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单元组织论文

2024-06-30

社区单元组织论文(精选9篇)

社区单元组织论文 第1篇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社区单元组织,产城融合

1 引言

产业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城市是产业发展的载体,城市与产业发展相生相伴、共同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化和信息化的发展,我国东部沿海城市进入工业化中后期,产业发展跨入进一步功能完善、提升城市质量的发展阶段。在此大背景下,传统的产业布局与规划思路无法满足产业与城市协调发展的需要,往往存在“重产业、轻城市”的问题,产业空间与城市空间分隔甚至冲突。为保障城市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势在必行,产城融合为产业升级转型与城市功能提升提供了发展抓手。

产城融合指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以城市为基础承载产业空间和发展产业经济,以产业为保障驱动城市更新和完善服务配套,以达到产业、城市、人之间有活力、持续发展的模式。产城融合最核心的是“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即以优美的生态环境为依托,以现代产业体系为驱动,居住、商业、生态、文化、休闲、娱乐、创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等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有机融入园区发展中,形成多元功能复合共生的新型产业园区。

在2014 年全国推行新型城镇化试点城市的背景下,晋江成为国家首批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城市。作为全国推行城镇化建设“一省、一市、一县、一镇”中的县级重点示范试点城市,探索新型城镇化建设将成为晋江城市发展的重要导向。新型城镇化发展核心在“人”的城镇化,论及新型城镇化与产城融合的关系,产城融合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抓手与方向。本文通过具有晋江工业与城镇发展代表性的新塘片区的规划编制,对工业发达地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产城融合空间模式进行探索。

2 国内产城融合实践解读

2.1 国内产城融合发展问题

晋江作为工业发达城市,与国内工业发达城市所遇到的发展问题一致,均存在产业与城市发展脱离、空间品质较差、空间布局杂乱等问题。

2.1.1 园区建设重产轻城,产城分离

在改革开放的几十年中,晋江走过了快速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发展历程,工业迅速扩张使城市工业用地规模日益增大,建设重点为工业用地建设,工业园区规划编制缺少对产业与城镇用地布局关系的发展研究,主要以产业为主线,着重产业规模效应提升,忽略产业和城镇功能协调发展的研究与策略,其建设初衷与模式的局限同时也导致功能单一、综合效益偏低等问题。产城发展过程中不重视城市功能提升,城镇居民点依附于工业用地自由发展,形成依托工业用地分散性布局的空间模式。产业与城市功能区发展不匹配、功能断层,导致产城分离的情况出现。

2.1.2 服务设施缺乏,建设品质欠佳

园区规划出现的普遍问题是缺少对服务设施配套的标准及规划布局的系统性、科学性研究,服务设施没有根据产业业态与就业系数的实际情况进行规划设置,与产业空间及就业人口发展脱节,部分设施并不能满足实际使用需求或未能发挥其功能。园区市政基础设施不足,交通设施薄弱导致片区生产生活效率无法保障;公服设施较少、层级较低,村庄类服务设施与产业发展不同步,商业设施、居住配套、绿地空间欠缺导致园区建设品质不高,无法满足日益发展的产业与生活需求。

2.1.3 空间组织杂乱,特色空间缺失

在工业园建设中,普遍出现工业用地与城镇用地混杂布局的情况,生产生活空间的交叉使用导致功能分区不明确,生产与生活效率低下,空间品质较差。且由于园区建设一味参照固定化模式进行建设,并未结合当地的建筑、文化及传统特色进行综合考虑,导致千篇一律模式的园区形象,特色空间缺失。

2.2 国内城市产城融合发展实践

探究国内工业城市产业发展历程,走过了各不相同的发展阶段,相同的是,现阶段各城市所明确的发展重点为产城融合。沿海城市产业发展迅速,且走在产业发展前沿,广东省佛山市狮山镇为国内产城融合的先进实践地区,东莞拥有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珠三角模式”,厦门近年在产城融合发展中做出较大成效,故笔者选取了狮山、东莞、厦门三个城市进行分析,重点剖析以镇街为组织单元的城市产业发展历程,晋江产业结构、发展历程与三个城市具有共性,所以希望对晋江产城融合发展提供借鉴意义(见表1)。

2.3 产城融合发展要求

产城融合是产、城、人三者的有机结合,生产、生活配套的规划建设是实现产城融合的核心。产业需要人来发展,产城融合发展着手点为人的发展,除了需要生产环境,还需要城市配套,产城融合在规划层面最为核心的是要合理安排好产业布局和配套服务设施,满足城市生产和生活需求。在设施配套中,金融、保险、资讯等产业配套与医疗、教育、娱乐等生活配套作为规划重点,应科学合理布局达到使用效率最大化,形成集居住、生活、工作、商务、景观为一体的新型城镇化产城融合形态。

3 以社区为组织单元的产城融合实施策略

3.1 以社区为组织单元推动基层发展

在产城融合的探索中,广东省佛山市狮山镇产业社区是具有特色的实践,从关注需求角度出发,落实生活设施建设与完善服务功能,开展产业社区建设,将产业升级与城市升级和城乡统筹结合起来,改善生活配套和环境品质。在共同技术领域产业链上的企业,可实现科研、工艺、应用、检测一系列资源的共享。

晋江市新塘片区的产业社区规划落实到城市组织基层促进产业与城市发展。晋江市行政区划以街道、镇、社区、行政村为管辖单元,形成“街道—社区”“镇—社区—村”的行政管理级别,市区内以“街道—社区”管理模式为主,社区单元为市区基层组织单元。借鉴产业社区的发展模式,新塘片区以自然社区为组织单元,完善产业与城市建设。

3.2 以社区为组织抓手融合资源要素

规划依托社区自组织结构,梳理社区发展要素,包括社区产业、社区居民点、社区农田、社区居民,从社区居民与就业人员的需求角度出发,满足产业工人的服务需求,完善综合服务功能,集中配套生活设施,建设社区产业邻里中心,使社区里的员工能够享受城市服务;通过建设产业社区的发展平台,完善对企业的服务,通过对社区环境的改造升级,提升居民的居住品质,此外,通过产业社区的建设,实现园区与原有村镇的融合发展,推动农村发展质量的提升。

3.3 以社区机制更新梳理发展重点

规划采取新的经营合作机制,不建议单一“政府模式”的园区开发模式,充分尊重市场的力量,在园区土地整理与开发建设过程中,结合建设时序与更多主体展开合作,并在其中设计多渠道的村庄收益返还模式,促进园区与镇村的收益共享。一方面创新征地补偿形式,通过社保、土地或物业等多种收益补偿方式解决失地农民的收入与保障问题;另一方面园区可以通过收益共享的激励,寻求多方力量,包括镇、村甚至其他市场主体共同参与园区开发建设,减少园区的经济压力与社会阻力,也有助于实现村集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但建设过程中必须要强调规划的管控和引导作用,以保证园区建设的成效。

4 以社区为组织单元的产城融合空间模式

通过对晋江产业与城市发展的现状特征、行政规模、发展要素梳理,以街道为尺度形成产城融合单元,规模约为10~15km2,人口规模控制在8~10 万人,依托行政管辖模式,构建产城融合空间发展模式。

4.1 以圈层组织构建产城融合空间模式

基于片区的实际建设情况与功能特征,新塘片区规划采用以单元功能细胞组织产业的圈层单元模式,形成“绿色游憩环—社区配套环—产业发展环”的圈层式空间结构(见图1)。以社区单元作为组织细胞,结合社区内现状资源优势及功能定位,组织各类发展要素,形成功能复合的组织单元,通过三个圈层将同类型发展要素进行融合,明确功能分区及增强各单元细胞之间的联系。规划通过重新组织村镇要素,实现其城镇化转变,进而实现村田土地、村庄产业、村民角色、村庄布局的转型发展,实现产城融合。

