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娩潜伏期范文

2024-09-06

分娩潜伏期范文(精选6篇)

分娩潜伏期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05年1月~2009年12月自愿接受分娩镇痛的单胎、足月、初产妇1 365例(镇痛时宫口扩张<3 cm),采用双管硬膜外阻滞(A组,423例),单管硬膜外阻滞(B组,436例),腰-硬联合阻滞(C组,506例)进行镇痛。三组年龄、体重、身高、孕周、镇痛前宫口扩张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资料经医院伦理委员会通过,患者均知情同意。

1.2 镇痛方法

A组选择T12~L1、L4~5或L5~S1间隙,穿刺至硬膜外腔后分别头向、尾向置管4 cm,退出穿刺针并固定导管,各给予镇痛混合液0.1%盐酸罗哌卡因+0.5μg/m L舒芬太尼4~6 m L作为初始量;B组采用L2~3或L3~4间隙穿刺,给予上述镇痛混合液10~15 m L作为初始量;C组采用盐酸布比卡因1.7 mg+芬太尼2.5μg+生理盐水至2.5 m L经L3~4间隙穿刺注入蛛网膜下腔。45 min后,A组上管接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泵(药物浓度同上,背景量为6 m L/h,bolus量为2 m L,锁定时间15 min),下管每次给药4~6 m L(在宫口近全时给药1次);B、C组接PCEA泵(药物浓度同上,背景量为8 m L/h,bolus量为2 m L,锁定时间15 min)。出现镇痛不完全时,由产妇或助产士按自控键给药,均在宫口开全后,停止PCEA泵给药。均在实施镇痛30 min后,由助产士或产科医师根据宫缩情况应用缩宫素。

1.3 观察指标

(1)三组经阴分娩产妇第一产程活跃期时间(T1)、第二产程时间(T2)、第三产程时间(T3)。(2)三组经阴分娩产妇镇痛前、宫口开至7~8 cm、分娩时镇痛VAS评分。(3)中转剖宫产率,不同剖宫产指征所占的比例(有两个以上指征剖宫产者只记录一个最主要的指征)。(4)三组经阴分娩产妇会阴侧切率及器械助产率。(5)三组经阴分娩产妇新生儿体质量,1 min和5 min Apgar评分。(6)三组产妇出院6周后复查时相关并发症情况,腰背痛发生率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第一产程活跃期、第二产程、第三产程时间的比较

A组较B、C组T1、T2缩短(P<0.05),三组间在T3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B、C组比较,*P<0.05

2.2 三组椎管内分娩镇痛方法镇痛效果比较

A组较B、C组第二产程用力分娩时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B、C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时间点三组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三组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比较

剖宫产率A组明显低于B组及C组(P<0.05),B、C组无差异(P>0.05)。剖宫产指征方面:A组较B组及C组由于胎位不正、头盆不称及活跃期阻滞所导致的剖宫产率降低(P<0.05)。见表3。

注:与B、C组比较,*P<0.05

2.4 三组经阴分娩产妇缩宫素使用率、会阴侧切率与器械助产率的比较

经阴分娩产妇缩宫素使用率A组较B组及C组降低(P<0.05),B、C两组无差异(P>0.05);会阴侧切率、器械助产率A组较B组及C组降低(P<0.05),B、C两组无差异(P>0.05)。见表4。

注:与B组比较,aP<0.05;与C组比较,b P<0.05

2.5 其他

三组经阴分娩产妇新生儿出生体质量、新生儿1 min及5 min 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产妇腰背痛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见其他并发症。

