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道德启蒙教育

2024-09-13

幼儿道德启蒙教育(精选12篇)

幼儿道德启蒙教育 第1篇

一、道德认识的形成

道德认识是指对事物的是与非, 行为的善与恶的评价, 我认为也是一个人品质的评价。道德品质好坏与从小的教育有很大关系。俗话说:“三岁看大, 七岁看老。”这说明了“小时”是“大时”的基础, “大时”是“小时”的发展, 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是从小逐步形成的。因此, 我们要抓住幼儿可塑性大的这一最佳时期, 帮助孩子在道德品质问题上有正确的认识、正确的情感、正确的行为习惯, 久而久之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我们应先让孩子掌握是非标准, 划清善恶界限, 孩子才能知道该怎样做, 为什么这样做, 从而产生相应的道德行为。而教师、家长的言行对孩子具有很大的暗示性, 所以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必须做到。孩子对是非善恶没有具体的标准, 对成人的对和错都会无条件地吸收, 所以教师、父母要以身作则教给孩子识别是非的示范标准。

二、道德情感的丰富

道德情感是依照一定的道德认识去评定自己或他人的行为时所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 是对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 它是伴随着道德认识产生和发展的, 是促进道德认识付诸行动的动力。

教师、家长在以自己正确的道德情感感染孩子时, 要及时肯定和赞扬孩子的正确行为, 让他们体验愉快的情感以强化他们的行为。一孩子的妈妈看到邻居老奶奶蹲在那里拣豆子, 就对自己的孩子讲:快给奶奶递一个凳子去。孩子会乐意去做, 这时该孩子并不清楚做这件事情的实际意义, 他所以这样做, 是因为妈妈让她这样做, 并对搬凳子这个动作本身感兴趣, 随着年龄的增长, 加上父母不断地对孩子的好行为加以表扬, 孩子就慢慢地懂得了做好事是为了帮助别人, 为别人着想, 久而久之, 孩子就学会了用这样的标准来评价自己和其他小朋友的行为、语言, 分清了什么不好, 什么是好。同样, 这位母亲在处理孩子自我服务方面也有她的绝招。儿子生日那天, 早晨起床时, 即对儿子说:“以前穿衣服都是妈妈帮助穿一只袖子, 自己穿一只袖子, 今年你四岁了, 要学着自己穿衣服了。”儿子很有信心地说:“我能穿。”母亲一边收拾床铺, 一边注意看儿子, 儿子反复穿了几次仍然穿不好, 急得喊:“妈妈我穿不好。”“再想想办法, 我相信你一定能穿好。”妈妈鼓励他。儿子得到鼓励, 又看到妈妈丝毫没有帮助他的意思, 只好自己来开动脑筋。“噢, 我穿好了!”儿子终于高兴地喊起来, 这是送给儿子最好的生日礼物。成人的情感对幼儿道德情感形成有着很大的感染力, 因为幼儿的直接作用很大, 最易受教师、父母情绪的影响, 引起道德情感体验的共鸣, 成人对某人某事的态度, 很快成为孩子对这些人或现象所持的态度。教师、父母必须为幼儿创造道德情感的良好环境和气氛。

三、道德行为的训练

道德行为是指符合一定的道德标准的行为举止表现, 这是道德教育的落脚点。在孩子道德行为训练的过程中, 家长要抓好“练之以行”, 家长要对孩子的道德行为方式加以适当的指导。因为孩子缺乏社会生活的行为规范, 不知道自己的行动是否正确, 如不注意方法, 也可能“好心办了坏事”。如果家长只是简单地责怪孩子的错处, 那就会破坏他的良好的愿望。所以, 家长应当先“扶”后“放”。家长要对孩子的道德行为加以督促和检查, 以确保这些行为的落实。

四、道德意志的培养

道德意志是指为了实现道德行为而做出的努力。它约束、控制道德行为, 是道德行为持之以恒、贯彻到底的作用, 是道德行为得以巩固的保证。

在孩子道德意志培养的过程中, 家长要“持之以恒”。首先, 家长要有意识地在实践中培养孩子的道德意志, 安排一些困难而有智谋的情境, 让孩子去锻炼, 并且及时地勉励和赞扬他们排除障碍的斗志。其次, 家长要逐渐使孩子的道德行为形成习惯。长期反复地实践某种行为, 就会逐渐形成习惯。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标志着孩子已经具备了某些比较稳固的道德品质。

总之, 道德教育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道德意志、信念的综合培养, 不仅需要理论引导, 还需要情感陶冶;不仅需要精神激励, 还需要实际践履。家庭生活是社会的缩影, 可以为孩子的道德养成提供练习场所。家长们应当有意识地利用这种全景的生活情感, 身体力行, 对孩子实施道德训练。

参考文献

[1]朱家雄.幼儿家庭教育大全.中国林业出版.

[2]康德英.怎样培养幼儿的良好品质.北京教育出版社.

幼儿的道德教育论文 第2篇

摘要

现今中国社会道德风尚日益愈下,各种冷漠、尖酸的思想成为网络和现实的主氛围,国民的道德教育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我认为,道德教育应该由幼儿开始,幼儿道德教育的启蒙十分重要。在幼儿阶段就树立起正确的道德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基础,使幼儿在以后的人生中恪守正确的道德观,这对于个人与社会都有积极的帮助。而这正正是社会各界所忽略的。幼儿教育的具体实行应该由幼儿教师开始,一定要切实保证幼儿教师水平和质量,并持之以恒地给幼儿灌输不同概念的道德意识,在幼儿园的常规教育中贯穿道德教育,逐渐让幼儿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塑造出幼儿自身的基本道德模型。

(一)幼儿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当今中国的教育界,有一个被大众普遍认为的问题,就是学生年龄阶段与教育内容和方式不匹配的问题。中学被笑称为“填鸭式”教育,即是学生被死记硬背等死板教育方法所捆绑,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抑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思维能力,阻碍学生综合全面发展心身。大学的学习压力普遍认为较高中的小,大学生更多是为文凭、工作等社会生存要素而读书,真正钻研学术问题的学生少之又少。再看年龄最小的幼儿,幼儿教育并不是所谓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幼儿园更多的是行使看管幼儿的商业职能。

在中学阶段,学生处于心身发育的重要时刻,这个时刻对于未来个人的能力和兴趣发展都极具重要性,然后现在的中学生面对各种繁多的科目和复杂深奥的题海,没有时间和精力了解自身能力所在。而大学阶段应被视为精英教育,国家投入巨额资源培养人才,大学生应履行义务,执着学术,发展专业能力,现实却是大部分学生只顾学习分数,更有“60分万岁”的不当思想。

幼儿教育同样存在阶段与教育内容和方法不匹配的问题。幼儿阶段是每一个人人生的起跑线,是人生这幅画的第一笔。幼儿处于对外界事物懵懂的状态,各种观念能力开始发育,心智受外界影响极大,是塑造其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时刻。而当今的幼儿园教育更侧重于知识技能教育,忽略道德教育。其中道德的教育对幼儿来说尤其重要,这不仅仅影响到幼儿的个人成长,也影响的未来社会的整个发展能力。因为文化道德是一个国家和社会最核心的发展要素,不同的道德教育给社会带来不同的影响。正确的道德观念应该在每个人的幼儿阶段就建立起来,让其植根于幼儿的思维方式,就像一棵参天大树,它的根一定深深扎于地下,那么面对自然的外界力量,就可以顽强抵抗。对于幼儿,如果正确的道德观念深入精神,那么在其以后的成长路上已有的道德观念将难于被击倒。如果这些正面的道德力量可以积聚起来,将可以改善整个不稳定社会的面貌。然而我知道,这将任重而道远。幼儿的道德教育,应该在社会的多个部门重视起来,政府、家庭、教育机构等应该携手合作,将道德教育切入到幼儿的家庭生活和幼儿园的教育中。

(二)切实幼儿的道德教育从幼儿教师水平开始

幼儿园是幼儿教育的直接场所,对幼儿的教育作用举足轻重。幼儿园作为社会部门,对教育水平的控制较为容易,而这涉及到幼儿园本身人员架构的上行下效。一个优秀的幼儿教师应该具有对幼儿教育事业的热心和激情、对幼儿的耐心和爱心,而且如果要切实道德教育,那么幼儿教师更要具有正确的道德观念、高尚的行为举止。因为幼儿具有极高的模仿能力,如果教师不能以身作则,为人榜样,幼儿跟风学习,则道德教育无从谈起。所以这是幼儿的道德教育中基本的人员条件。

为实现这个条件,幼儿园的行政管理人员可以制定具体的教师行为操守,定期培训,不定期检查,教师间相互监督,设立家长意见信箱,等等。政府更可以有效地规范幼儿教师的入职门槛,发放幼师牌照前,除了考察人员的知识技能是否过关外,还应考察人员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是否达到了一个幼儿教师所应达到的基本标准。

(三)幼儿道德教育应灌输不同概念的道德意识

在幼儿的道德教育当中,幼儿应被灌输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不同的道德意识,如劳动意识、尊重意识、诚信意识等。