4.1.1 以绿色游憩环融合区域公共资源

从基地资源优势出发,保留位于基地中心的基本农田基底,在保持农业种植的基础上,进行农田景观化升级,通过项目策划进行农田经营,同时结合传统农业文化,在保留第一产业特色的基础上注重乡愁营造,形成集农业生产、农耕文化、传统文化于一体的都市休闲副中心。依托绿核布局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将医疗设施、文化设施、体育设施、旅游设施、行政设施等设置于农田周边,通过设施的集中布置增强规模效益,将设施布局于规划区的中心达到公共资源最大化利用,同时结合绿核提高公共服务的环境品质,形成片区的区域中心。

4.1.2 以社区配套环完善园区生活保障

绿色游憩环外圈层为原社区居住斑块,以原有的社区建设作为基础,形成以社区为组织单元的居住单元组团,保留现状核心村庄,挖掘村庄特色,并对社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进行梳理升级,依照当地标准配置街道与社区活动中心,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社区单元,同时对村庄环境、景观设施进行升级,将其逐渐转变为现代化社区的组织空间模式。

4.1.3 以产业发展环提升城市产业结构

外圈层用地临城市高速路、主干路,依托交通干道的便捷性与带动性,以及与主城区、城市重要功能区联系便捷的优势,沿路布局产业发展用地,局部地区形成园区式布局形式,按照产业发展规划布局产业功能分区,形成科学性、合理性的空间分布形式。产业用地与社区居住用地联系紧密,既保证了明确的功能分区,又保证了就业人群的居住与服务配套需求(见图2)。

4.2 构建功能复合的社区自组织单元结构

4.2.1 优化村镇资源要素实现产城融合发展

通过对规划片区现状资源与发展重点的研究得知,实现产城融合的重要抓手是实现村镇要素的城镇化转变,规划依托村田土地、村庄产业、村民角色、村庄布局四个要素的转变,构建适合片区发展的产城融合模式。将村地资源变成资产,通过适合的运营模式转化为资本;将村产由产居一体化的工业向园区工业、现代服务业、租售物业、观光农业转变;村民角色由生产劳动者转变为营造者与经营者;村庄形式由自组织的村落变成现代化特色社区(见图3)。

4.2.2 以复合式单元结构组织城镇资源

为提高公共活动、社区生活、产业生产的高效性,将片区分解为单元细胞,以社区为组织单元结构,借鉴可持续发展社区协会研究的低碳园区组织模式,每个单元组织结构由中心绿地、公服设施、居住社区、生产型企业和服务型企业组成,形成功能高度复合,功能齐全、分区明确的组织单元(见图4)。中心绿地可结合农田资源设置,作为公共活动空间激活社区单元活力,公服设施提升片区服务品质与生活质量,居住社区为产业生产配套与原居住居民生活提供保障,生产型企业为社区提供经济增长保障,确保经济持续稳健增长,服务型企业则提供了商务代理、娱乐餐饮、仓储物流、广告营销等方面的业务,形成良好的服务保障,提升单元结构的服务品质。

以社区的自然尺度为规模,形成1~1.5km2的单元组织结构,便于管理与组织各类功能,高效利用生产与生活资源。针对不同社区的现状情况与发展需求,其生产与居住用地的比例可按现状情况于功能发展重点构建,土地机制也可根据社区自身情况制定。各个单元结构之间通过圈层结构进行组合,形成分区明确、适应社区空间组织的产城融合空间模式。

4.3 以社区组织单元作为产城融合结构保障

4.3.1 激活社区农田保证产业共生发展

位于基地中心的农田绿核, 占地约1km2,由一般农田与基本农田组成,规划保留农田生态肌理,梳理灌溉水渠形成水田,丰富农田生态景观,通过多元功能的植入,丰富绿核功能,植入农耕体验、科普教育、游憩娱乐、体育休闲、商业等功能,增加其活力与品质,形成复合型都市休闲中心。通过不同类型的重点项目建设,包括休闲、农园、体育、水主题功能,打造城市亮点RBD(见图5)。对基本农田进行适度开发,依托绿核布局公共服务设施,丰富休闲绿心的功能,即保障了原有第一产业的发展,又提升了社区景观特色与产业品质,推动都市休闲中心的运营,形成都市特色农业(见图6)。

4.3.2 提供多元服务产品保障公共配套

多样化的产业必然带来多元化的人口结构,包括就业人口、带眷家属、当地居民等。由于就业人口较多,人口类型也较复杂,需针对不同人群的消费能力和偏好,提供成本合理、选择多样的居住空间,使得无论是原村居民还是外来人群都能在此安居乐业,同时重视利用村集体和农民物业提供的居住空间。此外,还要通过环境整治提升整体居住品质,吸引人才聚集。规划策划了经济公寓,高档住宅,园区宿舍等多种居住产品,服务不同消费的人群,形成具有活力的产城一体化园区(见图7)。同时以原社区的组织结构作为更新单元,既保留了传统地缘关系,同时也形成均衡的社区人口与空间规模,以更新单元作为未来社区的影子,既利于规划后期的行政管理,也便于各类设施配套的落实,对分期实施持续推进发展建设形成良好保障。

片区内有较多闽南特色传统村落,规划注重对传统特色空间的保护与营造,保留村庄主导功能不变,注入文化休闲功能,通过设置侨乡文化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品牌文化展示、文化休闲等功能,展现侨乡建筑、饮食、生活、民俗文化特色。同时进行建筑立面、环境整治,严格控制村庄增量,注重主要景观界面、节点打造,保持传统村庄风貌,形成晋江市闽南传统村落改造的代表。

4.3.3 制定合作机制促进村民角色转变

产城融合重在达到产业、城市、人之间有活力、持续向上发展的状态,人作为产业发展的人才保障,是产城融合发展的重中之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不仅仅是农民身份转换的问题,还需要让进城农民享受到公平的教育、医疗、文化、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而这些服务都要依赖于产业发展的支撑,因此,产城融合的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所以关注村民的身份转变是实践产城融合的重要路径。

规划提出进一步研究的农村征地补偿、行政管理模式和园区配套用地等一系列政策支撑。建议进一步开展对“以产业带动社区”等行政管理模式与相关政策的研究,提高行政管理组织效率,并对工业用地、配套用地、居住用地的政策进行研究,制定村民股份制合作机制,促进村民从农业经营者角色转变为村庄营造者与经营者。

4.3.4 引入新型产业用地推动产业升级

产业转型升级是实现产城融合的基础,以产业转型升级为路径,是从源头上为产城融合打好基础。通过构建高级化创新型的产业体系、差异化引导产业空间优化、注重发展都市友好型产业这三大抓手,着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在做好产业转型升级的基础上实现产城融合,最后促进城市转型升级。

在晋江城市产业升级转型的背景下,规划参照国内先进城市深圳市的工业区建设经验,引入了新型产业用地,用地主要以研发、创意、设计、中试、无污染生产等创新型产业功能及其配套服务相关的功能为主。在土地兼容性上,根据福建省土地利用兼容性规定,结合片区的功能发展定位,允许兼容一定比例的商业、商务用地,预留产业发展弹性,增加产业多样性。土地的多样化利用保障多样化人才的入驻,同时利于发展多样化产业,在用地开发时可根据市场情况引进产业,引导向“2.5 产业”、第三产业发展。