3 讨论

据统计,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剖宫产率最高的国家(高达50%以上),惧怕产痛缺乏自然分娩的信心是中国产妇选择剖宫产的首位非医学指征,因而探讨全产程无痛、显著降低剖宫产率的分娩镇痛方法具有重大社会意义及临床应用价值[4,5]。产妇在分娩过程中,第一产程的疼痛主要是交感神经由T10~L1脊髓阶段传入的宫缩痛,第二产程的疼痛是由骶副交感神经(S2~4)传入,胎儿娩出时骶丛皮神经参与疼痛的传导,且随着产程的进行,疼痛的程度、性质、部位发生变化。研究发现,采用腰-硬联合阻滞镇痛至第二产程分娩时常会突然发生“突破性疼痛(breakthrough pain)”,即采用椎管内分娩镇痛技术后,产妇无痛,但等到宫口开全,用力分娩时,疼痛又开始发生[6,7]。这是因为潜伏期分娩镇痛持续时间较长,镇痛至第二产程分娩时,由于注入的药物已经失效,骶丛皮神经参与疼痛的传导,带有明显的躯体性质。而有研究表明,双管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阻滞针对性高,对宫缩、腹肌、肛提肌收缩的影响小,对胎儿的下降旋转影响小,第一产程活跃期,第二产程时间减少。本研究与文献报道[3]一致。

研究认为,硬膜外镇痛可能使分娩过程中胎位发生不正常旋转而增加剖宫产率[8,9]。本研究发现双管硬膜外阻滞由于胎位不正所导致的剖宫产率降低,这可能是因为双管硬膜外阻滞阻滞针对性高,对胎头的下降、俯屈与旋转影响较小所致。另外,双管硬膜外阻滞组由于头盆不称及活跃期阻滞所导致的剖宫产率也降低,可能与其差异化阻滞的效果有关。双管硬膜外阻滞潜伏期分娩镇痛可仅阻滞T10~L1节段即可,下管给予少量的药物目的是为软化宫颈口,降低阴道检查的不适感,由于阻滞针对性高,对宫缩的影响较小,因而缩宫素使用率下降,产程时间减少,器械助产率、会阴侧切率及剖宫产率降低,因此双管硬膜外阻滞更适用于潜伏期镇痛[3]。

本统计资料显示,三组产妇腰背痛发生率无差异,均未发生其他并发症。可能是由于双管阻滞先在T12~L1间隙进行局部浸润、再于L4~5或L5~S1间隙进行局部浸润,然后依次穿刺两点,这样两个穿刺点自然存在着时间间隔,局麻药作用充分,客观上降低了产妇穿刺的痛苦,使操作易于进行。另外,产妇腰椎前凸,以L3~4最为难穿,T12~L1、L4~5、L5~S1反而易于操作,故虽两点穿刺,并未增加此类并发症。三种椎管内潜伏期分娩镇痛方法新生儿Apgar评分无差异,对新生儿影响相当。综合上述发现,双管硬膜外阻滞用于潜伏期分娩的镇痛效果及对分娩结局的影响均优于单管硬膜外阻滞及腰-硬联合阻滞。

参考文献

[1]Wong CA,Mccarthy RJ,Sullivan JT,et al.Early compared with lateneuraxial analgesia in nulliparous labor induction:a randomizedcontrolled trial[J].Obstet Gynecol,2009,113(5):1066-1074.

[2]Wang F,Shen X,Guo X,et al.Epidural analgesia in the latent phase oflabor and the risk of cesarean delivery:a five-year randomizedcontrolled trial[J].Anesthesiology,2009,111(4):871-880.

[3]李井柱,王明山,纪向虹,等.双管硬膜外阻滞在产妇分娩镇痛中的有效性及其对分娩结局的影响[J].中华妇产科杂志,2010,45(11):819-824.

[4]Lumbiganon P,Laopaiboon M,Gülmezoglu AM,et al.Method of deliveryand pregnancy outcomes in Asia:the WHO global survey on maternaland perinatal health[J].Lancet,2010,375(9713):490-499.

[5]余美佳,刘颖蔚,李俊男,等.1647例非医学指征择期剖宫产回顾分析[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11,14(1):19-20.

[6]Akerman N,Dresner M.The management of breakthrough pain duringlabour[J].CNS Drugs,2009,23(8):669-679.

[7]Hess PE,Pratt SD,Lucas TP,et al.Predictors of breakthrough pain dur-ing labor epidural analgesia[J].Anesth Analg,2001,93(2):414-418.

