要总结应试方法与技巧。高三后期复习要针对高考命题的特点对各种题型进行详细分析和细致归纳。选择题要侧重如何把握材料的主题和主体,如何把握材料的关键信息能力和关键词,如何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结合对应选项分析,如何排除选项等。材料分析题要分背景原因类、内容特点类、影响评价类、比较对比类、启示认识类五种题型类别全面分析归纳,对每一种题型的审题、分析思路、答案组织思路、答案常用语句和模式等进行认真总结归纳。对开放性试题,要引导学生如何归纳材料信息,如何明确材料主题,如何调去相关知识,如何进行论证等几方面进行方法梳理。选考研题,要教会学生判断题目难易的选择技巧;其次要参照材料分析题并结合选考题命题的具体特点,背景原因类、内容特点类、影响评价类、比较对比类题型的归纳,总结答题要语。

第二,要通过专题训练提高学生应试技巧的运用能力。

后期复习要通过适当练习来运用和把握应试技巧。题目的设计应体现高考命题思路与要求,各种训练都应重在训练学生的解题速度、方法技巧、卷面安排以及书写规范等内容。训练要适度,精讲精练;训练方式要灵活,各种题型的训练可以有所区别;选择题的训练,要注重打破思维定势;主观题避免零敲碎问,做到古今贯通,中外关联。习题讲评要注意思路分析、知识回扣、错因分析,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注重规范的落实、方法的指导。

高三历史复习策略 第6篇

关键词:高三冲刺,历史学科,复习策略

各校往往把从省质检结束到高考这一阶段称为高三迎考的最后冲刺阶段。省质检作为高三复习的一个重要分水岭, 历来备受高三师生、家长的关注, 它在一定程度上被人们誉为“高考前的一次总演习”, 具有检测、诊断、反思等功能, 能帮助师生发现复习中的得与失, 为最后冲刺阶段优化复习, 科学备考提供有力依据。冲刺阶段复习备考工作关系到高考成败全局, 如何科学安排, 优化复习策略至关重要。以下结合自己多年的高三教学实践谈一些认识

一、总结反思, 查缺找漏

每年省质检历史学科检测中, 学生一些题目没处理好, 甚至出现失误的原因很多, 归纳起来主要有:一是基础不实, 概念不清。在选择题中反映出史地空间概念薄弱和历史基本概念、重要史实的记忆理解不很到位, 导致失分。二是信息提炼, 顾此失彼。对信息的识读、分析、归纳、甄别能力较弱, 对深层次隐性信息无法拓展和深化。这在个别难度较大的选择题中反映突出, 如何准确地捕捉材料中的有效信息, 对提高解答非选择题质量十分关键, 说明考生提取有效信息方面能力较弱。三是能力欠缺, 审题不准。学生的辨别比较等能力水平依然低, 主要表现为不理解题意, 答非所问, 抓不到落分点, 答不全, 甚至将题目看错、看漏, 犯一些低级错误。四是应试经验, 不够成熟。

二、优化复习, 立足实效

1. 突出主干, 夯实基础

高考历史试题的基础性、主干性的特点, 决定了复习备考必须高度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省质检后复习中, 要把主要精力花在“读书”上。紧扣《考试说明》, 依托教材和笔记对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概念、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等进行认真的梳理、巩固;注意历史知识的主次, 大胆取舍, 把书由“厚”念“薄”, 准确、牢固地掌握历史主干知识, 以干带支, 重在融会贯通。适度注意模块之间的联系, 避免在复习教学中盲目扩展、深化, 更不要搞题海战术。要温故知新, 查缺补漏, 对高三各次大考试卷的错误点和新题型进行归类, 这些错误点正是每个同学历史学科的“软肋”, 务必做到“知其然, 知其所以然”, 避免重蹈覆辙。各类新题型要注意其命题特点, 解题基本思路, 找出解题的一些规律来。

