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中国策

2024-05-08

移动互联中国策(精选9篇)

移动互联中国策 第1篇

作为国内移动通信市场的先行者, 中国移动近年来依旧稳步领先。然而, 如果说中国移动之前凭借先发优势累积起来的领先地位可以让其在通信行业中“一览众山小”, 那么在移动互联网的新环境中其也只能不情愿地承认“一山还比一山高”。

渐失业务提供功能

在目前移动互联网“应用为王”的价值链模式当中, 通信运营商所充当的更多是数据传输管道的角色, 有人将之戏称为“比特搬运工”, 这一称呼可谓十分贴切——工作很辛苦、回报却不高, 真正有价值的部分都被价值链上的其他环节获取了。

移动互联网时代, 客户获取各种信息资源的接触点呈现爆炸式增长趋势。在以往的价值链模式中, 通信运营商同时承担了数据传输管道和业务订购/服务通道的角色, 用户获取业务、使用业务的入口必须是通信运营商。

在移动互联网价值模式中, 用户获取应用和服务的通道可以是智能终端系统的应用商店、第三方应用商店和其他渠道 (如智能终端论坛等) , 应用和服务的付费也无需通过运营商来进行。另外, 这些第三方的应用和服务获取通道通畅且具有更加浓重的互联网色彩, 对用户来说比通信运营商的界面更加友好、风格更加“草根”、响应更加快速、使用更加便利, 通信运营商除了提供数据流量通道之外已经没有其它附加价值。

三方面捍卫主动权

为了避免在移动互联网新价值模式中丧失主导权甚至是被主要价值活动边缘化, 中国移动近年来也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 主要体现在“终端”、“应用与服务”和“入口”三个方面。

在“终端”方面, 中国移动在Android操作系统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造和升级, 推出了具有浓重中国移动特色的OMS操作系统, 期望以此打开“硬件网络有TD、软件系统有OMS”的3G手机新局面, 但在轰轰烈烈的上市之后迎来的却是冷淡的市场反应。

首先OMS操作系统脱胎于Android操作系统, 其升级改造肯定滞后于Android操作系统的演进;其次, 为了促进各项业务发展, 中国移动将OMS定位为自由业务搭载的平台, 这种一厢情愿、“拉郎配”式的营销实际上也招致了用户诟病;最后, OMS系统的设计一直采用封闭开发的方式, 既不能像苹果、谷歌一样拥有先进的设计理念和开发手段, 也不愿意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系统开发的参考和建议之中。

在“应用与服务”方面, 中国移动进行了基地化运营建设。实践证明, 采用基地化、专业化的手段来提升应用与服务的研发和运营水平是行之有效的。但是由于基地公司往往挂靠在某一省分公司之下, 除了个别具有较好市场成熟度的业务在全国能够保证“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相当部分业务只能在基地所在的本省分公司得到大力推广。除却“山头主义”因素的影响, 更多的是因为各业务基地要想运作好就必须考虑全国各地的市场差异性, 而这一点往往最难以平衡。

在“入口”方面, 中国移动一方面针对传统模式积极试水网络浏览和信息搜索方面的业务和服务, 另一方面紧密跟进应用商场的开发、建设和运营。对前者中国移动采用了内引外联的手段先后推出了一系列业务和服务, 但在智能终端浏览器和搜索引擎的传统巨头面前, 中国移动难以构建起自身独特的优势。后者随着智能终端销量和销量占比的逐步提升而显得日益重要, 中国移动以南方互联网基地为首开始建设具有自身产权和特色的应用商场, 目前其MM商店已在应用商场日益激烈的竞争中逐渐站稳了脚跟。

迫在眉睫的“四个转变”

尽管之前在移动互联网领域有得有失, 但总体来看, 以中国移动为代表的运营商的表现已经被来自IT业界的新竞争对手所超越, 当CT和IT之间的藩篱被打破之时, 一场抢夺未来制高点的战斗就已打响。因此, 通信运营商惟有“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才能在新的价值模式中占据应有的地位。

笔者认为, 在对未来的影响力方面, 内因更甚于外因, 中国移动应尽快由内而外实现四个转型。

思维模式转型。在传统的“寡头垄断竞争”格局中, 不管三大运营商的实力对比和市场表现如何, 终究只是在相对封闭的市场中展开竞争;如今移动互联网打破了CT、IT的界限, 使得竞争领域极大扩展。在如今竞争对手众多的移动互联网时代, 运营商过去奉行的“全场紧逼盯人”和“全攻全守”不再奏效, 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紧抓客户和客户的需求释放, 重点应该考虑“客户需要何种合适的产品和服务”, 甚至超越客户需求进行设计、生产和交付。

竞争能力转型。在以往的市场竞争中, 通信运营商强调的是自上而下的决策力和执行力。在移动互联网时代, 客户需求释放的渠道和方式日益多样化, 需求释放到需求满足的周期也大大缩短。依靠“上级下达政策、下级执行并反馈效果、上级再行调整政策”的方式无法满足竞争需求。因此, 如何改变以往自上而下的竞争模式、强化一线的作用并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成为重要课题。

人员结构转型。由于上述原因, 传统的“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产品驱动”模式已不再适应形势, 应当推行以客户为中心的“市场驱动”模式。因此, 业务运营工作的重点不在于产品管理, 而在于市场信息收集与分析以及对于营销战术和推行的支撑辅助。在这些方面, 当前运营商产品经理的运作模式和能力结构尚存在明显欠缺。

移动互联中国策 第2篇

在经济发展的推动下,物质生活步调提升,促使服务业具备了完善的发展环境,整个行业不断突破。在现代化社会发展中,传统物业管理服务很难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因此,要紧跟时代,发挥物理网技术的优势,实现资源的规模整合与优化,推动创新,切实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1移动互联网技术应用下物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1.1立足受众者角度进行分析

对于物业管理,很多时候将其视为房地产行业的下游,也就是说,物业管理处于房地产产业链的终端位置,为此,物业管理与社会的贴进度更高,受到更多的关注。在传统物业管理中,其主要的职责是维护社区的安保、开展绿色建设以及进行相关设备的保养维护。在信息发展的时代,尤其是面对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大范围推广,物业管理面临更高的要求。目前人与人交流的方式呈现多样性,渠道较多,网络交流方式得到推广。在传统的交流中,客户与物业采取的方式是电话,抑或是面对面,形式彰显单一性,给双方都造成麻烦,甚至出现与生活方式相背离的情况。因此,移动互联网的生活方式成为民众主要生活模式,是交流与沟通的重要方式,只有发挥其自身的优势,发挥互联网平台的特点,推动物业管理服务的不断创新。

1.2立足物业管理企业角度进行分析

对于物业企业而言,鉴于人力、能源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其在利润方面呈现下降的趋势,同时,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物业企业在物业费收取方面困难重重,支出与收入增长速度存在差异,物业行业面对巨大的压力。为此,物业企业必须重视管理模式多元化创新。在创新的进程中,要高度重视理念和思想,即关注利润潜力与技术进步,在满足需求的前提下,寻找利润增长的新的方式,形成企业创新的新动力和方向。在物联网技术的支持下,使得物业企业能够实现对信息的全面掌控,管理彰显便捷性,在人员和管理成本方面,都不高。在移动互联网全球化趋势的影响下,管理者与客户之间的更加贴近,因此,管理与运营获得长足进步。

