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心血管内科护理

2024-07-14

预防心血管内科护理(精选12篇)

预防心血管内科护理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心内科收治的心血管病患者210例,其中,男112例,女98例,年龄为46~87岁,平均(54.7±16.8)岁。所有患者第一临床诊断均为心血管疾病,且住院时间均≥4周,入院后患者均意识清楚,语言清晰。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1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10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种等基线资料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心内科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入院后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均进行护理风险评估,并依据护理风险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护理预防方案。具体护理方法如下:

1.2.1 常规护理措施每日监测患者血压、血糖、血脂等情况,若存在高血压,应及时了解患者血压情况并详细记录,分析影响因素,告知医师,给予相应药物治疗,消除影响因素,力求血压控制在一个平稳状态。若存在血脂和血糖异常,应定期行血脂和血糖监测,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饮食、运动及药物治疗方案,并消除不良习惯,同时定期监测患者心功能、肾功能及肝功能等指标情况,以评估用药情况并及时进行调整。

1.2.2 护理风险评估及预防措施

以我院心内科多年护理经验及医院相关护理规章制度为依据,总结近几年出现的护理风险事故的经验教训,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对每位入院患者进行风险评估,具体护理内容包括:①心理辅导。心血管病往往发病急骤,进展较快,加之老年患者居多,因此,该患病人群往往心理承受能力交差,对于困难、挫折的抵御能力较弱,一旦入院,极易出现情绪不稳定,认识能力下降,悲观易怒,孤独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极大的影响了病情恢复,因此,我院针对上述心理状况制定相应的对策,对于每位患者在入院当天就由责任护士进行心理问卷评估,了解患者具体的心理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同时取得家属的配合,与家属共同帮患者度过心里难关;②心血管病保健知识的宣教。心血管疾病起病急骤,其救治的黄金时间往往在发病的先期,因此,掌握心血管病的急救知识及措施对于挽救患者生命,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在患者入院后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相关心血管疾病科学知识的普及,并定期进行相关健康讲座,请患者及家属参与其中,让其逐步了解心血管疾病的病因、发展规律,治疗措施及预后等,使其对疾病有一个系统的认识,以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和积极性;③生活指导。除上述措施外,我们还根据心血管疾病的不同种类制订了不同的饮食、运动等生活方案,为患者进行生活指导。例如,若患者患有冠心病,应保持低盐、低脂饮食,同时,应注意减少摄入的总热量以及脂肪、碳水化合物,力求控制体质量,降低血脂,且不能剧烈运动,保持心情舒畅,大便通畅。若为高血压病患者,应注意避免肥胖,控制三餐的热量摄入,避免血压波动。

1.3 观察指标

①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从护理人员的护理态度、技术水平及心血管内科治疗指南落实情况等几个方面使患者对护理工作进行评价,护理满意度分为不满意、一般、较满意、满意4个等级。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②根据护理过程中患者是否出现风险事件、并发症及患者医嘱遵从性等方面将护理效果分为差、一般、良以及优4个等级,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效果。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总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护理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护理效果优者63例,良者38例,一般者4例,差者0例;对照组患者护理效果优者38例,良者54例,一般者9例,差者4例。观察组患者护理效果优良率为96.2%(101/10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7.6%(92/1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心血管疾病多起病急骤,病情变化较快,若不及时救治,可威胁患者生命,因此,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护理工作在患者的康复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心血管疾病的护理过程中,常存在多种潜在的护理风险,如大部分心脏病患者存在焦虑、抑郁、不自信、恐死等心理方面的问题[3],住院期间可能会做出某些偏激的行为,不利于疾病的康复,部分患者依从性差,可能无法完成医嘱,不配合治疗,擅自离院,增加院外心脏病意外事件的发病几率,严重者可导致心脏骤停危及生命,另外,部分患者年龄较大,且合并症较多,可能出现摔伤、跌伤、坠床、烧伤、窒息等意外事件或突发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等严重疾病。因此,在护理工作中,及时发现上述潜在的风险,并及时给予预防措施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本研究将护理风险评估及预防应用于心血管内科患者的日常护理工作中,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总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效果优良率为96.2%(101/10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7.6%(92/105)(P<0.05)。说明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行护理风险评估,并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护理预防方案,有利于提高护理效果,增加了护理满意度,有利于患者的快速康复,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研究护理风险评估及预防在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心内科收治的心血管病患者21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105例。对照组给予心内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行护理风险评估及预防。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和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护理总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效果优良率为96.2%(101/10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7.6%(92/105)(P<0.05)。结论 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行护理风险评估,并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护理预防方案,有利于提高护理效果,增加了护理满意度,有利于患者的快速康复,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护理风险,预防

参考文献

[1]陈花棉.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风险管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13):1203-1204.

[2]边素艳,刘宏斌.523例老年心血管内科门诊患者用药情况调查[J].解放军医学院学报,2014,35(8):827-830,866.

心血管内科分级护理制度 第2篇

分级护理原则:

一、具备以下情况之一的患者,可以确定为一级护理。

1、病情趋向稳定的重症患者,如:急性左心衰竭、主动脉夹层、急性心肌梗死、高血压危象、心律失常。

2、手术后或治疗期间需严格卧床休息的患者,如:冠脉介入术、起搏器植入术。

3、生活自理能力评估=40分,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且病情不稳定的患者。

4、生活自理能力评估41-59分,生活部分自理且病情随时可能发生变化的患者。

二、具备以下情况之一的患者,可以确定为二级护理。

1、病情稳定,仍需卧床的患者,如冠心病、高血压病2级、心律失常、病毒性心肌炎、心包疾病患者。

2、生活自理能力评估41-59分,生活部分自理的患者。

三、具备以下情况之一的患者,可以确定为三级护理。

1、病情稳定或处于康复期的患者,如择期行心脏介入手术前、心脏介入术后康复期、高血压病1级患者。

2、生活自理能力评估=60分,生活完全自理的患者。

分级护理要点: 一、一级护理

1、每小时巡视患者一次,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注意胸闷、胸痛情况及伴随症状、心理状况、各种管路情况。

2、根据患者病情,定时测量生命体征;根据医嘱,记录24小时出入量。

3、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给药措施。

4、根据患者病情及生活自理能力,正确实施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1)做好基础护理:如整理床单元、更衣;面部清洁和梳头、洗头;口腔清洁;擦/洗手及足、擦澡;床上使用便器;协助患者进食/水、服药;翻身及叩背;功能锻炼;会阴护理;气道护理、管路护理。2)做好专科护理:心电监护、观察药物疗效与副作用、观察与预防并发症、介入手术前后护理(如诱导排尿、指导与协助术后活动等)、必要时做好抢救准备并熟练配合。实施安全护理措施。

5、提供相关的健康指导:饮食知识、药物知识、氧气知识、活动知识等。二、二级护理

1、每2小时巡视患者,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2、根据患者病情,测量生命体征。

3、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给药措施。

4、根据患者病情,正确实施护理措施和安全措施。

1)做好基础护理:如整理床单元、更衣;面部清洁和梳头、洗头;口腔清洁;擦/洗手及足、擦澡;协助患者进食/水、服药;翻身及叩背;功能锻炼;会阴护理;管路护理。2)做好专科护理:观察药物疗效与副作用、观察与预防并发症。实施安全护理措施。