2. 实战训练, 提升能力

突出重视省质检后组织的几次重要考试, 精选新题好题进行针对模拟训练, 安排近三年的高考试卷进行考前适应训练。通过训练力争在答题时间、节奏、顺序的把握上, 做到心里有数;在解题技巧、难怪题的处理上, 做到临危不乱;在答题过程的心理调适、关注细节等方面, 做到科学自然, 不留遗憾。如在审题中, 需要对试题中提供的信息进行概括和综合, 并结合已掌握的知识进行综合判断, 要特别训练对新材料、新情景时间、段落、空间、出处等的准确判别, 培养准确抓住“关键词语”及原因、特点、性质、影响等方面的“限定词”能力, 进行综合分析判断, 提高解题答题的技巧和综合能力。

3. 加强研究, 把准方向

要在老师指导下认真研读、分析2013年高考《历史考试说明》, 明确学科“考试范围”, 其中的“必考内容”就是我们需要牢牢掌握的历史主干知识, 也是高考命题的权威依据;对新增的“必考内容”应予以特别重视, 如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增“俄国农奴制改革”一课, 而把“明治维新”予以删减, 这反映出去年以来我国在处理国际关系时的新思路、新政策。“考核目标与要求”中提供的13道例题, 体现了历史学科“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四个能力维度的准确要求。“题型示例”中提供的27道例题, 是我省对近年来全国各地高考优质试题的筛选整合, “参考例题”能权威体现今年试题的各种题型及难度, 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可以说, 《考试说明》是我们复习的唯一指针, 务必高度重视。

三、聚焦热点, 有效整合

近年来, 福建省高考历史试题以文明史观为主基调和着眼点, 考查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碰撞、交融;重视历史素养的培养与现代公民教育;关注现实问题的历史寻源、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在体现历史时代感与应用价值的同时, 突显人文精神。总体来看, 我省高考历史试题相当“鲜活”, 无论是引用的新材料, 创设的“新情景”, 还是所设问题等不少都体现出历史学科思想性、时代性、地方性、生活性和交叉性的特色, 较好地坚持了试题的教育功能导向。因此, 适当联系当前的时政热点、民生难点、地方特色等问题显得十分重要。2013年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 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即对现实与社会影响较大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思考研究。如对古代商业城镇化发展演变、近代化探索、中国共产党重要会议和重大决策、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的研究和西方工业革命的经验教训等。 (2) 现实问题的历史分析。用历史的视角分析社会现象, 看待现实问题, 明确自身的责任。如领土争端问题, 透过中国古代领土版图的变化, 对台湾、澎湖列岛、钓鱼岛等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分析来理解国家领土完整的神圣性, 中俄关系演变, 19世纪晚期以来日本对华侵略等。 (3) 学科交汇点研究。如环境问题、抗灾防灾问题、城镇化问题、土地问题的研究等。

以教材为本谈高三历史复习策略 第7篇

一、看书时要学会从宏观到微观

总有学生说, 自己花了很多时间记历史, 可到考的时候头脑中一团乱麻, 什么都记不起来。其实, 问题的关键是你所记的知识是零碎的、非有序的, 没有对知识进行归类。要解决这个问题看书时就要学会:从宏观到微观, 搭建知识网络, 理清历史发展的线索。要从教材的目录到每一课的标题再到大小子目及具体的内容, 理清各标题之间的关系, 构建知识框架, 只有把握了历史框架, 才能将零碎、非有序的具体知识点归属弄清楚。不至于杂乱无章, 也不会张冠李戴。就如同一个仓库, 你如果将所有东西乱七八糟地放着, 找起来一定很费劲, 甚至根本就找不着, 但如果进行了归类, 就不一样了, 需要什么拿什么, 而且你对仓库的东西渐渐了如指掌, 用起来就会得心应手。

二、看书要有侧重点、针对性

在掌握了基本的框架和知识体系后, 应重点复习重难点知识, 这些重难点知识一般都是老师上课时特别强调的, 也是平时考试经常涉及的, 对这些内容必须精益求精、融会贯通、准确无误地掌握。其实每次考试基本上是那些重点知识, 比如:西周的宗法制、分封制等。