需要灌输劳动意识是因为当今社会中劳动能力一代不如一代,很多“二世祖”“大小姐”层出不穷,青少年自理能力下降,很多人懒惰成性。所以我认为劳动意识需要灌输入幼儿的心中,让幼儿从小就能养成劳动习惯,不过于依赖父母,也不至于因父母过于宠溺而误导其成长。

而灌输劳动意识要从幼儿园基本生活做起。校园或教室较轻的清洁任务都可以尝试让幼儿承担,午餐碗碟的整理、厨余的收集可以让幼儿参与其中,让幼儿亲身体验劳动的辛苦和乐趣。各种劳动机会都可以在幼儿园教师的带领下让幼儿尝试参与,并同时在课堂上加以适当的总结和解释,进一步向幼儿灌输劳动意识。

尊重意识的灌输即是培养尊重他人的意识。尊重是基本的道德规则,具有尊重他人的意识可以避免幼儿恃宠而骄情况的发生。要灌输尊重意识,教师的言传身教很重要。有些教师习惯用侮辱甚至体罚使学生乖巧,这就严重地与尊重相悖。教师应使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幼儿,加以耐性,我提倡要跟幼儿“讲道理”,而不是用极端的手法控制幼儿。教师可以在平时放下教师的架子,听取幼儿的意见,耐心解答他们提出的问题,注意态度应亲切温和。在这之上,幼儿园教师可以引导儿童互相尊重,当学生出现不尊重他人的情况时,教师应发挥作用,耐心解释其不当行为,还可以用适当的方法加以惩罚,目的为告诉幼儿应该怎样尊重他人。

教师要灌输诚信意识,当然教师本身要具备诚信的品质,不仅要对同辈长辈守诚信,还应对幼儿守诚信,但这还远远不够,因为现在许多家长喜欢用欺骗的方法逗小孩子玩,久而久之,小孩子就会以为这是一种正确的做法。要使诚信意识输入到幼儿脑海中,家庭和幼儿园的责任同样重要。不过最起码应该让孩子知道说谎是一种错误的行为。

另外,辨别是非的能力是幼儿道德教育中具有总结性的一环。幼儿通过各种不同道德观念的学习,应该基本具有辨别是非的基本能力。不过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和家长在每天幼儿的生活和学习中贯彻,对于幼儿遇到和面对的事情,应该给以分析和教导,说明什么人的做法是对的,什么人的做法是错误的。日积月累,幼儿自身将塑造出基本的价值道德观念,为以后的成长道路打下道德基石。

(四)幼儿的道德教育应贯穿于常规教学中

道德观念的教授和灌输不能够生硬死板地进行,应该在常规的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贯穿于生动有效的教学方法。唱儿歌、讲故事是普遍幼儿园的常规教育,儿歌当中有不少道德题材,教师可以将儿歌的内容解释给幼儿听,寓言则是更好的教学素材,例如经典的寓言故事《狼来了》,通过这个简单的故事幼儿可以从中明白到说谎的错误,道德拼图的一块就砌好了。儿歌、故事可以启发幼儿思考,培养幼儿对是非黑白的分辨能力,渐渐地树立起基本的道德观。

此外,通过集体游戏教师可以将团结合作、互让精神灌输给幼儿。集体游戏需要幼儿互相合作帮助,共同解决问题,这样幼儿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就可以学到如何与同辈共处和沟通。而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当今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很多幼儿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没有兄弟姐妹,很容易造成以个人为中心的性格。集体游戏就可以培养到幼儿与他人相处的能力,在合作中避免自私心态的形成。

(五)养成幼儿良好道德习惯

幼儿道德品质教育初探 第3篇

一、创设适宜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感化幼儿。

1、创设一个良好的、和谐的精神环境。

在幼儿园,我们教师自身首先加强师德修养,争做文明教职工。时刻注意自己的仪表和言行,做到外表端庄大方、朴素整洁、语言文雅、和气规范,在带班期间保持良好的情绪、教态,教师之间形成一种宽松、和谐、友爱的精神环境,从而为幼儿树立模仿与学习的楷模。使幼儿在心理上具有温暖和安全感、从而能亲其师、信其道。

2、创造一个和谐、平等的民主氛围。

尊重孩子,对于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发展他们的智力和养成优良的质量,都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平时应把幼儿作为一个大人来看待,虚心倾听他们的意见,认真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并要注意态度温和,说话文明,即使批评幼儿也要讲究方法,注意分寸,使他们受到尊重,这样,他们就会在和睦、平等的民主气氛中受到熏陶,向着好的方面发展。

二、采取多种形式,寓德育于幼儿的一日活动之中。

主动性、积极性是幼儿学会学习的基础之一。思想品德是幼儿全面发展的动力,它的教育内容应融于幼儿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我们善于抓住对幼儿实施品德教育的每一个契机,发挥各种教育手段的交互作用,把德育的单管道变为多渠道。

1、明辨是非,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慣

要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慣,必须首先让幼儿明辨是非,知道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为什么?在提出教育要求的同时要让幼儿懂得这样做的好处,对于幼儿的积极表现要给予及时的肯定评价,而对于幼儿的不良行为要及时地批评纠正。通过这样的正负强化,幼儿就会逐渐形成是非标准。在这个明辨是非的过程中,可以用多种活动有趣的形式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引起幼儿的积极思考,如听故事,参与情境表演,念儿歌,做游戏等方法,使他们身临其境,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2、常规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慣

从抓常规教育入手,容易做到道德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有利于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慣的形成。在一日生活活动中我们建立合理、必要的生活常规,促使幼儿从实际出发,坚持一慣性,形成独立性及自制、自律的质量。在生活活动中渗透德育侧重于培养幼儿独立自主性、自信心、劳动观点及态度、勤俭节约、合作谦让、轮流分享等质量。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如:自己用小匙吃饭、洗脸、穿衣、叠被子……平时我们要求幼儿做到说话轻轻、走路轻轻,玩玩具时轻轻拿、轻轻放;加点或者午餐时要求做到碗里(盘里)干净、桌上干净、地上干净,对幼儿进行爱惜粮食的教育。

3、游戏活动,培养幼儿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慣

(1)教师在设计教育活动时,必须从知识、智能及品德三方面去考虑,抓住各科特点,深挖教材中德育因素,进行有机渗透。为了使教师在教每门学科时都能充分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在备课时每周要有德育重点,并加以落实,在教学目的栏目中要加上德育目的内容,并有效果检查。

(2)习慣培养贵在坚持,但并不是所有的行为都是孩子乐意接受的,有的要求一开始做得挺好,时间一长孩子觉得不新鲜了,感到疲倦了,就不愿坚持下去了。这时就要掌握幼儿的心理,用游戏方式来吸引孩子,重新激发孩子的兴趣,使幼儿在游戏中体验他人情感,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慣,增强社会交往能力等,各班老师还根据教育目标,创设各种动态的活动区,我们在普遍开展各项游戏的基础上,有目的有重点地开展区角活动,这样持之以恒、一贯要求、反复强化,取得了较明显的教育效果,最终形成了良好的习慣。幼儿在相对充裕的物质条件下,动手操作的机会多了,教师指导细致了,使他们喜爱各种活动,对各种事物都有浓厚的兴趣,激发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发展。通过幼儿内在的主体性与外在教育环境的相互作用,使我们教育能真正促进幼儿自身素质的提高。

三、家园协调配合,携手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幼儿良好行为习慣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只有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反之就事倍功半,所以,我们通过多种形式,如办家长学校、开家长会、进行家访、向家长开放半日活动和公布每周教育教学内容等,向家长们讲明在重视智力开发的同时注意幼儿的品德教育和心理保健的重要性,并有选择地介绍一些基本的家教知识,从而使得大部分家长能主动地与教师相互配合、互相探讨教育方法,充分发挥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各自的优势,使品德教育真正获得成效。

总之,道德质量的形成过程是长期、反复、不断提高的过程,同时习慣的养成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只要我们持之以恒的对幼儿做深入、细致且耐心的工作,组织好各项活动的开展,寓思想品德教育于一日活动之中,真正做到育德,育能,育智,家园与校园相配合,才会真正对幼儿道德质量的教育起到一定的作用!