2系统探讨移动互联网技术创新物业管理模式

2.1对物业企业管理服务定位进行创新

对于商品价值而言,其主要决定因素为使用者,即顾客。在现实中,客户需求不是一成不变的,始终处于变化中,因此,企业要明确客户的实际需求,进行目标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这与企业成败关系密切,也是其自身价值的体现。本质上讲,任何管理模式的目标都是满足客户的需求。为此,要对客户的需求进行准确定位,也就是说,对定位的创新是企业管理模式创新的方向。当前,信息技术对人们生活产生巨大影响,尤其是智能手段等的普及,使得人们更倾向于用手机进行生活问题的解决,形成新的问题解决方式。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各个行业和领域都以此为依托,进行积极改革和创新。新时期的.物业管理企业,需要立足互联网环境,强化对企业的全新定位,借助互联网平台的优势,积极建立手机端网上社区,在互联网功能的协助下,使得自身提高的服务更具价值,凸显优质的生活体验。在新的背景下进行创新,物业管理质量会得到提升,形式凸显多样性,便利性增强,使得顾客与企业的交流更加顺畅和高效。

2.2重视对价值链的优化以及对收入方式的创新

在整个物业管理模式创新中,起到关键性作用的是价值链的优化与创新,因此,要将客户的支付环节,也就是企业的收入环节作为主要工作来抓。企业利润的来源是客户,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传统付费模式彰显弊端,也就是说,企业的收入模式发生转变。目前的物业管理企业,需要将互联网思维融入企业发展理念,加强对价值链的优化与调整,对收入模式进行拓展和创新,以移动互联网为平台和背景,开展额外增值服务项目,在降低物业费用的同时,获取新的价值点。由此可见,价值链的优化与创新是互联网时代诸多行业面临的共同问题,物业管理需要积极参与其中,突破传统格局的束缚,达到全方位提升的目的。

2.3将物业服务作为核心来抓

对于物业管理而言,其基本的职能是服务、管理以及经营,因此,核心是服务。对于物业企业而言,服务是根本,在整个价值链创新中,是实现完善的依据。要明确客户的实际需求,以此为基准,进行价值链的有效调整,以更好地获取客户的接受。互联网之所以能够在物业中得到推广,其根本原因是较好的客户体验,以客户为核心进行服务观念的定位。立足本质,物业管理具有相同的理念。在互联网思维的指引下,物业管理企业能够切实提升客户体验的等级,将客户至于较高的地位,全面进行服务,强化沟通的广度和深度,为客户制定个性化服务方案,提升服务质量,为管理模式的创新奠定基础。

2.4加大人才引进以及资金投入

在整个管理工作中,人员素质与水平至关重要,是关键性的影响因素,企业需要重视综合性人才的培养,既懂得技术,又掌握业务技巧,具有互联网知识背景,同时,具备丰富的物业管理经验,体现全能型人才的特征,将互联网与物业管理进行积极融合,强化运营维护。同时,鉴于互联网与物业管理在资金上的需求,要重视内部开源节流,拓宽外部招商渠道,采取多种融资手段,切实加大资金投入。综上,对于物业企业而言,要积极突破传统管理模式的束缚,结合移动互联网技术,注重物业管理模式的创新,积极融入科技元素,实现物业管理质的飞跃,以更好地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张竹婷.基于互联网+的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模式研究与创新[D].浙江工业大学,.

[2]陈爽,梁敏.浅谈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物业管理商业模式[J].现代物业(中旬刊),(08):16-18.

移动互联网:嬗变中蕴藏新转机 第3篇

当前, 什么力量对通信产业的影响最为深刻, 挑战最为激烈——移动互联网。

从苹果、谷歌到新浪、腾讯、百度、阿里巴巴, 从诺基亚到三星、微软, 近半年来, ICT所有的兴奋点几乎都是在围绕移动互联网转动——它所代表的一股技术和商业创新浪潮, 不仅席卷了电信市场, 更开辟了一个无可估量的蓝海市场。

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普及和3G网络的广泛应用, 移动互联已成为资本追捧的热宠。移动互联网产业的爆发式增长, 正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2012年全球手机和各种移动设备总数已经达68亿部, 预计2017年将达到97亿部。2012年移动互联网的应用下载量为600亿次, 到2017年将达到1100亿次。有研究机构预测, 到2020年, 以大数据、云计算、移动电子商务为主的新一波信息化浪潮, 将在全球生成20万亿美元以上的市场。

移动互联入侵——颠覆产业格局

产业的变革, 归根结底还是来源于市场。工信部发布的数据中, 截至2013年2月, 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已经达到8.03亿户。同时, 在今年1~2月, 中国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同比增长了53.2%, 其中手机上网是主要拉动因素, 同比增长了70.5%。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已经形成庞大规模, 并仍在高速增长。这也正是移动互联网颠覆产业格局的力量所在。

百元智能机潮袭。从早期的WAP, 随后的移动梦网、百宝箱, 到后来的业务基地, 再到当下的软件商店, 中国移动都一直作为先行者在不断摸索开拓。只是由于网络基础、终端体验、用户规模等限制, 一直没有走到产业爆发的临界点。但自2012年以来, 随着3G网络的完善, 以及智能手机的价格不断下降, 智能手机与移动互联网真正进入了三四线城市, 乃至更偏僻地区用户的生活之中。

移动互联网“下乡”。在多家咨询公司发布的数据中, 一个共同的特征是低端智能手机多为月收入500元以下的人群持有。因为方便简单, 而且可以随时随地上网, 手机正越来越成为他们的主要选择。现在, 庞大数量的移动互联网用户仍然只会使用为数有限的少数移动应用, 但随着越来越多大学生返乡后的带动以及不断的使用与学习, 他们已经开始使用移动互联网做更多的事情:他们用手机看到了更多的新闻, 学会用微博发自己的吐槽, 不再拨打长途电话, 而是用微信与进城务工的家人联络, 用手机查找新的工作, 通过网络购买商品, 开自己的网店……甚至是, 用手机在春节回家前抢火车票。

OTT威胁论。中国移动董事长奚国华曾向外界承认, 包括中国移动在内的运营商正面临移动互联网带来的巨大压力。奚国华认为, 现阶段运营商主要面临两个层面的竞争, 一是运营商之间的同质化竞争进一步白热化, 围绕存量市场的争夺愈发激烈。二是互联网业务的异质替代作用日益凸显, 不仅对短信、彩信等增值业务形成替代效应, 而且大量分流了语音业务, 而且来自后者的竞争“更严峻、更可怕”。

在新的市场形势下, 运营商与腾讯等OTT企业之间必将重构市场契约, 收取资源占用费等模式均有可能, 但无论如何, 这个调整都将顺应移动互联网的变革大势, 并将在市场经济的无形之手下重建秩序, 最终产生新的产业格局、商业模式

移动互联影响——变化前所未有

移动互联网的各种新应用如雨后春笋似地出现, 这些新应用使网络中的数据流量增长了几个数量级。互联网应用的爆炸式增长带来了数据流量的爆炸式增长。随之而来的是整个信息和通信行业的市场格局和生态链的快速变化。这种变化之深刻是前所未有的。

变化之一:数据时代, 电信网络的业务主体变了。在电信业发展的初期, 电报是惟一的业务主体, 此后, 电话取代电报成为网络的业务主体。进入21世纪后, 移动电话在全球快速增长, 迅速取代固定电话, 担当网络的业务主体。今天, 我们再一次面临网络业务主体的变化, 数据取代话音成为电信业的业务主体, 移动互联网是这种变化的主要推动力。