将片区现状村办工业升级为为园区工业、现代服务业、租售物业,同时将用地功能置换为新型产业用地,通过高度复合的产业功能,增加产业发展效率,形成新型产业链。借鉴深圳产业发展经验,新型产业用地市场主体为服务于成长型中小企业,这类企业规模小、产业数量大、布局分散,企业快速发展,前景好,但原有政策倾斜于大型企业,小型企业发展存在不稳定性,新型产业用地则为此类企业提供发展空间与平台。晋江成长型中小企业较多,产业升级的瓶颈为中小企业用地增长难以得到满足,新型产业用地的引进,以低地价高空间品质作为吸引,推动中小企业的产业升级,进而推动产城融合(见图8)。

5 结语

在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下,需转变城乡发展思路,达成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产城互促共进的城镇化,在关注产城发展问题上,落实到社区基层是有效的实施路径。笔者通过对工业发达地区产城发展问题及需求的分析,结合规划片区的自身特点,以社区为组织单元,将产业与城市发展策略落实到晋江的行政基层组织。通过新用地类型引进、合作机制保障等措施,推进产业的更新升级,进而达到产城融合的状态。将以上研究成果应用到晋江市新一轮的产业规划中,对规划思路、方法转型及新型城镇化的实现将是有益的探索。

参考文献

[1]李文彬.产城融合内涵解析与规划建议[J].城市规划学刊,2012(7):99-103.

[2]贺传皎,王旭,邹兵.由产城互促到产城融合——深圳市产业布局规划的思路与方法[J].城市规划学刊,2012(5):30-36.

[3]欧阳东.产业园区产城融合发展路径与规划策略——以中泰崇左产业园为例[J].规划师,2014(6):25-31.

[4]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R].2015.

[5]深圳市蕾奥城市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城与业:产城融合的再审视[R].2015.

[6]深圳市蕾奥城市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中国新型城镇化模式的"狮山样板"研究——产业空间专题[R].2014.

[7]高剑.从"产业促城"到"产城融合"[EB/OL].[2015-12-10].http://epaper.timedg.com/html/2015-10/28/content_1367089.htm.

[8]李文娟.专家:厦门已具"产城融合"雏形五缘湾活力待激发[EB/OL].[2015-12-10].http://news.xmhouse.com/bd/201503/t20150330_576640.htm.

[9]可持续发展社区协会.低碳园区发展指南[S].2012.

第五单元走进社区复习 第2篇

1.社区------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2.我国社区的基本类型——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此外还有城镇社区。

3.社区中主要的人际关系是——邻里关系。

3、关心社区、感受社区,是我们的社区意识和公民意识开始觉醒的表现,是我们逐步走向

社会、不断成熟的标志。

4.邻里交往的原则——(1)尊重别人的隐私,不随意打听、传播、议论和干涉别人的私事;

(2)不干扰别人的生活;(3)尊重特任的个性和生活方式。

5.社区考察的步骤——(1)组织考察小组,(2)确定考察问题,(3)制定考察计划,(4)

实施考察计划,(5)撰写考察报告和交流考察结果。

6.选题的步骤——(1)每个小组成员分别提出一个或几个自己感兴趣,并且自认为有意

义的选题。(2)每个同学陈述自己选题的理由。(3)比较和分析各个选题的迫切性、重要性、可行性,通过讨论协商,求同存异,少数服从多数,最后达成一致的意见,确定本组的选题。

7.社区考察与研究的方法——实地观察法、访问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文献调查法。

8.考察报告的内容一般包括——考察报告的题目、考察的目的、考察的主要方法和过程、考察内容、考察结果分析、结论和建议。

9.交流考察结果的方法之一是——举行报告会。

10、权利与义务:⑴权利:依法行使的权利和享受的利益。⑵义务:法律规定的、道德规范

等要求应尽的责任。

11、参与社区生活必备的素质:正确认识和行使我们的权利,尊重他人的权利,履行自己的额义务,学会正确处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是我们参与社区生活必备的素质。

12、营造祥和安宁的社区生活环境:在社区生活中,人们既有共同的利益,也有不同的利益,有时甚至发生利益冲突。只有妥善处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个人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自身利益与他人利益的关系,才能化解矛盾、解决问题,营造祥和安宁的社区生活

环境。

13.社区成员的义务——关系和参与社区生活,服务社区,建设社区。

14.作为社区成员,应该怎么做?——作为社区去的成员,社会的公民,我们每个人都从

他人、社区和社会那里得到了服务和帮助。因此,我们也应该以同样的方式汇报他人和社会,承担起关心社区、爱护社区、服务社区的义务和责任。

15、社区规则:制定社区规则目的是为了规范社区成员的行为,以营造良好的社区生活环境。

社区是我们的家,我们在社区生活,就应该遵守社区规则,按照规则做事,这是每个社区成员应尽的义务。

社区单元组织论文 第3篇

关键词:社区党组织;社区各类组织;协调

随着改革的深入,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单位人”逐步向市场经济下的“社会人”转变。过去以单位为主开展的大量工作将逐步由社区来承担,这些新情况、新变化,对社区党组织如何在社区中发挥主导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社区内有着纷繁复杂的组织群体,具体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社区自治组织,主要是指居民委员会。居民区党支部既是居民民主自治的政治领导核心,又是居民区中联结基层政权、居民委员会与居民群众的结点。第二类是社区服务组织或中介组织,归结为经济效益服型、社会公益服务型和社会志愿者服务型组织。第三类是社区群众组织,包括社区内各类群众性组织,社区工青妇组织。在社区党组织的定位上,尽管社区党组织定位为社区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但是社区党组织在社区建设、社区组织的管理和服务上,还远远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出现了社区党组织与各类组织的横向关系协调难的问题。

一、社区党组织与社区内各类组织缺乏有效衔接

(一)社区党组织与社区居委会

目前,很多城市社区党支部书记与居委会主任由一人担任,“两委”(社区党委、总支、支部和社区居委会)高度交叉任职。提倡把社区党组织负责人按照法定程序推选为社区居委会成员候选人,通过选举兼任居委会成员,居委会成员中的党员通过党内选举,兼任社区党组织成员。这样的模式虽然有利于社区的管理,却未能突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同时也不利于社区居民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

目前,全国居民自治的制度设计与推广和目前的现实治理出现了矛盾,“一肩挑”模式的社区党支部委员和社区居委会干部交叉任职,从理论的角度来说,二者合一既可以为居民办理实事,又可以在具体事务中贯穿党的方针、政策。但在实际的工作中,由于在传统的居民自治体制下,居民委员会几乎承担了所有“非自治性”任务,政府管理重心下沉导致居委会成为事实上行政管理的末梢,政府的需求而不是居民的需求成了居委会的主要推动力,这就导致了“一肩挑”的支部书记过多地纠缠于具体事务,对于自身的决策身份、领导身份概念模糊,党支部委员对自己的工作定位、身份定位不准确,事实上作为党的理论先导者,理论传播者,理论的实践者身份没有充分发挥,皆由居委会代行。另外,“一肩挑”也会形成权力过于集中,社区建设、管理好坏,直接取决于党支部书记个人素质的好坏,有时会造成个人滥用职权,或者个人思想发生重大变化,就有可能出现个别人被敌对利用的情况,从而影响到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最后,由于政府部门长期以来形成了纵向、微观、具体、直接的管理习惯,以致将社区居委会也当成下属单位,只管建机构、挂牌子、造成“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局面,让社区居委会不堪重负,缩小了社区居民自治的范围,从而影响了基层民主的实施。这样一来,居民的民主监督作用也无法发挥作用,腐败现象也会应运而生。