浅谈幼儿道德品质的养成教育 第4篇

关键词:幼儿教育,道德品质,培养

当前, 很多家长认为, 幼儿教育应注重智力开发, 道德品质的培养完全可以搁置一边, 待日后再进行教育。这种错误认识的存在, 导致很多幼儿往往过于任性和自我, 缺乏独立意识, 不利于幼儿日后的发展。作为培养幼儿道德品质的重要环节, 幼儿教育一直在探求各种培养幼儿道德品质的方式方法, 希望能够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为他们日后能够顺利融入社会提供保障。

一、问题的提出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 是一种个体心理的现象, 它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或阶段的道德行为准则来规范自身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经常的、稳固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它是个体个性社会化方面的核心, 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反映。

幼儿心理学研究表明, 幼儿时期不仅是人类早期智力开发的重要阶段, 更是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的关键所在。我国著名的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培养得好, 自然会成为社会的优良分子。倘若培养不好, 久而久之, 习惯成了不易改, 倾向定了不易移, 态度决了不易变。这里所说的“人格陶冶”即品德素质的培养。然而, 在当前的幼儿教育中, 很多教师往往比较重视文化素质的培养, 而忽视了道德品质的培养, 致使很多幼儿缺乏爱心, 独立性差, 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劳动习惯。面对这一现状, 我们必须自觉地、有计划地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 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如何更好地培养幼儿的道德品质

(一) 创设适宜的教育环境

众所周知, 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 尤其是年龄尚小的幼儿, 其情绪、个性、情感、社会交往能力等往往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 要想培养幼儿的道德品质, 广大幼儿教师就必须为他们创设一个良好、适宜的教育环境。首先, 作为幼儿教师, 我们要进一步加强自身的师德修养, 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时刻保持亲切、大方的个人气质, 为幼儿树立一个学习的榜样;其次, 我们还应充分尊重每一位幼儿, 帮助他们建立自尊心, 这一点对进一步培养幼儿的道德品质十分重要。这就要求广大幼儿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主动转变自身的角色, 与幼儿做朋友, 耐心听取他们的心声, 认真回答他们的问题, 这样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幼儿形成一个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 多利用伙伴示范

值得注意的是, 我们在注重教师的示范作用时, 也应该充分利用“榜样”的力量, 让那些表现好的幼儿真正发挥自身的模范带头作用, 这样同样有利于幼儿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具体而言, 广大幼儿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可以将这些“榜样“的事迹介绍给其他幼儿, 并及时给予肯定的评价, 鼓励幼儿向这些榜样学习, 共同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实践证明, 这样的方式更容易被幼儿接受, 也更容易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幼儿的赶超意识, 提高了幼儿的道德水平。

(三) 积极进行正确评价

每一个教育过程都少不了对教育对象的评价, 幼儿教学也不例外。正确的评价可以帮助幼儿明确自身的优缺点, 帮助他们找到日后的努力方向, 因此必要的评价是幼儿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 教师对幼儿的评价应以表扬为主, 并尽可能具体化, 以便使幼儿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价值, 进而更好地坚持下去, 增强自身的情感体验。比如, 在一次教学过程中, 一名幼儿不小心摔倒了, 这时另一名幼儿主动将其扶了起来。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夸一句“你今天真乖”, 幼儿往往会不明就里, 这样的评价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相反, 如果教师说:“你今天把小伙伴扶了起来, 做得真好。希望你日后也能像今天一样, 主动去帮助别人。”这样正确又具体的评价, 既很好地肯定了幼儿, 又培养了他们乐于助人的优良品质。

(四) 开展多种教学活动和游戏活动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活动和游戏活动, 进一步培养幼儿的道德品质。比如, 我们可以在设计教育活动时, 从知识、智能及品德三方面去考虑, 深入挖掘教材中所包含的德育因素, 并适时地对幼儿进行渗透, 这样做不仅教给了幼儿一定的知识, 还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幼儿形成了良好的道德品质。然而, 教学活动有时难免枯燥, 长期如此, 幼儿就会产生厌烦情绪, 不利于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为解决这一问题, 广大幼儿教师可以转换思维, 用游戏的方式吸引幼儿, 引导幼儿在游戏中体验情感, 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进一步增强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 这样持之以恒, 一定会取得明显的教育效果, 使幼儿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五) 鼓励家园合作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教育, 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广大幼儿教师还应将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结合起来, 两者相互补充, 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具体而言, 我们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实现家园合作, 如开家长会、进行家访以及公布每周教育教学内容等, 向家长们讲明在重视智力开发的同时, 还要注意对幼儿道德品质的培养。除此之外, 教师还可以向幼儿家长介绍一些基本的家教知识, 真正实现家长与教师的有效合作, 通过相互配合、互相探讨, 摒弃自身的不足, 发扬各自的优势, 使幼儿道德教育真正获得实效。

总之, 培养幼儿道德品质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以上仅是我个人的一些经验与看法。作为幼儿教师, 我们有必要不断更新自身的教育观念, 从点滴做起, 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为幼儿的未来增砖添瓦。

参考文献

[1]周爱萍.提高美德故事对幼儿道德行为养成的成效[J].江苏教育研究, 2007 (03) .

[2]卢乐珍.学前教育讲座——第六讲幼儿道德教育的意义和任务[J].幼儿教育, 1984 (02) .

[3]吴丛笑.游戏活动中幼儿审美素质的培养[J].早期教育, 2000 (11) .

[4]幼儿道德品质方面得分最低的是“关心他人”[J].时代潮, 1995 (08) .

[5]沈心燕.利用评价手段培养幼儿爱集体的情感[J].学前教育, 1996 (Z2) .

幼儿道德启蒙教育 第5篇

姓名:周群

学号:

班级:学前教育(《教师职业道德》 考查作业试析幼儿教师职业道德对幼儿及其教育的影响 112022010112 1)班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2013-6-2

5试析幼儿教师职业道德对幼儿及其教育的影响

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教师品德行为对学生有很强的熏染力。教师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质量的优劣。教师肩负着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材的重任,由于教师所从事的职业是教育人塑造人的事业,因此,教师道德素质比教师文化素质更为重要。幼儿教育是启蒙教育,是最为基础的教育,是整个国民教育系统的奠基工程,不论对国家的未来发展还是个体生命的健康成长都有着特殊且重要的作用。幼儿教师的教育对象是0~6、7岁儿童,由于这一阶段儿童身心发展极其稚嫩、极其不完善,特别需要幼儿教师悉心呵护和精心培养。作为一名幼儿教师,面对的是一群活泼、可爱、天真烂漫的孩子们的时候,不只是把孩子看好、把知识传授给孩子就可以了,而应该时刻想到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担负的责任是多么重大。如果我们把人的成长与成才过程形象地分为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四个阶段,那么幼儿阶段的教育就是发芽时期,是非常关键的时候。幼儿教师作为人的心灵与情感的最早的启蒙是人的智慧与才华的最早的发掘者,是人健康成长的最早的扶持者和引导者。而职业道德是幼儿教师最基本的职业素养,幼儿教师职业道德对幼儿及幼儿教育效果,具有明显的影响。

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尊重、热爱幼儿,赢得孩子们的信任和依赖,提高教学质量。

许许多多成功人士的经验告诉我们,成功取决于积极主动的心态。如果一个人是因为热爱学前教育事业这行业才选择它,在这条事业之路上就会义无反顾地执着

地追求着,会快乐地工作着。学前教育现今已经受到更多人的关注与重视,已被摆在基础教育的重要地位,关乎于孩子一生的发展。所以幼儿教师首先要树立职业光荣感和责任感。在面对幼儿园的繁琐的工作时,幼儿教师坦然的面对,不以个人的得失斤斤计较,不把个人情绪带到工作中。只有每天都以平和的心态、饱满的情绪,能真诚的对待每一位孩子,排除追逐名利拈轻怕重心理,用平平常常的心态、高高兴兴的心情来干实实在在的事情,才是合格的幼儿教师。

当然作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必须要热爱儿童,树立“一切为了幼儿,为了幼儿一切,为了一切幼儿”育人宗旨。要时时处处尊重幼儿,关心幼儿,爱护幼儿。在自己的工作中,要全身心地投入进去,为幼儿教育服务,为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而努力。幼儿教师对学生的“爱”必须是排除了私心和杂念,一种普遍性的热爱,一种全身心的爱,一种怀有责任的,一种理智的爱,是对所有的幼儿一视同仁的。要做到“三心”俱到,即“爱心、耐心、细心”,用爱心去包容孩子的调皮捣蛋,耐心劝导孩子变化无常的情绪,细心照顾孩子的吃喝拉撒。善于调控自己的情绪和心态,让自己保持心情愉快、以精神饱满的状态出现在孩子面前。切忌易怒易暴,言行过激。还会不断调节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在教学中耐心、细心,会运用鼓励表扬、关心支持,激起幼儿的学习动机与兴趣,为孩子的终身教育奠定基础。幼儿教师要尊重儿童的个性差异,尊重他们的喜好,尊重他们的感受。在平时的活动组织中,幼儿教师应尊重孩子的意愿进行活动的安排,在教学中,幼儿教师要尊重孩子的喜好来组织教学。同时,幼儿教师决不能因为某些孩子存在一些缺点(比如:不太讲卫生或很调皮好动)就不喜欢孩子。要尊重和爱护每一个孩子。当然,我们的爱要爱得深沉,爱得理智,绝不能象一些孩子的父母,爱则溺爱酿成悲剧,恨则弃之不管不问;要使他们时时感到教师的关怀和温暖,幼儿内心就会产生积极的情

绪,愉快的感情,从而转化成为幼儿接受教育的动力。我们要寻找起步点、发现闪光点、扶持腾飞点,把核心放在“爱”字上,让幼儿感受到爱,体会到被爱之乐。

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尊重幼儿、热爱幼儿,有利于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而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有有利于幼儿的身心成长,而且这本身也就达成了教育最重要的目的—— 成功的爱的教育。同时,在建立了和谐的师生关系之后,老师们的教育科目就能很好开展和实施了,从而事半功倍地完成自己的教育目标,提高教学质量。

