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战斗精神范文

2024-07-14

培育战斗精神范文(精选11篇)

培育战斗精神 第1篇

关键词:战斗精神,国防生,培育研究

习主席在领导强军兴军实践中, 多次强调要强化部队战斗精神, 探索形成战斗精神培育的长效机制。国防生作为后备军官, 在校培养和提升其战斗精神是提高国防生培养质量、加强部队战斗力的重要举措。

签约高校和驻校选培办要探索研究国防生战斗精神培育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多措并举加大国防生战斗精神培育力度, 为部队输送优质“钢”。

1 国防生战斗精神培育面临的挑战

随着依托培养工作的不断开展, 国防生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但是距“四有”革命军人的标准还有不少差距。突出表现在牺牲奉献精神不足, 主观思想认识存有模糊偏差等, 国防生战斗精神培育工作仍面临不少挑战。

一是思想认识存有偏差, 缺乏对部队的了解。国防生接受高校和驻校选培办的双重教育管理, 除完成大学课程外, 还要完成军事理论课的学习和日常的军事训练, 学习压力大, 教育内容多, 学训矛盾突出, 造成战斗精神教育的内容偏少。加之国防生学习生活在校园, 接触部队的机会较少, 对部队和战争了解不够, 对战斗精神的认识和理解还有不少模糊和偏差。

二是成长环境相对优越, 缺乏艰苦奋斗精神。国防生大多数为独生子女, 自小受到家长的宠爱, 往往缺乏牺牲奉献精神和勇敢独立个性。随着生活条件日益改善, 大多数国防生在“温室”中长大, 阅历少, 吃苦少, 加之独生子女孤独成长的低调、自闭心理, “娇骄”二气相对严重, 遇到困难挫折容易打退堂鼓, 面对危险威胁不敢上, 缺乏军人应有的血性和艰苦奋斗精神。

三是自我要求不够严格, 缺乏部队锻炼基础。虽然国防生在校期间采取准军事化管理, 进行必要的军事训练和部队见习锻炼, 但毕竟缺少完整的当兵经历, 在战斗精神培塑上还缺乏坚实的实践锻炼基础。加之地方大学宽松开放的育人环境, 部分国防生容易沉溺于纷繁复杂的网络和甜言蜜语的恋爱中,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防生携笔从戎、报效祖国的热情, 导致他们逆反心理增强, 斗志丧失, 战斗精神培塑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加大。

2 国防生战斗精神培育的方法途径

国防生战斗精神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长期工程, 关系军队长远建设和强军目标实现, 它需要培养、催生和强化。签约高校和驻校选培办必须立足强军目标, 持之以恒培育、多措并举锻造、实践强化提高, 真正把战斗精神根植于国防生血脉。重点在“三个”注重上下功夫:

一是注重在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中强化, 打牢听党指挥的思想根基。思想政治教育是战斗精神培育的中心环节, 要从强化理论武装、补好“精神之钙”入手, 着力解决“为谁打仗、为何而战”的根本问题, 引导国防生弘扬优良传统、当好红色传人。一靠理论学习铸魂。国防生正处于思想的发育期、价值观的形成期, 没有经过艰苦环境的磨练, 易受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和影响。要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战争观教育, 学习国史党史军史, 引导国防生认清战争的起源、本质、性质和制胜规律, 锤炼国防生的智谋勇气和战斗血性。二靠战斗文化熏陶。在训练场、生活区等重要场所的醒目位置, 设置与战斗精神相关的标语、橱窗、灯箱和宣传栏, 广泛开展高唱战斗歌曲、品读战斗书籍、讲述战斗故事、观看战斗影片活动, 积极创作富有战斗格调的文化产品, 让国防生在浓厚的战斗文化氛围中得到熏陶激励。三靠加强教育引领。深入开展我军根本职能教育和战斗精神教育, 引导国防生牢固树立祖国利益至上、人民安危至上、使命任务至上思想, 真正让爱国情怀、宗旨意识、忠诚基因、担当精神进入灵魂、融入血脉、见诸行动。

二是注重在严格的军事训练中磨砺, 完善科学有效的制度机制。严格的军事训练是战斗精神形成和发展的基本途径, 脱离了军事训练, 军人的战斗精神便是纸上谈兵, 不可能真正的培育出来。一靠加强日常训练提振。坚持把培育战斗精神纳入日常训练, 渗透到日常生活, 科学安排国防生军事技能训练。采取制订个性化训练计划、个人立军令状、结对帮带等方式, 有重点地进行强化训练, 锤炼国防生顽强战斗作风、过人血性胆气和过硬心理素质。二靠参加重大任务锤炼。认真抓好国防生入学基础训练、在校教学训练、暑期基地训练、当兵锻炼、毕业综合训练等重要环节, 组织国防生参与迎新生、新生军训、校运动会等重要活动, 定期举办连队对抗赛和长途拉练等, 强化国防生作风纪律养成, 培育令行禁止、雷厉风行的战斗作风和组织纪律观念。三靠强化政策制度激励。借鉴基层连队“双争”活动的经验做法, 开展“争创先进模拟连, 争当优秀国防生”评比活动。认真制订综合素质量化评比细则, 营造创先争优氛围, 激发国防生内动力。将考核评定成绩与分配定岗有效结合, 不断激发国防生学习成才的内动力。

三是注重在经常性管理中养成, 锤炼敢打敢冲的血性品质。战斗精神表现在战时, 培养在平时, 重点在磨练, 关键在养成。一要改进管理模式。全面推开驻校选培办、模拟营、连、班四级管理模式, 形成科学合理的管理组织结构。修建国防生公寓, 实行集中居住、集中管理。二要完善管理机制。依据条令条例和高校有关规定, 修订完善《国防生日常教育管理规定》等, 对行政会议、请示报告、请销假、军容风纪、内务卫生和早操、上课、晚自习、点名等一日生活制度, 作出严格细致规范, 定期组织检查评比, 培养国防生良好习惯和日常养成。三要注重管理实效。参照部队正规化管理做法, 对国防生实行准军事化管理。实行轮流当连干、班干制度, 培养锻炼国防生组织指挥和带兵管理能力。广泛开展学条令用条令活动, 突出抓好着装仪容、形象气质、礼节礼貌等行为规范, 培养国防生的法规意识, 从而塑造国防生的血性品格、担当意识和战斗精神。

参考文献

[1]宋建勇, 李翠珍.高校国防生战斗精神的培养探讨[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4) .

[2]刘池, 吴猛猛, 李仲元.国防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海军院校教育, 2010 (2) .

战斗精神培育教案 第2篇

“故善战者不在少,善守者不在小,胜在得威,败在失气”(《淮南子》)。高昂的士气、顽强的意志和勇敢的精神历来是战斗力构成的重要内容,是夺取战争胜利的有力保证。着眼打赢未来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当前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强化战斗精神。

一、战斗精神的内涵和实质

“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任何一支军队,如果没有精神的激励,没有高昂的斗志,战斗力就会大大下降。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战争观,是我们迎接世界军事变革大潮冲击,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时代召唤。

1、为什么要培养战斗精神

战斗精神是部队的灵魂,是战斗力的决定因素之一,是英勇善战,敢打必的力量源泉。

2、什么是消防战斗精神

消防战斗精神是消防官兵的信念、情感、意志和行为融合升华的一种内在力量,是构成战斗力的重要因素。

战斗精神的本质:从本质上讲,战斗精神渗透在军人的一切活动之中,是军人理想信念、勇气、意志和精神状态的集中体现,是战斗力的重要源泉,也是一支军队战胜敌人、履行使命、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支柱。

3.现阶段我消防官兵战斗精神的锻造面临怎样的考

验?

在相对和平的社会环境下,有的同志职能意识淡化,战斗激情不再像战争年代那样强烈;还有的同志甚至抱着“与己无关”的思想,觉得当几年兵就退伍,缺乏当兵打仗的信念和牺牲奉献的精神。

二、怎样培养官兵的战斗精神

战斗精神是夺取战争胜利的必要保证,强化战斗精神是打赢未来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客观需要。我们在强化战斗精神过程中必须要做到客观辩证,坚持求真务实,切实抓住命脉,从而瞄准差距,有的放矢。

(一)培养战斗精神核心在于强化精忠报国、赤诚奉献的政治信念

如果说战斗精神是战胜敌人的思想根基和精神支柱,那么强烈的报国奉献热忱就是战斗精神的基础和动力源。现代战争之所以更加注重心理战,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心理战能够有效地摧垮对方的精神和意志,在一定条件下,精神因素的“软杀伤力”甚至比单纯军事打击的“硬杀伤力”更有效。因此,培育战斗精神核心要放在锻造不畏强敌、甘洒热血卫祖国的政治信念上。《孙子兵法》云:“道者,令民与上同意者也,故可以之生,民弗诡也”(《计篇》)。说的是只要开发利用好战争正义性资源,就一定能赢得民心、军心,获得深厚的战争伟力。因此,我们必须要广泛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

心的战备形势教育,深刻揭露台独势力分裂祖国的罪恶行径和强敌干预的险恶用心,充分认清我军是祖国安全和统一的坚强捍卫者,时刻把国家和民族的安危放在第一位,始终不渝地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只要党中央、中央军委一声令下,就能慷慨赴战,决战决胜。