5、提供相关的健康指导:饮食知识、药物知识、氧气知识、活动知识等。三、三级护理:

1、每3小时巡视患者,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2、根据患者病情,测量生命体征。

3、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给药措施。

4、督促患者做好个人卫生:如洗脸、梳头、剪指(趾)甲,洗头等。

心血管内科护理的体会 第3篇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护理;问题;剖析;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898-01

1 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常见问题剖析

1.1专业理论、技术及新设备操作知识缺乏:心血管疾病变化的情况非常复杂,如果应对缺乏及时就容易延误救治。

1.2护理理念滞后:目前医院的护理人员普遍存在编制过紧的问题,一般护士会根据病患的轻重缓急将重点会安放在特殊患者身上,和病患家属的护理要求存在矛盾,因而存在极大的护理风险。

1.3护理记录不真实、不完整、不及时:医院医护人员编制紧张,导致责任护士多数只能在空闲或下班时间来对护理工作的记录进行一些整理,这种不及时回顾性的整理就容易导致护理记录不真实、不完整的问题发生,不但对病患病情不利于准确掌握,一旦发生医患纠纷还导致更多的误会。

1.4患者的遵医行为不正确:医院的护理工作其实除了医院一方以外,病患的配合及家属的配合也很重要。比如,一些手术之后病患需要一段时间的卧床休息调养,但有些病患不够休养时间就随意下床随意活动,这样,护理风险急剧上升。

2 心血管内科护理质量安全管理措施

2.1心血管药物的作用、方法、剂量、副作用等要清楚和掌握。如利尿剂要注意尿量和电解质的变化;抗凝药要重点观察病患有无出血情况;洋地黄类药物要观察病患之后的心率变化等等。

2.2注意饮食的合理。心血管疾病的饮食相对其他疾病来说尤其重要,不仅要避免暴饮暴食,还要注意饮食要求:低脂、低胆固醇、低盐、低热量等,不仅如此,还要尽量做到少食多餐。对于心血管疾病来说,护理很重要,但饮食控制也是关键。

2.3注意和加强对心血管病患的心情护理。对于病患来时,生病本来就是一件让人沮丧的事情,加上对医院环境陌生,恐惧和忧虑难免滋长。病患的心情一方面影響医院的护理及表情利好,一方面关系医院和病患沟通甚至医患纠纷。因此,医院要注意对病患心情护理,以得到病患的理解和配合。

2.4要重视对护士的职业道德和文化修养的不断提升和加强。护士是人们眼里的白衣天使,护士的职业和文化修养在病患眼里是多么高尚!就医院护士来说,要不断组织和鼓励他们加强学习和提高,一方面提升自我价值,一方面更好的为病患服务。

参考文献:

[1] 王超. 情绪活动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及心理护理[J]. 中外医学研究,2011,9( 28) : 103-104.

[2] 梁晨景,黎观梅,杨齐. 社区护理干预对心血管神经症疗效的影响[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7,28( 19) : 2386-2387.

作者简介:

预防心血管内科护理 第4篇

1资料与方法

1.1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符合心血管内科疾病的诊断标准,患者经诊治后生命体征平稳,需长期卧床,年龄55~82岁;患者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入院前已存在压疮患者,糖尿病、恶性肿瘤患者,合并患有其他系统严重疾病患者,血管源性营养不良患者。

1.2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4月—2015年3月广元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75例为对照组,选取2015年4月—2016年3月本院收治的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76例为观察组。对照组中男43例,女32例;年龄56~82岁,平均年龄(65.5±3.3)岁;高血压33例,心律失常18例,冠心病10例,心肌梗死8例,风湿性心脏病6例。观察组中男46例,女30例;年龄55~81岁,平均年龄(65.5±3.2)岁;高血压35例,心律失常22例,冠心病10例,心肌梗死5例,风湿性心脏病4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方法患者住院后合理采取对应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基础护理,观察组患者接受循证护理,具体如下:(1)提出本次循证护理过程中相关的循证问题,患者完成手术后,分析导致压疮的因素如患者自身压力、出现皮肤损害及应用药物等,采取有效方法预防出现压疮,出现压疮后及时处理[2]。(2)认真进行相关文献的检索,于数据库中输入关键词压疮,检索关于压疮的相关文章,针对获取资料真实性实施评价,分析导致患者出现压疮的原因,研究对应的针对性护理方法。(3)对患者实施临床护理,患者住院后,护理人员评估患者皮肤情况,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了皮肤损伤情况,分析患者是否存在出现并发症的相关因素;患者卧床过程中,护理人员协助患者翻身,翻身频率为1次/2h;对于情况较为特殊的患者,翻身频率为1次/30min。对患者长时间受到压迫的位置,选择气垫床对患者实施按摩。患者平卧时对患者的床头高度进行合理调整。在平卧过程中,控制床头抬高角度在30°以下,当患者体位选择半卧位时,需将软垫垫于患者脚底,保证患者髋部屈曲的角度为30°。对患者开展日常皮肤护理,每天需要确保患者的床单整洁,并且处于干燥状态,利用清水认真擦拭患者的皮肤。对患者及其家属开展健康教育,讲解预防出现压疮的有关方法。对患者给予饮食护理,指导患者进行蛋白质、维生素及热量的合理补充,如患者出现水肿症状,限制钠盐的摄入量[3]。

1.4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压疮发生率、生活质量评分、护理满意度。

1.5评价标准选择模糊数字评分方法对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及生活质量进行评分,总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以及生活质量越高。

2结果

2.1压疮观察组患者发生压疮2例,压疮发生率为2.63%;对照组患者发生压疮8例,压疮发生率为10.67%。观察组压疮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评分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随着护理工作的不断创新,循证护理于临床获得广泛应用,循证护理将实践与理论进行有效结合,可提高患者的生命健康质量,有效强化相关的知识结构能力,最终发挥显著护理效果[4]。诸多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因需要长时间卧床,如果对某部位长时间压迫,较易出现压疮。同传统护理进行比较,循证护理干预可有效发现系列问题,有效完善护理人员的自身知识储备能力,提高护理人员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完善自身职业能力。将循证护理作为工作的基础,可为后续护理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基础,从而确保护理工作简单易行,提高患者及其家属针对医疗工作的认同度,发挥循证护理的干预价值[5,6]。

循证护理可有效降低压疮发生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节省了患者的住院费用。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压疮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有效反映出临床对心血管内科疾病患者实施护理过程中,循证护理的干预价值。

综上所述,循证护理在心血管内科患者预防压疮中的应用效果明显,可有效降低压疮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命健康质量,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及专业素质,提高护理满意度,提高患者护理依从性,值得临床借鉴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莉,韩婷.压疮预报评估表在心血管内科的临床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7):2679-2680.

[2]凌洋.探究循证护理在心血管内科患者压疮预防与治疗中的应用在研究[J].中外医疗,2013,32(8):169,171.

[3]曾冬梅.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2015,7(7):165,167.

[4]陶雪梅,赵红勇.压疮预防的研究进展[J].齐鲁护理杂志,2015,21(13):55-58.

[5]林少桃.护理干预用于心血管内科的临床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9):99.