幼儿教师的学识是提高幼教质量的硬件。

现今社会是知识社会,学习的社会,知识更新加快。面对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世界,教师不能墨守陈规,固步自封。面对挑战和机遇,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活到老学到老,才能胜任这一富有挑战性的职业。幼儿教师就应该不断地给自己充电,把读书当成一种习惯,把学习看作一种乐趣,从各种渠道汲取新的营养,使自己变得更为睿智。如此,才有可能让教学更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幼儿教师的学识是提高幼教质量的硬件。一个合格的教师,应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懂得教育的规律,并不断加强学习,熟悉掌握幼儿教育教学的技巧,将对提高幼儿教育质量起到重要的作用。只有教师有学识,有本领,有方法,有技能,才可能让孩子有所学长,形成基本的认知,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幼儿教学质量。

幼儿教师的“身教”决定着幼儿的道德水准,是提高幼教质量的硬件。

好模仿是幼儿的天性,幼儿的学习实质上是一种感性模仿。幼儿的“模仿性”强,“可塑性”大。作为一名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事事以身作则,注重言传身教,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处处都应带头做到最好,以利于潜移默化地感染、教育幼儿。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幼儿教师的道德水平,决定着幼儿的道德水准。

教师的师表形象是一种巨大的道德力量一种无声的命令。幼儿教师,要做到“细

微之处树榜样”。在幼儿园中,教师会成为孩子最直接的模仿者。因此幼儿教师要遵守劳动纪律,尊重社会公德;举止文明礼貌,语言健康规范;衣着整洁得体,教态端庄大方;生活检点,作风正派;以身作则,注重身教。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学校无小事,处处是教育,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欲正人先正己。要为人师表,注重身教重于言教,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对幼儿的教育能落到实处。

我国幼儿道德教育变革研究 第6篇

关键词:幼儿道德教育;变革方向;思想开放;道德体系

中图分类号:G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0-0110-01

一直以来,建设有中国特色幼儿道德教育理论,用科学的手段揭示幼儿道德心理成长,实现中国幼儿道德教育的现代化、本土化、科学化是学界努力的方向。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不断深入,中国进入了一个以现代化为标志的全面、深刻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现代化的实践要求现代伦理道德观的支撑,需要与之相应的幼儿道德教育理念和运作体系。然而,在如此重大的社会变革和如此强烈的社会要求下,我国幼儿道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是否很好的回应和完成了挑战。

一、幼儿道德教育变革简论

我国第一所幼儿园成立于上世纪初(1903年),现代大工业时代需求下社会化幼儿教育的开始。这既是殖民主义经济和文化侵略的结果,又是当时中国进步知识分子放眼看世界、变法图强的必然产物,从此,中国幼儿教育开始了一条被动接受与主动适应相伴随的曲折道路。

20世纪20、30年代,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爱国热潮中,陶行知、陈鹤琴、张宗麟、张雪门等既具有深厚的国学根基,又理会了西方教育思想的先驱抱定“教育救国”之决心,为改变中国幼儿教育落后状态而躬耕。这是一场幼儿教育本土化、科学化、民主化的尝试;新中国成立后受意识形态的影响,解放前幼儿教育的有益经验遭受遗弃;改革开放后,重获新生的中国幼儿教育才又重拾这一笔宝贵财富,历史再一次起步。

1949-1956年,我国制定了“教育必须为国家建设服务,教育必须向工农开放”的思想战略,新的幼稚园教学原则是“是培养学龄前儿童在生理上、意识上、行动上得到正确的成长、发展和变化。使他们的身体、智力、道德习惯及爱美观点等得到全面的发展。”

《幼儿园暂行教学纲要(草案)》(以下简称《暂行纲要》)是新中国成立后颁行的第一个幼儿园纲领性文件。这一纲要的诞生是在前苏联专家的直接参与指导下拟订的,几乎是前苏联幼儿教育理论和实践最新成果的翻版,顺应了当时新民主主义教育建设的需要。《暂行纲要》提出,幼儿园道德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培养爱国主义和国民公德。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幼儿道德教育变革

(一)政治因素主导的幼儿道德教育。

1.爱国教育。教育目的是教育实践的方向、指南和预期,引领整个教育发展航向。活动在后,目的在先,对受教育者“德”的要求首先必须转化为道德教育的目的,再以道德教育目的去指导和规划整个道德教育工作。改革开放之初的十年间,关于幼儿道德教育的纲领性文件频繁颁布,1979年《城市幼儿园工作条例》出台;1980年《幼儿园教育纲要》颁布,两年后7种教材配套出版,条例、纲要、教材的成型,把幼儿教育拉上发展轨道;1984年,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承担我国《幼儿园品德教育大纲》的起草和实施。我们据此可以把握此期幼儿道德教育指导思想的变迁。

2.开放教育。为响应邓小平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号召,幼儿园德育“应向幼儿进行礼貌教育、友爱教育,纪律教育,爱人民、爱劳动、爱祖国的教育,使他们养成礼貌待人,尊敬长辈,对同伴友爱,富有同情心,积极主动,遵守纪律,诚实、文明,爱劳动,爱祖国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习惯。”幼儿园德育的重点是培养幼儿“最基本的思想行为习惯”,为小学教育做好准备,为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改革开放冲击下的幼儿道德教育。

经济体制的变迁造就了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价值多元,幼儿道德教育无可避免地经受了市场经济的洗礼,面临新的时代困境。但也正是这一时期磨砺,为日后反思作了积淀。

幼儿道德教育着力培养的伦理爱国、诚实守信、谦虚爱人、勤俭惜物、关心责任等基本德目,乃是古今中外最核心的价值,是任何时代都必须保有和发扬的。

道德又具有历史性,在继承传统教育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前进又被赋予新的内容和任务。在商品化的经济浪潮中,幼儿教育并非真空,必然或多或少的受到冲击和影响。随着中国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筹备加入世贸,意味着游戏规则和某些观念的改变。伴随市场经济这种新生形态的竞争合作意识,劳动报酬等新的社会运行逻辑在幼儿心中隐约可见。

(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幼儿道德教育。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中国幼儿教育,正是经济体制改革走向深水区的时期,前所未有的变更使得国人价值迷乱。思想解放运动和自主自由要求的增强,市场经济的推行使富裕和金钱成为追求中心,使人们越来越漠视约束自己的义理观念,“笑贫不笑娼"这一说法反映了这个时代人们的价值认同,人们的价值天平,往往倾向于采取眼前最有效、最经济、收益最大的行为,为达目的可以不择一切手段,置他人、社会和自身长远利益不顾;而所谓“幼儿教育市场化”,就是完全依赖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去配置和调节幼儿教育资源,其造成的负面后果愈演愈烈。

幼儿教育虽然是非义务教育,但它仍是具有公益性的一项教育事业,而且是强国强种的奠基性事业,幼儿园不是经营机构,不能简单地推向市场,不能唯利是图。对幼儿德育而言,社会风尚主要由家风、园风、民风、等构成。良好的家风使幼儿在幼儿园、社会德育网络中所形成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积淀;良好的园风,为幼儿思想品德的培养提供隐性德育课程。良好的民风,也对幼儿的道德养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道德是衡量一个人的基本标准,也是培养社会人才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道德是人之根基、立人之本,幼儿道德教育则是用灵魂去拨动幼儿的心弦,立美好德性,奠人性基石,使之成为有德之人。积极丰满幼儿教育中的道德体系完善,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对我国的社会风气和素质提高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彦琳. 幼儿道德教育的因革损益[J].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0,02:80-83.

[2]陈俊,卢清. 幼儿德育方法探新[J].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4:119-120.

[3]牟映雪. 论中国50年代幼儿教育变革的时代特点[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02:61-68+77.