(二)社区党组织与单位党组织

社区党建工作开展的是否顺利、社区工作能否取得实效,社区单位党组织是关键。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单位党组织积极参与社区的各项活动,但是距离中央和自治区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参与率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首先,由于受传统基层党建工作模式的影响,多年来我们的基层党建工作一直是按照隶属关系进行管理、开展工作的,彼此间没有什么交叉,自成体系。像机关党建、企业党建、学校党建、街道党建等,各自按照自身的特点进行工作。而社区党建与其它类型党建形成的这种彼此间广泛联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无疑给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其次是社区党组织的管理体制出现了问题,导致社区党建工作配合比较困难。管理体制不顺,往往形成了“小庙”难以管“大神”的局面。社区党总支作为一级基层组织,对社区单位党组织的组织、协调有一定的难度。一些属于条条管理的单位党组织对于社区党总支的组织、协调、配合支持少,甚至置之不理。因而社区和社区单位党组织一定程度上难以形成条块结合、共驻共建的党建工作格局。

(三)社区党组织与服务组织、群众组织

社区组织结构多维性,增加了社区党组织的调控难度,阻滞了组织协调机制功效的发挥。这些服务组织在社区党组织的主导下,开展为民活动,搭建公共服务平台。然而很多自发的服务组织,在提供有偿和无偿服务中,希望拥有自主权,实行自我管理,如物业管理公司、协会等;工青妇等群众组织在社区中发挥的作用很小,工会一般是企事业单位单独设立,在社区主要是企业离退休人员,有的参加单位离退休处活动,有的参加自发的服务组织活动;共青团员理应作为社区党的后备军,然而大部分的团员在单位、学校管理,社区党组织又处于管不到边的位置,这样的横向协调就出现了矛盾。因此,基层党组织如何对横向关系的组织机构进行领导,以及如何与自治组织、服务组织、工青妇群众组织和谐发展,成了社区党建工作的一个难题。

二、构建社区组织体系,突出社区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

作为社区党组织来讲,不能只停留在文件中明确其领导核心地位,最重要的是应在实践中真正发挥其领导核心作用,切实把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转变成为大家的共识。

(一)理顺与社区居民自治组织的关系

基层民主建设的核心是居民自治,通俗地说就是有关居民利益的事务由居民自我决策、自我管理、自我发展。随着社会生活的空间和利益关系的重心日益从传统的单位组织向社区转移,扩大基层民主、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已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实行“一肩挑”模式,就当前的形势来看是行得通的,要保持和发挥“一肩挑”的作用,短期内促进和推动社区的建设和发展;但是从全国社区的长期发展趋势来看,“小政府、大社会”的局面逐渐成熟,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能力进一步增强,还是要逐步的实现居委会成员和党支委成员分开设置,把“一肩挑”作为一种短期的过渡,实现党政分开。最终使政府对社会的干预和调控从直接转向间接、从无限转为有限。当然,真正实现居民自治,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一是明确社区党组织在社区民主自治中的功能定位。社区居民自治工作是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治文明在社区的具体体现,加强社区居民自治,扩大和推进基层民主,离不开党的统一领导。其理论依据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党的基层组织是国家协调与社会关系的重要途径。二是党的基层组织是基层群众自治发展的重要政治力量。但是社区党组织在社区民主建设中的领导作用固然重要,并不意味着社区党组织可以凌驾于社区民主自治建设之上,其领导作用只能表现为引导、扶持、前期启动以及建章立制。

二是以完善参与机制,培育社区居民的自治意识、民主素养和自治能力。社区党组织有必要通过制定完善的参与机制,培养社区居民的自治意识,以充分培育基层群众自治发展所需要的社会基础。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既是社区民主的重要内容,也是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公益事业管理的基本形式。因此,完善参与机制,要以上述四个方面为切入点,调动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积极性。街道、社区党组织可以通过定期举办听证会、恳谈会和入户走访等形式,倾听群众的呼声,群众的意见,以改进工作,提高群众满意程度。此外,社区居委会坚持在社区公示栏公布财务支出、人员分工变动、工作进展等情况,增加工作的透明度,提高社区居民自治的意识,提高自治能力。

(二)建构社区组织载体,扩大组织资源优势

社区中除了有社区居委会以外,还有数量不一的驻区行政企事业单位组织,社区党组织要领导好社区建设,必须充分发挥这些组织资源优势。

社区党组织要处理好与驻区单位党组织的关系,尽可能调动这些单位的资源为社区建设服务。制定社区党组织与驻区单位共建帮扶制度,全面开展社区共驻共建和城乡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活动。完善社区党组织牵头,驻区单位党组织参与的社区党建工作协调机制,真正实现社区党建共促、社区环境共管、社会治安联防、公益事业联办、精神文明联创。驻区单位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力量,资源共享是处理社区与辖区单位关系的关键性问题,资源共享应遵循三个原则:一是使用原则,对经营性的资源,应在考虑其自身经济利益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对社区居民开放的设施、时间、收费标准和管理办法;非经营性的资源,凡富余和闲置的,其主管部门应支持社区创造条件,实行对社区居民开放,街道、社区党组织应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合理使用。二是参与原则,开展资源共享是社区内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应尽的责任,各单位要以实际行动支持和开展资源共享;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设计主管部门应强化资源共享意识,关心和支持所属单位开展的资源共享。三是互惠互利原则,充分考虑社区企事业单位的切身利益,维护其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和管理秩序。这是社区基层党组织发挥社区资源优势的一个有效载体。

(三)整合社区服务组织、群众组织资源

要实现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还必须发挥社区其它组织中的成员作用,特别要注重发挥三类成员的作用:一是充分发挥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伍的作用。目前,仅靠六、七名社区干部,要抓好社区的文化建设、社会治安、环境卫生、体育健身等工作,是很难做好的。这就需要动员社区内各种社会人力资源,来为社区全体居民服务。二是各种自发组织的群众团队的作用。在社区工青妇群众性团体和社会中介组织中建立党组织,隶属于社区党组织领导。也可鼓励、支持这些党组织的领导竞选本社区的居委会成员,加强对这类群体的组织、管理、引导,凝聚这些力量为社区建设服务。三是社区非党员身份的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会知名人士、统战对象等特殊人才的作用。对辖区有一定威望的社区知名人士登记造册,街道领导班子成员和社区“两委”班子正职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知名人士联系人数,并定期走访和召开知名人士联系会议,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知名人士在联络群众、维护稳定方面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龙斯钊,韩应军.城市社区党支部建设[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6.

[2]马西恒等.城市社区党建:内涵与体系[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

[3]雷洁琼主编.转型中的城市基层区组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中国城市社区党建研究课题组.中国城市社区党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5]马慧吉.城市社区党建:经验、难题及其破解[J].理论探索,2008,(3).

社区单元组织论文 第4篇

单元门超薄滚动广告机是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媒体, 直接将其安装在各个社区的单元门上便可以使用。

低耗能、受众质量高是新看点

本产品除了可以充当广告载体外, 另两个看点是低耗能和受众质量高。

一是, 产品具有超低静音、低能耗, 每月每台广告机耗电仅2度 (每天24小时播放) 。

二是, 由于广告机设立在用户的家门口, 受众平均接触频次为21次/周, 远远高于其他的户外媒体。

市场刚刚启动, 前景看好

据本刊记者调查了解, 截至2011年6月底, 山东、河北、广东、上海、北京等省市的投资者正在洽谈中。

据中国广告协会相关人士介绍, 自从分众传媒取得成功后, 寻找新的广告载体成为众多投资者的目标。这种载体可有效对目标市场进行细分, 而且形式新颖, 与当初分众传媒十分类似, 因此看好其投资前景。

多种投资方式, 收益不菲

一次订购200台, 加盟费1万元;一次订购500台以上, 免收加盟费。若投资者一次性订购200台, 投资者先预付总货款的50%。项目方提供广告机的外壳、光源、线路板等机器正常运作的设备。投资者进滚动系统时, 需要补齐剩余50%的货款。若投资者按规定完成任务, 项目方退还加盟费。