2015年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总结 第5篇

在护理部的指导下,在科室主任的带领及科室医生的帮助下,我科室全体护理人员紧紧围绕年初制定的护理工作计划,高度重视,狠抓落实,按照时间节点、稳步推进各项工作,从目前情况来看,较好地完成了既定的目标任务,为全年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现将一年的护理工作总结如下:

(1)规范化分层培训制度。每周不定期进行床旁护理业务查房至少2次,每月一次业务学习,每月进行操作和理论考核。制度还针对不同年资、能力的护士进行不同的培训,全科室形成了以老带新,以新促老的“比学敢超”学习氛围。

(2)抓好岗前培训。2015年我们科调入护士6人,转出4人,辞职3人,执业持证率达到了100%。科室对新入科护士进行了有计划,规范的岗前培训,所有的新进护士均能尽快的适应自己的工作。

(3)强化考核。按照院里要求,认真落实三基考核计划,内容包括: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专业理论、操作技能等,重点加强对聘用护士、低年资护士的培训考核。一是日常考核。采用晨间提问的学习形式,每天早上交接班时,护士长对护理人员进行专业知识提问。二是月度考核。每月进行知识理论、护理操作等考核。

(4)强化服务。进一步提升优质护理服务品质,全面履行护士职责,加强护理专业内涵建设。一是护士长每日负责常规护理工作及检查各项护理措施落实情况,基础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定期抽查,进行督查、考核、研讨,以促进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二是改善患者满意度情况。加强护患沟通和健康宣教,强化护士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改善护患关系。

(5)加强病房管理。为保证病房物品摆放整齐、整洁、有序,护士长每日带领护士为病人进行湿式扫床,整理床单元及物品摆放。加强对病区清洁工的管理,为病人做好卫生保洁工作,使病区环境整洁、优雅、病人感到舒服。

(6)加强消毒隔离。严格执行院内感染管理领导小组制定的消毒隔离制度,护理操作中认真执行无菌技术原则。为病人处置,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带,每日湿式扫床。每日用消毒毛巾擦床头柜及床,每日消毒擦拭治疗室台面,进行紫外线照射消毒。每月定期做空气消毒及空气培养,各种医疗垃圾认真做好毁形、浸泡、分装、并和相关人员做好交接,及时、认真地做好登记。病人出院后,床单位做好终末消毒处理,杜绝了院内感染的发生。

(7)加强护理文件书写。为了提高护理质量,科室针对本部门护理工作特点,结合护理部制定的检查与考核细则,每月制定护理考核重点,从护理表格、文件书写及基础护理等方面进行检查、考核,并认真做好记录。在环节质量上,注重护理病历书写的及时性与规范性。病历书写要求规范,同时要求护理人员在及时,真实,准确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充实书写内容,提高护理病例的内涵质量。

(8)完善风险管理。在本科现有的工作流程的基础上,继续细化及完善护理风险预案及护理流程。对异常情况发现,报告,处理流程进行了充分的预案设计,最大可能降级护理风险,减少医患矛盾,确保全院稳定和谐。

(9)创新“品管圈”管理。通过“品管圈”管理切实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我科4月份年建立守护圈,全科14名护士共同参与,由圏长及圈员从各个护理层面发现护理问题,按品管圈的步骤解决。“品管圈作为一种新的工作模式应用于临床护理工作充分调动了护理动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了护士之间的交流与协作,提高了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10)加强带教工作。落实教学工作,专人负责,护生进入科室,进行出科考核。平时不定时进行提问,每位学生能扎扎实实的学到东西,全面掌握了心内科的相关知识。并因人施教,不断加强带教老师的能力,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学到知识。1-11月份为33名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氛围。并能因人施教,最大限度的让他们吸收知识。

(11)工作量。一年来(1—11月)共收治新病人1212人次,一级护理,3646人次,静脉输液21115人次,静脉采血3228次,静脉注射7527次,肌肉注射6659次,科室内化验1990次。

(12)其他。急救物品完好率达到100%。急救物品进行“四定”管每周专管人员进行全面检查一次,护士长每月检查,随时抽查,保证了急救物品始终处于应急状态。在物资保管,仪器维护方面,能定期清点,无浪费。加强仪器的维护,定时检查,保养。降低消耗,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坚持卫生大清扫工作,保证了每周一次。坚持每日清扫,随时清扫,保持病房清洁、卫生。存在不足改善措施:

1)健康教育不够深入,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2)护理文书书写有时候有漏项、漏记、内容缺乏连续性等缺陷,护理记录书写质量的有所下降,这是我急需提高和加强的。3)与患者沟通技巧待提高。

如何提高心血管内科的护理质量 第6篇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护理质量;人性化服务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11-149-02

心血管科治疗范围主要包括高血压、心绞痛、心肌梗死以及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并发症多”的特点,发病原因多与心理社会应激、不良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患者平均年龄较大且以老年患者收治居多,其感知能力、视觉、听力、记忆力均下降,生活自理能力差。病情复杂,突变概率高,治疗任务繁重,这些特点对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心血管疾病特点

心血管疾病通常发病急,病情突变的概率高。病情发生变化的原因主要是休息不足、情绪不稳、精神紧张、饮食不当、发生感染等等。病情发生变化来得快来得急,随时可能突发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等。另外,心血管科用药品种类繁多、用药剂量控制严格、药物产生副作用比较大,药品本身的特点决定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存在一定危险性。护理人员在任何一个过程中护理知识不扎实、检查不细致、观察不及时、操作不规范,都有可能导致患者延长治疗时间、病情恶化甚至死亡发生。因此,提高护理质量及水平已经成为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2 如何提高护理水平

2.1 加强专业培训:一些护理人员对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表现、护理、病情观察等方面知识学习不到位,对新药的使用方法、疗效、不良反应、注意事项等不熟悉不了解,对开展的新业务新技术学习不扎实。如,心脏介入手术的各种新技术和手段更新很快,护理人员若对心脏介入手术后的患者护理知识缺乏学习和掌握,就会在实际护理工作中状况百出;再如,心肌梗死患者,病情起伏不稳[1]。心电监护时,护理人员必须准确分辨异常状况,否则极容易引发风险。因此,应当注重加强专业培训,进一步提高护士的自身素质。

2.2 加强常规检查:护理人员应该了解患者的发病时间、以往病史、一般症状及所用药品等信息。同时,对患者三大常规、心电图、心脏彩超、肝肾功能、血气分析、动态心电图、胸片、动态血压等辅助检查应该做到及时检查、准确掌握。对患者身高、体重、基础心律及心率、计出入液量、血压等数据了然于心。

2.3加强日常观察:便秘容易诱发心绞痛、心率失常甚至心肌梗死。护理过程中,可以指导患者口服便塞停预防便秘,必要时应用助消化药和润肠通便药。患者使用新药时,护理人员应该做到根据医嘱和病情变化及时跟踪记录。熟练把握药的浓度、剂量、用法,了解药物的作用。在患者使用新药时,护理人员加强日常巡视观察,以便及时发现有不良反应的患者。如胺碘酮容易引起血管扩张,血压下降,护理人员应当注重观察血压,硫酸镁容易引起呼吸、血压、心率变化。