三、要善于联想, 由此及彼

例如, 看到明朝的纺织业就应联想到前代纺织业发展情况, 看到明朝的八股取士, 就要把有关科举制的发展变革串联起来, 看到明朝废除丞相, 就要把历代如何削弱相权的史实整理出来。通过这种有意识的串联式回忆, 逐步把握历史的基本线索, 形成有序的知识结构。

四、学会总结历史的规律, 活学活用

作为一门人文学科, 历史学科不可能像数理化等自然学科那样有定理、公式可循, 但历史的发展也有普遍性规律, 历史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概括和总结。如, 有关明清时期中国落后的原因无非是:政治上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经济上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文化上实行思想专制;外交上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类似的问题是具有一定的套路的。

五、对课本知识进行回忆

复习的进程采取滚动式, 即先复习第一章, 然后复习第二章, 再把第一二章一起复习一遍;然后复习第三章, 再把一二三章一起复习一遍……以此类推, 犹如“滚雪球”。这种复习法虽然费时, 但因符合记忆规律, 因此, 知识的掌握比较牢固。

总之, 历史学习是一个知识沉淀的过程, 不是一蹴而就的, 绝对不可以存有“临阵磨刀快三分”的侥幸心理。不经过充分的整合, 不会使你看清完整的历史发展脉络, 而犯以偏概全、以点概面的错误, 也会使你无法理解历史的真正内涵, 永远徘徊在历史大门之外。

摘要:看书时就要学会:从宏观到微观, 搭建知识网络, 理清历史发展的线索。从教材的目录到每一课的标题再到大小子目及具体的内容, 理清各标题之间的关系, 构建知识框架。只有把握了历史框架, 才能将零碎、非有序的具体知识点归属弄清楚。

关键词:框架,联想,规律

参考文献

浅谈高三历史复习概论 第8篇

一、单元复习中的概论

单元复习的目的是解决重点、难点、疑点史实, 明确单元基本线索与阶段特征。虽然我们在复习中常常把某一时期划分为一个单元, 但是学生接触到的依旧是单个的、孤立的史实, 很难形成一幅完整的历史画面, 也难以用历史的眼光来认识史实之间的本质联系, 常会出现“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的现象。而概论的作用就是帮助学生构建历史知识的平面体系。在复习中, 学生对单元的内容有了大致的掌握之后, 还要明确本单元与旧知识的联系, 本单元内部各章节之间的本质联系;明确课本编排体系, 建立知识结构、体系;引导学生把单元内容放到历史长河中去衡量, 真正认清本单元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概论的第二个作用是通过串联重点、难点史实, 以点带面, 使学生掌握观察、分析历史问题的切入点与方法, 逐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世界近代史《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东西方》这一单元可利用概论讲清楚与前一章节的联系: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西欧的阶级关系、经济结构、充值者的政策、思想文化、世界局势都发生了变化, 新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力的条件, 资本主义商品迅速发展, 17-18世纪, 世界历史继承了前一时期的巨大转折与变化, 向着更为深远的方向发展。其次向学生讲解: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 封建制度逐渐衰亡, 资本主义成长是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但是当时社会还处于手工业时期, 资本主义还不具备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因此这种趋势就以两种形成表现出来:一是英、美、法三国的资产阶级的革命;二是封建君主自上而下的改革, 这些都反映了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然后引导学生分析英、美、法三国革命前的社会状况与革命成果之间的必然联系。通过分析史实, 使学生明确历史发展的最根本推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 经济基础制约上层建筑, 后者必须适应前者。