幼儿道德启蒙教育 第7篇

一、传统节日教育的必要性

我国的传统节日历史悠久, 蕴含着丰富的体现着民族的精神, 在历史长河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对民族有深远的影响, 节日的精髓需要代代相传。儿童是祖国的未来, 进行传统节日的文化熏陶教育尤其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是幼儿道德品德的培养途径之一。

二、传统节日是幼儿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节日蕴含深厚的中华文化, 具有丰富的体现形式, 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同时, 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写照, 蕴含着中华传统美德。这些内涵为道德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教学素材。

从特点上看, 通过节日是以丰富的活动形式进行的, 所蕴含的道德内涵通过行为体现, 符合幼儿心理年龄特点, 易于接受和理解。为幼儿道德教育提供了有效的教育手段。

从传统节日的途径上看, 传统节日文化存在于儿童的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之中, 是幼儿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以一种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形式, 来展示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德, 为幼儿道德教育提供了广阔的教育途径。

三、传统节日对幼儿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有效性

( 一) 中国传统节日是开展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载体

中国传统节日活动的开展, 能够引发幼儿的自豪感, 让幼儿意识到我们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 我们为自己的祖国母亲而感到自豪, 激发幼儿了解、弘扬中华文化的欲望和激情, 初步建立幼儿想为祖国出份力的愿望, 在家庭中集体中社会中团结合作的意识。例如, 每逢春节, 人们会自用祖先的传统守岁、看春晚、放鞭炮、吃饺子, 合家团聚, 家家户户沉浸在浓浓的节日气氛中。与此同时, 遍布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也都能感受着同样节日气氛, 寄托着一样的情感, 每一位中华儿女感受到家庭的潮, 亲人的关爱, 也在四海如一的氛围中感受着祖国的强大、民族的振兴, 民族认同感、自豪感逐渐形成。清明时节, 幼儿园组织放风筝、荡秋千、为先烈扫墓, 了解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 懂得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 家庭里远中他乡的游子纷纷回到故里, 寄托对已逝亲人的哀思, 表达对亲人的怀念, 增强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 培养感恩父母、感恩老师的良好品质。可见, 在幼儿道德情感的培养方面, 传统节日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这正是在现代社会下要弘扬的道德品质与民族精神, 其精神实质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 二) 传统节日教育促进儿童德育发展的桥梁

每逢传统节日, 幼儿园组织丰富的主题教育活动和多种途径的家园共育活动, 让幼儿在寓教于乐的氛围中, 良好的道德品质在幼儿心田生根发芽。如清明节主题活动中, 幼儿在爷爷奶奶讲述过去的故事, 观看情节生动的英雄事迹, 让自己在生活学习中遇到困难不气馁, 春节、中秋节寓意着浓浓团圆之竟, 幼儿园在节日之际鼓励幼儿通过多种途径表达对父母及祖辈的深厚感情, 儿童与家人团团圆圆, 共同体验节日风俗, 体验家庭温馨, 增进家庭感情, 敬祖孝先, 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到幼儿心田。又如, 在进行“端午节”主题教育活动中, 通过多领域渗透帮助幼儿了解节日来源、文化习俗, 幼儿活动中感受爱国诗人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再以家园同乐的方式, 赛龙舟、做香囊、包粽子, 欢乐中爱国自强的民族情怀和勤劳勇敢的品质融入幼儿的心中。重阳节期间在老师带领下到社区为老人送上自制的贺卡, 演出一场小小的节日, 孩子们在老人满意的眼神中感受着温暖, 老人从孩子稚嫩的笑容中找寻到快乐, 接受“尊老敬老、感恩回报”的教育。在家中为爷爷奶奶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务事, 敬族孝先, 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就在这些生活的亲身感受与实践中扎根在幼儿心田。

( 三) 传统节日教育促进幼儿人际交往和社会和社会适应性及健全人格的养成

幼儿社会化指的是幼儿学习他所属的社会中人们必须所掌握的文化知识、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的过程。幼儿在成长过程中, 会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 文化的熏陶, 学会遵守规则, 形成基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进而促进幼儿良好身心健康的发展。这一形成过程, 主要是通过幼儿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察、模仿潜移默化地发展起来的。

中国传统节日以家庭为单位的庆祝和全社会共同参与方式, 不仅有助于让幼儿了解社会风俗习惯、社会礼仪及规范, 也能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 培养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基本的道德意识, 促进幼儿的社会化发展。在中国体统节日的教育中, 以多种途径融入幼儿生活, 幼儿在游戏中体验节日的风俗活动中, 与他人合作、分享, 交流经验、共同分享的过程中, 幼儿社会化得到了提升和发展。

( 四) 传统节日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利时机和重要手段。

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所以, 我们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性原则, 更要遵循幼儿学习与德育发展的规律, 适时把握节日契机, 充分利用节日资源, 在循环往复的节日来临之时, 让幼儿感受节日的同时播种下良好道德品质的种子, 在快乐的活动体验中, 以无声的渗透进行有意的思想教育, 较之空洞的说教与强硬的灌输, 会取得意想不到的作用, 起到良好的道德教育效果。

注重幼儿道德教育的时代意义及措施 第8篇

从幼儿阶段起就应培养幼儿良好思想道德品质,通过良好环境对幼儿进行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 通过整合多种教育资源,营造立体化德育网络氛围,构建德、育合力的成长环境在幼儿园进行多种活动,应重点创造宽松和谐的精神环境,同时应创造丰富多彩的物质环境, 为了让幼儿在愉快和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幼儿园必须考虑物质环境的影响与精神文化的熏陶作用。如每天早上幼儿入园时,就能感受到幼儿园工作人员文明礼貌和互帮互助的热情, 遇到同事生病或家中有困难都能热情地伸出援手。幼儿园教师带头经常为公益事业捐款捐物,到边远山区及贫困地区支教,参加植树等环保性宣传和其他社会公益活动。幼儿园举行大型活动时,应让大班小朋友帮助小班弟弟妹妹们搬小椅子、扶着他们上下楼梯;大班毕业前,让孩子们将自己看过的图书、玩过的玩具送给中班、小班的小朋友等。和谐的人际氛围与教师树立的良好榜样会直接感染幼儿,使他们主动关心他人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在幼儿园活动场所用各种品德行为规范标语和图画进行精心布置,将德育文化很好地融入其中。教育幼儿将平时废物及时入箱,爱护公共设施,与同伴互助互爱和谐友好相处,关心自然角里的小动物,等等。借助具体的实物或形象化的标志使幼儿的道德规范渐渐趣味化和可操作化, 从而实时调整幼儿的行为习惯,遵循先进的道德规范标准,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

二、把幼儿德育渗透在游戏与学习中

当前幼儿教育教学活动应注重与道德教育有机结合,让品德教育贯穿整个幼儿教育教学过程。与此同时,幼儿园还应开展多项品德教育系列活动, 创设一切有利于幼儿健康情感培养的文化体育游戏活动,这些有目的、有计划的游戏活动对幼儿德育教育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德育光说不行动是不可能取得实效的,必须注重加强品德教育实践性,德育不能是单纯的说教,千万不能把德育只当做一般知识传授。幼儿良好道德品质与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而持久的转化过程, 不用说教,需要引导,更要渗透在每一个细节中。因此幼儿园还要额外重视为幼儿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 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会做人、学会生活。为此,幼儿园可以多多组织开展生活实践活动在“让道德回归生活,让幼儿在体验中成长”的德育理念指导下,把德育贯穿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如可以结合每周一早上的升旗仪式开展“国旗下的谈话”活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幼儿轮流做值日生, 培养幼儿自我管理及为他人服务的意识,体验劳动的辛苦与快乐,进餐时教育孩子爱惜粮食洗手时让孩子学习既把手洗干净又能节约用水的方法;游戏结束后让幼儿自己收拾、整理玩具,培养幼儿爱护公物的好习惯。日复一日地不断重复对形成幼儿良好道德行为很有帮助。应多利用游戏形式开展品德教育,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在游戏中进行品德教育,更符合幼儿特点,幼儿更易接受。体育游戏中,幼儿可以学习合作、互助,养成坚强的意志品质。此外,幼儿园可以多多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让孩子走出幼儿园,参与社会建设与公益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开阔孩子们的眼界, 锻炼他们处理问题的能力,而且能丰富德育工作形式,促进德育工作有效开展。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 在道德教育方面幼儿园应携手家庭,形成德育合力。幼儿园可通过家长会、班级搏客、家长学校、“家教园地”等向家长宣传科学的德育方法,让家长们了解、掌握幼儿行为习惯的具体内容与要求;建议并支持家长经常带孩子参加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孩子在公共场所一定要遵守公共秩序,决不大声喧哗乱扔垃圾,平时教育孩子们学会尊老爱幼乐于助人, 经常组织家长参加幼儿园开展的“爱心家庭义卖活动”,将所得善款全部捐献给“关爱留守儿童基金会”等公益组织。这些活动让幼儿园品德教育内容在家庭中得到延伸, 让孩子们在幼儿园养成的行为习惯在家里得到巩固和发展。

三、以德育统领各种教育资源

幼儿园开展品德教育主要寻求并且抓住德育教育发展契机,针对幼儿德育工作的特殊性和幼儿的年龄特点,科学有效地整合社会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从预设教学计划中进一步拓展幼儿德育教育范围,不拘泥于传统德育教学形式,尽可能将德育工作开展得妙趣横生。开展德育教育的同时应该将本土文化与品德教育相融合,引导幼儿充分了解家乡的巨大发展变化,深刻感受本土深厚的文化底蕴,有效培养幼儿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幼儿园通过组织幼儿参观当地名胜古迹、收集有关家乡变化的图片及资料,极大激发幼儿的自豪感。让幼儿多角度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及民俗文化,促使幼儿产生把家乡建设得更美好的理想,收到良好的德育教育效果。可以把品德教育渗透到特殊节日中开展,围绕节日主题,让幼儿设计一些集教育性、趣味性为一体的德育活动,能有效提高幼儿参与德育活动的兴趣与积极性,取得更好的德育效果。平时要对幼儿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形成系列道德教育主题活动,培养幼儿的爱国情怀与自豪感,提高幼儿德育的整体水平。