2.4 加强操作规范管理:目前,处理医疗纠纷时,必须由医疗机构承担举证责任,所以,加强操作规范管理工作不可小视。首先,病历是处理纠纷时法院采信的重要证据,护理记录也就显得尤其重要。护理记录填写的规范化,是消除安全隐患、保护护士自身利益的需要。护理记录要完整、真实、准确、客观、及时。第二、针对患者多、医嘱复杂的特点,护理人员应当做好医嘱的查对工作。做到每班检查、及时查缺补漏。第三,规范护理技术操作。护理人员的动作必须协调、利落、正确、规范。第四,认真执行交接班制度,护理人员在交接分管患者时,应当将患者的病情、治疗、用药、变化等情况交代清楚,并设立交接备忘录[2]。

2.5加强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自我健康维护起到积极的作用,通过健康教育可增加患者健康知识和技能水平,改变健康观念,激发患者积极参与健康维护,主动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及时正确遵医嘱用药并定期复查。每星期安排2次责任护士对患者及家属进行专科健康教育讲座,让患者及家属掌握一些常见病的护理常识和家庭急救措施。每月由护士长组织1次座谈会,对患者进行全程护理,医疗指导和生活指导,并征求患者及家属的意见,并及时反思和调整工作思路[3]。

2.6加强护理法律法规学习:我国现行护理教育中,相关法律、法规教育起步较晚,大多数护士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的教育。医疗事故毕竟是偶发事件,不少护理人员对此存在侥幸心理,没有从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因此,在健全护理制度的同时,要从提高法律意识入手,全面培训护士,组织学习各项护理制度及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弄清楚护士在护理行为中的责任和义务、患者的权力等

2.7提供人性化护理:针对不同的患者,不同的环境使用合理的语言。养成使用尊称和谦语的习惯,做到对患者进行护理的全过程使用礼貌性语言。护理人员的首要工作就是对患者进行护理,因此要从实践和经验中不断学习,逐步提高个人护理水平,规范护理行为[4]。在对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认真倾听,充分理解,合理的制定适合患者的护理计划。根据患者的不同要求适时地做出相应的调整,以满足不同人的不同需求,做到真正的人性化护理。例如患者入院时,医护人员应该主动询问患者的病情以及想法,并主动介绍周围环境,同病房人员的大概情况,以便让患者及时熟悉环境,排出陌生感和紧张感。入院后,适时的与患者进行沟通,多了解患者的想法和诉求,对存在的问题做到“提早发现,提早解决”,尽早的进行人性化护理。

3小结

提高心血管内科护理水平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护理质量,保障医疗及护理过程安全,实现医患双方关系和谐。提高心血管内科护理水平,与护理人员的个人素质、护理技术、工作能力等有着密切关系。这就要求护士必须时刻加强基础理论学习、注重细节服务,规范操作规程,提高分析观察能力,从而确保护理工作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最终实现提高心血管内科护理水平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王艳萍.更新护理服务理念提高护理质量[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7):73.

[2] 吴秀文,王洁.心血管内科护理质量安全管理体会[J].家庭护士,2006,1(8):128.

[3] 叶国鸿,罗发强,陈启华,等.心血管病的社区健康教育.中国医药导报,2007,4(11):136-137

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风险分析 第7篇

提高护理质量、防范护理差错和事故、保障护理安全、密切关注护患关系及持续改进工作已成为现代护理工作的重点。随着我国《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其配套法规的实施, 患者保护合法权益的意识愈来愈强, 同时对规范医护人员的职业行为起到很重要的作用[1]。但医疗工作的复杂性、药物学及人体生命科学领域的未知性, 使护理行为风险存在于整个医疗活动的全过程。患者各种错综复杂的病情及现代心脏介入手术高科技手段的应用给临床护理带来很多挑战[2]。因此, 如何认识和防范护理风险, 从根本上防止差错和事故的发生, 建立与之相匹配的风险管理机制, 增加护理人员的抗风险能力并提高护理质量, 值得探讨、研究、解决。

1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中潜在的风险

1.1 与患者有关的风险

心内科患者病情复杂, 且变化快, 一些症状不明显的患者对医院规章制度不遵守、不配合, 私自离院外出或请假不能按时返回。患者及家属对医疗的期望过高, 对病情的恶化不理解、不接受, 同时由于家庭社会支持不足, 对医院环境的不适应及患者本身疾病的影响等不良刺激, 均易引起患者情绪变化, 引起矛盾和冲突。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病情变化时, 医师与护士对病情预测不一致, 导致患者家属产生怀疑, 对治疗护理产生不信任, 引发纠纷。

1.2 护理措施与服务

目前患者及家属对各种分级护理及专项护理要求较高, 但由于基层医院护理人员的编制过紧, 大部分护士是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 将重点放在特殊患者身上, 从而易致同级护理的患者护理内容存在较大差别, 产生潜在护理风险[3]。此外, 在医疗机构中引入市场化的服务模式还未完善, 护理工作与服务理念未很好地结合, 还未适应医疗体制改革的新形式, 与患者的沟通交流缺乏艺术性, 加之患者及家属法制意识及自我意识的不断加强, 常给护理工作带来服务性挑战。护理人员做了大量护理工作后而缺少与患者沟通交流, 也易引发风险。

1.3 护理记录质量

医疗机构承担举证责任是目前处理医疗纠纷的重要环节, 病历是医患双方共同关注的焦点, 也是法院采信的重要证据, 护理记录作为病历不可缺少的部分亦显得非常重要。护士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或工作繁忙时往往只注重积极采取措施, 而对护理记录的及时性、准确性注重不够, 出现护理记录与医师记录有差别或漏记等情形, 导致较大风险。

2管理防范措施

2.1 学习法律法规, 提高防范意识

护士应学习《护理管理办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知识, 增强法制观念和职业责任感[4]。作为一名护士, 应认识到医疗行业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 极易产生纠纷, 一旦产生, 不仅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压力和精神负担, 影响工作, 同时带来经济损失, 影响医院在社会上的声誉, 扰乱正常工作秩序, 所以要防患于未然。

2.2 加强组织管理, 强化规章制度

科室成立由护士长和2名监督员组成的风险小组, 强调护理人员自控。风险小组不定时健全完善规章制度, 要求每位护士按制度职责办事, 加强监护及急救处理, 强化交接班制度, 将科室不安全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

2.3 严格规范技术操作, 严格执行“三查七对一注意”制度

在各项护理操作时严格按操作规程做事, 杜绝因查对不严而致护理差错, 持之以恒的坚持用药前、中、后的查对制度, 并注意用药后的反应。严格按医嘱控制输液滴数、静脉注射速度, 必要时使用输液泵、静推泵。

2.4 为患者营造安静和谐的休息环境

为使患者早日康复, 医护人员应以身作则, 从我做起, 杜绝医源性噪音, 发挥主人翁作用, 委婉制止影响患者休息的各种现象, 树立良好医护形象。

2.5 加强沟通交流, 消除纠纷隐患

护理人员要讲究语言的艺术性与技巧性, 在治疗护理工作中使用文明语言, 积极与患者沟通交流, 对患者提出的疑问, 以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予以解释, 用通俗易懂、个性化语言并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向其说明诊疗护理计划及注意事项。对某些语言和行为过激的患者家属, 应心平气和地解释、安慰、体谅, 以实际行动感召患者, 以提高患者及家属对医护人员的理解与信任, 杜绝护患纠纷。

2.6 规范医疗仪器设备管理

科室设专职护士对仪器设备进行管理, 制订工作职责, 设置医疗仪器使用维护登记本, 确保备用监护仪、微量注射泵、心电图机、除颤器等处于功能完好状态。

2.7 规范护理记录

通过加强护理人员法律及专科知识培训, 规范护理记录内容, 注重在院病历的全程监控, 将病历质量管理的重点放在出院前, 不仅可有效提高病历质量, 同时也可提高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钱萍.加强医院护理风险管理的必要性[J].护理管理杂志, 2004, 4 (6) :17.