[8]Lieberman E,Davidson K,Lee-Parritz A,et al.Changes in fetal positionduring labor and their association with epidural analgesia[J].ObstetGynecolm,2005,105(5 Pt 1):974-982.

潜伏期人工破膜对孕妇分娩的影响 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在我科进行潜伏期人工破膜产妇60例, 对照组60例, 两组产妇均在本院进行产前检查, 单胎头位、产道及胎心正常, 拟经阴道分娩, 两组年龄、身高、文化程度及心理测试均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告知产妇实施潜伏期人工破膜的好处。人工破膜后羊水流出子宫容量减少, 子宫肌纤维缩短, 肌张力增加, 宫腔内压力增加, 可增加产程的进展。人工破膜后胎头与骨盆衔接, 使胎头下降加速, 同时胎头对宫颈的压力加强, 反射性促使前列腺素增加, 前列腺素能激发钙离子的释放, 胞浆内游离钙激活肌原纤维的收缩系统, 引起子宫收缩。潜伏期破膜还可了解羊水的性状颜色, 以了解胎儿有无宫内窘迫以及早发现处理。可缩短产程, 增加顺娩的几率。护理人员应陪伴产妇身边密切观察产程进展, 给予精神鼓励。

2 结果 (见表1、表2)

例 (%)

3 小结

分娩潜伏期 第3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1月1日-2015年1月1日于我院生产的150例产妇,均为单胎、头位、足月初产妇,年龄21~35岁,无产科合并症。产妇进入产程后,根据镇痛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90例在宫口开致3cm前开始镇痛,对照组60 例不进行分娩镇痛。两组产妇年龄、体重、孕周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入室后常规监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血压等,开放静脉通路,侧卧位,观察组在宫口<3cm进行穿刺,取L2~3椎间隙进行硬膜外穿刺,成功后向头端置管3~5cm。 首剂给予0.1% 罗哌卡因和0.5μg/ml舒芬太尼混合液3ml作为试验,5min后测定麻醉平面确定导管位置正确后再给予混合剂10min,30min后将硬膜外导管连接自控镇痛泵PCA,采用相同试剂,剂量6ml,锁定时间间隔20~30min,可由病人自行给药。宫口全开时停止PCA镇痛,分娩完成后拔除导管。 对照组在整个产程期间均不进行镇痛。

1.3 评价标准(1)疼痛评分:采用VAS视觉评分法进行评价[1],0~10分,分数越高疼痛程度越强;(2)产妇和胎儿状况:产程中每隔半小时记录一次产妇生命体征和胎心。(3)记录产程时长、转剖宫产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13.0软件分析,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生命体征和胎心均稳定,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对比见表1;两组各产程时间、器械助产率和转剖宫产率数据见表2。观察组发生低血压、皮肤瘙痒、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11 例(12.22%),对照组7 例(11.67%),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出血量为(157.6±25.3)ml,对照组为(166.7±22.9)ml,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在潜伏期进行分娩镇痛仍处于争议阶段,有学者认为,潜伏期进行分娩镇痛会使产妇肛提肌和腹肌处于松弛状态,影响产妇正确使力[2],最终导致产程延长,不利于生产。但亦有研究显示,硬膜外阻滞镇痛可降低体力消耗,能更好的积蓄能量,同时提高产妇信心,使分泌更加顺利,不会延长产程。

是否行剖宫产的影响因素很多,包括产科医师在产程中的决策分析和管理、产妇的心理状态等,本文结果显示,潜伏期镇痛不会增加剖宫产率。分析可能的原因:(1)镇痛的早期介入可以减轻疼痛,缓解产妇紧张、恐惧等情绪,同时可避免过多的能量消耗;(2)分娩镇痛的实施让疼痛耐受程度低的产妇不会过早的放弃自然分娩;(3)可以有效抑制疼痛的诱发性应激反应,改善大脑皮层对中枢的调节作用[3],放松肌肉,利于宫口的扩张。