四、结语

幼儿教育教学中重视培养孩子们的道德品质, 为实施素质教育奠定基础, 对未来的发展注入时代正能量等强大驱动力。在和谐文明的精神文化环境和丰富多彩的幼儿教育活动中,有利于激发幼儿的童趣,净化幼儿的美好心灵,启发他们的智慧。教师创造环境实时开展德育工作至关重要,把幼儿德育融合在各项教学内容与教育实践活动中, 这是幼儿园有效开展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在幼儿德育活动中整合多种教育资源,积极探索开展幼儿园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摘要:从新时期幼教事业发展经验看,幼儿园应把幼儿德育放在首要位置,通过立体化德育环境整合多种教育资源,共同促进幼儿道德情感教育发展与科学认知活动观念形成。幼儿园应重视创造和谐愉快的德育环境,把趣味化教育教学内容与师生间的情感互动密切联系起来,实时引导幼儿积极融入德育环境构建中,共同创设精神文化与思想品德修养结合的活动场所,注重将道德教育渗透到各个游戏活动中,让品德教育贯穿幼儿园教育教学全过程。

幼儿道德启蒙教育 第9篇

关键词:幼儿教育,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培养道德情操

幼儿是祖国的花朵和希望,充满天真和灿烂。幼儿又是家庭的宝贝和未来,受到无微不至的呵护和关爱。如何针对幼儿的特点,结合爱家乡、爱祖国教育,培养幼儿的思想道德情操,促进其全面健康成长,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1. 通过认识家乡美,培养幼儿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幼儿对家乡和祖国的情感,来源于他们对家乡和祖国的了解和认识。幼儿的理解能力比较差,要通过他们看得见、摸得着、感兴趣的事,使他们了解家乡[1,2]。

(1)唐山市的地方特色。

唐山市南临大海,北依燕山,西与北京市、天津市毗邻,东与秦皇岛北戴河接壤,是首都北京的重要门户,地理位置优越,物产非常丰富。这里有全国最早的开滦现代化煤矿和京山铁路线,有闻名遐迩的冀东水泥、唐山陶瓷、河北钢铁和冀东石油;这里盛产迁西的板栗、柏各庄的大米、玉田的金丝小枣,有丰富的海产品如螃蟹、对虾、皮皮虾等,还有各种水果;这里有清东陵、唐山地震纪念碑、京唐港等著名的旅游景点,还有美丽的南湖公园;这里是评剧、皮影戏、乐亭大鼓的发源地,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还是我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同志的故乡,是节振国等革命先烈战斗过的地方。

(2)认识家乡,热爱家乡,热爱祖国。

首先,有计划、有目的、有选择地向幼儿介绍唐山市的自然风光,介绍唐山市的文化特色,激起幼儿要亲眼看一看的情趣和欲望,进而组织幼儿参观游览。如带孩子们游览美丽的南湖,观看皮影戏等,使他们在划船、游玩、看表演的过程中,感受到家乡唐山的美,留下深刻的印象。参观之后,及时组织孩子们观看录像,进行讨论。孩子们在讨论中高兴地说:“唐山真美,南湖真大。”“皮影戏真好看,我爱唐山。”这些天真可爱的语言,表达了他们对家乡的依恋和热爱。

通过课堂教育培养孩子们热爱家乡的情感。如通过回答爸爸、妈妈的工作单位,让他们了解唐山市煤炭、水泥、钢铁、陶瓷等产业的情况。如小朋友回答:我爸爸在唐山矿工作,老师可以讲:你爸爸可真了不起,唐山矿是咱们国家的第一个现代化矿井,有100多年的开采历史,为国家作出了很大贡献,我们做饭、取暖都用的是地下煤炭。如小朋友回答,我妈妈在陶瓷厂工作,老师可以讲:你妈妈的工作真伟大,我们吃饭用的盘子、碗都是陶瓷厂生产的,唐山市又被称为北方瓷都,生产的陶瓷可受欢迎呢。通过这些交流,孩子们对唐山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更热爱自己的父母和家乡。

在上述活动的基础上,可进一步引导孩子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认识,如介绍北京的天安门、人民大会堂、故宫、颐和园、长城等,介绍山海关的老龙头、天下第一关和美丽的北戴河、黄金海岸,介绍杭州的西湖、南京的中山陵、上海的外滩、武汉的黄鹤楼,介绍泰山、黄山、峨眉山等。通过这些交流和活动,孩子们就会培养起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和向往,从而激发起对家乡、对祖国的无限热爱[3,4]。

2. 通过主题实践活动,培养幼儿的思想道德情操

(1)听评剧、学评剧,培养幼儿的文艺爱好。

唐山是评剧的发源地,其优美的旋律植根于家乡传统文化的土壤,饱含着乡土浓浓的气息。评剧唱腔委婉动听,服饰造型独特优美,所传唱的故事更是感人肺腑,有古装戏,有现代戏,让幼儿产生强烈的审美感受,达到美育的效果。评剧曾涌现出新凤霞、赵丽蓉等一大批艺术大师和艺术家。幼儿通过看、听、赏,有一种快乐的视听觉体验,产生情感共鸣,激发对戏曲艺术的兴趣。通过学唱评剧,孩子们领略了家乡的艺术风貌,对培养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2)弘扬抗震救灾精神,激发幼儿的爱国热情。

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当时伤亡惨重,损失巨大。地震后,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下,唐山人民通过10年恢复重建,26年快速发展,建成了一座现代化的新唐山,目前唐山市的GDP名列全国前20位。

针对唐山市这一特点,组织孩子们参观地震纪念碑,讲述唐山市的抗震救灾过程。尤其让孩子们了解党和政府对唐山人民的关爱,全国人民对唐山人民的无私支援,解放军叔叔在抗震救灾中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孩子们在主题实践活动中,感受到新唐山的来之不易,感受到祖国的伟大,认识到解放军是最可爱的人。

(3)学习剪纸,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

唐山剪纸是多民族文化艺术发展交融的结晶,不仅在题材上延续着传统的艺术特色,还由唐山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独特的风土民情、民间传说、文化底蕴等作基础,形成了独特的民间剪纸分类。

幼儿学习剪纸,不但能够培养动手能力,还能培养审美情趣、合作意识和高尚情操,既需要有充分的耐心、细心和毅力,又需要有不断创新、探究的精神。通过学学、玩玩、做做、想想,促进幼儿的动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感的发展。

3. 结语

根据幼儿的特点和唐山市地方特色,采用游览参观、课堂教育等多种形式帮助幼儿认识家乡,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通过学唱评剧、弘扬抗震精神、学习剪纸等主题实践活动,提高幼儿的文艺素养、爱国热情和动手能力,从而培养思想道德情操。

参考文献

[1]王炳仁.道德启蒙教育研究[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2]卢乐珍.幼儿道德启蒙的理论与实践[M].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

[3]吴晓月.幼儿“爱家乡”创新德育的实践与探索[J].上海教育科研,2010.11:81-82.

幼儿道德启蒙教育 第10篇

一、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道德教育是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以道德影响的活动。道德教育的内容大体包括:提高个人的道德觉悟和认识、陶冶个人的道德情感、 锻炼个人的道德意志、树立个人的道德信念、培养个人的道德品质、养成个人的良好道德习惯。道德教育是道德活动中最重要的形式之一, 它是一定集团或社会为了使人们能够自觉的遵守其道德行为准则、履行对社会和他人的相应义务, 近而有组织有计划的施加系统的道德影响的活动, 它是一定集团或社会的道德要求转化, 是人们内在品质的重要条件之一。目前为止, 很多国家的学校都提倡学校的德育发展, 多数国家的学校德育仅仅指的是道德教育, 但我国学校德育不仅指的是道德教育还有思想教育、政治教育等等。

然而在多种教育中, 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的教育思想中最具有价值的遗产之一就是将道德的培养置于在教育地位之上, 他的道德培养思想概括为:如果不培养一个人的高尚道德, 教师只是授予知识, 培养能力的这些努力就“不是给战士提供武器, 而是给强盗提供武器”;“如果人们获得了知识和能力却用来教唆犯罪, 压迫无辜, 相互残害, 与真理为敌”;“倒不如生来聋哑, 没有理智更好。”[1]由此可以看出, 道德教育在众多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正如俄国哲学家别林斯基所说过的: “有许多种的教育和发展, 而且其中每一种都具有自己的重要性, 不过道德教育在它们当中应该首屈一指。”[2]

二、幼儿教育的重要性

幼儿教育主要针对的是三岁至六岁年龄阶段的幼儿所实施的一种教育, 幼儿教育处于学前教育或早期教育的后半阶段, 前面的教育与零至三岁的婴儿教育衔接, 后面的教育与初等教育衔接, 可以说幼儿教育是一个人教育与发展的“重要”而“特殊”的阶段。这里的“重要”重要在它是一个人发展的奠基时期, 许多重要的能力、个性和品质等一系列特点都在这个时期基本形成;这里的“特殊”特殊在这个阶段的儿童是可以开始按照社会要求来学习并获得发展的过渡时期, 也是儿童身心发展从最初的不定型到基本定型的过渡时期。但幼儿教育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广义上讲, 但凡能够对幼儿身体成长和认知、性格、情感等各方面发展有影响的有目的地活动。例如幼儿在家人或者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各项体育锻炼、参加社会活动等等, 这都可以称作为幼儿教育;从狭义上讲, 幼儿园和其他社会开设的早期幼儿教育机构的教育为幼儿教育。