[2]郑建萍, 吴欣娟.加强护理风险管理促进护理质量提升[J].护理管理杂志, 2004, 4 (8) :27.

[3]陈疗平.香港医院的医疗风险管理[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00, 7 (4) :313.

心血管内科护理风险分析与对策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间,从本院心内科收治的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中随机选择100例,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其中对照组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在38~8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9岁;观察组中男26例,女24例,年龄在40-8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0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所患疾病类型和程度以及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50例患者常规的内科护理,包括输液、给药、生命体征监测、病情观察等;观察组患者则除了给予这些常规护理外,还针对本科室发现的各种风险进行改良护理。回顾性分析100例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分三个等级:良好、一般和不满意,总满意度为前两个等级之和。

1.3 统计学方法

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所有的数据,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通过对100例患者的回顾性分析,作者发现在心血管内科护理过程中主要存在来自三个方面的风险:第一,来自于患者本身;第二,来自于医护人员;第三,来自于医院和管理层。

2.2 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结果见表1,其中观察组的总满意度为98%,对照组的总满意度为88%,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3.1 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风险

3.1.1 来自于患者本身

心血管疾病患者本身病种多,发病急,变化快,如发生急性心力衰竭、心肌梗死、急进性高血压等,极有可能危及患者生命;在治疗过程中,患者由于某些原因如医疗费用问题等不配合各项检查和治疗,不遵医嘱,对自己的出现的临床症状不加重视,对疾病预后的期望过高,一旦不如意就认为是医护人员的责任;患者对医院的环境不适应,产生一些不良情绪,患者家属与医护人员沟通不良导致护理风险的出现等。

3.1.2 来自于医护人员

护理人员的素质,包括专业业务素质及专业技能[2]、职业素养、责任心等[3],均构成风险因素。

3.1.3 来自于医院和管理层

医院特殊的环境、医疗设施和急救药品等准备不充分、医院的规章制度制定不合理或执行不严格、医疗费用过高等构成护理中的潜在风险。

3.2 心血管内科护理风险管理对策

3.2.1 加强医护人员专科业务知识培训和职业技能培养提高医护人员防范风险能力,有效减少医护人员与患者的纠纷及不必要的错误,及时邀请专家进行指导,尽快掌握护理新技术。为患者提供科学合理的规划,规范化操作,做到及时有效的护理工作。

3.2.2 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强化相关规章制度。医院方面要定时主动加强对医护人员进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管理办法》等相关维权知识的普及,将医护条例真正从纸上落实到实际行动中,依法避免医疗事故纠纷的发生,一旦发生院方应积极运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理正当权利。

3.2.3 加强医护人员和患者的沟通,关注患者的身心健康化解护理风险。患者身体患病的同时,难免会产生一定的心理问题,院方应努力为患者提供一个安静有素的就医诊疗环境。患者住院时医护人员应该主动为患者及家属介绍相关规定制度,以积极配合医院的治疗。同时,医护人员应该严格要求自己,规范自身行为和操作,懂得换位思考,要尊重患者,多为患者着想,积极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尽量为患者提供心灵上慰藉。

总之,医疗护理是个高风险的职业,因为随着法律知识的普及,患者维权意识逐渐加强,护理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通过心血管内科护理风险分析,总结护理风险管理对策,可以有效提高医护人员的风险意识和风险应对能力,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1]甄丽基.防范医疗护理事故的临床实践与成效.现代临床护理,2004,3(4):50.

[2]周智.护理风险可能因素及防范.中国实用医药,2009,4(33):257.

护理干预用于心血管内科的临床观察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收治入院>2d的心血管内科患者60例, 其中男38例, 女22例;年龄25~76岁, 中位年龄58岁。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性别、年龄及病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予一般护理方法, 具体如下: (1) 我院在护理部实行了首接负责制度。 (2) 保持空气的舒适程度, 使患者在入住时感到放心满意, 以患者在视觉及嗅觉是否舒适为判断标准, 使空气的流通更加充分。观察组在一般护理基础上, 予心理护理及个性化护理等内容, 具体如下。

1.2.1 心理护理:

(1) 推行首接负责制度, 一个良好的开端, 是良好沟通及人际交往的开始, 患者和护理人员之间需要有充分的沟通交流; (2) 实行护患沟通制度, 护理人员在上岗之前会在我院接受相关的培训, 使护理人员能有效地使用各种沟通技巧与患者进行充分有效的交流, 同时护理人员应重视非语言沟通方式; (3) 加强疾病的宣传教育力度, 对于患者出现的每种疾病均发放有效的疾病知识宣传单, 以有效缓解患者因对疾病本身的不了解而导致的恐惧心理。

1.2.2 个性化护理:

每位患者均有自身的爱好及生活习惯, 以往的护理工作只是做到一视同仁, 未充分照顾到患者的个性, 所以我院对此进行了改变。如有一部分患者不喜欢热闹, 护理人员除必要时即不去打扰, 工作上尽量进行有规律的安排;有些患者喜欢热闹, 护理人员可随时与患者进行交谈。与此同时, 我院护理人员对于患者的一些习惯有所记录, 如睡眠习惯及生活习惯等, 与患者进行沟通后对于工勤人员和各级医护人员进行工作安排, 卫生人员在早上查房前尽量避免进出及打扫等工作, 所有治疗均能在一个阶段中进行。

1.2.3 出院护理:

在患者出院前, 进行充分的沟通, 寻求患者对于我院护理工作的宝贵意见, 并进行出院指导。

1.3 观察指标

观察2组护理干预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观察组环境舒适满意度、心理舒适满意度及身体舒适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例 (%)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 论

如患者对于自身的身体健康感到满意, 未出现疼痛及焦虑感, 感到轻松自在, 情绪上保持稳定而心情舒畅, 有强烈的安全感并完全放松, 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均能保持满足感, 这就是舒适度极高的表现。患者在患病后舒适度会明显下降, 身心方面均会有一些病理现象[2]。我院护理工作即针对患者的自身情况, 多方面提升患者的舒适度, 使服务更加人性化, 发挥护理的真正作用, 务求患者通过护理后恢复健康, 且在生理和心理上均能感到舒适。心血管疾病是对人类健康有严重危害的疾病类型, 相关研究结果显示, 心血管内科疾病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相关护理措施是否科学合理, 对患者的临床疗效有深远的影响。通过合理的护理使患者的心态和情绪均保持积极向上, 对提高治疗效果有很大的影响[3]。

心血管内科患者对于舒适度有极高的要求, 在以往很多医院的护理均未达到患者所需要的效果, 我院实行的舒适度护理主要是针对心血管内科患者而制定的, 从环境、患者的心理及身体等多个方面, 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本文中, 观察组患者各方面舒适度均高于对照组 (P<0.05) 。

综上所述, 对心血管内科患者采用舒适度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患者的舒适满意度, 促进患者康复,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杨晓媛, 李洁.心血管病防治新概念与护理学面临的挑战[J].中华实用医药, 2004, 4 ( 1) : 111-112.