以一个地级市为例, 若当地中高档社区有50个, 每个社区有20个单元门, 单元门的数量为1000个;滚动广告机有6幅画面, 可按照2元/天/幅计算销售价格;投放率按20%计算。具体测算如下:广告机数量1000个, 日收益6幅×2元/天=12元, 月收益12元/天×30天=360元, 年收益为360元×1000个×12月=432万元, 432万元×20%=86.4万元。所以毛利润约86.4万元。

基于社区单元的城市空间分区体系 第5篇

关键词:社区,尺度,公共服务设施

1 城市社区的功能

1.1 社区的起源

社区的概念来源于社会学,1881年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腾尼斯(F.J.Tonnies)首次提出“Gemeinschaft”一词,美国学者查尔斯·罗密斯(C.P.Loomis)将其译为英文“Community”,20世纪30年代初,我国社会学家费孝通将其译为“社区”并介绍到我国。费孝通认为社区是“若干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聚集在一地域里,形成一个在生活上互相关联的大集体”。

1.2 城市社区的概念

作为一个社会实体,社区可以划分为不同类型。但是,社区研究中最基本、最主要的分类方法,是以经济结构、人口密度和人口聚集规模的多元标准,把社区分为城市社区、城镇社区和农村社区。城市社区的主要特点是:人口集中,密度大,经济活动复杂,商品经济发达,社会结构复杂,社会流动大,社会生活设施完备,精神文化生活丰富,社会生活的节奏快,社会文化的变迁速度快。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城市社区成为许多学科学者研究的对象。张鸿雁(2000年)对城市社区下了定义,“城市社区建设是由建筑结合起来的并由居住关系构成的现实社会的社会空间发展过程”[1]。

1.3 城市社区的功能

1)政治功能。社区的政治功能是指社区在保持国家政治生活的稳定和发展方面所具备的各种功能。2)公共服务功能。社区的公共服务功能是指社区在为全体居民提供各种服务,以解决社区公共问题,增进社区福利,方便居民生活等方面所具备的功能。3)社会保障功能。社区的社会保障功能主要是指社区组织通过各种途径,为社区内的各类群体尤其是弱势群体提供各种专门服务,满足他们基本需求方面所具备的功能。4)文化功能。社区的文化功能主要是指社区在传播主流思想文化和培育社区性文化过程中所具备的功能。5)经济功能。社区的经济功能主要是指社区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所具备的功能。

2 社区单元的层次和规模

2.1 我国传统社区单元的层次与规模

里坊,是中国古代城市居住区组织的基本单位。在先秦称为“里”“闾”或“闾里”。从北魏开始,出现了“坊”的称呼,但正式改称“坊”,是从隋朝开始的。乃至唐代,里和坊的称呼还是经常互用的。明清城市社区单元由坊、街、巷组合而成地域空间序列,构成了明清城市平面形态的主要元素,其划分依据了地域关系和行政关系两大原则。

2.2 我国当前的城市分区发展

2.2.1 “城市—区—街道—居委会”的城市分级分区管理制度

据《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披露,2003年中国的城镇人口52 376万人,占总人口的40.53%(国家统计局,2004年)。另据《2003年民政事业统计快报》披露,2003年中国城镇中有7.8万个社区居委会(民政部,2004年)。作为中国政府现行行政体系中的操作性定义,上述居委会的“辖区”通常被视为当今中国城市中的“行政社区”。近10多年来,虽然中国城镇人口始终处于上升趋势,但行政社区数量总发展趋势是逐渐减少。

2.2.2 城市网格化管理

城市网格化管理作为一种新兴的现代化城市管理模式,由北京市东城区首创。他们运用电子网格地图技术,以万米单元网格作为最基本的城市管理单元,根据属地管理、地理布局、现状管理、方便管理等原则,将北京东城区25.38 km2划分成1 652个网格状的单元,然后再按照功能区划,在划分尺度上,选择1万m2为标准,平均每个网格单元面积1.5万m2。

2.2.3 百户单元管理

针对政府部门对社区管理信息资源纵向应用充分,横向协同不足的问题,为解决管理部门属地化管理的难点,上海市于2006年在全国率先提出了“百户管理单元”的社会管理模式。通过这一综合平台的建立协调和解决,在固定单元内,做到实有人口信息采集的全人口、全覆盖、全字段,并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人口单元进行管理。

2.2.4 规划管理单元

规划单元是在行政区划及自然分界线的基础上形成;各组成单位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若干平级的互不隶属的行政单位;各组成单元在空间上应相互毗邻,具有类似或可相互倚借的区域空间发展条件,以利于区域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及规划的制定、实施和管理;各组成单元在经济及产业发展上应密切关联,交流频繁。产业发展相互依托或互补,以利于形成统一有效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及产业布局;空间地域上的毗邻性使其各组成单元具有社会属性上的趋同性,具有类似的社会构成。居民具有相近的地域认同感。同时,各组成中单元间的人口流动频繁有序。

3 新都规划管理单元的划分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新都城区新建了大量的居住项目,自2004年以来,新报建居住项目用地除大学外达到3.41 km2,建筑面积为733.29万m2,平均容积率为2.15,可容纳居住人口19.8万人,人均居住面积37 m2。

将新城区已报建项目和老城区现状加总平衡,整个新都城区已有居住用地面积达到6.01 km2,居住建筑面积1 099.95万m2,人均居住面积27 m2。

将新都城区所有控规加总,整个新都城区将有居住用地11.33 km2,结合《新都城区形态规划》和国家规定的小康居住标准人均35 m2的居住面积,则未来整个城区可容纳人口62.2万人。

1)新都城区规划管理单元划分原则。为了疏散老城区过于密集的居住人口,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便于社区管理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本次规划首先对现状社区的规模进行了调整。疏散中心区过于密集的人口,将面积太小或人口过少的社区和周边的社区进行归并。对于辖区过大的社区根据现状人口的分布和单位构成,结合相关地块的控规调整进行划分。2)新都城区规划管理单元划分标准。在对新都现状人口的分布和社区规模研究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和相关研究分析,得出新都的居住社区用地规模控制在1 km2~2 km2,人口规模1万人~3万人是较为合适的。这一规模内的公共服务设施可以较为有效的覆盖整个管辖范围。对于除居住功能外,复合了城市其他功能的社区,特别是城市级中心社区,用地规模可以适当扩大,人口规模也可以相应增加,应适应复合功能的需要。3)新都城区社区划分。根据《新都分区规划》,并整合新都城区各控规,新都城区将具有三个商业中心、一个行政中心和一个文化中心等五大城市级社区。

居住型社区的划分,首先是对现状社区进行调整,对于辖区过大的社区根据现状人口的分布和单位构成,结合相关地块的控规进行调整,将面积太小或人口过少的社区和周边的社区进行归并。对于新城区,根据已建或报建项目的用地属性,按照用地规模1 km2~2 km2,人口规模2万人~3万人进行划分。共划分出19个居住型社区。

4 结语

本次规划只是一次关于城市社区改革和规划单元划分的实践,由于受到基础资料搜集不足的影响,在规划过程中对于单元的规模以及边界的划分依据,在规划管理单元划分之后,如何进行下一步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挖掘。

参考文献

[1]黄宇频.居住社区公共交往空间设计[J].山西建筑,2008,34(6):90-91.

[2]刘家燕.北京新城公共设施规划中的思考[J].城市规划,2006(2):10-12.

[3]宣莹.城市和谐社区公共设施的规划策略——兼议南京新建地区公共设施配套标准指引[J].城市规划学刊,2006(2):9-11.