幼儿教育是人格健全的关键时期, 幼儿教育对人的个性品质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 这个时期培养的好, 以后只需要顺势培养下去, 自然可以成为社会优良分子, 倘若培养的不好, 养成不良的心态和行为习惯等, 都不易改变, 这些儿童升到学校里来教师需要费九牛二虎之力去纠正他们已经形成的坏习惯、坏态度、坏倾向, 真是事倍功半。”[3]

三、道德教育在幼儿早期教育中重要性

现如今幼儿道德呈现出任性、自私、意志力差、孤独等一系列特征, 而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过度溺爱和放纵。尽管十八届五中全会放开了二胎政策, 自此以后可能每个家庭不再是独生子女, 但仍然有很多家庭在观念上形成了孩子是自家传宗接代的命根子思想, 对孩子百般宠爱, 百依百顺。而且有的家长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素质较差, 平日里粗野蛮横、举止不良, 久而久之, 孩子耳濡目染, 形成了不良行为;第二家长在幼儿教育上存在的一些模糊知识。一些家长将幼儿的早期教育片面的理解为单纯为了开发幼儿的智力开发, 认为只要照顾好孩子的起居饮食就是尽到了责任, 只遇到的品质更多的觉得是学校教育的事情;第三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或一些早期教育机构教育的错位和背离。一些家长对幼儿园或一些早期教育机构的教育片面的理解为这些场所只是看管照顾孩子和能学习一些知识的场所, 这就使得家长们很难在幼儿教育上采取与幼儿园或一些早期教育机构相配合的教育方法, 致使幼儿的良好道德习惯难以形成。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幼儿早期教育中的道德教育关系着祖国未来和民族前途的大事;幼儿早期教育中的道德教育是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气的根本保证;幼儿早期教育中的道德教育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我国民族素质的高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以及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因此, 明确道德教育在幼儿早期教育中的重要性已迫在眉睫。

摘要:现如今无论是家庭、幼儿园还是一些早期教育机构, 对幼儿的教育更多的只局限于智力和体能的发展, 忽略了对幼儿的道德教育, 致使幼儿道德呈现出任性、自私、意志力差、孤独等一系列特征, 这些现象迫使我们不得不明确道德教育在幼儿早期教育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道德教育,智力,体能,幼儿早期教育

参考文献

[1]别林斯基论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53:66.

[2]付荣.幼儿品德教育初探[J].新课程学习.2012 (6) :152.

以童谣游戏助力幼儿道德教育 第11篇

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也是培养幼儿道德情感的有效手段之一。游戏是人类的自由本性和完整人格充分体现的途径与证明,更是幼儿展现其生命存在与活力的舞台,幼儿是在游戏玩耍中不断成长的。由于他们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还比较单纯,童谣的传播在很大程度上通过游戏的方式来实现。童谣所富有的韵律和谐、节奏明快、生动活泼等特点能够与游戏很好地配合,同时也能引起幼儿的美感、愉悦感,激发他们道德学习的积极性。因而,通过童谣游戏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是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

童谣游戏与幼儿道德教育的关系

在中国传统民间游戏当中,童谣往往是与游戏结合在一起的,一面是朗朗上口的纯真的童谣,一面是欢快俏皮的游戏。如“炒、炒、炒黄豆,炒好黄豆翻一翻。”这曾是在孩子们中盛行的一个童谣游戏。韵律和谐的童谣,不仅强化了游戏的节奏感,更增强了游戏的情境体验、生活气息和娱乐精神。此外,童谣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游戏特征,加之与各类形式的游戏活动相结合,更为广大幼儿接受和认可。因而,童谣游戏不单纯是一种娱乐活动,它对幼儿道德的养成亦有不容忽视的影响,其所具有的精神特性更是我们每个人所应该了解和重视的。

1.通过童谣游戏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的可能性

首先,童谣游戏与德育活动的形式具有统一性。第一,童谣游戏体现了道德教育的主体性。童谣游戏的主角是幼儿,从童谣游戏主题的确定设计,到游戏活动的准备与实践,都是幼儿自己策划设计的。游戏的过程是游戏者自发组织、自愿参与、全身心投入的过程。它有别于以往德育活动的组织、安排和设计都是教育者操作,幼儿只是被动参与执行,甚至在活动过程中紧张焦虑,完全失去自主的被动道德教育。第二,童谣游戏体现了道德教育的体验性。幼儿道德品质的养成并不是通过理性的思辩方式建立起来的,也不是靠灌输,而是靠幼儿自身的情感体验与感悟获得的。对于幼儿而言,童谣游戏是一种享受、一种乐趣。游戏的目的与意义就在于游戏中真实、丰富的情趣体验与感悟,正是这种享乐、体验和感悟促进了幼儿道德品质的养成。

2.通过童谣游戏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童谣游戏所具有的特性和精神,正是德育活动所欠缺的。当前学校德育活动实效性低下的主要问题在于:德育活动是教师的意愿与追求,忽视幼儿的自主自由;德育活动的内容来自成人的视阈,是空洞抽象的;德育活动的形式是制度化的;德育活动的发展与享乐的追求没有统一起来。而童谣游戏所具有的自由性、教育性和生活性等精神实质恰巧弥补了德育活动存在的不足。因此,有必要将童谣游戏引入道德教育之中,更好地促进幼儿道德品质的养成与发展。

二、以童谣游戏助力幼儿道德教育的策略

既然通过童谣游戏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是可能也是必要的,那么应该怎样具体有效地运用童谣游戏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呢?

(一)突出幼儿主体性

创造与体验童谣游戏体现了德育的主体性,幼儿是童谣游戏的主体,是游戏的承载者。童谣游戏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也是特定文化的产物,是在人们不断摸索和实践中形成的,其中大部分童谣游戏都是由幼儿自编自创的。

(二)注意场地开放性

在童谣游戏开展的过程中,进行游戏场地的营造也是提高德育有效性的重要内容之一。童谣游戏依赖游戏场的各个组成部分,依赖于游戏场的营造。民间童谣与生活活动相结合。幼儿的一日活动除学习活动以外,还有许多生活活动,如一餐二点、入厕、洗手、课间休息、午睡等,这些生活活动的前后可以充分利用,组织幼儿吟诵民间童谣,不但有利于幼儿对民间童谣的学习和发展,而且使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有了紧密自然的过渡,减少了幼儿消极等待的时间,有助于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有些幼儿要挑食,吃饭前大家快乐吟诵童谣《吃饭咯》,“吃饭咯、吃饭咯,大家吃饭咯。一大口,一大口,饭菜吃完咯,你高啦,我高啦,大家长高啦。”孩子们饶有兴趣地吟诵,久而久之,挑食的现象消失了。

(三)关注家校配合性

在许多家长的眼里,游戏即“玩”,是逃脱学习、不求上进、玩世不恭的行为,更别说有什么教育作用、达到一定的教育目标了。其实,家长应全面了解游戏的真正本质和内涵,了解童谣游戏所蕴含的深刻意义,了解童谣游戏给幼儿带来的积极影响。在教师的教学工作中,应让家长参与到童谣教学中去,因为:

1.家长的参与能极大丰富民间童谣资源

不同的历史时期,童谣的时代特征有很大的差异,而家长不同的年龄段使童谣因时间的长久而得到了丰富。民间童谣是祖祖辈辈口口相传流传下来的。孩子们的祖辈、父辈年龄不同,知道的童谣也各不相同。因此,将祖辈、父辈们的童谣收集起来可以建立一个巨大的资源库,丰富我们的童谣内容。

2.家长的参与更能发挥童谣的教育价值

家长在与孩子一对一的传授中,能直接、亲密地与孩子接触,并更好地将童谣内容传授给孩子,还能给孩子讲解童谣所表达的意思,最大化地发挥童谣的教育价值。亲子活动能更好地发挥童谣的教育价值。如在童谣《外婆桥》中,“摇啊摇,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在与家长共同玩童谣游戏的过程中,孩子们通过童谣感受到与家人亲密接触的快乐,并同时进行了德育教育。这正是我们进行童谣活动所追求的目标。由于这种童谣的亲情表达形式,让童谣发挥了它的最大教育价值。

幼儿道德启蒙教育 第12篇

一、幼儿教师道德修养

1、道德修养的内涵

道德修养, 是指个人在道德上的自我锻炼、自我改造以及由此达到崇高的道德修养水平和境界的过程, 是主体自身的道德活动形式之一。从一般意义上说, 道德修养包含两层含义:一是道德主体依照一定的社会道德原则而进行的自我反省、自我检查、自我批评、自我解剖、自我教育等;二是指道德主体通过自我锻炼和自我改善所形成的情操和达到的境界。

我们认为幼儿教师道德修养是指幼儿教师自觉地将社会道德要求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品质的内在过程。包括了博大的师爱、良好的师德、规范的师表、敬业的精神等内容。