(二)培育战斗精神关键在于强化指挥员战斗意志

战斗精神是由指挥员和战斗员的信念、情感、意志、作风等融合并升华产生的一种内在力量。指挥员的战斗精神、战斗意志和战斗作风,必然对部队的军威士气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对于各级指挥员来说,同样需要把培养战斗精神作为提高自身能力素质的一项重要工作,切实抓紧抓好。在培育战斗精神之中,各级指挥员要找准自身的角色,既要作为组织实施者,又要成为参与者;既要抓好士兵战斗精神的教育培养,又要抓好自身这个重点。要主动查找与战斗精神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切实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树立忧患意识和使命意识,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刻苦钻研军事高科技知识,紧紧抓住完成急难险重任务等有利时机,强化带兵打仗的紧迫感和责任感,锤炼一往无前、顽强拼搏的战斗意志,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三)培育战斗精神落脚在于精神力量物化为强大的战斗力

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曾指出:“斗争是双方精神

力量和物质力量通过物质力量进行的一种较量。不言而喻,在这里不能忽视精神力量,因为正是精神状态对军事力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血火战场无亚军,狭路相逢勇者胜,胜负就在一念之间,向前一步就是胜利,后退一步就是失败,战争的特性要求我们只有牢固树立起敢打必胜的坚定信心和不畏牺牲的战斗意志,才能实现无往而不胜。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大力提倡和鼓励官兵在本职岗位上勤奋自学、实践成才,激励他们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刻苦学习现代科技知识特别是军事高科技知识,学习与军事斗争相关的政治、法律、历史等等,为提高“打赢”能力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二是要引导官兵脚踏实地,刻苦训练,熟练掌握手中武器装备,实现人与武器的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武器的作战效能,要加强针对性、适应性演练,苦练新技能,掌握新装备,研究新战法;三要大力培养官兵讲求科学、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坚持用科学态度分析战争,用科技知识驾驭武器装备,用科学方法指导作战,把勇敢精神与科学态度有机结合起来,努力锻造有胆有识、智勇双全的“全能战士”。

三、实践的磨砺迸发必然的跃升

精神本自磨砺生。战斗精神表现在战时,培养在平时,关键在养成。对战斗精神和战斗作风的培养,我们不但要学习和继承过去好的做法,而且要结合新的实际,从内容和形

式上不断创新,使之融入军事斗争准备的具体实践,渗透到部队建设的方方面面,为打赢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一)在平时约束规范中积淀

1、适时搞好教育引导。围绕坚定官兵的理想信念和凝聚军心鼓舞斗志,采取多种途径,深入扎实地抓好马克思主义战争观教育、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我军根本职能的教育,切实回答和解决好官兵头脑中深层次的思想认识问题,使部队上下形成统一的认识,统一的意志,统一的行动。

2、注重加强摔打磨练。培养铸造官兵的战斗精神,要始终坚持从难从严从实战需要出发训练部队,练就官兵的高素质、高技能和过硬的体魄,提高部队抗疲劳、抗眩晕、抗饥饿等耐力和意志,培养官兵过硬的心理承受能力。扭住从严治军不放松,把从严治军贯彻落实到部队建设的全过程,通过狠抓条令条例的贯彻落实,引导官兵从一点一滴努力养成,自觉按照条令条例规范自己的言行,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确保部队的高度集中和统一。

3、搞好光荣传统熏陶。我军的优良传统具体体现了我军的性质和宗旨,体现在政治、军事、后勤和装备建设等各个方面,内容极为丰富。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用优良传统和英模典型的先进事迹教育部队,熏陶官兵,就能更好地锤

炼和激发我军新一代官兵的战斗精神。

(二)在重大军事行动中检验

在此之中,一是要注重追求效益,正确把握拼命精神与科学精神,向科学要战斗力,要引导官兵自觉用科学态度分析研究未来战争,用科学知识驾驭武器装备,用科学方法搞好训练,实现人与武器的最佳结合。二要坚持在遂行军事演习、抢险救灾等重大任务中锻炼官兵,克服怕苦思想和畏难情绪,使他们在高度紧张和危急关头,仍然能够保持高昂的士气和顽强的斗志,树立起战胜强敌的信心和底气,迎接各种艰难困苦的挑战,勇于接受各种考验。三要重视实效,坚持从作战要求出发,把战斗精神培养与重大军事行动的完成连接起来,以提高部队的战斗力水平作为强化战斗精神的根本出发点。

(三)在经受心理熔炼中跃升

用军队体育活动助推战斗精神培育 第3篇

中图分类号:G613.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11-0005-01

摘 要

军队体育活动不仅能够提高官兵身体素质和作战技能、技巧,而且能够激励官兵的战斗精神,从而全面提高部队的战斗力。军队体育活动具有艰苦性、对抗性、策略性、配合性等特性,对军人意志品质、心理素质、战术素养、协作精神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 军队体育;战斗精神;培育

军队体育活动是军营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军体训练、军体竞技、军体教育和基层体育活动等。军队体育活动不仅能够提高官兵身体素质和作战技能、技巧,而且能够激励官兵的战斗精神,从而全面提高部队的战斗力。通过对西方军队的研究也可以发现,体育训练历来受到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军队的重视,是其进行渗透、灌输其价值观,培养战斗精神的重要途径。由此可见,军队体育活动在军人战斗精神培育中具有重要作用。

1 极端的艰苦性是铸就官兵坚强意志品质的剧烈燃烧剂

坚强意志既是体育精神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素质之一,也是军队战斗精神的重要构成。毛泽东同志认为体育是培养和磨炼意志的最好方式,他在《体育之研究 》中作了精辟的论述,“体育之效,在于强筋骨,因而增知識,因而调感情,因而强意志 ”。 在毛泽东看来,体育最终指的是强意志,强意志是体育的最重要的目的。在军队体育训练中,受训者要想较娴熟地掌握一项技术、技能,并非轻而易举,需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并通过反复训练,付出辛劳和汗水才能获得。同样,体育赛场如战场,比赛双方激烈的对抗不仅是对要想战胜对手既要有高超的技术,更要有顽强的毅力,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心。军队体育活动使官兵具有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毅力。军队体育运动中通常要求官兵付出极大的心理和身体能量,需要高强度持续性的体力消耗,这往往会带来身体和心理上的巨大痛苦和压力。在官兵克服来自身体强大的痛苦和压力,继续坚持训练和比赛的同时,也增强了官兵的忍耐力、承受力,锤炼了官兵的毅力,使官兵能够做到,疲劳时要咬紧牙关坚持到底,困难时坚忍不拔,持之以恒,失败时不气馁,顽强拼搏,胜利时不骄傲自满,冷静待之。军队体育活动使官兵具有不畏强敌、攻坚克难的勇气。坚持体育运动,即要克服客观困难,又要敢于向困难挑战,勇于拼搏,这是体育精神的充分体现,又同战斗精神中不畏强敌,敢打必胜的信念充分吻合。

2 激烈的对抗性是强化官兵良好心理素质的有效添加剂

心理认知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稳定性是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方面。信息化战场对官兵的心理素质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参战官兵没有很高的心理认知能力,就不能准确辨认和及时处理各种纷繁复杂的信息,做出正确决策;没有过硬的心理承受能力,就不能适应和驾驭残酷恶劣、危机四伏的战场环境和作战过程;没有临危不惧、沉着镇定的心理稳定性,就不能在危难时刻和危急关头不辱使命。提高官兵的心理认知能力。体育赛场环境复杂,自身状态、对手实力、赛场条件、天气情况、裁判员的裁决、观众的反映等等诸多因素动态的交织在一起,对参赛官兵的心理认知能力是极大的锻炼和考验。参赛官兵只有全面分析各要素的主次地位,科学把握主要矛盾,灵活应对动态变化,才能充分利用有利因素,克服不利影响,把握赛场主动权。增强官兵的心理承受能力。体育赛场上,激烈的体育对抗会带来巨大的体能消耗,选手往往会达到体能的极限,产生生理和精神上的痛苦,这种痛苦往往是很难忍受的,而且是持续的,除非放弃比赛。参赛选手只有凭借坚强的意志力和高度的自制力,坚持再坚持,忍受再忍受,才能克服这种痛苦,赢得比赛的胜利。加强官兵的心理稳定性。紧张的赛场局势往往会带来强大的心理压力,运动员需要学会心理训练,掌握调节好自己的心理状态,以便在紧张和激烈的比赛中保持心理的稳定。通过体育比赛的强化和锻炼,运动员能够克服紧张、焦虑、急躁等不良心理反应,保持低波动,强均衡的心理活动,从而在紧张和激烈的比赛中保持冷静的头脑,缜密的思维。

3 灵活的策略性是启发官兵基本战术素养的高效催化剂

竞技体育战术,是指比赛中教练员和运动员有针对性地合理运用技术,相互协同配合,最大限度发挥个人和全队整体攻、防实力的多种特殊组织形式(阵式)与方法的总称。在比赛中,运动员为了实现一定的战术目的,总是根据有利、合理的原则,不断地调整自身的行动和战术的合理配合。这种意识的反馈作用,促使比赛的矛盾向有利于己方转化,从而克敌制胜。启发官兵相互配合、掩护的战术意识。在团体性体育运动中,要去的比赛的胜利就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要求每名队员在比赛中做到齐心协力、密切配合。在这些运动过程中,官兵很容易培养形成相互掩护、配合、策应的战术意识。启发官兵机动灵活的战术意识。比赛中,若死板地执行战术方案,都往往容易导致认识上的片面性和行动上的偏倾性,这样的战术行动往往是不会成功的。要树立灵活的战略战术意识,才能达到声东击西、变化莫测的战术功效。启发官兵快速捕捉战机的战术意识。在比赛中,教练员和运动员善于观察场上形势变化,捕捉战机,及时地、有针对性地变换攻守战术方法,充分调动本队各方面的力量,争取主动,减少被动与失误,做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先发制人,才能把握住局势。