二、专题复习中的概论

专题复习的目的是在单元复习的基础上, 启发学生的思维, 注意同类知识之间的联系, 把史实按性质归纳整理, 形成立体网络。在此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学生的高度概括和系统化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实践中可利用概论, 结合具体史实, 深入浅出地讲解基本观点, 逐步引导学生分析、说明具体的历史问题。如:中国古代封建国家分裂与统一的专题, 在明确分裂与统一的基本史实之后, 精讲的概论应有:导致国家分裂现象的内在原因 (封建经济的分散性, 统治者内部的争权夺利, 中央集权统治的消弱, 地方势力的恶性膨胀等) ;国家分裂给社会造成的危害;分裂时期蕴含的统一的因素;明确历史发展是旋转式上升的, 分裂与统一是封建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历史现象。

三、注意历史、地理、政治三个学科知识的结合复习

虽然各学科自成体系, 但却又彼此相连。近年来, 历史考察向地理、政治等学科渗透, 成为高考的必然趋势。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能将文、史、哲、地等学科知识融会贯通。为此, 关于地理方面, 学生应掌握我国历代疆域、重要古城、闻名古战场、重大工程和当今各省区划分及简称, 世界各国位置及首都等。关于政治方面, 学生对阶级、国家、国体、政体等概念, 法律常识、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 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阶级斗争推动历史前进, 必然和偶尔、本质和现象、原因和结果、形式和内容、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等基本原因和基本观点, 必须熟知, 并善于结合具体事例加以阐释运用。

实践证明, 结合教材和学生的接受能力, 合理利用概论, 不失为培养强化学生历史思维的有效途径之一。

浅谈高三历史复习备考 第9篇

一、仔细研读《考试大纲》, 回归教材, 夯实历史基础知识

“以《考试大纲》为准, 以教材为本”是高考命题的基本原则。认真学习《考试大纲》, 做到有的放矢。对考纲的研究请注意三方面:能力要求、知识范围、题型示例。

要想取得理想的成绩, 就必须回归教材, 强化历史基础知识。我们很多学生往往不重视课本知识, 搞题海战术, 结果容易出现考试答题脱离教材, 主观想象, 概念性的知识记忆不准, 最后的感觉是好像什么都不知道了。所以, 历史复习一定要以教材为依托, 离开教材, 历史复习将无从谈起。历史知识包罗万象、学科能力要求高, 必须要熟记教材的基础知识, 牢记教材的每一单元每一节标题及内容、每一个知识点, 最好能把目录记住。这就要求学生在复习中一定要多读教材, 对教材的阅读至少要达到五遍, 而且不留死角, 引言、小字、插图、表格、地图等都要仔细看 (近几年图表题增多) 。知识记忆准确了, 才能做到“胸有成竹”。历史学科能力的考查是以扎实的历史知识为基础的, 即便是解答对历史思维能力要求很高的理论性材料分析题, 如果没有全面准确地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能力的考查和培养就成为无本之木, 无源之水。总而言之, 只有扎实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 多阅读历史材料, 才能应对高考命题的不断发展变化, 以不变应万变。

二、整合教材, 专题史“变”通史

目前高中历史新课程是以专题史的形式展现的, 政治史、经济史、思想史。古今融会贯通、中外联系, 异彩纷呈。但是专题史的不足之处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在历史二轮复习时, 可以按通史体系重新整合三个模块的内容, 构建不同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整理同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模块的知识, 这样在具有一定历史知识基础上归纳不同时期的阶段特征, 构建立体知识网络, 纵横交错, 使学生对教材又有了新的认识, 提升了学生综合能力。

我们以先秦时期为例:

阶段特征:夏商西周 (约公元前2070年—前770年) 是中国奴隶社会时期, 夏朝是中国奴隶社会形成时期, 商朝是中国奴隶社会发展时期, 西周是鼎盛时期。在这一时期形成了农耕经济的雏形, 建立了以血缘为纽带的政治制度 (世袭制、宗法分封制等) 。

春秋战国 (约公元前770年—前221年) 是中国奴隶社会瓦解, 封建社会形成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其中春秋是中国奴隶社会瓦解时期, 战国是中国封建社会初步形成的时期。总的特征是社会大动荡、大变革, 新旧交替, 这一时期出现的政治制度、经济形式、思想文化奠定了古代中华文明的基础。