面对挑战, 运营商的转型比以往更加迫切。国际上已经有移动通信运营商成功转型的例子, 其标志就是移动流量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超过50%, 流量成为收入增长的主要引擎, 下降多年的ARPU又上升了。数据对话音的替代还将继续, 新的网络技术也适应了这种数据发展的趋势。正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启动的4G, 在技术机构上与3G和2G都不一样, LTE网络是一种只有数据域, 没有话音域的新型网络。Vo LTE也就是IP电话将是4G的话音最终解决方案, 话音通过数据域来全面实现, 这将是一种颠覆性的技术进步。

变化之二:产业融合, 行业的市场格局变了。当电信行业经历了固定通信、移动通信再到移动互联网阶段, 计算机行业也从大型机、小型机、PC机阶段、桌面互联网发展到移动互联网阶段。这两个行业已经完全交汇在一起, 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就是这种交汇和融合的典型产物。

今天, 原先的电脑制造商几乎全部进入了手机生产领域, 而且把智能手机作为重点产品。一些过去只生产网络设备坚持不涉足终端的电信厂商投入巨资重新进入终端生产领域。软件巨头和互联网巨头也在手机操作系统方面下足了功夫, 而且开始进入移动终端的制造领域, 直接提供自有品牌的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这场市场格局的变化开始了新的行业洗牌。一些老牌的制造企业走向衰落, 有的甚至破产或被兼并, 以此同时, 新的明星企业层出不穷。

变化之三:价值链转移, 行业价值链结构变了。移动互联网使行业价值链的结构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OTT服务是引起行业价值链结构变化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OTT的成长使“带围墙的花园”难以为继, 电信运营商在价值链内的中心地位受到实质性的挑战。

移动互联中国策 第4篇

由于 IPv6 技术属于比较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因此将其应用到移动互联网后,必须保证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要高于目前的水平,并且持续的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相对而言,IPv6技术本身是比较固定的,技术的应用标准和搭配,都具有较强的规范。但移动互联网是非常活泛的,它依据市场和用户需求的变化而变化,为此,需考虑到移动互联网的特性和 IPv6 技术的优点,才能更好的实现移动互联网的进步。在此,本文主要对 IPv6技术在移动互联网中的应用进行论述。2.1 应用基础面对移动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移动业务的范围和内容也在不断的增加。为此,在服务用户和社会的过程中,需通过 IPv6 技术,实现移动终端的顺利通信,减少通信的阻碍。例如,我们可以尝试在实际的工作中,通过 IPv6 技术来建立 IP 化的核心网络平台,将这个平台作为 IPv6 技术应用和移动互联网建设的基础,以此来实现网络的发展和 IP 技术的进步。从客观的角度来看,应用基础的建立,将成为 IPv6 技术在移动互联网中的重要工作。就目前的工作来看,为了能够在不同网络中使移动业务不会被中断,需要移动 IP 对移动节点进行支撑,以此来保证移动互联网可以长期、稳定的运行,加强通信的过程中,不会给用户带来新的问题。2.2 IPv6技术在无线局域网中的应用无线局域网作为现阶段的必要设施,是通过路由器等设备,发出的无限局域网络,能够给用户带来较多的便捷服务。但是,很多地方的无线局域网,并不是很稳定,尤其是在一些人流量较大的地区,例如商场、大厦、酒吧等等,这些地方的无线局域网虽然存在,但在实际的应用中,根本无法较好的满足需求,因此,很多用户宁可用流量来满足上网需求。综合而言,无线局域在目前主要表现出了以下几项问题:首先,网络时断时续。用户在连接无线局域网的时候,总是表现出了断断续续的情况,导致用户的上网受到影响。其次,信号时强时弱。很多用户希望通过无线局域网来完成下载,但信号时强时弱,导致下载快慢不稳定。今后,需将IPv6 技术在无线局域网中进行应用,如果一个移动节点移动至另一网络区域,接入路由器会依据移动节点的 MAC 地址和接入路由器的子网形成一个新的转交地址,再通过代理路由器转交给移动节点。同时发送切换初始化信号,经过重复执行地址检测以确定新交地址的有效性,将其存入邻居访问缓存列表中并发送切换确认应答信号。最后由建立在两个移动节点间,用以发送存储数据包的临时数据存储通道。

3 总结

本文对 IPv6 技术及其在移动互联网中的应用展开讨论,从目前的工作来看,IPv6 技术本身正在不断的健全,融入了较多的技术体系和技术内容。而移动互联网的建设,由于 IPv6 技术的加入,总体上的进度和质量都是比较理想的,不仅为用户提供了较多的服务和享受,同时创造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未来,需进一步加强对 IPv6 技术的研究,在客观上和主观上,实现移动互联网的更大进步。

移动互联中国策 第5篇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移动电子商务,移动终端,移动支付

移动互联网是近年来发展的新鲜事物, 移动互联网与电子商务相结合, 产生大量的创新性应用与机会, 有些应用甚至深刻地改变某些传统的行业。同时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个人电脑的连线上网, 越来越多的人因为职业和生活的需要, 希望随时随地收发电子邮件、查阅新闻、股市行情、订购各种急需商品, 即实现移动互联, 在移动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的有关技术支持下, 移动电子商务得以迅速发展。

1移动互联网和移动电子商务概述

移动互联网是一种通过智能移动终端, 采用移动无线通信方式获取业务和服务的新兴业态, 包含终端、软件和应用三个层面。随着技术和产业的发展, 未来, LTE (长期演进, 4G通信技术标准之一) 和近场通信移动支付的支撑技术等网络传输层关键技术也将被纳入移动互联网的范畴之内。

移动电子商务是由电子商务的概念衍生出来的。它是指利用依靠移动通信网和Internet, 利用手机、PDA及掌上电脑等无线终端进行的B2B、B2C、C2C或O2O的电子商务。它将因特网、移动通信技术、短距离通信技术及其它信息处理技术完美地结合, 使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各种商贸活动金融活动和相关的综合服务活动等。

2移动互联网和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

2.1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现状

在我国互联网的发展过程中, PC互联网已日趋饱和, 移动互联网却呈现井喷式发展。由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移动互联网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前瞻》数据显示, 截止到2013年底, 中国手机网民超过5亿, 占比达81%。随着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和移动终端技术的飞速发展, 人们迫切希望能够随时随地乃至在移动过程中都能方便地从互联网获取信息和服务, 移动互联网应运而生并迅猛发展。然而, 移动互联网在移动终端、接入网络、应用服务、安全与隐私保护等方面还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2.2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状况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和计算机的发展, 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已经经历了3代。目前主流的是新三代的移动商务系统, 采用了多种先进的移动技术相结合的第三代移动访问和处理技术, 使得系统的安全性和交互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第三代移动商务系统同时融合了3G移动技术、智能移动终端、VPN、数据库同步、身份认证及Web service等多种移动通讯、信息处理和计算机网络的最新前沿技术, 以专网和无线通讯技术为依托, 为电子商务人员提供了一种安全、快速的现代化移动商务办公机制。

移动电子商务在当今社会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并使用, 它涵盖了金融、信息、娱乐、旅游和个人信息管理等领域。其主要应用领域包括网上银行业务、网上订票、网络购物、娱乐服务、网络比价、信息推送与分享等。

3电子商务的移动互联核心技术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 电子商务也进入了各种移动终端设备中。因特网、移动通信技术和其他技术的完美结合创造了移动电子商务, 它的创新发展都会进一步推动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