4 整体的配合性是激励官兵团队协作精神的强力粘合剂

团队协作和集体主义精神正是体育精神所强调的。在体育实践中,特别是团队项目中,想要取得好的成绩,不但需要运动员个人具备良好的运动天赋和较高的竞技水平,更需要队员之间拥有良好的团队配合。很多体育项目具有组织性、团体性的特征,比如群体性体育比赛项目(如足球、篮球、排球等)和团体性体能考核项目(如武装越野、超越障碍、定向越野等),为官兵的合作与互助提供了良好的机会。激励官兵的使命责任感。在体育训练和比赛中,往往官兵个人承担的不仅仅是自己的责任,尤其在团队项目中,每个人都肩负着重要的责任,自己的表现和竞技水平的发挥决定着团队的胜负,无形之中就加强了对官兵责任感的培养。激励官兵的集体荣誉感。在运动中,同组成员间必须精诚合作、协同作战,即各司其职,做好自身位置工作,又要相互掩护,相互配合,与对手进行体力和智力上的较量,讲究战术技巧,才能战胜敌手。无论是场上参赛的运动员,还是场下助威的啦啦队,通过合作与互动,都可以增强战友间的相互信任,提升官兵对集体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荣誉感,从而增强部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激励官兵的组织纪律性。运动的组织性,基于运动项目本身的特点以及参与者个人的特点,以保证团队的高效运行,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团队协作特性。军队体育运动的特殊性使得其在官兵的组织性培养方面发挥了更加积极的作用。在军队体育运动中,官兵需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团队的需要进行有组织的、有针对性的、有策略性的训练,以便能够在赛场上充分发挥每名队员的优势,汇集成合力,取得更好的比赛成绩。

参考文献 

[1] 李强,韩玉 . 国家级足球队技战术风格的传承发展 . 体育文化导刊,2011(8)

[2] 乔江 . 西方军队在体育训练中培养战斗精神的做法与启示 . 学术纵横,2011(7)

[3] 梁融雪,曹洋 . 试论中学体育教学中的体育精神与人格教育 . 体育教育,2011(10)

[4] 苏淼 . 乒乓球比赛中心理素质的培养 . 科技资讯,2011(11)

新时期警营文化培育战斗精神的思考 第4篇

邓小平指出:“我们社会主义文艺要通过有血有肉, 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 真实地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 反映人们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的本质, 表现时代前进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趋势, 并且努力用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人民, 给他们以积极进取, 奋发图强的精神”。江泽民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讲话时指出:“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 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一篇或一部优秀军队题材文学影视作品不仅仅是艺术作品, 更是弘扬主旋律的时代强音, 不仅鼓舞人心, 更能激励斗志。如影视作品《长征》、《解放》、《士兵突击》、《惊天动地》、《女子特警队》、《武装特警》等等, 这一部部经典影视作品, 不仅是一曲曲正气凛然的英雄赞歌, 更是为人民利益牺牲奉献的先烈和英雄们无私无畏英雄主义精神的再现。还比如获得全军摄影艺术奖的作品《抢救在行动中》、《惊心动魄战洪图》、《感动中国的“敬礼娃娃”》、《最劳累的战士》等就是弘扬主旋律的代表作, 作品画面反映的是解放军和武警官兵抗洪抢险和抗震救灾的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 其主题的深刻性在于表现了人民军队面对危难时刻, 把党和国家以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急难险阻冲在前, 只要党的一声号令, 只要人民的一个需要, 人民战士就会奉命而行, 闻风而动, 赴汤蹈火, 英勇牺牲, 义无反顾。它们都通过生动形象的光影语言歌颂了人民军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我们要引导官兵不仅要关注优秀的文学影视和摄影作品, 还要提高官兵鉴赏文学与影视作品的能力, 从而发挥它们的艺术感染力, 激励官兵的斗志。

二、坚持以群众性特色文化活动激励官兵

部队文化工作要始终为“主题”“主线”服务, 为重大任务造“势”。不断拓展警营文化活动内容, 大力开展丰富多彩, 官兵喜闻乐见的群众性特色警营文化活动, 振奋官兵斗志, 增强部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如:加强警营军乐队、锣鼓队、秧歌队、合唱队建设。经常性的开展传唱革命歌曲活动, 革命歌曲数不胜数, 赞歌颂歌更是不胜杖举。一曲《义勇军进行曲》, 在战火纷纷的年代, 曾激励过无数先进青年和爱国人士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 英勇奋战、前仆后继;《军歌》作为中国军人发自肺腑的心声, 在革命战争年代鼓舞多少英雄将士为了新中国的诞生, 抛头颅、洒热血, 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一曲荡气回肠的《英雄赞歌》教育和激励了几代中国人;一曲《学习雷锋好榜样》几代人都会唱、都愿意唱。还比如, 《边关军魂》、《不要问为什么》、《非常战士》、《军人道德组歌》、《忠诚卫士组歌》等一大批反映军营、警营火热生活的歌曲, 唱出了新一代军人的豪迈气概, 发挥了培育和激励官兵战斗精神的作用。

三、坚持以浓厚的政治文化氛围熏陶官兵

良好的政治环境有着凝聚人心、鼓舞士气、激励斗志的功能。良好的警营文化环境对保持官兵高昂的士气、锤炼顽强的作风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我们可按照规定升挂国旗, 奏唱国歌, 张贴领袖题词、英模画像。国旗是国家的尊严和象征, 经常观看升挂国旗, 能使官兵意识到作为武警官兵肩负的神圣职责, 从而激发起崇高责任感。领袖题词, 是党和军队领导人对部队建设所作出的重要指示和殷切期望, 对部队建设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张贴英模画像, 可以时刻激励官兵奋发向上。按照规定升挂国旗, 奏唱国歌、军歌, 张贴领袖题词、英模画像, 还可以增强官兵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举行授衔, 授枪仪式, 建立和完善军史馆、荣誉室等纪念场馆和设施。举行授衔、授枪仪式, 既是部队对广大官兵成长进步的充分肯定, 也是培养广大官兵使命感、义务感的重要方式。建立和完善军史馆、荣誉室等纪念场馆和设施, 既可以帮助广大官兵了解我军光荣的历史和辉煌的过去, 又可以激发官兵的自豪感和荣誉感。比如, 在部队营区醒目位置完善我军8位英模人物灯箱;在中队 (连) 教室制作忠诚卫士誓词、忠诚卫士守则挂图;在办公楼、俱乐部、训练场挂起体现战斗精神内容的横幅和鼓舞人心的战斗口号;运用图片展板、宣传橱窗、闭路电视、警营广播等载体宣传战斗精神警句名言等。通过把营区政治环境建设作为培育政治坚定、不怕牺牲、英勇顽强、无往不胜战斗精神的一个重要手段, 让官兵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 从而使战斗精神得到升华和提高。还可通过开展体育锻炼和体育比赛, 既使官兵在愉悦的精神感悟中, 接受战斗精神的熏陶, 也可培养官兵的持久力、调节官兵的情绪, 培育官兵健康的心理素质。

四、坚持以英模人物的典型事迹感召官兵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历史上许许多多英雄前辈的光辉事迹, 激励、感召、引导着一代代中华儿女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强大前仆后继, 死而后已。我军在伟大的革命精神的哺育熏陶下, 不仅涌现出层出不穷的英雄群体, 而且造就出千千万万个英雄模范人物, 他们当中既有在枪林弹雨中奋力杀敌的英雄, 又有与自然灾害作斗争的典范;既有在平凡岗位上建功立业的典型, 又有在特殊岗位上默默奉献的英模。他们的事迹, 无不激励着广大官兵。在新的历史时期, 用体现我党我军优良传统的英雄群体和英雄模范人物的事迹对官兵进行教育和熏陶, 创造有利于官兵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是强化战斗精神支柱的重要举措。通过广泛利用板报、广播、电视、文艺演出等形式大力宣传英模事迹, 深入开展学雷锋、学李向群、学丁晓兵、学英模、学“忠诚卫士”活动。把学习英模同学习方永刚、华益尉等优秀共产党员结合起来, 同学习武警部队历届十大忠诚卫士结合起来, 同学习本单位的先进典型结合起来, 学习他们对理想信念坚定而执着的追求以及自觉的牺牲奉献精神。

五、坚持以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引导官兵

网络信息是继电视、广播、报纸和出版物之后的“第五媒体”, 也是近年来一种新的文化载体。它既是舆论阵地, 更是政治阵地, 是新形势下西方价值观向我输出的一个主渠道。对于敌对势力在网络上针对我国这种没有硝烟而又破坏力极大的“软杀伤”, 我们要清醒的认识, 要采取有力措施, 教育引导官兵坚定信念, 区分良莠, 从中获取有益信息, 坚决抵制有害信息, 确保警营网络真正成为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的重要手段。同时, 要积极适应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要求, 努力建设现代化武警, 充分发挥信息网络在文化活动中拓展知识传播的功能, 在网上开设学习园地, 开办高科技知识系列讲座, 进行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 通过网络学习高科技, 掌握新知识, 不断弘扬和升华战斗精神。

摘要:新形势下, 各种文化思潮对军队的冲击影响前所未有, 社会上不健康的文化负面因素增加, 深刻影响着广大官兵人生观和价值观, 极少数青年官兵的审美观念模糊, 英雄观念淡漠, 爱军习武的思想淡化, 勇武之气, 英勇顽强, 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从坚持以优秀军事题材文艺作品感染官兵、坚持以群众性特色文化活动激励官兵、坚持以浓厚的政治文化氛围熏陶官兵、坚持以英模人物的典型事迹感召官兵、坚持以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引导官兵五个方面进行探讨。