[2]鲁娟.护理干预对心血管内科患者的影响[J].护理研究, 2010, 19 ( 12) : 125-126.

心血管内科老年病人的护理风险管理 第10篇

1 护理风险的评估

1.1 护理因素引起的风险

1.1.1 护理技术水平低下

心内科专科性强, 如除颤仪的使用, 心电图的识别, 各种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的抢救配合, 要求护理人员掌握相应的专科理论知识和具有熟练的抢救技术。临床经验不足或相互配合不协调直接或间接危害病人的健康甚至生命。

1.1.2 护理操作解释不到位

如护士迎接行永久心脏起摶器安置术病人时, 未告知术肢避免上抬、外展以及旋转, 从而因术肢活动引起起搏电极脱位。

1.1.3 因护理记录因素引起的风险

护理记录欠缺, 不完全符合客观、真实、准确及时, 记录中有主观想象, 甚至出现医护记录不相符, 随意签名和代签名, 使护理记录无原始可言。

1.1.4 用药用氧因素引起的风险

据报道, 60岁以上病人出现用药不良反应为其他年龄组的2.5倍[3]。老年人由于生理、病理因素影响, 往往出现“服药能力下降”, 如漏服、多服等现象。心内科老年病人用氧人数多、次数多、时间长, 在使用中应加强巡视和用氧宣教。

1.2 年老和疾病因素引起的风险

老年人由于其机体组织、器官形态和生理功能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发生衰退, 各器官功能储备力降低, 适应能力减弱、反应迟钝易发生坠床, 跌倒和误吸哽噎。由于病人存在病情发展的潜在危险因素, 如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突发呼吸心搏骤停等, 即使护士在规定时间内巡视病房, 若未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也会延误治疗和抢救时机。

1.3 因环境因素引起的风险

病房灯光不足或无夜光灯;地面不平, 太滑或有积水;通道有障碍物;病房家具有棱角;楼梯过陡、过滑, 没有安全扶手;病房高度不合适, 无床栏、无呼叫器;床椅不稳, 无背;浴室、厕所未安装防滑垫和扶手。

2 护理风险管理

2.1 护理风险预防

预防是在风险识别和评价的基础上, 对风险事件出现前的预防措施。

2.1.1 完善护理管理制度, 建立质量管理小组

根据心血管内科老年病房的特点, 建立病区安全管理制度、反向查对制度、住院病人安全评估报告制度、安全陪检制度、仪器使用规范、卧床病人安全管理制度、床旁交接班制度等, 重新修订并制订介入检查及术前、术后护理常规、转入转出工作流程、临床护理抢救预案、健康宣教流程与规范等, 成立以护士长为组长的病区护理质量管理小组, 质量控制员由科室护理骨干组成。护士长根据月工作计划制订每天、每周的护理检查项目。组织质量控制组成员进行检查, 并将检查结果及时反馈到个人, 在科室公布, 与个人考评挂钩。

2.1.2 加强护士防范风险意识及业务综合素质培训

加强责任心教育, 强化主动服务意识, 重视老年人的安全问题, 防范意外事故发生。根据科室护理工作特点及护士的工作能力, 分层次对护士进行理论、操作及沟通能力培训及考核。注重心肺复苏术及除颤器、监护仪、心电图机、微量泵等专科仪器的操作培训。每月召开安全讨论会, 利用晨交班、教学查房、病案讨论等形式, 对科室存在或潜在的风险及时进行评估, 提高护士对护理风险的评估及防范能力。组织学习相关案例及《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条例》等相关文件, 明确自己的权益和义务。

2.1.3 提高护士风险识别能力

巡视病房时关注病人主诉, 加强对其表情、呼吸、卧位的观察。入院病人从年龄、既往史、活动能力、意识状况、视力及听力、情绪与心理等方面进行评估, 属高危人群者, 增加巡视频率, 落实安全健康教育工作及陪护措施。夜间病人出现不明原因入睡困难、出汗、胸闷等症状时应高度关注, 报告值班医生及时评估血压、心率等, 并行心电图检查, 配合医生及时处理。

2.1.4 规范药品的使用和管理

①规范放置:根据药品使用频率、用途进行分类, 标识管理, 护士每班交接, 对易混淆药品, 如氯化钾注射液、氯化钠注射液等分开放置, 氯化钾注射液使用红色字样标识, 口服地高辛片应用独立包装, 便于护士区分, 确保药物正确使用。②用药护理: 应教会老年病人识别药物的不良反应, 指导病人按时、按量、正规用药, 服用镇静安眠药的老人, 嘱咐其要完全清醒才能下床;应用降压药、降糖药、利尿药时, 嘱其缓慢改变体位, 预防体位性低血压;使用洋地黄甙类药物前需监测心率, 并观察用药效果, 落实好“服药到口, 咽下离开”制度。静脉输液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加强巡视, 尤其特别嘱咐病人或陪护禁止自行调节输液速度;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时严格执行医嘱, 速度不能过快或过慢。

2.1.5 规范医疗仪器设备管理

科室设专职护士对仪器设备进行管理, 制订工作职责, 设置医疗仪器使用维护登记本, 确保备用监护仪、微量注射泵、心电图机、除颤器等处于功能完好状态。

2.1.6 规范护理记录

我院通过加强护理人员法律及专科知识培训, 规范护理记录内容, 注重在院病历的全程监控, 把病历质量管理的重点放在出院前等一系列措施, 不仅有效地提高了病历质量, 同时也提高了护理质量。

2.1.7 加强病人的安全管理

①为避免坠床、跌倒等意外事件, 规定凡卧床病人要求使用加护栏, 呼叫铃置易触摸处。在地板光滑处、卫生间设“小心地滑”“小心跌倒”等警示牌, 并向病人及家属告知防范措施。老年病人饮食应易消化、少渣, 且进食速度不可过快, 以防误吸哽噎的发生, 尤其咀嚼吞咽功能不协调的病人。长期卧床病人每班评估皮肤情况, 并做好记录, 酌情使用气垫床, 按要求定时更换卧位、保持床单清洁、平整, 防止压疮的发生。②手腕带的使用:我院从2008年开始使用病人手腕带, 要求所有住院病人佩戴, 并成为病人住院期间的“有效身份证”, 腕带上标明病人姓名、性别、住院号、身高、体重、入院日期, 过敏药物名称及糖尿病史。护士在进行各项操作治疗时, 要求核对手腕带、床头卡上的标识, 无误后方可进行。用氧过程中加强安全宣教和巡视, 确保用氧的安全、有效。