[4]徐一大.深圳市公共设施配套标准研究[J].城市规划,2005(1):10-12.

[5]周进.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规划控制与引导[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从OA二级组织单元谈起 第6篇

我公司自2002年9月开始正式运行OA系统以来,极大提高办公自动化水平和效率。但当时公司机构比较单一,除公司外,只有车间(部室)一级,因此在OA系统中只设置了一级组织单元(用于车间和部室)。到了2009年,由于公司自身改革发展的需要,开始在公司和车间(部室)之间,组建了分公司这一级,从而形成公司→分公司→车间(部室)三级管理模式,所以必须在OA系统中设置二级组织单元。下面以建立技术中心二级组织单元计算机室为例阐述。

二、注册二级组织单元

1、在OA服务器上建立二级组织单元的存储单元

D:Lotus成都机车车辆厂技术中心计算机室

打开Lotus,以管理员身份进入到cdjcc网络域(Domino Administrator)中,双击配置选项卡,从右侧的工具选项卡,选择注册→组织单元。

2、选择验证者

服务器选:cdjcc/成都机车车辆厂

提供验证者标识符和口令:

(1)验证者标识符选为:D:Lotus成都机车车辆厂技术中心技术中心.id

(2)输入的口令为:password

3、注册组织单元验证者

(1)注册服务器:cdjcc/成都机车车辆厂

(2)设置标识符文件:D:Lotus成都机车车辆厂技术中心计算机室计算机室.id

(3)验证者标识符:技术中心成都机车车辆厂

(4)组织单元:计算机室

(5)验证者口令:password

(6)安全类型:国际

4、完成组织单元注册

双击“注册”按钮,系统出现提示:

已创建标识符文件:

D:LOtus成都机车车辆厂技术中心计算机室计算机室.id

三、新组织单元编码

打开Lotus,以管理员身份进入到cdjcc通讯录(names.nsf),在Domino目录,从编码→组织单元,双击计算机室技术中心成都机车车辆厂,单击“编辑验证者”,输入验证者编码:001,保存并关闭即可。

四、用户部门变更

1、变更用户前的准备

在进行用户变更之前应首先要求用户办理完成各自的所有文件,特别是各级领导和收文人员,一定要办理完成各自的待阅文件。

2、设置变更用户和选择变更方式

以系统管理员(Administrator)身份登录OA系统后,从系统设置→用户变更→创建变更→修改部门,逐一选择设置待修改的人员、待修改到的部门,如图1所示。

用户变更有两种方式选择:

(1)同时移交工作:对各级领导和收文人员,必须选择此项,并且在所列出的移交内容中,全部选择。这样,才能保证无误地移交文件。但是这样选择的结果,使得系统每完成一个用户的部门变更,大约要花费25分钟左右,耗费大量的服务器资源。因此,是否选择同时移交工作,以及是否选择全部移交内容,必须谨慎为是。一般这种选择仅适用于少数重要的OA用户。

(2)不同时移交工作:适用于绝大多数一般OA用户。选择这种方式,系统瞬间(仅几秒)便可完成一个用户的部门变更。

3、完成用户部门变更

用户部门变更对象和方式选择完成并保存之后,一般选择在下班后,进入用户变更界面,首先选择这次要变更的全部用户,然后单击“立即变更”按钮,系统弹出是否执行“立即变更”操作的对话框,选择“确定”即开始进行用户的部门变更。其间由于系统资源被大量占用,OA系统基本处于其他用户都不能使用的状态。

用户部门变更完成后,即实现了从旧部门到新部门的入员迁移。

五、公文流程修改

用户部门变更后,系统中除群组已自动随用户部门的变更而调整好以外,还必须修改系统全部公文流程中的有关“办理个人”的特殊设置。

六、公共信息发布权限设置

以技术中心为例,说明怎样设置公共信息的发布权限。

1、以管理员身份登陆OA系统;

2、从公共信息栏→技术中心→参数维护,进入公共信息配置文档界面;

3、分别配置“允许创建的人员”“允许修改的人员”“允许删除的人员”,如图2。一般情况下,这三个方面的配置是相同的;

4、双击“保存”→“关闭”按钮,完成公共信息发布权限设置。

七、结束语

组织知识单元的有向图识别方法 第7篇

在当今这样一个全面注重价值增加和股东权益创造的商业环境中,知识是企业创造和保持竞争优势的源泉[1]。世界知名企业惠普的首席执行官曾说过:“21世纪的成功企业将是那些懂得如何获取、整理以及利用自己员工的知识的企业。”由此,知识管理自产生之日起就一直是学术界和企业界关注和研究的焦点。

综合文献[1,2]对知识流程的研究可知,一个完整的知识流程至少包括知识产生、知识组织和表示、知识分发、知识应用四个阶段。其中,知识组织和表示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已经有很多文献对知识组织和表示方式进行了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知识地图[3]、知识空间[4]、知识网络[4]、知识树[4]、知识维度[5]、知识的有向无环图表示[5]等。这些文章都提到了知识点、知识单元或者与之类似的概念,但都缺乏对知识点和知识单元识别方法的进一步研究。已有的知识单元识别方法也多是从图书馆学、情报学的角度出发,将文献中的概念、规律、理论、方法直接转换为知识单元及其组合关系[6,7,8]。对于组织中知识单元的提炼,尤其是知识单元之间关系的确定还缺乏系统、科学的方法。本文有意在这方面作一些尝试,应用图论的有关知识和算法,按照自下向上的原则,首先识别不可再分的知识点,然后按一定的算法将知识点聚合成知识单元,并确定组织知识单元之间的关系。

1知识单元

已有的知识单元定义,多是从情报学的角度给出。例如,文献[3]定义知识单元为“构成学科知识的最小单位”。主要指概念,还包括规律、理论和方法。文献[4]将知识单元定义为“在知识体系中至少表达一个客体或者一个客体联系的信息单元”。文献[5]将知识单元定义为“认识内容上自为一种单体形态的知识构成单位”。文献[7]将知识单元表示为一个由标志号、名称、说明部、知识点集、关键字、测试阈值组成的六元组。

另外一些知识度量方法和理论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知识点和知识单元,但已经隐含了它们的存在。例如:Doignon和Falmagne提出的知识空间理论就把一个知识领域看作问题的有限集合Q,用子集K代表一个可求解主题的,称作知识状态,所有可能的知识状态集合K被称作Q上的知识结构,显然,知识状态的概念就和知识单元很接近。知识网络理论[6,7]用网络中的结点表示知识产出个体及其知识产出,我们同样可以将结点及其某种方式的集合看作知识单元。

综合上述分析,作者给出组织知识单元的定义如下:

定义1 一个知识单元可以看成一个组织中知识全集I的非空子集,用K表示,K⊆2I代表I上的知识结构。

显然,根据定义,组织中的知识单元具有一定的层次关系,高一级的知识单元又可细分为下一级知识单元。在集合关系上,表现为高级知识单元包含低级的知识单元。不同的知识单元可能有共同的下级知识单元,表现为知识单元集合的交集。知识单元在某一粒度下不再细分时,则退化为知识点。知识单元即可以是显性的,如规程,也可以是隐性的,如知识员工的经验和知识。组织知识单元示意图如图1所示。

如果给出组织中的全部知识点,用结点表示知识点,用有向边代表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则组织知识可以抽象为一个有向图。

定义2 组织知识是由二元组G=<S,R>来表示的由结点和边构成的有向图。其中:S为结点的集合,代表知识点和知识单元;R为边的集合,代表结点之间的推测关系(Surmise Relations)[3]。