围绕中心任务培育部队战斗精神 第5篇

来源:中国国防报 责编:飞鹰 作者:曹海鸥 时间:2005-05-28 紧紧围绕完成中心任务特点,努力适应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和做好支援对台应急作战任务面临的新形势,以岗位践行师魂为主题,大力弘扬和培育部队过硬的战斗精神,增强了全师官兵做好军事斗争准备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促进了部队全面建设。

适应军事变革和军事斗争准备新形势,注重思想领先,强化部队过硬战斗精神

面对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浪潮和军事斗争准备的严峻形势,注重从加强官兵思想教育、提高官兵思想认识入手,坚持用过硬战斗精神武装官兵头脑。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世界军事领域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革,尤其是在近年来发生的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等几场高技术局部战争的推动下,新军事变革出现了加速发展的趋势。实现我军跨越式发展,努力建设一支能够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的现代化军队是我军迎接世界新军事变革严峻挑战的必然选择。未来高技术战争所呈现出的集陆、海、空、天、电于一体,网、视、声、文、图于一身的点穴式精确打击,战场上的流血和牺牲会更多,必将对官兵的身体心理产生巨大压力,对参战人员韵意志品质的要求更高。针对这些特点,在培养部队过硬战斗精神教育中,我们始终坚持从大处着眼,从提高思想认识入手,采取请专家辅导、开展互动式大讨论等方式,组织开展我军光荣传统和战斗精神培育,大力弘扬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引导官兵在回顾人民军队发展壮大及部队辉煌历程中,正确看待军事斗争准备面临的新形势,自觉从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维护祖国统一的根本大局和战略高度上,认清新军事变革带来的难得机遇和严峻挑战,认清任务的复杂性、艰巨性和紧迫性,认清肩负的历史责任和神圣使命,从而牢固树立国家和民族的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使广大官兵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能够挺身而出,不畏强敌,英勇善战,始终保持革命军人的崇高气节和献身精神。

在强化战斗精神中,我们坚持运用近年来爆发的几场高技术局部战争特别是伊拉科克战争这一鲜活的教材,组织官兵观看典型战例录像,引导官兵认清过硬战斗精神在实战中的重要性,认清在未来军事斗争中,在强敌介入的前提下,必将面临严峻挑战和巨大压力,增强使命感责任感,牢固树立敢打必胜的坚定信念。

实行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为我们提供丰富的物质生活享受的同时,一些腐朽的生活方式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带来了强烈的冲击。面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四个多样化”的实际考验,广大官兵能否履行好“打得赢、不变质”的历史使命,能否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否经受住种种诱惑,自觉过好金钱、权力、美色关,真正做到拒腐蚀、永不沾,关键还在于用什么样的思想文化去武装官兵头脑,筑起拒腐防变的思想堤坝。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学会主动出击,用过硬的战斗精神去教育引导。近年来,我们在开展筑牢“思想、道德、纪

律、法律防线”教育中,注重把着力点放在永葆革命军人的政治本色,道德情操和战斗作风上,引导官兵牢固树立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自觉践行军人道德规范,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加强战斗精神的自我塑造。

坚持以完成好重大任务为牵引,着眼实践磨练,不断锤炼部队过硬战斗精神

在锤炼部队过硬战斗精神上,我们始终坚持以完成和执行重大任务为牵引,让官兵在实践磨练中,培育和弘扬战斗精神。

执行重大演习任务,是培养官兵过硬战斗精神的有效载体。我们坚持在执行重大演习任务中,有意识地磨练和摔打部队,让官兵在近似实战的环境中经受锻炼。每次执行重大任务前,都组织官兵参观部队史馆、召开出征誓师大会,让大家在重温我部队战斗历程中增强自信心和自豪感,采取升国旗军旗、写挑应战书、“火线入党”、阵地宣誓、办战地快报等形式,激励官兵斗志,培养官兵果敢顽强的战斗作风。在重大演习任务面前,参演官兵自觉把演习场当作战场,把完成每一项任务的过程,当作铸造部队过硬战斗精神的过程。在过硬战斗精神的激励下,多次圆满顺利地完成了重大任务。

过硬战斗精神表现在战时,培养在平时,关键在养成,只有注重在日常训练和综合保障中点滴培养,不断强化,才能在未来作战中得到充分体现。我们在抓部队战斗精神培育中,严格管理、严格要求,苦练精打,以此带动全体官兵战斗作风向“打赢”聚焦。

立足现有装备和部队建设实际,突出有所作为,不断在践行过硬战斗精神中提升部队战斗力

战斗力是实打实的硬功,靠喊口号、表决心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注重立足现有装备,用过硬战斗精神激励官兵,在战法研练和改革创新上求实效,向现有装备要战斗力。

面对装备老旧、器材短缺、故障率逐年升高的现实,我部坚持立足现有装备,不等不靠,注重从思想入手,引导官兵牢固树立战斗队思想,正确认识人与武器的关系,努力消除“唯武器论”和“恐高”心理,深刻理解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是人而不是物,教育官兵大力弘扬我军优良传统,以本职岗位为实践平台,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熟练掌握手中武器,实现人与武器的最佳结合。我们注重运用典型,教育引导官兵立足本职岗位,尽好职责,在操练现有武器装备中练就过硬内功。我们在平时的训练中,注重按照“紧贴实战、突出对抗、从难从严、科技兴训”的训练指导思想,立足于强敌介入,努力做到“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跟谁打就针对谁练”、“在什么环境中打就到什么环境中练”,不断提高实战攻防能力。

加大抓人才、强素质力度,在催生战斗力上下功夫。一方面,注重狠抓人才队伍建设。我们在大力倡导官兵自学、提升学历层次的同时,加大了招收地方大学生的力度,近几年接收的地方

对培育军队战斗精神的几点思考 第6篇

关键词:战斗精神 履行职能

一、深刻理解战斗精神的基本内涵

战斗精神,是军人基于爱国热情与民族感情,在战争中个人的意志品质、必胜信心、战斗作风、心理素质和纪律观念等凝聚升华而成的一种内在的力量和战斗气质,集中地体表在战争中各阶级或集团为维护各自信念、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和实现理想抱负的一种特殊的精神品质。人们常用军心、士气、斗志、勇气、胆量、毅力、气节等词汇来描述战争领域的精神现象和军队在战争中的精神品质,这些精神要素综合起来,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战斗精神。战斗精神作为军人的职业精神,是军人素质和觉悟的全面体现。未来高科技战争,不仅仅是武器的对抗、智慧的碰撞,更是精神和意志的抗争。

秦兵马俑没有头盔,盔甲也简单,基本上是皮质的。并不是因为是秦国军费紧张,更不是秦始皇不舍得花钱,而是因为秦国勇士崇尚尚武精神。《史记》上说:秦,带甲百万。意思是有百万身披盔甲的军队,这里的甲也仅仅是指盔甲,但是却不包括头盔,不同的兵种穿的盔甲不同,基本上这些盔甲是皮质的,很简洁,这些都是为了显示出他们的这种尚武的精神。战国时期大思想家韩非子在自己的著作中记录了初次接触秦人的感受。他说,秦人听说要打仗,就顿足赤膊、急不可待,根本就无所谓生死……不仅如此,司马迁在《史记》中也同样记载:战场上的秦军竟然袒胸赤膊,索性连仅有的铠甲也脱掉了。既然崇尚武力,为什么不戴头盔更好地保护自己?不戴头盔是为了在战场上显出英勇的气势,可以压倒敌人。

战斗精神的本质,就是强调人是战争胜败的决定因素。当前,对于军队来说,培养战斗精神,就是要培养广大官兵基于爱国热情与民族感情,在战争中个人的意志品质、必胜信心、战斗作风、心理素质和纪律观念等凝聚升华而成的一种内在的力量和战斗气质,集中地体现在保家卫国战斗和支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为维护信念、实现理想抱负的一种特殊的精神品质,是直接支配行为、夺取胜利的一种精神状态,是战斗制胜的重要因素。

二、充分认识培育战斗精神的重大意义

古往今来,一支武装力量,没有过硬的战斗精神,不可能具有取得战争胜利的强大凝聚力战斗力。战斗精神作为军队战斗力的重要因素,是完成各项任务和夺取各种胜利的精神动力,有没有这种精神,对任务的完成和战争的胜负起着极其重大的影响作用。

(一)战斗精神是生成战斗力的“助推剂”

军队战斗力是由官兵的政治素质、军事技能、武器装备、战略战术等诸多因素构成的有机系统。其中,政治素质中的战斗精神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是其他要素紧密联系的中介,发挥着粘结作用。说到底,战斗力的其他构成要素,在本质上都是政治素质的自然延伸,其作用的释放、发挥和维持都离不开人的战斗精神的激发。拿破仑有句名言:“世界上只有两种力量―利剑和精神。从长远说,精神总能征服利剑。”“战场上的胜负,有四分之三取决于精神因素,有四分之一取决于其他条件。”他还形象地比喻:“物质的原因和结果不过是刀柄,精神的因素和结果才是贵重的金属,才是真正的刀刃”。这里讲的就是军心、士气、勇气在作战中的作用。可以说,战斗精神是战斗力的助推剂,是作战胜利须臾不可离开的关键和法宝。

(二)战斗精神是履行职能使命的“加油站”