中外文献中对于潜伏期分娩镇痛对器械助产率的影响尚不明确[4],但本文显示潜伏期镇痛器械助产率高于非镇痛分娩组,可能的原因:(1)罗哌卡因存在轻微运动阻滞;(2)镇痛时间过长,产妇在第二产程时下屏气减弱[5]。

由于硬膜外阻滞镇痛可能减弱子宫收缩,因此更需要助产护士的全程护理,在发现宫缩减弱时及时进行处理,在宫口全开时应立即停止镇痛,并悉心指导产妇如何在宫缩时正确用力,产妇正确运用腹压是控制第二产程时间的关键。

综上所述,潜伏期实施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不会延长产程和提高剖宫产率,安全可行,同时能有效降低产妇疼痛,满足了产妇对分娩舒适度的要求,提高其满意度。

摘要:目的:探讨孕妇在潜伏期行硬膜外麻分娩镇痛对产程长短的影响及其安全性。方法:选择近两年于我院诊治的150例初产妇,根据镇痛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潜伏期行硬膜外阻滞镇痛,对照组不接受分娩镇痛。记录两组的产程时间、剖宫产率、术后出血、不良反应等情况,采用VAS系统评价孕妇疼痛程度。结果:观察组各产程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第一产程时间短于对照组,第二产程时间略长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出血量、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转剖宫产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潜伏期行硬膜外阻滞镇痛可以降低产妇疼痛和剖宫产率,提高满意度,且对产程无显著影响,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分娩,潜伏期,产程,硬膜外阻滞镇痛

参考文献

[1]陆香珍.导乐陪伴分娩联合硬膜外麻镇痛对阴道分娩率提升的临床效果分析〔J〕.医学信息,2014,27(39):481.

[2]谭郁葱.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用于分娩镇痛的临床研究〔J〕.医学信息:下旬刊,2011,24(7):148-149.

[3]王俊霞,马丽娜.心理护理在实施硬膜外麻无痛分娩术患者中的应用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2014,1(6):158.

[4]罗宝蓉,吴优,李玲,等.硬膜外分娩镇痛转行硬膜外剖宫产麻醉失败的危险因素探讨〔J〕.中国妇幼保健,2013,28(9):1514.

分娩潜伏期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2月本院100例要求分娩镇痛的初产妇100例, 年龄21~34岁, 平均年龄 (28.6±6.3) 岁。将100例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50例。

1.2 麻醉处理

观察组产妇使用罗哌卡因、舒芬太尼麻醉, 对照组产妇使用罗哌卡因、芬太尼麻醉。进入产房后, 监测产妇的血压、脉搏、呼吸, 镇痛的时机选择在产妇第一产程的潜伏期, 宫缩规律, 宫口开大2 cm时, 对产妇进行镇痛, 于L2~3间隙硬膜外穿刺置管, 1%利多卡因实验剂量5 ml, 观察10 min后硬膜外自控镇痛, 首次剂量10 ml, 背景输注10 ml/h, 单次追加量5 ml, 锁定时间30 min, 宫口开大8 cm时停止使用镇痛泵, 镇痛液的组成:观察组产妇使用0.085%罗哌卡因、0.5μg/ml舒芬太尼麻醉, 对照组产妇使用0.085%罗哌卡因、1.5μg/ml芬太尼麻醉。

1.3 观察指标[2]

观察记录两组各时点疼痛VAS评分、产程时间、分娩方式、新生儿Apgar评分、产后出血量、缩宫素使用情况、产妇满意度及不良反应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疼痛VAS评分比较

观察组产妇50例, 当宫口开大至2、3、5、8、10 cm时的疼痛VAS评分分别为 (7.4±1.8) 、 (2.1±0.2) 、 (2.5±0.5) 、 (3.0±0.7) 、 (3.4±0.3) 分, 对照组当宫口开大至2、3、5、8、10 cm时的疼痛VAS评分分别为 (7.2±1.3) 、 (3.1±0.3) 、 (3.1±0.4) 、 (3.6±0.6) 、 (4.4±0.8) 分, 宫口开大3、5、8、10 cm时观察组疼痛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2.2 两组产妇产程时间和分娩方式比较