知识整合:政治上:国家产生和初步发展, 传统政治文明的萌生阶段。1夏商时期, 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西周确立嫡长子继承制, 使最高统治权力传承秩序基本形成。2地方管理制度产生和发展。西周实行宗法分封制, 以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的方式管理中央与地方。3春秋战国时期, 诸侯争霸, 打破了旧的权力秩序, 分封制走向瓦解, 各国推行变法, 形成中央集权的雏形, 封建制度逐步确立。

经济上:传统农耕经济的定型时期。1农业。生产工具上, 商周时期耒耜为主, 青铜工具少量,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铁器、牛耕;生产组织形式上, 商、西周时期为集体耕作, 春秋时期为个体自耕农。到战国时期, “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形态基本形成;土地制度上, 经历由井田制到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过程, 封建土地私有制开始形成;农业设施上, 修建了都江堰、郑国渠等水利工程。2手工业。有官营、民营、家庭三种经营形态。商周时期, 青铜器盛行。3商业。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 春秋战国出现大量巨商和商业中心。

思想文化上: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文化基本形成。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 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就是“百家争鸣”, 儒、法、墨、道等诸子百家所形成的理论, 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2汉字的发展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小篆等进化, 诗歌是当时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形式, 科学技术具有浓厚的农耕文明的特色。

三、突出主干知识

通过分析近几年的高考历史试题, 试卷命题对政治、经济模块稍有偏重, 思想文化模块题目也在逐年增加, 所以重要的知识点常考, 形成了通常所说的主干知识, 这些主干知识应作为复习备考的重点来掌握。因此我对近几年高考常考的知识点及课标、考纲等进行了深入研究, 现归纳主干知识有以下几个: (1) 古代中西方的政治制度; (2) 古代中西方的思想; (3) 中国古代、近代和现代的经济; (4) 近现代中西方的民主之路; (5) 近现代中西方的思想解放潮流; (6) 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与全球化趋势; (7) 现代史上的中、美、苏改革与国际关系; (8) 古今中外的科技、文学和艺术。

四、多元史观指导历史复习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 》指出,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 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 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考试大纲》也明确规定, 应“注重考查学生在科学史观指导下运用历史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近几年的高考命题经常以“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现代化史观”“革命史观”等新视角透视中外历史, 考查学生多角度分析、阐释、判断、比较、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所以, 在历史复习中, 需要掌握这些史观的内涵, 才能准确分析、理解中外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 才能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和规律, 才能在复习中运用多种史观整合、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同时, 可以让学生对同一历史事件、历史人物, 从不同的史观切入, 对其进行评价、理解, 多角度看待历史问题。

例如, 用多元史观评价洋务运动, 可得出不同结论。从整体史观出发———它反映了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对落后的国家和地区旧制度、旧思想的冲击, 是西方在世界范围内扩展的具体表现;从文明史观出发———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古代农业文明与近代工业文明在冲突中走向初步融合;从现代化史观出发———主动与西方接触、引进近代科学技术、注重培养人才, 对中国的工业现代化、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和外交现代化都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从革命史观出发———出于地主阶级本能, 清朝统治者维护封建制度和纲常名教的自救运动;从社会史观出发———近代民用企业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而新式教育和先进科技的引进间接促成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五、研究题型, 掌握答题方法, 规范答题

高考试题就是最好的复习资料, 它具有规范性、导向性。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 加强对高考试题的分析与研究。可以把近三年的高考题按题型或内容分类汇总, 重点应是本省的高考试题, 让学生练习, 然后教师总结解答各种高考题型的思路和方法, 规范答题语言。