机动车行驶,要靠源源不断的燃油获取动力,没有加油站,机动车就无法实现它的价值。军人如果没有战斗精神,没有坚毅的意志品格,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就不会敢于冲锋陷阵,战斗胜利也就无从谈起。只有不断对官兵进行战斗精神的教育培养,从思想根基上筑牢敢于亮剑的尚武品格,才能有效激发官兵能量,永葆革命軍人本色。要不断教育官兵,即要具有崇高的革命气节,能够勇敢面对各种诱惑、威胁、困境、挫折,始终站稳立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不管面对什么样的挫折都能始终对党忠诚,信念坚定;不管面对多大的诱惑都能始终站稳立场,永不叛变;不管面对什么样的险境都能战斗到底,战之必胜。

(三)战斗精神是永葆队伍生机的“还魂丹”

一千多年前,中国古代就有关于“还魂丹”的美丽传说,据说这种仙丹可以起死回生,救人于危难之中。古代神话当然不过是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它只是寄托着人们的一个美好愿望。而对于人民军队来说,大力培育战斗精神,并将其融入每名官兵的血液,化为支撑信念、勇于战斗的不竭动力,牢记肩负的光荣职责和神圣使命,时刻准备听从党和人民的召唤,做到国家和人民需要到哪里,就战斗到哪里,胜利在哪里,永葆人民军队蓬勃生机。

三、大力培育锻造战斗精神优秀品格

过硬的战斗精神,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上了战场就自然会有的,而是要靠平时的锤炼和培养。

一是在学习教育中积累。学习教育不仅是提高广大官兵综合素质的根本途径,也是培育战斗精神的重要手段。重视学习教育,更是我们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要通过深入开展职能使命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战斗精神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强化官兵战斗精神。充分认清新世纪新阶段广大官兵担负的职责使命,切实增强保卫国家、集体和个人生命财产安全的使命感光荣感,并把学习教育中激发出来的政治热情转化为高昂的士气、顽强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心。

二是在实践活动中锤炼。过硬的战斗精神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从军事斗争准备实践中摔打磨砺出来的,从严格的教育训练中培育锤炼出来的。一要强化军事训练。德国军事家克劳塞维茨指出:战斗精神的主要来源是军事训练,军人在训练中“经常经受极度的劳累和困苦,只有在劳累和困苦中才能认识到自己的力量,精神的幼芽才能生长”。因此,必须坚持按纲施训、严格施训,并充分运用现代化的训练手段,不断提高实战本领,大力锤炼吃苦耐劳、连续作战的战斗精神,实现战斗精神培育与练体能、练技能、练智能的有机统一。二要结合急难险重任务磨练。积极参与抗洪抢险、抗震救灾、援建施工等急难险重任务,条件艰苦,标准要求高,危险性大,是最能培养战斗精神的重要载体。三要注重日常点滴养成。着力培养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要注重在严格管理、严格要求中培育战斗精神,自觉按照各种法律法规约束规范言行,时时处处严要求,一招一式抓养成,着力培养严守纪律、服从指挥的观念和作风。

培育战斗精神 第7篇

一、战斗精神具有很强的政治性, 大力发扬红色文化精神, 筑牢学员的理想信念

战斗精神是作战集团或战斗单元在执行作战、训练及其他任务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精神面貌和气质特征, 是政治觉悟、情感意志、素质能力等浓缩升华并外化而成的一种精神力量。马克思主义战争观认为, 军事是政治的工具,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 战斗精神作为政治精神的集中体现, 首先表现为坚定的政治信念, 从根本上服务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阶级、一个政党的政治目标。因此, 培育战斗精神, 首先要强化官兵的政治信念。

红色文化是在如火如荼的革命战争年代, 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军民在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形成的具有地域和历史特色的文化, 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是中国革命道德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折射出革命先辈的崇高理想、坚定信念、高尚品质和爱国主义情怀, 对于强化官兵的政治信念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是军校学员战斗精神教育的宝贵资源。

发扬红色文化精神, 筑牢学员的理想信念的过程中, 一是要突出战争的正义性教育, 牢固树立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信念。要高举爱国主义大旗教育官兵认识到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和统一, 是国家的意志。要引导官兵充分认清做好军事斗争准备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之所在, 坚定为祖国、为人民而战的思想。提高军校学员的政治敏锐性, 筑牢思想根基, 增强军校学员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二是要坚定听党指挥, 坚信党中央、中央军委的正确领导和指挥。我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 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军永远不变的军魂, 也是未来作战严守政治纪律的最根本的要求。在艰苦的斗争条件下我军和人民群众坚持斗争, 争取胜利, 靠的就是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听党指挥。当前可以利用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引导学员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 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三是坚定战争必胜的信心, 为打赢做好精神准备。红色文化充分展现了革命先烈为理想信念抛头颅、洒热血的献身精神。体现了面对生死考验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战斗精神。要利用红色文化丰富优秀的资源, 鼓励和感染学员, 使学员的灵魂得到洗礼、战斗意志得到升华, 培育学员吃苦酬劳、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 坚定敢打必胜的信心, 为打赢做好充分的精神准备。

二、战斗精神具有历史的传承性, 依靠红色文化民族精神的催化, 加强学员传统教育

战斗精神不是孤立的精神状态, 它根植于社会、民族、军队的精神土壤之中。克劳塞维茨说过:“一支军队所能具有的精神是因为这个民族本来就有这种精神。”民族文化传承一个民族的基因, 决定着战斗精神的形成和走向, 是军队战斗精神的直接来源。中华民族是具有优良传统和独创精神的伟大民族, 历经磨难而信念弥坚, 饱尝艰辛而斗志更强, 疑聚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军校学员战斗精神培育应当与传统精神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传统精神成为培育战斗精神的重要资源。

红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厚重的历史文化, 是传统文化和国外文化优秀养分的有益吸取, 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红色文化内涵深刻, 充分展现了党和人民为争取民族自由和国家富强生生不息、战斗不止的伟大精神品格, 深化了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优秀民族精神的理解, 强化了对党的宗旨和理想信念的感悟。红色文化是记录历史的宝贵史料, 是人们超越时空认知史实的优质载体。可以说, 关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诸多方面的教育元素, 都可以在红色文化资源宝库中找到, 因而客观上为军校学员战斗精神的培育奠定了坚实文化基础。

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作用, 要结合民族和历史的文化传统进行战斗精神的培育。把那些红色文化小集中体现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气节情操的历史人物、历史传统, 经典的诗词文章和著作, 当地的红色文化胜地、名人故居和纪念馆等等, 作为培育战斗精神的生动教材, 培养和强化官兵的爱国主义精神。要注重发掘红色文化中军队传统精神的资源宝库, 注重把我军传统精神作为凝聚军心士气、塑造雄师劲旅的精神平台。把我军发展历程中形成的革命精神传统, 作为培育战斗精神的重要内容突现出来, 着力对官兵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打牢官兵战斗精神的思想基础。如用优秀红色经典影视作品感染学员, 用优秀历史红歌激励学员, 用激昂战斗口号激发学员, 在耳濡目染中把我军的传统精神铭刻在学员的脑海中, 使学员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三、战斗精神具有巨大的潜能性, 推动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教学训练实践, 激发和调动学员的积极性

战斗精神焕发出来的潜能, 来源于广大官兵能动的创造性实践。克劳塞维茨认为, “物质的因素和结果不过是刀柄, 精神的因素和结果才是贵重的金属, 才是真正的锋利的刀刃。”看一支部队战斗精神强不强, 很重要的就是看这支部队能否把每个官兵的思想、情、意志以及聪明才智凝聚到一个目标、一个方向上, 形成强大的战斗力。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官兵的积极性、创造性, 就要注重日常养成, 坚持把战斗精神的培育放在日常的教学训练实践的全过程, 苦练打赢本领。

学员战斗精神的培养和形成是一个综合的过程:一是要强化教员战斗精神, 将战斗精神培育融入到教学中。在军校学员接触最多的是各专业课的教员, 教员的世界观、人生观、责任感和战斗精神对学员的影响最为直接。因此, 应当强化教员队伍的战斗精神, 通过他们将战斗精神培育融合到教学训练中去, 让学员在学习专业课程的过程中, 潜移默化地接受战斗精神教育。红色文化形式多种多样, 具有丰富性、生动性、直观性, 感染性, 教员可以把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到教学实践中, 可以采集红色文化中鲜活的素材, 在教学中积极调节学员的思想情绪, 采取各种方法围绕培养战斗精神, 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 适时将红色文化资源转化力学员战斗精神培育的重要资源, 提高利用效果, 更好发挥课堂教学在战斗精神培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在抓好第一课堂的同时, 要根据学员的身心和认知特点, 将优质的红色文化资源运用于校园第二课堂活动, 组织开展红色经典快乐阅读、红色班级创建、红色经典影视展播、大学生红歌会、红色诗文朗诵赛、编写《红色记忆》书籍等活动, 宣传红色文化, 弘扬革命精神, 使学员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红色文化的熏陶, 主动内化战斗精神。二是要完善训练内容, 将战斗精神培育纳入训练体系中:把军人的使命意识、牺牲精神、纪律观念、团队意识、心理素质、战备观念等战斗精神要素注入训练内容体系, 紧紧围绕战斗精神的培育, 适时利用红色文化资源, 弘扬英勇顽强、敢打硬仗、临危不惧的红色文化精神, 坚持从难、从严、从实战需要出发, 尽量把情况想得复杂一些, 把困难想多一些, 把战场环境设置逼真一些, 在学员能够承受的范围内, 磨练学员战斗意志、锻造学员过硬作风, 锤炼学员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四、战斗精神具有感染性, 营造有利于战斗精神培育的红色文化氛围, 潜移默化地影响学员