3.1移动定位技术

移动定位:是指服务商通过移动互联网向手机用户提供的以定位、导航服务为核心, 并包括其他衍生服务的业务, 是一种新兴的应用十分广泛的移动互联网技术新应用。

3.2移动通信技术3G/4G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 是指支持高速数据传输的蜂窝移动通讯技术。3G服务能够同时传送声音及数据信息, 速率一般在几百kbps以上。移动电子商务还是依托于3G的发展, 而相对于3G, 4G能够以100Mbps的速度下载, 比拨号上网快2000倍, 上传的速度也能达到20Mbps, 并能够满足几乎所有用户对于无线服务的要求, 这对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也会带来诸多的机会。

3.3近场通讯技术

近几年, “移动支付年已经来临”这一说法甚是流行, 而推动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的关键因素, 就是近场通信 (NFC) 。近场通信是一种基于标准的通信技术, 能够简化交易, 精简数字内容的交换, 通过接触方式接入电子设备。

3.4 IPV6协议

IPv6是目前正在引入并逐步开展普及互联网协议, 它的提出是因为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 IPv4定义的有限空间将被耗尽, 为扩大地址空间而产生的IPV6。由于其128位地址长度, 几乎可以不受限制地提供地址。这为无线通信与视频识别 (RFID) 技术带来无限的发展空间, 特别是对地面移动终端数量剧增, 能为每个设备分配一个永久的全球IP地址, 所以能解决全球范围内的网络和各种接入技术之间的移动性问题。根据2012年3月七部委联合下发的《下一代互联网“十二五”发展建议意见的通知》, 我国在2013年底前逐步开展IPv6的小规模商用试点, 形成商业模式和技术演进路线, 为全面部署IPv6做准备。

4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电子商务应用

目前移动电子商务的表现形式包括远程电商和近场电商, 移动电商中的“远程电商”是指传统电商通过PC端的购物方式自然转化为通过移动终端的购物方式。而“近场电商”是在“移动支付中的近场支付”与“O2O中的本地化服务”共同发展下衍生出来的一个便于理解的概念。它是指通过移动终端选择本地化服务的消费场所, 最后可以通过近场支付进行消费。目前较主流的应用方式包括以下几点:

4.1微信营销

微信是国内最大的移动应用软件, 据统计, 全国使用手机的用户远超于电脑PC用户, 在使用时间、使用方便性来讲, 移动用户要比PC客户端有更多优势, 随着腾讯对QQ营销诸多的限制, 微信营销以着使用用户多、腾讯限制低、操作简便、一对一传播、效果强、年龄层精准等诸多优势, 让微信营销成为了现在最热门的营销方式。

4.1.1微信与O2O电子商务

微信是未来移动互联网最成功的一款产品。通过建立私密社交打通每个人现实的社交网络, 以朋友关系链构建的消费者群体营销价值十分巨大。陌生人社交也在不断渗透每个人的交友圈子, 用人作为营销工具去传播, 并最终形成人与人之间的闭环营销。而O2O实质就是带客到店。结合手机, 到店就变得非常好办, O2O所需要做的就是找一个点进行切入, 那么口碑营销、数据库营销、体验营销均可便捷实现。

4.1.2 O2O线上支付与线下商务的整合

微信的摇一摇功能可以依托微信的摇一摇、二维码扫描等功能, 将用户导入到商家里面有针对性地开发出各种支付方式, 实现O2O线上支付与线下商务的整合

微信摇一摇找出好友, 直接在聊天窗口中向对方转账, 无需对方的银行账号, 摇一摇微信即可;去超市购物, 不用排长队交费, 定期推送专属的会员优惠, 用微信拍下二维码, 就能直接手机支付即拍即买;这些都将不再是纸上谈兵。第三方支付公司财付通宣布, 正式与微信合作搭建O2O支付平台, 实现微信即时支付的功能。围绕“微生活”开通即时支付功能, 实现一部手机走遍天下。

4.2搜索引擎营销

根据用户使用搜索引擎的方式, 利用用户检索信息的机会尽可能将营销信息传递给目标用户。

搜索引擎营销的主要模式与方法有:免费登录分类目录、搜索引擎优化、付费登录分类目录、付费关键词广告、关键词竞价排名。

4.3移动支付

随着通讯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手机已经成为我国最普遍的通讯工具。在此基础上, 伴随着互联网、移动通信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相互融合, 凭借手机作为移动终端的支付应运而生。目前国内移动支付参与方由电信运营、商业银行及卡组织、支付宝等第三方服务的提供机构。

借助移动电子商务, 用户能够通过其移动通信设备进行网上购物。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 移动电子商务通过移动通信设备进行手机购物, 让顾客体会到购物更随意, 更方便。

如今比较流行的手机购物软件如“掌店商城”等, 它可以实现足不出户就能进行商品查询、商品检索预订、移动支付等活动, 为客户提供装在口袋中的电子商店, 让顾客尽享购物的便利。

4.4移动票务

移动用户订购车船票、查询航班和定购机票以及定购演出票等, 为用户提供随时随地的贴身票务服务。用户还可以进行票务查询、票务预订、移动支付等活动, 同时可以使用短消息系统实现票务信息的点播与发送、订票确认、及时提醒等功能。

4.5移动银行

它能提供个人理财服务, 实现账户信息查询、存款账户间转账、银行转账、证券买卖、个人实盘外汇买卖、代缴费、金融信息查询等功能。

5结语

当今的社会是个飞速发展的社会, 很多的移动互联技术从研发到试行, 再到普及的周期越来越短, 移动电子商务从新生事物到现在变成人们经济生产发展中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个过程都体现出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开放性、前瞻性、重要性、可持续性, 未来人们还继续开发出更多的移动技术、拓展移动互联网的应用形式来提升移动电子商务水平, 让更多的人得到便利。反之移动电子商务的流行会促进技术向多学科、多层次、多平台、多体系发展, 做到两者的有机结合, 共同为社会发展, 公司个人的商务来往提供技术条件和交易平台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关于印发下一代互联网“十二五”发展建设的意见的通知[Z].发改办高技[2012]705号.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 2012.

[2]移动电商市场在哪里[Z].亿邦电商社区, 2013.

中移动发展互联网应平衡开放与封闭 第6篇

为了弥补这一短板, 从2005年开始, 中国移动率先在四川成立无线音乐基地, 这在当时无疑是一大亮点。在移动互联网逐渐兴起时, 中移动将四川音乐基地作为成功样板推行到其它省份建立基地模式。目前中国移动已成立九大基地, 几乎覆盖了3G时代手机前沿发展的各种热点。

当初中移动采用基地模式无非是希望摆脱之前中移动固有的国企管理方式, 给基地自主权, 让其顺应移动互联网市场的发展特性。但过度开放在推动基地模式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不小的负面影响, 如之前在业内引起轰动的李向东案。笔者认为这既和基地的运作模式 (寻找合作伙伴) 有关, 更与监管不力脱不了干系。不过最大问题是自基地模式实施以来, 并未产生真正的杀手级应用。

究其原因, 笔者认为, 一方面是由于基地模式的划分过于细致, 导致一些项目在归属问题上出现争议, 而这很有可能让它们在争执中无意间错失市场机会。另一方面在是基地模式的层级架构的局限, 即基地的负责人几乎全部来自省公司, 而这样的组织架构使得基地在生产、产品营销等方面受制, 难免贻误市场机会。