观察组产妇第一产程时间 (426.8±28.6) min, 第二产程时间 (58.9±13.4) min, 对照组产妇第一产程时间 (431.9±36.8) min, 第二产程时间 (63.2±21.0) min, 观察组产妇剖宫产12例 (24.0%) , 器械助产5例 (10.0%) , 对照组产妇剖宫产11例 (22.0%) , 器械助产5例 (10.0%) , 两组产程时间、剖宫产率和器械助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两组母婴情况、缩宫素使用率和产妇满意度评分的比较

观察组产妇缩宫素使用12例 (24.0%) , 产后出血量 (168±16) ml, 产妇满意度评分 (9.8±1.3) 分, 新生儿5 min Apgar评分 (9.5±0.6) 分, 对照组产妇缩宫素使用11例 (22.0%) , 产后出血量 (159±10) ml, 产妇满意度评分 (8.5±1.6) 分, 新生儿5 min Apgar评分 (9.4±0.8) 分, 观察组产妇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两组新生儿出生5 min时Apgar评分、缩宫素使用率、产后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4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观察组产妇出现头晕3例, 恶心呕吐5例, 皮肤瘙痒1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0%;对照组产妇出现头晕4例, 恶心呕吐3例, 皮肤瘙痒1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0%,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目前, 一般临床上将镇痛的时机定在宫口开大3 cm后实施[3], 如果将镇痛的时间提前到潜伏期, 一般认为将有可能对产妇的产程产生不利影响, 而产妇的剖宫产率也会增加, 但是也有相反的意见[4]。本研究结果说明在第一产程潜伏期镇痛, 对产妇的产程和剖宫产率无明显影响, 这和其他研究结果一致[5,6]。本研究观察组患者采用0.085%罗哌卡因、0.5μg/ml舒芬太尼麻醉[7,8], 研究结果显示, 宫口开大3、5、8、10 cm时观察组疼痛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需要注意的是, 阿片类药物对新生儿呼吸有抑制作用, 本研究中, 两组新生儿5 min Apgar评分均>9分, 这就说明, 本研究中, 观察组和对照组使用的麻醉方式对新生儿是安全的。两组间产程时间、剖宫产率和器械助产率无明显差异。

综上所述, 产妇使用0.085%罗哌卡因、0.5μg/ml舒芬太尼麻醉, 镇痛效果较好, 安全有效, 不良反应少, 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石蕊.硬膜外分娩镇痛的停药时机对母儿分娩结局的影响.贵阳医学院学报, 2013, 38 (6) :652-654.

[2]岳红丽, 谭红, 李彦平, 等.潜伏期和活跃期硬膜外分娩镇痛对母婴影响的比较.中华麻醉学杂志, 2011, 31 (3) :278-281.

[3]王莉, 李艳华, 张培俊.不同时机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产程及母婴的影响.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1, 27 (7) :664-666.

[4]耿志宇, 吴新民, 李萍, 等.产妇产程潜伏期罗哌卡因混合舒芬太尼硬膜外分娩镇痛的效果.中华麻醉学杂志, 2006, 26 (3) :23-24.

[5]耿志宇, 吴新民, 李萍, 等.潜伏期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产程和分娩方式的影响.中华医学杂志, 2009, 89 (1) :33-36.

[6]罗宝蓉, 贺淑君, 吴优, 等.产程潜伏期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硬膜外镇痛对母婴的影响.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9, 25 (7) :617-618.

[7]裴晓红, 童成英.舒芬太尼联合罗哌卡因在硬膜外分娩镇痛中的应用及舒芬太尼适宜浓度探讨.实用医学杂志, 2012, 28 (3) :466-468.