掌握各种类型题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选择题从命题来看, 试题题干都以新材料、新情境和图表的形式呈现, 以材料为主成为高考的主打题型, 每一道试题都要求学生的基本能力:阅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概括材料中心意思的能力。设问类型多是“反映出、说明 (表明) 了、据此可知等”, “反映出”的设问方式占绝大比重, 由此可见选择题非常注重对历史本质认识的考查。因此做选择题要认真审题, 看清题干问什么, 读懂材料, 分析历史事件和现象的本质, 结合所学, 进行选择。从非选择题命题来看, 问题主题化, 设问多角度。解答材料解析题的方法: (1) 先看设问, 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句和限定语, 按分值寻找要点, 再带问题阅读材料。 (2) 注意题头的主题, 材料出处、标题、时间、人物;注意从材料的开头、结尾、省略号两边提取有效信息。 (3) “依据材料”的问题, 就在材料中仔细找;“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的问题, 注意回顾教材中相关知识, 视野要开阔, 思考问题要多角度。 (4) 提取信息时注意要一个句号、一个分号的提取。 (5) 答案要点化、序号化、段落化, 语言要精练。

在此我还想说说开放性试题, 它已经考了五年, 反映了历史高考改革的方向, 新课程理念贯穿其中。开放性试题一是要求学生史论结合进行评述;二是让学生选择其中某一观点进行评述, 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发表个人见解, 自主思考;三是要求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 而不只局限于教材或者权威性著作的观点, 这与新课程所提倡理念一致, 因此, 开放性试题最能检验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史学功底。我们应该经常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就某一历史事件、人物等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 运用多元史观分析问题。

高三历史复习教学反思 第10篇

一、上复习课,千万不能翻来覆去,要新字当头

每节课前,教师需要精心准备一两个“新”的东西。这里的新,我主要指两方面的情况:一种是在上复习课时,对已学知识点进行挖掘、联系和比较,使学生感到这些知识在上新课时确实没有听到过,从而感到有收获,愿意听。还有一种“新”跟考试没有必然的联系,纯粹是“调味品”,目的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在第一种情况中,我较多地运用了联系和比较的方法:

1.相似历史事物的不同特点或同一历史事物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表现的比较。如(1)同是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斗争,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不同。(2)同是资产阶级革命, 俄国的二月革命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特点、影响不同。(3)同是航海活动,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的开辟的性质及对世界的影响不同。

2.不同历史事物的相同本质或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发展水平的比较。如(1)同在14-15世纪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中国与欧洲的发展结果不同。(2)同在1644年国内局势动荡,中国与英国发展结果性质及影响不同。(3)同是19世纪60年代的资本主义,中国与欧洲的规模、影响不同。(4)社会改革的根本目的相同,但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改革的内容不同,社会主义国家内部、资本主义国家内部改革的内容也不同。

3.与其他学科内容相关历史事物的联系比较。如区域经济集团的地理位置与发展变化间的关系分析。全球化下的各国对策与经济全球化发展变化间的关系分析;市场的本质特征及作用与各国利用市场的经验教训间的关系分析。

4.与现实问题相关的历史事物的联系与比较。如欧洲思想解放对政治和经济的影响,联系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三次科技革命与中国当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关系。反恐怖主义联合阵线与20世纪30年代反法西斯斗争时形成的反法西斯同盟的关系分析。

通过联系与比较,就能使学生不断扩大视野,关心社会现实问题。同时多与政治学科的时政相结合,达到了学科间的渗透,并通过不断地追寻现实和时事的历史渊源,加深对现实和时事的理解。

在第二种“新”的情况中,我较多地运用了贴近生活的例子。在讲到古代史中“古墓陪葬文物出土”时,我就联系到北京老山汉墓挖掘的现场视频,向学生介绍古代墓室的结构,一般墓室里物品的摆放,如何来判断墓主生前的官职、爵位等等。同时向学生介绍,由于多年来,盗墓者的猖獗,很多有价值的古墓已被挖掘,致使很多有价值的文物流落、散失,给国家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从而让学生明白盗墓的违法性和危害性。同时,还可转到墓葬里的古钱币,根据自己以前在书本中看到的介绍,向学生讲述哪些古钱币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并不失时机地问一下学生,家里是否也有,否则的话,还可发一笔小财。讲到这里学生往往会引起哄堂大笑,这样,调味品的效果就达到了。