此外, 之前中移动实行的KPI考核机制, 也给各基地造成了不小的压力。这种压力导致有的基地为了完成KPI盲目上项目, 甚至有的直接和所属省公司要营收和利润, 这样做的结果是掩盖了基地模式真实的市场价值。

不过, 笔者并不否认基地模式的价值, 作为运营商跨界迎接移动互联网挑战的大胆尝试, 其颇具意义。比如厦门的手机动漫基地, 今年1月在全国范围正式商用, 上半年收入即达9000万元 (人民币, 下同) , 其中6月单月收入突破2000万元, 预计今年总收入达3亿元。

移动互联网在防汛工作中的应用 第7篇

移动互联网泛指互联网技术、平台、商业模式和应用与移动通信技术结合并实践的活动的总称。 随着IT技术发展, 移动互联网逐步走进了我们的生活。 4G时代的开启及移动终端设备的广泛应用为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注入了巨大的能量。 科技改变生活, 移动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为人们提供便利的同时也改变了人们很多的生活习惯。人们迫切希望能够随时随地乃至在移动过程中都能方便地从互联网获取信息和服务。

水利作为传统行业之一, 移动互联网的应用起步较晚。 近年来随着各级领导对水利信息化重视, 移动互联网逐步在水利行业得到了应用。 《浙江省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实施方案 (2013~2015 年) 》把移动防汛作为项目建设任务之一, 使移动防汛在浙江省各个区县得到了大力推广, 促进了移动互联网在浙江省防汛工作中的广泛应用。

本文以《山洪灾害防治项目》中“移动防汛平台 (以下称系统) ”为背景描述移动互联网在防汛工作中应用。 移动防汛平台利用云技术、GIS技术、GPS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建立了防汛信息服务系统, 实现了防汛信息的查询统计、现场巡查、巡查问题上报、巡查轨迹记录、实时通话等功能。 本系统广泛应用于浙江省山洪灾害防治工作中, 为基层防汛工作人员在防汛工作中提供了有力支持, 大大提升了基层防汛工作人员的防汛决策的能力及应急联动能力。

1 系统架构

系包括移动端平台和管理端平台两部分组成。 移动端平台采用C/S架构开发, 借助于Internet网络和移动终端的无线通信功能实现信息传输和展示。管理端平台采用B/S架构开发, 借助于Internet网络实现信息传输和展示。系统由基础数据层、应用服务层、通讯网络层及终端表现层构成。 系统逻辑结构如图1 所示。

(1) 基础数据层

系统涉及到数据包括三类即标准数据、公共数据、系统数据。雨水情数据、工情数据属于标准防汛数据, 系统建立服务进行实时同步。台风数据、气象数据 (天气预报、卫星云图等) 数据公共数据, 该类数据发布在公共网站上, 系统实时抓取公共网站数据进行展示。 系统数据指其它本系统相关数据, 包括用户信息、日志信息、通信信息等等。 数据层是系统运行的基础。

(2) 应用服务层

应用服务包括两大类即移动端服务程序 (Web service) 和管理端应用程序。移动端平台通过Web service实时与数据库交互。 管理端应用平台通过浏览器访问发布好的管理端应用网站。

(3) 通信网络层

移动端平台采用C/S架构开发, 借助于Internet网络和移动终端的无线通信功能实现信息传输和展示。 管理端平台采用B/S架构开发, 借助于Internet网络实现信息传输和展示。

(4) 表现层

移动端平台功能包括预警信息、水雨情信息、工情信息、台风信息、卫星云图、工程巡查、防汛预案、通信录信息、版本更新等。 管理端平台包括防汛信息管理、巡查管理、用户管理、系统管理等功能。

2 关键技术

(1) 云计算技术[1]

云计算技术是近几年互联网行业比较热门的技术之一。对于云计算的定义也有多种说法。 它是分布式计算、并行计算、效用计算、网络存储、虚拟化、负载均衡、热备份冗余等传统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融合的产物。它基于互联网的相关服务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 通常涉及通过互联网来提供动态易扩展且经常是虚拟化的资源。它具有超大规模、虚拟化、高可靠性、通用性、高可扩展性、按需服务、极其廉价等特点。云计算把所有资源都定义成服务, 即“一切皆为服务”。云计算可以认为包括以下几个层次的服务:基础设施即服务 (Iaa S) , 平台即服务 (Paa S) 和软件即服务 (Saa S) 。

系统租用云平台进行部署。与传统购买服务器部署方式相比节省了服务器购买的费用, 减少了技术人员运维的压力, 同时提高了系统运行效率, 提高了系统并发用户访问处理的能力, 大大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

(2) Web service技术

Web service是一个平台独立的, 低耦合的, 自包含的、 基于可编程的web的应用程序, 可使用开放的XML (标准通用标记语言下的一个子集) 标准来描述、发布、发现、协调和配置这些应用程序, 用于开发分布式的互操作的应用程序。[2]Web Service技术能使得运行在不同机器上的不同应用无须借助附加的、专门的第三方软件或硬件就可相互交换数据或集成。依据Web Service规范实施的应用之间, 无论它们所使用的语言、平台或内部协议是什么, 都可以相互交换数据。

系统开发采用SOA (面向服务) 的体系架构。 系统将数据库访问、逻辑处理等功能封装成Web Service部署在服务端, 终端程序通过SOAP协议进行数据交互。

(3) 移动GIS技术

移动GIS (Mobile GIS) 是建立在移动计算环境、有限处理能力的移动终端条件下, 提供移动中的、分布式的、随遇性的移动地理信息服务的GIS, 是一个集GIS、GPS、移动通信 (4G) 三大技术于一体的系统。[3]

系统通过GIS完成空间数据管理和分析, GPS进行实现实时定位, 路径记录和实时跟踪, 利用移动端完成数据获取功能, 借助移动通信技术完成图形、文字、声音等数据的传输。

(4) 移动互联网技术

移动互联网就是将移动通信和互联网二者结合起来成为一体, 是指互联网的技术、平台、商业模式和应用与移动通信技术结合并实践的活动的总称。

系统在终端设备上部署APP (应用程序) , 通过移动通讯技术 (4G) 、互联网技术实现移动端与服务端之间的数据实时交互。[4]

3 主要应用

(1) 预警信息接收及应急响应

系统针对雨量站与受山洪影响的沿河村落建立预警相关关系, 实时分析降雨数据, 对产生预警的沿河村落向相关责任发布预警信息, 同时向移动端推送预警信息及预警响应信息。 用户接收到预警信息, 通过查询防汛预案, 掌握防汛应急措施, 通过移动通讯功能实现上下级的防汛应急联动。

(2) 实时水雨情分析

系统结合GIS实现了实时雨情 (累计时段1 小时、3 小时、6 小时、24 小时) 分级显示, 实现了单站降雨过程的查询统计, 实现了河道水位站、水库站实时监测预警, 实现了河道水位站、水库站水位过程统计分析等功能。 用户可以实时掌握雨水情的信息。

(3) 工情信息查询

系统结合GIS实现了水库、堤防、闸门、泵站等工程信息的查询与统计。 用户可以实时查询工程的基本信息。

(4) 气象信息查询

系统集成了实时台风路径发布信息、卫星云图信息、天气预报信息、短历时降雨预报信息、雷达图信息等内容。用户可以实时掌握气象相关的信息, 为防汛决策提供支持。

(5) 工程巡查

系统实现了工程巡查的功能。防汛期间服务端可以向移动端推送巡查任务及巡查目标。 用户签到后可以对巡查对象进行巡查, 发现问题可以通过拍照、视频、录音及电话等方式进行信息交互, 及时传递防汛第一现场的信息。 该功能在实际防汛中发挥着上下联动的作用。

移动防汛平台主要功能页面如图2 所示。

4 展望

移动互联网已经在许多行业得到广泛的应用。我们的生活习惯随着科技的发展也在慢慢地发生着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不满足于单一通过PC机获取信息的方式。移动互联网在防汛中的应用研究为移动互联网在水利行业的应用提供了基础。《浙江省水利信息化建设“十三五”规划报告》把“泛在化使用”作为总体目标之一, 未来移动互联网在水利行业的应用会越来越广泛。

参考文献

[1]李乔, 郑啸.云计算研究现状综述[J].计算机科学, 2011 (04) :32-37.