分娩潜伏期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0年1月~2012年6月在我院住院分娩的120例产妇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两组在年龄、身高、体质量、孕龄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经过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进行。

1.2 入选标准

(1)初产妇,无引产史;(2)单胎,头位;(3)有规律的产检及B超检查,未提示有胎儿发育异常或其他遗传性疾病;(4)产妇无合并慢性系统性疾病或产道异常;(5)无麻醉禁忌证及食物药物过敏史;(6)患者经主管医师讲解后表示对无痛分娩有所了解,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研究方法

观察组在宫口直径<3 cm时开始给予分娩镇痛,对照组在宫口直径≥3 cm时开始给予分娩镇痛;两组在各产程中给予同样的护理及对症支持治疗。

1.4 镇痛方法

两组均采用蛛网膜下腔给药后硬膜外留置管控产妇自主镇痛。首先建立静脉通道,选择在L2~3间隙行硬外膜穿刺,确定未伤及周围血管后注入0.1%罗哌卡因2 mg和舒芬太尼4μg混合液,退出麻醉针后留置一段长约3 cm的硬膜外导管连接镇痛泵,观察10 min后追加5 m L0.125%罗哌卡因和0.5μg/m L舒芬太尼混合液,背景量6 m L,患者自控镇痛量3 m L,锁定时间20 min,分娩结束后停止给药,在产妇返回病房后拔除硬膜外导管。

1.5 观察指标

(1)在镇痛前和腰麻后30 min观察产妇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平均动脉压、呼吸和血氧饱和度的变化。(2)镇痛满意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判断;其中,满意:0~3分,基本满意:4~5分,不满意:6~10分,分别在镇痛前、腰麻后30 min和硬外麻后30 min记录得分。(3)在硬膜外腔给药60 min后评定双下肢运动神经阻滞程度:采用改良的Bromage评分;其中,活动自如:0分,活动自如合并麻木感:1分,仅能作屈膝运动和活动双脚:2分,只能活动双脚:3分,不能活动:4分。(4)产妇的分娩情况:各产程时间、产后出血量。(5)新生儿情况:记录新生儿出生后1、5、10 min时Apgar评分。(6)各种不良反应。

1.6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资料均录入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镇痛前后产妇生命体征比较

产妇腰麻后30 min心率、平均动脉压和呼吸与镇痛前相比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监测值仍在正常范围内;血氧饱和度在镇痛前及腰麻后30 min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两组镇痛效果比较

两组在腰麻后30 min和硬外麻后30 min VAS评分比镇痛前均明显下降,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对镇痛效果均为满意。见表3。

注:与组内镇痛前比较,*P<0.01

2.3 两组双下肢运动神经阻滞程度比较

在硬膜外腔给药60 min后进行改良Bromage评分,观察组有5例得0分,55例得1分;对照组有6例得0分,54例得1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00,P=0.752>0.05)。见表4。

2.4 两组各产程时间及产后出血量比较

两组在潜伏期、产程时间及产后出血量方面经统计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2.5 两组新生儿情况比较

观察对比两组新生儿出生后1、5和10 min Apgar评分,观察组新生儿出生后1、5和10 min Apgar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注:“-”表示未进行比较

2.6 不良反应

观察组共有8例出现皮肤瘙痒,1例出现恶心呕吐;对照组共有6例出现皮肤瘙痒,2例出现恶心呕吐;经χ2检验,两组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有17例在分娩中应用了催产素,对照组中有9例应用了催产素,经χ2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产妇在分娩时由于子宫收缩、盆底组织受到压迫可使其中的神经末梢产生神经冲动传递到脊髓后刺激痛觉中枢产生剧烈疼痛,称为分娩疼痛,其主要感觉神经组织范围控制在T11~S4之间[2]。分娩疼痛可导致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从而抑制子宫收缩令产程延长继而对胎儿产生不利影响[3]。潜伏期分娩疼痛虽然较活跃期疼痛轻微,但仍有大部分产妇认为该疼痛难以接受,因此,在潜伏期即开始给予镇痛是有必要的。不过也有学者认为潜伏期即给予镇痛可能延长产程,增加器械助产率[4]。因此,该问题值得研究探讨。