还有,在讲到中国近现代史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后,中国的低关税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时,我给学生讲了这么一个例子:在美国,买一辆桑塔纳轿车只需5000美元,而在中国买一两却要10到20万元,原因是因为我们的关税。如果没有我们的关税,那么我们的民族工业就会受到很大的冲击,但是,为了尽快融入世界 我们又不得不放低关税,加入WTO,这样对我们的民族工业肯定又是一个打击,还可以联系关贸总协定的知识。

通过以上一些例子,使学生感到,历史就在我们身边,历史其实离我们很近,从而对历史产生兴趣,而兴趣是学习一切东西的基础,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

二、注意平时教学的及时反馈

我始终觉得历史课是一门不能忽略背、记的学科,对于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关键性的事件、时间,及一些课本中重要的结论,学生必须要准确掌握,这就需要学生平时花一定的时间去记去背。而我们普通中学的学生在这方面相对要比重点中学的学生自觉性要差些。所以我为了督促学生去看书,就采取了每隔一个半星期默写一次的办法。具体做法如下:

每次在默写前,首先提前2到3天通知学生默写的范围、内容,让他们做好准备。然后,在默写那天,出好一张以填空题为主的试题卷,(注意要存盘,以便下次可再用),让学生默写,收上来以后,大致看一下,如果学生80%能做出来,就算通过,如果做出不到50%,那就要重新默写过,试卷还是那一张。这样一来,使学生在上课轻松的同时又感到有压力,有了压力后,才会有动力,平时才会花时间去看书,几次下来,也就养成了习惯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成功的一半。

以上这些是我在几年的历史教学中的出的一些粗浅的认识,不一定全对,但我觉得还算相对管用,故写出来让同事们一起批评、指正。

最后,我觉得要上好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课最关键的是教师的责任心及认真的程度,所以,事无巨细,只要事先准备充分,研究透彻,不管上什么课,我认为都能够手到擒来,游刃有余。

运用史料教学推进高三历史复习 第11篇

一、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史料, 夯实基础

进入高三, 首先是一轮复习, 一轮复习讲求夯实基础。我们可以借助于教材中的史料, 通过问题的设计和解答, 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人教版教材中有“导言内容”、“学思之窗”、“历史纵横”、“资料回放”、“学习延伸”、“探究活动课”、大量的地图和图片资料等等。这些都是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精心选取的具有史料价值的资料, 具有明显的典型性和启发性。“导言”一般以故事的形式引入, 不仅具有趣味性, 同时也是为了引出课文中某个重要知识点, 可以看做是某个知识点的背景。如:人教版《必修一》 (以下都以人教版必修一为例) 第8页:用秦统一后群臣就如何治理国家的争论导入, 这不仅能引起学生对秦治国方案的兴趣, 实际上也讲述了秦为什么要实行郡县制。“学思之窗”含有重要的史料, 并辅以“思考题”帮助学生消化。如第24页:用伯利克里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中的一段话, 配以两个简单的简答题, 让学生理解雅典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即少数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政治。“历史纵横”体现了对主干知识点的补充和延伸, 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加深他们对主干知识的理解。如第11页:介绍了县以下的行政单位, 帮助学生全面地了解郡县制。“资料回放”引用的是历史原始资料, 让学生直接感受历史, 既论证了历史结论, 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如第79页:毛泽东《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很直接反映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方针。而“学习延伸”就是一道小的材料解析题, 应好好加以利用。另外, 教材中有大量的地图和图片资料, 有的图片和地图还配有文字解释, 这些都是一轮复习中可以充分利用的重要资料。