[2]宋欣.基于有状态Web Services的流媒体应用研究[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 2010.

[3]陈晓军, 刘春, 裴洪雨.基于移动GIS的数字城管数据采集系统架构与实现[J].铁道勘察, 2009 (4) :62-66.

移动互联网在烟草农业中的应用 第8篇

2015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1],“互联网+”成为国家发展战略。该指导意见明确了11项重点行动,“互联网+现代农业”位列第3位。烟草农业主要是烟叶的种植生产,既是烟草行业的第一个生产环节,也是农业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互联网+”在农业的发展和应用,“互联网+烟草农业”也将成为烟草行业的发展方向。

我国农业农村[2,3]人均年收入较低,消费能力有限,同时还受制于网络建设滞后和上网终端(以电脑为主)普及程度低等技术瓶颈,“互联网+”应用难度很大。移动互联网具有无线网络容易覆盖、手机成本低的优点,农民更愿意选择手机作为上网方式。就农村智能手机普及率来看,农村信息化已经跨越了信息化发展阶段,直接进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网是未来互联网发展方向,将在农业信息化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1“移动互联网+”体系架构

从技术角度来说[4],“移动互联网+”的应用主要包括应用层、平台层、网络层和终端层4个层面的技术以及贯穿这4个层面的安全技术,如图1所示。

应用层包括Web应用、原生客户端应用、本地+Web的混合应用,其中Web应用随着移动浏览器JavaScript执行效率的大幅提升、HTML5标准支持的完善正在不断兴起。基于微信的移动应用具有跨平台和轻量化优势,以及微信环境中具有众多的社交、电商、支付等应用作为支持,正日益成为移动应用的发展方向。

平台层是业务与应用提供的主体,以规范的接口开放平台供开发者使用。云计算技术的兴起为大规模海量计算与存储提供支持。平台开放主要涉及开放的API接口、认证授权、服务组合、开发测试等技术。各种平台技术共同支撑组成面向开发者的生态服务环境。

网络层和终端层主要由通信运营商和终端厂家分别提供,由于篇幅有限,在此不作详述。

安全与应用、平台、网络、终端均密切相关,涉及网络流量攻击、网络接入签权认证等网络安全技术;入侵检测、防攻击、防钓鱼等系统安全技术;PKI、加解密算法等信息/数据安全技术;版本保护、应用签名、内容识别和过滤等应用;防垃圾短信、防骚扰电话、隐私加密、查杀病毒等终端业务安全技术。

2“移动互联网+烟草农业”技术方案设计

烟草农业是在烟草企业(省、市、县烟草公司)主导和管理下,种植主体(个体烟农、种烟大户、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等,简称烟农)开展烟种育苗、烟叶种植、烟叶采收、烟叶烘烤的农业生产过程,以及烟草企业向烟农收购烟叶、向烟草工业企业调拨烟叶的交易过程,是烟草行业最重要的原料保障。

2.1 设计目标

按照“互联网+”发展思路,依托移动互联网技术,结合烟草农业实际,搭建一个以云计算为核心、以微信为统一展现形式的“移动互联网+烟草农业”信息化平台,覆盖从计划合同到烟叶生产收购全流程,为烟草企业与种植主体提供一个双向、即时的信息服务窗口,促进烟叶生产经营管理的组织化、精细化和科学化,创新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和烟叶生产服务模式,有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科学管理水平,促进烟草农业的增值、减工、提质。

2.2 应用功能设计

“移动互联网+烟草农业”信息化平台的用户涵盖烟草企业、服务主体(包括烟叶技术人员和专业化服务组织)和种植主体。应用方式以微信为主,对烟草企业同时提供兼容计算机的应用方式,方便用户在办公室使用。

(1)种植主体应用。烟农通过微信,可在网上办理合同签订、生产服务申请和灾害申报等业务,收看烟叶生产的通知公告,查询烟叶生产、交收数据,在线咨询生产技术问题,参加网上烟农学校培训,在微信商店购买物资和服务,并可浏览公共资讯,向烟草企业提出建议和投诉。

(2)服务主体应用。烟叶技术人员通过微信,可实时采集现场生产数据,查询烟农的业务数据以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在线解答烟农的网上咨询,通过网络指导烟农种植生产。专业化服务组织和农资供应商、服务商通过微信电商,实现物资、服务的网上销售和电子支付等功能。

(3)烟草企业应用。烟草企业通过微信应用或计算机端应用,在线办理烟农提交的业务申请,在线咨询烟农问题,向烟农发布公共信息和推送通知公告,进行业务查询以全面掌握生产经营状况,组织和管理电商经营,开办网上生产技术培训,受理投诉建议。

2.3 总体架构设计

“移动互联网+烟草农业”信息化平台应用架构如图2所示,包括用户端的移动互联网应用、服务器端的移动应用服务平台和后端业务应用。用户端的移动互联网应用以微信方式运行。移动应用服务平台由“移动应用管理中心”及“移动应用服务中心”组成,前者负责应用注册、发布、升级管理以及对微信菜单、消息推送和内容发布管理,后者负责为移动应用提供服务端的调用支持。

移动互联网应用要实现跨平台、模块化、异步化、解耦合,采用Ajax技术进行软件开发,并以微信为前端展现方式;服务器端采用开源的Java平台Tomcat,支持JSP的动态网页技术。“移动互联网+烟草农业”信息化平台技术架构如图3所示。

(1)运行环境:客户端以微信方式运行在各种移动终端上,服务器端采用开源的Tomacat。

(2)客户端主要采用HTML5、JavaScript、CSS3等技术进行开发。

(3)客户端与服务端的交互:客户端和服务端仅交互必要的模型数据和业务数据,默认服务端返回的数据是Json格式字符串。服务端不负责界面的渲染和解析。客户端通过数据访问代理AjaxClient来访问服务端的资源。

(4)采用第三方开源库,包括JQuery、RequireJS、Underscore、KendoMobile和Cordova等,提供更丰富的类库资源、工具资源及控件资源,提高开发效率、使用性能和用户体验。

(5)主题:框架提供若干套皮肤样式库,通过用户与模块信息获取对应的库名(即文件夹名称),拼写到引用CSS的路径中,实现动态切换界面皮肤样式效果。

(6)数据访问代理:实现数据远程访问和本地数据操作。

(7)客户端解析引擎:基于模型配置信息实现界面的展现渲染,同时配合服务端解析引擎实现业务的增、删、查、改等功能。

(8)插件体系:配合客户端解析引擎,为个性化业务提供在界面渲染前后及业务数据保存前后的处理。解析引擎的模型配置无法解决的问题,由插件体系来处理,以满足个性化的业务要求。