推测关系R是定义在集合S上的二元关系,满足自反性和传递性,即quasi-order序关系。{xRy:x,yS}表示:如果x是正确的,那么y就可能被正确推测。

组织知识结构图如图2所示。

在上述定义的基础上,下面进一步讨论知识单元的识别方法。

2知识单元识别方法

识别知识单元时,按照自下而上的原则,首先给出在某一粒度下不可再分的知识点的有向图,构成闭合回路的知识点的集合有着耦合关系,则划分到同一知识单元中,直到组织中的所有知识单元无法进一步聚合为止。

由上述方法可知,知识单元识别的关键就是要识别出组织知识结构图中的耦合关系的结点子集。

由图论可知,识别出具有耦合关系的结点子集,就是要在组织知识结构图的基础上进行强连通分图点集的识别。具体方法如下:

1) 通过组织知识结构图G=<S,R>,产生邻接矩阵P:

Ρij={1<si,sj>R0<si,sj>Rs1s2snΡ=s1s2sn[Ρ11Ρ12Ρ1nΡ21Ρ22Ρ2nΡn1Ρn2Ρnn]

2) P求可达矩阵M=P(1)∨P(2)∨P(3)∨…∨P(n),其中,P(n)为Pn次幂矩阵,如P(2)=P(1)∧P(1);∨和∧分别表示布尔加和布尔乘。

3) 设MT为可达矩阵M的转置,则M0=M°MT为强连通矩阵。

如果从过程结点sisj是可达的,则应有mij=1;如果从过程结点sjsi是可达的,则应有mji=1;因此,结点sisj是相互可达的,当且仅当矩阵M0的(i,j)项元素(ij)Mij0=mijmji=1。若矩阵M0的第i行的非零元素在第j1 ,j2 ,…,jk 列,则结点si,sj1,sj2,…,sjk 为同一强分图的结点。

定义3 令结点子集Si={sj|Μij0=1},1in,则Si中的各结点均位于同一个强分图中,则称Si为耦合结点子集。

4) 将结点集合S分为m个互不相交的耦合结点子集,即S=1imSi

5) 将每一个耦合结点子集Si转化为一个知识单元。

至此,知识单元的识别就结束了,下面进一步确定知识单元之间的关系。

3知识单元关系确定

知识单元之间的关系就是不同耦合结点子集之间的关系。在结构矩阵的基础上,利用矩阵的置换运算,可以将其变换为分块下三角阵,每一个对角块矩阵对应着一个耦合结点子集,这样,分块下三角阵中各个结点子集的层次结构就映射为知识单元之间的关系,具体方法如下:

1) 令结构矩阵Q=PT;

2) 将矩阵Q中元素全部为零的行所对应的知识点放在前面,重复上述操作,直到没有元素全部为零的行为止;

3) 将耦合结点子集Si视为一个整体进行关系转换;

4) 重复步骤2)和3),直至全部结点规划完毕。

经过变换后的分块下三角矩阵中的主对角分块为识别出的知识单元,非对角分块中为“1”的元素表示一个知识单元与另一个知识单元的推测关系,其中位于最上面的对角块矩阵所对应的知识单元是组织知识系统的输入。最下面的对角块矩阵所对应的是知识系统的输出,各个知识单元之间的关系自上而下是推测与被推测的关系。

对于多层次的知识单元之间关系的确定,采用自上而下逐步细化的方式。上一层知识单元对应的结构矩阵的一个元素相当于下一层知识单元对应的结构矩阵中的一个块。

4应用举例

本文以西安高新区某企业新产品开发项目中的知识单元识别为例。包含的知识点为:s1 产品需求;s2 产品概念;s3 产品方案;s4 产品参数;s5 生产成本。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如图3所示。

根据图3的有向图,可以得出其邻接矩阵P为:

Ρ=[0100100100000110000000100]

根据邻接矩阵,通过公式M=P(1)∨P(2)∨P(3)∨P(4)∨P(5),可以得出可达矩阵M为:

Μ=[0111100111001110000000111]

根据可达矩阵,求出强连通矩阵M0为:

Μ0=[0000000000001010000000101]

根据定义3可知,该有向图的耦合结点子集是:{s1},{s2},{s3 ,s5},{s4}。将上述耦合结点子集转化为知识单元,依次为:K1 产品需求,K2 产品概念,K3 产品方案及其成本,K4 产品参数。

下面确定知识单元之间的关系。

结构矩阵Q=PT为:

Q=[0000010000110011010010100]

变换后的分块下三角矩阵Q为:

可见,知识单元之间的关系为:K1→K2,K 1→K 3,K 1→K 4,K2→K3,K 3→K 4。

5结束语

本文采用图论的有关知识和算法,提出了一种识别组织中的知识单元及知识单元之间关系的较为系统的方法,具有易于理解和操作的优点。另外,该方法还易于编程实现,从而为知识单元及其关系的自动识别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思路。

摘要:目前,对知识单元及其关系的识别仍停留在主观判断阶段,尚缺乏系统的科学方法。为了提高知识单元及其关系识别的科学性,应用图论的有关知识和算法来作研究。提出按一定的算法将知识点聚合成知识单元,并确定组织知识单元之间的关系,并应用实例来证明,相比主观识别的简单做法,该方法更加有效和合理。

关键词:知识单元,组织知识,有向图

参考文献

[1]Natarajan G.Knowledge Management[M].USA:McGraw-Hill Compa-nies,2000.

[2]Davenport T H,Prusak L.Working Knowledge:How Organizations Manage What They Know[M].USA: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8.

[3]Nissen M E.Redesigning Reengineering Through Measurement-Driven Inference[J].MIS Quarterly,1998,22(4):509-534.

[4]Eppler M J.Making Knowledge Visible Through Intranet knowledge map:concept,elements,cases[A].Proceedings of the34th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Sciences[C].USA,2001.

[5]Doignon J P,Falmagne J C.Space for the assessment of knowledg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Machine studies,1985(23):175-196.

[6]包振强,王宁生.基于知识树的组织知识管理初探[J].科研管理,2002,23(1):58-62.

[7]曹锦丹.基于文献知识单元的知识组织——文献知识库建设研究[J].情报科学,2002,20(11):1187-1189.

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 第8篇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社区是社会的细胞, 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社区党组织应发挥好政治核心作用。

加强领导, 着力建设和谐社区的组织基础。近些年来, 中原油田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部分单位改制分流, 职工成分不断变化, 社会流动逐步加快, 越来越多的社会成员由“单位人”变成“社会人”。社会管理方式也正在发生从“单位”到“社区”的变化, 对社区服务的需求大大增加, 以居住地管理为主要形式的社区建设快速发展。为此, 建立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 形成横到边、纵到底的党组织“网络”管理模式, 是建设现代化新型社区的需要。中原油田是新型的资源型石油城, 又是我国石油、石化产业的重要基地。为更好地适应城市的快速发展和新型社区不断完善, 在重点建设和谐社区的组织基础上, 应重点抓好四个加强。一是加强社区功能建设, 重点把服务群众作为首要目标, 通过实现居民自治把握和谐社区建设的发展方向。积极推进社区和谐建设, 使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共同体。二是加强社区组织建设, 积极探索在居民楼院、新建居民区等建立党支部和党小组, 实行社区建设与党组织建设同步进行。三是加强社区区域内改制企业党的建设, 切实抓好在关闭、停产、破产企业聚居区开展社区党组织工作。四是加强“两新”组织建设, 为适应社区经济发展迅速、新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不断产生的新情况的需要, 将党组织建设向各私营企业、社会组织延伸, 实行基层党组织的全覆盖。