二、有针对性地补充课外史料, 加深理解

依照高考要求, 仅仅利用教材中的史料还远远不够, 教材中并不是所有重点难点内容都配有史料, 没有史料说明, 教师空洞的讲述很难让学生理解和记忆, 所以教师在备课中要针对重点、难点, 通过各种方式搜集补充史料以充实教材, 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史料的补充主要在二轮复习过程中进行, 因为二轮复习不再重基础, 而是就重难点知识进一步讲清、讲透, 这个时候非常需要教师补充一些课外史料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例如在讲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时, 教材只用“面对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威胁, 国共两党停止内战, 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全国军民奋起抗战”一句话概括, 却没有相关史料加以解释说明, 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又是重要考点, 学生很难掌握, 往往是做到相关题目时得分率很低。所以我们讲述该点时就应该补充史料, 比如可以增加有关西安事变、庐山谈话、共产党改编军队和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等方面的史料, 使学生能够全面地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

二轮复习中, 教师除了要讲清、讲透重难点知识之外, 还要给学生辅以一定量的试题加以练习、巩固 , 所以补充课外史料, 还可以借助于一些高质量的材料题, 通过做题来加深对某个知识点的理解。比如现代中国经济史中关于“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问题, 要学生直接从课本内容中把它整理出来, 学生很难做到, 即使做了, 也很难概述完整。如果我们借助于相关材料题, 给予一定的史实提示, 学生就能很快联想到课本内容, 比较轻松地将该知识点概括出来。我在讲解该知识点时, 给出了下列这道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 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地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农村政策文件选编》 (一)

材料二北戴河会议后, 全国农村一哄而起, 大办人民公社。没有经过试验, 只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基本实现公有化。……人民公社的特点叫“一大二公”, 实际上就是搞“一平二调”。———《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材料三到1979年, 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在中国最贫困的省份, 特别是安徽, 中国领导阶层开始了叫“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

回答:根据上述材料指出,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调整或变革的几个步骤是什么?

学生在阅读了三则材料后, 很快联想到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三、加强对史料运用的指导, 提升能力

这是最关键的一步, 无论是对教材上的史料还是补充的课外史料, 教师都必须加强对史料运用的方法指导。对于史料的运用, 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读不懂史料, 抓不住核心信息, 无法将史料与所学知识点联系起来, 最后只能照抄材料原文;或者完全不按照材料, 只搬出课本中一些不相干的知识点, 草草结束。因此, 高三复习过程中, 加强对史料运用的指导, 全面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至关重要。对史料运用的指导, 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引导学生读懂史料

许多学生做题时往往是题目还没有看清就急于下笔, 结果答案离题万里, 事后简单地归结为“粗心”。其实问题出在读题目太快, 心态不够沉着, 生怕做题时间不够或者急于完成题目。因此, 对史料要引导学生读慢些, 多读两遍。慢才能真正读懂, 才能逐字逐句地读, 才能注意到字里行间的真实含义。一遍读不透, 应该反复多读两遍。古人讲: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特别是当面对完全陌生的材料时, 一遍就能读懂读透的情况其实是罕见的, 更应该多读几遍。同时要指导学生边读边动笔在材料上画一画, 养成不动笔墨不读题的好习惯。

2.引导学生根据标点符号对史料分层次

要让学生学会对史料进行分解, 分解最简单而有效的办法就是根据标点符号对史料分层次。特别是史料中的句号、分号、省略号, 往往这些符号分开的就是一个层次。

3.引导学生找出中心句和关键词

中心句和关键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 阅读理解能力强的学生, 正是因为善于找出关键词, 把握史料的核心含义。因此, 在对学生运用史料的指导中, 应教会学生在读懂史料的基础上找出中心句和关键词。比如:关注史料的开头和结尾, 因为开头和结尾往往包含一段话的主旨, 就是中心句;材料中的时间、人物、历史专有名词等往往就是关键词。

4.引导学生适时地将史料与史实有机联系起来

要做到这一点, 就必须要求学生对史实非常熟悉和清楚。学生必须读书, 在通读历史课本的过程中了解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 并且每读一次书都应该有自己的新发现, 发现自己过去不曾注意到的地方。这样才能把知识与史料对号入座, 而不至于张冠李戴。

上一篇:农村河流下一篇:档案管理现代企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