战斗精神是集体主义精神在战场上的集中体现。这种精神产生于集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是官兵思想情绪、意志在战场上交互感染、互相影响的结果, 要培育这种精神, 一要注重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先导作用, 二要形成良好的内部环境。

军校学员战斗精神的培育, 要充分运用英模先进事迹和精神教育激励学员, 利用红色文化资源, 形成崇尚英模、学习英模、争当英模的浓厚范围。突出先进集体和个人典型, 利用广播、电视台、黑板报、墙报、橱窗等形式进行广泛宣扬, 不断激发学员争当战斗英雄和训练标兵的光荣感和自豪感, 把战斗精神准备纳入经常性的评比活动之中, 开展模范带头作用是否突出、作风纪律是否过硬、精神面貌是否昂扬、单位整体作风是否过硬等评比竞赛, 建立和完善各级荣誉馆 (室) , 用先进事迹去感化, 用榜样的力量去感召, 使学员的战斗精神在良好的人文环境中得到熏陶。

良好的军校内部环境是战斗精神塑造的必要条件。富有战斗氛围的军校环境能够对军校学员战斗精神的生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院校营造战斗氛围的建设, 可以把红色文化与校园文化结合起来, 把红色文化教育与学员战斗精神的培育结合起来。要根据客观环境、学员特点等不同情况, 因时制宜地开展校园红色文化教育, 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员, 要让学员容易理解和接受。要充分发挥媒体在思想文化传播中的主渠道作用, 让红色文化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走进学员的生活之中。要利用和发挥网络的资源优势, 建立校园红色网站, 开展红色网络论坛、红色网上祭英烈活动, 建设红色网上纪念馆等, 增强军校红色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冲击力。可以结合当地人文历史、学校校史校情, 在校内适当的地方, 建立红色文化广场、红色文化纪念馆、陈列馆, 树立相关红色文化标语、标识、宣传栏, 建造红色文化雕塑、“英雄墙”等, 以此来营造浓郁的校园红色文化氛围, 使学员受到战斗精神的教育和感染。凝聚军心、鼓舞士气, 使军校内部环境成为培养学员战斗精神的重要资源和生动课堂。

摘要:战斗精神是军人主体性发挥的充分体现, 是战争制胜的力量之源。培养官兵顽强的战斗精神, 是新时期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的具体要求。红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 承载和传递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优良民族品质, 是军校学员战斗精神培育的有效载体。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 着眼战斗精神的特点, 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训练, 对于军校学员战斗精神的培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培育战斗精神 第8篇

一、当前我军战斗精神培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战斗精神是我军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的精神财富。随着国内外形势瞬息万变, 特别是在世界新军事变革呈现出急速发展、战斗形态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 我军战斗精神培育遇到了一些新的问题, 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理想信念缺失冲击战斗精神。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 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各种外来的思想文化不断的渗透进入军营, 冲击着官兵的政治信仰和理想信念。有的官兵“和平麻痹”思想严重, 缺乏军人应有的使命和责任意识, 战斗意识不够强;有的官兵崇尚“个人价值”多, 考虑“集体利益”少, 时常在考取士官、入党、学技术、立功授奖等方面花心思、做文章, 提高打赢能力的紧迫性不够强。“枪听我的话, 我听党的话, 手握钢枪心向党, 党叫干啥就干啥”, 是一代又一代官兵的最高行为准则, 理想信念的缺失会从根本上弱化这个准则在广大官兵心中的地位, 进而消解部队应有的战斗精神。

(二) 战争形态变化考验战斗精神。

有的官兵受西方所谓的“零伤亡”的思想影响, 认为未来战争拼的是装备, 是科技, 再当血洒疆场的英雄不值得。应该看到, 未来信息化战争最终还要靠“勇敢者”去打, 信息化技术要靠人去发展, 人的因素特别是战斗精神仍是影响未来战争胜负的核心因素。克劳塞维茨曾经指出:“物质的原因和结果不过是刀柄, 精神的原因和结果才是最贵重的金属, 才是真正锋利的刀刃”。未来信息化战争必将更加残酷激烈, 部队所担负的任务也必将异常艰苦, 官兵面临的生死考验更加严峻, 这也对军人的战斗精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 信息化程度不高影响战斗精神。

我军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 信息化程度较低, 与美军等发达国家相比, 在武器装备、作战理论、编制体制、人才质量上的总体差距十分明显。特别是上个世纪以来发生的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 美国等西方国家更是把“技术决定论”鼓吹至上, 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军官兵产生了消极影响。近几场局部战争表明, 美军依靠其雄厚的军事实力和先进的技术装备几乎是“不可战胜”, 要打赢是很难的事。如何解决当前我军信息化程度不高对战斗精神的不利影响, 增强官兵打赢信心, 是培育官兵战斗精神必须直面的现实问题。

二、强化我军战斗精神培育的几点对策

根据信息化战争的特点和要求, 着眼于当前我军战斗精神培育面临的几个问题, 我军战斗精神培育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 注重教育引导, 依靠先进军事文化强化官兵的战斗精神。

文化是凝聚人心、振奋精神和激励士气的重要力量, 用先进军事文化培育战斗精神是我军的光荣传统和政治优势。通过先进军事文化教育, 使广大官兵产生强烈的归属感、认同感和向心力, 激发官兵作战意志和内在精神动力。一是要注重了解青年官兵的心理动态, 及时了解官兵心态变化, 尤其是对官兵的挫折心理进行正确的引导和鼓励;二是积极发掘青年官兵的“闪光点”和积极因素, 把握教育的时机, 针对官兵不同的个人实际, 因人因时因地运用说服、榜样、道德评价等多种方法进行正面引导, 旨在提高他们的认识, 使之掌握正确的思想、观点和方法。

(二) 提升官兵素质, 着力解决官兵“打赢信心”不足的问题。

随着高技术武器装备的广泛运用, 特别是美军在近几场高技术局部战争中接连胜利, 面对强敌, 有些官兵“打赢信心”不足, 并在很大程度影响了我军战斗精神的培育。因此, 增强官兵“打赢信心”是战斗精神培育必须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一是要提升官兵思想素质。要引导官兵正确看待敌我武器装备的差距, 正确看待战争中武器和人的辩证关系。二是要提升官兵的科技素质。官兵缺乏“打赢信心”, 一个很重要的来源就是信息化知识的匮乏。较高的信息化素质是“打赢信心”的保证和基础, 科技素质不高, 造成官兵对部队信息化建设往往感到力不从心, 由于“技”不如人, 影响了敢打必胜的信心和勇气。

(三) 依靠军事训练, 使战斗精神培育贯穿军事训练的全过程。

仗可以千日不打, 兵不可一日不练。军事训练是生成、巩固和提高部队战斗力最直接、最重要的途径, 也是培养战斗精神的主要渠道。要坚持把战斗精神培育作为军事训练的重要课题, 把练指挥、练协同、练战法同练思想、练意志、练作风统一结合起来, 使战斗精神培育贯穿军事训练的全过程。一是在从严从难中培育。未来信息化战争, 战场必然更加残酷、激烈、复杂, 这对参战人员的精神素质和战斗素质都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想在未来战场取得主动权, 必须从实战出发, 从严从难训练部队。二是在开展科技练兵中磨砺。信息化战争中, 参战双方的较量将突出表现在高素质人才的较量。只有开展科技练兵, 才能培养出打赢未来战争的高素质人才, 才能实现人与武器的最佳结合, 才能磨砺部队过硬的战斗精神。

摘要:针对信息化战争条件下战斗精神培育面临的问题, 要坚持注重教育引导, 依靠先进军事文化强化官兵的战斗精神;提升官兵素质, 着力解决官兵“打赢信心”不足的问题;依靠军事训练, 使战斗精神培育贯穿军事训练的全过程。

关键词:战斗精神培育,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略论军人道德培育与军队战斗力提升 第9篇

要素即构成系统的基本单元, 战斗力要素乃是构成战斗力系统的基本单元。对于战斗力要素的划分, 中西方有较大的不同:西方学界侧重于用数学的方式将战斗力横向划分为若干“子能力”, 通过在各个子能力中建立数学模型找到它们与战斗力之间精确的函数关系。我国学界对战斗力要素的划分侧重于用哲学的方式将战斗力划分为若干协同部分, 通过对各个部分的辩证分析寻找它们与战斗力之间的关系。根据不同的具体划分方式, 常见的有“两要素说”“三要素说”和“多要素说”。“两要素说”认为, 战斗力的要素是人和武器;较为常见的是“三要素说”, 它是在“两要素说”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要素, 即人与武器的结合方式;“多要素说”则是在此之外从更微观、具体的视角增加了如“后勤保障、科研技术、军队管理”等要素。

不管采取上述哪种划分方法, “人的因素”都是战斗力生成的主体因素。近年来, 随着高技术带来的武器装备的迅猛发展, “武器中心论”“唯高科技论”在一段时期内甚嚣日上, 然而热潮过后, 人的因素在战斗力诸因素中的主体地位仍未受到动摇。正如恩格斯所说:“赢得战争胜利的是人而不是枪。”“新式的速射的针发枪起了很大的作用。没有这种武器普军是不会取得这样的巨大而又迅速的胜利的。但是这些枪自己是不会动的, 需要有勇敢的心和强有力的手来使用它们”。在当前信息化、高技术战争中, 人的因素对战斗力所起的重要作用体现得更为突出:首先, “高素质的人不仅仅是战争的实践者、认识者, 也是现代战争的组织者、实施者”。一场现代化战争采取什么样的战略、采取什么手段打、打到什么程度都是由人决定的。其次, 人具有决定武器的作用。武器装备从研发、生产到使用的整个过程都离不开人的参与和主导, 武器装备的研发思路、生产模式、使用时机的好坏与人的素质有着紧密的联系。再次, 军人是执行战争任务的主体。战争任务执行情况与武器装备、后勤保障资源等有形因素有关, 更与军人领悟战略意图的程度、执行军事任务的能力、完成军事任务的决心息息相关。