努力协调, 着力建设和谐社区的工作基础。和谐社区建设不仅是社区党组织的任务, 而且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随着整个社会结构的不断变化, 社区党组织也要以新的方式融入社会、引导社会。在社区党建上, 坚持大社区、大党建、开放式的工作理念。注重整合社区党建工作资源, 在不同利益群体中建立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 由社区党组织牵头, 以共同利益为纽带, 将居住在同一社区的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单位、不同隶属关系的党组织和党员联系在一起, 广泛开展社会治安联防、计划生育联管、党员教育联抓、思想工作联做、贫困对象联帮、文明小区联建等共驻共建活动, 达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扩大社区党建工作的社会效应, 增强实际效果。现在, 受市场经济的影响, 社会矛盾突出, 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大, 社区还要面对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因此, 在着重建设和谐社区的社会基础上, 不断提高社区党组织政治导向能力, 通过不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 综合采用法律、民主协商等多种手段, 加快主导社区的健康发展。进一步扩大服务职能, 在社会治安、医疗卫生、文化生活、帮扶救助、法律援助等方面加大力度, 真正把与百姓生活利益相关的事情管理好, 使社区成为党和居民的桥梁和纽带。

积极引导, 着力建设和谐社区的群众基础。在所有制结构多元化、分配方式多样化、旧的体制被打破而新的体制还不够成熟的情况下, 影响改革发展和稳定的问题还比较突出, 特别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 主业和后勤服务业员工收入的差距拉大, 许多社会深层次矛盾逐步显露出来。因此, 面对新的形势, 社区党组织应采取有力措施, 积极引导, 切实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把以人为本、服务居民作为社区党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把建设和谐社区、和谐家庭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 增强社区居民和各类组织共创和谐的责任感, 形成“社区为我、我为社区”和“社区是我家, 建设靠大家”的良好氛围。同时, 各级党组织还要注重发挥社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势, 有针对性地解决社区居民的实际问题。还要采取运用法律、政策、教育等管理方式, 依法及时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 理顺群众情绪、化解群众怨气, 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 消除不和谐因素。为不断提高社区服务功能, 应建社区服务中心、再就业服务中心、文体活动中心, 并依托社区服务载体, 常年开展为社区老年人、儿童、残疾人、贫困户、优抚对象等提供救助服务, 为主业单位提供优质服务, 为下岗、失业职工提供再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 不断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需求, 实现社区人与人的和谐。

注重方式, 着力建设和谐社区的文化基础。建设和谐文化,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区党组织要坚持正确导向, 努力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 坚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积极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 努力加强城乡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引导健康文明向上的生活方式。各级党组织应积极宣传党的主张, 弘扬社会正气, 通达社情民意, 活跃社区文化生活。以科技、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为切入点, 夯实群众文化活动的主阵地。指导居民开展各种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 如消夏电影月、庆七一文艺汇演、歌咏比赛、广场文化活动、“热情迎奥运, 文明我先行”主题实践活动等, 力求“月有主题, 周有活动”, 形成以文化娱乐、宣传教育为主导的新型社区文化格局。各级党组织在组织社区文化活动中, 注重把文化活动与时势、形式相结合, 与各种重要节日、纪念日相结合, 与重大事件相结合, 与阶段性重点工作相结合, 与居民教育工作相结合, 努力做到寓教于乐, 用健康、科学、文明的思想占领职工家属的文化阵地。同时加快社区文化场馆建设等, 为社区居民群众文化体育活动创造便利条件。

我国社区中介组织功能的思考 第9篇

关键词:社区中介组织,功能,发展

一、社区中介组织的内涵

社区中介组织, 指以社区居民为成员、以社区地域为活动范围、以满足社区居民的不同需求为目的、由居民按照一定的规定自主成立或参加、介于社区主体组织 (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居民委员会) 和居民个体之间的组织。

二、我国社区中介组织的发展背景

(一) 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 政府希望降低社会管理成本。

社区事务管理起来琐碎而又复杂, 政府如果全部承担, 势必会造成管理成本过高, 而又办事效率低下。因此, 社区中介组织正是适应这种需要发展起来的。

(二) 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的要求。

市场讲求竞争和效率, 对成本和投入的考虑是其逻辑的基本出发点。既然经济决定政治, 那么政府最好是做自己最在行, 管得好的领域和事物。

(三) 社区中介组织建立也是适应居民的需求。

现代居民的政治参与的增强迫切需要建立相应的机构来满足居民的政治生活的需要。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居民自我管理意识的觉醒和对自身相关利益保护的主动参与。

三、我国社区中介组织的功能分析

(一) 社区中介组织作为居民联系政府的桥梁, 整合社区各

类资源, 能更好的为居民提供各类服务, 从而起到维持社会的政治稳定。自从单位制解体以来, 社区作为人们生活的主要场所, 人们对社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 因此人们对社区的服务功能的要求也与日俱增。

(二) 社区中介组织有利于弥补政府在构建社区中的不足, 有利于政府职能的改革, 有利于实现“小社会, 大政府”的目标。

传统的社会管理体制中, 政府包揽一切社会事务, 政社不分的弊端日益显露, 政府的负担越来越重, 财政危机严重, 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人们对政府的过分依赖。

(三) 社区中介组织可以更好的挖掘和利用社区中的政治资

源, 表现在培养公民精神, 建设参与社会, 增强社区凝聚力, 培养社会资本。

四、社区中介组织发展存在的问题

首先, 社区中介组织发展缺乏明确的法律框架。社会团体在成立时, 要经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 并由发起人向登记管理机关申请筹办, 现有的法律框架对于社区中介组织的设立和管理存在审批环节过多、获得审批难度过大等方面的问题。

其次, 活动经费严重不足, 阻碍了社区中介组织的发展。活动经费对社区中介组织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经费困难问题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

再次, 活动场地不足也限制了社区中介组织的发展。活动场地是社区中介组织开展活动不可缺少的要素。一些文化健身娱乐类组织的活动场地主要是路边、公园、广场、超市门口、小区内、小学内等露天公共空间。

五、对发展社区中介组织的建议

大力发展和培育社区中介组织来促进社区建设, 应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加速政府和社区中介组织的职能归位, 明确政府在建

设社区中的宏观的引导管理职能, 给予社区中介组织更多自主的发展空间, 从而提高居民对自身事务的参与和管理, 提高社区的凝聚力。政府应依循“市场监管、经济调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职能改革路径, 充分调动民间力量实现自治, 将本属于居民自主权的部分回归至其应有面目。

(二) 加强社区中介组织的法制建设, 规范注册、管理和监督。

社区中介组织在注册的过程中要尽量避免过多的繁文缛节, 减少审批链条。有必要时政府可以引导民间成立相应的中介组织的孵化机构, 促进社区中介组织的建立。

(三) 加强社区中介组织自身修养, 提高其社会认可度。

目前, 我国社区中介组织的专门人才培养机制还没有全面启动, 因此, 社区中介组织在满足居民的某些专门服务方面的能力还很缺乏, 这就需要政府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 加大对中介组织专门人才的培养, 从而使居民得到更专业的服务, 提高居民对社区中介组织的认可度。

(四) 在解决社区中介组织的财力不足的问题时, 一方面政府

要加大对社区中介组织的财力支持, 更重要的是社区中介组织自身要努力开辟出自己生存的途径, 规范组织自身的财务管理。

我国社区中介组织的发展尽管起步比较晚, 但是发展速度很快, 并且已经开始积极介入社会发展的多个领域并在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相信社区中介组织一定会在社会协调、社会评价、政府权力监督、自律性社会秩序形成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社区中介组织在我国的发展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也暗合了世界范围内公民社会发展的轨迹, 显示了旺盛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王时浩.社区中介组织探析[J].社会主义研究, 2004, (1) .

[2]李学斌.论社区中介组织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J].社区建设, 2004, (4) .

上一篇:行为理性论文下一篇:输尿管镜取石