2、幼儿教师道德修养的意义

幼儿进入幼儿园后, 在幼儿园里接触最多的是教师, 教师道德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幼儿教师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 是幼儿成长的启蒙者和引路人。根据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来看, 他认为人的道德发展有三水平六阶段, 而学前儿童是处于前习俗水平, 处在这一水平的儿童, 其道德观念特点是纯外在的, 他们为了免受惩罚或获得奖励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行为准则。可见教师、父母等权威人物对幼儿道德行为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通常, 在幼儿园里, 教师的言行举止会成为幼儿道德行为准则之一, 幼儿常以老师作为模仿对象, 认为只要老师说的都是对的, 老师说错的就是错的, 教师的言行举止成为幼儿的榜样。久而久之, 良好的道德会促进幼儿成长, 而不良的道德行为会对幼儿产生不良影响。

二、幼儿品德养成条件

1、良好的道德环境

幼儿园、家庭、社区对幼儿园道德品质的培养影响作用不容忽视。幼儿园、家庭、社区是幼儿经常接触的环境。幼儿园教育环境的核心是教师, 幼儿教师待人接物、言行举止、仪表态度等都影响着幼儿, 幼儿通过和老师接触, 常模仿学习教师, 被教师影响。家庭是幼儿成长的重要环境, 家庭成员的生活习惯、氛围、为人处事、品德等对幼儿品德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作用。社区中大众传媒对幼儿良好道德情感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健康的传媒有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反之, 会使幼儿出现品行障碍。因此, 幼儿园、家庭、社区要创设良好的环境使幼儿形成良好的品德。

2、良好的品德教育

良好的品德教育有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品德。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 是培养幼儿良好品德的主要渠道。教学活动和实践是幼儿品德形成的基础, 游戏提供了幼儿实践道德行为的机会。在游戏中, 通过角色扮演、移情训练、价值澄清、情感体验、榜样示范等方法, 幼儿在认识和体验行为现象的过程中, 逐步领会公正、合群、协作、耐劳等社会的道德要求和期望, 不断调整和选择自身的行为规范, 改正缺点和不良习惯。除游戏外, 在日常生活中渗透的品德教育也有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3、良好的道德习惯

幼儿道德品质的养成, 主要还是靠幼儿有没有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通过各种道德教育, 幼儿先要对道德教育产生认同感, 然后内化成自己的习惯, 才有利于道德品质的养成。

三、幼儿教师道德修养对幼儿品德养成对策

1、提供榜样示范

教师是幼儿心目中的“表率”, 幼儿对老师有着一种天然的崇敬和信任, 幼儿经常把教师的话当“圣旨”,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被幼儿所模仿。因此, 教师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行为, 为幼儿树立正面的榜样。作为教师, 不仅要渊博的知识还应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用自己品德行为去影响和教育幼儿, 充分发挥幼师言传身教的作用。教师行为举止一般包括语言、仪表、风度、行为等外在表现, 尤其语言和行为对幼儿具有更为直观的教育作用。首先, 言语示范作用。教师应做到言行一致, 表里如一, 亲切和蔼, 切忌信口开河、说一套做一套, 空头承诺等。使用语言应讲究文明、健康、礼貌、用语要文雅、优美, 语调要和谐、悦耳, 语气要亲切, 切忌一切低级庸俗、粗鲁的语言, 特别是面对处理幼儿的不良行为表现时, 切忌使用侮辱性语言训斥和辱骂幼儿;其次, 行为示范作用。发挥有时身教胜言教的作用, 教师用得体的行为举止来感染幼儿。如在教学中, 教态应端庄、大方、自然、亲切, 不出现指手画脚、情绪化、抠鼻子等不良行为, 在幼儿心目中树立起崇高美好的教师形象。教师还应注意日常生活仪表, 日常生活中仪表会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作用, 仪表得体, 应具有美感, 衣着发式应整齐、洁净、朴素。

2、创设博大师爱环境氛围

尊重幼儿、热爱幼儿是幼儿教师职业情感的集中体现。爱心是幼儿树立良好品质的基石。作为幼儿教师, 应具备爱心, 尊重幼儿, 关心幼儿, 爱护幼儿, 让幼儿在温暖的师爱氛围中养成良好品德。第一, 热爱幼儿, 公平对待每个幼儿。幼儿教师要全面了解幼儿, 关心爱护幼儿, 对幼儿一视同仁, 公平对待每一个幼儿, 让幼儿感受到教师关心, 热爱自己, 尊重幼儿的个性、人格和自尊心, 不讽刺、挖苦、歧视幼儿, 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幼儿。同时, 严格要求幼儿, 循循善诱, 使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保护幼儿合法权益, 促进幼儿全面、主动、健康发展。第二, 提供博爱的环境氛围。幼儿园中的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良好幼儿园精神环境氛围对幼儿产生较大的影响, 可以促进幼儿积极情感的培养。幼儿园良好的精神文明环境是幼儿教师和幼儿共同营造的。首先, 教师在日常生活和教学中给幼儿提供良好精神环境氛围。如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课程的学习, 给幼儿创设品德环境氛围。在日常生活中, 可以关心和帮助幼儿, 让幼儿感受家的温暖。其次, 提供移情的情境, 移情是一个在条件和环境广泛的变化下, 促进和保持幼儿积极的社会定向和反应的过程。移情既可以在亲社会行为形成的过程起到一种认知提示作用, 也可以作为首先产生亲社会行为的动力。教师充分利用移情作用, 在教育中提供移情情境, 让幼儿模拟, 亲自体验, 使幼儿更好地了解他人立场, 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再次, 良好的同伴环境。同伴关系是幼儿园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因素, 对幼儿心理发展 (社会化、个性、品德、情绪等) 起着不可替代作用。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强调活动和交往对儿童品德形成的重要作用, 认为仅仅采用口头说教的方式是不能培养出儿童品德的。皮亚杰认为, 儿童只有在与同伴的交往中, 才能逐步理解他人的观点, 才能逐步摆脱权威的束缚, 通过相互协作, 逐步实现自律性道德。皮亚杰认为, 只有形成了自律性道德, 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道德。因此, 教师要给幼儿提供良好的同伴关系氛围。让幼儿在同伴关系交往中, 促进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要让幼儿品德情操教育全面发展, 就必须为幼儿创设一个情绪、言语、活动和习惯形成的良好环境。情绪情景是情景搭建的首位选择。老师要给幼儿搭建一个充满爱的精神环境, 极大地调动幼儿的情绪, 使幼儿每天处于快乐之中, 并在快乐中学会关爱他人。第三, 建立合理的道德评价氛围。合理的道德评价有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道德评判标准, 采用言语和非言语鼓励方法, 给幼儿情感支持。在日常生活里, 教师要注意幼儿的言行, 善于发现幼儿身上的闪光点, 对幼儿园良好的行为及时给予鼓励, 多点表扬, 也可采取非言语的鼓励方法, 如肢体暗示 (点头、微笑、投递赞许的眼神等) , 积极肯定幼儿的行为。让幼儿在这种肯定奖励中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对于做错的幼儿不应打骂的方式, 而是采取小故事、情境模拟等合理方式让幼儿纠正不良的道德行为。

3、以执着敬业精神提供品德教育实践

幼儿园品德教育不仅在教学中进行品德教育, 还包括日常生活中渗透道德教育, 涉及的范围也很广泛, 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工作, 因此教师要以执着敬业的精神进行品德教育, 并且给幼儿提供品德教育实践。幼儿实践活动最基本的是游戏, 而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 幼儿大多数时间都在做游戏。幼儿个性品德的形成依然离不开游戏活动。柯尔伯格认为, 儿童仅仅接受他人的劝告或者是作为没有相互交流作答小组的一员, 是绝不会引起道德发展的;儿童只有通过角色扮演等活动才能从自我中心逐步向考虑别人的感情、观点、动机转化, 这正是道德发展的关键。因此, 我们要充分利用游戏活动, 渗透进品德教育, 通过游戏, 让幼儿在玩游戏中不知不觉地接受品德教育, 提高幼儿判断能力, 发展幼儿的道德情感, 养成良好的习惯。如在角色游戏中, 通过角色游戏的扮演, 进入他人角色并体验其活动及情感, 从游戏中习得他人的道德情感和社会道德规范。除了角色游戏外, 还有表演游戏, 通过表演文学作品中的角色, 模仿故事情节对人物作出评价, 学习社会行为规范。游戏外, 还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创设情境, 有意识、有目的把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的情感, 培养幼儿诚实、勇敢、好奇、好问、爱护公物、不怕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作为幼儿品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让幼儿自己实践尝试, 接触道德规则。还要在日常生活活动中捉住教育契机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 可以采取幼儿创设科学方法, 规则等。

参考文献

[1]邹顺康.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重庆出版社, 2012:217.

[2]冯永刚.游戏——幼儿品德教育的主要途径[J].基础教育研究, 2008 (1) .

[3]梁志桑.我国幼儿品德心理研究的新进展[J].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3 (1) .

[4][瑞]皮亚杰, 著.儿童的道德判断[M].傅统先, 陆友铨, 译.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

上一篇:区域旅游创新能力下一篇:建筑机械租赁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