由此可见, 人的素质在战斗力中的作用和地位绝无动摇, 军人素质在现代化战争中仍是直接影响战斗力水平、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

二、军人道德素质是军人素质的重要组成要素

《军事大百科》对军人素质有如下定义:“军人素质是指军人政治素质、军事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道德素质和身体素质的总和”。其中, 政治素质是灵魂, 军事素质是核心, 文化素质、心理素质、道德素质和身体素质是基础和保证。这6种素质既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又相融相生。其中, 军人道德素质指军人通过一系列道德行为所表现出的一种具有一贯性和稳定性的质素和品格, 它“与军人道德原则、规范共同构成了军人道德”, 是军人道德原则、规范为军人内化吸收的体现。军人道德素质包括四大要素: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其中, 道德认识是基础, 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是军人道德素质的内发动力和保证, 是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中间环节, 道德行为习惯则是道德素质的最终外化表现。

中西方军事家对军人素质中的道德素质都非常重视。克劳塞维茨将军人素质分为5类:精神要素、物质要素、数学要素、地理要素和统计要素, 其中“主要的精神力量指军人的才能、武德、和民族精神”“军人的武德是战争中最重要的精神力量之一”。孙膑在《将文》一篇中写道:“将者不可以不义, (不) 义则不严, (不严) 则不威, (不威) 则卒弗死。故义者, 兵之首也。将者不可以不仁, 不仁则军不克, 军不克则军无功。故仁者, 兵之腹也。将者不可以无德, 无德则无力, 无力则三军之力不可得。故德者, 兵之手也。”“义”“仁”“德”构成了孙膑所强调的军人道德素质, 它们是兵之“首”“腹”“手”, 是提高军队战斗力, 实现军队强大的重要依据。军人道德素质之所以能被中西方军事家放在如此重要的地位, 主要因为它对军人素质的其他方面起到了“催化剂”和“发动机”的作用:一是对军人政治素质的养成起到重要促进作用。战争是政治的继续, 军队作为执行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 有着特殊的政治要求, 如必须坚贞不渝地忠于国家、忠于统治阶级;要以国家利益、人民利益、大局利益为重;要有勇于献身、艰苦奋斗、坚忍不拔的精神;要有严格的组织纪律性, 服从指挥, 善于协作配合等。军人道德素质中“忠诚”“奉献”“服从”等要素为军人政治素质的养成提供了重要的意识形态支撑。二是对军人军事素质的生成起到重要促进作用。在过去战争形态中, 一个几乎没有什么军事素养、目不识丁的普通百姓入伍后, 手里拿把大刀、腰里别上两颗手榴弹也可以上战场打仗。而在现今高科技、信息化战争环境中, 先进军事理论、高新武器装备的运用要求军人必须具备相应的理论水平和操作水平, 现代战场复杂多变的军情战情要求军人必须具有快速、正确的决策反应能力, 当代军人必须不仅要“尚武”, 更要“崇智”, 军人传统武德中对“智”的关注与践行, 有助于为军人军事素养的生成提供精神动力。三是对军人心理素质的稳定起到重要促进作用。军事任务往往伴随着严峻的心理挑战, 现代战争军事行动中高新武器的精确打击力和巨大杀伤力, 非战争军事行动中危险、恶劣的环境都给军人的心理稳定带来了较大冲击, 军人道德素质中“忠诚”“勇敢”“英雄主义”“团结”等要素, 会起到极大的心理暗示、激励作用。

三、军人道德培育是提高军人道德素质的重要环节

军人道德素质是军队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军人来说, 这种素质不是与生俱来的。军人道德素质的生成和提高, 主要通过“军人道德培育和军人道德修养两大环节来实现”。

一是军人道德培育。军人道德培育是指一定阶级的军队根据社会和军人的职业需要, 依据军人道德原则和规范, 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对军人施加系统的道德影响, 通过培养军人高尚的道德认识、可贵的道德情感、坚定的道德意志、文明的道德行为, 全面提高军人道德素质的活动过程。军人道德培育侧重于群体的道德活动, 强调的是客观的自外而内的外力教育引导作用, 通过道德培育过程, 授予军人应然的道德标准, 解释履行军人道德要求的原因, 激发军人从事道德实践的热情, 从而实现提高军人道德素质的目标。

二是军人道德修养。军人道德修养是指军人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等方面依据道德原则、规范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 从而自发从事道德行为实践的活动过程。它包括两层含义, 一是“修”, 即依据道德规范、原则修理、整治已有的道德认识;二是“养”, 即依照正确的道德认识培育、常养自觉地道德行为, 并在实践中得到提高。这一方式侧重于个体的道德活动, 强调的是主观的自内而发的内化吸收机制, 通过军人道德修养, 形成稳定的道德情操和道德境界。

这两大环节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二者的区别在于:军人道德培育和军人道德修养的侧重点各有不同, 存在着客观和主观、外因和内因的区别。二者的联系在于:从提高道德认识、加深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的过程来看, 二者具有合目的性, 都是为了军人素质的生成和提高而服务的, 共同构成了军人道德素质生成和提高的两大不可或缺的环节。一方面, 军人道德培育离不开军人道德修养, 只有在道德修养中, 军人的道德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军人道德培育的内容和要求才能转化为军人内在的深刻认识, 进而转化为军人的实际道德行动, 从而形成一定军人的道德素质。另一方面, 军人道德修养离不开军人道德培育, 军人道德修养不是凭空而为, 必须有正确可行的理论引导和实践指导, 要知道“修什么”“养什么”以及“如何修养”, 只有通过道德培育这一过程, 这些问题才能得到正确的解答, 否则道德修养就如无本之木, 无源之水。换言之, 军人道德素质的提高离不开军人自发的道德修养过程, 而军人道德修养则离不开军人道德培育的正确指导和引导。

那么, 军人道德培育怎样实现对军人道德素质的影响呢?基于军人道德素质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四大要素构成的特点, 军人道德培育主要通过4种方式来实现对军人道德素质的影响:

一是框正军人道德认识。道德认识是军人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基础, 正确的道德认识是良好军人素质形成的开端。军人道德培育具有依据军人道德原则、规范对军人道德认识予以框正的作用。

二是激发道德情感。军人道德情感的形成, 需要内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 内因是军人个体自身的情感体验, 外因则是道德培育的激发作用。通过道德培育激发道德感情能极大的增进军人道德行为的主观能动性。

三是锤炼道德意志。军人的职责决定其在履行道德义务时会面临体力、精神上的严峻考验, 会遭受常人无法想象的艰难困苦, 这时仅有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通过军人道德培育, 锤炼军人的道德意志, 这是军人的道德素质在任何环境下都能得以保持的重要保证。

四是组织道德实践。道德行动是军人道德素质的最终表现形式, 道德行为习惯是一个人由不稳定的道德行为转化为道德素质的关键因素, 军人道德培育具有搭建实践平台、展开实践指导, 从而促进军人道德行为习惯出现, 以达成军人道德素质形成、提升的重要作用。

军人道德培育和军人道德修养共同构成军人道德素质形成和提升的两大环节, 一方面, 军人道德培育通过间接的方式, 指导、引导军人道德修养, 促进军人道德素质的形成和提升;另一方面, 通过“框正道德认识、激发道德情感、锤炼道德意志、组织道德实践”四种方式, 直接作用于军人道德素质的生成与提升, 是实现军人道德素质生成与提升的重要环节。

总而言之, 军人道德培育工作正是通过对军人道德素质这一军队战斗力重要组成要素展开作用、施加影响, 为提高军人素质进而提升军队战斗力提供了巨大的精神支持。从战斗力提升这一特殊视角看军人道德培育工作, 有助于深化教育者对军人道德培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为教育实践找到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黄嘉.论战斗力要素.首届全国军事技术哲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7.

[2]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 (第2卷) .北京:战士出版社, 1951.