2.2 发生护理风险后的管理

做好预防工作是防止风险事件的有效方法, 一旦风险发生, 应采取积极措施, 将风险损害降到最低限度。护士长应第一时间到达现场, 调查风险发生的经过, 与病人及家属沟通, 尽可能将投诉、纠纷及一般护理风险在科内解决, 及时通报护理中心、医务办公室, 必要时依法封存病历或实物。科内组织全体护士对风险事件进行讨论、总结, 制定相关防范措施。

3 结果

2008年实施风险管理以来, 老年病人发生跌倒、误吸哽噎、差错、投诉事件在下降, 病人满意度和护理病历质量有较大的提高。见表1。

4 体会

4.1 提高护士的风险意识和自觉性

通过护理风险管理的实践与运用, 能够减轻护士的心理压力, 针对自我薄弱环节进行分析, 找出避免及控制风险的方法, 做好“预见性的护理”, 提高了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及应对能力, 增强了护理队伍整体的抗风险能力。

4.2 有效地规避护理风险, 保证护理质量

科室护士长在风险管理中起主导作用, 提高护士的风险防范意识, 人人参与是实施过程中的关键。护士长要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及敏锐的观察能力, 善于捕捉工作中的薄弱点, 加强与病人、护理人员的沟通, 及时督导, 采取有效防范措施, 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通过一年多的强化风险管理, 护士自觉、及时评估风险因素, 采取防范措施, 发生跌倒人次由5人次降为1人次;误吸哽噎由3次降为0次;病人投诉由原来的5起降至2起, 从而保证了护理质量。

4.3 提高了病人的满意度, 减少护理纠纷的发生

护士自觉规范语言和行为, 运用良好的沟通技巧, 加强与病人的沟通, 了解病人的各项需求, 给予最大限度的满足。同时通过有效的健康宣教, 提高了病人及家属的自我安全防范意识, 建立并保持良好的护患关系, 提升了护患的信任度与理解度, 病人投诉由5起降至2起;病人满意度由95.20%上升到97.60%, 有效地减少了突发事件及纠纷的发生。

4.4 实施护理风险管理, 提高了护理病历举证倒置的有力性

护士通过相关法律知识和专科知识以及护理病历书写规范的学习, 做到“写你所做的, 做你所写的”, 对病人进行真实、准确、及时、完整的记录, 护理病历甲级率由90%上升到95%, 从而提高了护理病历举证倒置的有力性。

总之, 护理风险管理是一项长期、持续的工作, 及时发现并有效预防是减少风险事件的有效管理方法。

参考文献

[1]赵雪红, 程丽君.风险管理在急诊护理质量管理中的运用[J].中国急救医学, 2005, 25 (2) :130.

[2]李秉志, 李德鹏.老年人生理心理特点[J].实践医学杂志, 2001, 14 (2) :142-143.

心血管内科患者62例的临床护理 第11篇

[关键词] 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5???[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10-160-02

心血管疾病对于人体健康的危害较为严重,也是造成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疾病类型。心血管疾病具有病因复杂、种类繁多的特点,而且呈现出发病率不断提升的趋势,是国内医院中住院患者比例较高的疾病类型之一[1]。在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住院治疗期间,加强内科护理是十分重要的,对于患者的及早康复与出院具有重要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1~6月收治的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62例,男38例,女24例,年龄41~85岁,平均(62.3±1.5)岁;病程3个月~17年,平均(5.3±1.2)年。本组病例均符合国际心脏病学会制定的心血管病相关诊断标准,原发病为高血压性心脏病12例,肺源性心脏病10例,风湿性心脏病5例,冠心病23例,合并急性心肌梗死2例,心力衰竭1例,动脉粥样硬化2例,早搏10例,心肌炎7例,心律失常24例,心绞痛18例。均排除合并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全身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传染性疾病等,均无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本组病例均根据诊断结果,给予相应的治疗措施,并且住院继续治疗与观察。

1.2?护理方法

1.2.1?常规护理?根据患者临床症状与病情的不同,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常规护理:(1)保证病房内的温度与湿度适宜,以及环境清洁、物品摆放整齐;(2)加强患者皮肤的护理,定时协助患者翻身,保持病房内的床单干燥、整洁,防治患者产生压疮;(3)做好患者的口腔护理,防治呼吸严重困难者出现口干、口臭等症状,预防交叉感染;(4)密切关注患者的膳食情况,患者应避免摄入高钠、高脂食物,引导患者多摄入对于病情有利的膳食,严格控制摄入食物的量,避免暴饮、暴食[2];(5)加强病房的夜间巡视,遇到出现呼吸困难情况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及时通知值班医生进行相应的处理。

1.2.2?药物护理?在本组病例的药物治疗期间,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各种药物的作用、副作用与不良反应等,心血管内科患者治疗中的用药情况较为复杂,护理人员如果不能加强用药护理,将增加临床护理工作的潜在危险性。例如:心肌病、肺心病患者对于洋地黄类药比较敏感,在临床药物治疗中,护理人员应根据医嘱提醒患者谨慎用药。另外,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及药物的药理作用,加强对于患者的用药护理。多数心血管疾病在发病时具有昼夜节律的特点,例如:高血压、心绞痛、急性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等,患者多于清晨、午间发病,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发病情况,尤其是疾病的高发期、高血压峰值与药物最大有效时间等,择时给予患者药物。

1.2.3?心理护理?在本组患者住院治疗期间,多数患者表现出恐惧、紧张、绝望、焦虑等不良心理状态或情绪,护理人员必须做到仔细、耐心的心理护理。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护理人员应按时进行规范、仔细、耐心的临床检查,及时了解患者心血管疾病的产生原因、病情发展与转归情况,根据医生制定的治疗与预防措施,及时向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必要的说明,在耐心的沟通与交流中,赢得患者及其家属的信赖感。对于住院期间表现出不良情绪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充分理解患者的心态与情绪变化,加强患者的心理疏导,在检查与给药过程中,加强对于患者的鼓励与安慰,使得患者消除不良情绪,积极配合医护人员进行相关救护工作[3-4]。

1.2.4?失眠护理?本组病例以老年患者为主,由于受到住院环境、心理与疾病等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多数患者表现出失眠症状,具体表现为:难入睡、入睡后易醒,醒后不能继续入睡等。心血管内科患者失眠原因与疾病的本身特点有关,心血管疾病容易反复发作,患者在夜间多处于冠状动脉收缩、迷走神经兴奋的状态,导致心肌缺血或低氧,患者因憋气、胸闷而导致睡眠不稳。在失眠患者的临床护理中,护理人员应加强对于患者的健康教育与指导,并且为患者创设良好、舒适的病房环境,尽量保证病区的安静[5]。对于严重失眠症状的患者,可以适量给予安眠与镇定类药物,协助患者恢复正常休息。

1.2.5?院外护理?根据本组患者病症的不同,分别给予专业的院外健康教育,例如:休息、心理自疗、饮食调理、锻炼等,并且将各类健康知识、联系电话等信息印制在健康教育卡上,免费发放给患者。在患者出院后,应定期进行访视或电话随访,征求患者对于临床护理工作的意见与建议,以不断改进本科室的护理工作。