罗哌卡因是一种长效酰胺类局麻药,在较低浓度条件下具有感觉神经与运动神经分离阻滞的特点[5],且对循环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的毒副作用较布比卡因小。同时,该药极容易与蛋白结合成大分子,难以通过胎盘屏障,对胎儿几乎无不良影响。因此,较合适用于分娩镇痛,临床上常用于腰硬联合阻滞分娩镇痛[6,7]。舒芬太尼是一种具有较强亲脂性的阿片类药物,硬膜外应用时效价是芬太尼的4~6倍[8,9],且起效迅速、镇痛效果强、持续时间久。有报道指出[10,11,12],在蛛网膜下腔给予罗哌卡因2 mg,鞘内给予舒芬太尼4~8μg即可达到安全有效的镇痛效果。故本研究采用2 mg罗哌卡因和4μg舒芬太尼鞘内联合用药,给药时间分别设定在潜伏期与活跃期,以观察不同时间给药对产妇分娩过程及新生儿的影响。

通过本研究可以发现所有产妇腰麻后30 min心率、平均动脉压和呼吸频率与镇痛前相比明显降低(P<0.05),但监测值仍在正常范围内;VAS评分在镇痛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所有产妇均对镇痛效果表示满意。此结果表明,无论镇痛介入的时间点为何,介入后的镇痛效果是相同的,能够明显阻断产妇过度通气、耗氧量增加引起的胎儿低氧血症和酸中毒等因分娩疼痛所导致的不良应激反应。研究中还发现,观察组在分娩中应用催产素的产妇比例较高,考虑一方面潜伏期子宫收缩频率及强度较活跃期慢且弱,另一方面罗哌卡因联合舒芬太尼对潜伏期的子宫收缩抑制效果较活跃期要强。通过对各产程时间的统计分析后发现,观察组和对照组各产程的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产后出血量、新生儿Apgar评分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改良Bromage评分均≤1分,说明该镇痛方法是安全可靠的。

综上所述,根据本研究的结果可以得出初步结论:潜伏期应用罗哌卡因混合舒芬太尼进行腰硬联合分娩镇痛是一种起效快、效果良好、不影响产妇的行动和对新生儿没有不良影响的镇痛方法,但鉴于本研究是一个单中心的随机非双盲对照试验且研究对象有限,研究结果可能存在偏倚,希望能有更多更深入的研究参与进来以便为临床提供更有力证据。

摘要:目的 研究潜伏期小剂量罗哌卡因混合舒芬太尼进行分娩镇痛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0年1月2012年6月于梅州市人民医院住院分娩的120例孕妇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宫口直径<3 cm时开始给予分娩镇痛)和对照组60例(宫口直径≥3 cm时开始给予分娩镇痛),观察及比较两组心率、平均动脉压、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VAS评分、改良Bromage评分、各产程时间、产后出血量和Apgar评分等情况。结果 腰麻后30 min两组产妇心率、平均动脉压和呼吸频率与镇痛前相比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监测值仍在正常范围内;腰麻后30 min和硬外麻后30 min两组VAS评分比镇痛前均明显下降,差异有高度统计学差异(P<0.01);两组血氧饱和度、改良的Bromage评分、各产程时间、产后出血量和新生儿Apgar评分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催产素的使用率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潜伏期开始应用罗哌卡因混合舒芬太尼进行腰硬联合分娩镇痛是一种起效快、不影响产妇行动、对新生儿没有不良影响的镇痛方法。

分娩潜伏期 第6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2014年6月—2015年6月期间接诊观察的阴道妊娠足产产妇160例进行对比实验, 所有妊娠产妇经B超、血常规检测后, 均符合本次的临床研究标准, 对不适合人群进行了排除。实验组产妇年龄22~35岁, 平均 (25.4±2.7) 岁, 孕周 (38.7±0.5) 周, 对照组22~35岁, 平均 (25.6±2.6) 岁, 孕周 (38.6±0.8) 周。两组孕妇的基本资料均无显著差异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产妇均采取自然顺产, 当子宫出现收缩, 表明进入第一产程后就开始。进行分组生产, 生产前孕妇家属以及本人均签署了病情知情通知书。实验组80例, 采取静脉推注间苯三酚———5%葡萄糖 (国药准字:H20033724) 溶液100 ml溶120 mg间苯三酚 (国药准字H20060385) 。使药标准按照官方给出的用药标准进行投入使用, 根据宫缩程度选择静脉滴注的滴速。对照组80例产妇均采取常规顺产, 滴注5%葡萄糖 (国药准字:H20033724) 溶液500ml, 当经医疗证明不能进行顺产时, 适当调整生产方式改用刨宫产进行生产。