[3]孙清宇.战斗力生成中人的主体性研究.国防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3

浅析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 第10篇

今天我们重新审视胡风的文艺思想, 他提倡作家高扬主观战斗精神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借鉴五四文学革命和外国经验来关注民族形式问题等无疑都是值得肯定和提倡的, 尤其是高扬主观战斗精神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本文试图在具体阐释这个精髓的同时探索其对今天文学创作的影响。

一、主观战斗精神的提出

早在五四时期, 鲁迅就在《南腔北调集 · 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说:“我的取材, 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 意思是在揭出病苦, 引起疗救得注意”。鲁迅对国民性的洞悉和批判是彻底的, 不留情面的。胡风深受鲁迅影响, 始终以鲁迅所开创的五四启蒙精神搏击历史和现实的黑暗, 感受人生和心灵的苦难。1945年1月, 胡风在《希望》创刊号上发表题为《置身在民主的斗争里面》, 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精神奴役的创伤”这一命题。他说:“人民……虽然体现着历史的要求, 但却是取着千变万化的形态和复杂曲折的路径;他们底精神要求虽然伸向着解放, 但随时随地地都潜伏着或扩展着几千年来的精神奴役底创伤。”

知识分子要如何医治他们的精神创伤呢?这就出现了他的理论精髓:“主观战斗精神”。1“主观战斗精神” 的理论最早见于胡风1935年5月26日发表的《什么是“典型” 和“类型”——答文学社问》一文, 在1940年的《今天, 我们的中心问题是什么?》一文中, 对其进行了集中论述。 后来在1945年的《置身在民主的斗争里面》又对其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应该说, 在胡风的文艺理论中“主观战斗精神” 和“精神奴役创伤”是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的。在胡风看来, “文艺并不是生活的复写, 文艺作品所表现的东西须得是作家从生活中提炼出来, 和作家的主观活动起了化合作用的结果。文艺不是生活的奴隶, 不是向眼前的生活屈服, 它必须站在比生活更高的地方, 能够有把生活向前推进的力量”。2即在再现现实的基础上融入作家的主体性精神感受, 在文艺来源于生活, 反映生活的基础上使文艺进一步高于生活。胡风反复强调, 要创作出优秀的文艺作品, 必须发扬主观战斗精神, 实现创造主体和创造对象的“相生相克”。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深入历史, 深入现实的人生内容, 深人人的灵魂, 达到思想力与艺术力的统一。这些观点继承了五四以来的个性解放传统, 突出作家的独立人格, 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强调文艺有其特性规律, 突出作家在创作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 着力探讨创作过程中主客观之间的复杂关系, 坚决维护文艺创作的精神活动本质、自由精神特质。

二、“主观战斗精神”批判的对象

胡风对自然主义、机械主义、性灵主义持批判的态度。 胡风认为文艺应该站在比生活更高的地方, 作家要走一条进步的道路, 要替人生服务, 而现实创作中存在着很多达不到这种精神的情况。有自然主义倾向的作品只是描写身边的琐事, 像张三李四吵架吵得如何发怒, 或者王五被狗咬了怎样疼得难堪;还有些作品冷静地描写了一段污秽或平庸的生活。“但这些不过是生活现象的留声机片, 失掉和广大人生脉搏的关联;既没有作家地向着人生远景的热情, 又不能涌出息息动人的生活真情。这是对于生活现象的屈服, 不能够提炼生活也不能够推动生活, 无从得到文艺作品应该得到的力量”。3公式主义是从一个固定的抽象的观念引申出来, 不顾实际生活的千变万化的情形, 无论在什么场合都把这个固定的看法套将上去。“不从活生生的生活内容来抽出有色彩有血液的真实, 只是演绎抽象的观念, 那结果只能把生活凝成死板的模型, 干燥的图案。不能把握活的人生, 那就当然不能创作出活的文艺作品了”4。还有一味表现作家个人情志和个人性灵的性灵主义, 都是胡风批判的对象。胡风强调作家的创作主体性, 强调作家要发挥主观精神, 只是描写琐碎事件或是口号式的作品, 消极保守的作品都是现实主义创作的不成功的表现, 都需要批评和改进。

但当时的抗战的时代背景又要求着作家描写民族战争中的劳苦大众的悲惨生活, 甚至越琐碎越能打动人, 越能引起同情;要求作家写农民的反抗, 就是要定规的写农村的衰落和地主的压迫, 接着是农民的觉醒和反抗, 并且这样的创作方法是得到当时意识形态领域认可的。所以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被认为与当时的时代精神有着一定的冲突, 但胡风一方面坚持文学创作的主体性, 另一方面也是坚持民族革命战争时期的文艺创作主题的基本方向的。

应该说, 胡风的文艺思想是对当时文学的冷静、理智的思索, 是符合当时社会条件的一种理想化文艺思想。一方面, 他从当时的国情出发, 针对民族解放和国家建设的需要, 强调“突进”——作家对客观生活的突进, 投身抗战洪流, 为祖国而歌。另一方面, 为使文学不至于失去“文学性”, 他又强调“结合”——作家的思想、感情、精神与客观现实的拥抱、结合。他继承了鲁迅创作中的那种启蒙意识和战斗精神, 在文艺为政治左右的急流中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 希望在救亡与启蒙、个性解放与民族解放、文学的“工具性”与“文学性”之间保持一种平衡。不幸的是, 中国现代文学从一开始就具有鲜明的实用性特征和战斗品格, 文学从不曾获得独立的地位, 从创造社开始, 到30年代的左联, 40年代的解放区文学, 50年代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一直到文革时期的“样板戏”, 文艺始终都是政治的工具。一代代的政治界、 文艺界领导人都在极力清除阻挡在“文艺政治化”道路上的绊脚石, 先是左翼外部的文研会和自由主义, 后又转到左联内部, 王实味、丁玲、陈企霞、俞平伯……胡风的文艺理论也不可避免地被碾碎在“文艺政治化”的车轮之下。

三、“主观战斗精神”的特点

反复强调, 要创作出优秀的文艺作品, 必须发扬主观战斗精神, 实现创造主体和创造对象的“相生相克”。他认为 “:在现实生活上, 对于客观事物的理解和发现需要主观精神的突击; 在诗的创造过程上, 客观事物只有通过主观精神的燃烧才能够使杂质成灰, 使精英更亮, 而凝成浑然的艺术生命。”5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深入历史, 深入现实的人生内容, 深人人的灵魂, 达到思想力与艺术力的统一。这些观点继承了五四以来的个性解放传统, 突出作家的独立人格, 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强调文艺有其特性规律, 突出作家在创作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 着力探讨创作过程中主客观之间的复杂关系, 坚决维护文艺创作的精神活动本质、自由精神特质。于是, 胡风提倡的现实主义, 不仅要描写现实生活, 也要描写人的心理状态, 人的精神世界;必须以人为本, 以对血肉的现实人生的感受为起点, 靠用脑, 靠学识、才能和技巧, 更靠感情、意志、人格乃至生命, 这样才能完成作家和对象活的生命运动, 真正创作出“为人生” 的作品。

培育战斗精神 第11篇

一、深刻把握战斗精神焕发的多源性,在搞好专题教育基础上深化系统灌输,着力打牢战斗精神培育的思想根基

战斗精神是由军人的信念、情感、意志和能力浓缩升华的一种战争力量。它是军人独有的职业特质,但其萌发却不全然由军人职业决定,而有着非常复杂的根源和原动力。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乃至先天个性、血液气质、心理结构,都是影响战斗精神萌生、形成的重要因素。这启发我们,开展战斗精神教育,不能单纯从概念到概念、为战斗精神而战斗精神,而是把着力点放在坚定理想信念、强健人生追求上。通过系统的理论教育灌输,引导学员确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强健的人生追求,其气质和格局就会在潜移默化中悄然转变,其血性、锐气和锋芒就会在不知不觉中逐渐舒展,战斗精神也会水到渠成地不断增强。在这个系统教育灌输中,特别应突出培养和强化以下四个方面的品质和心性:一是对国家的至诚至爱。国家是我们的共同栖息地,也是共同的精神归宿;爱国主义是战斗精神不竭的力量源泉。培育战斗精神,要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入手,培育学员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凛然大气。二是对敌人的至仇至恨。仇恨是最精锐的武器。支撑勾践卧薪尝胆、吞吴兴越的是仇恨,支撑项羽破釜沉舟、灭秦复楚的也是仇恨。培育战斗精神,要加强历史耻辱教育,特别是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受的种种耻辱,激发学员警钟长鸣报仇雪恨的悲愤情怀。三是对英烈的至崇至敬。培育战斗精神,要将先贤英烈的光辉事迹和伟大情怀传承下来,唤醒学员的历史使命意识和英雄主义情结。四是对自身的至尊至信。培育战斗精神,首先要强化学员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血性霸气,激发其敢叫日月换新天的雄心壮志。

二、深刻把握战斗精神内涵的时代性,在保持内核稳定基础上注重与时俱进,不断赋予战斗精神新质内容

战斗精神作为一种精神产物,其内涵必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战争形态的变化,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从军事变革的演变过程看,冷兵器和火器时代,战斗精神要求突出勇猛无畏,敢打敢拼;机械化时代,突出的是连续作战、沉着机智、英勇顽强;而信息化时代,战场环境向多维拓展,呈现出非线性、非接触、非对称特征,平台中心战逐渐被网络中心战取代,单元对抗逐渐为体系对抗取代,战斗精神对精密协作、多谋善断这些素质提出了新要求。现实中,一些单位培育战斗精神,主要存在着推崇不怕苦、不怕死这些传统品质多,而对科学、求实这些时代精神强调不够的问题。这反映出,我们一些人仍然没有深刻认识到,信息化条件下,战斗精神不仅体现为一种勇敢顽强的精神,更是一种讲究谋略、艺术的科学精神;敌我双方不仅是体能、技能的抗争,更是激发智能超常发挥的抗争。没有深刻认识到,联合制胜需要很强的协同精神,需要很强的时效观念。还没搞清楚,战斗精神对抗已和政治工作直接作战紧紧联为一体,抓好心理攻防训练,也是培育战斗精神的重要途径。解决这些问题,一要树立越是信息化战争,越需要科学求实精神的观念,把强化战斗作风与树立科学精神结合起来,把斗勇与斗智、斗谋统一起来,充分发挥科技素质对战斗精神的支撑作用;二要树立联合制胜和时效观念,紧贴部队信息化建设实际,培养密切协作意识和高效快速的作风;三要加强心理攻防训练培养官兵处变不惊、遇挫不馁、临危不惧的良好心理素质,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与调控能力。

三、深刻把握战斗精神形成的实践性,在加强教育引导基础上强化实践锻炼,把战斗精神培育贯穿日常学习生活全过程

上一篇:输电铁塔下一篇:企业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