(9)离线存储:对sqlite/localstorage进行封装来实现客户端的离线缓存。

2.4 技术关键

“移动互联网+烟草农业”信息化平台采用微信应用的模式。微信应用是Web应用与微信技术的结合,因此技术的关键是Web开发技术以及微信接入Web应用的接口。

2.4.1 Ajax

Ajax是“Asynchronous JavaScript and XML”的缩写,是一种创建交互式网页应用的开发技术,属Web应用开发的主流技术。Ajax并非一种新的技术,而是几种原有技术的结合体,它由下列技术组合而成:①基于Web标准的XHTML+CSS表示。CSS为Web页面元素提供一种可重用的可视化样式定义方法,使程序在运行时可以通过修改CSS来改变用户界面;②使用DOM(Document Object Model)进行动态显示及交互。DOM以一组可以使用JavaScript操作的可编程对象展现Web页面结构。通过使用脚本改变DOM,可以在程序运行时改变用户界面,或重绘页面中的某个部分;③使用XML和XSLT进行数据交换及相关操作;④使用XMLHttpRequest进行异步数据查询、检索;⑤使用JavaScript将所有东西绑定在一起。

Ajax的原理简单来说就是:通过XmlHttpRequest对象向服务器发出异步请求,从服务器获得数据,然后用JavaScript来操作DOM更新页面。图4和图5说明了传统的Web应用模型和Ajax应用模型的区别。

传统的Web应用,客户端向服务器发出请求,服务器从后台获取数据生成HTML页面发给客户端,客户端浏览器刷新整个页面。这一过程中HTML页面的传输量大并且是同步传输,用户等待时间长,而且数据每次更新都要刷新整个页面,使用效果不流畅;基于Ajax技术,服务器响应请求,只需把数据传给客户端,传输量相对较小而且是异步传输,服务器是即时响应的。客户端收到数据后,通过JavaScript来改变DOM,通过CSS相应地更新UI,就可以在不刷新整个页面的情况下更新数据的显示,实现了即时响应和无缝页面刷新,带来了更好的用户体验。Ajax的原则是“按需索取”,最大程度上减少了冗余的数据请求和响应对服务器造成的负担。同时Ajax技术进一步促进了“模型-控制器-视图”的设计模式应用。

2.4.2 移动应用微信接口

微信应用是将Web应用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提供的接口接入到微信[5,6],可从两者各自的交互机制了解它们的异同。

采用网页方式的Web应用执行过程如图6所示,由移动客户端向服务器端发Http请求,服务器端处理后返回JSON/XML数据(采用Ajax技术)或HTML页面。

采用微信方式后,移动客户端与服务器端不再直接交互,而是通过微信平台交互,如图7所示。

微信公众平台为用户提供与开发业务应用相应的接口,包括消息接口和通用接口两大类。

消息接口接受用户发送的消息(文本、图片、地理、语音、视频、事件和链接消息),并放回消息(文本、图片、图文、语音、音乐、视频),是应用开发的基础接口。

通用接口包括自定义菜单接口、语音识别接口、OAuth2.0网页授权接口、生成二维码接口、自动获取用户地理位置信息接口、获取用户基本信息接口、获取关注者列表接口、用户分组接口、上传下载多媒体文件接口,是应用开发的高级接口,可以实现业务应用和更好的用户体验。

基于微信的接收和发送消息等相关接口使用J2EE技术,实现与原有业务系统的对接,为烟农、烟技人员、基层烟站、烟草公司提供计划合同、烟叶生产、烟叶收购等关键环节业务数据的查询分析和业务办理,同时利用基于微信的消息服务,将通知、公告以及烟叶收购的业务数据向烟农自动推送,可通过微信在线交流及进行电子商务活动。

3 结语

以无线宽带网和智能手机为标志的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不但为使用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用户体验,也为传统业务向“互联网+”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移动互联网具有无线网络容易覆盖、上网终端成本低易普及的特点,尤其适合农村推广。以移动互联网为钥匙,开启“互联网+烟草农业”的大门,必将对烟草农业的发展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化腾,张晓峰,杜军,等.互联网+国家战略行动路线图[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5.

[2]官建文,唐胜宏,许丹丹,等.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报告(2015)[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3]付博.移动互联网在农业信息化中的应用探索[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5(7):148-149.

[4]王爱宝,仝建刚,崔勇,等.移动互联网技术基础与开发案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

[5]钟志勇.微信公众平台应用开发实战[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移动互联中国策 第9篇

目前,在Internet上可以提供大量的多媒体信息,但对于移动用户来说,由于无线接入的有效带宽较窄,使得多媒体信息不适合于移动互联网的接入。移动无线互联网接入中,视频数据由于数据量大,且需要长时间连续传输,因而容易受到通信条件的影响。因此,需要对已压缩编码的视频数据流进行码率转换,将已压缩的高速视频码流转换成低速率的码流,以保证视频数据在移动无线网络中的正确传输,为移动用户提供不同服务质量的视频服务[1]。

1 视频编码转换模型

视频编码转换通常由一个解码器和一个编码器级联组成,首先对已编码码流进行解码,然后按新的目标码率对重建图像进行重新编码。通常目标码率小于编码码率,即输入视频信号流通过编码转换后速率得以降低[2]。

然而在已编码的视频输入码流中除了包含视频数据外,还带有大量有用信息,如宏块类型、运动矢量、量化步长和位分配统计等。因此在编码转换中,用于输出数据流的最佳运动矢量可以用全域全搜索运动估值获得,但此方法存在着计算复杂性大的缺点。为了减少计算复杂性,通常采用输入运动矢量重复使用模式。该模式在编码转换期间,直接使用了输入码流中的运动矢量,避免了复杂的运动估值,从而使运算量大大降低。但直接输入码流中抽取的运动矢量对新的目标码率而言不是最佳的,因而会引起编码效率的下降。尤其对于低码率的视频编码转换,常常会引起严重的视频质量下降,按此数据重建的画面质量往往是不能接受的。因此,采用精确?的运动矢量以防止剧烈的视频质量下降是必要的[3]。

用于移动无线互联网接入的视频编码转换模型在传统编码转换的基础上,插入一个2∶1下抽样滤波器, 将公共中间格式(QCIF)转换为准公共中间格式(QCIF),以满足移动用户的需要。

将从前级编码器直接抽取的运动矢量和宏块类型加到编码转换的编码器,当每维用比例因子2将4个运动矢量及其宏块类型精简为一个矢量和一个宏块类型时,由于运动矢量和宏块类型的编码将给运动矢量和宏块类型带来不确定性。因此,采用平均法计算4个运动矢量的平均值,将4个运动矢量变成一个运动矢量后,再送入编码转换的编码器。设4个运动矢量分别为MV1,MV2、MV3和MV4,由平均法计算得到的新的运动矢量为MV,则

ΜV=14i=14ΜVi(1)

由于采用运动矢量的平均值作为估值的搜索中心,提高了估值的一致性和抗噪性,改善了估值性能,特别适用于低速活动图像的场合。

2 自适应运动矢量估值

量化误差DQ的存在使得输入的运动矢量不能再作为最佳化运动矢量输出,使最佳运动矢量在原来的输入运动矢量周围的一个很小的范围内发生了飘移 。为了替代易导致质量下降的输入运动矢量的重复使用模式,或取代在编码转换过程中计算程度复杂的全域运动估值,引入了改进的自适应运动矢量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将基运动矢量(Bx,By)定义为从输入视频流中获得的运动矢量,将增量运动矢量(Gx,Gy)定义为基运动矢量和最佳运动矢量的差值。使用增量运动矢量,可以将基运动矢量限制在最佳运动矢量范围内,最佳运动矢量(Ox,Oy)为:

(Ox,Oy)=(Bx,By)+(Gx,Gy) (2)

实际应用中,增量运动矢量(Gx,Gy)在一个小的搜索域SR中能够被估出。

新的搜索域SR越小,则搜索速度越快,图像质量越低;搜索域SR越大,则搜索速度越慢,图像质量越高。由于搜索域SR对图像质量影响不大,尤其对于低速运动图像则影响更小,因而可将新的搜索域SR设置得比全搜索域S小得多,而产生的图像质量却能和使用全域全搜索运动估值法获得的质量相比。

最佳运动矢量由基运动矢量和增量运动矢量相加得到,其中基运动矢量可直接从输入视频流中获得,而增量运动矢量的搜索域SR比先前全搜索域S小得多,因而可减少计算复杂性,提高运动估值速度。

基于上面的讨论,如果量化误差DQ较前级编码器的平均绝对误差更小,则表明由于输入运动矢量的重复使用而造成的质量下降并不是很严重的。因而就有可能设计出基于DQ的自适应运动矢量模式。如果当前宏块的DQ值低于某一门限值,将不采用改进的运动矢量,而直接将输入的运动矢量用作输出运动矢量。

3 编码转换码率控制策略

编码转换缓冲区控制采用改变编码转换器中编码器的量化系数,从而改变编码转换的输出码率。编码转换缓冲区控制策略就是要合理改变编码转换的输出码率,使编码转换缓冲区达到动态平衡。

本文提出的码率控制策略首先在总体上对每帧图像的编码比特数进行预分配,然后在对每帧图像编码时,又根据当前图像的具体特征分别对待,为帧内不同特征的宏块选用不同的量化因子,更为合理地在一帧内分配比特数。使得在编码转换输出码流趋于稳定的同时,编码转换后图像的主客观质量也有所提高,尤其是在重要的细节部分。

图像层码率控制实际上是根据信道速率和缓存器状态在图像层上为每一帧图像确定目的编码比特数,并由此确定图像层的参考量化因子,这是一种宏观预分配。在图像层上使用如下公式为当前待编码帧选定一个目的编码比特数B

B=(R2-W)/F (3)

式中R2为目标码率,F为帧频,W为当前缓冲区中的比特数。在对帧内每个宏块确定量化步长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图像本身的特征,可以采用小波变换系数来表征图像特征[4]。

设小波变换后HH区中系数为DWT(i,l),HH中小波变换系数之和可用SADWT表示,其计算公式如下:

SADWΤ=i=07l=07DWΤ(i,l);

0≤i≤7,0≤l≤7 (4)

SADWT的值愈大,表明图像中相应宏块的变化愈剧烈,即宏块的高频分量愈多,可压缩的潜力也就愈大。对于一个宏块编码需要的比特位可用下式计算:

Bi=A(i2/Qi2+C) (5)

式中Bi是对第i个宏块进行编码时产生的比特数,A是一个宏块内的像素数,Qi为当前宏块的量化系数,σi2是第i宏块小波系数的标准偏差,K是一个常数,C为实际编码中组织成帧、编码运动矢量、帧头信息以及句法结构所占用的比特数。在第i个宏块中,用量化步长为Qi的量化器对系数进行量化,势必引入一定的失真。对当前编码帧进行量化产生的失真σq2为:

σq2=1Li=1L92σiQi2(6)

式中L是一帧内的宏块数目。为了实现在保证失真最小的情况下为帧内每一宏块确定量化系数,所有宏块产生的比特数i=1ΝBi应该等于在图像层上分配的目的比特数B。即求σq2[i=1LA(Κσi2Qi2+C)-B]=0条件下取极值时的Qi值,利用拉格朗日乘数法得到最佳量化系数的表达式为:

Qi*=(AΚB-ALCσi12k=1Lσk32)12(7)

可见Q*i随宏块标准偏差σi2的增加而增加,随着可供编码的目的比特数B的增大而减少。

4 实验结果

本文以P4 2.0G微机为平台,采用H.263 TMN8编解码器进行模拟实验[5]。 测试序列Missam为少量运动的场景,速率为40kbps;测试序列Foreman为中等运动的场景,速率为56kbps。两种测试序列均为QCIF格式,每个像素用8 bit表示。帧频为10fps。通过编码转换器编码转换为SQCIF格式,速率为20kbps。搜索域SR为以当前块为中心的±2个整像素。初始量化步长QP=16,编码转换缓冲区容量BT=6400 bit。

采用改进的自适应运动矢量估值模式与采用全域全搜索运动估值模式的编码转换的时间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由于改进的自适应运动估值模式中增量运动矢量的搜索域为±2个整像素,因而与全域全搜索运动估值模式的计算复杂度相比是很小的,从而减少了转换时间。

采用H.263 TMN8码率控制策略在当图像变化时,缓冲区占用量波动较大;而采用本文提出的最佳量化码率控制策略时,随着图像的变化,编码转换缓冲区占用量波动较小。使得即使出现细节丰富的图像帧,编码转换缓冲区占用量也较小。

两种码率控制策略下,测试序列1~100帧的重建图像平均PSNR比较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采用最佳量化码率控制策略得到的平均PSNR较采用H.263 TMN8码率控制策略的平均PSNR要高出0.12dB~0.23dB 左右,重建图像的PSNR有明显的改善。

5 结束语

用于移动互联网接入的视频编码转换器可以改变视频信号的码率,从而保证视频码流在不同无线网络间的正确传输,以适应带宽不同的各种接入网,为不同的移动用户提供不同服务质量的视频服务。随着宽带移动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移动用户对高质量视频的需求将越来越大。因此,移动环境中视频编码码率转换方法的研究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摘要:建立了用于移动无线互联网接入的视频编码转换模型,提出了自适应运动矢量估值方法。将编码转换码率控制分为图像层控制和宏块层两级,首先在总体上对每帧图像的编码比特数进行预分配,然后采用小波变换系数来表征图像特征,为帧内不同特征的宏块选用不同的量化因子,提出了一种新的码率控制策略。模拟实验表明:该方法在视频图像质量没有明显失真的前提下,提高了视频编码转换速度;编码转换输出码流和编码转换缓冲区占用量较稳定,重建图像的信噪比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关键词:视频编码,码率控制,移动无线互联网,接入

参考文献

[1] Warabino T, et al. Video Transcoding Proxy for 3G wireless Mobile Internet Access[J].IEEE Communication Magazine, October, 2000:66-71.

[2] Christopoulos B. Transcoder Architectures for Video Coding[J].IEEE Trans. on Consumer Electronics, 1998,4(1):88-98.

[3] Tao B, Dickinson B W, Peterson H A. Adaptive Model-driven Bit Allocation for MPEG Video Coding[J].IEEE Trans. on Circuits and Syst. Video Technol., 2000,10(1):147-157.

[4] Jozsef V, Bing B. Significance-linked Connected Component Analysis for Very Low-rate Wavelet Video Coding[J].IEEE Tra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 for Video Technology,1999,9(3):630-647.

上一篇:商贸采购下一篇:中小农机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