1.3 评定标准

在产妇注射完间苯三酚后, 有责任护士观察产程过程中不同时期的宫缩强度, 并对其子宫的扩张能力以及产程中的产程时间变化进行分析, 对分娩过程中的母婴安全进行评分后, 统计其中产生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本次的评定标准以生产的有效率以及安全性来进行全面的观察分析。有效率以自然分娩的人数作为衡量标准, 而安全性则以宫颈水肿以及并发症情况和新生儿窘迫窒息作为评定标准。

1.4 统计方法

该统计以SPSS16.4统计软件来进行数据的校对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并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n (%) ]表示, 采用卡方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产妇的分娩情况优于对照组, 且产程得到缩短, 安全性能较高。两组产妇的生产情况经统计对比后有显著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产妇的平均平均产程耗时、扩宫速度以及自然分娩的比率的统计结果具体情况如下表1所示。

两组产妇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如下表2所示。

3 讨论

从中国正式实施计划生育以后, 对生产的重视程度也得到了前所未有提高[1]。母婴生产的安全成为了所有家庭成员最为关注的问题。就现阶段的临床妇科生产技术的全面提升中, 诸多的生产技术, 都为产妇的生产安全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但是在顺产中的剧烈疼痛仍旧成为了大多数产妇无法忍受的重要因素[2,3]。在发达国家, 女性在分娩的过程中采取间苯三酚进行辅助生产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应, 从国外对其的广泛应用来看, 也需要从中国自身的情况来进行进一步的安全性验证。

间苯三酚属于平滑肌解痉挛常用药, 主要集中应用于胆道、泌尿道等位置, 其药理性质无抗胆碱作用, 对于分娩产妇无不良反应。但是这一药物在应用于分娩的过程中, 需要针对其对产妇的影响问题进行分析, 并从实践中调整其对母婴的影响效果。

产妇分娩属于比较特殊的母系生理情况, 其生理反应问题, 都会直接影响到其生产的安全性。提高产妇的心理素质, 能够提高孕妇的生产安全性[4,5]。医护人员需要从侧面来进行鼓舞, 减少其在分娩前出现负面情绪, 这样也能够更有效的降低分娩的失败率。在本次的临床分析中, 我们发现, 注射间苯三酚的产妇, 其安全分娩率要优于传统分娩。

实验组产妇的分娩产程 (5.1±0.6) h扩宫速度 (2.7±1.4) cm/h, 对照组产程 (7.6±0.7) h, 扩宫速度 (1.8±1.3) cm/h, 经比对, P<0.05, 有显著差异。两组产妇的顺产率, 以及感染情况的临床资料对比中, P<0.05, 表明实验组患者的额临床治疗策略由于对照组患者。与参考文献[6,7,8,9,10]中的成果相比较, 其效果更能有效的证明其中的有效性, 表明其分娩效果符合临床研究标准。

综上所述, 在对足产产妇进行阴道顺产加速的生产中, 使用间苯三酚来进行辅助治疗, 副作用小, 能更有效的保障母婴安全, 且能有效减少产程时间, 在临床中值得进行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崔雅坤, 卢志茹, 李力等.间苯三酚对无痛分娩产程影响的临床研究[J].河北医药, 2015, 37 (14) :2173-2174.

[2]高志慧.间苯三酚在分娩第一产程潜伏期和活跃期应用对产程和母婴安全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 2014, (18) :202-203.

上一篇:动态链表下一篇:现金流管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