2?结果

本组病例中,治愈29例(46.8%),原发病病情得到控制或缓解30例(48.4%),其中并发症(均为心力衰竭)病情加重2例,死亡1例,合计治疗无效3例(4.8%),总有效率为95.2%。本组病例的住院时间为2~7个月,平均(4.2±0.5)个月,患者对于护理工作表现满意58例,基本满意3例,不满意1例,满意率为93.5%。

3?讨论

心血管疾病是是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主要疾病类型,相关调查与研究结果显示,在心血管内科疾病患者的治疗中,临床护理措施是否科学、合理,对于患者的临床疗效具有重要的影响。由于心血管内科患者多数病情较为严重,住院期间需要进行长时间的治疗,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也比较复杂,多数患者表现出严重的不良心态与情绪,护理人员在开展相关临床护理工作时,必须注重综合护理干预措施的应用,不断提升护理服务的质量,从而促进患者的及早康复[6]。另外,在心血管内科患者的临床护理中,护理人员应加强自身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在不断的实践中总结和积累经验,使得自身的护理水平不断提高,以适应心血管内科对于护理工作的高质量要求。

[参考文献]

[1] 刘海英.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与护理干预[J].亚太传统医药,2009,7(4):72-73.

[2] 杨晓媛,李洁.心血管病防治新概念与护理学面临的挑战[J].中华实用医药,2010,4(1):11-12.

[3] 白耀钧.情绪活动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及心理护理[J].中国水电医学,2007,16(2):20-21.

[4] 李貞田,雷显琼.心内科住院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调查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4(13):64-65.

[5] 吴淑英,何宁.心内科临床护理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4(12):95.

[6] 任文丽.428例心内科患者的护理方法改进与效果[J].中国医药导报,2010(5):93.

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风险管理 第1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心血管内科在2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期间共收治了69例重症患者, 从中选取60例为此次研究对象, 将60例重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0例患者给予常规护理, 其中, 男性患者17例, 女性患者13例;年龄65~85岁, 平均年龄 (73.38±7.14) 岁;疾病类型:8例高血压, 5例心律失常, 4例脑卒中, 13例脑卒中。观察组30例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护理风险管理, 其中, 男性患者18例, 女性患者12例;年龄65~85岁, 平均年龄 (72.52±8.49) 岁;疾病类型:10例高血压, 3例心律失常, 7例脑卒中, 10例脑卒中。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的差异不明显, P>0.05, 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可以进行下一步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 主要包括生活护理、环境护理等方面。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护理风险管理, 具体措施如下: (1) 评估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治疗过程中的风险因素。由于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多数都合并脏器功能减退、慢性疾病等, 再加上一些治疗药物会导致心动过缓、心律失常、休克、血压下降等不良反应, 甚至心脏骤停, 所以在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治疗过程中给予患者护理风险管理很有必要[1]。 (2) 成立护理风险管理小组, 实施预见性护理。心血管内科应由具有丰富经验的护士长和责任护士组成护理风险管理小组, 负责重症患者的护理, 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 制定护理方案, 对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预见性护理方案的制定是为了让护理人员有目标的为患者提供护理, 遵循预防大于治疗的原则, 在事故发生前消除一些可能导致事故的隐患, 在事故发生时也可以及时采取解决措施。由于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的自护能力较低, 很容易发生跌倒、坠床等意外事故, 所以科室要在病床上、墙边上设置扶栏, 同时护理人员要叮嘱患者不要突然起身, 以免因为体位性低血压导致摔伤。对于便秘的患者, 可以使用缓泻剂, 叮嘱患者不要用力排便, 以免发生心脏骤停、心理衰竭等[2]。 (3) 用药护理。护理人员在向患者发药时, 要再三确认药物的药名、数量等, 并确认患者的身份, 叮嘱患者按时、按量服用药物, 同时告知患者药物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及药物可能导致的不良反应。对于特殊患者, 护理人员要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3]。 (4) 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心血管内科应定期组织护理人员进行护理风险管理、护理应急预案制定等方面的培训, 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 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考核, 督促护理人员加强学习, 熟练掌握各项专业技能, 提高专业素质。对于误诊、病情观察不明确的患者, 护理人员要密切监测患者心率、血压等变化, 严格遵从医嘱给药。此外, 还要加强护理人员和患者沟通的意识, 让患者人员可以主动和患者进行沟通, 取得患者的信任, 为后续的心理护理打下良好的基础[4]。 (5) 由于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使用到各种仪器, 如呼吸机、除颤仪、心电图机等, 如果这些设备仪器因为护理人员操作不熟练、维修保养不及时等原因而在患者检查过程中发生故障, 将很有可能导致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所以护理人员要熟练掌握各种机器设备的使用方法, 定期对设备进行维修保养, 尽量避免仪器故障、操作失误等原因影响到患者的治疗[5]。

1.3 观察指标及护理满意度判断标准: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观察统计两组患者护理后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 包括并发症、护理纠纷、医疗事故、护理差错等方面。事先制定一份调查问卷, 主要包括患者对病房卫生、治疗环境、护理人员专业素质、服务态度等方面的满意度, 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分为四个等级, 即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 护理满意度= (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 /总例数×100%[6]。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得数据和资料均采用专业统计学软件SPSS12.0进行处理, 用均数标准差 (±s) 或者百分数%来表示, 经过t或者χ2检验。P<0.05, 则差异明显,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3 讨论

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的病情比较复杂, 再加上患者多为老年人, 机体免疫力低下, 反应力迟钝, 同时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风险因素, 所以必须加强护理风险管理, 降低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 确保患者的治疗可以顺利进行。护理风险管理突出了护理的主动性和预见性, 护理人员要和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方案, 针对患者治疗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所有护理风险事件, 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 尽量避免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7]。在本次研究过程中, 实施护理风险管理的30例患者在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护理满意度等方面均优于常规护理患者, P<0.05,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所以心血管内科应针对重症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护理风险管理, 通过降低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 确保患者顺利完成治疗, 同时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促进和谐的护患关系。

摘要:目的 本文主要探讨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给予护理风险管理的临床效果。方法 我院心血管内科在2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期间共收治了69例重症患者, 从中选取60例为此次研究对象, 将60例重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和常规护理基础上的护理风险管理,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和患者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 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 P<0.05,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 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应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护理风险管理, 有助于降低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 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常规护理,护理风险管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于月娜, 金文刚, 刘立清.心血管内科患者的护理风险及对策探究[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4, 2 (8) :73-74.

[2]刘红梅, 刘文霞, 吴琼.心血管内科重症病人的护理风险管理价值研究[J].全科护理, 2014, 12 (36) :3429-3430.

[3]斯朗玉珍, 次仁卓玛, 何爱花, 等.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风险评估和措施[J].西藏科技, 2015 (3) :52-53.

[4]黄丽儿, 仇训华, 陆忠红, 谭爱群.心血管内科护理风险管理及应对措施[J].中国医学工程, 2015, 19 (8) :187.

[5]徐小雅, 王永生, 王效惠, 等.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呼吸内科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四川医学, 2012, 33 (5) :906-908.

[6]陈晓翠, 曾登芬, 何海燕, 等.ICU危重症患者的护理风险及其管理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 2014 (4) :254-255.

上一篇:演讲技巧论文下一篇:记者要培养创造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